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岚小学典型经验材料
挖掘地方特色
传承非遗文化
--兴山县水月寺镇高岚小学地方课程“兴山民歌”典型材料
“香溪河水清又香哟,青山(那个)怀中(是)抱琵琶哎,彩石(里)咚咚弹(啊)一曲呀!山歌声声唱万家哟,要唱那个昭君回娘家哟,„„”!高岚小学孩子们那一声声稚嫩的童声清脆空灵,婉转悠扬,他们所演唱的歌声是音乐界称为“活化石”的兴山名歌。学校自开设了以极具地方特色的兴山民歌以来,努力探索地方特色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地方课程实施途径,以更好的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对学校开设地方课程的要求。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正确认识开设“兴山名歌”课程的必要性,充分调研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东坡集》有记载:“„„二三月皆群聚讴歌,其词固不可解„„但宛转其声往返高下如鸡唱尔,与庙堂中所闻鸡人传漏微似。”千百年来弥漫在兴山薅草场上的扬歌和号子就被赋予了这样奇妙的旋律。兴山民歌分布于兴山县各乡镇及其东、南、北部的周边地区。因其特有的“兴山三度音程”,从而被国家文化部定名为“兴山民歌”。兴山古歌音调奇特,不见经传,让人不识音高、不辨调式、不易歌唱, 也无法记谱。经科学考证,兴山民歌其历史渊源一直可以上溯到2400多年前。兴山民歌的常见曲目有《征东》、《征西》、《薛刚反唐》、《十送》、《十想》、《五更》。这些散落在民间的瑰宝填补我国音乐史上的空白,几千年来,西方国家说我们中国没有音乐,据历史文献记载也却真如此,但兴山民歌的挖掘发现,只有我国2400多年以前出土的编钟才能伴奏出音乐的旋律,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中国没有音乐的说法。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产物质文化”。
作为兴山的学校,有这么好的地方资源,我们应责无旁贷的去传承和保护它。学校经过大量的前期调研,全面了解兴山民歌的学唱方法,多次拜访中国音乐家协会的会员、兴山民歌的挖掘人王庆元,他从兴山民歌的历史文化背景,到怎么开发、怎么传承,从理论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给学校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可行性的意见。2010年秋季学校正始把“兴山民歌”纳入到地方课程进行研究和开发。2011年县文化馆授予我校“兴山民歌”传承基地,为课程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夯实课程开发的过程管理,实施地方课程的有效性。
1、“活态”传承,研发兴山民歌地方教材。
学校将毎周三的下午定为地方课,传授“兴山民歌”。如果没有相应的教材作载体,教学的随意性大,目标任务也往往不能很好完成。经过几年来师生教与学心得体会,学校根据按序编排,从易到难,并穿插兴山民歌历史渊源、欣赏艺人参赛视频等内容。既让教学有了载体,又让学生对兴山民歌学习有了统一规范,对兴山民歌文化有了更多了解。“兴山民歌”是师傅对徒弟口口相传的技艺如今成了适合学生的浅显易懂的校本教材进入课堂,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活态”传承。目前学校正在做更进一步的研究,以完善《兴山民歌》校本教材。
2、以生为本,构建“兴山名歌”快乐课堂。
进行非遗传承教学,有时是非常枯燥的,如何构建一个快乐的课堂,赢得学生的喜欢成为传承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创设学生乐学、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教师往往在教学的引入上下功夫,如一个有趣的故事开始,如一段精彩的录像开始等,激发起学生参与的热情。有时还会组织一些小小的比赛,封个“山歌王”的美誉,看谁学得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让“兴山民歌”课程的教学变得形象、生动、直观一些,教务处孙进先老师将全套纸质教材制做成了集文字、套路、图片、乐谱、解说于一体的电子教材。为了使全体学生的唱腔学习容易、演奏规范,孙老师又设计了《五句子歌乐谱》,创新了口诀,并有机融合在音乐课的节奏教学中,使学生记住了旋律,学会了用自制小乐器演奏。在教学过程中,还让学生自编五句子歌词,进行老调新唱,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内外结合,打造金牌师资队伍。
“兴山民歌”对于高岚小学的老师、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把它研发成校本艺术课程后,老师、学生感觉到不再那么熟悉了。因此,师资培训成了当务之急。为了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我们多次对教师进行了培训。主要是邀请老艺人解读理论、示范表演、讲解印染技法、指导排练,让大家掌握课程。又邀请教研室、文化馆等有关专家、兴山民歌国家级传承人陈家珍为老师作指导,并根据兴山民歌传承教学实际,选拔了2名骨干老师进行培训,使他们尽快成为既能教授兴山民歌又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专业老师。学校又通过论坛、沙龙的形式对老师进行全员培训,每一位老师都融入到非遗传承工作中来。
4、开展活动,引领学生爱上地方课程。每个学生都有爱表现自我的欲望,学生更是如此。所以学校没有把学生们的学习成果给深深地埋在泥土里,而是不时地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作品的平台。几年中,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等活动,对学校非遗传承教育起到了宣传作用,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更多地得到了社会对学校开展非遗教育的关注与认可,也让生活的新时代的孩子逐渐爱上这种古老的音乐。
三、长远规划,制定目标,落实经费,搭建平台保证地方课程实施的可持续性。
