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银行客户经理制完善与发展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的研究
标签: 论文 2007-07-19 11:13
内 容 摘 要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为主体,商业银行在完善风险管理机制的同时,必须建立积极主动、灵活高效的市场竞争和金融服务体系。金融企业竞争,“产品”已不是致胜的唯一法宝,“名牌产品+特色服务”才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我国商业银行推行客户经理制是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的特色要求。
我国的商业银行面对当前日趋激烈的同业竞争,纷纷接受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并且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着一系列的市场化改革,推行客户经理制就是其中之一。客户经理制是指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客户经理为先导,以业务受理快捷方便为前提,以后台支撑和全过程监控系统为依托,指定专人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组合式服务的方式。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实行客户经理制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
目 录
一、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的特点
客户经理制是现代商业银行在开拓业务经营中建立的以客户为中心,把推销金融产品、传递市场信息和管理客户融为一体,为客户提供的新型全方位金融服务体制。
二、商业银行实行客户经理制的必要性 现代商业银行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运用银行体系集聚社会资金,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对抑制通货膨胀,拉动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正在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三、实施客户经理制应抓好几个环节及方式方法(一)全新的经营理念。(二)健全组织机构。
(三)工作职责。客户经理主要职责。
(四)强化队伍建设。
(五)工作制度。
(六)设置信息开发与管理机制。
四、客户经理制当前情况及发展方向
(一)客户经理制当前情况
(二)客户经理制发展的方向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的研究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为主体,商业银行在完善风险管理机制的同时,必须建立积极主动、灵活高效的市场竞争和金融服务体系。金融企业竞争,“产品”已不是致胜的唯一法宝,“名牌产品+特色服务”才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我国商业银行推行客户经理制是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的特色要求。我国的商业银行面对当前日趋激烈的同业竞争,纷纷接受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并且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着一系列的市场化改革,推行客户经理制就是其中之一。客户经理制是指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客户经理为先导,以业务受理快捷方便为前提,以后台支撑和全过程监控系统为依托,指定专人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组合式服务的方式。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实行客户经理制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
银行客户经理是指银行负责对外联系、立足银行传统业务、积极推行新型业务、协调银行与客户之间相互联系、为客户提供存、贷、汇等一体化金融服务,开发客户新的市场的业务营销人员。客户经理作为银行对外服务的窗口,代表银行为客户提供存款、贷款、结算、中间业务、信息咨询等全方位金融服务,是客户与银行联系的纽带。在国有商业银行中推行客户经理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是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转变经营观念、探索与国际市场接轨、开拓业务领域的新尝试
一、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的特点
客户经理制是现代商业银行在开拓业务经营中建立的以客户为中心,把推销金融产品、传递市场信息和管理客户融为一体,为客户提供的新型全方位金融服务体制。它从制度上、人力资源安排上、服务内容上确保银行的营销人员与特定的客户建立一个全面、明确、稳定和长期的服务对应关系。其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一)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是一种全新的经营理念。它集中表明了银行经营思想、经营手段与服务理念的转变,是现代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意志与经营理念的表现。
(二)商业银行客户经理是高素质人才的群体。在客户经理制服务方式下,对商业银行面向客户的市场营销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商业银行实行客户经理制是增强市场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它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效率、全方位的金融一体化服务,以吸引和稳定优质客户,开发市场资源,降低经营风险,增加经营效益。
(四)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是经营机制的变革。它突破了传统的经营方式,改变长期以来坐等客户上门,而积极主动上门揽客,形成一种多功能的竞争机制。
客户经理不仅是银行市场营销的窗口和银企关系的桥梁,而且是银行深入市场的触角,是战略决策和产品创新的源泉。客户经理制必然集中地反映银行服务系统的质量与效率,因而是商业银行建立新型市场营销体系的重要举措。
二、商业银行实行客户经理制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经济体制上看,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市场机制已经在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发挥着调节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价值规律对经济生活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显著。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并由此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客观上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加快转换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主动适应经济形势的要求。否则,经营将会更加艰难,竞争中将会处于被动地位。
