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急诊科建设与发展之我见(郭强)
急诊科建设与发展思路之我见
肥城市中医院急诊科 郭强 王晓舟
近年来,急危重症医学在我国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几乎涉及医学各个领域。在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医院的发展理念、重视程度、地域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使得各地区同级别医院的发展水平也极不平衡。近几年,通过不断地学术交流、参观学习,同时结合自身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我们认为,急诊科要建设和发展成为一个适合医学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学科,应该要具备以下几个重要条件。
1、专业定位准确,发展重点突出
无论是从急诊医学包含的心肺脑复苏学、急危重病医学、灾害医学、急性中毒急救医学、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医学等实际出发, 或是从当前国际与国内高信息、强竞争的世纪氛围而言,急诊科已不再是过去的分诊科和中转站,而是一门以急危重症抢救为主的、自成体系的独立学科,其学科的独立性、特殊性、重要性应该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1]。对急诊医学定义应该明确为以现代医学科学发展为基础, 以临床医学救治措施为手段, 在机体整体的角度上研究和从事急诊的及时、快速、有效救治及其科学管理为本的综合性临床学科[2]。病种和稳定的技术平台是成就某一专科成熟与发展的两大要素, 急诊专业也不例外, 确定其专科病种,明确其运作模式以便为急诊专业打造稳定的技术平台同样是成就急诊专科的两要素,这两要素就是急诊专业技术平台的内涵。急诊医学的发展,如果没有建立急诊专业自己的专科平台, 没有为急诊人才提供稳定可靠的学术成长环境, 急诊人才的专业特征就不鲜明, 急诊的专科特色就成为一句空话[3]。目前多数人一直误认为急诊医师应该是流动的传统医学专业医师或全科医师。如何改变这一错误认识?我们认为危重症的诊治是改变这一错误认识的突破口,危重症医学应该是急诊科的立科之本,也就是说在急诊医学大的学科框架的基础上突出对危重症的诊疗优势,是目前急诊科实现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急诊监护室作为急诊专科的技术平台地位不容置疑。为此2012年1月我院领导积极筹建急诊ICU病房,通过近两年运行,急科室的管理与运营上升了一个台阶,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也带动了院前急救、急门诊、以及急诊病房的良性发展,逐渐改变了患者及同行以往对急诊科中转站、搬运工的错误认识,3、专业队伍稳定,重视人员培训
目前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形成不了一支稳定的急诊医疗队伍,致使我国的急诊医疗水平一直在低层次上徘徊。年轻医师“打短工”、“临时工”的思想,把来急诊科工作看作是一种无耐或是一种煎熬,很少有人潜心钻研急救医学,更谈不上树立牢固的专业技术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急诊急救水平的提高。另外,由于急诊科工作的繁杂、辛苦、压力大等特点,没有人心甘情愿来急诊科工作,这些情况都给急诊工作的正常运转和管理带了许多困扰和紊乱。因此,要搞好急诊工作,首先要有一支长期稳定的急诊医疗队伍,如果没有一支自己的训练有素、反应敏捷、急救操作熟练、基本功过硬的急诊医疗队伍,其最直接、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急诊救治水平较低、急救功能不到位,难以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谈不上处置急危重症的能力。稳定急诊医疗队伍最重要、最主要的问题是发挥急诊医师的专业特长,使他们所从事的专业有所发展,这种使命感、成就感是金钱和其它任何物质不能代替的。针对这一突出问题,对来我院急诊科工作的年轻医师,科室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结合其自身学科定位,努力寻求与急诊医学发展的结合点,并鼓励向专业纵深发展,由于急诊科涵盖了各科的危重症患者,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目前胸痛单元、卒中单元的建立正是这一工作思路的成果。
加强人员培训是医院急诊科质优、高效、兴而不衰的根本所在。首先,对急诊医师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全科化。实践证明,过早的专科化培养会导致知识结构不全面。因为随着医学科学分支的交叉和渗透, 原本属于专科的知识不断转变成全科化的基础知识, 全科化的外延不断扩展, 内涵不断充实[4]。急诊科,作为医院的一线窗口科室,为了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 急诊医师首先必须有高水平鉴别诊断能力。这就要求他们了解各系统疾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 熟悉各系统急症, 掌握危重急症的救治, 这就是急诊医学专业医师知识的广博性特点。其次,操作技能的培训非常重要。作为一名合格的急诊医师,实践动手能力尤为重要, 临床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急诊急救技术, 包括急救ABC, 现场的止血、包扎和固定,血管通路的建立包括从静脉穿刺、动脉穿刺、深静脉置管术到维持通畅和安全使用,气管切开、插管到呼吸机的使用,紧急内镜检查和治疗技术,急诊介入治疗,床旁血液净化技术,床旁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监测技术等。总之, 凡属抢救生命、缓解症状、稳定病情和安全转出所需要的一切急诊检查和救治技术都应准确掌握和熟练运用。第三,行政管理和协调能力的培训。这样才有可能在突发的灾难事件发生时参与现场抢救, 同时能组织、指挥和协调现场的整体抢救工作, 使现场抢救、分诊和转运能科学合理地进行, 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第四、科研能力的培养。急诊科的发展以及学术地位与科室人员的科研能力关系密切,所以在工作能力培训的同时,亦应注意科研能力的培养。临床科研不仅可以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临床工作的严谨性,而且可以培养年轻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急诊科甚至急诊医学的发展都大有裨益。规范化培训方法对医院及医生个人都有益处,这是现代急诊医疗服务系统(EMSS)的科学运转对急诊医学专业医师的要求。急诊医师必须是一专多能的高级全科救命医师,从事急诊医学事业专业人员本身的自信、自强、自尊是急诊医学进一步发展的有利保证[5]。近几年,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常态化培训,年轻的医护人员迅速成长,使急诊科的运营逐步走上正规,为科室的进一步发展储备了后备力量。
4、管理流程科学,突出优势单元
