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

时间:2019-05-13 17:20: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

第一篇: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

(编者:什么是农业机械化?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应该怎么发展?这是我们农机人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问题。近日,农业部张宝文副部长在人民日报撰文《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对这些农业机械化的根本问题做出了回答。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臻读者。)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目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工程。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目的在于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能够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

推进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益。比如,采取机械化方式收割小麦,可减少小麦遗撒损失5%—8%;机械栽插比人工手插亩均节约成本30元以上,提高产量25公斤以上。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能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走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道路

推进农业机械化,既要遵循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又要从国情出发,选择符合实际的发展模式,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方式实现农业机械化,是由其客观的资源条件和历史背景决定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人均耕地多,走的是大规模机械化的路子;欧洲土地规模适中,走的是中等规模集约机械化的路子;日本、韩国走的是小规模精细机械化的路子。我国推进农业机械化,必须处理好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农机跨区作业开辟了一条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道路。在总结农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1996年开始,农业部、公安部、交通部等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利用小麦收割从南到北的时间差,组织开展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小麦作业,及时发布农机作业供求信息,并出台了跨区作业的车辆、机具免征过桥过路费等政策,受到农民欢迎和机手拥护,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一举措,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联合收割机利用率,降低了作业成本,提高了购机者收益,而且满足了农民对机械化收割的需求,大幅度提高了小麦机械化收割水平。目前,跨区作业已从小麦机收扩大到小麦机播和机耕、水稻机收和机插、玉米机收等环节。可见,我国农业机械化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推进以跨区作业为代表的农机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扶持、发展、壮大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促进农机共同使用,有效配置农机资源,提高农机利用率和效益。

把握好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原则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2006年底,全国农机总动力达7.19亿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8%,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户总数达3500万个,农机合作社、农机股份公司、农机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涌现。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业机械化,应把握好以下原则:

坚持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必须把农民作为主体,同时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想方设法解决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的问题。将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把握粮食生产这条主线,组织好农业机械化生产,搞好农机跨区作业服务,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

坚持“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发展原则。找准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薄弱环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重点地区、重点作物、重点环节的机械化发展上进行突破,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东部地区、大中城市郊区和有条件的农垦区,应在继续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基础上,将农业机械化生产范围拓展到外向型农业、城郊型农业和观光农业,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中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应重点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提供农业机械化支持;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产品机械化、草原建设和草场改良机械化,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

坚持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普及应用。采取技术攻关、试验、示范等措施,促进基础性、关键性、公益性农业机械的科学研究和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通过政策引导,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产学研结合,鼓励根据不同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需求,研究开发先进适用、安全高效的农业机械。

坚持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按照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和完善适应家庭承包经营和现代农业要求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支持农机大户发展;积极引导各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实现规范化运作。

坚持依法推进、依法监管。在全面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规定的燃油补贴、税收信贷优惠、建设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机耕道等扶持措施的同时,建立和完善各项配套法规,构建促进农业机械化的保障机制。(信息来源:2007-06-08 《人民日报》作者为农业部副部长)

第二篇:发展现代农业基础保障是关键

发展现代农业 基础保障是关键

周志军

贫困山区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健全和完善农业发展的基础保障。

一、首要问题是完善农业资金投入机制。

贫困山区,制约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投入的匮乏。发展现代农业,资金扶持是关键。如何健全和完善现代农业资金投入机制,至关重要。一是要认真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和完善各项支农补贴政策。二是要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政府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形成发展现代农业的稳定资金来源,并使其制度化、规范化。三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把握国家投资方向和产业政策,抓住国家扶贫攻坚和实施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投入,增强现代农业的发展后劲。四是要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引导农民增加生产投入和智力投入,提高科学种田和集约经营水平。引导民营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对民营企业投资现代农业的项目,优先支持。从而逐步形成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打破“瓶颈”,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打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瓶颈。

一是要抓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筹资建设和养护机制,大力实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加

强农村通讯、广播、电视等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好广播电视光纤网和“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完善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工程,着力解决群众用电难题。二是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继续搞好山区和半山区农田水利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重点实施好节水灌溉工程、沃土工程、土地开发整理、中低产田地改造等项目。三是抓好清洁能源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推进“一池三改”农村沼气建设,大力推广“猪—沼—菜”、“猪—沼—果”和“猪—沼—粮”发展模式。充分利用人畜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建立以“种植业—养殖业—沼气(能源)—种植业”为一体的小型农业循环产业链。

