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篇“长汀现象”——长汀经济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四篇“长汀现象”——长汀经济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之一: “长汀现象”给我们的启示(三明)
4月15日至26日,按照三明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的安排,第30期中青班学员赴广东省汕头、珠海、深圳和龙岩市长汀县进行了学习考察。通过看现场、听介绍、谈体会,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实际、深刻的发展课、开放课,启发很大,不虚此行。
一、总体观感
1、魄力造张力。长汀是革命老区,没有沿海的区位优势,没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今天所取得的成绩首先得益于他们具有抢抓机遇的眼光和开拓进取的魄力。他们认为地理位置、客观条件不是绝对的,关键在人、在思想。他们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围绕“建设山青水秀、业兴民富、诚信文明的海峡西岸经济区西部重镇”的战略目标,结合县域综合因素,大胆探索作为资源少、条件差、基础弱的县域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路子,紧紧抓住几次大的发展机遇,打造自身特色,扩张自身优势。特别是近年来,牢牢把握赣龙铁路、龙长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重要机遇期,以开阔的眼界、超前的思路、超凡的胆略去实现跨越式发展。去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增幅为近十年之最,开发区面积比2001年扩大了4倍,外商投资企业从2000年的几家发展到现在128家,工业产值、税收分别是2001年的12倍、33倍,跃居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市榜首,被龙岩市总结为“长汀现象、长汀模式、长汀经验、长汀精神”在全市推广;省委卢展工书记把长汀县的发展称为“长汀现象、长汀经验、长汀精神”。
2、载力造潜力。规模经济的扩张,需要强有力的承载。长汀县一手抓园区建设,一手抓项目带动,以高起点的规划、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一流的管理服务,打造最佳载体,增强发展后劲和潜力,迅速提升经济发展层次。在园区建设方面,去年,长汀经济开发区共报批工业用地2269亩,建成标准厂房20.8万平方米,在建厂房37.2万平方米。目前,在园区扩张带动下,城区人口从原来的9万多人增加到现在的14万多人,强势集聚正在形成。在项目带动方面,去年,新开工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50个,其中生产性项目38个。新投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生产性项目29个,其中,18个新增长点项目新增产值36亿元。新办境外企业38家,总投资1.3亿美元,崛起之势咄咄逼人,后劲之足令人称啧。
3、外力造活力。长汀县善于借助外力,使经济焕发活力。他们努力创新招商机制,严格实行招商责任制,形成全社会招商引资的强大合力。树立“投资者是上帝、引资者是功臣、公务员是公仆”的工作理念和“关照小事成就大事”的思想意识,把业主的“鸡毛”当“令箭”,重视事关招商引资大局的细节问题。同时,注重创新招商方式,多形式招商,充分发挥企业的招商主体作用,实现以外引外、以商引商。去年,共签订外引内联合同项目69项,总投资20.8亿元,合同利用县外资金19亿元,增长63%。自2002年以来,先后有1000余名客商到长汀考察,目前已引进138家企业落户。其中,纺织服装有梦特娇、花花公子、保罗、耐克等国际品牌和安踏、利郎、李宁等国内品牌落户,针织有香港南益、飞达等知名企业进驻,农副产品加工有盼盼食品、康佳味等知名企业加盟。
4、合力造实力。一方面,长汀县用足用活省、市出台的优惠政策,努力创造投资效益最好、安全系数最大、办事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优的良好环境,创造引得来、留得住、有奔头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把环境营造从“物”的层面提高到“人”的层面,树立“人 人都是投资环境”的意识和“政府是营造环境的中心”的理念,确立“亲商、重商、扶商、安商、富商”的意识,变后发优势为先发优势。通过软硬环境的不断提升和整合,使单一效应的环境因素产生叠加效应、“洼地”效应,吸引更多人才和资金的聚集,打造出自身投资环境的综合实力。
二、主要做法
1、做大工业经济,壮大发展实力。长汀县深刻认识到工业化的重要性,在统一全县认识后,敏锐捕捉机遇和信息,大力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建设“万台针织城”,并紧紧抓住新世纪头10年的产业布局期,全力打造“全国纺织产业基地县”,力争成为闽粤赣边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中心。同时,大力规划发展机械制造业。在“十一五”新一轮发展中,规划中进一步提出要把长汀县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西部重镇,并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力争抓住几个对长汀工业化具有全局影响的大项目,做大做强一批成长型龙头企业,培育纺织、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力争到2010年实现工业产值100亿元。
2、做实项目工作,夯实发展后劲。长汀县深知发展要高速度必须要靠大项目、好项目、龙头项目支撑,坚持把项目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和载体,不断创新抓项目方法,促进项目落地。在具体工作中,一是抓项目工作重点。坚持资源型、非资源型产业并举,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坚持基础性、生产性项目并举,大力发展生产性项目。二是抓项目工作质量。坚持发展财税点、就业点和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三是抓项目生成机制。坚持生成包装向上争取、利用外资、区域协作、激活民资和产业链项目。四是抓项目综合服务。坚持推进项目中心、行政审批、政策扶持、效能督查、评比机制等综合体系建设。
3、做强工业园区,增强发展载体。长汀县始终把发展工业园区作为发展工业、培植新经济的增长点,提升产业水平和承载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通过高起点的规划,高速度的建设,倾力打造具有强大辐射力的工业园区,通过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拉动城市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开发区建设带动集聚、带动投资增长,将开发区从“聚集产业”的层次提升到建设“汀州新城”的新层次,使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相匹配,让产业园区与城市建设相协调,使长汀县工业化、城镇化互联互动、共生共长。在具体工作中,长汀县建设腾飞开发区采取了四条措施:一是政府筹措资金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通过建立担保等举措争取金融支持筹资2亿元。二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干部职工和群众、被征地的农户投入开发区建设3.8亿元。三是采取“飞地工业”、税费返还等优惠政策,引导聚集开发区建设合力,实现全县上下联手兴建开发区。目前,乡镇、县直单位兴建了9个工业园区。四是细分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做好“以商引商”建特色园区。
4、做好服务保障,建好发展环境。长汀县把投资环境作为招商引资和工业发展的“生命线”,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投资环境。一是在服务机构设置上,大胆创新,因事设岗,因岗选人,精简9个县直部门,设立针织工业局、轻纺工业局、机械工业局、稀土办和腾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整合县农业局、畜牧水产局、乡镇企业局部门技术力量,组建远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全县农口106名干部全部划归远山公司旗下。二是在服务制度建设上,建立帮扶、严格考核。对经济管理服务部门,将有无亲商意识,能否做好亲商工作列为主要考核内容之一,实行经济工作“一票否决制”,制定被诉待岗、职责监管、跟踪督查等一系列制度。近两年来,产业成绩突出的20余名干部被提拔重用,未完成经济任务的2名科局长引咎辞职、4名乡镇县直单位副职被免职、6名干部待岗。三是在服务方法方式上,实行“全天候”、“贴身式”服务。建立项目审批全过程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体系和项目投产后的全天候服务体系。
