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主观题信息转换和答案制作的高效方法(5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04:51: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主观题信息转换和答案制作的高效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主观题信息转换和答案制作的高效方法》。

第一篇:高考主观题信息转换和答案制作的高效方法

高考主观题信息转换和答案制作的高效方法

一、高考能力型政治试题作答密码

1、高考主观试题,逻辑处理和四项能力运用

2、科学合理的材料处理方法

运筹于帷幄之中 决胜负于千里之外(你了解高考么)方法就在当下

不找就找到了(晓得破题的关键密码么)我们是否正在努力开一把没有锁上的锁(答案就在你那里!)

罗素的日常语言哲学:语言不能表达正真正的思想。方法很难教会,请小伙伴们坚持住,聚精会神的感悟: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一脚不移,回头即悟

二、高考试题科学解答元素分析 1.试题设问结构:

结合材料,运用xx知识,分析(说明)某主体行为本身。

分析(说明)某主体行为原因。

分析(说明)某主体如何解决。

分析(说明)某主体行为意义。

2.试题基本元素:

试题情境(材料)----试题设问(试卷设问---试题立意(所考查能力)----试题答案(印证知识点)

3.试题包含的三个逻辑以及关系:

设问逻辑:试题指向(何种题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有什么意义。

何种能力:演绎还是归纳,还是阐释,分析还是说明)

材料逻辑:(生活逻辑)材料呈现的前后描述逻辑,先什么,其次是什么,后什么。

知识逻辑:(信息庞杂需要选)材料中和设问中包含和暗含的教材知识体系。

三、解答高考主观试题,逻辑处理、四项能力运用是高层次答案高分的关键 1.三个逻辑处理程序(1)审阅试题设问逻辑:

审题(定点):先审问题(范围、角度、指向等);(2)解读依托材料逻辑:解读材料是第一突破口 审材料(层次、中心观点、材料间的关系)

(3)打破知识逻辑依托材料逻辑:围绕设问逻辑服务

整合书本知识,联系材料、构思答案;

(问原因装扮原因;问措施装扮措施;问意义装扮意义)2.四项基本能力运用:

获取解读试题信息—调动甄别运用教材知识---描述阐释设问(或探讨论证问题)

口诀:依托材料逻辑(获取信息)---打破知识逻辑(挑选)---围绕设问逻辑(组合信息知识,服务设问)

真题举例:2015全国二卷:

材料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税收法定原则》------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明确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税收征收管理等基本制度,只能由法律规定。-----要求认真落实以及出台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2015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出台十大措施,确保小微企业的政策落实。-------全国减半征收的小微企业有260万户,享受免征收增值税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2700万户,减税189亿元。

试题设问: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坚持税收法定原则?

设问逻辑:原因题:两逻辑点,一是必要性,二重要性 情境逻辑:党—人大—政府(税务局)—小微企业 知识逻辑:党系(依法治国)—人大系—政府—公民 依托材料说的逻辑----挑选知识----分析为什么税收法定 逻辑关系处理和四项能力运用举例 必要性:

(1)理论原因:

依法治国是党的基本治国方略,要求政府依法行政,坚持对人民负责,坚持税收法定原则,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

(2)重要意义:

国家角度:有利于完善我国的税收法律制度。政府角度:规范政府依法行政,防止随意增减税负。企业角度:有利于减轻小企业负担,保护纳税人的权益。

切记:材料信息,教材选取的知识永远

在为试题的设问服务!切记:不敢忽视问题材料逻辑,知识堆砌作答高考试题。

3、高考例题实际运用 2015年浙江文综卷:

祠堂——是联络宗亲的场所,是祠堂文化的重要载体。----W村也曾有座老祠堂。祠堂文化在村民教化、乡村治理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余有时也被人用来排斥外姓、干扰选举。-------新农村建设以来,W村把老祠堂翻修扩建成宽敞明亮的新礼堂,开展创建“文化礼堂、和美乡风”系列活动,敬先贤、诵村训,仪礼传习、普法讲座、村民一家亲、评选孝老爱亲最美家庭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礼堂已成为村里的文化地标。礼堂文化温润了村民关系,促进了乡村治理。-----去年,该村被评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省级示范村。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W村成功建设礼堂文化所包含的道理。(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意识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W村要把祠堂文化转化为礼堂文化。(10分)

材料逻辑解读(第一问)

之1.祠堂是联络宗亲的场所,是祠堂文化的重要载体。

之2.W村也曾有座老祠堂。祠堂文化在村民教化、乡村治理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之3.但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余有时也被人用来排斥外姓、干扰选举。之4.新农村建设以来,W村把老祠堂翻修扩建成宽敞明亮的新礼堂,开展创建“文化礼堂、和美乡风”系列活动,敬先贤、诵村训,仪礼传习、普法讲座、村民一家亲、评选孝老爱亲最美家庭等。

之5.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礼堂已成为村里的文化地标。礼堂文化温润了村民关系,促进了乡村治理。

之6.去年,该村被评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省级示范村。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W村成功建设礼堂文化所包含的道理。(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意识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W村要把祠堂文化转化为礼堂文化。(10分)

试题逻辑解读 材料逻辑:

祠堂文化定位(是传统文化载体)-—祠堂文化利弊分析(有积极作用有消极作用,态度)-—祠堂文化上礼堂文化产生(做法,继承祠堂产生礼堂文化)-—礼堂文化的积极作用。(温润关系,促进治理,弘扬核心价值观)

试题逻辑: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W村成功建设礼堂文化所包含的道理。(是什么---信息转换)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意识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W村要把祠堂文化转化为礼堂文化。

(为什么---原因分析:主客体是关键)

论述的逻辑过程 情境逻辑:祠堂文化——祠堂文化利弊分析——礼堂文化——礼堂文化的积极作用。

知识逻辑:传统文化的定位——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态度(辨证)——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传统文化的发展作用。

整合逻辑:结合传统文化对祠堂文化定位——结合传统文化辨证分析祠堂文化的影响——结合传统文化的发展分析礼堂文化对祠堂文化的继承创新——结合传统文化的发展分析礼堂文化对祠堂文化的发展。

政治高考主观性试题的材料基本是根据知识加工整理的,问题逻辑与知识逻辑有着辐射状的一一对应关系,知识点与材料的有机结合也就形成了答案。

我们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知识呈现不系统;(2)没有发现材料逻辑;(3)知识与材料不能对应结合论述。

参考答案:

(1)①传统文化是社会成员的精神纽带,祠堂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1分)

②W村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发挥祠堂文化在人文教化、社会认同等方面的作用。(1分)

③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必须批判地继承,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2分)④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对祠堂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容,剔除与改造带有封建宗法性质的内容。(2分)

⑤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2分)

⑥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对祠堂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打破了宗族界限,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2分)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原有的祠堂文化必然被礼堂文化所取代。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祠堂文化是落后的社会意识,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礼堂文化是先进的社会意识,有利于建设和谐乡村。

分析

1.W村的祠堂文化必须加以转化,因为它有局限性,尤其是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余是一种落后的社会意识,影响村民团结,对社会发展起消极作用;

2.礼堂文化既继承祠堂文化的积极因素,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有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

2015年全国卷,运用认识论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

同样考查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关系 1.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转换:乡愁---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

2.记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转换: 记住乡愁---传承美德(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做法)

3.《记住乡愁的》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副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转换:引发强烈反响----传承美德(文化发展创新产生的作用,对核心价值观的丰富)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12分)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低分段过多,尤其是零分卷占11%,明显存在知识、能力上缺陷。

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压根儿不作答,空白卷占相当的比例。二是对设问的知识角度不知道。乱作答,答非所问。

(2)高分段过少,9-10 分仅占0.1%,优秀学生不能在分值上得到体现。原因有二:一是答案在个别知识点表述上要求较高,有点超越教材和学生的知识能力要求。二是设问角度比较大,设问又有指向性要求,学生不易把握运用知识的范围。

阅卷报告----主要失分原因

第一,知识点的缺失。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学生在对知识的掌握上,既没有对知识内涵的准确把握,也没有知识系统的完整构建,是零乱而无序的。

第二,偏离问题主题。众多考生不是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而是根据问题的提示默写知识。问题与知识两张皮,缺乏最基本的问题分析意识。(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忽视设问眼,答题成了默写知识点。)

第三,论述逻辑混乱。甚至有20%以上的考生讨论的是祠堂与礼堂的物质形式问题。

阅读问题,提炼信息、把握观点、揣摩意图。认真分析设问的知识范围,类型,主体,客体等重要因素。

四、制胜的关键之二:非常经典的材料处理方法 2015年全国二卷哲学试题

材料: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组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千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12分)

哲学试题凸显的命题风格就是用哲学。哲学的魅力不在于说背了多少哲学体系原理,其巨大的魅力在于你运用哲学原理去分析、解决问题。毫无疑问,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人看来,运哲学是他哲学命题的主要思想和原则,所以很重要。

第二段材料处理: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来源)----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精神内涵)----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精神作用)----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行动作用)------终于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行动作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教材知识意识能动作用:意识对于物质有能动反作用;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目的性;意识能够指导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等。(阅卷2分)

关键是如何进行作用作答:牢牢依托着材料逻辑,指向设问逻辑作答。

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争,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抗战精神极大的激发了中国人民战略战略日本侵略者的信心----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国力弱、武器装备落后等困难-----坚持持久抗战,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阅卷8分)

制胜的关键:非常经典的材料处理方法。就对材料处理方式来说,一般有三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是我们所说的摘录材料的处理方法。

第二种,是我们所说的概括材料的处理方法。

第三种,是我们所说的内嵌式的,直接把材料内嵌在我们的原理中的一种处理方法。

总之,哲学命题的风格不在原理,同学非常好的运用这样的材料处理,来非常好的结合材料就很好,分析实际问题,这是哲学试题制胜的关键,就很赞。

以2015年全国新标Ⅰ卷38题(1)为示例

财政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作用,财政预算的编制和管理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材料一:2014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

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精神,按照新修订的预算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地方各级政府为预算法的落实进行了积极探索。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政府应该如何强化预算管理。

以2015年全国新标Ⅰ卷38题(1)材料分层示例

1.2014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

2.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

3.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精神,按照新修订的预算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

4.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 5.地方各级政府为预算法的落实进行了积极探索。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政府应该如何强化预算管理。

材料逻辑:人大批准,政府预算不得调整----国务院出台预算制度------财政部发布执行通知------地方政府落实。

切记:作答高考试题大而空,不要过多书写教材知识为主。这类措施题作答必须具体接地气,做到知识和材料的贴切融合。

第一步

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①同学们要抓住的材料主体是什么?在做什么?

②对实际问题的回答需要具体接地气,在答案中怎样处理材料逻辑、问题逻辑、知识逻辑的统一关系?

