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大学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计划-四川大学材料学院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优秀人才培育基金(试行)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凝聚和培养一批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造就一批能进入国内外科技前沿领域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持续提升我院科技综合实力和创新竞争力,特决定从2013年起正式实施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优秀人才培育基金”,经费来源于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目标
培养达到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水平的优秀中青年人才,进一步强化我院的学科及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二、申报条件及资助名额
1.热爱祖国,严谨治学,学风端正,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强烈的责任心及团队合作精神,积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优秀中青年教师。
2.已获博士学位,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良好的发展潜力,在所从事的专业技术领域内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并已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具有获得优青、杰青及长江学者的潜力。
1)
A类:具有博士学位、男同志年龄35岁以下(不含35岁);女同志年龄37岁以下(不含37岁)(特别优秀者,年龄可以适当放宽),近5年至少完成或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并至少满足如下条件之一:
a)以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身份发表高水平SCI学术论文3篇以上;
b)获省部级及以上二等奖(排名第1)1项以上。
2)B类:年龄42岁以下(不含42岁)(特别优秀者,年龄可以适当放宽),已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或获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近5年至少完成或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以上,能积极参与国家三大计划项目的研究工作,并至少满足如下条件之一:
a)以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身份发表高水平SCI学术论文5篇以上;
b)获省部级及以上一等奖(排名第1)1项以上。
3.学院年均资助名额不超过5人,获准本项目资助的教师不得再次申请本项目。
三、申报及资助方式
1.凡我院正式在编、且满足申报条件的青年教师均可按本基金要求自由申报,评审通过后学院按科研项目的形式提供人才培育经费资助,资助期限1~3年。
2.对符合A类条件的申报者,学院根据当年具体情况,提供5-10万元资助。分两次划拨,第一次划拨60%,第二次40%,第二次划拨需根据第一年度项目执行情况酌情调整。
3.对符合B类条件的申报者,学校根据当年具体情况,提供10~15万元资助。分两次划拨,第一次划拨50%,第二批经费待申请者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后再行拨付。
四、申报评审与管理办法
1.学院成立“优秀人才培育基金管理专家委员会”,负责项目的评审及考核,对本办法提出意见与建议,对受本办法资助人员的科研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2.经费应严格按学校经费的使用要求执行,学院有权按规定收回未按期使用完的经费。经费使用范围只限于实验材料费、仪器设备费、实验室改造费、材料测试化验费、差旅费、出版及信息使用费等必要开支,不能列支其他经费。
3.成果应标注“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资助”。
4.在资助实施期内,获资助者因故不能从事科研工作、或出国一年以上、或调离四川大学,经专家委员会审核,学院可推迟、延缓直至终止资助。
5.项目执行中获资助者每年均需提供年度总结报告,结题时需提交结题报告,并结合会议答辩形式进行项目验收,主要汇报工作进展及进展预期,对因工作不力导致的无进展或进展缓慢的项目,专家委员会通过考核评估提出整改建议,直至终止资助。6.学院优秀人才培育基金管理专家委员会组成: 主任:朱世富
成员:肖定全、尹光福、朱建国、刘颖、王瑞林、陈云贵 秘书:邓英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3-09-25
第二篇: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学院简介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由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四川大学申办、中外16家企业投资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是在川大百年老校的基础上建立的高起点、高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的应用型、创业型大学。
锦城学院地处“天府之国”成都,坐落于成都知名企业聚集地高新西区,拥有高标准的教学生活设施,环境幽雅,是读书求学和教学科研的理想之地。学院现设有10个系、42个专业、100余个专业方向,在校生近17000人,形成了文、理、工、经、管、艺六个学科协调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专业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性的办学格局。
作为四川大学的战略延伸和有机组成,锦城学院秉承传承知识、培养人才、引领社会、服务大众的办学宗旨,依托母体学校优质教育资源,股东和近600家友好企业的社会关系和人脉资源,与国际接轨的灵活的办学机制和体制等三大优势,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教学管理服务。学院追求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建设的不断完善,谋求学生特长发展与学院特色发展,力求成为高素质、复合型、经世致用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以诚信负责对待社会,以管理严格取信社会,以学风严谨闻名社会,以高质量教学回报社会,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学院四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以上,高端就业率近50%。还有600余名毕业生被北京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内外名校录取为研究生。学院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和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和公众向往。近年来,我院荣获“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创建'平安校园'示范学校”、“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止于至善”的校训正引领着锦城人高举改革创新的旗帜,深入贯彻学校“十年规划”和“三步走”战略,力争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将锦城学院办成“西部领先、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应用型、创业型的特色大学。
各界评价
1、四川省原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来访
“锦城学院办学理念富有创意、特色鲜明,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将现代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教育学生做人第一、行善积德,这与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的理念和当下„和谐社会‟的主题一致!”