现代商业银行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运用银行体系集聚社会资金,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对抑制通货膨胀,拉动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正在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尚跟不上国内外经济和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问题很多。政府行为与银行经营的关系还未理顺,经营管理方式方法滞后,银行资产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低下,市场竞争能力不足,经营风险较大,加之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资银行将更多地进入我国,人才和客户的竞争日趋激烈,使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增加了更多的困难。因此,认真学习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客户经理制,实属当务之急。必须深化改革,改进经营管理,提供多功能、多品种的金融服务,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银行客户经理制产生的客观因素是国内外金融业的激烈竞争,而自身发展需要却是其内在动力。我国商业银行实行金融市场营销创新,实施客户经理制,尊重客户,主动为客户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在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中,将获得银行自身的最大效益,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之,新型的市场营销理念,要求银行向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的业务组织管理架构转变,实行客户经理制对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施客户经理制应抓好几个环节(一)全新的经营理念
要充分认识客户经理制是对传统的银行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变革,体现了以银行自身为基点的思维方式,向以客户为基点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二)健全组织机构
客户经理制强调确立以市场竞争和客户经营为核心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各级经营行要建立客户经理部,经营行的基层营业网点不再设立重复机构,可配置客户经理若干名,隶属于经营行的客户经理部门。同时,应组建市场开发部门,为商业银行全面实行商业化改革、加强市场开发与营销工作,并发挥其在客户管理中的策划、指导和协调作用。
(三)工作职责
客户经理主要职责应包括:(1)积极开展公关活动,充分利用银行网络优势,向客户宣传金融法规、政策、制度以及本行经营的业务项目、金融产品等,为客户提供各项咨询服务及理财服务。(2)分析研究市场,加强对客户的研究,将客户划分为若干类服务对象,针对不问需求,提供特定服务。(3)根据客户的实际状况,客观、公正地评价客户等级,不断调整服务措施。(4)收集、传递和反馈客户信息。(5)监控客户风险,注重对客户的日常管理,主动掌握客户的思想动态、经营行为等,切实防范风险。客户经理权限及责任增大,对客户经理在知识、修养、银行业务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素质的客户经理本身就是开拓和竞争同业市场的前提与保证;作为贷款第一责任人的客户经理,自身的风险意识进一步提高,对于授信业务发放更加慎重,对于不良资产的化解更加尽心尽力;只有了解和熟知客户的需求,才能为客户理财当好参谋,真正关注企业、培植企业,这是客户经理与传统信贷员、外勤人员之间的根本差别,企业发展了,银行不良资产就能从根本上化解。
(四)强化队伍建设
合格的客户经理,应是懂政策、懂业务,具备组织能力、公关能力的复合型金融人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应要求客户经理不仅熟练掌握一般的经济和金融业务,而且还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特别是具备社会主义经济学知识和掌握社会主义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政策要求,这样才能区分客户要求服务的内涵,而不致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因此,要根据各行实际情况,多渠道培训和招聘合格人才。首先,要在现有职员中,透选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具备较好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的中青年进行专业培训。其次,在金融院校毕业生和研究生中,招聘合适人选,有目标、有步骤地进行业务锻炼,为担任客户经理,储备人才。
(五)工作制度
一是对客户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客户档案资料。二是对客户经理的管理制度,要建立客户经理工作台帐。定期召开工作例会,总结、通报工作情况,交流有关信息,研究布置工作。还应建立团队协作制度,树立“一盘棋”思想,制定市场营销战略和市场营销规划。
(六)设置信息开发与管理机制
首先,要实现后台业务系统联网,加强客户信息的管理和共享,为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准确、及时、完备的信息。其次,建立新型的银行分销网络,如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家居银行等高层次服务。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中,应加强经营管理部门与电脑科技部门的合作与协调,提高服务方式和信息结构的合理性。
四,客户经理制当前情况及发展方向
(一)客户经理制当前情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日趋激烈。优质客户的竞争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之一。哪家银行拥有更多的优质客户,哪家银行就能够拥有更多的优质资产,同时就有大量稳定的资金来源,就会有丰厚的利润。
我国的商业银行面对当前日趋激烈的同业竞争,纷纷接受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并且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着一系列的市场化改革,推行客户经理制就是其中之一。客户经理制是指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客户经理为先导,以业务受理快捷方便为前提,以后台支撑和全过程监控系统为依托,指定专人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组合式服务的方式。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实行客户经理制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
目前,中国的银行业正处于深化改革、走向市场、打开国门、迎接挑战的变革中,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作为一项金融体制创新,客户经理制打破了传统的营销服务模式,倡导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新概念,显示出了极强的生命力与巨大的发展空间。于是,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推行客户经理制并以之作为促进银行再造的一种不约而同的选择。1999年,中国建设银行首先在部分支行试行了银行客户经理制。2000年,中国工商银行也在湛江市分行实施客户经理制,通过对不同客户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
(二)客户经理制发展的方向
商业银行客户会员制发展模式
在当前社会竞争如此激励的情况下,保护好自己现有资源,力争开发新资源,是当务之急。通过商业银行各种各样的营销活动。丢掉客户,就是丢掉市场,就是丢掉份额。保护好这些现有的客户群就等同与开发这些客户群。客户经理制是我们与客户沟通最有效的方法,但客户经理用什么方法,什么方式与客户沟通呢,建立客户档案,成立会员制,我认为有利与客户经理的发展,有利与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各商业银行拥有众多的网点,这样就已经拥有一定的客户群体,具备一定的储蓄和办理各项个人银行业务的能力。面对如此庞大的客户人群,“如何满足客户的需要”,“如何向他们真正适当的销售我们的产品”,“如何把握他们将给我们带来的资源”,这是每一个客户经理所须要做出的努力。在激励的竞争中,“只要开所,客户就会上门”的观念需要改变,只有主动出击,客户经理从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推销银行适合客户的产品,才能获得经营的成功。设立会员制,不仅可以收集,整理及利用会员的资源,还可以围绕会员开展业务经营活动来巩固客户经理自己的目标客户群体。
