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农村小学教师心理挫折问题及成因
浅议农村小学教师心理挫折问题及成因
一、心理挫折的现状和主要表现
小学教师的心理挫折是指他们在实现自我目标过程中,由于外界客观环境的恶化或若干不良事件的影响,使心理受到挫折失去平衡的一种心理现象。其表现形式主要有:
1、政治淡漠,思想偏激,缺少上进动力。他们对政治不感兴趣,政治学习不认真,对公益事业缺乏热情,有的甚至“风声、雨声、读书声,声不入耳;校事、国事、天下事,事不关己”。有些教师缺乏综合分析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能用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往往以偏概全,对社会不合理现象以及分配制度的某些弊端不能正视,对前途迷惘。
2、教育思想偏颇,自我修养不够,缺少敬业奉献精神。他们对事业、对学生爱得不深,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能(力),教法简单粗暴,工作敷衍了事。他们渴望别人的理解,又不想过多地理解别人;他们懒于看书学习,抱怨多,思索少;他们更愿望冲出校门,而不是躬耕于课堂。
3、一切向钱看,道德伦落,缺少对社会民族的责任感。改革开放的大潮造就了大批弄潮儿,一部分人靠能力、机遇或不正当手段一蹴而成为“大腕”、“大款”,但广大青年教师的地位待遇的提高与期望的目标有较大的差距;再加上受短视、浅薄、浮夸的社会心态的影响,部分青年教师产生了强烈的职业自卑思想和失落感,他们不再甘当“人梯”,甘为“蜡烛”,甘做“春蚕”。
4、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自我认识定位与客观环境认可的矛盾,令他们困惑、失望、焦躁不安。教师大多是经过高考、中考筛选出来的幸运儿,他们的自我感觉良好,有较强的成就感,他们在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强烈追求个人的自我发展,渴望成功。但是现实却是“无情”的:他们被分配到了农村小学(有许多地方现在仍然很偏僻、闭塞、落后),生活、工作、学习有种种不便不适,人际关系也常常不尽如人意。另外,他们对教育的弊端有认识或有切肤之痛,却又无法改变现状的矛盾,使他们觉得自我价值难以实现。
二、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
小学教师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可概括为——“先天不足”和“后天营养不良”。
㈠、“先天不足”主要指国家对基础教育投入不足,在一些地方并末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
据统计,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不到3%,远远低于世界平均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5.1%。因缺经费,全国约有半数中小学未能配齐教学仪器设备;因缺经费,小学的教学、办公用房普遍不足,甚至有许多危房、破旧房未得到修缮;因缺经费,教师的生活、工作、学习环境,交通、通讯设施等大多不佳。教师的婚恋难、住房难、子女就业难等问题,时常困扰着教师,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㈡、“后天营养不良”是指师范生在校学习和走上工作岗位后,部分学校对他们培养无力,教育无方,指导不够,使用不当。
1、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升学,学校放松了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2、师范院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专业设置、教材等与小学实际不太适应。部分学校对师范生“放任自流”,对他们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的教育很难说是成功的。这也使得许多师范生一旦分配到农村小学任教,往往难以适应,以至于意志消沉。
3、许多学校的客观环境和在管理、指导、使用青年教师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⑴、一些学校没有针对青年教师实际进行有效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而是走过场,搞形式,甚至随其“自生自灭”。
⑵、生活单调,娱乐场所不足,文体活动少,缺少必要的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
⑶、缺少集体温暖,理解、关心、帮助不够。社会、校领导、老教师有时不能正确看待他们的特点,往往看缺点多,批评斥责多,具体指导帮助少。
⑷、竞争意识不强。有些学校一味讲照顾,讲论资排辈,不讲公平合理竞争,青年教师丧失进取性,影响思想业务水平的提高。
三、心理挫折的调适对策
我们对青年教师心理挫折的调适必须坚持正确认识、高度重视,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长期警惕、坚持不懈的原则;必须依靠多方努力,协调各种关系,进行综合治理。
l、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地位待遇。这是最根本的一条。必须彻底改变基础教育“吃不饱,饿不死,养得活,长不好”的状况,使教师的地位待遇名副其实。
2、加强师德建设,开展富有成效的政治活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根据教师特点,联系实际,采取恰当的形式、途径、方法,如理论研讨、社会调查、政治问答、竞赛比武、激励表彰等,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善于抓住青年教师的“兴奋点”,“闪光点”,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
