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3 03:05: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第一篇: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2011-08-24 16:15:03 来源:风控网 浏览:707次

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信用管理的风险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企业的传统管理体制建立在计划和行政管理基础上,企业间信用关系薄弱,企业内部缺乏信用风险管理功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这种弊病越来越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贸易融资和结算方式对我国企业的管理规范和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全面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体制,是当前企业面临的十分紧迫的课题。

信用是指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在商品交换中是指交易的一方能够如约偿还另一方财物或服务而取得的信任。信用风险是指在以信用关系规定的交易中,交易一方不能履行承诺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在信用结算方式中,信用风险是指买方拖欠卖方货款的可能性。目前,我国企业在信用管理上普遍存在严重的缺陷和不足:一方面企业在经营中时刻面临巨大信用风险而无力解决;另一方面企业也无法或不能正常发挥信用能力,获得足够的市场竞争力。

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产生信用风险,总体上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缺乏信用理念。信用理念是企业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价值观,也是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动力源。我们一些企业的领导不重视信用管理,往往对客户的一些重要信息都未了解就匆匆交易。有的企业片面追求合同数量,忽视其后艰难的帐款回收。还有的企业虽初步认识客户信息管理重要性,但注意力往往集中到新客户、小企业,但事实上正是那些熟悉的老客户、知名的大企业才容易违约给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缺少客户信用管理信息,不能准确判断客户信用状况。有些企业在与老客户合作中,缺乏动态信用信息,对客户某些变化视而不见,直到发生信用风险,悔之晚矣。有的企业对新客户缺乏足够的信用信息,以偏概全,导致判断失误。还有的企业在利益诱惑下,只看重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经济利益,而忽视其信用等级,一心只想成交,结果货、款两空。

企业内部缺乏信息沟通。由于业务分工不同,许多客户的宝贵信息,分别集中在不同业务部门或一些具体业务人员手上。如各部门间缺乏必要、有效的沟通,业务人员不注重信息的上报,往往就影响客户各类信息间有机联系及完整性,这样便不利于管理者对客户作出准确的认识和判断。

缺少规范的信用制度建设。一些企业没有或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使得部门间信用管理职责分工不清,缺少规范、严格的信用政策,对客户无法进行全方位的信用分析,缺乏信用监控,从而使经营中信用管理缺乏主动性,较多盲目性。

社会信用滑坡,客户经营不善。这是目前企业相互拖欠货款最主要原因。由于企业经营不善资金匮乏,甚至严重亏损,致使信用等级下降,无力偿还货款。特别是社会对失信违法行为惩处不力,造成事实上的“守信吃亏,失信获利”,没代价的用别人的钱挣钱,成了一些企业生财之道。使得一些守信企业也不得不为了保证本企业资金周转,采用同样手段拖欠他人货款,从而使债务关系复杂化,形成困扰我国企业经营发展的“三角债”魔链,至今剪不断,理还乱。

降低信用风险的措施

降低信用风险,一是律己,二是防人。要从确立理念、完善制度、提升能力等方面,扎扎实实抓落实。

树立信用理念,重塑良好的诚信社会氛围。

诚信是做人之本、富企之策、兴邦之源。社会上诚信滑坡,是导致信用风险的重要原因。狠煞这股歪风,就要重塑良好的诚信理念。诚信理念应包括如下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按规则规范办事的观念、合作双赢的观念、社会责任观念、质量观念、法制观念、义利观念、效益与公平相统一的观念等。树立信用理念,首先要从各级领导做起。从企业到机关,从地方到中央,各级领导者不仅应是诚信的倡导者,更应是诚信的示范者,是信用理念建设的实践者、推进者和“卫道士”。想重塑良好诚信社会氛围,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用诚信塑造自身新型的文化性格,引领职工、群众走诚信兴企、诚信兴邦之路。

加强诚信规范和制度建设,完善信用体系。

法制主外,道德主内;法制是他律,道德是自律。内外结合,刚柔并济,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人们诚信意识淡薄和信用严重滑坡的严峻形势下,遏制当前失信泛滥的势头,只有法制才是最可靠、最有效的手段。在法制的规范下,建设信用体系才是诚信建设治本之策。要大力推行名符其实的信用等级制度,将个人与企业的信用等级与为之提供的生存和发展条件联系起来。对花钱买卖“AAA”者绳之以法。彻底改变“守信吃亏,失信获利”和惩罚过轻的现状,提高失信成本,加大对信用违法惩处力度,使法律真正成为维护信用关系的锐利武器。