会员制是一种手段,它区别开各家商业银行的总行级VIP,分行级VIP,因为会员制服务面对的是广大的老百姓,老百姓不是很有钱,但老百姓是最爱存钱的,客户经理应当看到这一点。当然在我们会员制初级实行时最好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并能相应的给一些小礼品或纪念品。如果可以,可以给客户相应的一张会员卡。会员一般可以享有多种优惠。这样我们可以细分出很多的优质客户群,这样做的话,客户经理何愁没有总行级VIP,分行级的VIP客户的出现呢,做什么吗都要从最基本的做起,客户经理应该相信,客户的资源信息将给工作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
银行客户经理实施会员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 在现阶段各家银行储蓄网点的大厅已有客户经理的办公桌,我认为这是很好利用起来的,设立会员信息填写的地方及有柜员在些处服务,最好先开展一两个地方看一下效果。也要给客户做出相应的产品推介及很好的解释工作。客户经理分析客户的信息,选择他们适合的产品,更好的展开各项业务的销售活动。
2. 会员入会填写的个人档案一般包括:姓名,性别,单位,年龄,生日,通讯地址,家庭情况,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储蓄习惯,然后根据会员所填写的档案进行分类编码管理,如分别按年龄时段,性别,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居住地,等指标编码,以便随时调阅和分析某一个人群的消费习惯,这样一个简单的客户档案便建成了。
3. 会员卡片的设置应由各行自行设计一款适用与自已的卡片,一般开始时较简单比较好。这样好便与我们在发展中求变,在过程中找更好的出路,也会给人一种不断变化和改进的感觉。具体的优惠手段一开始并不用去给什么,只要给他们多做一下宣传,多讲解一下各种产品,让他们真正的明白各家银行的各项业务,这就一开始足够了,如果可以的话,像预订国债当然只是内部的,每家商业银行有什么不错的理财产品,又有什么比较好的基金,都可以由客户经理以电话方式通知给自己的客户群,这样客户在足不出户的同时就已掌握了银行最新的动态,这是一项不错的对客户的服务。如果以后手段不断的改变,我们还可以通过短信方式来提醒客户须要办理什么,又有什么新产品可以去购买,到那时,您说客户经理的客户资源会丢失吗。
4. 客户经理还可以让会员参加行里举办的各种联谊活动,以便更好的沟通和交流,定期向会员发放调查表,了解需求,从而得到第一手的客户返馈动态,并发放最新的银行产品介绍及说明。当然,在以后条件可以的情况下,在会员生日时,也寄送一张贺卡或送一份礼物,以增进与会员的感情,把温情带进每一个会员家中,是每个会员都成为我们银行的朋友,成为我们储蓄所里的永久性客户,从而彻底巩固各储蓄所的客户群体。同时储蓄所在比较清闲的日子里,可以定为会员优惠日,这样不就可以合理的调解开银行柜台忙与闲的时间段,合理的避让一般的开工资的时间段,这样将起到缓解高峰储户办理业务等候的问题。客户经理对会员进行多种多样的服务,这不仅仅是对他们,也能通过他的信息传播给千家万户,促进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有效的发展,促进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
以上分析,从中可以看到,银行客户经理可通过建立客户档案,对客户的价值贡献度和承受风险的能力进行评估与分析,个人客户经理制应凭借其服务的全面性、主动性及人性化的特点,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吸引黄金客户的重要个性化服务手段。让各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只有这样,客户经理制度这一新生事物才能得以茁壮成长。参 考 文 献
1,朱耀明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与客户经理制》 2,侯如芹《财金贸易》
3,许杰 《客户经理制有益金融业务开拓》
第二篇:关于完善银行客户经理制的思考
关于完善银行客户经理制的思考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金融市场开放度和透明度也在不断增强,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当前,国内商业银行面临严峻的挑战,必须改变经营理念,大力推行客户经理制银行市场营销,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场开放度和透明度的增强,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只有进一步转变经营观念和进行金融服务的创新,商业银行才能在竞争中立足和发展。其中作为金融业发达国家银行主要营销运作模式的客户经理制,已经引起国内银行界的重视,应在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全面推行。
一、客户经理制的内涵
客户经理制是商业银行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从客户的需求出发,营销金融产品,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一种服务方式及运作制度。简单地说,客户经理制是国际商业银行借鉴一般企业和市场营销功能,在银行实施的客户管理模式。客户经理制在国际银行业比较盛行,其原因主要在于商业银行的市场即具有商业的共性,同时还具有他自己的特性。而客户经理制正好从这共性与特性的结合点出发,为商业银行创造最大的利润。客户经理制这一理念应包括如下方面:银行以满足客户需要为先,满足客户需要优于银行产品推销,银行客户关系战略集中于银行的目标客户;银行推出的产品根据客户面临的课题及市场环境变化而变化;为客户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是银行的责任;银行要协调、调动全行各方面的资源为客户提供服务,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需求;银行内部为此要加强合作,形成团队精神。具体而言,客户经理制所包括的基本内容是:总则、客户经理的基本职责、客户经理权利、客户经理的组织管理及聘用、培训、考核和奖惩办法。
周景慧(某全球500强公司培训总监、中国职场思维导图研究会钻石专家)
某全球500强公司培训总监,国内一流的思维导图专家,从事企业培训教学与研究16年。45岁。
现为北京天下伐谋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钻石职场思维导图专家。
先后15年在全球500强公司任中高级管理人员,有多年大型企业中高层管理工作经历及培训工作经历,积累了丰富的企业管理和教学经验。毕生致力于思维导图与系统思考等思维训练课程的培训与研发。
二、实施客户经理制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适应市场和客户需求变化的能力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商业银行已经进入了买方市场;商业银行的许多客户已由原来单一的生产、建设企业转变为资本股份化、经营多元化、管理统一化和营销网络化的多层次、多类型的企业或集团类经济实体,它们对商业银行的需求已不仅是常规的存、贷款和转账结算服务,迫切需要的是商业银行能够为其提供技术含量高的综合化服务,如财务顾问、项目融资、投资理财、信息咨询等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并对商业银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变化,要求商业银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机制。
2.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的能力
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外银行大量进入必将给中国银行带来巨大的冲击。国内银行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不仅在产品和风险防范、控制方面,在营销理念、营销人员和营销技术上的差距更加巨大。国际先进的商业银行普遍实行客户经理制度,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组织机构和经营布局,基本形成前台营销、中间风险控制和后台产品处理三大序列。只有学习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与做法才能与他们展开同一市场的竞争。
3.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
