第一篇:关于兰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兰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的调查报告 lzzx.lanzhou.cn 2012-07-16 14:46
近些年来,我市逐渐成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重要流入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我市后,基于自身在族属、传统文化、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素质、生活技能等方面的特殊性,在城市生活的适应中遇到了很多难题,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全面、准确地了解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缘由,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进一步搞好我市的民族工作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状
最新的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当前,我市共有少数民族51个,少数民族常住人口约12.7万人,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人口约11万,约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7.7%。每年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有6万,以回族、东乡族、撒拉族等民族为主体。现根据我们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体的调查,就其流动类型、就业情形、居住方式、居留倾向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做如下详述。
(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动类型。我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依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第一,按照其在流入地的时间特征分类,可分为过往型与居留型两种,超过一天者即为居留型。前者又可分为当日往返型与交通中转型,后者可分为短期居留型和长期居留型。具体说来,兰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很多属于交通中转型(即过往型)流动人口,其在城市停留时间较短,对城市的影响较小。长期居留型又可以称为暂住人口,对城市的影响较大。
第二,根据其流向可分为流向城市者与流向农村者,以及流向国外者与流向国内其他省区市者。其中,流向我市的国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主体,流向农村者与国外者的情况在我市还比较少见。
第三,根据其流动的动因可分为劳务型、经营服务型、公务型、文化型、社会型等,或简化为经济型与非经济型两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最主要的目的是寻找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改善自身生活,他们以务工、经商等多种形式出现在城市中。对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分类,我们更多地依据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动因将其划分为经济型与非经济型两类。
第四,由于宗教纪念活动、宗教传播活动以及宗教学习活动的开展而出现的相对规模较大、局部影响较深远的宗教型流动人口,包括宗教活动参与者、宗教职业人员以及宗教活动学习人员三种亚型。宗教型流动人口既不完全类同于文化型流动人口,因为其在进行宗教活动时还伴随有探亲访友、治病疗养、经商等活动;也不能简单列入其他类型,因为其数量巨大,影响较大,应该单独列出以示重视。我市目前共有清真寺和拱北等宗教场所83处,其中66座主要分布在回族人口较多的城关区和七里河区。这显然会吸引周边各县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群众进入我市从事宗教活动,从而使得我市基于伊斯兰教形成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类型的特色突出。
关于兰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的调查报告 lzzx.lanzhou.cn 2012-07-16 14:46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情形。我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职业选择天然性地与清真饮食行业产生联系,加上我市作为甘肃少数民族主要的聚居区之一,己有的清真饮食行业可以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因此,相当一部分人主要选择在清真食品行业(其中以清真餐饮业为主)就业。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2008年底,我市共有直接经营清真食品的企业和个体户2888多家,经营面积392840.8平方米,从业人员20023人,年营业额约在27.88亿元以上,除此之外,还大量存在一些未在工商行政部门登记注册,临时摆摊设点经营清真食品的个体经营人员。目前,牛肉面和清真食品的制作、加工和零售等相关行业已成为我市少数民族经济主要分布的行业,是我市少数民族经济的主体,也是吸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的主要行业。
除了依托民族身份与民族文化实现在民族特色经营行业集中就业外,我市还有一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民族特色缺乏的大众行业从事某些文化要求不高、科技含量较低、待遇较差、保障较少的那些被学术界称为“三D行业”(Dangerous、Difficult、Dirty)的工作,如建筑业、废品收购、维修业、装卸搬运业、拆迁业、个体运输业等。比如东乡族流动人口,多在房屋拆迁与建筑工地上从事“抡大锤”、“收旧家具”等工作。有研究者曾在我市的废弃物品处理场所和拆迁工地做过调查,发现每一处工地都有东乡族农村劳动者,而且都是结伴从业。在七里河区西园、西湖街道暂居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其从业领域基本都分布在装卸、拆迁、建筑、蹬三轮车、跑摩的、废旧回收等低收入行业,很多人生活处于贫困状态。
(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住状况。进入我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了保持民族生活习惯,更方便地开展宗教生活,他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一种围寺而居的民族心理以及同族、同教与同乡意识,其选择聚居主要出于经济生活需要、维护共同利益、“同类呵护”、保持“同质文化习俗”以及抗“同化”的考虑,这种聚居形式可以使同一民族的人在感情上得到支持,在生活上彼此照应,减少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因而,相对聚居成为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格局上的显著特征。其聚居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如“金城关、西关、南关、徐家湾、李家湾、龚家湾、小西湖、西园、皋兰山、伏龙坪、五星坪、桃树坪”等地。同时,还有很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出于谋生与就业的需要,分散居住在我市的各个角落,以散、杂居的形式出现在城市中。
