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03:45: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第一篇: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引言

文化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 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征的亚文化,是由大学校园里 的师生长期共同创造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的主要特 点是内在引导的激励,是一种以隐性为主的文化。它包括:智能 性文化(人文讲座、辩论赛、办报等)、观念性文化(思想观念、价 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素质型文化(指由历史的积淀而形成的 独特的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国内外著名的大学都特别关注 “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对大学生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大学生社会 化具有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社会化的价值取 向、人生定位。

高校校园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急剧变迁,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 会文化的敏感点,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初有建树。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本文对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作了一些思考。

一、思想意识

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校园文化在学校实现培养目 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它不是学校内部哪一个或几个部门 所能建设得好的,更不是如目前许多学校一样仅凭学生管理和 思想教育部门的努力就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校园文化建设与学 校的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有关系,良好的校园文化也不只是让在 校学生受益,而且能使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师生员工受益。因 此,学校必须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

首先,增强学校管理者的校园文化意识。在当前课程改革不 断深化的关键时期,学校的办学品味之所以存在差异,实质就是 校园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跟校长自身的理想信念、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和人格品质是分不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 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因此值得强 调,学校管理者应该增强文化意识,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与作 用,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树立起“为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 育理念。例如:设立论坛、举办教育思想培训班、不定期举行论坛 活动等,以增强学校管理者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使命感,提高校长 的综合素质。其次,增强学校教师的校园文化意识。教师是校园 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育培养目标的实施者,教师的教育观、人 才观、教学观和价值观如何,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行为乃至教育培 养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学校抓好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教 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例如,每月举办一 次教育论坛,组织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 班,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提高教师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认 识,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使教师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者。

二、行为方式

全方位推动大学生社会化。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全方位、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活动和科技文化活动,构建成一道靓 丽的校园文化风景线,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使师生员工在这个 氛围中受到熏陶。华中科技大学利用各种形式深入持久地对师 生员工进行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在校园内广泛 开展“文明·修身·养成”活动,促进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从1999 年春起,该校党委在全校学生中实施“新世纪辉煌工程”,帮助大 学生把握时代的脉搏,胸怀雄心壮志,敢为天下先,将远大理想与 脚踏实地的作风、祖国命运与个人前途紧密结合,树立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此,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教育、科技、文化 活动,如举办英雄事迹报告会、优秀学生走过的路报告会,邀请院 士、博导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成才教 育等活动,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 决心。

占领校园网络文化主阵地。校园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时 刻反映着社会的变迁, 不断地吸收和表现社会上最先进的文化 特征。进入新世纪,互联网的“触角”已伸向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对 师生的思想、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审时 度势,把握机遇,占领校园网络文化主阵地,建设健康、向上、高雅 的校园网络文化,学校相继推出了“院系上网工程”、“学生社团 上网工程”、“学生寝室上网工程”,并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有基础、有特色的站点,使之成为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头羊。党委宣传部新闻网将校报、电视台、广播台、英语广播台四种媒 体的信息整合起来,构建起校内新闻立交桥。各院系也开展了丰 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如计算机学院学生党员通过“阳光 创意”学生宿舍网,举办了“网上组织生活会”活动;电气与电子工 程学院通过学生宿舍网,掀起“手拉手助学活动”,已帮助湖北大

和谐校园文化

庞诚

(常熟理工学院管理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摘要:和谐的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建设的精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真谛。和谐的校园文化,不仅有利于创造健康、高

雅的校园文化,而且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社会化的完成,引导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关键词:和谐校园;校园文化;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0)02-0004-02 收稿日期:2009-12-10 作者简介:庞诚(1981-),男,江苏常熟人,助教,硕士,从事校园文化研究。

理论前沿·Theory Forefront 中外企业家

2010 年第1 期(下)总第341 期(上接1 页)

