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均衡与均化是水泥生产管理的基础
均衡与均化是水泥生产管理的基础
天瑞水泥集团公司 贾华平
一、引言
水泥成份,硅铝铁钙;水泥工艺,两磨一烧。把料配合理,在合理的工艺线上生产,就能生产出好的产品——事情就是这么简单。问题是如何把料配合理,如何确定合理的工艺线,正是这两个问题把水泥生产给搞复杂了——而这两个问题的实质是时间上的均衡与空间上的均化。
不论是最终产品水泥的生产,还是半成品熟料的生产,稳定生产是产品稳定的基础。大家都有了“几稳保一稳”的经验,所谓的“几稳”实际上可以归结为量稳与质稳——实质上又是时间上的均衡与空间上的均化。
均衡的理念比较简单,一是要均衡的组织生产,二是避免物流的失控和断料现象,三是要有准确的计量设施。当然,要得到理想状态也是很难的。
均化的理念既简单又复杂,简单点说容易,就是对“一定的” 物料通过横铺侧取、侧铺横取、反复混合,使其质量趋于均一;复杂的说就难了,水泥生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一个连续的物料流,而且边进边出,量上又没有“一定的”这个前提,实际上是要求物料流在均衡中获取均化。
那么,是否一定要搞这么复杂呢?水泥生产过程中,要经过原、燃材料配料,粉磨煅烧等一系列复杂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过程,要生产出高质量、性能好、成本低的水泥关键要有优质熟料,煅烧优质熟料最基本的条件是制备合格而稳定的生料,制备合格稳定的生料又需要合格稳定的原燃材料,而这种合格稳定的原燃材料越来越少,且价格高昂。
随着水泥技术的发展和提高,不是对均衡与均化减小了压力,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均衡与均化不是权宜之计,在技术和管理上也需要长期的发展与完善。
大家知道,沸腾煅烧是水泥行业继预分解工艺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的技术进步,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做了一些研究,虽然成效不大,但毕竟指明了发展的一个方向。
在国际上,日本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于1984年开始沸腾窑基础研究,首先进行了2t/d试验窑试验,1989年又进行了20t/d中试窑4年的运行试验,发展了关键的造粒技术和设备,1996年2月至1997年底进行了2年的200t/d窑工业试验,看到了巨大的发展希望:投资与预分解窑基本相当,占地面积大幅度降低,维护管理更加简单,吨熟料煤耗降低约20%,吨水泥电耗降低约20%。
2009年11月该技术在我国淄博市建成1000t/d生产线,但经投料试运行无法正常生产,这么好的一项技术就放在了那里。
卡在了那里呢,就卡在均化上—— 该技术的关键是在分解炉与烧成炉之间有一个造粒炉,造粒炉的造粒要求控制温度在±2 ℃,低了造不成粒,高了又结团堵塞—— 要满足这一要求,就要实现煤和料在量和质上的稳定,一是对计量和喂料的均衡要求高,二是对原燃材料的成分均化要求高。新技术对均衡与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淄博市建设中的1000t/d流化床窑
二,均衡与均化的意义
为了稳定水泥窑的正常热工操作制度,提高熟料质量,增加产量,保证窑系统的长期安全运行,水泥生产对入窑生料成分的均匀性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生料的均化过程贯穿于生料制备的全过程。一般认为,矿山搭配开采、原料预均化堆场、生料粉磨过程的均化作用和生料均化库等四个环节构成生料均化链。每经过一个环节都会使原料或半成品进一步得到均化。各个环节的均化作用不同,均化效果也不一样。
原料预均化堆场和生料均化库是均化过程的主要环节,它们占全部均化工作量的80%。那么剩余的20%呢?熟料以后的生产是否也需要均化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们有必要将均衡与均化贯穿于水泥生产的全面及全过程中。全方面与全过程的均衡与均化可给生产带来如下好处:
1,有利于稳定水泥窑热工制度,提高产量,维持长期安全运转。降低能耗和维修维护费用;
2,能有效降低对原料品位的要求,充分利用低品位原料和废料,延长矿山使用年限,减少废料剥离。降低开采费用和采购费用;
3,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销售市场和提高销售利润; 4,降低出厂水泥的标准偏差,压低出厂水泥的超标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降低生产成本;
5,水泥在库内均化后,可提高多库搭配出厂的准确性,加快库存水泥的周转次数,减少库存水泥的资金占用;
6,水泥在库内均化后,可直接在库底或库侧散装装车,不必另建专用的散装水泥库,降低基建投资;
7,均衡可缩小袋重偏差,提高袋重合格率,压低每袋水泥的富裕重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降低生产成本;
8,均衡实际上是时间上的均化,他能使空间上的均化产生更好的效果; 9,通过全方面与全过程的均衡与均化,减小对原燃材料预均化堆场和生料均化库的依赖,缩小或取消这两种库,大幅度降低基建投资。
三,全方面全过程的均化
这个题目太大,技术上并不高深,谈起来难度较大。只好粗浅的谈点自己的认识,只能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了。
1,均化效果的概念与考究
目前对一个均化系统,通常用进料和出料的标准偏差之比e = S1/S2来衡量其均化能力,这个定义不尽合理。
比如同一个生料均化库,它的均化能力e应该是一定的。但实践告诉我们,当S1大时,e就会大;当S1小时,e就跟着变小—— 同样是这个库,怎么会有不同的均化能力呢?
