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吴昌硕书法赏析
吴昌硕的绘画艺术:
吴昌硕是中国近现代画坛有开拓性业绩的、承先启后的一代艺术大师,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文人画之大成者,又是继赵之谦、任伯年、虚谷诸家之后的“海派”大家,即“后海派”领袖之一。他与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并称为近百年以来中国画坛借古开今的四大家。
吴昌硕,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的“清末海派四杰”。
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
吴昌硕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8月1日,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一个读书人家。幼时随父读书,后就学于邻村私塾。10余岁时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点,初入门径。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与清军战于浙西,全家避乱于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后死于饥馑。后又与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杂度日,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数年,21岁时回到家乡务农。耕作之余,苦读不辍。同时钻研篆刻书法。同治四年(1865)吴昌硕中秀才,曾任江苏省安东县(今涟水县)知县,仅一月即去,自刻“一月安东令”印记之。同治十一年(1872),他在安吉城内与吴兴施酒(季仙)结婚,浙江归安县(今属吴兴县)菱湖镇人。结婚后不久,为了谋生,也为了寻师访友,求艺术上的深造,他时常远离乡井经年不归。光绪八年(1882),他才把家眷接到苏州定居,后来又移居上海,来往于江、浙、沪之间,阅历代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声名大振,公推艺坛泰斗,成为“后海派”艺术的开山代表、近代中国艺坛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
二十二年被举为安东(今江苏省连水县)县令,到任一个月便辞官南归。三十年夏季,与篆刻家叶为铭、丁仁、吴金培、王等人聚于杭州西湖人倚楼,探讨篆刻治印艺术,1913杭州西泠印社正式成立,吴昌硕被推为首任社长,艺名益扬。七十岁后又署大聋。中国近代杰出的艺术家,是当时公认的上海画坛、印坛领袖,名满天下。国16年十一月(1927年11月6日),吴昌硕突患中风,十一月初六(1927年11月29日)病逝沪寓,享年84。1933年11月,迁葬于浙江余杭县塘栖附近超山报慈寺西侧山麓,墓地坐落于宋梅亭畔。墓门石柱上刻有沈淇泉(卫)所撰联语:“其人为金石家,沉酣到三代鼎彝,两京碑碣。此地傍玉潜故宅,环抱有几重山色,十里梅花。”鄣吴村有他的衣冠冢。西泠印社辟有吴昌硕纪念室。1984年,在递铺镇建吴昌硕纪念馆,1987年,修复其在鄣吴村的故居。吴昌硕的绘画、书法、篆刻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诗有《缶庐集》。吴昌硕有三子一女,次子吴涵、三子吴东迈均善篆刻书画。
吴昌硕是一位巨匠。他真正从事但却能一起步便直堂,逐步攀登上绘中国近现代大写意纪元。其艺术成就其一,吴昌硕生长幼家庭熏陶自不待硕在金石、篆刻及功力,是其绘画艺重要条件,也是他成的主要因素。其画理,主张“画当出神。其四,广泛交
篆刻作品:《寿钮》、《作了天下书》、《好学为福》、大器晚成的艺术绘画艺术较晚,入文人画的殿画艺术巅峰,为花鸟画开启了新的取得主要是:在诗书之家,自言。其二,吴昌书法方面的深厚术能借古开今的绘画艺术面貌形三,吴昌硕深通己意”,重创造精游,切磋相长。山老坑巧色雕狮事》、《读遍千古《黑青田》、《一月安东令》、《湖州安吉县》、《泰山残石楼》、《园丁生于梅洞长于竹洞》、《暴书》、《千寻竹斋》、《千寻竹斋》3刻、《吴俊卿信印日利长寿》、《安吉吴俊章》、《雷浚》、《鲜鲜霜中菊》、《归仁里民》。
吴昌硕的绘画以篆印入画,格高韵古,元气淋漓,动人心魄,使观者为之心壮。王森然《吴昌硕先生评传》谈吴昌硕日:“盖师于浩博之自然、俊伟之人格与诚挚之情感,雨承于伟大之精神也。其经历名山巨川,得天地之奇气,披读万卷书籍,摄古人之精华.摆脱一切纷靡,养内心之元神.运其奇气元神输送之笔端.留其迹象于纸上。故其章法、笔气、墨韵,无不奇特,无不饱满。”吴昌硕之画震人心魄,其根本关要在重气。昊昌硕画的布局大起大落取对角斜势,用枝干衔接以增画面气势.注重画面错综回应,枝干交播.以顺应逆,以抽藏,巧,且于题款纵横、长短,用印的多少、大小、朱白、位置都与布局气势统盘处置。他曾说:“奔放处离不开法度,精微处照顾到气魄。”吴昌硕绘画布局,得益于金石篆刻修养甚多。
吴昌硕绘画对色彩运用亦能有所创新。他使用的西洋红,深红古厚,配合其得益于金石治印的古厚朴茂的绘画风格,正如潘天寿所说:“以金石治印方面的质朴古厚的意趣,引用到绘画用色方面来,自然不落于清新平薄,更不落于粉脂俗艳,能用大红大绿复杂而有变化,是大写意花卉最善用色的能手。”吴昌硕善用复色,在复色中起制约,协调作用的也是红与黑,加上利用宣纸的白色。但是他的红色与黑色都是在复色的作用下起着变化,在变化中得到统一,所以使人感到既丰富又沉稳。吴昌硕用重色的斑斓浑厚与其大气磅礴的画面极相协调,是形成他画风的重要因素。
吴昌硕绘画的艺术特点,以“苦铁画气不画形”、“不似之似聊象形”为宗旨,以篆法入画,所谓“强抱篆隶作狂草”,极力发挥书法“写”的表现性,以“意造”为法,“惟任天机外行”,以达到“心神默与造化能”的境界,“宣郁勃开心胸”以泄他胸中浩荡之气。吴昌硕最擅长写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最大,由于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自己说:“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他常常用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老辣,力透纸背,纵横恣肆,气势雄强,布局新颖,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的格局,或作对角斜势,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用色上似赵之谦,喜用浓丽对比的颜色,尤善用西洋红,色泽强烈鲜艳。名重当时的画家任伯年对吴昌硕以石鼓文的篆法入画拍案叫绝,并预言其必将成为画坛的中流砥柱。吴昌硕作画用“草篆书”以书法入画;线条功力异常深厚。虽然从状物绘形的角度看其线条的质感似乎不够丰富、切实,但恰恰是舍弃了形的羁绊,吴昌硕的绘画才步入了“意”的厅堂,从而形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抒胸襟,酣畅淋漓的“大写意” 表现形式。吴昌硕之画以松梅、兰石以及竹菊杂卉为主,喜画藤本蔓类植物,间作山水、人物、神佛,大都自辟町畦,独立门户。“梅花性命诗精神”,“苦铁道人梅知已”,吴昌硕喜写梅花,与别人不同。他的《沈公周书来索画梅》诗,对自己的篆法写梅非常自信。吴昌硕画梅求取“出世姿”,“要得古逸苍冷之趣”,“要冰肌铁骨绝世姿”。
吴昌硕喜画竹,且突破古法,并以竹寄托节操之意。文人画家惯写松、竹、梅、菊、兰之属以寄怀抱,竹是常用题材,吴昌硕与之相同处是自然的,所与相异处是其“纵横破古法”。以书法写竹,有元人柯九思的“写竹干用篆法,枝用草法”,南唐后主的金错刀法画竹,倪云林画竹之“逸笔草草”等等,各有独到处。而吴昌硕画竹,多写风雨之竹,发挥“写”的线条意趣,充溢着浑厚的金石意味。
吴昌硕画《松》题画诗云:“笔端飒飒生清风,解衣盘礴吾画松。是时春暖冻初解,砚池墨水腾蛟龙。”诗中能看到画家画松的取向及其与“造化相通”的蓬勃之气。布局取顶盘虬,大气磅礴,晚年常画的藤蔓芦、南瓜等,其布的特色得以充分足墨酣,内蕴深之气。
综观吴昌硕坷曲折的人生经勃之气,在吴昌硕人身上,在这个诗写意画大师的艺硕震人心魄的大深厚的文人精神,领域汲取化用前体精神、主观体验微、民族积弱时健、大气磅礴的艺