具体说来,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聚居既有工棚式又有村落式。一般说来,采取工棚式聚居的主要是城市中从事建筑行业的流动人口和在新兴的工业企业,特别是在私营和三资企业里打工的流动人口。村落式聚居比较典型的是“广东村”,即来自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广河县与东乡族自治县,现居住于七里河一带的广河人与东乡人的相对集中居住区域。除此之外,像西园街道的柏树巷、工林路以及西湖街道的骆驼巷、小西湖等地则是我市世居少数民族与外来少数民族人口交汇的相对聚居区。
(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留倾向。流动人口在城市滞留时间的长短,是反映其活动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学者曾在2007年对聚居于西园街道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兰州的暂住时间、城市认同、留居意向等问题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暂住时间超过1年的人占总数的60.3%,超过3年的人占总数的41%,超过5年的人占总数的29.7%,超过10年的人占总数的14.3%。可以看出,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滞留时间与居留倾向均较明显,同时说明在我市存在着为数不少的、不改变家庭长久居住地的流而不迁或者称之为长久性定居式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在七里河区的小西湖、柏树巷、工林路以及城关区的金城关一带有很多外来少数民族人口建筑房屋定居,虽然他们没有城市户口,也不享受城市户籍者的一些优厚待遇,但其己经成为城市的“事实移民”,甚至有人己经定居达20余年,并打算终老兰州。还有些人修建了房屋不仅供自己使用,而且依靠房屋租金维持生活。
二、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及分析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来到陌生的城市后,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专业技能,以及语言、文化迥异等因素的影响,其在适应城市社会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碰到很多问题。具体来说,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工作、生活期间所遭遇到的相关问题主要包括:
(一)社会歧视问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作为农民工群体的一个有机构成,具有农民工和少数民族双重身份,他们在城市中的名义社会地位与实际社会地位相差甚远,其在城市中备受歧视是不争的事实。具体来说,许多市民对进入城市的少数流动人口怀有一种概念化的印象,总认为他们落后、野蛮、不讲卫生等,甚至在没有接触和交往之前便对其产生了偏见,进而导致在语言上藐视,在行动上则有意回避,在就业中有意排斥等歧视行为。
(二)就业困难问题。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目前的就业形式主要有务工和经商两种类型。对于务工类型的人,除了一部分在清真中高档次饭店和清真食品相关行业就业之外,大多数人从事的是“脏、累、危、低”性质的工作;对于以自我雇佣形式通过经商做小生意的人,主要从事的是烤羊肉串、卖羊杂碎、卖水果、摆地摊贩售小商品、摩托车载客、收旧家具家电等工作。加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身具有的民族性和在宗教生活方面的特殊需求,使得其就业面更窄,就业机会更少。所以,从总体上来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比较艰难。
(三)工资拖欠与克扣问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我市后因为前述原因不太容易实现就业,虽然有很多人在城市中做小生意维持生活,但还有部分人依靠乡缘、地缘、族缘的初级关系找到了工作,他们像通常意义上的农民工一样,多以打工形式分布在建筑和餐饮行业。与汉族农民工一样,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同样面临着工资克扣和拖欠的问题。
(四)贫困问题。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是其就业问题、工资拖欠或克扣问题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结果。与城市居民相比,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整体上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同时还有部分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有学者曾对我市流动人口的贫困率做过调查和测算,结果显示,在目前约6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约有5万人处于贫困状态,超过7500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物质上的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也必然导致了部分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精神文化上的贫困。
(五)学龄儿童的九年义务教育问题。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在城市中接受正规或非正规教育的主要渠道包括在公立学校交借读费或赞助费借读、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就读、在收费高昂的私立学校或民办学校就读、在宗教场所或阿语学校接受宗教知识和语言教育等。从就学渠道上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途径似乎很全面,但事实上,受体制性障碍、经济条件方面的限制,能在公立学校、私立学校或民办就学者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而农民工子弟学校因为数量不足、办学条件有限,其入学者也很难收到良好教育。所以,当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难的问题当前还非常严重,失学、半失学的情况在少数民族流动适龄儿童中所占的比例很高。
(六)学前儿童的学校教育问题。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表现比较突出,为了强调其重要性,在此单独加以论述。少数民族学前儿童,在民族生活习惯、宗教生活方面有特殊需求,但目前我市公办和民办的少数民族幼儿园在数量上很少,现有的一些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幼儿园都是清真寺自办的或依托各清真寺创办的,从总体上看,这些幼儿园在数量、招生规模、学生容量上都非常有限,光是解决本市少数民族常住人口学前儿童教育都满足不了,更是难以为流动人口的子女提供学前教育。这使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非常突出。