同时企业要尽快建立起自己的信用机制,企业领导必须对信用管理给予足够重视,从整体上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给予人财物的支持保证。各级管理人员应具备足够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和管理知识。让全体员工的诚信行为有一个规范和标准。既要从制度上体现对诚信行为的鼓励和保障,又要使违反诚信制度者受到严厉惩罚。

一个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包括很多具体内容,其中应包括信用管理政策、客户信用管理制度、信用额度审批原则及程序、信用风险控制原则及程序、应收帐款监控制度、拖欠帐款处理办法和清欠程序以及建立信用管理部门等。

修炼内功,提升信用能力

为防范信用风险,一是要加强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工作,强化内部信用管理;二是要建立健全外部信用防范机制,切实做好客户的诚信情况调查,搞好信用风险的评估和论证工作;三是要用我们的诚信行动大力倡导和推动社会信用建设,积极参与国家“创建诚信企业”活动,争创诚信标兵企业。

大造声势,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信用小气候。要大力宣传诚信的意义,使职工充分认识诚信建设与企业生存攸攸相关,克服“信用建设与己无关”、“诚信吃亏”等错误思想,动员和组织职工积极参与“信用建设”实践,形成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耻辱氛围。使信用建设成为企业职工人人关心、人人热心、人人参与、人人信守的活动,让诚信在职工心中扎根,尤其是在领导、营销、财务、质量等重点人群中扎根。

规范行为,应用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根据信用管理的特点和内容,通过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规范职工行为,降低信用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例如客户信用管理技术、信用分析技术、应收帐款管理技术等。企业各部门、各业务员收集的信息,要集中统一管理,及时沟通,互相分享,形成对客户统一、客观、公正的评价。建立以信用额度为中心的交易审批制度,由信用管理人员调查、制定信用额度,业务人员积极配合,控制超出客户信用能力的发货。严格欠款追收制度,货款逾期未收回,要发函催讨,催讨未果,要停止再发货,仍不付款者要考虑提请诉讼和仲裁。要强化信用管理考核,对于给企业造成更大损失的要追究责任。

建立队伍,尽快培养信用管理人才。企业要建立专门信用管理部门,并配备相应信用管理人员。另外企业的财务人员、业务经理和销售人员尤其是各级管理者,都应具备足够的信用管理知识和技术,并作为其职能考核的内容。各级领导要把诚信建设纳入议程,作为兴企兴邦重要工作,建立健全、完善、有效的信用管理体制,防范信用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二篇: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山东省首批诚信企业培训班

2011年5月4-5日,由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的“山东省首批诚信企业培训班”在青岛体育之家大酒店举行,会议由省经信委企业科主任李永华主持,会议特邀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信用管理部主任、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国际商会调解中心调解员,学术委员韩家平,主要就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信用调查与评估、债权保障、应收帐款管理与追收、财务风险预警和社会(区域和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交流,具体体会如下:

一、“3+1”企业信用管理模式

加入WTO以后,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大多数商品已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信用方式进行销售,赊销已成为很多行业的惯例,这表明我国正在进入信用经济时代,加强和改善信用风险管理已成为我国企业面临的最重要课题之一。使用“3+1”企业信用管理模式的步骤如下:

1.建立前期信用管理阶段的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在交易前调查和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需要收集的资料包括:业务部门掌管的信用获取方基础信息、原始文件、法律文件,也包括信用获取方每一次交易的情况、付款情况、坏账情况等等;

2.建立中期信用管理阶段的债权保障机制,企业采用的债权保障技术包括:抵押(包括质押和物权抵押)、担保(包括法人担保和自然人担保)、信用保险、出口信贷、信用证、承兑汇票和其他保障手段。

二、信用文化

不论对整个社会也好,对企业和个人也好,实际上信用文化的建立是一个非常基础的工作。我们的法律法规,包括行业和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制度的建立,制度是广义的概念,不仅仅指规章制度,还包括法律层面,帮我们构架一个法律的框架,使得我们体系有运转的基础。

光有了信用的文化、意识,有了法律的框架制度,信用体系是不是可以运转了?也不可以的,还需要第三层次的工作,就是信用技术层次的工作。对于信用技术,比如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咨询调查,评估技术,应收帐管理技术,各种风险评估预警等等,所有的这些手段方法和工具的开发应用,才可以保障信用体系可以真正运转起来。要使信用体系建设有成效,这几方面工作应该协调发展,应该全面协调的发展,现在可以看到很多现象,供需市场两缺,这一问题都是信用体系建设里面,有地方出现了不协调,所以才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三、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制度的关系