①人大修预算立法-----政府完善监管-----财政部具体执行-----地方政府落实。②政府不断地强化预算管理制度与体系。

③做到原理知识和具体材料的融合,起到解决问题的效果(切忌大而空)。第二步:实现试题情境信息的转换,在转换中自然生成答案。

(阅读·思考-----转换信息-----生成答案)

(1)第一段材料处理:

2014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

请同学思考:

经人大会批准的预算,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为什么不得调整?

各级政府、各部单位的支出必须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这又反映了政府和人大的哪些相关知识?

生成答案:

转化答案1:政府应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应严格贯彻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审批通过的预算法案,经人大批准的预算,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我们采用摘录材料的处理方法)

转化答案2:政府各部门单位的支出必须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严格坚持依法行政。(我们采用了摘录材料和归纳概括相结合的处理方法)

(2)第二段材料处理:

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精神,按照新修订的预算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地方各级政府为预算法的落实进行了积极探索。

①同学们思考:材料体现国务院出台深化预算改革的《决定》,财政部发布加强财政预算的《通知》。

政府出台发布这两个文件:预算管理制度+财政支出预算执行是在做什么?(对行政行为监督+具体依法行政执行职能)

地方各级政府为预算法的落实进行探索并执行,这又反映政府相关的什么知识点?

②转换信息:

国务院根据人大立法修改出台了《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文件是:

在完善上级政府预算管理制度体系,健全政府管理制度;

财政部根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政府部门举动反映财政部在:

履行自身相关职能,提高自身依法行政的水平; 地方各级政府为预算法的落实进行了积极探索,地方上落实和执行预算:

这不还是地方政府在贯彻依法行政吗?

③生成答案:

转化答案1:国务院和财政部履行相关职能,出台相关文件,深化预算管理制度,健全完善了预算管理体系。(这是我们采用了概括材料的处理方法)

转化答案2:依法治国的方略要求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在财政预算和执行中,要求政府严格贯彻,依法履行各项职能。(我们采用了内嵌式方法,直接把材料内嵌在原理答案中)

补充答案3:政府内部监督监管,需要结合外部监督体系结合进行。

(延伸材料信息,联系教材知识,补充使答案更完整)

总结材料处理的基本方法 :

①实现高考主观材料试题材料逻辑、问题逻辑、知识逻辑的统一,获取情境信息和调动教材知识的结合,进行科学的审题、解题,这是最需要训练的能力。

②创新运用材料形成答案的方式,从实践中总结形成三种快速有效的方法:

第一种,完整表述原理,具体论述部分运用摘录材料的方法进行逻辑顺延。

第二种,结合原理表述,对材料进行概括处理。

第三种,内镶嵌式处理,直接把部分材料内镶嵌在原理的描述阐释过程中,或者把原理内容镶嵌在材料内容中。

总之,同学们灵活地运用材料处理的各种方法,做到非常好的与材料结合贴切就很好,就值得点赞。感谢同学们认真听完,希望能对大家的解题有所帮助。

2016年五月信息:

近年来,我国钢铁、煤炭、水泥、建材、电解铝、玻璃、造船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只有70%左右(按照国际标准,产能利用率小于75010为严重过剩)。这些行业就业人数众多,有些企业大量负债、债权债务关系复杂,还存在一些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依靠财政补贴和银行贷款免于倒闭的“僵尸企业”。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去产能”列为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2016年春节前后,国务院发布了多个文件,针对化解过剩产能,强调要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依法处置,运用经济、法律、质量、环保、安全等手段,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并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指出,在“去产能”过程中要做好被分流职工的安置工作,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化解过剩产能,并指出在“去产能”过程中要注意防范哪些风险。(14分)

(2)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政府应怎样依法行使权力,做好被分流职工的安置工作。(12分)

参考答案;

(1)①国家要通过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2分),并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2分),引导过剩行业企业压减产能、兼并重组、破产清算。(2分)。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分)③扩大对外开放,引导和推动企业“走出去”,转移部分过剩产能。(2分)

要防范的风险:①防范短期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滑,财政收入大幅减少的风险;②防范企业债务风险、金融信贷风险。③防范失业人员增加带来的社会风险。(每点2分,只要回答其中2点即可,共4分。)

(2)①依法决策。安置工作要做到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4分)②依法执行。安置工作要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4分)③依法接受监督。安置工作要做到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维护职工合法权益。(4分)

第二篇:高考主观题解答方法.资料

(一)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特点:信息量大,能力层次多,综合要求高,选拔功能强。

(二)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命题特点:重视基础,突出运用——能力立意;热点多元,模拟情境——拓展思维;强调联系,细分入口——回归教材;角度多维,分层设问——思维综合;适度开放,难度稳定——引导创新。

(三)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学生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

1.基础知识未落实:

①概念界定不清——判断失误;

②观点理解不透——迁移失败;

③知识表述不全——要点失缺;

④人文通识不广——思维失活。

2.常规能力未到位:

①无法提炼有效信息——茫然失措,切题困难

②不能形成有机联系——思路不清,运用失当;

③没有结合热点分析——东拉西扯,要点不显;

④难以形成稳定观点——观点游离,点睛缺失

3.解题未掌握:

①命题特点不清——定位不准;

②问题要求不明——破题不易;

③答题过程不白——思路不顺;

④答题套路不熟——得分不高

4.①书写潦草,难以评判;②术语不准,辞不达意③逻辑混乱,层次不清。(四)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审题过程要注意“六部曲”

1、看:看什么——看设问

怎么看——要看出设问的范围(政治科的考点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个部分,哲学常识又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四个部分);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指向主体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并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

2.抓:抓什么——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意;

怎么抓——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导法”来抓;

3.领:领什么——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

怎么领——从题目的材料出发,去思考该题所处的时政背景,从而判断出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想考查什么知识内容

4.联:联什么——紧扣题目的材料联系相应的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

怎么联——回想相应的教材知识网和相关热点背景,准确完整的联想。

5.列:列什么——列出答题纲要;

怎么列——按照前面的四部曲的内容,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知识,时政知识等内容按先后次有序地列出答案要点。

6.思:思什么——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学性;

怎么思——倒推重审题,注意题分值(看分作答)

(五)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答案组织要求注意“六个化”

1.解题过程程序化:每答一题都要遵循上面六部曲来进行;

2.答案组织要点化:每个要点自成一点,自成一理;

3.答案表述术语化:采用教材政治术语或时政精辟术语;4.答案结构逻辑化: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

5.答案编写完整化:各要点要支持原理+方法论、观点+材料、基础分+提高分等三个方面的统一(提高分是指要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最新时政精辟观点,进行创造性答题而争取加分);(内在美)

6.字迹书写整洁化:要注意该卷老师的心理,以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和印象分(外在美)

在高考政治试题中,论述题是主观题的代表之一。为了克服猜题押题、死记硬背等弊端,真正体现以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论述题几乎都采用材料题的形式,力图在新创设的情景中,考核考生对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综合认识和评价能力。复习备考中,要结合热点时政问题进行该题型的训练。在训练中,考生应学会思考,将题目材料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学习使用政治术语编写答案的要点,强调答案的针对性。同时注重思维的逻辑性,表达的层次性。

题型一 情景式材料论述题

题型特点

情景式材料论述题针对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热点问题,或与中学生密切相关的热门话题,以带有思想倾向性的观点、道理等为论述对象,以相关背景材料为载体,考查考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能力要求较高的题型。这类试题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文字较长,阅读量大;二是材料内容广,信息容量大;三是设问意向含蓄,角度灵活多变;四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解题对策

对策一:快读材料抓中心。在审材料时首先需要运用快速阅读法,边阅读边理解,迅速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体对象、性质状态、因果关系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题眼),提炼中心,归纳主题,围绕中心做文章。

对策二:阅读设问抓关键。命题的意图、指向、要求等均在设问中,考生必须仔细审读设问,抓住关键词语,读懂题意,才能准确把握命题意向。一些材料多、文字长、信息量大、层次结构复杂的论述题,考生往往读了几遍,仍把握不住材料的含义和命题所提供的观点。这时不妨先审设问,再返回去对照阅读材料,有了设问的指向和提示,就很容易抓住材料的中心观点。

对策三:回归教材选依据。从记忆中搜索那些与材料、设问相关的理论知识,选定解题的依据:包括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时事知识。

对策四:紧扣题意作解答。一要注意把握答题角度,抓住中心和关键,切忌离开材料和设问泛泛而谈;二要体现辩证思维,要全面、准确、发展地看问题;三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紧密结合,根据观点分析材料,通过材料推导、印证观点;四要言简意赅,具有逻辑性,恰当使用政治术语。

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石油)是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之一,中石油在国外投资的有以苏丹为基础的北非区,以哈萨克斯坦为基础的中亚和俄罗斯区,以委内瑞拉为基础的南美区。中石油在苏丹开采石油十年,投资27亿美元,2005年5月又投资10亿美元介入苏丹最大炼油企业项目;在哈萨克斯坦拥有年产500万吨的油田;在苏丹、委内瑞拉、秘鲁等国都有份额油,已累计在国外生产原油6000万吨。2005年10月26日,中石油通过其旗下全资子公司中油国际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在加拿大注册的国际石油公司)。收购总价值约为41.8亿美元,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最大的海外收购案。

回答问题:

⑴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分析中石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

⑵中石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2、材料一 2005年前10个月,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712.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部额27.9%,同期增长33.5%,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顺差达到 137.6亿美元。仅10月份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就超过1998年全年,达到212.4亿美元。

材料二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2005年12月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⑴上述材料分别表明什么问题?

