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汪引凤先进材料
先进教育工作者汪引凤同志事迹材料
汪引凤,首阳二小教师,从教十一年如一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视责任如使命,视使命为生命,把心掏给学生,掏给家长,以高度的自觉性,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表现了一个优秀教师的可贵品质。
一、学生小事即大事
汪引凤同志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她认为,对学生倾注全部身心的爱,是事业成功的源泉。在她看来,学生的事情无小事,学生的小事就是大事。只要是学生和家长需要做的事,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就要不惜一切代价去做,并且做好。一个大雪飘飞的深夜,家长急切找上门来,想让汪引凤老师帮忙寻找因挨打而外出未归的孩子任勇。汪引凤老师一听,睡意全消,赶紧穿衣服,她爱人关切地说:“你正发烧,这样的天气出去,怎么行呢?”爱人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几年来,汪引凤老师患胆结石,偏头痛并日趋严重。但她说:“顾不了那么多了,这是我的学生啊!”家长也劝道:“ 您有病。今天别找了,明天再说吧!” 汪引凤老师对家长说:“今天不找回,任勇要是出了事怎么办!”说完拉着家长跑进风雪之中。此时,汪引凤老师满心都被任勇占据着:任勇是拆班后分到她班的学生,原来所处环境很差,经常聚众打架闹事,为此,曾受到了学校多次教育,屡教不改。为了转化他,汪引凤老师多次上门家访,也请家长定时来校。采取了校内老师管,放学家长接的方法,使其有了一定的转变。想到这,汪引凤老师与家长一起加快脚步奔波在大街小巷,穿梭于各家游戏厅和学生家门。她摔倒了,忍着疼痛站起来继续找,终于在凌晨一点半找到孩子。第二天,汪引凤老师抓住这件事,对该生做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服工作。任勇泪流满面的保证:今后坚决不打架了,好好读书,做一个好学生。之后,汪引凤老师又用爱心、耐心和宽容心善待任勇,终使其考上了初中,还当上了班干部。
二、爱生胜于女
汪引凤老师弃个人,顾学生,舍小家,为大家,不计个人得失,超越“人之常情”。学生严笑聪课堂突然昏厥,她急忙背着严笑聪赶到医院,楼上楼下,气喘吁吁,检查交费,不厌其烦,出院之后又起早摸黑为他补课,可对正上幼儿园的女儿无暇顾及。为此,她不知受过家人多少埋怨,但她从未请过一天假。多年来,汪引凤老师一边舍弃母女之爱,有失妻子之责,另一边却坚持利用寒、暑假对学生进行家访,与家长真诚沟通。对家长的知冷知热,赢得了家长的尊敬,调动了家长教育子女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推心置腹,换来了学生的心悦诚服,促使学生快乐健康地成器成才。有个叫毛永新的学生,纠集班上调皮差生打架闹事,为此学校多次教育,屡教不改,曾一度处在流失的边缘。汪引凤老师接班后,主动接触该生,多次找他交心谈心,开始时,该生不理不采。“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汪引凤老师想到:差生冷漠心灵的呼唤,离不开老师的感情作为媒介,班主任与差生之间思想上的共鸣,更需要教师借助爱的力量去撞击,情通才能理达,感情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感召力量,可以促使差生转化。汪引凤老师征得毛永新同学的同意,第一次去家访。毛永新同学感到老师并没有看不起他。对汪引凤老师也掏出了心里话,了解了前因后果,汪引凤老师客观地指出老师对个别学生的偏爱不公平的做法是不妥的,同时对该生也严肃地指出学习目的不明确的错误:读书决不是为他人而读书,而是为了社会建设的需要和自己将来的切身利益,决不能不顺心就赌气不学。此后,汪引凤老师反复家访,让学校和家庭配合教育,使毛永新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终于坚持认真读书,考上了自己理想的中学。十几年来,汪引凤老师从思想上,感情上关怀帮助学生,从学业上悉心指导,循循善诱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生之间保持着双向互动的关系,所任班主任的班级都有很强的凝聚力,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所带过的班级一直保持在年级中的优势。2010年所带班级被评为校先进班集体。
多年来,汪引凤老师爱护学生一视同仁,评价学生实事求是,对待学生绝不厚此薄彼,对待男,女学生,学生干部和一般学生,成绩好的,差的都一样。表扬和批评学生实事求是,方法得当,对优等生不偏袒,对差生不歧视,将爱倾注在每个学生身上,赢得学生和家长的普遍赞誉。
三、敬业落在实和绩 汪引凤老师在平凡而普通的岗位上,踏踏实实,甘守清贫和艰苦。她认为,教师,尤其是一个优秀教师就是要敬业精业,就是要默默无闻地干,不张扬,兢兢业业地干,不怕苦,从而创立一流的教学业绩。她始终坚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一条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路子。课堂教学,她讲究科学高效,使所教的学生学习方法,思维能力和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2010年所带一年级数学及格率98%,班级合格率均居全学区之首。
汪引凤老师除了注重抓学生整体质量提高外,更注重对特长生,差生的关怀和培养,经常与学生进行作业本上的对话,给学生以更多的鼓励与指导,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发展和培养了特长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并主讲公开课、示范课、每次均获得充分肯定;2010年撰写的论文《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全学区数学研讨会上进行交流,得到了同仁们一致的好评。