企业要做生意,要防范客户,或者供应商不讲信用,要防范外部的风险,就要调查这个客户的资信情况,就要获取它的信息。可能从客户本身获取一部分,包括以往交往历史记录,同时我还需要通过外部的渠道收集,比如政府部门信息开放,或者社会中介机构把信息收集到,这就需要社会信用体系来提供相关的资源。出现了应收帐款,可以自己追收,如追收不成可以委托律师打官司。如果信用体系健全,有外部的收帐公司提供相应的服务,收取相应的佣金就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相应的问题。或者企业想转移风险,社会信用体系是不是可以提供这样的服务,有机构可以帮你承担风险,比如现在的信用保险,保理服务,担保等等外部的服务机构,这就是所谓的信用服务机构,这里面是非常密切的关系。现在讲外部社会信用体系比较多一些,企业内部信用体系提的少一些。

四、个人意见及建议

1、在企业内部应建立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机构(人员),由财务部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全面管理企业信用赊销的各个环节。

2、建立后期信用管理的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机制:在应收账款发生后,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监控账款,保障账款按时回收;当货物销售出去后,应该对销售的货物和客户实时监控,保证货物和销售的安全;在账款过期后,要根据程序不断施加压力,争取早日回收账款。

3、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通过良好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讲诚信的良好氛围。

企管部李后军二0一一年五月七日

第三篇:邢台市企业信用风险案例(范文模版)

企业信用风险案例

《11315全国企业征信系统》

11315.com

一、蒙牛乳业信用案例

1999年1月,牛根生等成立了蒙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同年8月,成立了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增加到1398万元,折股1398万股,发起人为10个自然人。2002年10月蒙牛乳业变更为合资企业。2003年,摩根士丹利等投资机构与蒙牛乳业通过“可换股文据”向蒙牛乳业注资352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9亿元。

2004年6月10日,蒙牛乳业在香港挂牌上市,公开发售3.5亿股,股票发行价格达到了最初设计的询价区间3.125-3.925港元的上限,摊薄市盈率高达19倍,IPO融资近14亿港元。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蒙牛乳业的成功与其重视品牌信用是密不可分的。

蒙牛原始资本的筹集更多的是建立在牛根生个人信用基础之上,企业的信用与其领导者的信用是紧密相连的,尤其是在企业初创期,市场尚未给企业建立信用的机会,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多以企业领导者的个人信用为参考。

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企业领导者的个人财务信角也会为企业信用的建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蒙牛乳业此后的筹资过程中,牛根生留有进行奖励的股份,并在2005年捐出自己与家人的全部股份创立了、“老牛专项基金”。这些做法在强化牛根生个人信用的同时,也使得企业信用得到了增值。

二、蒙牛乳业信用案例的启示

1、领导者对于企业信用建立意义重大

民营企业的领导者应注重个人信用的培养,在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各种交易中,无论执行显性契约还是隐性契约,均应保证实现财务承诺,按时履行契约商定的义务。作为企业的内部控制人,民营企业的领导者还应及时向外部投资者披露企业真实的财务信息。对供应商、承销商以及政府、员工做出的口头承诺,也应尽力实现。

民营企业领导者在建立个人信用的同时,还应从强调个人信用逐渐转化为强调企业信用,将利益相关者对于领导者个人的信任转化为对企业的信任,最终才能形成企业信用。

2、不同利益相关者信用可以相互转化

信用是在长期博弈的过程中建立的,取得信用关系的利益相关者会影响其他利益主体对企业信用的评价。从这一点上来看,相对于其他利益相关者,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信用最容易建立。由于员工群体相对于企业整体处于弱势地位,这种信用将更容易受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因此,民营企业应在员工的薪酬、福利以及奖励制度的设计上注重契约的实施,及时兑现各种形式的承诺;制定员工激励计划,严格执行附着于其中的奖励措施;遵循员工进入和退出企业的各种协议约定。另外,企业对员工也应进行信用培训,将企业信用的建立纳入企业文化的培养。

3、信用获取收益需付出信用成本 民营企业信用是在市场博弈的过程中,与其利益相关者资金的投入与支付中建立的,这种信用的建立需要成本,包括管理层努力的成本和企业利用其他资源的成本。蒙牛乳业案例中的对赌协议是极端的,因为在这个信用建立的背后附带着巨大的风险,一旦不能兑现承诺失去的不仅仅是信用,更是附着于其后的巨大经济损失。因此,民营企业在做出信用承诺前,应衡量其收益和成本,分析基于信用的契约能否为企业带来切实的经济利益,以及企业无法保证信用实现时产生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应将信用视为具有成本的无形资产,将其放置于企业的整体经济利益中进行考虑,并基于成本收益分析后再做出信用承诺,应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分析信用的收益率,而不能盲目利用信用获取资金。