学校用三到五年时间,建成了一个规范的兴山民歌示范基地,并示范辐射到全县的中小学。组织训练一支40人左右的表演团队,定期参加市县各级演出表演、比赛,承担传播任务;组建学校梯级队伍,分年级或分学段建立民歌传唱队,每队40人左右;组建班级兴趣小组,培养后备骨干力量;力争学校师生每人每期至少会唱两首以上的兴山民歌;每位师生每人每年至少搜集两首以上的兴山民歌;加强理论研究,力争每年都有研究兴山民歌的论文和总结资料在上级发表或交流。这些具体目标的制定学校纳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每年的“六一”“元旦”为学校兴山民歌的汇报演出日,并从公用经费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兴山名歌的演出。到目前,高岚小学民歌演唱队多次代表兴山县参加了省市演出,观众反响很好。特别是由高岚小学排练的童声清唱《兴山民歌五句子歌谣》,于今年5月18日参加了宜昌市第四届青少年宫文艺汇演。经过知名专家评委评比,在一百多个节目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我们坚持“全面+特长”的教育思想,真正将地方课程有机统一在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实践证明,“兴山民歌”的开发在学校教育中不是孤立的,它与各个方面的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人格得到塑造、文化得到传承,从而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四、展望未来,我们任重道远。
回顾学校两年地方课程“兴山名歌”从落户学校,到建立培训基地;从组建专班到传承老师的专业教唱;从成立校队到全校师生的爱唱;从高岚小学的校舞台到市级的大舞台;每一步都凝聚了岚小师生的辛苦劳作,也聚集了一批关心兴山民歌传承发展的艺术人士,他们默默的付出,只因为他们是兴山人,深爱这片土地。
“路漫漫兮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兴山民歌这颗民间瑰宝,行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之路上,高岚小学一定会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将非遗传承地方课程进行到底,使“兴山民歌”这朵音乐奇葩在岚小的土地上开得更鲜艳,把被音乐界称为“活化石”的“兴山名歌”推向更高的舞台!
兴山高岚小学
2012年8月
第二篇:高岚小学汇报材料
盘活教师齐奋进
科学规划忙迁建
---------兴山县高岚小学2012年考核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岚小检查指导工作,在此也恳请各位对学校当前工作和未来发展指点迷津,科学谋划,使未来的高岚小学成为兴山东大门一颗耀眼的明珠。下面我就学校当前工作的一些做法及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路做简单汇报,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
高岚小学占地约13308平方米,是一所保育寄宿制完全小学,所辖11个行政村,服务半径为20千米。学校校舍建筑面积6363平方米,藏有图书8072册。学校现有教职工39人(外聘4人),高学历教师23人,占教职工总数的72.2 %。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231人,学前班学生70人,共开设9个教学班。住宿学生137人,其中最小的6岁,留守学生80人,最远学生回家步行需要4个小时左右。
学校拥有标准化的学生宿舍,学生浴室,保育生活动室,电视房、学生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学配套用房。
二、盘活教师比干劲,立足岗位提质量。
学校要发展靠的是教师,学生要留住靠的是教师,教师是就如同于汽车的发动机,无论外表装得多么漂亮,没有过硬质量的发动机怎样也跑不起来速度。如何让学校现有的老师都开足自己的的马力,立足自己的岗位,尽最大的能力,我们提出了“三个一”。
(一)、“三个一”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事往一处干”;
我校是一所保育寄宿制村级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较突出,师资结构不合理,这成了制约我校发展的一个瓶颈。只有整体盘活这些教师,使每位教师在自己的工岗位上得到认可,得到尊重,力往一起使,心往一起想,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顺利推进,学校的质量才能提高。坚持“三把”的做法。
(1)把学校“话语权”交给老师。
学校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请老师积级参与,当学校的主人,通过教代会,座谈会,例会让教师知晓,并参与决策。
(2)把表彰荣誉评给老师。
无论是省市县级各个奖励,还是镇校级的奖励,我们都最大限度的把指标奖给一线骨干教师,而学校的领导班子成员则与一线骨干教师一样考核,这种公开,公正的评先模式给了老师们信心和干劲。
(3)把培训考察奖给老师。
无论是哪个学科,哪个级别的培训学校都挤出经费让老师参加,回校后专题汇报。利用寒暑假组织班主任,学科优胜教师出外地考察以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素质。
(二)、建立管理机制,落实层级责任。
(1)领导落实目标管理。
我校坚持行政领导分管年级、联系教研组和学科制度,落实每位行政领导的教学管理责任,切实加强对各年级各科教学工作的领导。实行每位行政领导蹲点一个年级,联系一个教研组,负责一个学科,定期组织召开年级教师和教研组会议,分析教师的教学工作情况,参加教研组的听课、评课等教学教研活动,对教学工作进行具体指导。
(2)制度规范管理行为。