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至关重要的。”[4]224 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是学不来的、等不来的,它只有靠我们自己不断地努 力奋斗,特别是不断地开拓创新,正向江泽民所指出的:“搞社会 主义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必须在实践中探索和创造。”[2]73 面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挑战,江泽 民又进一步强调:“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 持创新,勇于创新。”[4]107“推进科技发展,关键要敢于和善于创 新。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 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无一 不是创新的结果。”[4]192 江泽民的这些论述表明,创新对于当代中 国发展来说已经是基本要求和客观趋势。

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尽管创新对人类社会来说有着重 要的意义,但是创新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是“手段,是永无休止的 过程”,它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江泽民 看来,创新的目标指向和目的意义在于,通过创新,促进中国改 革开放事业进一步深化,促进中国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现代化 建设事业更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创新是发展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 展的根本动力,但在改革开放以前,这一动力却被“以阶级斗争 为纲”所替代。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了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改革动力论”。江泽民则 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创新动力论”,使社会发 展的动力论更上一层楼。江泽民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 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3]12 江泽民的“创 新动力论”在形式上主要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等。理论创新,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 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体制创新,就是 要不断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要求的各方面体制;科技创新,就是要使科学技术成为我 国跨世纪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努力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 式发展。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我们必须“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 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3]12-13 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以理论创 新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把理论动力、体制动力和科技动力融汇成一股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 强大合力。总之,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 义社会发展动力论。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 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责任编辑:鲁小萌)悟县189 名贫困失学儿童重返课堂。学校通过在网上开展一系 列有影响的活动凝聚人、团结人、鼓舞人,大大拓展了网络思想 政治工作的空间。

提高校园文化的这种实践性。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 求真、求实、求诚是一名大学生必备的品质,因此,校园文化必然 显现出实践性、创造性、严谨性、丰富性的特点。“开展校园文化 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 高,不断实践化的过程”。青年大学生是最鲜活的生命本体和最 生动的文化实体, 是校园文化最热情的需求者和最积极的创造 者,是最具竞争心理、挑战心态、开拓意识、批判勇气和创新精神 的实践群落。在高校,校园文化最现实的生命力昭示和最生动的 价值性展现就是大学生创设的校园文化实践的舞台, 例如学生 社团、艺术节、运动会等。在实践精神的感召下,校园文化洋溢着 大学生们创造的个性,贯注了大学生们个性的创造,其间既体现 了大学生个性倾向的政治、思想、道德和需要、动机、目标,又体 现了个性活动的能力及相应的知识,还有个性行为方式的特征、性格、气质,这种创造个性从某种程序上说既是大学生生命主体 形象的设计和诠释, 又是其知识文化底蕴和潜能素质的外化与 彰显。

校园文化的这种实践性将大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都逼仄到从事最严谨的科学研究和最生动的艺术创造所需要的 那种精神状态,这是一名未来师者的必经之路,是一名师者个性 素质自由完满的激扬,它使大学生在求真的真诚、向善的热忱、务实的追求中达到一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努力提高大学生社会化的档次。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 思路之一,就是设法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档次,促进大学生提高 自身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具体做法是:第一,根据不同年级学 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选择不同的活动内容。低年级可以多 些娱乐型的,高年级则多些启迪型的(如学术交流、社会调查技 能与素质竞赛等)。第二,积极发现和培养社团骨干,选好社团带 头人,提高辅导员的人文素质,这是提高活动档次的关键。第三, 健全各种文化设施,这是提高活动档次的保障。第四,走出去或请 进来,加强交流与借鉴,对社会文化批判地吸收引用。同时,要不 断清除校园文化中的粗俗成分,保障大学生社会化的健康发展。例如,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社会非主导文化(“经商热”、“向钱 看”等现象)进入校园“, 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的 价值取向有所滋长,必须及时引起注意,开展有效的教育和管理。

结语

大学校园文化和谐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加强校园 文化建设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校文化发展内在的需要。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定提倡校园文化建设以人为本,营造富有 人文内涵的校园氛围,建设大学和谐校园文化。(责任编辑:李晓群)

