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办发[2013]25号 (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

时间:2019-05-13 20:22: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中办发[2013]25号 (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中办发[2013]25号 (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

第一篇:1-中办发[2013]25号 (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

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

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但是,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贫困人口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将扶贫开发工作摆到更加重要、更为突出的位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加大扶持力度,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一、深化改革,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加广泛、更为有效地动员社会力量,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在全国范围内整合配置扶贫开发资源,形成扶贫开发合力。

(一)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指标,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中央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具体考核评价办法,并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开。同时,研究建立重点县退出机制,建立扶贫开发效果评估体系。(中央组织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统计局等。列在首位的为牵头单位,其他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下同)(二)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国家制定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建设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专项扶贫措施要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国务院扶贫办、民政部、中央农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共青团中央、中国残联等)(三)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现有工作基础上,普遍建立驻村工作队(组)制度。可分期分批安排,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组),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把驻村入户扶贫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的重要渠道。驻村工作队(组)要协助基层组织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落实保障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实现驻村帮扶长期化、制度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四)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加大资金管理改革力度,增强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项目资金要到村到户,切实使资金直接用于扶贫对象。把资金分配与工作考核、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结果相结合,探索以奖代补等竞争性分配办法。简化资金拨付流程,项目审批权限原则上下放到县。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整合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集中解决突出贫困问题。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有效做法。加强资金监管,强化地方责任,省、市两级政府主要负责资金和项目监管,县级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好扶贫项目,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加强对资金审计结果的监督,管好用好资金。坚持和完善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积极发挥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作用,加大违纪违法行为惩处力度。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纪委、监察部、审计署等)(五)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引导和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贫困地区信贷投放。在防范风险前提下,加快推动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规范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贫困村资金互助组织。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增加财政贴息资金,扩大扶贫贴息贷款规模。进一步推广小额信用贷款,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推动金融机构网点向贫困乡镇和社区延伸,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加快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发展农业担保机构,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改善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等经营组织的金融服务。(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民政部、中国银监会、中国保监会、国务院扶贫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残联等)(六)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制度。充分发挥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在社会扶贫中的引领作用。支持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与扶贫开发工作,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建立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形成有效协调协作和监管机制。全面落实企业扶贫捐赠税前扣除、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等相关支持政策。支持军队和武警部队积极参与地方扶贫开发,实现军地优势互补。每5年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名义进行一次社会扶贫表彰。加强扶贫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国务院扶贫办、定点扶贫牵头组织部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税务总局、中国残联、全国工商联等)

二、注重实效,扎实解决突出问题

针对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继续做好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以工代赈、就业促进、生态建设等工作,进一步整合力量、明确责任、明确目标,组织实施扶贫开发10项重点工作,全面带动和推进各项扶贫开发工作。

(一)村级道路畅通工作。按照《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村镇行政区划调整、易地扶贫搬迁、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村物流等工作,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支持力度。加强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和中小危桥改造,提高农村公路服务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到2015年,提高贫困地区县城通二级及以上高等级公路比例,除西藏外,西部地区8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解决溜索等特殊问题。到2020年,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和通班车。(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二)饮水安全工作。继续全力推进《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实施,优先安排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确保到2015年解决规划内贫困地区剩余的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到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环境保护部等)(三)农村电力保障工作。与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相衔接,加大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作力度。落实《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因地制宜采取大电网延伸以及光伏、风电光电互补、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分散供电方式。到2015年,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国家能源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等)(四)危房改造工作。制定贫困地区危房改造计划,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力度。明确建设标准,确保改造户住房达到最低建设要求。完善现有危房改造信息系统,有步骤地向社会公开。加强对农村危房改造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到2020年,完成贫困地区存量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解决贫困农户住房安全问题。(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五)特色产业增收工作。指导连片特困地区编制县级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加强规划项目进村到户机制建设,切实提高贫困户的参与度、受益度。积极培育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组织,提高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程度。鼓励企业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探索企业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农户稳步增收。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在贫困地区的推广应用。到2015年,力争每个有条件的贫困农户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至少参与1项养殖、种植、林下经济、花卉苗木培育、沙产业、设施农业等增收项目,到2020年,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不断提高贫困地区防灾避灾能力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完善流通网络。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六)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加强贫困地区旅游资源调查,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依托贫困地区优势旅游资源,发挥精品景区的辐射作用,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统筹考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情况,在研究编制全国重点旅游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时,对贫困乡村旅游发展给予重点支持。结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搬迁、游牧民定居、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传统村落及民居保护等项目建设,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到2015年,扶持约2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到2020年,扶持约6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旅游局、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七)教育扶贫工作。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科学布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保障学生就近上学。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办好一批中、高等职业学校,支持一批特色优势专业,培育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完善职业教育对口支援机制,鼓励东部地区职业院校(集团)对口支援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国家制定奖补政策,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协作计划,支持贫困地区初中毕业生到省内外经济较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接受教育。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都能接受适应就业需求的职业培训。继续推进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和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的实施,不断增加贫困地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到2015年,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以上,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5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到2020年,贫困地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础教育办学质量有较大提升,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培训就业衔接更加紧密,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继续教育服务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持续提高。(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农业部等)(八)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健全贫困地区基层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加强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加大重大疾病和地方病防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加强贫困地区计划生育工作,加大对计划生育扶贫对象的扶持力度。到2015年,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卫生计生服务网基本健全,县级医院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每个乡镇有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逐步提高儿童医疗卫生保障水平,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到2020年,贫困地区群众获得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逐步实现人口均衡发展。(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九)文化建设工作。加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效能,积极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统筹有线电视、直播卫星、地面数字电视等多种方式,提高电视覆盖率。充分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现有设施,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为主干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到2020年,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十)贫困村信息化工作。推进贫困地区建制村接通符合国家标准的互联网,努力消除“数字鸿沟”带来的差距。整合开放各类信息资源,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每个村至少确定1名有文化、懂信息、能服务的信息员,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利用有关部门现有培训项目,着力提高其信息获取和服务能力。到2015年,连片特困地区已通电的建制村,互联网覆盖率达到100%,基本解决连片特困地区内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职业院校的宽带接入问题。到2020年,自然村基本实现通宽带。(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科技部、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等)

