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丰台区档案事业发展环境和背景分析

时间:2019-05-13 04:2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二五”时期丰台区档案事业发展环境和背景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二五”时期丰台区档案事业发展环境和背景分析》。

第一篇:“十二五”时期丰台区档案事业发展环境和背景分析

“十二五”时期丰台区档案事业发展环境和背景分析

2011年到2015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科学编制和实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促进丰台强势崛起,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良好基础

“十一五”时期,丰台区档案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在2007年开展的全市区县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活动中,丰台区各项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及评分项目均达到评估指标体系的先进标准,区档案局被评为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先进单位。

(一)以学习实践为契机,档案工作思路实现新拓展

全区档案系统开展了以“保存丰台记忆,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重新谋划丰台区档案事业发展目标,确立了由事后搜集材料变为事前介入、事中参与作为档案管理的新理念;把依法强化档案功能作用,实现全覆盖作为档案发展的新坐标;把积极推进档案规范化建设,提升档案管理整体水平作为档案工作的新思路;把实施服务先行战略,拓展服务领域作为工作重点的新要求;把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升现代管理水平作为自身建设的新目标,奠定了“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基础。

(二)以服务先行为着力点,档案服务能力得到新提升

围绕经济建设,服务区域发展。重点推进经济领域重点行业、部门档案工作,涌现出以丰台科技园区为代表的科技档案工作先进典型。以服务企业经济发展为根本,进一步加大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力度.积极推进新发地、岳各庄等大型农贸市场食品卫生档案规范化管理,着力加强非公有制企业档案规范化建设,两个非公有制企业获市档案工作先进称号。

围绕重点工程,服务城市建设。立足加快南城地区发展,加强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实行档案工作登记制度,认真落实《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规定,加快汽车博物馆、园博会、规划馆建设和马草河治理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档案管理,加大丽泽金融商务区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力度,强化大红门服装商贸商务区建设后期基建档案规范管理,做到提前介入、跟踪指导、全程监管。

围绕重大活动,服务中心工作。加强了全区各项重大活动档案的统筹管理,在组织、制度、实效上确保全区各项重大活动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工作的顺利开展。先后完成了国家“创卫”活动、奥运筹办、国庆60周年活动筹备、抗震救灾、政府机构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重大活动档案工作的收集整理任务。

围绕民生工程,服务社会事业。努力探索档案工作为民服务新思路、新领域,以关注民生为重点的档案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区建立了1.8万户社会救助档案并在实践中得到使用,做到集中统一管理;医疗卫生档案管理实行百分考核制;区、街道、社区三级档案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居民健康保健档案管理形成规模;建立群众住房专项档案,城市低保审批表和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廉租房的核定表等相关材料收集归档;家庭建档工作有序开展,在全市率先创建家庭建档示范乡活动,并取得明显社会效果。

围绕城乡一体化,服务农村建设。着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区域“一户一档”农村建档工作新模式,得到国家、市档案局充分肯定。围绕城南行动计划,丰台区以西局村等8个市级挂帐村为重点,加强街乡行政区划、行政村整建制转居等项工作的档案管理,在全区71个行政村中,有35个村和8家乡镇直属企业的档案管理达标晋级。

围绕热点问题,服务社会各界。围绕民情、民需、民意,积极开展档案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进军营“五进”活动。档案编研成果丰富实用,参加全市档案开发利用成果展受到广泛关注。连续两年组织开展“档案馆日”活动,在社会上影响广泛。

围绕和谐稳定,服务基层组织。对形成满30年档案及时进行鉴定开放,不断提升档案利用服务能力。切实做好政府信息公开查阅服务工作,主动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政策规定、法律法规的宣传、解释、说明工作,在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和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以依法治档为保障,档案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

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日益完善,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力度不断加大,档案行政管理职能依法有效履行,国家档案局第8号令全面贯彻执行。档案执法队伍体系日益健全,档案法制理论研究和宣传发动深入展开,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分别获全市科研项目三等奖、学术论文优秀奖和创意奖。

(四)以资源体系为根本,档案基础业务跨上新台阶

以民生需求为根本,优化整合档案资源。突出丰台地方特色和馆藏特色,走“特色”之路;实现馆藏档案资源多元化,走“精品”之路,1997年前应进区档案馆的各门类档案4万多卷(件)已全部接收进馆。广为征集历史珍贵档案,对40个自然行政村进行拍照存档,有效保存丰台村落记忆。重点档案抢救与修复工作稳步实施,重点档案抢救修复专项工程基本完成。

(五)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档案现代化水平迈入新阶段

实施“信息化带动策略”,按照“需求导向、利用优先”原则,积极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各类档案原文数字化覆盖馆藏94%,实现案卷目录数据检索,初步形成功能相对完善、性能比较稳定的档案信息化平台。

二、历史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丰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为全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台区要紧紧抓住机遇,实现全区档案事业跨越式发展。

首先,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档案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胡锦涛总书记对学习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档案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温家宝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档案事业发展”。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档案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对做好新时期档案工作寄予殷切的厚望。

其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档案事业实现跨越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丰台区将加快落实“城南行动计划”,围绕“一轴两带四区”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实现丰台的强势崛起。丰台区的区域经济价值将被重新定位,区位优势将会重新凸显,为档案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第三,档案事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区委、区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加关心和支持档案事业发展,逐步形成了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重视和支持档案工作的良好局面,为实现丰台区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奠定了组织保障和社会基础。

第四,依法治档的能力和水平日益提高。档案服务领域日益拓宽,档案管理体系继续完善,行政执法效能充分显现,业务指导力度日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档案文化交流不断拓展,实现了“归属明晰、运转协调,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管理科学、服务高效”的管理体制,形成了“局馆协调、馆室衔接、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新格局,档案事业在区域经济、社会影响力明显提升。

第五,管理理念更新使档案事业发展的潜力充分释放。经过前一个时期的不断探索,档案事业面对丰台区强势崛起的新形势,及时从全区发展的大背景中把握机遇、明确目标、准确定位、谋求发展,把服务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放在首位,发展理念更加更新,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工作重点更加突出,理顺了档案基础业务建设与服务大局、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关系,为档案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六,档案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普遍提高。经过多年的培训教育、开展学习刘义权同志先进事迹活动,全区档案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普遍提高,为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推进档案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市47家单位参加、74个参赛节目的全市档案系统文艺汇演中,丰台区档案干部队伍组建的演出团队获演出一等奖、最佳组织奖、优秀组织者奖,充分展现了全区档案人员队伍的精神风貌。

三、主要挑战

“十二五”规划顺利开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都为促进档案事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机遇历来与挑战并存,丰台区在抓住发展机遇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结合全区档案工作实际进行综合分析,我认为丰台区档案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全民档案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全民档案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特别是各级领导档案意识有待增强,全区档案工作整体发展水平不平衡现象依旧存在,整体推进全区档案事业发展仍有不少工作亟需协调解决。

二是档案基础业务设施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区档案馆新馆建设速度亟待加快;全区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档案专项事业经费的投入有待提高;区属部分立档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够平衡,与国家档案局“三个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三是档案服务功能及服务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档案开放利用程度与社会需求仍有一定差距,服务民生工作还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待研究解决。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未能与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建设同步进行。

四是高素质、复合型的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目前当务之急。据相关数据显示,丰台区档案队伍的总体情况是:档案专业人才不足,高层档案人员交流困难,基层档案人员流动太快,人员结构不尽合理,文化修养、业务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全区档案事业发展的不平衡和差距是个客观存在,丰台区惟有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统筹兼顾,逐一解决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才能促进档案事业与全区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四、奋斗方向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丰台区档案事业发展要紧紧围绕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和丰台区加快强势崛起的工作部署,以提升档案服务能力为核心,以构建档案事业“三个体系”为主线,以完善档案基础设施为基础,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为手段,以档案法制建设为保障,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依托,不断提高档案工作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努力实现档案资源集约化、人员素质现代化、业务建设标准化、档案管理规范化、服务社会优质化,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档案事业新格局。

要实现上述工作目标,必须重点把握七项基本原则:坚持理论为先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档案事业的发展方向;坚持统一领导原则,主动争取、紧紧依靠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始终坚定档案工作服务大局的政治方向;坚持服务主导原则,围绕大局、服务中心,不断提升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坚持民本思想原则,着力作好民生档案工作,让人民群众共享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积极成果;坚持突出重点原则,始终把握时代脉搏,确定档案工作时代坐标,更好彰显档案事业的功能地位;坚持稳步推进原则,增强“爬坡上坎”意识,发扬负重追赶精神,鼓足开拓创新勇气,细化可持续发展措施,为档案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坚持主体骨干作用原则,发挥专职档案干部骨干作用,提升基层档案人员业务水平,为全区档案事业发展上新台阶提供智力支持。

根据国家档案局和市档案局工作部署,丰台区要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在“十二五”期间的战略目标,牢牢把握“服务”这条主线,重点加强“六项建设”:

一是档案资源建设。开展“档案资源建设年”活动,按照“以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部门为基础,区档案馆为主体,其他档案所有者为补充”的思路,以“应收尽收”为原则,全面收集、分级保存、科学管理丰台区在加快南城地区发展进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在加强国家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方面谋求新的发展。

二是档案服务能力建设。围绕服务做“文章”,把任务重点定位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好深层次服务上,抓好重点领域档案工作,围绕城南行动计划,加强重点建设项目和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医疗合作、环境保护、社区管理、林权改革等民生档案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档案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档案安全建设。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完备的档案信息数据备份和重要信息恢复机制,确保涉密信息不上网、上网信息不涉密,确保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的绝对安全;扎实开展区档案馆馆藏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工作,建立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完善档案安全保管设施,抓好重点档案抢救工作,做好馆藏濒危珍贵档案的抢救。

四是档案法制建设。健全依法治档工作机制,构建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服务的档案法制工作体系;加大档案行政执法检查与监督力度,加大对档案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格执行档案审查和备案制度,在去年年初完成调整全区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审批备案工作基础上开展全面检查;加强档案行政主体建设,完善执法联络员聘任制。

五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继续实施“全面数字化”战略,努力建设适合区档案馆工作特点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全面落实《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探索建立与信息化主管部门合作的信息系统整合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功能的联合审查机制,使档案信息利用和现行文件利用成为电子政务的有机组成部分。

六是档案文化建设。提高档案科技创新能力,着力推进人才强档战略,建立和完善档案科研经费资助和科技创新奖励机制,加大档案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打造档案文化品牌,举办有影响、高质量的档案陈列展览,编辑、拍摄、出版一批有价值、高品味的档案史料和档案文化产品。

回眸“十一五”,硕果累累,令人振奋。展望“十二五”,机遇与挑战并存,大有作为。我相信,全区档案工作者定会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立足本职,紧抓机遇,再谋发展,推进丰台区档案事业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篇:北京市丰台区“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范文]

丰台区“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

目 录

前 言..................................................3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4