第二篇:课堂教学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课堂教学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张老师的课,对我收益很大。我国目前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被动接受方式为主,课堂老师讲授的多,学生活动少,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面对新课改的教学,如何在吸收旧课程优点的基础上,更好的发展新课程,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即在实践中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新旧教材的关系,把教学中的优良传统、宝贵经验、持续传承、丰富、创新、发展,从而不断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因此,正确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一、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原理,既要对传统的经验批判继承,又要根据新的实践

要求不断发展创新,使批判继承与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要把继承优良传统作为创新的基础,认真研究优良传统对做好课改工作的重要作用;要在创新中将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在工作中要勇于面对现实,研究探索,想别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解决前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把继承与创新统一于课改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实现教材的整体优化,提升教学整体水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批判的眼光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在继承中创新奠好基。

继承的根本目的在于把历史沉淀与现实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课堂教学形成的特色得以延续,优良传统得以传承,宝贵经验得以光大,好的做法得以应用。

三、用全新的思维求新,以新图变,为在继承中创新导好航。

要在思想观念上创新求变。如果思维僵化,创新意识不强,就很难做到切合实际,灵活变通,主动突破。我们要创新发展,思维方式的调整就必须持之以恒地推进。思路办法上解放思想,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二、继承是教学的基础,创新是教学的动力,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是促进新课改发展

进步的动力源泉。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就能在继承中实现创新,在创新中取得突破,在不断突破中提升和增强课堂教学整体水平。一切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第三篇:请结合实际阐述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请结合实际阐述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刘雨青

赤峰学院音乐,赤峰024000

摘要:艺术活动发展重要的内在规律是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问题,我们所理解的传统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和创新性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在理解艺术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和创新性,需要在继承中学习,在学习中扬弃,在扬弃中发展。在继承和发扬的底蕴上进行创新,继承性和创新性既不能搁浅从前,也不能一如既往,把握时代的脚步,相辅相成,与时俱进。

关键词:艺术 ;继承 ;创新

艺术发展有着极其漫长的历史,历史的痕迹证明我们的祖先早就开始了一系列的艺术创作,而我们的祖先就是艺术家,他们留下来的作品便是艺术。品读了中国古代史,有一种从古代走到现代社会的感觉,历史的文化让我感慨艺术存在的历史之久,所以我认为要想真正的了解艺术活动就应该了解人类艺术创作的历史痕迹。

艺术的历史继承性,最一开始的表现在于对本民族文化作品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艺术和传统文化的吸收。艺术的历史文化传承,在其艺术的形式与表达、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式等均有突出的表现。以我国灿烂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皮影来说,它的制作步骤、演出方式和表达内容,分析了在现代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怎样创新皮影戏,可以使它的艺术价值在社会中加以传承。“皮影戏”,旧时称“影子戏”或“灯影戏”。在旧社会还没有电视的年代,皮影曾经是劳动人民十分受欢迎的娱乐活动之一。它是用牛皮、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诸多繁杂的工序做成的。用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病去世了,武帝日夜思念,最终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有一天出门,在路上遇到一个孩子手拿着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在地上生动活泼,惟妙惟肖。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布剪裁成李夫人的影像,涂上颜色,并在手脚处用木杆悬之。入夜时候围上方帷,点着灯烛,请皇帝过来坐在旁边观看。武帝看后龙颜大悦,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称作是皮影戏最早的历史渊源。

