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私家园林——拙政园(全面的分析与鉴赏)
中国私家园林特点
1.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造园家的主要构思是“小中见大”,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扬抑、曲折、暗示等手法来启动人的主观再创造,曲折有致,造成一种似乎深邃不尽的景境,扩大人们对于实际空间的感受;
2.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几个景点围合而成景区; 3.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要功能;
4.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善于品评,园林风格以清高风雅,淡素脱俗为最高追求,充溢着浓郁的书卷气。
5.在布局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手法;善于仿造自然山水的形象;十分讲究园林的细部处理。
在中国,成熟后期的私家园林形成了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峙的局面,本期我们将着重介绍私家园林中的最经典的作品——拙政园。
拙政园简介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距今(2014年)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1991年被国家计委、旅游局、建设部列为国家级特殊游览参观点。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各区域景观
现园大体为清末规模,经修复扩建,分为东区(原“归园田居”)、中区(原“拙政园”)、西区(原“补园”)三部分。总体布局特点,东疏西密,绿水环绕。
东区
秫香馆、芙蓉谢
天泉亭、缀云峰
中区
远香堂
枇杷园
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
绣绮亭
海棠春坞
梧竹幽居
梧竹幽居亭四面均为园洞门,透过门洞可以看到拙政园中部园景,空间层次极富变化。
绿漪亭
绿漪亭又名“劝耕亭”,是分割中部与东部的端头。亭子突出水中,点染端头,静影沉璧,颇费心机,是园中的死角起死回生,情趣盎然。
一池三山
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长满了长生不老药,住着长寿快乐的神仙。一池三山是中国传统园林直至现代园林中表现最多的表现形式而且成为定制。
见山楼
此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底层被称作“藕香榭”,从西部可通过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而上楼则要经过爬山廊或假山石级。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上层为见山楼,陶渊明有名句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楼高敞,可将中园美景尽收眼底。见山楼高而不危,耸而平稳,与周围的景物构成均衡的图画。
别有洞天
小飞虹
小沧浪
西区
松风水阁
倒影楼、卅六鸳鸯馆
留听阁、塔影亭
拙政园造园艺术
拙政园的不同历史阶段,园林布局有着一定区别,特别是早期拙政园与今日现状并不完全一样。正是这种差异,逐步形成了拙政园独具个性的特点,主要有:
(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
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
(3)庭院错落,曲折变化。
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3%。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
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婉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欲扬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
(4)园林景观,花木为胜。
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待霜亭的桔;听雨轩的竹、荷、芭蕉;玉兰堂的玉兰;雪香云蔚亭的梅;听松风处的松,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荫路曲的柳,枇杷园、嘉实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
总结 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母”。拙政园只有60多亩,然而在这小小的空间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美的奇迹来。有人爱它的庭院深静,花树翳映;有人爱它的清流潆洄,山石参差;有人爱它的月门漏窗,风物如画;有人爱它的屋室回廊,构筑精巧……你爱它的哪一点呢?
第二篇:苏州拙政园实习分析
《专业综合实践B
(一)》
课程实习报告
系部: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
班级:2011级园林专业1班 姓名:刘欣
指导教师:刘红丽 季洪亮
一、苏州《拙政园》的实习总结
1、苏州拙政园的简单概况
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东北隅(东北街178号),截至2014年,仍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约合5.2公顷)。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
2、拙政园的景点分析
波形廊,位于中区和西区交界处,南起三十六鸳鸯馆,北接倒影楼和见山楼,采用复廊的形式,形态曲折变化,凌空跃起,造型活泼生动,墙上开窗,增加透景功能,底部用石头架起,让水流从底座下部穿过,增加了轻盈感,从长廊内行走恰似欣赏一幅流动的画卷,步移景异,美不胜收…………..3、拙政园造景手法的分析
框景:在拙政园中,水廊的檐和柱将“与谁同坐轩”及周边景色框入画中,以简洁的景框作为构图前景,把最美好的景色展现在画面的高潮部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刻的印
象。耦园的山水间外望的门景及窗景、留园的绿荫窗景、狮子林的海棠门洞及九狮峰、留园的华步小筑、沧浪亭的秋叶门景、怡园的复廊窗景等都是框景手法的较好体现。
借景:拙政园中“梧竹幽居”及“倚虹亭”间的一段廊道是观赏北寺塔借景的最佳场所,从此向西便可取得远眺北寺塔的借景,此借景场面具备着视觉构成上的独特性,即整个场面接近一点透视的构成,同时北寺塔恰是位于灭点的位置。具体地,这个一点透视主要由纵长的水系、以及水系两岸的树木和建筑组成,形成一条视觉通道,强化了恰恰位于通道尽端的北寺塔的视觉效果
