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反刍式单元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3 03:3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反刍式单元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反刍式单元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反刍式单元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反刍式单元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吕 东

纲要: 序言:论述反刍式单元教学法的作用和局限性及本文写作缘由。

第一部分: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与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主要论述两个问题:教学思想上实现两个转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树立三个新观念。

第二部分:反刍式单元教学中三类阅读教学的关系。着重论述阅读课教学中导读、仿读、自读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应注意的事项。

第三部分:语文教师对反刍式单元教学的适应。主要从心理上、成功语文教育、读书三个方面论述。第四部分:反刍式单元教学必须致力于学生内因的诱发——培养思维能力、养成良好语文习惯、保持学习兴趣。从三个方面论述诱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问题。

第五部分:反刍式单元教学中对“双基”的落实与思想教育。从落实“双基”、思想教育两个方面论述。

反刍式单元教学法是中学语文学科整体改革实验项目,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甚至被人视为:“深化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实现由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转变的必由之路。”

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它以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为指针,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参与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语文素质,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可培养、造就适应未来的高素质人才。

实施反刍式单元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确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但也有一定局限性,这其中有的是它本身所固有的;有的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教师、学生、教材的条件下不够成熟所产生的。本文所探讨的问题,主要属于后者。

一、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与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

反刍式单元教学首先是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提出来的,其本质就在于将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题。其方法论上的表现就在于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作为实施教学步骤的理论依据。“反刍式单元教学”现实针对性,就在于一方面改革传统教学教育观念;另一方面确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形态,以适应个性发展的社会需要。

从教学思想上说,运用反刍式单元教学至少要有两个转变:一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能力为主;二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证明,要改革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者必须率先改革不合时宜的教育观念,树立如下具体的新观念:

(一)全面指导的观念。就是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都得以发展的观念。这要求在每个教学的每个具体环节中,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特殊需要,考虑如何具体指导,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个性和创造潜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统一安排、多课协调的观念。即根据每个单元的教学要求,统一安排总览、阅读、写说、评价、补漏五个环节的具体要求、课时、课型,尤其要恰当合理的安排好阅读教学中导读、仿读、自读的自练、自改、自结三课型,使之相互协调、相互联系,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在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观念。在语文课中要善于创造语文活动环境,调动学生自主性,引导他们充分参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语文练习,并开辟社会语文教育这一广阔天地地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

二、反刍式单元教学中阅读教学中三类课型教学的关系

反刍式单元教学的安排,体现了单元教学的特点与要求。这就是通过第一篇讲读课文的导读,来带动其他教读课文和其他课文,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统一起来。

导读要根据教材提供的训练重点与预习提示、课后思考与练习去设计,指导学生自我学习,教给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仿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落实训练重点和预习提示,完成由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的过渡,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自读,教师便可让学生在课前自学,写出读书笔记,课堂上学生讨论、评价、总结,以使学生养成自读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注意防止:不加区分,平均用力;对仿读、自读完全放手。在“放”与“不放”之间,须处理好“放”与“不放”以及“怎样放”的问题,笔者认为,关键要明确教学要求,把握好单元教学的“度”。个人认为,导读要“精读”和“精导”,也就是说,教师既要讲更要引导学生读。讲和导都要“精”,“精”的关键在于扣紧单元教学重点与难点。至于仿读和自读,一要放手让学生仿读、自读;二要加强引导、启发。

三、语文教师对反刍式单元教学的适应

反刍式单元教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实际上至今仍未被全面实施,除了对反刍式单元教学法缺乏全面认识和受传统教学束缚外,还有一个由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提高素质的过程。

对于教师来说,在适应过程中,首要的是增强心理上的适应能力,采取积极的调整措施;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得失观,应该看到,教学本身就有得有失,要尽力促使“失”向“得”方面转变。

其次,成功的语文教育,依赖于教师丰富的内在涵养、深厚的人文底蕴、过硬的基本功力。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加强学习与锻炼,并以自身为基础来吸收消化别人的先进经验。语文教师要实现成功的语文教育,一要加强修养,提高人格力量。高尚的人格来自语文教师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来自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来自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来自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和对假恶丑的切齿痛恨,来自于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宽阔博大的胸怀,来自对教材透彻而正确的认识,来自和学生共同奋斗的内在需要。二要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教师的思想魅力,来自于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再次,读书,是凸现语文教学边缘性特征,是实现语文教师自我“充电”的最佳途径。读书,不仅为创造提供原材料,而且能够启发语文教师创造的灵感。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多读书,尤其要广泛涉猎人文科学知识,主动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一是确立优秀的人文素质观和大语文教育观;二是尽快学习使用各种进行信息资源处理与应用的计算机软件和工具;三是用新型的学生自主的、相互协作的教育模式取代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四是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全新的、科学的语文教学方法。