总之,汪引凤老师善教乐教,深受师生尊敬,积极完成上级、学校交给的任务,全身心投入教研工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她不断探究新课标理念和教学方法,注重“示范、讨论、评讲、实践”四结合,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讨论式教学,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通过课内外练习,拓展学生发散思维;在教书的同时也达到了育人的目标。
浓浓师情,化作春风细雨,汪引凤老师善教乐教,善于与学生沟通也是她成功的秘诀。她对学生有一颗真诚的心,深受学生欢迎。她谈笑风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深受学生喜欢。浓浓师生情,化作春雨,滋润大地。她经常与以往学生或所教的学生谈心交流,汪引凤老师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一种手段,也是与学生畅谈人生、理想,交流感情的一种途径,这正是汪引凤老师走向成功之路的诀窍。
首 阳 二 小
2010年8月5日
第二篇:引凤还巢返乡创业
引凤还巢返乡创业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合川在农村劳务开发工作中,不仅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当“工人”,更是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实施“引凤还巢”战略,鼓励学有所成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当“老板”,得到了国家人力社保部和市局的充分肯定。一是精心组织,夯实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基础。将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来抓,区政府出台了《关于中国西部农民创业促进工程合川试点区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民工返乡创业领导小组,并纳入部门和镇街工作综合考核内容。同时,建立区级和镇街领导干部对接制度,本着“为创业人员求财路,为家乡建设谋出路”的理念,采取主动联络“请”、上门沟通“引”等多种方式,引导他们返乡经商办企业。二是完善政策,加大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力度。紧紧围绕“引得回、稳得住、能发展”的工作思路,在全面落实普惠政策基础上,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扶持力度的通知》,为农民工返乡创业量身定做了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租房补贴、租赁土地补贴、创业贷款贴息、技改贷款贴息、修建标准厂房补贴、岗位开发补贴、创办微型企业补贴等八大扶持政策。三是狠抓落实,强化农民工返乡创业指导服务。重点从加强培训提升创业能力、实行代办服务、落实创业用地、解决创业融资和成立专家服务团开展创业指导服务等五个方面加大帮扶力度,有效提高了农民工返乡创业成功率。四是突出重点,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载体建设。按照“点面结合、适度集中,突出特色、彰显优势”的原则,大力推进中国西部农民创业促进工程、重庆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和镇街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一条街)试点建设,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搭建舞台。截至今年10月,全区农民工返乡经商办企业2.4万人,引回资金13.8
亿元,吸纳就业9.78万人,实现利税3.5亿元,农民工返乡创业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三篇:兰州大学--栽下梧桐引凤来
栽下梧桐引凤来——兰州大学 十年前,这里大量流失的高端人才被形象地表述为“可以再办一所同样规模的大学”。现如今,这里不仅吸引了一批国际上知名的专家教授来校任教,而
且原先离开的人才又开始回归。
出出进进的巨大变化,就发生在地处西部的重点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兰州大学。
人才立校 人才强校 立足根本破解人才瓶颈
“21世纪最缺乏什么?人才!”一句经典的电影台词,简单明了地道出了当下中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现实。而肇始于清末民初战乱纷争岁月里的兰州大学,自建校以来就一直面临着师资匮乏的困境。
民国时期,时任兰州大学校长的辛树帜,为了延揽人才,常常利用兰州夏季凉爽的自然条件,邀请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在暑期来校短暂讲学,留下“辛校长办学有三宝,图书、仪器、顾颉老”的佳话。歌谣中的顾颉老,就是辛树帜凭借私情公义聘请来担任兰大历史系首任系主任的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挑起兰大理论物理大梁的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段一士,一次利用闲暇和几个教研室的同事到黄河上乘羊皮筏子漂流的事,却受到时任校长江隆基的严厉批评,江校长给他的理由是:“如果羊皮筏子出了事,不但人没了,而且兰大的理论物理也不存在了。”
而真正让兰大的人才问题引起举国关注的,是在2005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彼时,一个“兰大过去10年流失的人才可以再办一所同样水平的大学”的说法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难留的诸多反思,也让兰大以一种委屈的形象跃入公众的视野。
数据显示,仅2000年到2004年,兰州大学共流失副高职称以上人员近40名。兰大的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因为学术带头人的离去而被摘牌。更为无奈的是,由于一些地方为引进人才出台的“不要户口、不要人事档案、不要工资关系”的“三不要”政策,许多高端人才离开学校时往往“不辞而别”。