从艺的一生,国衰家难坎历,民族之心的积聚的郁这个操守高洁正派的文人、每篆刻巨匠、大书家、术中积聚喷涌而出。吴昌写意画风,是他个人涵蓄是他在诗文、金石、书画人丰富各界所体现的主的具体表现,也应国运衰代,民族之心向往倔强劲术的应运产物,所谓“时天立地稳定之势态,枝干寄托画家诗人浩然之气。植物,如藤萝、葡萄、葫局之中求气势,以书入画体现。虽乱头粗服,却气厚,多书法意味,富金石势之推移,生活之反映”。加之吴昌硕所具备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四大要素,遂有吴昌硕开创文人画新纪元之举。吴昌硕大气磅礴的绘画艺术,体现了中国画笔墨所达到的境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民族魂魄,创造了近代中国画艺术史上的高峰,为光辉的中国艺术史立一丰碑,昭示后来者应不懈奋进,再创造中国画的新境界,使其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作为海派绘画的创立者,吴昌硕是一位开创了一代艺术风气的大师,他的艺术对于中国近现代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20世纪以来,许多杰出的画家如:齐白石(1863-1957)、王震(1867-1938)、赵子云(1874-1955)、陈师曾(1876-1923)、陈半丁(1877-1970)、朱屺瞻(1892-1996)、刘海粟(1896-1994)、钱瘦铁(1897-1967)、王个簃(1897-1988)、潘天寿(1898-1971)、吴茀之(1900-1977)、诸乐三(1902-1984)、来楚生(1904-1975)、朱宣咸(1927-2002)等都受到吴昌硕艺术的影响与启示,他们是研究吴昌硕艺术具有代表性的实践者,在对吴昌硕艺术的学习、传承与研究中,也对于阐释,承袭与引领近中国现代花鸟画的发展历程具有了相当重要的价值与作用。传统中国画历来重视摹仿师承,吴昌硕的传人在对吴昌硕的研究中,反映了对其技法和观念的评价,其成败得失对于中国近现代绘画艺术研究具有的实践与引领一代风尚的意义。
参考文献:《吴昌硕》 作者:杨建峰 编江西美术出版社
第二篇:吴昌硕 西泠印社记 赏析 01
吴昌硕《西泠印社记》赏析
已打印
一、吴昌硕简介
吴昌硕,诞于清道光廿四年(1844),殁于民国十六年(1927),享年84岁。年轻时曾从俞樾、杨岘学艺(两人分别为道光进士、咸丰举人,著名学者和书法家),结交名收藏家、画家,多见历代名迹,心追手摹,书画篆刻皆卓而不凡,成为中国近代一大书画篆刻名家。书法着力于《石鼓文》,参以草法,篆书凝练遒劲,气度恢弘,自出新意;楷书从颜真卿入,又取法钟繇;隶书以《祀三公山碑》为主,遍习汉碑;行书初学王铎,后冶欧阳询与米芾于一炉。晚年以篆隶笔法作狂草,苍劲雄浑,恣肆烂漫。篆刻融会皖、浙两派风格,更吸纳秦汉玺印、封泥、瓦匋等文字,独创以厚刃钝刀冲切入石,雄浑苍劲,别于浙、皖成规,自成一派。作画以花卉为擅长,效法陈淳、徐渭、朱耷、任颐,融合篆书笔意入画,气酣墨饱,气势磅礴,不落前人窠臼。
综观其书画艺术,皆以雄浑苍劲为显著特点。特别是晚年,在挥洒自如中毫无柔滑、甜熟姿态,将气势的酣畅与笔画的苍茫、涩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风中残荷,傲骨凸显。昌硕在书画篆刻方面的艺术成就,既是他多年勤奋耕耘的结果,也与他的文学修养、立身气度密不可分。早年从艺于俞、杨,苦研辞章、训诂,中晚年则显其诗才敏捷,援笔立就。昌硕也曾遵循当时多数文化人读书做官的道路,53岁时曾任江苏安东县令,但为官一月后,深感统治者压迫百姓之不公,即弃官而去,终身以艺术为业。
昌硕在世时,已是誉满天下的艺坛巨匠。晚年寓居苏州、上海,传人众多,形成名扬天下的海派书画篆刻艺术,为中国的艺术领域注入新的气象,成为中国艺术百花园中枝繁叶茂的重要组成部分。
赏析吴昌硕撰写的《西泠印社记》,应对其习篆的历程进行一番分析。吴昌硕的篆书,甚得益于对《石鼓文》的反复研习。他在65岁时自记:“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早年昌硕临《石鼓》,循守绳墨,点画毕肖(见其46岁临写的《石鼓文》)。石鼓文据考证是战国时期秦地的文字,唐张怀瓘称石鼓文为“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一方面它与商周金文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它又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所厘定的小篆的始祖。因此,吴昌硕言“学篆好临《石鼓》”所指的“篆”,既是大篆的一种,又明显带有小篆的特征。应该说,吴昌硕也刻苦学习过秦刻石等规整的秦小篆,比他早的邓石如等人的篆书对其也有重大影响。他早期的小篆作品,和他早期临写的石鼓文相映成趣,也带有中规中矩的明显特征。中晚年后,吴昌硕临写《石鼓》渐渐“离”形而传神,参以隶书、楷书以致草书笔法的倾向愈加明显。而其书写的小篆,也大有“任情恣性”(蔡邕语)之感。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美学特征。
二、对《西泠印社记》的书法艺术的赏识 ㈠笔画
笔画是书法的最基本元素。
《西泠印社记》的书写用笔,是完全的中锋,表现了文人“守中”的正气,在圆转曲折中透出一种力度,柔韧而不失于软弱,流畅灵动而没有丝毫的张狂。《西泠印社记》的笔画,具有强烈的“墨气”。一般小篆书法线条粗细比较均匀,而《西泠印社记》在线条粗细方面有很大的落差,这种落差的原因首先是墨的干湿。作者在书写时蘸墨饱满,下笔酣畅,因此在起笔处出现较粗的“头”。在某些笔画紧邻处,还出现了因墨渗融而笔画粘连模糊的现象。
线条粗细方面的变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按笔的轻重和运笔的缓急。例如横画的中间段运笔较快,相对于首段和末段较细。下垂的笔画有的如草书一泻千里,有的如屋漏痕欲注还留,有的如悬针,有的如螳螂肚,不一而足,总的来说,是灵动多姿。
除了笔墨的粗细之外,我们还应注意到,吴昌硕在书写小篆时,渗入了不少隶书、楷书甚至行草书的书法元素。例如横画的起首往往带有隶书“蚕头”的意味,横划中央往往略为上弯; 1 横转竖的折合处出现隶楷的转折形态;横画以水平为主,但也有象楷书一样向右上方倾斜取势的。吴昌硕晚年书法对用笔的操控,无疑到了心-手-笔-墨贯穿一体的境界。可贵在于挥洒中恪守文人气质,既无甜熟之弊,又无张狂之气,在笔画这一基本元素中已经充分表现出苍劲与雄浑。《西泠印社记》的笔画表现出明显的书写性,我们将在下一节结合《西泠印社记》中用字结体加以分析。
㈡结体
字的结体,即笔画如何组合成字,是单个字体如何表现出美的关键所在。秦小篆一般在字的结体上表现出的规律是:⑴字的长宽比例基本一致,长略大于宽。如果字的四角可以撑出,则填满整个长宽范围;如果不能撑出,则尽可能将笔画舒张至宽或长的距离。⑵如果字的左右部分笔画对称则呈现完全的轴对称,局部例如“田”、“木”也呈完全的轴对称。⑶横划平,竖划直,不但笔画如此,整字形状也呈现上下左右四方规整的状态。转折处多为方中带圆,下垂的斜画多呈圆弧形。⑷一个字中,紧邻两划的间距,能相等的尽可能相等,或视觉上相似,也就是所谓“计白当黑”,这是篆书中比较需要注意的。⑸重心略为上提,中间紧束,四周可以比较舒张飘逸。
《西泠印社记》为打格写成。格子长宽比例约为4比3,但字并不顶格,而是四周留空一定的距离作为行距字距。如果撤去格子、除去行距字距后定为每字的“基本长宽”,每字的实际长宽却与“基本长宽”并非一致。以第二行中的字为例:“山”、“淑”、“艺”较宽,“水”、“多”较窄。有些字本来在秦篆中可以张开占满四角,例如第三行的“书”、第五行的“叶”的左右下角本来可以将两画下垂舒展,现在却呈现上宽下窄的形状。还有一些字在某些局部突破“基本长宽”,或在秦篆中可以与其他部位看齐但在此作品中破格突出。例如首行“印”字的左下角,五行“言”字上部的横画„„等等。这就是所谓“上下左右参差取势”,这是大篆(金文、石鼓文)的特征之一,特别突出的是:相当多的字在结体上左低右高,例如首行的“泠”、“印”、“社”,二行的“泠”、“清”,四行的“赵”、“余”等等,左偏旁低于“基本长宽”,而右偏旁接近或高于“基本长宽”。再加上某些横画并不水平,因此《西泠印社记》字的结体并不呈严格的平整方正的形态。
“计白当黑”作为篆书审美的一个要素,在《西泠印社记》中也是注意到的。但是在结体处理上,出现一些变化。首先是由于某些笔画的粗细不一或墨的洇渗,一些笔画间的空白变小甚至被墨填满,我们可以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线条中心的距离依然是符合“计白当黑”的;其次是吴昌硕在书写时出现了一些大的张合,例如“西”字上下部分都遵循“计白当黑”,但上下部分之间则有较大空间,再如“泠”字的右上角、“淑”字的右下角„„都有别于字中其他部分的“计白当黑”而留出较大空间;再其次是吴昌硕在书写时确实出现了微小的“笔误”,例如第二行的“水”,如果与倒数第四行的“水”相比较,则后一个字显然比前一个字处理得较好。
我们在赏析《西泠印社记》时,首先是体会到强烈的书写感。篆书的笔意,或者说书写性,可以说是从邓石如开始,而到吴昌硕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早期的秦篆,如果以泰山刻石为例,除了推断为李斯写的泰山刻石残存五十三字及琅邪台刻石仍模糊可见婀娜笔意外,其余后人翻刻者多只保存了字的结构,笔意除了表现铁线篆的端庄、柔韧、圆转之外,笔墨的轻重缓急则乏善可陈。唐代自诩为“臣斯之后”的李阳冰留下的大量碑刻在笔法上更显板滞。除了当时书法家的美学追求与现代不同之外,大概还源于书法的承载工具——纸的不同,以及传承方式的不同:靠碑刻再拓纸成帖。刻碑时难免参杂了工匠的再加工,某些工艺性的元素被强加到书法当中。
感谢纸的发明,特别是有一定渗墨特性的宣纸被广泛运用到书法当中。还必须特别感谢现代照相印刷术将书法家的墨迹逼真地还原,供我们学习观赏,也给多年的“碑”“帖”优劣之争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正因如此,《西泠印社记》能以酣畅的笔墨展现在我们面前。吴昌硕书写《西泠印社记》已是71岁高龄,因此《西泠印社记》是吴昌硕书法艺术成熟期 2 的一篇作品,充分表现了这一位艺坛巨匠的艺术风格。