三、对加强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对策建议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具有特殊性,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的管理和服务必须兼顾民族和宗教因素,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城市民族工作部门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
(一)提高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关系到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也关系到城市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当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已成为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对象,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也成为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召开的全国城市民族工作座谈会就已提出:城市民族工作的任务是广泛的,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做好本城市少数民族事务的管理工作,帮助他们发展经济文化教育事业;二是做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充分保障他们的各项平等权益,帮助他们增强城市适应能力;三是做好与城市功能相应的面向全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工作。
因此,城市民族工作部门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必须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放到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推进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的高度来认识,必须把它当做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维护城市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好抓实。
(二)扩大城市民族工作范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对城市民族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冲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重了城市民族工作的任务,为适应这种新情况,城市民族工作部门就要扩大工作范围。具体来说,就是要将过去仅仅局限于城市范围内的民族工作扩展到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来源地密切相关的省区城市与乡村,扩展到民族地区,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出地政府与流入地城市之间的交流、协调、合作,完善远程管理。
由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多来自较为偏远的民族地区,城市政府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不太熟悉,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文化缺乏必要了解。在处理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相关的民族问题时也往往是力不从心。而少数民族人口流出地政府不仅掌握着较多的政策信息,而且对这些民族的社会文化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因此,加强二者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对于加强管理和服务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协调城市民族关系、调高民族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合作、协调内容上,流出地政府要在源头上开展相关的法制、政策方面的教育作用,流入地城市则要在具体的技术培训、就业指导服务、居住和治安管理服务、子女教育、权益维护中发挥作用。
(三)扩展城市民族工作的内容。扩展城市民族工作的内容,就是要将过去不属于城市民族工作范围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纳入到当前的民族工作范围中去,要积极帮助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解决其在城市中遇到的就业、子女教育、贫困等困难与问题;要在全社会倡导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良好风尚;要积极排解民族摩擦和纠纷,消解可能造成民族关系问题、民族矛盾的潜隐;要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积极宣传相关政策法规,鼓励他们合法经营,勤劳致富;要加强对违法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与教育改造,做到惩教并举。
具体来说,当前应着力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民族工作部门要通过开展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的调查研究,重点摸清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民族构成、文化素质、性别年龄、生活居住、子女教育、经济收入、就业状况等关键问题,为管理和服务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要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登记制度,各区的街道、乡镇要对居住在本辖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行登记,形成一个网络,实时报告本辖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数量和相关情况,实现动态管理;三是要采取灵活措施,尽可能的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间宣传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城市管理的基本规定,提高其自身素质,引导其自觉增强现代文明的、遵纪守法、按章办事、守法经营的意识;四是要落实民族优惠政策,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在生活上予以关心与帮助,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法律援助、解决子女入学难题等措施,帮他们排忧解难,摆脱生活困境。五是要建立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联系点制度,将联系点设在社区、市场及其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分布较多的地方,及时了解他们流动的态势,及时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六是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理,建立快捷的舆情信息监测、上报制度,提前排查不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转变、完善城市民族工作的方式方法。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我市少数民族人口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中有一些已经不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要适应城市新的民族工作需要,就必须通过一系列改革和探索,立足管理与服务,走社会化的工作方式,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思想教育、法制等多种手段开展工作,从而达到管理、服务与保障相结合的目的。基于此种现实情况,就必须要采取多样化的工作方式,才能应对当前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出现的问题。