三、加强领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各级党委和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扶贫开发的重大意义,更加重视扶贫开发工作,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转变作风,扎实工作,切实帮助贫困地区改变面貌,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一)明确工作职责。贫困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突出位置,科学确定发展规划和项目,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干到底。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职责,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切忌空喊口号,不提好高骛远的目标,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关注少数民族、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加大支持力度。中央和国家机关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认真贯彻扶贫开发政策,落实分工任务,积极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地区帮扶。东部各省(直辖市)在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本区域内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鼓励支持其开展扶贫改革实验,探索解决相对贫困、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加大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力度,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奖惩。加快扶贫立法,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法治轨道,确保长期化、可持续。

(二)完善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分类指导,以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组织编制规划,加强政策指导,强化对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力布局、经济协作等事项的督促、衔接和协调,公共投资要向贫困地区倾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要对本区域内贫困地区的扶贫脱贫负总责,逐级建立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组织制定贫困县、村脱贫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整合省内资源予以支持。各县(市、区、旗)党委和政府要采取措施,帮扶到村到户到人,把扶贫开发任务和政策逐项落到实处。(三)加强基层组织。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健全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突出抓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等到贫困村工作,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组)作用。发展集体经济,增加村级集体积累。尊重贫困地区群众在脱贫致富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通过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变落后面貌。

(四)强化队伍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贫困地区干部培训力度,提高执行能力,重视扶贫开发队伍建设,提供必需的工作条件和经费保障。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改进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工作指导,总结推广经验,统筹各方面资源,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各级扶贫开发相关部门要加强思想、作风、廉政和效能建设,加强督促检查,认真履职尽责。扶贫任务重的县要加强扶贫开发能力建设,充实工作力量。扶贫任务重的乡镇要有专门干部负责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扶贫开发队伍建设要适应精准扶贫工作需要。

(五)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宣传工作,积极宣传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强不息、战胜贫困的先进事迹,总结推广扶贫开发实践中探索的成功经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广泛参与扶贫开发事业,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活力。

第二篇: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

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

新华网北京1月25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全文如下。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但是,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贫困人口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将扶贫开发工作摆到更加重要、更为突出的位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加大扶持力度,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一、深化改革,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加广泛、更为有效地动员社会力量,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在全国范围内整合配臵扶贫开发资源,形成扶贫开发合力。

(一)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指标,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中央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具体考核评价办法,并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开。同时,研究建立重点县退出机制,建立扶贫开发效果评估体系。(中央组织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统计局等。列在首位的为牵头单位,其他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下同)

(二)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国家制定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建设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专项扶贫措施要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国务院扶贫办、民政部、中央农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共青团中央、中国残联等)

(三)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现有工作基础上,普遍建立驻村工作队(组)制度。可分期分批安排,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组),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把驻村入户扶贫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的重要渠道。驻村工作队(组)要协助基层组织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落实保障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实现驻村帮扶长期化、制度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四)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加大资金管理改革力度,增强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项目资金要到村到户,切实使资金直接用于扶贫对象。把资金分配与工作考核、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结果相结合,探索以奖代补等竞争性分配办法。简化资金拨付流程,项目审批权限原则上下放到县。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整合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集中解决突出贫困问题。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有效做法。加强资金监管,强化地方责任,省、市两级政府主要负责资金和项目监管,县级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好扶贫项目,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加强对资金审计结果的监督,管好用好资金。坚持和完善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积极发挥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作用,加大违纪违法行为惩处力度。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纪委、监察部、审计署等)

(五)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引导和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贫困地区信贷投放。在防范风险前提下,加快推动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规范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贫困村资金互助组织。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增加财政贴息资金,扩大扶贫贴息贷款规模。进一步推广小额信用贷款,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推动金融机构网点向贫困乡镇和社区延伸,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加快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发展农业担保机构,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改善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等经营组织的金融服务。(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民政部、中国银监会、中国保监会、国务院扶贫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残联等)

(六)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制度。充分发挥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在社会扶贫中的引领作用。支持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与扶贫开发工作,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建立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形成有效协调协作和监管机制。全面落实企业扶贫捐赠税前扣除、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等相关支持政策。支持军队和武警部队积极参与地方扶贫开发,实现军地优势互补。每5年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名义进行一次社会扶贫表彰。加强扶贫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国务院扶贫办、定点扶贫牵头组织部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税务总局、中国残联、全国工商联等)

二、注重实效,扎实解决突出问题

针对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继续做好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以工代赈、就业促进、生态建设等工作,进一步整合力量、明确责任、明确目标,组织实施扶贫开发10项重点工作,全面带动和推进各项扶贫开发工作。

(一)村级道路畅通工作。按照《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村镇行政区划调整、易地扶贫搬迁、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村物流等工作,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支持力度。加强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和中小危桥改造,提高农村公路服务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到2015年,提高贫困地区县城通二级及以上高等级公路比例,除西藏外,西部地区8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解决溜索等特殊问题。到2020年,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和通班车。(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