一、发展基础.........................................4

二、存在问题.........................................6

三、发展形势.........................................6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7

一、指导思想.........................................7

二、发展原则.........................................7

三、发展目标.........................................8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及措施.................................9

一、深化残疾人康复服务...............................9

二、大力发展残疾人教育..............................11

三、积极促进残疾人就业..............................12

四、全面落实社会保障工作............................13

五、积极开展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15

六、全面开展残疾人养护照料服务......................15

七、积极发展残疾人服务业............................16

八、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17

九、营造扶残助残的社会环境..........................18 第四部分 组织与实施....................................20

一、加强组织领导....................................20

二、完善资金保障机制................................20

三、提高信息化服务能力..............................20

四、实施与评估......................................21 2

前 言

残疾人事业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社会事业。编制《丰台区“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是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是为了使残疾人事业发展与丰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和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相适应,是为了建设繁荣、和谐、文明、宜居的新丰台。依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9〕19号)、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京发〔2009〕17号)、《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和《丰台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丰台区残疾人事业在“新北京、新奥运”和“城南行动计划”的带动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成为新丰台建设中最富有活力的重要发展事业之一。

(一)残疾人生存发展状况全面改善。残疾人就业率稳步提高,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2916人,新安置残疾人就业1246人,城镇就业残疾人达到3154人;扶持98户农村残疾人家庭开展芽菜种植;为162户农村特困残疾人家庭翻修危房446间,200户城镇贫困残疾人家庭享受廉租住房政策;平均每年将3204名困难残疾人纳入城乡低保范围,1714名残疾人享受重残无业无固定性收入生活补助,913名残疾人享受重残特困生活补助,445名残疾人享受城市失业生活补助;3882名残疾人享受养老助残优惠政策;1879名残疾人享受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补贴;4003名残疾人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补贴政策,城镇残疾职工参加社会保险实现全覆盖;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达到97.9%,其中重残人参合率达到100%;通过“帮、包、带、扶”,使114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生活得到明显改善;3.38万人次残疾人享受康复服务,8248名困难残疾人得到康复救助;建立残疾人辅助器具站21个,7451件辅助器具免费发放到残疾人手中;残疾儿童康复实现了全覆盖;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发放助学款120.28万元,资助905名贫困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子女接受教育。

(二)残疾人参与社会能力显著增强。区残联理事长被推选为政协常委,2名残疾人被推荐为政协委员,1名残疾人代表担任丰台区 4

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860名残疾人分别成为社区、村残疾人协会主席、副主席和委员,21名残疾人被聘为残疾人工作协管员,237名残疾人专职委员在基层为残疾人群众服务;1名残疾人被评为全国残疾人自强模范、20名残疾人被评为市、区级残疾人自强模范;1800余名残疾人走出家门到残奥会现场观看比赛,3万余名残疾人、残疾人亲属、残疾人工作者参加了“牵手残疾人,走进残奥会”活动,残疾人参加全民健身活动达到30%。

(三)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在全市率先成立了丰台区残疾人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区、街乡镇和社区(村)三级残疾人服务体系基本形成,249个社区和55个村委会成立了残疾人协会;建成了5353.5平方米的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创建了25个示范残疾人温馨家园;建立残疾人职业康复站37家,700名智力残疾人和稳定期精神残疾人走出家门参加职业康复劳动,融入社会;区残联与21个街乡镇内部电子政务信息实现相互传输,各级残联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宽带接入率达到100%;同时,区各类公共服务机构全面向残疾人开放,扶残助残能力显著增强。

(四)扶残助残社会环境更加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成立了丰台区残疾人法律服务维权律师团,全区21个街乡镇残疾人法律维权服务网络实现了全覆盖;全区无障碍设施改造达3200余处,2403户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广泛开展社会助残活动,使人道主义精神和扶残助残传统美德更加深入人心,尊重、理解、关爱、扶助残疾人的社会风尚日益形成;扶贫基地和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辐射拉动功能日渐显现;残疾人公益慈善事业不断发展;5700余名助残志愿者深入残疾人机构和家庭开展服务;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得到极大改 5

善。

二、存在问题

虽然丰台区残疾人事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残疾人生活水平仍然滞后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乡差别依然明显;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服务水平和能力与残疾人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政府部门联动推进机制及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引导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街乡镇残疾人工作发展不平衡;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素质亟需加强。

三、发展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全面推进首都世界城市建设的重要阶段。随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党和政府必将更加重视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丰台区作为北京功能拓展区,具有空间优势、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特别是“城南行动计划”重大民生工程的实施及2013年园博会、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的举行,为加快丰台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也将给本区残疾人事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区域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将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序推进,将为残疾人事业发展创造更大空间。加强社会建设,积极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加快培育社会组织,以及残疾人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将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与此同时,随着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加大、速度加快,残疾人要跟上全区民生改善的步伐,进一步缩小残健差距,将面临更大困难,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将更加艰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残疾人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特别是人口老龄化进程 6

加快,残疾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也将对本区医疗卫生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形成新的挑战。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部署,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动力,以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残疾人事业协调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残疾人,实现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一轴两带四区”产业发展格局,实现区域跨越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发展原则

——坚持围绕大局,主动顺应和融入本区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大局,整合资源,借势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发挥国家扶持、市场推动的政策导向作用,提升残疾人社会服务的规模和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残疾人的特殊需求摆在首位,重点保障和特别扶助、一般性制度安排与专项制度安排、基本保障与多层次服务相结合,实现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坚持城乡统筹,加大农村残疾人扶持力度,促进残疾人事业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坚持分类指导,强化专业化、类别化、个性化服务,持续推进,突出重点,使残疾人工作得到均衡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总目标

丰台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要与丰台城市功能拓展区发展定位相适应,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顺应残疾人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快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优化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缩小残疾人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使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社会参与更加充分,生活更加幸福。

(二)具体目标

——加快完善城乡统筹、部门协调、适度普惠、兼顾特性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措施,逐步增加针对残疾人特殊需求的福利项目,基本形成与区域民生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格局。城镇、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8%,残疾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城乡残疾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农村低收入残疾人家庭老旧房改造率达到100%,残疾人机构托养500人,在目前已建成的3家托养机构的基础上,再创办2家托养机构。创建50家托老残所。

——加快完善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重点、机构为补充的残疾人服务网络,深入拓展满足残疾人特殊需求的服务项目,大力推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在残疾人服务中的广泛应用,着力打造“温馨服务”品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有效康复服务率达到100%,0-6岁儿童机构康复率达到100%,有需求残疾人享有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率达到100%,为350户残疾人家庭提供信息无障碍服务。

——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机制,建立职能部门考核监督制度,促进残疾人事业融入大局。加快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培育面向残疾 8

人服务的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提高全社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激发民间和基层创新活力,形成国家扶持、市场推动的残疾人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发挥好其在政府、社会和残疾人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残疾人社会组织数量达到6个。

——紧紧抓住本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遇,按照公益性、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加快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城镇、农村残疾儿童1-3年学前康复教育普及率分别达到90%和70%,新安置残疾人就业800人,残疾人职业培训2000人。建设区级职业康复中心,统筹职业康复服务管理,继续在有条件的街乡镇建设康复劳动项目。

——综合运用教育、宣传、活动、慈善等多种手段,发挥媒体、志愿者、社会单位、残疾人等主体作用,全方位扩大残疾人事业社会影响力,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营造尊重、关爱残疾人的社会风尚,形成人人关爱、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环境。35%以上的残疾人能够经常参加基层残疾人文化艺术和健身活动,有需求残疾人享有法律服务和救助比例达到100%,免费向残疾人开放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场所无障碍化率要达到100%。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及措施

一、深化残疾人康复服务

(一)不断完善政府负责、部门分工协作、残工委统筹协调、残联协助的新型康复工作模式。将残疾人康复全面纳入区域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康复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服务网络建设,实现医院治疗康复、机构康复、社区康复、社会康复之间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中残联康复指导中心和市残联康复指导中心坐落在本区的优势,积极探索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和模式,建立康复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将康复人才培训列入区卫生行政部门继续教 9

育计划。“十二五”期间,选聘、培养康复和辅具服务专业人才100人,为康复服务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二)建立区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区卫生行政部门有计划地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室,开展康复医疗与训练、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康复技术研究等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落实康复职能,完善社区康复标准,规范康复服务内容,配备适宜的服务设施和人员,将适宜的社区康复训练项目列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建立起大医院、康复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转诊机制,实现医院治疗、机构康复、社区康复之间的有效衔接。支持特教学校、福利机构、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残疾人康复机构。建立区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资源中心,加快推进街乡镇辅助器具服务站规范化建设,使辅助器具适配服务覆盖城乡全体残疾人,并不断提升辅助器具专业化、类别化、个性化水平。

(三)不断拓宽康复服务领域,加大康复救助力度。建立儿童残疾报告制度和信息共享制度,完善残疾儿童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及早并即时干预的服务网络。支持孤独症儿童、脑瘫、听力障碍等残疾儿童康复技术的推广。加大精神病防治康复力度,提高精神疾病康复服务水平。扩大农疗、工疗和职业康复劳动规模,加快精神残疾人专门托养机构建设,全区精神残疾人长期康复护理床位达到150张。强化社区卫生机构精神卫生服务功能,逐年提高精神疾病社区康复和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水平。

(四)强化残疾预防,全面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三级残疾预防工作。普及孕前检查和产前筛查与咨询服务,做好新生儿疾病筛查和0-1岁儿童出生缺陷监测,加强出生缺陷预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0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强化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交通安全,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积极开展康复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康复知识和残疾预防知识,使宣传教育活动深入社区,进入家庭,提高全民康复意识。

二、大力发展残疾人教育

(一)全面普及学前康复教育。普通幼儿教育机构应接收能适应其生活的残疾儿童;支持普通幼儿园、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和特殊教育学校,采取随园就读等方式,构建城乡学前康复教育网络;扶持民间力量兴办学前康复教育机构,普及残疾儿童1—3年学前康复教育。

(二)提升残疾人义务教育水平。完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保障体系,各公办中小学必须接收适宜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就学。实施普通学校和特教学校残疾儿童少年双重注册制度;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校园无障碍设施、辅助器具和技术服务条件;深入开展针对重度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的送教上门、社区教育服务,确保每个残疾儿童少年都得到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三)扩大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中高等教育规模。区公办特教学校在“十二五”期间有计划地增设职高班;为肢体、听力、视力、言语等残疾人进入普通中高等和职业教育机构随班就读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残疾人接受继续教育;支持各类网络学校和网络课程面向残疾人服务;继续实施扶残助学工程,资助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完成学业。

(四)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提高特殊教育专业化水平。鼓励和支持先进科学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建立和完善从事残疾人教育和随班就读教师的职称评定、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和表彰奖励机制;逐步提高从事残疾人教育教师的待遇水平。

