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林业小额贷款的思考
对林业小额贷款的思考
摘 要: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林权抵押贷款——以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作为抵押物的贷款新品种在各地开展起来。然而,与面向林业大户、林业企业林权抵押贷款的蓬勃发展相比,以千千万万小户林农为对象的林业小额贷款却进展缓慢。简要介绍了林权抵押贷款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小户林农融资难,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林业;小额贷款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部分省市的推进,截止2007年底,全国已完成承包到户的林地约6.6亿亩,占集体林业用地的27.5%。林权体制改革破解了制约集体林业发展的障碍,解放了生产力,林农以及林业企业造林、育林的积极性高涨,对林业资金的需求大幅增加。但是,受林业信贷资金投入不足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金融机构以此为契机,适时地将金融创新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探索以林权作为抵押物,缓解林农(含林业大户、林业企业)融资担保难的状况。目前,有多个省市已经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并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林权体制改革试点省份的福建省和江西省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据资料显示,截止2007年末,福建省已累计发放各类林业资产抵押贷款41亿元。仅在2007年,江西省林权抵押贷款额度就达22亿元。其它省份如浙江省,率先成立了全国股份制林业担保公司——浙江信林担保公司,为全省林产企业和合作社贷款提供担保融资服务,已为80多家林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社提供了200多笔贷款担保,金额累计3.8亿元。辽宁省自林权改革以来,已发放林权抵押贷款逾1.6亿元。(云南省刚起步,2008年也已经发放贷款2.1亿元。
2008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还将在全国推开,林权抵押贷款将在更广的范围内、惠及更多的林农。 问题
在林权抵押贷款不断深入、受益面不断扩大的整体趋势下,以小户林农为对象的小额林业贷款状况却令人堪忧。从目前林权抵押贷款的发放对象上来看,上规模的林业大户、林业企业是金融机构优先考虑、重点支持的对象,小户林农较少享受到这种金融扶持,即使获得贷款,其数额也是较少的,前者和后者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反差。如,截止到2007年末,占福建省林权抵押贷款总额64%的三明市,累计发放贷款25.51亿元,其中贷向林业大户的占95%以上,而小户林农的贷款不足5%。①这是在林权抵押贷款起步早、发展相对成熟的地方,起步稍晚的如山东省和河南省,调查中三市的金融机构,2006年共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7笔,计7139万元,其中有16笔是向林业企业发放的,金额为7130万元,向农户发放的仅1笔,金额为9万元。②这种状况在其它地方也并不鲜见。特别是在目前国家银根紧缩的政策下,小户林农融资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其实林权改革只是手段,其目的还在于兴林富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确立农民经营林业的主体地位。通过林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同时,又有效地盘活了林区资源,推动林业的发展。③
然而,小户林农融资困难,使农户利用自家森林资源增收致富遇到了困难。林业生产的特点是前期投入大,苗木费、整地费,加上后续的治理病虫害、施肥及管护等费用,对于本来就没有闲余资金的农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加之林木生产周期长,资金回收缓慢,最快的如毛竹也需要3年时间才能见效益,其它经济林时间则更长,缺乏信贷资金支持,使农户难以为继。因此,很多农户虽然拿到了林权证,也只能“望林兴叹”。
此外,小户林农融资难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问题。设想,当小户林农融资难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小户林农实际上得不到资金支持,无法依靠自我生产来获得林业收益,那么林木资源就会以较低的价格逐渐聚集到一些有实力的林业企业、林业大户手中。因为,作为林权抵押贷款最大受益者的林业企业、林业大户,他们可能在资本逐利性的驱使下将银行贷款用于购买更多的林权,而偏离了最初的资金用途,这就聚集了大量的金融风险;而单个林农由于谈判中的弱势地位,往往不得不被动地接受价格,因而并没有得到多少林改政策的实惠。如此惯性地运行下去,不但可能引发新的社会分配不公平,使国家“兴林富民”的初衷难以实现,而且可能会严重影响林业产业以及金融机构的持续健康发展。2 对策
首先,金融机构要深化认识。林权抵押贷款是新生事物,金融机构在涉足这一领域时持试探性态度本在情理之中,但如果是在林业大户、林业企业与小户林农之间有所偏废,则既不合情也不合理。目前,金融机构在发放林权抵押贷款时,更亲睐于前者,众多的小户林农“一贷难求”。要改变小户林农贷款难的状况,首先需要金融机构深化对小额林权抵押贷款的认识:一方面,对小户林农的金融支持是国家林改政策不可或缺的配套措施,关系到广大农户的增收致富,关系到林权体制改革的进程;另一方面,这也使金融机构拓展了自身信贷业务,提高了经营收益,是实现农户与金融机构双方共赢、林业经济与金融机构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其次,加强供需分析,增强贷款发放的计划性。金融机构可以与当地的林业部门协作,了解林业资源按林业企业、林业大户、小户林农等不同规模的分布情况,并且根据分布情况,将拥有不同林业资源数量的对象按一定区间划分成不同的档次。同时,金融机构要深入当地、实际调研,掌握不同档次对象的信贷资金需求状况。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可以按年度制定出林业信贷资金在不同档次的投放比例以及投放额度,确保小户林农在信贷资金中占有相应的份额。
第三,大力推进小额金融服务。金融机构要继续深入推进现有的小额林权信贷产品。比如,在林权抵押贷款相对成熟的江西省,已经开展了林农以林权证抵押直贷、林农小额贷款、金融机构+林业担保公司+农户、农户联保贷款、林业信用共同体贷款等多种模式,而一些已经进行林权改革的省市,要么还没有涉及到这一领域,要么信贷产品较少,主要针对林业企业、林业大户。各地应该借鉴经验、大胆探索,适时推出更多的小额信贷产品,满足广大林农的需要。同时,在已经开展这些业务的地区,目前还存在着利率偏高、手续繁杂等不足,金融机构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产品功能,使其更加合理。
第四,强化金融创新。金融机构在发展既有业务的同时,要加强金融创新,开发出更多适合小户林农的信贷产品。金融机构应当立足农村,关注农村经济发展中涌现出来的新经济体,构建起小户林农与金融之间的结合点。一种趋势是近年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蓬勃发展,可以有效地把解决农户贷款难与发展农业经济结合起来,实现贷款投放与融资需求的对接。做法是,由当地的基层政府牵头,在分析市场行情的基础上,选择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林木为种植对象,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再因地制宜,以村或乡为单位,将小户林农的零散林地集中起来,入股专业合作组织,由专业合作组织以入股的林权向金融机构贷款,用于发展林木种植。通过合作组织形式,可以解决小户林农信息渠道不畅通、抵御风险能力差、产品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增强了收益的保障性,同时有利于减少个体贷款者时的道德风险,从而降低了金融机构在发放小额林业贷款时的风险水平,使金融机构更乐意于发展小户林农信贷。
参考文献
[1]杨长岩,施永,陈云强等.林权改革与金融信贷服务创新问题研究[J].福建金融,2008,(3).