这个定义无法对不同的库进行其均化能力的比较,没有实际意义。这个院吹嘘他的库在某厂的均化能力达到13,能说明他设计的好码?那个厂抱怨某院给他们设计的库均化能力不到3,能说明人家设计的差吗?不问究竟的你说我说,把均化技术的评价搞的混乱不堪。
如果硬要比较一下,应该有个比较,首先要有个合理点的比较准则。本人认为一下两个定义都比现有定义更合理些,可供参考:
① e =(S1-S2)/S1 ② 就像检验水泥强度要用标准砂一样,检验均化能力也要用一种标准物料。为了有操作性,也可简化为用一定标准偏差的物料,即将S1设为定值,仍采用现有定义公式:e = S1/S2 2,均化的终极目标与措施
均化为了什么,比如生料,就是要使在一定空间内的生料,实现其化学成分的均一。其过程是配料和搅拌,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配得好可以少搅拌,配得差就得多搅拌,可见配料也是个关键环节。
配料的最佳方法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在质量管理上提出多年的“先检验后使用”原则。这对连续性的大工业生产而言,要确实做到“先检验后使用”是不现实的,但这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可以向这个方向趋近。
在线检测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它可以在5-20秒内提供一个检测结果,根据检测结果每分钟可以调整一下配料比例,基本接近了“先检验后使用”。
理想的在线分析配料系统是:在每个组分的配料秤前加一台在线分析仪,以及时检测该组分的化学成分,根据各组分的检测结果,通过计算机及时调整各组分的配料比例,使配料的各组分基本实现“先检验后使用”,并在出磨生料上保留现有荧光分析仪检测,以最终检验配出的生料到底怎样,对在线分析仪配料系统进行校正。
该系统能大大的减小对各组分原料预均化堆场、生料均化库的依赖,减小甚至取消这两种库的建设,节约占地、减少投资。
十几年来,国内已陆续有少数生产线配置了在线分析仪,并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功经验,与已广泛使用的X萤光分析仪相比,它对原料成分控制的水平和能力要主动、准确、均匀得多。
云南祥云建材有限公司使用在线分析仪的效果
云南祥云建材有限公司的在线分析仪控制系统
遗憾的是,国内大部分在线分析仪用于事后检验,仍然没有在配料上前馈使用,原因主要是比荧光分析仪投资要高得多。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与单一的荧光分析仪比确实贵了不少,但与原料预均化堆场比,它实在是太便宜了。
3,先检验后使用的生料均化库
生料均化库是目前预分解窑生产系统的一个重要设施,他的均化效果好坏对入窑生料质的稳定影响很大,由于它用于大工业生产的物料流上,各研究单位对其下了很大的功夫,设计了多种上进下出、边进边出的生料均化库,但结果都不尽理想。
前面讲过,均化效果取决于时间上的均衡与空间上的均化,在一种设施不能同时满足两者时,应用“先检验后使用” 的基本理念将两者割裂开来,先解决空间上的均化,再解决时间上的均衡,就简单多了。
德国的polysius公司是世界上著名的水泥装备公司,他对一些工厂的设计,大部分仍然采用了“先检验后使用”的原始库型,但却具有良好的均化效果。
Polysius给某3200t/d线设计的生料均化库是两个双层库,由此将入库、均化、出库从时间上分割开来;双层库的上层为间歇式搅拌库,配料系统累积调整实现库满时最终平均值合格,停止入库后用气力搅拌至质量基本均一,然后将上层搅拌库的合格生料卸入下层的储存库待用。
这种设计好像是繁琐了点,但非常实用。不但具有良好的均化效果,而且对生产管理带来诸多便利。
4,关于窑灰的去向问题
窑灰的化学成分与生料不同,对易磨性好的石灰石窑灰的KH高,对易磨性差的石灰石其KH又低,特别是窑灰的有害成分含量比生料高许多;窑灰的量也在随时波动,其高值可以达到其低值的两倍以上。窑灰往哪里去,直接影响到入窑生料的稳定性,特别对有害成分高的原燃材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目前设计的烧成系统,多数设计了入窑和入库两条通道;多数水泥厂有两种用法,一是①不管开不开磨都入库,二是②开磨时入库,停磨时入窑;少数工厂采用③开不开磨都入窑。
这三种方案都存在弊端:方案①在停磨时入库,入进去的是纯窑灰,如何与库内现有的生料进行均化;方案②开磨时入库使入窑生料中含有一份窑灰,停磨时入窑使入窑生料中变成了两份窑灰;方案③的好处是恒定了入窑生料中一份生料一份窑灰不变,谁跑的窑灰谁吃进去,这似乎是合理的,但无法解决由于窑灰量的波动导致的入窑生料总量的波动。
实际上原来曾经有④窑灰入喂料仓的方案,这等于对方案③进行了完善,遗憾的是随着生料均化库的改进,使得方案④行不通了。
如果继续采用方案①和②,又要取得较高的入窑生料稳定性,就必须强调窑磨的联动率,尽量保持窑磨的同步运行。
一般设计中,磨的能力总是大于窑的能力,磨的高产运行与库满停磨就成了一项节电措施,导致事实上没人在抓窑磨联动率。还有一个方案⑤在生料均化库侧建设窑灰小仓,这实际上是方案③的变通与完善。
方案⑤的窑灰仓无需过大,能存储一个班的窑灰量足以,他的作用不是存储窑灰,而是缓冲窑灰在量上的波动;窑灰仓下要设卸料装置,其开度比正常的窑灰量略大即可,起到在量上的滤波作用;窑灰仓下要设计量装置,以便与喂料仓下的计量器具合成控制总的入窑量。5,浅谈生料均化链
如图所示,一个完整的生料均化系统应包括四个环节:①原料矿山的搭配开采、②原燃材料的预均化、③生料磨的配料控制、④入窑生料的均化。
四个环节相互连接,组成一条完整的生料均化链。这个概念已经强调了十几年,这里就不再赘述。
6,熟料以后的均化问题
熟料的均化:熟料是生产水泥的主要组分,而且是水泥活性的主要来源,熟料质量的波动必将导致水泥质量的波动。由于影响熟料生产的因素很多,熟料不可能没有波动,因此对熟料的均化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一般每台窑都有自己的熟料库,库底均设有若干卸料口。①利用库底多口同时卸料进行搭配均化;②利用多库搭配向水泥磨头仓供料均化;③采用机械倒库的方法进行均化;④建设专用的次品库搭配好料使用均化。
水泥的均化:我国水泥企业质量管理规程规定,水泥28d抗压强度的标准偏差应不大于1.65MPa,这不但保证了水泥强度的稳定,而且保证了其它质量指标(安定性、细度、凝结时间、有害化学成分等)均趋稳定。也为水泥制品、构件、建筑工程质量提供了方便和保证。
