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决定
县委县政府
关于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决定
各乡镇党委、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省、州属行政企事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现就推进教育优先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强化党政责任
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责任意识,正确处理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教育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一号工程”,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一)建立完善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保障机制
1.建立健全党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制度 县委、县政府及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围绕国家、省、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根据本地实际,建立每年定期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制度。县、乡党委和政府每年各自专题研究教育工作不少于2 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研究解决教育发展重大事项和突出问题,帮助教育部门和基层学校解决实际困难。
2.建立健全党委政府年度教育工作述职制度
建立党委政府年度教育工作述职制度,各乡镇党委政府每年向县委县政府进行书面述职。县委、县政府及各乡镇党委政府年度教育工作情况纳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核。
的乡镇,实行年度教育目标考核“一票否决”;被亮“红牌”的乡镇,追究党政主要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责任;情节严重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引咎辞职。
二、加大保障力度
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解决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一)切实加强教育事业发展保障措施 1.全力保障教育事业法定投入
县委、县政府及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确保教育经费的法定投入。切实做到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在校生人数平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确保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足额征收并全部用于教育;确保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45%用于农村义务教育。
2.全力落实教育事业配套投入
县委、县政府及各乡镇党委政府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有关规定,确保按分担比例落实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和教师工作周转用房建设、校安工程、教育资助等教育配套资金;按照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确保从2013年起按可比口径计算的全县各级各类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全县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8%以上。
从2013年起实施农牧区入园幼儿资助计划,制定分类资助具体办法,资助农牧区及城市低保、孤残入园幼儿,保障农村幼儿园基本运行经费和入园幼儿保育费等开支,并按国家标
教育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教育事业发展需要,通过双选、公招、特岗计划等方式优先做好教师队伍补充工作,消除代课教师。
狠抓师资培训和提高工作。建立县与院校合作培训机制,完善县、校两级师资培训体系,搭建网络化交互式师资培训平台。
完善教师流动机制。调城区、片区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原则实行公开考调。调县外或调离教师队伍原则满5年,方可申请调动。
着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教师第十三个月奖励工资和年度目标奖与公务员同等待遇。教师目标奖等次以县教育局对学校综合目标考核等次为准。加快建设教师周转宿舍,优先解决教师安心工程住房,建立完善困难教职工享受“廉租房”制度。切实加大表彰及慰问教师力度,县财政每年专列10万元用于教师节慰问、抚恤及表彰奖励;每年专列10万元用于组织选派老教师、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外出学习考察。
着力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实行教师每年一次的免费体检制度。
着力建立教师内驱激励机制。一是设立教学质量专项奖励资金。县财政每年拨付教学质量专项奖励资金50万元,用于表彰奖励教育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二是实施教师退休奖励制度,鼓励支持教师终身从教。在县内工作满30年符合退休条件的一线教师,县一次性给予退休奖励金5万元。三是健全优秀教师表彰制度。县委、政府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十佳教师”、1.着力完善教育部门内设工作机构
完善教育行政管理及校长队伍岗位设置,配齐配强教育局长、学校校长;强化教研机构建设,充实教研队伍,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能力;设立县级学校安全管理办公室,增强县级学校安全管理办公室力量,提高教育系统安全管理和维护稳定能力;设立县级学生资助中心,配备专门力量,开展普通高中国家资助、非义务教育各类资助、生源地助学贷款等工作。
2.着力保障教育系统运行经费
切实解决教育行政部门运行经费。县财政要切实保障教育部门公用经费,按公务员公用经费标准高限预算并拨付教育部门公用经费;针对教育部门常规检查、现代技术教育、教研指导、招生等业务工作繁重实际,将县教育督导、远程网络直播录播教学、电子白板教学、教研、学校安全管理、统测统考、各类招生、师资培训等经费按实际需求纳入财政专项预算。
切实解决学校运行经费。县财政要根据学校类别预算并足额保证教师公用经费,县级城区学校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占县级机关人均公用经费标准比例、乡(镇)学校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占乡(镇)机关人均公用经费标准比例逐年提高。切实保障县中学、农村初中、寄宿制学校运行经费。
3.着力提升学校安全后勤保障能力
加强寄宿制学校后勤保障队伍建设。注重学校安全保障,逐步配齐安保人员(县中学、沙坪中学、县城小各4名,其余各校2名),进一步完善 “警校共育”机制;注重学校后勤保障,逐步解决寄宿制学校炊事员、生活管理员编制与配备问题,县聘学校后勤保障人员的待遇不低于与县内其他行业县聘人
(二)积极动员全社会支持参与教育事业发展
1.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
加大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力度。畅通信息渠道,强化政策宣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
2.切实搭建群众利益表达渠道和对教育工作建言献策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通信等现代科技手段,建设人民群众与教育部门、学校之间互动交流平台,广开言路、广纳民智,创造教育事业跨越发展良好舆论环境。
3.切实发动各方力量优化育人环境
将每年9月定为“尊师重教”宣传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教育发展环境大整治”宣传活动。号召家长积极参与,全社会力量配合,通过新闻媒体、部门宣讲等手段,加大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严厉打击影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种违法乱纪行为。严禁打骂、侮辱辱教师行为;严禁聚集到学校寻衅兹事,违者由政法机关从重从快处理。不断加强学校、家庭、社会联系与互动,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和乡镇教育组织,加强学生教育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深入开展警校共育活动,创建平安校园。切实增强部门协作力度,推动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净化校园周边治安、文化、商贸、卫生环境。
4.切实利用社会力量监督评价教育
