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领导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妇女儿童工作

时间:2019-05-13 15:19: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领导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妇女儿童工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领导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妇女儿童工作》。

第一篇:加强领导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妇女儿童工作

加强领导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妇女儿童工作

加强妇女儿童工作,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为妇女儿童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中共***委、***人民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并予以深入推进的重要工作。妇女儿童工作的状况,妇女儿童生活质量、权益保护、教育程度、政治地位等是一个城区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多年来,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积极支持和监督下,在区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我区认真贯彻实施全国妇女儿童发展“两个纲要”和上海市妇女儿童发展“两个规划”,坚持“以民为本、依法治区”的方针,妇女儿童工作按计划扎实推进,初步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新机制,促进了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全面提高城区人口素质,提升城区文明程度进行了积极探索。主要汇报二方面内容:

一、“十五”以来妇女儿童工作的主要成效

从妇女儿童现状看,至2004年末,***户籍人口共有88.94万,其中女性44.28万人,占49.79%;妇女儿童50.6万人,占56.89%;18岁以下儿童12.4万人,占13.94%。“十五”期间,随着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区政府把妇女儿童工作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逐年递增区妇儿工委业务经费,业务经费与“十五”初期相比递增6.14倍,妇女儿童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是积极优化女性发展环境,提高妇女综合素质。重视女性人才工作,立足区域女性人力资源优势,制定《***2003-2007年女性人才发展规划实施意见》,与妇女发展理论研究会联手开展“***女性人才成长发展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研究,扩充女性人才信息库,积极拓展女干部培养、选拔、任用的视野和渠道。目前,我区局级女干部数量明显上升,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四套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达100;全区女干部占干部总数的59.92,其中局级正职女干部比例、处级女干部比例、处级正职女干部比例分别为15.38、24.83、22.90;本届人大代表中女代表占代表总数33.2,比上届递增4.2%;本届区政协中女委员占委员总数34.06,比上届递增1.37%;全区职代会女职工代表占代表总数的54.15。专业技术人员中,女性比例占68.66,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女性比例占38.95,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女性比例占68.14,高级、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女性比例比“九五”分别上升4.54和4.08,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自2003年开始全面启动“百万家庭网上行”培训实事项目,至2005年8月底受益群众达2.7万人,其中女性占95%;完善妇女的社区文体活动设施,完成了339个居委、村社区活动室达标建设工作,兴办各类文体活动,在区、街道(镇)、居委三级网络中,有知识女性社区服务工作站106个,拥有志愿者近千人。进一步加强女性社区体育指导员培训,全区现有女性社区体育指导员500多人。

二是高度关注儿童学习生活,为广大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一流文教优势区”的功能定位,使区域内儿童享有良好的充分教育和优质教育。目前,我区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已分别达到99.16、99.95、99.95、98.51;而且,区教育局、区妇联、区托幼办、区人口和计生委联手加强学前教育,整合社区和教育资源,努力构建0-3岁学前教育网络,完善0-6岁学前教育体系,建立了3个早期教育基地、4个早期育儿中心(健康育儿、亲子教育、机构教养研究、信息交流中心)和12个亲子活动点,其中包括创办了全国首家0-6岁婴幼儿亲子育儿中心并已被命名为全国家庭教育实验基地的紫薇幼儿园;在光启公园建立“家庭教育活动基地”;会同市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中心成立“科普家乐园”;区儿童保健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儿童的体格发育指标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标准,部分指标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的控制和防范能力等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三是倍加关爱困难群体,着力为妇女儿童办实事。由财政每年专项拨款20万元,持续五年为困难妇女免费妇科普查,受益妇女达3.4万余人,并持续多年通过区民政局、区妇联、区慈善基金会等部门对妇科普查中的重症妇科病人实施医疗救助。外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验证率达到87.38。而且,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建立了帮困基金。在“九五”末期投入150万元帮困爱心基金的基础上,“十五”至今又投入150万元,用于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从2002年起,政府每年投入300万,对低保家庭学生提供免费午餐,区域内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困难儿童成长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政府职能,创新妇女儿童发展的工作机制

作为区政府协调机构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从区域整体考虑,整合政府各种资源和社会团体的资源,强化妇女儿童发展“十五”计划与各部门“十五”计划目标责任同步发

第二篇:强化组织领导 创新工作机制 扎实推进

强化组织领导 创新工作机制 扎实推进“无邪教单位”创建工作

近年来,和田地区邪教种类较多,反邪教任务艰巨的实际,以源头预防邪教滋生为着力点,强化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实践,深入扎实地开展了无邪教单位创建活动,有效防范和控制了法轮功和其他邪教的滋生蔓延。

一、各级高度重视,切实摆上位置

(一)将无邪教单位创建工作纳入全局总体奋斗目标。局办公会多次听取邪教问题办公室工作汇报,提出相关工作意见和要求,并连续两年将无邪教单位创建达标工作列入当年奋斗目标,与全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同分解、同落实、同考核、同兑现。为防止创建工作走过场,全单位坚持每个季度对街道、单位创建工作情况进行阶段性考核,并纳入考核内容,对季度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季度考核结果由局领导在全单位干部大会上进行点评,限期整改。