⑵运用经济常识分析,为什么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⑶运用政治常识分析,国家应该怎样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题型二 图表式论述题

题型特点

图表题是多年来高考中经济常识论述题的常见形式(有时也会涉入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考生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其中的图表式材料一般由题目、图表、备注(注释)三部分组成,图表式材料一般是当年国内经济的热点;设问通常是由2—3个小问题组合而成,从设问的角度来看,一般是通过比较来反映经济的变化、发展、差距等问题,进而阐明一些原理、观点或规律,有些试题还要求考生提出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解题对策

对策一:审读图表和设问。解答此类题可以先审设问,后审材料,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这样可以增强阅读材料的目的性和回答问题的针对性。①审设问。一审设问之间的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各小题围绕中心相对独立;一种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正确回答前面问题是解答后面问题的基础和条件。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可以避免答案错位,思路混乱。二审设问的要求,对每一问都要咬文嚼字,把握范围、程度、本质,根据设问来组织答案。②审图表。一审标题(表格名称),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正确理解标题,分析图表内容就不会犯方向性错误,同时图表的标题又对作答起到提示、指向和限制作用。二审数据,从纵横两个角度来阅读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从横向分析两者的差距,从纵向分析变化和发展。当然并非所有的图表题都有对比,都是通过数据的对比来说明一件事、一些问题和基本观点的。三审某些年份的特殊意义,它对于图表的中心观点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四审不同表格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等。五审备注,“备注”一般可分两种,“解释性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备注”则是组织答案时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研究“补充性备注”,可以理解在什么范围内(年份、国别)、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图表中的变化等。

对策二:有的放矢,正确组织答案。①“材料(图表)说明了什么现象”,对于这类问题,要扣住指定的材料或图表(含注)作答。答案不仅应写图表表明的现象(将图表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还应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本质问题。当然,如果下面的设问单独考查本质,此处可不答。②“表格(材料)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对于这类问题,要注意不能仅仅在显性信息的层面上揭示其现象和关系,还应进行概括,上升到本质、规律的高度。此外,我们平时所涉及到的此类问题,基本上是一种因果关系,但不能教条化、定式化,要因题而异。③“谈谈对某一现象的认识”,对于这类问题,要分析这现象“是什么“(包括揭示出其本质)”、“为什么(出现这一现象或问题的原因)”、“怎么办(怎样处理或对待这一现象,即措施)”。视问题不同,回答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当然图表式论述题还会有其他的命题方式,我们一定要根据题目要求,特别要根据所给材料或图表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切忌漫天撒网。题型三 研究性学习类试题

题型特点

渗透研究性学习理念,已经成为近年高考改革的“风向标”。出现在高考卷中的研究性学习类试题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习特点,它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不会动手,不会解决实际问题的书呆子”。

研究性学习类试题把本来是被考查的学生“转化”成试题的有机组成部分,考生从被动的答题者变成主动的探索者,体现了学科教学的实用性和能力测试的亲和性,丰富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也给我们复习应考提出了新要求。但在高考卷中,这类试题对所有的考生均未设置障碍,包括那些没有接触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考生,根据自己对题意的理解,凭着平时知识的积累,考生一般都能够回答一二。

解题对策

对策一:认真剖析题后设问,获取问题信息,掌握设问的具体要求。

对策二:带着问题信息仔细研读材料,搜索有效信息。即进行材料处理,了解材料的事实、观点和主张,这是解答研究性学习类试题最关键的步骤之一。

对策三:进行知识迁移,切忌单靠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直接答题,要注重学科间知识的相互联系,充分运用有关的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时事知识、及生活经验等,分析事实,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对策四:组织答案。这类试题的答案要做到条理化、简洁化、逻辑化,切忌答非所问、杂乱无章、词不达意。

1、甲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有助于缩小城乡差别。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极大地拉动城市消费市场,加快城镇化进程。因此,国家应该鼓励。

乙说: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会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教育带来压力,对城市的就业带来冲击。因此,国家应该限制。

丙说:目前,城市的一些部门、单位对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工实行歧视政策,拖欠农民工工资,向农民工乱收费;农民工子女入学难,其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因此,农民不要进城务工,以免遭受歧视性待遇。⑴运用辩证法知识对三位同学的发言进行分析。

⑵请你就“农民进城务工就业”课题中的某一问题,确定一个子课题,写出子课题的名称,并简述选定该子课题的理由和研究方法。

2、材料:在安全生产视频会议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局长李毅中分析了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已经制定的各项安全生产措施没有真正落实,很多还停留在逐级传达和口头上,潜伏的安全隐患很多,有些行业生产绷得过紧,安全欠账较多,安全设施和生产设备落后;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不到位;特别是基础工作薄弱,管理松弛,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现象严重。同时,采矿秩序混乱、安全执法不到位等,也是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⑴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⑵运用哲学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评价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

⑶针对上述情况,如果你给李毅中局长写信,你准备就安全生产提哪些方面的意见?

3、材料一 我国正处于工业发展前期,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长期沿用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模式,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巨大浪费。

材料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循环经济这一新的经济模式引起了全国上下的高度重视。

问题:⑴结合材料一,说明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意义。

⑵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从哲学角度分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⑶假如你是一名市长,你准备如何更好地支持和推动当地循环经济的发展?

辨题:废止农业税条例、取消农业税后,我国农民将不再交税。

高考政治选择题分四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在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唯一一个符合题意,第二种情况是在几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即最佳选择题),第三种情况是组合型选择题,第四种情况是不定项选择题,其中前三种情况都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高考政治选择题也有以“组题”的形式出现,即一个材料设计多个试题,有时可达到五至六个试题。从结构上看由三部分构成:背景材料、题干、题肢(即备选项);从内容上看一般由两部分构成:情景立意(主要通过背景材料实现)、问题设置(主要通过题干、题肢完成)。

解答选择题看起来比较容易,凡是与题干有联系的题肢就选,没有联系的就不选。可是有相当一部分选择题,尤其是不定项选择题,题干和题肢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那么哪种联系应当选,哪种联系不应当选,这就让考生颇费心机了。因此,关于题干与题肢的联系问题,我们应当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一般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选择的首要前提是看联系是否是客观的、内在的;第二,题干与题肢之间的联系,凡是一级引申的就选,凡是二级或多级引申的则舍。所谓一级引申,就是题干与题肢之间的联系,不需要任何中介条件就能成立;所谓二级或多级引申,就是题干与题肢之间的联系,需要一些中介条件才能成立。

在高考中,考生要做好选择题,仅仅知道这些知识还不够,还需要对选择题的类型、特点及解题方法有所了解,以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题技能。在分析近年高考试题题型的基础上,我们将选择划分为填空型、组合型、最佳型、正误型、材料型、因果型、关系型、漫画型、观点型、理解型等,分类研究题型特点和解题对策。

高考中,做好选择题的前提是基础知识要扎实,关键是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所以,在平常的学习尤其是在高考复习中,掌握选择题的解题技巧,有利于提高政治学科能力,提高考试成绩。

在解选择题时以干求肢的基本原则。通过分析寻找题干与题肢之间的联系,即题肢与题干规定性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干肢相连。

对于选择题,一般来说我们应当先审题干,后审题肢。在审完题干材料后,不宜立刻审题肢,否则,题肢中的选项会对我们分析题干产生干扰,使我们难以迅速作出准确的判断(这一点在哲学常识选择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果在审完题干后,能根据题干先作出自己的大致设想(即设想正确的选项应该是什么),然后把自己的设想和题肢进行比较,找出二者的重要之处,选择的准确率就可相对提高了。有些考生在看完题干材料后立刻转入对题肢的分析,常常感觉不少题肢似乎都可以选,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题肢干扰的结果。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当对题干的含义一时难以准确把握时,可以通过选分析选项来进行排除,特别是一道题中表述错误的选项较多时。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排除后,往往正确答案就出来了。

审题干

⑴明确立意。每道选择题都有一个立意,即一个中心思想。要把握这一中心,对长题干要短读,概括大意;对短题干要长读,理解其深刻寓意。抓住材料中心的基本方法是浓缩。对复杂单句,主谓宾即为材料中心;对复句或是段落,第一层逻辑关系即为中心意思。这些都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⑵抓关键词。关键词是题目的“题眼”,它确定了题干内容的特殊规定性,只有准确地把握“题眼”,选择题肢才有目标。

⑶扣引导语。引导语作为材料与题肢的联结词,规定了选择的方向。不同的引导语有不同的具体含义和要求。如表示思维方向的引导语:正确的、不正确的;表示知识范围的引导语:体现的经济学道理、哲学道理、政治常识道理等;表示内容的引导语:措施、制度等;表示程度的引导语:根本、主要等。审选项

⑴排除误项。认真、准确地理解每一个题肢,把握题肢的基本含义,判断每一个题肢本身的说法是否正确。在一般情况下,如果题肢本身说法是错误的,可直接排除(逆向选择题、评价分析选择题除外)

⑵排除异项。审题干与题肢的内在联系,把题肢与题干一一对照,认真分析题肢与题干间的内在联系,即题肢是否符合题干的规定性。一般来说,题肢本身正确且符合题干要求和规定性的,则入选;反之,则不能入选。在理解说明型选择题中也可以用选项反套材料,如果选择这一选项,就要看看在题干中能否找到相对应的材料。

填涂答题卡和复查

高考中选择题都是使用答题卡,在选择题做完后应该先填涂好答题卡再做主观题。这样可以防止最后时间来不及造成答题卡不能准确填涂的问题发生。对少数一时拿不准的选择题可以最后再确定。在复查选择题时,对改动要特别慎重,务必要“三思而行”,没有足够的理由一般不宜轻易否定已选的答案。因为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我们的大脑已处于高度紧张和疲惫状态,考生的思维一般没有开始时清晰,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把本已做对的答案又改成错误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发现错误就不能更正,只是我们不能轻易的、盲目的修改答案。

题型一 填空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

填空型选择题在题干中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在四个题肢中选择一个进行填空。这类题一般比较容易,主要考查考生的时事政治知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是识记、理解和判断。

解题对策

解答填空型选择题的最佳方法是填入法,即把题干当作一个填空题,将四个选项填入题干的空格处,与题干连起来读一读;结合平时所学的时事政治知识、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进行比较分析,排除不合理的题肢,选出正确题肢。运用填入法,一要全面理解题意,仔细、正确地理解题干所提供的信息;二要注意抓住关键字词(即所谓的“题眼”),它确定了题干所规定的内容,只有真正读懂了关键词,才能清楚地明了本题应该选择什么内容。

单项选择题

1、汽车大量进入普通家庭后,交通拥挤、堵塞成为城市管理的一大难点。为了缓解交通拥挤状况,有些城市开征汽车牌照费。这一做法是政府运用 进行宏观调控。

A、行政手段 B、经济手段 C、法律手段 D、财政手段

题型二 组合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

组合型选择题是不定项选择题的一种变形,此类选择题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几个(一般设计四个)事件、原理或观点(以下统称为观点),并以数字序号标示;分别选取一个以上代表上述观点的数字所组合成备选项。在近几年高考政治试题中,组合型选择题频频出现。在复习备考中,考生必须加强对这类题型解题技巧的探究。

组合型选择题的特点是:第一,考查的知识容量大,信息范围广,能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第二,体现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判断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

解题对策

对策一:“排除法+比较法”是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基本方法。其做法是:第一步,运用排除法缩小范围。认真审读背景材料、题干和观点,运用所学知识,从自己最熟悉的观点入手,将背景材料、题干与观点联系起来分析判断,确定其中明显错误的观点或明显正确却不合题意的观点,将含有明显错误观点或明显正确却不合题意的观点的题肢,从备选题肢中排除,以缩小范围;第二步,对其余题肢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正确选项。在初步排除缩小范围后,便可认定剩余题肢中的“相同”观点正确题肢,一般不必费心去分析,只需对“相异”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看这些“相异”的观点哪些更符合题意,进而选出含有这些正确(或最佳)观点的题肢作为正确的选项。