(二)饮水安全工作。继续全力推进《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实施,优先安排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确保到2015年解决规划内贫困地区剩余的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到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环境保护部等)

(三)农村电力保障工作。与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相衔接,加大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作力度。落实《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因地制宜采取大电网延伸以及光伏、风电光电互补、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分散供电方式。到2015年,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国家能源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等)

(四)危房改造工作。制定贫困地区危房改造计划,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力度。明确建设标准,确保改造户住房达到最低建设要求。完善现有危房改造信息系统,有步骤地向社会公开。加强对农村危房改造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到2020年,完成贫困地区存量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解决贫困农户住房安全问题。(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

(五)特色产业增收工作。指导连片特困地区编制县级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加强规划项目进村到户机制建设,切实提高贫困户的参与度、受益度。积极培育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组织,提高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程度。鼓励企业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探索企业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农户稳步增收。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在贫困地区的推广应用。到2015年,力争每个有条件的贫困农户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至少参与1项养殖、种植、林下经济、花卉苗木培育、沙产业、设施农业等增收项目,到2020年,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不断提高贫困地区防灾避灾能力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完善流通网络。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

(六)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加强贫困地区旅游资源调查,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依托贫困地区优势旅游资源,发挥精品景区的辐射作用,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统筹考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情况,在研究编制全国重点旅游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时,对贫困乡村旅游发展给予重点支持。结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搬迁、游牧民定居、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传统村落及民居保护等项目建设,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到2015年,扶持约2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到2020年,扶持约6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旅游局、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

(七)教育扶贫工作。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科学布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保障学生就近上学。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办好一批中、高等职业学校,支持一批特色优势专业,培育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完善职业教育对口支援机制,鼓励东部地区职业院校(集团)对口支援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国家制定奖补政策,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协作计划,支持贫困地区初中毕业生到省内外经济较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接受教育。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都能接受适应就业需求的职业培训。继续推进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和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的实施,不断增加贫困地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到2015年,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以上,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5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到2020年,贫困地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础教育办学质量有较大提升,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培训就业衔接更加紧密,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继续教育服务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持续提高。(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农业部等)

(八)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健全贫困地区基层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加强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加大重大疾病和地方病防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加强贫困地区计划生育工作,加大对计划生育扶贫对象的扶持力度。到2015年,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卫生计生服务网基本健全,县级医院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每个乡镇有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逐步提高儿童医疗卫生保障水平,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到2020年,贫困地区群众获得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逐步实现人口均衡发展。(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

(九)文化建设工作。加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效能,积极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统筹有线电视、直播卫星、地面数字电视等多种方式,提高电视覆盖率。充分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现有设施,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为主干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到2020年,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

(十)贫困村信息化工作。推进贫困地区建制村接通符合国家标准的互联网,努力消除“数字鸿沟”带来的差距。整合开放各类信息资源,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每个村至少确定1名有文化、懂信息、能服务的信息员,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利用有关部门现有培训项目,着力提高其信息获取和服务能力。到2015年,连片特困地区已通电的建制村,互联网覆盖率达到100%,基本解决连片特困地区内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职业院校的宽带接入问题。到2020年,自然村基本实现通宽带。(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科技部、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等)

三、加强领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各级党委和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扶贫开发的重大意义,更加重视扶贫开发工作,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转变作风,扎实工作,切实帮助贫困地区改变面貌,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一)明确工作职责。贫困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突出位臵,科学确定发展规划和项目,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干到底。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职责,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切忌空喊口号,不提好高骛远的目标,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关注少数民族、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加大支持力度。中央和国家机关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认真贯彻扶贫开发政策,落实分工任务,积极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地区帮扶。东部各省(直辖市)在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本区域内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鼓励支持其开展扶贫改革实验,探索解决相对贫困、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加大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力度,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奖惩。加快扶贫立法,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法治轨道,确保长期化、可持续。

(二)完善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分类指导,以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组织编制规划,加强政策指导,强化对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力布局、经济协作等事项的督促、衔接和协调,公共投资要向贫困地区倾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要对本区域内贫困地区的扶贫脱贫负总责,逐级建立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组织制定贫困县、村脱贫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整合省内资源予以支持。各县(市、区、旗)党委和政府要采取措施,帮扶到村到户到人,把扶贫开发任务和政策逐项落到实处。

(三)加强基层组织。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健全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突出抓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等到贫困村工作,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组)作用。发展集体经济,增加村级集体积累。尊重贫困地区群众在脱贫致富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通过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变落后面貌。

(四)强化队伍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贫困地区干部培训力度,提高执行能力,重视扶贫开发队伍建设,提供必需的工作条件和经费保障。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改进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工作指导,总结推广经验,统筹各方面资源,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各级扶贫开发相关部门要加强思想、作风、廉政和效能建设,加强督促检查,认真履职尽责。扶贫任务重的县要加强扶贫开发能力建设,充实工作力量。扶贫任务重的乡镇要有专门干部负责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扶贫开发队伍建设要适应精准扶贫工作需要。

(五)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宣传工作,积极宣传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强不息、战胜贫困的先进事迹,总结推广扶贫开发实践中探索的成功经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广泛参与扶贫开发事业,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活力。

本意见所确定的牵头单位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于每年10月底前将贯彻落实情况报送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汇总后报告党中央、国务院。

第三篇:人民日报评论员:创新机制 扎实推进扶贫开发[范文模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创新机制 扎实推进扶贫开发