具体来讲,一是要必须处理好民族工作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关系,建立城市民族工作的协调机制,形成党政部门总负责,民族工作部门具体负责,公安、民政、教育、计生、环卫、工商、税务、劳动就业、城市管理等部门各司其职的民族工作合力,实现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齐抓共管;二是要依托城市社区开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尤其是要依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聚居社区,探索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的新模式,将原来的防范性管理模式转变为服务型、参与型管理,增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的认同意识和归属意识,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社会;三是必须要多渠道开展城市民族工作,不仅要依靠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力量,还要动员民间组织、社会力量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身参与管理。
(五)切实维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保障是一项多主体、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工作,需要长期坚持、常抓不懈。实施权益保障的主体包括城市民族工作部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少数民族社会团体与民间组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身等。
在具体措施上,当前应着重抓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建立健全保障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使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工作有法可依。目前我国尚没有专门保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我市作为地处西北民族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较为突出,当前很有必要先行一步,探索性的出台一部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保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还要加强对现有的《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及其他相关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二是城市民族工作部门要强化其保障主体的工作职能,充分发挥其在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方面的主体作用。城市民族工作者要树立保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为己任的思想,要把保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平等权益的工作作为城市工作的重点来抓,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要一视同仁、平等相待。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多部门配合协作,切实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生活、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困难;三是伊斯兰教协会、少数民族联谊会等民间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使各少数民族社会团体成为政府和少数民族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少数民族同胞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了解法律政策、寻求帮助和慰藉、联络民族感情以及向政府部门表达民意、反映情况的自主性组织;四是城市民族工作部门和少数民族民间组织,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聚居区、务工单位、宗教场所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开展法制意识、维权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自身的自我保护意识,懂得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五是相关部门应尽快组织、建立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中心,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适应城市生活提供心理救助,为维护其在城市生活期间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救济。
第二篇:阿荣旗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阿荣旗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杨兴猛
2005年1月21日至2月20日我利用寒假时间对阿荣旗十个少数民族村(即音河乡的富吉、音河、维古奇,得力其尔马河猎民村,查巴奇乡的民族村、猎民村,新发乡的新发、东光、莫尔顶、那克塔),按照少数民族总户数12%(即133户)和好、中、差各占三分之一的比例,采取入户座谈和报表汇总的方法,对聚居在这里的农牧猎民户的生产经营、结构调整和畜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做了具体分析。一、十村百户的基本情况
十个民族村总人口为11180人,2746户,少数民族3605户,耕地面积156055、6亩,草场面积为148938亩,林地面积为430758亩,牲畜27873头,家禽2、3万只。十个民族村的收入各不相同,最高的为2800元,中等为1600元,最低为600元左右,四个民族乡各自的民族村之间人均收入差距也比较大。2002年全旗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08000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66元,总的来说少数民族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全旗的人均收入,部分居民还靠政府的救济过活。通过入户交谈和汇总统计表明,凡是种、养搭配经营的农户都比较富裕,收入相对稳定;凡是富裕大户都是在种、养、加、销一条龙经营方式上走出了自己的路,在自家的经营圈里形成了相互反哺的循环体;单一靠种植“大粮”作物的农户贫困比重大,一些以种植大豆,小麦为主的个体大户和农场主都处于维持或破产状态。