许多综合性医院急诊室存在着脏、乱、差、忙的局面, 而且有些矛盾还十分突出。急诊科承受的压力越来越重, 一些不治之症及晚期肿瘤病员都滞留在急诊室, 使现有的急诊科牵扯精力过大, 无法考虑如何进一步做好危重病人, 尤其是那些突发危及生命疾病的救治工作。社会不满意, 病人不满意,急诊室工作人员也不满意。究其根源还是急诊体制不顺所致,在美国90%的纠纷不是技术问题, 而是流程管理问题,我国也是如此。而且目前我国尚无系统的疾病管理流程供临床医师参考与遵循,原因可能和各大医院的自身条件及现状差异较大有关。我院急诊科根据政府最新的急诊科建设指南和建议, 结合我院自身条件,制定出急诊常见的急危重症的诊疗流程及特殊情况的处理流程, 内容包括心搏骤停急救流程、休克急救流程、急性胸痛急救流程、急性腹痛急救流程、上消化道出血急救流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急救流程、药物过敏急救流程、无名氏急诊就诊流程、突发事件急救流程、急诊成批伤急救流程等,并积极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学习和考核,由此规范了诊治行为, 降低了医疗风险, 提高了满意度。我院急诊室在加强流程化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科室组成人员的专业优势,积极倡导与建立“胸痛单元”“卒中单元”“创伤单元”。关于胸痛,传统的处理策略对胸痛患者有很大的局限性,“胸痛单元”的建立能够为胸痛患者提供一个安全、高效的平台,有利于使更多的胸痛患者及时得到诊治。经过危险分层, 大多数低危患者和部分中危患者可以在胸痛单元完成诊疗过程, 而不需要住院, 避免了大量医疗资源的浪费, 而高危患者又可以通过快捷的绿色通道得到迅速和恰当的处理,从而明显减低死亡率并改善患者预后。“卒中单元”是医院专门为脑卒中病人提供床位的特殊病区,并由多学科、多专业小组负责,目的是给脑卒中病人提供标准的诊断、治疗、康复和专业监护,是一种针对脑卒中病人的管理系统。目前急诊科是我院“卒中单元”创立的积极倡导者及参与者,建立和完善卒中单元的绿色通道,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脑卒中患者的诊断,以及危险分层,另外能够完成时间窗内脑梗塞溶栓适应症患者的溶栓治疗。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等公共卫生或安全事件的不断增多,“创伤单元”建立也不容忽视,没有完善而有效的创伤救治体系、外科医师参与创伤的救治, 单纯的内科医师和急救员等都不能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6-8],因此, 必须改变创伤救治的观念和体系,以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将院前急救、急诊科、创伤病房和ICU病房融为一体, 培养专职的创伤急救医师, 利用手术性和非手术性急救技术整体地、有效
[9]地救治创伤患者, 显著地降低了创伤患者的救治时间和死亡率。
5、树立服务思想,加强人文观念
急诊科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急诊科的工作直接反映了医院在急救医疗、护理质量和人员素质方面的总体水平。为此,科室积极响应医院开展的“三好一满意”活动,大力推进 “文明优质服务窗口”建设。到急诊就诊的患者处于痛苦与焦虑之中,最关心的是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医护人员提供的最好的医疗服务,针对这一特点,全科医护人员坚持“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做病人所需”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根据患者需求,提供全程化、无缝隙护理、无障碍服务。对急救伤病员不管贫富,一视同仁,不因费用问题延误救治、转运,将“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将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的服务理念落实到优质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之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与活动,加强全科医护人员的人文服务观念,全力做好服务工作,使病人愿意接受服务,而且信任所提供的服务。人文服务是由我们的一言一行所构成的,病人对我们的信任也是从观察交谈过程中获得的。人文服务体现了崇高医德和精湛医术的完美结合,而患者正是通过医生服务的艺术修养来评价我们是不是一个好医生。
参考文献:
[1] 沈洪.世纪初中国急诊的探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J].2001,15(3): 131-1321 [2] 朱立,吴亚雪,李根风.急诊医学及其未来发展面临的任务[J].中国急救医学,1999,19(7):439-4411 [3] 肖敏,张勇,涂汉军等.关于急诊专业专科定位的思考[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5):469-470 [4] 赵良,许永华,杨兴易.加强急诊急救实践有助于急诊医师的全科化培养 [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6):452-453 [5] 王一镗.再论必须抓紧急诊医学人才的培养[J].中国急救医学,1995, 15(3):封2-1 [6] Liberman M, Mulder D, Lavoie A, et al.Mult icenter Canadian study of prehospital trauma care[J].Ann Surg,2003,237(2):153-160
[7]Offner PJ, Hawkes A, Madayag R, et al.General surgery resident simprove efficiency but not out come of trauma care[J].J Trauma, 2003, 55(1):14-19
[8] Danne PD.Trauma management in Australia and the tyranny of distance[J].World J Surg,2003,27(4):385-389
[9] 文亮,刘明华,熊建琼等.创伤急救模式的探索[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1):41-43
第二篇: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2014-2016年急诊科管理及学科建设三年规划
2014-2016年我急诊科人员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凝聚人心,以新思路、新观念、新举措增强急诊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加强急诊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巩固并壮大急诊队伍,使急诊医疗体系更加规范化,实现急诊科的又好又快的发展。急诊科将在未来三年的发展中面临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指导思想
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以“十二五”规划为指导,加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以维护健康,关爱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最高宗旨,把我科建设成为民众信赖、医院放心的科室。我们将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医院确定的发展总体规划和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医院改革与发展两大主题,坚持思想上始终与医院保持一致,积极抓好科室队伍建设及科学建设,团结科室人员,切实提高医疗水平、科研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使科室整体达到质的飞跃,推动科室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规划
(一)、三年战略目标定位:
建立标准化的医疗急救中心,成为区域中毒、急诊创伤、急诊心脑血管病、危重症救治等临床和科教研培训基地。
(二)发展目标
