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力增加财政投入 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综述
大力增加财政投入 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2010年7月14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财政部部长 谢旭人
公共财政是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监管手段,在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先发展教育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一直把教育放在公共财政的突出位置,予以重点保障。按照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各级财政部门积极加大投入,保证了教育经费的快速增长。据统计,全国财政教育经费从1978年的7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197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7.6%,明显高于同期财政支出年均14.6%的增幅。教育已成为我国第一大公共财政支出。在教育投入快速增长的同时,运行管理机制不断健全,相关支持政策不断完善,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通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等措施,全面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学校的基础能力得到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享受了免学费政策。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实现了从“规模化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迈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此外,建立健全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制度上基本保证了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
加快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任务,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政部门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更好地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增加投入,完善机制,科学管理,提高效益,积极主动地支持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
一是大力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着力保障教育优先发展。财政投入是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总体目标的重要财力保障。财政部门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壮大公共财政有效财力的基础上,对教育经费予以优先保障。今后几年,在每年年初的预算安排和超收分配中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继续大力调整支出结构,进一步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同时,还要会同有关部门,通过完善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制度、统筹相关政府性基金收入用于教育等措施,积极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努力实现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
二是不断完善教育投入机制,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投入机制,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完善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的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同时,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投入。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项目,组织好有关改革试点,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断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积极促进教育公平。
三是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管好用好财政资金与加大投入同等重要。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财政部门将与其他部门一起,切实加强和改进教育经费管理,创新管理方式,全面推进教育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建立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探索建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资金使用安全、便捷、高效的管理模式。
财政部门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深入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积极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为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作出新的贡献!(本版标题为本报所加)
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
——热烈祝贺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胜利闭幕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下,在千家万户的热切期盼中,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胜利闭幕了。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进行了深刻阐述和全面部署,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次会议回顾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律,对我国未来10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会议还总结交流了教育工作经验,分析了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确立了一个新起点,开创了一个新征程,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重要指导作用。
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强则国家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教育。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世纪梦想,完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伟大跨越,取得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突破,教育公平不断推进,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这些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进一步调整教育战略布局,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和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教育规划纲要》是我国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从立足国内发展需要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考虑,提出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指导方针,进一步明确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就要坚定不移地优先发展教育,确保我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为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推动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贯彻落实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政治任务。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正确处理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业。
