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外购原材料的质量控制研究(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3 03:45: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企业外购原材料的质量控制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企业外购原材料的质量控制研究》。

第一篇:企业外购原材料的质量控制研究

企业外购原材料的质量控制研究

摘要:产品的质量贯穿于生产和运作的各个环节中,也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之一。而把好外购原材料的质量关是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本文将通过2008年发生的因原材料质量不合格而造成的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三鹿奶粉”事件引出企业在原材料质量的控制方面的存在的制度缺乏的问题,接着将以制造企业原材料采购的主要流程为线索,即供应商的评价和选择、原材料的入库检验、入库原材料的存储质量控制,分析制造企业的产品在源头上进行质量控制时需要注意的环节,为制造企业和质量控制研究的学者提供一点自己的建议。关键词:原材料;质量;控制

Quality Control Of Outsourcing Raw Materials In Enterprises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 throughout th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f all aspect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is also one of the major sources.And the good quality of raw materials purchased to ensure and improve product quality a key.This article will occur in 2008 failed because of the quality of raw materials caused by substandard quality of products “Sanlu milk powder” incident raises in regard to raw material quality control system in the absenc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problem, followed by manufacturers of raw materials will be procured The main processes for the clue, the supplier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of raw materials, warehousing inspection, warehousing storage of raw materials quality control, analysis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quality control at the sourc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links for the manufacturing and quality control research that scholars of their own.Key Words: Raw Material;Quality;Control 1 引言

2008年,中国出现的影响最大的关于产品质量问题的事件非“三鹿奶粉”事件莫属。6月28日,位于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调查,并报告卫生部。随后短短两个多月,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迅速扩大到14名。9月11日,除甘肃省外,陕西、宁夏、湖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西、江苏等地都有类似案例发生。经相关部门调查,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奶粉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卫生部专家指出,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1.1 问题的提出

2008年乳业危机背后隐藏的一系列深刻问题:那些有毒、有害的制品是怎么生产和流通的?为什么可以轻易流通到食品生产领域?监管体系是否亟待完善?立法是否亟待匹配?美国在数度食品危机后,从制度上建立起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简称FDA),我们为什么不能?

从食品安全可以看出,产品质量问题在中国已是多么重大而严峻的问题。外危及国家声誉,内牵涉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从假茅台摆上国宴,到肾结石直指婴儿,正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因此,仅仅针对一个企业采取整治措施是完全不够的,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管制度,从生产和流通环节入手,让产品生产和加工者无法轻易将质量不过关的产品销售到市场上,从源头上杜绝流入;然后借鉴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的产品监督检验机制,用制度做保障,严把质量关。

质量是贯穿于产品生产和运作的各个环节,也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之一。现代工业生产是在广泛协作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水平越高,专业程度越高,外协、外购物资就越多。由于组成产品的零部件很多,外购原材料或零部件占有相当的比例,外购材料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高低,因此把好外购原材料的质量关是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说,在开创初期阶段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相对比较薄弱,因外购材料的质量问题而造成整体产品质量下滑,不仅影响企业批量化了的正常生产秩序,造成返修、退货等,还严重的损害了企业的发展和信誉,增加了无谓的制造成本。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原材料采购是企业生产的第一道工序,材料的质量对企业产品的质量特性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对产品的性能、可信性、安全性、经济性、环境等方面的质量特性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并最终影响着企业的总体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做好原材料采购工作,保证原材料质量是控制企业产品质量的第一道屏障。通过加强原材料采购质量的控制,可以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不合格产品和次品的产生,稳定产品质量,同时能有效降低企业因返工而产生的大量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

2008年,出现了如“三鹿奶粉”,“蛆柑”等因原材料质量不合格而造成企业可信赖度严重下降,更使消费者受到了伤害。这不应该仅仅只是把责任归咎于原材料生产者的经营道德低下,更重要的是对生产企业原材料采购的质量控制问题敲响了警钟。生产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明白:原材料的质量是企业产品的血液,它贯穿着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存储、消费等每一个环节。

本文通过对企业在原材料外包模式下的质量控制的研究,尝试找出企业原材料采购和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环节,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对企业生产合格产品以及消费者消费放心产品做出一点贡献。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本文通过提出问题、理论借鉴、问题分析、问题应对,最后得出结论。将通过2008年发生的因原材料质量不合格而造成的产品质量不合格的案例引出企业对原材料质量的控制以及在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控制问题。运用《生产运作与管理》中的供应商管理理论,《物流管理》中的物流管理理论以及相关的质量控制理论及方法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原材料质量控制和产品质量控制体系。通过分析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业务流程,找出可能产生产品质量问题的环节,再结合上部分的管理理论及管理方法寻求解决办法。在分析企业业务流程的问题基础上,找出其存在的问题,运用所学的管理知识,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为企业提供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企业在原材料采购和产品生产中应该注意的环节,以及出现问题后该如何改进。2 外购原材料质量控制概述 2.1质量控制含义

2.1.1 已有的质量控制含义

ISO8402:1994国际标准“3.4质量控制”的定义是:“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

ISO9000:2000国际标准“3.2.10质量控制”的定义:“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

笔者认为,这两个质量控制的定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存在几个问题(1)未给出质量控制的依据;(2)未给出质量控制的客体;(3)未给出质量控制的方法;(4)“满足质量要求”不确切,应当是“达到质量要求” 2.1.2 质量控制的含义

笔者将质量控制的含义总结为:为达到质量要求,依据规定要求对过程、资源、方法、条件、产品和服务,实施持续监视、检查、测量,并对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改进的作业技术和活动称为质量控制。这就是说,质量控制是为了通过监视质量形成过程,消除质量环上所有阶段印起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以达到质量要求,获取 经济效益,而采用的各种质量作业技术和活动。在企业领域,质量控制活动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现场管理,它与有否合同无关,是指为达到和保持质量而进行控制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方面的活动。质量检验从属于质量控制,是质量控制的重要活动。在外购原材料的情况下,质量检验显得尤为重要。2.1.3 质量控制中的“见证点”和“停止点”

在国际上,质量控制对象根据它们的重要程度和监督控制要求不同,可以设置“见证点”或“停止点”。“见证点”和“停止点”都是质量控制点,由于它们的重要性或其质量后果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它们的运作程序和监督要求也不同。

见证点,见证点的运作程序和监督要求如下:(1)提供原材料的单位(供应商)在达到某个见证点之前的一定时间,书面通知监理人员,说明将到达该见证点的时间,请监理人员届时进行见证和监督。在原材料的采购中,主要就是原材料入厂时的抽查检验。(2)监理人员收到通知后,应记录下收到该通知的日期并签字。(3)监理人员应在约定时间到达现场进行见证检验,做好记录并签字。(4)原材料提供方须等到监理人员到达现场做好见证和检验后方可将材料入库。(5)如果监理人员在此前已经到达现场检查,并将有关意见做了记录,则原材料提供方需根据意见采取改进措施,或提出意见。