重视社会力量对教育工作的监督、评价作用,充分听取各类交流平台、各类组织及各界人士对教育部门、学校的监督、建立教育系统教育资金巡查、审计制度。强化重大建设项目和经费使用全过程审计,防范学校财务风险,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加强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费等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控制制度。大力推进校务公开、财务公开,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行为。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
(二)学校要切实提高办学能力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规范教学、招生、办校办班、考试评价、教材使用、教师和收费等各类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2.推动规范化管理工作
深入开展学校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改革工作,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不因人设岗、任人唯亲;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虚心学习发达地区先进办学经验,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切实增强学校凝聚力,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三)广大教师要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1.树立高尚师德
全县教师要与时俱进,切实加强师德修养,树立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高尚师德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育人工作贯穿于教
第二篇: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推进教育优先发展
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推进教育优先发展
近年来,我县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三个优先”、突出“三个均衡”、强化“三个督导”,致力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有力促进了全县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协调发展,今年6月份顺利通过省政府“双高双普”评估验收。
坚持“三个优先”。一是教育事项优先决策。始终把教育作为富民强县的基础性工程来抓,优先考虑,重点安排,确保教育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先地位。二是教育问题优先解决。大力推进党政一把手负责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党政领导干部联教制度,制定出台一系列加快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教育优先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三是教育资金优先安排。严格按照“三个增长”要求,确保财政优先投入教育。2009年以来,全县教育支出1.4亿元,占新增财力的43.2%;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增长比例均高于当年财政收入增长比例五个百分点以上;全县教育附加费累计征收1.17亿元,全部投入城乡教育事业发展。2011年2月份起,免除了高中教育学费和学前一年教育费用,今年秋季开学起实现了十五年免费教育。突出“三个均衡”。一是均衡学校布点。稳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完成了“一个乡镇至少一所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新建县职教中心和特殊教育学校,形成了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学校布点。二是均衡办学条件。扎实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设施配套“四大”建设工程,实施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建设,城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三是均衡师资配置。坚持定期补充、定期培训、定期交流制度,全面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开展城乡学校对口支教工作,坚持新聘教师全部到乡村学校任教,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向乡村教师倾斜,并发放偏远学校教师补助津贴,引导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流动,在全县范围内实现了师资的优化组合。
强化“三个督导”。努力构建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现代教育管理体制。一是强化督导体制改革。在县政府教育督导室与教育局分设办公、独立行使职能的基础上,2011年设立了教育督导执法中心和教育督导评估中心,在全省率先完成县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标准化建设任务,使全县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二是强化督导网络建设。在全县设立四个督学责任区和47个义务教育信息监测点,聘请90余名专兼职督学、责任督学和教育督察员,形成了县、乡、村和学校“四位一体”的教育督导网络体系。三是强化督导手段创新。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督导与评估并举,大力实施教育督导评估“316工程”,切实加强乡镇、部门教育履职情况考核,率先开展校长、教师队伍督导评估工作,并将督导结果作为乡镇部门目标考核、校长选拔聘任、教师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以大督导推动教育大发展。
第三篇:落实教育优先发展
是创新实施环境育人工程。按照“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的要求,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300万元用于学校的美化、绿化、净化、硬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粉刷墙壁、粘贴瓷砖、硬化操场、更换门窗,加固栏杆、种植花草、修建文化长廊、德育长廊、艺术长廊,在学校显著位置书写教育方针、校训、粘挂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学生守则等,对校园环境进行了全方位的整体改造,涌现出了**一中、**中小学、浦贝中小学、小街中小学等一批颇具办学特色的学校。全县评选县级“绿色学校”36所,建成省、市级“绿色学校”15所,省、市级“文明学校”17所。
3.实施安居工程,让教师安居乐业。建设教师安居工程是实施科教兴县,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优师优教政策的具体体现。居所不安,谈何乐业?业所不乐,更何谈敬业?由于地域、政策、经济发展等因素,我县乡村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还较为艰苦,绝大多数教师以校为家,长期住在学校的集体宿舍、值班房或周转房里,到头来也没有属于自己产权的住房,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一直难以解决,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县委、政府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把实施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建设作为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体现,先后两次在**市八县一区率先启动了教师安居工程建设。
一是建盖“园丁小区”。“园丁小区”于1996年7月破土动工,1998年3月竣工交付使用。整个小区占地18.36亩,总面积9716.2m2,总投资984.2万元,共建住房120套,平均每套住房面积80平方米。每套成本价为8.2万元,在县政府投入281万元后,最后以每套平均价5.86万元出售给教职工,让教师享受到了实惠。
二是建盖教师小区安居工程。县委、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拟定了“政府成本控价、农村教师推动、企业市场运作”的政府行政行为和市场方式相结合的建房方案。工程从2006年5月规划,9月启动工程建设,到2007年9月竣工交付使用。工程占地面积为6.95万m2,总建筑面积为10.96万平方米,住宅楼36栋648户,每平方米售价仅为1198元。整个工程始终以教师满意为目标,通过政府成本控价、教师筹款购房、产权归己、市场运作的建设方式,力求使广大农村教师买得放心、住得开心、生活得舒心、工作能安心、退休后省心,千方百计打造“五心”安居工程,初步探索出了政府主导、定向开发、市场运作、让利教师的基本做法,闯出了一条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建设的新路子。
