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眼中的校园媒体发展方向

时间:2019-05-13 03:54: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我眼中的校园媒体发展方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我眼中的校园媒体发展方向》。

第一篇:浅谈我眼中的校园媒体发展方向

传播学总论期末作业

《浅谈我眼中的校园媒体发展方向》

学院:影视学院

班级:2010级广播电视编导三班

姓名:郝晶

学号:100504201302

浅谈我眼中的校园媒体发展方向

----由“宣传工具”转型为“信息平台”,服务“和谐校园”建设

2010级广播电视编导三班 郝晶

摘要

校园媒体想要长足发展,必须要实现由“宣传工具”到“信息平台”的功能创新,我院作为传媒院校更要实现媒体融合,让校园媒体真正成为师生内部交流的信息平台和对外宣传的形象窗口。

关键词

校园媒体 和谐校园 媒体融合

正文

我院最近正在积极开展“三风建设”,所谓三风建设是我院响应教育部号召,积极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表现。我认为师生共同的思想基础、校园舆论环境、校园文化状况以及高校的社会形象等因素在和谐校园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这些因素的共同基础都与校园舆论宣传的导向息息相关。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进程中,校园媒体作为高校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和有效载体,如何进一步突出优势创新职能,实现由“宣传工具”到“信息平台”的功能创新越来越受到关注。我院作为中国三大传媒院校,华北地区唯一的专业传媒院校,更应该关注和实施校园媒体的改革创新,让校园媒体真正成为师生内部交流的信息平台和对外宣传的形象窗口。

一、校园媒体及其现状

目前,全国高校一般有校报、校园广播、校园有线电视、校园新闻网四种媒体形式。而我院主要有校报、网络电视台、广播站、学院官网、手机简报以及广角传媒、红领巾等媒体。

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校园媒体中的最主要形式。校报伴随着中国高校的创办而生,是最早的校园媒体形式。比如,北京大学校报创办于1917年,只比建校玩十多年。我院的“河北传媒学院校报”也是校园最权威媒体,每年出版七到八期,分为校园新闻、专题报道、师生园地三大版块。校报也是目前所有校园媒体中唯一获得新闻业务主管部门认可的媒体。1998年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设立高校校报类报纸刊号系列的通知》,把高校校报纳入全国统一管理的公开出版报刊系列,中国高校校报有了“cN”号,迎来蓬勃发展时期。校报也是教育部要求设立机构组建专职队伍的唯一校园媒体,因此它也是管理最为规范、发展最为成熟的一种校园媒体形式。据统计,截止2004年9月,具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高校校报已有1000余家,编辑队伍超过3000余人,年发行量已超过3000万份,受众覆盖了中国高校的全体师生和部分社会人士。目前,国内出版周期最短的校报是周报,2 大多为旬报和半月报,最慢的则是月报。周期性较长、时间滞后性明显已成为校报的最大缺点。我院的校报,周期为月刊,发行量只有每月2000份,在全国高校校报中基本居于中下水平,显示不出任何作为传媒院校的优势。而且,在校园内受众范围并不广泛,很少有人期待、关注校报。

校园广播是指在校园的范围内对受众进行有效信息传播的声音媒介和手段。它的出现比校报要晚,校园广播具有“短、平、快”的优势,能够达到有声广播和时效性的较好结合。我院“传媒之声”广播站,栏目丰富,有新闻播报、文学欣赏、史海沉舟,英语速递、点歌台、生活服务等多个栏目。我院的校园广播相对而言要优于其他院校的校园广播,但是形式较为松散,每天分早、中、晚三次播出。尽管其时效性较强,但广播的原创新闻严重缺乏,呈现出“有声音,无新闻”的局面,自己的干事采编新闻的能力有待提高。

校园有线电视的出现,使得校园新闻的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大为增强。随着学生公寓有线电视的接入,校园有线电视的受众已从教职工扩展到全体师生员工。就校园有线电视媒体而言,由于资金投入、人员技术等门槛较高,目前各高校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只有少数高校投入力度大,队伍建设、硬件建设以及内容建设均实现了较大发展,基本形成了“电视台”的规模。总体上看,电视媒体的长处和优势在高校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在我院,网络电视台虽然发展较快,但是由于经费限制、人员有限,栏目形式单一,只局限于新闻周播报,在一定程度上有消息滞后性。

