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为民服务体系建设 培育社区社会民间组织 努力创新社区社会化管理
建党90周年征文
(一)加强为民服务体系建设 培育社区社会民间组织
努力创新社区社会化管理
——龙泉社区创新社会化管理基本经验
龙泉社区位于美丽的巴江河两岸,环境优美的双龙公园独居其中,人群聚集。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设一个党总支,四个党支部,有99个党员,12个居民小组,12550人,72个驻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是全县唯一的纯居民社区。近年来,社区坚持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居务公开”为原则,以服务居民群众为宗旨,优化党组织设置,培育民间组织,创新社会管理,拓展社区服务领域,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为共建和谐社区创造了良好的氛围。社区先后荣获昆明市党建“五好社区”、“文明社区”、“平安社区”“民主法治社区”、“充分再就业社区”、“低保先进社区”、“敬老先进社区”;县级“绿色社区”、“无毒社区”等光荣称号。
一、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深化党员责任区制度,加强为民服务站建设,积极构建为民服务体系
龙泉社区党总支以社区换届为契机,不断探索社区党组织的设置模式,并在深入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创先争优活动中,建立健全党员责任区制度,积极构建组织服务党员、党员服务居民党建平台,将党员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转化成为实际行动,极大地提高了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扩大了社区党组织的影响力。
一是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模式,构建党组织服务党员平台,服务党员聚力量。以第三届社区组织换届为契机,根据党员行业特点,建立离退休、个体行业、下岗再就业、流动党员四个党支部,实行分类管理。离退休人员党支部,鼓励离退休党员为社区发挥余热,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同时,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个体经商(创业)人员党支部,把支部建在行业产业上,有效地解决了社区党员从事行业不同,沟通困难、信息不畅、难以集中活动等问题,使党组织活动进一步正常化,党员联系更加密切,实现信息共享,充分发挥党员在不同行业中的致富带动、示范作用;下岗失业人员党支部,参加免费的就业、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开展送政策、送技能、送服务活动,把党的再就业优惠政策送到下岗失业人员手中,推进再就业援助活动,使他们走上自谋职业之路,对困难党员实行“帮扶管”;流动党员党支部,对外出党员实行跟踪双项
公共服务。2010年,在鹿阜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社区筹资2万多元完成了为民服务站标准化建设,由社区书记魏丕林兼任站长,社区副书记、副主任为副镇长,设立计生、社会保障等7个窗口,统一规范服务内容、服务承诺、办事流程、申报条件、申报材料、法律依据、办理时限和收费依据及标准、投诉渠道,初步实现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次性办结、一条鞭管理”。从标准化建设完成起半年,社区为民服务站已受理各类服务诉求1000多件,办结率98%,群众满意率100%。
四是建立社区为民服务队,开展“四个百家“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广泛的服务。社区党总支以党员为骨干,建立社区为民服务队,结合社区下岗失业人员较多的实际,组织为了服务队开展“四个百家”活动,即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活动,由党员干部带头了解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家庭及收入等情况,做到对社区居民生活底数清、情况明,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把解决居民就业问题作为“解百家难”的主要途径,以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为平台,加大再就业人员培训力度,做好失业人员调查、走访、管理和帮扶工作,关爱下岗失业人员;解决社区失业人员就业199人,办理失业保险198人,就业比例达99.49%;创办城路综合服务部,协助办理物业公司、帮助53名人员重新走上工作岗位,缓解了社会就
入社会,不在把自己封闭在家中,使他们感觉到社区这个“家”的温暖,积极参与到和谐社区的建设中来。形成了驻社区各单位之间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共驻共建的良好局面,社区品位不断提升。
(作者为龙泉社区党总支书记魏丕林)