水泥均化与生料均化同属粉状物料均化,可用的均化手段有:多磨入库、多库配出、机械倒库、间歇式空气搅拌库、连续式空气搅拌库等。
水泥包装质量:要努力提高袋装水泥的袋重合格率,缩小袋重的标准偏差。①袋装水泥出厂一般均按袋数计算发货质量,每袋水泥超量或不足都会给供需双方带来经济损失;②在施工中,往往是按每袋水泥50kg 计算配制混凝土,质量不足会降低混凝土的标号影响工程质量,超量则造成水泥不应有的浪费。
第二篇:新型干法水泥生料均化知识讲义
新型干法水泥生料均化知识讲义
在水泥工业生料制备过程的 “均化链” 中,生料均化是最重量要的链环。在生料制备四个主要链环中,生料均化是生产均化链中最为重要的工艺环节,其对提高水泥熟料产量,确保水泥质量的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生料均化库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均化效果的好坏,能否保证入窑生料成分的高度均匀,而最终完成整个生料均化链的全部任务。尤其是在石灰石预均化堆场建设不到位的生产线上,则显得更为重要。水泥生料均化的作用及原理:
生料均化原理主要是采用空气搅拌及重力作用下产生的“漏斗效应”(或称鼠穴效应),使生料粉向下落降时切割尽量多层料面予以混合。同时,在不同流化空气的作用下,使沿库内平行料面发生大小不同的流化膨胀作用,有的区域卸料,有的区域流化,从而使库内料面产生径向倾料,进行径向混合均化。
干法水泥生产生料均化工艺技术所用的生料均化库,都是利用三种均化作用原理进行匹配设计。例如: 间歇式均化库,就是采用空气搅拌原理,使生料粉按规定要求进行沸腾、翻滚达到搅拌混合均匀的目的。这种搅拌库虽然
均化效果高,但耗电量大和多库间歇作业是其缺点。目前应用普遍的多料流库,主要在于保证满意的均化效果的同时,力求节约电能消耗。因此,无论哪种型式的多料流均化库都是尽量发挥重力均化的作用,利用多料流使库内生料产生众多漏斗流,同时产生径向倾斜料面运动,提高均化效果。此外,在力求弱化空气搅拌以节约电力消耗的同时,许多多料流库也设臵容积大小不等的卸料小仓,使生料库内已经过漏斗流及径向混合流均化的生料再卸入库内或库下的小仓内,进入小仓内的物料再进行空气搅拌,而后卸出运走。不同类型的均化库均化效果高低、电力消耗大小等,关键在于三种均化作用匹配和利用技术水平的高低。不同的匹配方式,就要求均化库有不同的结构、设备、控制装臵和软件,这也就是各种不同类型的区别所在。同时,还要强调就是操作、管理和维修问题。高新技术的应用对用户也提出了相 应的现代化管理概念,再好的装备不按其规定的要求办事,也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果。然同某种均化库设计、设备水平不高有关,但是管理、操作不当,长期失修等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亦应引起高度重视。
NGF型生料均化库
南京院在调研分析进行优化改进开发了新型NGF型系列的连续重力充气搅拌式均化库。该库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外数个2500~10000 t/d水泥熟料生产线上。运行结果表明,该生料均化库即使在库内料位较低的情况下,仍能给窑系统提供化学成分稳定的生料,均化效果均超过保证指标,为窑系统的安全高产稳定运行提供了必备基础条件。
该库设备制造和进出料等工艺控制系统均为国内配套解决,阀体也为国内精密加工,但其系统内主要关键部件——荷重传感器、电控气动流量阀及气动开关阀的气控元件全部采用原装进口件,精度高,调控能力强,同等规格下输送能力大,信号反馈及时准确,误差值小,安全运行可靠,使用寿命长。这样两者的配合,使装备总造价、运行费用及电耗均低。此外,该库的所有充气系统配臵合理,用料精良,透气率高,阻力低;设备耐久性大幅度提高,检修维护灵活方便。、NGF型生料均化库均化工作原理:
从提升机送入库顶的生料,经库顶多点下料分配器分配后,进入按一定规律分布的深型斜槽,经其输送后喂入库中。库底板上有一锥形中心混合室(也称减压锥),锥体底部与库底板连续的四周有许多孔洞;库底板上布满充气箱,依要求将库底充气箱分成若干个充气区;锥体与库壁形成的区域称
为外环区,中心混合室内称为内环区。库卸料时,根据混合室内压力的高低,罗茨风机分别向库底内外环区分区轮流循环充气,使生料从外环区进入中心混合室的内环区,再由中心室卸入库底卸料装臵。在整个过程中,生料从分配器进入库内后,首先均匀地以层的形式平铺在库内。在向中心混合室轮流循环充气进料时,在外环区锥体孔洞上方依次出现多个漏斗凹陷,漏斗沿径向排成一列,随充气的变换而旋转角度,这样不仅产生重力混合,而且也因漏斗卸料速度不同,使库底生料产生径向混合。生料进入中心混合室内,在减压锥的减压作用下,被混合室内充气气流强烈搅拌,使得在外环区混合均化后的生料又进行了一次充分的气力混合。因此,库外环区的充气是为了活化物料形成漏斗流并向锥内混合室输送物料;锥体内环充气则是为使物料充分均化混合并卸料出库。经过均化的生料,正常运行时,由库底溢流管卸出,从而完成了生料的均化全过程。出库生料由库底气动开关阀和电控气动流量阀根据充气计量仓的荷重传感器显示出的料重来调节控制进入的料量,出计量仓生料量可根据入窑喂料量大小,由计量仓仓底气动开关阀、电控气动流量阀和冲板流量计形成的闭环系统实现自动调节控制,为此完成生料从库顶进入至仓底卸出的均化计量全过程。2、NGF型均化库结构组成:
主要结构组成由库顶分配器、库内充气箱、库底卸料装臵、充气计量仓、荷重传感器、手动闸板阀、气动开关阀、电控气动流量阀、输送斜槽和库内外充气管路系统及配件组成,3、NGF型均化库主要结构特点:
3.1生料分配器
生料分配器系统工作时,生料从分配器顶部进料口进入分配罐;同时风机的供风则从分配器下面的空气进口并通过透气层进入分配罐。通过调节阀可调整进入分配罐的风压和风量,使粉状物料在分配罐中呈流化状态,从而均匀分流进入按一定规律性分布的多点进料斜槽中。在每个斜槽的底部进气口也安装有调节阀,可调整供风的压力和风量。流进斜槽中的生料在空气的作用下继续呈流化状态,并向斜槽较低方向流动,最后经斜槽下料口进入生料库中。库顶多点进料斜槽的设臵避免进料产生离析现象,为库内物料均化做好准备。斜槽采用输送能力大且料流均匀的深型斜槽;斜槽卸料口与均化库顶采用软连接,以吸收斜槽热膨胀;斜槽和斜槽之间的连接采用定制的新型发泡橡胶材料,在露天条件下,既防水又防漏气,确保了进料的稳定畅通。3.2均化库库内、外充气系统
均化库内充气系统共分n个充气区,除中心区外相对轮流充气。多流股物料的重力混合,当按一定控制方式轮流向各区送入低压空气时,被布臵在与库底水平面成l0°斜坡上的充气箱上的生料呈流态化。生料从外环区进入中心区。每