停止点,停止点是重要性高于见证点的质量控制点,它通常是针对“特殊过程”或“特殊工艺”而言。凡列为停止点的控制对象,要求必须在规定的控制点到来之前通知监理方派人对控制点实施监控,如果监理方未能在约定的时间到现场监督、检查,提供原材料的单位应停止进入该控制点相应的工序,并按合同规定等待监理方,未经认可不能越过该点继续活动。通常用书面形式批准其继续进行,但也可以按商定的授权制度批准其继续进行。2.2 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企业质量管理强调一切以“预防为主”,原材料质量问题的“预防”和“把关”自然就成了入厂检验的重要职能之一。并且入厂材料的质量控制属于事前控制,是避免损失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自然会有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形成和发展。在国家标准GB3935·1-83中对质量的监督有了明确的定义,即根据政府法规法令,对产品,服务质量和企业保证质量所具备的条件进行监督活动,其目的是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政府法规、技术规范正确、顺利地实行的同时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经济效益,维护国家和消费者利益,从而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发展的需要。有外购原材料的企业,最容易出质量问题的环节就是原材料的入厂环节,因此,加强原材料的入厂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ISO9000-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将原材料的入厂检验列为重要内容加以强调,“组织应确定并实施检验或其它必要的活动,以确保采购的产品满足规定的采购要求。”入厂检验主要针对供应本企业加工或装配用的原材料、毛坯、半成品、外购件、外协件所进行的入厂检验。目的在于掌握进厂原材料、外购(协)件的质量状况,以便区别,保证最终产品质量,起到监督保证的作用。

原材料的入厂质量检验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它的工作为企业研究解决问题提供依据,从而不断地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 原材料质量控制的内容 2.3.1 供应商质量控制

要激励供应商提供更好的原材料,就必须对供应商的业绩进行评价,使供应商不断改进。没有合理的评价方法,就不可能对供应商的合作效果进行评价,这将大大挫伤供应商的合作积极性和稳定性,从而对原材料的质量造成影响。对供应商的评价要抓住主要指标或问题,比如交货质量是否改善,提前期是否缩短,交货的准时率是否提高等。

2.3.2 入厂原材料质量控制

从评价合格的供应商处采购原材料,并非可以万事大吉。供应商合格,只表明该供应商具备了提供质量相对比较稳定的原材料的基本条件,其实际到货的原材料数量是否存在短缺,质量是否能满足生产要求,还不能肯定。因此,原材料入厂前,还应按照以下要求严格把好入厂质量关。2.3.3 入库原材料质量控制

供应商将原材料送到厂部,通过检验后即可入库存放,但并不表示原材料的质量就能完全保证产品制造时使用的质量,因为将原材料放在库房中,经过长时间的存储,不合理的存储方式或使用管理方式就会导致企业原材料在仓库中质量下降,甚至已经不能满足产品生产所需质量的要求,因此,做好入库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也是做好原材料质量控制的一部分。2.3.4 服务质量控制

服务是指为满足用户需要和使用者接触的活动以及供方内部活动所产生的结果。服务主要表现为无形产品,它往往表现为与有形产品的制造和提供相联系。对于材料质量控制,服务主要包含三项内容:一是了解使用中存在问题和新的要求,以改进材料采购规范和质量管理,促进供应商的管理水平提升;二是提供正确使用材料、正确选用材料的知识;三是处理使用中的质量问题并向供货厂家追索赔偿。服务是保证材料合格、适用,达到用户满意的重要环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2.4 质量控制的PDCA循环

PDCA循环本来是属于全面质量管理中的基本工作方法。但企业的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也需要做PDCA的管理。在质量管理活动中,要求把各项工作按照做出计划、计划实施、检查实施效果、然后将成功的纳入标准、不成功的留待下一循环去解决的工作方法进行,这以工作方法简称为PDCA循环。P(plan)是计划阶段,D(do)是执行阶段,C(check)是检查阶段,A(action)是处理阶段。

其中P(计划)阶段有四个步骤:(1)分析现状,找出所存在的质量问题。(2)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或影响因素。(3)找出原因中的主要原因。(4)针对主要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计划。而A(处理)阶段有两个步骤:(1)巩固提高,就是将成功经验就行整理,以巩固提高。(2)将本工作循环没有处理的问题或出现的新问题提交到下一工作循环去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在PDCA循环的各个阶段中,都存在小PDCA循环。3 企业原材料质量控制模式存在的问题 3.1 供应商评价标准不科学合理

尽管供应商的来料质量对企业的最终产品如此重要,但大多数企业在进行来料质量管理的实际运作中,往往面临价格和交期的双重压力,甚至不得不为了它们做出牺牲质量的让步,这将使得企业的最终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而不同的供应商质量管理模式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凭经验的企业由于对供应商的选择往往只凭经验,基本上谈不上供应商的质量控制,对供应商资源的素质往往难以作出真实的评价,因此来料质量根本得不到保障。而另一类企业是将供应商的质量控制流于形式,虽然也有一些质量控制的规则和程序,但缺乏正确的控制战略指导,存在盲目性,例如只关注供应商的批次合格率,响应速度和品质异常时才处理等,不关心整个供应商的流程和持续的改善。

3.2 重视检验结果,忽略改进

一直以来,尽管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相关部门一直在做产品检验,但是都忽略了 一个重要问题:质量标准没有改进。以三聚氰胺事件为例:美国市场上出售的婴儿配方奶粉中三聚氰胺的含量不得超过百万分之一,中国台湾地区为百万分之0.5,中国大陆为百万分之2.5,同样都是人体吸收,中国质检只达到一个人体能够接受的最大值,却没有精益求精。虽然美国食品及药管局等机构研究认为,摄入微量的三聚氰胺(百万分之2.5)对人的身体无害,但由于三聚氰胺已引起消费者广泛恐慌,所以中国有必要实行苛刻的检测标准,以便消除消费者的顾虑,让消费者早日回归到正常的消费状态。况且,美国食品及药管局也指出,婴儿食品中绝对不能含有三聚氰胺。同时,中国食品企业要想做大做强,走出国门是必然选择。如果不实行苛刻的检测标准,就无法进入加拿大、韩国这样检测标准苛刻的国家的市场。食品企业更应该看到,各国食品检测标准绝对不是越来越松,只能是越来越严,因此我们必须改进。3.3 重视事前检验,忽略事后服务

“顾客服务”一度被认为是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服务性行业(如宾馆、饭店等)的观念,现已在全球范围内成为推动整个工商业界向前发展、追求卓越的一种理念。进入90年代以来,顾客服务已经成为企业赢得竞争的最终武器。服务性企业经营的最高目标是让顾客满意,使企业获利,而顾客的满意度源于他们对服务质量的评价。

在现代的企业内部,也存在着服务。上一道工序的产品,就是下一道工序的原材料,因此,企业将原材料购入仓库后,即成为第一道工序的原材料。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就是对下一道工序的服务内容之一。4 质量控制应对策略和方法 4.1 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 4.1.1供应商的选择标准

短期标准:选择供应商的短期标准主要有:商品质量合适、价格水平低、交货及时、整体服务水平好。

合适的商品质量,采购商品的质量合乎采购单位的要求是采购单位进行商品采购时首先要考虑的条件。较低的成本,成本不仅仅包括采购价格,而且包括原料或零部件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支出。及时交货,供应商能否按约定的交货期限和交货条件组织供货,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的连续性,因此交货时间也是选择供应商时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整体服务水平好,供应商的整体服务水平是指供应商内部各作业环节能够配合购买者的能力与态度。