“不要说孔雀东南飞了,就连麻雀也东南飞了!”许多人至今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兰大人才外流的情形记忆犹新。当时,一些单位竟然派专人驻守在兰大周边的宾馆饭店,公开亮出优厚待遇“挖人”。
“要充分认识地处西部的兰州大学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所面临的特殊困难和问题,深刻认识加强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人才工作放到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的首位,”兰州大学历任党政领导都对兰大人才工作的复杂性有着清醒认识,把高层次人才作为“学校离不开的人”,为走出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的新路子而殚精竭虑。
除了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郁氛围,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兰大的人才瓶颈制约,兰州大学出台了“萃英人才建设计划”。“萃英人才建设计划”兼顾人才引进与培养两个方面,把高层次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作为引进的优先考虑对象,把青年教师作为培养扶持的重中之重,形成了一个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人才培养与支持体系。
为了确保“萃英人才建设计划”的有效落实,兰大成立了“萃英人才建设计划”实施工作小组。学校人事人才等部门积极贯彻学校人才工作“以高层次人才队伍为核心,以师资队伍为重点,引进与培养并重”的总体思路,起草队伍规划,健全具体举措,多方招揽人才,落实相关待遇,提供个性服务,形成了多部门协作的人才工作格局。
不但如此,学校将人才引进的责任延伸到了学院层面,这也让兰大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薛德胜和党委书记杨毅有了为引进的人才“打扫卫生”的经历。
“高端人才找单位就像女孩子找对象,她绝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也是‘四处撒网、重点捕鱼’,如果我们反应慢了,她就和别的单位‘领证’了。”杨毅说。
“除了积极主动外,你还必须要有胸怀才行,要接受引进的人比你强,也要接受来的人后来居上!”薛德胜说。
虽然有些“自讨苦吃”的意味,但苦尽甘来的喜悦让薛德胜和杨毅都觉得“很值”:通过努力,兰大物理科学技术学院教师队伍总量比2006年时翻了一番,薛德胜、王育华2名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刘翔教授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秦勇教授入选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一批有海外求学经历的年轻教授们成为了学院未来发展的“主力军”„„
兰州大学物理科学技术学院只是兰大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缩影。得益于“萃英人才建设计划”的实施,2004年以来,兰州大学共引进教授118人、副教授124人,其中有海外求学经历的达81名„„一些曾经离开兰大的优秀教师又重新回到了学校,高层次人才外流的局面得到有效遏制并开始出现“盈余”,“业兴才聚”的人才流动规律在曾今的人才危机重镇也同样开始凸显。
与此同步,兰州大学还千方百计改善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和收入待遇。近年来,先后完成了两栋教师住宅楼建设,启动了新的一批共七栋教职工公寓建设,从根本上改善了教职工的居住条件。学校还先后于2006年、2011年对校内津贴方案进行了调整,其中2011年新的方案将教职工的校内津贴标准整体提高了60%,大大提高了全体教职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指数。
事业留人平台聚人 千方百计引进高端人才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熟悉兰大的人不难发现,兰大近年来新引进的学术骨干以及目前校内最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大多集聚在学校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国家重点支持的研究基地上。这也愈来愈清晰地说明,在西部地区凝聚人才,一方面要靠待遇,但更重要的还是要靠事业和平台。
地处西北,自然条件恶劣,这是兰大的劣势,但也成就了兰大学科研究的特色:西部地区以黄土、沙漠、戈壁、高原、冰川为代表的地貌特征,以干旱、高寒、风沙等为特点的脆弱生态环境,以敦煌、古丝绸之路、八千年中华文明、多民族和谐共生发展为表征的丰厚历史文化积淀,不仅是兰大人科学研究的富矿,也成为兰大吸引相关学科有学术眼光者的“橄榄枝”。
“我当初就是看重了兰大所处的区位优势和多学科优势,觉得能做些事,才举家回国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黄建平教授说。由于处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纵横交错带,甘肃是大气科学一些研究领域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8年来,在黄建平的带领下,兰大不仅建成了国内一流的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建成了半干旱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而且凝聚起一支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正是基于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基地在培育和凝聚高层次人才重要性的清醒认识,兰州大学坚持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基地的持续投入和重点建设,以高水平的学科平台汇聚高层次人才队伍。同时。