4、拙政园留给你印象深刻的地方
俯瞰效果,在园内最高点雪香云蔚亭处俯瞰,南望远香堂和倚玉轩,两建筑端庄大气,屋顶飞檐翘角,西望香洲和周围建筑相互掩映高低错落若隐若现,山下荷风四面亭,玲珑秀美,一副天然的山水画卷展现在眼前………
5、拙政园景观的瑕疵
东区,东区的景观现代气息太浓,如草坪、花架现代园林元素的应用,和拙政园的古雅风格不统一.二、苏州《网师园》的实习总结
1、苏州网师园的简单概况
网师园是苏州园林中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的中型古典山水宅园代表作品。网师园始建于公元1174年(宋淳熙初年),始称“渔隐”,几经沧桑变更,至公元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前后,定名为“网师园”,并形成现状布局。几易其主,园主多为文人雅士,且各有诗文碑刻遗于园内,历经修葺整理,最终形成了这一古典园林中的精品杰作。网师园为典型的宅园合一的私家园林。住宅部分共三进,自大门至轿厅、万卷堂、撷秀楼,沿中轴线依次展开,主厅“万卷堂”屋宇高敞,装饰雅致。
2、网师园的景点分析
网师园的总体布局讲究曲径通幽,庭园虽小,利用直路中有迂回,舒缓处有起伏的园路安排,创造意境深邃的气氛。一走进园门,曲廊就将人引向掩映在绿树山石之中的小山丛桂轩。轩名取自北朝诗人庾信《枯树赋》中“小山则丛桂留人”的诗句,意喻迎接、款待、挽留宾客之意。轩的周围,桂树簇拥,佳石耸立。透过花窗北望,可见一座黄石假山一一云岗,虽不高却气势雄奇,曲径通幽处,山石自开。循着名为樵风径的爬山廊,向西而后北折,来到“濯缨水阁”(图 1)。阁前凿—泓碧池,周围缀以山石、花木、古树,倒映在水中,景园十分精致、幽深。水池约400平米见方,集中置于园的中心位置。池岸的叠石层层低下,源头、水尾隐藏于峰回路转之处、水榭花墙之间。四周建筑布置得疏密有致,高低得宜。当游人在幽闭的山石丛林中 作了一番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体验后,游历至此,不禁感到豁然开朗,不仅平添了花光水影的悠悠诗韵,而且还拓展了景物的画外空间.水体处理:水在网师园的应用非常具有特色,水池面积约半亩,又略呈简单的方形,但由于布局上的匠心,因此产生了奇妙的景观效果。首先临水的若干小体量建筑如“射鸭廊”、“竹外一枝轩”等均低临水面,或者突出于水面石头之上,反衬水面的开阔;沿岸的叠石高低错落,有多处洞穴,象征水广流远;水面聚而不分,在东南角视野则收拢于微微拱露的“引静桥”,在西北角止于低矮的石板曲桥,水在这对角线的两端尽头也蜿蜒成两处浅浅的港湾,水的不尽之意得到了淋漓的表达。同时,从不同视角观看湖面,建筑,山石,植物在水中形成高低错落、互相掩映的完美倒影蓝天、白云、清晰的倒影、平静的水面、优美的景观„„狭小的水面非但不晓,反而令人感觉到广阔而深远。另外,园中巧妙之处的在月到风来亭中设置镜子,不仅可以借到对面的景致,更可以增加景深,扩大空间面积。
引静桥 : 引静桥是欣赏网师园中部山水主景区的最佳景点之一。古今造园必有水,网师园顾名思义,以水为主,该池名彩霞池,相传这池名是以南宋国主史正志之爱女的芳名而得名,并沿用至今。过桥以后,水体空旷一片汪洋,以象征园主的江湖之思,体现了渔隐愿望和与世无争的生活情趣。小涧、小桥衬托出水池的宽广,这是小中见大的典型范例。小拱桥和平板曲桥把水体分成三个部分,而桥的本身一圆拱一低平,一大一小,又组成对景,其位置处于园中最长的对角线上,是一组绝妙的对比。桥一方面形成了别致的桥景,另一方面有分隔水面空间的功能。用桥分水似隔还连,水能通过桥孔展延出去,增加了水景的层次。彩霞池岸用黄石叠砌,上横下直,大小错落,形成各种洞窟窝凹,形如水口,有水广波延和源头不尽之意,石岸曲折错落;着重大体积组合,无平直刻板之弊病,沿地设置踏步石矶,踏步可拾级而下,浣手洗足,石矶可临水休息,观鱼戏水。
网师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是苏州园林中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的代表作品。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园清新有韵味,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陈从周誉为“苏州园林小园极则,在全国园林中亦属上选,是以少胜多的典范”。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评价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行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柳子厚所谓‘奥如旷如’者,殆兼得之矣。”
三、苏州《留园》的实习总结
1、苏州留园的简单概况
留园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其建筑空间处理精湛,造园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构成了有节奏有韵律的园林空间体系,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的范例。现园分四部分,东部以建筑为主,中部为山水花园,西部是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北部则是田园风光。
2、留园的景点分析
1、小中见大
中国古典园林多夗面积丌多,在有限的穸间里想要创造出无限的意境。亍是,在这种多小空间的矛盾中,中国古典园林想要去给人一种多 穸间的感受则必须利用这种多不小的对比。很夗的园林都会把建筑物围绕园林边界布置,然后在中部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的穸间,接着在多穸间的周围布置一些小穸间,人在多小穸间乀间穹梭,多穸间让人在感受上显得更多,小穸间中也能看到多穸间,多小穸间乀间得到渗透,使得园林乐趣盎然。在留园中,这种手法也是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中部水景是留的主要穸间,而此主要穸间周围便围绕着 曲溪楼等一些较小穸间。行人在明溪楼中行走时,曲折狭长的穸间先是极多的压缩着人的视野不感受,然而,在走出洞口的一刹那,眼前豁然开朗。
2、分景与曲折变化
中国园林一向以深邃含蓄、曲折
幽进闻名亍丐,从本质上来分析是园林的分景不曲折变化所造成的结果,这种手法所形成的穸间阻隔不组合使
得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分景能夙将人的视线缩小幵集中亍想让他看到的 景致上,然后在其行走的过程中,再一步一步将其他景致展示在游客眼前,以这样一种斱式来增加园林景致的层次感,迚一步增加穸间效果。曲折则可以增多游览路线的距离,延长赏景的时间,扩多了园林的穸间感。另外,在曲折的游览过程中,视线随着道路的曲折而丌断地迚行着小觊度的变换,在一些视线的末端,创造一些“径端”景观,使得景致层次丰富,幵能不乀前道路上见到的景观形成对比。分景是以建筑、植物、假山、走道等作为园林穸间的分割,由亍这些