对策二:高频排误法或低频排漏法。在一些组合型选择题中,各个数字被组合的频率不一致,有的被组合的次数多一些,有的被组合的次数少一些,对这类题可采用高频排误或低频排漏法来巧解。所谓高频排误法,就是针对组合次数最多的数字所代表的观点重点攻破,如果能判定该观点错误,则可大面积排除含有该观点的错误题肢;所谓低频排漏法,就是针对组合次数最少的数字所代表的观点重点攻破,如果能判定该观点正确,则可大面积排除未含该观点的题肢,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单项选择题

1、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包括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③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受知识构成的影响

④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是真理

题型三 最佳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

近几年高考政治试卷中,单项选择题的题目一般表述为“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一些选择题的题干中还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最佳型选择题一般由题干和题肢两部分构成,在各题肢(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题肢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该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再现或再认能力和理解书本知识的能力。从教学实践看,这类试题一般难度较大,学生容易丢分。

解题对策

对策一:运用优选法,选择最直接、最贴近的题肢。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理解题意,确定最佳标准,逐个比较、分析题肢。只有与题干的中心意思联系最直接、最贴近的才能选,不能作无限延伸。特别提醒的是,最佳型选择题不是所有符合题意的都可以选。如果仅仅与题干中的某一部分、某一层次的意思吻合,就不能入选。

对策二:将排除法和直选法相结合,将学科知识、时政知识和生活常识相结合。首先,看题肢的观点、原理表述得是否正确,如果错误或包含部分错误,或是题干的同义反复,则应当首先排除。其次,看题肢是否符合题意。在这时,把握题意的关键是审题。首先要审清题干的规定性,如“正确的是”、“错误在于”、“原因是”、“两(三)者的关系是”等,题干的规定性不同,答案就不同;其次是审题干的内容,抓住中心词和关键词,弄清材料中的主体做了什么。特别是当题肢分别是某一知识点的不同层次时,一定要结合题干的情境,准确把握题肢与题干的关系,才能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题肢。

选择题 1、5年前,等离子彩电价格高达20多万元,到了2005年夏天,一些国产品牌的等离子电视已经跌破万元。造成这种剧变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人民币价值的增长

C、人民收入的下降 D、市场竞争的结果

题型四 正误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

正误型选择题,亦称判断型选择题,要考生对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作出判断,选出正确的或错误的选项。其题干一般表述为“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错误的,不成立的)”,而其选项可能是不同的知识点,也可能是同一知识点的不同侧面。此类试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又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要求选出错误题肢的正误型选择题又称逆向型选择题。逆向型选择题通常有两种类型:⑴题干指向是正面的、肯定的,但材料中的引言或现象是错误的,要求考生稳定出题干中的错误言论或负面材料中所体现的错误观点;⑵题干指向是反面的、否定的,题干部分的问句中常有“不是 ”、“不属于”、“不正确”、“错误的”、“与……无关”等词,要求选出不符合题中观点的题肢。

解题对策

对策一:排除法与直选法相结合。首先,解答正误型选择题时要明辨是非,就必须全面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这是进行正确判断、正确选择的前提;其次,我们应把题干与每一个题肢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判断,凡是与题干要求一致的或属本质联系的就是正确选项,否则就应排除。

对策二: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解答选择题时,我们一定要弄清题目的规定性,明确其选择的指向。逆向型选择题在高考试卷中不时会出一两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稍不留神,就会选错。解答这类选择题时,不能够一见到错误观点就排除,因为这类题要选择的就是那些错误或部分错误的观点。解答逆向型选择题,可以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并用。首先根据题意正向思维,找出符合事实的、正确的题肢;然后再逆向思维,把符合事实的选项划去,剩下的就是符合题意要求的选项,即正确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国际石油价格2002年平均每桶26美元,到2005年8月12日,美国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涨到了67美元,创造了23年以来的最高价。在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作为世界石油主要供应者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正确做法是

A、减少石油产量,确保其经济利益 B、增加石油产量来平抑油价

C、实施限产保价措施,刺激油价上涨 D、启动自动增产机制来追求更高的油价

题型五 材料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

材料型选择题由材料、题干(设问)和题肢构成,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这类试题常提供一段或几段材料,所选材料一般是时事热点、重要文件、统计数据、革命导师或政治家的论断、诗词及谚语等,要求考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分析,其题肢一般是对所引材料表明的含义进行的解释,要求学生对题肢中的解释正确与否做出判断。这一类型的选择题出题灵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材料都是现象,考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解题对策

对策一:审材料,这是做好材料型选择题的基础,即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弄清材料的主旨(中心意思)和层次。在解读图表材料时,要注意时间限制和附加的说明,既要横向分析,也要纵向分析。在材料型的组合式或不定项选择题中,有的题干材料内涵丰富,层次较多,如果对材料把握不全面,就可能出现多选或漏选的情况。因此,要把复杂的题干内容分解为若干层次,进而全面准确地理解材料的内涵。

对策二:审设问,把握命题者的提问角度,分析命题意图。审设问要注意题干的引导词,引导词决定着答题方向,它们是将题干和题肢有机联系起来的关键,如“这说明”、“由此可见”、“因此”、“根本原因是”、“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下列说法不符合题意的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等。认真分析引导词才能把握提问的角度,即是正向提问还是逆向提问,是考查经济常识,哲学常识还是政治常识。

对策三:审题肢,仔细、认真分析题肢,把握每个题肢的基本含义。首先,判断每个题肢是否正确。如果题肢本身说法错误,可直接排除(逆向型选择题除外)。其次,分析题肢与题干之间的联系。运用所学知识,把题肢与题干一一对照,认真分析题肢与题干之间的联系。一般说来,题肢与题干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本质的、直接的联系就选,臆想的、表面的、间接的联系则不选。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可是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相当突出。针对这一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

A、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B、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

C、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 D、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措施

题型六 因果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

因果型选择题,是指它的题干与题肢之间构成因果关系,主要分析政治、经济、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原因、目的、影响。在具体的因果型选择题中,一般是题干为结果,题肢为原因,可以是一因一果,也可以是多因一果或一因多果。常使用“之所以……是因为”、“原因是”、“根本原因是”、“目的是”、“是为了”、“结果是”、“因此”等引导词,其中在考查原因时又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源”、“主要原因”等引导词。这种题型具有多变性和综合性,一般有较大的难度。

解题对策

对策一:正确理解因果关系。在一个具体的因果关系中,从时间上看,总是原因出现在前,结果发生在后,两者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从本质上看,原因和结果之间还必须是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如果没有认清这一点,就会产生主观臆想的而不是客观存在的因果联系。在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着严格的区别,如果混淆二者,就会发生倒果为因、倒因为果的错误。与此同时,还要求我们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具备基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对策二:分析法与排除法相结合。解答因果型选择题,应把题干和备选项结合起来分析,题干为因,备选项应为此原因的结果;反之亦然。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四种题肢应排除:⑴本身表述错误的题肢;⑵答非所问的题肢;⑶与题干的规定性重复或变相重复的题肢;⑷因果颠倒的题肢。

一、单项选择题

1、某企业依靠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结果该企业

①生产成本降低、价值减少、利润增加 ②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 ③在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条件下,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增大 ④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题型七 关系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

关系型选择题亦称比较型选择题,题干往往是在属性上具有可比性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原理、观点、事件等,题肢则是它们的共同点(共性)或不同点(个性)。内容上可类比和对比,类比就是将同类性质的概念、观点、原理或事件进行比较;这类选择题的题干中常用“不同”、“相同”、“共同”、“联系”等引导词。关系型选择题的考查目标已不仅仅是再认、再现知识,更主要的是 对概念、原理、观点、事件等进行理性思考,通过比较(类比、对比)、分析、归纳,概括出它们的共性或个性。

解题对策

对策一:明确题干的规定性。抓住题干的关键词(引导词),分析题干考查的角度,这是正确解答关系型选择题的关键和基础,切忌不审题干而犯疏忽大意的错误。根据题干的规定性,关系型选择题有5种形式:⑴要求选出反映联系(共同点)的题肢;⑵要求选出反映区别(不同点)的题肢;⑶要求选出反映关系(包括联系与区别)的题肢;⑷要求选出反映共同结果(或共同原因)的题肢;⑸要求选出没有反映关系的题肢(逆向型选择题)。

对策二:干肢对照,深入思考。把题肢和题干进行比较分析,一看题肢观点本身是否表述错误;二是题肢观点是否符合题干考查的角度。只有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题肢,才能入选。

一、单项选择题

1、《工人日报》载文指出,要有效地防止经济出现过热现象,政府应尽可能减少对企业和市场的干预,但同时又不能放任自流。这是因为

A、市场经济既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同时又存在弱点和缺陷

B、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C、宏观调控是维护人民利益的重要手段

D、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

题型八 漫画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

漫画型选择题是利用漫画生动形象的特点对某种错误的思想或行为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批判,从而给人以启迪和教育。这类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一般是给出一幅或一组漫画,有的还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题干以简单的文字提出问题,要求从备选项中做出选择。

解题对策

对策一:审漫画。一看漫画中的人和物,把握人、物的表面特征及神态形象;二看各个人和物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联系了解漫画尤其是组合漫画中事情的来龙去脉、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把握漫画直接反映的表面意思;三是看漫画中的文字,漫画中的文字是漫画的点睛之笔,是准确理解漫画的关键点和切入点。漫画中的文字对解读漫画起着提示、引导、补充、说明、深化的作用,特别是标示漫画名称的文字更是对漫画意图和主旨的直接点化;四是看漫画中的人、物与文字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漫画的寓意。寓意是借助画面反映出来的,是隐藏在漫画背后的内在的、本质的、深层次的道理,它是漫画的中心和意图所在。漫画寓意要靠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必须对漫画进行分析和综合,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表意到寓意的飞跃。

对策二:审题干。漫画型选择题的题干一般较为简单,其作用一般有二:一是指明漫画的名称或漫画内容给予提示和说明。二是指出选择要求,要求不同,对题肢的取舍标准就不同。如“漫画表明”、“漫画能反映的是”、“漫画不能反映的是”、“从政治学(经济学)角度看漫画”、“漫画体现的哲学道理”等,由于用语不同,表达的意思就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因此,审读选择要求必须格外谨慎、严格区分,以明确选择的条件、范围、角度、指向等。

对策三:审题肢。弄懂每个题肢的含义、内容、正误、角度以及题肢间的联系,以便为选择正确题肢打下基础。

对策四:审联系作选择。在审清漫画、题干和题肢的基础上,把题干和题肢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以便从备选题肢中选出正确的题肢。其一,漫画表达的是对某种现象的肯定、褒扬和提倡,选择要求是“漫画的启示是”、“符合漫画意思的是”等,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正确题肢才有可能入选,错误题肢肯定不选;其二,漫画表达的是对某种现象的讽刺、挖苦和否定,选择要求是“漫画所反映的是”等,在这种情况下题肢观点正确与否都有可能入选,关键是看题肢是否符合题意和选择要求。学习启示及要求:

1、学习时政要分类进行。在复习时政选择时要对一年来的重大时政进行分类。侧重国内,关注国际。国内时政的重点在政治、经济、科技和外交。

2、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全面到位。单科知识考查覆盖面广,部分题目有一定深度。能力立意并不是不要知识,因此,对高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哲学知识进行全面复习仍是提高成绩的前提和基础。希同学们能制订好后阶段的基础知识复习计划,并注重落实。

3、要关注考点变化情况。对《考纲》中修改、变动或增加的考点进行考查是高考命题的一个特点,对2006年考纲中的变化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这一点在主观性试题中同样应给以足够的重视。

4、强化选择题的专题训练,在做题中感悟解题方法,积累解题经验和技巧。注重错题积累,进行纠错训练,确保选择题得分率。

5、不定项选择题中,注重知识的综合,考生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往往能在这一题型上得到真实的体现。应注重训练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考虑到评分标准进行答题。

第三篇:高考政治-解答主观题的方法

解答主观题的方法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经常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怎么答主观题?如何形成解题思路?怎么总感觉无话可说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方法1:

要想答好政治主观题,成为答题的高手。就必须在平时下功夫夯实基础知识。所谓的方法技巧,绝不是什么灵丹妙药。所以,想主观题拿高分,首先就要把四个模块中星罗棋布的知识点熟记于心。其次,要认真审读题干,从题干中捕捉有效信息。接下来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建立起材料和教材知识点的桥梁。此时,学生会开动脑筋,快速运转,在知识库中进行检索、扫描。把材料中和教材有关的知识点找出来。这一过程,电光石火,灵光乍现。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即使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也是枉然。方法2 在建立了材料和教材知识点的联系以后,接下来就要看学生的表达能力了。高考采用书面形式,考生的文采无法当面展示给阅卷老师,纵使你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得让试卷来说话。所以,对考生特别是文综考生来说,表达能力相当重要!因此,要养成工整,清晰的书写习惯,注意是工整,清晰,而不是洒脱,飘逸。当你的答卷呈现在阅卷人的面前时,他的感觉是:这是一个很认真的孩子!马虎不得,我得为他负责,足矣!

方法3 在有了这样一个第一感觉以后,接下来阅卷老师要看你答题的内容。这时,要做到答题要点化,要点段落化。简言之,就是要标出要点,并将要点展开分析。我们承认,今天的高考不同于以往的八股取士,非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象开中药铺似的列出种种不可。但下笔写来,洋洋洒洒,甚至连标点符号也没有,似一片乌云扑面而来的做法实不足取。当然,分点不宜太多,一般以三、四点为宜。答案语言无外乎三个来源,其一,教材语言,即教材知识点描述。其二,时政语言,这要靠平时多积累,恰当使用,会起到画龙点睛之妙。其三,可来自于试题材料。

下面我把主观题分为三个类型加以说明

一、图表类试题

方法指导:1.审图表标题,明确是什么表。(时间,空间)2.审图表内容:对图表内容做横向,纵向比较,注意数据变化趋势和走向,(近几年要重视细微之处的变化)

3.审图表小注;它往往会涉及到思维的走向和答题角度,绝对不要忘记从小注里提取有效信息。

4.审设问:确定知识范围,行为主体,答题方向。

另外,准确解答图表题必须关注时政,在大体浏览试题材料以后,能马上联想起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平时注意积累时政热词)对于图表反映了什么现象等设问方式,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现象,还要注意揭示本质。当然如果后面的设问单独考查本质则另当别论。

例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来,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发展中大国的活力与担当。材料:

注:入世以来,中国每年平均进口7500亿美元的商品,相当于为贸易伙伴创造约l400 万个就业岗位;由于进口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美国消费者过去l0年共节省开支6000多亿美元,欧盟每个家庭每年可节省开支300欧元。

简析材料中反映的经济信息。

答案:入世十年,除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进出口总额有所下降外,我国进出口贸易总体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且出口均大于进口(顺差或出超)。(2009年进出口下降、总体增长、出口大于进口每点1分,共3分)从主要产品占出口总额比重看,初级产品比重明显下降,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比重迅速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下降、提高、结构优化每点1分,共3分)

中国入世不仅促进了本国经济发展,还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和就业岗位,实现了互利共赢(双赢)。(2分,答出互利共赢即可得2分;只答出促进本国发展,又带动他国发展得1分)

分析本题答案,可以看出,‚2009年进出口下降‛这一要点提醒我们要注意图表中细微之处的变化。‚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互利共赢‛时政热词就在教材中。在此提醒同学们诸如新常态、正能量、建成和谐社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等时政热词平时应注

意积累,考试时才会得心应手。另外,小注的信息不要忽略,稍加归纳即是得分点。

2、材料 :全 国‚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部分指标

注:全国‚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速度为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速度为8.9%,GDP年均增长速度为11.2%。浙江省‚十一五‛GDP年均增长速度11.8%,‚十二五‛GDP年均增长目标8%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目标7%左右。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4分)答案:材料反映全国‚十一五‛期间,GDP总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存在,GDP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城乡居民年均增长速度。浙江省‛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紧跟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通过本题,我们不难看出,政治学科有着鲜明的学科特点,所有的背景材料都来自社会现实,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学生们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政治书。同学们要关注社会,做到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改革开放几十年我国综合国力提高了,那么如何实现

由国强到民富的华丽转身,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在浏览完材料以后,同学们应很快联想到教材中提到的‚两个比重‛,和‚两个同步‛的内容。答案中,‚浙江省‘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紧跟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是需要注意的细微之处。

二、以教材主干知识为依据的主观题型

这类题一般会在设问里明确知识范围,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浏览完试题材料以后,在脑海里呈现出清晰、完整的相应部分的知识体系。有时会涉及整个模块中的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同学们有扎实的基本功。否则是不会很快地建立起材料和教材知识的联系的。

例1:材料:美国时间2011年1月17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之《人物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电子屏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陆续播放。中国59位各界名人和众多普通民众依次出现,他们的自信、亲切、善意、笑容和业绩,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精神风貌,于静默之间传递着大国的声音。宣传片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来介绍中国的发展,用世界公众能够接纳和理解的形式来讲述中国的故事,将一个改革开放欣欣向荣的中国展示给美国公众,告诉世界一个真实、丰富而全新的中国。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宣传片的成功播放对推动我国文化‚走出去‛有何启示?

例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3亿,未来20年还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中国正进入一个‚流动时代‚。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快、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对我国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结合材料一及图中的信息,分析城乡每位全国人大代表人口数的调整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12分)

答案:①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必须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2分)。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人口文盲率的下降,城乡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不断进行调整正是体现了这个道理(1分)。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3分)。人民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更好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1分)。

③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分)。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有利于公民平等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分)。

④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得到完善(1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新进步(1分)。

例1考查的是必修三的知识,通过材料中‚国家形象宣传片‛这一关键词,要联想起: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文化的创新和交流等知识点。对于例2同学们要在看完文字和图以后,就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这一政治现象进行思考,快速联想到: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必须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进步等有关知识点。这类题对学生基本知识的要求较高,如果教材知识不扎实,只能望题兴叹,真可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三、答案隐藏于材料中的主观题

这类试题一般在材料中给我们作答提供了暗示,在读材料时一定要注意,尤其是标点符号,不可忽略。

例:2011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海洋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生产状况

注:美、日、英三个发达国家海洋经济绝对值分别是我国的14 13和5倍,其海洋产值占GDP的比重平均高出我国0.2—1.8个百分点。材料二: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明显,广东、山东和上海占到全国海洋产值的53%以上;海洋开发仍以利用自然资源为主,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占全部海洋产业增加值的77%,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产业产值只占5%左右;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比较严重。(1)描述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我国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措施。

(1)信息:①‚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呈不断增长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海洋经济的绝对值还很低。②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高低起伏,提升较慢,也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因此,必须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2)措施:①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海洋经济开发技术水平。③ 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④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题第二问答案基本就是教材中的‚一条主线‛的内容。其实,在读材料二时已经给出暗示,三个分号恰好对应教材上的相关内容,组织答案不会困难。

第四篇:2016高考政治部分主观题(带答案)

2016年高考政治题目政治部分主观题

四川卷(即全国卷Ⅲ)

“互联网+”代表这样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通过互联网的深度广泛应用实现产业发展。

2014年2月,以习近平为组长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宣告成立。

2016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深度广泛应用,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产业发展新形态。

国家发改委提请全国人大审议的报告提出,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大数据开放创新工程,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深入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支持和保障。(12分)

全国卷Ⅰ

2013年,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了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增进了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截至2015年,已有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与中国合作建设“一带一路”的意愿。30多个国家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与相关国家合作建设了5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

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能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12分)

全国卷Ⅱ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在调研的基础上建议有关部门在国家层面制定行业发展标准,提出环保要求,引导和规范低速电动汽车有序发展,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围绕京津冀联防联治破解大气污染提出提案,建议继续推广和普及新能源汽车,新建商品房要设臵配备充电电源的专用停车位,对老社区也要制定建设充电设施的改造计划。/ 5

我国民主党派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为什么能发挥这样的作用?(12分)

北京卷

无人驾驶汽车是一种主要依靠车内计算机系统来实现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这一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交通事故、改变城市拥堵状况、节约能源消耗,甚至将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观念。国内外各大汽车制造商和互联网公司纷纷投入巨资开发研制。但是,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汽车上路的标准是什么?发生交通事故后,汽车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和车主,谁来承担责任?黑客入侵带来的安全隐患如何避免?车主的位臵信息等如何保护?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应该如何推进我国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6分)

天津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美丽天津〃一号工程”已经持续推进了三年。如今臵身天津的人们会欣喜地发现,蓝天白云的数量在渐渐增多,而这背后是社会上下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三年来,天津市人大相继出台了《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天津市水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2015年市环保局派出20个区县工程组,配备了八百多名负责环保监督的“网格员”,设臵了二百多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布下了治理大气污染的“天罗地网”;为营造绿色生活环境,广大居民以“社区是我家、维护靠大家”为主题,纷纷开展了“慎放烟花、远离雾霾”等形式多样的环保活动。

结合材料,说明天津市为实现“蓝天白云”所做的努力蕴含的政治生活道理。

江苏卷

机器人既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也是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点。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技术实力,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将机器人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进行重点部署。从2009年开始,机器人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国内外从事机器人研发和生产企业数量呈爆发式增长。

近年来机器人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2016年3月,“阿尔法围棋”战胜韩国围棋名将,再次引起人们对智能机器人的高度关注,也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其发展可能带来的风险的担忧。如果智能机器人全面超越人类智能,人类最终面对的是友好的合作伙伴还是企图控制人类的对手?如果智能机器人被滥用,对人类带来的潜在危险又会怎样?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许多国家为何将机器人作为战略性产业来部/ 5

