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农业、农村工作事关大局。加强农业基础,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纵观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过程,其共同点是首先解决农业机械化问题。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可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就难以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首先发展农业机械化,这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农业现代化,就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管理农业,并实现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当前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已由农产品短缺变为供求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但是,总的看,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市场化程度、农产品科技含量、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比较低。而农业机械化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支撑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的防灾抗灾,特别是当前春耕抗旱中,是其他措施不能替代的。
提高农业效益必须首先提高农机化水平。目前,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的竞争能力还比较低。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千方百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农机化作为农业科技的载体,除了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外,在提高粮食单产和改善农作物品质方面均有非常有效的作用,如机械化收获、粮食产后烘干、粮食初加工等都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近几年,农民收入增加缓慢,而农机化能够开辟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在全国农村形成的小麦跨区机收5年共为农民增加收入100多亿元,全国小麦机收水平达到70%以上。当然,我国农机化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今后农业机械化的重点,要从关键环节的机械化向全过程机械化发展,因地制宜,重点突破,通过农机化水平提高来推动我国高效农业的发展。
发展农机化必须确保农机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机械化,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机化发展必须遵循“安全第一”的方针。要抓好农机安全生产就要做好农机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全国各级农机安全监理部门是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规,维护农机安全生产秩序的行政执法部门。目前,农业机械已进入农村千家万户,主要为农民个人所有和经营,具有量大、面广、分散的特点,农业机械作业不安全因素和安全隐患增多,加之部分农民机手素质不高,法制意识淡薄,安全意识差,农机事故屡见不鲜。因此,要充分发挥农机安全监理对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保驾护航作用,保障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
第二篇:以农业机械化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
以农业机械化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
来源:《求是》 期号:2012/14 作者:张桃林
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实现农业现代化,要以实现农业机械化为前提。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发展农业机械化,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连续9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其中2012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这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六大以来,国家先后公布实施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法规保障。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投入连年大幅增加,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的积极性和企业生产的积极性。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实现由人畜力为主向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
十六大以来,农机装备总量增长、结构优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2011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77亿千瓦,是2002年的1.69倍;大中型拖拉机达440万台,是2002年的4.9倍。农机作业水平提高之快前所未有,2011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8%,比2002年增加22.5个百分点,增幅相当于前35年的总和。薄弱环节机械化突破之快前所未有,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水稻机械种植水平从2002年的5%提高到2011年的26%,玉米机收水平从1%提高到34%,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精量播种等先进农机化技术迅速推广。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发展之快前所未有,2011年农机化经营总收入达4509亿元,农机专业合作社2.78万个。农机工业发展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我国跃居成为世界农机制造大国。
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有效缓解了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的突出矛盾,有力保障了农业稳定发展,挖掘了粮食增产潜力,引领了耕作制度改良,推动了农业技术集成、节本增效和规模经营,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实现粮食产量“八连增”、农民收入增长“八连快”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深刻认识农业机械化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建设现代农业中的历史使命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科技进步息息相关。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直接加速了农业的科技进步。农业机械化正深刻引领着作物品种选育方向、耕作制度变革方向、栽培模式改进方向。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日益从以生物技术为主转向生物技术与机械化技术并重。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科技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这样紧迫。