四、反刍式单元教学必须致力于学生内因的诱发——培养思维能力、养成良好语文习惯、保持学习兴趣

采取反刍式单元教学,不能偏重于外部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而必须致力于对学生内因的诱发,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分析、归纳、比较、写作去培养兴趣,激发动机,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培养能力。

首先,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这主要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更为深刻、周到的思辨活动,敢于提出问题、乐于钻研问题;在此基础上,既尊重老师,大胆怀疑,科学探索、勇于创新:帮助解放思想、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成为善于思考、勇于怀疑的学者型教育者;逼学生提问,教学生无中生有地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高质量的问题;指导学生自己研讨问题;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

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生清醒的认识和认真的态度,是养成他们良好语文习惯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长期地反复练习和实践,持之以恒,逐渐达到熟练并把“熟练”巩固下来,从而成为良好的语文习惯。

再次,用“情感”调动学生学好语文。用课文作者的思想去感染学生,叩开学生情感的心扉;理清课文脉络,剖析人物形象,引起学生感情共鸣。寻觅富有情感的语句、字眼,灌注情感,动之以情。作文的文题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因素,诱发良好的写作因素,鼓起写作的热情。

第四,引导学生向自学方面不断进展。要让学生明了培养自学能力的意义;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

第五,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课堂上引导学生展开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活动;树立文章陌生化的教学导入观念,使教师把熟悉的文章用陌生的面孔出现在学生眼前,通过可能产生的创造性理解,开拓学生学习文章的思路;教师要运用学习迁移指导法,即“举一”以“反三”。

第六,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总的来说,教师可从知识本身去发现美和乐趣,从而激发学生探讨的欲望。教师要以较高的审美情趣,从抽象的事理中发掘出形象的美,让学生在形象的感知中接受知识。教师应凭借其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传授能力,精心设计出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学中须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启发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动态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教师具有较强的控制课堂情绪、处理异常现象及自我解嘲的应变能力和承认错误的勇气。

五、反刍式单元教学中“双基”的落实和思想教育

“整体性”、“系统性”无疑是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在认识论上的表现,但怎样将“整体性”、“系统性”反映到具体教学实践中来,必须结合一些具体要求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所谓“具体要求”的内容是随着学年的转换、单元的更替、单元内课文的前后而变化的。所谓“整体性”、“系统性”也必须随着这些要求的变化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得到不同的体现。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也就是一般性(普遍性)的要求与教学对象——学生的实际(特殊性)相结合的过程。地区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不同,即使在同一区域内,学生的实际情况也纷繁复杂、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学对象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反映到具体教学实践中,在学生的各自最佳接受状态中完成教学任务。

语文学科中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教学单元内容(主题与题材)的丰富性,多角度地为思想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因此,不能因为教材是按文体组织单元、反刍式教学法又用三类课型教学,就削弱思想教育。相反地,在语文训练中自觉而自然地渗透思想教育——最便利的条件是从比较入手,如通过比较异同,找出原因,因势利导,水到渠成,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参考书目和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简介》(钟德赣)

3、《中学语文单元教学模式》(饶杰腾主编)

4、《论审美情感的培养与“移情”教学法》(李盛华)——《中学语文教学》1/1994

5、《语文教师是教练,不是导演》(谢绥东)——《中学语文教学》2/1994

6、《谈语文教学的“系统观”》(张运辅)——《中学语文教学》5/1994

7、《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四个重要环节》(吴桐祯)——《中学语文教学》8-9/1994

8、《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为培养跨世纪人才服务》(宇明)——《中学语文教学》12/1994

9、《试论语文习惯的养成》(曹公成)——《中学语文教学》7/1997

10、《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情艺术》(何更生)——《中学语文教学》8/1998

11、《精点导析 电脑示妙》(杨祥明)《提高青年教师素质之我见》(孙春成)

——《中学语文教学》9/1997

12、《教学过程中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陈晓燕 陈晓秋)10/1997

13、《教师素质与教学效率》(鞠党生)——《中学语文教学》12/1997

14、《关于教学观的对话》(钱梦龙)——《中学语文教学》2/1998

15、《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李镇西)《选好突破口,优化课堂教学》(徐敏德)《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作用》(郑晓舜)

——《中学语文教学》6/1998

16、《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易海华)——《中学语文教学》1/1999

17、《运用电化教育手段优化语文教学》(韩东路)——《中学语文教学》2/1999

18、《根据学生心理 优化课堂教学》(刘志山)——《中学语文教学》4/1999

第二篇:变式问题教学的粗浅思考02

变式问题教学的粗浅思考02

三牧中学数学组

林山杰

“一题多解,解法优化;一题多变,变中求同;多题一法,同模通法”是数学解题与习题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对各个数学知识模块,进行这三个维度的探究教学,非常有益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侧重于思考与研究常见的几何特征模型的一些变式问题的一些结论,并介绍一点对问题变式的改编方法的思考.①②③④⑤⑥←→

主题2:关于一些常见的含有平分角结构的特征图形的互逆命题组

问题2-1-1:如图2-1-1,(点D在OA上),有三个命题:①AOB平分∠AOC,②BD∥OC,③ OD=DB.

