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调行善一辩稿
谢谢主席,大家好: 开宗明义,高调指的是自己主动宣扬并且通过有意让他人知道的方式做事。而高调行善是一个由陈光标的慈善行为所衍生出的新兴的网络用语(主要表示网友对行善而又有自吹自夸嫌疑的不满)因此高调行善的意义应当是指通过一些手段宣扬自己的善行从而在社会上造成一定影响,并以此来达到自己的某些主观目的的行为。而所谓接纳,指的是社会对某一现象普遍认同并允许其广泛存在。我方认为探讨“中国社会应不应该接纳高调行善“的标准是其是否会对我国慈善事业造成不利影响甚至阻碍其发展。基于此,我方坚决认为中国社会不应该接纳高调行善。理由如下:
第一,高调行善忽略了受助者的感受,与慈善的初衷相违背。行善者通过高调行善可以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可,但是却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受助者的内心感受。面对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媒体的大量曝光,受助者的伤口被一次次揭开,行善者可能通过高调行善得到了更多的社会认可,但是却伤害了受助者的自尊。这与慈善的本意相违背,不仅没有给予受助者真正的关爱,反而很可能演变为对他们的二次伤害。第二,高调行善不利于提高民众对慈善事业的参与度。高调行善行为的泛滥会给社会心理带来不良的影响,首先会让民众认为行善是少数富人的专利,而不是经济水平一般的普通民众的责任,弱化了民众的慈善意识。其次,高调慈善会给其他人带来一种压力,尤其是对于高收入阶层,少数富人的高调行善行为会使与其条件相当的人碍于面子而不得不捐款,这种被动的行善不仅不能提高民众对慈善事业的参与度,甚至会使原本应秉承着主动自愿原则的慈善演变成了一场道德绑架。
第三,高调行善曲解了慈善的本意,使得慈善在人们心中沦为了一种商业手段,而忽略了慈善真正的含义,使慈善蒙上了功利的阴影。高调行善让人们认为行善与目的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单纯出于一个人的同情心与爱心,使得原本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善行变成了相互攀比的工具与自我宣传的商业手段,民众倾向于用捐赠的金额与形式来判断一个人爱心的大小,而抛弃了慈善本身出于本心地去帮助他人的真正含义。施善者动机不纯,民众过于功利,可见行善一旦通过高调的方式,就破坏了原本最美好的样子。
综上所述,高调行善无论是从受助者角度、社会民众角度还是从慈善的本质上来说,对于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都具有不利影响甚至阻碍其发展,因此我方坚定认为“中国社会不应该接纳高调行善”。
第二篇:行善宜高调一辩稿
行善宜高调一辩稿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同学,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是行善宜高调还是低调,我方观点是:行善宜高调。首先,请允许我对辩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高调,并不是炫耀和炒作。“高调行善”也不等同于“炫富式”行善、暴力行善,这只是行善者通过某种途径使自己的“善行善举、善意善心”公之于众,让更多的人加入行善的队伍当中其实,无论是低调,还是高调,都是在帮助他人,都是值得被赞扬的。但相较于低调行善,高调行善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下面我方将从个人、国家和社会三个角度一一为大家阐述我方观点。
第一,从个人的角度上看,高调行善能让更多的人会行善,敢行善;也使得更多的受助者得到帮助。行善是一种传统美德,但是,随着碰瓷、扶老人难、虚假乞丐等事件频频发生,人们对帮助他人产生了害怕、抵触心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友爱也随之被冷漠猜忌所替。所以,我们希望通过高调行善的方式来呼吁大家行善,敢于行善,使不法分子没有可乘之机。
同时,对于受助者而言,高调行善能使受助者得到实际的帮助。也许陈光标的某些高调行善的方式存在争议,但他的善款最终是流向需要帮助的人的手里。而且他的做法有效地引起社会对受捐者和弱势群体的关注,具有很好带动性和倡导性。
第二,从国家的角度上,高调行善有利于保证公益事业公开化、透明化。