三、扶农扶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力度。

贫困山区,农业兴,科技是根本。

一是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要普遍健农业技术推广和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公共服务机构和网络,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体系。同时,建立县、乡、村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通过信息化建设,为基层和农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集约经营、增产提质、转化增值、提升拓展等方面的作用。二是要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培育发展各类科技示范园区、示范村、示范户,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大规模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国内外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设施。结合桂东实际,建好一批上档次的农业科技示范园,使园区真正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示范窗口。三是要加强农民科技和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以“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为依托,加强新型农民的科技培训。要做到科技人员入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的“三到位”。另一方面,以实施“阳光工程”为切入点,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民的岗位技能和就业努力,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作者通联:中共秭归县委党校

第三篇:什么是现代农业

什么是现代农业――科学化·商品化·集约化·产业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曾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6年颁布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更是把“发展现代农业”单列一章。本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

什么是现代农业?简而言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专家指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正逐渐强化。目前,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农业部负责人表示,在政策、投入、体制、机制以及发展基础等方面,我国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各级领导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着力点,使新农村建设方向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发展生产上来,把大家的积极性引导到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上来。

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

——《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综述》之一

武文、赵长保

农业现代化一词派生于现代农业的提法,如果没有现代农业的概念,就不会有农业现代化的说法。

那么何为现代农业?最笼统的说法是,发达国家的发达农业就是现代农业。这种说法表面上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上由于缺乏历史的观点,容易导致现代农业内涵的混乱。因为发达国家的农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这就使得现代农业成为了一个永无止境、不可捉摸的东西。其结果必将是在思想上陷入不可知论,在实践上停步不前。正因为如此,所以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属于少数,且经常受到其他学者的攻击。

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现代农业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为了研究的方便,学者们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世界农业的整个发展历程人为地划分为几个阶段。

就国内而言,盛行的是“三分法”和“四分法”,两种方法的根本差异在于所选择的分期标志不同。

“三分法”又可分为两派。主流派认为,农业发展史可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出现在新石器时期,这一时期的人类使用简陋粗糙的工具,采用刀耕火种和轮垦种植的耕作制度,依靠长期休耕的方法去自然恢复地力,而不是靠人工的栽培耕作技术去提高土壤肥力。传统农业是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阶段,它的基本特征有二:一是使用的生产工具有了进步,人类在冶铁术和畜力使用的基础上发明了耕犁,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二是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进步,改变了在原始农业阶段只靠自然力去恢复地力的状况,创造了利用人工施用有机肥来提高土壤肥力的办法,发明了用选择农作物和牲畜良种来改善农作物和牲畜性状的技术,此外还创立了间作、套种等复种制度。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最新阶段,它是用工业技术装备的、受实验科学指导的、以商品生产为主的一种农业。非主流派认为,农业发展史可划分为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古代农业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农业中出现之前的农业。它使用的生产工具简单,以人、畜力为动力,靠单纯的经验积累起来的生产技能,进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营的生产,经营规模狭小,没有多少分工。近代农业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出现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段时期的农业。表现为作业实现了半机械化,较为复杂的畜力农机具得到广泛运用,自然科学也开始应用于农业,经营规模和商品生产逐渐扩大,生产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现代农业指的是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各发达国家所出现的高度发达的农业。它实现了全面机械化,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生产经营达到高度社会化、集约化、专业化和企业化,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四分法”即是将农业发展史划分为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四个阶段。原始农业大体上指石器时代以来的农业。古代农业大体上相当于奴隶社会直至封建社会、殖民地社会时期的农业,其特征有四:一是以人畜力为主要动力;二是以传统的生产经验积累为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内容;三是在经济形态上处于自给自足状态;四是大多数人口从事农业生产。近代农业大体上是指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 40年代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其基本特征是,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的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其他各种农用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农业技术开始采用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农业生产由自给自足为主转化为商品化、社会化的生产,农业的发展速度大为加快,而农业产值与农民数量在国民经济和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开始下降。现代农业是指二战以来的农业,此时发达国家的农业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普遍采用现代化工业成果来装备农业,以机械作业替代手工操作并广泛使用化工产品和大型农业设施,这些国家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发展农业,用现代经济、管理科学来经营和管理农业.提高了农业的专业化、集约化和市场化水平,农业生产的效率空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加,农业与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由此可以推断:既然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史上的最新阶段,且有着其他发展阶段所没有的优点,那么由其他阶段向现代农业转化就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农业现代化。从各国情况来看,由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正处于传统农业阶段,所以这个转化实际上就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变迁过程,或者说是用现代技术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过程。这种理论在学术界被称为“过程论”。与此相对应的是“目标论”。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后者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过程论”者指出,“化”就是“转化”,农业现代化就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显然只能是一个过程。“目标论”者反驳认为,中央政策号召全国人民“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向四个现代化进军”,那么现代化就只能是一个可以实现、可以为之奋斗的目标,而绝不可能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换言之,它必须有所指,否则,农业现代化将是一个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事业”。应该说,这两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过程论”是从语义学角度分析问题,而“目标论”则是从政策层面去理解问题。不过,多数学者认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提法,其本质含义还是要完成现代技术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当然,有时很难把一个学者简单地划分为“过程论”者或是“目标论”者,因为他在不同的场合采用不同的观点)。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目标论”者所指的“农业现代化”这个目标并不必然就是“过程论”者所指的现代农业。