则①②③知二可证其余,即①②→③,②③→①,①③→②.

DBO这三个问题显然互为逆命题,且易证为真命题.可以简单归纳为“平分角”“平行”“等腰”知二可得第三.这三个命题的证明显C然都是从角的等量关系来转化.其中

图2-1-1平分平行等腰现形OB平分AOC(等价于)AOB=BOC=AOC2BD∥OC(等价于)DOB=BOCOD=DB(等价于)DOB=BOD(即AOB)

而这三组“角的等量关系”,显然可以从其中任意两个推出第三个.证明思路中可以看出角的等量关系可以与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的三线八角结构),线的数量关系(等边对等角及等角对等边)相互转化.而几何证明,线角是核心元素,线角转化是重要方法技巧.

这个问题改变平行的位置特征,可以得到问题2-1-2:如图A2-1-2,(点E在OA反向延长线上),有三个命题:①OB平分∠图2-1-2平分平行等腰现形AOC,②BO∥EC,③ OE=OC.

则①②③知二可证其余,即①②→③,②③→①,①③→②. BO

其证明思路与前一个问题几乎完全相同,稍有一些小区别,需CE要用到三角形外角定理证明比较简洁点.

问题2-2:如图2-2,(点D在BC上),有四个命题:①AB=ACA(它等价于∠B=∠C,只写出其中一个),②AD⊥BC于D,③ BD=CD,④ AD平分∠BAC.

显然这个图形中,①②③④知二可证其余.其中①②→③④,①④→②③,①③→②④,就是三线合一定理.而②③→①是根据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于是再用三线合一可以推出④.

1BDC图2-2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第五个真命题:②④→①③,只需AAS证明△ABD≌△ACD,前面四个命题也是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只不过前面四个有教材的定理体系,可以直接使用有关结论.第五个命题不是定理.

第六个真命题:②③→①④本质也是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只是所给条件满足SSA,不能直接证明,需要添辅助线来构造新的全等,最后转化出所证问题.有常见的几种证明方法.

方法1:由③AD平分∠BAC的条件,构造角平分线上的点D到A角两边的垂线段DH,DG.则DH=DG,接下来HL证明△BDH≌△CDG,从而∠B=∠C,等角对等边推出AB=AC,于是转化为前面的问题.

HG方法2(等面积法证明角平分线的另一个定理,教材中已经删去):辅助线同方法1,得出DH=DG,从而(S[△ABD]/S[△BCDACD])=(AB/AC).又△ABD与△ACD等底同高,得出(S[△ABD]/S[△图2-2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ACD])=(BD/DC).所以(AB/AC)=(BD/DC).再由②BD=CD知AB=AC,余下证明略.

A方法3:由②BD=CD可以构造倍长中线的全等三角形结构.即SAS证明△A’BD≌△ACD,从而∠BA’D=∠CAD=∠BAD,所以AB=A’B=CA,余下证明略.

方法4:辅助线图形同方法3,但是辅助线的作法不同.过B作AC的平BCD行线与AD的延长线相交于A’,则由平行+平分角结构得出等腰AB=A’B,再由平行+平分线结构得出△A’BD≌△ACD(AAS或ASA),其余证明略.

A' A O"问题2-3:如图2-3,在四边形CPOQ中,①OC平分∠

POQ,②CP=CQ,③∠CPQ+∠CQO=180°(等价于∠QCP+Q'∠QOP=180°)G由①②可知△OPC与△OQC满足SSA.若OP=OQ,PC则二者全等,此时P与Q关于OC对称.若OP≠OQ,则

二者不全等,即为SSA的反例图形.下面研究下这个四边P'B形CPOQ在如图所示条件(OP≠OQ)下的互逆命题组,即

O'OQH①②③知二可证其余,即①②→③,②③→①,①③→②.

图2-3 SSA的反例四边形命题1:①②→③简证如下:构造辅助线CG,CH,根

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本质是AAS证明△OCG≌△OCH)由①推出GG=CH,根据HL证明△CPG≌△CQH,从而得出∠CPG=∠CQH,从而∠CPQ+∠CQO=180°.