皮影戏在我国丰富的艺术宝库里,是一颗灿烂的明珠,流传之广泛,流派之多,堪称戏曲之最,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由于现代影视的飞速发展、各种娱乐活动的广泛应用,皮影戏几乎也达到了灭绝的地步。这是由于皮影戏所表现的都是古老的神话剧、历史剧和其它旧的民间剧目,表现形式与现代文化难以融合,缺乏现代戏的内容,最终被现代文化所埋没,很多年轻人一时无法接受。过去皮影戏在农村十分盛行,它作为一个独特的戏曲表现形式,具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高超的艺术价值。现在随着电影、电视,多媒体的广泛应用,皮影戏也变得越来越少。任何艺术不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是艺术有所突破的标志,皮影戏也是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艺术的瑰宝皮影戏在丰富的艺术宝库中不断地传承、发扬和光大,优秀的部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保守的方面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这一古老的艺术也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比如原来的皮影戏都是古代人物的脸谱和头饰,唱的都是古代的历史和神话剧,现在不但继承了这一传统的方式,又加以改造和创新。新的皮影从材料的制作上不但局限在驴皮、牛皮和其它动物皮上制作,而且是利用新的透明材料,彩色有机板等创作出现代人的脸谱与头饰,新型材料还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创作出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丰富的性格特点的皮影作品,既有时代感又能体现更加新颖的皮影道具,改革发展传统皮影的模式,使皮影这古老的技艺,散发灿烂的新韵。

要想继承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就必须与创新相结合,发扬传统与开拓创新是统一体。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然发展。因为中华民族文化总是在继承和弘扬自身传统中发展,所以它经历五千年的风雨而不衰落,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更新。创新是最有效的传承和发扬,例如现在我国音乐中流行乐派的中国风,就是中国音乐艺术传承与创新的结合,单纯的中国传统音乐、戏剧艺术,对青少年来说都难以接受,因为这些毕竟不是我们时代的东西,但是进行创新后,加上些西方音乐文化的元素,就变得易于传唱,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了很多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甚至对一些改编的原作品有所知。

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必须正确对待民族文化与艺术的发展。而继承民族文化,重要的是要立足与现实,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只有立足于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才是对伟大的传统文化的真正继承。在继承和弘扬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必须把握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不要墨守成规。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一定要把握时代的特征和发展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既有时代面貌,又有中国风、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

参考文献

[1] 马永成.皮影戏的传承与创新[期刊论文]-科学时代,2013(4).[2]杨顺清.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原则与政策浅析[期刊论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3]宋青茹.论艺术与创新的关系[期刊论文]-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2).[4] 苗蕾蕾.以老子思想助力文化创新[期刊论文]-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1.

第四篇:继承 发展 创新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1.教师要善于发掘历史教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人文底蕴和知识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显得尤为突出重要。生动形象有趣的语言表达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陶冶学生情操,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火的使用过程:天然火的出现或许是因为炎热干燥的季节里雷击引燃了森林中堆积的枯枝,或许是林中的一只小鹿为逃避猛兽的追逐而碰下悬崖的一块石头撞击到另一块石头的火星引燃了森林中千年的枯叶,或许是其它千年等一回才出现一次的偶然因素。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森林中燃起大火时,原始人类肯定和其他野兽一样惊慌的逃窜。大火过后,那些侥幸逃得性命的人面对满目的灰烬悲痛欲绝、一筹莫展,也许他们会远走他乡,结局是死于路途中或找到新的家园。也许他们会留下来,由于饥饿拣起烧焦的动物或同伴的尸体――那一定是难以下咽的食物。也许——当他们终于习惯这种食物时,下次再吃要等不知多少万年。在经过无数次数代人同样的经历才认识到火能给他们美味。从恐惧到认识,从认识到利用,这其间从逃窜到拣起烧焦的食物恐怕要经历上百万年的历程。我们的祖先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经历了多么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从猿进化成人,从古代人进化成现代人,人类每前进一步都须付出巨大的努力才终于进化成我们今天的样子。所以,我们一定要意识到现在的你我都是人类进化的结晶,我们的祖先经历了千辛万苦才进化成我们今天的样子。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做人。

又如,教学《民族团结》一课时(八年级下册11课),发掘了时政热点“别斯兰人质事件”和“中国青年志愿者接力计划”,通过比较,说明了民族团结的对国家繁荣稳定的重要大贡献,同时也引导学生怎样为国家,民族的发展作贡献。

2.教师善于组织开展课堂活动,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学生普遍具有贪玩好动、情感丰富、爱憎分明性格,而学习目标不是太明确。要把他们培养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靠空洞的说教是不能够实现的。