三、几点启示
1、必须解放思想促大开放。观念是重要的生产力。作为经济发展较好的永安,更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坚持只要有利于发展的,就要鼓励干,允许试,不争论。在全市范围进一步开展“解放思想、破除障碍、促进发展”的大讨论。组织领导干部赴发展地区学习考察和挂职,请一批具有前沿意识的专家、学者、企业家讲课,坚决破除自我满足等思想,破除怕失权失利、怕冒风险等杂念,把解放思想体现在工作谋划、工作落实、政策执行、干部使用上,落实到每一件具体工作中去。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全市上下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营造全市上下关心发展、支持发展、一切为了发展的良好环境,为建设海峡西岸区域中心城市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
2、必须狠抓项目促大突破。发展为大,项目为先。没有项目,就不可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也就没有保证。近些年来,我市项目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竞争力强、辐射面宽、带动力强的大项目落地还不够多。要牢固树立“项目是重点、重大项目是重中之重”的意识,坚持不懈、持续不断、锲而不舍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深入开展“抓项目、增后劲、促发展”竞赛活动,集智聚力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力争在引进大项目上取得新的突破。坚定不移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建立完善项目招商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创新招商方式,大力推进全民招商引资。更多地采用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二次招商等招商方式,建立以商引商、以产业引商的招商机制,加强面向我省沿海地区等重点区域的招商,突出引进独资项目、引进资金、先进设备、关键工艺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智力。
3、必须提升载体促大发展。要学习长汀的开发经验,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对全市工业园区布局进行整合调整。按照园区开发建设与产业培育相结合、与城镇建设相结合、与高速公路建设相结合的思路,围绕构建产业发展大平台的目标,加快推进“一园三区”建设。“一园”,即尼葛园区,含贡川水东工业集中区、曹远大兴工业集中区和大湖金银湖工业集中区。“三区”,即埔岭汽车工业投资区、小陶台资投资集中区、洪田林竹加工集中区。把相对分散的工业区整合起来,发挥大工业区的集聚效应,参与产业分工,推进相关产业链项目落户。利用园区平台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实施“4+2”(重点发展纺织、林竹、机械及汽车零部件、旅游四大产业,继续发展建材、化工两大产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及时化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地、电、运、油等问题,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为我市打造实力永安、活力永安、生态永安、文明永安增添后劲、提供保障。
4、必须优化环境促大跨越。发展的实践证明,创造一个让业主投资放心、经营安心、生活舒心的好环境,对加快发展至关重要。始终把优化发展作为加快发展重要措施来抓,在环境建设上花大气力,下真功夫。在抓好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改善政务、法制、市场、人文、生态等软环境,树立“处处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投资主体”思想,形成“洼地效应”。实行环境建设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进一步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放低直至搬掉“门槛”,营造高效的行政环境。完善行政服务中心、重点项目办、效能监察大队“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认真开展软环境专项整治活动,按照效能建设的规定,严厉查处那些损害投资环境的人和事。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步伐,加强有关劳动力培训,为企业发展提供稳定、高素质的劳力保障。 作者为永安市委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黄茂升 之二:
“长汀现象”对永安的借鉴意义(永安)
作者:林添洪
前不久,本人有幸在中青班学习期间,随三明市委党校老师及同学赴长汀进行学习考察,对“长汀现象”进行了认真思索,深感“长汀现象”对我市经济发展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长汀现象”的基本内涵
长汀县地处福建西部,拥有悠久历史文化、源远客家文化、丰富革命文化,是千年古城、客家首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著名革命老区。长期以来,该县既无资源优势又无区位优势,人口多,产业基础薄弱。近年来,该县以推进工业化为主导,积极探索出一条资源少、条件差、基础弱的县域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路子。2005年,该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增幅为近十年之最;省级长汀开发区面积比2001年扩大4倍,外商投资企业从2000年的几家发展到128家,工业产值、税收分别是2001年的12倍、33倍;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市,并跃居榜首。2005年4月,省委书记卢展工到长汀县调研时,对这个被列为国家级的贫困县取得的成绩表示高度肯定,生动地把跨越式发展的成就誉为“长汀现象”。
二、“长汀现象”的主要经验
1、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抓住机遇,培育工业主导产业。该县认为发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县域经济,首先必须准确地认识机遇、抢抓机遇。一直到1999年前后,多年苦于寻找发展路子的长汀县决策者,才深刻认识到工业化是长汀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山海协作”战略和发达地区将进行“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敏锐地觉察到发展劳动密集型的针织业适合县情,提出建设“万台针织城”的目标,到2003年又提出打造“全国纺织产业基地县”。目前,该县纺织企业达到190多家,初步形成纺织产业集群,成为闽粤赣边纺织服装产业的基地中心,2005年5月,该县纺织产业还列入全省第一批加快产业聚集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名单。其次,创造机遇是该县在发展县域经济的实践中得出的又一经验。近年来,该县加强赣龙铁路、龙长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创造了更大的发展新机遇。从2004年开始,积极规划发展机械制造业,引进闽兴专用车、凯鲍汽车、舒驰电动车等龙头企业项目,并围绕其产业链,兴办畅通车桥、蓬甫钢圈、汽配件等12家上下游企业,使长汀机械制造业有良好的开端,这是创造机遇而获得的成效。