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机械化过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未来更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一要在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中进一步发挥农业机械化的基础支撑作用。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先进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农业机械化水平成为衡量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能实现人畜力所不能达到的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能做到定量、定位、适时、保质完成农业生产作业,挖掘稳产增产潜力,有力有序开展抗灾救灾,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能使土水肥药种等投入品实现精准化、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显著提高资源利用率。没有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就没有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在青壮年农业劳动力日益短缺、劳动力成本持续提高的趋势下,必须加快推进劳动过程机械化,确保我国农业不萎缩不凋敝、农业生产力稳定提高。
二要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进一步发挥农业机械化的关键载体作用。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到田靠农机。深耕深松、精量播种、精准栽培、均衡施肥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离开农业机械光靠传统的人畜力根本无法实现。在农业劳动力整体数量下降的今天,良种、良法的推广和使用,必然要以农业机械为载体,依靠具有较高技能的农机手或农机合作社成员,否则难以有效推广实施。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开展耕种管防收全环节统一作业服务,科技入社就意味着科技直接到田,显著缩短了技术应用的传导链条,提升了农业技术推广质量。通过机械物化农业技术是大规模应用先进农业科技、实现现代意义精耕细作的主要途径。必须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推动先进农业技术标准化、集成化、规模化推广应用,使之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三要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进一步发挥农业机械化的核心纽带作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是促进农业科技普及应用、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证。实现劳动过程机械化,必然要求农民具备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维修。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也是造就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根据调查,目前活跃在农村的5000万农机手,大多是有相对较高文化素质和较好身体素质的中青年农民,其中的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负责人懂农艺技术、会操作机械、善于经营管理,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农业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以此为纽带,培养更多的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催生更多种植大户、养殖大户,造就更多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
三、多措并举推动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将保持较快步伐,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农业生产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农机化法律保障、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工业支撑将更加有力,我国农业机械化整体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必将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深入发展。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仍存在较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特别是机耕道等农机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度不高,一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速度不够快,一些农业生产急需的农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等。
国家提出,到201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要超过60%,2020年达到70%,基本实现机械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以发展农机服务组织为主攻点,以提升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为突破点,以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装备和技术为着力点,落实完善政策,培育发展主体,加强管理指导,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推动农机装备总量稳步增长,装备结构不断优化,粮棉油糖等作物田间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养殖业、林果业、渔业、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初加工业机械化协调推进,农机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对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政策,创造环境。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完善补贴管理办法,规范操作程序,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的引导效应和市场机制作用,支持农民购置和鼓励企业生产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农机具,加快提高我国农机装备水平,改善装备结构。实施重点环节农机作业补贴试点,支持应用深松整地、秸秆还田、高效植保等增产效果明显、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的农机化技术。减免农机作业服务税费,鼓励开展农机保险业务和农机信贷业务,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增加安全监管、推广培训、试验鉴定和农村机耕道、机库棚等基础设施投入,力争在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投入方面取得新突破。