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每每学校例行的升国旗、唱国歌的仪式时,学生的热情似乎并不高。学生的国家意识在缺乏情景的创设时,是无法调动起来的,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被隐藏起来了。在教学“抗日战争”时,为了突出“爱国主义”的主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们这样做:选择“九·一八”这个特殊的日子,这个国人心中的“国耻日”,举行全年级师生共同参与的纪念仪式,通过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创设“知耻而后勇”的历史情境,培养、树立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题。

我们首先学习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的用水均益的名义发表的《日本,听我对你说》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然后和学生一起上网查资料,将自己收集的图片、文字资料设计成展板展示出来,用丰富的资料表现一个主题:“9.18”是日本人强加给中国的灾难,生活在沦陷区的中国人命运惨不忍睹。学生全景式的掌握了日本侵华战争过程,尤其是学生下载的南京大屠杀和万人坑的照片:日本人把香烟插在被砍下中国人头颅嘴里取乐;大大的泥坑里满是衣衫不整的尸体,而尸体的旁边是啼哭的婴儿,使得学生产生了悲愤压抑的情绪。这时我们向学生提出了要举行全年级上千名同学集会,听演讲、齐唱抗日歌曲来纪念9.18,得到了他们的响应。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体验历史,我们又专门利用课堂教唱了《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这些抗日歌曲,继续利用情景体验酝酿学生的悲愤情绪。在9.18这天,集会开始,教师和学生共同主持仪式,当主持人说道:“看看我们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吧!在山西大同,有一个中国人白骨填满的“万人坑”;有一个婴儿在尸体堆里哭喊着找妈妈。在河北潘家峪,有一个中国人尸体垒成的“肉坟丘”,有一个六岁的女孩被鬼子活生生的撕成两半„”骇人听闻的情景和学生查找到的资料相互印证,主持人悲伧的语调,悲愤的表情,成功的创造一种悲凉的气氛笼罩全场。抓住了学生的心,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演讲开始,当学生演讲到“蓄意的屠杀,惨绝人寰啊!魔鬼!魔鬼呀!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那充满激愤,发自肺腑的语言把全场的悲痛达到高潮!有的学生再也忍受不住夺眶而下的眼泪,他们的情感需要在这是得到宣泄。学生又演讲到“如果我们的肩膀柔弱得连学习的担子都扛不起,那么一切都是空谈。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突出了活动的宗旨,使学生明确了目前的责任。最后安排齐唱国歌,主持人用激励的语言说到:“同学们,每当《义勇军进行曲》响起的时候,请高唱《国歌》。让它不断提醒我们:祖国需要强大,民族需要尊严,我们需要肩负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从来没有听到学生如此整齐,嘹亮和充满感情地歌声。这不就是我们企盼已久的齐唱国歌的效果吗?我们欣慰的感觉到,学生通过活动对国歌,对自己肩负的使命已有深刻的认识。

整个集会过程把学生带回那个特殊年代,体验到了民族的苦难,侵略者的毒辣,反抗者的顽强。唤醒他“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认同感。我们感到这些生活在舒适和安逸当中的很多同学的内心已凝聚起一种自强不息、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国家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里更加清晰了。