[2]刘振海,肖化军.发展农村林权抵押贷款的实证分析[J].中国金融,2007,(21).
第二篇:浅谈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浅谈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论文关键词 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论文摘要 我国正处在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过渡时期,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林业发展的核心理论。针对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应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和法律等各个层次,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1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以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为前提,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和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这是因为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2林业的定义及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
所谓林业,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实现各种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事业。林业部门包括营林和森林工业两大部门,其主要职能是有计划地绿化现有荒山荒地,扩大森林资源;科学地经营管理好现有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并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提高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增加木材和其他林副产品的生产,以满足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通过林业建设,可充分发挥森林的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和环境保护等多种效能,为确保农业高产稳产而服务;森林经营包括森林的采伐与更新、森林保护、森林再造及抚育间伐和城市森林的建立和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动。
我国林业发展有三个阶段,一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年),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二是1978~1992年,林
业发展的探索阶段,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在集体林区和其他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即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三是始于1992年至今,受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状况影响,我国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原林业部根据《中国21世纪议程》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确定了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
3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其实现对策
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是从森林生态系统在生命支持系统中的整体作用出发,以森林生态系统在自然、社会系统中的功能维护为中心,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向社会提供可持续的服务,而不仅仅是某种物质产品。这种功能的维护不仅是获取森林使用价值的基础,而且是由使用价值所表现出的经济获益持续的保障,更是人类持续生存所依赖于生命支持系统的根本,是森林价值的本质所在。
林业可持续发展决定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和资本可替代性等;二是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等;三是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承载力、资源环境等。2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从诸多方面发展 2.1依靠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因而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以加快林业的发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如今的“数字林业”已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使林业经营和管理逐步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监测;二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抓好良种育苗和树种结构调整;三要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加市场竞争力。
3.2.2注重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1)林业的生态效益。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效益,它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许多正面影响,人类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超过其经济价值。林业的发展可同时带来这三种效益,其中,经济效益在过去往往是最受关注的,但如今生态效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态效益可创造经济效益。
(2)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二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势必会引起环境恶化而最终阻止经济的增长。在当前这个既注重生态效益又注重经济效益的时期,不仅要使当前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还要使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所以如果采取单纯只注重生态效益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最终要导致经济效益滑坡,从而使生态环境建设也失去了物质保证。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是在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的条件下,追求经济效益总量最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
