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强特殊时间节点学生安全管理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
关于进一步加强特殊时间节点学生安全管理教育工作 的实施意见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的来源和层次更加复杂多样,加之社会大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得我院学生管理教育工作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为适应学院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安全管理教育工作,结合学院学生管理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离校等特殊时间节点安全管理教育内容这一主线,突出重点,加强教育,规范行为,合理引导,多途径介入,进一步提高学生安全管理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形成工作实践中的长效机制,积极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确保学院安全稳定。
二、时间节点
1、第一学期管理;
2、军训管理;
3、节假日管理;
4、重大活动管理;
5、复习考试管理;
6、实习实践管理;
7、毕业离校管理;
8、专项维稳管理;
9、封校时期管理;
10、重大检查管理;
11、奖、助学金评发管理;
12、成绩公布后管理;
13、重大事件管理;
14、夏季管理;
15、平安夜圣诞节管理;
16、学生严重违纪处分后管理;
17、辅导员调整后对班级的管理。
三、教育内容
(一)第一学期管理
1、目标:强化教育,夯实基础,完成由高中生向城院大学生的转变。
2、重点:(1)抓好第一次,如:开好第一个班会,组织好第一次升旗,组织好第一次上课等。(2)针对大一新生专业课程和社会需求,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扎实推进各种教育,如:时事政策教育,理想、成才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道德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安全防事故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4)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排查梳理,建立特殊群体档案。(5)抓好班级团队组建,选好班团学生骨干,明确职责和任务。(6)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项管理工作的责任、标准和要求。(7)抓好养成教育管理,对学生各种行为进行规范。
3、要求:一是严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对做好城院学生的认识。二是严养成,点滴规范言行举止。三是严制度,全方位落实一日生活制度规定。四是严标准,学习工作上争先创优,工作作风上雷厉风行,日常生活中遵规守纪。
(二)军训管理
1、目标:规范行为,凝聚精神,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
2、重点:(1)配合教官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军事技能。(2)严格一日生活制度管理,规范新生的日常行为。如:抓好内务标准,增强时间观念。(3)做好军训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4)选好方队或者班级负责人,建立班团干部队伍雏形。(5)组织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强化大一新生的学校归属感。(6)做好新生体检工作。(7)排查安全隐患,合理、妥当处理军训期间的突发事件,譬如新生疾病突发等。
3、要求:一是加强对军训全过程的组织领导,除全程跟训、助训到位外,要精心组织好每一项活动。二是践行“四知一跟”的工作要求,深入做好军训期间学生的思政管理工作。三是严格抓好一日生活制度的落实,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范日常行为。四是认真排查各类安全隐患,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确保军训期间的安全稳定。
(三)节假日管理
1、目标:增强学生节假日安全意识,严格他律,实现自律。
2、重点:(1)利用班会、专题教育等途径,扎实搞好节假日教育和返校的收心工作。(2)严防提前离校,严格请销假手续,逐人做好去向登记,必要时与家长进行沟通。(3)充分发挥各级学生骨干作用,把好假日期间的安全关。(4)组织与留校学生签订安全承诺书。(5)明确各级、各类人员责任,严格各级、各类人员值班。(6)制定假日期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好实地演练。
3、要求: 一是加强主题班会教育,特别要搞好出行、消防、人身、财产安全等教育。二是排查安全死角,对教室、宿舍进行过细的安全排查,提前清理易燃、易爆品,关掉电源、关好门窗,确保节假日安全。三是加强各级、各类值班和假日巡逻,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和报告。四是认真对学生去向进行登记,掌握每名学生假期期间
校内外基本动向。五是做好宿舍假期管理、特别是安全管理,提高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四)重大活动管理
1、目标:加强组织协调,搞好相关保障,确保活动安全实效。
2、重点:一是严格履行院、系举办大型活动审批手续。二是搞好安全、文明、守纪教育。三是各级领导在职在位,加强对现场的组织领导。四是做好宿舍区安全保卫工作,严防丢失被盗。五是遇有特急、重大事故发生,适时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六是做好消防疏散通道的检查和疏导工作。
3、要求:一是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对大型活动的管理,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二是必须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由主办方对活动工作全面负责。三是通过班会等途径,搞好相关教育,确保参与人员遵守秩序,听从安排,严禁起哄、拥挤、吵闹等扰乱场内外秩序的行为,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入场。四是学生处、保卫处及院自律委要加强值班巡查,及时协调、发现、处置各种问题。五是加强对宿舍的管理,关掉电源,锁门锁窗,严防丢失被盗和其他事故的发生。六是加强对现场的管理,防止拥挤踩踏,遇有突发情况,确保疏散通道畅通。
(五)复习考试管理
1、目标:诚实守信,管教并举,营造良好的考风。
2、重点:(1)开好班会,加强诚信考试教育,签订承诺书。(2)做好宿舍安全管理工作,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力度。(3)按时作息,防
宿舍区丢失被盗。(4)抓好复习期间内务秩序,防松防散。(5)注重考试和考后文明习惯养成,确保教学区和甬路清洁无乱扔纸屑。
3、要求:一是各系、各班利用班会、班委会进行专题考风考纪教育,防范违纪作弊。二是对作弊行为,依规从速处理并通报全院。三是学生处、宿管中心、各系加强考试期间的宿舍安全管理和日常巡查,重点防止出现夜不归宿、通宵上网等问题,各级各类值班要认真履职尽责;四是规范内务养成,保持公寓楼的良好秩序。
(六)实习实践管理
1、目标:严格自律,确保实习实践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重点:一是强化毕业生从自然人转型为社会人的锤炼。通过教育管理,使三年级学生强化实践,完善人格,恪守职业,掌握生活,体味社会,通过反复的磨练逐步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社会人。二是加强学生动态思政教育管理。把思政教育管理重点放在日常防止出现恶性事件和注重校外实习安全上来。三是加强毕业前相关教育。主要包括就业形势和择业创业观教育、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就业心理教育与就业安全教育、文明离校教育等。四是做好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五是加强毕业生宿舍安全管理工作,严查违电,规范秩序,确保安全。六是做好留宿在校三年级学生动态跟踪管理工作。
3、要求:一是深入宿舍,做好安全管理和预防工作。各系、各毕业班辅导员定期深入宿舍查隐患。原则上毕业班辅导员每天不得少于三次深入宿舍。二是做好服务,注重育人。在学生实习期间、返校答辩期间以及毕业离校期间,各级各部门做好毕业生的服务工作。三
是动态管理,安全提示,思政优先。在离校实习期间,各毕业班辅导员通过QQ、MSN、短信、电话等形式,定期与在校外实习学生进行交流,提示学生防止上当受骗,误入传销组织,警惕和防范各种潜在安全风险,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七)毕业离校管理
1、目标:强化管理教育,确保毕业离校工作高质量、高效率。
2、重点:(1)事前通告。通过电话、短信、QQ等形式,确保将返校事宜和离校有关手续提前通知到每位毕业生。(2)开好一个大会,即毕业生离校协调欢送会。(3)严肃纪律,防酗酒滋事、打架斗殴、损坏公物、恶意起哄等现象,发生一起,严肃处理一起。(4)搞好一个活动,如开好一个毕业生先进事迹报告会或者签名宣誓活动等,使其再次感受母校的关注。(5)做好离校服务工作,使毕业生微笑离校。(6)做好宿舍交接工作,防损坏公物现象发生。(7)做好毕业生关注问题的解释、处理工作。
3、要求:一是开好大会,搞好教育。各系、各班通过毕业欢送会、毕业安全文明离校动员会等形式,加强教育。二是组织协调,服务学生。学生处牵头,协调相关办理离校手续的处室召开专门的毕业离校协调会,充分协调,切实做好毕业生离校工作。三是有效介入,化解矛盾。毕业离校期间发生的各类矛盾,有效介入,防止出现扯皮、推诿现象,确保矛盾及时有效化解。四是严肃纪律,安稳离校。凡在毕业离校期间发生恶意起哄、故意损坏公共财物、酗酒滋事等情形,从严、从重、从快处理,确保毕业生安全、文明、有序离校。
(八)专项维稳管理
1、目标:外松内紧、疏导并重,确保学院各项工作的常态化。
2、重点:(1)利用多种形式,加强正面教育引导,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做到不上街、不游行、不发表过激言论等,确保安全稳定。(2)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骨干作用,收集信息并注意发现学生中的倾向性苗头,及时介入,合理化解。(3)严格群体性活动申报、审批制度。(4)加强网络监控,防止网上发布有害信息,保持重大政治时期的网络安全。(5)严格请销假制度和学生去向登记,必要时必须与家长联系确认后,方可离校。(6)做好物质生活保障工作。