客户经理制要求客户经理精选优秀客户群或优秀项目,保证商业银行向优秀项目投入贷款,使银行贷款的风险大大降低。而且客户经理可以从对客户的多项业务服务中,及时了解和反馈企业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实行贷款的跟踪监测,及时解决,以确保商业银行资金的安全。
4.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必然要遵循以《巴塞尔协议》为准绳的国际银行业原则、标准和方法,实行客户经理制后,客户经理将一人多岗,身兼数职,从事商业银行许多业务,监督保障体系,市场开发系统也自成体系,这将要求商业银行内部组织形式向着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的方向调整,也将在提高客户经理自身素质的同时推动整个商业银行全员素质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的工作水平。
三、推行客户经理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所有的商业银行从面上已经实施了客户经理制,但大部分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制尚不够完善和健全,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管理层认识的不到位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经历不长,商业银行管理层的观念还相对落后,对商业银行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客户经理制的建设缺乏兴趣;另一种情形是,一些地方的银行对客户经理制认识上不到位,片面地把客户经理看成是拓展业务的万能钥匙,不认真分析研究制定实施办法,一哄而上,把外勤人员统统改个名称,就认为是建立起符合现代商业银行要求的客户经理制。其后果是实施客户经理制走过场。客户经理制是一项复杂的现代商业银行管理制度,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认真策划、周密部署,积极稳妥地开展,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2.客户经理的素质普遍较低
中国商业银行从业人数众多,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大部分员工业务技能单一,只懂本专业一种业务。这离客户经理制所要求的复合型金融人才有一定的差距。各家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基本上来源于原来做信贷业务和跑外勤的人员,少部分来源于柜台业务人员和其他人员,有的行甚至不管原先从事的是什么行业、有否学习能力、身体状况能否适应银行工作,只要有存款资源,统统招进来。而实际上,要把一个信贷员、柜员或外勤人员培养成—个合格的客户经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些来自不同岗位的客户经理在工作初期,仍局限于原来的业务思路和业务水平,不能按照客户经理标准的理念和业务规范去开展工作,难以迅速提高和深化为客户服务的水平。有些根本不具备客户经理的客观培养条件,做不了综合性的银企合作业务,为客户的服务工作做不到位。
3.对客户经理的培养教育不得法
客户经理引进来了,客户经理队伍建立起来了,对于客户经理来说,有一个业务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经验不断积累、理论水平不断提高、业务知识不断丰富的过程,这就需要银行给予其学习的环境和培训锻炼的机会。但有些行在客户经理的培训、教育方面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针对性,新业务品种出台了,业务宣传资料—发就完事了,客户经理对新产品还没有领会和消化,就出去营销。这种教育态度和培养方法往往会造成客户经理业务素质低下。
4.商业银行激励机制不完善
商业银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经营指标设定的不合理及考核目标的短期性,也是造成客户经理素质提高不快的原因。许多商业银行基层行对客户经理的考核,只看重存款业务指标,而对于其为客户的综合服务质量、新业务新产品的运用、合作洽谈的深度和广度却兼顾较少;上级行对基层行的考核,也只顾业务指标,而对于该行客户经理队伍的素质高低考核力度不够;在考核期限上,也只是一为标准。
第三篇:浅谈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与完善
浅谈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与完善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经历了尝试阶段、自发发展阶段和有组织、有计划地稳步发展阶段,到目前的管理型会计软件发展阶段。在这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商品化、通用化的财务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多会计软件的开发已经走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轨道。由于财务工作本身的特点,以及网络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等等,一些先进的、现代化的事物的不断出现,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会计电算化的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其向更深层次发展。为此,我就当前我国会计电算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一些看法。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进行大量复杂的工作。虽然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形势看好,但是会计电算化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会计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
财务软件厂商基本是一套软件使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用户,对行业特征和单位的核算特点考虑不够。导致不少施行会计电算化的会汁人员仍要做大部分辅助工作。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难以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材料、工资等各核算子系统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用性、一致性和系统性。
(二)没有充分发挥电算化对强化财务管理的功能。
多数单位电算化部是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减轻了会计人员的负担,只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只在软件的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功能上较强,而对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以及资金供求预测等模块没有进行没汁,功能不全,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加强财务管理的功能。
(三)会计软件开发疏漏了审计因素。
传统审汁中最为重视的会计系统提供审计线索的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计算机自身及会计软件运行特点,加上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内部程序不一定全面了解,使得会计电算化过程成为一只“黑箱”。电算化会计系统本身的故障也会给审计工作带来困难。目前,会计电算化与审计处于一种“脱节”状态。
(四)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