2、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开拓创新,招商引资,壮大工业主导产业。该县把项目建设作为做大做强工业主导产业、发展县域经济的强力支撑,不断深化“两个并举、两个大力、三条原则、四条渠道、五项措施”的项目工作思路和工作机制。坚持资源型、非资源型产业并举,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坚持基础性、生产性项目并举,大力发展生产性项目;坚持符合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规划,符合新的经济增长点、财税点、就业点,符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高项目工作质量;创新向上争取、利用外资和区域协作、激活民资和现有企业延伸的项目生成机制;不断推进项目中心、行政审批、政策扶持、效能督查、评比机制等项目服务体系建设,推动项目建设取得较大成效。2005年,新开工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50个,其中生产性项目38个;新投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生产性项目29个。同时,该县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树立“投资者是上帝、引资者是功臣、公务员是公仆”的工作理念和“关照小事成就大事”的思想意识,并不断创新招商引资形式,注重以友招商、以诚感商、亲商扶商,推行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开展网络招商,进行考察招商,组织与发达地区双向招商,实行挂职招商。据不完全统 计,2002年以来,有1000余名客商到长汀考察,引进138家企业,其中梦特娇、花花公子、耐克等国际品牌,安踏、利郎、李宁等国内品牌,香港南益、盼盼食品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长汀,为该县打造工业主导产业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3、坚持抓好园区建设,拓宽思路,构建平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该县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以开发区建设带动集聚生产要素、投资增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一方面,注重拓宽开发思路,突破开发区建设的资金瓶颈。坚持“统一规划,分期开发、建设一片、滚动一片”的滚动式开发方式,实施园区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的战略。实行“飞地工业”政策,兴建9个工业园区;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民间资金、农民征地补偿款等各种资金3.8亿元投入开发区建设;加强银企合作,争取金融机构支持近2亿元投入开发区建设;吸引外商、本地民营企业、在外经商回归家乡、民间财团等不同投资,建立特色园区,不断加快开发区建设步伐。另一方面,注意提升开发区发展层次,树立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发展的理念,让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相匹配,将开发区从“聚集产业”的层次提升到建设“汀州新城”的新层次,让产业特区成为工贸新城,让产业园区快速融入城市建设,使所有居民都有能享受到开发区发展带来的成果。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大批农村居民向城区转移,城区人口从9万多人增加到14万多人。
4、坚持优化发展环境,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提高工业化发展的服务水平。该县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意识和“政府是营造环境的中心”的理念,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一方面,在服务机构设置上提高工业化发展的服务水平,因事设岗,因岗选人,做到一个产业、一个机构,建立起高效的运作体制。一方面,在服务制度建设上提高工业化发展的服务水平,建立工业主导产业规模企业挂钩联系制度,实行经济工作“一票否决制”,制定被诉待岗、职责监管、跟踪督查等一系列制度。另一方面,在服务方法方式上提高工业化发展的服务水平,建立项目审批全过程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体系和项目投产后的全天候服务体系,并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对全县16—40周岁人员实行免费技能培训,培养产业工人,拓展招用工领域,与内陆省份一些劳务输出大县建立长期的招工联系网络,保证企业用工,还出台农民工购买经济适用房、子女教育、户口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有效地转移农村劳动力3.8万人,解决基本的产业工人和技术工人需求,不断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和好评。
三、“长汀现象”的借鉴意义
1、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近年来,在自身条件差的情况下,长汀县县域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思想的解放,敏锐地捕捉到发展机遇,甚至是创造机遇,在全市上下形成敢为人先、你追我赶、勇创一流的发展氛围。当前,我市已进入发展的关键阶段,与全省其它十强县市有进一步拉大差距的趋势,三明其它县市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与我市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从而不断加大我市发展压力和难度。为此,我市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只争朝夕,全面加快建设海峡西岸区域中心城市的步伐。
2、坚持以工业经济为主导。长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大力实施“以开发区为龙头,以纺织产业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重点”的工业化发展路子,出现纺织、机械产业两翼齐飞、竟相发展的工业格局。为此,我市要进一步明确工业立市的发展思路,着力培育壮大纺织、林竹、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化工及化纤等工业主导产业,不断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
3、坚持以项目带动为重点。长汀县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使项目建设成效明显,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引进一大批项目,但支撑经济发展的大项目、生产性项目不多,在引进知名企业落户方面与长汀县有较大差距。为此,我市要不断创新项目服务体系,大力推行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网络招商等行之有效的招商方式,推动招商引资工作长足发展。
4、坚持以工业园区为依托。长汀县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开发区建设,并让开发区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相匹配,把开发区提升到建设城市新城的层次,使产业园区快速融入城市建设,这种做法很值得我市学习。目前,我市园区建设资金主要靠银行信贷和财政投入,民间资本投入较少,同时园区建设过于强调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匹配性较差。为此,在抓好尼葛开发区(含曹远大兴工业园、贡川水东工业园、大湖金银湖工业园)和埔岭汽车工业投资区、小陶台商投资集中区、洪田林竹加工集中区建设的同时,可以学习借鉴长汀县的做法,解决园区建设资金不足问题,进一步促进城市化战略的实施。
5、坚持以优化环境为着力。长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特别是该县注重营造企业用工的良好环境,实行“免费培训—派遣就业——保障维权”有机结合的做法,推行被派遣的员工免费培训、子女就学免收借读费、享受经济适用房、为职业中介机构提供中介费的政策,值得我市借鉴参考,对于解决当前我市纺织用工较为短缺的问题,加快纺织产业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之三:
令人瞩目的长汀现象
作者: 来源:赴长汀县学习考察组
录入:政府办 责编:政府办 添加日期:08年08月19日
4月9至10日,副县长邓秀广带领县有关部门和工业园区领导赴长汀学习考察“长汀现象”尤其是长汀工业开发区建设先进经验。
考察组一行先后参观了长汀腾飞开发区、工贸新城古城工业集中区,走访了南祥针织、盼盼食品、安踏公司、凯鲍汽车制造、舒驰电动车等企业,并与长汀县有关领导进行了座谈交流,长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赖相发常务副主任介绍了该县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做法经验。通过看现场、听介绍、谈体会,我们受到了一堂生动、实际、深刻的发展课、开放课教育。
长汀县地处福建西部,是我省距省城福州最远的县,县域面积3100平方公里,人口50万,曾是国定贫困县。改革开放以来至上世纪末,长汀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主要经济指标在闽西各县(市、区)中仍位居后列。然而,近几年来,长汀却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崛起,“远山农业”品牌声名远播,水土流失得到较好治理,县城经济呈现持续、快速良好发展,一个“山清水秀、业兴民富、诚信文明”的新型山区强县雏形跃然而出,人们称之为“长汀现象”。省委卢展工书记在调研时指出:“发展民营经济,要好好学习长汀经验。长汀经验确有典型性,要好好组织学习,好好宣传”。长汀的变化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坚强领导,离不开农村工作机制的创新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做保障。