三、信用的内涵

信用的意思是能够履行诺言而取得的信任,信用是长时间积累的信任和诚信度。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交易一方以将来偿还的方式获得另一方的财物或服务的能力,信用的根据是获得财物或服务的一方所做出的给付承诺。这里所讲的信用着重强调将信用作为企业的一种赊销能力,即一个企业获得它人信贷、赊销或给予它人信贷、赊销的能力。

从广义上讲,信用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不用立即付款就可以获取资金、物资或服务的能力。信用管理针对交易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对信用风险的事前防范、事中管理和事后处理。事前防范是对信用风险的识别、分析和评估,指在正式交易、签约或发货之前对客户资信状况进行的审查及对信用限额和信用条件进行的分析和决策包括选择客户、进行资信调查以及确定信用政策。事中管理是指发货之后直到货款到期日之前,对客户及应收账款的监督和管理;事后处理指发生账款拖欠之后对债务进行分析、确定追讨方式和实施追讨。与此对应,企业信用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客户信息管理、客户资信评估、应收账款监控和拖欠账款追收等四个方面。

四、信用管理的意义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差的问题日益突出和严重。它是当前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根本原因之一,企业必须尽快增加信用风险管理职能,建立一个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特点的经营管理机制。

2、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以信用为主的交易方式已逐步取代了以现金交易为主的交易方式。信用已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要素,它是企业一个最重要的资源,但同时,它也使企业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信用管理能够防范信用风险,减少三角债的发生,降低企业的赊销成本,保证企业以最小的风险获取最大的利益,提高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3、企业信用管理有助于逐渐把大部分坑蒙拐骗和不良投机行为的企业清除出市场,提升客户群的质量,从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信用管理规范的企业会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给予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信用额度和信用期,对于资信状况较差的客户,企业不对其进行赊销或给予较小的信用额度和较短的信用期,这类客户本来就存在资金周转问题。在企业不给予融资机会时,一部分企业就会被迫退出,另外一些客户看到资信状况较好的客户能得到更优惠的信用政策,无形中会受到影响或激励,不断改变自身的资信状况,最终企业会拥有一个稳定守信的高质量客户群体,企业的形象也会得到很大提高。

五、结论

投资家对蒙牛乳业进行风险投资时,想必也是考虑到很多信用因素。蒙牛乳业接受融资的挑战,以股权作为质押物,换取成长资金。结果,蒙牛乳业很好的完成了挑战,履行了合同的承诺,这是对投资者的收益承诺,是企业信用的显著表现。

参考文献

1)谢旭。企业赊销与信用管理

2)李辰,谢瑞峰。乳业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基于三家乳企的案例研究 3)石晓军。中国企业信用风险特点的实证分析

第四篇:浅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浅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读《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后感

作者:何小中

学号:103609303

5暨大2010MBAP

3本学期上了商业银行管理的内容,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比较有感触,从而引发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有所感触,下面谈谈自己对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及管理措施的理解。

自商业银行产生,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业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类型多种,主要有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等。其中,信用风险逐渐成为目前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之一。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形成的一般原因

1、信息不对称性

在银行信贷交易过程中,双方占有的信息量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受信主体更了解自己的经营状况、偿还能力和信誉程度,其为了获得信贷支持,会尽可能地隐匿不利于受信的信息,这就导致授信主体和受信主体在信贷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信用风险问题广泛存在于商业银行内部信贷活动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作为信贷活动的具体执行者,对信贷项目的风险、收益、偿还

概率以及自己在信贷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具有较完备的信息,而管理者只能通过报告的形式或者其他渠道获得上述信息。由于信息来源的间接性和获取信息成本的存在,管理者处于信息的劣势。

2、信贷市场的供给大于需求

由于居民储蓄额正在持续上涨,银行的信用供给总量远大于信用需求总量,因此,各银行都在想方设法扩充信贷资产,这就造成了以下两种情况:一方面,对于可能违约的受信者再给予贷款,即借新还旧,以保证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另一方面,违约的受信者可以从其他银行获得贷款。这样,受信者欺骗的收益大于其成本(即使其不归还贷款,也能从银行不断获得新的贷款,违约的受信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银行无法获得重复博弈的均衡解,这就不可避免的要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

3、预期的短期性和不稳定性

当借款人对自己和企业的未来预期不确定时,他们会更愿意采取以短期利益为中心的行为(即不考虑违约对其信用带来的影响),这样银行就会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

通过了解目前世界范围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形成的一般原因,下面,从我国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问题、影响因素等方面具体了解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概况,并提出若干解决问题的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信用风险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