2、四川省政协主席秦玉琴、副主席苟建丽、教育委员会主任徐有胜等视察调研
“锦城学院的办学模式是值得在高等教育中发扬和推广的。”
3、四川省委副书记李崇禧视察
“锦城学院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前景光明。”
4、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原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原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蒲海清参观考察
“作为川大百年老校的战略延伸,锦城学院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办出了自己的特色,正在实践着独立学院的跨越式发展。”
5、四川省原副省长、现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柯尊平视察
“学院的办学理念新,指导思想非常好,定位非常准确。”
6、四川省委常委、中共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视察
“要把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纳入成都市的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规划。”
7、四川省副省长黄彦蓉视察
“要把锦城学院的办学理念和成功经验作为范例,提供给全省高校学习、借鉴。”
8、四川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李登菊参观视察
“锦城学院的发展有„三新‟:新理念、新机制、新模式;„三高‟:师资队伍起点高、学院管理水平高、学生素质高。”
9、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书记甘道明视察
“锦城学院的办学符合中国国情。它开展的知识和技能的双结合教育,适应了社会需求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10、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志文、王宇坤视察
“锦城学院提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经济社会的办学方向值得肯定!”
11、四川省人大副主任钮小明视察
“锦城学院真正把素质教育的精髓体现了出来。”
12、省政协副主席吴正德一行参观视察
“锦城学院近几年的办学成果表明,办学特色突出、管理团队优秀,成绩斐然!”
13、省政协副主席曾清华率省政协教育委员会一行莅临我院参观视察
“锦城学院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充分说明学院的办学理念与治校之道是富有成效的。锦城学院的很多经验值得宣传和推广!”
14、成都市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视察
“锦城学院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前景广阔!成都市政府将大力支持锦城学院的发展!”
15、四川大学党委书记杨泉明参加我院毕业生毕业典礼
“锦城学院办学思路明晰,办学特色突出,四川大学将全力支持独立学院的发展。”
16、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检查指导工作
“锦城学院在办学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累累硕果,锦城学院已成为全国最好的独立学院之一。”
土木与建筑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刘耀园的家长:
我和孩子他爸送他到锦城学院报到的那天,发现锦城的教学楼都是以“忠孝”、“仁爱”、“信义”命名的,当时感觉这可能是一所注重对学生人格培养的学校。事实证明我们的感觉没错!孩子在这里读书一年多了,变化很大。以前他在家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现在每次假期回家,他都主动帮我们分担家务。和他聊天的时候,他总是眉飞色舞、滔滔不绝的讲他在学校的生活,还有他未来的打算、目标和理想。看得出来,锦城的教育对他的影响很大很大。
机械工程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都建光的家长:
孩子在校的时候,总是在电话中向我们提及一些学院的教育政策和教育理念,他还总说他的学院有一位伟大的院长,他有一位尽职尽责的辅导员。起初我们只是听听,没有当真。但是,孩子假期回家后,我们发现他真的懂事了很多。孩子点点滴滴的改变,让我们真正明白了孩子成长的原因。我们非常赞同学院“三讲三心”的政策以及“做人第一,能力至上”的理念。孩子的成长不应只是单纯的能力上的成长,更应该是做人做事的内在上的成长。感谢你们让他成长,教会了他怎样为人处事。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四川省分行副行长高峡:
“锦城学院已成为邮储后备人才的重要培养和输送基地,每年有数百名锦城优秀学生至邮储银行实习,多名锦城学子成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四川分行的员工,锦城学子现已遍布全省各市州和区县邮储银行,他们正逐渐成为各分行、支行的优秀员工和佼佼者。”
四川路桥集团总经理熊国斌:
“锦城学院的同学在四川路桥集团实习工作期间,在多个岗位均表现出了优良的素质,同学们优异的表现与锦城学院严格的管理、严谨的学风、负责任的态度是分不开的,充分证明了锦城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卓有成效。”
中国电信四川分公司总经理杨国光:
“中国电信四川分公司一直非常重视与知名高校的战略合作。作为大学教育的一支重要新生力量,锦城学院以求真务实的办学理念和模式、严谨的学风和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赞赏。”
四川华西集团董事长陈贵林:
“锦城学院毕业生在华西集团表现很好,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学生在动手能力上要强于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知识上要比高职类学生扎实,企业很需要这样的人才,这也正是锦城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取得的显著成果。”
领导团队
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在党委书记、院长邹广严教授的率领下,组建起高效务实的管理团队,励精图治,革故鼎新,共谋发展。
同时,学院本着以优秀教师培育优秀学生的理念,实行地区教育资源共享的方针,博采众长,延揽名师,从四川大学等著名高校聘请名师任教,同时广泛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企业界知名人士任学院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党委书记 院长 邹广严 教授
1968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在大型企业工作,从工人、班长到董事长,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广泛的人脉关系;1988年从政,从计委、经委主任到省政府副省长,从事工业交通和经济、社会事业建设领导工作,曾任第八、九、十届四川省人大代表,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自1999年起任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四川省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等职务;现任四川省企业联合会会长、四川省企业家协会会长、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地产联盟专家委员以及多家大学教授与兼职教授;具有丰富深厚的管理经验、统筹全局的领导才能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被评为“人民满意的教育家”、“全国独立学院优秀工作者”。