3、端正管理思想,实行科学民主管理。调动教师积极性,单纯的政治说教无济于事,一味的物质刺激也效果不大,必须加强感情投资,创设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心理学研究证明,教职工对决策参与程度越深,执行决策的自觉性就越高;教职工的主体意识越强烈,其事业心、责任感就越强烈。因此,必须让青年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只有让他们感到自己兼有管理决策的角色,才能激发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才能使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对眼前的困难和不如意环境能够理解和宽容。应积极推行教职工参政议政的各种制度--教代会制度、座谈会制度、提合理化建议制度、校务公开制度、民主评议干部制度等等,在学校内部创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使青年教师的智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4、建章立制,树立正确的导向,创建公平合理的环境氛围。学校大力倡导为教育事业奋斗的奉献精神,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观念导向。学校管理者要理直气壮,大张旗鼓的号召教师在各种政治业务活动与成绩考核中“夺冠军”、“当先进”,鼓励竞争,树立“排头”意识,提倡协作精神,把青年教师的议论话题由经商、赚钱、玩乐引导到敬业、爱生、竞争上。广泛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演练和业务评优活动,设立教职工和学生成绩荣誉录。建立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让每个教职工的劳动成果得到公正的评价奖励,使先进的教师干得舒畅,使落后的教师感到压力。
5、多办实事,努力改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学校领导要尊重青年教师的价值,注重他们的关系,依靠他们,关心他们。
1、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升学,学校放松了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2、师范院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专业设置、教材等与小学实际不太适应。部分学校对师范生“放任自流”,对他们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的教育很难说是成功的。这也使得许多师范生一旦分配到农村小学任教,往往难以适应,以至于意志消沉。
3、许多学校的客观环境和在管理、指导、使用青年教师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⑴、一些学校没有针对青年教师实际进行有效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而是走过场,搞形式,甚至随其“自生自灭”。
⑵、生活单调,娱乐场所不足,文体活动少,缺少必要的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
⑶、缺少集体温暖,理解、关心、帮助不够。社会、校领导、老教师有时不能正确看待他们的特点,往往看缺点多,批评斥责多,具体指导帮助少。
⑷、竞争意识不强。有些学校一味讲照顾,讲论资排辈,不讲公平合理竞争,青年教师丧失进取性,影响思想业务水平的提高。
三、心理挫折的调适对策
我们对青年教师心理挫折的调适必须坚持正确认识、高度重视,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长期警惕、坚持不懈的原则;必须依靠多方努力,协调各种关系,进行综合治理。
l、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地位待遇。这是最根本的一条。必须彻底改变基础教育“吃不饱,饿不死,养得活,长不好”的状况,使教师的地位待遇名副其实。
2、加强师德建设,开展富有成效的政治活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根据教师特点,联系实际,采取恰当的形式、途径、方法,如理论研讨、社会调查、政治问答、竞赛比武、激励表彰等,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善于抓住青年教师的“兴奋点”,“闪光点”,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
3、端正管理思想,实行科学民主管理。调动教师积极性,单纯的政治说教无济于事,一味的物质刺激也效果不大,必须加强感情投资,创设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心理学研究证明,教职工对决策参与程度越深,执行决策的自觉性就越高;教职工的主体意识越强烈,其事业心、责任感就越强烈。因此,必须让青年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只有让他们感到自己兼有管理决策的角色,才能激发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才能使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对眼前的困难和不如意环境能够理解和宽容。应积极推行教职工参政议政的各种制度--教代会制度、座谈会制度、提合理化建议制度、校务公开制度、民主评议干部制度等等,在学校内部创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使青年教师的智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4、建章立制,树立正确的导向,创建公平合理的环境氛围。