清人符铸说:“缶庐(吴昌硕的别号)以《石鼓》得名,其结体以上下左右参差取势,可谓自出新意,前无古人;要其过人处,为用笔遒劲,气息深厚。”这是对吴昌硕篆书的高度概括。
“以《石鼓》得名”是说吴昌硕写石鼓文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吴昌硕写小篆何尝不是如此。《西泠印社记》可以说是一篇小篆作品,难得的是书法上离形得神,和秦刻石等规整的小篆比较,差别就在其不“规整”,“上下左右参差取势”,吸纳了从金文、石鼓文到隶书、楷书各种意态。例如“以”字吸纳了金文,“辶”旁(辵)的字参考了石鼓文,“记”字右上角的转折近似隶、楷书,“言”字上两横明显上短下长极类楷书的点横结构„„等等。再加上墨色淋漓酣畅,通篇文字挥洒自如,奔放灵动。
《西泠印社记》的篆书,得益于吴昌硕对书法的长期磨练。晚年的吴昌硕对书法篆刻可谓得心应手。“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宋.朱长文语),在巨匠心中,也并非存在着“这个字要模仿金文、那个字要模仿石鼓文„„”等等,可以说已经没有了约束,而只有“任情姿性”,驱毫挥洒表现心臆。
但是我们必须理解,没有约束并不等于没有法度,而是法度已经融会在无意识当中,这是书法家长期磨练的结果。“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所以正如苏东坡所说:“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吴昌硕自己就曾说:“奔放处离不开法度,精微处照顾到气魄。”例如“计白当黑”是篆书中必须遵循的规律,只是吴昌硕处理“计白当黑”时,“笔意”遵循这一规则,而“墨意”则任其渗出,凸显出笔、墨、纸之间的灵动交融,令整篇文字显现出一种苍劲雄浑的节奏感。
“法”,就是规矩;“度”,可以理解为规矩容许范围内,所掌握的弹性的、“严”与“活”的平衡点,过严则拘谨,过活则容易越出规矩的范围。一方面,艺术大匠无不在一定程度上冲破旧的规矩而有所创新,有所创意;另一方面,冲破旧的规矩也必须在整体审美意识这个“大规矩”内,而这个整体审美意识必须是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上的。这也是“度”的平衡点。吴昌硕无疑是既不墨守成规,又探寻新的美学规律的艺术大师。经过长期的艺术积累,融会了书、画、印以及文学方面的修养,其艺术风格无疑经过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而登上了新的艺术高峰。这也是一个“人书俱老”的过程。
㈢章法
从局部到整体分析一件书法作品,还有一点是整篇章法。《西泠印社记》是比较正规的纪事文字,行列编排上相对正规,整篇打有竖排共48行每行10字的方格,共计478字(其中重叠3字)。方格约为高4宽3的竖长方形,虽然在格中每字大小形态略有不同,但整篇用字风格一致,排列整齐,通篇显得气度连贯,一气呵成。
㈣临习《西泠印社记》中一些问题的看法 作为后人,我们看到的是吴昌硕晚年已经登上艺术高峰的作品,艺术大师以其多年耕耘的硕果供我们学习临摹,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但是,如果我们不理解艺术大师早年学习文学艺术的深厚底蕴,不理解其熟习篆、隶、揩、行、草书写技法而打下的坚实基础,不理解“活”中蕴藏的传统的规矩和大师突破前人成规时所作的探索,以及大师所创立的新的艺术规律,而单纯地追求“变”、“活”,就会舍本求末,走向偏门。
临习《西泠印社记》时,我们不能不感受到吴昌硕对笔墨掌控的娴熟,所有笔墨、结体神韵都是通过“手与神运”表现出来的。初学者由于对笔的掌控欠佳,除了最初的把握不定而颤抖之外,还有的就是“描”,出现内力的不足,这是需要注意克服的,当然这需要假以时日,但应该是追求的方向。
符铸在赞赏“缶庐自出新意,用笔遒劲,气息深厚”的同时说:“然效之辄病,亦如学清道人书,彼徒见其手颤,此则见其肩耸耳。”此语可谓一针见血。符铸说的“见其耸肩”,3 是指吴昌硕“参差取势”,包括我们前面在字的结体多有左低右高的意态。为什么既是优点又是“病”呢?关键在于“徒见”,即“只见到”。如果没有认真全面学习吴昌硕篆法中的笔画、结体,只是单纯模仿“参差取势”,势必走进误区。
毋庸讳言,《西泠印社记》个别文字在结体上有可斟酌之处。例如前面提过的“水”字,此类的瑕疵为什么书写者又会允许其存在呢?我看可以这样认为:只要我们将整篇作品放怀而书,所谓“任情恣性”,一气呵成,完全没有瑕疵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反复修饰、刻意雕琢,但如此一来,书写的“气”与“势”也就荡然无存了。就整篇章法而言,有些字在格子中心稍有出现偏移,也应作如是观。吴昌硕的篆书以气势取胜,个别瑕疵也就“瑕不掩瑜”。也许这也是一种“缺陷美”,但到底是一种缺陷,并非作者的故意,更不是高超之处。明白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在宽容瑕疵的同时,过分将瑕疵吹捧为优美。更不应在书法创作中故意扭捏出某些偏斜而“东施效颦”。
不管怎么说,“用笔遒劲,气息深厚。”“苍劲雄浑,恣肆烂漫。”这些前人对吴昌硕书法艺术的评价,无疑在《西泠印社记》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艺术大师的这一作品,值得我们倾情赏识、深入学习和探讨。
三、关于西泠印社与《西泠印社记》
《西泠印社记》记述了西泠印社筹建的背景和建立经过,和我们现在搞此类文章不同,我们现在要经过集体讨论,然后选一人或数人执笔起稿,再集体讨论反复修改,再领导审批定稿。而《西泠印社记》显然是吴昌硕自己的语气(不排除也征求了其他人的意见),是吴昌硕自己撰文自己书写。
西泠印社,中国创建最早、享誉最高的篆刻学术研究团体。因社址设在杭州西湖孤山,地处西泠,故名。1904年由吴隐(字石潜)、丁仁(字辅之)、王禔(字维季,号福庵)、叶铭(又名为铭,字品三)倡议发起,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创立西泠印社。明清时期,致力于篆刻艺术的印人多汇聚于江浙一带。清乾隆时,浙江人丁敬(号钝丁,1695~1765)创立了浙派篆刻艺术,丁敬和其后的蒋仁、黄易、奚刚、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人,多活动在杭州附近,被称为“西泠八家”,也被称为“浙八家”,是浙派艺术的前期代表人物。早期的浙派篆刻风格,以汉印方正的缪篆结字构图为主,刀法多取碎切而模仿古印残蚀意态。而后书画篆刻家赵之谦(号悲庵,1829~1884)也是浙江人,最初也是从浙派入手习印,后博取诸碑版文字入印,一改浙派碎切之风,敦和流畅,朱文更是圆转秀丽。浙派自之谦振起,面貌为之一新。
杭州为浙江首府,西湖——西泠为杭州地貌的代表,因此,即使在西泠印社成立之前,“西泠印派”作为浙派印人的代名词,就不足为怪。所以,吴昌硕在《西泠印社记》中说:“西泠山水清淑,人多才艺,书画之外,以篆刻名者丁钝丁至赵悲庵者数十余人。„„言印学者至今西泠尤盛。”丁、王、吴、叶招揽同志创办了西泠印社,顺理成章。
但是,西泠印社创办,吴昌硕并非首倡者之一,这可能是因为吴昌硕并不认为自己是浙派印人。我们前面说过,吴昌硕的篆刻风格融汇皖浙两派,参考各种古文字,更渗入其书、画雄浑苍劲的个人风格,将豪迈的书写味与强烈的刀石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豪强厚朴为主,苍茫斑斓而骨肉俱显,而与传统的浙派(不论是丁敬八家或赵之谦一脉)有很大的差距。吴昌硕在上海、苏州(乃至全国)也有不少门人学生,形成了自己一派风格。但是,因为吴昌硕在艺术界已经拥有极大的声誉,西泠印社创立时,丁、王等人邀请他从上海到杭州,成为嘉宾。这也是吴昌硕在《西泠印社记》中大谈浙派如何如何,同时谦称自己是“备员”,不敢为社长的意思。
应该说,西泠印社为浙派印人首倡成立,但首倡者并不以浙派“自域”(《西泠印社记》文中语)。从首创之日,即《记》中提及的甲辰(1904)年开始,到癸丑(1913)年社址正式建成广招同志者入社,一直虚社长一职,终于盛情请得吴昌硕成为社长,并于甲寅九月 4(1914年)正式开社。但吴昌硕仍在《西泠印社记》中道:“予备员,曷敢长诸君子。惟与诸君子商略于山水间,得以进德修业,不仅以印人终焉。”一方面,表示自谦,另一方面,表明了自己从事艺术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作一个“印人”(包括画家、书法家等等),而是“进德修业”,追求达到人格与技艺的完善。
吴昌硕《西泠印社记》疑为沈石友代作
吴昌硕(1844-1927)的《西泠印社记》可谓有名,略微了解西泠印社的人,或者是知道一点吴昌硕艺术的人,甚至是一般游过西泠印社、爬过孤山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篇大文的。本人亦曾于25年前登孤山时,在吴昌硕的《西泠印社记》碑刻前照相留念,更不止一次临摹过这个碑拓。可以说,吴昌硕与《西泠印社记》是个复合体,吴昌硕因《西泠印社记》而增添文采,《西泠印社记》亦因出自吴昌硕之手而闻名世界。各类单行本,中日朝以及港澳台地区出版难以计数!