二、种植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缓慢、停滞不前、甚至负增长与三年自然灾害是分不开的。98年,全国各省区普遍遭受特大洪灾,阿荣旗各民族村大多分布在水域附近,如音河乡的富吉、音河、维古奇三个民族村座落于音河水系附近,得力其尔马河猎民村坐落于格尼河水域附近,查巴奇乡的民族村、猎民村坐落在阿伦河下游,灾情较为严重。99年,阿荣旗普遍流行旱灾,害虫泛滥,特别是大豆大面积的减产,甚至是绝产。2000年,阿荣旗部分地区还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雹灾,据当地居民讲,冰雹像“鸡蛋黄”一样大小,这是他们世代生活在这里所不曾见到过的,只要摊上的就是绝产。村民们只能在冰雹过后补种白菜、萝卜等生产周期短的蔬菜作物,以维持生计。2001-2005年没有出现特大天灾,但春旱所导致的农作物减产屡见不鲜。近8年来看,阿荣旗自然环境恶化,自然频繁是导致农民普遍贫穷的重要原因,但究其根本,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传统种植结构的不合理。
种植业是阿荣旗各民族村普遍的谋生手段,也是形成产、加、销体系化经营的初始阶段,种植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当前虽然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调节作用逐渐渗透到农村的生产生活中,但村民们没有紧迫感对“瞄准市场种田,调整结构赚钱”的商品经营观念认识不清,不顾农产品供求的变化,盲目种田现象普遍存在。由于98年以前,大豆作为“权威”作物没有卖不出去的时候,并且价格只升不降,村民们从中也尝到了不少甜头,长期以来很多民族村形成了单一的种植结构,农民们的所有资本(包括超前贷款)都投入到开荒耕种和扩大再生产上了,村民们把大豆作为换钱的唯一作物,而玉米、小麦、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仅供自食或是饲养牲畜用。如查巴奇猎民村自从禁猎起,政府组织为村民开肯了大片的荒地,基本上种植大豆这一单一作物,村民们也曾从中获得了很好的收益,而99年以来大豆市场的价格浮动很大,出现了0、7—0、8每市斤的低靡价格,甚至出现卖不出去的情况。而村民们从没有想过别的出路,还是在维持着以往的种植结构,只希望来年能有一个好的市场价格,再加上自然灾害,部分已脱贫的猎民又出现了返贫状况。而与此相反,音河乡98年以来就注重调整结构,白瓜籽、马铃薯两种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连年递增,到了2002年,白瓜籽的种植面积达4、8万亩,马铃薯达3、5万亩,占全乡总耕地面积的67%,尤其是白瓜籽的种植面积较大,除了维古奇与线杆村因气候条件限制而不能大面积的种植外,其他12个村均已大面积的种植,白瓜籽混等货一般在4、5元左右一市斤,“AA”级品价格达到5元多一市斤。与此同时,音河乡还鼓励村民从事马铃薯加工工业,正常年种植鲜薯亩收入350—400元,加工淀粉价值650—700元,加工粉丝、粉条亩收1300—1400元。在大豆市场价格低廉的情况下,音河乡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种植结构,使村民收入持续增长。到2004年底,全乡总产值增加到5743万元,人均收入增加到1695元。这是种植结构调整很好的成功例子,它走出了传统种植观念的禁固,同时也暴露出了传统种植结构的弊端。
单一的种植结构不但容易导致价格灾害,而且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很弱。例如,99年虫害遍及全旗各地,而虫害只对大豆有影响,流行的害虫是专吃豆叶的寄生虫,对白瓜、玉米、葵花、马铃薯等作物并无太大影响。再加上大多数民族村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靠天吃饭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对于抵御自然灾害和价格灾害都有一定的帮助。因此,当前各民族村经济要摆脱增长缓慢、停滞不前的不利形势,种植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且还很紧迫。种植结构调整一定要把握市场信息,而在地方一般没有收集市场信息的专业机构,在信息产业化尚未形成之前,一定要加大调研力度,最大限度地掌握市场信息,不能盲从,也不能空喊口号,搞形式主义。种植结构结调整要一定要克服盲目性,把握自己所处的资源特点和市场环境,不搞绝对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单一经营,也不搞小而全,多而繁的杂家经营,而是根据自己的资源状况与市场趋势确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品类,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改造升级,使其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三、把发展畜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凡是富裕的村民都不是单单经营一点儿有限的耕地,牲畜是村民财富的标志,畜牧业是他们致富的手段。各少数民族村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应该把畜牧业发展成为各民族村的优势产业,大头产业,这就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从抵抗自然灾害方面看,畜牧业受外部自然灾害系数小,比靠天吃饭的种植业优越。从市场效益发展前景看,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需求逐步增大,牛羊肉、奶含钙高,是发达国家饮食消费和健康水平证明了的,价格好,前景乐观。比如,一头基础母牛年产母牛犊价值1200元,母生产奶期刊270天,日产鲜奶23公斤,按单价1、12元一公斤计算,当年纯收入可5000元左右。从与种植业互补方面看,“粮食、秸秆过腹转化增值”高,尤其在大量粮食作用过剩情况下,畜牧业调节作用显得更加重要,所以牧业比重要加大。发展畜牧业要从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出发。我们在看到畜牧业产值高,经济效益好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多数民族村草畜矛盾的严峻形式。在中南部几个民族村的放牧场看到的情景让人深有感慨,过去“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景象,现在看到的只能是吃“唇草”的羊儿啃那地皮上一层薄薄的绿了。草畜矛盾和草场退化严重是多数民族村的共性,只是程度不同。针对这种现实,增加畜牧业的比重,只能根据各种牲畜的不同特性,开发舍饲、半舍饲工程。例如,绒山羊虽然效益好,但对生态环境破坏性大,根据其繁殖成活率高且易饲养的特性,要引导村民舍饲。考虑到奶牛对生态破坏性小,在结合当地资源优势的情况下,控制其发展规模,实行半舍饲。只有
这样,才能既满足少数民族的切身利益,又维护了生态环境。