长期标准:选择供应商的长期标准主要考虑下列4个方面,第一,供应商内部组 织是否完善,供应商内部组织与管理关系到日后供应商供货效率和服务质量。第二,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健全,采购商在评价供应商是否符合要求时,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看供应商是否采用相应的质量体系。第三,供应商内部机器设备是否先进以及保养情况如何从供应商机器设备的新旧程度和保养情况就可以看出管理者对生产机器、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以及内部管理的好坏。第四,供应商的财务状况是否稳定。

4.1.2 选择供应商的步骤

不同的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所采用的步骤会有差别,但基本的步骤应包含下列几个方面。建立评价小组,企业必须建立一个小组以控制和实施供应商评价。组员来自采购、生产、财务、技术、市场等部门,组员必须有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评价小组必须同时得到制造商企业和供应商企业最高领导层的支持;确定全部供应商名单,通过供应商信息数据库,以及采购人员、销售人员或行业杂志、网站等媒介渠道了解市场上能提供所需物品的供应商;列出评估指标并确定权重,在短期标准与长期标准中,每个评估指标的重要性对不同的企业是不一样的。因此,对于不同的企业,在进行评估指标权重设计时也应不同;评价供应商,评价供应商的一个主要工作是调查、收集有关供应商的生产运作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在收集供应商信息的基础上,就可以利用一定的工具和技术方法进行。4.1.3 供应商的评价

对供应商的评价共包含两个程序:一是对供应商作出初步筛选;二是对供应商实地考察。在对供应商进行初步筛选时,首要的任务是:要使用统一标准的供应商情况登记表,来管理供应商提供的信息。这些信息应包括 供应商的注册地、注册资金、主要股东结构、生产场地、设备、人员、主要产品、主要客户、生产能力等。通过分析这些信息,可以评估其工艺能力、供应的稳定性、资源的可靠性及其综合竞争能力。在这些供应商中,剔除明显不适合进一步合作的供应商后,就能得出一个供应商考察名录。接着,要安排对供应商的实地考察,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必要时在审核团队方面,可以邀请质量部门和工艺工程师一起参与,他们不仅会带来专业的知识与经验,共同审核的经历也会有助于公司内部的沟通和协调。

在综合考虑多方面的重要因素之后,就可以给每个供应商打出综合评分,选择出合格的供应商。

4.2 原材料入库检验及原材料的定期检验 4.2.1 原材料的分类

原材料对企业产品的生产至关重要,是保证企业产品质量的基础。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总有一些唯利是图的厂家或不法商贩,将伪劣产品推向市场,即使某些正规厂家,由于自身管理漏洞或其他原因,也可能使一些劣质产品流入市场。这些伪劣产品在生产使用过程中,构成了重大质量或安全隐患,成为了产品生产质量事故或安全事故的罪魁祸首。另外,采购回的原材料如果控制不当,也直接影响产品生产的质量。如何防止伪劣或变质的原材料流入生产线,是每个企业需要研究的课题。

生产原材料应实行分类管理,突出重点。企业需要的原材料种类繁多,但不同的原材料对生产的产品质量影响不同。为便于进行采购质量重点控制,应按原材料对产品生产质量影响程度不同,将原材料进行分类管理。一般分为三类:

A类原材料:指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可能对产品生产质量带来直接、重大影响(例如对产品关键功能、性能可能产生直接影响)的原材料。

B类原材料:指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可能给产品质量带来间接或较重要影响的原材料。

C类原材料:指一般为辅助件,对产品质量影响一般或轻微的原材料。4.2.2 严格原材料入厂检验

从评价合格的供应商处采购原材料,并非可以万事大吉。供应商合格,只表明该供应商具备了提供质量相对比较稳定的原材料的基本条件,其实际到货的原材料数量是否存在短缺,质量是否能满足生产要求,还不能肯定。因此,原材料入厂前,还应按照以下要求严格把好入厂质量关。

原材料进货检验,可按不同情况进行A、B、C分类,A类是关键的,必检;B类是重要的,可以全检或抽检;C类是一般的,可以实行抽检或免检。这样,既要保证质量,又可减少检验工作量。成批进货检验既可在供货单位进行,也可在购货单位进行,但为保证检验的工作质量,防止漏检和错检,一般应制定“入库检验指导书”或“入库检验细则”,其形式和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或规定。进货物料经检验合格后,检验人员应做好检验记录并在入库单签字或盖章,及时通知库房收货,做好保管工作。如检验后不合格,应按不合格品管理制度办好全部退货或处理工作(退货或处理具体工作可由归口责任部门负责)。对于原材料、辅材料的入厂检验,往往要进行理化检验,如分析化学成份、机械性能试验、全面组织鉴定等工作,验收时要着重材质、规格、批号等是否符合规定。4.2.3 原材料采购质量的定期分析

原材料采购质量的定期分析是许多企业容易忽视、但很重要的环节。对原材料采购质量的定期分析,可以发现供应商供应的原材料质量在稳定方面是否有规律,也为下一步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和以后对供应商的选择、调整,提供重要的信息、甚至依据。原材料采购质量的定期分析,A类原材料一般每月应进行一次;B类原材料每六个月应进行一次;C类原材料每年应进行一次。分析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试用、测试等验收结果统计分析;供应商如期交货及交货数量情况;供货质量异常时的处理整改情况等。

4.3 入库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防止入库的原材料变质,是原材料采购过程控制的继续,关键要做好如下管理工作。

4.3.1 对仓储原材料的管理

对库存原材料尤其是A类原材料,应经常进行检查,做到“十不”,即不潮、不腐、不锈、不霉、不烂、不变、不坏、不冻、不损、不蛀。4.3.2 库房环境的管理

库房内货架、物品应摆放合理,过道通畅,门窗无破损,做到“三净”(地面、门窗、货架),无杂物、无垃圾、无灰尘。4.3.3 仓库原材料的堆码与遮盖

堆码和遮盖也是保证库存原材料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库存原材料必须依据其性能、储存要求进行合理堆码和遮盖。特别考虑A类原材料性能、包装质量、仓库地面情况,采取适当的码垛方法,达到防汛、防潮目的。4.3.4 原材料的检查

原材料进入库房,在验收、码垛的同时,要根据原材料分类及维护保养要求进行保养控制,即应进行定期或经常性检查,及时消除、处理隐患。4.3.5 原材料的出库管理

应遵守“先进先出”原则,特别应对仓储期长,货堆大,难以检查的原材料进行关注,要及时将这类原材料出库。同时,规范出入库过程行为,避免搬运过程对原材料质量造成损害。4.4服务质量控制

服务质量控制有四个过程:首先是购入原料时必须遵循法律要求、道德要求,选 购适合消费者地合格或优秀原料;其次是生产时期的服务,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要求与职业道德,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才是合格或优秀的;第三是销售时期的控制,对于已经过期的产品坚决不予销售,对于不合格产品坚决不予销售;最后是销售后的产品售后服务,优秀的企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都是能够做好售后服务的企业。这四个过程的控制不仅需要企业自身质检部门做到严格要求、控制,更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严格要求和控制。当然也需要社会力量的监督,比如新闻媒体、比如消费者自己,我们应该对包括产品、服务态度在内的服务进行严格要求,对劣质服务“零容忍”。但是这里面最需要的则是法律的完善,目前很多食品安全问题悬而不决,有时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无法可依,企业也就钻这样的漏洞。而且服务质量控制还需要企业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