第二篇: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近年来,街道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总目标,针对社区机构密集、基层民主意识强烈、民间活动频繁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育发展民间组织,促进社会资源有效整合,激发了创造活力,维护了社区的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做好社区民间组织发展基础工作,完善和谐社区建设的主体、框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正确发展方向,街道把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提高到构建和谐社区的高度,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了真新街道社团组织工作委员会,并制定了《社区民间组织培育发展实施意见》、《社区民间组织登记管理办法》及《社区民间组织分类培训发展计划》,将社区民间组织按不同性质,归类备案管理,为撑握和管理明确了方向。
二是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规范化程度,在进一步完善现有各项规章制度上,建立了以街道社区工作委员会、社区管理科、社区民间组织三级管理网络,并在民间组织中成立党支部,在群众团队中委派政治指导员,实现党的全覆盖,促使社区民间组织规范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在各类民间组织及群众自发团队中建立了预警月上报制度,及时掌握各类信息,为建设和谐社区提供了保证。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集聚社区民间组织和群众团队力量,通过政府宣传引导、活动吸引,招纳优秀人才,志愿者加入到社区民间组织中利用社区宣传阵地,大力宣传有关政策,引导社区开展活动,发挥社区骨干带头作用,通过他们的特长,以一带十,以十带百,带动了社区业务、文体、教育、助老、助残等社区公益活动,发挥了社会自治服务的整体效应。
二、打造多样化的社区民间组织,培育和谐社区新亮点 目前街道具有民非组织9家,群众活动团队99个,这些民间组织和群众团队在沟通民意、协调关系、服务社会方面发挥了作用。
(一)互联、协商、共建社区资源得到有效整合
多年来社区居委会与驻区单位建立了共同建设社区工作网络,签订共建协议,开展共建活动,他们以社会治安联防、公益事业联办、计划生育联管、环境建设联抓、社区团队联帮等共建活动为群众办实事600多件;为下岗人员送岗位500多人(次),化解社区矛盾50多起,结对帮扶困难人员350多人,有效的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二)营造和谐文化氛围,社区文明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为充分挖掘教育资源,街道成立了教育培训中心,并建立了民间讲师团在所辖13个社区居委会分别建立了教学点(即市民学校);成立了老年书画协会;戏曲爱好者联合会,合唱团等民间组织和群众团队,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金沙绿地公园、社区健身路径为阵地周周有演示,月月有展示,以社区图书阅览室为依托,社区13个读书点为居民提供读书、看报,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自然形成了社区休闲圈、读书圈、健身圈,营造出浓郁的文化学习氛围,促进了真新和谐大家园的建立。
三、着力培育发展公益型服务民间组织,逐步向社会化、实体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街道党工委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新的理念,培育社会参与力量,探索为政府购买服务,重视培育能够协助政府承担社区事务性工作,提供公益性服务的社区民间组织,成立了全市第一家真新街道社区工作指导服务中心,为政府转变职能,实现政事、政社分开提供了承接载体,为民间组织参与社区工作提供了舞台。
(一)社区指导服务中心作为社区民间组织管理和服务的“枢纽”
中心对街道内的社会团体和群众活动团队实行统一管理,充分发挥社会团队和群众自发团队的自治作用,鼓励其有偿服务,完成街道交办的社区服务和居民相关的公益性事务。同时协助居委会办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开展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务,动员社区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建设。
(二)探索购买服务、促进社区工作逐步向社会化方向发展 社区工作指导服务中心设置社区事务工作室(社工站)、人民调解工作室、救助评议工作室,群众文化团队工作室,自主创业工作室,通过承接街道各职能科室的社区工作相关事务,如:社工站主要以社区的用工管理;社工培训、考核、服务督导等社区事务;人民调解主要接待民间纠纷调解,化解各类民间矛盾纠纷;救助评议主要以宣传救助政策、进行群众评议;群众文体主要对社区内文体团队的文体指导和预警工作,通过一年探索实践,中心各项工作着重将承接的业务精心策划,如社工管理通过新老社工牵手结对活动,新社工拜师结对,老社工牵手指导帮助,通过演示、带教、跟班作业,使新社工不断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进入角色。救助评议开展了每月一次的阳光课堂,向社区内救助人员宣讲救助政策,化解了因不理解政策引发的救助矛盾。群众文体工作指导,通过对社区文体团队的指导开展了和谐大家园周周演,精彩奥运月月动活动,使社区文化娱乐活动红红火火。社区工作指导服务中心作为一家主要开展公益性,互益性活动的民非企事业单位,在协调社区利益,缓解社区矛盾,提供社区服务方面是政府的好帮手。
(一)拉近了政府与社区群众的距离,实现能深入到社会基层的民众中间,又能因政府保持较密切的联系,因而总能最先得到公众的需求信息并做出反应,或传达给政府,使政府适时调整政策,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实现对社区居民利益的有效协调。
