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航科技与通信信息化动态
长航科技与通信信息化动态
2010年第4期(总第52期)
长航局科技与通信信息管理处
·科技汇萃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司长贺建华一行到长航局系统调研...........3 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在南非召开的国际航标大会上受到极大关注.4 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产品标识设计通过审查...................4 长江航道研究院与长江科学院组织技术交流会.................5 西部内河船舶安全环保技术标准绘就蓝图.....................5 水工构造物耐久性实验室课题获中国港口科技进步奖...........6 “绿色港口”,我们打造——写在全球首台移动式岸基船用供电系统试运行成功之时...........................................7 三维流场动态仿真模拟首次实现.............................9 ·通信信息化亮点
“数字长江”发展研讨会在武汉成功召开....................10 “数字长江”发展论坛在汉开幕............................10 交通运输部高宏峰副部长视察南浏段数字航道 要求以科技手段解决水运发展“短板”........................................12 长江航道整治工程建设即将进入信息化管理新阶段............12 1 2010年长江海事局通信信息化工作会在渝召开................13 长江电子航道图航标数据更新软件培训班在汉举办............14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司长贺建华一行到长航局系统调研
4月15—17日,交通运输部科技司贺建华司长率队一行8人先后到武汉、宜昌对长航局系统部分单位进行了调研,听取了长航局唐冠军局长、但乃越副局长的情况介绍,还实地考察了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葛洲坝船闸、三峡船闸等地,并在葛洲坝船闸管理处和三峡船闸水上交通监控中心现场调研了工作人员利用信息化系统对过往船舶进行指挥调度的工作情况。
贺建华充分肯定了长航局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果:全系统依靠科技信息化发展,在保畅通、保运输、保安全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她表示,长航局的科技发展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都将是部支持的重点。据悉,近3年来,长航局系统完成了100多个科技项目研究,其中承担西部项目18个。西部项目在航道建设与维护、三峡枢纽通航与保障、运输与安全等领域突破和解决了157项关键技术,更有一批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今年是两个“五年规划”的承启之年,贺建华强调,做好“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至关重要,编制的规划既要对全行业具有指引性,又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通过有效的沟通,应尽量使长航局编制的规划与交通运输部编制的规划相衔接,保持一致性,更有利于科技项目实施。
贺建华表示,有必要建立长江航运研发中心,打造一个整合长江航运科技资源、建立健全长江航运创新体系的有效载体,这必定能增强行业的创新能力。同时,她指出,长航系统应进一步将科研工作进行梳理与整合,不仅要加强全系统内外部整合,还要在人力资源、软硬件等方面进行整合,在整合过程中找到真正制约长航系统发展的重点、难点,并依托相关科技项目进行攻关。贺建华还要求,要进一步提高产学研一体化程度,建立一个有效的成果孵化平台,对科研成果进行推广应用,将其转化为生产力。
调研三峡通航管理局时,贺建华称,三峡船闸的科技信息化管理水平在全国通航建筑中处于先进地位,扮演了领头羊的角色,快速发展的经济对航运的需求不断提高,在科技信息化的应用上应有一定的前瞻性。据悉,三峡通航管理局自行研制了国内首个船闸大型人字门同步升降系统,目前该技术已被国内外一些船闸所采用。(文章来源:中国水运报)
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在南非召开的国际航标大会上受到极大关注
3月21至27日,第十七届国际航标(IALA)大会在南非开普敦国际会展中心召开,来自40多个国家的航标灯专家汇聚一堂,展示现代航标灯技术。
“航标灯王”郑启湘应邀参加了此次大会,他研制的HD系列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在会上进行了展示,并受到与会代表的极大关注。
参展期间,由“航标灯王”--郑启湘研制的HD系列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以全新的技术出现在展示大厅,引起了各国航标灯专家的的特别关注。国际航标IALA协会主席刘功臣和专家们专门来到HD系列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展台前,详细观看并了解了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的研究技术、推广应用情况及今后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的发展方向,“航标灯王”郑启湘一一作了汇报,各国航标灯专家对郑启湘研制的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希望加强研究力度,研制出更多更好的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
此次南非之行,既在国际高层次展台上展示了武汉航道局的科技创新成果,也在会议、展览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新的技术,同时也为HD系列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在不远的将来走出国门迈出了第一步。(文章来源:中国水运报)
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产品标识设计通过审查
4月13日上午,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产品标识设计审查会在汉召开,武汉航道局党政主要领导、郑启湘工作室及机关相关部门人员,对该局研发的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的产品标识进行了审查。
作为对郑启湘同志推贯宣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产品标识设计工作于去年底便开始启动,主要包括产品标志、广告语、外包装、产品说明书及营销方案等内容。旨在结合郑启湘这一先进人物,通过一系列的产品包装、推广营销活动,扩大启湘牌航标灯的社会知名度,拓展营销渠道;同时通过产品品牌知名度的提升,进而推动郑启湘先进事迹的宣传,二者形成有机结合。