(二)由过去单一联系处置法轮功问题,拓展为联系处置法轮功及其他邪教问题工作,由过去单纯联系面上工作,拓展为深入街道督促检查指导、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在各个重点、敏感时期,局党委每天都要听取所联系街道的处置工作汇报,并做好检查工作。明确书记、主任具体负责无邪教单位创建工作,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促进和推动基层无邪教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将无邪教单位创建工作纳入全单位平安创建范畴。近年来,始终将无邪教单位创建工作列入全单位平安创建目标,制定了相应考核细则,并将无邪教单位创建工作与平安创建工作同动员、同部署;签订创建目标责任书,切实将创建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和各街道,实现了无邪教单位创建工作的条块结合,有效形成了创建工作合力。

二、强化基础建设,确保创建实效

(一)准确掌握底数,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针对性。为准确掌握邪教人员及其活动的动态情况,近年来,全单位先后多次集中对各类邪教人员进行调查摸底,通过深入走访、上门谈话、动员群众检举提供线索、比较准确地摸清了辖区内邪教基本状况。几年来,全单位坚持对所有在册法轮功等邪教人员进行每季度“回头看”,通过听情况、看台帐、与重点人员见面等方式,从“是否练功、行为表现、活动规律、思想状况”等4个方面进行量化考评,确定“稳定、比较稳定、基本稳定、相对不稳定、不稳定”等5类人员,针对性地指导基层分类实施教育稳控工作,有效控制反复,降压案件,巩固创建成果。

(二)强化网络建设,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有效性。为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全单位紧紧围绕目标要求,不断强化“三个网络”建设:一是构建创建工作组织网络。即由即以单位专门构建了由单位党支部为主体,单位治安主任、的防控队伍,突出对社会面和重点人员的防控和管控。三是强化创建工作信息网络。全单位在物建调整信息员基础上,专门出台了关于反邪教信息工作的意见,对反邪教信息员的物建、信息获取、信息使用、资料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并在宗教合法场所、非法场所、疑似地区物色信息员,初步形成了反邪教信息网络。有效调动了信息员的积极性,增强了防范工作的有效性。

(三)完善工作制度,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科学性。为扎实开展创建工作,全单位健全和完善了一系列创建工作制度:一是双向定期通报制度。即街道每月向区委有关部门书面报送邪教重点人员情况,区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办公室每季度向各街道党工委通报法轮功和其他邪教处置情况。二是奖惩激励制度。即对照无邪教单位创建标准,年终组织考核,经考核确定为无邪教单位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未做工作而“望天收”的单位不能作为无邪教单位达标单位。三是检查督导制度。即由区委有关部门组织人员每季度深入街道、社区,通过“一听二看三检查”的方法开展创建工作检查督导,总结经验,解决问题,查找薄弱环节,不断推进创建工作进程。四是季度评估制度。每个季度集中对全单位法轮功重点人员逐个开展动态分析评估,重点做好“三个结合”,即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评估结果与深化创建工作相结合。今年初,全单位又依据其他邪教人

员被劳教、判刑情况,思想稳定和行为表现情况,以及所任职务情况,梳理出全单位重点人员,要求各街道列入季度分析评估,及时掌握动态。五是跟进调整制度。对邪教重点人员生活驻地、工作单位、户籍等发生变动的,始终动态掌控,坚持“三个跟进调整”,即:跟进调整托管责任;跟进调整帮教责任人、信息员;跟进调整帮教工作方法,确保帮教巩固工作更具针对性。

三、突出重点环节,狠抓工作落实

(一)坚持封闭办班,全力突破未转化人员。几年来,全单位投入大量资金,每年坚持自主办班,市区联合办班,对涉案反复人员及时攻坚帮教,逐人制定帮教方案,组织区、街、社区、公安等帮教力量分组承包,责任到人,吃住在班,放弃节假日休息,持续攻坚,使在班攻坚人员全部实现转化。

(二)加强巩固帮教,积极稳控重点人员。为切实降压案件,减少反复,进一步提升无邪教单位创建合格率,全单位不断深化对法轮功重点人员巩固教育工作,坚持常年与法轮功重点人员逐人进行深入交流,对思想下滑人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行联手开放式帮教;对家庭确有困难的法轮功人员,积极协调区、街民政等部门,主动开展帮扶,切实解决法轮功人员实际困难,充分体现党和政府的真诚关怀,有效稳控了一批思想波动的法轮功人员。同时,对实际神等其他邪教人员开展积极帮教和关爱工作,促进了无邪教单位创建

工作深入开展。

(三)强化宣传教育,不断扩大警示教育影响面。几年来,全单位高度重视反邪教宣传教育常态化工作,利用多种形式在多个领域、多个层面、多种群体中展开反邪教警示教育,不断扩大社会影响面和覆盖面。区、街、社区多次组织反邪教知识有奖竞答,自编自演反邪教文艺节目,利用“七一”、支部换届等时机开展反邪教宣传教育,今年,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负责人又主动协调联合区文化局,开辟反邪教专栏,连续登载防范邪教知识和邪教危害实例。通过广泛深入的反邪教宣传教育,不仅有效增强了社会公众识别和抵制邪教的能力,同时为无邪教单位创建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四、严格检查考核,激发创建活力