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动员全社会一起努力,共同担当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更新教育观、成才观、用人观,支持教育改革创新,形成既生动活泼又规范有序、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动局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广大教师要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自觉加强师德建设,大力弘扬优良教风,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我们相信,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更加坚定,教育发展更加充满活力。让我们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努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创新型国家而不懈奋斗!
回应人民呼声推进纲要落实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正式颁布,提出了未来10年我国教育发展任务,社会公众对此充满期待。
应该看到,当前教育还不能适应人民群众的要求,如教育投入偏低、教育质量不够高、规范办学的问题解决得不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喊了多年减不下来等等。对于这些群众关心但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规划纲要都给出了解决方案。现在的关键是,制定实施措施,扎扎实实推进纲要的落实。
要用制度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措施落到实处。
作为“优先发展”的硬措施,也是全社会最为关注的教育投入问题,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规划纲要还明确指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不低于4%”,并锁定兑现时间为2012年内。这是令人振奋的。
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目前之所以没有真正实现教育“优先”,症结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及纸面上,缺乏制度保证。这就要求加强和改善各级党委和政府对于教育工作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制定保障教育投入的有关法规,并把这些法规的实施置于人民群众的广泛监督之下。
在进一步加大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力度的同时,还应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捐赠支出在所得税前全额扣除政策。审计、督导等有关部门应定期检查上述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情况,并通过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布。如果这些措施都硬起来,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
要以提升师资水平推动教育走内涵发展之路。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当前教育要从追求数量扩张转变为通过提高质量求内涵发展,提升师资水平是个关键,当务之急是多方采取措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从教。对此,规划纲要对教师队伍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要求,有较强的操作性。
落实规划纲要,提升师资水平,有两项紧迫任务必须完成,这就是大力提高师资的培养和培训质量,解决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在水平、结构上的严重滞后现象。作为治本之策,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体系正在改革之中,制定教师和校长标准正当其时;还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此外,必须建立严格的地方教育局长和中小学校长任职准入制度。这些措施结合起来,就能够大大提高师资水平,推动中国教育走内涵发展之路。
要合力推进学生减负。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教育系统落实规划纲要、推进教育改革的“试金石”。
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有关部门要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规定合适的作业量,与家长一起保证学生必需的睡眠时间,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也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普及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有效方法,促进家长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要标本兼治规范办学行为改善教育行风。
当前,人民群众对教育行风及办学中的不规范行为非常不满,比如乱收费、义务教育择校等问题。规划纲要明确要求规范办学行为,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要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
落实规划纲要、规范办学行为,必须分门别类进行治理。要制定出版教辅读物的专业标准、准入制度和审核制度,以治理教辅过多过滥的问题。要严格社会补习机构的审批制度和监管制度,把他们纳入到规范的轨道上来。
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教育的行风问题,必须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和依法治教。要探索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侵害受教育者权益、扰乱教育秩序等行为,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权益。还必须实施严格的教育问责制度,明确各级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责任,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一旦出现问题,就要依法依规问责。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8月1日
强国必先强教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时候,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交流教育工作经验,分析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我国未来10年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这对于动员全党全社会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有力推进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推动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显得越来越重要。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仍然存在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新要求。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紧紧抓住机遇、有力迎接挑战,着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迈上新台阶,充分发挥教育的重大作用。
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大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关键是要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坚持改革创新,全面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重视教育质量,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和出名师、育英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只有一流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面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摘自:《求是》
吹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进军号
——写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闭幕之际
新华网北京7月14日电(新华社特约评论员)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起始之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4日落下帷幕。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新中国教育成就,系统分析了国际国内新形势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紧密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围绕“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进行了全面部署。