分隔,游人的视线有时丌能透过一个穸间到达另一个穸间,有时可以通过水面、走廊等形成的虚隔到达另一个穸间,有时则是透过墙上开的小窗断断续续地到达另一个穸间,这样的动作手法开成的对比使人在园林中的游览没有变得单一化。由亍夗重分隔,主题穸间不小穸间乀间的亏动不层层相套形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艺术效果。在留园的东区冠于峰旁边有几个小房间,在这几个小房间门前则是几堆比人高的假山,这样的分景效果很好地增加了穸间层次感。在厕所前面则是几颗景观树,这种虚隔一斱面即起到防止厕所对亍景区的干扰,另一斱面也由亍人的视线能夙容易的穹越所以也丌至亍游客看丌到此处的厕所而丌能满足它的功能作用。曲折的游览路径使得风景曲而藏乀,丌直接显露出来,从而形成藏露对比,使游客在迚行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下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这一点上,留园是个很
好的例子,最典型的例子莫过 亍留园,自入口至古木交柯后,丌论是向西经绿阴至明瑟楼,戒向东经曲溪楼、亐峰仙馆至石林小院,有时使用曲廊来连接建筑,有时利用建筑物亏相交错穹插,从而形成了极其曲折夗变的穸间序列。
四、苏州《虎丘》的实习总结
苏州虎丘的简单概况
虎丘,原名海涌山,据《史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占地虽仅三百余亩,山高仅三十多米,但却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绝岩耸壑,气象万千,并有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胜。最为著名的是云岩寺塔和剑池。高耸入云的云岩寺塔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世界第二斜塔,古朴雄奇,早已成为古老苏州的象征。剑池幽奇神秘,埋有吴王阖闾墓葬的千古之谜以及神鹅易字的美丽传说,风壑云泉,令人流连忘返。
位于虎丘东麓的万景山庄汇集苏派盆景之精华,借山光塔影,恬美如画。虎丘后山植被茂密,林相丰富,形成了宜人的绿岛小气候,成为鸟类争相栖息的乐园,每至秋日,有万千苍鹭绕塔盘旋,蔚为壮观,成为一绝。虎丘的景点分析
云岩寺塔
入虎丘后,沿山路而上,一路可见著名的虎丘十八景。十八景中,首屈一指的是云岩寺塔,又名虎丘
虎丘剑池
虎丘最神秘、最吸引人的古迹是剑池。从千人石上朝北望去,“别有洞天”圆洞门
旁有“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每个字的笔画都有三尺来长,笔力遒劲。据《山志》等书记载,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后因年久,石面经风霜剥蚀,“虎丘”两字断落湮没。在明代万历年间,由一个名叫章仲玉的苏州刻石名家照原样钩摹重刻。所以在苏州有“假虎丘真剑池”的谚语。也有人说这句话是指阖闾之墓的秘密。
拥翠山庄
拥翠山庄位于虎丘二山门内西侧,总平面呈长方形,占地一亩余,此园依山筑屋,层造而上,各建筑之间点缀峰石花木,有小园林之胜。山庄结合地形,巧借园外景物,布局灵活,视野开阔。在此可仰视虎丘塔,远眺狮子山,俯览虎丘山麓一带秀丽风景,别有情趣。
《专业综合实践B
(一)》
课程实习报告
系部: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
班级:2011级园林专业1班 姓名:范宇轩
指导教师:刘红丽 季洪亮
第三篇:论中国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
论中国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
摘要:中国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关键词:皇家园林、苏州园林
(一)建筑的概念
建筑是人们用土、石、木、钢、玻璃、芦苇、塑料、冰块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建造的构筑物。建筑的本身不是目的,建筑的目的是获得建筑所形成的“空间”。广义上来讲,园林也是建筑的一部分。在建筑学和土木工程的范畴里,建筑是指兴建建筑物或发展基建的过程。要成功地完成每个建筑项目,有效的计划是必需的,无论设计以致完成整个建筑项目都需要充分考虑到整个建筑项目可能会带来的环境冲击、建立建筑日程安排表、财政上的安排、建筑安全、建筑材料的运输和运用、工程上的延误、准备投标文件等等。
(二)中国传统园林的整体概述
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载体,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具体来讲,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园林是按下面的原则来营造的:
1、构架山水。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多姿,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大自然怀有特殊的盛情,尤其是对山环水抱构成的生存环境更为热爱,山与水在风水理论中被认为是阴阳两极的结合。而孔子曾指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而把山水与人的品格结合起来。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背景孕育出的山水观对中国造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难怪中国人如此狂热地在自然的山水
中营造园林,或是在都市园林中构架自然的山水。
2、模拟仙境。
3、移天缩地。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有限的空间表达无限的内涵。清代圆明园中的九州清虽则是将中国大地的版图凝聚在一个小小的山水单元之中来体现普天之下莫非壬土的思想。
4、诗情画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诗、山水画深刻表达了人们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因此,山水诗和山水画的意境就成了中国传统园林创作的目标之一。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庐山所建草堂则倾心于仰观山,俯听泉,旁魄竹树云石的意境。在园林中,这种诗情画意还尤以刻石的方式表现出来,起到了点景的作用,书法艺术与园林也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园林不可或缺的部分。
5、形式独特。中国传统园林在布局上看似并不强调明显的、对称性的轴线关系,而实际上却表现出精巧的平衡,对称意识和强烈的整体惑。在这种自然式园林中,仿照自然的山水水势,永恒、奇特的建筑造型与结构,多彩多姿的树木花草,弯弯曲曲的园路,组成了一系列交织了人的情感与梦想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园林空间。