说到再现历史场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在中国现代史的学习时,又做过这样的尝试。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半个世纪前发生的抗美援朝战争,我们把一位经历过这一历史事件仍然健在的老人请到学校,以老人的经历作为学生体验历史的活教材。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由志愿军老人和宜宾二中的学生主持人共同合作,以谈话、聊天的方式进行祖孙之间的交流。学生主持人充当活动串联,营造亲切气氛,以调动老战士讲述历史的激情为主。通过现场学生的参与,同时用视频传输手段面向全体初二同学。这种情景体验的手段,符合学生喜欢听故事的性格特点。在听取故事的同时,让学生产生学习老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我们民族平凡且崇高的人格的动力,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塑造,从而实现活动目的。活动前,教师多次到老人家和老人谈心,在老人陈旧的相册里,我们发现了这样的一首自题的诗句:“缺衣少食的岁月,血肉横飞的战场。经历了人生磨难,铸就了民族脊梁”。朴实无华的诗句,既是老人崇高的人格品质的体现,又是历史与现实的桥梁。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志愿军战士生动细致的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于是教师把它作为了活动连接的线索。活动中,我们首先播放了歌曲《我的祖国》来调动学生的情感,然后播放《志愿军军歌》来调动老人的情感。老人把他和战友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工作、生活的经历作了详细具体的讲述。在学生的提问下老人描述了自己参军的原因、经历和志愿军战士贫乏的物质条件。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回到了那个曾经慷慨激昂、金戈铁马的年代,他们从老人怎样参军的历史里,感受到了50年代新中国年轻人的爱国热情,祖国正在经历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伟大的事业。当老人讲述到志愿军战士面对物质困难用简陋的武器装备与美国的现代化装备作战,最后保全了自己,战胜敌人的经历时,学生从老人的表情和语言中,感受到了战争的惨烈程度。事后学生对我们说:“那些场景是我们这些只看过电影《上甘岭》和《英雄儿女》难以想像的。真实感人的志愿军战士事迹,体现了坚强的意志,巨大的牺牲,无私无畏的爱国热情。更加深了我们对课本上所说的‘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的认识’”。以这样一种课堂体验的方式,老人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学生的情感,熏陶学生的心灵。老人对人生的感悟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也带给学生做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学习、生活的思考。有意识的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塑造,从而实现活动目的。

3.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情感价值观,要善于引导,并为学生展示自己提供舞台

作为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经常有表现自己能力和情感的欲望。教师应该敏锐的发现已经形成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学生展示自己提供舞台、指引方向。

例如在二战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觉部分男同学非常欣赏二战的头号战犯希特勒,他们津津乐道希特勒的《我的奋斗》,认为希特勒敢想敢为,做了那么多别人不敢做,也不可能做成的事迹。非常有个性,值得崇拜。而其余学生虽然有反驳的愿望,又苦于找不到有说服力的证据。这种冲突胶着的状态,为老师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景,给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新问题。教师设计了几个启发性的问题:1.希特勒为什么要写《我的奋斗》?2.希特勒掌权以后在德国做了些什么?在世界其它国家做了什么?你是怎样评价希特勒的种种行为的?这三个问题,相互关联,环环紧扣,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学生朦胧的想法、新奇的见解、在阅读课文和相互讨论中得到验证。一个同学的发言围绕着课文知识“法西斯的暴行”十分精彩的说到:“我非常反感希特勒的所作所为,为了自己的需要,他可以随意的践踏他人的生命。生命是人立足的根本,是宝贵和唯一的财产,何况希特勒残害生灵的方式又是那样的令人发指。”这位学生的发言蕴含着初步的人道主义和人权的理念。也许她并不知道这两个概念的名称,可是在老师的问题情境里,通过积极的思考,她对这两个理念的具体运用,给老师一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喜。那些只根据自己个人需要,片面强调希特勒是英雄的学生,在课堂学习后,冷静了下来,感到了自己想法的幼稚和错误。学生们在学习关于日本的侵华战争的历史和开展9、18活动中,对比今天日本对历史的态度,响应网上广为流传的抵制日货的潮流,有学生甚至质问历史老师有没有参加网上发起的反对日本加入常任理事国的签名活动,有学生自发组织同学印发抵制日货的宣传单,在家长和社会上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学生的行为让老师始料不及。理智的说这是一种过于的偏激的爱国的行为,但是,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在了解历史后,谁产生这样的行为都是正常的。何况,日本本身没有正确的反省战争罪行,正是他们的这种态度,激发了中国人所谓“反日”的爱国行为。作为政府,作为正式的教科书肯定不能旗帜鲜明号召抵制日货,但是,我们肯定了学生的爱国行为--任何历史教师都有责任激发、保护、引导学生的任何形式爱国行为。