学校探索赋予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基地在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更大的自主权,为高层次人才尤其是以院士为代表的领军人才脱颖而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花迎来百花香,百花争艳春满园。重点学科及特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也吸引了一批海外知名学者来校工作,带动了一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等相当层次优秀人才的涌现: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付强、英国杜伦大学的牛耀龄、美国西密歇根大学的贺缠生等先后被兰大引进并顺利受聘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
引进一个高层次人才不容易,进来了“水土不服”怎么办?《兰州大学“十二五”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中的这段话给出了答案:“要统筹考虑学科发展的差异性,合理配置资源,科学搭建梯队,注重团队建设,使人才建设与学科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兰大高层次人才遴选的重要标准,就是要让来的人要么独树一帜,要么成为高水平团队的一员。
这种“带头人+团队”的高层次队伍建设模式在兰大自然地理学科的发展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均的指导下,以陈发虎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自然地理学先后有“千人计划”特聘教授贺缠生、张廷军加盟,引进的孙东怀、赵艳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3位青年骨干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青藏高原和中东亚干旱区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研究”团队获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
新来的人多了,无形中会对原来的人发生影响,如何避免由此可能引发的芥蒂?兰大的做法是:“既要留住‘女婿’,又要善待‘儿子’”。近年来,兰大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一些新的教学科研基层组织,这些学术单位顺应人才工作的大局、以学科为基础、以研究功能为主导、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让人才各展所长,进一步凝练了学科方向,细化了研究领域,开创了多赢的局面。
2009年,兰州大学发出面向全球招聘学院院长的“英雄帖”,成功招聘到后来入选“千人计划”的胡斌教授和黎家教授等知名学者,引起各界关注。与此同时,兰大还完善了柔性使用人才的政策和机制,采取引人与引智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海内外人才通过短期兼职、合作研究、讲学讲座、学术休假等多种方式投身兰大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
科教兴国的时代强音,海纳百川的用人胸怀,结合学科建设的团队建设模式,在兰大产生了强大的人才集聚效应,不但成就了“名师”,也带动促进了年轻人的成长。在此基础上,兰州大学创新团队数量稳步增加,整体实力得到大幅提升,全校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也进一步优化„..饱受人才瓶颈制约的兰州大学正在形成新的人才“高峰”。
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培养扶持用好现有人才
走有走的考虑,来有来的追求。在兰大,更多的人还是由于看好这所百年老校扎实的学风校风和深厚的学术积淀选择了坚守。
郑炳林,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兰大首位人文社科领域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留在兰大30年来,他回绝了许多单位高薪高职的邀请。在学校的持续支持和郑炳林的不懈努力下,1998年兰州大学与敦煌研究院联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敦煌学博士学位点;1999年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0年成为兰州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3年建成历史学(敦煌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年成为兰州大学“985工程”敦煌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2007年建成历史文献学(敦煌学)国家重点学科,一步步使敦煌学研究所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敦煌学研究中心、资料信息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研究在国外”的局面。
涂永强,兰大第一个土生土长起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也并不是没有遇到离开兰大的诱惑:1993年,远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员的他,凭着优秀的科研成果被聘为高级研究员,这意味着他完全可以留下继续工作,并能享受优厚的待遇。然而,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到了母校,年轻的涂永强放不下的是他的导师黄文魁、陈耀祖等一大批老师和前辈们奠定的兰大有机化学优秀的平台、深厚的底蕴和良好的学术氛围。