在读到吴昌硕致沈石友的信札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象过这篇名作会是代作!又有谁能思得到?去年,日本的一位著名书法家托我的好友高木圣雨先生转来一叠计188页吴昌硕致沈石友的信札,令我作释文。在翻读信札时,发现其中有两通提及求作西泠印社记事宜,兹录于下:
“石友先生鉴:得示知老嫂喜拙画,特写一纸奉上,乞转交(若云送润断断不受,弟将何以谢兄耶!)仅录心经,以无佳诗可写。兴到时乞代吟之,或跋语亦可。昨书中求代西泠印社记,收到否?拙诗二首请削定。即颂道安。缶弟顿首”
“石友先生鉴:昨接手书收到。拙诗草稿二纸未肯痛改,故存之。兹有恳者,西泠印社索缶作序,缶未能从事。然缶为社长又不能不作,只有恳大手笔为之。附去鲁澄伯序及社中条例,乞鉴之。缶弟顿首”
各位读者读完这两通信札后,一定会和我一样感到震惊吧!信中提到的“鲁澄伯”即鲁坚,西泠印社早期社员,于1912年冬(壬子)撰写有一篇《西泠印社记》。西泠印社创立于1904年,但正式开社是1912年的9月,次年(1913年)召开成立大会,确定了社名,通过了社约即条例,推吴昌硕为社长。因西泠印社索吴昌硕撰写印社记,为履行社长之职,乃委托好友沈石友代撰。吴昌硕的这篇《西泠印社记》成于甲寅(1904年)5月,从时间上看,与信札内容也完全吻合。由此基本可以确定,这篇著名的文章,应出于沈石友之手。
经查,《西泠印社记》先后共八篇,最早是1906年日本篆刻家、吴昌硕的东瀛弟子河井荃庐所撰,之后是鲁坚、胡宗成(1913年癸丑九秋撰)、吴昌硕、张景星(1914年甲寅立夏撰),此五篇是早年的社记。1958年徐映璞、1983年林乾良、1988年沙孟海又撰有社记。这其中吴昌硕的《西泠印社记》为最著名,也是公认的最具文采的一篇。现在我相信,吴昌硕背后的这位沈石友是位才气出众的高人!
沈石友,即沈如瑾(1857-1917),字公周,号石友、梦衡,别署钝居士。江苏常熟诸生。工诗词,富藏砚,有《石友砚谱》行世。善书画,蒲华、吴昌硕时与合作,常为吴昌硕代作诗文。著有《鸣坚白斋诗集》、《石友诗集》等。去世后,其哲嗣将其一生所集历代名砚158方编辑出版,名为《沈氏砚林》。
吴昌硕与沈石友的往来信件,大多传往日本,除此188开信札外,还有青山杉雨先生旧藏后捐赠给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五卷信札,另有青山先生藏的明信片30封,以及他人所藏的明信片若干。(摘自《书法报》2008年10月29日 邹涛/文)
第三篇:吴昌硕题画诗(13)
吴昌硕题画诗(13)
1401.吴昌硕(1844~1927)王 震(1867~1938)多寿多福图 设色纸本 立轴
跋文:多寿多福,善颂善祝。耳闻已熟,翁咲以腹,翁无一长唯独宿。乙卯冬,一亭作,老缶题。
1402.吴昌硕(1844~1927)篆书 七言联 纸本 对联
识文:多駋鹿车游澫,写来鲤简识平安。
款识:伯华仁兄雅属,为集天一阁北宋本猎碣字。丁卯首夏,吴昌硕年八十四。
1403.吴昌硕(1844~1927)篆书 七言联 纸本 对联
识文:求贤弓车写真识,作人朴棫多瀞阴。
款识:丽云仁兄雅属,为集猎碣字。时戊午三月,七十五叟吴昌硕。
1404.吴昌硕(1844~1927)菖蒲园蔬图 设色纸本 立轴
款识:花猪肉瘦每登盘,自咲酸寒不耐餐。可惜芜园残雪里,一畦肥菜野风干。老衲看云江上归,眼高生铁似能窥。邺候老去无知己,煨得蹲鸱饷阿谁。光绪己亥十有一月,题竟添写菖蒲,自视颇似玉几翁。昌硕。
1405.吴昌硕(1844~1927)节临石鼓文 纸本 立轴
识文:鹿趚趚其来大吾其朴其射其豚蜀汧殹沔丞丞皮淖渊鲤处之君子之澫又小渔其游帛鱼鱳鱳其氐鲜黄骖騝吾以于原吾之宫车其写秀弓寺射麋豕孔麂鹿雉兔其又其大之各亚天执勿射。款识:清如仁兄雅属。丁巳华朝,橅旧拓石鼓文字,七十四叟安吉吴昌硕。老缶。
1406.吴昌硕(1844~1927)篆书〃临石鼓文 纸本 立轴
识文:猷作原作导徒我除帅皮阪草为世里微逌罟栗柞棫其椶庸庸鸣亚箬其花为所游盩导二日树五日皮走马鹿荐芃微微雉其一之。
款识:醉樵先生属篆,为橅猎碣第六第八。徐籀庄明经云:石鼓笔意如锥画沙,非笔端如金刚杵者,未易从事,予胆敢为之而已。甲寅六月,安吉吴昌硕。
1407.吴昌硕(1844~1927)参差玉佩图 水墨绫本 立轴
款识:色如美玉丰神好,香与幽兰气味同。庭院笙歌初散后,亭亭一树月明中。乙卯春吴昌硕。木笔年年纪岁华。老缶。1408.吴昌硕(1844~1927)仿金冬心墨竹图 水墨纸本 立轴
款识:画竹频年,遣雨昏云。白雪鬅鬙,风香细细。难描出佳句,还来演杜陵。偶见昔邪居士画竹,约畧拟之,尚无窳弱之病。丁巳夏,七十四叟安吉吴昌硕。
1409.吴昌硕(1844~1927)兰石图 设色绫本 立轴
款识:街头伦担挑,还把生刍束。一入庸奴手,贵贱从人欲。辛酉春吴昌硕年七十八。
1410.吴昌硕(1844~1927)竹石图 水墨纸本 立轴
款识:两三竿竹媚池影,一二朵云栖石头。寂莫赏音古谁是,苏东坡与文湖州。甲子十一月吴昌硕年八十一。
1411.吴昌硕(1844~1927)牡丹图 设色纸本 立轴
款识:昨夜东风巧,吹开金带围。折花欲有赠,香露沾罗衣。丙辰冬,吴昌硕。
1412.吴昌硕(1844~1927)国色天香图 设色纸本 立轴
款识:国色天香绝世姿,开当谷雨得春迟。可怜富贵人争羡,未见名华结果时。辛酉上巳客海上去驻随缘室,七十八叟吴昌硕。1413.吴昌硕(1844~1927)行书 五言联 纸本 对联
识文:碧知湖外艹,红见海东云。
款识:七桥先生属书于海上禅甓轩,丙寅春吴昌硕年八十三。1414.吴昌硕(1844~1927)节临 石鼓文 纸本 立轴
识文:猷乍原乍导遄我除帅皮阪草为丗里微乃罟栗柞棫其庸庸。
款识:节临臼鼓。己未冬日吴昌硕年七十六。1415.吴昌硕(1844~1927)节临 石鼓文 纸本 立轴
识文:霝雨流迄滂滂盄湈济君子即涉涉马流汧殹洎洎舫舟逮自徒以道。
款识:右临灵雨。辛酉春吴昌硕时年七十八。1416.吴昌硕(1844~1927)篆书 谦受益 纸本 镜片
识文:谦受益。
款识:山口先生属,安吉吴昌硕年八十有一。1417.吴昌硕(1844~1927)篆书 清闲亭 纸本 镜片 识文:清闲亭。
款识:癸亥大寒篆于沪上,安吉吴昌硕时年八十。1418.吴昌硕(1844~1927)临散氏盘铭〃行书 信札 纸本 镜片
识文:散氏盘铭(文略)。
款识:(1).玉农老哥大人正讹,癸卯端阳吴俊卿。(2).玉农老哥大人鉴,顷闻杨心伯谢世,身后萧条,其家来乞函致左右,请于同乡中集资为固身之需,弟病(因着凉)不能兴,奈何,奈何。专此敬恳即颂早安,弟俊顿首,即倚枕书。(3).示悉,午前必来陪客,迈儿因徐州巡缉之札到,(钞本奉鉴),趋听长者教诲,今午必赴沪,(非赴饶),现已出门去矣。仓浜之乐何如?羡甚,羡甚。此复玉翁先生,弟俊顿首。
1419.吴昌硕 1920年作 花果图 立轴
款 识:卢橘黄金如,蔷薇红若火,小园赋未成,涉趣芒大颇。庚申仲秋五月安吉吴昌硕年七十七。
1420.吴昌硕 1915年作 老来颜色似花红 立轴
款识:飘摇岂是九秋蓬,染就丹砂出化工。天半朱霞相映好,老来颜色似花红。乙卯秋杪,吴昌硕。
1421.吴昌硕 癸亥(1923)年作 九秋艳色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飘摇岂是九秋蓬,染就丹砂是化工。天半朱霞相映好,老来颜色似花红。癸亥仲夏,吴昌硕客春申江时年八十。1422.吴昌硕丁巳(1917年)作 老少年 立轴
题识:(1).飘摇岂比九秋蓬,染就丹砂是化工。天半朱霞相映好,老来颜色似花红。缶。
(2).学孟皋而不脱悲庵科臼,此腕力不可及也。丁巳长夏,吴昌硕客扈渎。
1423.吴昌硕 1903年作 梅花图 立轴 水墨纸本
款识:六桥先生属泼墨。即正之。安吉吴俊卿。
梅溪水平桥,乌山睡初醒。月明乱峰西,有客泛孤艇。除却数卷书,尽载梅花影。癸卯(1903年)三月,苦铁又题。