会上,来自深圳黑暗光芒广告有限公司的设计人员展示了产品标识的设计情况及营销方案,与会代表也结合行业特点对产品标识设计提出了修改意见。经过一番探讨后,“启湘牌标灯”商标、“绿色标灯、专业护航”广告语、产品外包装设计和说明书均获得审查通过。(文 4 章来源:长江航道局)长江航道研究院与长江科学院组织技术交流会
长江航道研究院与长江科学院,一家是交通运输部唯一从事内河航道科研设计的研究机构,具有数十年长江航道治理研究经验,对长江航道演变规律有着深刻把握;一家作为水利部四大重点科研机构之一,致力于国家水利水电公益性科学研究,为国家水利事业、长江治理开发、长江流域水行政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3月24日,两家同在武汉,同样以长江为依托的科研机构走在了一起,以技术交流的形式,共同探索新的合作之路。
长江航道研究院院长刘怀汉、长江科学院院长卢金友出席交流会并致辞。
卢金友院长首先发表的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回顾了两院十几年技术交流合作所取得的成绩,提出进一步加强交流的设想。他说两院在规划、研究和设计进行全方位多层面开展合作,对锻炼培养人才,提高两院的知名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刘怀汉院长则在随后的发言中表示,这是一场技术交流的重要会议,同时也是兄弟之间的亲密聚首,同是依托于长江的两家科研机构有必要为母亲河的维护和发展携手合作。
会上,两家单位就长江中游航道治理技术展开交流,议题包括“长江中游荆江郝穴至荆江门河段航道演变特点及治理设想”、“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河势演变特点及治理规划”和“航道整治方案的合理性”,参加会议的两院30余名技术骨干展开了思想的碰撞。
“当前长江航道面临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长江航道建设发表讲话,张德江副总理到长江调研,让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长江科学院进行强强联合,共同参与长江航道治理研究,我们更加有信心将长江航道治理好。”会后,刘怀汉院长畅谈,“下一步,两家单位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共同建立起合作共赢的良性机制而努力。”(文章来源:长江航道局)西部内河船舶安全环保技术标准绘就蓝图
日前,交通运输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西部内河船舶安全与环保系列技术标准研究”鉴定验收会在京召开。该项目首次提出了船舶安全与环保标准体系结构及结构图,实现 5 了在海事管理程序化、人员操作规范化、船舶设施标准化、航道交通秩序化、证件记录格式化方面的创新。
据了解,项目由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共同承担。该研究是在世界海运业从传统的数量、规模的竞争延伸到海运服务、技术标准和国际规则制定的竞争;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推行“全国海事一家人、水上监管一盘棋、行政执法一面旗”的发展理念,推进水上安全监督管理和应急反应能力建设,创造“安全、清洁、便捷”的水上交通环境,保持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应急和服务体系与现代交通运输业相适应的形势下开展的科研项目。
该项目是一项对船舶安全与环保标准进行全面规划的工作,按照标准体系理论,研究编制层次划分恰当、标准全面成套的船舶安全与环保标准体系,为船舶安全与环保标准发展描绘一幅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蓝图。项目组主要开展了船舶安全与环保标准体系、四项油船安全技术标准和海事常用术语框架等方面的研究。该项目分为船舶安全与环保标准体系研究和船舶安全与环保技术标准研究与制定两个专题。与会专家对项目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项目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鉴定验收。
与会专家认为,项目按照标准体系的编制理论,在理论研究和需求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充分分析国内外与海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际公约,结合我国船舶安全与环保管理特点,首次提出了船舶安全与环保标准体系表,体现了海事管理程序化、人员操作规范化、船舶设施标准化、航道交通秩序化和证件记录格式化的要求,首次对标准体系表中每一专业领域标准进行了范围界定,并提出了拟制定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具有创新性。项目研究成果对提高我国船舶安全与防污染保障能力,增强航运国际竞争力和贯彻实施海事法律法规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体系表在水上交通事故管理、包装有害物污染管理、船舶压载水与沉积物管理、船舶噪声污染管理,水上水下施工作业管理、港口国及船旗国检查等方面提出了拟制定标准项目名称,填补了这些方面的标准空白。(文章来源:中国交通报)水工构造物耐久性实验室课题获中国港口科技进步奖
日前,由水工构造物耐久性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主编的《港口水工建筑物检测与评估技术规范》(简称《规范》)和承担的“海工混凝土结构碳纤维加固成套技术研究”课题均 6 获2009年度“中国港口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规范》在国内首次规定了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的不同耐久性极限状态,科学地确定了与工程实际环境相关的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关键技术参数,实现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由定性的外观劣化评估到定量的剩余使用寿命评估的重大技术突破。
“海工混凝土结构碳纤维加固成套技术研究”项目针对海工混凝土结构所处海洋环境下潮湿表面和受氯离子侵蚀破坏的特点开展研究,并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海工钢筋混凝土结构碳纤维加固技术和施工工艺。(文章来源:中国交通报)“绿色港口”,我们打造——写在全球首台移动式岸基船用供电系统
试运行成功之时
3月22日,在上海港外高桥二期集装箱码头,一种新的供电系统为打造“绿色港口”添上“一臂之力”。就在这一天,世界上第一台能够为停泊不同泊位的大型集装箱班轮提供移动式岸基电源的装备——由港迪集团联合上港集团自主研制的移动式岸基船用变频变压供电系统合闸接电一次成功!
当天,停泊在外高桥二期码头的中海集运“新福州轮”关闭了柴油发电机,通过9根电缆连接移动式岸基船用变频变压供电系统,用上了岸电。船舶不仅告别了冒着黑烟的“烟囱”,还显著降低了船上噪音,明显改善了船员工作环境,得到船方的一致好评。
港迪集团董事长、总裁向爱国和上港集团副总裁包起帆目睹了此次试运行。经过19个小时在大风暴雨中的加载测试,各项数据达到甚至超过设计性能指标要求。向爱国对媒体宣布:“经现场确认,供电一切正常,试运行获得圆满成功!”