我校根据上级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不断修订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修订了各科教师岗位职责,完善了《高岚小学绩效考核方案》、《教职工出勤及工作纪律暂行办法》、《高岚小学老师教学质量奖惩方案》、《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优秀教师评选细则》等,对教学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教师的岗位职责,让教学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做到全员、全程、全面管理,力求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3)过程追求管理实效。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根据各年级、各学科学生的基础和不同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使“向40分钟要质量”的口号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针对本校教师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要求“三把”,即第一,把功夫下在课前。第二,把力量放在课内。教师每堂课尽可能做到优质高效,必须遵守几点原则:(1)必须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2)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3)必须当堂检查、反馈和巩固。第三,把补困加在课后。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全体学生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是不现实的,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跟不上其他同学。教师决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而且更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建议采取如下措施:(1)建立后进生成长档案;(2)任课教师必须对任课班中的后进学生做到心中有底,教学时要分层次教学;
(3)教师须利用课余时间对后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4)经常与后进学生谈心,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只要他们有所进步,就给予肯定和
鼓励。“六统一”,即统一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资料、测验考试和教学目标
(4)结果兑现绩效奖惩。
教学各方面、各环节的工作,均由教导处记录装档,作为考核、评估教师的重要依据。期末依据《教学质量奖励办法》以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全面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比武增信心,访出真情献爱心。
(1)以“以内比教学”为契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增强自我发现的信心。
很多是,我校教师不爱外出听课,不爱上公开课,说到参加比赛,个人都是你推我让,理由种种,我们作为管理者也是捉襟见肘,通过课内比教学的红头文件及学校的管理办法,老师开始接受,这种集体研课也让老师进步不少,刘华老师的课荣获了县一等奖,市二等奖,简芳芳老师的课也获得了县一等奖,张胜华老师的课获得了镇一等奖,参与面也达到了100%,现在每学期的课内比教学成为了常规的研课状态。
(2)细致安排教师访万家活动,家校联动促发展。
为了进一步摸清学生的家庭情况,我们根据全校的学生家庭住址,分成了几个组,翻山越岭深入学生家中,了解情况,如四年级陈钰蓝、邹玉婷,五年级的李攀李娜双胞胎兄妹--------,这些家庭困难,特殊的孩子学校多种渠道进行帮扶,让他们不因困难面失学,也让我们的老师、家长更加心贴心,更利于老师为孩子今后发展教育找准切入点,对症下药。
(四)唱响“兴山名歌”,传承非遗文化。
学校于2010年秋把“兴山民歌”纳入到校本课程,县文化馆把学校定为非遗文化传承学校我,为学校定期开课提供师资保障,学校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实践,不仅丰富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内容,也使“民俗文化”,办学特色逐渐形成体系。
因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行政部门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全校教师的精诚团结,通力协作,学校2011年教学质量获得了全县第四名三等奖,《兴山民俗文化开发》获省级立项课题,有5名教师的优质课获市、县奖,我校邹晓艳老师也被评为宜昌市农村优秀教师,4名教师先后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
三、科学规划建新校,高瞻远瞩谋发展。
回顾过去,我们群策群力,实实在在干工作,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高瞻远瞩建新校。今后一年,高岚小学将在原高岚中学校址落户,我们将努力办成一所教学条件现代化,学校管理精细化,教师队伍专业化,校园文化民俗化的特色精品学校。目前,新建教学楼进入最后装修阶段,学生宿舍楼、教师宿舍楼改造已完工。学校整体规划图纸经过多次修改,即将定稿。前期协调、筹备工作正悄然进行,有序开展。迁建工作也是学校我今后一年的重要工作,我们虽感繁杂,辛苦,责任量,同时也是憧憬,幸福、快乐着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我们将继续前行。
水月寺镇高岚小学
2012-12-12
第三篇:小学典型经验
江苏路第五小学是一所历史名校,由美国教会创建于1922年,是中西女塾的附属小学。自五十年代起,学校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取得显著成绩,曾被评为全面文教战线先进集体。1970年,学校被列为长宁区重点小学。八十年代,学校遵循“在继承中发展,在整顿中提高,在改革中前进”的原则,提出了整体改革设想,并且不断实践、升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九十年代,学校致力于“小学生和谐发展教育”的探索,坚持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和谐教育”思想,注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的良好的育人氛围中,生动活泼地学习,愉悦健康地发展。学校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形成了以“和谐教育”的思想为指导,使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等各要素相互协调,坚持“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总体目标,使学校成为“求知的学园,活动的乐园,生活的花园,温馨的家园”。学校连续九届十八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PD教育项目研究成员校、上海市科研先进集体、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校长培训实验基地、长宁区数学实验基地……成为一所具有优良校风、优美环境和优质教学的实验校。