结论 5.1 结论

在外购材料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影响原材料质量的环节,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出现的质量环节就是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是原材料质量的重要保证。本文针对企业外购原材料的运作流程,对供应商质量管理,原材料入厂检验环节,原材料的入库存储环节以及在整个原材料的质量保持做了研究。中小型企业在还未建立起自己的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之前,应注意对供应商的科学合理的选择,在原材料的入厂检验及入库后的质量保持要高度重视,同时提高服务意识,保证企业的生产用料质量合格。5.2 适用条件

因为大型企业都拥有一套适合自己企业特点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产品的生产质量控制,运输质量控制,以及售后服务质量控制等,所以本论文的研究成果适用于还未建立真正的原材料质量控制体系的中小型企业的原材料采购。

参考文献:

[1] 徐 斌,蔡三发,刘敏.基于供应链的原材料质量控制研究[J].现代工商,2005,24(1):48—51.[2] 孙宝银,采购管理模式探讨[J].工厂管理,2000,(2):35-36.[3] 黄 菊,制造业供应商系统绩效评价方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2005,(6):615-619.11 [4] 徐 芳,曾德高.现代企业采购管理[J].物流科技,2006,(9):143—144.[5] 邵正宇,鞠远萍,勾 频.供应链模式下制造企业选择供应商的模糊方法[J].中国市场,2007,(6):30-31.[6] 李翔迅.制造企业材料采购质量管理重点[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10):74-75.[4] 韦福祥.《服务质量 评价与管理》[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5] 游关军.用ISO9000系列标准控制原材料的采购质量[J].山西建筑,2000,(1):122-123.[6] 王伟.轿车生产企业外购零部件的质量管理[J].汽车工业研究,2008,(10):24-29.[7] 程吕远.谈原材料的质量控制[J].建设监理,1998,(4):23-24.[8] 刘冀生.企业战略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9] 陈荣秋.马士华.生产运作与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 周三多.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 李明奎,王生平.采购管理简单讲[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1.[12] 龚园华,吴嵋山,王国才.采购与供应链[M].负担大学出版社,2005,5.[13] 王开园.浅论设计企业的内部质量控制[J].企业管理,2009,(1):55-57.[14] 刘志学.关于供应链物流管理的一些认识[J].物流技术,2002,(40):17-21.[15] S·托马斯·福斯特.质量管理:集成的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6] 谢企华.企业竞争新焦点——战略供应链[J].企业家论坛,2005,(1).[17] 姜佳男,林大庆,高俊山.大型钢铁企业原燃料供应商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18] 尹

玲,杨少军.悬索桥缆索产品主要原材料的质量控制[J].公路交通技术,2003,(3).[19] 催立新.服务质量评价模型[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20] 于建卫.全面质量管理与质量战略[J].科技情报与开发,2005(30):226-227.

第二篇:量控制及管理方案

量控制及管理方案

医疗质量是医院管理的核心与精髓。为了促进我院医疗、护理质量不断持续改进,加强临床、护理、医技质量的内涵建设,建立正常、研严谨的工作秩序,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我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进一步强化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我院品牌,现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

一、控制目标

(一)增强全员质量、安全意识,树立以质量安全为生命、以开拓创新为灵魂和依法执业的观念,逐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是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达到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努力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

(二)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危重病人抢救与报告制度、术前病例讨论制度和大手术审批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医疗技术准入制度、会诊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与管理制度、值班与交接班制度、输血管理制度、处方和医嘱制度、医患沟通制度等。有效防范、控制医疗风险,及时发现医疗安全隐患。

(三)严格执行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严把环节质量,加强医疗质量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点(关键)环节的管理。严防医疗差错、纠纷和事故的发生。

(四)教育全体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有效利用医疗资源,严格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切实做到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监控范围

门诊

三、监测指标

监测指标由服务质量、医疗质量、护理质量、医疗安全管理、医院感染管理五个部分组成。

1、科室应执行岗位责任制,制定科室考核标准。

2、严格执行疑难、危重、死亡、术前病例讨论等医疗相关制度,诊疗、护理技术规程;各种讨论记录认真,登记完整,及时规范。

3、严格执行会诊制度。

4、各临床科室认真执行合理使用抗生素及生物制品管理办法;抗生素使用率≤50%。

5、按照要求书写各种医疗文书。

6、药品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手术、麻醉、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履行患者告知率100%。

7、基础护理合格率≥90%。

8、医院感染现患率≤10%、消毒灭菌率100%、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1.5%、紫外线消毒及记录。

9、严格执行血液制品使用和管理规定,输血谈话签字率100%、输血适应症合格率≥90%。

10、药品收入比例控制在医院定额范围内。

11、法定报告传染病率100%。

12、严格执行收费标准,公示主要收费项目。

13、合理

用药监控评价前10位药品。

14、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15、综合满意度≥90%。

四、监控措施

重点落实首诊负责制管理、危重病人会诊、病例讨论管理、医院感染管理、医疗质量管理、医疗质量督查等重点环节管理和监控。

1、环节监控

1)科自查:各科室主任、护士长、质控员按照指标逐项对各组各个人进行定期考核,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作详细记录备查。

2)院督查:医院督察组、相关职能部门不定期随机对全院医疗(医技)质量与安全、护理质量、医院感染管理、门诊质量和精神文明等情况进行督查并现场反馈、提出整改意见。

2、终末监控

医院定期组织全院性的质量检查,对医疗(医技)质量与安全、护理质量、医疗文书质量、医院感染管理、门诊质量和精神文明建设等进行检查、总结成绩、找出差距,提出整改意见并奖惩兑现。

五、效果评价、信息反馈

各种形式的检查均以《医疗质量考评实施细则》(见第七项)为评分标准,检查总分为100分,<90分为不达标,科室失分扣分到科室,个人失分由科室追究直接责任人;科室成绩作为科主任、护士长工作考核内容之一。定期对质量检查情况作评估小结。逐项量化评分。对违反医德规范或发生医疗事故并承担主要责任者实行一票否决制。定期检查、抽查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并作书面记录,对丙级、乙级归档病历,医务科一书面形式将质量检查情况向相关科室反馈,相关科室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讨论、分析、总结,制定整改措施,并以书面形式反馈给医务科。医务科并将双向反馈的情况向分管领导汇报。每季度终末对全院医疗质量检查情况作一次总结,并在科主任例会或医疗护理质量委员会上通报。年终对全院医疗质量进行一次全面分析总结,综合考评办公室参与监督。

六、考评奖惩

考评原则是责任与利益一致,奖优罚劣,实行医疗护理质量考核量化分数与奖金挂钩制。

单项考评奖罚包括:

(一)医技

1、发现一份疑难复杂诊断报告未经上级医师或科室讨论签字,造成漏签、误诊,扣除当事人和审核人当月奖金各50元,扣除当事科室管理分2分。

2、“危急值”应及时电话通知相关临床医师,并在报告单上记录通知时间及被通知人(临床医师);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检验、检查结果报告应及时告知经治医师或值班医师。违者扣除当事人和审核人当月奖金各100元,扣除科主任当月职务津贴,并扣除当事科室管理分3分。