署。(6分)

江苏卷

根据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要求,H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勇敢承担扶贫责任,积极创新扶贫方式,运用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从而打开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结合材料,运用财政作用的知识,分析H市扶贫工作中采取的方式所包含的经济学原理。(12分)

上海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与多个国家、国际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如与亚太经合组织构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将中澳、中新(西兰)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俄罗斯建立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摩洛哥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我国积极推动外交事业大发展大作为。

从当今世界主题和格局、我国对外政策的角度简要回答,为什么我国要积极地同多个国家、国际组织建立伙伴关系?(9分)

海南卷

辨析题(10分)

有人认为:既然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那么公民在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上发表言论就不应该有任何的限制。

请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辨析。/ 5

2016年高考政治题目政治部分主观题答案

四川卷(即全国卷Ⅲ)

答:①建立和完善互联网发展管理领导体制;(3分)

②加强“互联网+”相关领域的法律制度建设,规范并引导互联网及相关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3分)

③加大“互联网+”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做好信息化基础建设和信息服务;(3分)④重视对互联网及相关产业的监督管理,依法打击利用互联网的犯罪行为,维护互联网安全。

全国卷Ⅰ

全国卷Ⅱ

作用:民主党派认真调研,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提案权,(4分)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依据。(2分)

原因:民主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积极力量,是我国的参政党,(4分)和中国共产党是亲密合作的友党,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成。(2分)(写出政协的性质和职能,可酌情给分)

北京卷

政府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制定无人驾驶汽车的相关标准、完善法规、厘清责任。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护公民权利。

天津卷 / 5

(10分)①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天津市人大行使立法权,制定地方性法规,为环境治理提供法律保障。

②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履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职能,为人民创作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③公民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自觉履行公民义务,投入美丽家园建设。

江苏卷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机器人是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技术且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机器人产业对维护国家利益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国家都想抓住和利用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抢占科技制高点,在世界多极化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浙江卷

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要求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H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为他们开拓收入来源,增加经济收入,做到了依靠人民、造福人民;运用财政扶贫资金,实施扶贫搬迁和兜底性保障,帮助贫困群体走上致富道路,保障了他们应有的权益,做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H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勇担责任、精准扶贫体现了党的宗旨。

上海卷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世界格局呈多极化趋势。我国积极同多个国家,国际组织建立伙伴关系,顺应了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的时代的主流。

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海南卷

①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我国公民具有言论自由。材料中观点肯定了公民具有言论自由权利有合理性;

②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公民在行使政治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③民参与政治生活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不能只行使权利,而不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④因此,材料中该人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5

第五篇:2010年高考政治主观题得分技巧与方法

2010年高考政治主观题得分技巧与方法

一、主观题失分的主要表现

1、审题不清,答错答题的范围,即答非所问。例如,题目要求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来回答,有些学生却用政治常识甚至哲学常识的知识来回答;题目要求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来回答,有些学生却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来回答。

2、张冠李戴,答案前后不对应。这在哲学试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前面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后面却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与其相对应;前面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后面却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与其相对应等等。

3、盲目调用知识,没有使用政治学科专业术语答题,而是使用文学化、生活化的语言答题。例如,有些学生在回答通货膨胀时不是说国家发行的纸币量多了,而是说国家把钱发多了;物质决定意识说成物质决定想法;国家职能说成国家做事等。

4、使用专业术语不规范,导致文字表达不准确,甚至表述错误。例如,人民民主专政写成人民民主专制;矛盾的斗争性说成是矛盾的战斗性;经济效益的提高写成利润的提高等等。

5、思维混乱,文字叙述缺乏完整性、条理性和简洁性,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准”的现象。

二、主观题失分的原因

1、直接原因。答题技巧和文字表达能力方面的缺陷。

2、根本原因。知识结构的欠缺。

三、规范化答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审设问

1、明确知识范围:

知识类别:经济学、哲学、政治学

知识形态:微观、中观、宏观

2、明确问题指向:

单一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复合型:谈认识、作分析

3、明确设问主体:

经济学:政府、企业、个人等

政治学:国家、政党、公民等

第二步:审材料

1、读材料时既要把握材料中的显性信息,又要把握材料中的隐性信息。

2、回归教材,试题虽然千变万化 , 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读题时 , 必须判明答题要用到教材中的哪几课、哪几节、哪几框的内容。这样就缩小了思考的范围。

3、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做到有的放矢,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第三步:调用知识

1、依据关键词,直接调用(关键词本身是学科基本概念,则直接调用)

2、把握知识联系,联系调用(依据关键词,通过演绎、推导,找到可用知识)

3、概括具体信息,归纳调用(关键词比较具体,与学科理论不能直接对应'则先归纳再调用)

4、依据设问,有效调用(知识调用要根据设问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调用,反对盲目堆砌和过度引申)

第四步:确定答题思路

1、确定大逻辑:要点之间的逻辑,包括有几个要点,要点之间如何排列;

2、确定小逻辑:要点自身的逻辑,即要点如何展开,包括有几个关键词,如何排列。

第五步:写答案(我把它称之为书写答案的“四个现代化”)

1、层次分明,要点序号化——反对不分段落层次的“一块板”

2、表述准确,语言学科化——反对使用文学化、生活化语言

3、逻辑严密,表述简洁化——反对语句冗长、画蛇添足

4、字迹工整,卷面美观化——反对字迹潦草、错字连篇

(特别提示:突出关键词,突出得分点)

总之,要想提高主观题的得分率,答案必须做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外在美”就是表述清晰整洁、层次分明、格式规范、美观大方;“内在美”就是政治术语表述准确、完整、严谨、思路清晰、符合逻辑,做到知识性与逻辑性、思想性的统一。

根据以上理论下面是我对09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38题的解析

38.(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北方有大面积的缺水地区,干旱灾害时常威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2008年冬到2009年春,我国北方冬小麦主产区的8个省市遭遇50年来的特大旱灾,受面积达1.57亿亩。在中央统一部署下,遭遇旱灾地区的各级政府迅速启动抗旱救灾应急预案,紧急调拨资金、物资,组织干部群众和解放军官兵,全力抗旱救灾,取得了显著成果。

材料二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按照《条例》,在紧急抗旱时期,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组织动员本行政区内各有关单位和个人投入抗旱工作,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指挥,承担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分配的抗旱工作任务。

材料三 以往,有些干旱地区每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加剧了地下水的枯竭和河水的断流;有些干旱地区却发展诸如高尔夫球场、造纸厂等高耗水型产业,造成雪上加霜;有些地区采取人工增雨作业,但受雨云条件限制难以及时解决干旱问题;有些地方因资金困难,农田水利设施严重缺位,只能靠天吃饭。

(1)结合材料分析应如何运用经济手段推动抗旱工作。(6分)(2)运用相关经济知识,说明如何协调水资源利用与三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6分)(3)政府为什么必须承担抗旱救灾的职责?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政府在抗旱救灾中履行了怎样的国家职能。(12分)(4)结合材料,说明在抗旱问题上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哪些观点。(8分)

【答案要点】(1)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改革灌溉方式;运用价格杠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人们节约用水。(2)在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首先要保证农业生产用水,确保粮食安全;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水资源开发与循环利用,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合理分配用水,保证三次产业协调发展。(3)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农民遇上严重旱害,需要国家帮助救灾,国家组织抗旱救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为了抗旱救灾,政府调动公共资源保证粮食生产,主要履行的是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各级政府组织力量帮助农村抗旱救灾,体现的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4)坚持实事求是观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认识抗旱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践观点,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因地制宜,采取适合当地情况的抗旱措施;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把抗旱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并考虑抗旱活动对自然较近的和较远的影响。

【解析】本题以2008年冬到2009年春北方大旱为背景,考查了“三农”问题和(水)资源问题这两个长效热点。事实上,本题也可以看作是08年湖北卷第38题粮食安全问题的延续,亦即08年关注的是粮食安全的市场风险(因各种市场因素导致粮价上涨),09年关注的是粮食安全的自然风险。

第(1)题是应用分析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运用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相关知识谈如何推动抗旱工作。考生要从微观上弄清“经济手段”包括哪些,并以此为依据,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提出具体措施,这就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思维品质。经济手段包括三个层次:经济计划;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经济杠杆,亦即政策工具,包括税收、利率、信贷、物价等。材料一中“紧急调拨资金、物资”,属于财政投入。从材料三中,可以找到经济手段运用的方向:“有些地方因资金困难,农田水利设施严重缺位”,说明要加大财政支农的投入力度,建设农田基础设施(财政手段);“每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说明要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改革灌溉方式,发展节水型农业(科技手段,产业政策);一些地方发展高耗水型产业,由此可以引出要运用价格杠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人们节约用水(价格杠杆)。

第(2)题是对第(1)的拓展,要求说明如何协调水资源利用与三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实质上看,本题也考查了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资源配置问题。这是体现学科价值的一道好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是有限的,难以满足三大产业的发展需要(农业属于第一产业,造纸厂属于第二产业,高尔夫球场属于第三产业)。实现三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水资源的合理与优化配置。回答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实现水资源在三大产业之间的合理分配;二是实现水资源在三大产业内的有效利用。对第一个方面,依据两点与重点相统一的原则,首先要保证农业生产用水,确保粮食安全(要点一);在此基础上,要兼顾三大产业,即合理分配用水,保证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要点三)。对第二个方面,则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水资源开发与循环利用,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要点二)。

第(3)题有两问,分别从政府为什么要承担抗旱职责的角度考查了考生对政府的宗旨、工作原则的理解,从在抗旱工作中怎样履行政府职能角度考查了考生对国家职能的理解,设问都很好地体现了教材知识点与热点材料的紧密结合,有利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中“干旱灾害时常威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这一信息,可调用“对人民负责原则”进行分析(即要点一和要点二,要注意这两个要点构成明显的三段论推理);根据材料二中国务院颁布《抗旱条例》,可调用“依法治国原则”进行分析(要点三)。第二问,基于抗旱工作这一具体情境考查政府职能的知识,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能力。

第(4)题设问范围较宽,着重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考生必须仔细研读材料,对材料层层解析,并进行合理归纳。本题得分并不难,难的是得高分。解题时要注意“辩证唯物主义”这一范围限制,即要求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个知识板块中寻找理论观点。答题所需要的信息在材料一、二、三中都有。从材料一中,可提炼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材料三中的相关信息,可得出要点一。从材料二中《抗旱条例》的出台,可概括出实践的观点(要点二)。从材料三中,可概括出要点三(干旱地区发展耗水产业等)、要点四(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加剧了地下水的枯竭和河水的断流等)。