参加泉州市优秀中青年校长培训,我有幸到江苏路第五小学挂职学习,聆听邵春安校长、左玉珍副校长及学校各职能部门的经验介绍,观摩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及学校日常管理,参加学校召开的行政例会、校长办公会,深入课堂听课,参与学科教研组活动,阅读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形成的的各种文档材料,与教师交流访谈。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与实践,我领略了名校的风采。江苏路第五小学让我由表及里深度地了解了名校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艺术,给我很多的收获、思想的启迪和深度的思考,我深深地感觉到自己在学习中收获的幸福。如何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学校内涵发展,江苏路第五小学成功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典范。
一、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形成办学特色
作为学校思想的核心理念是统领学校全局,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形成办学特色的灵魂。江苏路第五小学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坚持“内外协调、内涵提升和和谐发展”的方针,把学校发展的历史传统和先进的教育发展的新理念紧密结合,确立“校高则立、校特则兴、校谐则美”的办学理念,树立了“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整体优化的教育生态观,和谐匹配的教育过程观和民主融洽的师生观”的和谐教育的观念,以把学校办成“学生主动发展的摇篮,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社区文化交流的中心,创上海一流学校”为办学目标。学校在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的引领下,把办学目标不仅锁定在以教学为目标的办学质量上,更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倡导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学生全体发展的教育,使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以营造优质教育环境和空间,满足社会、家长的需求,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校重心由“外延发展”逐步转向“内涵发展”,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关注教师的发展。紧紧围绕“校有特色、课有特点、师有特技、生有特长”这一中心构建体现学校特征的校本课程体系,探索课堂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形成课堂教学严谨扎实、课外活动丰富多彩,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江五小学办成艺术、英语、计算机、科技航模式等特色的长宁区乃至上海市的特色学校,素质教育个性化样板校,上海市有一定知名度的“高质量、严要求、轻负担、有特色”的实验学校和示范性学校。
二、传承优秀的学校文化,营造育人氛围
学校文化是一种持续的教育力量,来自于学校成员的智慧、经验、精神与作风,反过来影响、激励学校员工。有些名校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如一坛醇香绵甜,回味无穷的老酒,就是有渊源流长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底蕴。江苏路第五小学倡导的“校谐则美”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和谐教育的隐性之美,二是显性意义上的校园文化之美。长期以来,学校遵循“在继承中发展,在整顿中提高,在改革中前进”的原则,致力于和谐教育的研究,不断实践、探索、创新与升华,逐步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教师以校为荣,以教学为乐,校园内充满着和谐、奋进的氛围,教师敬业、奉献的精神和追求卓越的进取心推动着学校不断发展。学校重视校园育人环境建设,致力于学校温馨的德育氛围的营造。学校环境设施优美,园林小径赏心悦目,楼堂、走廊、教室、图书室、校园文化长廊等场所的书画都能看到学生的手迹,学校每个角落都洋溢着书卷的气息和儒家的氛围。“让每一堵墙都能说话”、“每一棵花草都能育人”在江苏路第五小学校园内得到充分的体现,学校真真正正地成为求知的学园、活动的乐园、生活的花园、温馨的家园,并被充分服务于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坚持科研兴校,永葆学校活力