校园新闻网是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建立和运行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校园媒体形式。我院在这方面至今都处于空白模式。我院在认识上出现误区,把学校官方网站与学校新闻网划等号,视为一体,严重削弱了新闻性。我院官网有学校概况、新闻中心、院系设置、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招生在线、就业服务、图书馆、公共服务等几个专栏,虽然有很大的信息容量,但是只发布动态消息,无异于电子公告栏,内容单一、八股文盛行等缺点表现突出,没有发挥出新媒体的优势。

除此之外,我院还有广角传媒、红领巾等一些非官方新闻传播组织。这是我院作为传媒院校的一大特色。这些组织通过人人网、QQ、豆瓣等网站发布一些校园新闻。时效性强、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海量信息等特点使得校园非官方新闻网受到校内受众群的欢迎和青睐,对校园传统媒体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也使得校园媒体的受众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新闻传播触角已经超出校园范围,延伸到整个社会。

二.校园媒体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校园新闻媒体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在育人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要求“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的建设”,这是在中央文件中首次对高校新闻媒体建设提出要求。因此,办报高校新闻媒体,其意义已不止“内聚人心、外塑形象”那么简单,可以说,这对于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遵循新闻规律,按照先进的传媒理念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着力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是校园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院建校只有十年,在传媒与教育业界均处于起步阶段,有一个良好的校园媒体,将成为推动我院迅速发展的良好动力。

校园媒体作为校园主流媒体,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发挥舆论引导功能,倡导和谐理念,为和谐校园夯实共同思想基础、突出信息传播功能,为和谐校园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强化思想教育功能,服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发展先进文化,弘扬大学精神,丰富积淀校园文化内涵与精髓 四个方面。

因此,校园媒体一定要正确把握宣传引导的方向,积极谋划宣传引导的思路,切实体现 宣传引导的实效,唱响促进校园和谐的主旋律。坚持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及时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方针和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政策部署传播给广大师生员工,让师生能时时处处看到、听到、触摸到和谐的声音,加深对和谐社会理论和构建和谐校园的理解,引导激励师生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上来。要充分发挥校报、网络、广播等校园媒体的合力作用,优化信息资源共享,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宣传报道,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谐校园建设发展的成就,弘扬先进典型先进人物事迹、反映师生员工的思想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和谐舆论氛围。要关注校园热点焦点问题,加强对校园舆情的调研分析,积极有效引导校园舆论。校报、校刊、广播、校园网要及时提供信息交流和思想交流的栏目平台,让师生畅所欲言,抒发胸臆,疏通矛盾,化解不良情绪,发挥校园传媒的各自优势,使信息得以传播,观点得以交流,校园更加和谐稳定。通过舆论引导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营造良好氛围,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同时。要成为上下沟通的桥梁,积极反映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将他们的呼声上传到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促进学校决策的科学化和针对性。尤其是师生关注的重大突发事件及热点问题,应在第一时间迅速作出反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吹风会,发放信息简报等多种形式,及时把准确、权威的信息告诉师生,避免和遏止谣言、小道消息和虚假信息在校园的传播和蔓延,让权威的声音迅速形成先发优势,以利于事件的处理和问题的解决,维护校园的稳定和谐。校园媒体也是宣传学校展示形象的窗口,要善于透过校园媒体向社会广泛介绍学校的专业学科和师资力量、办学业绩,宣传学校的良好教风学风校风和优美环境,增强学校师生校兴我荣的集体荣誉感,也使社会各界可以透过校园媒体了解学校、理解学校、支持学校,扩大学校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为学校和谐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校园媒体的发展走向----媒体融合

基于以上重要作用,校园媒体的改革发展势在必行。我个人认为融合发展是一大出路。从现实情况看,由于高校各媒体在一个相对封闭的范围内运转,且不涉及市场化运作,融合的可操作性远比社会媒体简单。但是,尽管媒体融合已成大势所趋,但高校新闻媒体的步伐依然缓慢。从1996年6月起,清华大学在校园网上推出了《清华每周新闻》(中英文版),1998年校刊《新清华》推出电子版,后来叉开设了视频和音频栏目。这是高校新闻媒体走向融合的雏形。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学校官方网站推出了自主研发的各种格式的校报电子版(如利用Dreamweaver制作的简单网页、PDF格式等)或者网络版(主要由华文网报有偿提供技术),走出了报网融合的初级模式。也有不少校园电视台、广播台在学校主页菜单链接了各自建立的网站,上传了已播出的视频和音频节目。例如浙江理工大学在官网的外延连接了一个阳光网站,用于师生交流。阳光网包含知通网、先导网、乐视网、资讯网、E闲网和论坛。网站里包含学院周围的各种小吃、商店资讯,对校园热点人物的专访、校园新闻的报道、师生的交流、学院的各种通知以及学生的自由论坛等,点击量远远超出官网。这样,带给大家的就不只是官方的宣传,而是一个全方位的大学。在校内外都极有人气。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相继成立了新闻中心,复旦大学等高校成立了新闻文化中心,但没有实现对校园媒体的统领。真正意义的高校新闻媒体融合尚未起步。