学校大力倡导为教育事业奋斗的奉献精神,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观念导向。学校管理者要理直气壮,大张旗鼓的号召教师在各种政治业务活动与成绩考核中“夺冠军”、“当先进”,鼓励竞争,树立“排头”意识,提倡协作精神,把青年教师的议论话题由经商、赚钱、玩乐引导到敬业、爱生、竞争上。广泛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演练和业务评优活动,设立教职工和学生成绩荣誉录。建立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让每个教职工的劳动成果得到公正的评价奖励,使先进的教师干得舒畅,使落后的教师感到压力。
5、多办实事,努力改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学校领导要尊重青年教师的价值,注重他们的关系,依靠他们,关心他们。
第二篇:中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中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
一、引题:探讨中学生挫折心理,提出其预防对策是十分重要的。
二、中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学校教育的偏颇。片面追求升学率;重点校、班的划分;教育方式的不当。
(二)社会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影响;入学低龄化带来的影响。
(三)学生身心发展的失调。青少年在心理断乳期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冲突,常使他们 在现实中失败受挫。
三、处理好中学生挫折心理的对策。
对学校而言,应重视学生抗挫能力的培养。对中学生而言,应注重自我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
参考文献:《德育研究》
中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挫折”即是“失败、失利”。挫折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挫折”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受到压抑。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挫折是指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障碍和干扰,使人的欲望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在人生的各个成长阶段都客观存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处在身心发展旺盛时期的中学生表现尤为明显。调查表明,目前中学校园中30%左右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如抑郁、焦虑、恐惧、人格障碍等。由挫折引起的占绝大部分。因此,探讨中学生的挫折心理,提出其预防对策尤为重要。
中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来自学校、社会和他们自身等方面。
(一)学校教育的偏颇。首先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有些学校不顾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心理承受能力,而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单纯用学习成绩来代替对学生的整体评价。因而使许多学生感到出路狭窄,前途渺茫,进而怀疑自己的智力、能力,导致自卑、失望。其次是重点校、班的划分,在培养出大批“尖子生”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差等生在心理上的不平等。第三是教育方式的不当,如教师言行不慎,以致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理,或是只重知识灌输,忽视兴趣能力培养,以致有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等。
(二)社会的影响。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学校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竞争的影响,使在校学生的紧迫感越来越强烈,他们迫切需要在校园这个大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找到自己的价值,但如果在竞争中失败则会使他们产生很强的挫折感。二是入学低龄化固然表明现代教育的进步以及人的智力水平的提高,但与低龄化相伴而生的就是中学生认识问题的幼稚性、情感上的脆弱性以及心理上的不平衡性。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浅,使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一旦当客观现实与主观动机产生落差时,不能正确对待,常常会怨天尤人。