题盒:吴苍石翁梅无上逸品堂幅。
於时大正八年己未新秋於东都四溪之侨居田边华拜题。墨光笔韵驾八大山人上,於神妙之域宜矣,六桥寿爷宝爱之,华又记。
1424.吴昌硕 达摩渡江 立轴
款识:一领袈裟脱世尘,蒲团静坐悟前身,虔心默念弥陀句,寿比恒河万福臻。壬申初夏白龙山人。1425.吴昌硕 三老图 立轴
释文:泼墨法古谁敢为,读画如读三老碑。1426.吴昌硕 1919年作 梅石图 立轴 水墨纸本
款 识:己未孟冬月雨窗泼墨成之,吴昌硕时年七十有六。
录文: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买舟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1427.吴昌硕 1917年作 玉兰图 立轴 设色纸本
款 识:晨钟未报楼阁曙,墙头扶出玉兰树。南邻老翁侵晓起,持赠一枝带烟雾。江梅落尽春月明,狡讶玉人凋琢成。娄孥传观柏手,今日堂前光土缶。丁巳秋吴昌硕年七十又四。1428.吴昌硕壬子(1912)年作 玉兰图 立轴
款 识:(1)、自视如李晴江泼墨。
(2)、风过影玲珑,帘开雪未融。色疑来蜀后,光欲夺蟾宫。不夜云归晚,无暇玉铸工。青莲真失计,贪赋鼠牯红。壬子九月,吴昌硕。
王个簃题签:缶庐师玉兰真迹。贤题。
1429.吴昌硕(1844-1927)玉兰图 立轴 水墨绫本
款识:琉璃世界凈无尘,皎皎临风似玉人。记得云英桥上遇,琼浆乞得祭花神。丁巳夏,吴昌硕。
1430.吴昌硕(1844~1927)行书〃画梅诗 纸本 立轴
识文:莫讶今宵月不同,窓前一树影玲珑。偶然点笔休嫌少,曾当年伴放翁。
款识:画梅。丙寅谷日与疆先生狂饮后作此诗,吴昌硕年 八十三。
1431.吴昌硕(1844~1927)草书〃自作诗 纸本 镜片
识文:岁晚髪孤棹,天留寂莫缘。好山阳羡邑,多稼老坡田。薄采红莲苦,秋春玉粒圆。生涯剩农何,烂醉鞠华前。古瑑开吴碣,官窑占蜀山。媿心游潦艹,雠病谢跻攀。农道输初服,天风妥醉颜。柄权无尺寸,且莫叹时艰。(入宜兴境)蓉湖西去夕阳贫,屿蓼汀葭刺眼新。明月咲留襟上酒,柳枝闲惹袜边尘。池香赤鲤吹泉眼,瑑古青虬舞石唇(听松二瑑书)。安得老僧堂爱客。竹垆茶味夜相亲(蓉湖品慧泉)。
款识:庚子八月,遇子言仁兄于扈渎,属录近作即求正谬。安吉吴昌硕。
1432.吴昌硕(1844~1927)石鼓文〃七言联 纸本 对联
识文:黄矢射虎出又中,大罟载鱼硕而鲜。
款识:集旧拓猎碣文字,黄作横,又作有,本阮氏。时己未夏,七十六叟吴昌硕。
1433.吴昌硕(1844~1927)篆书〃十言联纸本对联
识文:嘉行清修 古人如不及,夕阳微雨驾小舟以出游。
款识:极丽仁兄有道属集石鼓二十字即正。光绪九年,岁在癸未十二月,作于方寸铁斋。苍石吴俊。
1434.吴昌硕(1844~1927)石鼓文〃八言联 洒金纸本 对联
识文:嘉树秀华及时自乐,渊鱼原马方导孔真。
款识:集石鼓文字于癖斯堂,时甲辰嘉平月,昌硕吴俊卿。1435.吴昌硕(1844~1927)节临石鼓文 纸本 立轴
识文:田车孔安鋚勒既简左骖旛旛右骖吾以于原吾之宫车写秀弓射寺麋豕孔庶麀鹿雉兔其又其奔大之各亚。
款识:壬寅九秋,临猎碣第三,吴俊卿。1436.吴昌硕(1844~1927)行书〃画梅诗二首 纸本 立轴
识文:危亭势揖人,顽石默不语。风吹梅树花,着衣幻作雨。池上鹤梳翎,寒烟白缕缕。东山梅树老横枝,入骨香清举世知。得意忘言闭门处,墨池冰破冻虬飞。
款识:画梅二首。安吉吴俊卿。
1437.吴昌硕(1844~1927)节临石鼓文 纸本 立轴
识文:蕅又小鱼其游帛鱼其氐鲜黄帛其又又其孔庶脔之。
款识:璧初仁兄属临石鼓字。庚申秋,吴昌硕年七十七。1438.吴昌硕(1844~1927)老少年图 设色纸本 立轴
款识:飘摇岂是九秋蓬,染尽丹砂比化工。天半朱霞相映好,老来颜色似花红。癸丑三月几望,吴昌硕老缶。
1439.吴昌硕(1844~1927)菊石图 设色纸本 立轴
款识:南山高百丈,探秋时一上。鞠花开烂熳,霞气极萧爽。寒香晚更奇,啸傲寄真想。根下丹泉流,泉甘菊芽长。中秋后一日,石人子室翦镫再录旧作,昌硕记。
1440.吴昌硕(1844~1927)幽兰图 设色纸本 立轴
款识:临抚石鼓琅琊笔,戏为幽兰一写真。中有离骚千古意,不须携去赛钱神。安吉吴昌硕。
1441.吴昌硕(1844~1927)竹石图 水墨纸本 立轴
款识:两三竿竹媚池影,一二朵云栖石头。甲寅凉秋,吴昌硕。
1442.吴昌硕(1844~1927)梅石图 水墨纸本 立轴 款识: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买舟冒雪去,便向华前倾一杯。己未孟冬月,雨窓泼墨成之,吴昌硕时年七十有六。
签条:吴昌硕墨梅精品。己酉春,宝林。
1443.吴昌硕(1844~1927)玉兰图 水墨纸本 立轴
款识:明月欲满光难铸。乙巳秋,缶翁。
1444.吴昌硕(1844~1927)墨竹图 水墨纸本 立轴
款识:满纸起秋声,吾意师老可。缘知不受暑,有时来独坐。庚申小寒,吴昌硕年七十七。
1445.吴昌硕(1844~1927)石鼓文〃七言联 纸本 镜片
识文:吾水既瀞导既平,隹杨及柳鱮及鲤。
款识:梦岩右丞属篆为集天一阁北宋本,时己酉涂月,安吉吴俊卿。
1446.吴昌硕(1844~1927)篆书〃八言联 纸本 对联
识文:出得随珠人获龢璧,左援钩带右抚剑风。
款识:砚铭老友先生正瑑,峕同客吴下。戊戌暮春,弟吴俊卿。
1447.吴昌硕(1844~1927)墨竹图 水墨绫本 立轴
款识:岁寒拒节有霜筠,野火烧山未作薪。莫笑离披无用处,犹堪缚帚埽黄尘。丙辰首夏,安吉吴昌硕。
1448.吴昌硕(1844~1927)秋菊图 设色纸本 立轴
款识:九月谁持赏鞠杯,黄华斗大客中开。重阳何处篱边坐,雨雨风风送酒来。光绪己丑秋杪,画于黄歇浦之四间廔,昌硕吴俊。
1449.吴昌硕(1844~1927)墨梅图 水墨纸本 立轴
款识:危亭势揖人,顽石默不语。风吹梅树花,着衣幻作雨。池上鹤梳翎,寒烟白缕缕。己未夏,吴昌硕年七十六。1450.吴昌硕(1844~1927)墨菊图 水墨绢本 立轴
款识:秋菊灿然白,入门无点尘。苍黄能不染,骨相本来真。近海生明月,清谈接晋人。漫持醉酒去,看到岁朝春。癸丑孟秋之月,安吉吴昌硕时年政七十。
1451.吴昌硕(1844~1927)行书又一邨看梅诗
识文:_危亭势揖人,顽石默不语。风吹梅树华,着衣幻作雨。池上鹤梳翎,寒烟白缕缕。
款识:又一邨看梅。安吉吴昌硕录旧,时癸亥年八十。1452.吴昌硕 幽兰图 立轴 水墨纸本
题识:临检石鼓琅邪笔,戏为幽兰一写真,中有离骚千古意,不须携去赛钱神。养之仁兄雅属,己未(1919年)季夏,安吉吴昌硕,时年七十六。
1453.吴昌硕(1844-1927)幽兰图 立轴 水墨纸本
题识:怪石与丛棘,留之伴香祖。可笑所南翁,画兰不画土。缶道人。
1454.吴昌硕 1921年作 空谷幽兰图 立轴
签条:(陈半丁)吴苦铁画兰石,陈年题。题识:兰生空谷无人护,荆棘丛中塞行路。幽芳憔悴风雨中,花神独与山鬼语。紫茎绿叶绝世姿,湘累不碟谁得知,当门欲种恐锄去,王者香贵今非时,辛酉四月维夏吴昌硕写于沪,时年七十有八。
1455.吳昌碩(1844?1927)奇石幽蘭圖 水墨紙本 立軸
款識:臨橅石鼓琅玡筆,戲為幽蘭一寫真。中有離騷千古意,不須攜去賽錢神。光緒丙申花朝,盆蘭大開,為之寫照。昌碩吳俊卿並記。
1456.吳昌碩(1844?1927)清遠圖設色紙本 立軸
款識:秋光紅莫辨,朝日與芙蕖。缶翁。1457.吳昌碩(1844?1927)篆書七言聯紙本對聯
款識:集獵碣字,安吉吳昌碩。
釋文:樹角夕陽歸獵馬花蔭微雨穿來禽
1458.吳昌碩(1844?1927)松菊圖水墨紙本 立軸
款識:松菊猶存,泉朋安在?風雨披離,山河破碎。隙地誰家?吾思種菜。乙卯長夏客滬上,於市肆見複堂畫冊,擬其筆意成此,然仍用篆書頓挫法也。安吉吳昌碩時年七十又二。1459.吳昌碩(1844?1927)四季花卉屏 設色紙本 鏡片