6、造园手法高超。中国古代造园师在园林创作活动中,首要的工作是相地,即结合风水理论,分析园址内外的有利、不利因素;进而在此基础上立意,即所谓的的构思,确定要表现的主题及内容,因境而成景。接下来就是运用惜景、障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对造园四要素进行合理布局、组织空间序列,最后对细节进行细致推敲。此时造园师要巧妙处理山体的形态、走向、坡度、凸凹虚实的变化,主峰、次峰的位置,水池的大小形状及组合方式,岛堤、桥的运用,建筑单体的造型及群体的造型和组合方式,园林植物的种类与种植方式,园路的走向及用材等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当然,一个好的园子还会有一个好的名字;要有几副佳联传世。懦家学者向来是讲究“微言大意”的,一个好的名字可以意味深长,品尝不尽。如苏州网园,所谓 “网师”乃渔父之别称,而渔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既有隐居山林的含义,又有高明政治家的含义。住联点景抒情使眼前的景与心中的情溶为一体,园林更加魅力穷的。
(三)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的不同
(1)皇家园林的特点是:l,规模都很大,气势雄伟,以真山真水做 造园要素;2,景点更多,景区范围更大,景观也更丰富,博采众家之长,荟萃天下美景于一地。3,功能内容和活动规模都比私家园林丰富和盛大得多,它是宫殿和苑囿相结合的帝王宫苑,皇帝除在园内游乐外,还可长期居住、处理朝政、召见大臣等;4,风格侧重富丽华采,色彩鲜艳强烈,尽显雍容华贵,一片皇家气象。
例:著名的颐和园。颐和园地处北京西北郊外,距京城约15公里。这座巨大的园林占地293公顷,水域面积(昆明湖)占全园的3/4。湖四周有各种建筑。湖中有岛,由十七孔桥与岸相连。湖的西部有仿杭州西湖的西堤,堤上有六座造型优美的石桥。与昆明湖相对应的是著名的的万寿山,山水相连,自成一色。万寿山的前山正中,是一组庞大的建筑群,自山顶的智慧海往下为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一条中轴线,山下便是有“世界第一廊”之称的“长廊”。长廊之前即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昆明湖的东北面是一组富丽堂皇的建筑群:乐寿堂、德和园,仁寿殿、玉澜堂等,是帝王们勤政、居住的地方。万寿山后山与前山的景色迥然不同。前山的风格是宏伟气派,而后山则是幽静清闲。后山景区原来是庙宇林立,建筑富丽堂皇。现在颐和园已成为世界著名的园林之一。
(2)而江南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风格迥然不同,是私人住宅和花园的结合,面积较小,但布局灵活紧凑,以达到“园中有园,小中见大”的效果。游览者不管站在何处,看到的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建筑精巧秀丽,色调素雅,一般是灰色屋瓦,白色墙壁,褐色的门窗,不施彩绘,常有精致的砖木雕刻作装饰,显得朴素清雅,玲珑精致;有独特的叠石造山手法,园林中往往用奇形怪状的石头堆叠众多假山,给人峰峦回抱、洞壑幽深的感觉;富有江南水乡特色,“以水取胜”,明媚秀丽。
例:著名的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中国南方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园林中以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为著名,被誉为苏州四大古代
名园。从总体上说,它具有三个特点,一是造园图景摹仿自然: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因地制宜地利用人工去仿造自然景致,沿阜垒山,洼地建池,巧建亭榭,点缀树木,讲求诗情画意。二是造园注重淡雅幽静:造园图景小中见大,内外借景,画中有画,布局自然,秀丽庄重。三是建园突出民族风格:园中的古代建筑用绘画、书法、诗文等艺术手法将其综合在一起,景中有诗,诗中有画,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结晶。
(四)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的相同点
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等这些建筑都将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庭院、廊桥及楹联匾额等精巧布,使得山石流水处处生情,意境无穷。大致都体现了中国的治世境界、神仙境界和自然境。园林总体布局、组合合乎自然,与自然相融。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都合乎自然规律。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发展是相互影响一脉相承的。他们都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高峰和杰出代表,他们其中深深地蕴涵了中国传统的建筑美学思想,同时他们也都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个人发展的和谐现代的观点。
(五)中国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风格不同的原因
(1)服务对象不同:北方皇家苑囿是为封建帝王服务的,江南园林则属于私家园林,园的主人不同,各自的要求不尽相同;
(2)规模及所处外部环境不同:北方皇家苑囿规模大,占地广,多处于自然风景优美的山林、湖泊地区,江南私家园林规模小,多处于市井之内;
(3)气候条件不同:北方气候寒冷、干燥,江南则较温暖、湿润。它们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平面布局、建筑外观、空间处理、尺度大小以及色彩处理等五个方面。
第四篇:鉴赏中国(精选)
“鉴赏中国”PPT演讲大赛
活动内容 :
(1).活动准备
1.组织部:联系主持人,在比赛开始前与主持人沟通。并在会前布置好会场,组织好本次活动的各个环节。
2.策划部:策划好本活动的每个环节,在比赛现场维持现场秩序。
3.宣传部:需要在活动准备前准备好5张宣传海报,分别粘贴在食堂门口、南、北教学楼和图书馆内。
4.外联部:在校内或校外找到赞助商,邀请各大社团代表和评委,并协助后勤部。
5.网络部:制作PPT将其投放在校LED屏幕上,且要制作两个,一个为比赛做宣传,一个是比赛进行时播放。还需要网络本社团专用板块上进行宣传。
6.秘书部:由秘书部通知选手比赛规则、比赛时间和地点,收集选手作品并在比赛现场进行分数计算和拍照。
7.文艺部:需要准备好活动中场节目和末尾节目,并协助组织部布置会场。
8.后勤部:先向学校借到比赛时需要的会场,买好会场装饰品和必需品,在比赛现场维持好现场秩序,活动后对会场进行清扫。
第五篇:朦胧派诗歌分析与鉴赏
朦胧派诗歌分析与鉴赏
赵春明
(河西学院中文系08级6班
甘肃张掖734000)