(一)制定考核细则。根据省、市要求,结合本区实际,进一步明确了“无邪教单位”创建标准:即全年无社区居民参与各类邪教违法犯罪活动,不发生各类邪教立案案件;无法轮功未转化人员和反复人员,原有其他邪教人员全部脱离邪教组织;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反邪教工作长效机制和各项措施得到全面落实;反邪教警示教育覆盖率90%以上,群众防范邪教意识和识别能力明显增强。依据上述标准,全单位以单位为单位,进一步细化了创建工作考核细则,按照“发案、人员管控、社会面防控、宣传教育”等4个方面、49个小项进行细化考核。

(二)规范考核程序。区委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领导小组连续三年专门下发了《关于深化创建无邪教单位工作的通知》,规范了创建工作3步考核程序,即:第一步,自主申报。单位对照无邪教单位4条标准和考核细则内容逐一认定,进行自我评估,并填写《无邪教单位申报表》,向街道进行申报;第二步,街道评估。街道根据创建标准和考核细则,对各单位创建工作作出书面评估,并结合日常检查考核情况进行初查把关,在《申报表》上分别填写街道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办公室和党工委意见,上报区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办公室;第三步,审查把关。由区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对街道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办公室初审合格的单位进行审查,向区委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领导小组推荐达标单位名单。

(三)兑现考核奖励。对年底考核确已达到无邪教单位创建标准,经区委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领导小组审核批准为无邪教单位的,除在全单位通报表彰外,由区委、区政府给予无邪教单位达标单位政策奖励,创建目标完成情况还将与各街道、单位全年经济考核目标挂钩兑现。

第三篇:人民日报评论员:创新机制 扎实推进扶贫开发[范文模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创新机制 扎实推进扶贫开发

本报评论员

2014年01月26日02:10来源: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已经公开发布,这是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实施之后,指导下一阶段扶贫开发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意见》突出强调改革创新,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对于落实中央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形成更加协调、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减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纲要》实施以来,我国将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加快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各项扶贫工作全面发力。但我们还有近1亿扶贫对象,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仍然严重滞后,扶贫开发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随着四化同步深入推进和经济社会转型加快,我国的扶贫开发面临着新形势,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现行的贫困地区考核机制对减贫的正向激励不足,一些地方对扶贫开发重视不够,工作不扎实,“年年扶贫年年贫”;扶贫资源精确瞄准不够,工作针对性不强,有效性不足;扶贫资金使用管理过程中存在“跑冒滴漏”现象,扶贫开发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人民群众诟病较多,亟待改进完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要啃“硬骨头”、蹚“深水区”、打“攻坚战”,靠单项措施、常规手段很难奏效,必须在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围绕贫困县考核机制、精准扶贫机制、干部驻村帮扶机制、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金融扶贫机制、社会参与机制,《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就是要用新机制保障扶贫工作落到实处,用新机制保障扶贫资源有效利用,用新机制保障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形成强大合力,提高扶贫成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现在离2020年只剩下6年时间,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将扶贫开发工作放在更加重要、更为突出的位置,以更有力的措施、更有效的组织、更坚韧的毅力,加快推进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切实把《意见》提出的重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贫困地区群众和全国人民一道,如期迎接全面小康!

《 人民日报 》(2014年01月26日 01 版)

第四篇: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

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

新华网北京1月25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全文如下。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但是,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贫困人口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将扶贫开发工作摆到更加重要、更为突出的位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加大扶持力度,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一、深化改革,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加广泛、更为有效地动员社会力量,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在全国范围内整合配臵扶贫开发资源,形成扶贫开发合力。

(一)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指标,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中央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具体考核评价办法,并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开。同时,研究建立重点县退出机制,建立扶贫开发效果评估体系。(中央组织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统计局等。列在首位的为牵头单位,其他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下同)

(二)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国家制定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建设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专项扶贫措施要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国务院扶贫办、民政部、中央农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共青团中央、中国残联等)

(三)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现有工作基础上,普遍建立驻村工作队(组)制度。可分期分批安排,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组),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把驻村入户扶贫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的重要渠道。驻村工作队(组)要协助基层组织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落实保障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实现驻村帮扶长期化、制度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四)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加大资金管理改革力度,增强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项目资金要到村到户,切实使资金直接用于扶贫对象。把资金分配与工作考核、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结果相结合,探索以奖代补等竞争性分配办法。简化资金拨付流程,项目审批权限原则上下放到县。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整合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集中解决突出贫困问题。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有效做法。加强资金监管,强化地方责任,省、市两级政府主要负责资金和项目监管,县级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好扶贫项目,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加强对资金审计结果的监督,管好用好资金。坚持和完善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积极发挥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作用,加大违纪违法行为惩处力度。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纪委、监察部、审计署等)