中国现今的慈善透明度不高、公信力不足,公民对善款的流向和用途充满怀疑。而高调行善因其曝光度高,使善款得到落实,使其真实性受到社会的监督。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有不少专款未落到实处;甘肃舟曲灾后重建资金大部分用于景观工程„„中国救灾的现状尚且如此,其它社会公益基金会的监管工作就更难言说。所以,只有在高调的明镜下,才能促使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使其更为公平透明。
第三,站在社会的角度上,高调行善有利于宣扬慈善意识,营造行善氛围。
我国现阶段慈善事业发展尚不成熟,公民慈善理念较为匮乏,积极性较低。而高调行善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使行善之人得到帮助他人的机会,使受助者得到应有的帮助。的确,有的人选择默默奉献、荣辱不惊,但更多的人希望自己的善行被别人了解并认同,并以此作为再次行善的动力。当人们了解到做好事会得到认同和赞誉,则会更好的调动其积极性,从而鼓励他人行善。所以,我们所说的高调行善不光是要让人家知道,还要让社会来参与,营造人人行善的氛围。
最后,我方并不否认“学习雷锋,做好事不留名”的低调行善,但是在当今中国高调行善更应该被推。“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不仅要手中“留香”更要“香飘万里”,把这善意传播给每一个人,滋润们的心灵,使他们积极加入行善的行列。所以,综上所述:行善可高调,行善宜高调!
第三篇:高调行善不应该被鼓励一辩立论
高调行善,是指在行善的过程中或者事后,通过一些手段主动宣扬自己的善行以达到某种目的。特别强调的是事后被别人发现的不是高调。鼓励则是肯定、激励、提倡。今天我方判断高调行善是否应当鼓励的标准在于,高调行善是否能形成一种正确的社会导向,使人们形成自觉的行善习惯。
我方所持的观点是:高调行善无可厚非,但是也不应该鼓励。
行善助人,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它属于道德的范畴。正确的行善理念应包含真诚、尊重、主体平等、不做作等。而这些理念能否体现出来,在于行善者分寸的拿捏、方式的选择以及言行的表现。正确理念的善行,彰显的是我们整个社会的人文关怀,能够引发人们跟进的热情,应该鼓励。
而高调行善,它是行善者的个体行为,代表的是行善者的态度和认识。其本身无可厚非,但是把它拿来作为群体学习的榜样来鼓励,我方认为还不应该。首先高调行善偏离我们所持的道德价值观,“上善若水”“润物细无声”是我们容易接受的,高调不免带来作秀之嫌。其次,由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过度的过程中,由于法律、制度、社会保障不健全,高调行善者得不到有力的保障,还有别有用心之人钻空子,聚光灯的高压下,难以形成一种正确的社会导向。
从高调行善对个人的影响的角度来看,高调行善容易使行善目的由单纯变质为功利性显著。高调行善一旦开始,行善者就会被社会高要求,一举一动都被人关注着,如若再遇灾难,他做的事情没有达到人们所预期的标准,则不可避免地遭到质疑和唾骂。此时,谁又来为他们做担保呢?因此由高调行善所产生的舆论让很多有能力的行善者只能是望而却步。当接受善款的人们被要求在钱堆中拍照的时候,当因为生活所迫领取助学金的大学生被要求写感谢信并当众宣读,我们怎么能不怀疑行善者的根本动机呢?谁又去关注他们的内心活动呢?高调行善无论是对行善者还是受善者,都产生了不必要的压力,失去了行善最根本的意义。
从高调行善对社会的影响的角度来看,高调行善带来的不是群众的效仿和追随,而是围观和众说纷纭的热议,甚至形成攀比之风,产生了较大的社会负面影响。行善本来是件好事,可是当孩子们向家长要钱捐款时总说“某某捐了好几百,我也要捐那么多”,完全不顾家庭情况。我们是否应该深思这种方式是否应该鼓励呢?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高调行善不应该鼓励。
第四篇:行善需要低调 一辩稿
一辩辩论稿(初稿)——行善需要低调 首先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大家下午/晚上好。
我方观点是“行善需要低调”,开宗明义,行善是指做善事。低调的行善不是简单地默不作声,隐瞒自己做的善事,而是不张扬,不做作,单纯地行善。接下来,我方将从受助者,行善者以及行善本身三个角度论证该观点。
第一,从受助者的角度看,低调行善能够保护受助者的隐私,维护受助者的尊严。大家可以看到,有很多慈善类电视节目先是详细报道受捐人员的苦痛经历最后让捐助者风光地出场将标注有捐款金额的捐赠牌授予那些饱受苦难折磨泪流满面的人。这样的高调行善给予受助者以物质上的帮助,却给他们留下精神上的侵害。它的居高临下磨灭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侵害了受助者的隐私,更是侵犯了他们的尊严。当他们的基本隐私一览无余,在全社会的注视下抬不起头,这时候谁能为这高调行善的后果买单?而低调行善不同于那种居高临下式的高调行善,它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帮扶,既保护了受助者的隐私,又维护了受助者的尊严。