一、调整发展思路,做到科学决策
长期以来,长汀县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县,2000年地区生产总值仅2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仅4186元,工业增加值仅占GDP的23%。该届县委县政府在谋划发展时,面临着继续发展农业,还是发展红色旅游,或是发展工业的抉择,他们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用战略的眼光、开放的思维、开拓的思路,审时度势,抓住我国入世后,国际国内产业布局重新洗牌的机遇,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众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内陆转移的有利时机,果断地选择了工业兴县的发展战略,并把发展纺织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明确提出了“打造中国纺织基地县”的目标,把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思路作为建设“山清水秀、业兴民富、诚信文明”的新型山区强县的重要举措来抓。经过几年努力,纺织企业从2001年的20多家发展到2004年的170多家,梦特娇、花花公子、保罗、耐克、安踏、利郎、李宁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纺织服装品牌和香港南益、飞达等针织知名企业进驻落户。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第一名。实践证明,他们在产业选择上是大胆而明智的,在战略定位上是准确而符合实际的。
泰宁作为欠发达且与长汀县所处地理条件类似的闽西北山区小县,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如何把握机遇,如何确定和培殖主导产业,长汀的做法值得借鉴。
二、创新运作机制,打造腾飞平台 定位是方向,运作是关键。作为一个农业县,底子薄,财力有限,如何引得凤凰来?长汀县委县政府把建经济开发区作为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壮大民营经济,促进企业聚集,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抓手,他们举全县之力共同打造工业腾飞平台。
(一)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把开发区纳入县城总体规划,充分考虑工业、城镇、交通、商贸和人流、物流、商流的发展,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开发分步实施。着力构筑品味高、环保好、有魅力的开发区环境,将开发区从“聚集产业”的层次提升到建设“汀州新城”的更高层次,使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相匹配、产业园区与城市建设相协调,确保开发区建成长汀的新城区。
(二)做实项目工作,夯实发展后劲。长汀人民深知,发展要快,必须靠大项目、好项目、龙头项目支撑。为此,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项目工作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一是抓项目工作重点。坚持资源型、非资源型产业并重,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坚持基础性、生产性项目并举,大力发展生产性项目。二是抓项目工作质量。坚持发展财税点、就业点和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三是抓项目生成机制。突出生成包装向上争取、利用外资、区域协作、激活民资和延伸产业链项目。
(三)激活民资、兴建厂房。为引得企业来,县政府及时出台关于加快开发区厂房建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充分发挥财政资源的杠杆作用,撬动全县干部职工、征地农户和建筑企业集资入股建厂房,再通过贴租的形式将建好的厂房以较低的价格租赁给入驻企业,吸引了大量企业落地。在“筑巢引凤”取得初步成效后又适时转向“引凤筑巢”,鼓励企业自带项目,自建厂房。兴建厂房10万平方米,职工公寓5万平方米,落户企业200多家,利用外资16.5亿元。2007年,开发区实现规模工业产值50亿元,比增71%,占全县工业产值的63%。
长汀在抓经济促发展中讲究工作机制创新,讲究运作方法,既科学决策,又大胆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很值得借鉴。
三、完善服务机制,营造发展环境
长汀县把投资环境作为招商引资和工业发展的“生命线”,全力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一方面,用足用活中央、省、市出台的优惠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把环境营造从“物”的层面提高到“人”的层面,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意识和“政府是营造环境的中心”的理念,营造“亲商、重商、扶商、安商、富商”的氛围。一是在服务机构设置上,大胆创新,因事设岗,因岗选人,精简9个县直部门,设立针织工业局、轻纺工业局、机械工业局、稀土协和腾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整合县农业局、畜牧水产局、乡镇企业局部门技术力量,组建远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全县农口106名干部全部划归 远山公司旗下。二是在服务制度建设上,制定被诉待岗、职责监管、跟踪督查等一系列制度。尤其是对经济管理服务部门,将有无亲商意识,是否做好亲商工作列为主要考核内容之一,实行经济工作“一票否决制”,严格考核。三是在服务方式方法,建立项目审批全过程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体系和项目投产后全天候服务体系,实行“全天候”、“贴身式”服务。通过一系列软硬环境的提升和整合,长汀产生了产业叠加效应和“洼池”效应,聚集了更多人才、资金和项目。
四、做好保障服务,推动和谐发展
为了解决农村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剩、农民增收难而主导产业发展又缺乏足够懂技术、会经营的产业工人的矛盾,县政府启动“阳光工程”,采取社会承办、政府买单、免费培训的办法对县内16-40岁的劳动力进行培训,通过“培训—鉴定—就业”一体化,全县3.3万富余劳动力得到各类实用技能培训,95%的受训人员走上了就业岗位。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工人的后顾之忧,县政府把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目标结合起来,分批兴建职工新村、分期建设经济适用房,并以最优惠的价格出售给就地转移的职工,使“候鸟型”的农民工变成了安心就业的城区市民。
县政府还从子女就学、医疗卫生、户籍迁移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建立健全了产业工人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及法律维权与保障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了产业工人的后顾之忧,也有力地保障了企业用工。
政府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村企携手、村企联盟等办法探索科技引领、龙头带动、基地连接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不断丰富充实“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通过“村企联盟”解决就业1600多人,户均增收万余元,现代农业的龙头企业——远山公司,通过公司带农户,加工带种养,销售带基地,带动了加盟农户9500多户,户均增收1200元。据统计,2007年该县向企业转移的产业工人工资收入共计12.3亿元,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以工强县、以工富民”已成为广大群众的共识。
之四:
长汀:一个贫困县的产业突破之路
2006-2-27 10:28:37《中国经济周刊》
2005年,对于深处福建西部山区的长汀县来说,也许没有想到,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在长汀调研后,对这个被列为国家贫困县取得的成绩表示了高度的肯定,把长汀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称为“长汀现象”。由此,红色土地—长汀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引发关注的正是一场正在悄然进行的产业突破实践。尽管这场实践似乎仍然有些“初级”,但在福建,能够被省里领导和专家学者肯定的县域经济发展三种不同现象中,除了“福鼎现象”和“长乐现象”之外,“长汀现象”却显得尤为不同。