(五)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引导和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贫困地区信贷投放。在防范风险前提下,加快推动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规范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贫困村资金互助组织。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增加财政贴息资金,扩大扶贫贴息贷款规模。进一步推广小额信用贷款,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推动金融机构网点向贫困乡镇和社区延伸,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加快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发展农业担保机构,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改善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等经营组织的金融服务。(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民政部、中国银监会、中国保监会、国务院扶贫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残联等)

(六)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制度。充分发挥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在社会扶贫中的引领作用。支持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与扶贫开发工作,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建立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形成有效协调协作和监管机制。全面落实企业扶贫捐赠税前扣除、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等相关支持政策。支持军队和武警部队积极参与地方扶贫开发,实现军地优势互补。每5年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名义进行一次社会扶贫表彰。加强扶贫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国务院扶贫办、定点扶贫牵头组织部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税务总局、中国残联、全国工商联等)

二、注重实效,扎实解决突出问题

针对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继续做好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以工代赈、就业促进、生态建设等工作,进一步整合力量、明确责任、明确目标,组织实施扶贫开发10项重点工作,全面带动和推进各项扶贫开发工作。

(一)村级道路畅通工作。按照《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村镇行政区划调整、易地扶贫搬迁、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村物流等工作,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支持力度。加强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和中小危桥改造,提高农村公路服务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到2015年,提高贫困地区县城通二级及以上高等级公路比例,除西藏外,西部地区8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解决溜索等特殊问题。到2020年,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和通班车。(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

(二)饮水安全工作。继续全力推进《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实施,优先安排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确保到2015年解决规划内贫困地区剩余的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到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环境保护部等)

(三)农村电力保障工作。与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相衔接,加大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作力度。落实《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因地制宜采取大电网延伸以及光伏、风电光电互补、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分散供电方式。到2015年,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国家能源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等)

(四)危房改造工作。制定贫困地区危房改造计划,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力度。明确建设标准,确保改造户住房达到最低建设要求。完善现有危房改造信息系统,有步骤地向社会公开。加强对农村危房改造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到2020年,完成贫困地区存量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解决贫困农户住房安全问题。(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

(五)特色产业增收工作。指导连片特困地区编制县级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加强规划项目进村到户机制建设,切实提高贫困户的参与度、受益度。积极培育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组织,提高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程度。鼓励企业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探索企业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农户稳步增收。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在贫困地区的推广应用。到2015年,力争每个有条件的贫困农户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至少参与1项养殖、种植、林下经济、花卉苗木培育、沙产业、设施农业等增收项目,到2020年,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不断提高贫困地区防灾避灾能力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完善流通网络。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

(六)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加强贫困地区旅游资源调查,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依托贫困地区优势旅游资源,发挥精品景区的辐射作用,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统筹考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情况,在研究编制全国重点旅游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时,对贫困乡村旅游发展给予重点支持。结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搬迁、游牧民定居、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传统村落及民居保护等项目建设,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到2015年,扶持约2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到2020年,扶持约6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旅游局、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

(七)教育扶贫工作。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科学布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保障学生就近上学。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办好一批中、高等职业学校,支持一批特色优势专业,培育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完善职业教育对口支援机制,鼓励东部地区职业院校(集团)对口支援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国家制定奖补政策,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协作计划,支持贫困地区初中毕业生到省内外经济较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接受教育。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都能接受适应就业需求的职业培训。继续推进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和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的实施,不断增加贫困地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到2015年,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以上,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5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到2020年,贫困地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础教育办学质量有较大提升,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培训就业衔接更加紧密,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继续教育服务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持续提高。(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农业部等)

(八)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健全贫困地区基层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加强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加大重大疾病和地方病防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加强贫困地区计划生育工作,加大对计划生育扶贫对象的扶持力度。到2015年,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卫生计生服务网基本健全,县级医院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每个乡镇有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逐步提高儿童医疗卫生保障水平,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到2020年,贫困地区群众获得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逐步实现人口均衡发展。(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

(九)文化建设工作。加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效能,积极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统筹有线电视、直播卫星、地面数字电视等多种方式,提高电视覆盖率。充分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现有设施,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为主干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到2020年,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

(十)贫困村信息化工作。推进贫困地区建制村接通符合国家标准的互联网,努力消除“数字鸿沟”带来的差距。整合开放各类信息资源,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每个村至少确定1名有文化、懂信息、能服务的信息员,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利用有关部门现有培训项目,着力提高其信息获取和服务能力。到2015年,连片特困地区已通电的建制村,互联网覆盖率达到100%,基本解决连片特困地区内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职业院校的宽带接入问题。到2020年,自然村基本实现通宽带。(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科技部、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等)

三、加强领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各级党委和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扶贫开发的重大意义,更加重视扶贫开发工作,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转变作风,扎实工作,切实帮助贫困地区改变面貌,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一)明确工作职责。贫困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突出位臵,科学确定发展规划和项目,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干到底。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职责,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切忌空喊口号,不提好高骛远的目标,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关注少数民族、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加大支持力度。中央和国家机关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认真贯彻扶贫开发政策,落实分工任务,积极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地区帮扶。东部各省(直辖市)在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本区域内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鼓励支持其开展扶贫改革实验,探索解决相对贫困、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加大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力度,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奖惩。加快扶贫立法,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法治轨道,确保长期化、可持续。