四.校园媒体融合路径

1.理念统一

融合不是简单的整合,要实现实质性融合,思想与理念必须统一。只有在同一个理念指导下,高校新闻媒体才能形成一个整体意义的“全媒体”,从而达到聚合放大的功效。2.主从关系

依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和校园媒体的现状,高校新闻媒体融合绝不是简单的“1+1+1+ 4 1”。试图将各种形式的媒体平行地做大做强不仅有悖于融合的初衷,而且是难以实施的。这里的融合,必须明确现有媒体谁占主导地位,谁是主要形式;必须规避各自的弱点,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必须有各自不同的分工和取向,最大限度地避免同质化问题。3.分工合作

依据不同媒体的特点和地位进行分工,取长补短,避免同质化,形成优势互补,形成高校“全媒体”的整体合力。

内容始终是新闻媒体的生命力。因此,在“1+1+N”的模式中,占主导的校报应充分体现权威性和深度性,负责议程设置,拟定近期报道重点,实施重大专题报道,确定舆论导向,逐步转型为深度新闻、观点新闻的内容制造与提供者。充当主要角色的校园新闻网应发挥实效性和集纳性优势,一方面成为动态新闻的主要播报阵地,另一方面为其他媒体提供展示平台,成为不与报纸冲突的集中展示者。广播台、电视台弥补报纸与新闻网在音频和视频的不足,手机报其他媒体弥补空间性的不足。

4.组织机构与运行模式

对高校各媒体组织机构进行融合,是实现高校新闻媒体融合的保证。

设置新闻中心,直接对学校党委负责,由党委宣传部统领。新闻中心下设办公室、采访部、报网编辑部和广电编辑部四个业务部门。考虑到高校的编制紧张,在建制上,可将办公室和采访部合为一个机构,报网编辑部和广电编辑部合为一个机构。

这里的采访部按通讯社模式运作,相当于学校的通讯社,可在专职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建立大学生通讯社,既弥补高校新闻从业人员的配置不足又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大学生通讯社可设新闻部(负责常规新闻采集)、摄影摄像部(负责图片和视频采集)、深度报道部(负责策划专题与实施深度报道)和副刊评论部(负责校报文艺副刊稿源和新闻评论撰写)。采访部负责学生记者队伍的管理与调度以及采访的实施,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的采集。本着“特约稿件专供特定媒体”(主要针对校报)、“一次采集,多次使用”的原则,所有稿件均进入待编稿件库,供各个媒体取舍并加工。

报网编辑部负责校报(含手机报)、新闻网的编辑,本着“内容相同,形式不同”的原则对采访部提供的基础素材进行分类、粗加工(供新闻网)、深度加工(供校报),然后在新闻网和校报(含手机报)上发布。如果需要进一步对素材进行挖掘或者配发新闻评论等,则反馈给采访部,采访部再反馈给深度报道部或者副刊评论部。

广电编辑部负责广播台、电视台的节目编辑、制作和发布。办公室负责新闻中心日常事务,负责组建审读、阅评专家队伍监督、评价各媒体质量,负责监督校报发行以及其他媒体的运行情况。

5.人员的融合

对人员的融合是实现高校新闻媒体融合的关键。

总体上说,对人员的融合便于学校主管部门的管理,可以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就高校而言,还可以起到其他重要的作用。

一是可以建设稳定的,职业化、专业化的队伍。

二是可以为学生记者搭建跨媒体实习实践平台。高校编制有限,无法为新闻中心配备足够的专职人员,新闻中心只能通过建立“大学生通讯社”来解决采访部的人员紧缺的问题。将四个媒体的学生记者融合到大学生通讯社当中,让他们接触到各个媒体的风格,将他们培养成“多面手”,进而成长为“全能记者”,这无疑有利于学生记者成长,为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率先灌输了媒体融合的理念。