3、要求:一是教育引导,统一思想,密切关注师生的思想动向,尤其是倾向性问题;二是群体活动,严格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进行审批;三是加强各级各类值班,外松内紧;四是关注网络,保障生活。各级各部门关注贴吧、微博、论坛等阵地的舆情信息,正面正确引导,并协调总务处、餐饮中心做好相关生活保障。
(九)封校时期管理
1、目标:加强保障,规范管理,确保学院安全、稳定。
2、重点:(1)做好师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工作,消除恐慌心理,防止各种次生事故的发生。(2)深入学生群体,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各类实际问题,防止问题激化。(3)因发生重大疫情封校期间,要坚持晨检和零报告制度,被医学隔离观察学生要严格遵守隔离观察纪律,不得擅自离开隔离观察室。(4)加强各级各类24小时值班,增强责任意识,加大对工作的督导检查力度。(5)
加强保卫、校卫队对围墙、宿舍、校园巡查力度。(6)严格请销假制度。(7)做好班级、宿舍考勤工作。(8)适时开展必要的第二课堂活动,分散事态的注意力。(9)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3、要求:一是各系、各班做好深入细致的做好思政教育工作,防止恐慌和浮躁情绪。二是加强各级各类值班,严格落实出入学院登记制度。三是做好学生考勤工作,杜绝不假外出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一经发现,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保障师生的日常生活所需,确保封校期间安全、稳定、有序。
(十)重大检查管理
1、目标:准备充分,展示亮点,争取最佳的成效。
2、重点:(1)思想准备。利用主题班会等途径,搞好教育,提出要求。(2)适时召开协调会,布置、检查、落实好各项工作。(3)落实一日生活制度,规范三个秩序。(4)准备好汇报材料、相关场所。(5)加大特殊群体的管控力度,梳理、排查责任范围内的各类安全隐患。(6)全面细致做好迎检接待工作。
3、要求:一是高度重视,各系各班做好重大检查期间思想教育工作;二是突出重点,抓好养成,高标准迎接上级的检查;三是全体学管工作人员按时到岗在位,确保手机通信畅通;四是各级各部门排查隐患,防患于未然。
(十一)奖、助学金评发管理
1、目标:明确意义、标准,确保奖、助学金评发的公开公正公平。
2、重点:(1)认真学习传达奖、助学金评定标准,并制订符合本班实际的具体评定办法。(2)成立评选小组,确保评选各程序公平、公正、规范。(3)奖优罚劣,以评促管,做好奖、助学金评定过程中落选学生的思想工作。(4)做好评后的公示工作,同时公布举报电话,杜绝请客、吃饭、送礼等不良现象。(5)做好奖、助学金发放的告知工作(通知家长)。(6)开好奖助学金发放后的专题班会,重点引导学生理性消费,增强感恩意识。
3、要求:一是教育引导,宣传到位。各系各班通过班会进行专题教育,解读文件,明确评选的意义、方法、步骤和要求。二是加强评发期间的程序公正性监督,建立健全举报反馈机制,确保评选过程规范,反馈通畅。三是师德修身,合理避嫌,严禁借评发之机吃拿卡要,一经发现,必将严肃处理。四是在奖助学金发放期间,应通知获奖同学家长,从而确保资助到位。五是要重点做好未评选上学生的思想疏导和心理安抚工作。
(十二)成绩公布后管理
1、目标: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确保成绩受挫学生思想稳定。
2、重点:(1)开好主题班会。公布成绩,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对成绩低、学习能力较差、学习自制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适度批评鞭策,并对今后全班的学习提出要求。(2)对于不及格人数较多、普遍反映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及时向系里反映,提出合理化建议。(3)制定学习计划和改进措施,采取各种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4)对于因考试成绩心情低落的学生,及时进行谈心,开展形
式多样的“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
3、要求:一是注重正面典型的挖掘与宣传;二是密切关注学业受挫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三是及时与授课教师沟通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及时答复置疑的学生;四是制定相应的学习措施,抓好到课率和迟到早退,做好学习自制能力较弱学生的批评教育及帮扶工作。
(十三)重大事件管理
1、目标:发现、处置及时有效,防止事态扩大和次生伤害的发生。
2、重点:(1)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做好救助、疏散工作,加强对现场的保护和管控,控制事态发展。(2)边处置边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学生家长等)(3)配合上级机关做好对事件的调查、取证工作。(4)做好对学生、家长的善后处理工作。(5)针对事件的发生,利用各种形式搞好教育,吸取教训,统一思想,统一口径,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六)深入开展自查自纠,逐一梳理排查特殊群体的思想倾向、安全隐患,加强重点学生的监控,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置,严防次生事件的发生。
(七)做好网络舆情的跟踪反馈工作,防止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等媒介将事态扩大,同时,关注贴吧、微博等学生言论,合理进行引导。
3、要求:一是统一思想,正面引导。各系各班事故发生第一时间进行专题教育,统一口径,正面进行引导教育。二是排查隐患,外松内紧。学生处、保卫处、各系以此为契机对重点人和重点部位进行
安全隐患排查,并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置。三是对重点人、重点部位进行监控,防次生事故发生。四是加强各级各类值班,加大督促整改的力度。五是关注舆论,合理引导。学院宣传部门、事发责任部门密切关注贴吧、微博、空间等媒体舆论,进行必要的辟谣和引导。六是成立事件调查处置领导小组,对整个事件进行调查、取证,拿出处理意见向领导报告,同时做好学生及家长的安抚善后工作。
(十四)夏季管理
1、目标:把握特点,教管结合,确保安全管理工作实效。
2、重点:(1)认真学习夏季安全管理相关文件。(2)抓好相关教育,如:举止文明养成、宿舍安全管理、饮食安全、出行安全、防溺水等。(3)抓好常规管理。包括正课时间严禁穿背心、短裤和拖鞋。严禁到校外和情况不明的江、河、渠、坑洗澡、游泳等。(4)做好宿舍管理工作,落实宿舍各项管理规定,重点强调按时作息,防止学生夜不归宿。(5)针对夏季学生的浮躁情绪,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3、要求:一是各系各班加强夏季安全管理,定期排除各类安全隐患,严防各种事故。二是各系指导各班通过班会、谈心等形式,确保教育到位,提高对夏季管理的认识。三是学生处、保卫处、各系要以宿舍管理为重点,注重对养成教育行为的引导。四是各级各类人员要加强值班,加强对夜间情况的检查、督导,推动夏季各项管理工作的落实。
(十五)平安夜圣诞节管理
1、目标:弘扬传统,堵疏结合,确保平安夜圣诞节期间安全、稳定。
2、重点:(1)搞好主题教育,弘扬民族传统节日。(2)正面引导,在班级内积极组织有意义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3)制定相关规定,明确注意事项。如:禁止学生上街参加“圣诞节”群体聚集活动等。(4)加强考勤管理,严格请销假,禁止夜不归宿。(5)充分发挥各级各类骨干作用,确保信息渠道畅通。(6)制定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汇报,果断处置。
3、要求:一是各系各班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不过洋节、过传统节日的认识。二是严禁在宿舍组织庆祝、聚会、派对等活动;禁止校园内燃放烟花爆竹及孔明灯。三是加强各级各类值班,保障平安夜圣诞节期间安全、稳定。四是各系各班严格请销假,尤其夜间请假,合理规避信徒外出活动事宜。五是各系各部门做好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处置准备,防患于未然。(十六)学生严重违纪处分后管理
1、目标:教管并举,严防倾向性问题的发生。
2、重点:(1)及时联系家长,共同做好管教工作。(2)做好严重违纪学生的后续思想教育工作。(3)进一步跟踪关注违纪学生的思想倾向,杜绝次生事故的发生。(4)以此违纪事件为契机,及时召开主题班会,严肃校规校纪。(5)关注类似的特殊群体,梳理排查相关的安全隐患。
3、要求:一是相关部门要弄清事实真相,并依据院规院级严肃
处理。相关系在调查处理过程中不袒护,不说情,积极配合。二是各班根据处分通报召开主题班会进行教育,认真吸取教训。三是相关系、班要密切关注受处分学生思想动态,做到“四知一跟”,严防次生事故发生。
(十七)辅导员调整后对班级的管理
1、目标:防松防散,实现辅导员调整后班级管理的平稳过渡。
2、重点:(1)与上任辅导员做好工作交接,尽快熟悉所带班级的基本情况。(2)及时召集班委了解情况,与班级骨干建立高效、畅通的沟通渠道。(3)开好第一个班会,尽快进入角色,融入班级。(4)认真掌握班级特殊群体的基本情况,先易后难的逐一谈心,深入了解每名学生的情况。(5)深入宿舍,强化师生间的沟通,排查安全隐患。(6)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增进师生感情。
3、要求:一是勤转;二是勤看;三是勤说;四是勤请教;五是系部多帮扶。
三、工作要求
(一)各系在临近特殊时间节点前均应召开专题班会,向学生阐述相关注意事项,并传达学院的相关要求,教育学生提高思想认识。
(二)在特殊节点时期严格按照《学生请销假管理规定》的要求进行请销假。
(三)辅导员在工作日志上针对特殊节点教育进行专题记录,对安全教育的内容作好登记,学生处、各系要定期组织检查。
(四)在特殊时期如因教育管理学生不当发生安全问题,根据《学生管理工作行政责任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追究辅导员等相关责任人责任。
(五)各系要高度重视特殊节点时期的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要根据学院的精神,把安全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及日常生活的全过程。
(六)本规定由学生处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 2013年11月12日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提高我院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和科学化,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第二条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以成长和发展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与成长成才的知识,传授心理调试的方法、技能,强化大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理念,帮助大学生缓解和调试学业与发展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使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预防心理疾病、开发潜能,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以获得更完善的发展;