(二)完善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分类指导,以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组织编制规划,加强政策指导,强化对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力布局、经济协作等事项的督促、衔接和协调,公共投资要向贫困地区倾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要对本区域内贫困地区的扶贫脱贫负总责,逐级建立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组织制定贫困县、村脱贫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整合省内资源予以支持。各县(市、区、旗)党委和政府要采取措施,帮扶到村到户到人,把扶贫开发任务和政策逐项落到实处。

(三)加强基层组织。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健全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突出抓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等到贫困村工作,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组)作用。发展集体经济,增加村级集体积累。尊重贫困地区群众在脱贫致富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通过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变落后面貌。

(四)强化队伍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贫困地区干部培训力度,提高执行能力,重视扶贫开发队伍建设,提供必需的工作条件和经费保障。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改进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工作指导,总结推广经验,统筹各方面资源,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各级扶贫开发相关部门要加强思想、作风、廉政和效能建设,加强督促检查,认真履职尽责。扶贫任务重的县要加强扶贫开发能力建设,充实工作力量。扶贫任务重的乡镇要有专门干部负责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扶贫开发队伍建设要适应精准扶贫工作需要。

(五)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宣传工作,积极宣传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强不息、战胜贫困的先进事迹,总结推广扶贫开发实践中探索的成功经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广泛参与扶贫开发事业,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活力。

本意见所确定的牵头单位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于每年10月底前将贯彻落实情况报送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汇总后报告党中央、国务院。

第五篇:创新机制形成合力扎实推进财政监督管理工作

创新机制形成合力扎实推进财政监督管理工作

灌南县财政局

(2006年5月23日)

近几年来,灌南县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及省厅、市局和县纪委的具体指导下,不断拓展财政监督的范围,创新财政监督的方式,保证了财政资金安全、规范、高效运行,预防和制止财经领域违法行为的发生,使财政监督真正

成为财政工作的“免疫机制”,促进了全县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健全五项制度,加强财政内部控制。

一是规范经费审批程序。局一把手不负责经费审批,由一名分管副局长专人负责。大额支出由局长办公会集体研究决定。单位基建工程、车辆购置、人事安排都经局党组集体讨论。二是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机制。非税收入管理局、预算科共同负责预算编制。预算款项拨付由国库科执行,同时规范资金缴拨程序和手续。分管业务副局长、分管科室及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共同把关审核,形成多部门交差把关程序,加大了资金拨付透明度,财监部门经常开展预算执行情况检查,真正将财政监督置于内部控制之中,确立了财政监督在内部控制制度中的地位和职能。三是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各职能科室及基层财政所,凡遇涉及资金缴拨,资产处置,固定资产购置、维修,行政审批事项都及时向分管局长汇报审批,重大事项及时向局一把手汇报,从而保证财政每项工作都能在有效控制下开展。四是建立财政内部资金拨付控制制度。各业务科室的资金拨付都要履行相关的手续,由业务科室科长、分管局长、局长逐级签发,层层把关,严把财政资金拨付关。五是实行政务公开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将财政各项工作目标及完成情况、财政预算及其执行情况、财政性投资基本建设项目及政府集中采购情况、财政部门职能、职责范围、收费程序、依据、范围及标准等在政务公开栏上向社会公开,接受财政系统内部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并定期邀请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监督员举行座谈会,征求对我局依法行政、内部管理、服务经济及政务公开方面的意见,以促进财政进一步加强管理。

二、理顺关系,健全财政监管体系。

一是从理顺工作关系上入手,划分财监机构与业务科室监督职责。以前都是各业务科室依据自己的工作需要,随时随地就能派员进行检查,导致政出门多,多头监督,既加重了被检查单位的负担,又影响监督效果的提高。自财政监督专门机构成立以后,划分了其与业务科室的监督职责,日常财政财务监督管理工作,由各业务科室负责,专项检查由财监部门派人全程参与。日常注重科室间沟通协调,所有的检查资料实行信息共享,财政内部各业务科室在做好本科室日常工作的同时,主动提供有关的监督方面的信息,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形成了强大的财政监督合力,全面提高了财政管理效率。

二是从实际情况入手,不断完善、制定各项监督检查制度。为做好财政监督扎口管理工作,相继制定了《灌南县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灌南县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实施办法》、《灌南县财政监督检查责任追究制度》等相关制度,不仅保证了监督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杜绝了检查不规范、不合理事件的发生。

三、突出重点,不断加大财政监督的力度。

一是从2000年开始,结合会计委派工作每年对县直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确定《会计法》、《政府采购法》、预算编制与执行、非税收入征管、行财制度执行等为重点检查内容。

二是在专项检查上,我县先后组织开展了民政定补对象人口清查,环保资金专项检查,“小金库”专项检查,会计信息质量专项检查,查出了许多涉及面广,社会影响较大的收支管理问题,引起各级领导关注和重视。其中与经纪委、审计部门配合开展的“小金库”专项检查先后端掉“小金库”4个,收缴资金70余万元。另外配合市注册会计师协会联合组织开展了会计师事务所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对会计信息不真的单位及时下达整改通知,限期整改,促进了会计信息质量提高。