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但却没有几家软件厂商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由于许多单位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组成内容不甚了解,缺乏管理经验,造成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未能及时归档,已经归档的内容不完整。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会计电算化档案保管人员职责,从而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乃至单位会计信息泄密。会计人员计算机操作业务素质水平也有待提高。
二、会计电算化对策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会计电算化在具体应用中存在着认识不足、人才短缺、信息安全风险、没有统一规范的数据接口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针对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强认识、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健全保密措施、规范各软件数据接口技术等完善对策。
(一)改善和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形成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现行的单位会计软件虽然已开始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但总体上讲,模块不能适应管理需要,必须将其纳入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增加具有管理型功能的模块。建立一个通用统一的财务软件协议,并与市场细分相结合此协议可以规定相同的数据接口,或者规定公共的转换接口,使不同的数据可以相互转换,且可以被辩别与接受,这样不同软件系统下的数据可以直接使用,不必再做处理,使不同系统实现数据共享。
(二)改善和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形成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现行的单位会计软件虽然已开始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但总体上讲,模块不能适应管理需要,必须将其纳入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增加具有管理型功能的模块。
(三)要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
财务上的数据往往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保密,要做到:一是对于重要的计算机系统应加电磁屏蔽,以防止电磁辐射和干扰。制
定计算机机房管理规定,制定机房防火、防水、防盗、防鼠的措施,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对策等。二是实施必要的内部控制。在电脑网络环境下,某些内部人员的恶意行为及工作人员的无意行为都可能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安全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必要的。三是增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网络会计实现了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但同时也将自身暴露于风险之中,这些风险主要来自泄密和网上黑客的攻击等。为了提高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能力应采用一些措施,例如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通讯、身份认证、授权等。四是加强数据的保密与保护。在进入系统时加一些诸如用户口令、声音监测、指纹辨认等检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另外还可以考虑硬件加密、软件加密或把系统做在芯片上加密等机器保密措施和专门的管理制度。
(四)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操作业务素质。
要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业务素质,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企业应立足于国际水准,培养或聘用一批高级技术人才,他们能够掌握国际先进技术,精通信息技术,熟练应用会计电算化,推动企业电算化事业由“核算型”向“管理型”、“智能型”转变。
三、会计电算化未来展望
电算化会计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和发展。可以预见,电算化会计将出现或可能出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大范围的信息处理网络得以建立。
电算化信息处理从形式上看是信息处理手段的变化,实质上却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对电子技术认识的加深,它必将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范围的会计信息处理网络也必将建立。
(二)信息处理和分析专业化、智能化。
由于信息处理和分析专业性较强,需要专门的人才,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且具有较高的成本,因此为小企业及个体经济提供信息服务的专业部门(类似于目前的代理记帐)将会逐渐出现。此外,随着智能电子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也会朝着智能化发展。
(三)与管理会计系统相结合,促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
完善。
现行会计体系把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含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子系统。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的代码化、数据共享和自动化,为两个子系统的结合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从发展的眼光看,企业应同时建立两个子系统并予以有机结合,以便运用财务会计资料,建立适应管理需要的会计模型,使电算化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立和完善。
(四)促进会计自身的发展和变革,推动电算化会计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信息处理网络建立后,企业将如何做到既及时合法提供会计信息,又能有效保护商业秘密;两个会计子系统实现结合后,如何改进现有财务报告;信息经济将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产生什么影响等。对新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必将形成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而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确立,又将使电算化会计在新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结束语
电算化会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是突破传统会计观念,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课题,以及研究和确立新的理论和方法的过程。如电算化会计在系统设计、工作组织、信息处理及帐务处理程序等方式和方法上的改变,本身就是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突破和完善。虽然从短期看,这些影响只是渐进性的,但从长期看,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新的问题和新的课题将不断出现,并以新的会计技术将问题一一解决。
第四篇:信用社(银行)客户经理制管理暂行办法