1)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与质量控制体系:医疗质量始终是我们临床工作的重点,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是我们未来三年的第一目标。
2)科室管理达到新的水平,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更加完善:科室管理是我们科室工作良好实施的重要保证。
3)争取在学科建设、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新突破。4)服务态度进一步好转,医疗质量投诉和医疗纠纷赔偿继续下降,病人综合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医院管理年活动阶段评估取得佳绩,科室综合实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5)医务人员技术能力和专科培训 6)建立有效的医疗管理机制 7)人力资源开发和培养 8)引进新技术、新项目 9)树立医疗服务品牌
(三)具体措施
1)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强化医疗管理职能 2)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质量水平* 建立急诊科医疗质控三级网格确保医疗安全 * 成立医疗专项检查组 * 建立健全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 制定急诊科工作医疗质量标准 * 制定常见急救医疗常规及质量标准 3)设立医疗安全目标,确保患者安全 * 学习并执行医疗安全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 制定医疗安全目标
* 培训医师防范医疗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 加强临床医疗安全教育管理 * 加强学习医疗各项核心制度
4)转化医疗观念,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服务环境 * 开通绿色通道,加强与他科协作
* 开展人性化服务,制定行为与语言规范指南 5)控制药占比,杜绝不合理检查
* 加强教育,组织全科室医师认真学习《合理用药实施细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范;
* 树立合理用药的正确观念,要求坚持因病施治、合理用药的原则; * 杜绝乱用、滥用现象的发生,药占比逐步趋于合理; * 加大对不合理用药和大处方的检查和处罚力度。6)重视人员培训,提高医疗人员综合素质 * 注重三基三严考核 * 开展急诊专科培训 * 加强在职教育培训 * 新医疗仪器使用培训 * 着力建设重症病房岗前培训 * 沟通技巧学习* 外院或院校进修学习
7)横向联系扩大宣传,提升窗口整体形象 * 院内大力宣传发动,共同参与 * 院外横向联系扩大宣传和发展 * 参加社区及其他医院急救培训和授课 * 倡导“人文服务规范创新”的管理理念
(四)实施方案 1)分实施 2014年——2015年
*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等软件材料 * 学习一系列软件资料
* 进行理论及操作考核,人人过关 * 开展专科技能培训,人人达标
2015年——2016年
* 重点抓好医疗质量,全面落实医疗安全管理 * 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 着力建设急诊重症病房 * 随医院发展同步扩大建设
2)分实施原则:分年不分工,相互融合、相互贯通相辅相成、逐步实施。
三、工作量化总目标 急救科三年急诊量逐步达到2000人次/月,平均以每年20%比率上升,其中患者的构成逐渐增加危重比率。逐步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年抢救人次:达到400人次;年留观人次:达到2000人次。也根据此,急诊科3年后留观床位按平均100%利用率需要留观床位20张。远期急诊住院床位估计需要20张。
四、学科建设。
建设目标:紧紧围绕建设标准化急诊医学科为整体目标,以创建规范化二级医院急诊科为重点抓手,将急诊急救学科建设落到实处。
(一)急诊内科专业发展:
以内科危重病急救为主,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要在提高对内科常见危重病救治水平的基础上,重点体现二级医院急诊科重点学科要求的技术病种病例方面。具体如下:
1、心肺脑复苏临床操作(体现进展)
2、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3、多脏器功能衰竭监护、抢救及科研
4、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
5、急性或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发作的呼吸监测血气动态监测
6、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抢救
7、上消化道大出血
8、急性心力衰竭的抢救
9、急性心律失常的抢救
10、各种休克的抢救
11、ARDS的早期诊断和抢救
12、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抢救
13、各类危象的诊断和抢救
14、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的早期诊断
(二)急诊外科专业发展:
伴随我院外科综合实力发展,无疑会给急诊外科的进一步发展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空间。诸如外伤的急救及外科危重病急救等。特别是随着急诊手术病人的增多,更多滞留于急诊的患者分秒必争的抢救意识将更加催生急诊外科专业的发展。具体如下:
1、清创缝合。
2、急性阑尾炎。
3、脾破裂、胃、肠破裂。
4、血气胸。
5、复合伤诊断和抢救治疗。
6、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出血。
(三)急诊重症医学科(EICU)专业建设发展:
1、重要性:
①.EICU的发展是全院新技术、新业务开展保架护航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外科系统; ②.是医院形象的一面重要旗帜,急诊重症医学科所创造的社会影响力是别的科室所无法替代的,如果没有急诊重症医学科,将延缓各科危重病人的最佳抢救时机。
③.是减少医疗纠纷的桥梁。所以EICU的建立和发展是医院需要重点关注和发展的一个科室。
2、规划:EICU的3年发展是在3年后内逐步配备完善设备、人员。人员进行梯队培养,逐步达到形成合理的人员结构,初步的重症医学基础理论基础,能够开展重症医学科的常规项目。
(四)院前急救专业建设发展(急救网络建设)
1、急救网络建设。
伴随急救辐射范围的固定和扩大,以及执行国家规范急救理念,必将形成一套规范的急救网络框架。为使我院的急救网络做到高效、快捷。我院的急救网络3年规划中必须将各乡镇医院纳入体系下。成为一个真正的下级医院,而不是现在的各自为战,只是一种名分关系。
2、人员配备及专业方向:完整配备需要6辆救护车,12名院前急救人员。在3年中人员车辆逐步完善,最终院前急救3年目标达到月出诊300人次。完全满足盐池县人民需要,促使我院成为一个以急救为龙头,危重症抢救为亮点,促使全院医、教、研整体发展。
五、人才梯队建设 抓住医院病床扩编的机遇,认真解决好我科人才队伍结构比例不够合理和部分专业人才断档的问题,形成一支老中青和高级中级初级年龄结构和资历结构双合理的急诊队伍。抓好技术队伍建设,重视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抓好科室医务人员在职教育,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根据学科发展需要选送医生外出进修深造,引进2-4名有经验的急诊实用人才,在现超负荷运转情况下,逐步达到实际业务量所需的人员编制,形成良性循环。
六、医教、科研。