副院长 王亚利 教授
毕业于四川大学,曾任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现兼任四川省技术经济和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具有丰富的高校教学管理经验、先进的办学理念、创新意识以及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
副院长 刘华 教授
毕业于四川大学,曾任四川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图书馆总支部书记、副书记、副馆长,多年从事教学管理工作,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工作踏踏实实,有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
副院长 张明高 教授
毕业于四川大学,曾任教育部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常务理事,《实验科学与技术》编委以及四川大学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副处长等职务,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管理30余年,具有丰富的高校教学与管理经验、宽广的视野和能结合实际创造性工作的特点。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系系主任
张志敏 教授 硕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理学学士,重庆大学工学硕士,罗马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研究方向的访问学者。曾任四川大学计算机系微机教研室主任,四川大学经管系经济信息管理教研室主任,四川大学工商系计算机辅助管理教研室主任,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电子商务系主任,IBM中国成都分公司专家组成员。
电子信息工程系系主任
陶德元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原四川大学优秀教师,图像研究所创始人、名誉所长,中国电子学会等四个核心期刊编委。编著6本教材,讲授8门课程。完成科研项目50多个,用于国防科研、通信领域、信息产业、能源交通、石油地质等领域。获部省级奖12次,发表论文50多篇。在集成、信息、通信、微波方面造诣深厚。在“云移物融”方面有新的成就。
机械工程系系主任
张汉文 教授
曾任成都科技大学金属材料系副主任7年,四川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8年。长期从事行政管理和本科教育工作,讲授本科课程多门,先后发表教学论文8篇。曾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优秀教学管理干部奖,先进教师奖,优秀共产党员奖等。终生致力于人才培养工作。
土木与建筑工程系系主任
康志华 教授 硕士生导师
四川土木建筑协会理事,中国建筑协会建筑经济委员会委员,曾任成都科技大学城建环保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川大建筑学院、建筑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曾获省第二届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多次荣获省部级、学校奖励。长期以来,致力于土木建筑类人才的培养工作。
文学与传媒系系主任
毛建华 教授 硕士生导师
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省客家研究中心副主任,成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曾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先后获省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省德艺双馨文艺家奖,巴蜀文艺奖,“中国木版年画抢救与保护工作贡献奖”等奖项。
外国语系系主任
冯川 教授 硕士生导师
原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比较文学与对外汉语系主任、中文系教授、德国波恩大学特邀研究员。多次参加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有学术专著、学术译著和编著30余本、学术论文40余篇在海内外出版;曾获教育部“双语教学与比较文学人才培养”二等奖、四川省“双语教学与比较文学人才培养”一等奖。
工商管理系系主任
左仁淑 教授 硕士生导师
管理学博士。曾任四川大学经济管理系党总支副书记、工商管理学院MBA教育中心主任、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系主任。现任工商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与市场营销系教授;省教授级管理咨询师,国家高级品牌管理师,省营销学会常务理事,省企业家联合会常务理事。先后获得川大优秀教师、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市场营销总监十大优秀师资等荣誉称号。
财务会计系系主任
章成蓉 教授 硕士生导师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教授,省会计学会理事,省审计学会理事,中国注册会计师,曾任省会计师高级评委。在学校、企业承担会计主管和财务咨询管理工作多年,从事财会类教育20余年,多次获校、省级先进教师称号。出版《会计学》等多本专著,在《四川会计》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金融系系副主任
吴肇庆 教授
曾任四川大学经济管理系党总支书记、工商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等职;曾兼四川大学房产公司监事会主席、科技产业集团监事会主席等职。主编参编论著出版9部,发表文章30余篇。主持部省级和川大重点科研项目3项,第一主研部级项目2项。30年来获四川大学优秀教师、首届十佳管理标兵、省教育纪检先进个人等省市校奖20余项。
艺术系系副主任
钱梅 教授
曾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四川省青联常委、四川省播音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四川播音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专业毕业,美国加州旧金山州立大学传媒专业访问学者。多年来,担任四川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省级、国家级电视台节目的主持、编辑、导演工作并获奖,受到江泽民、李鹏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传承文化/发展创新:锦城学院的办学理念与治校之道
做人与做事结合:将做人的教育与做事的教育相结合,做人第一,德育优先,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传统与现代结合: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崇尚科学民主的现代精神相结合,培养兼收并蓄、学贯中西的一代英才。
通识与专业结合:既要使学生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提高适应能力;又要接受精湛的专业训练,提高专业能力。
严格与宽松结合:学院有效的组织、严明的制度、严格的要求和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实践、自律管理相结合。
秩序与自由结合:规范有序的教学秩序与独立思考、各抒己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相结合。
传承与创新结合:既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又致力于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培养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一代新人。