此外,2008年全县还积极争取到教师定向廉租房建设项目11个,投入资金700万元,建盖了总面积达7000㎡的教师值班周转房,涉及11所农村中小学,135套教师周转房的试点定向廉租建设工程现教师已入住。教师安居工程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广大教师住房难、住房差、住房挤等困难,为教师教好书育好人创造良好的环境。在2007年9月举行的**市农村教师安居工程现场会上我县代表县区作了交流发言,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
4.想方设法,努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只有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才能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多年来,县委政府十分关心广大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在工资发放、教师职务聘任、培训进修、表彰奖励、社会活动、权益保障等方面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认真落实有关规定,依法确保教师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得到全面落实。
一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项目和标准,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2009年,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县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县委、政府认真落实在义务教育学校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仍确保全县高中、初中、小学教师津补贴的发放,在9月10日前把教师绩效工资全部足额发放到每位教师的工资帐户。
二是激励先进,做到待遇留人。县委、政府在提高教师经济待遇的同时,也重视提高教师的政治待遇,在每年教师节之际,县委、政府都要隆重召开庆祝教师节暨表彰大会,定期对在教育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2007年至2011年
教师节全县共表彰优秀学校15所、优秀教师300人、优秀班主任80人、优秀校长20人。并依据《**县中小学教学质量奖励办法》,每年兑现中小学教学质量奖金40余万元。三是建立了为教师送温暖制度。实行了教师有病看望到家、有困难帮助到家、逢年过节慰问到家,建立了教职工之家,让教师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
四是关心教职工子女入学。制定《关于教师子女学籍管理及升学的相关规定》,“凡填报**一中的山区教师子女,达不到录取线的,给予适当照顾,双教职工的子女降20分录取,单教职工的子女降10分录取”。这些政策的落实,有效解决了山区教师子女的上学困难,增强了教师安心山区教育的信心。
三、深化教育人事制度及分配制度改革,调动教师工作积极主动性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我县结合实际,积极深化教育人事制度及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办法,健全考核制度,强化分配激励机制,想方设法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1.建立以“公选、聘任、培训、考核、激励、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干部管理机制。改进和完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积极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公开选聘**一中、**县高级职业中学两校校长和**县机关幼儿园的园长。近几年,县教育局按照县委政府有关要求,经过认真调研,反复研究,倾听了学校教职工的意见并进行全面的考察,在与各乡(镇)党委、政府商议取得共识的前提下,本着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顶着来自各方面的议论和压力,调整充实了14所中小学校长。接着又对各中小学中层干部和教育局各股(室)负责人进行公选,实行竞争上岗,把德才兼备、作风务实、办学理念清晰、能力强、素质好、实绩突出的教师选聘到领导岗位上来。通过招考校长、公选考核聘任校长和中层干部,形成了能者上、庸者让的用人机制,教育行政管理干部队伍的结构更加科学、合理。通过这些举措,建立了一支精通业务,作风扎实,既善于管理又是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校长和教育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2.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制,健全和完善考核制度。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教职工全员聘用制的教育人事管理制度,在全县中小学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制定教职工编制方案,把“竞争上岗,转岗分流”引入学校管理,按需设岗,公开职位,明确职责,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一岗一聘的原则,大力推进中小学教职工聘任制度的实施。改变长期以来中小学用人制度存在的教师职务终身制的状况,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形成平等竞争、优胜劣汰、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激励机制,充分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小学特点,与聘用制相适应的分配激励机制,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制定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考核制度和考核办法,严格考核程序,对校内全体教职工履行岗位职责情况,从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多层次、多角度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分配、奖惩和聘用(任)的主要依据,不断调动教职工教书育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建立教师“双向”交流机制。健全了城区和坝区学校的教师到山区学校任教、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山区和薄弱学校的教师到城区、坝区顶岗学习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和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少数民族地区任教服务制度与激励机制,适当提高山区教师的待遇,对交流到山区任教的教师在职称评聘、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以此优化师资配置,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城乡学校均衡发展。
4.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凡在中小学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必须依法取得教师资格,未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只能参加非教师岗位的竞聘。遵循“凡进必考”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在县委、政府的支持和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的配合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引进大中专应届毕业生,并对每一位新教师实行岗位培训,切实保证新招教师的质量,坚决杜绝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此外,为解决我县山区教师紧缺,后勤工人数量不足的问题,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政府用财政资金,采取录用顶岗代课教师、聘请临时工的办法帮助学校解决了燃眉之急。
通过深化教育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人才合理流动,建立符合中小学特点、能够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竞争激励机制,优化了人才资源的配置,使我县教师队伍真正成为一支心系学生、奉献教育、人民满意、政府放心的队伍,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重视队伍建设,实施科研创新,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为此,我们把教育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到全县人才工作的总体战略中统筹考虑,积极落实教师培训经费,创造有利条件,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夯实人才强教基础,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重要的保证。