三、积极促进残疾人就业

(一)加大残疾人就业扶持力度,不断拓展就业途径和岗位。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方式,落实残疾人就业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和超比例安置奖励等政策措施,依法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加强对福利企业的服务,稳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争取“十二五” 期末实现集中就业残疾人规模占劳动年龄段残疾人总数的15%;加大对残疾人个体就业、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残疾人自主从业,采取资金帮扶、税收优惠、房租补贴、项目推介等多种方式,扶持残疾人个体就业、自主创业;积极开发残疾人就业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中轻度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等就业困难残疾人实现社区就业;稳定残疾人专职委员岗位,逐步提高残疾人专职委员待遇;支持用人单位开展无障碍环境改造和残疾人就业岗位开发;加强劳动监察,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残疾人劳动者合法权益。

(二)深化就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开设残疾人服务窗口。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和残疾人就业服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完善残疾人失业登记办法,促进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失业残疾人实现全员登记和就业服务全覆盖;每个街乡镇聘用1—2名残疾人就业辅导员,为残疾人开展更加便利的就业服务;按照“提早干预,全程服务”的原则,创新对中高等教育阶段残疾人学生就业服务模式;继续开展就业困难群体专项就业援助;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要做好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衔接,增加对用人单位的服务项目,依托人力资源市场,使残疾人能够就近就便多渠道获得就业服务。

(三)深化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残疾人职业培训体系。加强各级残疾人培训机构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订单、定向和定岗培训占培训总量的比例,努力提高培训后就业率;完善就业服务和技能培 12

训的衔接机制,确保失业登记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率达到100%;帮助福利企业等各类用人单位开展残疾员工在岗培训;建立向社会培训机构购买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机制;完善残疾人职业技能人才奖励办法,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和展示活动。

(四)支持残疾人多渠道、多形式实现就业。建成职业康复中心,统筹全区和各街乡镇的职业康复服务管理工作;提升对职业康复劳动项目开发、管理水平;培育3—4个职业康复劳动品牌项目;“十二五”期间, 有条件的街乡镇要专门建设1个精神残疾人职业康复劳动站,促进职业康复劳动项目可持续发展;加强盲人按摩行业规范管理,拓宽盲人就业渠道,维护盲人按摩师合法权益;培育区盲人保健按摩服务品牌;加强盲人按摩人员培训,中高级盲人按摩人才规模达到100%;加强农村残疾人就业工作,落实好农村扶贫助残基地扶持管理办法,组织力量在技术、项目、销售等方面提供服务,支持开展种养业和多种经营项目;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农村残疾人属地就业指导,有序组织农村残疾人中的劳动力转移就业。

四、全面落实社会保障工作

(一)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残疾人给予重点保障和特别扶助。不断完善满足残疾人特殊需求、政策相互衔接、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城乡一体化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围绕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就业、生活、教育、康复、医疗、住房和托养的目标,全面落实对残疾人特殊困难和需求的保障政策;加大残疾人家庭住房保障力度,统筹考虑并优先解决残疾人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优先实施农村低收入残疾人家庭老旧房改造;对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开展动态监测和重点服务。

(二)改进社会保障技术手段,加强社会保障服务,推动社会保 13

障实现由制度覆盖向人群覆盖转变,促进残疾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加大执法检查和劳动监察力度,督促用人单位按规定为残疾职工缴纳社会保险;实施好“超龄”残疾职工延期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一次性趸缴补助办法;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为残疾职工办理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各类残疾人参保给予支持;将残疾人基本康复项目和特殊医疗需求列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落实精神病人住院治疗报销优惠措施;对残疾妇女参加生育保险给予补贴。

(三)提高残疾人社会救助水平。符合低保条件的城乡残疾人实现应保尽保;加强残疾人救助政策与就业促进政策的衔接,鼓励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实施分类救助政策,加大对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的救助力度;落实残疾人医疗救助和城乡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保障性住房扶助政策;在农村经济困难居民老旧房屋翻建维修计划中,优先安排农村经济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对因自然灾害、意外伤害、家庭变故等因素造成的生活困难给予临时救助,及时解决残疾人及家庭的实际困难;开展节日走访慰问和结对帮扶等活动,动员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力量帮助残疾人解决各种临时困难。

(四)发展残疾人福利。全面落实残疾生活津贴、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护理补贴和助学等一系列事关残疾人的民生政策,不断提高残疾人的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在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共交通、公共信息、公共安全等方面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和辅助性服务,促进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开展公益助残慈善活动,培育民间慈善组织,引导支持社会资源开展助残慈善公益活动;加强助残慈善事业宣传,弘扬助残慈善意识。

五、积极开展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

(一)以基层为重点,加快残疾人精神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考虑残疾人的特殊需求,保证各项文化惠民政策措施优先落实到残疾人;公园、旅游景点、图书馆、美术馆、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体育场所,由政府投资兴建或管理的,免费向残疾人开放,并提供辅助性服务;由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的,鼓励、支持免费向残疾人开放,并提供辅助性服务;政府购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要有适合残疾人的项目和内容;区公共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览室;实施居家文化服务工程,建设“残疾人网络精神家园”;建立文化助残志愿者队伍,开展送文化服务上门、下乡活动;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设立残疾人文化阅览室,舞蹈训练室,多功能演出厅。

(二)支持发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和服务项目。支持社区文化中心、残疾人温馨家园、特教学校、民间残疾人组织等开展适合残疾人特点的群众性文化健身活动项目;加强残疾人文体团体建设,扶持各类残疾人文体组织发展,各街乡镇至少建立1个残疾人文体团队,丰台区至少培育一个残疾人文体活动品牌。

(三)进一步健全残疾人文化体育人才的选拔、培养、奖励机制。积极开展残疾人特殊艺术赛事和展示活动,开展好全区残疾人艺术汇演、社区残疾人艺术汇演、特教学校艺术汇演和残疾人运动会、特奥会、棋类比赛等文体活动;注重培养残疾人特殊艺术、体育人才,提升残疾人文化、体育水平。

六、全面开展残疾人养护照料服务

(一)坚持公益性质,逐步完善以社区为基础、专业机构为骨干、家庭邻里为依托的残疾人养护服务体系。认真落实“九养”政策,通 15

过开展“居家养老(助残)”、“社区服务”、“机构托养服务”等系列服务,深入推进重度残疾人基本生活的照料与服务。

(二)丰富社区助残服务内容。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拓展满足残疾人及其家庭特殊需求服务项目,不断完善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建立服务单位准入、评估和退出机制,通过资金补贴、房租补贴等方式,加大对服务单位的扶持力度;开展残疾人家庭医生式服务;建立重度残疾人家庭病床,定期开展体质监测。

(三)统筹规划残疾人温馨家园建设。在温馨家园服务无法有效覆盖、残疾人口150人以上的社区(村),统筹建设1个示范残疾人温馨家园,重点开展职业康复劳动、日间照料和精神文化服务;完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措施,满足残疾程度较重,不宜参加职业康复劳动残疾人的社区日间照料需求;健全社区养老(助残)志愿者队伍。

(四)发展机构托养服务。建立以职业康复服务中心为龙头,养老机构和民办残疾人托养机构为主体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机构托养服务;通过床位补贴、以奖代补、人员培训等方式,鼓励养老机构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不断提升残疾人托养服务质量。

七、积极发展残疾人服务业

(一)适应全区社会建设方向,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以公益性、社会化、产业化为导向,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营和资金补贴等多种方式,动员社会组织和个人进入残疾人服务领域,积极培育、扶持和发展专门面向残疾人及其家庭服务的社会组织,满足残疾人特殊性、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二)实施好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登记管理办法。探索公办民营、政府购买服务、一次性补贴、人员培训、以奖代补、孵化培育、宣传推介、技术指导、法律咨询等多种扶持和服务措施,积极促进残疾人 16

社会组织发展;以“服务有特色、行业有品牌”为目标,创建3个残疾人社会组织服务品牌;加大残疾人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壮大从业人员队伍,提高服务水平。

(三)规范残疾人服务业管理。残疾人机构托养、居家助残、日间照料、辅助器具、职业康复、文体健身和残疾人家庭服务全面向社会开放;属于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通过公益创投和公益招投标等形式,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属于非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鼓励市场化运作;加强残疾人服务业质量监管,规范服务行为和收费,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形成不同服务组织之间良性竞争的局面。

八、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

(一)发挥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根据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完善区残联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结合事业单位工资改革,规范区残联行政事业人员工资收入;到2012年,街乡镇残联和社区村残疾人协会组织建设全部达标,配备适宜的场地和设施,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二)加强残联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残疾人组织工作能力。残联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区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加大培养、交流和使用力度;加强基层残疾人工作绩效考核;加强对基层残联的工作指导,有效激发基层工作活力;建立残疾人协管员和专职委员竞聘、考核和退出机制,稳步提高待遇水平;加强对残疾人社会组织内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强残疾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探索向温馨家园、职业康复站、残疾人托养机构、福利企业等派出专业社会工作者;进一步规范区残疾人专门协会建设,完善专项经费补贴办法,充分发挥专门协会在反映各类残疾人需求、政策调研和矛盾调解等方 17

面的作用。

(三)健全区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运行机制,开展对政府落实各项残疾人工作任务的考核、评比和监督。区政府制定有关民生问题的决策,需充分听取区残联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明确区残联职能定位,加强与残疾人的联系;切实履行“枢纽型”社会组织职能,加强对残疾人民间团体的联系、扶持和服务;探索创新残联代表大会工作模式,更好发挥残疾人代表作用。

九、营造扶残助残的社会环境

(一)加强宣传,不断扩大残疾人事业社会影响力。鼓励电视、广播、报刊及网络等媒体宣传残疾人事业;以“国际残疾人日”、“全国助残日”等重大活动和发布残疾人重要政策等为契机,着力扩大残疾人事业宣传的社会覆盖面;开展残疾人自强模范和扶残助残先进典型的评选、表彰和宣传活动,增进全社会对残疾人的认识和理解。

(二)建立全社会扶残助残长效机制。将人道主义精神和扶残助残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体系,将残疾人工作成效作为创建和谐社区和文明村镇等评比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社区扶残助残服务,鼓励通过邻里互助、结对帮扶、志愿助残等多种助残形式,帮助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倡导企业社会责任,鼓励社会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扶残助残活动;将助残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全区志愿服务工作统筹推进,完善助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三)加强无障碍建设。以公共服务机构、公共交通、社区和信息无障碍为重点,深化无障碍环境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管理运营和公共服务水平;实施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工程,对免费向残疾人开放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旅游景点,有计划地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继续开展家庭无障碍改造工程;推进居住社区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强小城镇和 18

农村地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继续开展每季度一次的无障碍推动日活动;加强专兼职无障碍监督员队伍建设,制定监管、维护、使用无障碍设施管理细则,杜绝和制止破坏、损毁、占用、不正常使用无障碍设施的现象;2013年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将在丰台举行,其场馆及其周边无障碍环境建设要规范、达标;有计划地推进城市主要交通枢纽、公交站台、交通信号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无障碍改造;加强对残疾人驾驶汽车的管理和服务,公共停车区、住宅小区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位;积极促进信息交流无障碍;区有线电视台开设残疾人专题节目,播出配备字幕的新影视和新闻节目;支持公共服务行业、公共场所建立语音提示、显示屏幕系统,加强手语培训和个性化服务。