(3)注重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对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措施:一是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林、速生丰产林为主;二是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效益;三是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大力推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兼作方式,如:实行林草兼作、林药兼作、林灌混植等种植模式。2.3转变传统经营模式,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机制。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开展森林的分类经营和生态系统经营,实行森林资产化管理,在经营模式和技术体系上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4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法律机制
(1)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行环保优先原则,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2)林业立法中要充分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林业立法应充分考虑实现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条件,考虑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保护;三是突出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
(3)在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预警和应急系统,有效防范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发生。
(4)在执法方面,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加强:一是加强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确保森林生长量与采伐量的长期稳定;二是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占地的违法行为;三是坚持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林业执法队伍建设,从源头上控制破坏森林行为的发生。
第三篇:对加强林业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
对加强林业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
【摘 要】近年来,国家在林业方面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大,这使得林业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林业财务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林业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林业;财务管理;整体素质;预算管理
我国林场众多,分布广泛,且各个林场地理位置和资源状况各不相同。传统的林场管理模式都是以生产管理为核心,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林场所扮演的角色在逐步发生转变,对于林场财务方面的管理力度变得越来越强。加强林业企业财务管理,确立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整个林业行业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各项需求。下面文章就“对加强林业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一题展开具体论述:
一、林场管理现状(以国有林场为例)
在国家加快发展林业相关政策的支持与鼓励下,国有林场的经济状况有了明显的改观,有些林场已经实现盈利、有些林场则已经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总之,大范围而言,林业发展形势一片大好。随着林业的发展,经济方面的问题与矛盾日益显现出来,因此,加强林业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核算、风险预测、资金优化分配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林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些难点
1.财务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起点不同,急需提高
目前,绝大部分林业企业的财务人员都是从事简单的会计核算工作,缺乏参与经营预测分析的素养,很难满足新环境下林业事业发展的需要。
2.很多林业事业单位在成本控制上都存在费用严重超标现象
由于成本预算、核算等环节不够精准,实施过程中没能很好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导致成本费用超标,浪费严重。
3.少数财会人员不够称职,没有切实履行好职能
实际中,总有少数人不自觉,在工作中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比如做假账、为取得考核的好成绩,制造虚假利润等。
三、加强林业财务管理的建议与措施
1.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林业事业单位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财务管理工作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对此,需要强化单位领导与财会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逐步加强财务管理职能,应该把它从传统的单纯核算转变为核算与管理并重,加强财务预算管理。
2.合理利用、分配资金
合理利用资金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加强储备资金的管理,制定各项材料消耗定额与储备定额,搞好材料的发放保管工作;
二、压缩不合理资金占用比重,加速资金周转,充分发挥好每一分钱的功效;
三、严格控制基本建设规模、减少非计划性支出,积极搞好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避免盲目的计划与投入,争取每一分钱都要用到实处;
四、精简机构,压缩人员编制,杜绝拿钱不干活现象,严格控制管理费用的开销。
3.严格执行各项财经法规
林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严格依法依规办事,切实履行各项财经发纪法规。在执行接待费审批制度时,不能走过场,需要落到实处,取消饭店签单、及时结算,避免接待费超支现象的发生,同时加强对财经法规的学习,从领导到普通员工都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避免或者减少工作中出现违纪违规现象。
4.加强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从源头上预防、纠正林业资金管理使用问题。比如目前修订和完善了《支出申报审批制度》、《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务检查制度》等规章制度。
5.完善成本管理,适应林业企业科学管理的需要
成本费用指标是衡量一个企业财务管理好坏的重要综合指标,它直接体现了管理的质量与水平。加强成本管理,降低不必要的各种消耗、减少浪费是成本控制工作的关键环节和有效途径,因此,需要林场相关职能部门及全体员工共同努力来控制成本。
6.提高财会人员素质,搞好林场财务管理
财会人员素质非常重要,在财务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须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使财会人员自身素质过硬。财会部门在工作时,应取得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履行好各项会计职能,既讲原则性又讲灵活性,当好参谋和助手,并积极参与到林场各项经济事务中,搞好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7.加强监督力度,定期全面进行排查整改