有的学生在学习了世界史九年级下册关于美国、西欧和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认识到其中共同的原因中关于重视发展教育的因素时,也非常关心中国的教育,主动积极收听今年的两会报告,第一时间把今年中国教育改革的消息告诉班上的每个同学,这种关心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情感、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它让我们意识到,学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建构一个表现自己的舞台,需要有一个与生活的世界相联系的舞台。

有了这样一个舞台就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个真实的事情:一位平时学习不努力的学生在“9.18”集会后,对他的班长说“原来都想彻底放弃学习的念头了,‘9.18’集会以后,觉得自己身上似乎有了一种责任感,应该坚持学习。”现在回想起来“9.18”集会活动之所以成功,就在于集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舞台;集会后又出版了校报增刊,发表了大量的学生文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纷纷向各种报刊投稿,例如《日本,听我对你说》、《写给日本同学的信》等刊登在《宜宾晚报》上。除发表文章外,学生在书写毕业留言的时候,受历史责任感的影响,部分同学在填写以后的志愿一栏里,男同学这样写:首先好好念书,锻炼身体,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就去当兵。女同学这样写:学好知识,到西部当志愿者,从事教育工作(明显的是受到了教师教学“别斯兰人质事件”和“中国青年志愿者接力计划”的影响。)。这些学生特有的表达方式,并不一定会真的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实现,可是它反映了学生的一种良好的心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通过历史教学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来。

以上实例是我们在课程改革方面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不刻意的追求历史学科的完整性。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五篇:浅谈共青团工作的继承与创新

文章标题:浅谈共青团工作的继承与创新

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带领青年建设新世纪的历史重任。共青团组织应该努力继承二十世纪青年运动的光荣传统,大胆探索共青团工作跨世纪的发展方向。共青团工作,应在继承中创新、开拓中进取,应勇敢地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着眼未来,把共青团事业融入到国家的强盛、党的宏伟目标、青年的进步与时代发展的步伐中,努力实现共青团工作创新与发展的突破。

[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共青团工作要继承党的优良传统优良的传统是共青团工作蓬勃发展的基础。在长期的工作实践过程中,共青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大胆创新和开风气之先的精神,积极投身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优良的传统,这些宝贵的经验和优良传统是团事业继往开来的财富与动力,也是我们创新工作思想、保持共青团工作生机与活力的基础,需要我们大力继承和不断弘扬。(一)坚持正确地教育引导青年。教育引导青年,是共青团工作的基点。长期以来,在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征程中,共青团发扬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及党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担负着团结教育青年的重要职责。要贴近青年实际,认真履行工作职能,教育引导青年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全面提高素质,使青年一代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帮助青年树立现阶段的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要积极引导青年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国情,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帮助青年把崇高的理想同现实的努力结合起来,正视现实而不回避现实中的困难,积极地去面对困难,勇敢地克服困难,努力为实现全民族的共同理想而奋斗。(二)坚持竭诚服务带领青年。服务带领青年是共青团工作的手段。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服务带领青年,增强对青年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加强共青团工作最根本的途径,只有竭诚为青年服务,团组织才能更广泛地联系吸引青年,团结影响青年。要加大服务青年的工作力度,把为青年服务作为加强团的建设的突破口,以服务促建设,以服务求活跃,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干部的磁铁作用,不断扩大、加强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三)坚持服务于青年的成长成才。青年的健康成长,青年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施展才华,是党的要求,是青年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共青团组织的根本任务。共青团不同于其它的群众组织,它必须从党和国家的事业出发,着眼于青年的根本利益,要自觉服务于青年的成长成才。共青团要为青年的成长成才服务,就必须从大处着眼,实处着手,把服务青年的大目标落实到为青年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上,从具体事情抓起,千方百计地为青年的成长成才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团组织才能成为青年的贴心人,才能实现共青团工作的目的,使共青团工作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社会和服务青年。