(二)适应性的心理咨询:对部分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惑和心理矛盾的学生以及具有某些心理弱点的学生进行辅导和干预,排解他们在情绪与情感、择友与恋爱、环境适应、个人发展等方面的困扰,减轻压力,改善和提高适应能力,防患于未然,促进他们心理素质的提高和预防严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发生;
(三)障碍性诊断与处理:识别和初步诊断有较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患的学生,视情况转诊或协同专科医疗机构进行干预矫治;
(四)心理危机干预:对于发生重大事件后的当事人或目击者,发生异常行为的当事人,有自杀意向或行为的当事人,情绪、行为失控的当事人等主动发现、识别,及时联合相关部门进行专业性的危机干预处理措施;
(五)前瞻研究:立足本院的学生群体特点,研究心理健康工作规律和学生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研究心理健康的诊断标准和心理诊断应用技术,对进一步的工作设想和决策提供依据,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部门提供依据;
(六)全面规划与指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发展和各阶段的工作目标进行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和具体指导。
第三条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
(一)每年新生心理普测
每年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测,对于筛查出的心理状况不佳的学生,心理辅导员及时给与咨询辅导,对于属于重度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建立档案,并反馈给相关,进行进一步的干预和处理。
(二)每学期重点人群排查工作
每学期初,心理咨询室组织,各系落实,辅导员具体实施,通过个别谈话的方式,对重点人群进行排查。
重点人群包括:新生中第一次课程不及格、大二多门课程不及格、大三不能正常毕业的学生;存在严重或慢性生理疾病的学生;既往发生过心理障碍的学生;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学生;失恋应激反应明显的学生;近期发生人际冲突的学生,等等。
(三)重度心理问题学生心理档案
对新生普测筛查出并谈话确定的、每学期重点人群排查后确定的、辅导员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和心理咨询过程中确定的重度心理问题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及时在院、系两级档案中同步更新学生情况和干预辅导情况。
(四)院心理工作例会
心理健康教育全体教师和各系心理工作负责人每1-2月召开心理工作例会,沟通信息、交流经验。
第四条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开展心理健康普查与干预;
(二)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三)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
(四)进行专题讲座或开展小型心理辅导培训班;
(五)培训、指导以及协调各系学生工作人员和骨干学生;
(六)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和对外学术交流活动;
(七)编写相关文字材料,利用学院广播、计算机网络、校刊、宣传手册等媒体或载体进行宣传。
第三章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
第五条 学院设置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人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系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由全体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学生骨干人员组成。
第六条 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由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统管,实行以学生处和各系分工管理的管理体制。
第四章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第七条 努力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队伍由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学院辅导员队伍及学生心理骨干队伍组成,建设符合我院实际的心理健康工作队伍。
(一)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隶属于学生处心理咨询室,由学生处和教师所在系共同管理。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职责是设计、组织和实施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训指导学院辅导员队伍和学生心理骨干队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心理测评和咨询服务、预防和处理重度心理问题学生等工作。
(二)学院辅导员队伍是本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职责是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常识,积极开展生命教育,配合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做好大学生的个体咨询及团体辅导,在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学院、系内、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网络建设。另外,每个系全体辅导员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并选定一名辅导员为“系心理健康教育负责人”,该负责人在本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下,在学生处心理咨询室的指导下,负责组织协调本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学生心理骨干队伍由每个班级的心理委员、宿舍长构成(可由班级生活委员兼任),心理委员按照每班1-2人的数量配备,各班心理委员、宿舍长受辅导员领导,负责组织本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个系各班心理委员、宿舍长组成本系的学生心理组织——“心灵小组”,“心灵小组”在“系心理健康教育负责人”的领导下组织开展面向本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第八条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培训,专职教师的培训工作纳入我院师资培训计划,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特别是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其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培训,并逐步建立培训机制和制度;按上级有关部门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相关规定和要求,逐步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达到持证上岗。
第五章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职责规范
第九条 心理咨询工作中的职责规范:
(一)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禁止宣扬和采用迷信、虚幻、神灵等一切非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二)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热情、真诚、耐心、认真地全心全意地为来访者服务;
(三)对来访者一视同仁;
(四)要尊重来访者的人格、权利、个人意愿和隐私,对来访者个人的资料予以保密,确因工作或研究需要而使用咨询资料时,应以确保当事人的隐私权等民事权利不受侵害为前提;
(五)严格执行心理测验和心理咨询的道德要求。在实施有关人格、智力、情绪和心理健康等心理测试时,均应向受试者说明测试的目的、程序和注意事项,在测试后应结合测量工具的信度、效度及适用性将结果向受试者做出反馈和客观适当的解释,但解释时不得使用极端的词汇,不得夸大心理测量工具的效用,不得随意给来访者做出有关精神疾患的诊断,不得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妄下结论;
(六)在与来访者建立咨询关系或实施心理治疗之前,应告知来访者此次咨询或治疗的目的、规则和注意事项;对问题的界定、预期的目标、采取的措施以及可能出现的结果,应当告予当事人,并与当事人协商以求达成一致意见;若治疗属实验性或研究性的,应经当事人同意之后方可进行;
(七)在咨询过程中,如发现来访者情绪不稳、行为反常、有自残、自杀或伤害他人的倾向以及其他危机个案时,应立即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干预,并将情况及时报告学生所在系和有关部门;
(八)在咨询过程中,如感到无法帮助来访者或来访者问题已超出心理咨询室的服务范围时,应及时终止咨询关系,转给专家或其他有关机构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或通报;
(九)与来访者保持适当的人际关系。在咨询工作中坚持客观性原则,注意保持角色的一致性,不将个人的情感、好恶掺杂在工作之中,不代当事人作决定,不与当事人发生非咨询的或不正当的关系;
(十)努力与其他专业人员合作共事。第十条 系级辅导员心理工作中的职责:
(一)全面负责本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认真学习心理辅导知识及心理学理论,掌握切实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对轻度心理问题能进行处理。
(三)组织本系新生心理普测,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四)指导本系心理委员、宿舍长组织各项活动,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第二课堂活动,适时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五)经常与本系辅导员、学生联系,及时掌握材料,随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不等不靠,不受时间影响。
(六)确定具体辅导对象,并作长期观察辅导,做好辅导的内容记录,整理备案并妥善保存。
(七)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转介到心理咨询室;发现学生危急事件及时向系负责人汇报。
(八)每月填写并上交《系级学生心理状态汇报表》;经常、及时地与心理咨询室保持工作上的沟通联系。
(九)每学期写好工作总结,并上报心理咨询室。
(十)做好有关保密工作。第十一条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业务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专业技能和人格修养,不断研究新问题,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第六章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保障
第十二条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第十三条 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定期轮流选派专业人员参加校外的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定期邀请专家对从业教师的心理咨询与培训等工作进行专业督导,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促进专业人员的身心健康与个人成长。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城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稳步提高。但必须看到我市的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尤其是农村教育总体还比较薄弱,城乡教育存在明显的差距。为全面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省、市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有关精神,加快我市农村教育发展,推动我市教育快速、均衡、可持续发展,特提出本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一)建立“以县为主”的财政保障制度。市政府承担对辖市内义务教育的主要财政责任,加大市级财政对教育经费的统筹力度。确保公办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教职工人员经费、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校舍维修改造经费、学校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学校建设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并做到逐年增长。积极争取省、市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增强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能力。市政府新增教育经费要主要用于农村教育。农村税费改革后上级教育转移支付等省、市专项补助资金统一纳入市级财政教育专项经费预算,全额用于教育事业,做到专款专用。乡镇(街道)要积极筹措资金,按有关规定提供新建、扩建中小学校舍所必需的土地,改善农村中小学、乡镇(街道)成人学校和幼儿园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乡镇(街道)按不低于当年本级财政支出的5%安排用于农村教育事业,并作为市政府对乡镇(街道)年终考核指标之一。
(二)合理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由市财政统发,实行市长负责制。教师工资统一城乡同类学校教师的收入分配政策,中小学教职工应享受当地政府出台的公务员津贴、补贴政策,所需经费由财政承担。统一城乡教师的医保、社保政策,城乡教师的住房补贴与公务员同步,中小学教师增收节支奖力求享受当地国家公务员平均增收节支奖励水平。对经过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多方筹集资金后仍有困难的乡镇(街道),中小学教师增收节支奖发放,市财政予以专项补助。原乡镇(街道)涉及到教职工的奖教福利待遇、教师探亲每周报销费用、外地教师生活或工作补贴等有关优惠待遇,乡镇(街道)要继续予以保证。各级各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缩小城乡教师收入的差距,逐步使其达到同等水平。
(三)建立健全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机制。在现行标准的基础上,根据中小学所在市域、规模大小、布局调整等具体情况,科学合理确定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并切实保证公用经费到位,对农村中小学运转所需的公用经费要重点予以保证。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要高于城镇同类学校标准,除学校收取的杂费全部用于公用经费开支外,不足部分由市财政统筹安排,并确保按时足额拨付到校。鼓励农村学校开展小班化试点探索,对小班化试点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核定、教师编制核定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对农村学生数较少的学校及寄宿制学校,在公用经费核定时要予以照顾。各乡镇(街道)、各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中小学收费的规定,规范收费行为,不得擅立收费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
(四)进一步加大教育基本建设投入力度。建设中小学校舍纳入社会发展规划,所需基本建设经费,列入政府基本建设支出预算。土地出让金的一定比例、财政新增收入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按规定征收的城乡教育费附加等资金,全额用于中小学、幼儿园、农村成人学校的基本建设和设备添置。控制新的基本建设债务,对“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调整之前形成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基本建设债务,由市、乡镇(街道)合理安排还贷计划。城乡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对农村学校的设备配置实行专项补助。将新增危房和破旧校舍勘察、维修改造列入正常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五)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多元投资体制。以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薄弱学校、政府新建学校以及后勤项目为重点,在明晰产权和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基础上,对政府投资资金分别采取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租赁、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办学。继续广泛动员和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等社会各界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进一步落实对捐资助学单位和个人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纳税人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捐款,应在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继续开展“希望工程”、“爱心捐款”等活动。
二、加快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农村教育现代化水平
(一)调整和优化中小学布局。继续实施《2005-2007年**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按照小学就近入学提高水平、初中相对集中满足需要、高中规模建设优质发展的思路,加大跨乡镇学校撤并力度,着力建设**六中、**中学和**初中等三大农村初中,做强做大**高中,使全市农村中小学布局更合理,资源更优化,效益更突出。启动城市薄弱学校建设工作,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不断促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全面实施“万校标准化”工程。结合布局调整和薄弱学校改造,切实加强农村学校基础建设。从2005年起,通过5年的努力,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所学校建成结构安全、设施完备、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的标准化学校。
(三)积极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结合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积极实施农村寄宿制初中建设,争取到2007年底,建成3所省级示范性寄宿制初中。农村小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推行寄宿制。认真实施省人民政府“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解决好师生就餐困难,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小学低段年级的学生寄宿要建立护理、护送制度,配足配强专职保育员,确保学生安全。