(四)加强残疾人法律服务。以加大政策法规宣传、执法检查、法律服务力度为抓手,切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将与残疾人相关的法律法规纳入“六五”普法内容,营造残疾人依法维权、全社会主动维权的良好氛围;加强残疾人法制教育,引导残疾人学法、知法、守法,提高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区司法行政部门、法律援助机构将残疾人列为重点法律援助对象,确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获得法律援助;区残联至少培养1名具有法律工作资质的工作人员;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残疾人法律服务;区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定期、不定期地组织有关部门对残疾人权益保障状况进行专项检查,积极配合区人大、政协定期进行执法检查,加大对损害残疾人权益案件的执法力度;开展信访工作规范化建设,成立区残疾人呼叫中心,畅通残疾人利益诉求渠道;提高残疾人协管员、专职委员政策法规咨询和矛盾纠纷调解能力;重视残疾人及其亲属在矛盾调解中的作用,加大信访事项督查督办力度;建立残疾人法律维权和残疾人调解志愿者服务队伍。

第四部分 组织与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从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加快改善民生的要求出发,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把残疾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本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纳入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关部门专项规划,纳入计划和党委、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各级党委、政府分管残疾人工作的领导要定期听取汇报,认真研究部署;区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要强化职责,加强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政府有关部门要将残疾人工作纳入职责范围和考核体系,充分考虑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和困难,给予特殊扶持和重点保障,提高为残疾人提供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水平。

二、完善资金保障机制

残疾人事业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稳定并逐步增长的经费保障机制;合理确定公共财政投入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的关系,明确公共财政对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教育、康复、辅助器具、托养、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的责任,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管理和使用机制,合理确定使用范围,充分发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使用效益;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残疾人事业,鼓励社会捐助,不断拓展残疾人事业筹资渠道。

三、提高信息化服务能力

(一)推进残疾人工作信息化建设。搭建横向联系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纵向延伸到街乡镇、社区、村的全区统一的残疾人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各项业务数据和服务资源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做到服务与需求对接,实现残疾人各项政策审批网络化,提高办公效率。

(二)完善残联人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规范残疾人工作统计报表,建立衡量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将残疾人指标纳入区统计体系,全面准确地掌握残疾人情况。

(三)完善残疾人基础数据库建设。优化数据库结构和数据项目,进一步满足政策支撑、残疾报告、残疾人需求管理等业务系统的需要,健全数据更新机制,提高残疾人基础信息动态化管理水平。

四、实施与评估

建立本规划实施监督评估制度,促进规划落实;将各项指标任务细化分工到有关部门,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完成时限;各部门按照分工要求,细化实施方案;区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建立各部门工作报告制度,各部门将残疾人工作纳入部门统计,每年向区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报告规划实施情况;区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加强重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将规划实施中的有关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分别于2013年和2015年,组织开展本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检查和终期评估。

第三篇:朝阳区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朝阳区“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朝阳区“十二五”时期

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朝阳区档案局 北京市朝阳区发展改革委

二〇一一年三月

目 录

前言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二、面临形势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主要任务

一、区档案馆新馆建设

二、国家档案资源建设

(一)加强档案馆资源建设 1.依法加强档案接收与征集工作 2.进一步完善档案保管鉴定工作

(二)加强档案室资源建设

三、档案馆公共服务建设

(一)做好档案开放利用工作

(二)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工作

(三)打造具有朝阳特色的档案文化品牌

四、档案安全保密建设

(一)建立和完善档案安全领导与保障机制

(二)配置和完善安全设备设施

(三)保障档案信息安全

五、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档案数字化建设

(二)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

(三)网络化管理建设

(四)档案信息化制度建设

六、档案行政执法与监督指导工作

(一)进一步提升档案依法行政水平1.加强法规规章的宣传、贯彻和执行 2.加大档案行政执法力度

(二)深化档案业务监督指导

1.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做好档案监管和服务 2.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档案工作 3.进一步加强民生档案工作 4.推动企业档案工作

七、档案科研教育与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项目

一、区档案馆新馆建设工程

二、数字档案馆系统架构建设工程

1.区档案馆档案和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管理平台项目 2.基层档案室档案管理平台项目

3.全区档案和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利用服务平台项目

4.互联网档案公众服务平台项目

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科学决策

二、纳入计划 保证投入

三、周密组织 分步实施

四、提高素质 培养人才

五、监督检查 总结评估

前言

档案工作是记录和维护党和国家真实历史的重要事业。未来的五年,将是朝阳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新的发展的重要时期。档案事业的全面发展对加快我区“新四区”建设,在更高层次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为指导我区“十二五” 时期(2011年—2015年)档案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根据国家和北京市相关法律法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和《北京市朝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北京市档案局的指导下,全区档案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完成了“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积极服务奥运、国庆60周年活动、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民生工作,档案工作在全区重点领域、重大活动、重点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档案资源更加丰富。应接收档案进馆率达到100%,馆藏档案总量达到279688卷、40640件,室藏档案总量达到3683041卷、1012502件。区奥运筹办和赛时保障工作、国庆60周年活动筹备工作等重要档案及时完整接收进馆。档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档案馆向社会开放档案1816卷、35018件。档案利用接待人次在全国同级档案馆中保持前列,接待利用者48172人次,公民个人利用所占比例达 88.57%。编写档案编研材料8种227万余字。举办基本陈列、专题展览、网上展览等13个,接待各界观众17万余人次。全区各单位档案室积极开展档案利用工作,共接待利用者453442人次。档案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馆藏档

案数据库条目达453万余条,案卷级、文件级目录全部实现机读检索,馆藏纸质档案全文数字化总量达到771万页,占馆藏总量的34.4%。馆藏珍贵、易损、涉及民生和利用频繁的档案实现数字化检索和利用。区属各单位开展了室藏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电子档案实现了网上移交。档案执法与监督指导工作继续深入。办理了《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修改后的全市首例行政处罚案件。贯彻国家档案局8号令,提前一年完成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编制工作。机关档案工作目标管理一级单位达到74个,行政村、社保所和社区档案管理进一步规范。档案教育科研工作成效显著。坚持开展规范化、高层次、注重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知识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和各种专题培训,累计培训4500余人次。区档案局(馆)承担的科研项目《朝阳区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研究》,荣获了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和市档案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7年,北京市档案局认定朝阳区档案局(馆)为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先进单位。2008年,区档案局(馆)荣获2006至2008北京市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档案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区档案馆在全市率先晋升国家二级档案馆。2009年,区档案馆被市政府正式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十一五”期间取得的可喜成果为“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朝阳区要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赋予朝阳区的“转变发展方式示范区、建设世界城市试验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先行区、促进社会和谐模范区”的要求。国家档案局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档案事业建设“三个体系”、突出“三个重点”、搞好档案馆“六项建设”、实现“五位一体”的发展要求:即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和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突出丰富馆藏、提高档案安全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搞好馆舍建设、馆藏建设、信息化建设、公共服务建设、安全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把各级国家档案馆建设成集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

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及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于一体的公共档案馆,实现档案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新的区域建设发展形势和国家、北京市档案事业的发展要求,既为朝阳区档案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档案资源建设仍然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期,档案数量庞大并不断增加。“十一五”期末,馆藏档案总量达到27万余卷、4万余件,比“十五”期末增长了41.9%,室藏档案总量达到368万余卷、101万余件,比“十五”期末增长了146.6%;到“十二五”期末,馆藏档案总量预计达到34万卷、46万件,室藏档案总量将达到470万余卷、250万余件;档案馆、室藏档案增量与硬件设施的约束矛盾将更加突出,现有档案基础设施的承载力已凸显不足。“十一五”期间,区档案馆新馆建设工程未能按期完成,已成为制约我区档案事业发展的瓶颈。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 “新四区”建设,以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为核心,以完成新档案馆建设、全面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为重点,以丰富和优化国家档案资源为基础,以加强档案法制建设、全面提升档案干部队伍素质为保障,建立起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进一步提升档案事业科学发展水平,为推动朝阳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发展目标

——创建与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国内一流的档案设施承载体系。建设符合设计规范和建设标准、集合“五位一体”功能、体现档案文化历史内涵的区档案馆新馆,并成为全区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各单位档案室基础设施建

设,档案库房能够保存本单位10年以上形成的档案,配置适合档案安全保管和方便利用的软硬件设施。

——创建覆盖朝阳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全面记录“新四区”建设和本地区、各行业(部门)的发展历史;优化国家档案资源配置,档案馆、室藏各种门类载体档案内容丰富、结构合理。

——创建服务中心工作、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区档案馆依法及时向社会开放符合国家开放规定的馆藏档案,馆藏数字化已开放档案目录和原文提供网上利用。区档案馆和具有服务职能的档案室为党政机关和社会公众提供准确、方便和快捷的档案利用优质服务。区档案馆争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级先进。

——创建确保馆室藏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区档案馆和各单位档案部门建立健全档案安全领导和责任落实的档案安全体系,完善档案馆、室安全设备设施和管理措施。区档案馆完成重要馆藏档案异质异地备份和电子文件同城异地备份。

——创建适合管理和利用需要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基本建成数字档案馆系统。提高全区档案数字化水平,区档案馆馆藏档案原文数字化率达到60%,区属单位完成“十二五”期间形成的全部档案的原文数字化。

主要任务

一、区档案馆新馆建设

围绕实现我区新的城市功能定位,按照“三个体系”建设和“五位一体”功能的需求,根据《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和《档案馆建设标准》,建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管理先进、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国家综合档案馆,全面满足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区档案馆以优异成绩晋升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

二、国家档案资源建设

按照整合资源、调整结构、优化馆藏、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强档案馆、室资源建设。把国家档案资源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任务抓出新成效。馆、室用5年时间,开展“档案资源建设年”活动,全面收集、分级保存、科学管理朝阳区在“新四区”建设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

(一)加强档案馆资源建设

1.依法加强档案接收与征集工作。修订《北京市朝阳区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依法加强对机关团体、企事业等单位形成的各种门类和载体档案的接收,进一步加强对重大活动、重要事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和民生档案的接收力度,有选择地接收社区、行政村、医院、中小学校等单位的档案,探索接收非国有企业档案进馆,促进馆藏档案资源配置更加丰富。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记忆工程”,广泛收集记录城乡一体化发展全过程的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料。进一步征集散存在社会和个人手中的涉及本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档案资料,建设具有区域发展特色的馆藏档案资源体系。

2.进一步完善档案保管鉴定工作。制定专项计划,按期全部完成对重点和珍贵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对馆藏1966年以前的需要保护抢救的档案进行修复。对馆藏档案实施分级管理。完善馆藏档案资料的检索体系。完善库房管理制度,做好安全技术防范措施的日常运行检查。依法完成馆藏到期档案的鉴定,并做好后续整理和销毁工作。