本报评论员

2014年01月26日02:10来源: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已经公开发布,这是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实施之后,指导下一阶段扶贫开发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意见》突出强调改革创新,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对于落实中央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形成更加协调、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减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纲要》实施以来,我国将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加快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各项扶贫工作全面发力。但我们还有近1亿扶贫对象,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仍然严重滞后,扶贫开发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随着四化同步深入推进和经济社会转型加快,我国的扶贫开发面临着新形势,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现行的贫困地区考核机制对减贫的正向激励不足,一些地方对扶贫开发重视不够,工作不扎实,“年年扶贫年年贫”;扶贫资源精确瞄准不够,工作针对性不强,有效性不足;扶贫资金使用管理过程中存在“跑冒滴漏”现象,扶贫开发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人民群众诟病较多,亟待改进完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要啃“硬骨头”、蹚“深水区”、打“攻坚战”,靠单项措施、常规手段很难奏效,必须在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围绕贫困县考核机制、精准扶贫机制、干部驻村帮扶机制、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金融扶贫机制、社会参与机制,《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就是要用新机制保障扶贫工作落到实处,用新机制保障扶贫资源有效利用,用新机制保障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形成强大合力,提高扶贫成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现在离2020年只剩下6年时间,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将扶贫开发工作放在更加重要、更为突出的位置,以更有力的措施、更有效的组织、更坚韧的毅力,加快推进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切实把《意见》提出的重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贫困地区群众和全国人民一道,如期迎接全面小康!

《 人民日报 》(2014年01月26日 01 版)

第四篇: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 甘办发[2014]39号文 【定】

甘办发[2014]39号

《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4年3月21日

(此件发至县)

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 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精神,进一步推进全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深化改革,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作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作为检验和考核干部政绩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加广泛、更为有效地动员社会力量,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集全省之力坚决打好统筹扶贫、精准扶贫、开放扶贫、“造血”扶贫和生态扶贫的整体战。

(一)健全贫困县考核机制。全面落实《甘肃省扶贫攻坚工作业绩考核评价办法》,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并在甘南州先行试点,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指标,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把扶

贫攻坚工作业绩作为领导班子调整配备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扶贫攻坚工作业绩考核结果为A级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在干部选拔任用中注重提拔使用;C级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对其进行诫勉谈话,一年内不得提拔使用或平职交流到重要岗位任职;D级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采取降职、免职等组织调整措施。建立“减贫摘帽”激励机制,对提前脱贫“摘帽”的县乡,原定扶持政策不变,投入力度不减,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不能按期“摘帽”和造假“摘帽”的,要严格追究领导责任。(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省统计局等)

(二)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根据国家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健全扶贫开发信息网络系统,完善省、市、县三级扶贫开发统计与贫困监测制度。定期监测评估家庭经营情况,准确反映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致贫原因、脱贫情况,做到底数清楚、扶持精准,动态管理、有进有出。要在整村推进、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两后生”培训等专项扶贫工作中,注重分类指导、重心下移,将专项扶贫资金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针对不同致贫原因,因村施策、因户施法,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实实现对贫困人口的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的精确化配臵,— 3 —

对贫困农户的精准性扶持。(省扶贫办、省民政厅、省人社厅、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省统计局、省残联等)

(三)健全“双联”帮扶和“逢提必下”机制。深入推进“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与扶贫攻坚行动的深度融合,把双联行动作为扶贫攻坚行动的重要平台和抓手,进一步靠实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的责任。各联村单位要把帮助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加快推进一村有一个主导产业、一户有一个致富门路、每个劳动力有一门致富技能的“三个一”工程。驻村联户干部要与农户一起定规划、选项目、引技术、筹资金、拓市场,帮助农民增收。省、市(州)组长单位各确定1名县处级干部兼任县扶贫领导小组副组长,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统筹协调。加快建立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到贫困县乡村对口帮扶的制度机制。选派党政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任职,强化基层组织扶贫开发工作力量。建立“逢提必下”机制,对没有基层工作经历、50岁以下的机关干部,提拔前后都应安排到贫困县、乡、村至少锻炼1年。新考录和没有基层经历的公务员,全部安排到贫困乡、村挂职锻炼。鼓励省属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到贫困县创办企业,5年内保留其工作关系,期间要求返回原单位的,按原职级安排工作。(省委组织部、省委农办、省扶贫办、各市州等)

(四)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健全财政投入稳定

增长机制,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片区县均衡性转移支付增幅高于全省对县转移支付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省级和片区贫困县按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20%以上、市级按10%以上、插花贫困县按15%以上增列本级专项扶贫预算,并作为重点考核指标严格考核。提高片区县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标准,将农民承担比例由25%降到20%以下。加大资金管理改革力度,增强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扶贫资金直接用于扶贫对象。把资金分配与工作考核、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结果相结合,探索以奖代补等竞争性分配办法。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按“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依法依规整合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集中用于到村到户的扶贫重大项目,解决突出贫困问题。创新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探索在教育卫生、日间照料、培训就业、项目评估、扶贫效益分析等方面由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简化资金拨付流程,除国家和省上有明确政策要求的之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原则上下放到县,按“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县级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好扶贫项目,省、市两级发展改革、财政、扶贫等项目资金主管部门主要负责资金和项目监管,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加强对扶贫资金审计结果整改的监督。随着互助资金规模的扩大,县乡要设立专门监管机构,配备专职监管人员,加强指导监管。坚持和完善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积极发挥审计、纪检、— 5 —

监察等部门作用,加大违纪违法行为惩处力度,对违规使用扶贫资金现象实行零容忍,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出现问题的地方和单位进行严格问责。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纪委(省监察厅)、省审计厅等)