命题2:②③→①简证:相同的辅助线,先证△CPG≌△CQH,再用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本质是HL证明Rt△OCG≌Rt△OCH)推出①OC平分∠POQ.

命题3:①③→②简证:相同的辅助线,先证GG=CH,再根据AAS证明△CPG≌△CQH,余下证明略.

我们发现这三个命题的证明思路本质是一样的,证明两对三角形全等,只是证明全等的方法路径顺序有所改变而已.

这个四边形很重要,在许多常见的问题中都会见到它的身影,这是后话.

另外还可以应用圆的知识来证明有关结论,略去.只是教材中缺乏“对角互补的四边形四顶点共圆”的结论.还要注意这个四边形与等腰△COO’的转化,以及OQ + OP =2OH,OQ-OP =2QH.

问题2-4,如图2-3,在四边形ABCD中,F在边CD上,①BC∥AD,②BF平分∠ABC,③AF平分∠BAC,④BF⊥AF,⑤ CF=DF,⑥BC+AD=AB.这个图形存在一系列知道三个条件可以推出其余三个结论的命题,他们是否都是真命题?其中有这几个是假命题:①④⑥→②③⑤,反例图形如四边形ABC’D’; ②④⑥→ ①③⑤,反例图形是ABCD’;③④⑥→ ①②⑤,反例图形是ABC’D;其他的命题都是真命题;其中①②③④四个命题知三可以推出第四个.

命题1:①②③→④⑤⑥简证如下:显然两平行直线AD,BC被AB所截得的同旁内角的平分线BF与AF互相垂直,利用等式性质对角的等量关系进行变形可得.延长BF,AD交于点G,由平行平分角结构可以推出等腰AB=AG.在等腰△ABG中利用三线合一结构(本质是△AFB≌△AFG)得出BF=FG.再由平行平分线结构推出△CFB≌△DFG,从而CF=FD.

命题2:①②④→③⑤⑥简证如下:①②④→③,问题转化为命题1. 命题3:①③④→②⑤⑥,同命题2思路. 命题4:②③④→①⑤⑥,同命题2思路.

命题5:①②⑤→③④⑥简证思路:①⑤平行平分线结构推出△CFB≌△DFG,①②平行平分角结构可以推出等腰AB=AG,在等腰△ABG中利用三线合一结构得出BF⊥AF,其余问题略.

命题6:①②⑥→③④⑤简证思路:在AB上截取BE=BC,连接EF.②的条件得出轴对称全等△BCF≌△BEF,再导角证明∠AEF=180°-∠BEF=180°-∠BCF=∠ADF,从而SAS证明△AFE≌△AFD.

命题7:①③⑤→②④⑥,由条件的对称性知,同命题5. 命题8:①③⑥→②④⑤,由条件的对称性知,同命题6. 其他真命题的本质都是证明其中四对全等△AFB≌△AFG,△CFB≌△DFG,△BCF≌△BEF,△AFE≌△AFD,中有两对成立.留待读者自己思考,有个别题目需要设法绕开SSA的障碍或者证明三点共线.

当条件强化为直角梯形的图形时,所有命题都成立.

感悟:逆向思维带来的逆问题变式可以产生很多有意义的问题.但是有些图形的情况某些逆命题比较难,可以适当向学生介绍统一法和反证法.这样的例子后面的总结文章再介绍.

通过总结常见的基本结构,在问题2-4中,我的思考模式都是模块化的思路.如何培养学生这种思维能力是很值得推敲的教学问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慢慢思考总结. 一个图形的互逆命题组放在一个整体来考虑它们图形与思路的共性,是把局部问题放在整体来思考的研究路径,有一定的价值.如果因此产生思维定式的局限,说明研究的问题还达不到足够的高度与广度.需要在学习中不断突破,总结提升.

一些常见的特征图形,这样的学习思考有助于巩固基础.但是生僻的图形结构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有些费力不讨好.