三是按省市县有关部门要求,开展党员干部拖欠公款清理,党员干部公款购买商业保险及县党员干部违规占用公房等清理活动,清理出违规资金21.2万元,涉及943人,上缴财政21.2万元。

四是把查处人民来信来访工作作为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严格按省厅2004年关于人民来信来访处理办法执行,建立了一套群众来信、来访、来电举报处理程序和办法,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2005年,我局在收到市局转来2封人民来信,反映劳改释放人员领取生活补助、私立小学违规办学情况后,与预算科,国库科,会计管理中心一起组成联合调查组,多次到一线调查取证,与有关部门商讨解决办法,使事件得以圆满解决,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四、从严内审,不断提高财政内部管理水平。

开展财政内部监督是财政部门对权力的一种制约,可以促进财

政政策、法规、制度正确贯彻落实,可以加强自我约束,规范行政行为。该县每年对局各科室及乡镇财政所进行一次内部审计,覆盖面百分之百。检查结果向局党组作全面汇报,好的经验及时在全系统推广,存在问题及时要求整改,严重的在财政简报上曝光,并对有关责任人作出相应处理,促进了财政内部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为进一步做好财政系统内部廉洁自律工作,该县把

治理财政系统商业贿赂摆上重要的日程,全面清理财政系统商业贿赂的实际情况,重点清查政府采购、产权交易、中介机构和开户银行选择、业务科室行政审批、行政拨款中的违规行为,加大查处力度,完善各项制度,建立起财政系统治理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

五、深化九项改革,提升财政监管水平。

(一)实行会计管理方式改革。2000年初,该县成立了会计管理中心,通过考试从全县范围内招考88名委派会计,派驻到县直145个行政事业单位,并相继续组建了会计一室、二室、教育核算中心,对部分单位进行集中核算。在坚持资金管理权、所有权、审批权三不变的前提下,按照财经纪律制度依法理财,财政部门实现了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性资金运行全过程监督,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促进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为财政各项改革顺利推进。

(二)完善非税收入管理方式改革。2005年6月,该县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推出了非税收入征管方式改革,建立起“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新型征管模式,实行财政与银行联网,由执收单位开具缴款通知书,由缴款人持通知书到代收银行缴款,代收银行开具电子票据,代收银行将收款信息立即传输给财政,达到适时监管的目的。同时,政府非税收入全部纳入财政综合预算管理,实现了资金快速集中,改变了过去财政性资金滞留在部门和单位的不良状况。并按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原则,对政府非税收入进行调控,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理顺政府收入分配秩序,切实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一年多来,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一是非税收入明显增加。2005年,全县实现非税收入1.63亿元,比上年增加4000万元,增长30。今年1-4月份,我县实现非税收入4407万元,同比增幅48.2%。二是资金调控能力明显增强。现在月平均余额4000余万元,比改革前翻一番。可以调剂部分资金用于地方经济建设所需。三是收入行为明显规范,防止了部门挤占挪用,理顺了政府非税收入分配秩序。四是乱收费行为明显减少。五是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三)实施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该县作为全省五个乡财县管方式改革试点县之一,对乡镇财政采取“预算共编、账户统设、收入上划、资金统拨、支出控制、票据统管、债务审批”的管理方式,改革乡镇财政所管理体制,取得明显成效。收入监管得到强化。税收和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直接交入县级金库,其他非税收入通过乡镇“结算分户”上划到县财政局非税收入资金专户,其它各项收入,无论什么来源包括暂存款项,一律上解到县会计核算中心“结算专户”;在票据管理上,取消乡镇财政所的管理权,上收到县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并实行“专人负责、验旧领新、限量使用、票款同行、定期核销”的管理办法,实行以票管收,实现了收入上的源头控管,确保颗粒归仓;乡镇办、站、所财务全部纳入财政所统一管理,各项收入纳入乡镇财政综合预算,从源头上根除了乱收费、乱摊派现象,规范了涉农收费。县会计核算中心定期对乡镇收入缴存县非税收入资金专户和县会计核算中心“结算专户”进行核对,杜绝了坐收坐支现象发生。支出管理得以规范。一是对人员工资、津贴补贴、社保缴费一律从县国库直接拨付到相关机构计入个人账户;二是对支付给农民的水稻种植补贴、粮食补贴等涉农补贴,实施“一折通”管理办法,资金不再拨付到乡镇,而是由县财政将资金直接拨付到信用社打入农民个人账户;三是严格预算约束,实行拨付按预算计划、用款按申报的制度。在安排支出顺序上,首先保证乡镇的必保支出,然后再安排乡镇运转支出,乡镇安排支出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约束。县财政部门参与了乡镇财政资金的全过程管理和监督,乡镇财政理财透明度得到提高,收支行为进一步规范。乡镇债务得到控制。乡镇因经济发展需要举借新债的,须在落实还款资金来源、还款时间后,报县财政局初审,经县政府审批后方可实施。未经批准产生的新债,按照“谁决策谁负责,集体决策由主要领导负责”的原则严肃处理。截止现在,还没有乡镇举借新的债务,有效的控制了乡镇债务的增加,防范了乡镇债务风险。改革试点工作运行一年多来,乡镇运转正常,其做法得到国家税改办、财政部和省财政厅的充分肯定,省内外40个市县来我县学习调研。