(五)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中长期贷款,在贫困地区实施农村道路、饮水安全和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加大财政贴息、设立政府担保基金等措施,引导和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在贫困地区延伸服务网点、加大信贷投放。在防范风险前提下,加快推动农村合作性金融发展,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支持省农村信用社尽快在贫困地区增设2500家村级金融便民服务站,确保农牧民在2.5公里半径之内享受到金融服务。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中和农信”公益性贷款、贫困村互助资金协会、小额到户保险等贫困户直接受益的金融服务机构和服务方式。加快推进双联惠农贷款、牛羊蔬菜产业贷款、妇女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建房贷款、农耕文明贷款等工作,探索利用股权基金、资本市场开展融资。完善抵押担保、信用担保贷款机制,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等确权进度,探索创新符合贫困群众实际的抵(质)押贷款品种。增加财政补贴额度,拓宽农业保险险种和承保覆盖

面,增强龙头企业和贫困农户应对自然风险能力。改善对扶贫龙头企业、残疾人扶贫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等的金融服务。加快扶贫对象信用评定工作,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省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甘肃银监局、甘肃保监局、省扶贫办、省农牧厅、省人社厅、省妇联、省残联等)

(六)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制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扶贫开发、关心贫困地区、关爱贫困人口,积极参与扶贫事业。拓展同国家定点帮扶单位和天津、厦门等地东西扶贫协作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定期沟通会商机制,从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多方面争取更大支持。落实省政府与国家五大行业协会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专业协会帮扶片区县全覆盖。实施“民企陇上行”行动,促进全国工商联所属商会对口帮扶贫困县产业开发合作。强化省内市州对藏区的帮扶责任,完善各级各类对口帮扶措施。设立甘肃爱心扶贫基金,搭建企业、爱心人士、志愿者参与的扶贫爱心捐助平台。全面落实企业扶贫捐赠税前扣除、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适时召开全省社会扶贫工作会议,对社会扶贫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省扶贫办、省委统战部、省工信委、省政府国资委、省工商联、省商务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等)

二、注重实效,扎实做好十大重点扶贫工作

针对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以六盘山、秦巴山、藏区三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主战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进一步整合力量、靠实责任、明确目标,组织实施扶贫开发重点工作。

(一)村级道路畅通工作。按照《全省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城镇化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特色产业发展等工作,加快贫困地区农村道路建设,提高农村公路服务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到2016年,58个片区县和17个插花县县城通二级及以上高等级公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村组道路硬化,完善交通网络,全面提高农村道路的通畅水平,确保每年建成农村公路1万公里和乡村客运站、停靠点1300个,到2018年实现所有贫困村通沥青(水泥)路、通班车。(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

(二)饮水安全工作。根据各地的旱情特点和水源条件,加快引洮供水等骨干调水工程和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等“五小”项目建设,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母亲水窖”工程建设,确保今明两年解决规划内贫困地区剩余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到2016年贫困地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0%以上,到2020年达到95%以上。(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计生委、省环保厅等)

(三)农村电力保障工作。加大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作力度,今年年底解决大电网延伸范围内无电户用电问题,到2016年底除地处偏远、居住分散的自然村外,实现三相动力用电入自然村的目标,到2018年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安臵区的用电问题;通过发展光伏、风电光电互补、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解决好游牧民和居住偏远分散的农户用电问题。(省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甘肃监管办、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电力公司等)

(四)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工作。坚持政策引导,尊重群众意愿,按照整体搬出、以集中安臵为主适当兼顾插花安臵的原则,依托城镇和中心村、工业园区、重大工程和国有农林场,选择交通便利、环境容量许可、水土资源平衡、符合生态和避险要求、有产业基础的区域建设安臵区,同时对搬出地进行生态规划。加大项目和资金整合力度,统筹推进安臵区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和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从2014年开始,今后5年,共搬迁112万人,年均搬迁22.4万人,人均补助8000元,协调落实每户5万元的贴息贷款,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全面普查认定贫困地区存量危房,制定危房改造规划,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力度。按照优先帮助住房最危险、经济最贫困农户解决最基本安全住房的原则,重点对居住在危房中的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其他

贫困户进行补助。到2020年,完成贫困地区存量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基本实现农村住房砖混砖木结构全覆盖,实现所有农户住无危房。(省发展改革委、省建设厅、省扶贫办、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等)

(五)特色产业增收工作。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以县为单位,由各市州指导编制到村到户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支持发展草畜、马铃薯、中药材、设施蔬菜、优质林果等能带动贫困群众致富的特色优势产业。加强规划项目进村到户机制建设,切实提高贫困户的参与度、受益度。围绕产业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仓储、流通,采取政府支持企业、企业带动农民、农民集资入股等形式,实施“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扶持发展以民间民俗工艺品资源和人才为依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培育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组织,提高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程度。鼓励企业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探索企业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农户稳步增收。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重点,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科技资源与扶贫项目直接挂钩。整合省市县三级科技资源,今后3年每年扶持17个贫困县区、20个以上具有较强科技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3个整村推进科技扶贫示范点。鼓励科技项目和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挥各类流通组织优势,加强冷链建设、加工配送、产销对接和