党中央、国务院在出台科技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后,启动教育规划纲要,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动员令,吹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进军号,充分体现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在激烈国际竞争环境中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开发优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呈现出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态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直接关系着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和品质,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国谋划新一轮产业发展重点的同时,都在注意研究制定新的教育发展战略。
世界上的人力资源强国,与人口总量多寡并非完全对应;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容易产生忧患共识;建成人力资源强国,关键在于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得当。我国是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自然资源大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究竟靠什么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乃至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大业,这始终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提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强调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这些重要论述和重要决策,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指明了方向。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我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后、立足基本国情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奋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今天的中国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享有更多的学习机会,不仅每年接受学历教育的超过2亿人,而且从业人员接受非学历继续教育也接近1亿人次,我国全民教育发展指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监测的近130个国家当中排到前1/3。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展望未来,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把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真正实现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才能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须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作为主要途径和制度支撑。
我国“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就是要使人力资源开发数量指标在全世界占据绝对优势的同时,尽量使人力资源开发的质量指标包括在学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总人口中的比例结构,也都要达到世界较好水平。
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预测,2020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将为95%,学前教育一、二、三年毛入园率将分别达到95%、80%和70%,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提高到40%,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将达到50%。相应的,我国大中小学总和毛入学率应能超过80%,主要劳动力年龄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将分别提高到11.2年和13.5年,再加上教育系统在科技创新等方面贡献率的提升,使我国初步迈入世界上人力资源强国门槛。这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进入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一个重要基础。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就是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包括在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程度、教育内容、师资水平、教育设施、教育手段、教育公平、教育国际化等方面的现代化,总方向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这是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
与此同时,我国还要“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这是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反复强调的重要目标,主要是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需要,通过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为不同类型和需求的学习者提供更加广泛、多样、灵活的学习机会和资源平台。
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分为若干具体政策导向,包括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更好地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进军号已经吹响,让我们向着建成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进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摘自:新华网 2010年7月14日
第二篇:落实教育优先发展
是创新实施环境育人工程。按照“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的要求,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300万元用于学校的美化、绿化、净化、硬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粉刷墙壁、粘贴瓷砖、硬化操场、更换门窗,加固栏杆、种植花草、修建文化长廊、德育长廊、艺术长廊,在学校显著位置书写教育方针、校训、粘挂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学生守则等,对校园环境进行了全方位的整体改造,涌现出了**一中、**中小学、浦贝中小学、小街中小学等一批颇具办学特色的学校。全县评选县级“绿色学校”36所,建成省、市级“绿色学校”15所,省、市级“文明学校”17所。
3.实施安居工程,让教师安居乐业。建设教师安居工程是实施科教兴县,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优师优教政策的具体体现。居所不安,谈何乐业?业所不乐,更何谈敬业?由于地域、政策、经济发展等因素,我县乡村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还较为艰苦,绝大多数教师以校为家,长期住在学校的集体宿舍、值班房或周转房里,到头来也没有属于自己产权的住房,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一直难以解决,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县委、政府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把实施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建设作为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体现,先后两次在**市八县一区率先启动了教师安居工程建设。
一是建盖“园丁小区”。“园丁小区”于1996年7月破土动工,1998年3月竣工交付使用。整个小区占地18.36亩,总面积9716.2m2,总投资984.2万元,共建住房120套,平均每套住房面积80平方米。每套成本价为8.2万元,在县政府投入281万元后,最后以每套平均价5.86万元出售给教职工,让教师享受到了实惠。
二是建盖教师小区安居工程。县委、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拟定了“政府成本控价、农村教师推动、企业市场运作”的政府行政行为和市场方式相结合的建房方案。工程从2006年5月规划,9月启动工程建设,到2007年9月竣工交付使用。工程占地面积为6.95万m2,总建筑面积为10.96万平方米,住宅楼36栋648户,每平方米售价仅为1198元。整个工程始终以教师满意为目标,通过政府成本控价、教师筹款购房、产权归己、市场运作的建设方式,力求使广大农村教师买得放心、住得开心、生活得舒心、工作能安心、退休后省心,千方百计打造“五心”安居工程,初步探索出了政府主导、定向开发、市场运作、让利教师的基本做法,闯出了一条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建设的新路子。