兰大没有辜负这些为了学校发展留下来的人。涂永强所在的有机化学作为学校首批国家重点建设学科,功能有机分子化学作为学校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始终是学校政策的特区和投入的重点,特别是在“211工程”、“985工程”的持续支持下,实验室的科研办公条件得以大幅提升。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他,充分利用学校优惠政策,不仅凝聚了一批优秀的年轻才俊,带领重点实验室走向了国际舞台,自己也先后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首批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并于2009年成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万事开头难,作为一个学术上的新人尤其如此。学校的支持让我们的第一步迈得更坚实!”回忆起自己的发展历程,兰大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秦勇教授感念不已。与涂永强院士相比,他无疑更为幸运。博士毕业留校后不久,秦勇即在学校的支持下到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王中林教授研究组作访问学者,并取得不俗的研究成果。2008年,秦勇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回国后,学校为秦勇教授提供了300万元的科研启动暨学科建设配套费,并专门成立了由其担任所长的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在学校各方面的支持下,秦勇和他的团队逐渐显现出突出的科研能力,先后在《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他本人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并获得了陶瓷科技界的最高奖励——罗思•科芬•珀迪奖。
在兰大立足培养扶持现有人才,特别是有潜力的青年教师的大背景下,一大批像秦勇一样的年轻教师在兰大迅速脱颖而出,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了个人的学术方向。
据统计,截至目前,兰州大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达到20名,长江学者达到18名,10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一大批青年教师成长为各学科的学科、学术带头人。
成绩的背后是另外一组数据:2008年以来,兰大共选派268名教师到国外留学、304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85名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此外,兰大还为230位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提供了科研启动费和配套费,并充分利用国家留学基金面上项目、西部项目、“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兰州大学中外联合培养师资博士生项目”等各类公派出国留学项目和校际交流关系,选派一流的青年教师到一流的大学师从一流的导师,为五年、十年后的兰大储备一批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
“学校的政策是明确的,将来就是要向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年轻人倾斜。创造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创造让年轻人干事业的舞台。”兰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寒松说。
2012年上半年,兰大又出台了《兰州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这让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有了新的 保证。翻开这一红头文件,一项项、一条条,政策意见不但导向清晰,而且更加全面细致,不仅关注青年教师的专业提升和职业发展,而且强调青年教师的思想进步和人文关怀。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各类人才的考核和评价办法,让兰大工作的每个人通过勤奋、努力,都能在促进学校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兰州大学校长周绪红说。
近年来,兰州大学先后出台了《兰州大学各类人员考核暂行办法》、《兰州大学岗位设置管理暂行办法》、《兰州大学岗位聘用实施方案》等文件,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岗位设置分级分类体系,不断完善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形成了以岗位职责考核为主的目标考核机制,为各类人才成长发展和干事创业提供了制度保障。
功夫不负有心人。数年来对人事人才工作的持续投入,终于让兰州大学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的人事人才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2008年至今,兰州大学新增两院院士4人,新增“千人计划”特聘教授8人,新增“长江学者”5人,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新增“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新增国家教学名师3人,圆满完成了之前确立的“立足培养,着力引进;延揽名师,扶植新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结构合理,提升素质”的人事人才工作目标。
“百代舒眉伫塞流,九州桃李满园收。东南孔雀应怀往,西北依然万卷楼。”2008年9月,在兰州大学百年校庆倒计时一周年启动之际,兰大文学院2005级本科生李成晴饱含深情地写下了对母校的祝福。毕业时,他即被保送清华大学读研深造。