二是把握重点,全面发展。继续集中力量尽快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由耕种收环节机械化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机械化延伸,同时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因地制宜逐步推动经济作物、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建设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继续鼓励农机化发展基础比较好的地区率先发展,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示范引领作用。同时要按照全力普及机耕、大力发展机收、努力突破机插机播的思路,扶持、指导丘陵山区机械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农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认知程度和农业机械操作水平,全面提升农机从业人员素质,造就更多新型职业农民。
三是培育主体,社会服务。围绕提升农机化整体运行效益,引导政策、资金和技术指导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倾斜,积极引导开展社会化作业服务,支持鼓励农机户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创办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农机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提高农机服务专业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具备条件的地方,应把合作社建设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将农机合作社培养为延伸农机公共服务的载体和引领农机化发展的龙头,带动大型、复式、高性能机械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农机制造企业自建品牌营销网络,专业流通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和区域中心市场,方便农民选购农机,提供优质的维修和配件供应等售后服务。
四是强化监管,安全发展。深入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切实履行好法规明确的各项职责。完善农机质量标准体系,制(修)订农业机械安全技术强制性国家标准,保障农机产品质量、维修质量和作业质量。依法组织开展在用农业机械的质量调查,强化对财政补贴机具质量保障督导和质量跟踪调查。健全农机质量投诉网络,督促企业履行质量承诺和售后服务承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机械产品的行为,规范农机作业服务、维修服务、中介服务、机具租赁服务、旧农机具交易市场。尽快制定农业机械更新报废制度。加强对农业机械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知识的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
五是完善体系,创新机制。多渠道积极争取投入与深挖现有资源潜力并举,全面加强基层农机管理、鉴定、推广、监理、维修、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提升人员队伍素质,提高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快建立健全产学研推有机结合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农机化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骨干企业及其他部门相关科技力量的横向联系,充分发挥农机化科技的整体优势。建立健全农机与农艺专家协同攻关机制,选育适宜的品种,确定合理的种植模式,研发经济有效的机具。推进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建设,逐步建立推广机构服务指导、农机服务组织、企业参与合作的新型农机推广机制。
(作者:农业部副部长)
第三篇:关于**镇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思考
关于**镇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思考
昆明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关于**镇农业机械化
与农业现代化的思考
学院:现代农业学院
专业:农村区域发展
年级:2002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日期:2005年4月
昆明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现代农业院农村区域发展专业2002级
学生姓名:**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关于**镇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思考
毕业设计(论文)内容:21世纪的经济、科技高速发展,中国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中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农业机械化是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解放农村劳动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体现,是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条件。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对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手段。从现在起到2010年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因势利导,把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上,认真研究解决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中的问题。
设计(论文)指导教师:
主管教学院(部)长:
2005年4月
目录
一、任务书…………………………………………………………………………
1二、目录……………………………………………………………………………
2三、前言……………………………………………………………………………
4四、正文……………………………………………………………………………
51、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51.1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5
1.2农业机械化是实施科技兴农的重要载体…………………………6
1.3农业机械化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手段………………………6
1.4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举措……………6
1.5农业机械化是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内容…………………72、我镇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现状……………………………………7
2.1我镇的基本镇情……………………………………………………7
2.2我镇农机化现状……………………………………………………7
2.3农业机械装备………………………………………………………8
2.4农业机械的作用日益突出…………………………………………83、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9
3.1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均衡……………………………………………9
3.2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形成………………………………9
3.3农业机械机构和队伍不够稳定……………………………………9
3.4农业机械化相关制度建设尚待完善和加强………………………9
3.5机械的修理服务问题………………………………………………94、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措施……………………………………………10
4.1切实加强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领导………………………………10
4.2确定目标,制定规划………………………………………………1
14.3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11
4.4加强农业机械的管理………………………………………………1