(二)加强档案室资源建设

各单位档案部门要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以归档制度为核心的各项档案管理制度,加大对各门类各载体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的力度,确保各门类档案收集齐全、整理规范、保管安全和利用便捷。加强对应归档档案的前端控制,适时调整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特别是将反映我区重点工作、本单位职能工作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件材料列入归档范围,从源头上做好档案资源建设。依法按期向区档案馆移交符合进馆标准的档案。依法落实对所属单位档案

工作的监督指导。依法开展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为本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三、档案馆公共服务建设

提高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规范档案利用接待、政府信息公开、档案编研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环节工作,强化保障档案信息安全,为区党政机关和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档案信息,为全区中心工作、重大活动营造氛围,为社会提供档案文化产品,扩大档案文化传承。

(一)做好档案开放利用工作

依法向社会开放馆藏到期档案,做好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的提前开放工作。完善档案利用工作制度,完善馆藏档案查阅服务指南并做到实时更新,改善档案查阅利用服务环境和硬件设施,提供优质的档案利用接待服务。

(二)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工作

履行好档案馆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的职能,做好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接收、保管和提供查阅工作,为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优质服务。

(三)打造具有朝阳特色的档案文化品牌

继续发挥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依托馆藏资源,丰富展览形式,完善以珍贵馆藏为内容的档案基本陈列展。围绕全区中心工作、社会热点问题、重要纪念日和重大活动,每年举办1-2个富有档案特色的专题展览。开展“档案馆日”、区情区史教育等形式丰富、受众广泛、效果明显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知朝阳、爱朝阳、建朝阳”的浓厚氛围,为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增强全区人民的凝聚力作出贡献。

深入挖掘馆藏资源,开展档案编研工作。编写《北京朝阳档案史料》系列丛书,续编《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常委会议回眸》、《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会议回眸》等专题档案文献,为区党政机关和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档案编研成果。

四、档案安全保密建设

构建保障国家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提高档案安全保障能力,确保国家档案实体和信息安全。加大档案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强化档案安全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做好档案安全督促检查。

(一)建立和完善档案安全领导与保障机制

落实《朝阳区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办法》,制订档案工作安全预案,定期演练,健全完善应对自然灾害和其它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有序进行。完善和落实各级档案安全责任制,各系统、各单位要建立严密的档案安全管理网络。

(二)配置和完善安全设备设施

区档案馆旧馆要完善库房安全保管和计算机安全系统的升级改造,确保安全设施稳定运行。区档案馆新馆要设置以中心控制室集成管理的视频监控系统、红外报警系统、门禁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和自动消防灭火系统、库房温湿度检测调控系统、空气检测和调控系统、馆区周界防护装置和电子巡查系统、通讯系统、电力系统和计算机安全系统等安全设施。重要档案配置防灾、减灾专用设备。

各单位新建、改扩建档案室应执行《朝阳区档案室基础设施建设暂行规定》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在档案库房安全建设上要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抗风险能力,运用现代化监控设施,对档案室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监控。档案室严格履行“八防”措施,及时发现和消除档案工作中的安全隐患。

(三)保障档案信息安全

区档案馆建设符合档案信息安全保障要求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中心。健全完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机制,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长久安全。建立本级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异地备份库,对已有备份件、复制件的档案原件实行封存管理。2012年底以前完成馆藏重要档案的异质异地备份,完成电子文件的同城备份。按照国家规定组织实施好馆藏档案解密和划分控制使用工作,确保涉密档案的信息安全。

各单位档案室按照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要求,配置相应的设施,做好安全保密工作。重要档案用复制件代替原件提供利用。做好电子文件的保管、保密、备份、提供利用等工作,确保电子文件安全。

五、档案信息化建设

扎实推进全区档案数字化、信息管理规范化、信息服务网络化建设。使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全区信息化发展水平相适应,提升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网络化服务水平。

(一)档案数字化建设

全面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区档案馆继续开展馆藏档案原文数字化工作,以全宗为单位普遍扎实推进,至“十二五”期末档案原文数字化率达全部馆藏档案的60%。区属各单位要按照《关于规范档案室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意见》的规定,全面实施室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完成“十二五”期间形成的全部档案的原文数字化。各单位向档案馆移交档案的同时移交齐全配套的数字化副本。

(二)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

开展电子文件管理和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明确电子文件归档范围,把应归档的各类电子文件纳入归档范围。完成区档案馆电子文件管理和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区各单位形成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的接收、保管和利用。

(三)网络化管理建设

统筹规划开发全区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建设物理隔离于互联网的档案馆档案和电子文件管理平台,实现档案信息收集、管理、存储、利用的网络化管理。依托区政务资源共享交互式平台,建设朝阳区档案信息和电子文件中心利用服务平台,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互联网档案公众服务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化服务。

(四)档案信息化制度建设

继续完善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研究制定电子文件归档、采集和整理技术标准。制定和完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确保电子档案的齐全、完整和真实有效,逐步推动电子档案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研究制定档案管理系统中各子系统间数据库结构与数据交换格式标准。完善档案数据库设置标准。制定档案信息等级管理标准,使档案信息化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六、档案行政执法与监督指导工作

进一步提升档案工作服务中心工作的能力,档案法律规章得到全面贯彻,档案行政处罚力度不断加大,档案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档案业务指导手段和方式更加丰富有效,档案服务的领域进一步拓展。

(一)进一步提升档案依法行政水平

以档案行政监督和执法检查为主要工作手段,坚持依法管理档案事业。严格以档案法律、法规及规章作为管理档案事业及开展各项具体业务工作的依据,切实履行法定职责和档案事业行政管理职责。每两年对立档单位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率达到100%。

1.加强法规规章的宣传、贯彻和执行。多渠道、多种方式开展档案法规和规章的宣传贯彻工作,提高社会公众、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档案法制意识,优化档案工作的社会环境。制定和完善档案行政规范性文件,及时清理废止和失效的档案行政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依法行政和档案执法责任制相关配套制度,编制《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工作手册》,为全区档案行政执法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2.加大档案行政执法力度。组织开展覆盖全区的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工作,落实区属单位对下属单位(部门)的监管,加大对存在问题单位的监督整改力度。配合全区重点工作,及时开展专项执法检查。认真履行档案行政处罚职责,加大档案违法案件查处力度。依法办理行政许可事项,加强许可事项的事后监管。

(二)深化档案业务监督指导

紧密围绕“新四区”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及时捕捉全区中心工作信息,拓展档案工作服务领域,全面做好各项档案基础业务工作。继续做好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的贯彻落实工作。全区新增5-7家单位达到北京市区县属机关档案工作目标管理一级标准。

1.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做好档案监管和服务。全力做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档案工作,确保创建档案材料齐全、完整、规范,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区材料审核。围绕“双十工程”的实施,重点加强“六大功能区”建设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提供优质服务。加强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的监管和服务,做好有关档案的监督管理和检查验收工作。继续实施重大活动档案备案制度,确保重大活动中形成的珍贵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和及时移交进馆。

2.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档案工作。围绕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的发展要求,统筹推进城乡档案工作,进一步加强产权制度改革、集体资产处置、房屋拆迁腾退、征地补偿安置及社会保障等重点工作档案的监管。做好行政村撤制、行政村转为社区档案的处置与流向工作,为我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做好档案工作服务。

3.进一步加强民生档案工作。指导相关部门明确民生档案收集范围,加强涉及民生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提高民生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重点推进社会保障领域档案的收集与管理,促进社保所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修订《朝阳区社区居委会档案管理办法》,继续推动城市社区档案的规范管理和农村社区建档工作。各街道和地区办事处要加强对本地区社保所、社区档案工作的协调与指导,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城市建设服务。

4.推动企业档案工作。提高国有企业档案工作的规范管理水平,依法做好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兼并、破产中档案的归属与合理流向工作。面对朝阳区域国际化资源丰厚的优势,开展新经济领域档案工作的调研和指导,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七、档案科研教育与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和档案工作服务“新四区”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工作,增强档案科研创新能力。做好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档案收管用的研究,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档案鉴定与开放工作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力争取得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促进优秀档案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围绕提高整体素质、增强创新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档案干部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积极引进高素质的档案专业人才。建立和完善专业知识培训、继续教育、科学研究、外出考察等形式相结合的档案人员教育体系,提高档案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依法对新上岗档案人员开展专业培训,保证每年全区档案人员上岗培训率达到100%,继续教育率达到100%,全面改善档案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培养和建设一支适应档案事业发展需要的现代复合型人才队伍。

实施项目

一、区档案馆新馆建设工程

区档案馆新馆应符合《档案馆建设标准》、《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要求,满足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及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五位一体”功能的需要。新馆建筑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建成并投入使用。

二、数字档案馆系统架构建设工程

建设本区数字档案馆系统架构。开发全区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建立和完善区档案馆档案和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管理平台、基层档案室档案管理平台、全区档案和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利用服务平台和互联网档案公众服务平台。

1.区档案馆档案和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管理平台项目。区档案馆档案管理平台以数字化的馆藏档案目录及原文为管理对象,实现档案信息收集、管理、存储、利用等功能。建设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

2.基层档案室档案管理平台项目。基层档案室档案管理平台以数字化的室藏档案目录及原文为管理对象,实现档案信息收集、归档、管理、存储、利用和移交功能。

3.全区档案和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利用服务平台项目。依托朝阳政务内网平台,建设全区档案和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利用服务平台。

4.互联网档案公众服务平台项目。升级改版区档案局(馆)内外网站。利用互联网公众平台、移动电子政务平台和采用先进技术,为党政机关和社会公众提供多渠道的档案利用服务。

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科学决策

在推进全区档案事业发展中,坚持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把握发展全局,处理好档案工作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档案收管用各环节工作。在实施重点项目过程中,坚持领导集体决策,认真执行信息通报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可行性论证制度,促进档案事业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纳入计划 保证投入

按照档案法律法规的要求,依法从机构、人员编制、经费等方面给予保证,使之与全区各项事业发展的总投入保持相适应的比例。对区档案馆新馆建设工程予以重点保障,有关部门通力配合,保证新馆建设所需资金。将档案信息化建设列入区信息化建设专项规划,项目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十二五”期间,继续依法表彰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继续推行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继续实行对晋升北京市区县属机关档案工作目标管理一级标准单位奖励3万元的制度。

三、周密组织 分步实施

抓好规划实施的组织管理工作。区档案局(馆)要根据规划安排和进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制定工作计划,分步骤组织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各单位档案部门要根据各自的任务,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积极组织实施。

四、提高素质 培养人才

加强档案干部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创新教育培训工作体制机制,以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为核心,开展多类型、多层次的教育培训工作。在规划实施中,培养档案专业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弘扬档案工作者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胜任本职工作、富有创新能力的档案干部队伍。