款識:(1).秦王庿後茶花,兩崦高低綻雪。何因寫此嫣紅,欲與山靈爭絕。敬民仁兄屬畫,教我為幸。丁巳春仲,吳昌碩七十四歲。
(2).野薔薇映綠芭蕉。丁巳春仲吳昌碩。(3).人為多愁年少老,花本無愁老少年。丁巳春客海上去駐隨緣室,七十四叟吳昌碩。(4).杏子初花試暖風。老缶。
1460.吳昌碩(1844?1927)行書七言聯紙本 對聯
款識:秀夫仁兄雅屬,丙寅元宵集少陵句。安吉吳昌碩年八十三。
釋文:置酒張鐙促華饌投壺散幘有餘清
1461.吳昌碩(1844?1927)墨荷圖水墨絹本 立軸
款識:香三千興大千,清蓮能結佛因緣。何人夢上花跌坐,一夜晚誰參畫裡禪。已未首夏,在昌碩年七十六。1462.吳昌碩(1844?1927)富貴黃金設色紙本 鏡片
款識:媿非灌園叟,學種數叢菊。黃金不救貧,何如粟一斛。苦鐵。
1463.吳昌碩(1844?1927)石鼓文綾本 立軸
款識:釋文(略)。右錄汧鼓文字。辛酉春,安吉吳昌碩時年七十有六。
1464.吳昌碩(1844?1927)富貴黃金設色紙本 鏡片
款識:媿非灌園叟,學種數叢菊。黃金不救貧,何如粟一斛。苦鐵。
1465.吳昌碩(1844?1927)墨荷圖水墨絹本 立軸
款識:香三千興大千,清蓮能結佛因緣。何人夢上花跌坐,一夜晚誰參畫裡禪。已未首夏,在昌碩年七十六。1466.吳昌碩(1844?1927)奇石幽蘭圖水墨紙本 立軸
款識:臨橅石鼓琅玡筆,戲為幽蘭一寫真。中有離騷千古意,不須攜去賽錢神。光緒丙申花朝,盆蘭大開,為之寫照。昌碩吳俊卿並記。
1467.吳昌碩(1844?1927)清遠圖設色紙本 立軸
款識:秋光紅莫辨,朝日與芙蕖。缶翁。1468.吳昌碩(1844?1927)篆書七言聯紙本對聯
款識:集獵碣字,安吉吳昌碩。
釋文:樹角夕陽歸獵馬花蔭微雨穿來禽 鈐印:俊卿之印 倉碩 缶無咎.1469.吳昌碩(1844?1927)松菊圖水墨紙本 立軸
款識:松菊猶存,泉朋安在?風雨披離,山河破碎。隙地誰家?吾思種菜。乙卯長夏客滬上,於市肆見複堂畫冊,擬其筆意成此,然仍用篆書頓挫法也。安吉吳昌碩時年七十又二。1470.吳昌碩 1919年作 玉兰花香图立轴
题识:月中但觉有花香,千朵奇葩混月光。定是瑶台仙子种,尘不染耐寒相。己未春仲拟白阳遗意,七十六叟安吉吴昌硕客沪。1471.吴昌硕 1920年作 墨竹图 立轴 水墨纸本
题识:爵觚盘敦鼎彝钟,掩映清光竹一丛。种竹道人何处住,古田家在古防风。庚申盛夏挥汗写此,觉清风习习,仿佛从十指间出也。七十七叟老缶吴昌硕。
1472.吴昌硕 1920年作 墨竹图 立轴 款识:画竹频年遣管城,雨香云白雪■鬙。秋香细细难描出,佳句还来演杜陵。己未闰七月杪,购得朱老匏墨竹。古劲无匹,兹拟其意,吴昌硕.1473.吴昌硕 1920年作 墨竹图 立轴
题识:数竿寒绿影婆娑,雪后萧萧近水坡,傥遇伶伦制为笛,春风吹出太平歌。乙卯春莫客芦子城畔之寒云一屋,1474.吴昌硕 戊午(1918年)作墨竹图 立轴
题识:何来瘦影朴银缸,梦醒三更月到窗。秋意满庭人未起,数声玉笛不成腔。戊午冬仲,吴昌硕年七十五。1475.吴昌硕 甲寅(1914年)作 墨竹图 立轴 绫本
题识:山头雪霁云影深,竹氛一碧缠衣襟。吟声断续啸声作,引得天风来和琴。甲寅中秋作。吴昌硕。1476.吴昌硕 墨竹图 立轴
题识:茅屋四隅幽,新篁看欲活。晓来山雨多,秋烟生一抹。丙辰冬。吴昌硕。
1477.吴昌硕 1921年作 墨竹图 立轴 水墨
款识:萧萧似学凤凰吟,和我清宵理素琴。微雨昨过新箨解,顿教俗骨换兼金。
1478.吴昌硕(1844-1927)墨竹图 立轴 水墨纸本
题识:平生喜画竹,弄笔贪起早,研池水溶溶,窗纸日高高,万个岂云多,一枝不为少,竿矗若矢直,叶横若剑埽。纵横破古法,与可何足道。堂名题墨君,作记笑坡老,天机活泼泼,此意有谁晓,我心比竹虚,岁寒节同抱,臃肿类散樗,惭愧为小草,世事纷飞麻,何日见羲,眼见陵谷迁,荣萧岂能保,咄咄忧时艰,书空向苍昊。戊午秋九月客海上去驻随缘室,安吉吴昌硕时年七十有五。
1479.吴昌硕(1844~1927)墨竹图 水墨纸本 立轴
款识:密密圹临水种,枝枝叶叶拂云高。国人近日无龙伯,谁作长竿钓六鳌。丙辰四月维夏,涉六三园归。试包安吴(剩)笔成此。吴昌硕时年七十又三。
1480.吴昌硕(1844~1927)菊石图 设色绫本 立轴
款识:野鞠如玫瑰,香出污泥堆。得天开自然,不受人栽培。戊午冬仲吴昌硕。
1481.吴昌硕(1844~1927)霜菘图 水墨纸本 立轴
款识:具区之精昆仑(苹),玉蔬金菜仙厨珍。烟芽露甲堪素食,要与天地同长春。甲寅十二月,吴昌硕呵冻写。1482.吴昌硕(1844~1927)菊石图 水墨纸本 立轴
款识:陶令篱边,花大如斗。杯泛金英,延年益寿。己未夏吴昌硕年七十六。
1483.吴昌硕(1844~1927)兰石图 设色纸本 立轴
款识:怪石与丛棘,留之伴香祖。可咲所南翁,画兰不画土。缶道人。
1484.吴昌硕(1844~1927)竹石图 水墨纸本 立轴
款识:此君直节势千尺,就尔隙地开茅茨。他年多竹门可欸,一笑且读昌黎诗。戊午端阳后三日雨窓,安吉吴昌硕时年七十五。1485.吴昌硕(1844~1927)王 震(1867~1938)商笙伯(1869~1962)八哥秋花图 设色纸本立轴
款识:秋色萧闲,茅屋数间,八哥有言,笑笼中白鹇。乙卯季秋之月,一亭、笙伯合作,古意可掬,题句为乐,吴昌硕时客扈。
1486.吴昌硕(1844~1927)芜园肥菜图 水墨绫本 立轴
款识:花猪肉每登盘,自咲酸寒不耐湌。叹息芜园残雪里,一畦肥菜野风干。甲寅小雪吴昌硕。
1487.吴昌硕(1844~1927)花卉〃书法 设色纸本 镜片(二开)
画心款识:珠光。成志仁兄索画,吴昌硕年八十时在癸亥。
书法识文:雨后东篱野色寒,骚人常把落英餐。朱门酒肉熏天臭,醉赏黄华当牡丹。(画菊)色如美玉丰神好,香与芝兰气味同。庭院笙歌初散后,亭亭一树月明中。(画玉兰)荷气迎秋天影,赏秋人醉倚阑干。无**处真难得,浅水芦花画里看。(画荷)癸亥立冬后三日,成志仁兄雅属,八十老人吴昌硕。1488.吴昌硕(1844~1927)梅花 水墨绢本 镜片
款识:飞梦落前渚,月照苍菭冷。僊人隔水呼,满路梅花影。何日遂素褱,买山作归宿。绕屋种梅花,置曰梅花屋。丙戌五月画赠符生老兄即请正非。昌石弟吴俊试黄武砖砚。1489.吴昌硕(1844~1927)墨竹图 水墨绫本 立轴 款识:种竹澹吾虑,移居十月(初)。戴天同俯仰,租地养扶疏。尘洗室生白,影寒风过虚。墙头擥明月,高节欲师渠。(月下夺初字)癸亥夏六月客黄歇浦上,安吉吴昌硕时年八十。
盒盖题跋:戊申冬月第十一回日展,宽洞仁弟获菊花赏,余闻之不胜欣喜,持赠此幅以表贺忱。西川宁。
1490.吴昌硕(1844~1927)石鼓文八言联 纸本 对联
识文:所好唯贤箬禽简树,自寺以敬如华有播。
款识:奎骐仁兄大雅属书,为集旧拓石鼓文字。时乙卯夏,安吉吴昌硕。
1491.吴昌硕(1844~1927)石鼓文九言联 纸本 对联
识文:同日来逰蜀逢君立马,临渊自乐可谓吾知鱼。
款识:邋碣字员劲古茂最不易,书家让老略得其意,汉玉钩室主人属集联,惜临字碣未见有,侃叔释戊鼓,灵雨下隐隐似临字。壬寅五月,昌硕吴俊卿记于癖斯堂。
1492.吴昌硕(1844~1927)节临石鼓文 纸本 立轴
识文:田车孔安鋚勒既简左旙旙右骖騝騝吾以隮于原吾止宫车其写。
款识:绩孙仁兄雅正。丙寅夏吴昌硕年八十三。1493.吴昌硕 1925年作 富贵神仙 立轴
款识:丰姿美玉骨精神,酒罢琴余盎盎春,不染一尘真富贵,石头点处话前因。乙丑秋,吴昌硕年八十二。1494.吴昌硕 1923年作 墨梅 立轴 款识:危亭势揖人,顽石默不语,风吹梅树华,着衣幻作雨,池上鹤梳翎,寒烟自缕缕。癸亥岁十二月,安吉吴昌硕大聋,时年八十。
1495.吴昌硕(1844~1927)菖蒲园蔬图
款识: 花猪肉瘦每登盘,自咲酸寒不耐餐。可惜芜园残雪里,一畦肥菜野风干。老衲看云江上归,眼高生铁似能窥。邺候老去无知己,煨得蹲鸱饷阿谁。光绪己亥十有一月,题竟添写菖蒲,自视颇似玉几翁。昌硕。