风险,它事关银行的生存和社会的稳定。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金融业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参与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面对金融业日益全球化的新形势,如何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缩小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及有关问题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讲,危机后的全球监管共识以及新巴塞尔Ⅲ,对银行资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贷款依然是银行的主要资产形式以及银行业庞大的信贷资产总量的背景下,一方面,商业银行面临的转型压力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我国债务资本市场发展虽然比较快,但可以作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和工具的金融产品却比较匮乏。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1、监管体系: 商业银行的各分支机构是由所在地的中国人民银行分行和银监局监管,且这些监管分支机构没有很多自主的监管权,受人民银行总行和银监会的集中监管。其次,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监管体系采用垂直管理纬度,而国外采用水平管理纬度。国外的水平监管体系,尤其强调同级之间的分工与制约。

2、信贷管理体制:中国商业银行目前从事贷款管理的部门主要有业务部、风险管理部、稽核部,以及贷款的最高权力决策机构——贷审会。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审批过程中主观判断成分所占比重较大,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客观审批标准。此外,中国商业银行没有专门

负责的贷后管理的部门,贷款发放后,银行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查以及监督。

3、信用评价体系: 总体来说,中国的信用评级体系并不如发达国家完善。虽然中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也对借款人在支付能力、支付意愿、抵押物状况和信贷契约限制等方面进行审查,但中国没有专门的信用评级机构(只有三大评级机构在中国的分公司),而且中国的商业银行并不对借款人发行的债券评级,只对借款人评级。

4、风险管理文化:在中国,成熟的风险管理文化还未形成。虽然中国有信用征信系统,但没有专门的信用评分制度。因此,在信用征信系统信息不准确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人员没有其他的途径去了解借款人真正的信用状况。

影响我国商业信用风险的因素

外部因素:首先,我国商业银行产权结构不明确,职能不清晰。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其受控于政府部门,缺乏自主性,向国有企业发放贷款时审核力度不足,为完成整治任务而必须向国有企业发放一定贷款,从而造成不良贷款的出现。其次,由于我国目前金融法规不尽完善,资本市场体制混乱,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弄虚作假,提供虚假信息,从而形成不良贷款,引发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再次,银行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缺乏专业评级机构,不能为商业银行提供有效信息,导致信用风险的出现。

内部因素: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信贷评审人员专

业水平不高,对信贷把关力度不足,导致不良贷款的出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仍采用传统的方法,而国际上已使用数量化模型以及与风险管理有关的衍生工具市场。

传统的方法包括事前的监督阶段(主要是审核潜在信用借款人的资质、识别信用风险,剔除高风险客户);事中控制阶段,一般是对信贷资产进行分类评级,关注借款人的信用情况;事后处理阶段,主要是风险产生之后进行不良贷款的追偿,一般通过司法程序追偿以及对不良贷款进行拍卖,以此减少已产生的损失。

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的建议

在课程学习中,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课程中提出了几点措施,包括建立内部控制机制以(如审贷分离制度、岗位轮换制度、考核制度、贷款证制度等)及信贷资产分散化。

针对中国信用管理风险的现状,结合以上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几点防范措施:

1、增加各级监管机构的监管自由度,并增加同级的分工与制约机制

首先,在遵守国家基本法的前提下,允许各级制度有关的法律规范,增加他们的监管权力;其次,同级之间相互沟通,互相学习;最后,增强同级之间的分工与制约机制。

2、设立专门的贷后管理部门

要提高贷后管理的效果,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成立专门负责贷后管

理的贷款复核部。贷款复核部定期(如每隔三个月)对所有客户的贷后情况(包括资金使用用途、使用数量、短期经营和财务状况以及有无管理层人事变动等)进行详细的跟踪调查,对出现的问题和可能对贷款造成风险的情况写成报告,交由贷审会讨论并投票表决,最后由行长签字审批。

3、完善信用征信系统

完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征信系统是银行降低信用风险的必要条件之一。首先,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应当及时将已发放的和已偿还各类贷款和票据的信息上报,并由中国人民银行立即将信息准确无误地记入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其次,商业银行和央行的工作人员应当定期检查征信系统的信息,确保无错误和遗漏;第三,加强征信系统的安全性和信息的保密性,除银行的信贷人员和负责系统维护的人,在未授权的情况下,其他人无权进入征信系统。

4、学习国外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学习国外数量化模型的管理方法

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管理方法。目前,发达国家先进的数量化管理模型已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检验以及良好的效果,我国可以借鉴并学习。

第五篇: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直接影响到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和经济发展,甚至影响到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协调发展。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金融业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参与国际竞争的挑战。在金融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中国商业银行必须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开发适用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适应新资本协议(即《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需要。信用风险现状