校园媒体想要长足发展,必须要实现由“宣传工具”到“信息平台”的功能创新,我院作为传媒院校更要实现媒体融合,让校园媒体真正成为师生内部交流的信息平台和对外宣传 5 的形象窗口。

参考书目

1.传播学总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2.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新闻传播学前沿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我眼中的新媒体

我眼中的新媒体

13级新闻一班 钱振林 *** 如今, 互联网已经被公认为继电视、广播、纸质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 手机媒体也被冠以“第五媒体”的称号。这些不断涌现的“新媒体”不仅改变了大众传播中的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颠覆了大众媒体传统的传播模式和内容生产方式,而且给人类传播活动及生存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影响。

人文精神和人的个性化共同存在是 21 世纪的鲜明特征。机器大工业的没有人性化标准化模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人性化的追求。新媒体的发展正是满足了人们对人性化的要求。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迎合以人为本的需求之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新媒体在传播内容上,更多的是以视频的形式为主。以往的网络新媒体更多的是以图片、文字的形式传播信息,随着新媒体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网络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新媒体的用户要求越来越高,动态生动的视频形式更能吸引用户的关注和青睐。丰富的视频形式以其播放的可控性还有展示内容的丰富性,逐渐将代替以往的图文传播形式,成为网络新媒体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传统媒体尽管也有打电话、写信息等信息互动方式,但主要还是单向传播。它集中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信息发布者向受众传播信息,如传统的新闻传媒、电视传媒和报纸传媒,都是在某一时间将信息播出,而受众被动的接受,受众不能够及时地对信息进行反馈,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在受众与受众之间不具有流动性。新媒体具有交互性的传播特性,能够使信息发布者和受众之间进行双向的信息传播,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互动更广泛、更快捷、更深入,是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互动传播的。如现在好多广播电台、电视节目,都非常注重与受众的互动,通过发送短信、微博等方式,让受众强烈的体会到一种参与感,使得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信息变得有价值,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被空前的调动起来。

传统媒体的信息表达,需要通过“把人关”的审核,手中要获得信息必须依赖“信息采编中心”。而新媒体的开放性就排除了这个障碍。新媒体的开放性特点也可以理解为新媒体具有“消解性”。所谓新媒体的“消解性”是指新媒体可以消解与传统媒体之间的阻碍,使得信息的传播不再有边界的限制,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只要有相应的信息传播接收设备,任何角落都可以收到新媒体传播的信息。

新媒体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它的“草根化”方面。在新媒体中,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空间,发布个人观点。这点在现在最流行的网络通讯工具体现得最明显,如微博、博客、微信的广泛使用,在个人创建的微博中,个人同时充当了记者和编辑的角色,可以通过个人的所见所闻,将不同人的观点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将其发表在网络中。如果微博或者是博客的主人给出的话题引起的众人的注意,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表个人见解,这样一来,信息的提供者大大增加,网上内容就变得越来越丰富。几乎凡是人类活动涉及的各个方面内容,上至天文地理,下到衣食住行,各种信息资料散播在互联网络的各个角落,满足了人们学习、研究的需要,也开拓了人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人们的娱乐和文化生活。

在年轻人这个群体中,手机和网络的文化娱乐功能被放大到最大化。网上下载视频、歌曲,在线观看节目,网上同步收看电视节目等等。以上这些事实证明着手机和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发展新媒体的效益在成倍增长。是随着网络和手机作为开放性平台的传播,新媒体的文化传播和文化娱乐功能在日益增大,彻底地将精英文化转向大众文化。新媒体的出现,使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可以在网上创作、学习、赏析和评论,只要拥有一台电脑,注册一个账号,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进行文化创作,开展文化交流并且发表个人文化作品。新媒体使得普通人的大众文化得以传播,为更多大众在新媒体的文化天地里实现和提升自我价值变得有可能提供了现实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冲破了传统文化圈子的秩序和等级的束缚,进而实现全球化的文化艺术作品的传播。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建立和兴起,促使网络歌曲、网络视频迅速走红,活跃文化产品的创作气氛,使文化生活的形式变得更加大众化,普通人也可以登上网络舞台展现风采,网络短剧、网络微电影等使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文化消费的市场的氛围也变得更加活跃。

新媒体的互动性传播使得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交流趋于平等,新媒体的传播内容更加趋于生活化,传播者和接收者双方可以平等地说出自己的故事,通过网络设置的评论或者回复的功能,谈论观点和想法,还可以灵活利用新媒体资源,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作品创新。