此外,2008年全县还积极争取到教师定向廉租房建设项目11个,投入资金700万元,建盖了总面积达7000㎡的教师值班周转房,涉及11所农村中小学,135套教师周转房的试点定向廉租建设工程现教师已入住。教师安居工程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广大教师住房难、住房差、住房挤等困难,为教师教好书育好人创造良好的环境。在2007年9月举行的**市农村教师安居工程现场会上我县代表县区作了交流发言,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
4.想方设法,努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只有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才能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多年来,县委政府十分关心广大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在工资发放、教师职务聘任、培训进修、表彰奖励、社会活动、权益保障等方面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认真落实有关规定,依法确保教师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得到全面落实。
一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项目和标准,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2009年,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县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县委、政府认真落实在义务教育学校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仍确保全县高中、初中、小学教师津补贴的发放,在9月10日前把教师绩效工资全部足额发放到每位教师的工资帐户。
二是激励先进,做到待遇留人。县委、政府在提高教师经济待遇的同时,也重视提高教师的政治待遇,在每年教师节之际,县委、政府都要隆重召开庆祝教师节暨表彰大会,定期对在教育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2007年至2011年
教师节全县共表彰优秀学校15所、优秀教师300人、优秀班主任80人、优秀校长20人。并依据《**县中小学教学质量奖励办法》,每年兑现中小学教学质量奖金40余万元。三是建立了为教师送温暖制度。实行了教师有病看望到家、有困难帮助到家、逢年过节慰问到家,建立了教职工之家,让教师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
四是关心教职工子女入学。制定《关于教师子女学籍管理及升学的相关规定》,“凡填报**一中的山区教师子女,达不到录取线的,给予适当照顾,双教职工的子女降20分录取,单教职工的子女降10分录取”。这些政策的落实,有效解决了山区教师子女的上学困难,增强了教师安心山区教育的信心。
三、深化教育人事制度及分配制度改革,调动教师工作积极主动性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我县结合实际,积极深化教育人事制度及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办法,健全考核制度,强化分配激励机制,想方设法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1.建立以“公选、聘任、培训、考核、激励、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干部管理机制。改进和完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积极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公开选聘**一中、**县高级职业中学两校校长和**县机关幼儿园的园长。近几年,县教育局按照县委政府有关要求,经过认真调研,反复研究,倾听了学校教职工的意见并进行全面的考察,在与各乡(镇)党委、政府商议取得共识的前提下,本着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顶着来自各方面的议论和压力,调整充实了14所中小学校长。接着又对各中小学中层干部和教育局各股(室)负责人进行公选,实行竞争上岗,把德才兼备、作风务实、办学理念清晰、能力强、素质好、实绩突出的教师选聘到领导岗位上来。通过招考校长、公选考核聘任校长和中层干部,形成了能者上、庸者让的用人机制,教育行政管理干部队伍的结构更加科学、合理。通过这些举措,建立了一支精通业务,作风扎实,既善于管理又是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校长和教育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2.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制,健全和完善考核制度。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教职工全员聘用制的教育人事管理制度,在全县中小学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制定教职工编制方案,把“竞争上岗,转岗分流”引入学校管理,按需设岗,公开职位,明确职责,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一岗一聘的原则,大力推进中小学教职工聘任制度的实施。改变长期以来中小学用人制度存在的教师职务终身制的状况,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形成平等竞争、优胜劣汰、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激励机制,充分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小学特点,与聘用制相适应的分配激励机制,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制定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考核制度和考核办法,严格考核程序,对校内全体教职工履行岗位职责情况,从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多层次、多角度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分配、奖惩和聘用(任)的主要依据,不断调动教职工教书育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建立教师“双向”交流机制。健全了城区和坝区学校的教师到山区学校任教、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山区和薄弱学校的教师到城区、坝区顶岗学习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和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少数民族地区任教服务制度与激励机制,适当提高山区教师的待遇,对交流到山区任教的教师在职称评聘、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以此优化师资配置,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城乡学校均衡发展。
4.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凡在中小学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必须依法取得教师资格,未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只能参加非教师岗位的竞聘。遵循“凡进必考”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在县委、政府的支持和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的配合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引进大中专应届毕业生,并对每一位新教师实行岗位培训,切实保证新招教师的质量,坚决杜绝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此外,为解决我县山区教师紧缺,后勤工人数量不足的问题,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政府用财政资金,采取录用顶岗代课教师、聘请临时工的办法帮助学校解决了燃眉之急。
通过深化教育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人才合理流动,建立符合中小学特点、能够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竞争激励机制,优化了人才资源的配置,使我县教师队伍真正成为一支心系学生、奉献教育、人民满意、政府放心的队伍,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重视队伍建设,实施科研创新,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为此,我们把教育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到全县人才工作的总体战略中统筹考虑,积极落实教师培训经费,创造有利条件,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夯实人才强教基础,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重要的保证。
1、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广大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引导广大教师遵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争创一流工作业绩。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做人民满意教师”这个主题,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增强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和“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的“三心三爱”教育,开展了“文明园丁、模范教师”的评选活动,树立典型,组织优秀教师报告团,到全县中小学巡回演讲,用身边的典型教育了广大教师,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责任感、上进心和成就感,自觉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