24.5加快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机械的科技含量…1
34.6注重农业机械人才的培养…………………………………………135、结论………………………………………………………………………1
4六、谢辞……………………………………………………………………………1
4七、参考文献………………………………………………………………………15
前言
21世纪的经济、科技高速发展,中国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农业将面临更
第四篇: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教案
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
教材分析:本文是季羡林先生读了吴全德的《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一书后写的读后感,文中大量引用了吴全德书中的语句,也转引了许多名家之言,既有原文的直接引用,也有大意的间接引用,并借这些引言来引发和阐释自己的观点。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这些引言的意义和作用,进而找到和理解作者的观点。.本文在思想内容上与本单元前一篇课文密切关联,所以可将两篇文章结合起来学习,更深地体会“科学人文,和而不同”,更切实地理解文理交融 “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也是个人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从而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及人文素养。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较为深奥和枯燥,不易引起中职学生特别是工科专业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教师要尽量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本文的教学要深文浅教,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用科学与艺术交融、文与理交融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切实领会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明白文理交融 “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也是个人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从而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及人文素养。教学目标
文章大量引用名家之言,请学生梳理并理解这些引言,找出课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提高自己筛选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进一步认识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自觉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认识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教学难点:梳理并理解引言,找出课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提高自己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导读教学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课前请学生小组分工,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一)作者季羡林。
(二)吴全德和《科学与艺术的交融——纳米技术与人类文明》。
(三)课文中提到的著名科学家、艺术家和文学家的资料。
(四)科学与艺术交融的例子。
二、课堂导入
以《科学人文,和而不同》一文的“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引出“艺术求美”的观点,并展示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图片,如以中国传统艺术手法表现当代科学主题的画作(吴作人的《无极无尽》、吴冠中的《流光》、李可染的《核子重如牛、对撞新生态》等),或者是纳米摄影的精美图画,让学生直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引出《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一书及《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
三、文本阅读
(一)本文是一篇读后感,具备读后感的基本特点和思路,即先交代读了何书,然后对该书做总体评价,接着介绍书中主要内容、观点(或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再针对这些内容或观点谈读后感受、认识。请根据这一特点,理清课文的思路。
(二)文章用大量的引用来阐述《科学与艺术交融》的主要观点,也由此引发作者自己的观点,请梳理这些引言,看看哪些是吴全德在自己的书中引用的名言,哪些是季羡林自己引用的名言,这些引言分别起什么作用。
(三)筛选文章关键语句,说说吴全德和季羡林的主要观点和见解是什么。
四、学生自主阅读,筛选主要信息
(一)吴全德《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的主要观点和见解是什么? 认为科学与艺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联系。强调艺术中“美”与“妙”的区别。
强调了“开发右脑”。提倡应着重开发右脑,这样就能提高艺术鉴赏力,提高创新欲望,容易激发灵感,令人心平气和、生活平静与协调。
(二)季羡林对《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有何评价? “真是一部好书。”
“引人入胜,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启悟,发人深省。它给科学与艺术架上了一座可靠的桥梁。”
“对科学与艺术交融问题讲得最全面、最彻底、最有系统的,还是吴全德教授的这一本书。”
(三)《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引用了哪些名人的言论和看法?哪些是直接引用,哪些是间接引用?书中引用这些言论有何作用?
直接引用:
蔡元培先生《美术与科学的关系》:“科学虽然与美术不同,在各种科学上,都有可以应用美学眼光的地方。”
鲁迅:“皆所以致人性于全,不使偏倚,因此见今日之文明者也。” 爱因斯坦:“真正投身于科学事业的人是对自然和谐与美的追求。”
庞加莱雷:“科学家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从中得到快乐;他从中得到快乐是因为它美,是根源于自然各部分和谐秩序、纯理智能够把握住的内在美。”
德国数学家魏尔:“我的工作总是尽力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必须在两者中挑一个时,我通常选择美。”
间接引用:
鲁迅《科学大教篇》中指出,仅片面地推崇科学,人生必大归于枯寂。他又指出,人类所当希冀要求者,不仅是牛顿,也应有莎士比亚;不仅要有玻意耳,也要有拉斐尔那样的画家;既要有康德,也必须有贝多芬;既要有达尔文,也必须有卡莱尔似的著作家。
德国科学史家菲舍尔认为,所有伟大的科学家都追求美的感受,他们懂得从美学中获得科学灵感,从而揭示自然界的真理。
引言的作用:
说明了科学与艺术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就是不“全”,“科学与艺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联系,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
(四)季羡林由《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引发了自己的什么观点?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是一个事实,是无法否认的。
在21 世纪,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这一点我是敢肯定的。
(五)本文是一篇读后感,请根据读后感的特点,归纳本文的写作思路。
五、教师补充举例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观点