筑巢引凤:把优势产业做大
还没走进长汀腾飞工业园区,远远就看到一排排红红的大字高高竖立在远处开发区大楼的屋顶,“安踏”、“盼盼”、“长城”„„,长汀县轻纺局一副局长介绍说:“来自沿海许多知名企业都在这里安了家”。
“园区已有企业160余家落户,其中已经投产的有90多家,在建的有19多家,开发区累计吸引投资18.2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007万美元,实现年产值10.5亿元。”
在开发区的辐射下,一个优势的产业链开始形成。目前,全县纺织服装企业已发展到182家,针织家庭作坊130多个,就业人员近4万人。仅2004年纺织产值就达11.3亿元,占工业产值62.9%,初步形成了“纺纱—织布—服装加工—出口”和“机械生产—纺纱—织布—缝合—后整—洗烫—出口”产业链。
“尽管长汀不产棉花,但在历史上,长汀早期曾经有过办轻纺的经历,一个不大的县城,曾长期有像中华织布厂、国营长汀棉纺织厂两家具有相当规模的纺织企业,纺织大军几乎覆盖了每一个家庭,有的一家几个人搞纺织,有的几代人搞纺织,长汀发展纺织业有自己的优势。”
而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向内地辐射转移,这其中就有针织产业。
对于多年苦于发展无路的长汀决策者来说,敏锐地觉察到发展劳动密集型的针织业,适合县情,大有可为。并提出建设“万台针织城”的目标。在长汀县长卢德明看来,除了立足县情之外,强烈的机遇意识也是发展区域经济成功的关键。
不过,建设“万台针织城”的目标很快引起了各界的争议,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对于既不产棉花、又无便利交通的长汀,谁愿意千里迢迢来投资呢?”
“尽管县里纷纷外出招商引资,结果是来看的多,签约的少,折腾一番下来,却没有一个谈成的”。
“引凤还需先筑巢。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就是要打造平台,提供政策,为将来的经济发展提前创造机会。” 长汀的领导认为,在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基础的前提下,打造好平台,才能吸引更多的企业落户长汀。
据介绍,之后在长汀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推动筑巢:利用旧厂房的,三年免租金;租用开发区厂房的,给予补贴;投资者自建厂房的,15个月内建成使用,一样补贴;县里每年拿出政策性补贴2000万元,扶持产业发 展;采取激活民资办法,吸纳民间资金;实行“飞地工业”政策,在开发区划出一部分地作为乡镇开发区,税费返还给乡镇,集中乡镇的人财物力向园区聚集,共同打造产业发展的平台;投入350多万元,对农村和城市居民进行免费技能培训,解除企业用工后顾之忧„„
“与2000年新办的23家针织厂、新增的针织机2000多台相比,到2002年底,县里针织机就已经增至近万台。”卢德明说,“事实也证明,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浓厚的发展氛围和一定的产业基础,沿海企业才会被你所吸引,才会前来落户。”
卢德明举例说,原本打算撤走的香港南益集团,也因为县里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决定再投资3500万元兴办南翔公司,并在开发区建起了漂亮厂房。而泉州天守机构去年更是增资2.8亿元进行二期投资,并同时主动牵线搭桥,引来18家企业落户长汀,投资总额达7.8亿元,实现了县里提出的‘以商招商’的目的。
据此,长汀的整个纺织产业也发生了五项重大变化:由过去的小项目小企业向大企业大集团转变;从原来的租用厂房为主开始转向自建厂房为主;由过去的订单外销为主向外销内销共同发展转变;由原来手工操作向使用现代技术转变; 由闽南为主的客商向闽、浙、粤、港、澳、台和海外客商共同发展转变。
农民增收:龙头企业带来农业新变化
在立足发展优势产业的同时,长汀的传统产业—农业也开始了新的实践。
长汀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土地面积309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388万亩、耕地面积30.7万亩,对于拥有50万人口的长汀来说,人均耕地仅为0.63亩左右。
“从我们的县情来分析,我们县典型的特点就是人多地少,这样的县情如果仅仅单靠农民自产自销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是不可能根本解决‘三农’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农业的出路不在个体的农民,而在于农业龙头企业、在于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为主政长汀的父母官,卢德明县长对“三农”问题有自己的想法。
在长汀农业局,该局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了农业龙头企业—远山公司的创建过程。
“2001年10月,在整合农业、畜牧水产、乡镇企业等涉农部门的力量之后,作为农业龙头企业—远山农业发展公司应运而生,并把市场定位为开发‘远山’绿色产品、发展绿色生态、无公害农业,从而打破了原有的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也被长汀各界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工程’”。
“在创业初期,为了抗御市场风险,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县里通过政府行为介入产业运作,充分发挥政府组织群众、调控财政资金以及法律服务等优势,将全县农业生产统一纳入绿色食品产业的总体规划,以公司化运作、标准化生产和统一的市场准入,将一家一户的零散生产统一起来,从根本上扭转了一家一户生产的产品无法独立面对市场弊端的不足,并根据实际情况,确立走‘品牌、市场、基地’三同步的路子,实现‘以品牌开拓市场,以市场促进加工、以加工带动基地、以基地支撑品牌’的循环发展模式”。农业局的负责人对昔日的创业历程依然记忆犹新。
据农业局的负责人介绍,为了调动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企业采用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并通过公司与加盟农户、加盟公司签订“保价合同”,从而确保加盟者的利益。
远山丰亿蔬菜有限公司,这家所属于远山公司的结盟企业,通过订单的模式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发展关联直控基地4000亩,引导加盟专业大户121户。
远山双喜米业公司,集中推广种植佳幅占、新香玉80等优质新品种(组合),为种植大户免费调拨供种6.5万公斤,并按高出市场价15%的价格与农户签订收购加工销售合同,引导农民种植优质稻2万亩,订单收购5600吨,增加农民收入120万元。
河田鸡,这个已具备品牌效应的农产品,为了保护品牌,鼓励标准化规模养殖,远山公司决定“凡每户养殖规模1000羽以上,按每羽2元补贴场舍建设,并给予每羽3元的订单生产周转金”。据统计,仅河田鸡这一项,公司就累计扶持直控基地专业户730户,实现年出笼河田鸡189万羽的目标。
资料显示,远山农业已获得10个“绿标”、12个“无公害食品标志”使用权,数量居福建省首位,远山公司也被确定为国家扶贫龙头企业,“远山”品牌的产品已进入超市,并在福州、泉州、厦门、龙岩等市市场专卖、配送直销。2005年,远山农业实现产值1.06亿元,销售收入9300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0.1%和10.7%,带动加盟农户9510户,增加农民收入1128万元,户均增收1186元。
第二篇:长汀导游词
长汀导游词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欢迎来到我们的长汀。我是大家本次旅行的导游,邹裕。大家要是把我听成了周瑜呢我也没意见。导游嘛,管大家的吃住行游购娱,也算是个小小的军师吧。在今后的导游中,如果有什么地方我讲的不清楚,欢迎大家提出来,我将努力讲清楚。我旁边的这位呢,是我们的司机李师傅。李师傅呢,已经有20多年的驾龄了(X:我们的李师傅啊有个特长,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客人可能会说:“开车”!X:不是,师傅的特长是三心二意!)哪三心呢?开车小心、对待客人耐心、服务热心。所谓二意呢,指的是开起车来一心一意,为各位美女帅哥服务全心全意。
众所周知,在我国的长江口岸有个现代繁华的大上海。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可曾知道,在闽西-——龙岩,还有个红色的“小上海”,它就是被誉为“红色之旅”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汀。
长汀是一座古老而又美丽的山城:它具有1200多年的历史文化,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闻名遐迩的历史名流人物。这里山中有城,城中有山。被路易·艾黎称作是中国最美丽的山城。然而,它更是红色的圣地,革命的摇篮。