(三)学生身心发展的失调。心理学家称13、14岁和17、18岁的青少年为两次“心理断乳”期。而两次心理断乳的结果是学生愈加走向“独立”。青少年在心理断乳期的这种特点决定容易受挫和有挫折感。加之社会的发展对青少年的期待较之以往更高了,由此给这些“断乳期”的中学生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冲突:独立倾向与依赖的矛盾(他们还没有真正长大成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们此时对未来的憧憬过于美妙)等等常困扰他们。所以在一些成人看来不是事情的事情,像受到老师、家长的责备,被同学讥讽了几句,遭异性拒绝等都会让他们承受不了。另外,青春期的动荡性,如对于理想的不确定,对于事物的绝对肯定或否定,坚定与执拗并行,勇敢与蛮干同在,热情与冲动相随,自信与自负为伴等等,再加上初涉人世,对挫折没有足够的精神准备,常使头脑尚简单的他们带着高昂的热情走向复杂的生活,而在现实中碰到不顺时又手足无措,最终败下阵来。
挫折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和对身心的危害是不可低估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遭受挫折之后,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不良变化,如它会使人产生不安心理,多次挫折后,再自信的人也会慢慢失去信心,出现焦虑、忧郁的心境;它会产生冷漠心理,由于挫折使情绪受压抑,会使人对工作对生活失去热心,采取冷漠态度;它会产生退化心理,常遭受挫折的人会退化,即往往会出现孩子似的无理智行为,甚至挫折之后会以攻击的办法来发泄愤怒的情绪。以上这些都增大了挫折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和概率,有时甚至直接导致某些疾病及精神障碍等。
那么,如何才能处理好中学生的挫折心理呢? 对学校而言,应重视学生抗挫能力的培养。
(一)要结合时代特点,教育学生要正确对待挫折。目前,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既要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灌输与熏陶,以爱国主义为主线,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又要适度地对学生提出“学会生存”这一现代教育通行的教育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强化学生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要以积极的态度,现实的精神正确对待挫折。不畏惧挫折,不害怕失败,把失败看作是成功的阶梯,培养他们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通达豁然的意志品质,这样就能对失败和挫折抱有一种客观的态度,从而在失败面前保持冷静和自信,把挫折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普及心理知识,认真开展咨询指导教育工作。在国外心理研究中,挫折教育研究已形成系统,如阿姆塞尔的挫折效应、瓦格纳的挫折性实验等,并建立诊疗所进行治疗,近年来,我国对心理教育越来越重视,针对中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有所提高的趋势,各中学开始把心理知识普及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心理知识的普及可以使学生自身建立内在的调节机制,遇到问题可以自己用合理的方式进行宣泄和疏导,增强对失败、挫折的承受能力,主动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普遍引导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心理咨询指导中心的作用,做好指导教育工作,重点做好心理上已经产生障碍的学生的工作,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走出误区。几年来,一些中学的实践已经证明,普及心理知识,建立心理咨询指导中心,对于减弱学生心理压力,降低心理问题发病率等是有着重要作用的。
对中学生而言,应注意自我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
首先,正确认识挫折。许多中学生认为一个没有受到磨难挫折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事实上,挫折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必然产物,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人人都要面对挫折,这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事情。挫折是否必然使人倒霉、给人以摧残,并不在于挫折本身,而在于我们对挫折及形成挫折的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在同一生活水平上,对于经济不景气、有的人产生挫折感,导致对社会的侵犯行为。有的人则处之泰然。经验告诉我们:许多饱经艰苦生活磨练和逆境生活考验的人,其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都会超过那些从小养尊处优,长大了又“一帆风顺”的人。倘若你把挫折看成财富,你将拥有真正的幸福。
其次,把握自我。一要认识人的本质。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受挫折只是一种表象。只要自己肯努力,就有可能转败为胜。二要把握自己的全部生活,局部失败不会影响人生的积极运转。三要认清自我的局限。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一味追求自己、他人、社会的完善,挫折就会紧随其身。