1.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03 年~ 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占资产的比重近年来呈逐步下降趋势,但总体上仍维持在50%以上。目前银行业务收入中,85% ~ 90% 的收益还是靠存贷款利差而获得的,资金的主要运用方式为各种贷款,规模巨大的资产以贷款形式存在如果风险管理体系不是很有效的话,必然存在着造成不良贷款的巨大隐患。另一方面,从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情况来看,根据中国银监会最新数据显示,2009 年2 季度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出现下降,2009 年6 月末,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分别比3月末的水平降低了314 亿元人民币和0.27 个百分点至5181 亿元人民币和1.77%。2 季度拨备覆盖率比1 季度上升了10.4 个百分点至134.3%。所有主要类别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下降。这两个指标双双下降主要是2009年上半年信贷大幅增长,在当前信贷高速扩张的过程中,信贷资产的集中度风险日益凸显,银行新增贷款可能出现行业集中、客户集中和期限中长期化的趋势,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和企业经营周期的影响,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总之,贷款资产的绝对占比以及贷款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信用风险滋生的势头,可能制约信贷资产质量的持续优化。

2.我国目前运用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实施信用风险管理还缺乏足够的前提条件。首先,存在着运用模型进行计量时数据库的瓶颈制约。评定信用风险需要大量的各类企业的数据资料,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披露、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尚有很大的差距,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财务资料无从搜集,已公开的大企业的财务数据存在着失真现象。在计量模型的具体运用方面又面临着技术专家的匮乏,急需培养信用风险管理人才。有鉴于此,在现阶段,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尚不成熟,不具有通过企业的股票价格来反映企业市场价值的条件,TNP 模型还不适用我国实际,针对特殊客户群,可以尝试建立小规模模型。但是,风险度量中贷款组合分析、边际分析的思想值得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使得发展中国家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迅速赶上发达国家成为一种可能,也提供了一条捷径。实施内部评级法(简称HIJ)将是一个比较可行的突破口。由于银行需要获得的都是客户方面的基本资料,因此在信息获取方面不存在阻碍。内部评级法鼓励银行自主研究风险的测量和管理方法,既强化了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和建立内控机制的责任,又增加了银行风险管理手段的灵活性。据英国《银行家》杂志统计,在KLLL—KLL!年间,已采用内部评级系统的ML 家大银行,其综合竞争实力平均增长率都有很大提高。由此可见,内部评级法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开展集约化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对于中国的商业银行而言,一方面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可以有助于培育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中国的银行业面临着各种现实问题,其中很多来自于历史缺陷和不足:一是公司治理的缺陷,即委托代理机制不健全。中国的金融制度是在政府安排中快速形成的,产权畸形,效率低下,国有银行缺乏以明晰产权为基础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制度,由此产生信贷约束软化,激励机制弱化等问题,国家信誉在承担着最后的无限风险。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是国有独资的一元结构,由于国家是虚拟参与方,必然形成一级法人总行对分行、分行对支行

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这不仅是行政式的特殊委托代理,由于委托与代理人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代理费用高昂和管理的不到位。从委托人的角度看,国家的多重宏观经济目标与银行单一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不一致,使得国有银行具有内在的政企不分的制度特征。从代理人的角度看,银行经营管理人员事实上依法掌握了控制权,这种控制往往通过经理人员与职工共谋而实现。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制度环境的不成熟,银行内部人控制问题更为突出。二是经营方式的缺陷,经营方式落后,经营手段缺乏多样性。三是资产质量的缺陷,由于企业客户的经营状况不佳,导致历史资产质量低下,潜在的不良贷款包袱过重。四是信息技术的缺陷,缺乏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无法对客户信息在全行范围内进行实时动态跟踪和管理。管理问题:

与新资本协议的要求相比,中国商业银行目前的风险管理体制和测定手段等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信用风险管理体制

(1)内部体制

1.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独立性难以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垂直性、独立性不够,作为所在行行长领导下的职能部门之一,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在工作中易受所在行经营情况、领导意图等因素的左右,难以保证审查审批的客观公证。

2.审贷分离的模式无法规避客户经理的道德风险。目前各行普遍实行客户经理调查、评级,“审批人不见客”的审批模式,审批人无法掌握第一手真实材料,客户经理的粉饰有可能对审批造成误导。

3.责、权、利不清,责任人制度不落实。调查、审批、决策各个环节的责任不明,不良贷款形成后对相关责任人的认定流于形式,处理过轻,难以形成警示作用。

4.以绩效为中心的考核体系,使风险制度难以落实,风险文化难以建立。各行普遍以利润、资产负债规模等指标作为衡量经办行绩效的依据,缺乏对预期损失的考虑,收益不能与风险挂钩,往往出现忽视风险、片面追求高增长的短期行为,难以形成良好的风险文化,风险制度难以落实。