教育科研是学校各项改革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积极的科研文化对全体师生的态度与思维及活动方式具有规范与引导作用,他激励人们不断学习、思考与创新。现代学校管理已从单纯依靠指令性的行政管理和经验管理走向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为指导的现代创新型管理模式,他是学校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江苏路第五小学倡导在和谐中建设科研团队,加大校本研修力度,通过科研手段,以骨干教师为主体,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构建“教科研领导小组---校科研组---教研组”的学校科研机制,探究基于“校本”的教师专业成长的行动方式、行为规范和推进策略,做好教研与科研的整合工作。学校采取“理论学习与公开教学相结合、校本专业培训与教科研相结合、科研过程与教师的自身发展相结合、专家请进来与让教师走出去相结合”等途径,以理论学习、课堂实践与课题研究为载体,不断推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学校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PD教育项目研究成员校、上海市科研先进集体,长宁区教育科研工作示范校,研究课题《和谐教育实践研究》获上海市优秀教育科研课题二等奖,《优化师生关系对学校整体发展作用的研究》获上海市教育科研课题,《和谐教育---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扎实的教育科研工作为江苏路第五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学校的特色发展尊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精心培育名师,树立学校品牌 学校的办学思想、创新理念、培养目标都是通过教学活动,都是通过教师的劳动来实现的,发展学校内涵,创建品牌学校离不开一支高素质、富有献身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江苏路第五小学树立的“校高则立”的理念,就是以一种追求完美的教育境界来寻求高效不断地持续发展的能力,突出高质量、高效益和高品位。“学校应该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学校的发展是为了提升学校里的一切人---学生、教师和校长的价值和生命质量”这是江苏路第五小学学校办学追求的目标之一,学校树立了“以一切成员的发展为本”的观念,扬弃“教师的发展定位于为学校发展服务的工具论”的价值异化,努力从学校的一维发展,走向学校的学生、教师和校长的三维发展,实现人的发展效益、学校发展效益和社会发展效益的统一。学校制定了《江五小学“人才强校”工作规划》,形成了一个教师认同的共同愿景和共同的发展目标。学校对教师的不同学习需求,提供多种形式的培训,满足教师的成长需要。同时,聘请上海师大、华东师大的教育管理、教育科研、学科教学专家为顾问,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协助学校做好教师培训,定期到学校进行业务指导,开展学术交流,帮助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努力使全体教师具有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并逐步由经验型向研究型、专家型转变,使学习研究成为教师新的职业生活方式。因此,江苏路第五小学现拥有一支“个体素质高,群体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同时培育了数十名上海市、长宁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这一高素质的优秀教师群体,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使学校能合着时代的节拍,永远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
五、实施人本管理,促进和谐发展
学校人本管理就是以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解放人、发展人为根本指导思想来进行的学校管理。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即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以往,管理主要是行政命令,是控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本观念的形成,从生命视角改进学校管理,使学校管理不仅是控制、协调,更是开发和促进师生的发展;使学校的发展从规范化向自主化、个性化和特色化突破,把学校管理推向新的境界---文化管理,创建学习型组织,创建民主、平等、融洽的氛围,调动所有人员的积极性。江苏路第五小学确立了“民主化、个性化和规范化”的学校管理核心思想,强调学校决策、执行和监督要民主化;强调学校管理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全面实施人性化管理;强调管理要规范化,要尊重科学,讲管理规律,讲法制,讲原则,学校要在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基础上建立学校管理制度。由于学校全面实施人本管理,促进和谐的管理关系的形成,实现了:制度逐步淡化,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习惯;检查逐步减弱,转化为教师的自我检查;界限逐步消失,转化为研究、协助、指导的管理者与教师关系;要求逐步趋同,转化为教师的共同需要与追求。管理效能集中体现在服务理念和作为上,确立了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管理就是服务的过程,形成了“校长为教师的发展服务---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服务链,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性互动,从而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江苏路第五小学的挂职学习带给我许多的启迪和思考,我想校长在一所学校的任期是有年限的,一旦离开能留给学校什么呢?也许是现代化的大楼、设施,但尽管先进可它们有使用的寿命;也许是几次大型活动、一叠照片、几段录像,但那已经成为历史时段的定格;也许„„ 唯有精心培育下的学校精神能延续久远;唯有精心培养的一支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能延续久远;唯有精心培育的优秀学生群体能延续久远„„
第四篇:9、岚头镇茶产业典型经验介绍
振奋精神 凝聚力量 真抓实干
努力将我镇打造成西南地区最大的龙井茶生产基地
中共岚头镇党委 岚头镇人民政府