今天,越来越多的兰大学子像李成晴一样受惠于兰大高水平师资的熏陶,从兰大走向更高的学术殿堂。兰大,也因为有了高水平师资的支撑,承担起更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国家使命,朝着建成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阔步前进。(王兴东/文)
(《中国新闻》2013年3月12日D06-07版)
第四篇:张引慧先进事迹材料
呕心化春雨 倾情撑蓝天
---优秀班主任张引慧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南社初级中学 2014年7月1日
呕心化春雨 倾情撑蓝天
--优秀班主任先进事迹材料 张引慧,女,现年43岁,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省、县骨干教师,县级优秀教师,还多次被荣获国家级优秀辅导教师。1990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始终注重师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深知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单凭有美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正确理解和对待班主任的责任,提高业务能力和增强道德修养都是优秀班主任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才是教育得以实施的根本保证。长期以来,坚持“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这八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以德立身,以身立教,默默无闻地奉献着爱心,尝尽了各种酸甜苦辣,同时也收获了桃李的芬芳。
一、洒爱心,用行动关爱学生。
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以良好师德风范言传身教,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来教育学生,寓教育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她深知关心学生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既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健康。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怎样做人。爱心是无限的,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表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例如每周检查宿舍,要先看看宿舍卫生是否干净,学生床铺是否整齐,遇到天气变化的时,及时提醒同学们增减衣物、棉被等。每次考试前都让同学们做好充足的准备;学习用具要带齐,考试时认真仔细。集体活动前要安排好同学们应必备的物品及安全事项。放学时亲自护送学生出校门过马路。学生生病
时,她带去看病;衣服破了,她帮缝补;没路费了,她借给他们钱。学生感动,家长感激。她觉得:这些看起来很平常,但她的所作所为正是一位班主任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也是一个班主任爱心的具体体现。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好孩子”。教育就是爱,只有广泛的施爱,才能让每一棵幼苗都享受到阳光雨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重德育,倾真情教育学生。
她一直把学生的思想工作置于班级工作的首要来抓。经常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澄清思想意识的模糊认识,增强辨别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促膝谈心,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注重发挥班级板报的学习阵地,积极开展“前途理想教育”、“感恩教育”、“习惯养成教育”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让每个学生树立人生理想,明确奋斗目标,挖掘潜能,激发斗志!她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班级成绩优异,没有出过严重的违纪事件,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她的思想教育工作扎实有效,成绩显著。
三、善组织,严制度管理学生。
班主任必须善于组织和管理学生。作为班主任,要做的工作多而繁杂,如果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各项工作就很难顺利的开展下去。经过几十年的班主任工作的实践,她逐渐摸索出来了一套适合我们农村教学班级管理经验,充分发挥班级目标的激励、凝聚作用和班干部小助手作用。采用简单的目标激励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
自信心;实行轮流做班委的制度,如;晨读、早读、饭后、自习等日常工作都由班长负责;每个时间段都设有具体的安全员,配合老师搞好安全工作;教室内的黑板报以及校园之声广播稿,由宣传委员负责;学习上由学习委员和各科代表负责。卫生由劳动委员负责。这样以来,让农村的孩子特别是胆小的孩子得到应有的锻炼,让这些孩子也对自己充满信心,感觉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这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好处。她始终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相信没一个孩子都是天才,在某个方面都会有自己最出色的地方,对每一个孩子都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切实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引导着学生,激励着学生。