信用社(银行)客户经理制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本社)资金组织工作,巩固存款市场份额,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客户经理队伍,规范客户经理的行为,结合本社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的客户经理制是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效益为目的”的经营理念,规范客户经理行为,从而建立起面向市场、面向客户的业务拓展和营销机制。
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的客户经理是以黄金客户和优质客户为主要服务对象,面向市场、组织客户资金,推销金融产品,收集和反馈市场信息,发展、维护和管理客户的市场营销人员。第二章
客户经理的岗位设置与任职条件
第四条
岗位设置:
各支行(含总行营业部,下同)根据存款规模和地区划分,合理配备客户经理,隶属信贷业务部。原则上每个支行配备专职客户经理占全体职工人数的3%以上,兼职客户经理配备占全体职工人数的15%以上。
第五条
客户经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较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勇于创新,自觉维护本单位的整体利益和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掌握金融业务知识,熟悉各项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
(三)具有较强的公关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善于沟通和合作,具有良好的客户背景和客户关系;
(四)达到规定的业绩标准。
第三章
客户经理的岗位职责
第六条
客户经理的职责:
(一)认真执行金融法律法规和行业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依法合规开展业务。
(二)积极宣传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宗旨、各项政策,努力营销本社的金融产品。
(三)加强客户管理。客户经理有权根据自身客户资源优势和本社实际,选择目标客户。
1、市场调研。主要了解客户经营发展情况、信用状况等基本信息,并将有效信息及时反馈领导;
2、开发客户。根据市场调研情况,对拟开发客户确定拓展的目标、策略、措施以及所需的资源支持等;
3、客户服务。以稳定客户资源、增加存款总量为目标,建立定期走访和感情联络制度,为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4、客户分析。定期分析客户接受本社金融服务的满意度,善于发现并改进服务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必要时提交管理部门加以协调落实;
5、客户档案管理。全面掌握客户的基本情况,建立、管理客户档案,保证客户资料的真实性、实用性、及时性。
(四)加强金融产品营销。积极向客户推荐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提供完善的咨询服务和理财服务,利用现有的金融产品,为客户设计最适合的金融产品组合和最佳的资金结算方式。根据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积极向管理部门提出产品优化的建议。
(五)完成支行下达的资金组织工作目标任务。
(六)执行报告制度。
1、日志填报制度。客户经理根据工作情况每日填写工作日志;
2、访客报告制度。经常性走访客户,将走访情况记录报告表;客户发生重要情况要及时向管理部门报告。
3、客户经理应定期向分管领导汇报工作,一般每周一次。
(七)自觉履行客户信息保密制度。
(八)做好领导安排的其他相关工作。
第四章
客户经理的管理
第七条
客户经理应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竞聘上岗,由所在支行进行任职资格审查和竞聘上岗的组织管理,竞聘办法需经总行人事监察部门审定。
第八条
客户经理的聘用。符合任职条件的本单位员工均可报名竞聘客户经理,对报名参加客户经理竞聘的员工,由支行根据竞聘办法进行聘用,并上报总行备案。客户经理的聘用期一般为一年。
第九条
支行承担客户经理的管理、监督、考核、奖惩的职责。
第十条
实行客户经理培训、轮训制度。总行组织学习、培训、内部经验交流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客户经理应加强自身学习,充分利用工作实践和业余学习等机会,学习相关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本社集中培训主要采取以下二种方法:
(一)职前培训。本社组织的对新任客户经理进行基本业务知识培训,进一步掌握有关管理制度、业务操作程序和处理方法,以便较快地进入工作状态。
(二)在岗培训。由本社组织对在岗客户经理的岗位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
第十一条 支行领导要加强对客户经理的思想政治工作,关注客户经理的业余时间的社会活动情况,发现有不良倾向的,要及时采取措施,努力维护客户经理队伍的健康发展。
第十二条 支行领导应定期组织对客户经理的业务测试和考评,加强对客户经理日常的检查监督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五章
客户经理的考核 第十三条 各支行须建立客户经理考核激励机制,方案报总行业务发展部审定。客户经理的考核内容应包括定量指标考核和定性指标考核。
(一)定量考核:(1)基础存款的维护;(2)拓展存款目标;
(3)支行认为其它需考核的指标。
一般应采取日均存款余额、月均存款余额。
(二)定性考核:
(1)团队协作精神。指与本单位其他员工合作、中间代理业务协作、完成领导交办其他工作等方面的表现;
(2)遵守纪律表现。指客户经理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
(3)客户评价。指对客户经理在履行工作职责、服务质量的总体评价,此项根据客户反馈意见评定;
(4)工作态度、业务能力等其他方面表现。
第十四条
客户经理的薪酬原则上由基本工资和考核工资组成。
第六章
客户经理的退出
第十五条
支行应对客户经理进行工作考核,根据考核情况实行优胜劣汰。
第十六条
客户经理退出主要包括自愿退出、自然退出和强行退出三种方式。
(一)自愿退出指客户经理自己主动向单位提出要求调离客户经理岗位经单位同意的;
(二)自然退出指客户经理受年龄、体力和操作技能等因素限制而不能胜任岗位要求,或经考核业绩不佳的,经单位决定调离客户经理岗位的;
(三)强行退出指客户经理由于违反法律法规或本社规章制度而被责令调离客户经理岗位的。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必须立即解聘,调离客户经理岗位:
(1)办理未经委托(授权)的业务;
(2)账外经营和挪用资金、截留收入的;
(3)弄虚作假,利用职务之便谋利的;
(4)有其他违规行为的。
第七章
客户经理的处罚和奖励
第十七条
各支行建立的激励机制,应充分体现“绩效挂钩、多劳多得、动态考核”的原则,采取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对突出贡献者给予特殊奖励,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客户经理的专业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一)给予客户经理不少于万分之一的存款维护费和万分之二的新业务拓展费,该两项费用凭发票报销,不得提取现金。
(二)客户经理业绩突出的,总行给予一定的奖励、表彰。
第十八条 对符合本暂行办法第十六条第三点解聘的客户经理一律不得重新担任客户经理。
第十九条 对违法、违规的客户经理,根据相关规定,对其实行以下处理:
(一)调离客户经理岗位;
(二)通报批评、行政处分;
(三)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责任。以上处理可以并处。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各支行可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管理实施细则。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制定、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我国独立董事的发展与完善
我国独立董事的发展与完善
摘要 由于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想象非常严重、上市公司中、大股东侵害股东的利益现象非常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在2001年正式确认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制度的目的在于推进公司治理,保障公司决策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减少公司重大决策的失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上市公司中小股东的权益。但是在实际运用中,独立董事制度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和改善意见。