(2)外部环境

1.目前尚未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逐渐脱离了国家的庇护,开始独立面对市场风险。但长期以来,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一直都是在国家计划调节经济中生存,人们的经济活动更多建立在执行和完成计划上,而不以信用原则为基础,大多数国民对银行风险管理缺乏认识,信用观念淡薄。

2.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守信成本高,失信成本低。当前,国家社会规范尚不成熟,体制安排不合理,在社会上没有树立起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信用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一方面对失信的惩罚不严厉;另一方面守信的交易成本高,收益小,失信的成本低,收益大,信用的失衡也就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

(二)信用风险度量技术

中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评估和度量技术比较落后,具体表现为:

(1)内部评级系统科学性差,难以有效区分好企业与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主观定性因素过多,定量指标选取缺乏科学性,未考虑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对违约影响的重要程度。

(2)对贷款评级多在贷后进行,分类方法主要是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主观判断,分类标准过于模糊,与信用评级完全没有联系,实践中,往往以贷款是否逾期作为借款人偿还能力的标准,成了一逾两呆的变形,无法作为事前贷款决策、贷款定价、预提损失准备的依据。

(3)贷款五级分类级别设臵过少,缺乏对贷款损失率的细化,与新资本协议8-11 级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4)从评级结果的应用上看,缺乏对评级结果的检验,未进行信用等级迁移、特定等级的违约率等的统计,无法做到对预期损失的事先量化,使信用评级流于形式。

(5)现有的数据库、银行信息系统不能满足复杂的风险计量要求。风险计量模型效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高效,在新资本协议有关PD、LGD 和EAD的文件中,都明确提出了对于数据库和信息技术系统的要求。国内银行的数据储备严重不足,且数据缺乏规范性、数据质量不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信用风险模型的建立和运行。

(三)信息沟通方面

各项研究认为,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并降低了金融市场的有效性,进而加大了风险。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对金融市场造成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1)逆向选择的结果,给银行带来更高的信用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借款企业相对于贷款商业银行而言更了解自己的资信、真实的贷款用途、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但他们往往向银行提供不充分或不真实的信息;而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虽然在占有信息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企业借款的真实意图和实际经营状况,更不可能了解企业领导人素质等潜在的影响因素。于是银行只能根据市场上各个项目的平均风险程度来决定贷款利率。那些低风险项目由于借贷成本高于预期水平而退出借贷市场,剩下的都是愿意支付高利率的高风险项目。这样贷款的平均风险水平高,给定相同的预期收益的项目,高的成功收益率意味低的成功概率,必然导致银行的呆、坏账随之增加。

(2)道德风险加大,增加了资金运用的风险。商业银行与借款企业在达成贷款合同时双方都认为他们自己掌握的信息是相互对称的。但是贷款企业本身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弊病,例如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

信息不透明,信誉积累不足,企业间债务复杂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都是贷款后商业银行所无法掌握的私人信息,必然地增加了贷款的事后风险。商业银行一旦将贷款发放出去,若发生企业的经营效益达不到预期收益率的时候,拥有私人信息的借款企业就会在不对称的信息掩盖下出现违背银行的意愿,从事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经济行为,如为利用银行监管不力改变贷款合同中说明的用途,将资金投向高风险的项目上;人为的经营不善造成亏损收不回投资;伪装、混淆信息,用破产、合资、国有民营等方式,转移资产逃避银行债务等形式。其最终结果损害了商业银行利益,由此产生了道德风险。

完善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1.由于信用风险管理主要应用在贷款决策、资产质量管理、风险准备金管理、金融产品组合、贷款定价、授权管理以及成本利润核算等方面,其工作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长期性,需要我们做出仔细的考虑和完整的计划。在充分借鉴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

(1)修正和完善贷款风险测量体系,加强商业银行内部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针对商业银行目前贷款风险体系中风险指标、风险系数制定的主观性,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风险指标,对各项指标的系数进行客观的实证分析,并针对不同贷款的特点进行相应调整。在缺乏专业评级机构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自身要发展和完善银行内部对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即使在有了专业评级机构以后,对于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也不可能从外部获得,仍需依赖银行内部信用评级。针对国内银行目前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不全面的特点,需要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在评估方法上重视对企业现金流量、预期发展情况和行业背景的分析。例如可以仿照美国、日本的模式,在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分析机构,跟踪调查和研究借款企业所处行业的背景、预期发展情况等信息。