通专结合/经世致用:锦城学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宽厚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经世致用的人才。
培养人才的规格:做人第一、能力至上,培养学生会做人、能做事,达到“三会两双”的目标。
“三会”即毕业生要会动脑,培养思考判断的能力;会动口,培养沟通表达的能力;会动手,培养操作实践的能力。
“两双”即“双语交流”:要能够用国语和一门外语对外交流;“双证培养”:学生要拿到毕业证和职业技术资格证。
学院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学校错位竞争、人才分类培养”为指导思想,构建了以“一个标准”、“两大保障体系”、“三大教育”、“四大计划”、“五个原则”(简称“一二三四五”)为主要内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毕业生核心竞争力。
其中的核心内容“三大教育”培养模式一经媒体报道即引起社会热烈反响。近几年,新华社、《人民日报》、《新京报》、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中央、省、市主流媒体相继到我院进行采访,并以新闻、专题和深度访谈等形式报道了我院钟颖同学割肝救母、周建良同学奋不顾身抢救落水者、赵紫东同学在第一时间拍摄汶川地震视频并全球首发等“三讲三心”明德教育事迹。同时,我院将劳动、创业纳入必修课、创办学生模拟公司等“三练三创”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也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同。
特色教育:“三大教育”
结合我院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学院致力于推行“三大教育”。
★“三讲三心”明德教育
“三讲”即讲诚信、讲礼仪、讲感恩;
“三心”即对国家人民尽忠心,对父母长辈尽孝心,对同学同事尽爱心。
★“一体两翼”知识教育
“一体”是指教学内容的主体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严谨踏实的逻辑思维和富有想象力的形象思维;
“两翼”是指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素质与健康的体魄,使之文雅而不懦弱,健壮而不粗野。
★“三练三创”实践教育
“三练”即吃苦耐劳意志训练、组织纪律与团队精神训练、职业素质能力训练;
“三创”即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业精神。
学院将公益劳动与创业纳入必修学分,并且出资100万元设立了创业基金,鼓励学生开展创业方案大赛,自主开办学生模拟公司、学生农场。目前已经有学生模拟公司40余家,一万余人参与创业大赛,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业和就业能力。
专业精英/名师荟萃:锦城学院的师资力量
学院本着以优秀教师培育优秀学生的理念,实行地区教育资源共享的方针,博采众长,延揽名师,从四川大学及成都地区等著名高校聘请名师任教,同时广泛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企业界知名人士任学院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学院已经建立了专职教师、兼职教师、来自企业的“双师型”教师三结合的师资队伍。任课教师全部具有高级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任课的教师占70%左右。
突出特色/创造精品:锦城学院的学科建设
学院结合市场需求和学院资源优势,努力培养高标准的应用型人才。目前设有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土木与建筑工程系、文学与传媒系、外国语系、工商管理系、财务会计系、金融系、艺术系共十个系,42个专业,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才市场需求分设100余个专业方向进行培养,形成了理工渗透,文、工、经、管、艺协调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
第三篇: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岷峨挺秀,锦水含章。巍巍学府,德渥群芳。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学校现任党委书记王建国、校长谢和平。
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有望江、华西和江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7050亩,校舍建筑面积251.5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四川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而成。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原成都科技大学是新中国院系调整时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华西医科大学源于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大学和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两校合并为学校题词并寄予深切厚望。2000年,四川大学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四川大学。李岚清同志在考察新四川大学时说:“四川大学是我们改革最早的大学,对我国高校的改革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可以说是高校体制改革的先锋。”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期间,吴邦国、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四川大学视察慰问。
四川大学承文翁之教,聚群贤英才。百余年来,学校先后汇聚了历史学家顾颉刚、文学家李劼人、美学家朱光潜、物理学家吴大猷、植物学家方文培、卫生学家陈志潜、数学家柯召等大师。历史上,吴玉章、张澜曾执掌校务,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共和国主席杨尚昆、文坛巨匠郭沫若、人民作家巴金、一代英烈江竹筠(江姐)等曾在川大求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50余位是川大校友;2001年评选的近代50位“四川文化名人”中,有36人是川大校友。
四川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艺等12个门类,有34个学科型学院及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等学院。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5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38个,专业学位授权点32个,本科专业138个,博士后流动站37个,国家重点学科4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是国家首批工程博士培养单位。
四川大学大师云集,名师荟萃。截至2016年年底,有专任教师5324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1767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4人,“杰出教授”6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80人(含“青年千人计划”46人、“外专千人计划”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59人(含特聘教授41人、讲座教授14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5人,“973”首席科学家9人、牵头“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项目获得者30人(32项),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2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1人,四川省“千人计划”(含原省“百人计划”)入选者123人。