第三篇:问题导学式

语文“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浅探

——以《方山子传》的教学为例

程翔

从传统的“教案导学”,发展到“学案导学”,再发展到“问题导学”,最后实现“自我导学”,这些年来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体现了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为实现从“预设—讲述”到“预设—生成”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在四种导学模式中,“问题导学”模式是关键,本文结合《方山子传》的教学来谈一谈这种课堂模式的基本构成和操作流程。

首先是问题的提出。谁来提出问题?可以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学生提出问题,还可以二者结合。比较三者的实际效果,还是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教师提出问题为辅更好一些。学生想要提出问题,必须深入阅读,从而产生问题。学贵有疑,学贵质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品质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养成的。也许最初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甚至可笑,但它是真实的,应该得到教师的尊重。久而久之,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的提问质量会提高的。这里就形成了“问题导学”模式的第一个构成环节:“深入文本—产生问题”。

翻转课堂也很重视提问。目前人们对翻转课堂的定义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这种课堂形式可以强化课堂讨论,而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最薄弱的部分恰恰就在课堂讨论上。我们习惯了以讲为主,习惯了教师把准备得近乎完美的教案内容直接传授给学生。这固然有其有利的一面,但也削弱、抑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力和批判性思维。以讲为主之所以有广阔的市场,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适合了目前还比较传统的应试模式。一旦考试模式有了大的改革,以讲为主的授课方式就岌岌乎殆哉。因此,“深入文本—产生问题”以及翻转课堂的讨论也就成了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教学形式,每一个教师都要掌握这种形式。

笔者教学《方山子传》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让学生读课文,至少读三遍,扫除文字障碍。然后学生提出问题,同组间交流。在交流汇总的过程中,那些看似幼稚可笑的问题在组内就被解决掉了,剩下的应该是“真问题”,由每组推举代表提出来。这是第二个环节。学生提出了以下五个问题:

1、方山子为什么抛弃了富贵生活到山中隐居?

2、方山子文武双全,为什么到山中隐居?

3、方山子的“妻子奴婢”为什么会“有自得之意”?

4、方山子衣着服饰“方耸而高”说明了什么?

5、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说明了什么?

以上问题都是学生提出的,应该说,问题的质量不低,都是围绕方山子这个“传主”提出的,说明学生产生了想要彻底了解方山子其人的欲望。为什么没有

提出字句理解上的问题呢?我分析是因为本文属于浅显文言文,学生可以自主解决。再者,对一篇文言文的学习,不一定要求字字句句都解释一遍。但是,学生的问题显然有所遗漏,比如,没有就《方山子传》的写作特点提出问题,也没有就“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这个重点句子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辅助一下。于是我补充提出三个问题:

6、本文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7、“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

8、你读了这篇文章后对方山子其人有何评价?

以上是第三个环节。接下来,进入第四个环节:解决问题。这是“问题导学”模式的主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暴露出来的思维缺陷,要提醒学生意识到这种缺陷,并加以改正。总之,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展开的过程。

笔者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各抒己见,然后选出代表发言。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应该是教师关注的内容,教师可以随时进行提醒、纠正。

在回答以上问题时,既要考虑到客观因素,又要考虑到主观因素。对依据客观因素得出的正确答案,可以视为“标准答案”。文本解读是有规律的,虽然有见仁见智之说,但不等于天马行空,更不等于信口开河。对于那些基于主观因素得出的答案,教师要允许其多样化,不要求有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

1题:方山子为什么抛弃了富贵生活到山中隐居?这是一个可以依据文本客观因素得出答案的问题。原文中有“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有“用财如粪土”,又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这些文字说明方山子是一个蔑视富贵、超尘拔俗的隐者,也反映出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2题:方山子文武双全,为什么到山中隐居?文本中也有客观依据,即“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驰骋”和“终不遇”大有文章,它说明方山子怀才而不遇,报国而无门,所以选择了隐居。

7题“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此题对以上两个题有补充作用。在方山子内心深处,燃烧着一团火。虽然方山子压抑着自己,但是这团火仍然透过眉宇间表现出来。这是对传主精神的刻画,十分深刻。

以上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文本内部,做到答有所据,不离文本。但是,这样做还不够,没有触及作者的心灵。在中学生的阅读习惯中,有文本意识,但往往缺乏作者意识。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相机诱导了。教师提醒学生:苏轼为何要为这样的人立传呢?除了想要表现传主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目的呢?聪明的学生立刻就明白了:作者苏轼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不过教师不要让聪明的学生一句话就结束思考,而是要留给全体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悟出思维上的不周密,进而走向周密。这样,从“文本意识”导向“作者意识”,理解的空间扩大了,思维的品质提高了,从而体现“问题导学”模式中“用问题导”、“导思维方法”的本质特点,从而体现台阶状的课堂流程,如下图:

作者意识

“问题导学”模式,目的在于学生的学,在于让学习发生,在于掌握学习方法和规律,在于提高学习能力,它区别于教案导学、学案导学的本质之处是注重生成的过程,问题是生成的,答案也是生成的。

如果说1、2题都有文本客观依据的话,那么3、4、5、7就没有明确的文本客观依据,需要凭借生活的、逻辑的依据来回答。如果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训练,教师就要加强一下,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再上一个台阶。比如回答7题,必须借助生活积累,借助对人性的理解,借助逻辑判断。