3、每季度进行一次综合考评(百分制),总分达90分为合格科室,<90分为不合格科室。合格科室根据分数排名,第一名给予奖励2000元,第二名给予奖励1000元。不合格科室,倒数第一名扣罚科室奖金2000元,倒数第二名扣罚科室奖金1000元。

(二)护理

由护理部制定护理质量考核细则及评分标准。

(三)院感

1、依法进行传染病报告,如果传染病漏报,当事医生停职一周到院感办进行专门培训学习,培训学习期间不享受科室奖金分配,相关科室负责人追究管理责任并扣除科室管理分2分;截留传染病患者一例扣除当事人奖金100元。

2、院内感染病例24小时报告制度,漏报一例扣科室管理分1分,扣除当事人奖金50元。

3、每季,制定本方案。

第三篇: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研究

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研究

2012-10-10 8:47 刘 皓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人才战略的实施当然也会引起成本的攀升。如何有效地控制人力成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事关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文章从人力资源成本概述出发,阐述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控制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方法。关键词: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具体措施

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人类社会开始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过程中,企业之间的人力资源竞争更为剧烈。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与成功的关键。因此,国内企业用于人力资源方面的资金越来越多,但资金使用的效益不高,数额庞大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与有限的利润形成了显明的对比,它已成为现代企业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对国内许多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人力资源成本的含义及构成人力资源成本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力资源成本,包括劳动力受雇前成本和劳动力受雇后成本;狭义的人力资源成本是企业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支付的各种人工费用的总和。

当前,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主要由取得成本、使用成本、开发成本和离职成本组成。一是取得成本,即在整个招聘、选取、录用、安置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二是使用成本,即公司在使用职工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包括维持费、激励成本、交换成本等。三是开发成本,即企业为了提高管理能力、生产经营能力和技术水平,对职工进行的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专业培训、能力培训等所发生的费用。四是离职成本,即由于员工离开企业而产生的成本,包括离职补偿成本、离职前低效成本等。

二、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招聘机制不合理导致的聘用成本上升。人才竞争是新时代企业竞争的重要因素,招聘到优秀的、合适的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梦寐以求的。企业在人才招聘中招聘机制不合理也可能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上升。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常常凭借人际关系,而不是根据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进行人员招聘。企业中论资排辈现象严重,没有专业才能的人占据管理岗位,一些优秀人才无法发挥专长,使得工作的整体效率下降,从而导致人力资源成本相对上升。同时,这些优秀员工潜能得不到发挥,也看不到职业发展的前景,所以优秀员工大量离职,从而加剧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离职成本。

第二,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不合理使得使用成本上升。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主要是直接支付给员工的工资。企业如果不能给员工支付合理报酬,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有些企业的绩效评估标准及过程不合理,科学评估系统异常缺乏。大多数企业的考核机制表现为高度集中的方式。而企业的薪酬制度也偏重传统的物质激励,忽视非物质激励,这样的薪酬制度对于一些具有成就需要的员工能起到的激励作用有限,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成本的相对增加。

第三,员工培训机制不健全导致开发成本的上升。一方面,目前国内的许多企业内部并没有建立专门的培训体系,对员工的培训行为基本上都是委托外部机构进行,这些行为都存在短期性。而且许多企业将员工的培训资金作为一种费用,而不是作为一种投资看待,因此在资金的安排使用中,用于员工培训方面的经费很少。委托外部机构所进行的员工培训很难根据员工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因此这部分培训费用实际使用的效益较低,导致人力资源培训成本的相对上升。另一方面,有一些企业在内部设有培训机构,但在对员工培训过程中注重对高管人员的培训,而忽略了基层员工的需求,因此出现管理者决策效率高,但基层员工因为技能不足等因素执行效率低的状况,从而导致人力资源成本的相对上升。

第四,忽视企业员工的流动率导致离职成本上升。企业员工离职分为两种,员工自愿离职;员工非自愿离职,不论是哪种离职方式,企业都要为此付出成本。经过研究显示,员工离职率如果超过10%,特别是企业,非自愿离职情况增加时,则会对企业带来不利影响。首先,员工在离职前,工作效率会毫无疑问地降低,或者缺勤增加,或者工作量减少。其次,对于离职的员工,企业要支付离职的工资,失业的工资。如果管理者对离职处理不当而导致员工的诉讼,还会导致相应地诉讼费用。然后,职位的空缺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可能丧失销售的机会和潜在的客户,可能支付其他加班人员的工资,这些问题都需要企业付出空缺成本。

三、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措施

(一)取得成本的控制措施

对员工的招聘、选拔其实是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因此在进行招聘时应考虑企业制订的未来发展战略,不应该为了追求低成本而降低对应聘人员的要求。对取得成本的控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任何企业的员工招聘行为都应该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企业要想降低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就应该做好人力资源规划。企业首先要做好工作分析,在组织结构设计过程中,对设计的每个职位都应该详细说明工作内容、权力和责任、任职条件等,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前,就可以根据岗位说明书的要求明确所要招聘人员的条件,在甄选中就可以找到适合的人选,避免发生其他费用。其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根据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确定各个阶段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做好各阶段的招聘计划,以确保员工招聘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二,选择合适的招聘队伍。招聘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所聘用人员的质量。招聘人员首先要对企业的业务相当熟悉,在招聘前清楚地知道企业所需要的人员类型,而且在招聘过程中要做到无私,这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内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从而降低企业人才的甄选费用。

第三,选择合适的招聘渠道。企业进行招聘有多种招聘渠道供选择,比如:网络招聘、猎头公司、校园招聘等等。不同的招聘渠道在招聘信息的发布成本上存在较大差异,企业可以通过削减搜索费用和寻求合作,参加免费的人才招聘会,利用网站、论坛、博客等渠道发布免费招聘信息。企业在选择招聘渠道时同时也要考虑企业所要招聘的岗位、时间等,不能一味地要求降低成本。企业应根据不同职位的任职要求、不同阶段对人才层次的需求来选择并开辟多种不同的招聘渠道。

(二)使用成本的控制措施

企业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主要是企业支付给员工的报酬,而报酬则是一般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相当关注的内容,如果报酬减少,则会造成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下降,生产效率就会受到直接影响。所以,企业要想

降低使用成本,提高这部分资金的使用效率,就可以通过有效激励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以此来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的投入产出比。

第一,设计合理的薪酬制度。根据复杂人假设,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需求是不同的,不同的人需求也有很大差异,所以企业的同一种薪酬制度对不同员工的激励作用的大小是不同的。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的外在薪酬体系都采取“底薪+奖金+各项福利”的模式,也可以看成是“基本薪酬十可变薪酬”的模式。基本薪酬根据各职位的工作强度、职责的大小确定,可变薪酬可以根据企业员工的特点及需求来设计,这样就能够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充分发挥薪酬制度的激励作用。

第二,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考评制度。企业的绩效考评制度应该尽量追求客观、公平。首先,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考评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其次,管理人员在绩效考评的过程中,要与员工保持持续沟通,针对企业设立的绩效考核标准、员工工作中的表现等进行反复沟通,尽量确保考评结果的客观性;再次,在绩效考评结束后,管理者要将考评结果进行反馈,与员工进行面对面交谈,听取员工的看法,并针对前一阶段员工工作中的失误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考评结果让员工觉得满意,让员工觉得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客观的评价,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方式。对员工的激励除了薪酬激励外,在有许多方式可供选择,如荣誉激励、目标管理、工作内容丰富化或扩大化、授权、职业生涯规划等。企业要根据不同层次员工的特征,从上述的激励方式中选择一种或几种进行合理搭配,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开发成本的控制措施