第三,克服信赖思想。一些学生习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结果是没有别人的帮助与支持,自己就没有顶住困难的勇气。要克服这种脱离了“别人”就举步维艰的缺点,要认识依赖的危害性,要具备自信心,今天的失败不代表明天的平庸。还要克服惰性,惰性使人不思进取,丧失斗志,知难而退。任何一种需要的满足都离不开艰辛的劳动。同时要克服无能。一个没有求生技能的人,只有依赖外力。
第四,确定目标。应把目标限制在自己能力之内,目标太高,不停地追求自己所达不到的目标,结果只能是挫折及悲观失望随着自己的这种追求步步加深;目标太低,自身的能力则难以合理利用
和充分开发,同样会产生能力受挫之苦。
第五,直面挫折。现在有些中学生只要刺痛一下就想到要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独立自主地去直面挫折,偶尔遇到挫折,大多有人“护驾”或靠别人排除了。不磕不碰必然经不起磕碰。直面挫折,首先要接纳它,不管是自身所致,还是别人的特意所“赐”。要能承受挫折的冲击,不寻求特权保护。
第三篇:论大学生心理挫折成因及其现状
论大学生心理挫折成因及其现状
摘要:反映在学生心理意志品德品质上的问题之一——心理挫折行为,伴随着绝大部分学生一起度过金色年华。研究大学生的心理挫折成因及其现状,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困难,使健康成长。增强我们的意志力以及对挫折的适应力有很多种方法,我们研究收集了主要的几种有效的方法,主要针对大学生,使促进身心和行为的健康发展,为将来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等方面的压力做好前期的心理准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挫折现状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一)对新环境的不适应
(二)学习方面
(三)人际交往方面
(四)就业方面
(五)性格方面
(六)家庭方面
二、现今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如何
(一)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发现自身的优点,培养意志品质
(二)改变自我三、接受挫折教育,有多大益处
(一)接受挫折教育,发现自身的不足,加以改正
(二)接受挫折教育,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永不放弃的精神
四、小结
参考文献
[1]李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08,(33).[2]杨彦冰.高职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08,(30).[3] 杨治良等.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11
第四篇: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和对策
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和对策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素质教育的拦路虎,这一问题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育体制改革挑战教师的心理承受力
教育体制正进行着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等,伴随着这一改革进程,每位教师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于是一些心理本来比较脆弱的教师往往因压力过度而导致心理疾病,特别是一些在改革中面临分流和下岗的教师,心中更是充满了怨气,总想不通为什么自己辛苦教书育人半辈子,最后却落得“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
2.超负荷的工作加重教师的心理承受力
从教育现状看,目前农村学校普遍班额大,教师任务重。一些学校早上很早就要求学生到校学习,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只能提前到校;晚上,有的学校还要上晚自习,教师不得不到学校办公。人多作业多,批改起来自然就费神费事;教案要写还要抄,考试要评比,期中考、期末考,甚至连一个单元也要考,监考、阅卷、讲评,再加上各种形式的竞赛,老师心力交瘁,很难保持愉快的心态。
3.过分的强调竞争,带来人际关系紧张
现在多数学校仍以升学和教学成绩评价教师。学校为了提高教学成绩,努力建立学校内部教师之间的竞争体系,按教师的教学成绩排队,让老师们之间展开教学竞争。竞争导致教师们认为每一个同行都是竞争对手,每位同事都是潜在的“敌人”,教师之间私藏资料、封闭信息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管理方面还有更绝的方法是“末位淘汰制”,在“淘汰”这样巨大的压力下,教学成绩的竞争,实质上已演化为教师内部的生存竞争。有的教师为了成绩自动地开始加班加点,而这样的举动对别的老师又是一个警告,于是,新一轮竞争的恶性循环开始了,这使教师疲惫的身心更是雪上加霜。过分的竞争使学校失去了整体优势和集体智慧,导致同事之间剑拔弩张。
4.量化考核过细,导致教师疲于应付
中小学普遍地重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在指导或者考核上存在过细过死的缺点。对教师的考核管理从早晚的签到、签退,到每周的听课次数、学生作业面批记录、指标学生的谈话记录、单元过关试题学生评价、定期的学生评教等。还有的学校学生对老师打分,这不仅影响着老师的经济收入,甚至还导致学校解聘老师。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给老师打分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上课或者教学严厉的老师一般打分比较低。一些老师因此困惑,怎样对待学生才算最佳?