个充气区充气箱采用相同规律布臵,减少了设备规格,便于制作、安装及维修。充气箱所用透气层材料透气阻力低,透气性能好,且充气箱内采用聚酯织物的软管可防止透气层破损后物料倒流到管道中。每个充气分区及均化库库外充气系统采用了质量上乘、信号反馈及时准确、误差值小和可快速切断的气动阀;另将所设定的标准控制程序装入了PLC自动控制系统,可直接进入中控DCS系统进行控制,通过改变内外环充气区的充气时间,可以改变物料的均化效果,从而保证均化指标。
3.3库底卸料装臵及充气计量仓
生料到达库底后,经均化库中心区进入库底卸料装臵;再通过气动开关阀和电控气动流量阀调节料量后进入充气计量仓。库底卸料装臵及充气计量仓的仓底部均设有类似于均化库库内结构的充气箱,带传感器的充气计量仓可根据入窑喂料量大小实现自动控制。仓内物料由于仓底充气箱作用呈流态化,保持物料有良好的流动性能。充气箱所需压缩空气由罗茨风机通过仓底外部管道供给。3.4电控气动流量阀和气动开关阀
电控气动流量阀和气动开关阀是均化库实现自动控制的核心设备,它运行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均化效果的好坏。为此南京院与天津德申科技公司联合开发了NGF型均化库专用的电控气动流量阀和气动开关阀,其特点具体如下。
(1)迷宫式密封箱加进口毛织物填料,因而具有完善的密封性能;
(2)阀体和阀板采用了国外特殊的耐磨材料制造,具有耐磨、轻巧、控制灵便等特性,其使用寿命内几乎免维护;
(3)有手动、现场控制和中央控制三种控制方式,具有4~20mA信号输入、输出接口,流量调节为无间断连续调节;
(4)阀上有安全联轴器,用于手动操作。由气压缸驱动,带气动位臵控制系统。远程定位器是一个电流回路,位臵设定信号4~20mA,角位反馈信号4~20mA,供电电压24V。在停电时阀门将自动移至“关”的位臵;快速关闭时间≤3 s/次,100%开度调节时间45s左右;所需控制气源气压0.6 MPa±1MPa,从而将传统的流量控制阀和气动开关阀合二为一。
(5)气缸采用了德国FEST0公司的原装产品作为气动驱动执行机构,其驱动气缸为齿条式结构,可以任意地正反方向快速运行且消除了电动驱动的不可频繁正反转所带来的滞后性和机械惯性,真正做到实时跟踪调节,完全无机械故障。气动驱动的抗过载能力和输出扭矩大,其使用寿命内几乎免维护,能耗和造价低。目前国际上已广泛使用。
(6)阀的流量调节采用西门子定位器,为非接触式,同阀轴直联,无传动机构,因而定位精度和可靠性高;控制精度可达到1%。
水泥生料均化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般来说,影响生料均化效果的常见因素有以下几点:
1、充气装臵发生漏泄、堵塞、配气不匀等;
2、生料物性与设计不符,如含水量、颗粒大小发生变化等;
3、压缩空气压力不足或含水量大等;
4、机电故障;
5、无法控制的其他因素,如库内贮量、出入库物料流量、进库物料成分波动周期等。
在生产实践中,经常出现充气系统“空气短路”、充气装臵失修、生料出现库内死角、卸空率低等问题,从而影响均化效果。因此,除建设中对均化率正确选型、保证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外,在日常生产中必须重视经常性的维护和定期检修,以保证均化率发挥应有的效果。
一、充气装臵故障影响及防止措施:
均化库能否长期正常运转和达到预期均化效果,充气装臵系统的正常作业是关键。常见的问题是:
多孔料发生碎裂、微孔堵塞,空气有短路,局部有堵塞,全库无效吹气;
卸料口多孔材料常常发生吹掉、撕裂,造成出料不畅或无法出料事故;
多孔材料被压断、挤裂从而生料倒灌,甚至进入主风管
道,再返吹入其他充气箱,致使全部充气系统失效。应采取的防止措施:
1、保证充气箱与管道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连接部分密封可靠;充气箱要有足够强度,保证耐久性和不变形; 安装前要进行单体防漏水压试验;安装后要进行总体防漏检验。
2、防止多孔材料断裂、撕裂,防止被压缩空气中的水分及油滴堵塞微孔。
3、充气材料要整体铺搭,避免多块搭接。同时要保证充气材料与充气箱体边缘的严密性与可靠性。
二、生料物性变化影响及防止措施:
根据实践经验,生料含水量对均化效果有很大影响,一般要保持0.5%以下,最大不应超过1%,否则物料黏湿不仅会造成物料“死角”,亦会影响均化效果。
三、压缩空气或高压风质量变化的影响及防止措施:
一是要管理好空气过滤装臵,防止压缩空气中水分含量过大或含有微粒,造成充气材料堵塞;二是应配备多台空压机就近供气,防止管道过长,阻力大,影响供气效果;三是风源的风量风压要力求稳定,满足均化需要。
四、其他机电设备事故影响及防止措施:
均化库机电设备常见的故障有:库顶喂料系统堵塞,库底下料器卡死,库底空气分配磨损,压缩空气主管道弯曲部
分磨坏,库底充气系统控制执行机构不能正常工作等。一般的防止措施有:
1、保证生料水分。
2、防止铁质碎片混入均化系统,造成卡死或堵塞设备。
3、风机不要经常开停,保证必要的冷却。
4、管道弯曲部分用耐磨硬质材料制成或用硬质合金堆焊,提高耐磨性能。
第三篇:浅谈均衡营养是健康的基础(推荐)
浅谈均衡营养是健康的基础
摘要
健康的四大基石:正常的休息稳定的情绪,合理的膳食,均衡的营养,有氧运动,营养平衡成为第一基石及四大基石的物质基础,是因为营养的失衡将“牵一发动全身”直接导致健康状况的恶化,引发各种疾病。营养是人体不断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代谢和利用食物中身体需要的物质(养分或养料)来维持生命活动的全过程,它是一种全面的生理过程,而不是专指某一种养分。人通过各种食物组成的膳食,获得人体需要的各种物质,以维持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所必需,这些物质称为营养素。人体是由七大营养素组成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那人的每一个细胞活动都需要这些营养素的支撑,如果一种营养素缺乏,那细胞的正常新陈代谢就会受到影响,如果严重缺乏,人的机体功能就会下降。人体的均衡营养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不容易生病,是精力充沛,毛发光亮,皮肤好。
关键字:营养平衡;人体;机体功能
对于营养的“均衡”两个字,实在是太深奥了,以至资深营养专家也要花费长时间来探讨。究竟要如何才能达到均衡营养呢?