首先,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有岗前培训、专业培训、技能培训等。不同种类的培训涉及到的内容是不同的,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具体采用的培训方式是不同的。企业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针对不同种类的培训设计一套完整的制度,使培训达到相应的目的。如技能培训,就可以针对受训者即将要担任的职位,通过担任助理、秘书等方式,让受训者跟在管理者身旁,通过观察及具体解决问题,获得相应的技能。在企业的培训体系里,还应该注意灵活性,应该要根据受训员工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培训方式。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使培训内容与受训者要求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技巧协调一致,提高培训的质量。企业也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型团队”的方式,来达到集体培训、相互学习的目的。

其次,合理安排培训内容。企业对员工培训的目的之一便是适应知识的更新换代。企业在经营中要时刻关注国内外管理知识、所使用的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及趋势,在培训中要引导员工注意新知识、新技术,使得所有的培训要跟上新的发展趋势。而且,企业在对员工培训中,要设计具有较强个性的培训方案,根据员工的需求、根据员工工作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等对培训内容及方式作相应调整,使得培训达到目的,从而相对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投资的收益。

最后,对培训结果进行有效地评估。管理者不仅要关注企业员工参加培训的数量,而且更要注重培训的结果。因此,企业不仅要在事前做好培训计划,而且要在培训结束后做好培训结果的评估。企业可以通过对受训者培训结束后的工作行为进行连续观察的方式,确认培训效果。根据培训效果的评估,确定培训计划的调整或修改。这样,就可以节约下一轮的培训成本。

(四)离职成本的控制措施

近年来,企业员工流失情况越来越严重,尤其是核心员工的流失。据调查显示,员工的离职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原有企业的激励力度不足、企业管理制度不公平等因素导致的。

根据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企业内部要保持适度员工的流动,让员工在各岗位之间进行轮换,这样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有利于员工的长远发展,能够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企业员工频繁的向外流动则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导致企业机密、客户等方面的损失。因此,企业应该采取各种方法降低员工的离职率,从而降低离职成本。

控制离职成本就要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企业中的一部分员工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企业和他人的认同,而许多企业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在越来越强调人性化管理的今天,企业尤其需要注意那些具有高成就需要的员工。企业在设计各项制度时,就应该为这些员工考虑,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确保企业的各项制度在执行中以满足员工的高成就需要为目标。从而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打消“离开”的念头,这是降低离职成本最有效办法。

总之,现代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差异化越来越小,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降低成本是企业可以选择的一种方式。而在企业的成本中,人力资源成本是很关键的一部分内容,因此,加强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管理,对现代企业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四篇:企业期量标准化

企业期量标准化

服装制造业整体供应链逐渐走向专业化,品牌管理、服装设计、物料供应、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逐渐有独立的企业承担,成为了趋势,由此使市场从成本价格竞争向优质服务竞争转变,客户就必然要求产品制造商不但要按期按量的交货,并且更重视产品质量和服务。制造业核心竞争已经有质量、成本竞争转化为速度、创新、服务、质量、成本的全面竞争,质量和成本的竞争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企业只具有质量、成本意识已不能满足竞争的需要,还必须同时在速度、创新、服务方面取得成就才能立足于市场。

期量标准原本是企业管理作业中的重要标准,以往的概念是为制造对象(产品、部件、零件等)在生产期限和生产数量方面所规定的标准数据;而今供应链的变化、敏捷制造的发展等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企业要生存下去并获得市场地位的上升,逐渐要求引入更为宽泛性的“期量标准”,包括时间、数量、质量。

企业重视期量标准化,促使其应用领域和概念宽泛化,随之产生了新的期量标准化概念,生产期限和生产数量转变为时间、数量(可量化)、质量,其制造对象扩大为服务对象,应用领域应用于企业内部控制、外部控制和供应链管理。

企业必须引进宽泛化的“期量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工作组织实现期量标准化。工作有始有终、可量化、可评估、并获得服务对象的认可。

二、企业客户服务期量标准化。按时按量(数量、质量)交付客户,统计发现问题和及时有效满足客户要求的过程,使服务质量最大化;在以上服务过程后总结、评估、发现可提高改进项目。

三、企业供应链控制期量标准化,供应商原料交期、数量、质量标准化;加工商加工周期、可加工数量、生产工艺、生产质量标准化,运输方到达时间、运输数量、服务质量标准化。

第五篇:原油贸易短量控制浅析

原油贸易短量控制浅析

摘 要 截至2017年5月,中国原油进口量为3719.59万吨,同比增长15.4%。如此巨大的进口规模,如何实现合同结算量与实际抵港进库总量相一致呢?假设炼厂要求在途损耗率不得超过0.25%,那么对应2017年5月全国进口总量,实际收货量较结算量最大可短少9.3万吨,对应货值单月约3530万美元,全年约4.2亿美元。以上数据说明,短量控制是值得做的,有巨大的经济利益,虽然在物流环节上重要的控制点很多,加以合理使用和管理即可提升短量控制能力。

关键词 原油采购 原油实货贸易 货油短量控制 短量索赔案例

中国真正开始大规模涉足国际石油贸易领域是在20世纪90年代,有两个现象值得回味:一是1996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大幅上升,首次突破2000万吨,并且超过出口量,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二是中国五大有进口资质的石油公司纷纷成立合资或独资贸易公司(Trading Arm),并纷纷在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如纽约、休斯敦、伦敦、新加坡、迪拜等,成立驻外贸易公司。

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在国际石油贸易市场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国内原油市场的开放,国内地方炼厂在近两年也纷纷加入到国际石油贸易当中。根据海关数据,2017年5月份中国原油进口量为3719.59万吨,环比增长8.1%,同比增长15.4%。如此巨大的进口规模,如何??现合同结算量与实际抵港进库总量相一致呢?举个例子来说,国内某炼化企业考核旗下炼厂采购海外进口原油的在途损耗率不得超过0.25%。如果这一考核指标具有普遍性,那么2017年5月全国进口总量实际收货量较结算量短少9.3万吨,企业考核也是达标的,对应货值单月约3530万美元,全年约4.2亿美元。

通过分析以上数据,尤其是在国企石油炼化公司为进口主力的背景下,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即炼化企业提升短量控制能力具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一个企业欲提升短量控制能力必须从思想上重视这一领域,应挖掘和培养这一领域的专门人才,给予必要的激励政策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虽然在物流环节上重要的控制点很多,只要手中有了专门人才,就可以调动各物流环节中的重要资源,加以合理使用即可提升短量控制能力。以下逐个分析在涉及货量控制的主要环节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合同结算条款的约定

炼厂作为进口原油的最终用户,非常渴望以原油进自家油罐的计量数据为结算依据,实际的原油进口采购业务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交割结算方式。表面上实际收货量与结算量相符,但如果仔细分析其实有两个问题需要揣摩:一是该类交易方式进口货量占比整体进口货量较小,多数情况下进口商是以离岸价格(FOB)采购,再租船运输回国;二是对比同期抵港的相同原油品种价格,以进罐量为依据进行结算的单桶成本更贵而显得不划算。