要求林业部门主动接受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方面的专项监督,同时自觉接受内部员工的监督,积极公开政务;除此之外,定期在林业系统集中开展排查整改工作:
一、检查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资金使用是否规范;
二、检查辖区内的退耕还林、公益林建设以及其他林业事业费用等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
三、检查资金收支、审批事项以及财务会计日常管理情况;
四、对查出的问题,要坚决予以必要的处罚。
8.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电子化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对林业财务办公进行管理能够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将所有的资金数据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利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因素分析、差额分析、图表分析等,能够加强对财务的高效控制,更大程度上提高经济效益。
四、总结
林业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搞好林业事业管理工作是每一个林业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本文通过简单分析林业财务管理方面的相关内容,显示出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财务管理是林业事业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财务管理是一种管理的手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实际出发,不断地完善并发展财务管理,促进林业事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英.对林业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2]武晶伟,赵洪江.加强林业财务管理 实行集中核算会计模式的建议[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3年4月25日
[3]张吉丽.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林业财务会计工作[J].财经界(学术版),2011年07期
[4]吕志刚.林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年9月15日
第四篇:对山西省暂停小额贷款公司审批的几点思考
对山西省暂停小额贷款公司审批的几点思考 作者:孙自通律师
问题1:山西省暂停小额贷款公司审批,对小贷市场会产生何种影响?
山西省政府日前公布了《加强和规范全省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的通知》,暂停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审批工作,同时对已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进行合规性检查,但目前其他省份尚未采取类似的措施(有人称,内蒙古也有可能采取类似措施,但我目前未看到正式文件)。山西省的做法引起了业界的极大关注,但其他省份是否会采取同样的措施存在很大疑问。就该举措对小贷市场的影响而言,我认为:
1.从该举措的范围来看,目前暂停小额贷款公司审批的省份只限于山西省,由于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的地域性特点,山西省此举的直接影响主要局限在山西省,对其他省份的直接影响微乎其微;
2.从该举措出台的背景来看。近两年,山西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速度非常快,特别是在今年资金紧缺的背景下,有些小额贷款公司涉嫌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这些行为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监管部门采取一定的措施也是必然的。另外,目前民间金融和民间借贷的混乱局面,也是监管部门采取更加严厉监管措施的原因之一。其他省份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山西省的措施对其他省份有很大的参考作用。
3.从《加强和规范全省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的通知》的下发目的来看。该通知分为基本原则、加强领导、完善体系、明确职责、强化管理五部分,并且从该通知开头部分即明确指出,下发该通知是为了“为进一步加强我省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规范经营行为,促进小额贷款公司持续、稳健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现就加强和规范全省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下发该通知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我省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规范经营行为,促进小额贷款公司持续、稳健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该通知相关内容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要采取的具体举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暂停小额贷款公司审批只是加强和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的举措之一。暂停审批之所以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更多的是很多人考虑在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正欣欣向荣之际,此措施是否有些太过严厉了。在这个目标上各省份是一致的,在当前的金融大环境下,其他各省市目前也需要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从通知下发目的的角度来看,对其他省份具有很大借鉴作用,目前,浙江、内蒙古等省份已经在酝酿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的具体举措,但具体采用什么样的举措,各省市还需要更具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4.暂停小额贷款公司只是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的举措之一,并且只是暂时的措施,通知还要求各市县人民政府同时对已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进行合规性检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山西省政府对小额贷款公司“审慎经营、加强监管”的态度,这一态度和精神必将对其他省市有很大的影响。
综上,山西省暂停小额贷款公司的审批作为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的措施之一,其他省份未必会采取同样严厉的措施,但其体现的“审慎经营、加强监管”的态度对其他省份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从现在银监会及政府部门的态度来看,其他省份也将会在近期陆续出台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问题2:小额贷款公司的收益率问题?
根据今年6月末的数据,全国小额贷款公司的总体年化资本利润率为7.76%,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小额贷款公司的资本利润率则更高,分别达到了10.7%、15.68%、11.56%。从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风险来看,其收益率不算高,也不算低。
问题3:最近几年,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趋势?