(四)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该县县直预算单位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从2006年1月1日起在全市率先实施,县直145个预算单位分三批依次纳入,其中,首批纳入单位25个(从1月1日开始),第二批纳入单位67个(从4月1日开始),第三批纳入单位53个(从6月1日开始)。

一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县财政国库管理机构在人民银行县支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国库存款账户)”;预算单位根据要求统一到代理银行——工行开设“单位小额现金账户”,该账户性质为单位零余额账户,只限预算单位在财政批准的授权支付计划(即用款额度)内提取现金,用于日常的零星开支。财政局各业务科室的账户进行了合并调整,将非税收入管理局的“非税收入财政专户”和预算科的“罚没收入专户”划归国库科管理,将国库科的“局内部往来账户”、社保科的“农村合作医疗专户”和“农村改水专户”、经建科的“粮食补贴专户”、“粮食风险基金专户”、农财科的“财政支农资金专户”、“三期世行专户”、“农业综合开发专户”划归支付中心管理,其余账户撤销,账户余额划转到支付中心新设账户。二是规范收入收缴方式、程序。将财政收入的收缴方式分为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方式,收缴程序分为直接缴库程序和集中汇缴程序;三是规范支出支付程序。财政预算内资金和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非税收入资金,均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实行财政集中支付。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下,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一个“漏斗”出钱。通过4个多月的运行,大部分财政资金均能通过财政直接支付拨付到最终用款单位,实现由“中转”变“直达”,大大缩短了财政性资金的在途时间,避免了资金被截留、挪用现象。强化了部门预算的约束力,从资金源头上防止了预算单位对财政资金的随意调剂,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监督,确保了资金专款专用。增强财政资金的调度能力。未支付到最终用款单位的资金不再滞留在预算单位,全部保留在国库单一账户和财政专户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资金调度的困难,增强了政府集中资金办大事、办急事的能力。

鉴于存在着收入入库进度过慢,影响财政资金周转速度,我县计划在7月份实施财税库行联网制度,实行信息共享,加快收入入库进度,从而达到提高财政资金周转效率的目的。

(五)实施编制部门预算。在原来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全县全面推开,采取零基预算加综合预算的方法按部门编制,规范预算编制程序,亮出财政“家底”,增进了社会对财政的了解、理解,体谅财政困难,减少追加预算的随意性,增强了财政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了预算编制透明度和预算执行约束力。

(六)深化政府采购改革。随着政府采购工作的不断推进,采购范围不断拓宽,政府采购工作也为越来越多的机关和事业单位所接受,政府采购的触角已延伸到乡镇,采购过程我们一律实行“阳光操作”,纪检、监察、人大、政协等全过程参与,该县已逐步形成良好的政府采购工作的氛围。采购范围从办公用品到汽车购买、维修、加油;从市政工程到城市绿化等,采购项目已达61项,涵盖了机关采购行为的方方面面。该县自1999年实施政府采购以来,累计采购额达到11470万元,节约财政性资金2399万元,节约率达21%。为确保政府采购行为更加规范,该县计划在6月份推进政府采购“管采分离”改革,把管理职能从目前的模式中分离出来。目前,此项工作正处于筹备阶段。

(七)实施省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优化试点。灌南县作为全省五个省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优化试点县之一,2005年省批复我县实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优化试点项目21个,项目总投资8378.1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补助3064万元,市县财政配套436.1万元,单位自筹4878万元。该县在项目编制上注重科学性。由各乡镇、各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农业产业结构特点报送项目,请专家评审,使项目决策更加切合基层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在工程质量上注重过程管理。对所有列入财政支农改革的项目操作程序和管理措施提出了明确要求,实行“六个统一”管理,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即“统一规划设计、预算编制、统一公示、统一G卫星定位、统一招投标、统一监理、统一中介审计”,重点把好三关:一是规划设计关,对基础建设工程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设计图纸和编制预算,另请中介机构审核预算;二是工程招标关,对所有具备招标采购条件的土建工程、设备物资,全部实行市场化运作和招标采购,杜绝暗箱操作;三是质量监督关,基础建设工程严格实行监理制,在众多具备资质的监理公司中,该县择优选择信誉较高的南京江宏监理公司承担。监理公司监理人员对基础建设工程的每一道工序要求都非常严格。如对我县的54座农桥建设,共改进施工工序30余项,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要求重新返工,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工程质量。在资金管理上实行县级报帐制。所有项目支出全部到县财政报帐,资金按照工程进度拨付,并预留一定比例的质量保证金,保证了资金的专款专用。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优化改革,减少了部门、行业分割,实现了项目集成。县级财政对资金使用享有一定的调配权,使我县能够集中财力,解决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显著提高。试点前,部门是项目申报的主体,层层审核,耗时费力,部门忙着“跑项目、争资金”,有时为了项目能够顺利下达,不切实际做项目计划书,即使争取到资金也是小而散,难以形成合力。有的还被截留和挪用,资金使用效益十分低下。试点以后,资金分配额度事先下达,县政府作为项目申报主体具有一定的主动权和调配权,更加注重项目的全局性和科学性,通过卫星定点定位,杜绝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以旧顶新、少做工程的现象,在资金拨付环节上,都采取直拨施工单位或项目实施单位,减少了中间环节,确保项目资金都用在项目上。项目实施推行“六个统一”,节省了项目资金122万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财政投入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类2728.1万元,占财政投入(包括市县配套)资金总额的78。项目共计改造中低产田4.4万亩、新建、拆建各种桥梁142座,新建防渗渠79.4公里,新建、改建电灌站28座,新建各种配套建筑物2597座,受益农田10万亩,建立优质粮基地3.6万亩,疏浚县乡河道23条134公里,开挖土方285.7万方,该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疏浚后的河道排涝可达到10年一遇标准,从根本上改变了原项目区“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状况。解决了农村难点热点问题。该县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实效,在项目决策中,多方参与、民主管理,注重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选准项目。尤其在农村基础建设方面,实施了一大批“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的重点难点项目,解决了农民当前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尽可能的让农民得到实惠。项目推行“五老制”监督的民主管理,由退休老教师、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当地德高望重的老同志组成监督小组与专业监理人员相结合,切实提高了工程质量。