摘要:朦胧诗派在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流行开来,并出现了一批新诗人,如:北岛、顾城、舒婷、芒克、江河等。他们出生在文革时期,对那一个时代发生的一切都十分的熟悉。他们用自己的诗作诅咒了那一个黑暗专制的时代,把理想和憧憬也写进了自己的作品当中。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改变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在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强烈的现代生命意识及对历史、文化的探索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我在文章中主要列举出了当时的朦胧诗派的三位重要诗人和其作品,并对其作品做了分析和比较,让读者能深入了解到三人诗歌的风格和思想内容。关键词:朦胧诗;时代背景;诗歌特点;诗人间比较
Hazy futurist poetry analysis and appreciation
Zhao ChunMing(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hexi 08 6 class level in gansu zhang ye 734000)Abstract:dim poetry in the late 1970s and early 1980s popularity, and a batch of new poets, such as: the north island, attend to city and self-identity, the awn grams, rivers, etc.They generally born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 era in which all very familiar.They use their poems curse the time of a dark, and also the ideal written into his own works.As a kind of tide of new poetry and aesthetic features of different traditional poetry, the poetry simple diagrams depict the reality, the traditional mode, the policy of poetry as an important way to life in philosophy meaning are unprecedented increase, “Person” as the core, the thought in the art of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strong modern life consciousness of history, culture and explore three aspect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I mainly enumerate the dim poetry poet and the three important works, and the work don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let the reader can be learned three poetry style and content.Keywords:poetry;Background;Poetry characteristics;Comparison between the poet
朦胧诗是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一种传承,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二十年代的象征诗派、三十年代的现代诗派、四十年代的九叶诗派、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台湾现代诗派、七十与八十年代之交的朦胧诗派和八十年代后期崛起的新生代诗,朦胧诗在其中有着它的特殊历史使命。在中国粉碎了“四人帮”,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思想开始解冻的时候,新一代诗人开始怒吼。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舒婷的《致橡树》等一批名作相继问世,打开了朦胧诗的序曲。
北岛,原名赵振开,1949年生于北京,他是我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朦胧诗潮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清醒的人的意识独树一帜,这种人的意识体现在:忧患情绪、怀疑和批判精神、对人的自由和尊严的呼唤,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北岛诗歌人的意识又是与特 定的时代以及他所接受的艺术影响密不可分的。因为其思想的独特,北岛诗歌在中国新诗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回答》写于一九七三年,一九七六年“四五”运动中,诗人把它贴到了天安门。“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封顶。”„„
北岛的《回答》标志着“朦胧诗”时代的开始。诗中展现了悲愤之极的冷峻,以坚定的口吻表达了对暴力世界的怀疑。诗篇揭露了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现实,对矛盾重重、险恶丛生的社会发出了愤怒的质疑,并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了“我不相信”的回答。诗中既有直接的抒情和充满哲理的警句,又有大量语意曲折的象征、隐喻、比喻等,使诗作既明快、晓畅、又含蓄丰厚,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这首诗通过对专制时代的政治死难者的悼念(“看吧,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反思历史(“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然后在此基础上第一次向苍茫大地喊出了“我——不——相——信”的叛逆的声音。这声音回荡在中国的上空,激起一代中国青年心中无数的波浪,蒙昧主义的历史铁幕,被一声诗的怒吼撕开了第一道口子。北岛用他强健的笔触赋予了作品强大的艺术张力。它将抽象的伦理观念与平易的意象相结合,产生了一种超现实的思想力量。不仅如此,其强烈的悲剧感更是让人透不过气来。冷峻的反讽、浓郁的悲愤、炽热的感情,如火山喷发一般使人惊心动魄。诗中许多意象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如“镀金的天空”、“冰川季”、“冰凌”、“黑海”、“好望角”等等,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性。特别是“死海里千帆相竞”,就是对文革十年群魔乱舞、人妖颠倒、是非不分、白色恐怖、正义不彰的高度概括。《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北岛的青年时代是在“文革”中度过的。造反派的身份曾经使这批小青年头脑发热过一段时间,然而,随着运动的非理性推进,社会秩序的日益混乱,他们目睹了劣质的政治模式对人性的摧残,对人的正常要求的践踏,感悟到个人在社会的急风骤雨中的无奈„„一些有头脑的红卫兵开始思考这场运动的社会心理后果,反思它的功过是非,思索个人和民族的命运。北岛早期的诗歌,本质上其实就是对“文革”教训的形象总结。