(二)指导中心扎根于群众,因而能够最先觉察到社会矛盾或冲突,早发觉,早预警,就可以避免把局部矛盾酿成全局性冲突,在社会冲突发生以后,又可以起到化解矛盾的润滑剂的作用,在缓解社会矛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篇:社区社会管理创新
“五大”转变做强管理基石
http://(2011-08-05 17:36:35)来源:四川日报第06版
□黄进(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
相关新闻背景:绵阳涪城区成功做好社会管理的“五零工作法”
与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相比较,绵州社区的 “五零工作法”实现了这样“五大”转变:一是在重视程度上,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视,把社会管理工作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高度重视社区的社会管理;二是在管理主体上,改变了单一的行政管理,既强调上下齐抓共管,更强调横向整合联动,大力整合辖区资源,完善共驻共建机制,取得了让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形成“1+1>2”的合力效益,实现了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协同化;
三是在管理方式上,通过畅通民意、连接民心等方式,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重视协商协调转变,使管理柔性化、人性化;四是在管理内容上,将社区服务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全面、快捷、有效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社区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五是在管理环节上,以加强和谐社区建设作为社会管理的突破口,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以熄火化怨、贴心服务、关爱帮扶等工作方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矛盾源头。
从全省范围来看,绵州社区的创新实践活动是在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导下涌现出来的典范,是我省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杰出代表。
目前,我省共有城乡社区9079个,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城镇及其附近郊区。社区与行政村相比,经济较发达、社会发育程度高、人口密度大、人员流动性高、社区成员的异质性强、生活方式多样、社会治安更加复杂。有事无人管、有事无力管、有事难以管、有事管不好等情况在一些社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会管理的创新动力不足、创新力度不够、创新办法不多、创新效果不佳等情况在一些社区也还存在。加强和创新我省社区的社会管理工作十分必要和紧迫,目前,我省社区的社会管理还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强。
一要高度重视社区的社会管理,积极探索总结经验。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石,是社会管理最主要的微观载体。我省社区组织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和实践。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要高度重视和积极总结社区经验,既为整个社会管理的制度设计提供新鲜素材,又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推广使用。
二要努力创新社区管理的组织体制,建立社区治理新模式。创新社区社会管理体制的目标是:建立一种政府与社会双向进入、良性互动的社区公民治理新模式,整合资源,促进参与,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真正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这一创新涉及区(县)政府、街道办事处(乡镇)、居委会和居民院落组织体系的重新建构和职能定位。目前,社区管理体制中的核心问题,在于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工作重心下移。