(四)统筹城乡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财政投入,重点保证农村中小学现代化教育设备购置和更新。从2005年起,实施全市中小学起始年级多媒体进教室工作。2006年,全面完成“校校通,实现以有线光缆为主干,以高速以太网、千兆以太网技术为核心技术,分级连接全市中小学校的高速教育网,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互联和共享。
三、坚持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创造条件,推进教育公平
(一)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逐步把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从学历补偿教育转到教师专业成长上来。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要求,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2005年起,市财政按每年不少于教职工工资总额3%的比例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用于中小学师资培训及培养。确保每年有一定数量的高学历教师充实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促进农村中小学师资结构合理化。新认定一批农村学校骨干教师,享受现有市等级骨干教师待遇。进一步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办法,中、高级教师职称评选适当向农村倾斜。改革和完善农村教师进城考制度,在促进师资合理流动的前提下,切实稳定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继续实施城市学校教师定期到农村支教制度,适当延长支教时间,以发挥支教教师的作用。倡导全社会关心和爱护教师的良好氛围,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待遇,市政府每年用10万元奖励长期在农村从教的优秀教师。
(二)积极推进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建设。根据省人民政府“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工程”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扶贫助学力度。设立扶贫助学专项资金,用于扶贫助学。市财政按省下拨的扶贫助学专项资金落实配套资金。进一步完善扶贫助学办法,通过实行教育券制度等,专款专用,确保扶贫助学资金使用效益,确保不使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在现行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扶贫助学资助范围,将特困残疾人子女、重点优扶对象子女、特困职工子女及其他低收入困难家庭子女和少数民族学生列入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资助对象。对因病、因灾等其他原因造成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可根据困难程度实施减免。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实施爱心营养餐工程,所需资金由财政保障。规范扶贫助学行为,切实做到资助工作公开、公平、公正,教育部门和有关学校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各类资助金额、物资的分发情况。
(三)大力实施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开展“城镇支援农村,强校帮扶弱校”工作,让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偏远学校结成城乡学校共同体,明确相关各方的责任与义务,使共同体各校教育理念共享、教师统筹、管理同步、责任共担,真正在管理、发展、考核等方面结成一体。市、乡镇(街道)对实施共同体学校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市政府对每一个共同体每年补助6万元,对促进共同体建设有突出贡献的相关管理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进一步做好流动学生的义务教育工作。按照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中小学接纳为主的原则做好流动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工作。把流动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民工子弟学校纳入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使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考核逐步与当地公办学校一致;公办中小学接纳民工子弟入学的按当地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拨付公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流动学生的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政府的教育责任。
(五)进一步加强对心理和行为有偏差、学业有困难学生的关爱和帮教。学校要教育好每一位学生,不得以任何理由把中小学生推向社会,坚决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率。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学习,尊重学生有适合自身成长的个性发展。改革农村学校德育方式,大力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努力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各方面发展和关怀的需要。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充分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切实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督查,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六)进一步加强农村学前教育。乡镇中心幼儿园实行“以乡为主、县乡共管”的体制,明确乡镇(街道)的办园主体地位,市教育局负责教师配置、人事管理及业务指导等。落实农村幼儿教师社会保障政策,努力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待遇。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逐步过渡到教师由公办教师担任。依法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整治力度,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办学行为。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抓好幼儿教师的培训进修,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持证率。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争创市级示范幼儿园。量力而行发展婴幼儿早期教育。
(七)规范学校、幼儿园产权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各地不得将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以出售、拍卖等方式进行转让,已经转让并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减损或群众反响强烈的要及时予以纠正。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等公办幼儿园不得以个人承包方式办园,已承包的必须及时收回。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转制必须按规定经市教育行政部门同意报省教育厅批准后方能实施。要认真清理和妥善处置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学校资产,要切实做好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房屋产权证和土地使用证办理工作,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简化手续,为学校及幼儿园办证提供方便。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产经市政府批准后方可置换,置换所得资金要全部用于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
四、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切实把农村教育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落实政府对农村教育的责任。乡镇(街道)确保不低于当年本级财政支出的5%用于农村教育事业,不断完善市对乡镇(街道)的教育目标责任制考核。对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辖市内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卓有成效的乡镇(街道),市政府将给予表彰奖励。对落实责任、完成任务不好的,要给予通报批评。市政府每年公布对各乡镇(街道)上述内容的考核结果。