1、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广大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引导广大教师遵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争创一流工作业绩。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做人民满意教师”这个主题,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增强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和“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的“三心三爱”教育,开展了“文明园丁、模范教师”的评选活动,树立典型,组织优秀教师报告团,到全县中小学巡回演讲,用身边的典型教育了广大教师,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责任感、上进心和成就感,自觉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
2、重视校长队伍的建设,不断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的培养、选拔力度和激励机制。建立校长培训交流制度,根据**县中小学校长中长期培训规划和阶段性培训目标,先后安排经费组织名中小学校长到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的知名学校参观考察,学习交流,组织各类管理人员参加全国、省、市举办的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骨干校长等各类培训活动,定期组织县内18所学校的校长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健全了校长选拔、培养和激励机制,制定出台了《**县义务教育学校(含高中)绩效考核工作意见(试行)》、《**县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及科研工作目标管理考评方案》等,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实施民主管理、提升队伍素质等方面考核校长的业绩。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继续任用、交流的重要依据,通过培训、交流、考核等多种形式,促进了校长和管理人员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3.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夯实内涵发展的基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持续发展的前提,我县大力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开展好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注重以校本培训和研本培训为重点,抓好新教师的培训和在职教师培训,制定《新教师培训方案》,对每学年新来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工作中采取结对子、引路子、压担子的办法,安排优秀教师做导师,在备课、上课、辅导等环节上具体指导,全程跟踪,学年末进行认真考核。对在职教师按“研训一体化”要求,以教研组为依托,针对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广泛开展教学思想与理念、教学内容与形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研本培训活动,开展好集体备课、上研究课等文、理科交叉进行每周一次的校本教研活动制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定内容、定时间、定中心发言人的办法,使学校教师有什么问题就研究什么问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近年汇编了《**县中小学学科课堂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与研究》、《理念篇》、《实践篇》、《求索篇》等多本校本培训丛书,供全县教师在职学习使用,促进教科研与教师培训的有机整合,收到明显成效。
4.实施“名师工程”,发挥引领作用。在县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县建立了优秀教师的培养、评价、使用、流动、激励机制,实施了培养骨干教师的“名师工程”,加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严格按照《**县骨干教师考评认定方案》的要求,遵循“坚持导向、公平竞争、保证质量、宁缺勿滥”的评审原则,采取自下而上“推、查、考、评”的方法步骤,在各中小学校推荐考核的基础上,经县中小学骨干教师考核组全面认真细致的考核,通过县教育局审核,再报县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县委、政府发文先后认定了三批骨干教师共,并召开了骨干教师认定表彰大会,努力造就一批在县内乃至全市、全省有一定影响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5.实施科研创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科研促进课改,以课改推动科研。我县从全县中小学的实际出发,加强教育科研的管理和指导,逐步完善教育科研“三级”网络,即教科所、中心教研组(或课题组)及教师,制定了《**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校本培训实施办法》,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实验,把教育科研作为提高教育教学和办学效益的突破口加以落实,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课题研究、名师引领、教师培训、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等系列活动,培养了一大批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也带动了广大教师的专业快速成长,充分发挥了教育科研对培养名师和提升教育质量的引领作用,促进了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全县教育得到持续发展,高考、中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几年来,高中教育质量跃居全市前列,中考平均分、优秀学生率自2002年以来,连续11年居全市第一,每年被市一中正式录取近300人;小学各校综合成绩均在90分以上,办学水平稳步提高;幼儿园办学质量突出,幼儿作品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成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职业教育成绩显著,连续14年超额完成了招生任务,每年毕业生就业、升学率达96%以上。
第四篇:巴州区关于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定2
中共巴州区委、巴州区人民政府关于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定
各乡镇、街道)委、人民政府,区直各单位: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进我市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跃升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特制定本决定。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一)充分认识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性。优先发展教育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两个先行区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教育需求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跃升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我市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以农村为重点,积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目标,创办了一所本科院校和三所高职学院,优化了教育结构,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当前,我市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各类教育仍然面临经费不足的问题,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学校规划布局不够科学,城区学校用地普遍不达标,职业教育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日益迫切。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深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安排上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配置时优先满足教育需求,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到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跃升发展中去。