(2)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任何复杂的数量分析都不能代替风险管理中的经验判断,况且目前已有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定量分析还不成熟,更要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商业银行应与有关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一起.跟踪国外新兴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有选择的加以利用,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3)加强行业研究,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基础数据库。信用风险体系建立的是否完善,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即方案的设计、信息的采集和信息的加工;其中信息的采集是三项工作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信用风险管理的结果与实际是否相符。因此,国内银行必须按照行业进行适当分工,通过对不同行业的长期、深入研究,了解和把握不同行业的基本特点、发展趋势和主要风险因素,可以为被管理对象在同一行业内部和不同行业之间的风险比较创造必要条件,从而为信用级别的决定提供参照。同时,建立和完善客户基础数据库,为信用风险评估的顺利开展和信用管理结果的检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4)优化商业银行经营的外部环境。政府应加快与诚信相关的立法,健全信用法规,为实现信用资本的有序运行,积极完善包括金融信贷、中介机构职能规范等方面法律法规;理顺国有企业和商业银行产权关系,明确银行信用关系的主体;加快建立信用体系,发展信用评估机构,加强会计、审计的监督检查,规范信息传递和披露机制,增强市场行为的透明度;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充分利用媒体等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推行信用公示制度。

2.银行在改善其风险管理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部分来自于国内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部分来自于国内监管机构,还有部分来自市场全球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新的竞争者和监管者。仅按贷款量衡量业务部门表现的时代已渐渐结束,趋势将朝着基于风险的业绩措施和基于风险的定价方向发展。这些概念应包括一套内部评级系统、违约概率、特定违约损失率、风险资本等等。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的 有效途径应包括

(1)建立有效的内部评级系统

评级在专家风险判断和基于统计的量化风险评估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它是概括经过评估得出的与特定暴露相关的信用风险的“浓缩”,评级可以提供以下概括性信息:一是审批流程(判断与分析),二是资产组合报告,三是信用管理(预警N 贷款审查对象选择),四是定价矩阵,五是市场营销(针对特定的质量、风险/收益类别)。拥有一个内部评级系统并不是解决信用风险问题的灵丹妙药,如要使之切实有效,该系统必须驱动各种风险和非风险流程,并且该系统应深刻地融入银行文化和基础架

构之中。

(2)建立相应的控制机制

仅仅建立内部评级系统和相关评估流程还不够,用于衡量这些系统的表现、比较违约概率估算值与实际违约率、监控对违约贷款的清偿经验十分重要。此类信息不仅运用于信用管理,而且应当成为信贷部门业务经理、高级管理人员,以及董事会等监管机构的重要参考。验证各种流程的有效性对于高级管理人员的有效信用风险管理至关重要.(3)搜集有效的数据

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以及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遵守完全取决于数据,包括借款人信用风险要素和违约经验的有关数据以及损失经验的有关数据。数据采集的关键在于其准确程度、完整程度与可检验程度,以便于进行分析和操作。目前中国加快了建设征信系统的步伐,特别是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运行良好。此系统能提供有关信贷客户的基本情况、信贷业务内容以及企业负面信息。

(4)注重信用文化建设

银行在控制风险时一般局限于将信用审批权集中于高层或信用委员会。全体成员都应具有风险意识,而且对银行的风险容忍度有共同的认识,这对有效防范信用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下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论文[五篇]

    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论文(精选4篇)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工商银行信用风......

    浅谈电子商务中的信用风险管理

    浅谈电子商务中的信用风险管理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信用风险已成为参与电子商务企业所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之一。针对电子商务活动中的诚信缺失行为和信用危机现象,应通过制定......

    中国农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本政策(机密)

    中国农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本政策(试行) (讨论稿) 目 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信用风险管理架构 第三章信用风险偏好 第四章信用风险识别与计量 第五章信用风险监测与报告 第六章......

    如何做好信用风险管理(共5篇)

    信用风险管理 我们收集、勘察、分析和管理关于市场、消费者和商业机构的信息,进行信用评级和风险评估,通过信息、服务和技术的整合,提供市场研究、商业信息、信用咨询和信用意......

    浅谈邮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浅谈邮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未能依约偿还贷款本息,以致金融机构遭受可能的损失。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项传统风险, 也是最主要的风险,即交......

    如何判断信用风险

    姓名:胡力丹学号:1300215041 自 2006 年起,《新巴塞尔协议》开始全面实施。在信用风险计量上,新协议提供两种方法: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起步较晚,内......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2014总结与2015思路

    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思路 一、2014年工作总结 (一)、强化资产质量监控工作 在2013年信贷风险评估工作的基础上,启动重点领域和行业大额非不良授信客户名单式监控管理工......

    2010年中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调查报告[全文5篇]

    2010年中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调查报告 摘要:调查显示,2010年曾提供放账交易的企业自08年来以16%的复合年增长率逐年递增,在2010年进一步升至87.6%,这一增长主要是由中央政府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