说到这里呢,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猜个迷。谜面是:“天凿遂道,进度第一。打一动物,3个字。”大家仔细想一想,能够打洞,能耐还强的动物会是什么呢?(“穿山甲”)没错,谜底就是穿山甲。在我们的福建呢,有专门的穿山甲养殖场。然而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呢,也被人们亲切的叫为“长三甲”。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啊,我们红四军入闽的第一枪从这里打响,中央红军第一所红色医院于这里创建,红军的第一套军装在这里缝制。这不就是“三甲”吗?
我们先来说一说第一甲——“红四军入闽的第一枪”:1929年1月,由毛泽东、朱德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从井冈山出发,向赣南、闽西挺进。3月中旬,红军由长汀县四都乡入闽,在距县城8公里的长岭寨消灭了国民党军郭风呜旅,击毙了旅长郭风鸣,取得了红四军入闽第一仗的伟大胜利,解放了长汀城。并于1932年3月在这里成立了苏区福建省委、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和福建省军区。而如今呢,也成为了全国重点保护革命遗址。
这二甲呢,就是“中央红军的第一所红色医院”——“福音医院”了。1925年,在“五卅”反帝怒潮冲击下,汀州“福音医院”的英国院长、医生、护士们纷纷逃离回国,经全院推选由傅连璋接任院长。1927年9月,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陈赓等率“八一”南昌起义部队路经长汀,医院热情为起义军服务,接收了300多位伤员。1931年福音医院成为中央苏区的红军医院。1932年毛泽东、贺子珍曾在福音医院治病疗养。次年福音医院搬往瑞金,正式命名为“中央红色医院”,傅连賞同志为院长。但实质上,长汀的福音医院是中央红色医院的前身,早已成为“红色医院”了。
说到这第三甲,红军的第一套军装,我想先跟大家探讨探讨一部电影——《闪闪的红星》,大家都看过吧。(“那肯定看过咯”。)那大家应该还记得这部影片当中的潘冬子和他父亲等红军战士的形象吧,他们穿的是红军的第一套军装。穿上了统一军装的红军,多么整齐威武,多么精神焕发啊!可是,你们是否知道,当年的红军是何时才穿上军装的?红军的第一套军装是怎么来的吗?1928年4月,“朱毛”井冈山会师,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时,没有统一的军装,有的穿着从家里带来的衣服,有的穿着从敌人那儿缴来的军衣,颜色和式样五花八门,很不整齐。红军入闽以后,在长汀城内组织了一批缝衣工人,成立了一个临时被服厂(后来发展成为中华苏维埃被服厂),用斗地主、打土豪得来的钱财和向商人借来的军饷,购买了一批灰色的布匹,仿照苏联红军的军装和列宁戴过的八角帽式样进行缝制,然后在军衣的领上缝上两块红布领章、八角帽前缝上五角星。这就是红军的军装,也是红军的第一套军装。
如果说我们的长汀是“长三甲”,那么在长汀这片土地上还有一个甲中之甲,他在中共党史上留下6个“第一”:是我国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实况的第一人、是我国用文艺体裁描写列宁丰采的第一人、是我国完整译配《国际歌》词曲的第一人。并一直沿用至今。他创作了歌颂中国工农革命的第一首歌曲。《赤潮歌》,热情地歌颂了工农革命。创办了我党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也是系统地给中国读者介绍马列主义文学艺术理论的第一人。大家知道他是谁了吗?他就是瞿秋白。1935年6月18日在长汀英勇就义,年仅36岁。
第三篇:长汀婚俗
长汀婚俗自唐至清一千多年来,基本上按“六礼”程序进行:
首先纳采,男家请媒人向女家议亲求婚,俗称讲亲;其次问名又称请庚帖,男方请问女方生年月日及名字;再纳吉,男女双方商定聘金后,先付一定聘礼,俗称“扎定”,农村称“写婚书”或叫“订合同”;又再纳征(纳币),男家把聘金全数送给女家;又再请期,男方将迎娶日期通报女方,俗称“报日子”;最后,亲迎,俗称“接亲”或“迎亲”。
建国后,颁布《婚姻法》,规定男女双方自由恋爱成熟后,到政府部门登记,便可结婚,删去许多繁文褥节,封建买卖婚姻几乎绝迹,婚礼甚为简便。但“文化大革命”后,旧时婚俗又重演,农村尤甚。
婚书也称红帖、婚帖、婚姻合同,在农村婚俗中尚盛行。内容包括:男女双方姓名、年龄、住址及家长姓名;聘金聘礼项目,数量;压定预付项目、数量都要一一写清楚。立订婚约字人(男、女)、介绍人、在见人要签押。一式两份,未行两份合在一起书写。
聘金聘礼,民国前,少则数十元,多则数百元(银元),农村多讲稻谷多少担。大户人家嫁女,聘金多如数璧还,且备办丰盛嫁妆,故有女儿是赔钱货之说,娶亲者因此而发家致富。贫家嫁娶则相反。近数十年聘金不断增加。据城区、濯田、三洲、河埔、馆前、湖坑、庵杰等地调查(1987年),聘金在3,000~7,000余元之间。除聘金糖果外,在农村还须具备猪肉、糯米、籼米、面、粉干、黄豆,数以百斤计。鸡、鸭、鱼数十斤。甚者加香菰、鱿鱼、莲子、香烟、酒、地瓜粉之类物资。庵杰、馆前一带,另加银元十几个至几十个。聘金礼物总计万元以上,实难筹措,因此婚后负债累累;造成夫妻烦恼、痛苦,甚至酿成悲剧,时有所闻。
定(订)婚后结婚前,每逢年节,男方须备办礼品送给女方,一般宜备四色:衣料、鸡、鸭、美酒、粉丝之类。女家须回赠男方鞋帽,或具红包,上书“充鞋帽”。
报日子
男方择定吉日后通知女方,除“报书”外,要备办首饰、衣裳、三牲、糖、饼之类送到女家。“报书”放置女家神龛上。如三洲等地另给女方洗头礼(鸡一只,粉干若干)。女家将猪肉、糖、饼等,分成若干份分送亲友,城区一般只分送糖果。女家回赠男家鞋袜,俗称“回奉”。馆前湖坑一带另加一条白布做的百子裤。
安床 男家铺新床,一般在迎亲前几天,女家须送木炭、肉丸、红蛋,名曰“探子探孙”。
接亲时人数多少,各地习俗不尽相同。
城区6人:新郎、大客,其余4人,兄弟、亲友均可。
谬田7~11人:逢单。新郎、大客2人(母舅或叔伯)、点灯笼、放爆仗、点香、挑饷各1~2人。
馆前6人:新郎,上三代亲房每代1人、陪亲1人、背请书1人。
接亲所备东西各地大致相同,有马灯2盏、红伞1把、米筛、糠筛各1片,祭品一副:猪头、熟鸡、活鱼(口衔柏枝);香烛、喜爆等。接亲队伍到女家时,城区和部份乡村,女家大门关闭,待喜爆鸣放三次之后才开门迎人。男方给开门、接伞、上茶、上烟者红包,以示谢意。而三洲、濯田、馆前、河埔等乡村则敞开大门迎接接亲者。庵杰则派人到村口接男方礼担,待点好香烛,摆好祭品,然后打开大门,欢迎接亲者。
女方设宴款待接亲者。先点心,后正餐,席间不喧哗不猜拳,旧时在新郎面前放一碗无盐菜,俗称“无盐席”。
盘嫁妆又称送嫁妆。城区在接亲前一天,乡间在新娘到男家当天。送嫁妆由新娘母舅或叔伯主持,提拿扛挑的人则视嫁妆多少而定。
嫁妆丰俭品种,各个时期、各个阶层不同,但不论古今贫富,脚桶、尿桶、门帘、席四色必备。建国后新娘嫁妆一般有缝纫机、单车、电风扇、电视机、皮箱(或木箱)及日常生活用品。现时多备有彩电、双缸洗衣机及电冰箱。嫁妆送到后,男家须给每个送嫁妆者红包,以示答谢。
出嫁 又称“出门”,汀俗均在晚上进行,由弟妹或女友陪送。
出门时,城区将屋内灯火熄灭,而乡间则点满堂烛,适相反,但都迅速关闭大门,并用扫把往内扫三下。新娘出门,有的乡村由新郎或长辈背出大门。旧时坐花轿,轿上有八卦、渔网、轿门锁住,新娘在轿内一路啼哭。
五十年代起,不坐花轿,改步行擎红伞。现远者有迎亲汽车,农村多用拖拉机。
人门
新娘到男家,不能立即进门,须在门前等候若干时候,短则数十分钟,长则数小时,颇为难受。通融的办法,先从侧门入屋休息,待入门时候,再从正门进来。
拜堂
先拜天地,再拜祖先,最后夫妇同拜,现城关多免去。然后饮交杯酒,入新房(农村则入新房后饮交杯酒),新婚夫妇在新房内吃面碗鸡,有的外加四个蛋。
闹房
新房内的布置城乡不同,城区床上多放柚子、花生、红枣、石榴,取“早生贵子”之意。天花板上贴书有“抬头见喜”正方红纸。乡间,于床上或写字台上放
一把斗,斗内盛满谷子,外盖红纸,上放秤、尺、算盘、剪刀、白线各一,油灯点亮,烧香照烛,祝愿仓满斗满、添丁增福。城区,闹房在新房内进行,入新房者须说句吉利话,新娘给客人倒茶请糖。宾客与新郎新娘戏闹,要求新郎新娘表演节目。乡间闹房多在厅堂举行,开始鞭爆从大门放到洞房再至厅堂,男女老幼围观,亲友凑钱包红包,用竹竿垂钓在空中,新郎须抱新娘摘取,观者任意笑闹,闹房后即于厅堂设宴款待来宾。馆前珊坑一带给闹房者每人一个红蛋。
河埔等少数村则无闹房风俗。
回娘家
汀城在女儿出嫁第三天,娘家请女婿、女儿回门,俗称“请三朝”。时须送笑包给女儿分送邻居,俗称“结缘包”。馆前一带,于第七天,母亲做糈送女儿、叫“七朝精”,女儿随母亲回娘家,须夫妇同行,男带去,女带回,不宜在娘家住宿。三洲等地称回娘家叫“脱红衫”。新娘于第三天穿红衫回娘家,换上平常衣裤,意味着结束新婚阶段。
结婚 亲友送礼,娶亲与嫁女不同,亲戚与朋友有别。旧规:亲戚不请不送,朋友则不送不请。
娶亲送礼 城区,亲戚一般送四色:喜幛(联)、笑包、柚子、喜爆;母舅送“中堂”,悬挂厅中央;朋友一般只送喜幛(联),喜爆。
嫁女送礼 城区送鞋袜、胭脂、花粉、镜子之类。乡间送围裙、衣裤布料。蛋、袜等。
现城乡多用红包代礼物。加标签,书上“充喜联”(送男家),“充胭脂花粉”(送女家)下署送礼者姓名。乡间红包一般不书写。
第四篇:厦门大学内迁长汀简史
厦门大学内迁长汀简史
1937年,在厦门大学刚改为国立大学不久,便面临了一场大灾难,即日寇全面侵华。此时此刻,厦大师生并没有被这场突临的灾难所吓倒,而是在萨本栋校长的带领下,精诚 团结,勇敢面对。抗战8年中,厦门大学不仅没有被战争所摧毁,还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人才,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更是发扬了厦大的“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