在急诊科原有基础上加大培养人度,配合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全院医疗护理对急危、突发事件的抢救能力。真正做到全院的后备人员的储备、周转、培训中心。
1、试想急诊储备的人力资源,远比各科室自行储备人员代价小的多。比如在急诊储备10名毕业后5年的人员,不管任何一个科室存在人员不足的情况,急诊储备人员将在最短的时间内胜任所在科室的工作。这远比一个科室储备一个人员的情况好的多。真正做到统一培训、集中管理、调配,缓解各科室人力缺口。
2、对医院危重的及时、抢救有效性方面得到提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3、开展急危重症的科研,做到紧跟最新业务进展,使科研促使学科建设发展。
七、科室行政管理建设
(一)将医院公益性在急诊得到充分体现 第一:创建最快捷、高效的院前急救体系,缩短每位急危重患者就治有效时间,减少死亡及致残率;
第二:传播医疗急救常规知识,普及心肺复肺知识,增加抢救成功率,减少区域内医疗成本支出。
第三、减少创伤患者费用支出,尤其在需要清创缝合的患者,一定按照等级医院的最低标准执行,控制总费用支出,减少患者流出至诊所等医疗机构进行,减少漏诊及创口感染等情况发生。
(二)绩效考核更加合理科学化
绩效考核是科室发展原动力的一个,逐步达到,只有做到绩优质好才能是一个好的医护人员。在绩效考核方面必须做到持续分析、改进。考核方案在提高业务水平、科教研能力及学科建设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持续改进。
(三)科学化行政管理
急诊涉及多学科,服务人群多样化。决定了急诊管理困难较大。如何协调好各部门的运作是重中之重。科室管理要努力做到:
1、制度制定合理。2、制度持续执行。3、人性化管理。
4、管理方式多样化。并时刻强化管理,优化运行机制。并设立科室管理运行控制机制,时刻修正科室管理方向。
九、急诊文化建设 科室凝聚力、执行力的持续改进。急诊将在3年中逐步完善科室文化,促使团结、协作、奋进、执行能力达到新的提升。
为实现急诊科全面发展注入精神动力。科室文化是科室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通过科室文化的创新和建设,实现科室文化与医院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结合医院发展战略更新文化观念,围绕“以病人为中心”,提炼既具医院特色、又符合医院实际的管理理念、经营理念、服务理念;通过开展各项教育与宣传活动,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精神。
十、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1、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和意识,改善服务态度,转变服务作风,建立多层次、多样化、规范化的医疗护理服务,不断满足各种类型和不同层次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
2、努力创造舒适、安全的就医环境,建立合理、便捷的服务流程,充分体现尊重患者、关爱患者、方便患者、服务患者的人文精神。
3、不断探索,建立一个科学、严密的监督、检查机制,提高监督、检查和查处效率,尊重和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4、对投诉、信访、纠纷发生情况进行定期分析报告,对待倾向性的问题,及时给院领导提出改进的意见、建议和处理措施。
2014-2016年是我院实现跨越式发展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奋力拼搏,努力创新,将我科建设成为医院的品牌科室,建设成盐池县最大最先进的急救中心将是我们的目标!为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崇高使命!
第三篇:急诊科5年发展建设规划及学科定位
急诊科5年发展建设规划及学科定位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和要求,现就切实加强我科工作,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卫生和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中心工作,突出特色优势,注重继承创新,加强中西医合作,提高队伍素质,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服务。
(二)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明确发展重点。坚持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坚持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将中医药服务拓展到医院各临床科室。坚持中医中药并重统筹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步推进。
﹙三﹚工作目标
到2011年,我院将按照要求完善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配备合理人员、提高服务能力、与医院各临床科室建立协作机制等形式提供中医药服务,使人民群众在综合医院接受西医药服务的同时,能够享受到安全、有效、及时、方便的中医药服。
二、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与科学研究水平〈一〉急诊科要发展成为带有中、西医性质的临床科室,根据临床需要提供中药内服、外洗、坐浴、热敷、静滴,配合针灸、推拿、火罐、器械理疗等多种中医药服务。要紧密结合医院的发展重点和优势专科(专病),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形成特色和专长。同时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注重传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理念,与中医治疗相结合,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服务。
(二)探索建立中医与急诊密切配合的协作机制。针对中医药治疗有优势的病种,通过专家共识、临床路径、诊疗方案等方式,找准中医药切入点和介入时机,明确中医药参与治疗的方案;治疗急、重症,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积极应用中医适宜技术。
(三)根据《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的发展思路、原则和重点任务,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充分利用医院西医人才、技术、学术以及现代设施设备条件,在坚持中医药自身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注重多学科参与,结合医院最具优势的现代医学相关领域,积极开展中医药科研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创新和优化临床诊疗方案。
三、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一)配备中医专业技术人员,形成结构合理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以强化中医药基本功、提升中医药临床技能为重点,开展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业务素质,造就一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加
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对西医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了解西医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重点,更好地开展中西医的交流与合作。