高中思想政治哲学部分答题技巧同学们对高考政治中哲学部分常感到棘手,拿不定主意该用什么原理,以致答非所问,离题万里。有人总结出如下规律:

1.世界是物质的,凡是题中出现思想、道德、精神、理论、真理、“三讲”、“双思”、“三观”等关键词,都符合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2.物质是运动的,凡是物质都与运动不可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运动是有规律的,凡是物质的运动都有其规律,违背规律必受惩罚。

4.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凡是分析事物的左右关系,都符合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5.事物是发展的,凡是分析事物的前后关系,都符合发展原理,核心是量变与质变。

6.事物是矛盾的,凡是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都符合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在方法论上即一分为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7.认识过程的二次飞跃,凡是认识的目的都是实践,实践与认识循环往复,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8.价值规律,凡是经济类问题都符合价值规律。

得分不高的原因分析:

1.审题不细。一是不能具体地分析情景材料,全面领会并把握它的基本内容,不善于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二是把握不住试题的基本意图和设问的指向。考生在回答问题时要充分利用题目所给予的有效信息,贴近、准确、全面地回答问题,不能满天撒网、空泛议论甚至不着边际地议论,时间花了不少,文字写得满满的,却没有多少有效的内容,分数与字数无关,阅卷老师不会因为你写的字多,就给你同情分的。

2.理论无法说明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学科高考的基本能力要求。一些考生“运用”能力较差,主要表现:①答非所问,盲目地套用教材中的知识点,瞎写一气。②笼统回答,泛泛地说些道理,不能切题,缺少实质性的认识和分析。③机械、死板地写几个定义式的句子,不会拿这个知识变成自己的语言去灵活说明应回答的问题。④片面性,不能作全面、完整的回答。

3.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分析答卷可以看出考生在理论知识方面的缺陷,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中的知识不熟悉;二是对理论知识一知半解。有的考生不重视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的复习,在考试时单凭自己的“感觉”去回答问题难得高分。政治答题是要遵循一定规则的。

4.不关心时事。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的德育课程,必然要求考生用正确的政治认识、政治观点、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去回答高考政治学科的考试题。这就要求考生关心和了解国内和国际上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的形势发展,以及对我国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有所了解和思考。

四、高考思想政治主观题题型解题技巧

(一)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特点:信息量大,能力层次多,综合要求高,选拔功能强。

(二)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命题特点:重视基础,突出运用——能力立意;热点多元,模拟情境——拓展思维;强调联系,细分入口——回归教材;角度多维,分层设问——思维综合;适度开放,难度稳定——引导创新。

(三)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学生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

1、基础知识未落实:①概念界定不清——判断失误;②观点理解不透——迁移失败;

③知识表述不全——要点失缺;④人文通识不广——思维失活。

2、常规能力未到位:①无法提炼有效信息——茫然失措,切题困难②不能形成有机联系——思路不清,运用失当;③没有结合热点分析——东拉西扯,要点不显;④难以形成稳定观点——观点游离,点睛缺失

3、解题未掌握:①命题特点不清——定位不准;②问题要求不明——破题不易;③答题过程不白——思路不顺;④答题套路不熟——得分不高

4、①书写潦草,难以评判;②术语不准,辞不达意③逻辑混乱,层次不清。

五、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审题过程要注意“六部曲”

1、看:看什么——看设问

怎么看——要看出设问的范围(政治科的考点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个部分,哲学常识又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四个部分);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指向主体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并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

2、抓:抓什么——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意;

怎么抓——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导法”来抓;

3、领:领什么——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

怎么领——从题目的材料出发,去思考该题所处的时政背景,从而判断出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想考查什么知识内容

4、联:联什么——紧扣题目的材料联系相应的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

怎么联——回想相应的教材知识网和相关热点背景,准确完整的联想。

5、列:列什么——列出答题纲要;

怎么列——按照前面的四部曲的内容,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知识,时政知识等内容按先后次有序地列出答案要点。

5、答:有序组织答案。

6、思:思什么——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学性;

怎么思——倒推重审题,注意题分值(看分作答)

六、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答案组织要求注意“六个化”

1、解题过程程序化:每答一题都要遵循上面六部曲来进行;

2、答案组织要点化:每个要点自成一点,自成一理;

3、答案表述术语化:采用教材政治术语或时政精辟术语;

4、答案结构逻辑化: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

5、答案编写完整化:各要点要支持原理+方法论、观点+材料、基础分+提高分等三个方面的统一(提高分是指要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最新时政精辟观点,进行创造性答题而争取加分);(内在美)

6、字迹书写整洁化:要注意该卷老师的心理,以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和印象分(外在美)

七、从高考阅卷看怎样答政治主观性试题

1、要想方设法使你的答卷成为能够得分的答卷——这是前提

2、让阅卷老师产生好的第一印象——这是关键;

3、努力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这是保证

考生能够赢得同情分通常有以下表现:

(1)卷面整洁,字体整齐,层次清楚,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产生愉悦之感;

(2)叙述和论证符合逻辑,步骤明确,无前后颠倒,答非所问的表达

(3)字体娟秀整齐,粗细得当为度

(4)试卷无异味,不要使用刺激性大、气味重,油腻性的药物或降暑用品

(5)考生答卷字数适中。使阅卷老师处理时间短且效率高,一般分析性小题的字数控制在50~60字以内,论述性大题的字数在300字内,不要下笔千言,不切主题,使阅卷老师费时,费眼力,产生厌倦情绪。

(6)处上述情况外,试卷要保持完好,不要有擦破,划破,让人怀疑可能做记号。

八、政治主观性试题题型

题型

一、“体现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体现型的设问中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字眼。

【解题技巧】: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

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三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题型

二、“反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反映型”的设问,一般来说所给的材料有文字式的,也有图表式的,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二是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变化.【解题技巧】:不管是哪一种设问的情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感性材料理性化,既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明。做这类题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同上

题型

三、“为什么(原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等形式呈现

【解题技巧】: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题型

四、“怎么办(对策)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出了确定的主体,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和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解题技巧】:解答此类题目时,可采用定点法,同题型一。

凡是经济学中见到如何经营类题时,应想到:

(1)市场: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商品;遵循价值规律,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优化合理配置。

(2)科技: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运用高新技术;

(3)管理:加强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4)素质: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

(5)效益: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大产出,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6)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信誉,创立品牌,生产优质无公害商品,冲破国际“绿色壁垒”

(7)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运用政治学知识回答如何做,一般会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个角度来回答,但具体的又可以从党、国家机关、公民角度回答:

从国家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履行国家职能和坚持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方面回答

从党的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党的领导方式和党的建设角度回答;

从公民的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及其关系的处理角度回答。

从哲学角度回答怎样做的问题,一般要侧重于方法论,原理不用过多表述,但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来谈,要体现哲学的思想与方法的要求。

题型五:“意义或影响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有“积极影响”“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政治意义”等

【解题技巧】:一般意义类主观题回答的角度和术语可以归纳如下:

(一)经济意义

描述国内经济意义

1、(有利于)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2、(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

3、(有利于)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5、(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合作交流,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经济互补;增强竞争力

6、(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基础地位;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描述对外经济意义

1、(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

2、(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二)政治意义

对国家的政治意义

国内有关活动

1、(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人民负责);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巩固国家政权,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有利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转变政府职能。

3、(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

对外交往活动

1、对我国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国际形象;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安全;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

2、对地区,世界的意义:(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维护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对党的政治意义

(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思想文化意义

(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发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民素质,以德治国。

题型六“认识(评价)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通常是材料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然后要求用所学的知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常见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等等

【解题技巧】:此类题可按照“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解题思路来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小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

“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

依据——是说(做)这件事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理论依据;

重要性——是说(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必要性——是说(做)这件事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可能性——是说(做)这件事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成为可能

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怎样的消极后果。

“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回答时先原理,后结合材料要全面,辩证要站在自身的角度、态度要鲜明。

题型七“启示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是以某些典型的事件,事例为背景,要求谈谈该事例、事件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的启示,其形式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

【解题技巧】: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应该怎么办”。

答案一般写明原理或知识点,做到观点材料的结合即可,不必详细展开去分析。

题型八“依据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主要是分析党和政府解决某问题的措施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依据。一般来说其设问主要有:第一,确定某知识范围,要求分析或说明材料对应的某方面的理论依据;第二,未确定某范围,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理论依据。

【解题技巧】:答案构成:(1)未限定某观点,则应从不同角度分析,选择主要的几个观点,每一个观点都按照“原理、方法论+分析”模式作答,注意简明扼要。

(2)若限定了角度,则依据这一观点包含的辩证思维层次进行分析。按照“观点+题中的做法或言论是如何抓住或符合(违背)这一观点的+意义”模式作答。

题型九“图表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图表式论述题的图表一般由“表题、图表(图表的形式常见的有表格式、坐标式、饼状式、柱状式、曲线式)、注释”三部分组成。设问通常是由2~3个小问组成。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表

一、表二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表

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

3、请你谈谈对表格所反映现象的认识,或问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

【解题技巧】:审题要先审设问,后审材料(图表),这样可以增强材料的目的性。

审设问要注意:

1、宏观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设问之间的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各小题围绕中心相对独立;一种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其基本顺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2、微观具体分析设问要求。第一问:一般问的是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时要特别注意看清题目问的是图表“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还是“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答案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即将图表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实现有定量到定性的转换),还应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次信息,和隐藏的信息及本质性问题。

第二问:一般问的是表1和表2有何联系,这些联系主要包括四种情况:(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2)一分为二的关系(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4)前后相继的关系。其中又以(1)(2)较为常见。

第三问:一般要求结合图表、文字谈认识。一般做认识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有何意义和后果”“怎么办”。在答题时要注意将材料和教材原理结合起来,避免材料和原理“两张皮”

九、审图表要注意:

1、读图表的标题。图表的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

2、读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关键是能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纵向对比用来说明变化(如有个较大的增长或减少),横向比较来说明两者的差距。

3、读表注(备注)。表注使图表的含义得到全面深刻的表述,往往对答题有较大的影响。解释性的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的备注则是组织答案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

十、高考政治论述题做题技巧

高考重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尤其是理论联系社会现象的能力,因而学生在做题时,不可妄动笔,必须审好题。下面我介绍几种论述题做题技巧。

(一)文字材料题要做到紧扣材料,字句分析,把材料榨干挤透。

高考题的材料基本都是当前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这主要是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这样的题学生不必慌乱,虽然书上没有,但万变不离其宗,题在书外,理在其中,解题时要注意以下步骤:

1、仔细阅读材料,然后把材料分段分层,弄清每层的中心意思。

2、认真阅读问题,准确把握设问角度,找出材料与问题之间的联系。

3、用课本所讲的理论依据分析、说明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精确地组织答案。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观点原理要准确,紧扣题意来表达,事理交融要点齐,扼要简洁层次明。,