下面笔者再以3、4、5题为例,详细解说一下。

3题:方山子的“妻子奴婢”为什么会“有自得之意”?换句话问,她们为什么不是愁眉苦脸、牢骚满腹呢?生活中,丈夫的思想、情感以及价值追求会影响家人,尽管也有朱买臣之妻这样嫌贫爱富的女人,但也有相呴以湿、同甘共苦的夫妻。我们由此推知,方山子的价值观得到了妻子奴婢的认可,方山子之妻是一位贤德之女,并不像后来民间传说的河东狮吼那么可怕。中学生虽然没有成家,更没有做妻子奴婢的生活体验,但是可以根据一般的生活逻辑进行推测判断。比如有的学生说:“我爸爸的价值观影响了我”,就是很好的例证。

4题:方山子衣着服饰“方耸而高”说明了什么?简单回答就是:体现了方山子特立独行的性格特点。如果学生能再扩大一点,援引屈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的诗句,阐明人的外在服饰与其内在精神是有密切关系的,则说明学生的思维更加缜密而深刻。学生能否凭借已有知识解决当前问题,能否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下学上达、融会贯通,能否让以前积累起来的知识或经验发挥作用,会直接反映出学生学习力的高下,教师的教学应该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5题: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说明了什么?“俯”和“笑”是精彩的细节描写,原文的语境是这样的: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矍然”一词表现了方山子的惊讶,但听苏轼讲过之后,先“俯”后“笑”。“俯”是在思考,思考世道,思考苏轼的遭遇,联想自己的经历;“笑”是思考之后的结果,他理解苏轼的遭遇,世道就是这样,不值得大惊小怪,这样也好,远离官场、小人,落得个心灵自由。一“俯”一“笑”胜过千言万语,表现了方山子大彻大悟,看透人生和社会。他家中“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则从侧面折射出方山子邈远旷达的胸襟,也把对陶渊明人格的向往之情含蓄地诉诸笔端。

学生想要回答好这个问题,不仅需要对关键字、词、句应有的敏感,还需要对社会和人生,以及人性有所参悟,综合性比较强,难度比较大,对思维品质的要求也就比较高。学生的回答可能是你一句、我一句,东一句、西一句,教师要及时让学生总结、归纳,生成比较完整答案。以上三个问题呈现出“用问题导”、“导思维方法”的台阶状态课堂流程,如下图:4.凭借经验和知识推知

6题属于文章学的范畴,学生有一定的积累,可以做简单回答:①制造悬念。②倒叙手法。③结尾含蓄。但这是比较表面化的。教师可以将此题放到课下,让学生到图书馆、上网查阅有关《方山子传》构思艺术的资料,回到学校再与老师交流;也可以写成一篇短小的文艺评论,探究本文的构思特点,做一点研究性学习。

苏轼的这篇文章在构思上颇具特色。第一段用“少时”“稍壮”“晚”三个词粗线条勾勒了方山子的一生,点明“方山子”是其绰号。这就有了传奇色彩,制造了悬念。第二段写岐亭邂逅,点明是“故人”,形成一个波折,富有戏剧性。

第三段写“独念方山子少时”,采用倒叙手法,地点是岐山,重现方山子当年的侠士风采,与今日方山子形成对照,表达感慨,形成第二个波折。第五段插叙方山子家世,虽然富等公侯,却独来山中,推测一定是“有得”。“得”为何者?作者并不明说,而是用问句引发读者思考,是第三个波折。结尾一段再次使用问句,把方山子与光、黄间“异人”并提,引人遐想,为第四个波折。苏轼写《方山子传》,没有按照一般人物传记的写法去表现传主完整的一生,而是摘取几个典型片段,集中表现传主的侠和隐,时间上今昔错综,空间上交错穿插,情节上一波三折。最突出的是作者把自己与传主糅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破了传记的一般写法,形成了一种传记变体,体现了苏轼散文的风格特点。

如果学生能够有这样的认识和理解,其欣赏水平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即便达不到,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也能从中领悟欣赏叙事文本的一个方法:看波折。

8题:你读了这篇文章后对方山子其人有何评价?这个题侧重考查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来评判方山子。回答这样的题,要从“作者意”跨越到“读者意”上来,体现读者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如图:

读者意

区分“作者意”和“读者意”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阅读一个文本,首先要理解作者意,完成基础任务。但是,学生在文本面前不是被动的,会有个性化的感受,会有与作者不同的看法和体会。阅读教学不仅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者意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表达读者意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后者更加重要。

评价方山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评价者要对侠士文化和隐士文化有所接触和研究,能结合方山子所处的时代进行评价,能有纵向的史的观念;还要对苏轼写本文的特殊心境有所了解,具有横向联系和比较的观念。除此之外,还要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有所观照。