(二)明确优先发展教育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优化教育结构,调整教育布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跃升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三)明确优先发展教育的目标任务:到2011年,8个县(市、区)完成“双高普九”任务,积极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结构明显优化,学校布局更加合理,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85%以上,小学适龄儿童按时接受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7%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5%以上,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达4万人,高等学校在校生数达2万人。
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把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农村乡镇中心小学和初中校的建设步伐,使之成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基地。要适应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入口急剧增加对城市义务教育带来的压力,加快薄弱学校改造,逐步增加城市中小学校布点,扩大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平等享有义务教育权利。依法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逐步实现中小学经费投入、管理水平、师资队伍、教育质量基本均衡,基本达到校校有符合办学规模要求的校园用地和教学用房,有合格的教师,有合格的实验室、图书馆(室)和配套的教学仪器设备,有卫生安全的食堂和宿舍的“四有”要求。
(五)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以创建省级达标高中校为载体,加大投入,加强学校办学条件建设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新课程改革,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到2011年,全市要有省一级达标校10所、二级达标校15所。
(六)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资源整合加快重点职业学校发展,做大做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紧密结合南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立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推动校企合作,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到2011年,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7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7所,省级重点专业16个,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从2008年开始,把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O%用于职业院校的建设和需要。加大技工学校整合力度,形成规模,办出特色。闽北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之前要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要努力建成省内领先、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武夷山职业学院创建合格高职院校。
(七)支持武夷学院提高办学水平。支持武夷学院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加强学科专业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能力。加大财政投入,逐年提高财政拨款标准,到2011年,生均财政拨款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八)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努力办好市、县实验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每个乡镇必须办好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按照从严核编原则,核定必需的公办教师编制。根据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保障幼儿园正常运转。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形成公办园与民办园共同发展的格局。
(九)关心特殊教育发展。建立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支持体系,3O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区)要在2011年前独立设置1所特殊教育学校,30万人口以下的县(市、区)在普通学校设置特殊教育班。积极开展特殊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
(十)抓好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大学、自学考试、函授教育、远程教育等系统的平台作用,建立更加开放和多样的继续教育体制框架。积极支持和参与社区教育,大力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进一步健全扫盲工作机制,巩固和扩大扫盲成果。
(十一)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遵循“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举办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民办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支持民办学校引进人才,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民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十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切实加强教师思想建设和道德修养,大力弘扬爱岗敬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风尚。
(十三)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农村学校教师补充机制,为解决农村学校教师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允许在农村教师总体老化的情况下,按照每年教师自然减员总数30%补充急需专业的青年教师。为了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管理,确保学生安全,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按照寄宿生数量0.5-1%比例核定生管教师编制。在校生达600人以上,配备校医1名。生管教师和校医编制实行单列,不计入编制总额。通过转岗培训等方式,将中、小学超编的教师转向生管教师岗位,享受同等教师职称评聘。实行城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服务期制度。城区中小学教师在任期内晋升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前,必须有在农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建立乡村教师补贴制度,改善农村教师住宿条件。
(十四)努力提高教师待遇。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待遇。为了稳定骨干教师队伍,适当提高中小学校中、高级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有条件的省级达标高中校和中职学校可以实施校内分配制度改革。