新媒体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形式传播信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和网络任意点播观看视频,即便在没有电脑设备的公共场所,也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观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由形式单一变得形式多样,原创门槛也渐渐降低。更多的大众开始接触网络文化,了解网络文化,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文化不再高不可攀,再加上下载便利等因素,越来越多的大众可以再网上下载自己喜欢的内容,也可以上传自己的作品,继而加速了内容的传播。所以利用网络和手机等载体来开发新媒体文化产品,会进一步推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第三篇:我眼中的新媒体艺术

我眼中的新媒体艺术

如今, 互联网已经被公认为继电视、广播、纸质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 手机媒体也被冠以“第五媒体”的称号。这些不断涌现的“新媒体”不仅改变了大众传播中的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颠覆了大众媒体传统的传播模式和内容生产方式,而且给人类传播活动及生存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影响。人文精神和人的个性化共存是 21 世纪的鲜明特征。机器大工业的没有人性化标准模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人性化的追求。新媒体的发展正是满足了人们对人性化的要求。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迎合以人为本的需求之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人类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艺术上的巨大变革,比如透视学和几何学的发展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矿物和油料的提纯技术的发展影响了北部欧洲明朗而富有层次的油画塑造风格;机器生产的颜料和光学的研究的成果促成了外光写生和印象派的发展。在20世纪,在艺术和科学技术之间最大的发展就是图像技术对于艺术语言特殊影响作用。艺术不仅要为社会创造视觉财富,同时也必然要对社会文化进行视觉化的思考。只有这样,艺术才能真正的实现自己的功能。

20世纪以来,伴随着流行文化的发展和商业性电视节目的普及,艺术家们开始了对于图像化的视觉接受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思考,另一方面,开始了用实用包括摄影、电影、电视在内的各种图像技术来从事这种思考和创作。在整个20世纪,摄影和电视乃至电影胶片都被从流行文化改造成艺术创作媒介。摄影本来是记录性和纪念性的工具,而艺术家则从中抽离出了摆拍和拼贴的技术手法,结合图像的本身的客观性,将其发展成为独特的个人叙述方式,从而出现了超现实主义的摄影等等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等现代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它建立在数字技术的核心基础上,亦称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像CG。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它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当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

就艺术本身而言,新媒体艺术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观念艺术,以及由早期未来主义宣言、达达式行为和70年代的表演艺术等。沟通与合作,成为艺术家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关注的焦点,他们不断探索新的行为模式与新的媒材,企图发掘创造新思维、新的人类经验,甚至新世界的可能性。许多艺术家对于让观众参与到作品中深感兴趣,艺术作品本身的定义也不再决定于它的实体形式,而更多在于它的形成过程。总之,整个20世纪对于新科学的隐喻与模式的着迷,尤其是世纪初的量子物理和世纪末的神经科学与生物学,大大地激发了艺术家的想象力。

从新媒体艺术在欧美的发展,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种艺术形式的产生,一开始就与商业利益紧密地挂在一起。所以,它更多的不是展示艺术,而是展示新技术产品,参观这种新媒体艺术展,给人的感觉更象是参观商品展销会。这些问题令人感到迷惘和困惑。专家们很少谈及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更多的是谈新媒体的技术应用和掌握问题,以及新媒体艺术的市场问题。这就给人们一种错觉,新媒体艺术,最重要的不是艺术上的创造,而是如何引导艺术应用新技术占领市场。当然,这也许与新媒体艺术一诞生就与商业化结下不解之缘有关。

喜新厌旧是人类的天性。创造新技术,利用新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伴随着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播方式也以一种加速度在向图像化方面发展。在中国IT产业和欧美新媒体艺术的双重冲击下,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开始在近乎朦胧的状态下起步,像一江春水一样缓缓地流淌在中国大地上。

第四篇:新媒体—我眼中的创意

我眼中的创意

——《十四堂人生创意课》读后感

当我在大学的课堂上第一次听到“创意”这个词的时候,还曾满心欢喜的认为自己的某些奇思怪想没有被现行的教育体制扼杀掉,还可以忽而地出现。然而大二的第一学期在上“广告课程设计I”的时候,我忽然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创意”。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认为创意只是一种天赋,像我这样表面平凡内心也平凡的人,是不会在“广告人”这条路上待多久的,就这样,我自我否定了自己的“创意”。