信息引导等工作,着力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贫困群众实现增收。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逐步以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等方式,改造和建立标准化的村级综合服务社,加快形成为贫困地区群众日常生活服务的零售网络。到2016年,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劳动者有增收技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50%以上,产业化带动农户的比例达到45%以上,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例达到40%以上。到2017年,努力实现大型超市及配送中心覆盖到县区、农贸市场覆盖到重点乡镇,贫困地区消费环境和便利化程度得到明显改善。到2020年,初步建成种养加、产供销协调推进的多元扶贫富民产业体系,不断提高贫困地区防灾避灾能力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同时,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壮大产业基础,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省农牧厅、省林业厅、省扶贫办、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供销社等)

(六)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立足贫困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加强贫困地区旅游资源调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易地扶贫搬迁、游牧民定居、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及民居保护等项目建设,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开发山水、冰雪、草原、大漠、民俗、— 11 —

古迹等旅游资源,支持“农家乐”、“牧家乐”、“乡村旅馆”等新型旅游业态发展,努力将乡村旅游业打造成贫困群众增收的重要产业。到2016年,扶持约2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到2020年,扶持有旅游资源的贫困村普遍开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省旅游局、省发展改革委、省民委、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农牧厅、省林业厅等)

(七)教育扶贫工作。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坚持农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完善学前教育机构和经费保障机制。以就近就地入园入学为重点,优化教育资源配臵和布局。加快片区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教师周转宿舍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今后五年,对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任教的义务教育特岗教师每年提供2万元补助。提高贫困地区代课教师的补助标准。实施片区县定向招生、定向培训计划。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育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落实国家有关片区县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坚持资源整合、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到2016年,在三大片区市州新建3-6个国家级、15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做好贫困地区农民培训工作。从2014年起,每年使6万名以上贫困家庭“两后生”接受2-3年的学历性教育,20万名以上青壮年劳动力接受职业技能培训,30万人获得

职业资格证书,促进技能培训和资质认定的有机结合。采取政策支持、创业扶持、开发公益性岗位安臵等措施,使片区县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片区县在集中用工地区都应建立劳务输转服务机构。到2016年,实现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1%以上,残疾学生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与健全人同等水平。到2020年,贫困地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省人社厅、省公安厅、省农牧厅等)

(八)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健全贫困地区基层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加强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加大重大疾病和地方病防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加快贫困地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采取定向、委托等方式培养本土医疗卫生人才,加强对村医的培训。每年为片区县招聘3000名医学类大学生或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工作,选派1000名以上省市县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到贫困县乡开展不少于1年的卫生扶贫工作。整合各类资源,完善农村贫困家庭医疗优惠政策,加大医疗救助力度,逐年提高报销范围、比例和补助水平。在乡镇设立卫生专干,免费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动贫困县中医药事业发展,将中医推拿按摩技能培训纳入扶持范围,优先扶持盲人按摩师上岗就业。加强贫困地区计划生育工作,— 13 —

优先向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倾斜安排各类项目和资金。优先解决重残、重病、单亲及生活极度困难扶贫对象的生活保障问题,逐年提高保障标准,做到应保尽保。近三年每年新建互助老人幸福院1000个、增设床位1万张,将现有2400多名重度残疾儿童纳入救助范围。到2016年,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卫生计生服务网基本健全,县级医院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建制村标准化卫生室覆盖率达到80%,并配齐合格医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到2020年,贫困地区群众获得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逐步实现人口均衡发展。(省卫生计生委、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残联等)

(九)文化建设工作。坚持公共文化资源向贫困村倾斜,扩大公共文化覆盖面。加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效能,积极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统筹有线电视、直播卫星、地面数字电视等多种方式,提高电视覆盖率。充分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现有设施,全面开展“乡村舞台”和“文化集市”建设,努力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到2016年,50%的建制村有标准文化活动室;到2020年,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基本实现每个片区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建制村有综合性村民活动中心。(省文化厅、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

(十)贫困村信息化工作。推进贫困地区建制村接通符合国家标准的互联网,努力消除“数字鸿沟”带来的差距。整合开放各类信息资源、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实施贫困村信息工作“三个一”工程(一村一名有文化、懂信息、能服务的信息员,一村一个建档立卡、项目监测、互助资金、农业科技等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一村一台符合国家标准的互联网终端服务器)。充分发挥“淘宝网甘肃特色馆”的平台作用,支持青年农民开展电子商务、开办网上店铺、开辟农产品网络推介和销售渠道,借助信息化力量在家创业,实现脱贫致富。到2016年,连片特困地区已通电的建制村,互联网覆盖率达到100%,基本解决连片特困地区内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职业院校的宽带接入问题。到2020年,自然村基本实现通宽带。(省工信委、省商务厅、省农牧厅、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团省委、省扶贫办等)

三、加强领导,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各级党委和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扶贫开发的重大意义,更加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转变作风,扎实工作,帮助贫困地区改变面貌,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一)明确工作职责。贫困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科学确定发展规划和项目,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干到底。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职责,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切忌喊

空口号,不提好高骛远的目标,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关注少数民族、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加大支持力度。省直各部门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认真贯彻扶贫开发政策,落实分工任务,积极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地区帮扶。加大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力度,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奖惩。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法制轨道,确保扶贫工作长期化、可持续。

(二)完善管理体制。坚持省里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市州协调推进、县为责任主体、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体制。省直有关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分类指导,以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组织编制规划,加强政策指导,强化对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力布局、经济协作等事项的督促、衔接和协调,公共投资要向贫困地区倾斜,同时要结合各自职能,争取国家对口部委的支持。各市州党委和政府要对本区域内贫困地区的扶贫脱贫负总责,逐级建立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组织制定贫困县、村脱贫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各县(市、区)党委和政府要采取措施,帮扶到村到户到人,把扶贫开发任务和政策逐项落到实处。