四、播希望,用耐心转化学生。
她认为:一个学生就是一个鲜活的灵魂,他们都应该得到尊重与关心,只要正确地引导,任何学生都能够成人、成才。在学生管理方面,她把工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1、尖子生的培养。
2、中等生的促进。
3、后进生的转化。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希望,越是后进生越需要老师的帮助和鼓励。她所带的班级里有几个留守学生,语言粗鲁、行为散漫、上课睡觉、不做作业,自己不学习还带动其他同学一起捣乱,不仅影响到自己的学业更加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业。她深入调查摸底,搞清他们之所以成为后进生的原因,在教学中力争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处处真诚相待,时时耐心相帮,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最可信赖的朋友。后进生的心理耐心疏导,及时消除或减轻种种心理负担,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还创造条件和机会
让后进生表现其优点和长处,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后来学生对她产生了感情,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以前的缺点要随之给改掉了,这样以来这几位调皮同学的表现有所进步,整个班级也都进步了。这一学年,被学校评为先进班集体。
五、勤沟通,架家校纽带桥梁。
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纽带,班主任必须成为学生的朋友。在这些年工作中,她经常利用电话或家访和家长沟通交流,见到家长总是笑脸相迎,从不把气撒在家长身上,而是用商量的语气与他们真心交谈,及时了解学生在家表现,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情况,商讨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争取家长的配合,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架起了一道心灵彩虹,拉近了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增进了老师与家长、学生的感情,促进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动。融洽了教师与学生、家庭与老师、家庭与学校的关系。
三尺讲台承载了多少薪火相传的道德与责任;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自己,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那根粉笔画出是的彩虹,流下的是心血和汗水。多少个不眠夜晚,多少次早出晚归,多少酸甜苦辣,虽然心力交瘁,但爱心永恒,无怨无悔,因为在她的心中只有一个愿望:使农村的孩子个个都成材!那是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的神圣责任
总之,以关爱学生的真挚情怀、良好的合作态度、全身心的服务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为师生做出了表率。虽然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她走过的每一段路,留下的每一个足迹,都能折射出人生的价值。班主任工作又苦又累,但她无怨无悔。“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她在三尺讲台——方寸之地,用高尚的师德和倾注毕生心血,播种下希望的种子,描绘着人生更加美好的新画卷。
第五篇:柿凤公路先进党支部材料
扎实开展先教活动 推动项目良性发展
--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昭通市柿凤公路工程项目经理部党总支事迹材料
2011年,云南昭通市柿凤公路工程项目部党总支在公司党委和各级领导的正确的领导下,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努力构建和谐工区为目标,开展人性化的管理。以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切实抓好工区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发挥党员骨干作用。以适应形势的发展,结合实际,围绕施工生产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为方法。以加大对外宣传,扩大“中国五矿”品牌在滇东北的影响为动力。全体员工团结一心,克服各种困难,施工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基本完成了指挥部下达的各项指标,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较好成绩,打造了一支坚强团结的团队,同时又为企业培养了一支骁勇善战的公路施工专业化的队伍。
一、抓好班子成员的学习,全面提高整体素质。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以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开展好“五好党支部”创建活动,组织好班子成员对上级政策和法规的学习,对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办法的学习,加强班子成员的纪律约束和监督,不定期召开了 “如何确保各项节点目标顺利实现”的民主生活会,分析面临的形势,找问题,找差距,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统一了班子成员思想。班子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每日碰