节能减排显奇效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内各大航运中心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船舶停靠我国港口码头,这些到港船舶停靠在码头时需要燃烧大量重油(或柴油)发电,一根根“黑烟囱”到处“流动”,所产生的污染与城市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据统计,港口城市由于停靠的船舶燃烧重油(或柴油)产生的废气排放比其他城市平均多25%,节能减排形势甚为严峻。以上海港为例,平均每天仅大型船舶就有169艘靠泊,小船更是不计其数。上海港目前每天由于停靠大型船舶带来的有害物质排放达93.3吨、二氧化碳废气排放达3.1万吨,同时,船舶柴油机产生的过剩电能不能储存,能源浪费极大。移动式岸基船用变频变压供电系统研制与应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生态效益倍受国际国内环境组织、政府部门关注。据测算,此项成果若推广应用至上海港所有到港的大型船舶,每年将减少有害物质排放3.3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废气排放1131.5万吨,节约36.6万吨标准煤。
不仅如此,该项技术还有着很好的经济效益。据了解,类似“新福州轮”这种载重量6000TEU的船舶,停靠1天消耗7吨左右的柴油,花费3万多元人民币,若用岸电,花费只有1万多元。显而易见,该项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巨大社会、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技术创新结硕果
船舶停靠码头时,需要燃烧大量重油或柴油发电来维持正常运转。从船上供电到岸上供电,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电源移动问题,虽然国际港航界一直希望解决这种码头上的“流动烟囱”,但却进展甚微。
原因有二,首先是船用电频率和电压与码头电网不同,中国港口用电的频率和电压是50赫兹和380伏,而船舶所使用的则是60赫兹和440伏,不同的电制使得二者的对接难度不小。且一艘大型集装箱船耗电量相当于一座小型城镇,如此大功率地变频变压,稳定性尤其关键。其次,大型船舶停靠码头时,随着潮位和自重变化,高低落差有时达10米,对固定电缆的伸缩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仅有美国洛杉矶港和长滩港采用了趸船式的供电装置,给少量集装箱班轮供电。瑞典哥德堡港和加拿大温哥华港采用了码头固定式的供电装置,给邮轮和滚装船供电,但这些技术方案很难适用于中国十分繁忙的港口需要。
港迪集团联合上港集团,针对中国港口用电电压和频率与船舶不相适应的状况,研制出了这套全球首台移动式岸基船用大功率变频变压供电系统,针对中国码头泊位利用率高、停泊位置变化大的状况,把供电装置放入了标准集装箱内,移动便捷,实用性强,且针对港口潮差变化研发了专用柔性电缆卷筒,确保安全接电。
此供电系统是继港迪集团开发轮胎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油改电”节能减排装置后,推出的又一项节能减排关键装备,首套装备在上海港投入试运行后,将不断总结经验,争取更大规模的推广应用,为中国到202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自主创新是低碳经济的基石 □ 周永峰
如今,打造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各方也正为之努力,众所周知,打造低碳经济最为关键的在于科学技术。国务院参事、国家能源办副主任徐锭明曾表示:“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的一个共同显著特征就是更少受到地域的限制。不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内陆国家还是沿海国家,谁拥有这类能源开发利用的先进科学技术,谁就掌握并拥有了这类能源的权利与资源,谁就能使人类彻底摆脱煤炭、石油等受自然资源地理分布不均、禀赋差异带来的困扰和不平等。”
可是,国外的先进科技不会无偿地贡献给我们,真正要实现低碳经济,科技自主创新才是最根本的基石。
正如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所说,企业是创新低碳技术的主体,政府要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支持,强化法律制度的建设,加强配套措施的实施,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
港迪集团联合上港集团研制的全球首台移动式岸基船用变频变压供电系统,不仅助推了“绿色港口”建设,它更是科技自主创新实现低碳经济的一个典型,鼓舞了我们依靠自己打造低碳经济的信心!(文章来源:中国水运报)
三维流场动态仿真模拟首次实现
4月12日,记者从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获悉,由该院研发的“立体式水动力三维仿真系统”经专家鉴定,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该系统已在长江沿江港口和天津港若干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据项目负责人介绍,“立体式水动力三维仿真系统”首次利用立体成像技术实现了对三维流场的动态仿真模拟,并采用轻量级三维图形支持平台、高效数据处理算法和多线程编程技术,实现了对三维流场的实时动态仿真模拟。软件支持表面流场模拟、截面流场模拟,三维流场模拟3种动态模拟,采用“立体式”技术制作的输出文件,借助第三方播放工具和红蓝眼镜观看,清晰流畅、立体感明显,实现了“绿色安装”,具有 “易操作”以及“各模块界面风格的一致性”等特点。
据悉,我国采用立体成像技术对三维流场进行仿真为首创,此前国内外均未有相应技术应用。它在二维显示设备基础上,有效地对三维流场进行表达,促进了三维数值模拟计算的应用,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另外,其立体显示方式可以被相近技术领域借鉴,促进三维图形显示技术发展,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随着三维立体显示技术进步及三维显示设备的不断更新,三维流体仿真显示将更为逼真。(文章来源:中国水运报)“数字长江”发展研讨会在武汉成功召开
4月15日至16日,“数字长江”发展研讨会在武汉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交通运输部科技司贺建华司长、洪晓枫副司长、长航局唐冠军局长、黄强书记、但乃越副局长、大连海事大学孙培廷副校长、中交水规院胡国丹副院长等领导出席了会议。来自长航局属各单位,长江干线港航管理单位,长江干线对口联系部分港口、航运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IT公司、新闻媒体等单位近200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长航局唐冠军局长在会上作了主题报告。他指出,“九五”期以来,在全行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下,长江航运信息化实现了从起步到发展、从单一到整合的渐进过程,为“数字长江”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当前,建设“数字长江”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加大规划与前期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完善“数字长江”建设的顶层设计;