(二)开展中医临床科室医护人员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医护人员系统接受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全面掌握中医护理常规、操作规程,开展辩证施护和中医特色护理,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中医药服务条件
(一)依照满足临床需求、方便病人就医的原则,合理设置门急诊和病房,并达到《中医医院急诊科临床科室基本标准》的要求。
(二)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门急诊、病房等区域内的设施和内部装修、标识、科室简介等体现中医药文化风格与特色,便于人民群众了解中医药知识,提高对中医药的认识度。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急诊科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范围,从语言、举止、礼仪以及服务方式、服务流程等方面,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形成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促进服务价值、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升。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
五、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中医药服务行为
(一)切实加强中医医疗质量管理,制定完善中医医疗质量控制措施与方法,严格执行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中医药行业标准规范,不断提高中医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加强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管理,加强医院中药制剂的质量控
制与监测。建立中药临床使用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对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指导临床合理使用。
急诊科建设计划与实施方案
急诊科作为中医医院中一集院疗、急救、院内急救为一体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性科室,在省中医药管理局、州卫生局、州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科拟定在原有专科预向建设基础上,鼓励各级医师专科学习,专科钻研,有目标地充实培养特色专科医师,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完善包括中医在危急、重症治疗,努力打造“院有专科,科有专人、人有专长”的特色格局。具体如下:
第一步:充实专科医师,培养专科人才
选派热爱本专科的医师到外进修、学习、提高专科诊治理论知识以及技术水平,同时熟悉专科专业的一些常用设备的诊疗技术,逐步形成各专科专业诊治体系。具体安排:
第二步:规范专科治疗,初建专科体系
引进先进中医专科治疗仪器,配合传统中医药治疗,加强科室各专科各级医师调配,加强中医梯队建设,引入新生力量,挖掘整理专科验方,提高专科门诊量、住院人数量,积极开展临床观察和专科基础理论研究,鼓励撰写高质量的专科学术论文,积极申报省市级科研课题。第三步:形成专科、走向完善
建立专科病床,专科设施、专科管理,形成专科专方、专剂,形成专科规模,积极主动和省内外大中型医院以及学术科研机构保持学术联系和学术交流,充分利用和引进智力资源,不断汲取他们的新疗法、新理论,进行分析研究,融入到我科的特色诊疗体系中去,使我科的专科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依靠人才培养和引进全面提升我科科技创新
能力。
第四篇:医院急诊科建设
同容可以包括内科急诊、外科急诊、儿科急诊,只要有利于医院的发展
尤其是那种内外科都搞的医生,千万不能像我们医院这些医生,内科的就不管外科的,哪怕病人情况危急都得等外科的医生来。急诊科室全才医生施展才华的地方,提升医院品牌,首先做好急诊建设。';;急诊科的建设确实是我院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关系到医院的品味提升和发展前景,目前我院的急诊室充其量是急诊病人的转诊站。建议:首先是急诊医生和护士的培养,比如选择优秀且有事业心及责任心强的中青年医护人员到三级以上的医院进行短期培训;其次是稳定急诊人员,可通过提高待遇,如奖金系数、晚夜班费、节假日加班费等。还有增加急诊抢救设备,拓展急诊病员,如工伤、交通事故等创伤病人是外科急诊病人的主要来源。应该立即充分调动各种关系去争取相关病源。
急诊科的水平可反映一个医院的综合实力。主要原因:
1.缺乏具有过硬急救技术的人才。2.对现有人员的培养和使用不当 主要措施;1.加强引进或培养真正的急救人才。现代急救人员的素质应该是医学基础知识扎实,懂得临床各科的常用、基本知识,且必须要有遇惊不乱,遇乱不慌,口齿伶俐。2.合理使用人才。急救人员先必须经过临床各科的实践。
3.提高急救人员的待遇。急救人员很辛苦,许多医生不愿意。
2、相关部门的配套措施:
营销方面的配套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强导诊工作,实行导诊人员的24小时服务,对实在没有能力开展急诊的科室,由导诊人员直接送往相应的住院科室就诊,门急诊大厅要配备一定数量的轮椅和担架床,以便随时急用,120接诊人员、导诊护士及临床各科室之间应建立非常畅通和方便的通信联系。通过导诊来弥补我院技术人员的不足。外科急诊的夜班可以由一家科室负责,适当增加该科室医生的编制。如果没有一家科室愿负担这个任务的话,可以由几家外科轮流派急诊夜班,外科各科室要配备心电图机,外科医生要学会做心电图;
尽快配齐放射科、B超室、检验科的人员,B超室要尽快派晚夜班; 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快引进人才,先保证急诊科的运转,3、医院的对外联系:
为了我院创伤外科的发展,医院应该在近期内做到各方面的联系和协调工作: 与市劳动局工伤保险科协调好关系,争取市工伤保险定点医院资格; 与市交警支队搞好关系,争取交通事故定点医疗机构资格,争取市内120尽快实现公共化,实行资源共享。
与各下级医院建立广泛联系,争取下级医院接诊的病人把我院作为首先转诊医院。
医院急诊科建设方案(修改稿):
1、急诊科的经济管理办法:
参照其它医院的做法,实行急诊医生岗位津贴制度。标准如下:
在急诊科工作的医生,副高以上(含副高)津贴费1000元/月,中级职称津贴费800元/月,初级职称津贴费600元/月。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从第二年开始每超过一年,在职称基础上增加100元/月,但最高不超过1200元/月。津贴费由医院支出,不列入急诊绩效管理。从急诊科重新开业之日(儿科搬出之后)开始计算。护士暂不享受津贴,看以后的情况再说。急诊科的绩效工资继续按原绩效方案计算,但原则上不低于全院临床科室的平均奖,如低于平均奖,医院予以补足。
为贯彻各种保险政策,医巡针对病人总费用超标及药品比例超标所执行的各项罚款政策,在急诊科不实施。只针对临床住院科室。但是要杜绝大处方,滥检查,以免破坏医院窗口形象。以上政策主要是针对急诊内科。儿科,外科实际收入目前比急诊内科更少,更应该参照执行!
2、外科急诊白班暂时可由门诊外科承当,但是诊室要搬到急诊科。
外科急诊的中夜班最好能由几家外科轮流派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医师专门值急诊中夜班,每一、两个月一轮。同时需增加外科每个科室的医生编制。
外科各科室要配备心电图机,外科医生基本上都会做心电图!只是报告权限问题!