(十五)建立优秀教师政府津贴制度。为了稳定骨干教师队伍,提高骨干教师队伍的收入待遇,给名师创建名师工作室和一定科研经费。建立优秀教师政府特殊津贴制度,从2008年到2011年,每两年评选100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优秀教师,按照财政体制和教师隶属关系,由同级财政列入预算,每月300元奖励津贴。(十六)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制定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认真开展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加强教师进修学院(校)等培训基地建设,发挥基地的培训作用。保证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按不少于教职工每年工资总额1.5%纳入财政预算,并及时足额核拨。
(十七)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了尽快解决职业学校实训教师不足的突出问题,提高职业学校实训教师技能素质,加强职业学校实习卖训环节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允许学校从企业、社会聘用能承担实习实训教学的人员。凡具有中级或技师及以上职称,具有大专以上文凭,属于职业院校紧缺必需专业,由人事部门和用人学校共同向社会公开招聘,招聘工作要突出专业技能测试和实际操作。为了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允许职业院校设立一定比例的非教学类职称岗位,以吸收各类技能型人才担任实践教学。
四、完善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
(十八)依法保障教育投入。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对公共教育的责任和对公共财政投入的要求,从体制制度上保障教育投入,依法保障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特别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义务教育要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逐步提高中小学校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加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2011年前,达到国家规定的拨款标准。逐步增加中小学校的校舍维修、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购置的投入。(十九)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城市教育费附加要足额征收,并确保用于城市教育教学设施建设,不得挤占、挪用。市、县级财政每年应当按规定的比例承担义务教育免学杂费资金,并逐步提高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鼓励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通过盘活土地和资产筹集学校建设资金,化解学校债务。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个人和企业投资办学和捐资助学。加强资金审计和监督,杜绝挪用浪费。
(二十)切实落实教育惠民政策。继续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城市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以及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特教学校学生实行“三免一补”,中职学校学生助学制度,高校学生奖、贷、助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各级财政要落实好所需配套资金,按时足额拨付到位。
(二十一)建立农村危房改造长效机制。市、县两级政府要设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护专项经费,继续从农村税费改革教育专款中划出30%资金用于危房改造。
五、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
(二十二)积极推进布局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重点建设好乡镇中心小学和初中校,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城区薄弱学校建设,根据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增加新的学校布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要做好学校布局调整专项规划,确保学校用地。
(二十三)依法保证学校用地达标。重点调整好城区中小学学校的布点规划,落实学校建设用地。教育和规划部门要组织编制教育用地专项规划,并落实到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中,依法保障教育用地。老校要整合提升,扩大办学规模,教育用地不能侵占、挤占,新规划的学校用地不低于省定标准。2O12年基本完成《2008—2012年县(市、区)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和学校建设规划》任务。
(二十四)确保新区学校配套同步进行。在新区开发中应加强规划管理,新区学校建设要与开发建设同步实施,实行谁开发谁建校的政策,把学校配套纳入开发轨道,不欠新账。在旧城改造中,学校建设和用地纳入城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
六、整体推进素质教育
(二十五)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构建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社会、家庭横向沟通的学校德育体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作用。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使用和管理,确保每个县(市、区)有1—2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二十六)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课程改革培训,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进一步加强体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十七)深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面向就业市场开展“订单培养”,逐步推行“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
(二十八)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坚持义务教育学校实行免试入学制度。全面实施初中毕业生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招生制度,到2011年前,达标高中招生计划定向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比例达到4O%。
七、加强教育工作领导
(二十九)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各级党委、政府及其主要领导干部依法履行教育工作职责、保证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育管理情况以及当地教育的发展水平纳入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表彰奖励、干部任用、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
(三十)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进一步抓好各级各类学校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落实党建目标管理责任制,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学校领导干部队伍。重视抓好民办学校党的建设,探索符合民办教育特点的党建工作新形式、新路子。深入推进学校党风廉政及行风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认真做好在青年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学校工、青、妇和少先队工作。
(三十一)健全教育督导机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制度建设,坚持督政为主、督学为本,加大教育督导工作力度,完善和落实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对县督导”及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抓教育工作考核结果列入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对县督导”激励机制,市政府每年拨出专款,奖励
在“对县督导”市级评估中获得“优秀”的县(市、区)10万元,用于教育事业发展。