小额贷款公司作为一种制度化的金融创新,从其自2005年试点成立至今短短六年多的时间,受到各地民营企业的热情追捧,小贷款公司在各地迅速展开。尤其是2011年,根据相关统计数字,全国每月平均大约有100余家新的小额贷款公司成立,发展势头非常迅猛。纵观小额贷款公司这几年的发展,体现出如下趋势:
发展势头迅猛,数量激增;
各省规定不一,行业缺乏统一规范;
发展逐步规范,整体风险控制良好;
融资难题凸显,盈利状况良好;
违法、违规时有发生,行业监管加强;
贷款周期短,客户渠道多样。
问题4:山西省暂停小额贷款公司审批的可能原因。
对于这一点,在《加强和规范全省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的通知》的开篇事实上就已经说明了,也即:为进一步加强我省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规范经营行为,促进小额贷款公司持续、稳健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暂停小额贷款公司审批只是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的举措之一,其直接目的还是为了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另外,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出现违规经营以及当前的民间金融大环境也是山西省采取上述措施的背景原因。
问题5:2011年发展规模如何?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10月2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3791家,贷款余额3359亿元,前三季度累计新增贷款1379亿元。今年以来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获得快速发展。此前央行于7月份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3366家,较一季度末增加300多家。
从上述数据来看,2011年大约每个月全国都要新增100余家新的小额贷款公司。
从实际作用来看,小额贷款公司为促进当地经济,尤其是中微小企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得作用。
问题6:目前政府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态度,政府会收还是放?
从小额贷款公司的定位及发展现状来看,小额贷款公司扩宽了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并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整体上没太大的问题,大部分小额贷款公司经营还是非常规范的,风险控制的也不错,这和担保公司的情况不一样。目前,民间金融领域问题频出,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扩宽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未尝不是解决现在民间金融面临的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目前的大背景下,国家为了防止小额贷款公司出现类似担保公司的问题,肯定会进一步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基于此,我认为,在近期,国家及各个省份肯定会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甚至国家或个别省份(比如现在山西省)在短期内有可能会采取“收”的政策,不排除有些省份会采取比山西更严厉措施的可能,但从长久来看,在一切进一步规范后,会进一步放开小额贷款公司市场,小额贷款公司在数量、质量、业务范围、享有政策都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升和变化。
问题7:国外小额贷款公司是如何防控风险的?
小额贷款公司起源于孟加拉乡村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创立的孟加拉乡村银行。20世纪70年代,穆罕默德·尤努斯在孟加拉向贫困的农民特别是妇女提供小额、短期的信贷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经过30多年的发展,至今孟加拉乡村银行已有68000个网点,还贷率高达98.89%,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效益最好、运作最成功的小额贷款金融机构。在孟加拉格莱珉乡村银行示范作用带动下,全世界有很多国家效仿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建立起自己的农村小额信贷组织体系,其中以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最为突出。国际上的小额贷款机构的主要模式有5种,即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简称GB0、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门模式(简称“BRI)、个人贷款模式、玻利维亚阳光银行模式、国际社区资助基金村银行模式。下面简单介绍一下GB和BRI两种模式的风险控制措施。
GB模式主要向贫困农民,尤其是妇女提供存、贷款、保险等综合业务,实行贷前、贷中、贷后全程管理。目前有总行、分行、支行、营业所四级组织结构。以小组为基础的农民互助组织是GB模式的支柱,按照“自愿组合、亲属回避、互相帮助”原则,一般5人组建一个小组,形成“互助、互普、互保”的组内制约机制,一个组员不还款,整个小组就失去再贷款资格;此外,贷款人和GB还要各拿出少量资金,共同建立救济基金,用于紧急情况时帮助借款人。5-6个小组建立一个中心,定期召开会议,检查贷款项目落实和资金使用情况,办理放、还、存款等手续,交流项目经验与致富信息,传播科技知识。另外,为便于控制风险,GB 提供的一般都为小额短期贷款业务。
在BRI模式下,小额信贷机构以一个村的整体信用为支撑,在村范围内发放小额贷款。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BRI)是世界上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最大的国有商业性金融机构.其小额信贷体系向印尼数百万农村居民提供了大量且可持续性的金融服务,同时在商业运作上也获得了巨大成功,是继格莱珉银行之后的又一小额信贷运作模式的典范。
BRI设有四层组织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BRI小额信贷部,主要负责制定政策和直接监管乡村信贷系统,地区分行,主要负责对下一层的内部审计工作、监管和指导,现已发展有15个地区分行,324个各地区支行多位于该地区主要城市,其职责除贷款经营外,还要负责监管下属乡村信贷网点,并决定各个村银行能自主决定的最高贷款限额,其监督和管理费用由村银行负担;村银行是BRI整个小额信贷系统的核心。其作为单独的财务核算单位主要分布在基层城镇中心地区或离市场近的位置,最底层共有4046个村银行遍及印度尼西亚全国。
BRI吸收了印度尼西亚农村约3 300万农民手中的小倾游资,储蓄成为其主要的贷款本金来裸。鼓励储蓄的措施和适当的存贷利差,激发了银行发放和经营贷欲的积极性,使其信贷收人完全扭盖其运营成本,并通过所获利润不断拓展业务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通过缩短贷款审批时间、保持最少日常账目薄、流动服务等方式降低了运营成本,其一并采取的分期还款、监督奖励等机制确保了BRI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8:如暂停小额贷款公司的审批,对已运营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影响。
由于目前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火爆,大多数小额贷款公司都陷入了无钱可贷的境地,暂停小额贷款公司的审批,对已有的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但伴随着暂停审批的政府加强监管的态度及一系列加强监管的措施会对已运营的小额贷款公司产生影响。
问题9:有人说收口太紧不利于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怎么看?