人体必需的营养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和水等七大系列,每天均衡地摄入这些营养素,对保持您的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现代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变化使我们很难合理、均衡、全面地从膳食中取得足够和必需的营养素,对人的健康极为不利。生活中的各种因素已经、正在或将要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欢乐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隐患。
变化之一:现代人繁忙而高度紧张的生活使得大脑和其他器官中的过氧化脂质含量增加,易产生自由基。自由基在某些外在因素的刺激下产生突变,使身体发生病变。户外运动总量减少,使身体的抵抗力减低,运动、减食、减肥后不注意营养补充,使抵抗力下降。工作压力大、误餐、营养不良,使免疫力降低,易感染疾病。
变化之二:现代医学条件及医疗服务的越来越好,使许多疾病在先进的医疗条件下得到迅速的治疗,但我们都知道古语说得好:是药三分毒。凡是药基本上都有毒副作用。药品在治好你的疾病的同时也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许多病人万万没有想到真正致他于死地的可能就是他盼望着治好他疾病的那种灵丹妙药。抗生素的滥用使得病毒和细菌产生抗药性和变异。许多从前发生在动物身上的疾病现在已经开始在人身上出现。经过变异后的结核病杆菌、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体即变异的冠状病毒、近期出现的禽流感病毒都引起医学界的高度警觉。
变化之三:自古以来,我们中国的饮食都以五谷杂粮为主,不知从何时起中
国人的餐桌上已经很难见到五谷杂粮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条件生产出来的各种中外食品。随着科学技术及制造业的进步,大量工业化的食品出现在消费者的餐桌上,然而保持食物固有的特性以及食物的生物活性是食品工业化所不能解决的难题。目前大多数的罐装或袋装食品是在损坏食物的生物活性的前提下,采用各种食品添加剂、防腐剂来达到保鲜防腐的基本目的,至于其中的部分营养成分在加工的过程中早已损失。
在我身边的同事中有几位体质指数超过25的,调查发现这几位同事几乎不吃早餐,倒是夜霄是经常吃,而且荤菜吃得多,蔬菜吃得少,水果几乎不吃。这种现象和我国居民的营养“缺乏”与“过剩”并存的现象是一致的,即表现为动物性食物及脂肪的摄入量呈现增加趋势,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则在减少。
实际上许多人对各种食物所能提供的营养价值存在很多误解,甚至有人认为只有吃精粮才能够保证自己的营养供应,殊不知,这是极其错误的。
人类的食物是多样的,均衡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促进健康的需求。在多种食物中,最重要的是谷类及薯类,谷类包括米、面、杂粮,薯类包括马铃薯、甘薯、木薯等。我们应尽量避免只吃副食、不吃主食的倾向,注意粗细搭配,稻米、小麦不要碾磨太精,否则谷粒表面所含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和膳食纤维大部分流失到糠麸之中。小麦、燕麦、高梁、玉米等杂粮中的矿物质营养丰富,人体不能合成,只能靠外界摄取,因此,不能只吃菜、肉等副食。主食摄入量不足,副食特别是荤菜吃得太多,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也相应增多,容易引起肥胖及并发症。因此,要避免无限量地吃菜,应将一部分胃口留给主食。不少节食、肥胖人士习惯用蔬菜代替主食,这也是不科学的,因为蔬菜水果提供的营养与主食有很大的差异,互相不可代替。一般来说,每天的食物中主食应占4份,副食应占6份。每天安排三餐,每餐的热能分配以早餐占全日总热能30%,午餐占40%,晚餐占30%比较合适。每餐七八分饱对健康最有利。日常饮食酸、碱要均衡,平时吃的鸡、鸭、鱼、肉属酸性食品,而瓜果蔬菜多属碱性食品,酸性食物吃多了会让人感到身体疲乏,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腰酸腿痛,增加患病的几率,所以要荤、蔬搭配在一起吃,酸、碱中和才有益健康,二者不可偏废。此外食物还有寒、热、温、凉属性,日常吃寒性食物时应适当搭配热性食物。如螃蟹属于凉性,姜属于热性,吃螃蟹就应加些姜末。牛肉属凉性,土豆属热性,于是有了“土豆烧牛肉”。正常情况下,每顿饭都应有干食和稀食(或汤或粥)。如果一日三餐只吃干食,不喝汤类也很少吃稀饭,也会影响肠胃吸收效果,造成营养不良。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吃早餐的人数不断增加,尤其是成年人群。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吃早餐对健康非常重要。一顿好的早餐不仅可以为肌体提供均衡的营养,也可以维持饱足感,减少早餐以后一整天的食物摄入,有助于控制体重,还可以为大脑提供能量,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
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对如何合理调配膳食提出了科学的方案。推荐的成人每日合理膳食方案从塔底到塔尖分别为:谷类3 0 0—5 0 0克,蔬菜类4 0 0—5 0 0克,水果类1 0 0—2 0 0克,畜禽肉类5 0—1 0 0克,鱼虾类5 0克,蛋类2 5—5 0克,奶类及奶制品1 0 0克,豆类及豆制品5 0克,油脂类2 5克。
今天,人体为了防止恶劣环境对健康的侵袭,就需要筑起坚固的免疫围墙,这围墙的原料就是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任何一种元素都有它的价值,人体缺一不可。如果我们平时能完整均衡地摄入就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蛋白质提供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构成和修补身体中组织与细胞的主要成分,也是构成免疫细胞的主要材料,能帮助杀死病菌,相当于围墙上的砖。维生素C、维生素E、13-胡萝卜素和矿物质锌、硒等能调节肌体平衡,抗氧化、促代谢,加强免疫细胞的运作,相当于砖与砖之间的水泥。当人们感受到疲劳和压力或外界环境剧烈改变时,人体的免疫围墙需要加强“建材”供给,来提高墙体的厚度和坚实度,避免原本坚固的围墙变成颓垣败瓦,不堪一击。
当人们不停地为这堵免疫围墙添砖加瓦时,也不能忘记为那些“幕后英雄”补充供给。碳水化合物如同木柴,能提供人体活动所需 的能量。如果没有足够的木柴,那么只能动用蛋白质,“红木当柴烧”。而脂肪不仅能提供人体所必需的脂肪酸,而且是脂溶性维生素的载体,没有脂肪,维生素A,D,E只能“穿肠而过”,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维生素B族,能帮助蛋白质代谢,协调其他维生素代谢及吸收。七大营养素只有全体动员,团结一致,才能为人体筑起坚不可摧的免疫围墙。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就是全面均衡地提供这七大营养素的指导。蛋白质主要由鱼肉、禽畜肉、奶类和蛋类等提供,碳水化合物主要有粮谷类来提供,脂肪主要由荤菜、烹调油等提供,而蔬菜水果可提供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人们按“宝塔”原则,比例均衡地摄入各类食物,我认为就能基本满足人体对七大营养素的需求。当外界病菌侵袭时,能及时合成免疫细胞,加强代谢,杀灭病菌,从而维护肌体的健康。
2、3.基础营养学》《营养师概述》《营养师技能》《疾病营养学》都是为初学者设计的。
参考文献
[1]《营养圣经》英.霍尔福德 2010
[2]《刘太医说:是药三分毒》 刘弘章 2009 [3]《实用营养学》蔡东联等 2007
第四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事关百姓利益的民生工程,一直以来,云和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全县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着力探索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加大投入,规范管理,深化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强化政府职责,构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确保“四个到位” 1.建立机构,确保领导保障到位。县政府始终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最重要的教育工作,建立了与云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义务教育管理机制、运行机制、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和督导评价机制,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水平,逐步达到教育质量一体化、师资配备均衡化、基础设施标准化。成立以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发改、财政、住建、教育等县直部门及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齐心协力、推进均衡、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2.完善制度,确保政策保障到位。
制定出台《关于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实施方案》、《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云和县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云和县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方案》、《云和县教育局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操作性文件,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稳步推进。3.大力投入,确保经费保障到位。