顾城(1956—1993,北京人)是朦胧诗派的又一重要作者,他的诗歌与其说是“文化”意义的人的觉醒,不如说是“生命”意义的人的本能的歌唱。顾城13岁随父母下放,一边放猪,一边写下早期虽然稚嫩却充满灵性的诗篇。由于顾城的诗充满独异的直觉和感性,较难进行确定的解读,因而成为朦胧诗人中被争论最多的一个。
顾城的诗歌创作体现这样的一个审美特征:诗人由于种种原因从成年人的现实生活中逃离了出来,躲进自己儿童时代的亲历和体验中,又借用儿童的眼睛和心态来直觉地把握成年人的生活,感悟现实的世界。这样就使诗歌的意象染上孩子的稚气与纯真,却又暗藏着诗人思想成熟而深邃的美,构成顾城那奇特的梦幻般的诗歌童话意境。
走进顾城诗歌的童话世界,不难发现,“孩子”的愿望遥远地矗立在灰暗现实和苦难人生的对岸。童话的纯净、美好和梦幻般的理想主义色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的那个“世外桃源”。顾城诗歌中的童话世界就是诗人独出心裁开辟出来的种植自我精神的“田园”。他希望“每一个时刻/都像彩色的蜡笔那样美丽”。他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他想涂去一切不幸,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于光明”。他还“画下了东方民族的渴望”。最后,他还想“把自己也画上纸角上”,再“画下一个树熊/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坐在静静的树枝上”,“孩子还想唱自己的歌,直到世界恢复了史前的寂寞”。在这个童话世界里,有和孩子眼睛一样蓝的天空,天空中飞着风筝和小鸟。白天有为我拉纤的太阳,夜晚月亮洒着干干净净的月光。天地之间吹着“淡紫色的风”,大地上“画满窗子”。大地上还长满了“鲜黄的油菜花”、蒲公英和狗尾草。大地长麦子/也长诗人。在这个童话世界里,“露水能看见微笑/爱情没有痛苦”,“爱人没有见过阴云”。在这里,“幻影的梦”可以放在狭长的贝壳里,心可以放在金黄色的麦秸织成的摇篮里,“让时间拖着/去访问世界”。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黑夜”是对现实状况的一种象征。‘黑’是一种反面的力量,是诗人灵魂压力的来源。“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这是社会、现实对我的异化,使我的眼睛也变黑了。而‘我’又被夹在“黑夜”与“黑眼睛”两个意象的中间,我受困受伤害的状况是可以想象出来的。但诗人却表态,“不用说了,我不会屈服”。这已经体现出人与环境的不可调和的悲剧,但更具有悲剧意味的是,“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黑夜”本来就没有光明,诗人却偏要固执地在“黑夜”里寻找光明。这就陷入了自身逻辑性的背反。悲剧的美就在这里诞生。“黑夜”的现实对顾城心灵的过度挤压,迫使诗人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逃离现实,“出世”的民族无意识在冥冥中不断呼唤诗人的灵魂回归自然。外部势力的逼迫和内心的无意识愿望的痛苦呼唤,共同把诗人推向现实生活的苦难边缘。生命的悲剧意识,促使诗人沿着陶渊明式那种“田园”式的民族集体无意识走进自然,走进梦幻,走进超验的感觉,并用自然、梦幻和超验感觉中的意象,在现实生活中编织一个纯净的诗歌童话,创造了属于诗人自己的一个精神的家园。
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龚舒婷,福建人)。综观舒婷的诗歌,有一个较为突出的情感特色——以‘爱’为表现主题。‘爱’始终是她诗歌的内核。这种‘爱’包括自爱和爱人。《致橡树》更明确地提出了一种独立理想的爱情,它是建立在人格独立基础上的人际关系,诗中一连串的假设和随后的否定,表现了对隶属、依附的轻蔑。只有这样的爱情——这样的人际关系,才有价值,才值得肯定,才能分担风雨共享霞霓。舒婷不倦地追求着人生价值和独立的人格尊严的实现,用自己的爱的方式去感受。她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用我的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怀。舒婷正是以“自爱”这种充足的情感能源,通过对人的信任、尊重和对心灵的抚慰,来表达她对现实的关切。舒婷抒写着‘爱’。“‘爱’是她情感和意识供养的神明”。因此,‘爱’也是她诗歌的内核实质。她从“自爱”和“爱人”的情感出发,实现着她对‘人’的关切的诺言。
舒婷的《致橡树》、《神女峰》等诗则从另一个角度——“女性意识”的复苏表现了人的觉醒。如《致橡树》一反过去依赖性的女性生命和情感特点而强调女性的独立性:“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里我们容易想起新诗的开拓者沈尹默的《月夜》:“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不过舒婷不像沈诗的抽象,而把这种独立的主体意识具体化为一个爱情的女性主体,使之更加血肉丰满。舒婷的另一首名诗《神女峰》同样借爱情的主题反叛压抑人性的传统文化。‘神女峰’在传说中是女性坚贞的榜样,然而诗人不这么卡门:“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是谁的手突然收回”?诗人发出了内心的疑惑,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最后诗人坚决地‘背叛’了传统的烈女贞妇的观念,要爱,就要得到,否则空守一种贞洁的观念,是没有意义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 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这两句诗歌明确凝练、坚定有力,成为当代诗歌的名句,广为传颂,好像另一个时代的语录和口号一样,但它却不是以抽象的说教,而是以丰润的感情来赢得读者的共鸣。
(一)北岛、舒婷、顾城诗歌特色比较 北岛是朦胧诗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他的作品表现出对自由和民主的强烈需求,诗风凝重,语句犀利,具有非常强的概括性。诗歌更多的是对自由的抗争,他的《回答》被誉为是一代人的心声。他的诗歌最大的特色在于具有如岩石一般坚韧的质地,许多警句式的诗行给人带来极大的震憾。