三要努力创新社区管理的制度体系,消解矛盾,增强活力。加强源头治理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好民生、民主、民心问题,尽可能防止、减少、弱化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的产生。加强社区民约、公民道德等行为规范体系,通过自律、互律、他律,形成既要维护社区公共权益、又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社区环境。完善社区民主决策机制,增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民主管理,杜绝“代民做主”。强化社区的动态协调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诉求表达机制、矛盾纠纷滚动排查和预警机制、矛盾调解机制以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以使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得到及时化解和积极转化。要推进社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加强全民风险防范和社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总之,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社区应当成为党委领导的坚强基石,政府负责的重要依托,社会协同的有力载体,公众参与的有效平台。我们期待着通过各级政府和组织的努力,社区能够尽快实现在社会管理中的科学定位、角色发挥和职能优化。
第四篇:社会管理创新社区
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管理的重点、难点所在。多年的社区管理工作使我对社区社会管理创新有了一定的,特别是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以后,我在重点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以加强社区管理创新促进社会管理创新,一个是如何以社区建设能力提高促进社会建设能力提高。这两个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贯彻落实胡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新要求,紧紧联系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和社区发展的实际,重点解决能力不足的风险,不断提高加强社区管理的本领,努力把社区建设得更加和谐幸福,让党放心,让居民更加满意。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改变,原有的以“单位制”为基础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体、特殊群体汇聚到社区,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沉淀到社区,越来越多的居民生产生活需求集中到社区,社区已经成为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而原有的管理体制机制以及方式严重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改革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模式和方式,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太原市社区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特别是社区居委会的群众性、基础性和自
治性,在化解社会矛盾、加强邻里和睦、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推进民主进程、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以及强化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社区居委会行政化问题严重。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居民的自治组织,并不是一级行政组织。实际上社区居委会的直接管理者是街道,管理模式基本沿用机关自上而下的行政方式。社区的人财物支配权在街道,使社区工作自主性受到限制。
在资金管理方面,大部分街道并未落实“居财街管、管用分开”的管理制度,社区居委会花多少钱、花什么钱基本由街道决定,社区经费普遍存在和街道经费捆绑使用的情况,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改变用途和挪用现象。
在人员管理方面,社区工作者的使用、去留全部由街道负责,导致社区工作者眼睛只盯着上面,在与居民的联系、沟通、服务方面下的功夫不够。由于体制改革等方面的问题,造成社区居委会行政化趋势日益严重,社区居委会工作内容严重“膨胀”,负担不断加重。社区组织的自治功能弱化,特别是为居民服务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是管理部门职能交叉。城市基层管理主要体现为社区的管理服务,这无疑也成为街道的主要职责,但是基层民政部门又是指导和管理社区建设的政府职能部门,社区工作服务站的建立,将原来街道承担的政府公共服务的内容划拨出
去,这种矛盾更加突出。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在社会管理领域职能、功能雷同,机构重叠,街道办事处成为了“二传手”,这样不仅增加了社会管理成本,降低了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也造成了社区居委会行政化严重的问题。
三是资源难以整合。各级民政部门按照职能在社区建设工作中承担着组织、协调、统筹的作用,但实际上民政部门在社区建设的管理和服务中没有相应的财权和人权,因而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和组织手段,难以参与到社区的管理中发挥对社区发展的总体统筹和协调作用。各部门在工作重点下沉社区的过程中,都从自身工作的角度出发,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形成统一的合力,难以实现资源共享,不利于社区的规范化建设。如社区居民基本信息库建设,公安、计生等部门使用的是不同软件,社区居委会为此做了许多重复性的工作,造成很大的浪费,也加大了基层的负担。