第二,从行善者的角度看,低调行善保护了行善者的隐私,个人利益,减轻社会舆论带来的压力。
一旦行善者把自己推到聚光灯下,成为一个公众人物,他理当承受更多的义务和责任。如果他的行动没有达到人们所预期的标准,则不可置疑的遭到质疑和唾骂。而这种质疑唾骂往往涉及行善者的个人隐私和相关利益,更是给行善者带来巨大的舆论压力。而低调行善恰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药。
第三,从行善的本身看,真正的行善的动机是源自于内心的美好的品质,它是无私付出,不求回报的一种近乎于本能的行为。
老子说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真正的行善是不求回报的,也就是说行善的结果就是行善本身,没有衍生出来的其他事物。
低调行善这样不张扬,不做作,单纯的行善方式使受助者的内心得到感化与激励,使得两千年多年来的良心循环得以维系。而高调行善客观追求社会知名度的目的都使慈善本质上成为交易,破坏了社会对行善的美好认知。
综上所示,我方认为行善需要低调。
第五篇:高调慈善利大于弊(一辩稿)
高调慈善利大于弊(一辩稿)
尊敬的主席、评委,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方的辩题是:“高调慈善利大于弊”。理由有以下三点:
第一,我们首先要清楚高调慈善的概念。高调而行,是指利用媒体、网络等一切传播途径,积极倡导宣传的行事方式。从发展角度而言,高调慈善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从而使社会关注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某种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发展。无论如何,高调慈善还是慈善,它能够帮助到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然而,仅仅依靠一些企业家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关注。高调慈善可以作为这么一个联系社会和弱势群体的纽带,唤起社会对他们的关注。这样,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二,从号召力角度而言,高调慈善能够形成一种乐于慈善的社会氛围,带动更多企业家投身慈善事业,从而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陈光标作为我国高调慈善的代表,被媒体称为“中国首善”,并获得了“2008CCTV经济人物大奖”和“CCTV十大三农人物公益奖”等多项荣誉。并且,陈光标的义举获得了温家宝总理的高度赞赏,温家宝说要“向你致敬”。为什么社会给予陈光标这么高的评价?因为社会需要这样的高调慈善来号召更多的企业家回报社会。而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陈光标被推选为“最具号召力中国慈善家”,并积极动员和联合其他企业家一起从事慈善事业。这样,我国的社会慈善活动才渐渐发展,稳步前进,显现出勃勃生机。
第三,从体制角度而言,高调慈善能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监督,从而防止利用慈善的名义来满足自身不正当利益行为的发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会慈善机制的不足。毋庸置疑,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慈善机制还在完善之中。在这样的时期,媒体和群众的监督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高调慈善是一种将慈善置于“阳光”下的行为,它透明,真实,能够让人们真正感受到慈善,并且监督慈善。因此,高调慈善不会存在满足自身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综上所述,高调而行更有利于将慈善行为普及化。只有更多的人了解慈善,才有更多的人参与慈善,同时由于得到受益者和社会的认同而获得精神力量,使慈善者更有动力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我方重申,高调慈善利大于弊。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