2、重视校长队伍的建设,不断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的培养、选拔力度和激励机制。建立校长培训交流制度,根据**县中小学校长中长期培训规划和阶段性培训目标,先后安排经费组织名中小学校长到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的知名学校参观考察,学习交流,组织各类管理人员参加全国、省、市举办的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骨干校长等各类培训活动,定期组织县内18所学校的校长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健全了校长选拔、培养和激励机制,制定出台了《**县义务教育学校(含高中)绩效考核工作意见(试行)》、《**县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及科研工作目标管理考评方案》等,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实施民主管理、提升队伍素质等方面考核校长的业绩。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继续任用、交流的重要依据,通过培训、交流、考核等多种形式,促进了校长和管理人员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3.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夯实内涵发展的基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持续发展的前提,我县大力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开展好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注重以校本培训和研本培训为重点,抓好新教师的培训和在职教师培训,制定《新教师培训方案》,对每学年新来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工作中采取结对子、引路子、压担子的办法,安排优秀教师做导师,在备课、上课、辅导等环节上具体指导,全程跟踪,学年末进行认真考核。对在职教师按“研训一体化”要求,以教研组为依托,针对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广泛开展教学思想与理念、教学内容与形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研本培训活动,开展好集体备课、上研究课等文、理科交叉进行每周一次的校本教研活动制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定内容、定时间、定中心发言人的办法,使学校教师有什么问题就研究什么问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近年汇编了《**县中小学学科课堂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与研究》、《理念篇》、《实践篇》、《求索篇》等多本校本培训丛书,供全县教师在职学习使用,促进教科研与教师培训的有机整合,收到明显成效。
4.实施“名师工程”,发挥引领作用。在县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县建立了优秀教师的培养、评价、使用、流动、激励机制,实施了培养骨干教师的“名师工程”,加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严格按照《**县骨干教师考评认定方案》的要求,遵循“坚持导向、公平竞争、保证质量、宁缺勿滥”的评审原则,采取自下而上“推、查、考、评”的方法步骤,在各中小学校推荐考核的基础上,经县中小学骨干教师考核组全面认真细致的考核,通过县教育局审核,再报县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县委、政府发文先后认定了三批骨干教师共,并召开了骨干教师认定表彰大会,努力造就一批在县内乃至全市、全省有一定影响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5.实施科研创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科研促进课改,以课改推动科研。我县从全县中小学的实际出发,加强教育科研的管理和指导,逐步完善教育科研“三级”网络,即教科所、中心教研组(或课题组)及教师,制定了《**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校本培训实施办法》,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实验,把教育科研作为提高教育教学和办学效益的突破口加以落实,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课题研究、名师引领、教师培训、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等系列活动,培养了一大批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也带动了广大教师的专业快速成长,充分发挥了教育科研对培养名师和提升教育质量的引领作用,促进了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全县教育得到持续发展,高考、中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几年来,高中教育质量跃居全市前列,中考平均分、优秀学生率自2002年以来,连续11年居全市第一,每年被市一中正式录取近300人;小学各校综合成绩均在90分以上,办学水平稳步提高;幼儿园办学质量突出,幼儿作品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成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职业教育成绩显著,连续14年超额完成了招生任务,每年毕业生就业、升学率达96%以上。
第三篇:优先发展教育的建议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优先发展教育的建议
关于优先发展教育的建议
教育发展是国家头等大事,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撑。
本文对我省教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现就我省如何优先发展教育提出建议如下:
一、早期教育市场混乱,政府应当加大监管力度。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是邓小平同志在谈及教育问题时说过的话。到今天,这句话仍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深刻反思。
早期教育是建立生活常规,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孩子在幼年的时候,性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就像一块融化了的铁水,将来可以打造出任何形状,而真正等到他冷却的时候,却很难再进行铸造。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认识到: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良好的习惯正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础。因此幼儿教育是在人一生的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的幼儿教育还未纳入义务教育的行列,政府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和投入太小,要提高全民素质,首先要从幼儿教育开始。幼儿教育培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和健康的性格,孩子长大之后才能适应各种环境,有一个正确的心理来面对社会的挑战。
早教是一个新兴事物,目前体系还不完备,市场也不规范,存在许多令人迷惑不解的现象:
(一)早教费用贵过高等教育
早教机构一般每节课45分钟左右,费用却令人咋舌。以金宝贝为例,每节课为240元,买的课时越多,折扣越大,但最便宜的每节课也要120元。比高等教育贵了几倍。多数家庭都无力承受这昂贵的早教费用。
目前,全国大多数省份还没有出台规范早教机构收费的专门政策,物价部门也尚未将早教机构纳入管理范围,早教收费标准的制定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二)师资水平良莠不齐
目前,早教机构的教师大多是20岁出头的幼师,却比大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更有自信,因为他们都接受过“专业训练”。他们口中的专业,其实只是公司的内部培训。
早期教育还没有被教育部门纳入到教育体系当中,各种早教机构由于缺乏政府监管,尚处于无序自发、鱼龙混杂的状态。有关部门必须出台解决方案,促使早教市场健康发展。
据了解,今年我市道里区将建立全市首家公办婴幼儿早期教育中心,以促进0-3岁早期教育健康发展,填补哈市公办早教机构的空白。我们也期待这样的公办早教机构会越来越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出台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相应的政策,加大对早教市场的监管力度,使更多的孩子都能够接收到良好的早期教育。
二、进一步规范农村教育,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一)加大投入稳定师资力量。
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流动性大是目前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待遇低造成教师流动性大,难留人才。应加强师资供给,提高农村教师相关福利待遇,努力建设专业化稳定化的师资队伍。(二)教师编制可以采用定向制。