现今主要原油出口国,尤其是OPEC成员国,不论是长期合同销售还是现货销售,均以离岸价格(FOB)销售,相对应的结算货量依据是承运油轮在装港签发的提单(Bill of Lading)净桶数量。对于刚刚入市的地方炼厂来说,如果想直接从主要产油国采购一手货源,则必须花较长的时间在供应商处完成客户注册手续,而且每一家供应商都要求完成类似的客户注册手续。市场新的参与者为了尽快打开局面,获得急需的原油资源,打出更有竞争力的价格成为不得已的必然。包括采购成本、租船价格、银行授信、保险等在内的价格成本构成能戳中地炼管理者普遍的“痛点”。

在装港装油,至关重要的是采用什么计量器具为依据作为出具提单货量的基础。通常从计量器具精密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流量计、岸罐、油轮舱容表。大石油公司普遍采用高精度大型流量计,综合不确定度可达0.05%,岸罐的计量精度略差,而通过油轮量舱再依据舱容表算得的货量误差最大。在油轮处于海面风浪中摇摆不定的情况下,量舱误差通常都大大超过0.3%。有趣的是,大部分国内炼厂都更倾向于用油轮量舱数据验证流量计数据的准确性,部分炼厂倾向再用油轮经验数据(VEF)修订量舱数据作为结算依据,虽然经理们在短量控制上想了很多办法,但是以油轮量舱为基础和努力的方向都错了。总体来说,油轮量舱误差大、不确定因素多,建议提单以岸上经过严格标定且证书有效的大型流量计数为依据出具,这样对买卖双方都更公平。

如果从国际知名贸易公司采购二手甚至多手交易后的原油,买家首先必须明白,中间所有的交易过程所产生的价格溢价,都将转化为最终用户的生产成本。再者,国际贸易商所提供的送货到港、船检量结算、卸港岸罐结算等特色服务,表面上看,以上结算方式都需要供应商承担其中的货差风险和在途风险,但是炼厂需要为获得这样的心理安慰支付更高、更适合的价格。采用哪种交易结算条款,孰优孰劣十分明确。当实践的次数多了,大多数情况下最终炼厂都能凭经验深刻体会商场中“风险和收益成正比”这句至理名言。

二、租船契约的条款约定和船型选择

当炼厂已成为国际原油市场的熟客,企业的信誉度和资金实力被业内所认可,那么国际石油生产商和贸易商也更愿意和这样的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也就是说,业内市场信誉度高的企业能经常性地采购到一手货源。

一手货源以离岸价格成交,配合确定的货量和确定的装港受载期,下一步寻找安全油轮完成运输任务。油轮市场和原油市场看似关联度极高,但管理所需的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的配备是完全不同的,即资源采购和油轮运作多是由不同的团队在不同的行业圈子中分别完成,并彼此直接建立紧密的信息沟通渠道。

能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和较低的滞期费率租到合适的油轮是船务人员的追求。油轮承载能力要适合货量的大小,不能太小,不然不能装下全部货油,导致合同不能完全履行而出现违约;油轮又不能太大,闲置空间太多就限制了货油单位运输成本的进一步优化。当然也可以考虑租足够大的油轮,借以拼装两票甚至三票装期和地理位置相近的货油,达到综合降低单位桶油运输成本的目的。

从签约条款的角度分析,大石油公司都常采用国际通用租约标准版本,经内部法务人员修改后形成符合注册国法律及公司制度的合同文本,用以进一步和船东就某些细节部分进行谈判,达到船东从抵达装货港和在运输全过程及卸港安全卸货充分保护货主利益的目的。船长在装港除了要按租船人的指令行动,同时在现场一旦发现终端作业、货油品质和数量方面的异常,必须向码头终端作业者提交抗议信或事实陈述信(LOP或SOF),目的是帮助租船人/货主掌握事实依据,为以后的索赔做好准备。

以上交易达成后,抵达装港装油前,货主不要忘了为货油投保货运险。

三、保险条款对短量控制的积极作用

为货油投保货运险是花小钱但十分重要的一步,保险公司会根据投保人的具体要求、标的货物的品质、装卸货地区、航运途经地区、该油种历史理赔数据等向投保人报价。作为租船人选定承运油轮其中一个必需条件,是船东须为承运油轮在P&I Club购买保赔保险,后面的案例会提到该保险在短量控制中的作用。

保险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保险公司承担起整批货物的在途风险。货主如果仅仅着眼短量控制,一般情况下,保险公司只保赔投保标的短量0.5%以上的部分(免赔额),即货主要自己承担0.5%的货量损失(船东常称为“在途自然损耗”)。如果货主要求保险公司免赔额降到0.25%,那么保险公司必然根据对风险的识别要求提高保险费,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理,当由投保人自行评估。

四、航运在途控制

油轮在归航路途中有必要监控原油品质的变化,尤其需要不断监控货舱析出底水总量和舱内空距中硫化氢气体浓度的变化,代理商就是租船人的情况下更应直接指令船长加强在途监控。货量的变化倒不显得重要,航行状态下不可能准确测量,只需要求油轮在整个路途中不动泵、不倒舱即可。对舱底明水的检测可以帮助炼厂增强货油品质好坏的信心,在途前两天货舱中自然沉降出的底水不再明显增加即为正常,说明货油在生产脱水设施中得到有效的油水分离。如果在途检测底水大量出现,导致短量预估数超出货主心理承受极限,建议即刻通知保险公司提前预警,另外需联系卸货码头协商做好处理明水的预案。

检测底水量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试水膏涂抹在铜棒上探测底水高度,另一种是使用UTI探测舱内油水界面推算底水深度。每种原油的物理、化学特性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针对常温高粘原油,两种方法都失效的情况也是有的,针对一般的大宗中、轻质原油,采用UTI和两种不同品牌的试水膏检测能提高可靠程度。

国内主要油运港口都有明文规定限制油轮抵港时货舱空距中硫化氢气体含量。部分油种本身含较多的硫化氢,在途不断蒸发,积聚在舱室空距中超过2000PPM以上的浓度不足为奇。也有一种情况,原油本身不含硫化氢,但承运油轮的前一载是含硫化氢原油,因卸货后于舱壁、舱底清理不干净和在蒸汽中残留,导致后一载原油受到“污染”。所以租船时务必审查一下油轮的上回载货装了什么,“意外”发现硫化氢浓度超标时,货主只能自认倒霉,须让租船人发指令给船长,使用惰气吹扫降低硫化氢蒸汽浓度。当然,消耗燃料油生产惰气是要额外付费的。

五、卸货港联检控货

油轮安全抵达卸货港,如果在途监控没有出现异常情况,抵港船检量和装港船检量没有大的出入,可以说短量控制已成功大半。剩下的工作将依靠第三方独立商检的专业水平、船舶卸货经验和设备状况、码头接货设施控制、岸罐计量不确定度。其中,第三方商检人员的经验和专业水平至关重要,商检人员可以发现后三种影响短量控制因素的问题所在,能够帮助货主确定接收到的真实原油货量,同时能从误差现象中查找到原因,并在现场找到令各方信服的证据,帮助买卖双方、承运人避免陷入彼此间棘手的商务纠纷。商检人员“粗糙的工作”也可能扩大计量误差,买卖双方与承运人由此陷入漫长的扯皮案例十分常见,各方基于自己的立场和分析都力图证明己方没有责任,各方的互信不易维护。