现在,极不情愿地翻开这本《十四堂人生创意课》,是因为不想也不愿提起任何有关“创意”的课,再揭当年留下的伤疤。然而我看到的却是“创意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人生资源的积累和能量的开发”,优秀的创意要求我们学习如何创造性地生活,从广度和深度上体悟和感受生活,学习别人对生活表达的一种方式,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语言。创意是一种无法言传的生活态度,如果对周围的环境没有特殊的感悟力,没有想象力,没有自己消化,然后产生得到风格的能力,学习再多技能都是没用的。这样的话,让我有了一种重拾旧梦的感觉。

作者李欣频在《写在十四堂人生创意课之前》中写道,写这本书的最大目的,是为纪念已经逝去的影响她一辈子的甘训宾老师。我从中看到了一个优秀的教育者的身影——他把你看做是一块璞玉、一颗原钻,只要假以智慧磨练,就可以发出耀眼光辉。作者认为,最好的教育,其实是要让孩子有百分百对自己生活的决定权。那样子的人生,才不是黑白的。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你女儿很棒,如果我有这样的女儿,我一定很开心”,这让我想起多年前高三的班主任——张丽梅老师,她也曾对我的父母说过类似的话。多年之后,每当母亲跟我提起我以前如何不好好学习,必须要提到的就是我的这位班主任,母亲总说老师当年如何如何的对我好,只是我辜负了老师的用心良苦等等,而每一次我都无言以对。我想我只能让自己永远不懈奋斗,如果以后没有闯出什么名堂,哪有脸面再见当日恩师。

然而,我读着读着就会泪流满面,师生情意之深让我感动,老师对学生的教诲与启迪深深地触动着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牵挂也在文字中处处流露。这二十几年一路走来,有很多老师给予我莫大的帮助,然而与作者的这位老师相类似的就是我的高三班主任。我也不想多年之后却只有少许时间陪伴在她身边,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多多陪伴我的恩师。

第一堂课《如何在意外频传的时代活下来》中提到有关的《大逃杀》影片的叙述,让我想起前不久看过的一部美剧悬疑片《终极面试》(好像是这个名字),影片中有六个人要参加某公司最后一轮考试,而最后只能有一个留下。求职者都被安排在同一间密闭的屋子里,要求只要在规定时间内答完试卷上仅有的一道题即可,最先答完者获胜,然而试卷上没有任何能用肉眼可以直接看到的文字。于是他们开始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进行角逐。

就像本文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一样,最后让人们懂得要做一个“外水内山,外柔内刚,本性很好,又有耐心,别人对你放心,没有防备,把你当盟友而非敌人,也才可能把资源共享给你,不会在你一转身就扯你后腿或放暗箭”,同时让我们明白:社会并不如想得那么安全,学会如何生存对我们的重要性。

第二堂课《如何开挖自己的生命穴脉》中核心就是要“不受限的演化自己的灵魂物种,一个人绝对可以活出很多种精彩的风景,请相信自己的力量”。

文中提到“创造”与“毁灭”两股拉扯的力量,也就是“善”与“恶”两个小人在身体里的斗争。作者以《魔鬼、性、狂想曲》为例子来说明每个人心中的善神与恶魔,“我们的挣扎都是因为两股力量的拉扯,有时我们会相信自己,会帮助别人,那就是‘善’在鼓舞我们发挥力量;有时我们会沮丧,没自信,想伤害别人或毁灭自己时,那就是‘恶’在诱惑或考验”。最喜欢文中最后一句话“自己永远是自己最重要的贵人,但同时也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这样的例子在国外的电影中并不少见,第63届奥斯卡影后获得者娜塔莉·波特曼出演的《黑天鹅》,她饰演的Nina在最后的挣扎和斗争中,将人性的善与恶演绎得淋漓尽致。

第三堂课《如何画一张自己的生命蓝图》,我认为是这本书中我最需要花时间钻研的一节,在这节课中我学到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不是从现在开始我要做什么,而是必须要完成什么。联系到自己当下的生活状况,在全班剩余26位同学都选择找工作的时候,我和另一位同学选择了考研。在每天的忙忙碌碌中,找工作的各位奔波在各大小公司间,投简历、实习、面试,而我也是忙自己的。我不知道我们各自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只是在努力做自己的事情。