(三十二)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充分发挥部门、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教育和相关部门要重视和加强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不断完善学校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和维护稳定的机制,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政法、公安、消防、文化、工商部门要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严厉打击各种侵害学校权益、危害师生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尊师重教先进典型,民政、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相关部门要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扶贫助学、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中 共 巴州区 委 民 政 府2009年11月6日 巴州区人
第五篇:巴州区2010关于加快教育优先发展的决定2
中共巴州区委 巴州区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教育优先发展的决定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步伐,全面提升教育水平,努力建设教育强区,促进平利经济社会突破发展,特作如下决定。
一、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教育优先发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教育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近年来,我县以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资源,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显著改善,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全县教育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总体看,我县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与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还有较大差距,还存在教育观念不新、体制机制不活、资源配置不优、办学效益不高等问题。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是全县人民的迫切希望和要求,也是构建和谐平利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教育优先发展是加快平利突破发展的战略举措。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平利要发展,教育须先行。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是提高全县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加快群众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是提升人力资源、壮大人才支撑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我县突破发展的战略选择。各级各部门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需要,使教育优先发展真正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二、今后五年教育优先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3、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教育、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县域经济社会突破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4、目标任务。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奋力实干五年,使教育结构明显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合理,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和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位居全市前列,基本形成“结构协调、布局合理、发展均衡、水平一流、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建成省级教育强区。
三、努力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5、以“双高普九”为目标,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建立保学控辍“双线”责任制,落实“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乡镇政府—村委会—家长”责任,确保适龄少年儿童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而失学,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小学、初中入学率达100%,初中巩固率达98%以上。按照新的办学标准,完善学校功能部室,充实中小学图书、仪器、现代教育技术设施,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使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实现办学标准化,确保双高普九如期通过省市验收。
6、以办优质教育为目标,大力发展高中教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适时将普及教育向高中延伸,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要。大力加强高中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缓解高中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按照“校舍一流、设施一流、师资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的要求,力争用五年时间,把平中办成省级示范高中。
7、以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统筹发展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快职教办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鼓励校校联办、校企合作办学,引导初高中毕业生及社会青年免费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强专业教师和基础能力建设,打造3-5个精品骨干专业,增强职教办学吸引力,提高职教办学水平。到2015年,县职教中心达到国家《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建成省级示范性职中。以县职教中心为平台,整合部门各类培训资源,归口组建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推荐就业、技术推广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基地,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8、以基本普及为目标,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为主体、民办为补充的办园体制,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加强新建幼儿园的审批和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加强幼儿教育师资培养力
度,将幼儿教师纳入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城区办好一所示范性的公办幼儿园,充分利用布局调整后闲置校舍和富余师资,在每个乡镇建成一所标准化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到2015年,实现全县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普及学前两年教育,县城和集镇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四、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9、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把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结合,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相结合,科学制定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集中精力建设好区域初级中学、乡镇中心小学,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缩小校际、城乡、区域差距。全面提升城区办学水平,切实解决县城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学校班额过大等突出问题,满足城区人口快速集聚的教育需求。通过教育资源整合,在城乡形成科学合理的办学格局,率先在全市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10、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结合学校布局调整,将规划长期保留的完小以上学校全部建成寄宿制学校,使全县所有留守儿童及需要寄宿的学生能够全部在校食宿。结合“蛋奶工程”的全面实施,进一步完善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和生活教师配备,加强寄宿制学校后勤管理,使每一所寄宿制学校都成为少年儿童温暖幸福的家园、乐园。加强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和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办好教学点在内的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使所有孩子公平接受教育,共享教育发展成果。