(三)加强基层组织。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健全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突出抓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

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致富带头人、返乡青年、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等到贫困村工作,优化充实村级班子,整顿软弱涣散班子。健全完善村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村干部业绩考核与工资报酬挂钩的激励机制。发展集体经济,增加村级集体积累。注重从优秀村干部中招录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坚持“三支一扶”等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支持高校毕业生回乡领办创办企业。尊重贫困地区群众在脱贫致富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通过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变落后面貌。

(四)强化队伍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贫困地区干部培训力度,提高执行能力,重视扶贫开发队伍建设,提供必需的工作条件和经费保障。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改进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工作指导,总结推广经验,统筹各方面资源,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各级扶贫开发相关部门要加强思想、作风、廉政和效能建设,加强督促检查,认真履职尽责。扶贫任务重的县要加强扶贫开发能力建设,充实工作力量。扶贫工作重点乡镇必须设立扶贫工作站或扶贫专干。基层扶贫开发队伍建设要适应精准扶贫工作的需要。

(五)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宣传工作,在主流媒体开辟扶贫攻坚工作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中央和省上有关扶贫

开发的方针、政策,及时总结宣传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强不息、战胜贫困的先进事迹,推广扶贫开发实践中探索的成功经验,大力弘扬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广泛参与扶贫开发事业,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活力。

本方案每项工作后的第一个单位为牵头单位,其他单位为责任单位。牵头单位和各市州要制定具体措施和办法,认真组织实施,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于每年9月底前将贯彻落实情况报送省扶贫攻坚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省扶贫攻坚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汇总后报告省委、省政府。

第五篇:强化组织领导 创新工作机制 扎实推进

强化组织领导 创新工作机制 扎实推进“无邪教单位”创建工作

近年来,和田地区邪教种类较多,反邪教任务艰巨的实际,以源头预防邪教滋生为着力点,强化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实践,深入扎实地开展了无邪教单位创建活动,有效防范和控制了法轮功和其他邪教的滋生蔓延。

一、各级高度重视,切实摆上位置

(一)将无邪教单位创建工作纳入全局总体奋斗目标。局办公会多次听取邪教问题办公室工作汇报,提出相关工作意见和要求,并连续两年将无邪教单位创建达标工作列入当年奋斗目标,与全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同分解、同落实、同考核、同兑现。为防止创建工作走过场,全单位坚持每个季度对街道、单位创建工作情况进行阶段性考核,并纳入考核内容,对季度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季度考核结果由局领导在全单位干部大会上进行点评,限期整改。

(二)由过去单一联系处置法轮功问题,拓展为联系处置法轮功及其他邪教问题工作,由过去单纯联系面上工作,拓展为深入街道督促检查指导、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在各个重点、敏感时期,局党委每天都要听取所联系街道的处置工作汇报,并做好检查工作。明确书记、主任具体负责无邪教单位创建工作,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促进和推动基层无邪教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将无邪教单位创建工作纳入全单位平安创建范畴。近年来,始终将无邪教单位创建工作列入全单位平安创建目标,制定了相应考核细则,并将无邪教单位创建工作与平安创建工作同动员、同部署;签订创建目标责任书,切实将创建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和各街道,实现了无邪教单位创建工作的条块结合,有效形成了创建工作合力。

二、强化基础建设,确保创建实效

(一)准确掌握底数,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针对性。为准确掌握邪教人员及其活动的动态情况,近年来,全单位先后多次集中对各类邪教人员进行调查摸底,通过深入走访、上门谈话、动员群众检举提供线索、比较准确地摸清了辖区内邪教基本状况。几年来,全单位坚持对所有在册法轮功等邪教人员进行每季度“回头看”,通过听情况、看台帐、与重点人员见面等方式,从“是否练功、行为表现、活动规律、思想状况”等4个方面进行量化考评,确定“稳定、比较稳定、基本稳定、相对不稳定、不稳定”等5类人员,针对性地指导基层分类实施教育稳控工作,有效控制反复,降压案件,巩固创建成果。

(二)强化网络建设,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有效性。为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全单位紧紧围绕目标要求,不断强化“三个网络”建设:一是构建创建工作组织网络。即由即以单位专门构建了由单位党支部为主体,单位治安主任、的防控队伍,突出对社会面和重点人员的防控和管控。三是强化创建工作信息网络。全单位在物建调整信息员基础上,专门出台了关于反邪教信息工作的意见,对反邪教信息员的物建、信息获取、信息使用、资料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并在宗教合法场所、非法场所、疑似地区物色信息员,初步形成了反邪教信息网络。有效调动了信息员的积极性,增强了防范工作的有效性。

(三)完善工作制度,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科学性。为扎实开展创建工作,全单位健全和完善了一系列创建工作制度:一是双向定期通报制度。即街道每月向区委有关部门书面报送邪教重点人员情况,区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办公室每季度向各街道党工委通报法轮功和其他邪教处置情况。二是奖惩激励制度。即对照无邪教单位创建标准,年终组织考核,经考核确定为无邪教单位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未做工作而“望天收”的单位不能作为无邪教单位达标单位。三是检查督导制度。即由区委有关部门组织人员每季度深入街道、社区,通过“一听二看三检查”的方法开展创建工作检查督导,总结经验,解决问题,查找薄弱环节,不断推进创建工作进程。四是季度评估制度。每个季度集中对全单位法轮功重点人员逐个开展动态分析评估,重点做好“三个结合”,即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评估结果与深化创建工作相结合。今年初,全单位又依据其他邪教人