过细的量化考核不仅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使教师工作越来越消极,一切工作都围绕着考核的分数在运转。这不仅严重干扰了教师工作的大方向,而且使本来创造性的工作成为简化的机械性劳动。
5.职业的特殊性决定教师心理承受力超负荷
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掩盖自己的情绪,而教师也是普通人,同样有常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于是,面对家长的望子成龙、学校的以升学率论英雄以及社会的沉重期望,不少教师往往“载不动许多愁”,往往在挫折中产生哀怨。6.角色落差感产生教师职业疲倦感
一般情况下,教师的收入不会随着劳动强度和劳动数量的提高而提高。由于收入的限制,他们往往产生自卑感,与自己同时毕业分配到国家机关或下海经商的同学相比,强烈的自卑感更是挥之不去,长久笼罩心头。于是不少教师持消极情绪,对自身的社会地位产生焦虑,感到心力交瘁,甚至有放弃教师角色的意愿。
7.环境、对象相对稳定延缓教师的心理成熟期
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除教室就是办公室、家庭,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机会,生活比较单调,人生视野受到限制,进入社会与人打交道往往带有很浓的书生气,缺乏灵活性、通融性,缺乏与各种人沟通的能力。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表现出来的不成熟又影响老师。这使得一些教师的心理成熟要比同期进入其他行业的同学晚得多,有的教师甚至终生都无法具有成熟的心理。
如何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群策群力。
政府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保障机制是解决教师心理问题的关键政府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工作条件。特别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各类学校陆续实施教师聘任制,这就必然导致部分教师“落聘”,为此,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有相应措施做好“落聘”教师的善后工作,避免人人自危。
切实减轻教师负担。政府要责成教育主管部门完善学校工作质量评价标准,坚决废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业绩的做法;取消名目繁多的检查和评比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心理环境,使教师能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全面启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工程”。政府要大力宣传教师工作的价值和复杂性,使全社会都能与学校一起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设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聘请有经验的心理专家担任兼职咨询人员;在有关宣传媒体上开辟“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栏,把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今后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内容,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设立热线电话、信箱或在网上开辟虚拟咨询室,实行教师心理健康动态观察,对教师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相关培训。
加强法制教育。在教师因心理问题而带来的恶性事件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事人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法律知识都极其欠缺,法制观念极端淡薄。因此,必须把相关的法律知识普及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孩子懂得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更让教师懂得自己必须对学生保持足够的尊重。
适当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在现行教师队伍中,确实有一部分教师本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比较差,他们在走上教师工作岗位之后,更是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难以胜任教育、教学工作,难以适应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应该从源头上抓起,国家有关部门应通过对《教师法》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的有关条款进行修改和完善,明确把心理健康作为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之一。
学校以人为本、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是解决教师心理问题的核心尽量提供进修机会。让教师了解更多教改信息,掌握更多教学技巧和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应当创造条件使每个教师有获得工作上成功的可能。
合理运用评价机制。在考核评优和职务晋升中务必做到公正、公开、公平,使之成为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动力之一。在处理教师违反校规校纪问题上,既要按“法”办事,又要以“情”动人,使这些教师心服口服地认识自己的错误,并能在今后与其他教师一道同心同德地工作。
用人文关怀贯穿挫折教育。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教师自尊心、进取心、荣誉感都较强,学校领导对考试失利的教师应进行挫折教育,鼓励他们正确对待失败,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尽快从自责、痛苦中摆脱出来,重新找到自信,全身心、高效率、更有针对性地投入工作中。
全力解决超负荷问题。条件较好的学校要控制班级学额,对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允许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实行弹性坐班制度;给所有的教师更多的工作灵活度和教学自主权;减少学校内部名目繁多的检查和评比活动。
广开感情宣泄渠道。经常组织联欢会、舞会、假日旅游参观等集体娱乐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为教师广开感情宣泄渠道。
关心教师家庭生活。教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都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如果能关心这些教师的家庭生活,哪怕是给予一点点精神上的关心和经济上的帮助,都会使他们感激万分,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忘我的工作中。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勤于自我调节是解决心理问题的保障积极参与继续教育。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教师要想靠在校十几年的学习就应付一辈子的教学,是万万不能的。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寻求发展,开阔视野,使自己站在较高的角度看问题,以平和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如意。通过学习、内省、立志和实践等方法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主动驾驭和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学会合理宣泄情感。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他们不能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转嫁给学生,如果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就容易使人出现心理疾病。因此,教师要学会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感。如碰到不理解自己工作的家长,可以在办公室说说;工作中遭到不公平对待,可找自己信得过的领导或有威望的教师评评;生活中的不如意,也可向知心朋友或亲人倾诉;或者干脆在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
培养多种业余爱好。积极参加各类社交活动,以此舒缓紧张的神经,提升生活质量,让身心得到科学的调节。
营造和谐温馨家庭。教师平时要善待父母、配偶和孩子,使自己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庭。这样,如果在工作中有不愉快的事,也容易在家庭的温情中融化。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相信绝大多数学生是可以教育好的,在课堂上用微笑和赞许的目光鼓励学生,用赞扬的语言肯定学生的进步。
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如果教师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那就不要躲躲闪闪,放任自流,以致越来越严重。应该勇敢地寻求心理咨询,寻找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治疗。
霍城中心小学
2013.3
第五篇: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