一是全面落实教育经费 “三个增长”。2010年-2012年,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拨款分别为8434.3万元、8242.8万元、10361.3万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为9.77%、8.6%、9.9%。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公用经费也实现逐年增长;二是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投入加大。2011-2015年规划总投资13031万元。到2012年底,评定学校6所,完成率33%;完成投资7010万元,占总投资54%。三是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实行县级统筹统管。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津贴、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足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按时足额发放。四是建立审计监督制度。建立了审计、财政、教育共同参与的教育经费审计监督机制,确保教育经费的投入、管理、使用制度化和规范化,保证义务教育经费的法定增长。4.建立机制,确保督导保障到位。
制定较为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将3-5周岁学前儿童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指标纳入县委县政府对乡镇(街道)重点工作的考核中,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局面。出台《云和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内涵建设发展性督导评估方案》,构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督导机制和普通中小学办学综合水平督导评估机制。全面掌握义务教育现状、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快速向前推进。
二、实施四项工程,夯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推进“四个提升” 1.大力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全面提升学校硬件水平。一是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在丽水市率先实施并完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形成了“高中集中城区,初中相对集中城区,小学一乡一校集中乡镇所在地”的办学格局。目前,全县共有92.5%的中小学生在城区学校就读,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率大幅提高。二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完成城西小学项目建设,投入资金8370万元实施古坊小学扩建工程;扎实推进农村学校食宿改造工程、校舍安全工程、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等系列支援农村教育发展的举措,全面消除了中小学校危旧房。三是大力推进新一轮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和现代化学校建设。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共17所,100%达到省定基本办学要求。截止2012年底,已通过新一轮省标准化学校评估6所,完成率33%,现代化教学设施将日趋完善。四是完善升级教育装备。全县中小学多媒体班套比为1:1,生机比为6:1,图书馆藏书达26.45万册。现有创建市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2所,市教育现代化达标学校3所。100%的学校享受到教育城域网服务,实现了“校校通”。
2.大力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一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认真落实《教育局关于严禁赌博和有偿家教的两项禁令》,大力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向社会公开承诺禁止搓麻将、打牌和规范有偿家教;深入开展“铸师魂、树形象”师德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二是扎实开展教师培训。创新、完善师训机制,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训等,加快实施 “绿谷名师培养工程”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0-2012年,共选送小学数学教师108名参加国培计划远程培训,237名教师参加省级培训,871名教师参加市级培训,完成县级培训11290人次,同时,全面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考核,全县中小学13个学科700多名教师报名参加了考核。三是拓宽教师发展途径。出台云和县教育借智发展方案,每年落实“借智借力”项目专项资金50万,用于学科导师的工作经费。
2012年成立了7个 “名师工作室”,发挥了引领、聚力的作用,35名教师
成为工作室成员,在教师中营造了培养专业型教师的良好氛围。四是进一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深化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将师德与教师业绩考核、职务聘任、学习深造和评优评先结合起来;严厉禁止有偿家教,不定期开展家教专项检查治理工作,对违规人员在职称评定和初聘考核中给予一票否决。
3.大力实施内涵建设提高工程,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一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继续进行新课程教学研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益,积极做好普高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的各项工作;继续完善了县、校两级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立了学困生的教育补偿机制和学业发展有特长学生的教育培养机制;积极实施“培优磨尖”工程和质量目标责任制。二是中小学“壮苗工程”和书香校园建设有效推进。以“四节”(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活动为载体,扎实开展大课间和“体艺2+1”活动,举办全县中小学生乒乓球赛、篮球赛、棋类比赛、现场书画比赛、经典诵读比赛等,为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搭建了展示平台。各校积极开展书香校园建设,云和三中、梅源中学、城西小学、朱村小学、石塘小学、黄源小学、安溪小学等7所已成功创建书香校园示范(达标)校。三是努力建设“平安校园”。多部门联合对全县学校校园周边治安环境开展专项整治,并在上下学期间安排警力在校园周边进行巡防;完成兼职保安培训考试上岗任务,全县中小学、幼儿园人防、技防覆盖面已达100%。大力开展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各学校每周上一次安全、法制和心理健康课,每学期聘请法制副校长作专题讲座1次,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4.大力实施学生关爱工程,全面提升特殊群体幸福指数。一是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个不少。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方共担”的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体系,形成扶贫助学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政策,建立区级“阳光助学”基金,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兜底资助。二是让留守学生等特殊群体学生快乐成长。实行外来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同城同待遇政策,建立留守学生档案管理制度、家校联系制度、结对帮扶制度,扎实开展教师访万家活动,采取“亲情补位”、“德育导师制”等系列关爱措施,促进留守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三是让残疾少年儿童都能入学。坚持普及义务教育督查制度和年报制度,实行跟踪管理,确保残疾少年儿童随班就读或入特校就读,全县残疾少儿入学率达到100%以上。四是进一步完善爱心营养餐工程有关措施。2012年全县初中小学享受营养餐人数为2239人,全年营养餐总支出182.84万元。营养奶经费31.71万元。营养餐金额从原来每生每年350元增加到750元,从原来每周享受五餐,增加到每周享受十餐。
三、坚持改革创新,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实现 “三化目标” 1.创新办学模式,破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难题,实现学校发展多元化。创新二种办学模式,破解农村学生上学苦、城区学生上学挤的难题。一是优化农村寄宿制管理模式。建立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实行课堂教学、课余活动、课外生活一体化管理。二是优化城乡集团化办学模式。
将规模较小、办学水平薄弱的农村学校与城县学校组成教育联合体,形成集团化办学模式,将优质学校先进的管理水平、教学理念嫁接、辐射到薄弱学校,变薄弱学校“爬坡式”发展为“电梯式”发展,较好的解决教育均衡与教育优质、教育公平、教育效率之间的矛盾。