“过程论”者侧重于定性分析。他们认为,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有着与其他发展阶段相区别的特征。但究竟哪些可以算作现代农业的特征,学术界也是有分歧的。有的学者认为,现代农业有三个特征:一是使用现代机械技术,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二是应用现代农艺成果,有较高的单产和商品率;三是利用科学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有的学者认为,现代农业有五个特征:一是强大的技术支撑和驱动;二是向生产领域的拓展;三是高生产率和高效益;四是生产组织的规模化、管理的企业化和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五是可持续发展。也有的学者认为,现代农业具有六个特征:一是一整套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得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二是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借助于现代工业基础,发展农机和电力工业,以机器设备替代人力、畜力以及传统的简单手工工具;三是农业化学化,借助于现代化工业基础,发展农用化学工业,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地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和农用塑料制品等;四是作物和畜禽品种良种化;五是农田水利化,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和设施,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六是组织管理科学化。还有的学者认为,现代农业应当具备七个特征:一是广泛采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手段和具有较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广泛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化学技术和具有较高的土地生产率;三是广泛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和具有较高的农产品商品率;四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使农民的收入水平接近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五是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之成为具有经营管理才能的现代商品生产者;六是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七是有良好的资源生态环境,并有较高的资源转化率。比较后可以发现,这几种看法实际上大同小异,有的侧重于生产资料尤其是生产工具的革新,有的侧重于实际的社会经济效果,有的侧重于农业产业与现代工业的结合。

“目标论”者侧重于定量分析。他们指出,农业现代化应当是一个具体的、有所指的事物,因而也必然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一种较为典型的说法是,在50年代我国开始现代化建设的初期,农业现代化指的就是农业机械化、农业化学化、农业水利化和农业电气化。在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基本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这三个方面。而在90年代中后期,农业现代化则是被理解为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和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农村改革之前,农业现代化指的是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农村改革之后,农业现代化指的是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和商品化。至于衡量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标志是什么,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一种认为是土地生产率;一种认为是一个由生产效率、食物质量、环境建设和经济结构等方面构成的指标体系。值得一提的是,第三种观点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可。学者们认为,需要利用一系列指标体系的辅助来研判农业现代化的程度和水平。

第四篇:什么是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定义

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其基本特征是: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现代农业机器体系广泛应用,因而机器作业基本上替代了人畜力作业;有完整的高质量的农业基础设施,如良好的道路和仓储设备;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整套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无机能的投入日益增长;生物工程、材料科学、原子能、激光、遥感技术等最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开始运用;农业生产高度社会化、专门化;经济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等在农业经营管理中的运用越来越广。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也使农业生产和农村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代农业(modern agriculture):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其基本特征是:

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如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拖拉机、耕耘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农用飞机以及林、牧、渔业中的各种机器,成为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使投入农业的能源显著增加,电子、原子能、激光、遥感技术以及人造卫星等也开始运用于农业;良好的、高效能的生态系统逐步形成。

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有很大提高,如农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工、企业分工日益发达,“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生产被高度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所代替,农业生产过程同加工、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紧密结合,产生了农工商一体化。

经济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和宏观管理中运用越来越广,管理方法显著改进。

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使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和农户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五篇:什么是现代农业

什么是现代农业

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科学化·商品化·集约化·产业化

什么是现代农业?简而言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专家指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下载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

    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 (摘要) 论述了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内涵,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促进经济良性循环,支撑和保障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劳......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仇平贵 2010年第6期 ——经济建设近年来,孝南区坚持把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加大投入上装备,突出......

    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是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首先是因为农业生产对农民的重要意义。农村不仅仅是农民的生活场所,更重要的是农民就业和获得收入的生产场所。没有产业发展的支撑,农村的发展......

    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中的支撑作用

    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中的支撑作用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农机化推广工作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础保障(本站推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农机化推广工作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础保障 作者:苏芝忠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4期 农机推广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持续性的工作,基层农机推广......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省十届人大第三十次会议审定通过,并于今年11月1日起施行。《条例》......

    设施工程学论文(现代农业中的农业机械化发展)

    本 科 课 程 论 文 论文题目:现代农业中的农业机械化发展 课程名称:农业设施工程学学院:园艺学院专业年级:学号:姓名:任课教师: 2011 年 12月 02日摘要:现代农业要发展、要进步,就必......

    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调研报告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多年来,我市始终把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