任何一个新事物都有一个被人们认识、了解、接受的过程。舍饲工程,同样需要有一个艰巨的历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舍饲工程,一方面,增加了投入资本,饲料需要一笔不小的开销。况且,村民不会轻易的把种植粮食的耕地改为种草,村民会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二是,增加了劳动力投入,原本一个人的活计,圈养就需要几个人来承担。诸如以上原因的考虑,舍饲应该从高投入、高起点的牲畜(如绒山羊、小尾寒羊、奶牛等)为切入点,而不局限于猪、绵羊、肉牛等,还可以结合当地实际考虑新畜种的开发。在与查巴奇乡村民的交谈中能够体会到,一些村民仍然留恋昔日的猎业生活。据村民说,以前,只需外出三个月,便可以维持一年的生计,如果猎到一只梅花鹿,按当地的市场价格也能卖到一万元。而现在,一年四季耕种还有些不适应。一些村民将耕地出租他人种,指望可数的年地租和救济为生活来源。在这种情形下,如果饲养梅花鹿成为现实,不但可以使当地猎民很快脱贫致富,而且较容易从猎业经济尽早转化为牧业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开发高效的畜牧品种也不愧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只有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才能形成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巨大的拉力,使少数民族地区加速发展,尽早�谕哑独В呱细辉5缆贰R虼耍Ω迷谏偈褡迦褐诠勰钭浜妥式鸫畹确矫娓枰欢ǖ囊己椭С郑睦7洞纷饔茫崴枪こ桃坏┏晒Γ浞⒄骨绷κ蔷薮蟮摹W苤⒄剐竽烈担窃诓到峁沟髡讨邪盐兆约旱淖试刺氐愫褪谐』肪车淖罴蜒≡瘛�
四、强化加工、扩大营销是民族经济产业化的必要环节
对种、养植业产品的深加工和营销是对农业产值的追加和扩大,是对农业产出效率的深挖掘,是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形成农产品相互反哺的重要一环。但在当地各民族村,加工和营销这一环节非常脆弱,甚至是空白和缺陷,在今后的生产生活中必须给予重视,使其加强和提高。
目前,阿荣旗各民族村的加工工业呈现出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等特点,集中分布在音河各少数民族村屯,主要包括马铃薯加工淀粉、粉条、粉丝;白瓜籽瓤分离、烘干和晾晒、筛分等。如马铃薯加工方面,该乡现有加工点314个,14个村庄46个自然屯都有各自的分布网点,平均十户一个。音河乡农户富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植和加工马铃薯。和平、五六、五
五、音河等村,主要是以此起家。多数村以加工淀粉为主,其加工潜力有待于进一步挖掘,还可以将淀粉再此基础上加工成粉丝、粉条,可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价值量,使村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再如,白瓜籽加工方面,该乡现有白瓜籽瓤分离机1876台,分布在12个村,而很多民族村都还是手工使籽瓤分离,不但浪费劳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生产规模。白瓜籽瓤分离机有待于在白瓜籽的种植区域内大范围的推广。而对乳、肉畜牧产品的深加工基本处于空白。乳、肉产品加工与马铃薯、白瓜籽加工相比具有资金投入大,科技含量高等特点。政府应该在技术、资金、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使畜牧业——少数民族村这一大头产业——增值、增效。这种小家庭个体加工的产业实体虽然没有大企业的经营层次高,但产、加、销一条龙,一家一户的经营体系有经营灵活、市场应变能力强的优势,使人们自觉形成“鲜薯好卖卖鲜薯,鲜薯难卖加工转化淀粉,淀粉难卖加工转化粉条、粉丝”的市场意识,灵活地适应市场的变化。若干个小经济实体自然联合起来便可以形成以村屯、乡镇为单位的大的经济实体,还可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发展加工工业应该紧紧围绕种植业、养植业特点,上规模、上项目,发挥原料自产、资金依赖小的优势,降低产品的原始价值,以提高其竞争能力。不要单纯地为加工而加工,加工的最终目的是反哺农业,而农业生产转过来又反哺加工业,使其形成首尾相连的链条结构。强化加工工业既要有量的扩大,又要有质的提高。
产品的营销是种、养、加、销一条龙经营体系的最后一环,也是关键一环,只有完成这一环的任务,才能形成产业化的循环体,反哺种、养业。
农产品供大于求,由过去卖方市场转为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每一个商品经营者都在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寻求着自己产品销售渠道。但有的民族村由于主动性差,方式方法有限,经销人员少未形成相应的销售渠道,产品销售量和利润很不理想。如音河乡粉丝、粉条起步于70年代,由于多年依赖于路域优势的心理,不主动走出家门拓宽销售渠道,致使多年来生产始终不能扩大。包括销往外地的其他商品,由于没有村民自己亲自去卖,不能扩大产地和产品知名度,有时被中间商控制。今年产于各民族村的羊绒以每市斤230元的价格卖给商贩,而辽宁省的一些加工厂家,通过清洗、分梳,打上包装品牌以后,出售给成品生产厂家,达500元一市斤,出口价格则还要高一些。马铃薯种当地出售0、13—0、15元一市斤,辽宁、山东的客户批发价格则0、8—
1、0元以上。可见,把更多的村民推向营销市场是十分必要的。在产、加、销一条龙体系中,营销环节薄弱滞后,村民的组织化程度低,面对四面八方的客户没有整体上的思想准备。尤其是每年农产品上市季节,往往由于几家或少部分村民的产品低价出售造成总体压价,甚至出现买方任意喊价的被动局面。针对这种情况,就要在农产品上市前组织村民深入了解市场行情,产品在市场上究竟能卖什么价位,占有率如何,中间商究竟能赚多少钱?做到“知已知彼”,钱少了我不卖。此外,要建立自己的域外销售网点,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成立村民商会,利用“老乡、老家的人文环境优势”开发新的营销渠道。这样村民可以与客户或者消费者直接见面,不但能获取额外商业利润,而且可以随时掌握自己产品的优势与不足,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选用新品种和结构比例调整等方面的指导,更具体、更直接。
根据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阿荣旗旗委、旗政府制定出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计划,从2003年起,要连续8年保持15%以上的高速增长,之后仍要保持近两年10%的增长速度。这也是根据阿荣旗经济发展现状制定出缩小差距、追赶型的发展战略。2001年阿荣旗的国内生产总值是12亿元,人均GDP仅为461美元,比全国平均水平912美元低451美元,差距将近一半。而各少数民族乡村的经济是全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优惠政策,挖掘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潜力,优化产业结构,使少数民族地区真正形成种、养、加、销一条龙相互反哺经营体系,少数民族地区就会成为强劲的“经济特区”,成为全旗经济寻求高速发展模式的窗口和试范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不但不能成为全旗经济增长、达标的负担,而且还会带动周边村、屯群众致富的积极性,拉动全旗经济的高速增长,为全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是有利的。该旗少数民族经济在2020年达到小康标准是有希望的,但任务又是非常艰巨的。
第三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一是调查摸底,建立流动少数民族人员基本情况信息平台。各村民宗联络员深入开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调查摸底工作,了解流动少数民族人数、民族成分、学历、住址等信息,通过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实行动态服务与管理。是党员的及时介绍到村党组织,参加正常组织生活;是信教群众的,就近介绍引导到宗教场所过正常宗教生活。