(一)蔡元培先生说:“科学虽然与美术不同,在各种科学上,都有可以应用美学眼光的地方。”举1-2例加以说明。
(二)怎么理解文章所引的鲁迅的观点?“皆所以致人性于全,不使偏倚,因此见今日之文明者也”的含义是什么,举例说明。
(三)举例阐释吴全德“开发右脑”的观点。
(四)和学生一起再列举一些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实例。
六、课外延伸
1课外收集科学与艺术交融的文字、图片资料,办一份主题为“科学与艺术”的手抄报。2学习本单元后,你对科学与人文、文与理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的收获。
附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主攻英国文学,兼读德国和法国文学,同时选修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课余专心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及散文创作。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入德国哥廷根大学潜心学习印度学。1941年荣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
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语言学方面的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主要著作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1998年)等。
吴全德简介
电子物理学家、电子物理教育家。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任教于物理系,1952年转入北京大学,任教至今。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光电发射材料、埋藏有金属超微粒子(纳米粒)的薄膜、薄膜的成核生长机理等研究,是我国光电阴极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在国际上最先解开银氧铯光电阴极发射机理之谜。提出金属超微粒—半导体薄膜光电子发射模型和固体基质中超微粒子的成核、生长理论,国际同行称之为吴氏理论。对光电子发射和超微粒—固态基质薄膜物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文章
天人合一,文理互补
季羡林
我讲两个问题:第一个是21世纪理论界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第二个是理科和文科互相渗透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我都是野狐谈禅,也可能是胡说八道,请大家“批判”。
第一个问题,21世纪最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什么?大概若干年以来,我们这个地球村里面,自然界发生了很多过去没有的现象,比如气候变暖,淡水缺乏,生态平衡破坏,人口爆炸,动植物灭绝等,这些问题如果有一个解决不了,我们人类的前途和发展就有困难。比如水,我们从来没有想到水会发生问题。我看了一篇文章讲:如果现在发生了世界大战,大家不是争油,而是争水。由此可见水的重要性。我举两句话,一句是德国的伟大诗人歌德说的:“大自然从未犯错误,犯错误的是人。”第二句是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讲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胜利,自然界对我们都进行报复。”这两句话很值得我们品味。
为什么自然界对我们报复呢?我们中国讲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就是天人合一。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大自然和人类要和谐统一,不要成为敌人。在欧洲这种情况有些不同。查一下英文字典,“征服”是“conquer”,举的例子有“conquernature”,把自然看作敌对的。最近几百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福利,但带给我们福利的同时也产生了问题。所以我说的现象就证明自然不能被征服。
那么怎么办呢?我们人类的衣食住行所有的东西都是从大自然来的,我们只能向大自然伸手要,我们才能活。不征服怎么办呢?只有一条路:就是我们和自然做朋友,天人要合一。中国古代也有征服自然的想法,荀子想制天,想能够胜天,能够战胜自然,但现在事实证明,你想制天,必定为天所制。
天人合一不限于中国。在印度也是讲天人合一的,讲个人与宇宙是统一的。我归纳东方文化的特点是天人合一。我们讲人和自然是一致的,不是敌对的。
第二个问题是文科和理科的问题。回顾一下北京大学校史,在1917年,蔡元培校长当时提出了一个意见:文科的学生必须学一门理科的课。
蔡校长的想法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我觉得我们的做法并没有达到蔡校长原来的想法。将来怎么办?我想再进一步,文理不但互补,而且要互相渗透。互补怎样补法呢?一个文科学生学一点理科的课。比如学哲学的要学一门理科的课。不仅要互补,还要互相渗透。21世纪要发展社会科学,推进理论创新,非文理结合不可。
清华有两位大家,一位是大物理学家李政道,也是北大的教授;一位是大画家吴冠中,刚在中国美术馆搞了一个科学与艺术展,还出了一本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绝不像以前讲的那样泾渭分明。从一部科学史可以看到,科学越来越深化。最早的时候,只有哲学,后来分出物理、化学,再后来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等边缘学科越来越多。到了21世纪,我想边缘科学还要增加,增加的同时,文科和理科的互相渗透能不能达到?我想真要创新,应该从这地方创起。
第五篇:农业现代化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制约因素?如何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2007,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九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这是在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可见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发展逐步迈入一个新的领域,迎接一个更为生态、环保、高效的新农业。
现代农业是指以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设施为装备,广泛应用现代科技和科学管理方法,具有高度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发达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而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状况并不乐观,仍然存在着生产力水平低,机械化程度低,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规模经营难度大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未形成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而我国面临的是加工企业少,销售渠道不够通畅,未能形成规模效益。基地+农户+产业的衔接还不够完善,从种植到加工再到市场销售整个产业链仅只是一个雏形,产业链不够强壮,抗风险能力还很弱。我区前些年有小型头初加工企业20家,随着市场的变化和其他大型加工企业的冲击,目前剩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寥寥无几。
二、是社会化服务体系未充分建立。农村市场体系和物流产业发育不全,大宗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农村物流产业的手段和设施落后。农业信息、农村科技推广、农机服务、农资供应、金融信贷、村级公路等服务网络尚未健全,制约着农业农村工作的开展;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农村经纪人严重缺乏,农产品销售不够畅通,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三是农业技术服务队伍素质偏低,科技创新能力弱。目前,基层农技服务队伍年龄普遍偏大,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不够,已逐渐不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再者,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大多只能以经营农资维持正常工作运转,搞科技推广苦于“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无法解决农民面对的许多重要问题。