(二)各乡镇(街道)和发改、教育、财政、民政、物价、人劳社保、城建、国土、农林等有关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认真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和中央、省、市有关教育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通力合作,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市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定期督查已经出台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实情况,并实行通报制度。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一)建立“以县为主”的财政保障制度。市政府承担对辖市内义务教育的主要财政责任,加大市级财政对教育经费的统筹力度。确保公办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教职工人员经费、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校舍维修改造经费、学校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学校建设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并做到逐年增长。积极争取省、市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增强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能力。市政府新增教育经费要主要用于农村教育。农村税费改革后上级教育转移支付等省、市专项补助资金统一纳入市级财政教育专项经费预算,全额用于教育事业,做到专款专用。乡镇(街道)要积极筹措资金,按有关规定提供新建、扩建中小学校舍所必需的土地,改善农村中小学、乡镇(街道)成人学校和幼儿园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乡镇(街道)按不低于当年本级财政支出的5%安排用于农村教育事业,并作为市政府对乡镇(街道)年终考核指标之一。
(二)合理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由市财政统发,实行市长负责制。教师工资统一城乡同类学校教师的收入分配政策,中小学教职工应享受当地政府出台的公务员津贴、补贴政策,所需经费由财政承担。统一城乡教师的医保、社保政策,城乡教师的住房补贴与公务员同步,中小学教师增收节支奖力求享受当地国家公务员平均增收节支奖励水平。对经过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多方筹集资金后仍有困难的乡镇(街道),中小学教师增收节支奖发放,市财政予以专项补助。原乡镇(街道)涉及到教职工的奖教福利待遇、教师探亲每周报销费用、外地教师生活或工作补贴等有关优惠待遇,乡镇(街道)要继续予以保证。各级各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缩小城乡教师收入的差距,逐步使其达到同等水平。
(三)建立健全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机制。在现行标准的基础上,根据中小学所在市域、规模大小、布局调整等具体情况,科学合理确定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并切实保证公用经费到位,对农村中小学运转所需的公用经费要重点予以保证。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要高于城镇同类学校标准,除学校收取的杂费全部用于公用经费开支外,不足部分由市财政统筹安排,并确保按时足额拨付到校。鼓励农村学校开展小班化试点探索,对小班化试点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核定、教师编制核定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对农村学生数较少的学校及寄宿制学校,在公用经费核定时要予以照顾。各乡镇(街道)、各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中小学收费的规定,规范收费行为,不得擅立收费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
(四)进一步加大教育基本建设投入力度。建设中小学校舍纳入社会发展规划,所需基本建设经费,列入政府基本建设支出预算。土地出让金的一定比例、财政新增收入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按规定征收的城乡教育费附加等资金,全额用于中小学、幼儿园、农村成人学校的基本建设和设备添置。控制新的基本建设债务,对“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调整之前形成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基本建设债务,由市、乡镇(街道)合理安排还贷计划。城乡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对农村学校的设备配置实行专项补助。将新增危房和破旧校舍勘察、维修改造列入正常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五)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多元投资体制。以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薄弱学校、政府新建学校以及后勤项目为重点,在明晰产权和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基础上,对政府投资资金分别采取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租赁、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办学。继续广泛动员和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等社会各界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进一步落实对捐资助学单位和个人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纳税人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捐款,应在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继续开展“希望工程”、“爱心捐款”等活动。
(二)全面实施“万校标准化”工程。结合布局调整和薄弱学校改造,切实加强农村学校基础建设。从2005年起,通过5年的努力,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所学校建成结构安全、设施完备、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的标准化学校。
(三)积极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结合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积极实施农村寄宿制初中建设,争取到2007年底,建成3所省级示范性寄宿制初中。农村小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推行寄宿制。认真实施省人民政府“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解决好师生就餐困难,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小学低段年级的学生寄宿要建立护理、护送制度,配足配强专职保育员,确保学生安全。
三、坚持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创造条件,推进教育公平
(一)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逐步把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从学历补偿教育转到教师专业成长上来。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要求,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2005年起,市财政按每年不少于教职工工资总额3%的比例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用于中小学师资培训及培养。确保每年有一定数量的高学历教师充实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促进农村中小学师资结构合理化。新认定一批农村学校骨干教师,享受现有市等级骨干教师待遇。进一步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办法,中、高级教师职称评选适当向农村倾斜。改革和完善农村教师进城考制度,在促进师资合理流动的前提下,切实稳定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继续实施城市学校教师定期到农村支教制度,适当延长支教时间,以发挥支教教师的作用。倡导全社会关心和爱护教师的良好氛围,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待遇,市政府每年用10万元奖励长期在农村从教的优秀教师。
(二)积极推进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建设。根据省人民政府“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工程”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扶贫助学力度。设立扶贫助学专项资金,用于扶贫助学。市财政按省下拨的扶贫助学专项资金落实配套资金。进一步完善扶贫助学办法,通过实行教育券制度等,专款专用,确保扶贫助学资金使用效益,确保不使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在现行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扶贫助学资助范围,将特困残疾人子女、重点优扶对象子女、特困职工子女及其他低收入困难家庭子女和少数民族学生列入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资助对象。对因病、因灾等其他原因造成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可根据困难程度实施减免。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实施爱心营养餐工程,所需资金由财政保障。规范扶贫助学行为,切实做到资助工作公开、公平、公正,教育部门和有关学校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各类资助金额、物资的分发情况。
(四)进一步做好流动学生的义务教育工作。按照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中小学接纳为主的原则做好流动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工作。把流动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民工子弟学校纳入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使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考核逐步与当地公办学校一致;公办中小学接纳民工子弟入学的按当地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拨付公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流动学生的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政府的教育责任。