二是提供服务,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排忧解难。各村成立了“少数民族服务中心”,安排专人接待、登记,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子女上学、证件办理、法律援助、就业咨询等发面的需求,积极为前来咨询的少数民族同胞提供服务。与此同时,各村安排专人负责村民宗工作的同时,利用村服务窗口加强与外来少数民族人员的沟通,提供相关帮助。
三是把握政策,做好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切实加强与信访、综治、安全等有关科室和村民宗联络员的协调沟通,定期召开会议交流信息,及时掌握涉及民族方面的矛盾纠纷和苗头隐患,并力争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民族方面的突发事件,认真把握政策,小心处理,防止一般问题特殊化,特殊问题一般化。
第四篇:流动人口调查报告
流动人口调查报告
法学101王明娅学号:100101003
4流动人口调查问卷
1、你的年龄
2、你的性别
(1)男(2)女
3、你的民族
(1)汉族(2)少数民族
4、你的老家在(1)贵州(2)外省(1)贵阳(2)遵义(3)安顺(4)铜仁(5)黔东南
(6毕节(7)六盘水(8)黔西南(9)黔南
5、你经常的娱乐方式是
(1)打牌(2)上网(3)看电视(4)其他(5)打牌和看电视(6)上网和看电视
(7)打牌和上网
6、文化程度是
(1)文盲(2)小学(3)中学(4)大专或以上(5)其他
7、去9年务工的收入是
(1)2000以内(2)2000~5000以内(3)5000~10000(4)10000以上
8、你每月用多少钱
(1)100以内(2)100~300(3)300~600(4)600以上
9、你的婚姻状况是
(1)未婚(2)离异(3)丧偶(4)结婚
10、你有多少子女
11、如果有子女在上学,现在在哪?
(1)老家(2)贵阳(3)其他
12、你的配偶现在的情况
(1)在家务农(2)外出其他地方务工(4)和你一起务工(5)其他
13、你的租房状况
(1)自购房(2)单独租房(3)合租(4)职工宿舍(5)其他(6)学校宿舍
14、你这份工作干了多久
(1)三个月(2)三到六个月(3)六到十二个月(4)十二个月以上
15、和你在一起工作的人有多少和你来自同一个乡
(1)没有(2)很少(3)很多(4)全部
16、你的工作是谁介绍的(1)自己找的(2)老乡或亲戚介绍的(3)中介(4)政府组织(5)其他
17、你每天工作多长时间
(1)六小时以内(2)六到八小时(3)八到十二小时(4)十二小时以上
18、你和老家的联系
(1)很少(2)一般(3)经常
19、你的身体状况怎么样
(1)很差(2)一般(3)很好 20、你是否签订劳动合同(1)是(2)否
外来流动人口,一般是指从外地流入城市,在城市中就业和居住,但不具备所居住城市
户口的人。外来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的目的千差万别,但最主要的是以就业为目的而进入城市,因此常常将他们称为“外来务工者”(或“外来劳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这些外来劳动力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对此,外来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就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在城市里很少有人关心农民工,很少有人理解农民工,也很少有人支持农民工。现在市里,几乎没有人能离开农民工。宽敞整洁的马路,高高耸立的楼房,美丽高档的小区„都凝结着他们的汗水,他们默默无闻的为城市工作着、服务着,奉献出了他们的青春和力量,方便了千百万城市居民区的生活,关于对城市流动人口调查报告的运转有着重要作用——他们就是进城农民工。近年来在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流动人口的数量也在大量增加。掌握流动人口的现状、特点、趋势,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对维护社会治安,创建社会文明具有重要作用。方法
抽样调查、访问调查内容的介绍
此次调查我们在学校附近随机抽取了40名农民工进行访问调查,男性占52.5%,女性占47.5%,少数民族占55%,汉族占45%,对他们的娱乐方式、文化程度、收入、家庭情况、工作时间等情况进行了调查访问,他们有28.5%的人看电视,上网和看电视占大多数,其中打牌占的比例也较大,有20%。他们其中大多数都是小学或者中学毕业,极少数是文盲和大专以上学历,务工收入的悬殊比较大,有的收入仅为2000元,有的则在一万元以上,每个月的支出也都在600以上和300至600之间。农民工中已婚的占了50.5%,丧偶和离异的很少,子女也都是两至三个,负担有点重,已婚的农民工中他们的配偶大多都是在外务工,有自购房的也很少,大多都是合租的。工作时间半年以上的占了60%,几乎全部的人都有同乡和自己在一起打工,工作也都是自己找的或亲戚介绍的,工作的时间也都是8至12小时,也经常和老家的人联系,身体状况也很好,但是他们有80%的人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只有20%的农民工签订了劳动合同,有了稳定的保障。讨论
农民工是城市建设中最不可或缺的一员,他们在社会的最基本的底层或者说城市建设的最基本的设施之中奋斗,为了他们的家,为了他们的父母妻儿努力的辛苦工作。不论他们做的是什么职业,不论他们有没有文化,不论他们每个月挣多少工资,始终有一句老话不变“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美好未来”。同样是作为社会的一员,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家庭情况,掌握流动人口的特点、趋势,可以更好的对社会、对我们的生活进行管理,是我们的治安、生活更好。
根据这次随机抽选的40个农民工的调查发现,男女的比例大致平衡,少数民族和汉族比例相当,他们从事的职业也都是市政建设、建筑方面的城市建设中最基本的工作,工资待遇也不高,政府对他们的关注度和关心度不够,福利待遇也不好。
在调查中发现,未婚农民工每个月的消费主要用于娱乐,而已婚农民工则主要是将工资寄回老家或者拿来家用,只有极少部分用于娱乐消费,他们的婚姻状况都很好,很少有离婚的或者丧偶的,家庭关系也很和睦,这点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地方。不过子女的教育方面就比较欠缺,因为在外务工,有些子女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留守家中,有些就和父母在一起居住在他们务工的城市,但是由于他们外出务工时间比较长或者时间上不够充裕,因此,很少与子女交流,这样很有可能会对子女心里或者成长造成不好的影响,同时也会对管理造成很大的不便。他们和自己一起来务工的老乡或者同事之间的相处很融洽,大家的感情非常的好,经常交流一些生活和家里的情况,有时候也开一些玩笑,他们的身体状况很好,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大多都比较老实、诚恳,讲话也比较风趣,很实在,很多年纪大一点的都比较消瘦,皮肤都比较黑,也许是工作环境的原因。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农民工的生活情况一直不是很好,尤其是在子女的教育方面,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也不够。农民工是流动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子女的问题都会对城市的管理和治安造成很大的影响,教育方面尤其是学校更加应该关注这个问题,社会方面应该对他们多一些关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工作上的困难。而留守家中的父母和子女方面也同样如此,子女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照顾,爷爷奶奶的思想的孩子的思想毕竟有所不同,在教育方面肯定会有很多缺失、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当很多因素累计起来时就会造成很多麻烦甚至是严重的刑事犯罪。因此,面对许多小问题是就应该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仅仅要靠一个人、一个组织,还需要社会、政府的更多关心和帮助,这样面对城市流动人口中出现的许多犯罪和治安问题,才可以更好的避免甚至杜绝犯罪,实现社会的文明和谐发展,共同的创造文明的城市生活,和谐的生活环境。