四是社区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经费保障是社区居委会正常运转的基础。近几年来,各级财政对社区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仍滞后于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社区居委会基础设施和办公经费以及人员待遇上。有的甚至连取暖费、水电费都无力支付,特别是随着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面积的不断增加,各项开支的加大,社区维护运转经费将更加困难。社区工作人员待遇普遍偏低,有的甚至低于当地最低 3
工资水平。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工作的开展和社区工作队伍的稳定性。
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心在基层,社会稳定的根基也在基层。加快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
建议:一要撤销城区辖区的街道办事处,减少行政层级。应从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的角度出发,社区管理局作为政府管理社区的职能部门,统筹、协调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加强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指导,逐步取消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工作站要作为社区居委会的办事机构,协助政府承担起政府给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让居民办事更加便利、快捷。同时社区居委会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和保护社区居民通过民主协商来合作处理属于自治范围内的社区公共事务。但其他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办理的,不得硬性摊派和转嫁给社区居委会,不得以行政命令直接向社区居委会分派任务和下达指标;凡依法应由社区居委会协助的事项,必须为社区居委会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凡需委托给社区居委会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凡属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未经基层社区管理部门审核批准进入社区的服务事项,社区居委会一律不予承担。任何单位和部门未经审核 4
批准,不得在社区设机构、挂牌子、搞评比,切实减轻社区工作负担,理顺社区工作关系。
二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社区民间组织在扩大社区基层民主,扩展社区自我服务,活跃社区文化,丰富居民业余生活,提高居民参与水平,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从事各种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如社区服务组织、老年大学、志愿者队伍、舞蹈模特、书法诗画、健身等都非常活跃,对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些组织的日常管理还不规范,大部分没有登记,我们开始实行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同时给予在社会上具有示范作用的社区社会组织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和土壤。这就需要从大力发展民间组织做起,营造发展的环境,加大培育的力度。这样就能够解决政府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问题,变无限政府为有限政府,把政府的很多公共服务工作交给民间组织办理,明确转移职能的范围、事项,为民间组织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要加大政府财政扶持力度,增强社区居委会的服务功能。各级政府要将社区居委会办公、运转经费和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自然增长机制。地方政府要担负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职责,将社区居委会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
划和社区发展相关专项规划,并与社区卫生、警务、文化、体育、养老等服务设施统筹规划和建设。社区居委会的基础设施的产权应属于国有,并积极为社区居委会开展工作创造条件,鼓励社区居委会在法律范围内,根据所辖居民的需求开展各项工作,为广大居民提供最便捷、最优质的服务。
社区管理和服务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只有不断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才能使城乡基层保持和谐稳定,进而为整个社会安定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打牢基础。