五、监督检查 总结评估

建立规划网上公示栏目,向社会公开规划的计划、项目安排等信息。定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接受法律和民主监督。建立落实规划的责任机制,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工作。根据档案工作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或其他重要原因,对规划的任务指标进行适当调整。“十二五”中期和“十二五”末期,区档案局联合区发改委,对规划的实施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第四篇:北京丰台区“十二五”时期制造业发展规划

北京丰台区“十二五”时期制造业发展规划

来源:北京市人民政府 时间:2012-11-20 为促进丰台区现代制造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务院《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北京市丰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回顾与展望(一)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丰台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首都建设世界城市和实践“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要求,全力实施《丰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以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为方向,积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调整优化制造业布局,产业总量显著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为“十二五”时期强势崛起奠定了良好基础。1.工业总量稳步增长,现代制造业利润贡献过半

“十一五”期间,丰台区工业发展呈稳步增长态势,2005年至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68.92亿元增加至426.08亿元,平均增速9.5%。2005年至2008年,全区现代制造业持续增长,规模以上现代制造业产值从2005年的108.28亿元增至2010年的178.24亿元,平均增速10.48%,高于工业企业增速。2005年至2010年,现代制造业平均占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38.28%、资产总额的40.18%,年均贡献59.65%的利润总额,成为全区工业利润的主要来源。2010年,全区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74家,比“十五”末期增加24家,工业生产领域初步形成大型企业规模化、小型企业专业化的发展格局。2.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形成以轨道交通、机电为支柱的现代制造产业体系

“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以轨道交通、机电为支柱的现代制造产业体系。从产业构成看,交通类工业总产值占全区现代制造业比重38.34%,机电类占比41.58%,两大产业合计占全区现代制造业比重79.92%,对区域现代制造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轨道交通形成产业链完整的产业体系。全区交通类产业以轨道交通为特色,集聚了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中国北车集团等150余家轨道交通龙头企业,形成了轨道交通研发、工程、信号、制造、检修等产业链完整、上下游配套的特色和优势。机电产业总量较大,门类较为齐全,企业数量众多,体现出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低能耗、低材耗、低污染的特点。机电类企业中民营企业、小型企业数量较多,产品以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相结合为主。2008年规模以上企业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按工业总产值占比,机电类排名前三位的类别分别为通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在机电类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中共占约90%。

除交通类和机电类之外,医药类制造业呈现了良好发展态势,效益和效率在全区现代制造业中处于领先位置,创新能力稳居首位,总量及其全市行业中所占比重稳步上升。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等龙头企业呈现出主导效应。电子类制造业在其他产业中嵌入式发展,注重生产应用,两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效应逐步显现,在通讯终端设备制造等细分行业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3.产业空间布局趋于集中,节能降耗取得实效,集聚和辐射效应初步显现

“十一五”期间,丰台区加大对工业布局的调整力度,引导现代制造业集聚发展,产业空间布局呈现以丰台科技园区为核心的态势。

从产业经济指标看,丰台科技园区集中了195家现代制造业企业,占总数的37%;园区企业从业人数1.19万人,占全区现代制造业从业人数的31.39%;园区现代制造业营业收入75.58亿元,占全区现代制造业的43.49%。

从产业空间布局看,丰台科技园区和长辛店地区集中了轨道交通91.8%的资产总额、81.2%的主营业务收入和74.1%的税收,轨道交通产业链完整、科技优势显著、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2010年,丰台区被科技部正式批复为北京国家轨道交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集聚效应更加凸显;电子信息类企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软件业和计算机服务业空间布局相对集中,分别有79.2%、76.6%和64.9%的企业分布在丰台科技园区;丰台科技园区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占全区生物医药企业总数的17.2%,但营业收入占全区生物医药产业的74.2%,园区医药制造业、医药器材制造业、生物医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占相应行业总营业收入的97.1%、91.1%和98.7%;以丰台科技园区“西进”为契机,依托丰台区“航天摇篮”的历史优势,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以军民融合为推动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呈现集聚态势。

“十一五”期间,丰台区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城区,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监督管理,节能降耗工作成效显著。2010年,工业万元GDP能耗持续下降,万元GDP能耗0.4367吨标煤/万元,下降5.5%,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产业布局辐射作用逐步显现,不断完善围绕丰台科技园区、重点产业、大型企业配套设施,服务产业逐步兴起,花乡、长辛店、王佐等一批以重点区域、重点产业为服务对象的生产性服务业雏形开始显现,为“十二五”期间形成新的增长极打下良好基础。(二)优势

1.传承积淀,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势

丰台区现代制造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轨道交通、机电、军民融合产业,成为全区现代制造业的主导产业,其中的很多门类具有国内领先技术和研发优势,形成了一系列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了较好的销售和服务渠道,与上下游产业搭建了较好的合作关系,为“十二五”时期现代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2.航天摇篮,具有密集的智力资源优势

丰台区素有“航天摇篮”之称,驻区中央市属企业单位、大专院校聚集了科技人员7万余名,智力资源总量和密集程度高,拥有航天一院、三院、冶金工业自动化研究院及中国兵器集团等大型央企。为“十二五”时期实现创新驱动增长创造了良好条件。3.地处市区,具有丰富的空间资源优势

与中心城区和其他功能拓展区相比,丰台区具有突出的空间资源优势。丰富的土地资源、距离城市中心近的区位优势,以及正在迅速发展的轨道交通和高铁网络,将成为未来几年丰台区现代制造业发展独特的资源优势,使丰台区处在承接城市核心功能拓展、现代经济要素转移、新兴产业聚集的前沿。(三)劣势

1.大量传统制造企业处于价值链底端

丰台区工业企业中,很多处于生产价值链底端,或处于高端产业低端环节,产品附加值低,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占企业总收入比重为1.31%,远低于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4.21%的水平和中关村科技园3.61%的平均水平,很多产品没有形成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和品牌,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基础较为薄弱。2.民营企业发展不足,产业活力有待提升

央企主导是丰台区现代制造业的产业基础和特色之一,但与南方发达城市相比,民营经济发展总量还不够大,经济发展生机和活力尚显不足,民营经济在现代制造业中的潜力还有进一步发挥的空间。(四)机遇

1.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 随着全球产业重构与转移加速,我国迎来了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产业转移层次不断提高,呈现出制造、研发和服务联动转移态势。未来一段时期,基础装备制造业将成为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重点。人才、土地、区位等方面优势使丰台成为产业转移的热点地区。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科学布局,合理取舍,把握好新一轮产业转移,将成为丰台区现代制造业融入全球分工体系、提升参与国际竞争力的有利契机。2.轨道交通、军民融合大发展的新引擎

轨道交通作为丰台区传统优势产业,“十二五”时期将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目前,国际范围内已兴起新一轮铁路建设热潮。我国高铁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已具备国际竞争力,“十二五”时期面临技术输出的国际化机遇;国内高铁建设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城市轨道交通新建里程达到了单270公里,创世界之最。到2020年,还将有2700公里、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的线路开工建设。政策层面,我国已将包括铁路与轨道交通在内的装备制造业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予以重点发展。丰台肩负着建设北京国家轨道交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轨道交通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的重要使命,为区域打造轨道交通新名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军民融合发挥军工科技资源优势,实现民营化生产,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新契机。航天科技集团将“实现从以航天型号为主的任务型向军民融合发展的任务能力型转型”作为“十二五”时期的六大战略转型之一;航天科工集团“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以民为主的六个“百亿园区”。这些战略举措将直接推动军民融合进一步深入,实现军工战略资源向核心产业资源转化。

3.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新举措

2009年3月,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发布,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提高中关村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使中关村成为全球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集聚区、世界前沿技术研发和先进标准创制的引领辐射区、国际性领军企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区、国家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的试验区。丰台科技园区“东进西扩”产生的空间优势与示范区的政策优势对接,为推动现代制造业向高端转型、打造新型现代制造产业体系、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创造条件。4.城南大发展的新起点

城南行动计划是市委、市政府缩小地域差异、推动首都均衡发展的重大决策。丰台区作为城南行动计划的重中之重,将为现代制造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北京丽泽金融商务区、丰台科技园区等重点功能区建设,将成为带动丰台区现代制造业发展振兴的亮点;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建设,将使丰台区成为距离城市中心最近的“宜居、宜商”的新兴产业拓展空间,对于吸引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高端要素、高端项目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轨道交通9号线、10号线二期、14号线等线路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丰台区交通基础设施状况,正在规划的丰台火车站扩建工程,将使丰台区成为首都高铁运输体系的核心。2013年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等国际会议的举办,使丰台成为市委、市政府支持的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这将有力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彻底突破丰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发展瓶颈。诸多有利条件,将使丰台区现代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站在更高水准的新起点,步入加速发展、超越发展的新阶段,成为首都发展的新枢纽和环渤海经济圈建设的新支点。(五)挑战

1.建立新型现代制造产业体系对调结构提出迫切要求

“高端化、轻型化、集群化、知识化、信息化、国际化”是新型现代制造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这对传统产业结构转型提出了迫切要求。产业发展模式转型,是由“制造”环节的片面化能力上升演变为拥有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的完整价值链能力,由依赖土地、资源等有形要素转变为人才、技术、知识、创意等无形要素驱动发展。发挥首都“人才高地”和区域智力资源密集优势,准确定位和前瞻性产业政策引导现代制造业调整转型,对于政府产业政策制定等宏观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2.地区间竞争加剧使得丰台区面临不进则退之势

“十二五”时期,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纷纷抢抓产业转型升级机遇,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把握轨道交通、军民融合等产业快速发展机遇。作为“航天摇篮”,丰台区要主动加强与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对接,建立高层次战略合作。

北京市各区县都在抢占建设世界城市的制高点和主动权,为实现推动增长、调整结构的目标,在整合区域资源、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丰台区要加快完善现代制造业产业体系,构建核心产业、支柱产业,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3.对接央企、统筹资源对政府管理提出全新要求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已成为制约因素,自主创新是突破这一瓶颈的必然途径,要统筹整合科研资源、技术资源、空间资源和人力资源等重大要素。当前的管理体制下,各种创新性资源和要素在中央地方之间、军民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多头配置,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整合。丰台区要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确立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健全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促进产业集聚过程中,丰台区要在已经形成的产业格局基础上优化布局,引导各类企业围绕重点产业发展,进行结构调整升级,形成龙头企业作用突出、配套企业日趋完善、产业分工协调有序的良好格局。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丰台区“一轴两带四区”发展格局,以“转方式、调结构、扩总量”为主线,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和首都建设世界城市战略要求,坚持“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协同发展、市场导向与规划引导相互结合、科技创新与集聚发展双向互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紧密融合、总部经济与生产基地适度分离”的原则,大力发展科技装备产业,着力培育研发设计、运行测试、标准制定、品牌营销、科技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提升丰台区现代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实现丰台区现代制造业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功能拓展区定位协调统一。(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形成以轨道交通、军民融合为主导产业,电子类和机电类为重要支柱产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集中研发设计、科技服务等高端环节,产业布局合理、竞争优势凸显、创新驱动发展的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现代制造产业体系。2.主要经济指标