岚头镇位于金沙东部,距离县城40公里,有6个行政村,16000余人口。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人民勤劳。多年来,岚头镇的群众主要从事铁矿生产加工和传统的农业生产,群众增收致富门路狭窄。在省、地、县工业发展大会后,按照“加快发展、加速转型、实现跨越”的工业发展大会的主基调,我镇迅速掀起解放思想、招商引资的高潮。2010年11月,我们引进浙江茶叶商人王福林、胡健儿到我镇发展茶产业,历时4个月的时间,共种植西湖龙井茶3万亩,预计在今后两年内发展到5万亩,并于2011年修建占地20亩的公司园区,其中标准化厂房4000平方米,办公楼及其附属设施1500平方。争取三年时间把岚头镇打造成集生产加工、生态游为一体的茶叶大镇。
岚头镇在短短的4 个月的时间就新建3万亩的茶产业,归纳起来有几个特点:
一、有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镇村干部队伍和好的投资环境 2010年8月,县委开展了“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强化纪律、促进发展”的教育活动,通过学习,镇村干部工作作风、纪律观念有了明显的改变,履职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2010年11月,浙江商人在岚头镇和周边乡镇考察选择投资落户乡镇的时候,我镇党委委员陈军同志在和浙江商人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很有技术和理念,岚头镇的土地非常适合发展茶叶,马上向党委书记做了汇报。第二天早上,岚头镇党政主要领导就邀请相关领导和浙江商人洽谈如何建立茶叶基地的相关事务,确定流转土地1万亩给浙江商人发展茶叶之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种植茶叶3000亩。由于县委政府给乡镇都下达了招商引资的任务,所以很多乡镇都向胡健儿给出优惠条件,请求胡健儿到他们哪儿发展。在形势十分逼人的情况下,镇党委在村级换届刚结束的当晚就及肘召开党委扩大会议,认真分析茶产业发展的情况和
竞争的严峻形势,要求镇村两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发挥作用,全力以赴,发动广大的党员干部群众参与到茶产业的发展中来,明确了目标任务。镇村干部都热血沸腾,表示要全力创造投资环境,为企业搞好服务,确保3万亩的茶叶产业顺利在岚头镇建成。在建设的过程中,党委委员陈军同志和胡健儿同吃、同住、同劳动,成为了企业的知心朋友,企业的困难在第一时间给以解决。我们为企业解决了吉普车一辆、办公楼一栋。召开茶产业发展开的专题会议镇村有几十个,现场培训农户上万人,解决矛盾纠纷20余起。浙江商人胡健儿和王福林对我们的投资环境表示十分满意,表态要一心一意的在岚头镇发展茶产业,我们的干部在工作中,已经锻炼成了“四敢型”的干部,敢和勇的争、敢和高的攀、敢和快的赛、敢和强的比。应该说,茶产业的形成,与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好的投资环境是分不开的。
二、有一个资金足、技术好、魄力大的公司。
胡健儿和王福林在岚头镇发展茶叶不久,就注册了金沙县振兴龙井茶业有限公司,计划三年投资4600万建立5万亩龙井茶基地和生产基地,并于2010年12月与县政府签订了投资协议。到今年3月为止,公司共用工1万人次,发出工资150多万元,种植7000多万株茶苗,实际种植龙井茶3万亩。该公司有几个优势:
一是资金充足。到目前为止,已经付出龙井茶苗款1080万元,付出当地工人工资150多万元,没有欠农民工一分钱的工资。部分生产的机器设备已经运到岚头镇,年内就要建设标准化仓房,2012年就要组织生产,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补助一分钱。
二是公司有很好的管理经验和成熟的生产技术。公司在组织农户种植茶叶的工程中,有着严明的纪律,没有一个职工可以在农民家吃一顿饭,一经发现,罚款200元。再有类似现象,立即开除。基地上的农户哪家有了红白喜事时,公司都要去表示心意,送上500元钱。按时发放工人的工资,从不拖欠,有着很好的诚信,因此,公司和群众的关系非常和谐。公司掌握着先进的技术,严格按照6尺开箱,整地后打窝栽苗。在除草上,有比较好的技术,打上药后,茶叶越长越好,杂草却寸草不生,节约了很多劳动力,降低了生产成本。
三是很有魄力。谁都知道,茶产业是一个长线产业,投入大、风
险大,特别是在没有水利设施保障的条件下,搞上万亩茶叶基地,是需要极大的创业勇气和魄力的。好得天公作美,天道酬勤。目前为止,3万亩龙井茶基地,成活率竟然达到98%以上。
四是以胡健儿为代表的公司员工,特别能吃苦耐劳。不管前一天多么疲劳,第二天早上五点钟,胡健儿就带领员工上山栽茶去了,风雨无阻。事实证明,雄厚的资本、诚信的企业风范、勤劳勇敢的创业精神,无一不是成功的阶梯。
三、有一个好的政策和现代企业经营理念。
岚头镇发展茶产业有很好的政策和理念。一是县政府有了很好的强农惠农政策,利用国家三江源项目资金,县政府出台了发展一亩茶叶,补助300元苗钱,每年补助管护费150元,连续补助三年。全县用于茶产业发展的资金是5000万元,对于茶商都有较大的诱惑力;二是我镇的三化“品牌化、规模化、产权明晰化”管理有新意。龙井茶是国内知名品牌,由于浙江的地理条件、空气条件等因素,发展茶叶的品质出现下降,为了保证茶叶品质,选择我们山清水秀的环境来发展,是我们天大的缘分,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这就是品牌化效应。我镇的茶产业在短短的四个月里发展了3万亩茶叶,并将在三年的时间里建成5万亩基地,将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龙井茶基地,可以提供2万个就业机会,创造4亿元的产值,农民打工收入一年就达3亿元以上,这就是产业的规模效应和社会效益;三是土地流转规模大,金沙振兴龙井茶业有限公司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一定要实现公司茶叶基地的产权明晰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创造了一个亮点,那就是实现1万亩以上的土地大流转,把资源和资金技术紧密集合起来。我镇三桥和东农两村流转土地达1万亩给公司,签订30年的协议。前三年,新开发的土地以每亩20元的租金,熟土以每亩40元的租金流转给公司经营,以后以每亩150元的租金流转给公司。在这里,特别要说的是,要实现土地的大规模流转,而且以较低的租金流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做大量的工作。2010年,镇党委利用村级换届之机,依法按章选出了新一届村支两委,把群众满意的、有能力、有本领的人选拔进入了村级领导岗位。他们把茶产业的发展前景,通过算细帐的方式,让群众真正明白土地流转给公司经营,农民能够获