【摘要】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而农村中小学生大部分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此,本文通过调查、访谈、查阅相关文献等多种方法,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农村中小学生有效的教育对策,以便帮助农村中小学生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对策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农村也大力推行机械一体化。于是,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的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使自己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不断繁华的情况下,新的问题即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却日渐突出。由于农村中小学生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据前人的有关调查显示:65.9%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农村中小学生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的研究,前人认为较为突出的是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在对农村中小学生其他问题方面的研究,前人也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农村中小学生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
综上所述表明:农村中小学生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前人从众多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为我们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在对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对农村中小学生激动、悲痛、情绪忧郁以及意志力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在解决对策过程中,关于同伴关系及农村中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据此,笔者充分利用生活在农村与农村中小学生交往密切的优势,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对农村中小学生有效的教育对策,为农村中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改善他们存在的不良心理,帮助农村中小学生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
二、农村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通过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笔者对全国范围的农村中小学生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的前景下,我们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的担忧起来。为了更深入的研究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笔者随机对江西省高安市上湖乡镇的160名农村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访问,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在处理自身的心理问题时43.3%的农村中小学生会采取吵架的行为,16.2%表示自己会闷不吭声,18.9%向父母诉苦,还有21.6%会采取其他发泄方式,寻找心理平衡。可见,农村中小学生采取打架或其他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还是占绝大部分,由此,可以推断,农村中小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
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2.人际关系敏感
农村中小学生在情绪、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根据对农村中小学生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显示:16.7%的农村中小学生认为对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46.6%的表示别人叫我去才去,显得内向,不积极;也有36.7%的表示非常愿意参加。
3.悲痛、厌恶、焦虑、忧郁
农村中小学生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根据笔者的调查统计显示,81.1%的农村中小学生非常的想念父母,一旦谈及其父母,表现的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而18.9%的表示不太思念,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这些农村中小学生当中,在提到父母的时候,大多表现得很默然,有的避而不答,有的则是闷不吭声。再者,在调查中还发现,85%的农村中小学生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
可见,缺乏父母关爱的农村中小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产生一定的情绪问题。
4.学习心态
根据调查统计,89.2%的农村中小学生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5.4%由亲朋好友监护,还有5.4%由老师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64.9%的农村中小学生表示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加之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生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此,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
三、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侬(Mack-i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
笔者大多对中小学阶段的农村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年龄多处在7—14岁之间。在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的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然而,在笔者的调查结果中显示,16.2%的家长平均一周与孩子联系一次,10.8%平均每月联系一次,29.7%表示不定时的联系,43.3%的很少联系。
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农村中小学生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农村中小学生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调查结果表明,89.2%的农村中小学生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而5.4%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还有5.4%的是由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农村中小学生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3.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其学校的教育也会影响到农村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够,许多学校都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有认识失误。大多数的学校认为既然是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其对象就应当是“后进生”和“问题学生”。于是就把原来的医务室改为心理健康教育室,然后将里面布置得像医院里病房一样,然后由学校领导或班主任把其所谓的“后进生”和“问题学生”带到心理教育室进行治疗。这样一来,由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解的片面性,从而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许多学生既怕被当成“后进生”,又害怕被当成“问题学生”,即使他们心理有困惑,他们也不敢去求助老师。
4.社会因素
首先,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工业发展快,而忽视了农业发展,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农村中小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
其次,社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使得社会上存在大量的不良行为少年,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拉帮结派,偷摸拐骗,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农村中小学生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