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到2015年,全区现代制造业实现总产值260亿元,年均增长约8%。企业结构趋于合理。到2015年,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优势得到充分体现的企业结构。其中产值超过十亿元的企业10家。对5家工业用地百亩以上的传统制造类企业进行引导规划,转型升级为专业科技孵化园或专业科技创新园。3.创新目标

到2015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全区现代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率达40%以上。轨道交通和军民融合产业在标准制定、研发设计、科技服务等方面具有国内领先的技术实力。4.生态目标

到2015年,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6%,继续保持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指标比2010年大幅下降。

三、发展思路和重点(一)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丰台区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立足丰台现代制造业实际,紧紧抓住产业发展面临的各种历史机遇,充分发挥丰台现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着力推动现代制造业及上下游产业进行科学空间布局和结构调整,引导河东制造业逐步向科技研发和服务转型升级,在河西打造轨道交通和军民融合两大产业名片,推动机电制造业走高端发展道路,培育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丰台区现代制造业实现“三个转变”(即由多元化向聚焦式转变;由生产型向研发、服务型转变;由引进企业总部向发展总部产业转变),构建以高端研发和服务为竞争优势的新型现代制造产业体系。

多元化向聚焦式转变——集中力量发展轨道交通和军民融合两大产业,并以两大核心产业为主线,推动机电、电子、生物医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协同发展。

生产型向研发、服务型转变——把握世界城市工业化进程中服务业比重逐步增加并最终占据绝对优势的发展规律,从研发、服务等产业发展高端环节挖掘产业持续发展动力。引进企业总部向发展总部产业转变——提升“总部经济”层次,由引进企业总部转变为建立总部产业、高技术服务业、配套服务业三者有机结合的“总部产业链”。拓展总部市场功能、研发功能、投融资功能、财务结算功能,使总部成为企业科技研发中心、财务结算中心、市场营销中心和资本运营中心,实现总部产业化、增值化。(二)空间布局

河东地区加速退出低端制造,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等上游环节和营销、品牌、服务等下游环节。

加快三四环产业带结构调整、业态聚集、能级提升。引导商业地产开发向楼宇经济功能延伸发展,积极培育以资本运作、国际贸易、科技研发、知识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特色的商务楼宇。

丰台科技园区和北京丽泽金融商务区重点集聚轨道交通、军民融合领域龙头企业总部,进一步发挥总部产业功能。以丰台科技园东区打造中国民营经济总部为契机,吸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民营企业入驻。以丰台科技园区科技一条街为载体,建设中小型科技企业创业成长孵化基地。

河西地区适度保留高端部件制造,大力发展研发中心、测试中心、实验中心等环节。重点建设北京国家轨道交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军民融合研发与制造基地,打造丰台区轨道交通、军民融合产业“名片”,形成吸引高端要素和聚集新生力量的阵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引导部分传统制造企业采取“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联动升级”的重塑模式,鼓励其以原有制造基地为载体建设科技创新园,形成保留产业用地、企业转型升级、汇聚高端要素的多赢格局。(三)重点任务

1.以北京国家轨道交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依托,着力打造轨道交通自主创新示范区 以北京国家轨道交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轨道交通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为依托,以南车集团二七车辆有限公司和北车集团二七装备有限公司原址纳入丰台科技园区为契机,促进轨道交通产业适度集聚发展。规划约5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着力打造国家级轨道交通产业自主创新园,建设轨道交通工程研究中心、测试中心和实验室,围绕高速列车系统集成、轨道交通运行控制、高速铁路建造技术等方向,建设国家级实验室,按照“连片整合、产业引导、集中发展、整体推进”的原则,促进一批轨道交通企业和项目落地发展,发挥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打造特色产业功能区,带动丰台区轨道交通产业向集群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

充分发挥北京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资源优势,争取重大产业项目带动提升,完善行业标准,推动轨道交通企业形成合理的竞争合作关系,加快丰台区轨道交通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争取首钢大功率机车轮对、北控“CBTC”工业化生产线与测试系统研建项目、中低速磁悬浮等市级轨道交通重点产业化项目在丰台落地,发挥重大产业项目引领和带动作用。重点支持大功率电力机车、内燃机车、特种货车等机车车辆装备技术;重点支持城铁整车制造技术提升和产能扩大;重点支持路基处理车、大型养路机械、城铁养路机械、动车养护维修装备;重点支持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装备制造;重点支持应用在轨道交通领域的陶瓷传感器设备。以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建设项目为依托,推进铁路交通大型养护机械——钢轨打磨列车国产化。

2.找准军民产业融合契合点,着力打造高端军民融合产业园

立足丰台区航天兵器类军工企业密集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好军工技术作为集成性高科技技术外溢和辐射作用,合理规划配置区域土地资源,引导产业发展方向,推进军工企业资源、技术优势与丰台区现代制造业全方位融合。

积极对接航天一院发展煤化工、风力发电、特种车辆与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等民用项目,拓展航天特种技术应用与民用技术结合范围;在电子信息、机电制造、科技服务等方面加强与航天二院对接交流,引导军工技术向民用渗透,整体提升区域产业水准;为航天三院石油装备、微燃电站、低碳技术创造产业化条件,主动承接相关产业转移;积极对接中国兵器集团汽车电池等新能源技术,支持其在丰台建设专用车研发试制基地。3.不断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做专做精机电制造产业

紧紧抓住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引导机电产业与新型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对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做专做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仪器仪表制造产业。推动机电设备制造向信息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重点支持具有发展潜力数控机床、电工机械、工程机械、输配电控制设备等现代化机电设备的生产,支持环境监测、节能降耗、突发事故检测相关仪器仪表设备的生产。

4.着力推进两化融合,加速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

立足丰台区信息制造和信息产业在现代制造业中嵌入式发展的特征,将两化融合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线,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促进作用,激发企业内在需求,优化两化融合发展环境,着力推进信息化与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以信息化推动高端发展,切实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支持以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等为代表的轨道交通电子企业骨干力量,发挥丰台区轨道交通信息技术传统优势,重点发展高速铁路列控、智能列车、无线通信、信息系统资源整合及共享、高速铁路综合调度、综合交通枢纽等运输组织、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等关键技术,打造以轨道交通通信设备、软件服务、信号系统集成、信息服务为核心的完整的轨道交通电子产业链,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推动信息技术在丰台区构建“一轴两带四区”格局中的广泛应用,强化对金融业、商贸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的信息支撑作用,以信息技术提升总部型经济,形成信息技术应用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双向互动局面。

5.注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优做强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产业

培育骨干企业群,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端化发展。重点发展抗体、疫苗、基因药物、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研发外包等领域,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向高端化转型。培育“老、青、少”相结合的骨干企业群,提升产业集中度。传承“老字号”品牌,大力支持以同仁堂制药厂为代表的老字号企业;重点支持以京卫医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已经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新生骨干企业群;按照产业发展方向引进具备成长潜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通过骨干企业群建设,为“十二五”时期产业高速增长奠定基础。

以传统能源改造和新能源引进为核心,发展新能源产业。利用河西地区丰富的地热资源,积极发展地热工程。结合航天三院“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风电技术、微型燃气轮机发电站等低碳产业。力争在风能等新能源领域突破产业化重大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以半导体照明、光热设备、光电建筑及生物燃气、燃料等为补充,打造多元化新能源体系。以热工自控技术和设备制造为主,统筹节能环保产业。在已形成的热工自控特色基础上,围绕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两条主线,促进工业节能、装备节能、建筑节能、新材料节能、新能源节能等节能技术发展。重点发展工业企业机电系统节能、智能建筑系统设计与集成等节能减排细分领域和减震降噪、低碳排放、清洁生产、环境及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等环境保护细分领域。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与服务产业,培育碳交易等服务业态,打造节能环保示范区。6.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产业转型升级

紧密结合丰台区“一轴两带四区”产业空间布局,引导研发设计、科技服务等微笑曲线两端的生产性服务业在三四环产业带、重点村城市化建设的产业楼宇中聚集,形成专业科技孵化园或专业科技创新园。以新兴际华集团打造全国首个“应急救援科技创新园”和“应急救援科技产业园”为典型,加强引导和协调,鼓励制造型企业,尤其是央企和市属企业,将其产能落后的制造工厂逐步退出制造业,转型为“工业科技园”。

不断改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强化发展角色、提升发展能力、凸显发展特色,不断增强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努力培育一批“专、特、精、新”的小巨人企业。在高端装备制造等技术、资本密集领域,形成若干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多点创新配套的“雁行体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挥中小企业灵活高效、创新性强的优势,形成以中小企业为主导、富有活力的“江河体系”。围绕民营企业总部基地,引入一批具有较强原始创新能力和引进集成创新能力企业总部,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总部型创新企业集群”,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

加大制造业企业节能降耗减排力度,形成科学合理、统筹兼顾、顺畅有序的“三高”企业退出机制,综合利用信息能耗平台等手段加强,对制造类企业的日常监控,对引入经济增量过程中的能耗和环境污染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全面完成节能降耗减排任务。

四、政策与保障措施

(一)抢抓产业机遇,对接强势资源

对接国务院出台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政策,紧紧抓住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历史机遇,紧密配合“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行动计划落实工作,抓好各项对接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引导区内产业转方式、调结构、扩总量在国家政策层面的轨道上运行实施。

以大项目为抓手,与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建立高层次战略合作关系,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形成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共赢的体制机制,支持中央科研院所在丰台区建立产业化转化基地,支持中央、北京市科研院所和在京企业与丰台区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和合作,推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二)优化空间布局,推动结构调整

加强对工业用地的研究和规划,按照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合理保障工业用地数量;根据高端要素聚集的需要,出台相关政策,科学引导工业用地优化,逐步形成高端、高效、高辐射产业聚集态势。

释放产业发展空间,按照主导产业发展规律和产业升级要求,建立低端企业退出机制,鼓励其以原有厂区为载体建设科技创新园,打造宜商、宜业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引入高端企业增量提升经济结构整体水平,盘活带动现有存量不断升级改造,为产业新生力量的发展壮大创造条件。(三)利用财经杠杆,强化引导扶持

适应丰台区城市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势,建立产业结构调整引导资金,对符合区域发展方向的重点企业和产业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切实发挥引导资金的调控职能。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强政府担保贷款融资平台,通过银企保战略协议,对符合丰台区现代制造业发展方向的企业担保贷款提供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完善企业信用体系,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扩大担保和再担保规模。

支持企业改制上市和并购。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建立上市协调机制,支持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支持企业进行产业整合,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兼并重组、做大做强,鼓励企业通过并购获得核心技术,进入新兴业务领域。