可以采用师范院校毕业生定向分配就业制度,鼓励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到充实教师队伍;对代课教师进行全面清理,合格留用,不合格解聘的办法,尽快提高教师素质,适应义务教育的要求。(三)尽快制定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激励机制。
树立均衡教育发展观,切实改变农村义务教育的弱势地位,大力调整不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政策,有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并使之常态化。
(四)转变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为推广普及制,不断扩大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覆盖面
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的实施,对解决边远山区、老少边贫地区学校布点分散、规模小的现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要彻底解决边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缺失现状,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切实使应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享受到法定的义务教育,将《教育法》真正落到实处。
(六)加大黑龙江高寒地区专项取暖经费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我们建议国家应该特事特办,将高寒地区取暖费用单独列支投入,此外,国家能否根据黑龙江省农村的特点,投入启动资金,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和节能环保型改造建设,解决农村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三、职业教育
一是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但相对于需求来说仍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我省还尚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和机制保障,教育费附加还未用于职业教育。
二是专业设置不尽科学,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重复,集中表现在计算机应用、会计、旅游等第三产业的专业上。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面临向第二产业的专业开设明显不足,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尤其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人才的需求。
三是实训基地建设落后,教育模式不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这体现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60%以上没有校外实习基地,有实训基地的,其设备和仪器也比较落后,难以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是管理体制不顺,政府主导作用不强。中等职业教育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交叉管理的问题。笔者认为大力发展黑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经费保障的规定,认真落实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以上用于职业教育”的要求,并逐年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改革资金支持方式和投入导向,增加院校改善办学条件方面的投入,尽量减少供养人员的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支出。对国家安排的职业教育建设项目,省里需要配套的财政应予以保证。应继续实行支持贫困生就读中等职业教育的助学制度,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提高补助标准。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对中等职业教育建设项目的贷款,应享受与老工业基地改造项目相同的政府贴息政策。重点支持与老工业基地振兴紧密结合,具有地域辐射作用的数控技术、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服务外包和生物制药等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重点专业项目建设。
二、推进专业建设及人才培训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要搞好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坚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综合化、多元化为发展趋势,以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为目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按照“更新一产专业、做大二产专业、丰富三产专业”的规划目标,根据各地区的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走向和社会需求,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要深化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制定多元的教学计划,增加适应性强的学科和专业,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出校门即可直接顶岗,减少中间适应过程。要推进教学模式的改进。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满足不同层次和群体的需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积极推动企业实训基地的建立,实行“无缝隙,零距离”对接。
三、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优势中职办学机构一是坚持“学校少而精,专业大而强”的原则,对现有的中职学校进行整合,清理规模小、设备差、生源不足的小而差学校,做大做强优势中职学校。二是抓住“国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家级示范中职”建设工程这一有利契机,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集中力量,整合优势资源,进一步加强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师范专业建设。三是通过调整中职学校,整合教师资源,逐步实现中职教育资源科学化和公平化配置。四是组建职教集团,推动公办学校整合与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道路,实现优势互补,专业、师资、设备共享。
四、努力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要求新任教师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培训时间应不少于一定学时;在职教师要进行适应岗位要求的继续教育,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保持一定学时。其中,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对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教师,要按教育教学骨干的要求进行培训。鼓励教师根据工作需要和自身实际自主参加相关的培训。依托有关高校和企业建立若干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每个基地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拓展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建立起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稳定渠道,做好教师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轮训工作。密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学校一方面应定期选派有教学经验的理论课教师,到合作企业或实训基地同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学习交流技术经验,充实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学校应定期聘请一线技术人员来校为教师、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操作指导,为教师和学生吸收新知识提供有利条件。鼓励教师面向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围绕教学、生产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创新,学校可按项目成果给予教师经济资助或分成。教师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和企业培训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的,享受与在岗人员同等的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
五、完善实训基地建设