1496.吴昌硕(1844~1927)篆书 七言联
识文:求贤弓车写真识,作人朴棫多瀞阴。
款识:丽云仁兄雅属,为集猎碣字。时戊午三月,七十五叟吴昌硕。
跋文: 此缶庐石鼓文真迹,老笔纷披,古意盎然,足慰吾倦眼也。壬午大暑,观因题,豆庐生韩天衡。1497.吴昌硕(1844~1927)篆书 七言联
识文:多駋鹿车游澫,写来鲤简识平安。
款识: 伯华仁兄雅属,为集天一阁北宋本猎碣字。丁卯首夏,吴昌硕年八十四。
1498.吴昌硕(1844~1927)秋菊益寿〃石鼓文
识文:(1).老鞠粲若霞,篱边斗大华。湌英能益寿,根下有丹砂。远伯先生正之。吴昌硕又画。
(2).猷乍原乍导遄我辞除帅皮阪草为卅里微乃罟其栗柞棫其鸣亚箬其花为所。远伯先生雅属。临石鼓第六应教。壬戌冬,吴昌硕年七十九。
1499.吴昌硕(1844~1927)初夏风景
款识:初夏风景,约略写之,似任萧山暮年之作。奉香迂先生正之。甲寅四月,吴昌硕客扈。
1500.吴昌硕(1844~1927)郑文焯(1856~1918)达摩像 临钟鼎文 蒲团
款识:(1).无花可拈,无壁可面,一蒲团外未之见。壬寅,吴俊卿。钤印:缶记(朱)
(2).(钟鼎文略)。葱石先生金石家属瑑,即请正讹。壬寅长夏,安吉吴俊卿昌硕。
跋文:一苇渡江,十年面壁。是色是空,嵩阳片石。雒阳嵩山有达摩师面壁石,石中有影,距三尺许,则见之宛然佛相。葱石仁兄使君属题并补作蒲团。叔问焯记。
第四篇:书法赏析 教师心得体会(范文模版)
传承文化责任,让书法教学走进课堂
《书法赏析》——心得体会
2016年11月15日我有幸邀请李淑涵爸爸来参加我们班的家长特色课程,聆听了xxx的《书法赏析》,听完这节课,我受益匪浅。
在授课中,李姝涵爸爸的耐心讲解,让我对书法艺术有了崭新的认识。过去一直认为,书法就是写字,字写得好,就是书法学得好。我对于书法的爱好,平时也就是凭兴趣写写画画,照猫画虎。而现在才知道那是狭隘的认识,是单
一、片面的认识,是非常好错误的认识。
鲁讯曾说:“我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书法是门艺术,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是通过有规律的组合线条作用于纸上而形成的。不是简简单单地能写好字就是学好了书法,是需要用“心”去学,花时间去学的艺术。
书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不懈,需要花费大量的心思和精力。这是参加此次培训的老师普遍所达成的共识。所以,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平时要坚持练字,掌握这一专业技能,不仅仅是一次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传递着一种责任,那就是传承祖国书法传统文化的责任。
总之,此次书法培训学习不仅提高了我们年轻教师的书法水平,也对传承民族的文化艺术,修练人的涵养素质,对今后在学校进一步开展书法教育活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在今后一段时间中,要尽量挤出时间,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积极行动,尽快地消化和吸收培训的知识,尽快达到培训的目标和要求。努力为书法的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书法闲章短句赏析书法闲章短句赏析
书法闲章短句赏析书法闲章短句赏析
二字
B 抱朴百忍博雅步月奔腾补勤
C 畅神畅怀苍润传神粹美翠微澄怀藏珍长乐长庆春归 D 独醒独乐顿悟滴翠多福达观达智 F 飞雪飞霜扶疏浮翠阜康福寿福禄奋击奋发 G 归真归朴孤高孤贞国香广博广裕瑰富耕云
H 弘毅怀德寒碧寒烟惠风含芬鹤寿华旦华英合欢厚福鸿福鸿祯 J 精诚居德济世静观隽雅寄情极致吉祥吉庆锦绣嘉祥 K 旷达空翠
L 乐道乐天励精流辉流风淩云淩霜兰馨兰芝烂漫灵犀灵慧灵辰临眺龙升龙光龙虎龙凤
M 妙境妙善墨痴墨缘墨趣墨狂梦蝶鸣谦鸣翠魔韵 N 弄月凝霜
Q 清旷清心清真清芬清暑清阴清梧求索琼枝谦和鹊喜庆祥 R 仁寿
S 守拙神德慎独慎思尚志似锦舒畅舒扬素澹素秋随风随缘书缘师心升恒肃慎
T 天趣天香天祉天禄听雨听月听涛图强腾飞踏浪 W 无我无逸万福万寿五福舞翠
X 心画洗心逍遥笑傲馨远雪浪雪影薰风啸风衔月写心祥瑞祥祯戏浪雄飞薪传
Y 养拙养真养性怡心雅趣雅集云龙云游吟雪吟秋吟风幽馥逸翮 Z 真纯真趣制怒致远造极醉墨醉舞争春早芳祝福中瑞正祥至诚贞仁逐鹿 三字
B 不容易抱赤心碧连天白玉脂伴君醉 C 常无欲春之声催春回
D 德润身德不孤达心志道无穷道心清得天趣东篱菊独暄妍度秋声蝶恋花 F 奋则勤
G 龟鹤寿广陵涛观沧海
H 华而实翰墨缘和为贵寒彻骨唤春归 J 金石寿静者安净无尘江南好解语花将进酒 K 苦寒香
L 乐逍遥陇头春淩云飞淩云竹 M 梅花雪穆以温满庭芳 N 南山寿
P 平芜碧平常心癖於斯
Q 庆云集清且俭清入骨千秋月千杯少全无敌强其骨 R 人长寿仁者寿如椽笔 S 四时春四海春思无邪师造化水竹居说丰年少则得守静笃 T 天行健天如水
W 瓮头春物外游舞春晖无双品
X 下水船惜寸阴惜分阴惜秒阴香满座香如故香风远香盈袖闲自香雪霜枝潇湘雨
Y 一枝春一段香养其拙艺无涯意自如游於艺饮清露欲淩云雁影遥雁南飞
Z 志於道知不足醉春风醉歌行正气歌致虚极 四字
B 百忍成金百花齐放百福具臻博学笃志博学笃行博学济世博学慎思 博学悠远博古通今博览精思博爱向善笔走龙蛇笔精墨妙笔情墨趣 笔歌墨舞抱朴含真抱璞藏真抱璞守拙把酒临风半生若梦冰心玉壶 冰清玉洁碧云黄叶白发学童八面威风比翼双飞
C 宠辱不惊澄心清神澄怀观道长乐无极长风万里长风破浪长绳系日 长笑放歌长毋相忘春和景明春华秋实春风化雨春风雨露春风得意 春风桃李春在天涯春树暮云春池洗砚曾经沧海诚毅和爱诚朴雄伟 从善如流啜菽饮水吃亏是福草情篆韵彩笔淩云寸阴是竞惨澹意匠 叱吒风云椿萱并茂呈祥献瑞
D 敦厚周慎敦品修学砥节励行淡泊明志澹定自若澹定从容道法自然 道履曼茀对酒当歌叠云长风登云钓月登高望远淡怀卓识达者为师 度德量力笃行有为笃静悟初德厚流光丹桂飘香大巧若拙大爱无疆 E
鸥语涛声 F 防微杜渐法贵天真风花雪月风调雨顺风鹏正举风雨同舟风雨鸡鸣 风神洒落泛水约风繁花似锦飞花点翠飞举冲霄飞鸿越海飞云含碧 飞黄腾达奋发踔厉奋图精进敷析渊微福域同登福如东海福惠双修 凤凰来仪
G 高风亮节高风峻节高情远致高山流水高蹈自守高瞻远瞩刚健中正 光风霁月光明磊落广结法缘过犹不及归真返璞归璞返真耕云种月 孤云雁影公诚勤朴格物致知敢为人先肝胆相照
H 浩气长存厚积薄发厚德载福厚德载物汉书下酒皓月禅心浑厚华滋 和风清穆和风秋云和若春风和气致祥惠风和畅花意竹情华夏龙腾 含英咀华海运飞鹏河山带砺河清海晏好学深思翰不虚动翰逸神飞 翰海腾龙浑金璞玉寒云远征寒塘鸣翠鹤路云天海棠春醉怀仁慕德 J
见贤思齐俭以养德敬慎不败敬慎无忒敬胜者吉敬业乐群进德修业
教学相长精研覃思精骛八极精进努力精思擘画惊浪奔雷君子无逸 及锋而试剑气斗牛举案齐眉嘉文懿行嘉福成基九朽一罢积水成渊 积善余庆吉星高照吉祥如意锦上添花锦羽春晖景星庆云 K 宽仁厚德开巻有益困知勉行空谷足音鲲鹏万里
L 老当益壮老骥伏枥励精图治励学敦行镂月裁雪绿玉含露篱落疏影 龙腾虎跃龙吟虎啸龙兴华夏龙翔狮吼兰馨素室兰馨松寿兰馨松盛 兰风桂露兰亭稧后兰亭韵事兰臯比翼乐此不疲灵芝瑞露揽辔澄清 力争上游力挽狂澜俪福百益鸾飞凤舞柳浪闻莺芦荡飞雪鸾凤和鸣 莲开并蒂 M 眠云卧石眠沙踏浪敏事慎言敏而好学梦笔生花妙造自然妙笔簪花
妙法理数梅开五福穆如清风墨海游龙墨韵诗魂民富国强民殷国富 秒分应惜鸣琴而治梅鹤同春明德惟馨 N 宁静致远鸟语花香南极星辉 O