得的利益,才激起了群众流转土地的热情可以说土地流转,实现公司产权明晰化是茶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四、各级领导对茶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鼓励和帮助,对,茶产业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个月来,地委副书记安金黎、县委书记丁翊强、县长韩平、地区农委主任王丽等各级领导多次亲临茶山指导工作,认真听取工作汇报,现场解决出现的困难。安书记看到建设规模大、品牌好、机制好后,非常高兴。当看到上山的路很艰难后,立即表态要亲自安排将15公里循环公路修建为油路。丁翊强书记听说该公司要在2011年修建标准化生产厂房后,表态要亲自为该公司剪彩。还提议把胡健儿作为感动金沙的十大人物给予推荐。王丽主任答应把胡健儿向省农委推荐。副县长吴炜同志更是三天两头在茶山上指导工作,县农牧局在工作上给予了大量的帮助。总之,领导的关注,强化了公司和群众的信心,大家都信心百倍地把精力投入到创业中去,我镇的茶产业正按照既定的规划顺利地发展着。
最后,欢迎各位领导前来光临指导工作,同时,祝愿我们的茶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第五篇:典型经验材料
化解矛盾
关注民生 全力维护全县社会和谐稳定
开鲁县社会矛盾化解 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 2010年6月21日
今年3月份以来,按照市委、政府的统一部署,我们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社会矛盾化解专项整治活动,以“化解矛盾就是维护社会稳定,解决信访就是解决民生”为工作思路,坚持“边排查、边梳理、边化解、边整治”的基本原则,把这次专项整治活动作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有效化解了一批社会矛盾纠纷,维护了全县社会和谐稳定。今年以来,我县没有发生到呼进京非正常上访事件。
一、强化“五个保障”,为专项整治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是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纪检委书记和组织部长任副组长,29个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确定了26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包联镇场(街道),并负责7个专项工作组的矛盾化解工作,在县直单位抽调了120名党员干部参与到此次活动中。同时,结合全面动员,1
专门对抽调的工作队员进行全员培训,编印了《开鲁县社会矛盾化解专项整治活动工作手册》,编入了活动方案、流程、工作职责、包联单位及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为专项整治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搭建平台,强化制度保障。从制度创新入手,积极探索工作新途径、新办法。进一步加强基层综治工作中心、工作站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综治工作中心整合资源的优势和受理化解矛盾的基础平台作用,建立了联合大接访制度,对群众来信来访进行集中接待和处理,提高了工作的规范化、效能化、法制化水平,为建立矛盾化解工作长效机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是争取资金,强化经费保障。为保证社会矛盾化解工作顺利开展,县财政先期划拨10万元,用于购买办公设备等。为了妥善化解疑难信访问题,县财政把“涉法涉诉救助基金”50万元和“信访储备金”60万元列入预算,保证了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救助和矛盾纠纷的及时化解。
四是加大投入,强化技术保障。针对当前案件高发态势,我们进一步加大了社会治安技防力度。县财政累计投资330万元,在各镇场、街道重点部位、重要路口都安装了视频监控设备,在嘎查村安装了“平安互助网”,对不法行为予以震慑,有效减少了各类案件的发生,同时为政法机关办案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和证据。我们在全市率先与移动公司合作,投资300余万元,开发建立了社区矫正信息综合管理、司法心理预警及社区矫正风险评估
系统,并依托这一网络,建立了政法政法信息化建设平台,除了社区矫正系统外,还加入了涉法涉诉上访动态预警系统、纠正防止超期羁押管理、政法工作电子政务等管理系统,实现了“四个系统合一”,特别是在涉法涉诉上访动态预警系统中,建立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和信访人员登记管理、分流处理、网上督办和预警系统,实现了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动态控制管理,有力地推动了政法综治工作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
五是夯实基础,强化基层政权保障。把基层组织巩固做为专项整治活动的一项重点。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加大村级“两委”班子的培训力度,组织学习中央和地方的惠农政策及涉农法律法规,提高村干部的履职能力。对上次村委会换届选举遗留问题,按照有关法律程序彻底解决,对村委会班子不健全的村进行补选,选能人进班子,加强规范化管理,强化村务公开,确保筑牢基层政权基础,打好社会矛盾化解攻坚战。
二、落实“四项措施”,推动专项整治活动向纵深开展 一是广泛宣传,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为了加强对活动的宣传报导,专门成立了宣传报道组,县电视台、广播电台、《开鲁工作通讯》、《开鲁政法》等宣传媒体通过开办专题或专栏以及插播宣传标语等形式,对专项整治活动进行广泛的宣传报导。我们还投资1万多元,对县内主要公路两侧的宣传牌进行了更新,在明显位臵刷写或悬挂宣传标语,发送手机宣传短信,增加了专项整治活动的宣传内容。专项整治活动办公室专门编印了专项整治