四川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办学基础和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近年来,学校围绕创建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建立了“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运行新机制,提出了“精英教育、质量为本、科教结合、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确立了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构建了体现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本科“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3.7万余人,硕博士研究生2万余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3400余人。2003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31项、国家精品课程3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31门,获得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3篇。
四川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学校现有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研究基地,4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有9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9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9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2005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41项。2016年,学校科研经费达18.6亿元。2015发表国内科技论文总数列全国高校第5位,SCI收录论文数列全国高校第6位。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学校先后编撰出版了《汉语大字典》《全宋文》《中国道教史》《儒藏》等大型文化建设成果。
四川大学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四川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的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2008年被国家科技部授予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09年成为首批获得“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单位”称号的4所高校之一。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最早批准的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之一,2012年被评为国家A类(优秀)大学科技园,已孵化包括1家上市公司在内的科技企业335家。2016年,学校被批准成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之
一、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近年来,学校与国内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内外150多个地市和6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了近200个校地企产学研平台。近5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技术开发、转让、服务和咨询项目1.3万余项,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已成为相关行业的主导技术。学校师生依托科研成果创办领办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60余家。2009年,学校被批准成为首批13个“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之一。学校设有4所卫生部直属附属医院,在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伤员救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川大学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目前,学校已与34个国家和地区的250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港澳台等33个国家和地区的214所国际知名大学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联合培养体系。与韩国、美国、比利时的5所大学合作共建了5所孔子学院。与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和相关机构建立的国际和境外科研合作平台和中心有:九寨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中德能源研究中心、中德水环境研究中心、中英材料研究所、四川大学-日立环境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意大利国家研究会国际多功能聚合物和生物材料合作研究中心、西部农村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中美大学战略规划研究所、中国西部反贫困研究中心、欧洲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等;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同组建了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与美国匹兹堡大学新建了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
四川大学图书馆藏书665万册,人文博物馆珍藏文物8.5万余件,自然博物馆收藏动、植物标本87万余件(份),档案馆和校史展览馆收藏各类档案28万余卷(其中珍贵历史档案9000余卷)。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学校还建有校园网、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国家外语考试与出国留学人员培训机构以及成人教育与网络教育学院等。
锦江黉门,弦歌铿锵。当前,四川大学已经确立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伟大事业的宏伟目标。展望未来,学校将始终肩负集思想之大成、育国家之栋梁、开学术之先河、促科技之进步、引社会之方向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再谱中国现代大学继承与创造并进、光荣与梦想交织的辉煌篇章!