(六)进一步加强农村学前教育。乡镇中心幼儿园实行“以乡为主、县乡共管”的体制,明确乡镇(街道)的办园主体地位,市教育局负责教师配置、人事管理及业务指导等。落实农村幼儿教师社会保障政策,努力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待遇。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逐步过渡到教师由公办教师担任。依法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整治力度,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办学行为。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抓好幼儿教师的培训进修,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持证率。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争创市级示范幼儿园。量力而行发展婴幼儿早期教育。
(七)规范学校、幼儿园产权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各地不得将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以出售、拍卖等方式进行转让,已经转让并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减损或群众反响强烈的要及时予以纠正。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等公办幼儿园不得以个人承包方式办园,已承包的必须及时收回。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转制必须按规定经市教育行政部门同意报省教育厅批准后方能实施。要认真清理和妥善处置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学校资产,要切实做好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房屋产权证和土地使用证办理工作,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简化手续,为学校及幼儿园办证提供方便。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产经市政府批准后方可置换,置换所得资金要全部用于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
四、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切实把农村教育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落实政府对农村教育的责任。乡镇(街道)确保不低于当年本级财政支出的5%用于农村教育事业,不断完善市对乡镇(街道)的教育目标责任制考核。对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辖市内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卓有成效的乡镇(街道),市政府将给予表彰奖励。对落实责任、完成任务不好的,要给予通报批评。市政府每年公布对各乡镇(街道)上述内容的考核结果。
(二)各乡镇(街道)和发改、教育、财政、民政、物价、人劳社保、城建、国土、农林等有关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认真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和中央、省、市有关教育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通力合作,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市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定期督查已经出台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实情况,并实行通报制度。
第五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家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家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全面落实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任务要求,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现就我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家庭教育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和总体目标
1.重要意义。家庭是儿童成长的基础。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对于儿童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全面加强家庭教育工作,是每个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起点,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途径。
2.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快我县家庭教育事业法治化、专业化、信息化、社会化建设。到2025年,在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家庭教育科学理论研究,完善家庭教育政策措施,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逐步建立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保障体系。注重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综合效果,防止家庭教育工作部署和实践“两张皮”。巩固发展学校、家庭、社区相衔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含职校,下同)建立家长学校的比率达到100%的基础上,大力拓展新媒体服务阵地,搭建基本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信息化共享服务平台。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推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幅提升,基本满足普惠性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需求。
二、全面推进重点工作
(一)落实家长的主体责任
3.引导家长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充分发挥县德育共同体、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作用,邀请教育专家或优秀教师,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家庭教育专题讲座,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咨询、指导和服务,为家长设计开展各类亲子实践活动。引导家长利用好各级各部门家庭教育公益网络服务平台,及时了解掌握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和成长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尊重孩子的合理需求和个性,创设适合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和生活情境,努力把握家庭教育的规律性;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积极发挥榜样作用,与学校、社会共同形成教育合力,避免缺教少护、教而不当,切实增强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指导家长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学龄前儿童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培养孩子健康体魄、良好生活习惯和品德行为。小学生家长要督促孩子坚持体育锻炼,增长自我保护知识和基本自救技能,鼓励参与劳动,养成良好生活自理习惯和学习习惯,引导孩子学会感恩父母、诚实为人、诚实做事。中学生家长要对孩子开展性别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孩子积极学业态度,避免焦虑情绪、盲目攀比,与学校配合减轻孩子过重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指导孩子学会自主选择,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等现象。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在学期初,要利用好《新学期家长第一课》,分别为幼儿园小班至初三12个年级的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
5.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水平。鼓励广大家长使用中国教育协会组织编写的、教育部宣传推广的《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等指导书籍,帮助广大家长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增强家庭教育本领,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正确行动教育引导孩子;不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以端正的育儿观、成才观、成人观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视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以自身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影响和帮助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努力拓展家庭教育空间,不断创造家庭教育机会,积极主动与学校沟通孩子情况,支持孩子参加适合的社会实践,推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合。全县中小学、幼儿园要积极开展“晒家风、传家风”活动,通过诵读中华传统优秀家训、讲述家风故事、评选“好家风、好家训”“好家长、好家庭”,树立优秀家庭和家长典型。