活动《简报》,目前,已印发了36期。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对这项活动的重视程度,推动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是联动排查,对存在的矛盾摸清底数、主动化解。全县各镇场(街道)、重点领域都把专项整治活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相继召开动员大会进行动员部署。县包联领导深入所包联的单位进行指导,包联工作队积极配合,帮助解决所包联单位在专项整治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东风镇在县包联领导和工作队的指导和协调下,群策群力,依法、依情、依策成功化解了一起久拖未决的道德村陈刚赴呼信访案,受到市、县领导的关注和好评。开鲁街道办事处在此次矛盾化解专项整治活动中组织开展了“近百家门、知百家情、解千家难、暖万人心”载体活动,充分发挥“三会五员”(三会:居民诉求恳谈会、治安联防员月例会、驻社区单位联系会;五员:社区协警员、矛盾排查化解员、民情观测员、治安联防员、舆情收集员)的作用,对城区矛盾纠纷与隐患进行了全面细致地摸底排查,形成了层层联络、上下联动的矛盾化解排查网络,使影响社区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在基层得到及时解决。在嘎查村,充分发挥协警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随时排查和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最大程度地把矛盾纠纷处臵在了初始阶段。今年以来,协警员共上报信息2453条,4
协助公安干警侦办案件62件,直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527件。全县通过耐心细致的边排查,边化解,摸清了底数,并进行疏理归类,登记造册,为下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全县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673件,已化解589件,化解率达到87.4%。
三是条块结合,确定重点领域集中化解。为了保证专项活动取得实效,结合我县近年来矛盾纠纷和信访情况,我们确定了条块结合的工作方法,除了由各镇场、街道按照属地管理自行组织开展工作外,还明确了矛盾纠纷比较集中的七个重点领域,即:农村工作、城市建设、教育系统、涉法治安、基层政权、企业遗留问题、社会保障和中区市直企业遗留问题等七项重点,并相应成立了由县委、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了每个小组的工作职责。各重点领域结合部门职能,积极开展工作,如:为了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医疗待遇问题,维护全县的社会稳定,经县政府研究决定,将2009年底前退休的国有和集体企业人员3397人全部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这一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受到了广大退休职工的欢迎。基层政权领域工作组利用2周时间,深入基层调研,排查梳理出5类重点矛盾,对这5类重点矛盾都从维护大局稳定的角度,分别制定了解决方案,对选举不成功的3个村寻求解决办法,适当时间进行选举;对社区工作人员缺少问题,准备公开考录大学生村官、招聘社区工作者,同时,针对村级组织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了加强转移支付 5
管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集体服务功能等措施,使基层政权建设得到进一步巩固。涉法涉诉领域工作组特别是政法机关都成立了专项整治组织机构,抽调精干人员深入到各镇场,积极协助当地党委、政府化解了建华镇先胜村、东风镇道德村等一批疑难矛盾问题。目前,全县重点领域共排查各类矛盾135件,已妥善化解121件。
四是领导包案,保证整治活动整体推进。为了保证专项活动总体进度,县专项整治办公室对全县各地各重点领域工作情况进行了3次督查和通报;还专门召开了3次调度会、4次办公室全体会议,对阶段性工作进行总结部署。集中、有效地化解前期排查出来的各类社会矛盾,县矛盾化解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地各部门上报的一类案件逐件梳理分析,并确定了其中的85件为重点案件。根据案件复杂程度、涉及范围等具体情况,办公室对重点案件再次梳理分类,确定需要市里帮助协调解决、由县委、政府解决,和由县矛盾化解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协调相关单位、部门解决三个类别。对于一些重点案件,县委、政府及时召开了党政联席会议,逐一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三、健全“三项机制”,全力维护全县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健全了县级领导接访和包案制度。我们在原有县领导接访制度的基础上,调整为每个工作日都有县领导接访。县四大班子领导每月到所包联镇场、街道下访一次,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及所包案件进行深入调研,并督促镇场、街道开展社会矛盾纠纷
排查化解工作。对排查出来的重点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按照县领导分工和所包联单位,由县四大班子领导分别包案,并一包到底,直到案结事了。
二是健全了风险评估和联席会议制度。我们进一步健全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在城市建设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及征收征用、机构改革等方面制定政策时,都围绕可能存在的稳定性风险,开展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等评估工作,从而在源头上规避、预防、降低和控制可能产生的社会稳定风险。对不同时期排查出来的重点疑难复杂矛盾问题,及时召开联席会议,逐案分析、研究解决。今年,已召开联席会议6次,集中化解重点社会矛盾问题33个。
三是健全了责任追究制度。始终把社会稳定工作纳入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范畴,明确县镇两级党政“一把手”是维护社会稳定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并明确提出,因重视不够,工作措施不力,造成群体性事件或上访人多次重访,产生社会负面影响的,对责任人和当事人进行责任追究。
以上是我县在专项整治活动中的一些经验做法,与兄弟旗市区相比,还有很多不到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