批判性阅读能力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甚至是一种核心的阅读能力,它超越文本,超越作者,体现读者视角。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就是超越传统的以鉴赏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传统的鉴赏教学固然包含一定的批判性阅读因素,但其主体还是鉴赏,批判是附庸,是不自觉的。批判性阅读中的批判则是独立的,自觉的。要批判文本,就要站在一定的文化高度上。在阅读能力中,批判性阅读能力是最高级的。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批判”二字理解为“文革大批判”那种口诛笔伐,而是指用一种比较成熟的价值观、文化观、文章观、阅读观去评判文本的优劣、得失、正误、是非,进而深入到作者层面去评判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它超越了狭窄的语文学范畴,进入到更加广阔的社会学、文化学、哲学领域。这样,“问题导学式”显示了它的终极关怀,指向了学生的精神文化成长,从“形而下”走向了“形而上”。如下图:

精神文化(形而上)

语文(形而下)

当然,“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不可能通过一篇课文的教学就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这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任重道远。只要我们具有这样的教学理念,并努力实践,一定会有所收获。

第四篇:关于对话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对话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2.1注意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要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有一片爱心,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感情,把学生看作是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和亲密的合作者,从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屈尊”和“倾听”,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尊重和关爱,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压力得到释放,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问,这样学生就能充分释放内在的潜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对话之中。并且教师要运用委婉、温和的语言,如“XX同学,你还有什么问题?”、“XX同学,你想说什么呢?”;“XX同学,你懂了吗?”;“xx同学讲讲你的思路?”并且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和意见要多予以鼓励,或表示赞许,这样,学生才有对话的信心和欲望;并教育学生要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2.2注意不要让对话形同虚设,要掌握好对话的时间。

教师对话时,语速要适中,问题要清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得懂,并且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至少等候3秒钟,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足够长的时间思考问题,如果思考时间不充分,加上精神紧张等原因,通常对答不出或者因仓促而导致回答错误;或者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网”,要么迫不及待地代替学生回答。这样,学生往往会因为自己的对话没有得到关注而丧失对话的热情,不愿再主动思考并展开对话,导致课堂的对话流于形式,没发挥其应有作用。2.3注意课堂对话要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普遍发展是现代教育追求的一个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教师的对话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要遵循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原则,激发起自信,发挥其潜能,锻炼其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例如:在进行反馈练习做选择题的时候,我会让成绩好的学生不要把答案讲出来,先用肢体语言-手指头示意,让其他学生也有思考的空间。

又例如:在学习“动物细胞工程”一节中

师:为何在细胞培养时,用胰蛋白酶分散细胞,而不用胃蛋白酶?

生: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胃蛋白酶的最适合PH为1.5左右,多数细胞培养液的PH为7.2-7.4,不能是胃蛋白酶发挥作用。

回答的这位学生是一名平时性格内向、成绩也不太出众的学生,在他手似举非举,笔者便让他回答。并且抓住这一亮点机会,笔者适时地表扬了他,在以后的课堂对话中,他也逐渐地活跃起来,积极发言,成绩也得到了飞速提高。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学习知识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等的主动建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帮助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中,教师不能再一味地讲授,要多与学生对话,并引导学生与教材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合作学习)以及学生与“已有知识”的对话,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实践证明,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是活跃的,课堂效率也能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周金成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生物课堂的对话式教学 中学生物学 2008-7 [2]罗雪飞 新课程实施中高中生物学对话教学的案例研究 中学生物学,2010-5 [3]王丽萍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细胞” 关于“胚胎移植”教学设计 中学生物学 2010-8

[4]连保如 让生物课堂成为学生快乐的学堂 中学生物教学 2008-7 [5]张莉萍 高培仁 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析 中学生物学 2010-3

第五篇:刍议语文问题式教学

刍议语文问题式教学

随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维的确立,问答法教学颇为盛行。有人称问答法是各种教学法的一把钥匙,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巧妙的提出问题。无论教学活动开始、进行或结束,提问都会经常用到。

一、问题式教学的重要性

1.设疑发问

设疑发问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指向教师的预期目标,将课堂关注的焦点引向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之处。

2.师生的问与答

师生的问与答可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应变的能力,在课堂的互动交流中生成新的观点,这是课堂最闪亮的思想火花。

3.课堂提问得法

巧妙的课堂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变接受为探索,变被动为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