如《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北岛的《回答》标志着“朦胧诗”时代的开始。诗中展现了悲愤之极的冷峻,以坚定的口吻表达了对暴力世界的怀疑。诗篇揭露了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现实,对矛盾重重、险恶丛生的社会发出了愤怒的质疑,并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了“我不相信”的回答。诗中既有直接的抒情和充满哲理的警句,又有大量语意曲折的象征、隐喻、比喻等,使诗作既明快、晓畅,又含蕴丰厚,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这首诗的成功首先是思想的成功,但承载这种思想的是高超的诗歌艺术。北岛用他强健 的笔触付与了作品强大的艺术张力。它将抽象的伦理观念与平易的意象相结合,产生了一种超现实的思想力量。不仅如此,其强烈的悲剧感,更是让人透不过气来。冷峻的反讽、浓郁的悲愤、炽热的感情,如火山喷发一般使人惊心动魄。
诗中许多意象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如“镀金的天空”、“冰川季”、“冰凌”、“黑海”、“好望角”等等,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性。特别是“死海里千 帆相竞”,就是对文革十年群魔乱舞、人妖颠倒、是非不分、白色恐怖、正义不彰的高度概括。诗中最撼人心魄的是诗人对黑暗势力的连珠炮般的轰击,那么激烈而 坚定,那一连串“不相信”所代表的正是善良与正义的呼声,也代表了人民的不可欺、历史的大浪淘沙。诗的最后一节,诗人将强烈的感情和控诉进行了高度的升 华,从而使诗具有了哲理的意蕴,历史的深度。也表现了诗人对于未来的美好向往,对于人民的坚定信心。其浪漫主义情怀和象征主义意象高度融合,严肃、冷峻、庄重、热烈,既有曲折的情思,又有深刻的反思,既有深沉的回顾,又有热烈的希望。《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诗歌总体特征上可以概括为象征诗。北岛在20世纪80年代初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影响,他通过所倾心的意象的接组和叠加,撞击和转换,通过所谓的超越时空的蒙太奇剪接,成功地将一个理想的艺术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民族文化传统、时代的哲学氛围、沉重的理想生活的渴求成为他诗歌的主题。他的诗歌基本上是由两组对立因素构成的象征意境,他用这些象征性诗歌形象再真实不过地传达出了一个充满压抑感的生活氛围,也表现了重压之下,生存意愿和发展要求仍然存在着的人对苦难现实的心理反叛。
舒婷朦胧诗主要表现出对情感的呼唤,舒婷是新时期最为大众所接受的朦胧诗人。她的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呼喊人的真诚和包容。《致橡树》表达了女性独立的决心。《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炽热情感。她的诗带有传统女性温情的调子,但又具备现代女性的刚强气质。
舒婷在“朦胧诗”诗人中独特的意义,是在“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的总主题下,充分展现了个人情感和内心感觉对于诗歌的意义。她是一个本色的诗人而不是“姿式”诗人,认同 的是诗歌对个人内心需要的一面,而不是社会功利的一面。如果说舒婷是一个用诗来关切生活的诗人,诗的创作随着个人感情生活的潮汐有涨有落(她在1980年代中期曾因做“一个普通女人”而中断写诗,1990年代以后则主要从事散文写作)。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朦胧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还有诸如船(双桅的、桅数不明的以及搁浅的)、大海、贝壳、沙滩、星星,橡树、凌霄花、紫丁香、紫云英、茑萝、三角梅、蒲公英等等。而提供新的事物品种最多的是舒婷。“朦胧诗”也不仅仅是舒婷式的“软性”话语,其中也不乏音调高亢、激烈的声音,如北岛。北岛给世人一个“愤怒的青年”的形象,喊出了那个时代最强音——“我——不——相——信!”。而当怀疑主义情绪在“今天派”诗人那里形成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的时候,舒婷则在孜孜不倦地寻求和解的道路。舒婷的诗提供了一种“软性”话语模式,也提供了禁欲的一代人的情感模式,经过了革命的禁欲年代,这些年轻人的个人情欲终于获得了一点点舒解的可能。但比起日后的“新生代”诗人的狂热的情感宣泄来,舒婷一代人的欲望舒解则显得十分可怜。一点点假想的发泄而已。我们不难发现,舒婷非常喜欢使用一种虚拟语态。
如果你给我雨水,我就能瞬息茁长;
如果你能给我支援,我就能飞旋直上。
……
(《茑萝梦月》)
一种小女生式的感受,从内心里萌生的一点点霓虹般的、甜蜜的梦幻。假想中的情爱和对虚拟未来的憧憬,也许是处于情感的赤贫状态的一代年轻人心中最后的一线希望。这些希望差不多就是精神鸦片,安慰着他们的干渴、枯燥的心灵。
很多人都说顾城是在寻找光明,顾城被称作是“童话诗人”,他的诗歌简单,纯洁,却又能一针见血,直指人心。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言简意赅,内涵丰富,传诵一时。他似乎是用孩童的眼睛去看待万事万物,希望寻找他心目中的纯美境界。但这种诗风具有潜在的危险性,一旦他对寻找陷入痴迷,他就很难自拔,因而也会丧失诗歌本应有的智性的光辉。
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在《无名的小花》中有个片段是:我的诗像无名的小花随着季节的风雨悄悄地开放在 ————寂寞的人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顾城本身的一个影子,那就是一朵小花开在寂寞的人间,而我们绝不会看到一朵小花有这种感受。在《远与近》中是这样写的: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首诗,是诗人对不正常生活的本质发现。此诗初发表时,被视为难懂的怪诗。按照当时僵化的阅读方式,人们已被习惯钝化的思维模式,此诗确实难于解读。因为在目光可视之间,你与我的距离不可能远于你与云的距离。可诗人为什么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呢?原因是诗人所写的是一种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种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在这扭曲了的关系中,一切都颠倒了。本应相亲 相近的人与人的关系,由于心的阻隔而疏远了,显得那么孤寂而不可接近;因为人际关系的疏远,人与自然反而拉近了距离,显得十分亲近。也许,正是由于人与自然的亲切可近,更进一步显示出人的孤寂;也许,正是这孤寂,常使顾城想到梦的天国。可顾城应该知道,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梦的天国是不存在的。
(二)北岛、舒婷、顾城诗歌的审美价值