第五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摸清我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及生活现状,加快我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的建设步伐,促进社区和谐。全面了解我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状。对进一步提高我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行了调研。
一、我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状
(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动类型。我社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依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第一、根据其流向可分为流向城市者与流向农村者,以及流向国外者与流向国内其他省区市者。第二,根据其流动的动因可分为劳务型、经营服务型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最主要的目的是寻找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改善自身生活,他们以务工、经商等多种形式出现在城市中。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情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除了依托民族身份与民族文化实现在民族特色经营行业集中就业外,还有一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民族特色缺乏的大众行业从事某些文化。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及分析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来到陌生的城市后,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专业技能,以及语言、文化迥异等因素的影响,其在适应城市社会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碰到很多问题。具体来说,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工作、生活期间所遭遇到的相关问题是就业困难问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目前的就业形式主要有务工和经商两种类型。加之少数
民族流动人口自身具有的民族性和在宗教生活方面的特殊需求,使得其就业面更窄,就业机会更少。所以,从总体上来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比较艰难。
三、对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思路建议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具有特殊性,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的管理和服务必须兼顾民族和宗教因素,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城市民族工作部门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
提高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当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已成为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对象,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也成为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民族工作的任务是广泛的,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做好本城市少数民族事务的管理工作,帮助他们发展经济文化教育事业;二是做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充分保障他们的各项平等权益,帮助他们增强城市适应能力;三是做好与城市功能相应的面向全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工作。
因此,必须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放到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推进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的高度来认识,维护城市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好抓实。具体来说,当前应着力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开展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的调查研究,重点摸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民族构成、文化素质、性别年龄、生活居住、子女教育、经济收入、就
业状况等关键问题,为管理和服务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要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登记制度,对居住在本辖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行登记,形成一个网络,实时报告本辖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数量和相关情况,实现动态管理;三是要采取灵活措施,尽可能的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间宣传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城市管理的基本规定,提高其自身素质,引导其自觉增强现代文明的、遵纪守法、按章办事、守法经营的意识;四是要落实民族优惠政策,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在生活上予以关心与帮助,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法律援助、解决子女入学难题等措施,帮他们排忧解难,摆脱生活困境。五是要建立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联系点制度,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分布较多的地方,及时了解他们流动的态势,及时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六是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理,建立快捷的舆情信息监测、上报制度,提前排查不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