(二)充分开展家校合作工作
6.强化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教育局要加强对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全县中小学、幼儿园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用好用活校园网络、QQ群、微信、微博等“互联网+”时代各种沟通交流媒介。逐步建立以分管德育工作校长、幼儿园园长、中小学德育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德育课老师为主体,专家学者和优秀家长共同参与,专兼职相结合的家庭教育工作队伍。教育局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教育行政干部和中小学校长培训内容,将学校安排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计入工作量。
7.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全县中小学、幼儿园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教育融入家庭教育工作实践,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庭美德发扬光大。按要求举办家长培训讲座和咨询服务,开展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育人知识指导;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经验交流会,通过优秀家长现身说法、案例教学发挥优秀家庭示范带动作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定期开展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参观体验、专题调查、研学实践、红色旅游、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以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艺、体育等活动增进亲子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沟通和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营造良好家校关系和共同育人氛围。
8.发挥好家长委员会作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主任由校(园)长兼任,主管校(园)长为常务副主任,与学校、幼儿园德育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家长代表等人员共同组成家长委员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全体会议。要依据章程,将家长委员会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学校日常工作。家长委员会要邀请有关专家、学校校长和相关教师、优秀父母组成家庭教育讲师团,面向广大家长定期宣传党的教育方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
9.共同办好家长学校。教育局及全县中小学、幼儿园要积极配合妇联、关工委等单位,在队伍、场所、教学计划、活动开展等方面给予协助。要落实好家长学校建设“十有”标准,即:有负责人、有牌子、有教室、有教材、有教学计划、有教师、有活动经费、有工作制度、有考核评估、有档案资料。中小学、幼儿园要把家长学校纳入学校工作的总体部署,帮助和支持家长学校组织专家团队,聘请专业人士和志愿者,设计较为具体的家庭教育纲目和课程,开放家庭教育教材和活动指导手册。中小学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和1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幼儿园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和2次亲子实践活动。
(三)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
10.构建家庭教育社区支持体系。教育局和中小学、幼儿园要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统筹协调各类社会资源,积极引导多元社会主题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逐步培育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要推动建立街道、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开展工作,每年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和2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将街道、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社区教育体系。鼓励中小学、幼儿园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街道、社区(村)挂职,为家长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11.统筹协调各类社会资源。依托青少年宫等公共服务阵地,为城乡不同年龄段孩子及其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青少年活动中心要担负家长学校总校相关责任,指导各学校家长学校工作。鼓励和支持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家长提供及时便利的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12.给予困境儿童更多关爱帮扶。教育局和全县中小学、幼儿园要指导、支持、监督家庭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职责,特别是关心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贫困儿童,特别关注他们的家庭教育指导。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以城乡儿童活动场所为载体,广泛开展适合困境儿童特点和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关爱帮扶。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志愿者开展适合儿童特点的志愿服务,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逐步培育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
(四)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化水平
13.发展专业化的指导服务队伍。在发展壮大家庭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专家队伍、志愿者队伍、“五老”队伍的基础上,成立县、校两级家庭教育讲师团,招募热爱公益事业,热心于家庭教育工作,有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师、学生家长或社会人士参加,着力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
14.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的指导服务机构。鼓励发展从事各类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社会组织,在家庭教育服务站点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为儿童和家庭提供常态化、规范化的指导服务。指导各类从事家庭教育工作的社会组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开展服务,推进家庭教育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发展。积极创设有利于家庭教育社会组织发展的宏观环境,倡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15.创建家庭教育示范校。鼓励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积极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示范校创建活动。在创建活动中,要充分培育、挖掘和提炼先进典型经验,树立先进家庭典型,宣传优秀家庭教育案例,引导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家庭教育工作,为家庭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三、健全完善保障措施
16.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推进的领导协调机制,定期沟通工作情况,研究解决突出问题,联合开展督导调研,切实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工作格局。
17.加强督导评估。教育局要把家庭教育工作作为中小学、幼儿园综合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纳入督导考核机制,科学制定测评体系,探索评估方式,对家庭教育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
18.加强科学研究。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新时期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积极探索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新机制、新模式、新途径,解决家庭教育实践和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19.加强宣传引导。利用校园网络、QQ群、微信等媒介开展公益宣传。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到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分类指导、扎实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