3、相关部门的配套措施:
尽快配齐放射科、B超室、检验科的人员,B超室要必须派晚夜班;
营销方面的配套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强导诊工作,实行导诊或护工的24小时服务,对实在没有能力开展急诊的科室,由导诊人员直接送往相应的住院科室就诊,门急诊大厅要配备一定数量的轮椅和担架床,以便随时急用,120接诊人员、导诊护士及临床各科室之间应建立非常畅通和方便的通信联系,提高效率。尽快通过引进人才和毕业生定向培养来弥补我院技术人员的不足。
4、儿科要派急诊夜班
5、医院的对外联系:
为了我院创伤外科的发展,医院应该在近期内做到各方面的联系和协调工作: 1)争取市内120尽快实现公共化,实行资源共享。
2)与市劳动局工伤保险科协调好关系,争取市工伤保险定点医院资格;
3)与各下级医院建立广泛联系,争取下级医院接诊的病人把我院作为首先转诊医院。4)与市交警支队搞好关系,争取交通事故定点医疗机构资格。
卫生部要求:加强急诊科建设 健全制度严格管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 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实行24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当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 设置与运行
第五条 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六条 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当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第七条 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应当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当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半径。
第八条 急诊科应当有醒目的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与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等相连接的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当清楚明显。在医院挂号、化验、药房、收费等窗口应当有抢救患者优先的措施。
第九条 急诊科医疗急救应当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并与紧急诊疗相关科室的服务保持连续与畅通,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的可及性。
第十条 急诊科应当明亮,通风良好,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儿科急诊应当根据儿童的特点,提供适合患儿的就诊环境。
第十一条 急诊科抢救室应当临近急诊分诊处,根据需要设置相应数量的抢救床,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2平方米。抢救室内应当备有急救药品、器械及心肺复苏、监护等抢救设备,并应当具有必要时施行紧急外科处置的功能。
第十二条 急诊科应当根据急诊患者流量和专业特点设置观察床,收住需要在急诊临时观察的患者,观察床数量根据医院承担的医疗任务和急诊病人量确定。急诊患者留观时间原则上不超过72小时。
第十三条 急诊科应当设有急诊通讯装置(电话、传呼、对讲机)。有条件的医院可建立急诊临床信息系统,为医疗、护理、感染控制、医技、保障和保卫等部门及时提供信息,并逐步实现与卫生行政部门和院前急救信息系统的对接。
第三章 人员配备
第十四条 急诊科应当根据每日就诊人次、病种和急诊科医疗和教学功能等配备医护人员。
第十五条 急诊科应当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
第十六条 急诊科应当有固定的急诊医师,且不少于在岗医师的75%,医师梯队结构合理。
除正在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外,急诊医师应当具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具备独立处理常见急诊病症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心电复律、呼吸机、血液净化及创伤急救等基本技能,并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再培训,再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
第十七条 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主任应由具备急诊医学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二级综合医院的急诊科主任应当由具备急诊医学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
急诊科主任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行政管理工作,是急诊科诊疗质量、病人安全管理和学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
第十八条 急诊科应当有固定的急诊护士,且不少于在岗护士的75%,护士结构梯队合理。
急诊护士应当具有3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经规范化培训合格,掌握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护理技能,常见急救操作技术的配合及急诊护理工作内涵与流程,并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再培训,再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
第十九条 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应当由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任职资格和2年以上急
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二级综合医院的急诊科护士长应当由具备护师以上任职资格和1年以上急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
护士长负责本科的护理管理工作,是本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第二十条 急诊科以急诊医师及急诊护士为主,承担各种病人的抢救、鉴别诊断和应急处理。急诊患者较多的医院,还应安排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医师承担本专业的急诊工作。
第二十一条 急诊科可根据实际需要配置行政管理和其他辅助人员。
第四章 科室管理
第二十二条 急诊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遵守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规程,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
第二十三条 急诊科应当根据急诊医疗工作制度与诊疗规范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急救诊疗工作。急诊实行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推诿急诊患者,对危重急诊患者按照“先及时救治,后补交费用”的原则救治,确保急诊救治及时有效。
第二十四条 急诊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分诊程序及分诊原则,按病人的疾病危险程度进行分诊,对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患者应当立即实施抢救。
第二十五条 急诊科要设立针对不同病情急诊病人的停留区域,保证抢救室危重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后能及时转出,使其保持足够空间便于应对突来的其他危重病人急救。
第二十六条 急诊科内常备的抢救药品应当定期检查和更换,保证药品在使用有效期内。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等特殊药品,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
第二十七条 急诊科应当对抢救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设备完好率达到100%,并合理摆放,有序管理。
第二十八条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当按病历书写有关规定书写医疗文书,确保每一位急诊患者都有急诊病历,要记录诊疗的全过程和患者去向。
第二十九条 急诊科应当遵循《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及手卫生规范,并对特殊感染病人进行隔离。
第三十条 急诊科在实施重大抢救时,特别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群体灾害事件时,应当按规定及时报告医院相关部门,医院根据情况启动相应的处置程序。