(二)推动航运业务应用系统建设,进一步巩固“数字长江”建设的设施基础;
(三)推动长江航运信息资源的集成和共享,进一步强化“数字长江”建设的数据支撑;
(四)提高港航企业装备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数字长江”建设的整体质量;
(五)加快电子航道图系统的应用推广,进一步发挥“数字长江”建设的社会功效;
(六)强化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进一步改善“数字长江”建设的服务效能;
(七)大力建设信息化人才队伍,进一步提供“数字长江”建设的人才保障;
(八)加大沟通协调,进一步营造“数字长江”建设的良好环境。
唐冠军局长在会上强调,未来10年,长航局将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共建共享、发挥合力,稳步推动、务求实效”的基本思路,着力构建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电子商务、数字装备等6大应用体系,到2020年基本实现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为基本要素的“数字长江”,最大限度地优化航运管理、提供公共服务、提升航行安全、提高运输效率,加强内部管理、降低运行成本,为促进沿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航运服务。
会上,长航局科技处还介绍了《长江航运综合服务信息系统总体构想》;长江航运信息中心介绍了《长江电子航道图制作规范》摘要及推广实施意见和《长江航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总体框架》。(文章来源:长航局)
“数字长江”发展论坛在汉开幕
4月16日上午,沿江港航管理单位和企业的代表以及关心长江航运信息化建设的各界 10 专家、学者共160余人在武汉共聚一堂,参加由长航局主办的“数字长江”发展论坛,共同推进“数字长江”的建设、应用和发展,让信息技术在实现长江航运现代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长江航运又好又快的发展。长航局党委书记黄强为论坛致辞,但乃越副局长为论坛作总结讲话。
黄书记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在交通运输部的正确领导下,长江航运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在信息化创新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长江航务管理部门和长江港航企业一道,通过建设长江航运数字传输网络和各类航运指挥调度及监控系统,进一步完善了长江航运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幅度提高了航运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通过建设各类航运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和航运业务应用系统,使信息技术与长江航运相互渗透融合,有效引领长江航运现代化发展;通过综合应用GPS、AIS、无线射频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了港口生产、物流运输等航运关键业务的综合集成和应用,极大提高了长江航运效益和效率;航运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数字化程度,提升对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夯实了现代长江航运物流的发展基础。
但乃越副局长在总结中强调,本次论坛有三个突出的亮点:一是准备充分,影响广泛。为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团结协作,精心策划,做了充分的组织准备工作。二是层次较高,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政策水平和学术价值,对长江航运信息化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三是方向明确,观点新颖。本次论坛的论文和专题发言,紧密围绕着“建设数字长江、发展现代航运”这个共同的主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颇具前沿性和新颖性的观点,对于长江航运信息化建设具有很高的指导作用。
“数字长江”发展论坛凝聚了全行业的力量和智慧,是长江航运信息化史上的一次盛会,充分证明了社会各界对“数字长江”的聚焦关注。会议通告发出后,国内知名高校如大连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科研单位如部科学研究院、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以及知名IT公司如华为、中兴等公司纷纷积极响应,并踊跃投稿70余篇,内容涵盖了长江航运管理、生产、经营以及信息化推进的各个方面。在“数字长江”发展论坛上,大连海大孙培廷副校长、武汉理工大严新平副校长联袂主持,姜德生院士及两校的知名教授、科研单位和港航单位的负责人等12位专家、教授、领导发表了演讲。(文章来源:长航局)
交通运输部高宏峰副部长视察南浏段数字航道 要求以科技手段解决
水运发展“短板”
4月8日,交通运输部高宏峰副部长到长江南京航道局视察长江南浏段数字航道建设成果,对长江航道职工做出的努力给予了肯定。交通运输部财务司司长杨省世、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唐冠军、长江航道局局长熊学斌陪同视察,南京航道局局长曹成汇报了单位发展和数字航道建设情况。
高宏峰副部长在听取曹成局长汇报、观看数字航道工程建设专题片和数字航道相关系统现场演示后,对关心的问题进行询问和了解,并充分肯定了航道部门所做的贡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南京航道局非常出色地完成了航道建设、管理、维护的任务,确保了这条重要黄金水道的畅通,为沿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交通运输部党组对大家取得的优异成绩、付出的艰辛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高宏峰副部长指出,在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入大建设大发展的环境下,航道在交通运输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交通运输部高度重视航运建设,去年,张德江副总理在视察长江时,提出要加快内河航运建设,为此,交通运输部把加快航运发展作为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高宏峰副部长强调,航运是几种交通运输方式中的一个“短板”,在环境友好型行业中,内河航运建设更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内河航运建设中引入高科技的技术手段,来改造水运行业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探索。希望以此为开端和起点,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的力度,加快数字航道工程建设,加快推广运用的步伐,在整个内河航运的建设、管理、维护中,敢为人先,走在世界前列,为内河航运建设做出突出的贡献。