第五篇:社区社会管理创新材料
深化代访维权职能维护社区安全稳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项目报告
基层社区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家园,是各类社会群体的集聚地,也是各类社会矛盾的交汇点。敦化路街道所属社区多数是由过去的城乡结合部发展而来,低收入家庭、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多,海泊河改造也遗留下很多问题,矛盾纠纷较多。另地处中央商务区核心位置,商务区发展建设过程中拆迁改造项目多,稳定工作压力一直较大。街道党工委在社会管理创新领域积极探索,依托“守祥代访维权工作室”工作经验,在社区打造“守祥代访维权工作站”,强化矛盾纠纷化解能力,维护社区安全稳定。
一、项目主题
针对矛盾纠纷多发频发实际,充分发挥“守祥代访维权工作站”维权平台作用,本着为民解忧,服务于民的原则,重点化解社区内各类矛盾、隐患和纠纷,不断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实现由被动调处到主动化解的转变。
二、运行载体
依靠社区律师、老党员、楼组长,发挥志愿者作用,在社区创建“守祥代访维权工作站”,重点化解敦化路街道辖区内各类矛盾、隐患和纠纷;依托社区“网格”,形成一个横到边纵到底的立体网格,在第一时间内掌握管区潜在的和已经出现的矛盾隐患;发挥“警务室”、特色调解室等作用,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社区。
三、配套机制
一是建立社情民意收集新机制,随时倾听群众声音。创新“四个一”工作体系,即“设立一个楼道意见箱、公开一部电话、选配一名联络员、每月一次访谈”,开展“党员联户询民意、干部入户访民情”
等活动,随时收集社情民意,安排专人进行梳理、汇总、分类。
二是明确社区“守祥代访维权工作站”窗口受理流程。采用办理加代理模式。凡是居民到工作站反映问题,工作人员都要认真受理登记,对能够解决的问题在规定时限内马上解决,并回复来访居民;对不能解决和无法解决的问题,由律师代理,帮助居民维护权力。根据矛盾纠纷受理、接访、登记、分流等工作制度,明确专人负责,统一受理。实行首问负责制、办理时限承诺制等规定,对与民生有关的一户一表改造、违章建筑拆除等难题要求工作人员限时督办,避免发生来访人长时间等待的现象。
三是根据矛盾纠纷性质对解决情况进行规范。对来访问题复杂,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办理的事项,社区要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联合办理。在遇有因拆迁引发的矛盾纠纷时,要维护拆迁居民的合法权力,积极帮助拆迁居民与开发商搭建对话平台。对居民迫切需要向上级政府反映并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要积极代理,帮助居民跑腿,在规定时限内给居民明确答复,确保民意的畅通,问题的解决。
四、相关工作措施
一是丰富矛盾纠纷化解主体,充分发挥党员参与决策能力。街道党工委为解决居民困难,满足群众需求,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创新实施了社区党建民主“三事制”,即“群众民主议事、党员民主定事、党群民主干事”,不断增强社区党员的荣誉感自豪感,提高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民主决策意识和参与决策能力。“三事制”将及时收集各类矛盾隐患并加以解决,解决不了的第一时间提报街道。二是加强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精素质硬的调解员队伍。创新培训形式,不仅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而且让调解员轮流到法律服务所坐班,参与案件调解、旁听庭审、协助调解协议的制作等,在具体案件的实践过程中,系统学习调解技巧和规范制作调解协议,着力提高社区人民调解员的调解水平,建设一支业务精、技能强、能吃苦耐劳的调解队伍。
四是依托“为民服务代理”,建立立体化的代访维权体系。针对新形势下管区出现的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依托街道为民服务代理制度,构建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专职信访工作人员为主体,以社区党员纠纷调解员队伍为骨干,以社区律师为辅助的代访维权服务体系。
五、预计效果
社区内矛盾纠纷在萌芽状态就得到有效化解,居民的合法权利得到有效维护,开辟了解决矛盾的新局面,提高了为民排忧解难的效率,三级网格受理的信访问题和案件全部在规定时间内处结,群众越级信访、重复信访及集体上访同比大幅下降,信访秩序明显改善,较好的维护社区和谐稳定。
守祥代访维权工作站成立宗旨是为了维护社区广大居民的合法权力,切实解决和化解各类矛盾、隐患和纠纷,具体管理规定如下:
一、坚持以民生为重。重点化解社区内各类矛盾、隐患和纠纷,本着为民解忧,服务于民的原则,建立起由过去的“居民上访”变为“替民代访”,由过去单纯的“为民调解”变为“替民维权”的工作机制。
二、采用办理加代理模式。凡是居民到工作站反映问题,工作人员都要认真受理登记,对能够解决的问题在规定时限内马上解决,并回复来访居民;对不能解决和无法解决的问题,由律师代理,帮助居民维护权力。
三、建立“替民代访”工作机制。对要求上访的居民群众,首先由工
作人员进行调解和处理,注明办结时限,信访人只需在承诺时限内等待结果。对无法达成调解或信访人不满意处理意见的,采取代理制,由工作站安排专人到相关部门帮助反映问题,并全程代理。对国家明令禁止,明显不符合法律、法规、政策的信访事项,给予明确答复,并做好说明和解释工作。对确要上访的群众,由上访居民选出代表,在工作站人员带领下依法上访。