(数据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一、一级国家重点学科
口腔医学 生物医学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数学 中国语言文学 二、二级国家重点学科
药剂学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肿瘤学 妇产科学 外科学(胸心外)外科学(普外)外科学(骨外)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儿科学
内科学(消化系病)内科学(呼吸系病)法医学
核技术及应用 皮革化学与工程 化学工程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岩土工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 固体力学 遗传学植物学 有机化学 原子与分子物理 专门史 历史文献学 政治经济学 宗教学
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麻醉学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凝聚态物理 水文学及水资源
四、省级重点学科
哲学 理论经济学 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外国语言文学 新闻传播学 历史学 物理学化学 生物学 力学 机械工程 光学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电气工程 信息与通信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土木工程 水利工程 化学工程与技术 轻工技术与工程
核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工程 植物保护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中西医结合 药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 公共管理 国民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金融学 产业经济学 国际关系 社会学 人口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 艺术学 美术学
设计艺术学 钢铁冶金 有色金属冶金 化工过程机械 物理电子学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建筑设计及理论 建筑技术科学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 农业水土工程 食品科学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图书馆学 档案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人类疾病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 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靶向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绿色化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辐射物理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口腔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妇儿疾病与出生缺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省部重点实验室
动物疫病防控与食品安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高压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厅、局级重点科研机构
食品科学与技术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实验室:
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
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期)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期)视觉合成图形图象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 国家工程中心: 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辐射物理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人类疾病生物治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口腔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绿色化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靶向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口腔生物医学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时间生物学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省级重点实验室: 高压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分子生物学及生物技术省重点实验室 生物力学工程省重点实验室 过滤与分离省重点实验室 核医学省重点实验室
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省重点实验室 多相流传质与化学反应工程省重点实验室 功能材料物理化学工程省重点实验室 岩土工程省重点实验室 光学省重点实验室 先进制造技术省重点实验室 智能系统省重点实验室
资源生物学及生物制药工程省重点实验室 靶向药物与新型给药系统省重点实验室 疾病基因组学与法医学省重点实验室 肿瘤学省重点实验室
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省重点实验室 妇科肿瘤与小儿血液肿瘤省重点实验室 移植工程与移植免疫省重点实验室 电能质量与电磁环境学省重点实验室 微电子技术省重点实验室 人机系统及仿生工程省重点实验室 信息安全省重点实验室 信息与自动化技术省重点实验室 信息数学技术省重点实验室 知识工程及网络智能省重点实验室 绿色化学与技术省重点实验室
资源微生物学及微生物生物技术省重点实验室 分子毒理学省重点实验室 生物精神病学省重点实验室 病理研究省重点实验室 口腔医学新技术省重点实验室 天然药物学省重点实验室 干细胞应用研究中心省重点实验室 濒危动物繁殖与保护遗传省重点实验室 新型聚合物加工技术及其设备省重点实验室 食品科学与技术省重点实验室 制药工程与技术省重点实验室 磷化学与工程省重点实验室
先进材料成型及模具技术省重点实验室 围产与生殖技术省重点实验室 围产与生殖技术省重点实验室 水文学及水资源省重点实验室 降解与阻燃高分子材料省重点实验室 牙病防治研究省重点实验室