唐冠军局长要求,要不辜负高宏峰副部长的期望,努力把长江航道建设好、管理好,早日实现现代化,让航运单位满意,让社会满意,让上级满意。(文章来源:长江航道局)
长江航道整治工程建设即将进入信息化管理新阶段
为适应长江航道建设大规模、高标准建设要求,强化工程现场质量、安全管理,解决长江航道整治工程施工点多、线长、管理难度大的难题,近年来,长江航道工程建设指挥部积极追踪前沿科技发展,依靠不断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来提高工程管理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2008年长江中游瓦口子水道航道整治工程开始试验实施工程现场远程视频监控管理,通过 组建工程施工区域局域无线视频传输网,依靠长江通信光纤传输,实现了在远离工程数百公里的管理部门能够适时监控施工船舶工程现场沉排、抛石工程实施情况,并通过调取存贮资料,追踪工程实施全过程影像资料。远程视频监控技术打破了传统意义的工程管理方式,可以说是工程管理模式从实物化向虚拟化管理的一次大胆创新,该技术的应用不仅在工程管理中取得积极效果,在交通部组织的多层次工程质量和安全检查中,领导和专家一致认为:“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在长江航道建设管理中的应用,是我国内河工程建设管理的一次全新突破,也标志着长江航道建设管理已经位列全国工程建设管理新科技应用的前沿。”
由于视频数据量大,远程视频监控的信息传输、现场数据采集、监控设备运转都有很高要求,而航道工程施工地点无可持续电源,监控设备、传输设备的保护也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为此,视频监控一直以来只能依托工程船舶,无法实现陆域施工和无电源施工环境的监控。为满足航道工程全方位监控的需要,经长江航道工程建设指挥部的管理人员和长江通信导航局的技术人员的不断探索,近日在长江中游窑监水道航道整治工程无电源、无人值守的护岸工程中成功实现了远程监控,该系统依托全新的的小体积单兵监控设备,通过现场监理管理协助,真正实现了远程全互动式管理,通过相应管理模式的调整,将大大提高了工程管理效率和质量,这一系统的应用成功,标志着长江航道整治工程建设即将全面进入了信息化管理的新阶段。(文章来源:长江航道局)
2010年长江海事局通信信息化工作会在渝召开
3月30日,长江海事局2010年通信信息化工作会在重庆召开。王茹军局长作了讲话。长航局科技处裴建军副处长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信息处钟立新处长主持。
会上,长江海事局局长助理陈俊作了题为《抢抓机遇,规范管理,促进通信信息化工作新跨越》的报告。报告回顾了长江海事局2009年通信信息化工作,指出2010通信信息化工作要进一步理顺通信管理关系,提高通信保障和信息服务能力,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不断改善长江水上通信秩序,大力开展“三基”工程建设。长航局科技处裴建军副处长表示,海事与通信融合后,海事信息化水平、通信执法手段、通信规范化管理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成绩显著。
王茹军局作了讲话,他指出,“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是长江海事局工作重点,数字长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信息化的长江。要走在全国海事系统前列,争当中国海事的排头兵,就必须抓好信息化队伍建设,以人为本,打造一支扎实过硬的信息化队伍,为安全监 13 管服务;要对现有的信息化设备进行认真梳理,确保现有设备用好用足;要本着节约的原则,以利于安全监管保障为前提,树立服务的理念以及“一家人”的理念,积极谋划今后信息化工作的思路。
会上,还对《长江海事局“十二五”规划信息化建设思路说明》、《“十二五”规划长江通信建设思路说明》征求了意见。与会代表围绕工作报告以及王局长重要讲话进行了讨论和经验交流。(文章来源:长江海事局)
长江电子航道图航标数据更新软件培训班在汉举办
为了顺利开展长江电子航道图试运行工作,保证电子航道图航标数据的时效性,3月29日,长江航道局在武汉组织举办了“长江电子航道图航标数据更新软件培训班”。长江宜宾、泸州、重庆、宜昌、武汉、南京航道局,长江航道测量中心,以及局机关人劳处、基建处、航道处、指挥部、档案信息中心共计65人参加了为期1天的培训。
此次培训邀请了武汉大学、长江航道测量中心专家授课。培训内容主要有:电子航道图理论基础知识、电子航道图改正数据更新流程及方法、航标数据更新系统软件操作等。期间,学员们对电子航道图航标数据更新系统软件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操作。
通过专家多角度、多层面的授课培训,学员们了解了电子航道图基础理论知识,熟悉了航标数据更新系统软件的操作方法,掌握了航标信息改正数据以局网站和FTP服务器两种方式发布的流程方式,为长江电子航道图试运行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培训班上,魏志刚副局长亲临培训现场并作了重要的讲话。他对武汉大学、长江航道测量中心专家的精心准备和精彩的授课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各位学员认真学习、熟练掌握电子航道图航标数据更新方法,增长了知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表示祝贺!希望全体学员们回到单位以后,在实践中进一步加强锻炼,熟练掌握航标数据更新流程的方式方法,为长江航道践行“三个服务”精神做出自己的贡献。(文章来源:长江航道局)
第二篇:科技信息化与煤炭运销发言稿
科技信息化与煤炭运销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主题是”科技信息化与煤炭运销”,首先说一下国内煤炭运销行业的情况:煤炭运销行业是整个煤炭行业链条中一个重要环节,煤炭运销行业将煤炭行业的产、运、销、有机的结合起来,伴随着煤炭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山西,陕西,内蒙古为中心的煤炭运销网络辐射全国,煤炭运销行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面对经济危机和煤炭价格连续下滑的冲击,煤炭运销行业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信息化发展的今天,煤炭企业的领导们在考虑用怎样的方式管理自己的企业,怎样的方式达到自己对数据报表的实时掌握,怎样能够监控企业的运销流程、库存状况、资金流、等等。煤炭行业信息化现状已不能适应企业发展要求,已经制约了煤炭企业乃至整个煤炭行业的发展,加强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我国煤炭行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所以我们不能落后。煤炭企业经营发展不仅要了解煤炭产量,还要了解产、运、销、存的综合、准确的数据。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拓展到产运销存财业务的管理上。要实现产运销存财业务的管理信息化,需借助于ERP等综合管理软件系统,通过综合应用达到全面掌握各地、各煤种的生产、销售、装车发运、流向、到货等煤炭供需信息;了解主要铁路流向、铁路限制口煤炭流量、主要煤炭港口库存量等信息,具体指导煤炭运销工作;实现煤炭企业订货、月度销售、每日煤款回收等销售流程的信息化管理,使企业领导及时准确了解自身产、销、运、存情况,及时组织货