一、抗战时期厦门大学内迁长汀抗战前夕,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建的私立厦门大学于1937年7月1日正式被南京国民政府接管,改名为国立厦门大学。7月6日,教育部任命萨本栋为校长。紧接着,就发生了七七事 变和“八一三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由于厦大位于国防最前线且临近炮台,易成为敌人摧毁的目标。9月3日,生物大楼便被摧毁,于是迁校的计划被提上议程。9月4日,厦 大借闽西职业学校为临时办公处继续办公,并在鼓浪屿借得英华中学和毓德女校的部分校舍,作为学生宿舍和课堂,以维持学校正常教学工作。厦门大学迁到鼓浪屿后,还是处于 战火严重威胁下,所以萨校长多方考虑,决定进省城去商议迁校的事情。根据萨校长提出的3个原则,即“要留在东南最偏远的福建省内,以免东南青年向隅;要设在交通比较通达 的地点,以便利闽浙赣粤学生之负笈;新校址的环境,要比较优良,以使员生得安心于教导于求学”。〔1〕因此,最后决定将厦大迁往与江西省交界的山城长汀。
随后,厦门大学于1937年12月20日停课,准备迁移之事。师生从24日起开始分批出发,进行迁移。从厦门到长汀,虽说是省内迁移,但其路途也有近千里,并且闽西多山,道路崎 岖,图书仪器很难搬运。在师生齐心协力下,至1938年1月12日,人员都已安全抵达,剩下的难搬运的仪器也陆续抵达长汀。在内迁的过程中,虽然遇到种种磨砺和考验,但学生们 却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人生经验,也加深了师生彼此间的感情。
长汀地处闽西偏僻山区,初来的时候,既无校舍,又少经费,师资严重不足,可以说是一片凄凉之景。但在政府的帮助及全体师生的努力下,红红火火的开展了校舍的建造和旧房 的改建。在迁到长汀短短两年的时间,便建造了男女生宿舍、食堂、图书馆、教室、实验室、医院、操场等硬件设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来汀之后,又聘到 了急需的教师,调整了院系课程,制定了严格的教学制度,使厦门大学的教学研究走上正轨。在1938年迁汀后,共计学生239名,教职员83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4人,讲师8人,助教14人。
二、抗战时期厦门大学之抗日抗战时期,厦门大学学生不忘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积极备战,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尽一份绵薄之力,厦大师生主要是通过创办刊物和组织一些社团来开展抗日救亡 运动。
厦门大学在抗战时期出版了一系列刊物,有发展各个领域学术的,如《语言文字导刊》、《科学》、《教育周刊》、《经济》。同时,由于厦大历来就有抗日爱国的光荣传统,曾 在九一八事变后,就出版了《救国出路》、《抗日救国须知》、《抗日救国方案》等抗日书刊。在七七事变内迁长汀后,也立刻组织出版了抗日刊物《救亡言论》,其目的是在于 “能够唤起读者的警惕„„对每个不愿做亡国奴的同胞说明大时代里的神圣责任,共同起来推进这大时代的巨轮”。〔2〕其文章如《从“屈膝到抗战”》、《抗战呐喊》等,都体 现了厦大学生日益增加的抗日民主意识,并为迁往长汀后开展抗日办刊活动奠定了基础。内迁长汀后,厦门大学救国服务团继续开展活动,在经费短缺的困难条件下,于1938年3月 13日正式出版了《唯力》报刊。《唯力》在第一期《献词》里便直接道出了它的发行目的:“一方面冀将平日研究学术之一得,公诸社会;他方面是要把我们心坎里救亡的呼吁,从 文字上广播给本地民众和全国同胞。”“唯力”二字的意义也是“唯有集合全国的一切人力、财力、物力,才能打破中华民族的历史难关”。《唯力》报刊不仅为进步文化的传播 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与当地的抗日活动相互呼应,相互促进,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自1939年至1942年,厦门大学总共有13个社团,分别是:“厦大剧团、铁声歌咏团、数理学会、中国文学会、教育学会、化学会、经济学会、机电工程学会、生物学会、法律学会、政治学会、华侨学会、木屋学社。”〔3〕这些社团有以研究学术为宗旨的,也有专以抗日救亡为宗旨的。但是两者会经常交叉,学术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学术。如华侨协会乘“ 三二九”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日,举办了“当前的救侨问题”座谈等活动。具有代表性的是铁声歌咏团,以歌咏作为宣传手段,唤醒民众,宣传抗战。在校内,他们举办演奏会,为难民筹集善款;在陈嘉庚莅校时唱出学校的精神和成为“南方之强”的信心和决心;在萨校长赴美时,用国歌唱出抗战胜利的信念。在校外,他们跋山涉水,深入到农村的穷 乡僻壤,教民众唱歌,为村民服务,慰劳驻军等等,用洪亮的歌声激起人民的斗志。教育学会还在当地的爱国路举办了一所民众夜校,救济一些失学的民众和展开一些抗日宣传活 动,学会还拟定了具体的《战时民众训练课程纲要》以合理开课。即使在假期的时候,学生也不忘抗日救亡的大任,他们成立了“国立厦门大学战时后方服务团假期工作队”,1939年暑假分别在新桥、林田、童纺展开了各种活动。
三、抗战时期厦门大学之成功办学八年抗战期间,厦门大学为何能在这个偏僻的小县城顽强的生存下来,并大力扩充了师资,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呢?可以说,这是综合因素结合的成果,包括校长的付出,教师的努 力,学生的刻苦,社会的支持等等方面。其中,我认为最为主要的因素包括以下3个方面:
首先,厦门大学非常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萨校长当时就说过这样一句话:“本校一向对学生的程度的提高非常注意,在量与质不能兼顾的情形下,对质的改良,比量的增加尤为 重视。”〔4〕虽然此时的厦门大学资金短缺,条件艰苦,但她并没因此放松了对教学质量的监督,无论其课程,考试,教学都有严格的要求。对于课程,学校极为重视学生的基础 知识,并出现了厦大独有的一道风景线,就是由名教授教基础课,如萨校长教授普通物理学、普通制图学等,周辨明教授教英文课,吴士栋教授教西洋通史等。并明确规定一年级 的学生必修国文与英文这两门课,不及格者要重修,重修不及格者则令其退学。除此之外,课程上还注重对学生通识的培养,要求文科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理工科 学生不能没有社会科学知识,所以严格规定各院系学生必修国文、英文、中国通史、高等混合数学以及一门社会科学的课程。在考试上,学校要求严格,实行严进严出的原则,平常小考不断,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加以改进,学校还规定:“凡一年所修学分考试成绩有二分之一学分不及格或三分之一学分不上五十分者退学。”〔5〕故每年被淘 汰的学生不少。对于毕业生的考试要求也很严格,一般3人中至少有一人不能按时毕业。学校在此期间还制定了《母校修正通过毕业试验暂行办法》,以保证毕业生的质量。在教学 上,学校还实严格的导师制,制定了《国立厦门大学导师制施行细则》,规定每一个导师最多带15个学生,并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进行训导,且做记录以便最好地了解每 个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在教学上还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甚至在迁汀期间,生物系的学生都不忘借此机会对闽西的寄生动物、鸟类及其他脊椎动物的形态生 态进行研究。学校还积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至1941年,已建成实验所31间,可容纳621人,这对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厦门大学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保障学生的利益。在战火硝烟中,厦大认识到,使学生安心的学习成为这特定时期的头等大事之一。为此,厦门大学设置了一些机构,如生活自 助委员会,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问题。并派人去产粮区采购大米、黄豆,提倡学生吃糙米,还规定给学生提供早餐配黄豆、中餐配青菜的饮食要求,以基本保证学生的身体正常健康 需要,学校还自制豆腐以增加学生的营养。并为经济困难的特困生介绍校内外的兼职工作,解决其燃眉之急。除此之外,学校还在免费与公费制度上制定了一些具体章程,以帮助 战时家贫力学和成绩优异的学生。厦大确定每年的免费生约为60名。同时在公费制度上,厦门大学也尽量扩充其名额。在公费制度内,设置了奖金、津贴、服务所得3个方面。奖金 方面又包括了6种:(1)嘉庚奖学金,(2)林文庆奖学金,(3)刘树祀奖学金,(4)萨师俊奖学金,(5)中正奖学金,(6)各省教育厅奖学金。这些免费制度和奖学金的总额是很庞大的,以1939年为例,其总额就达到21808元。相对于当时学校的经济状况,已经占有很大的比例了。这些政策的设立,给予学生以正确的学习导向,对学生起到了鼓励作用,也为全校 师生员工树立了爱校爱国奋发图强的榜样。学校还想尽办法寻求各方的支援,如当时就得到了闽西学生救济委员会所赠送的多件特殊药品,还有一些大学的教授捐款。像美国波士 顿大学的布鲁斯教授,斯坦福大学主任Terman博士都慷慨解囊,以资助学生。