四、对来访问题复杂,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办理的事项,要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联合办理。在遇有因拆迁引发的矛盾纠纷时,要维护拆迁居民的合法权力,积极帮助拆迁居民与开发商搭建对话平台。对居民迫切需要向上级政府反映并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要积极代理,帮助居民跑腿,在规定时限内给居民明确答复,确保民意的畅通,问题的解决。
五、将“替民维权”纳入法律援助重要服务内容。工作站安排专职律师坐班,参与信访接待调处工作,为居民群众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解难释疑服务,引导群众正确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信访问题。如接访问题复杂,确需通过诉讼渠道解决时,可以提供优惠的诉讼代理,或者全程进行法律指导,确保居民的合法权利得到维护。
二是在企业设“联络员”,帮助企业职工依法维权。通过设“联络员”和驻街企业加强沟通,予以监督,既可维护职工权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障我们这些小型企业劳资关系和谐稳定,社区联合工会区域性职代会还产生了民主管理监督小组,监督各企业执行合同的情况,协调劳动关系。同时社区联合工会确定每周五下午为职工接待日,接受职工的咨询和投诉。居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有效监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新的矛盾排查化解机制将促进居民发挥主人翁思想,积极参与进来,可以有效促进问题的解决。如为保证拆迁按期完成,可成立监督委员会,成员全部由拆迁居民担任,为拆迁公平公正赢造前提,这些成员主动教育引导其他居民,可有效推进拆迁进程。
三、配套机制
一是建立社情民意收集新机制,随时倾听群众声音。创新“四个一”工作体系,即“设立一个楼道意见箱、公开一部电话、选配一名联络员、每月一次访谈”,开展“党员联户询民意、干部入户访民情”等活动,随时收集社情民意,安排专人进行梳理、汇总、分类。
二是明确“守祥代访维权工作室”、“四位一体与人民接访”等窗口受理流程。根据矛盾纠纷受理、接访、登记、分流等工作制度,明确专人负责,统一受理。实行首问负责制、办理时限承诺制等规定,对与民生有关的一户一表改造、违章建筑拆除等难题要求工作人员限时督办,避免发生来访人长时间等待的现象。
三是根据矛盾纠纷性质对解决情况进行规范。党工委负责组织每半月召开一次由信访、综治、司法、调解等部门参加的矛盾纠纷联合排查会议,听取各社区和各种渠道排查出的不稳定隐患,及时研究解决办法,避免事态的扩大。对性质单
一、涉及单个部门的,由“四位一体”调处中心调查处理,或责成有关部门办理;对成因复杂、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的案件,由党工委组织有关部门调查处理。对群体性矛盾纠纷和突发性事件,通过完善的处置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
四、相关工作措施
一是丰富矛盾纠纷化解主体,充分发挥党员参与决策能力。街道党工委为解决居民困难,满足群众需求,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创新实
施了社区党建民主“三事制”,即“群众民主议事、党员民主定事、党群民主干事”,不断增强社区党员的荣誉感自豪感,提高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民主决策意识和参与决策能力。“三事制”将及时收集各类矛盾隐患并加以解决,解决不了的第一时间提报街道。
二是保证老百姓充分享有“知情权”,发挥主人翁思想。居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有效监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新的矛盾排查化解机制将促进居民发挥主人翁思想,积极参与进来,可以有效促进问题的解决。如为保证拆迁按期完成,可成立监督委员会,成员全部由拆迁居民担任,为拆迁公平公正赢造前提,这些成员主动教育引导其他居民,可有效推进拆迁进程。三是加强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精素质硬的调解员队伍。创新培训形式,不仅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而且让调解员轮流到法律服务所坐班,参与案件调解、旁听庭审、协助调解协议的制作等,在具体案件的实践过程中,系统学习调解技巧和规范制作调解协议,着力提高社区人民调解员的调解水平,建设一支业务精、技能强、能吃苦耐劳的调解队伍。
四是依托“为民服务代理”,建立立体化的代访维权体系。针对新形势下管区出现的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党工委依托街道为民服务代理制度,构建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专职信访工作人员为主体,以社区党员纠纷调解员队伍为骨干,以社区律师为辅助的代访维权服务体系。
五、预计效果
有效化解了社区矛盾,开辟解决矛盾纠纷的新局面,提高了为民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效率,三级网格受理的信访问题和案件全部在规定时间内处结,群众越级信访、重复信访及集体上访同比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