以前用“专心致志”这个成语,并未曾体会到任何精妙的地方,然而这一节中作者写的这样几句话“自己跟自己比,自己跟自己挑战,请保持绝对的专注,千万不要分心,专心一致才能‘至’”改变了我对该成语的理解,只有专心了,认真地努力地专注地去完成一件事的时候,长期的积累自然而然会将这些努力的量达到完美的质的转变,所谓“至”就是“达到”,“致”就是“完美”。这是我在这一节课中学到的最大的鼓舞。

这使我想起很多励志的影视片,《阿甘正传》《当幸福来敲门》等,还有很多大人物的经历也会给我们很大鼓励。

成龙在小的时候一直是跑龙套,他的第一个角色是演尸体。他在一期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中讲到,演尸体也有很多学问的,什么时候开始吸气,什么时候可以换气,什么时候不能再有任何呼吸,这些都得看导演的指挥和机位的移动等,到后来他是演尸体最好的一个,每次导演让演死人的时候,都会下命令“让成龙死在最前面”。正是在这样一个小细节上都肯下功夫的踏踏实实的成龙,最终在好莱坞打下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而且他还尝试着不同的角色变换给他带来的不同体验,做多面角色的自己,永远给观众新鲜感,直到现在仍是演艺界的大哥。

著名的音效大师程小龙,他为了要达到与影片相一致的即夸张又生动的效果,不惜熬到凌晨做一遍又一遍的修改与剪辑。国际著名导演吴宇森、程小东、王家卫、谢晋等,他们在每一次拍片前都要对各个方面进行整体的指导、规划,如果有哪一位演员做的不合他意,不是他想要的效果,他们会让你一遍又一遍的重拍,甚至自己亲装上阵演示,直到最后让他满意为止。还有连续获得六届影帝的台湾影星黄秋生,他就是从一个小配角成长起来的,然而他的配角人生却无人能敌,他对配角的演绎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却又恰如其分。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自己在自觉与不自觉间就掉进了作者的文字书写中,因为作者李欣频是以电影为例来讲这十四堂课的,而我的思维也竟然就逃不出电影。以上是我对本书前三堂课细细品读之后留下的感想。从书中我明白,接下来的生活中,如何重新审视自己,如何给自己定位,如何完成目标才是最重要的。

我认为整本书的编排结构是,前三堂课是一个大框架,给读者一个大体方向,而后面的十一堂课是对前三堂课的深化和扩展。所以,细细研读前三堂课可以让我们给自己定位——将来要做什么事,后十一堂课则是将定位细化——要如何去做,才能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值得庆幸的是,在我决定下午要提笔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中午,在一家小饭馆里意外地发现了一本杂志上有关李欣频的信息,那则文章的题目是“‘文案天后’李欣频,每天都是新人生”,从中我认识到一个最贴近生活的李欣频,于是当即决定,偷偷将那两页纸撕下来带回去。下面是我摘录来的两则文案:

第一则是她大学期间投递给诚品书店的聘稿,文案中她用文字写下了诚品阅读者的群像:

海明威阅读海,发现生命是一条要花一辈子才会上钩的鱼;

梵高阅读麦田,发现艺术躲在太阳的后背乘凉;

弗洛伊德阅读梦,发现一条潜意识的秘密通道;

罗丹阅读人体,发现哥伦布没有发现的美丽海岸;

卡缪阅读卡夫卡,发现真理已经被讲完一半;

在书与非书之间,我们欢迎各种可能的阅读者。

另一则是诚品书店要搬家时,她是这样写的启示录:

送旧迎新,移馆别恋;

卡缪搬家了,莫内搬家了;

瑞典KOSTA BODA彩色玻璃搬家了;

英国WEDGWOOD骨瓷搬家了;

法国HEDIARD咖啡搬家了;

可哥诺可皮件搬家了;

金耳扣大大小小的娃娃也要跟着人一起搬家了。

她的意思是,不是书店在搬家,而是作家艺术家在搬家,他们的书柜陈列架在挪窝。

“文案天后”从此冠名。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只有19岁的她,其实已经有了很多人39岁才有的看世界的眼光。这就是她为什么要建议“栽培自己(第四堂课)”,一天读一本书,一天看一部电影,书可以带着我们去很远的地方旅行,电影也可以带给我们不同的心灵体验。

在此借用她的一堂课《想象力让你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来鼓励自己,永远不要否定自己没有“创意”。开发自己,发现其他生命的美丽。相信自己能为这个世界,带来独特的生命惊喜。