关键词 独立董事制度 问题 改善措施
一、独立董事的概述
(一)独立董事的来源
独立董事(Independent Director)又称作外部董事(Outside Director)、独立非执行董事(Non-Executive Director),是指排除执行董事、关联董事(Affiliate Director)、灰色董事(Gray Director and Gray Out-sider)后的董事会成员,也是独立于公司的管理层、不存在与公司有任何可能严重影响其做出独立判断的交易和关系的非全日制工作的董事。
独立董事制度首创于美国,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但是,真正兴起并且构成英美公司治理模式的重要特色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达到改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代理成本,实现公司价值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二)中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引进
中国证监会于1997年12月发布了《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其中第112条将独立董事设置为“非强制性条例”,指出:“公司根据需要,可以设立独立董事。”随后,1999年3月29日,国家经贸委、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境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深化改革的意见》要求境外上市公司都应逐步建立健全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制度。此后,上海证交所在2000年11月3日发布了《上市公司治理指引(草案)》,明确指出未来的上市公司“应至少拥有两名独立董事,且独立董事应占董事总人数的20 %”。2005 年 10 月 27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明确规定: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至此,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得到法律确认、纳入《公司法》,正式上升为法律制度。2006年 3 月 16 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章程指引(2006年修订)》的通知,对独立董事也又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定。中国证监会于 2006 年 5 月起草了《独立董事条例(草案)》并报送国务院审核,具体规定了独立董事的资格、任免、职权、义务、工作制度、监督管理等内容。
二、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实施现状
我国上市公司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第一,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下,董事会是由第一大股东所控制的,在这样的股权结构下,董事会中形成了由大股东控制董事会的“关键人”的局面;另外,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内部人”控制的情况也同样普遍。在相当一部分企业中,董事会成员大多同时兼任公司经理层要职,监事会人员也来自工会或经理层领导的其他组织。第二,上市公司中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问题严重。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在运作中存在着严重的违规行为,如中科系崩盘后引出幕后庄家,康赛集团大股东虚假出资,并且,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肆无忌惮地在财务会计信息方面弄虚作假,致使虚假信息泛滥成灾,内幕交易屡禁不绝。上市公司利用虚假信息披露,伪造公司业绩,人为地制造题材,为内幕交易提供了温床,使得我国证券市场投机性过强,股价操纵现象严重,极大地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导致投资者对市场失去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股市的诚信危机。设立独立董事,最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监事会监事不力的问题,对内部人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督,提升董事的代理能力,确保董事有能力履行信托义务,进一步完善股东与董事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从而克服内部人控制问题。另外,建立独立董事制度,还可以切实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在这种制度下,中小股东可以推举自己的意在将其安排为中小股东的代理人,对上市公司现有的治理结构实施必要的改造,从而制约经营者和大股东,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中国证监会在《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是指不在上市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关系的董事”。根据《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独立董事具有相应的任职资格要求,并认真独立履行其职责,不受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或者其他与上市公司存在利害关系的单位或个人的影响,保护上市公司整体利益,尤其要关注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独立懂事由于种种原因其在上市公司中并没有发挥上述实际作用,而只是“花瓶”,导致独立董事制度低效,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独立董事“不独立”。在提名和任免方面,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现象非常普遍,大部分公司的独立董事是由大股东或大股东控制的董事会、监事会提名产生的。此外,在独立董事的罢免问题上,很多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信奉任人唯亲的原则,致使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荡然无存。独立董事的经济地位不独立。这一问题是独立董事设置上最具矛盾性也是难以有效克服的问题,一方面独立董事是受聘于企业,工资报酬等都是由企业承担,这就使得独立董事在运用自己的职权时可能会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使决策判断容易出现各种偏差;另一方面独立董事的职责地位要求其对公司内的事物做出客观独立的判断,但是由于经济上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报酬的高低都会使得独立董事受其他股东的影响。第二,相关法制待健全。在法律方面,没有给独立董事充分的保障。现有的《公司法》和《证券法》没有给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董事以存在的空间和条件。目前我国唯一有关独立董事制度的规范性文件为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该文件是指导性的,而非强制性的,很难从法律上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第三,法律责任不明确。独立董事是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一环,有职权就应当有相应的义务和责任。但《指导意见》在规定了独立董事如何行使权利的同时,却无与之相应的法律责任的规定,只是简单地提及“,上市公司可以建立必要的独立董事责任保险制度,以降低独立董事正常履行职责可能引起的风险。”从目前已经聘请独立董事的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来看,也没有涉及独立董事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问题。最终导致独立董事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因有:一是其主观上被收买,帮助公司大股东和高管人员从事违法行为;二是本人知识构成和判断能力有限,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违法的后果。但法律是不区分主观和客观的,如果我国高管人员对此问题予以回避或者不作具体规定,将很难保证独立董事能客观、公正地行使职权。第四,信息的不对称。独立董事,特别是兼职的独立董事,或者在数家公司兼职的独立董事,对公司的实际运营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大多数是通过公司管理层提供的各项报表及资料进行审阅和判断,甚至不知道自己所面临的风险。