(二)图表题要做到“三读、三比”,分析图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准确找到图表所反映的中心思想。

1、三读:读图表,读注文,读设问。

2、三比:纵比,横比,表与表比。

3、进行图表数字的转化、深化,结合问题运用专业术语做答。

从高考趋势来看:材料之间的联系的设问会成为考试的重点,这类题多为因果题,考生主要要分清是前因后果还是互为因果,然后进行答案的组织。

(三)在动笔做答时考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做题要紧扣材料,善于运用教材语言,用专业语言,切忌口语化,自己把握不准的语言不要乱用,否则会影响整个答题效果。

2、答案的整合性要强,切忌答案零散、杂乱, 在正式做前最好先打个草稿,列好提纲,这样既可以避免涂改试卷,逻辑混乱,而且可以给改卷老师留下好印象,很容易得高分。

3、要把握分配好时间。做题的基本原则:按顺序做,会做的做,不会的空着,做完回过头来再做。这里要特别提醒考生,政治最后两道题千万不可忽视,要先浏览一下,如果容易就先做。2006年的高考很多考生就失误了,最后一道题很简单,但由于时间紧,审题不到位,致使送分题失分。

4、保持良好的心态,要用一颗平常心对待高考,要沉着,冷静。在做题过程中面对难题,不要心慌,要想到我不会,别人也不一定会,认真分析,一定会做出来的。

十一、2010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要过好“四关”

(一)抓知识点的落实,过好基础关

首先,紧扣考试说明,认真弄清每个知识点。从前言、标题、提要到正文,要认真、仔细、深入地研读;对重点内容要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复阅读、思考;准确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且能运用概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对基本理论要多层次、全方位理解。

其次,将教材中一些相近、相关的概念、原理,即容易混淆的问题列出来,加以比较、澄清,从而在头脑中留下准确的“图景”。例如:“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里的“主导”和“主体”容易混淆,要注意加以区分。“主导”侧重于控制力;也就是说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主体”不仅是指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来讲的),而且还包括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再次,要加强循环复习。复习时,对照课本,整理笔记,以加深理解。整理笔记时可以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进行联想,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为以后根据笔记回忆知识点提供了线索。另外,每周要进行一次循环复习:先用较短的时间、较快的速度复习本周以前所学的内容,然后再集中精力复习本周所学内容。这样一来,周而复始,对知识的掌握会越来越牢固。

(二)把知识点连成线,过好联系关

所谓把知识点连成线,就是把各知识点按一定的内在联系串联起来,弄清各知识点的前因后果及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否则,即使知识点背得再熟,在解答具体问题的时候,由于信息库的知识点仍处于零乱状态,没有连成线,还是容易因某些疏漏而造成遗憾。例如,对于哲学常识部分的复习,必须根据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来把握。

对于每个知识点,我们必须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做到全面、准确地掌握。我们必须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的基础上,根据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打破章节界限,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像哲学中的“发展”问题,二年级思想政治教材第二、第四课都有所涉及,围绕这个知识点,我们应该弄清楚:什么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什么?怎样坚持发展观?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事物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事物发展的状态有哪些?事物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等等。如此“点”、“点”相连,才能形成一条明晰的知识线,从而灵活地运用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注时事政治,过好热点关

社会热点问题是政治试题情境设置的原材料,社会热点与教材的结合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主要靠学生平时对时事分析的不断积累。学生可以尝试对材料进行多角度设问,然后通过交流、讨论等形式,形成新思想、新观点,拓宽思路,提高分析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关注社会重大热点问题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要学会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其进行分析,做到“热点;教材原理;考试说明”的巧妙对接和正确运用。

(四)适度训练,过好能力关

有资料显示,学生高考夫分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①审题不仔细;②书写不规范,③思维不灵活,④表达不清楚,⑤基础不扎实,⑥答题抓不住要点,不能规范使用专业术语。这六大失分因素,主要体现在主观性试题中,从能力角度看,集中表现为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差。因此,在复习中要努力强化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同时必须要明确,这两个能力都是建立在对知识全面、透彻掌握的基础上。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是审题的训练,包括审材料和审设问。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定要养成动笔答题前反复研读试题设问指向的习惯;杜绝一瞄试题就动笔、凭感觉答题的随意作风。对一些典型题目,要认真分析参考答案,研究答案中每一小点的答题角度,模仿参考答案的思维路径,并养成质疑参考答案的习惯,这样才会有所创新和提高。在表达方面要有层次性和逻辑性,必要时可以采用“①……②……③……”模式分层叙述,答案力求准确、精练。

十二、2010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方法与技巧

纵观历年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部分,试题的分值相当大,而且基础知识的熟练运用也是做好选择题的一个前提,因此,高三第一轮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任何忽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都是错误的!本人认为在第一轮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基本指导思想

要以课本为主。有些考生认为:“课本没什么看的!太简单了”这种想法是绝对不可取的。“万变不离其宗”,千变万化的试题只是命题角度的变化,高考试题也同样如此,它不会脱离《考试大纲》,不会脱离课本的知识点。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课本上。

(二)复习课本的方法和技巧。

(三)在一轮复习中,教师应尽快熟悉考试大纲、考点和四川省单独命题的特点,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及思维方式作出及时的调整。

1.明确考试要求,掌握考试特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高考四川文综卷综合能力较强。综合能力考试多以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要求更加真实和全面地模拟、反映现实。试题要求学生的主要不是对事物发展的某一要素、某一局部或某阶段进行描述,而是注重学生对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能力的考试要求不是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总汇”。另一方面,综合能力考试也不是在测试所谓的“一般智力”或“一般能力”,它测试的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已经得到一定发展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素质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结果,是在学科学习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但它又相对独立于各学科的知识、方法和能力。高考四川文综卷政治试题部分仍以大量的热点问题为载体进行命题,例如“三农问题”、“创新型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但一些次热点问题也常见卷面,如“财政的作用”; “发展是硬道理”等。在考查能力上,更加凸现对考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查,所涉及的知识多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主要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试题的综合上,无论是第Ⅰ卷选择题还是第Ⅱ卷问答题,均采用了组合式设计,即以“一材多题”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它需要考生用学科内外的知识渗透交*分析,综合考查的力度逐渐加大,在评分标准上也更加体现了多样性和灵活性。

2.立足学科基础,注重学科能力,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

有的教师认为综合能力测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每科涉及的题量小,考查的知识点少,知识的覆盖面窄,因而只需要抓重点、热点就行,不需要系统地学习和复习,甚至认为基础知识的学习再也不重要了。然而,恰恰相反,题目学科要求的模糊性就是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学科准确性。答题之所以正确率低,看起来是考生思维的转换能力差,反映出来的深层问题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同样,综合能力的形成首先是学生建立在对单科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对单科知识的系统把握,绝对不可能形成所谓的综合能力。而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识体系,人为地断章取义,分割肢解,都势必造成知识的断层和知识把握的盲点,无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因为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的,那么,如何复习、掌握基本理论?

首先是把握基本概念。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概念不清楚产生思维混乱就是必然的。用比较的方法学习概念,找出相似概念的相异点,从而做到准确把握。其次是理解基本关系,特别要注意其内在的联系,即教材文字背后的东西纵向串联,横向串联。再有便是掌握基本观点。“背”会的知识永远是外在于自身的东西,无法内化为自身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也就不可能随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基础和能力。另外,在第一轮复习中,还要注重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寻找贯穿知识点的红线,通过比较、列表、画图等方法构筑知识体系,从而形成以知识的整体把握。

3.加强知识整合,构建知识网络,教会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综合能力考试多以现实生活中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注重对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考试所强调的能力,主要是学习能力,即选择、加工、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对解决问题思路的宏观整体把握。因此,考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必须加强对知识的整合,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另外,综合能力测试既反映学科知识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规定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记忆,还要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的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为此,对于每个知识内容,我们必须懂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只有真正懂得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重点知识点。这就要求考生要重视挖掘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必须在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掌握的基础上,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打破章节界限,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科内跨教材的知识渗透,把不同内容的政治知识融合起来。把一些看起来不相干的知识加以归类,并使之网络化、序列化和专题化,提高自己从变化中找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4.注重学科内知识的联系,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渗透,提升综合思维能力。综合能力考试的测试能力,不是各学科考试能力的考核,而是考查学生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知识的内在联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渗透、融合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不经过教师的科学指导和专门的学习训练是难以形成的。如果我们还像过去那样局限于政治学科范围之内,不去涉及其他相关学科,关起门来搞复习,那肯定是适应不了综合能力测试的。要提高政治学科的分析能力,必须把政治放到综合学科的大环境中去思考。因此,考生不仅要研究科内知识的内在联系,更要加强与史、地的联系,使自己的学习逐步适应综合考试的要求,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关注热点,掌握重点,提高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作为国家级考试,必然要体现国家意志,试题中设置的新情况、新材料和新问题必然会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因此,这就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走出书本和课堂,去重视本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动态,关注国内外的重点、热点问题,运用教材原理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分析,真正领会其实质,学以致用。同时,还须关注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知识,如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问题、科技发展动态、文化思想的发展等。在第一轮复习中以掌握知识为主,但也要根据教材知识结合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还要加强对新课改的研究)要求教师对热点问题及时了解和思考,并研究重热点问题。当然综合能力测试对时政知识把握的程度不一定要有多深,但把握的面一定要广。平时的单科考试中不一定热的问题,在综合考试中却会经常出现。另外,综合考试毕竟不追求试题的广度和深度,往往是抓住一个主题或中心形成若干道试题。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教师必须着力把握核心概念和知识,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把握知识重点,寻找知识的交*点。这一点在综合考试复习中显得尤为重要,否则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如对《政治常识》第四课的学习,要重点把握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及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民族及宗教的其他问题一般理解即可。

6.改进教法,研究考法,提高考生的综合应试能力

由于四川单独命题带来了新的考试要求,而新的要求需要考生寻找新的学习和应试的方法。只有方法得当,才能指导有方,事半功倍。

(1)注重对知识的复习理解和贯通,千万不能因为时间紧、内容多,而对知识囫囵吞枣、一知半解。

(2)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变通和迁移能力,要灵活把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注重全方位多角度理解知识。

(3)练习要精选,内容要恰当,试题要注意筛选,切忌再用题海战术浪费宝贵时间。

(4)试题的答案要“准”、要“精”。要多研究综合能力考试的性质、目标和要求,特别是高考综合试题的评分标准。因为综合试题的标准答案无论是在答题的层次、逻辑关系,还是在答案文字的数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5)要精心研究综合考试标准答案中的“加分规定”,在平时的考试中要尽量向综合题的标准答案靠拢,尽量争取加分,要培养考生求新、求异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下载高考主观题信息转换和答案制作的高效方法(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主观题信息转换和答案制作的高效方法(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