四是地方财政较为困难,且金融援助门槛高。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方财政较为困难,导致本级财力对农业、农村科教、水利、交通等公共事业的投入有限。且乡镇难以列入国家和省里的重点开发和建设项目,致使涉农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融资渠道有限,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资金投入不足,农村产业、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发展缓慢且后劲不足。大部分银行信用合作社等的贷款门槛高,不易得到。
五、农村人口素质不高。为城市化建设的需求,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致使农村遗留的人口多为老人妇女或儿童,在文化素质,劳动体力和接受技术教育、新事物上都有一定的欠缺,导致农村发展后劲不足。在农村干部中,也存在着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
面对以上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我提出一下几点建议,用以突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约束“瓶颈”,走我国农业绿色化道路。实现和完善农业经济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及。(1)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逐步实现农村土地向种田大户、种田能手集中、完善企业承包农户土地等形式。(2)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在农业上加大资金投入,集中人力物力,尽量让土地发挥最大潜力,达到效益最大化。在大平原地区,逐步实现像美国那样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大农业发展趋势。(4)鼓励农民改进生产技术,走绿色种养的道路,提高产品的质量。
二、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在任何事物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实现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我国广大农民。一是尽量稳定农村劳动力;二是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三是政府有关部门必须继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范围,构筑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造就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对村级政府人员的培训和监督,引进优秀大学生,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三、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搞好农业基础建设,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根据不同地理特点,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二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三是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四是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
四、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我国农机工业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1)优化产品结构,满足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应该优先发展保障粮棉安全增效的技术装备,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装备,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需要的技术装备,提高农产品与食物安全生产的成套技术装备,以及农机自动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装备。(2)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入先进装备;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增加现代实验检测设备;用先进制造技术,提升产品质量;采用信息系统建设,推进现代管理技术。(3)优化行业结构,形成合理布局。加快改革进度,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锤炼3~5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培育一批“专、精、特”中小企业;发挥地域优势,形成一批产业集群,体现集群效应。
五、加快中国农业标准化建设步伐。入世后,随着中国农产品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国外贸易保护的压力会更加加剧,可能引起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贸易限制。在这种形势下,参与国际竞争的唯一出路便是进行标准化生产与管理。农业标准化是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攻克技术壁垒最有效的武器。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农业标准化发展模式,以便有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实行订单农业,走“公司+标准+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模式。其做法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与各示范基地、示范户签订收购合同,基本形成原料有基地、加工有企业、产品有市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2)发展合作组织,走“协会+标准+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组织起来。这样既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了内部生产管理自律机制,又能实行规范化运作、管理和标准化生产。(3)加快土地流转,走集中规模经营的发展模式。这种方法可加快土地流转,集约利用土地,以便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提高土地经济效益。
六、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以公共服务结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七、积极推进农村形成产业化经营,组建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作为互助互利性的专业组织,在促进规模化经营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积极建立公司带动型、市场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加农户、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等产业化类型。形成集产供销为一体的生产经营合作组织,促进多方的共同发展。在党和政府的带动下,在各界的支持和农民的坚苦奋斗下,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一定能走的更长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