2.创新交流机制,突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瓶颈,实现教师配备均衡化。一是区域交流。依托省教育厅教育对口支援平台,将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与桐乡、北仑等地名校结成对子,在学校管理、质量提升、文化建设等方面学习优秀经验,提升自身办学水平。二是校际交流。利用城乡集团化办学优势,实行城镇带农村、强校带弱校的帮扶机制,交流学校签订帮扶协议,明确帮扶的内容、措施、方式以及交流教师的管理与考核,形成帮扶关系。三是教师交流。建立中小学校长交流及教师队伍合理流动机制,每年选派城县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促进了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四是帮扶交流。县学科带头人与农村学校教师签订“青蓝工程”协议,形成师徒互动关系。师傅通过听课、评课、论文指导、合作课题等形式帮助徒弟成长,五是引领示范交流。县教研室组建“名师讲学团”,定期送教下乡,开展专题讲座、示范观摩、诊断教学、“同课异构”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3.创新教研形式,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实现教育质量一体化。一是加强学科教研工作的组织与指导。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研究“轻负高质”和“高效课堂”,探索“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举办“轻负、高质”主题教研系列活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二是加强研训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建立了中小学教学质量奖励机制,将教学质量作为考核学校发展的重要指标,把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及实验操作技能纳入教学质量监控范围,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程、全方位监控。三是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定实施音乐、美术、体育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评价方案,适当加大质量指标在学校、校长、教师和研训员考核评价中的比重。与兄弟县开展教学质量联合监测,增大监控信息的可比性。开展教学质量目标管理和中小学教学质量分析,强化教学质量监控的诊断、调控、改进和评价功能。
多措并举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全区纠风工作会议经验材料之八
2008-05-19 17:08:13 作者:梧州市教育局 来源:自治区纠风办 浏览次数:1290
梧州市紧紧围绕义务教育发展和提高质量的主线,通过采取学校撤并、资源共享、教师重组、学生巩固、教研深入等有力措施,为各所学校的提升、每位教师的成长、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有效促进了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07年,全市所辖各县(市)、区全部通过了“两基达标”国家验收。
一、健全保障机制 确保经费到位
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学校公用经费,健全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切实提高使用效益。一是全市按标准拨付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杂费以及预算内公用经费,2007年落实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9950万元。各县(市、区)做到专款专用,不挤占、平调和挪用。二是落实“核算到部门、预算到学校、经费到中心”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完善教育经费管理、审计、监督等制度,规范教育收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同时实施“学校减负项目”,切实减轻学校负担。三是落实市、县长负责制,实行在编聘用教师同工同酬,根据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和国家有关工资标准的规定,各县(市、区)推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全额预算教职工工资,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二、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2005-2006年,全市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共79个项目,投资总额3710.2万元,2007年高达5000多万元;加强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以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突破口,积极向自治区争取实施教育部“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程”等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成为广西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的城市之一,全市65个乡镇成为广西第一批筹集资金交自治区政府实施的广西乡镇现代教育资源中心工程项目,从而改善我市乡镇教育办学条件。
三、调整中小学校布局 缩少区域差距
市教育局、财政局会同发改、人事、编制等部门,制定了全市3年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目前,全市共撤并了316个教学点、30所小学、11所初中,通过全面整合资源,汇聚教育发展潜力,对我市农村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开展实施“城乡帮扶计划”和“兄弟学校帮扶”活动,近两年来,组织市县乡三级支教人员700多人,深入支援农村薄弱学校轮流支教,以定期上公开课、研究课、信息交流、实地参观等形式加强沟通与交流,不断改善薄弱学校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缩小城乡学校的差距。
四、加强师资建设 提高队伍素质
积极做好代课教师队伍的稳定工作,我市代课教师占在职教师的19.58%,2006年成立教育系统代课教师稳定工作领导小组,依法履行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管理等职能,全面推行教师考录、公开选调政策和推行教师聘任制,积极稳妥、实事求是地解决代课教师问题,逐步提高代课教师工资,及时招录代课教师,安排专项资金,补偿安置被清退代课教师,解决他们的出路,维护社会稳定。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以“新理念、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为重点,实施教师全员业务培训,加强培养在农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能“下得去、留得住”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合理配置农村学校、新办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师资源,针对农村中小学的师资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通过“送研下乡”、“送教下乡”和组织优秀教师到边远的学校和薄弱的学校上示范课,通过观摩和学习,提高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定期举办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班,围绕依法治校与规范管理、校长角色与教师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专题活动,举行多层次校长培训,选送农村学校校长参加自治区级、国家级校长培训学习,全市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率达到98.8%。
五、认真落实政策 保障困难学生接受教育
为巩固“普九”成果,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全市实施“扶贫关爱项目”,建立扶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助学制度,对特困生实行不同程度的费用减免。从2000年春季起开始实施资助特困生入学政策,市财政每年投入近20万元助学资金,至今共提供助学金81.74万元,9085名特困学生受助。同时,采取政府补助与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社会支持相结合办法,努力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贫困失学、辍学现象;根据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要求,把“两免一补”工作办成“阳光工程”,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认真进行摸底、遴选,将贫困家庭学生确定为资助对象,2007年秋季全市免杂费资金3975.34万元,补助公用经费290.35万元,全市免杂费和补助公用经费人数为499025人。对家庭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贫困寄宿生实行适当生活补助,2007年72776名学生享受国家免费提供的教科书,安排寄宿生生活补助经费447.57万元,22710名贫困寄宿生享受生活补助;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就近入学的原则,一方面切实落实收费“一视同仁”的政策,另一方面又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关怀和照顾。2007年市本级增加了10所公办初中作为定点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对考上示范高中计划生线的农民工子女实行免借读费的奖学政策。