第三十一条 医院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急诊科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本科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
第三十二条 医院及医务管理部门应当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急诊科管理,帮助协调紧急情况下各科室、部门的协作,指挥与协调重大抢救和急诊患者分流问题。
第三十三条 医院应当制定主要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流程和处置预案,做到急诊科抢救关键措施及相关医技等科室支持配合有章可循。各类辅助检查部门应当按规定时间出具急诊检查报告,药学等部门应当按有关规定优先向急诊患者提供服务。
第三十四条 医院应当建立保证相关人员及时参加急诊抢救和会诊的相关制度。其他科室接到急诊科会诊申请后,应当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急诊会诊。
第三十五条 医院应当建立急诊病人优先住院的制度与机制,保证急诊处置后需住院治疗的患者能够及时收入相应的病房。
第三十六条 医院应重视对急诊科的安全保卫工作,加强对急诊科的安全巡视,保证急诊科正常工作秩序。
第三十七条 医院应当根据急诊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对急诊科医务人员在职称晋升和分配政策方面给予倾斜。
第五章 检查评估
第三十八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设置急诊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急
诊科进行检查指导与质量评估。
第三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委托的急诊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开展的对急诊科的检查指导和质量评估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条 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地区,急诊医师应当经过规范化培训并考核合格。
第四十一条 承担核辐射及化学中毒等患者救治任务的急诊科,应按照有关规定配备相应防护设备和物品。
第四十二条 纳入院前急救网络并承担院前急救任务的急诊科,还应按规定配备相应的人员、车辆、设备和装置,按院前急救有关规定管理。
第四十三条 设置急诊科的专科医院和其他类别医疗机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四十四条 本指南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第四十五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对急诊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急诊科是近20年来兴起的一门多个专业临床独立学科,具有应急性、综合性、风险性和不间断性的特点,在急性病、危重病的救治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难事件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已成为公共健康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急诊急救医学也是我国今后急诊、危重病医学发展的一大必然趋势。2009年5月卫生部刚刚颁布关于指导急诊科建设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就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急诊医师专业队伍极不稳定,急诊科和急诊医师在医学界、医院内没有什么地位,急诊科医师常常为自己的前途担忧,绝大多数的急诊科仍然停留在原始阶段,急诊科仅仅起一个通道的作用,无法提高急诊医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我院成立了急诊部,是我国仅有少数几家医院把急诊医学作为临床专科来发展的医院。我想我们要积极努力构建了省内一流的急诊抢救新模式。
目前国内急诊科有多种运作模式,其中以“院前急救+急诊科+EICU”模式最合理、最有发展前途,最符合病人利益的救治急性病、伤人员的组织系统,也是当今国际上很多国家在努力组建的新颖的急诊医疗系统,称为急诊医疗体系(EMSS)。如能组建“急诊加强监护病房(EICU)”,则对急诊科医生的抢救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也是锻炼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标志。
急诊专业主体方向都是危重病。危重病人生存链中的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抢救及加强监护是环环紧扣的。危重病(特别是严重创伤,复合、多发伤)涉及多系统,往往出现各专科互相推诿病人的情况,而这些病人又往往殊途同归,都必须加强监护治疗。故本科除完成院前急救及院内急诊抢救室工作外,还设立了重症监护病床,主要接收中毒及不宜搬动危重症病人,进行加强监护治疗,使危重症病人得到连贯的整体治疗。
一、规范急诊科的基本结构
1、分诊处:
2、诊断室:要分为内科、外科、儿科、神经科诊室
3、抢救室: 3-4张床
4、留观室;6-8张床
5、输液室;
6、治疗室;
7、清创室;
8、手术室;
9、急诊病房:分为心内科、神经内科、中毒内科;创伤外科、腹部
外科和危重病房(EICU)
10、院前急救和转运。
11、EICU:一般8-10张床位。
二、加强急诊科医务队伍建设
一、增加具备硕士、博士学历医疗人才梯队,并进行强化培养。
二、加强医务人员素质建设
心理素质:反应敏捷,情绪稳定,自控能力强,思维宽泛。
人文素质:较强的人际关系能力,高度的责任心,爱心,同情心及奉献精神。
业务素质:专业知识广泛,基础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经验丰富,成为一专多能人才。
三、急诊科医务人员需掌握和定期培训的基本技术
(一)心肺脑复苏术(CPCR)
(二)气管插管术
(三)呼吸机的使用
(四)呼吸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六)急性脑衰的诊断与治疗
(七)急性中毒的诊断与治疗
(八)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九)急性肝、肾功能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十)休克的诊断与治疗
(十一)各种急症(如高热、胸痛、呼吸困难、咯血、休克、急腹症、消化道大出血、黄疸、血尿、抽搐、晕厥、头痛等)的初步诊断和处理原则
(十二)室颤、宽QRS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的心动过缓等心电图诊断
基本操作技术
1.腹腔穿刺术
2.腰椎穿刺术
3.骨髓穿刺术
4.胸膜腔穿刺术
5.深静脉穿刺术
6.血液滤过术
7.电击复律术
8.临时起搏术
9.胸腔闭式引流术
10.三腔管放置术
四、急诊科需要增加配置的仪器: 呼吸机
急诊腹部B超 床头X机
急诊血气分析仪 快速床旁检验设备
五、发展方向
积极推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加强监护》三环一体化建设,急诊科发展应该达到:1队伍专业化2装备现代化3管理制度化4技术标准化5操作流程化6信息网络化7急救普及化8待遇对等化(劳动付出与收入对等)。这样有利于发展急救医学,突显急救特色,稳定急救
医务人员,利于管理和发展急救医学。实现树立省内医院急诊急救模式的标杆科室。
第五篇:急诊科建设标准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卫医政发〔2009〕50号(2009年5月25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 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实行24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当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 设置与运行
第五条 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六条 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当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第七条 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应当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当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半径。
第八条 急诊科应当有醒目的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与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等相连接的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当清楚明显。在医院挂号、化验、药房、收费等窗口应当有抢救患者优先的措施。
第九条 急诊科医疗急救应当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并与紧急诊疗相关科室的服务保持连续与畅通,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的可及性。