截止目前,项目已全部完成的10个,正在实施中的11个,已拨付项目资金2090.5万元,项目总体实施进度已达到85左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八)推进财政投资评审改革。凡政府投资建设性项目,按照上级有关要求,从项目立项、概算、预算、决算四个环节,我们都积极参与,严把政府工程竣工决算审查关,严格审减和节约财政资金,避免建设资金被挤占、挪用、浪费。2005年审核工程25项,报审价4,997万元,审定价3,699万元,核减额1,298万元,核减率26%。

(九)加大国有资产监管力度。2005年6月,我县对企事业单位国有产权转让作出明确规定,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转让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由相关部门进行清产核资、资产剥离、产权界定、财务审计、资产核销、资产评估。资产核销由清产核资小组提出,经改制单位和主管部门同意,报县国资办核销;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必须由两个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分别进行,审计和评估结果在报批前必须在原企事业单位内部公示,时间不少于7日,接受职工监督。不进行“两个置换”改制的,不得转让国有产权。国有产权转让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规定采用拍卖、招投标,市以上产权交易机构公开交易等方式进行,不准暗箱操作。国有产权转让收入,必须存入财政专户,用于企事业单位的改制,不准挪作它用。此举使国有资产处置由事后监管改变为事前监管,去年,该县共查处了三家企业擅自处置和暗箱操作国有资产的行为,维护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保证了职工的正当权益。今年每个行政事业单位都配备了国资专管员,负责对部门占用的国有资产进行监管,定期进行清产核资,健全资产帐簿及台帐,保证了资产安全完整。

下载加强领导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妇女儿童工作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领导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妇女儿童工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新机制,夯实基础,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创新机制 夯实基础 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xx县抓基层组织建设典型材料 xx县辖22个乡镇,299个建制村(社区),现有基层党(工)委41个(其中乡镇党委22个),党总支19个,党支部608个, 有......

    扎实推进两级捆绑机制

    扎实推进两级捆绑机制 努力创建平安无毒乡镇 ——新店坪镇禁毒工作材料 新店坪镇人民政府新店坪镇地处芷江侗族自治县西部,辖19个村(居)委会, 总人口1.8万余人,是湘黔两省四县物......

    创新工作机制 推进党务公开

    创新工作机制推进党务公开 南县华阁镇党委书记 练世宏 南县华阁镇位于益阳市最东边,毗邻岳阳市华容县,全镇人口7.2万人,面积108平方公里,辖38个村(场、社区),57个基层党组织,是南县......

    创新工作机制 推进和谐拆迁

    完善工作体制 推行和谐拆迁 家是百姓安生之源,立身之本,房屋拆迁事关群众根本利益,在我国当前大举进行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常因群众利益分配不均导致拆迁工作矛盾不断,因此如何维护......

    创新机制推进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创新机制推进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蓝山县人民检察院紧扣预防职务犯罪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教育监督活动,推进全县预防职务犯罪,摸索出了方位全范围广效果好的新工作机制。 一是以......

    创新机制形成合力扎实推进财政监督管理工作[精选五篇]

    创新机制形成合力扎实推进财政监督管理工作 创新机制形成合力扎实推进财政监督管理工作灌南县财政局(2006年5月23日)近几年来,灌南县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

    创新机制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创新机制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腐败是文明社会的毒瘤,是党和国家健康肌体的腐化剂。腐败会严重削弱党和政府的威信,危及政治稳定,制约社会经济发展,扰乱社会经济秩序。预防惩治腐......

    创新推进“大调解”机制

    创新推进“大调解”机制 西部志愿者彭洪军 “廉洁高效”是行政机关的宗旨,调解工作也应与时俱进,面对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纠纷复杂突出的问题,采取“大调解”的新举措,改变重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