六、建立监测体系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为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各项措施真正落实到位,我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监测评估体系。一是常规管理检查制度。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学校常规管理规定》的要求,我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学期均组织检查组,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到基层学校进行检查和指导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每年年终,认真做好常规管理检查、年终考核、奖惩工作,并按照“全面、公正、客观、科学”的原则评出“常规管理优秀学校”和优秀校长,召开现场会和表彰会授予奖牌和证书,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比、学、赶、超的优良风气。岑溪市教育局还先后建立了中小学校常规管理评估体系、学校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学校安全生产督导评估体系等,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的通过教育督导全面监测和评估,着重抓好学校领导、师生员工、教育教学、体育卫生安全、校园以及后勤工作的管理,努力促进学校的各项工作均衡发展。二是教育评价制度。每年通过段考、期考抽取部分年级进行质量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反馈,分类别、分层次比较分析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三是工作报告制度和情况通报制度。根据常规管理的要求,定期、及时、准确地报告本单位各项教育教学的进展情况和完成目标的措施。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坚持对所辖学校的运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掌握各校的运行态势,并定期通报督查、检查情况,对学校的各项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通报,以便能及时进行整改。四是审计检查制度。定期对学校的教育经费管理、使用情况的进行审计检查,保证均衡发展经费的落实。
第五篇:作文是基础与技巧
作文是基础与技巧、兴趣与积累的积淀
作文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困扰师生的难题,要想解决它,教师就必须脚踏实地指导学生作文。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对写作充满激情,应该充满宽容的态度,正确处理学生写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语文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生活,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在生活中挖掘素材学会使用作文影响自己的生活,提高学生生活的品质。作文指导中需要细化。正确地对待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千篇一律。作文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加以研究。教学中既要注重加强基础知识和写作技巧的训练,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积累。
(一)、以“趣”激“写”。
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当学生对作文感兴趣了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写作。
1、收集喜欢的资料作摘抄。
喜欢的文章、喜欢的片段,正是学生写作的起始。让学生平时准备一个摘抄本,可以从报纸、书籍、同学们的作文、网络中收集资料、筛选自己喜欢的、可借鉴的作文。分门别类作以摘抄,并规定一有时间就拿出来读一读,背一背。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每学完一个单元,都要总结它的写法,同学们把规定内容摘抄完之后,就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或从课外书看到的类似写法摘抄一下。之后同学们利用早读或阅读课,读、记,然后互相交流。这样一来同学们收集资料的积极性可能会提高,而且知识面也会被拓宽。
2、感受成功,增加快乐与动力。
“善表现”是小学生的天性,老师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渠道为学生营造氛围,提供表现机会展示的舞台。在班级中利用宣传栏展示优秀作品并定期更换;优秀的作品还可以让孩子们送到校园广播站进行广播,提高自信;每次批改完的作文还可以读给父母听,从他们口中得到赞许和鼓励;我们还可以要求每次习作比较成功的同学踊跃给报社投稿,让他们有机会展现自己。在老师、家长和社会的赞许声中孩子们得到了力量,这对启发写作兴趣无疑起到有了很大的作用。
(二)、学会观察。
1、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物。
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然而学生作文往往空洞无物,不是因为没观察而是因为没有正确的指点。所以就要求同学们在生活中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
生活本来就等同于作文,所以我们可以适时开展一些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实践性活动。如辩论会、班队会、传统节日开展一些多彩的活动,让每一个人在实践中把日常生活与习作练笔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流露出的才是对生活的真实感受。
又如写人,首先要确定观察对象,观察人物的外貌、言谈举止、神态、内心活动。从语言中品一品他们的性格,从点滴的小事中看看他们的为人处事,这样细致深入地观察会使他们的文章鲜活起来。只有仔细观察才能熟悉人、事、物,只有熟悉人、事、物,才能写好作文。
2、要带着感情去观察。
孩子们在观察人、事、物时,一般都伴有一定的情感。如美丽的景物使人心旷神怡,悦耳的音乐使人心情舒畅,丑恶的事物使人厌恶。因此在教育孩子观察事物时,不能冷冰冰漫不经心,这样会使文章平淡没有生机,缺乏真情实感。可见培养学生带着感情去观察事物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引导积累。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明文章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1语言文字积累。
在平时讲读时,一定要注意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学生对文化素养的感悟,这样学生从课本中收集了大量的语言文字信息,在大脑中储存下来,长期积淀就为写作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必须注意课内的积累,除了让孩子们理解记忆以外还注重给他们分类,让孩子们学的清楚,看得明白,以便学以致用。
除了从课本中获取信息,还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获取信息。如可以利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让同学们把好书带进课堂来读,互相交流感受,平时同学们也可以到学校的图书阅览室,看看自己感兴趣的书,还可以多看看自己定的报纸、杂志、收看一些有意义的电视节目等等。通过大量的阅读,接触好词、好句、精彩片段,同学们才会有选择主动地摘抄,经过收集整理,长期积累同学们就会潜移默化地把积累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
2、生活素材的积累。
我们应该经常鼓励孩子们走上社会,这就非常需要家长的配合。不要让孩子只待在家里、待在学校学习,有机会带着他们四处走走,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或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经常体验生活会使他们的生活经验更加丰富,这样孩子们才会说心中话、写身边事、有感激发、有情就写。长此以往,作文的内容自然会很充实。
(四)、启发想象。
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学生的作文,同样需要比较丰富的联想。要形象描绘客观事物,就要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手法,要完整地刻画每个人物的形象,就要对他们内心活动作合理的推测。常见的有睹物想象、听音想象、续写想象、假设想象。
(五)、抓好指导,评讲,修改,提高写作技巧。
1、大胆让学生们自评,互评,互改。
一般在课堂可以采用,先学生自评、互评、互改,后教师评的方法。如学生写好一篇文章后,首先交给自己的组长看,请他提出建议,当拿回修改后的文章后,自己再加以揣摩,把不太适应的地方改一改。回到家再让父母看一看请他们再出出主意,自己再改一改。最后再交给老师,这样经过自改、互改、家改、师改,“四改”后,文章就会有不小的起色。这个方法很费时,又需要耐心,但估计收到的效果会非常好!
2、老师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让他们在自改,互改中尝试。首先看语句是否通顺,有无错别字,其次要看看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是否突出,明确,抓住重点了吗?如果没有必须提醒,最后可利用自己掌握的一些好词,好句,好片断,加以润色,互相取长补短。这样可以使学生们都能养成自觉进行修改的好习惯。
3、示范批改,“评”、“改”结合。
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先浏览一下学生的作文。重点批改一些有代表性的作文,选一两段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的作文,抄在黑板上,组织全班集体讨论,修改。教师边改,学生边看,改时一定要讲清每一组词句怎样修改,润色,删除,并简单说明理由。这样“评”和“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评,自悟,自改的能力。
作文是一种思想和文字的综合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并非一日之功。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思想和潜力,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就能开发出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