三、独立董事制度完善
此外还包括独立董事自身能力问题,政府介入,强制性实行等原因导致独立董事制度的低效,针对我国目前的独立董事制度的现状,我提出以下几点完善措施:
(一)健全的行业自律
要建立健全包括独立董事事务所和独立董事协会在内的行业自律体系。建立独立董事事务所,独立董事以加入事务所的方式执业,将独立董事的自然人责任转化为独立董事事务所的法人责任。建立独立董事协会不仅能够统一保障独立董事的合法权益,还可以通过制定内部管理制度的方式实现内部规范完善相关的外部监督和信息公开机制。通过制定完善的股东证券诉讼、股东衍生诉讼、对股东诉讼有利的风险诉讼机制,对公司独立董事进行有效的监督。建立有效的信用评估体系。有效的评估体系有助于培养独立董事的信用意识,拥有不良信用记录的独立董事任职的机会将大大减少,不遵守信用的独立董事若有违法行为或其他失职行为都将留下不良记录,而且该不良信用会影响其以后的执业经历以及未来发展。提高独立董事的市场透明度。上市公司在披露信息时,应披露包括独立董事的个人信息、其否持有公司的股份以及可能引起利益冲突的相关信息。
(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法律制度是确保独立董事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公司法中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的制定不仅可以促进公司内部决策的科学性,而且可以制定限制独立董事的行为的政策,以促使独立董事认真行使自己的职权,对于违反自身义务的人要求其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比如,在美国的独立董事制度中,独立董事必须要承担受托人的义务,即注意义务和忠诚义务,然而,在实际的实践中,很少还有因为独立董事不承担相应的义务而接受处罚的状况。为此,为了确保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实施,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层的监督管理之外,还应该注意细化独立董事自身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在我国现有的《公司法》中对于独立董事的权利、义务以及责任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比如独立董事的人数应该是董事会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以此细节性的规定,给独立董事以应有的法律地位。此外,我国还可以通过制定《独立董事法》要求每一家上市公司依法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完善企业内部独立董事的职责,维护独立董事的合法利益,促进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继续发展完善。
(三)保障独立董事的知情权
在我国,独立董事之所以会在企业决策中遇到诸多问题,与独立董事在企业内部获取信息的范围较小有很大关系。然而,在美国大多数企业都会定期举行只有独立董事可以参加的会议,在会议中,董事会成员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层的决策行为作出客观独立的判断,并相互交流对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的政策和建议。此外,为了帮助独立董事进一步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企业可以经常组织各种企业活动,让独立董事可以深入到企业的实际运中,与工人进行深入交流,与企业的合作伙伴见面等。
(四),完善独立董事选任机制
独立董事制度能否发挥作用,科学合理地选任独立董事是关键,建立独立董事的准入机制。为使独立董事脱离控股股东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控制,应设立由独立董事组成的提名委员会,由其提名独立董事的人选,并经由股东大会采用累积投票制进行表决,同时实行控股股东表决回避制度。其次,明确独立董事的职责与权限。我国目前采取的是在董事会下设立监事会来履行监督职能,同时辅以独立董事。应明确两者监督的界限、事项,处理好监事会和独立董事两者之间的关系,注重两者在功能上的互补性,发挥两者各自优越性,提高监督实效。再次,建立并完善独立董事薪酬激励机制和法律责任追究机制。独立董事的薪酬模式应采取物质报酬和精神激励。针对目前我国独立董事薪酬偏低,不能形成有效激励的现状,应该提高独立董事的现金报酬,建立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使独立董事的收益和公司长期的业绩挂钩。
希望通过以上措施,能真正实现独立董事的初设理念,做到法规制度日益健全,形成上市公司治理的较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 优化董事会的构成,有效地减轻内部人控制带来的问题; 发挥独立董事的决策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完善公司内部的经营机制; 发挥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的监督作用,尤其是公司的关联交易等方面,从而不断推动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保护中小股东的投资热情,提升股市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 陈宏辉,贾生华.信息获取、效率替代与董事会职能的改进———个关于独立董事作用的假说性译释及其应用.中国工业经济,2002,(2).
【2】.杜胜利,张杰.独立董事薪酬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4,(9). 【3】 胡奕明,唐松莲.独立董事与上市公司盈余信息质量.管理世界,2008,(9). 【4】 谭劲松.独立董事“独立性”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3,(10). 【5】杜琰.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低效问题实证分析.商业时代,2009,(8).
【6】 吴淑馄,刘忠民,范建强.非执行董事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1,(9).
【7】 王跃堂,朱林,陈世敏.董事会独立性、股权制衡与财务信息质量.会计研究,2008,(1).
【8】伊志宏,杜琰.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实证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11).【9】罗党论,唐清泉.独立董事制度实施效果分析———基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证据.南方经济,2006,(9).【10】申明浩.上市公司控制性家族的隧道行为研究.暨南大学学位论文,2007.【11】 庞梅.法律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论文,2007.【12】任惠光.中国 A 股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山东大学学位论文,2007.【13】 倪建林.利益制衡机制的构架:公司治理结构的法理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位论文,2001.【14】杨晓军.证券投资基金治理:信息披露与制度安排.厦门大学学位论文,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