动物疫病防控与食品安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第四篇: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简介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简介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源于1944年建立的理工学院土木水利系。学院现由水力学与山区河流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利水电工程系、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系、农业水利工程系、热能与动力工程系、岩土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水文与水资源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工程科学与灾害力学研究所、工程结构研究所、工程设计院水电分院、水资源研究中心组成,设有三个校“523”工程实验室(水利土木工程实验室、水动力学实验室、水土资源实验室),7个研究室、2个资料室。学院拥有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国家重点学科“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和“岩土工程”、2个博士后流动站(水利工程、土木工程)、8个博士点和10个硕士点(含水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以及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国家重点学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水文水资源”省重点学科、“现代水利水电科学与工程”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和“985工程”二期“西南资源环境与灾害防治科技创新平台”及四川大学“工程安全与灾害力学交叉学科中心”。有4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学生2100余人,其中博、硕士生400余人。现有在职教职工150余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25人,正高级职称37人,副高级职称44人,具有博、硕士学位的人数占60%以上。
在60余年的办学实践中,学院遵循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秉承“广聚贤才、产研辅教、务实求真、治水德报”的水利传统,为国家水利水电建设事业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技术与管理人才,学院以推进水利水电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现代化为核心,开展现代水利水电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为国家水利水电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
办学思路:本科教学为根本,实验室建设为基础,科学研究上水平,党建工作作保证学院定位:西部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学院。
发展目标:依托西南,面向全国,瞄准国内外水利水电学科前沿,将学院建成在国内水利水电工程领域有重要影响,西部地区居领先地位的水利水电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实现学院“西部领先、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学院办学目标。
第五篇:2012年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英语演讲比赛计划
2012年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英语演讲比赛计划
1.本次演讲主题为: Friendship in the Era of Network网络时代的友情
本月到四月为准备阶段,四月由任课教师在班上抽时间海选,演讲时间是3分钟以内
2.为了给学院广大英语爱好者练习英语口语提供支持,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英语角活动将于本周开始举行,每次活动都有英语教师的参与,每次都有生动有趣的主题。英语角活动时间为每周四晚上7:00开始;英语角活动地点为新食堂广场(四食堂旁)。
本学期基础部预备在全院大
一、大二年级范围内进行演讲比赛,旨在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锻炼学生在英语表达方面的胆量,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并为国家级别的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国日报“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选拔参赛人员。根据两大演讲比赛的大致时间安排,我院英语演讲比赛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宣传讲解): 时间:2012年2月13日到3月2日 内容:
1、10级和11级各大学英语教学班级任课老师通知演讲比赛事宜(比赛日期,参赛形式和流程。)
2、为学生介绍比赛和相关网站,图书:
第二阶段(学生准备): 时间:3月3日到4月2日 内容:学生在得到班级演讲题目后准备演讲稿,背诵演讲稿。各班级任课老师可在学生要求的情况下进行相应的辅导。建议这个阶段让学生独立准备,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出学生的实际英语运用能力。
第三阶段(班级海选): 时间:4月2日到4月27日 内容:各班老师自行安排时间,在计划时间内完成班级海选。暂时建议每班只选一名学生参加复赛(全院共146个英语班),其他学生如果表现好可以推荐参加网络视频比赛,进入校级复赛的同学也可以参加网络视频比赛。
第四阶段(全院初赛): 时间:4月28日到5月11日 内容:进入初赛选手分批进行初赛。基础部老师和外语系老师分组担任初赛评委,最后选定20名进入决赛。
第五阶段(全院决赛): 时间:5月14日到6月15日之前的任意一天 内容:向进入复赛的选手介绍决赛的题目,形式,要求,评分细则和比赛时间。20名选手参加决赛选出前10名(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各单项奖)。推选第一名(第二名)参加两大赛事的四川赛区决赛。在决赛前二十名同学可接受指定指导老师的辅导。
第六阶段:(备赛阶段):
月16日至11月20日(具体时间根据两大演讲赛事的时间为准)
导下进行网络报名和决赛准备工作。其他(包括20名进入决赛的同学)同学愿意参加网络视频比赛的同学也将得到相应指导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注:由我院以我院为单位推选参加地区决赛的选手不再参加网络视频比赛)
(注:各位老师必须了解两大演讲比赛赛事的章程和比赛形式以及网络报名方式,以方便对学生进行指导。)
P.S.:两大赛事的时间:
1、中国日报“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每年6月底开始,6-11月进行网络选拔赛和校园选拔赛,12月进行地区决赛,每校一名名额,次年3月到4月全国决赛。
2、“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6月底开始,各省自行决定时间在11月20日之前完成地区复赛,取前三名进入12月的决赛。(本比赛需再往上进行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