再次,因有关部门缺乏对网吧等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致使众多未成年农村中小学生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整天沉迷于网吧等娱乐场所,不能自拔。
5.自我调控因素
以上引起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农村中小学生本身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农村中小学生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很强。自控能力差的农村中小学生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农村中小学生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四、解决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1.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农村中小学生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农村中小学生大多处在中小学阶段,一般都是未满14岁的少年儿童。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长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农村中小学生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笔者认为,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2.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
作为农村中小学生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
3.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首先,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做到公平、公正,使每个农村中小学生拥有同等对待的教育。教师本身应该注重身教而多于言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其次,学校应加强制度管理,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以免造成不良影响,遏止了校内的不良成员进行破坏,避免农村中小学生结识不良社会分子,一旦发现,学校、老师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其人格发展能够“弃恶扬善”。
4.鼓励加强农业生产
农村中小学生的数量之所以不断的增多,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没有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解决农村中小学生问题的关键是解决父母外出打工这一现实问题。政府应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农村的劳动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象。
5.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
首先,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有必要给予农村中小学生更多的关注,有效的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多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为农村中小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其次,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农村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维持社会秩序,严厉打击犯罪分子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加强对网吧等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严厉打击传播不良音像制品的行为,维护社会安
定,为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多组织社会公益活动,抓住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时机,呼吁社会成员多关注农村中小学生及其他弱势群体,给予他们热心的关怀与帮助,让他们感觉到国家及政府的温暖。
6.提高农村中小学生自我调控能力
农村中小学生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体验,不同的自我控制,都会对农村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必须培养农村中小学生的个人素质。
首先,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格罗斯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农村中小学生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问题,维持和增加良好的情绪,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以及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能够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培养良好的自尊心,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其次加强农村中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鼓励农村中小学生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
第三,培养农村中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也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对农村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五、结论
总之,笔者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并搜集了大量关于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相关文章,进行了综合的整理分析,为了能够更深入的研究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积极探讨其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求有效的对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对策。本文主要从对农村中小学生激动、悲痛、情绪忧郁以及意志力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解决对策中关键抓住农村中小学生同伴关系及自控能力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为农村中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农村中小学生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善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然而,由于个体心理存在内隐性,本文仅用调查、访谈、文献这单一的方法进行研究,很难全面的掌握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这在我们今后的学习研究中,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全面地、深入地对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36.[2]于慎鸿.农村农村中小学生教育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06,(3):128-130.[3] 梁岭,郑丽.论农村农村中小学生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⑺:84-86.[4]林燕华.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
报,2005,(5):121-124.[5] 吴承红,蔡澄,邵启扬.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教育探索,2005,12(174):100-101.[6] 陈少华,马勇琼.农村农村中小学生心里问题探析[J].玉林师范学院报,2006,(4):177-180.[7] 堪海燕.透析农村外出务工家庭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
[J].2005,(6):399-401.[8] 张国举,王彬竹.新农村建设中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健康教育问题初探[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1):131-134.[9]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428.[10] 李晓丽.试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援助[J].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55—59.[11] 焦荣华.农村农村中小学生的成长问题及教育策略.学术论文
[D].2007,(1):196-197.[12] 陆春燕,张威林.农村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