五、切实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
11、创新校长和教师管理机制。以简政放权和转变职能为重点,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加强教师岗位管理,杜绝在编不在岗现象。严格教师准入,建立按需设岗、凡进必考、择优聘任的补充机制,探索对新进教师试行聘用制,教师进城坚持凡调必考。实行教师职称评、聘分离,职称指标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今后城区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必须有3年以上农村任教经历。建立校长、教师定期合理交流制度,完善校长、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绩效工资效能,调动校长和教师的积极性。实行校长任期制度,试行校长公开选拔制度,落实校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推行学校质量末位问责制度,建立开放式的后备校长培养制度,加强校长队伍建设。
12、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专家型校长、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到2015年,骨干教师不少于专任教师的30%,学科带头人不少于10%,造就一批在全市有一定影响的名校长、名教师。县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建立教师培训基金。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5年为一轮的教师全员培训,努力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逐步提高班主任津贴。重视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权益保障。加强教育行风和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用、评价的首要内容。建立评先奖优制度,努力营造重教兴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使教师成为社会最受尊敬的职业。
六、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3、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认真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建立学困生帮扶机制。遵循教育规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校体、音、美设施建设,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养成教育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建立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良性互动的大教育机制,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14、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着力推进教育发展由注重外延扩张向注重内涵提升,由注重硬件建设向注重软件建设的转变。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快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倡导启发式、探究
式、讨论式、合作式教学,优化教学过程,营造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中心,大兴教研教改、学习学术之风。鼓励学校和教师大胆探索和试验,创造平利教改模式和经验。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测、评估、激励机制,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从2010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每年设立50万元的高考和教育质量奖励基金,对成绩突出的学校、教师和学生予以重奖。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努力建设一批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管理规范、质量一流的中小学校。坚持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抓质量,加快实现中小学教育质量良性循环,到2015年,实现高考、中考在全市位居前列目标,素质教育水平显著提升。
七、优化教育事业发展环境
15、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教育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党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和联校支教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教育部门要切实履行行业主体职责,确保县委、县政府有关教育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和要求落到实处。财政部门要做到教育项目优先预算、教育经费优先拨付。人事编制部门要做到教育人员编制优先考虑。计划部门要把教育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基本功能建设重点项目优先安排。国土部门要做到学校用地优先规划。城建部门要加强校建工程的规划、质量监管。公安、司法、文旅、工商等部门要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力度,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和健康的文化环境。卫生部门要加强食品安全卫生管理和传染病防治,防止发生学校公共卫生安全事故。各乡镇要切实履行保学控辍职责,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各中小学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加大学校党建工作和反腐倡廉建设力度,重视学校工会、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
16、加大投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完善义务教育财政全额保障、非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确保政策规定的各项教育经费及时足额到位。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多途径向上争取教育项目资金,积极鼓励和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建立部门联校支教机制。完善贫困学生就读保障体系,建立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逐步推行校财局管制度,规范教育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7、强化考核,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加强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建设,强化督政督学职能,每年对乡镇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一次,继续实施学校发展水平督导评估“316工程”,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布。从今年起,县委、县政府把各乡镇和各部门完成教育工作情况纳入考核,记入干部政绩档案,作为干部表彰奖励、提拔使用、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新形势下的质量评价、考核机制和学校管理机制,制定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督查指导,促进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2010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