第三,厦大为建立起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而不断奋斗着,尤其是萨本栋校长的辛劳付出。自萨校长来到厦大的第一天时,就以清华的标准来要求厦大。他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聘请高素质的教授。所以,他亲历亲为,利用其个人声望,以及与清华大学和留美公私的关系,为聘请到优秀的教师而四处奔波,在其不懈努力下,群贤毕至。如在1939年 就聘到李宗池、肖伟信、傅鹰、黄开禄、叶明升等15名教授,在1941年又新聘各院系教授多人,如施哲存、周长宁、时昭涵、徐人寿等等,这些教授大都在国外著名大学学习过,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都是当时的一些名士。这些教授也是具有清华特色的,在51名教授中,有47名是来自清华大学的。除了大量聘用知名教师,学校还积极培养年轻教师,尽量 给他们多提供深造的机会,千方百计去发展他们的才智。如萨校长就曾经动员和帮助陈梁生等去报考庚款留学,陈梁生后来在土壤学方面很有成就。另外,厦大还邀请校内外著名 学者名流来校演说,广泛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如在1944年就有英国纽凯索大学英国文学系教授雷立克特地来汀专阅母校,曾作5次演讲,又为英诗引论班同学讲学3小时。同时,美国地质地理专家葛德石曾作公开演讲一次,并为经济地理学班同学讲学一小时。他参观母校时,称赞不止,并称厦大为加尔各答以东之第一个大学。随后,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生物化学教授李约瑟博士来校讲演,讲辞内容丰富,让学校师生受益匪浅。这些学者的到来,为厦门大学在抗战时期开展科学研究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对于师资 的管理,学校也积极向清华学习,实行民主治校,教授治校,并根据厦大自身的情况,设立一些常设委员会,从职员中聘定委员,在1941年,就设立了招生委员会、校舍建筑委员 会、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等13个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各司其职,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四、抗战时期厦门大学之成就厦门大学迁汀的8年中,积极抗日,努力办学,不仅有条不紊的发展,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从学校自身来说,首先表现在增设学院和招生人数的增多上。在刚来到长汀的时候,学校只有3院8系,3院分别是文学院、商学院、理学院。当时的学生一共为284名,教师83名。到1940年,学校便发展为4学院13系,学生也发展到600余人。到1944年,全校发展为4学院15系,在校学生已有800余人。1945年抗战胜利时,全校发展为4院15系,教授、副教授94 人,学生达到1044人。其次表现在教师所取得的成就上。当时的校长萨本栋便是一个榜样,他非常重视学术研究,曾在美国出版了英文版的《线路分析》上册,在厦大出版了《七 股算机设计》,其论文如《矩阵与张量》、《三相电路中的双相座标系》等也受到科技界的重视。萨校长还获得了美国荣誉褒奖和国民政府的三等景星勋章。除此之外,学校的许 多教师在学界也颇有成就,如当时的李培囿、阮康成、张文昌3人合译的《教学视导原则》一书获得教育部奖金,文学院的周辨明教授被教育部聘为方音注音符号修订委员会委员。第三,除教师的饱学钻研,学生也勤学刻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教育部于1940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学业竞试,厦门大学以最少经费取得最好成绩,获得团体第一名,在第二届竞试中还蝉联第一。在1943年的本省专科以上学校学生辩论会和联合国论文竞赛中,也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当时的厦大毕业生也卓有成就,如1939年在英国留学的 卢嘉锡和沈金在伦敦大学研究卤族原子放射性的研究和炼油问题研究上获得宣读论文之荣誉。1943年厦大生物学系毕业的曾呈奎在美研究琼胶藻类获重大成果,被当地政府及各界 人士所推崇。当时的学生后来成为两院院士的有15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人,大学校长6人,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教授、企业家数百人。〔6〕当时学校在长汀的各种活动也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从教育方面来看,初来长汀时,长汀全县只有一所中学,小学也是极少数,大部分是私塾,接受高等教育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当时在厦大读书的无一人来自长汀。在厦大内迁以后,长汀教育出现蓬勃朝气的局面,1939年建立了长汀县立初级中学,由厦大毕业生潘懋鼎任校长,也增设了多座小学,接受 高等教育的人也逐年增多。另外,厦门大学的教育学系,商学系创办了夜校,学校又常开展演讲会,辩论会及抗日宣传的活动,让当地民众接触一些知识和接受教育,大大活跃了 当时的社会学习的氛围。其次,厦门大学迁到长汀后,带动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就全校师生的消费及学校的经费来说,每年就有二三十多万。在厦大的帮助下,县政府顺利地 开展了一些市政活动,如长汀改造马路,开辟公园等工程。其三,是对社会风气之改变上,长汀由于地理及经济原因,其民众思想也是很封建保守的,他们见不得学生奇装异服,跑跳踢打的,尤其看到女同学抛头露面,本地人更是觉得有伤风化,然而经过厦大师生共同的努力,在举行多次比赛之后,风气大为改变,看见大人小孩男的女的跑跑跳跳都不足 为怪了,并且还建立了长汀体育场,为民众强身健体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厦大8年,在教育史上谱写了一段光辉的篇章。从内迁长汀办学众多的宝贵遗产中,其内迁闽西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使厦大成为当时国内最完备大学之一,“印度加尔各答以东最完 美的大学”。而校长与师生同甘苦共患难,从严治校,身体力行,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更是自强精神的表现。这种精神是厦大特有的精神财富,并一直勉励的全校师生不断追求 真理,“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注释:
〔1〕许乔蓁、林鸿禧:《萨本栋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5页。
〔2〕〔3〕厦门大学校史编委会:《厦大校史资料》第2辑,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142页。
〔4〕〔5〕〔6〕陈武元:《萨本栋博士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7、88页。
(本文作者 杨宁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福建厦门361005)
第五篇:长汀同心学校参观心得--
参观日期:2016-11-18 参观人员:
参观学校的背景:学校共5名老师,每个人都身兼多职,平时周一到周五上午会在县城办公,周五下午回到同心学校(在村庄里),25个孩子们也会在周五下午从附近的各个学校回到同心学校(低年级的有车接送),同心学校就是孩子们的家。老师们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
一、别的机构的优势:
链接资源强
1、得到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在每个小学搞活动或者放电影都能收到欢迎,老师们也会积极配合,甚至会停课一下午组织学生看电影,而且老师们也都是志愿者,都会提前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2、得到村委会和乡贤的支持,为了这个项目村委会出面与乡贤沟通让出场地(原先小学租给私人办厂)。
3、老师们都很敬业,每个人都身兼多职,条件艰苦都努力克服,长时间的坚持下来。把学生们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起陪他们成长,体验酸甜苦辣的生活。
4、善于运用社会资源,把教育局一位心理咨询师拉入自己的义工团队,互相学习交流;还能拉一些与项目相关的其他项目经费(100场电影)
二、参访心得体会
觉得在那边能够坚持做这份工作确实很不容易,确实是发自真心的有想要为家乡建设贡献精神。与罗老师访谈也得知,老师们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培训,每次培训完之后都会运用到时间生活中,罗老师不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不辞辛苦,发动更多的人做义工,还主动承担起义工培训的工作。老师也谈到自己的学生的案例,感觉很多来到这边的学生都是很幸运的,一些改变较大,成效很明显。(孩子从不说话到主动说话;有孩子成绩进步快;通过孩子的改变还带动孩子父母改变)
三、可以学习到的地方
老师们的敬业精神和贡献精神
穴位敲击,情绪排解的方法。学校老师都很虚心好学,寻找一些适合孩子们的教育方式。我们做老年服务业可以运用穴位敲击的情绪排解方法。
------------------
2016-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