二、共青团工作要不断创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共青团工作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共青团组织必须在继承中大胆创新,建立适应知识经济变革和发展的创新体系,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只有不断地创新,才有可能推进共青团工作的新发展。要建立共青团的创新体系,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工作手段、工作效果。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在改革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形成一套新的工作体系。(一)创新工作思路。良好的工作思路是搞好共青团工作的基础,思路清晰,能促使共青团工作目标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并能整合团工作的整个资源,使共青团工作的目标得以实现。因此,对每一项团的活动和每一个时期的共青团工作我们都必须结合各种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思路,使团的各项工作任务按照这一思路顺利得以实现。创新工作思路必须按照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在服务大局的前提下开始进行,要正确处理好三服务的关系,既要考虑党政所需,社会所急,更要考虑青年所求。再次,必须在服务大局和服务社会中实现服务青年的成长成才。近几年来,我局团委制定了“发挥优势,重点突破,培育精品,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不断创新,积极进取,创造了新的业绩。事实证明,创新工作思路,是团的工作迎接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实现新突破,取得新胜利的前提和保障。(二)创新工作内容。创新工作内容就是要在知识不断更新,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使团的活动和工作主题更加适应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更好地适应青年的需要。在建功立业方面要注重培养青年的科技素质和创新精神,造就高素质的青年人才。总之,创新工作内容,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加强青年思想建设,使广大青年积极的氛围中茁壮成长。(三)创新工作手段。面对新情况,新问

题,我们必须把握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主题,不断探索共青团工作方式的创新。创新工作方式必须正视新时期广大青年的价值观念、伦理操守、文化心态、行为模式的变化。因此,对共青团组织的思想认识、管理制度,工作机制等就要创新。主要是要改变传统、单一的工作方式,注意整合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运用科技,在新的知识领域里设计团工作的新构架。要更多地依靠

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服务和引导青年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提高青年迎接时代挑战的能力。(四)创新工作机制。工作机制的创新,主要是建立科学的社会化运行机制,重点在工作网络、阵地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创新,使团组织在新形势下能够延伸工作手臂,拓宽工作领域,增强工作依托,扩大工作阵地,壮大工作队伍。要紧紧围绕党政工作大局,针对社会和群众需要开展工作,努力扩大工作外延,使工作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工作内容更加贴近社会生活,更加适应青年需求。社会化的青年工作运行机制的建立,将为在服务大局与服务青年的有机结合中加强团的建设提供一种工作依托,从而更有效地吸引青年,凝聚青年,教育青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水务局团委2006年12月

《浅谈共青团工作的继承与创新》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谈共青团工作的继承与创新。

下载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作文常见主题——继承与创新

    高考作文常见主题——继承与创新 【典型题目】 1、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的试验。法伯把若干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

    如何处理与后进生的关系(精选合集)

    如何处理与后进生的关系 羊角中心柴俊杰 在一个班级里,我们往往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和学习成绩把学生划分为三类:即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所谓的后进生是指那些令部分老师比......

    如何处理与上级的关系

    如何处理与上级的关系 当今世界,无论你在哪个职位,无论你是学习还是工作,几乎都有自己的上级领导,与上级处理好关系成为人际交流的重中之重。领导与部属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

    处理与领导的关系)

    (一)解题技巧 1.意识认知 从性质上说,个人与领导是工作关系、同事关系、主辅关系;从组织上说,个人与领导是上下级关系,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从政治上说,个人与领导一律平等,是一种同志......

    如何处理与技校学生关系

    如何处理与技校学生关系 十几年的学生生涯加上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深有体会,一个人与教师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而教师的人际交往,则有50%以上是与学生的交......

    处理与外来人口的关系

    处理与外来人口的关系1、协助政府各级相关部门做好外来流动人口的登记、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办暂住证、注销等手续,填报有关外来流动人口统计报表等工作。协助劳动和......

    劳动关系与争议处理

    《劳动关系与争议处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劳动关系体现为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关系,处于劳动过程不同地位的人通过劳动关系体现社会经济地位。具体说明了( B )。P8 A.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与争议处理大全

    1、《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A。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 2、用人单位应当在每天的劳动时间 A.1小时 3、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