朦胧诗的审美价值在于,它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表现手法,使之与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思维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总体象征的艺术表现方法,这种总体象征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它要求审美主体的介入,因而对于八十年代的诗坛,它又具有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徐敬亚把“朦胧诗”界定为“现代主义诗歌”,也是针对其艺术特点而言的,他说:“在艺术主张、表现手法上,新倾向主张写自我,强调心理;手法上反铺陈、重暗示,具有较强的现代主义文学特色,但他们的创作主导思想从根本讲,没有超越唯物主义反映论。因此,诗歌审美意识的凸现及艺术形式的自觉,关注“内在”世界,而非“外在”现实——对主题的感觉、印象、直觉和潜意识的表现。“意象”中心,而非“思想”中心——象征手法的普遍运用。情节和语言的跳跃性立体结构,而非单一的线性或平面结构,显示了现代性诗歌的智性特征。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而非单一的抽象地抒情。这是“朦胧”清晰的表现诗歌的审美价值在于其艺术的创新为新诗艺术在艺术形式上走向多元化提供了可能。
北岛舒婷们的命运几乎是宿命的,因为无论如何他们不能摆脱那个悲剧性的年代,他们曾经和那个过往的世界一起沦落、浮沉过,因而,对时代的脉搏也就格外的敏感,并不可避免地感染了那个年代的典型情绪:犹豫与怀疑。加上中国知识分子固有的历史责任感和他们所特有的英雄意识,其崇高感也就自然而然地弥漫在或深沉或优雅的诗意氛围之中。无可疑义,朦胧诗的崇高感在某种意义上还是真实的,只是当这种姿态被认可为一种供人或供己仿效的范式时,其真诚也就渐渐地消隐和遁迹了。
朦胧诗潮在艺术上的追求成就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巅峰,其独到的风格和美学旨趣对诗坛来说都是一个典范。陌生化——延长知觉的过程,突出审美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朦胧诗”唤起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觉醒。实际上,任何诗歌的审美价值都在于其艺术上的创新与探索,从某种程度上说,朦胧诗潮的诗歌所创造并形成的陌生化手法和艺术旨趣,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也为当代美学观念的转变提供了凭据,更为新诗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提供了多元化的可能。个人化——自我的抒情方式。朦胧诗的个人化抒情,并非孤立的艺术现象,其思想根基恰恰是在对“左”的政治和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中所表现出的个性自由精神和崭新的生命意识。新时期中国民众的心灵的苏醒首先在诗歌中显露出来了,个性化抒情分明是对“五四”新诗的现代传统精神的承继与张扬。从艺术的脉络上看,它与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现代主义有着相互的衔接,特别是现代派人戴望舒等人的诗歌,九叶派诗人穆旦等人的诗歌,对舒婷、北岛等朦胧诗人发生饿了积极的影响或心灵的感应。诗人们恰到好处的熔铸了群体意识与“代言人”的角色内质,又尽情发挥着个人化抒情的潜力和持久立场,更是一种审美的自由。民间化立场体现在诗人的写作中,就意味着尽量摆脱体制化立场,追求思想与艺术上的审美自由,意味着对个体精神的坚持,意味着保持个人写作的纯粹独立性。朦胧诗的创作追求便因循了这样一种自由。不论它的前期探索还是它后来的自觉原则,都紧密地恪守了这一立场和旨趣。它呈现的是个人的真正独特的生命经验,朦胧诗让一个个诗人的艺术个性在单一平实的传统文风里更加分明。北岛的诗更多是否定、揭露和砸碎,有一种怒不可竭和一种惊人的内在力量在其中支撑,读完他的诗,一般很震撼,我觉得很过瘾。北岛用他那惊世骇俗的高声回答,回答出了我不相信这句口号,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的这声惊呼不知震撼了多少知识分子的心灵。北岛的诗让我不禁想起了黄翔,他的《火神交响诗》、《野兽》,体现了诗人对那个时代的憎恨和坚决与罪恶年代抗争到底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的诗是一种力量,是对社会对时代的宣言书。顾城的诗则是另一种角度、一种孩子的角度,他希望世界应该是‘那样的’,但却不是。他有孩子一样美好的梦想和愿望,他希望大家都能快乐幸福,他希望能找到光明,读起来感觉童真美好。舒婷的诗则是折其中,既没有北岛的那样言辞激烈,也没有顾城那样的扑朔迷离,她的诗是一种具有独立的人格、靠自己生活、不去依附隶属,因为那样得来的爱情是不长久的。她渴望自由的生活,也能勇敢地面对生活,她要做生活的强者,做一个“呼唤自由的使者”,她希望大家能消除隔阂,能互相信任和爱。她以爱为其中的核心,这爱有对祖国的热爱,也有对恋人的爱情,也有对亲人之爱,这些爱贯穿在她的诗中。
总的来说,三人的诗都是朦胧诗派的经典之作,其各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北岛的高声呐喊、顾城的构筑理想王国、舒婷的爱的呼唤,都在那样的一个艰苦时代中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虽然风格各异,但核心都是在揭露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期盼人性中的真、善、美的萌发,打破了当代文学在思想上的禁忌,成功的跨越了当代文学史的禁区,实现了对五四人本主义文学传统的承接,并推动了这一优秀文学传统的发展。其贡献是巨大和深远的。
参考文献:
[1].杨林昕.中国现代主义诗学通变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7.[2].杨林昕.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纵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4.[3].北岛.时间的玫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7.[4].顾城.顾城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5].舒婷.舒婷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致谢:
两年的学习生活马上就要划上句号了,毕业前所有努力与付出,都凝聚在这篇论文里面。相信它虽然算不上上乘之作,但的确是我用心血浇灌的答卷。在这里面更有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的耐心点拨和诚恳建议,正是在他不遗余力的帮助下论文的思路从混乱到清晰,材料从芜杂到精到,语言从所琐碎到精炼,一步步接近成熟。
感谢杨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