第十条 急诊科应当明亮,通风良好,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儿科急诊应当根据儿童的特点,提供适合患儿的就诊环境。
2第三十六条 医院应重视对急诊科的安全保卫工作,加强对急诊科的安全巡视,保证急诊科正常工作秩序。
第三十七条 医院应当根据急诊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对急诊科医务人员在职称晋升和分配政策方面给予倾斜。
第五章 检查评估
第三十八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设置急诊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急诊科进行检查指导与质量评估。
第三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委托的急诊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开展的对急诊科的检查指导和质量评估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条
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地区,急诊医师应当经过规范化培训并考核合格。
第四十一条 承担核辐射及化学中毒等患者救治任务的急诊科,应按照有关规定配备相应防护设备和物品。
第四十二条 纳入院前急救网络并承担院前急救任务的急诊科,还应按规定配备相应的人员、车辆、设备和装置,按院前急救有关规定管理。
第四十三条 设置急诊科的专科医院和其他类别医疗机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四十四条 本指南由卫生部负责解释。第四十五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附件:1.急诊科仪器设备及药品配置基本标准
2.急诊医师、护士技术和技能要求
附件1
急诊科仪器设备及药品配置基本标准
一、仪器设备
心电图机、心脏起搏/除颤仪、心脏复苏机、简易呼吸器、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负压吸引器(有中心负压吸引可不配备)、给氧设备(中心供氧的急诊科可配备便携式氧气瓶)、洗胃机。三级综合医院还应配备便携式超声仪和床旁X线机。有需求的医院还可以配备血液净化设备和快速床旁检验设备。
二、急救器械
一般急救搬动、转运器械,各种基本手术器械。
三、抢救室急救药品
心脏复苏药物;呼吸兴奋药;血管活性药、利尿及脱水药;抗心律失常药;镇静药;止痛、解热药;止血药;常见中毒的解毒药、平喘药、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类药、各种静脉补液液体、局部麻醉药、激素类药物等。
附件2
急诊医师、护士技术和技能要求
一、急诊医师应掌握的技术和技能
(一)独立处理各种急症(如高热、胸痛、呼吸困难、咯血、休克、急腹症、消化道大出血、黄疸、血尿、抽搐、晕厥、头痛等)的初步诊断和处理原则;
(二)掌握下列心脏病和心率失常心电图诊断:室颤、宽QRS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的心动过缓等;
(三)掌握创伤的初步诊断、处理原则和基本技能;
(四)掌握急性中毒的诊断和救治原则;
(五)掌握暂时未明确诊断急危重症的抢救治疗技能;
(六)能掌握心肺脑复苏术,气道开放技术,电除颤,溶栓术,动、静脉穿刺置管术,心、胸、腹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胸腔闭式引流术,三腔管放置术等;
(七)熟练使用呼吸机,多种生理监护仪,快速床旁检验(POCT)技术、血糖、血气快速检测和分析等。
二、急诊护士应掌握的技术和技能
(一)掌握急诊护理工作内涵及流程,急诊分诊;
(二)掌握急诊科内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原则;
(三)掌握常见危重症的急救护理;
(四)掌握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
(五)掌握急诊危重症患者的监护技术及急救护理操作技术;
(六)掌握急诊各种抢救设备、物品及药品的应用和管理;
(七)掌握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要点及沟通技巧;
(八)掌握突发事件和群伤的急诊急救配合、协调和管理。
医院手术部(室)管理规范(试行)
卫医政发〔2009〕90号(2009年9月18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医院手术安全管理,指导并规范医院手术部(室)管理工作,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规章,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医院。其他设置手术部(室)的医疗机构,参照本规范进行管理。
第三条 医院应当根据本规范,完善医院手术部(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并严格遵守执行,加强手术安全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第四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医院手术安全的管理工作,对辖区内医院手术部(室)的设置与管理进行指导和检查,保证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
第二章 基本条件
第五条 医院手术部(室)应当具备与医院等级、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仪器设备、药品、手术器械、相关医疗用品和技术力量,保障手术工作安全、及时、有效地开展。
第六条 手术部(室)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接送手术患者的区域,宜临近重症医学科、临床手术科室、病理科、输血科(血库)、消毒供应中心等部门,周围环境安静、清洁。
医院应当设立急诊手术患者绿色通道。
第七条
手术部(室)的建筑布局应当遵循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原则,做到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域分开的基本原则。
手术部(室)应设有工作人员出入通道、患者出入通道,物流做到洁污分开,流向合理。
第八条 手术间的数量应当根据医院手术科室的床位数及手术量进行设置,满足医院日常手术工作的需要。
第九条 手术间内应配备常规用药,基本设施、仪器、设备、器械等物品配备齐全,功能完好并处于备用状态。
手术间内部设施、温控、湿控要求应当符合环境卫生学管理和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第十条 手术部(室)应当根据手术量配备足够数量的手术室护士,人员梯队结构
洁管理、医疗设备和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等措施,降低发生感染的危险。
手术部(室)应当严格限制非手术人员的进入。
第二十四条 手术部(室)应当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文件的要求,使用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保证医疗安全。
第二十五条 手术部(室)的工作区域,应当每24小时清洁消毒一次。连台手术之间、当天手术全部完毕后,应当对手术间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实施感染手术的手术间应当严格按照医院感染控制的要求进行清洁消毒处理。第二十六条 手术部(室)应当与临床科室等有关部门共同实施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措施,包括正确准备皮肤、有效控制血糖、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及预防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发生低体温等。
第二十七条
医务人员在实施手术过程中,必须遵守无菌技术原则,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实施标准预防。
第二十八条 手术部(室)应当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制订具体措施,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第二十九条 手术部(室)的医疗废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第五章 质量管理
第三十条 医院应当建立健全手术部(室)的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机制,加强质量管理和手术相关不良事件的报告、调查和分析,定期实施考核。
第三十一条 医院应当建立手术部(室)质量管理档案追溯制度,加强质量过程和关键环节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二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所辖区域医院手术部(室)工作的检查与指导,促进手术部(室)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规范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手术室基本设备: 多功能麻醉机、万能手术床、高频电刀、手术无影灯、手术监护仪、负压吸引器、输液泵注射泵、抢救车、器械柜、药品柜、麻醉柜、看片灯(3联)、各类手术器械包。
手术室与急诊室要密切配合,24小时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