员被劳教、判刑情况,思想稳定和行为表现情况,以及所任职务情况,梳理出全单位重点人员,要求各街道列入季度分析评估,及时掌握动态。五是跟进调整制度。对邪教重点人员生活驻地、工作单位、户籍等发生变动的,始终动态掌控,坚持“三个跟进调整”,即:跟进调整托管责任;跟进调整帮教责任人、信息员;跟进调整帮教工作方法,确保帮教巩固工作更具针对性。

三、突出重点环节,狠抓工作落实

(一)坚持封闭办班,全力突破未转化人员。几年来,全单位投入大量资金,每年坚持自主办班,市区联合办班,对涉案反复人员及时攻坚帮教,逐人制定帮教方案,组织区、街、社区、公安等帮教力量分组承包,责任到人,吃住在班,放弃节假日休息,持续攻坚,使在班攻坚人员全部实现转化。

(二)加强巩固帮教,积极稳控重点人员。为切实降压案件,减少反复,进一步提升无邪教单位创建合格率,全单位不断深化对法轮功重点人员巩固教育工作,坚持常年与法轮功重点人员逐人进行深入交流,对思想下滑人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行联手开放式帮教;对家庭确有困难的法轮功人员,积极协调区、街民政等部门,主动开展帮扶,切实解决法轮功人员实际困难,充分体现党和政府的真诚关怀,有效稳控了一批思想波动的法轮功人员。同时,对实际神等其他邪教人员开展积极帮教和关爱工作,促进了无邪教单位创建

工作深入开展。

(三)强化宣传教育,不断扩大警示教育影响面。几年来,全单位高度重视反邪教宣传教育常态化工作,利用多种形式在多个领域、多个层面、多种群体中展开反邪教警示教育,不断扩大社会影响面和覆盖面。区、街、社区多次组织反邪教知识有奖竞答,自编自演反邪教文艺节目,利用“七一”、支部换届等时机开展反邪教宣传教育,今年,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负责人又主动协调联合区文化局,开辟反邪教专栏,连续登载防范邪教知识和邪教危害实例。通过广泛深入的反邪教宣传教育,不仅有效增强了社会公众识别和抵制邪教的能力,同时为无邪教单位创建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四、严格检查考核,激发创建活力

(一)制定考核细则。根据省、市要求,结合本区实际,进一步明确了“无邪教单位”创建标准:即全年无社区居民参与各类邪教违法犯罪活动,不发生各类邪教立案案件;无法轮功未转化人员和反复人员,原有其他邪教人员全部脱离邪教组织;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反邪教工作长效机制和各项措施得到全面落实;反邪教警示教育覆盖率90%以上,群众防范邪教意识和识别能力明显增强。依据上述标准,全单位以单位为单位,进一步细化了创建工作考核细则,按照“发案、人员管控、社会面防控、宣传教育”等4个方面、49个小项进行细化考核。

(二)规范考核程序。区委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领导小组连续三年专门下发了《关于深化创建无邪教单位工作的通知》,规范了创建工作3步考核程序,即:第一步,自主申报。单位对照无邪教单位4条标准和考核细则内容逐一认定,进行自我评估,并填写《无邪教单位申报表》,向街道进行申报;第二步,街道评估。街道根据创建标准和考核细则,对各单位创建工作作出书面评估,并结合日常检查考核情况进行初查把关,在《申报表》上分别填写街道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办公室和党工委意见,上报区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办公室;第三步,审查把关。由区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对街道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办公室初审合格的单位进行审查,向区委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领导小组推荐达标单位名单。

(三)兑现考核奖励。对年底考核确已达到无邪教单位创建标准,经区委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领导小组审核批准为无邪教单位的,除在全单位通报表彰外,由区委、区政府给予无邪教单位达标单位政策奖励,创建目标完成情况还将与各街道、单位全年经济考核目标挂钩兑现。

下载1-中办发[2013]25号 (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1-中办发[2013]25号 (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领导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妇女儿童工作

    加强领导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妇女儿童工作加强妇女儿童工作,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为妇女儿童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中共***委、***人民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并予以深入推进的重要......

    以机制创新推进农村财政管理

    以机制创新推进农村财政管理 ----以监利县为例浅谈农村财政的管理 肖基阶 农村财政管理工作,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基层政权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至关......

    创新法律服务机制 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创新法律服务机制 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田东县政法系统2009年开展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委严格按照县委、县纪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优......

    农村扶贫开发推进规划

    县桥自弯乡**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2011-2012年)第一章基本情况及贫困现状分析一、基本情况**位于**县城西北方,距县城22公里,距桥自湾乡集镇2公里,有12个村民小组,常驻农户261户,1......

    创新机制形成合力扎实推进财政监督管理工作

    创新机制形成合力扎实推进财政监督管理工作灌南县财政局(2006年5月23日)近几年来,灌南县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及省厅、市局和县纪委的具体指导下,不断拓展财......

    创新机制,夯实基础,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创新机制 夯实基础 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xx县抓基层组织建设典型材料 xx县辖22个乡镇,299个建制村(社区),现有基层党(工)委41个(其中乡镇党委22个),党总支19个,党支部608个, 有......

    坚持多管齐下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坚持多管齐下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许业富2006年第5期 ——社会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明确要求“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因此,当前及今后一......

    扎实推进两级捆绑机制

    扎实推进两级捆绑机制 努力创建平安无毒乡镇 ——新店坪镇禁毒工作材料 新店坪镇人民政府新店坪镇地处芷江侗族自治县西部,辖19个村(居)委会, 总人口1.8万余人,是湘黔两省四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