(四)加强招商引资,突出服务职能

更新招商引资理念,根据丰台的资源禀赋和客观条件,以国际化视野、现代化手段,综合调动各方资源,进行价值判断、优势比较研究,全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符合高端、高效、高值化等招商原则,优选招商对象。在积极引入央企的同时,切实鼓励有创新活力的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区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配合、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搭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形成高效服务体系。针对龙头企业、规模企业的引进,要研究制定具有吸引力的招商政策,在人才引进、子女入学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提供更好的投资与服务环境。(五)深化区域合作,形成协同互补

围绕京津冀一体化、环渤海经济圈的整体发展进程,着眼于与关联功能区的协同扩散,业态补充,推动资本、人才、组织、服务等重大要素聚集。发挥丰台区衔接城市核心区和城市拓展区的枢纽作用,利用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深化与周边房山、大兴、石景山、门头沟等区的合作,积极优化发展环境,共同促进产业发展。与天津、河北等地区保持密切联系,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战略合作体制,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促进现代制造业和相关产业梯度发展。鼓励发展跨区域的大企业集团,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功能的优势互补,引导产业转移,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区域合作新格局。

第五篇: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年02月10日 17:46

(国家档案局2011年1月14日印发)

“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广大档案工作者积极进取,团结奋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国档案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提出“三个体系”建设工作方针并积极贯彻实施;重视立法、加强执法、认真普法,档案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各级档案部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档案利用服务成果显著;中西部地区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推动电子文件的规范化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探索机关档案管理工作新机制,依法规范化、系统化管理企业档案工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得到新提升;开展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工作,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逐步落到实处;利用各种优质资源培训档案干部,档案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档案外事活动,对外交流继续保持活跃;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档案宣传工作硕果累累;实施绩效评估机制,完成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到“十一五”末,全国共有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3154个;各级各类档案馆4077个,比“十五”末增长2%。馆藏档案39264万卷(件),比“十五”末增长39.9%。各级各类档案馆共接待利用者3000万人次,提供利用档案、资料8100万卷(件、册)。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总面积473.3万平方米,已公开现行文件和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接待利用者450万人次,公开出版编研资料5050种、104000万字。档案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档案事业取得的成绩,为“十二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档案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档案事业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投入不足,档案基础设施薄弱;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不高;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有待加强,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档案人才结构和干部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求。只有解决好上述问题,档案事业才能在“十二五”期间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为了完成新形势赋予档案工作的新任务,特制定“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推进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和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按照“确保档案安全,加快业务创新,狠抓基础建设,激发队伍活力”的工作要求,通过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促进档案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

二、主要目标

建立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档案工作体制与机制,充分发挥档案和档案工作服务各项建设事业、服务人民群众的作用。——构建法制统一、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服务的档案法制工作体系,提高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进一步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在确保完成中央投资中西部地区1209个县建成符合档案馆建设标准的档案馆的前提下,推动各地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有极大的改善;

——进一步丰富并优化各级档案馆馆藏,确保应进馆的档案依法接收进馆,逐步实现馆藏档案资源的优化配置;

——强化“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专项经费”落实力度,确保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

——加快数字档案馆及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完成国家数字档案馆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对电子档案进行安全有效的管理;

——加快档案整理鉴定的进度,依法开放应开放的档案,利用先进技术,为社会各界提供快捷、便利的档案利用服务;

——加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提高档案的容灾及灾备能力,确保档案安全;

——加强档案事业自身的科学发展,提高档案工作为国家科学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档案法制工作。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加强档案法律制度建设,完善以《档案法》为核心、符合我国国情并适应档案事业发展需要的科学、缜密、配套的档案法规体系。做好档案“六五”普法工作。健全档案法制机构,提升档案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提高依法管理档案事业的水平。完善档案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规范档案行政执法行为,加强档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后续监管。

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修改草案的工作进度,出台《档案违法违纪行为处分办法》。做好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档案馆条例》、《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的相关准备工作。

制修订《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档案异地备份管理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暂行办法》、《企业档案管理办法》、《水利工程移民档案管理办法》、《档案中介机构管理办法》、《档案鉴定办法》等。

(二)档案信息化工作。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电子文件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文件精神,加强以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根据电子文件管理和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功能要求,配备和开发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系统、电子档案移交管理系统、数字档案信息发布利用系统等;加快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电子文件接收、重要数字信息采集等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制定文书类档案长期保存格式标准,研发文书类档案长期保存格式产品和转化工具并组织试点和示范;实施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工程项目,打造“一站式”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档案信息服务;搞好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落实电子文件的异质、异地备份制度。各级国家档案馆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步伐,有条件的要完成数字档案馆建设,并提供网络信息服务。

(三)档案馆工作。加强档案馆库建设,新建中央档案馆三号库、中央档案馆城区利用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辽宁、上海、浙江、安徽、河南、湖北、广西、海南、重庆、西藏、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建符合《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和《档案馆建设标准》的档案馆;完成中央投资的1209个中西部县级档案馆建设项目;着力推动地市级档案馆建设,基本实现副省级市以上国家档案馆面积达标,消除各级国家档案馆中“无库馆”、“危房馆”现象。加强档案馆馆藏资源建设,各级国家档案馆要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形式,开展档案资源整合。搞好县(市)级档案馆测评工作,为建设文明城市服务。依法及时接收应进馆的全部档案,加大档案收集、征集力度,加快对散存在民间及境外的具有保存价值的重要档案征集步伐,尽快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为档案馆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档案资源支撑。

加快馆藏档案副本的制作步伐,保护档案原件,确保档案实体安全。各级各类档案馆对重要档案实行异地备份,普遍开展档案数字化,建立健全档案信息数据安全保密管理体制,设立档案信息网络安全保密系统和档案信息预警恢复备份系统,确保网络安全连接和信息安全传输,确保档案信息安全。加强档案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管理,安装入侵报警、电视监控、防盗屏障、周界报警等设施设备,确保档案数据及档案网络设备设施安全。完成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工作。加强档案鉴定工作,依法加大档案的开放力度,充分发挥档案价值。拓展档案利用服务范围,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水平,做好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工作和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加强档案编研工作,挖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提炼档案信息产品,出版档案史料汇编,使“死档案”变成“活资料”,努力把“档案馆”建成具有特色的“思想库”。通过网络平台和媒体发布档案信息,档案利用工作向基层延伸,逐步开展远程共享服务。全面加强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四)机关、团体档案工作。全面完成各级机关、团体文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的修订工作,要切实把反映党和国家重点工作、反映本单位基本职能和涉及公民、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件材料列入归档范围。加强各级机关依法移交档案进馆的指导与监督,做到电子目录、全文数据与纸质档案同步进馆。按照有关规定,在试点基础上推动机关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加强对在办公区域相对集中的机关事业单位建立“文件(档案)管理中心”的指导。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完成全国范围内的专业档案资源体系规划。

(五)企业档案工作。贯彻《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开展国有企业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的修订工作,进一步推进企业档案规范化管理、提升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联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加强对中央企业和金融企业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以多种形式和渠道督促、引导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广泛开展。鼓励企业档案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企业档案工作、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求的档案管理模式。

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基础性法规制度。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国家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修订,完善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积极参与政府投资条例等法规的修改,细化档案管理要求。逐步理顺不同行业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业务标准规范不一致现象,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监督与指导,抓重点项目,扶持薄弱行业,关注新领域、新类型项目,提升建设项目档案的管理水平,促进不同行业不同类型项目档案工作均衡发展。

(六)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以实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为中心,加强乡镇和行政村两级档案室建设,加强土地、林改、社保、医疗、教育、就业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档案以及能让农民致富的科技档案、经济档案等的收集、保管。加强涉农档案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国90%左右的农村地区实现网络、光盘、纸张等各种形式的档案信息共享。其中,确保东部省份有80%左右、中部省份有60%左右、西部省份有40%左右的乡镇和村,实现网络形式的档案信息共享,使广大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查阅到党和政府的公开文件和档案信息,促进农村村务公开和农村经济发展。在全国推广100—15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的经验和做法。改善乡镇和村级档案的保管和管理条件,推动各级财政和社会其他资金向农村基层档案工作倾斜,为1万个以上的行政村和农村社区更换规范的档案柜和其他档案装具。

(七)档案科技工作。从档案事业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出发,适应国家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要求,完善档案科技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以项目管理带动档案科研工作。切实加强档案科技工作规划,组织引导具有战略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档案科技项目研究,解决关系档案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重点开展档案管理模式创新与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档案安全保障能力研究、档案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策略研究、档案保护与修复技术设备研制等。加大档案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力度,促进科技与档案业务工作的紧密结合。

(八)档案人才工作。继续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建立档案专业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档案人才制度环境。在各级党校、干部学院培训档案工作分管领导和档案部门领导干部;运用网络、光盘等形式,远程培训档案人员;在高等院校定向培养档案工作高级专门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加强工作业绩考核,建立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高素质档案人才队伍。

四、保障措施

(一)依法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将档案事业建设列入本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把档案工作列入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切实解决档案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保证档案工作有序开展,推动档案事业健康发展。

(二)开展档案督查活动。为落实档案工作的各项重大战略部署,促进依法行政和提高政府执行力,保证政令畅通,每年对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央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开展档案专项督查,通过档案督查工作,切实提高档案工作管理水平,确保档案的安全,确保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档案学术理论研究,发挥档案学术团体优势和专家作用,扎实开展理论研讨和学术交流,促进档案事业创新发展。加强档案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成果共享力度。

(四)加强档案宣传,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通过公布档案史料、开展主题活动、出国举办档案展览、参与“中国文化年”活动等形式,宣传和展示中国及中国档案事业。通过举办和参加国际性专业会议、参与国际学术研究和出版活动,以及开展多边和双边档案合作项目,及时了解和掌握世界档案发展动态和前沿科研成果,主动推介我国档案工作的发展成就,让更多的中国档案知识和经验成为世界性的。通过加强与有关宣传媒体联系与合作,拓宽档案宣传渠道,发挥档案文献片、档案展览、网络视频节目生动直观、传播迅速的宣传优势,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下载“十二五”时期丰台区档案事业发展环境和背景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二五”时期丰台区档案事业发展环境和背景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阳市十二五档案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建阳市“十二五”档案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根据《建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南平市“十二五”档案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部署,为推动全市档案事业持续......

    东城区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

    发展规划 东城区“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 前 言 残疾人事业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社会事业。编制《东城区“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是为加快推进区划调整后残疾人......

    福州市永泰县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福州市永泰县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永泰档案事业发展情况简要回顾。“十一五”期间,我县档案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总结和“十二五”规划

    开远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情况总结 和“十二五”规划设想 一、“十一五”期间全市档案事业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州档案业务主管部......

    钦州市浦北县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钦州市浦北县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档案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进步的有效保障。“十二五”时......

    南宁市横县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南宁市横县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横县档案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

    南安市 十二五 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南安市 “十二五” 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为推动全市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为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服务,根据《福建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泉州市“十二......

    连州市档案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连州市档案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科学谋划“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的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推动我市档案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根据《广东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