非常感谢老师及时建议看这本书,也非常感谢作者,让我重新燃起“创意”的火花。

学号:B08090429

学生:赵晓靖

第五篇:我眼中的绿色校园

我眼中的绿色校园

西康路第三小学虞吉

一、巧用空间建屋顶花园 为校园增添一抹亮色

为了让师生能够有更多的活动场地,学校就在我们东部教学楼的屋顶建了一座幽静小巧的花园,周围种了西洋杜鹃,栽了绿竹;中间是一条铺满石子路的幽静走廊,栽了柳树,种了茶花,最里面还摆放了供休息的蘑菇亭。每天中午,师生虽然要爬上第六层楼,但是一看见干净整洁的、充满生气的屋顶花园,一下子心情便变得轻松和愉快,人也豁达了。特别是在夏日的早晨,在早晨阳光的沐浴中非常凉爽。站在楼顶,向外眺望,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花园的建造,方便了老师在花园休息和学生午间活动。阳光好的时候,学生可以写生、谈笑、呼吸空气,认识植物、做做游戏,老师们可以坐在亭子里边喝茶边备课、改作业,或开展组室活动,那是别有一番情趣。学校真的为学生和老师们做了一件好事。

二、树立节约环保意识 争创绿色文明校园

学校开展“变废为宝”行动,学生们把碎布制成环保袋,把竹筷绑在一起做水桶,将废报纸做成背心,大家将自然与实际巧妙融合,一件件特别的环保作品在给人耳目一新感觉的同时,还让大家接受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节能环保教育。

为有效控制用电浪费现象,学校要求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办公室和专用教室等公共场所做到人走灯灭;计算机、仪器设备在不使用时要及时关闭电源。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办公楼、教室在白天应关闭照明设备;一位老师说:“我每次走时都会把电脑关上,我发现护导老师也会时常察看是否有电脑开着。”节约的人有很多是默默地做,有一次,一位学生洗完手忘了关水,想起时发现水龙头早被别人关上。

西三小学坚持绿色环保理念,坚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细节做起,多节约一度电,少浪费一盆水;自觉拒绝一次性木筷和塑料袋,讲环保,坚决抵制各种浪费和污染环境的行为。我想:如果我们让意识成为一种行动,让行动变成一种习惯,那我们的学校将会越来越和谐,越来越美好!

下载浅谈我眼中的校园媒体发展方向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我眼中的校园媒体发展方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眼中的校园美

    “我眼中的校园美”随手拍照片征集活动通知 校园里有许多美需要我们去发现,细腻的镜头、独特的视角、美好的瞬间,勾起我们对学校新的认识。为充分展现师生眼中的新湖南路小学......

    我眼中的校园安全

    我眼中的校园安全 校园是我们第二个家,我们在这里学习,生活,成长。可以说,校园的安全,关系着我们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安全。 在我们的校园里,存在着许多不安全的因素,江泽民主席说过:“......

    我眼中的校园安全(推荐五篇)

    安全在我心中 校园是我们每天生活、学习的地方,每天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所以说校园的安全隐患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命安全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作过一次调查,结......

    关于衡水中学之二:媒体眼中的衡水中学[合集五篇]

    关于衡水中学之二:媒体眼中的衡水中学 1 关于衡水中学之二:媒体眼中的衡水中学舟山市名师办何德清辑录整理 2014年1月17日 衡水中学成名以后,媒体蜂拥而上,正面报道反面质疑的声......

    我眼中的美丽校园作文一年级

    写写帮文秘助手(www.xiexiebang.com)之我眼中的美丽校园作文一年级【1】 校园,这个陪伴着我们成长的地方。不光有许多辛勤的老师教育我们,还有许多的花儿草儿也在默默无闻地为......

    “我眼中的最美校园”摄影大赛

    “我眼中的最美校园”摄影大赛征稿启事 为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文明校园、美丽校园、和谐校园,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县教育局、县......

    数字媒体艺术学院我眼中的时代新人征文活动策划书

    江西先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学生会 江西先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数字媒体艺术学院“我眼中的时代新人” 主题征文比赛 策划书 比赛主办单位:数字媒体艺术学院......

    我眼中农信社

    我眼中农村信用社时间飞逝,转眼间我已在信达分社锻炼了35天,这35天里,每一刻都有对农信社有更深的感悟,每一天都有新的成长。在各位领导及同事的关心帮助下,我探索着,努力着,感恩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