源、调整生产经营工作等。此外,网上信息发布、煤炭网上订货等系统的应用将对煤炭企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运销处信息化建设情况:
1、自动称重系统:车辆身份识别达百分之百,车辆信息通过称重计量系统已全部录入至外购煤管理平台,全部实现机打票,杜绝人为修改数据的漏洞。百分之百杜绝套牌车,从源头打击偷换煤现象。每天的人工票据统计,改变为系统自动统计,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为计算的统计错误,改善了站台的上站秩序,较以往的通过能力提高了50%,有效的减少了车辆等候过磅时间,解决了排队车辆影响杨陈公路交通秩序的问题。
2、视频监控:石圪台、何家塔、龙华、燕小站、燕大站完成了摄像头的安装,在磅房、煤场、防冻液、抑尘剂喷洒站等重要部位实施安装,实现网络存储功能,并通过视频监控软件完成如下的功能:实时图像点播、远程控制、历史图像检索和回放、存储管理等功能。强化了作业现场监管;监控各站台对火车对位、开装、装完、喷洒防冻液、喷洒抑尘剂、现场作业、调度车辆等一系列措施实时监控,同时,通过现场监控系统可以清楚的观察作业现场,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3、手持终端:解决了不能及时查询数据的问题;实现了七站台列车发运数据的及时录入,并通过和轨道衡称重数据匹配有效减少发运列车的亏吨现象;各站台及时录入煤温、杂物、固化剂防冻液喷洒时间等数据,使煤质管控手段实现了现场化和实时化;手持终端的使用还大大减少了站台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工作强度,解决了数据的重复计算现象。
4、轨道衡系统:过衡车辆数据百分之百的准确采集,过衡数据
通过外购煤系统与手持终端录入数据匹配准确率达到百分之百,减少了公司发运列车的亏吨现象,提高经济效益。与神朔铁路燕家塔站配合,及时发现超载、偏载车辆,保障发运业务安全。
应用信息化之后:
从使用效果上来讲信息化在运销处“购运销”业务中主要有三个功能:一是能用技术手段对我们的上站煤承运车辆进行监督控制;二是能采取无纸化办公,让收储、监装、统计人员告别笔和纸;三是能实时查看到相关业务数据,能实时看到站台工作情况。说简单了就是要求系统达到:管得住(运输车辆)、看得见(站台工作现场)、说了算(系统数据百分之百真实)。为此,我们和相关部门以及信息中心进行多次沟通,开始建设运销处信息化。这个集车辆监控、手持终端、自动称重、视频监控、轨道衡称重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信息系统,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运销处通过数据库提供的信息,可以掌握煤种的采购、站收、装车发运、轨道衡称重、流向等煤炭运销信息,具体指导煤炭运销工作。外购煤信息系统可以实现从煤源点,月度站收,每日执行,月度发运,统计分析,查询检索等整个煤炭销售流程的信息化管理,使领导对购、运、销、存情况进行迅速、准确的了解,及时组织货源、调整生产经营工作。信息化系统投入使用后大大提升了煤炭运销工作的效率,使得运销工作实时、准确无误。并且通过该系统能够对煤炭“购运销”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及时获各项实时数据。信息化建设,已经是运销
处最具特色的管理方法之一
运销处信息化系统取得的效果
运销处下属7个站台,其中锦界站、红柳林站、龙华主要以筒仓发运为主;燕大站、燕小站、何家塔、石圪台站主要以汽车站收为主。经过一年的发展建设和技术创新,站台收储能力和发运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于2012年完成燕小站、龙华站信息化整体建设并投入使用,同时完成其他五站台发运业务信息化。为了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整体实力,运销处提出了“运销业务信息化”的目标,先后建设并实施了调度指挥、视频监控、自动称重、轨道衡、外购煤管理系统等数字信息系统。作为运销处信息化建设的的外购煤管理系统建设是实现“运销业务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增强公司在煤炭市场产品销售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运销处信息化建设上马后效果明显,煤炭车辆站收时间大大缩短,例如重车过磅原来的流程为:车辆上磅→车辆称重→司磅员填写毛重→司机下磅卸煤,而现在的流程改为:车辆上磅并自动称重记录毛重→司机下磅卸煤。根据统计,原来过磅耗时平均值为35.7秒,现耗时平均值为7.9秒。
火车发运业务也在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优异成绩,以往火车发运流程为:装车→监装员抄车号→监装员报车次车号给火车站值班员→火车站值班员给公司报车次车号→火车发车出站时监装员给公司报出站时间,信息化系统投入使用后其流程改为:装车→监装员在手持终端中录入车次、车号、装完时间→数据自动上传到外购煤系统并匹配
轨道衡称重数据。
高效率:时间的缩短就以为着效率的提升,例如:燕家塔小站2011年11月站收:476177.08吨,2012年使用信息化系统后当年11月站收505524.73,同比11年增加29347.65吨。
及时性:站收方面根据统计,原来过磅耗时平均值为35.7秒,现耗时平均值为7.9秒;按照火车发运以往的流程,从火车出站,到获得港口轨道衡称重数据需要22小时,而现在只需要30分钟,这使煤炭发运业务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准确性:原来站收数据全部依靠手工计算,因手工填写的票据数据不清楚、毛重计算错误等原因,造成每日每班原始错误次数为n+1(n为上站煤源点数量),现取消手工计算,并机打票据,错误率为零;火车发运方面,数据获得更准确更直观,整列皮重、毛重、数据都不依赖人工计算,全部由计算机实时生成,无误差。
解决了运煤车辆装车后无法监控,容易出现换煤、飞票现象;财务计算量大、单据繁多、不能准确、实时看到统计数据;各站的库存统计不即时而且不精确,管理人员每天不能实时掌握各站台库存情况,耽误业务开展;公司和运销处负责人不能实时获取所需要的财务购、销存报表;各流程和各科室、站台没有有效的平台,不能及时的沟通和办公,科室站台数据连接滞后,形成信息孤岛的问题
信息化在运销处业务的下一步规划:
一、增加外购煤管理系统调度管理模块,实现各类调度报表的自
动生成,同时实现实时查询各站车辆作业状态和调度短信自动群发等。包括:调度日况数据表、调度内部报表、上报集团报表、场存报表、调度月报表、调度日报表、盘点与清场表。
二、增加外购煤系统合同管理模块,主要方便公司企管部、运销处企管科业务人员对合同信息的管理。要求包括:要与公司OA系统对接,实现合同网上审批;建立合同模板,使用时只需在模板中输入数据;合同自带数据公式,依据合同规定指标计算出奖罚金额和合同结算价格;能自动生成并导出结算、考核报表。
三、、实现矿发数据、筒仓和地销煤皮带发运数据的自动采集 通过各矿发点自动称重系统、筒仓装车系统、皮带自动称重系统与公司外购煤系统数据对接,可以实现矿发数据、筒仓、地销煤皮带发运数据的自动采集,确保煤炭运销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减少人工工作量,消除人工操作误差。
四、更改石圪台、何家塔、龙华站称重衡及燕家塔大站一条称重衡为双向称重
五、和公司ERP对接,完善运销费用的结算。
六、经与运销处讨论研究,拟将上述三站台的称重系统由单向称重改为双向称重,以提高系统应运的安全性。
结束!