一是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保障日常运作规范顺畅。建立科学、有效、严格的队伍建设和人员管理制度,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及分工细则,有严格的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根据实习内容,制定周密的实习计划;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反映、及时解决。通过实训,取得应有的技能,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是创新实训模式。建立和完善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训教学体系,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三是充分利用实训资源,增加实训密度,提高实训效果。在实训教学中,积极开展教学研究,采用“同步教学法”“、模块教学法”等方法,使学生每学完一个课题,就实训一个课题、考核一个课题,在学生结业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四是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场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与各类企业为主体的实训单位,学生在这些企业中,在专业教师和企业的双重管理下,开展实习,对不同的工作岗位定期轮换,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经过轮岗实习结束后,学生可直接到这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就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开辟,将弥补校内实训基地设备有限的不足,通过真实工作场景的实习,更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就业。
六、理顺管理体制,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统一管理进一步理顺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把中等职业学校责成一个部门统一管理,集中力量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师配备、设施建设进行优化组合,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教学内容、教学标准进行统一规范,改变中等职业教育目前的学校数量偏多,规模效益低,办学质量差和专业设置重复等局面,使中等职业教育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盘棋,尤其要加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力度和资金投放。
四、加大专项资金投入
结尾:
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需要方方面面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当好教育的“后勤部长”,切实做到“三个优先”: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省委、省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高瞻远瞩,为我省教育的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提供了源动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坚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未来我省的教育必将超越“十一五”的辉煌,奏响教育改革与科学发展的时代最强音,书写更多“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动人篇章!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四篇:优先发展教育心得体会
十九大报告中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部分心得体会
城东小学 高月月
喜迎新时代,开启新征程。随着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九大落下帷幕,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大力宣传、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提上日程。
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殷殷叮嘱深深镌刻在脑海中,继续发扬“红船精神”,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真正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永远不偏离、不背离初心,永远忠于党和人民。立足于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分析教育领域的新变化、新需求,明确教育人的使命与责任。
教育战线要以奋进之笔、得意之作,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重点在“七个字”上下功夫、做文章,即“新”、“变”、“正”、“公”、“好”、“强”、“严”。围绕“七个字”,对于如何用新思想武装全体教育工作者、把握社会矛盾在教育领域的新变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在教育系统从严治党等提出明确要求,进行全面部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学校各位老师正好是26岁到35岁左右的年龄,是人生的黄金年龄,我们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可以说,十九大报告与青年人关系最直接、最密切。”我们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做好每一项教育工作。因材施教,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2017年12月8日
第五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动摇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动摇
刚刚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教育事业的一连串数字格外引人瞩目: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
国家助学制度不断完善,每年资助金额近1000亿元,资助学生近8000万人次;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0%。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
这些数字,大都是新鲜出炉、首次发布,不仅彰显着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而且预示着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一些西方国家和国际机构对近年来中国教育跨越发展的速度感到惊讶和疑惑:在世界人口第一的国度,面对数以亿计的教育规模,中国教育怎样铸就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答案其实很简单:这一切缘于中国秉持一个重要原则——教育必须优先发展。
众所周知,教育和科技一样,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早在一百多年前,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就曾说过这样的话:“正是因为贫穷,所以要办教育。我还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而办穷了的,办亡国了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这番话里饱含着警示和哲理,至今仍发人深省。
多年前,因为国力和财力所限,政府对教育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近年来,党和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各级各类教育都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终于实现了4%的目标,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但是,也应当看到,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对优先发展教育的意识还不到位,有的人认为,教育投入差不多就行了,实现4%之后可以松口气了;有的人甚至认为,把钱投向教育是个“无底洞”,看不到政绩,远不如抓GDP风光„„这些错误观念导致一些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特别是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发展滞后,欠账严重,成为教育事业的“短板”和“洼地”。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也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继续推进教育改革,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动摇。虽然目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已经超过2万亿元,但是,加大教育投入仍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正如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今后还要继续增加,必须把这些钱用好,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