油轮是否能卸得比较干净,减少油挂壁和舱底余量(ROB),较高的卸油温度对高倾点、高黏度品质的原油特别有效和重要。但并不是温度越高越好,船舶在途对货油保温或加温需要消耗不少燃料油,货主须权衡消耗产出比,达到控制实效即可。如果油轮在抵港后才开始紧急加温,则多是不可取的。就油轮对货舱内原油加温的实际效果,就目前的船舶建造技术和在役的所有油轮来说比较缓慢,加温24小时仅能整体提升2~3℃,每日几万美元的滞期费加消耗的燃油费,消耗产出比一算即知。另外,如果油轮正在加温过程中,商检人员即登轮检验计量,因为舱内原油底层和上层温差太大,那么商检人员不可能检测到用于计量换算使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平均温度。这种例子有时可以解释船舶抵港检测“够量”而卸到岸上即又发现“短量”的原因。

六、短量索赔

出现较大的短量,如果买方认为卖方的过失证据确凿,保险公司又不理睬0.5%以内的货损纠纷,必然向卖方(海外供应商)提出索赔。提交索赔期限一般为合同约定提单日后60天或90天内,索赔所需的全部支持材料一定要在期限以内递交给供应商。

七、案例分析

2016年1月,某国企贸易公司作为代理商,外采进口的文莱某原油抵达山东某油运码头,傍晚靠港准备卸货,承载油轮为一外籍巴拿马型油轮。临近深夜,商检人员检测出2万多桶明水,短量率3.5%!

大家都懵了,油轮在装港和在途过程中都是按照租船契约规定?O控货油的品质和货量的变化,每日一报。船长的UTI和试水膏检测报告显示货舱内只发现少量底水,即使靠港之前的几小时,锚地等待时的检测结果也才1200桶左右的舱底明水。整个晚上相关方都保持着多种方式联系。炼厂面对如此大的货损不同意卸货。然而,冬季的山东港,时间就是黄金,已靠上码头而不卸货,强制离泊可能产生更多的滞期费损失。

第二天一早,代理商代表立即赶往现场,抵达港口时已经黄昏。经过简短交流,在各方代表及保险公司人员到场的情况下,商检人员从舱底取样,午夜时分全部货舱取样结束。面对一瓶瓶整齐地摆放在中控室地板上的浅黄色半透明的舱底“油样”,大家都不再有疑问,取出的样品确实都是“明水”。

该批货是买过保险的,接下来按行业成熟的危机处理机制办。先谈货油短量赔偿问题,为保证短量索赔到位,代理商要求船东出具保函并安排船东互保协会(P&I)现场取证。船东面对有力实物证据并迫于各方压力,于当夜开出了与预计货损等值的正本保函,受益人是保险公司和收货人。

船东互保协会得到通知并安排人员连夜赶到港口。次日上午各方代表再次共同检测油轮各货舱,取得一致意见后,船长指令进行简单的切水作业,即将各舱底部的明水收集至船上两个污水舱中,过程需要几个小时。油水分离完毕后对污水舱重新测量,得到具体的明水量。

?τ诟劭诤土冻В?水不能混入原油输送,如此将会给仓储、运输和生产设施带来安全隐患,需要码头投用独立的设施和管路,要请专业公司合规处理,这又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还可以把明水留在船上由船方自行处理,此方案简单但是不利于开展后续短量索赔,也不符合运输行业惯例。最后的决策是岸上处理污水,先输明水后输原油,由码头罐区集中处理污油水。

港口开通污油水管线和污油罐接收明水,这些设施是首次投入使用,大家都首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卸明水用了约10个小时,然后开始卸载原油,24个小时后原油卸货完毕。

3个月后,保险公司依照定损货量向炼厂支付赔偿款。

八、结语

短量控制潜在的经济效益十分巨大,依靠每个过程中较有直接效果的监控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案例的短量控制从过程和结果考评都是成功的。然而,到底“明水”是哪里来的?文莱油田和其外输终端是由欧洲老牌石油公司操作的,管理水平和所有设备状况应该是信得过的,但我们不禁要问,水如何进入外输管道的?管道上的全程自动取样器是否取到了该批货油有代表性的油样?油样被送到化验室后被真实地检测了吗?检测仪器运转正常吗?另外,该承运油轮的船东是远东某国知名企业,以管理严谨而著称。但是油轮为什么没有发现明水,而一靠泊卸货码头即突然发现大量的明水?油轮在途航行中有按照租船人的指令真实检测每一个货舱中货油品质吗?“试水膏”失效了吗?UTI检测仪也失效了吗?如果“试水膏”失效了,那为什么船长的报告中还显示货油舱1000多桶底水呢?总之,那么多的环节都没有发现明水,值得思考。

此案例中代理商危机处理过程中值得借鉴的有几点。首先,代理商采购合同签订、购买货运保险、签订租船合同、在途监控等都体现较高的专业执行水准;其次,代理商发现问题后反应迅速,旋即派有经验的执行人员赶赴现场协调各方选定依法索赔方向,共同取证、定损,保证了后期保险索赔的成功;再次,代理商第一时间的介入,引领大家避免了耗时、伤神、费力的多方对簿公堂。擅于学习和利用处理行业危机的经验和办法来应对国际贸易纠纷,是国际贸易商必备的基本功。

(作者单位为中海石油化工进出口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中国已成为原油净进口国:1996年中国石油进口贸易分析[J].

下载企业外购原材料的质量控制研究(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企业外购原材料的质量控制研究(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控制吸烟量的保证书

    控制吸烟量的保证书王老师告诫我要少抽烟,并不断克服烟瘾,达到完全戒烟的目的。她是很认真的,也是为了我好,所以我诚恳接受她的建议。结合实际,从即日起,我考虑按照以下方法来约束......

    控制学生作业量措施

    西闫乡中、小学控制学生作业量的具体措施 为了深入贯彻《灵宝市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特制定西闫乡中、小学控制学生作业量的具体措施: 一、成立督查小组: 组长:李戈 副组长:李斌......

    中学控制课外作业量工作总结

    本学期,围绕江夏区教育局“培名师、育优生、出高质、创名校”十二字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让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走进新课堂。以一主多辅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让师生在情感交......

    对质量控制的感想

    质量控制的感想 案例2011年 6月19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钱桥镇街道社区居委会老办公楼在装修改造过程中发生整体垮塌事故,共造成11人死亡,5人受伤。 2011年10月24日,中铁二十三......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论文大全

    [摘要]随着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加剧,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使环境成本与日俱增,面对如此窘境,如何有效地控制环境成本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致力于改进和完......

    浅谈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的研究++

    浅谈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的研究 目录 摘要Keywords 2.1成本控制的含义 2.2成本控制的原则 2.3成本控制的分类 2.3.1按控制的范围划分 2.4成本控制的具体方法241标准成本法 2.4.......

    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研究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企业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的建筑产品,而成本管理......

    企业成本管理和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研究

    企业成本管理和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众所周知,内部控制工作的落实和发展是企业成本管理绩效有效的提高的根本保障,与此同时,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和成本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