第三篇:建立信息化动态监控体系
建立信息化动态监控体系
提高税源管理效能
宁津县国家税务局
今年以来,宁津县国税局加强征管信息化建设,在原有“个体私营经济税源动态分布图”的基础上,以综合办公网为平台,组织力量研究开发了 “税源监管模块”,促进了税源管理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一、“税源监管模块”的基本情况
“税源监管模块”以宁津县行政地图为依托,以综合办公网为平台,经信息技术处理后制作成税源监控电子地图,形成相对独立的专用模块,县局可依托该模块建立全面灵活的税源动态监控体系,精确地摸清各基层分局辖管纳税人底数,对纳税人实行全程和实时监控。
(一)“税源监管模块”的基本原理。将纳税人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行业、所在街道(路段)、联系方式、有无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办理、纳税定额、税款缴纳等情况全部录入模块数据库,并分户制作成图表,与电子地图进行链接。应用时,操作人员只要在电子地图上找到该业户的经营位置,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业户相关信息便全部展现出来。
(二)“税源监管模块”需要采集的信息内容。该模块需要采集的信息主要包括纳税人基本信息、申报征收数据、生产经营信息等内容,并以柱形图的方式图示各企业的应纳税额和销售额以及进行同一业户年内各申报期情况对比。
(三)“税源监管模块”的信息采集渠道。模块所采集信息主要分为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内部信息是指通过CTAIS、金税工程等各类税收业务软件采集的纳税人提报信息,由信息中心的技术人员利用开发的软件定期向“税源监管模块”结转。外部信息主要是指税收管理员根据县局确定的行业监控指标体系,到纳税人生产经营地、货物存放地以及通过工商、地税、银行等有关部门和社会渠道采集的涉税信息,主要由税收管理员通过本模块的信息维护子模块录入到“税源监管模块”。
二、“税源监管模块”的特点
(一)操作界面直观便捷。该模块根据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县--乡(镇)--村的层级,对辖区内纳税人按照街道、村庄、主管税务机关以及管辖片区,区分层次进行显示和反映。辖区内的税源情况、征管信息以可视化的方式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出来,与以往枯燥的数据查询相比,具有直观、方便、快捷的特点。
(二)体现扁平化管理理念。各级领导可随时通过该模块对各分局、乡镇、企业的税源管理情况直接进行查询,避免了层级管理带来的信息衰减、失真等弊端,并可针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制定针对性措施以提高管理效能,体现了扁平化管理的先进理念。
(三)完善税源动态分类管理。模块的信息来源主要是从综合征管软件中导出的动态数据,同时根据税收管理员掌握的纳税人生产经营动态信息,随时对图表内容进行更新。同时,该模块对各类纳税人的位置布局、登记、注销、非正常户和申报纳税情况,以及按照市局、县局确定的重点税源企业和一般税源企业等分类显示和反映,对纳税人从不同角度反映生产、经营情况,体现了分类管理的原则。
(四)具有预警功能。打开该模块,系统会自动提示非正常户、未按期申报户等情况,能够准确反映分局税源管理质量。县局可据此督促相关分局、科室及税收管理员进一步加强税源监控,并依据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进行考核监督和责任追究,从而进一步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
(五)体现公开透明原则。通过电子地图方式,把国税机关对纳税人的税收管理情况直观地向外部公开,实现了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对税源监控情况的多点监督,进一步促进了税收执法的透明化。
三、推行“税源监管模块”取得的效果
(一)进一步促进了税负公平。“税源监管模块”设置了税负查询功能,可以按照主管税务机关、所属行业、税种、企业类型等条件进行查询,有利于各级领导和税收管理员通过该模块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所辖税源的管理情况,掌握所管辖行业的税负,并及时与全县税负进行比较,查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从而进一步实现了区域内行业间的税负平衡,提高了税源监控的质量和水平。
(二)进一步加强了涉税信息的查询和保存。“税源监管模块”的开发应用,使纳税人的各项数据在网络中运行和传递,一目了然,规模尽显。同时,模块还具有永久保存信息资料的功能,既能保障纳税人纳税信息第一手资料的真实、完整性,方便了查询,又避免了人工管理档案存在的易损、易丢失、易改动、成本高等弊端。
(三)进一步促进了税收管理员的廉洁勤政意识。该局充分发挥“税源监管模块”的公开作用,坚持监督考评、效能监察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相结合,将监督考评结果与税收管理员评先树优、能级评定挂钩,严格兑现奖惩,对发现的索贿受贿、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违法违纪行为和执法过错及时移交有关部门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有效提高了税收管理员的廉洁勤政意识。
第四篇:简述公安信息化与科技强警
简述公安信息化与科技强警
公安战斗力等于科学技术与警力、警用工具、警务对象、警务管理之和的乘积。公安科技具有乘法效应,这一论述非常准确的阐明了公安科技在公安工作中的作用。
公安科技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全面提高公安战斗力。公安战斗力的第一要素就是警力,直接关系到公安机关能否完成维护社会稳定这一重要任务,每个公安干警科技素质更是关系到我们能否高质量的完成保持社会稳定的任务。我国目前公安干警与人口的比例是非常低的,但依靠增加警力,只能是“治标”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提高公安干警的科技素质,让每个公安干警更多的掌握与业务相关的公安科技知识和先进的技术手段,这是提升警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要加大公安科技项目的研究,不断提高公安工作的科技含量,大力加强科技培训,全面提升全体民警的整体素质,以适应新形势发展和公安工作的需要。
以信息化为龙头的公安科技工作促进警务管理的重大变革,指挥系统的建立和各类信息库的建设,将使每个指挥员的思维方式和指挥手段,都发生重大的改变,新的警务管理模式正在形成。手拿话筒的现场指挥,已经被各种信息、图像传输、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手段所取代,运筹帷幄,决
胜千里之外已成为现实。这一切都印证了公安科技在公安工作中的乘积效应。
公安机关在社会治安不断出现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的新形势下,要进一步提高整体战斗力,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就需要有一个强大信息化的公安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夯实基础,注重信息,已成为公安机关科技强警工程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当前公安机关不可能大幅增警以及公安工作步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走科技强警之路的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公安战斗力的重要途径。
一、公安信息化和科技强警的内在联系
公安基础与科技信息紧密相关,公安科技虽不是公安战斗力的独立要素,但它直接影响着公安战斗力的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某种意义上讲,科技就是公安工作的第一战斗力。
(一)公安民警是公安信息应用的主力军。实践充分证明,犯罪与反犯罪的斗争中绝不是量的拼杀,而是质的较量。特别是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犯罪嫌疑人越来越多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现代装备进行犯罪,犯罪的智能化日益明显,尤以计算机犯罪为代表的高技能犯罪令人震惊。如果我们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公安民警队伍,不会运用各种信息通信
技术和现代科技手段,就无法克敌制胜。因此,公安机关必须切实把提高民警的科技素质作为提高公安整体战斗力和整体工作效能的重要措施来抓,以开展“大练兵”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队伍素质培训,向科技要警力,才能适应现实斗争和形势发展的需求。
(二)公安信息化是科学技术的具体成果和应用。近几年来,公安信息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从而被广泛地运用到公安工作的各领域中,并在现实斗争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公安信息和高科技手段,公安工作就无法适应现实斗争,克敌制胜。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公安信息化建设,以延伸和拓展人力资源,切实提高公安工作的战斗力。
(三)公安信息化建设在激活公安基础工作为现实斗争服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近年来,随着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大批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大量公安信息进入数据库,形成综合信息查询平台,在公安业务查询和公安信息服务等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将沉睡多年的基础数据、台帐翻新变成活的信息,并通过信息共享,有效地提高了整个公安战斗力,真正实现了科技强警的目的。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公安工作要牢牢把握信息工作的主动权,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打造“信息化公安、数字化公