鸥语涛声
P 平淡天真鹏程万里披肝沥胆破浪乘风普天同乐普奏华章培兰育桂 Q 清风峻节清风朗月清芬可挹清兴高怀强学力行气吞云梦晴风暖翠
浅翠深黄秋月春风秋原驰猎秋林饮露秋露成珠秋水素翎千里清秋 千秋功业千难一易秦汉遗风勤能补拙勤则不匮勤慎亷和勤思会学 谦虚谨慎琴心剑胆卿云歌起前车可鉴锲而不舍青萍结绿群英集萃 器宇轩昂
R 人夀年丰人杰地灵仁者无敌仁言利博任重道远日新其德熔金合璧 如日中天瑞气盈门瑞气集门瑞气云集瑞彩祥云
S 思逐风云思接千载思逸神超神游千古神与物游神气宛然神气晏如 神龙腾飞神酣笔畅室雅人和书为心画书魂琴韵书画同源书画延年 松竹含韵松风水月松风雪霁松鹤遐龄松鹤延年疏影横斜适者长寿 岁月无情诗酒余音水到渠成生龙活虎审微见远实事求是熟读深思 审攻得当四海升平时和岁丰时雍道泰世泰时丰
T
天长地久天道酬勤天朗气清天下为公天锡纯嘏停云落月苔枝缀玉 踏月寻桂同舟共济同登寿域泰山北斗推陈出新太平盛世
W 为政以德为人师表为善最乐温故知新问梅消息晚翠淩寒悟道归真
无欲则刚闻鸡起舞闻过则喜万马奔腾万事如意万象更新五风十雨 毋息半途吴越同舟物我两忘握发悬钟
X 先忧后乐心即是佛心旷神怡心驰神往心慕手追心手双畅心随天籁 心静兴长闲云野鹤行云流水行为世范杏花春雨晓月清香雪裏梅花 雪乡雁迹学海无涯学海泛舟学贵有恒学造风云潇洒出尘息妄归真 新禧万福向纸三日香流翰墨霞唤椿庭
Y 颐性养寿逸志不群逸兴雅怀游艺依仁言为心声一苇可航一默如雷 月明风清月皎林疏幽谷鸣春幽节孤芳野岸秋声远清归雁与时俱进 勇攀高峰勇者不惧勇猛精进勇往直前永不放弃业精於勤云天一啸 云起龙骧玉澜无影语妙天下饮马投钱与人为善以荣增愧雅抱冲矜 愚公移山艺海无涯艺苑新声尧天舜日莺歌流翠意在笔先
Z 知白守黑自强不息志存高远止於至善彰往察来正本清源泽如时雨 栉风沐雨智者不惑智珠在握智水仁山战无不胜众妙之门众星拱北 众善奉行中华崛起祖国腾飞祖国万岁坐言起行醉步溪月中流砥柱 忠信笃敬壮志淩云择善而行钟灵毓秀芝兰玉树濯古来新珠藏泽媚 珠联璧合种德收福紫气东来振迅天真 书法闲章短句赏析
延伸阅读 闲章拾趣
中国印章虽无书法之挥洒自如,少绘画之色彩明暗,却另有一种古朴和浑厚情致。方寸间灵动之文字,朱白之相宜,纵横之章法,淋漓尽致间,展现出耐人玩味的古雅逸趣。自秦汉以来,中国印章最先不过是官府和官吏行使权力的象征和个人身份的凭证,明代中叶,随着文人雅士的爱好兴起,一种刻有各种诗句、警句、格言印章开始大量出现在书画作品的题字和押角处,它们成为书画作品构成的有机部分,增添了艺术感染力。这种区别于官章、姓名章的篆刻作品,常称之为“闲章”。
闲章其实并不闲,而是有着深刻的内涵。读闲章有味,读一些名人的闲章更是别有情趣。
有的名人用闲章寄托对家乡的热爱。近代篆刻书画家齐白石刻有“中国长沙湘潭人也”。浙江的马公愚常钤“家在永嘉山水窟”。长沙李立有“家住长沙城北”。清代的邓石如有“家在四灵山水间”和“家在龙山凤水间”等。
有的名人用闲章跟自己“开玩笑”。明朝书法家祝允明的右手多长一小指,故自号为“枝山”,并刻了“枝山”、“枝指山”、“指山道人”等闲章。清初画家朱耷有说话结巴的缺陷,故刻有“个相如吃”,“口如扁担”等闲章,见章如见人。清朝书画家高风翰54岁时右臂病残,遂使左手握笔,故刻“左臂”、“左手代之”等闲章,幽默有趣。女画家周炼霞一只眼睛很好,而另一只不佳,就刻了“一目了然”的闲章,诙谐脱俗。
有的名人用闲章表明自己的艺术态度。画家李可染有“废话三千”、“白发学童”、“千难一易”等闲章,意味隽永。而“不与照相机争功”的闲章,则道出了他不甘做画匠的更高层次的艺术追求。
有的名人用闲章明志。画家潘天寿常用一枚“强其骨”的闲章,既指出为画之道,也道出为人之道。身怀书、画、印三绝的来楚生有一枚“自爱不自贵”的闲章,不卑不亢的书生风骨跃然石上。
有的名人闲章隐含玄机。当代大家启功先生有闲章“功在禹下”,许多人不解其意。其实,这是他据“功在禹上”(唐韩愈曾赞誉孟子“功在禹上”)一语演变而来。史载禹曾禅让帝位于启,“禹”下为“启”。这谜语似的印文,正是先生在自报大名。出身清贫之家的张大千在画中曾用“苦瓜滋味”、“乞食人间尚未归”闲章,寥寥数语,不言自喻。此外,他还有枚英文闲章,在中国画上盖英文闲章,当时绝无仅有,如今也极为罕见,体现了先生“中西合壁”的艺术主张。
张大千:“昵宴楼”,用以纪念所珍藏的《韩熙载夜宴图》;“乞食人间尚未归”、“苦瓜滋味”,表明自己的出身、经历、处境。
吴湖帆:一鼻腔常窒塞,医治无效,只得任之,便刻一印“一窍不通”。
周炼霞:一目明,一目较差,即请来楚生刻一印“一目了然”。
朱其石:善画梅,刻一印“且画梅花过一生”。
杜洛川:名游,工诗善画,有人为他刻印“姓随工部署名与放翁同”。
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阐发他的创作主张;“眼中之人吾老矣”,表明不认输、有服老的执著态度。
傅抱石:“不及万一”,自谦所绘画作;“换了人间”,开辟新的途径。
李可染:“为祖国山河立传”,道出画山水的意图;“不与照相机争功”,点出画家的艺术追求;“废画三千”、“千难一易”、“白发学童”、“峰高无坦途”,反映了画家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追求精神。
齐白石:“鬼神使之”,说明从事艺术创作时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笔如有神助的一种境界;“鲁班门下”、“吾幼挂书牛角”、“故里山花此时开起也”,既表出身,又含有对家乡山水的思念之情。
陆俨少:“俨老不老”,表明愈老愈勤奋的决心。
徐悲鸿:“一尘不染”,表明自己志在高洁;“江南布衣”,表明自己乃是平民出身;“自强不息”、“江南贫侠”、“神州少年”,重提自己幼时幻想,即成为一名疾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侠;“阳朔天民”,他一直非常怀念当初在阳朔所居的那幢屋边种有两株大白玉半树的小屋,所以才有此印;1938年,他花费重金购得《八十七神仙卷》,欣喜若狂,遂刻“悲鸿生命”印;他曾画过一幅《双猫图》,送给画家俞云阶、朱怀新夫妇作新婚礼物,刻“秀才人情”印,以示礼薄。
潘天寿:“强其骨”、“不入情”,意在常自警,不媚俗,明心言志,标识高洁。
钱松喦:“学到老”、“开拓者”,表明自己对艺术的孜孜以求、勇于开拓。
李苦禅:“搏击万里”,深化作品的主题。
黄胄:“老有须眉壮在心天”,人生之路,志在奋斗。
戴敦邦:“民间艺人”,自谦也。
吴作人:“曾客通天河上”,表明自己的人生经历。
刘海粟:极爱黄山,有十上黄山这壮举,刻印“昔日黄山为我师,今日我为黄友”、“兴风作浪”,深化画意。
谢稚柳:晋代谢安、王导二家居南京朱雀桥畔的乌衣巷,人们称其子弟为“乌衣郎”,谢稚柳刻“乌衣”印,表明自己的姓氏。
李方膺:“画医自疾”、“画本于气”,发泄心中的不平。
马太龙:藏书富,善刻印,因家中藏书常被窃,遂刻印“窃书非雅贼”。
来楚生:“自爱不自贵”,表明对自己的作品持辩证态度;“药炉边度古稀年”,抒发老年多病多灾的凄凉。
邓散木:“敝帚”,表达对自己的作品的珍爱;“瑶池归来”,他72岁时不慎被滚水烫残右手,因有此印;“谁云病未能”,伤残后自勉。
吴昌硕:“明月前身”,示掉亡、怀念之情;“一月安东令”,自嘲不遇。
赵之谦:“我欲不伤悲不得已”,悼亡;“汉后隋前有此人”,自负。
汪士慎:“尚留一目香梅花”,一目失明后所用印。
唐醉石:金石书画家,抗战期间被国民党关进上饶集中营,出狱后以鬻字治印养活八口之家,刻“为五斗米折腰”印以自嘲。
郁达夫:自刻“郁郁乎文哉”印,取的是《论语》中的名句。
陈从周:园林建筑学家,其“我与Q同乡印颇见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