头沟通,发挥各自的能力,又团结协作成合力,带头严格执行制度、规范,克服柿凤公路工期短、任务重、困难多等诸多因素,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施工生产任务。
二、开展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快速施工生提供保障。党支部坚持抓好员工队伍建设,发挥党员队伍战斗保垒作用,树立党员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在员工中开展“认清新形势、完成新使命、实现新目标”的形势任务教育,利用交班会和月生产调度会在员工中开展艰苦奋斗和攻坚克险的教育,以生产中的先进和骨干为榜样发挥个人才干活动。加强工人和农民工中骨干的教育,向他们压担子,发挥他们和积极性,鼓励他们小改小革,提合理化建议。工区每月开展比安全,比质量、比进度,比文明施工、比成本管理、比维稳保通的“六比”活动。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真正培养了一批学习的模范,完成任务的先进,安全质量的标兵,技术创新的能手。党支部成员围绕施工生产加强施工现场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了解员工动态,分析工程进程和各个环节员工的思想上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通过个别谈话、交流思想结合实际给予妥善处理。平时多关心员工的困难,关心他们的生活。耐心地化解工作中和生活上的矛盾,努力构建和谐的工区。
党支部非常重视人才,重用技术骨干和有特长的员工,特别关心新来的大中专毕业生。及时给他们的工作、学习、个人的思
想认识以指导、沟通,给予他们工作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多数刚从校园走出来的团员青年很快融入柿凤建设的团队中,得到锻炼和提高,部分己成为生产和管理中的骨干。
三、狠抓安全生产工作,保证施工生产平稳有序进行。项目党支部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党支部创先争优的内容,发挥党员在安全生产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坚持开展党员责任区活动,在创先争优中坚持“安全否决权”。重视开展安全形势教育、宣传党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深刻反思不足,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开展大检查活动,事前有计划,事中有检查,事后有总结,环环相扣,事事抓落实,件件有回音,提高员工合规操作的意识,确保安全生产外于可控状态。
四、党支部重视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严格组织生活。党支部坚持党支部大会,党支部委员会和党小组会的定时召开,向入党积极分子和青年团员讲党的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支部认真抓好党员的发展工作,把工作积极,思想进步,愿为企业发展作贡献的青年技术骨干培养成党的后备力量,让骨干和积极分子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积极工作,展示自己的价值。党支部注重把好发展关,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对业绩突出,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广大干部员工认可的同志,破格吸收进党的队伍,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
五、组织开展以廉政建设为主题的监督工作。全面落实完善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贯领导人员廉洁自律的要求,开展以“不准索、拿、卡、要”为主要内容的打造廉洁工区为主题的活动,坚持从制度入手,层层签定党风廉政责任书,坚持领导干部廉政生活会议制度,建立了项目领导人员廉政报告制度,坚持以教育为本,预防为主,防范在先的方针。并开设廉政信箱供社会举报,实现了廉政工作的公开化,保证了项目部领导勤政廉洁,勤政节俭。
六、加强工会和共青团工作的关心和指导。注重员工生活建设,为员工创造了安全有序的劳动条件、卫生舒适的生活条件、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条件。共青团组织开展了“国庆”活动,开展的“大学习、大练兵、大比武”安全宣传活动。指导共青团开展“我与企业共奋进,创优争先献青春”和青年突击队、青年安全监督岗等有特色的活动。开展学习型班组的创建活动。鼓劲青年发挥自身特点,大胆作为,在岗位上学习提高。为柿凤公路做贡献,早日成为企业的栋梁之材。
2011年四月,项目部党总支从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分子中推选出常柏祥等4名同志成为预备党员,目前项目部有党员16名。柿凤公路建设已进入攻坚阶段,施工任务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项目总工期能否保住。因此下一步党总支的工作就是紧紧围绕施工生产这一中心开展工作,深入抓好班子成员的理论学习,发挥好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发挥党员的骨干带头作用,发挥共青团的生力军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发挥员工自觉性、主动性,开展劳动竞赛,不断的掀起施工生产高潮,确保施工建设任务顺利完成。同时作好管理过程中的监督控制,认真执行党政会签制,多开展创新创效活动,加大安全的投入,大力宣传企业员工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奋勇当先的拼搏精神。多出人才,多出管理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克服不足,凝聚和调动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为不断推进柿凤公路建设的良性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