4.诙谐而富于艺术性的提问

富有幽默风趣的课堂提间能消除学生学习的疲劳,更好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巧妙运用问题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体现出问题式教学,许多教师往往被动地准备数个问题在课堂呈现,而实际中并未从中受益,课堂中机械地一问一答,也给人一种作业讲评课的感觉,更有一种肢解课堂的感觉,失去了语文课堂的生动美。新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施,一改昔日“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教师重在指导、启发和引导发现。

1.创设情境,设疑导课

有人说,一个好的开始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诚然如此,设悬激奇,可以磁石般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一石激起水中天”的效果,常常能够事半功倍。在教苏轼的短文《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先结合写作背景,讲了一个作者贬官黄州的小故事,让学生猜猜看他是谁?这不仅引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为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埋下了伏笔。

2.自主学习,积累质疑

在这一过程中,指向明确地为学生准备一些问题,可以让学生不会被动地静听和旁观,让他们独学容易掌握的那些知识,并对不懂的地方质疑,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质疑方法,努力创造问题情境,提供质疑契机,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对重点语句进行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矛盾处进行质疑;对篇章中的详略安排,叙述顺序的变化,标点符号运用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教《济南的冬天》一课时,在充分的预习之后,学生的疑问一个接着一个“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只有北边缺着点口。”作者为什么这么写?是不是存在着语言上的错误?“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这一自然段和济南的冬天没什么大的联系,我把这一段删掉行不行?“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这一句作者为什么这么说?”等等,他们正用“?”这把钥匙开启智慧之门。

3.小组合作,探究释疑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良好的提问,在善于揣?V学生难于领会的问题,把握文章的主旨,脉络和作者的用心,抓住关键之处,要言不繁。自主学习中的不能解决的问题,经小组讨论解决。结果就会理解了: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只有北边缺了点口,这一句是作者的语言习惯,在生活中我们有时说话,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这一自然段,在文中起着过渡作用,删掉反而觉得文章不够完整。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有的学生说是冬天的反衬结果,河边是白雪,反而觉得水藻真绿;有的学生说,这句话是为了突出水藻在冬天不结冰的水里看上去最绿,也许在济南的其他季节里,并不很绿……经老师点拨,学生理解这句主要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大胆探究释疑才能孕育学生创造的能量,点燃创造的火花。

4.展示点拨,及时追问

根据小组内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帮助“学困生”减轻他们的自卑感、压抑感,让他们展示相对简单的问题,感受成功的快乐,在品尝学习乐趣的同时更可以树立自信心。避免仅作对与错,是与否的表面回答,引导学生反思答案,拓展学生的思路,有序地发散学生思维,挖掘出问题背后隐含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建构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培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5.总结提高,生生互问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之有序,才能言之有序;学起于思,思源于有疑。”学生之间的互相提问可以让本课的知识更完整,还能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6.课堂检测,激励竞争

一堂课是否有效,需要教师设计出与本课重难点相关的一、二个问题当堂测评。较好的方式可以在规定时间内抽取每个小组的一位成员代表本组得分,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提问的艺术,反映了教师水平的高下,提出的问题要在精巧上下功夫,有计划的选择最佳问题。有一句至理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而问题式教学的运用则可以将基础教育的改革带入一个明媚的春天,教师教学的最优化将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

(作者单位:637600四川省仪陇县五福小学)

下载关于反刍式单元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反刍式单元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整体语文教学来看还存在着一大弊端:课堂上教师牵着学生走,大部分问题都是教师提问,学生答,一问到底,问的问题......

    新课改地理探究式教学的思考[优秀范文五篇]

    新课改地理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探究式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探究式学习是将教学目标放在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的获取上。探究式课堂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

    “长程两段”式教学设计思考

    “长程两段”式教学设计思考 2015 年,“互联网 +”计划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意味着 ,“互联网+ ”开始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教育被普遍认为是未来互联网行业最受......

    对参与式教学的思考

    关于“参与式教学”的点滴思考 后箐完小 肖叔贵 课改不是新概念新名词,但“参与式教学” 的全面推开却是全新的。一学期过去了,大家都在摸索都在实践,也都在思考,我也不例外。下......

    关于语文课堂参与式教学的一些思考

    关于语文课堂参与式教学的一些思考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参与式教学便成为了语文课堂中的一种新颖有趣且具有较强启发性的教学方式,深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作为一名刚参......

    关于问题式教学法

    关于问题式教学法 贵州省威宁县牛棚中学 雷斌 等啊等,终于接到了到上海学习培训的通知,2012年5月18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一早就出发了,经过三天的旅途奔波,5月20日,终于到达了期待......

    问题式教学法

    摘要】 依照新课标,英语教学改革主要体现为: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

    四年级语文六单元问题式教材辅导(本站推荐)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辅导 一、 本组教材《乡下人家》主要内容是什么? 《乡下人家》描写了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