安”,作为新时期公安工作的基本方针,坚持向科技要警力、要效率、要战斗力,实现数字化公安工作的新飞跃。
二、公安信息化对提高公安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公安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有利于引导公安队伍树立科技意识,进一步推进警务信息化。在当前治安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公安专项斗争持续不断,民警超负荷工作、专项斗争虽声势浩大,但收效甚微,这与公安机关掌握信息的质量和民警的科技素质直接相关。由于平时不注意收集信息,把握信息,致使网上比对,网上追逃等先进科技手段无法发挥最大效益。信息就是基础,只有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才能固本强基。要发挥公安科技手段的作用,就必须以科技效益谋求警力效益、谋求治安效益,才能使公安机关的科技意识、基层领导的指挥艺术和思维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进而提高民警的工作效率,使信息化转化为战斗力,实现科技强警。
(二)公安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的推进,有利于取得党委、政府的支持,提高公安工作科技含量和信息应用水平。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公安机关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工作中信息的基础性作用,对建设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公安队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因而对公安机关
提高战斗力的举措--“科技强警”工程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不断加大投入,从而使公安机关能把信息化建设用到社会治安管理上来,不断增强打防控工作效能,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三)公安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有利于公安自身管理和决策更加科学化、现代化。实施科技强警,掌握和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快工作速度,严密工作精度,能够使公安机关进行更加高效的管理决策,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战斗力。如根据形势、任务变化信息,及时调整计划与部署,突出工作重点,保证完成中心任务;根据各类统计数字信息,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根据警员配合协调、自我意愿的信息,优化组合部门结构,提高公安机关的整体功能。
(四)公安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的推进,有利于深化公安工作运行机制改革,以适应形势的发展。提高公安战斗力始终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没有任何一种特定运行模式。因此,提高公安战斗力的根本途径在于信息化,数字化的推进,不断加快实施科技强警,把现代信息化高新科技与整个公安工作相结合,从根本上实现公安机关对社会治安的有效管理。具体到公交分局讲就是要依托当前公安信息网络建设,积极争取市局党委的支持,将前期开发的出租车出城登
记、查询、监控系统尽快立项投建,以提高分局公安工作的科技含量,提升驾驭我市“一车两线”治安大局的能力,走科技强警之路。
三、当前公安信息化建设必须克服的认识误区
公安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也是公安工作科技强警的一场革命。当前各级公安机关正在积极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以实现公安工作从量的发展迈向质的提高。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目前,在公安队伍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利信息化建设及科技应用的认识误区,必须切实地加以排除和克服。
(一)必须克服对公安信息内涵与外延问题认识的误区。加快公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在公安系统已形成共识,但在其内涵与外延问题上,认识不同,有的单纯地认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只是技术、资金问题,而忽视建设过程中信息的应用。这种误区往往导致警务信息与实战相脱节。
(二)必须克服信息资源开发、应用认识的误区。通过多年的努力,公安计算机信息通信宽带光纤网络基本建成,网络中心设备基本到位,作为硬件建设为信息运行载体的网络有了良好的保障条件。但目前的网络资源、信息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主要原因是忽视了网络资源的利用和信息资
源的共享,不利于提高设备、网络、软件的使用效率,影响通过科技提高公安战斗力的深度和广度。
(三)必须克服民警素质与科技强警关系认识的误区。基层公安机关实施科技强警战略,其主要项目是计算机系统、通讯系统、刑侦办案技术系统、社会面技术防范系统,而要使这些系统充分发挥作用,关键是要达到规模效益。但目前,公安队伍没有系统地、计划地组织广大公安民警科技素质培训,第一因素的第一资源未能充分有效地得到开发,民警的认识滞后,认为信息化,数字公安离我们还遥远,也有的认为信息化建设与我无关,不学习,不努力,不争取;甚至在日常警务工作中不比对、不应用,使先进的信息实战应用手段不能发挥整体效益。
综上,要实现公安信息化和科技强警,提高公安整体战斗力,必须加强警力素质培训,警务信息培训,克服认识误区,打造信息公安、数字公安,进一步推进金盾工程,全面实现科技强警。
第五篇:科技机关信息化工作报告
科技机关信息化工作报告
2011年,我局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信息化发展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信息化工作发展重点,认真抓好组织领导、宣传教育、制度配套等工作,局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领导重视明确责任
鉴于局领导分工的调整和工作变动,我局随即下发了关于调整局信息公开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的通知,组长由分管办公室工作的副局长担任。党组会专门听取信息化工作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遇到的问题,确保了工作不脱节。5月初,党组书记、局长同志召开信息化工作专题会议,研究我局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工作。根据市信息发[2011]10号文件要求,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成立了信息网络安全领导小组,对局机关及下属事业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一次彻底清查。清查报告已于5月26日上报市信息办。
二、组织学习宣传《条例》
积极组织全体干部职工专门召开了宣传会议,认真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目的、意义和要求。通过召开专题学习会议,使全体干部职工掌握《条例》的主要内容和信息公开的相关常识,提高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对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和原则、范围和内容、方式和程序,监督和保障等有明确的了解,增强对《条例》重要意义的认识和贯彻落实《条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对照要求狠抓落实
1、完善自动化办公系统平台建设。在市信息办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今年我局自动化办公系统平台建设顺利完成。10月27日下午,信息办、三位同志来到我局,为全体机关干部做了题为“信息化建设基本要求和OA系统操作使用”的讲座,为大家下部正确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系统已投入使用。
2、编制完善了信息公开相关制度办法。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等3项政府信息公开配套制度的通知》和《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2011年市信息化建设绩效考评细则的通知》文件要求,我们组织人员,编制下发了《市科学技术局政府信息公开考核办法》、《市科学技术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社会评议暂行办法》、《市科学技术局政府信息公开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市科学技术局行政复议工作程序暂行规定》、《市科学技术局依申请公开受理制度》和《市科学技术局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等8项保障制度。
3、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工作。立足实际,严格执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按照市政府和我局政府信息公开网设置的条目、类别进一步规范政府信
息公开的内容:一是公开了财政收支及其执行情况、财政审计报告、重大政府投资项目资金使用情况、专项经费的分配、使用和管理情况;二是公开了任前公示、人事任免等人事信息;三是完善了部门业务发展规划及研究成果、“十五”规划及执行情况、“十一五”规划及中期执行情况等计划规划类信息;四是做好政务网站有关我局内容的日常维护和信息报送。
尽管我们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仍需改进。我局将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全市信息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