谈到这个问题,我不禁想到了担保公司,担保公司的发展也经过了一个“井喷期”,在担保公司井喷的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没有跟上。从发展阶段来说,担保行业目前尚处
在“孩子”阶段,但从现在频繁爆发的事情来看,担保行业在某些地域已经成为了“坏孩
子”,并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固有的“坏”习惯养成之后,再纠正就比较难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山西省从小额贷款公司在初始发展阶段就采取比较严厉的监管措施,避免其“长歪了”,从长远看,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对其他省份同样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但从国家现有政策及长远发展来看,政府会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鼓励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这“口”究竟收到什么程度就是个问题了,加强监管没有什么问题,也是必要的,但切记矫枉过正。
问题10:目前对小额贷款公司是应该收还是放?
我的观点:从目前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现状来看,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速度有点过快,国家及各个省份的相关政策及监管目前又没有跟上,虽然目前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但作为一个高风险行业,如果不加强监管,难免会出现问题,再结合目前民间金融的大环境,我认为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需要“收一收”,当然这个收是暂时性的,当相关政策及监管更加完善后,还需要再逐步放开,从长远来看,我认为这对整个小额贷款行业是有利的。
问题11:有人说,那些想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是否会流向民间,助推民间高息借贷风险?
这部分资金目前就在民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存在流向民间的问题。这些资金如果有部分流向民间高息借贷市场,从量上来考虑,不会对现在的民间高息借贷风险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在局部地区,不排除这种影响会被放大。
第五篇:对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思考
对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思考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模式
当前林区的发展,需要走向林区产业高度化的产业结构之中,因此需要充分的考虑当前市场的需求和现在资源的基础上,寻求林业与相关产业、林业各产业、林产品及区间之间的协调发展。在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及优化的过程中,需要在林业分类经营思想指导下进行,对天然林的管理和保护进行强化,而对丰产林进行重点建设,提高林产品的质量,加强林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林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其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化,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从而提升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速度。
1.1 林业分类经营理论
林业产业发展模式的确定,是以林业分类经营理论为依据的,这也是当前林区发展的具体要求,因为在当前林业发展过程中,为了增加林业的收益,则需要在天然林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原料林生产基地,突出树种的优势,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带动本地的林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为特殊产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具有特色和优势的树种和材料。
1.2 打造核心生产项目和名牌产品
这是该模式得以实现的核心,森工企业可以充分的发挥自身的组织和协调优势,在现有产业的格局下,发展一些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生产项目,并以此来带动全林区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要打造名牌战略,对外树立统一的形象。特别是在当前的一些生态旅游、山野菜加工及木制品生产上,更加加强产品的品牌效应,从而形成具有辐射性的龙头企业,带动其他企业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林区经济的发展。
1.3 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
在林区的产业发展中,需要充分的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从而发展绿色农业和特色林业。建立中高档木才加工业,发展林区旅游业和环保产业,同时打造林区的交通网络,从而带动林区
经济全面协调的发展。
1.4 提高林产加工业的素质
林业产业要想实现高度化,加强林产加工业的整体素质是一个重要标志,因此需要在现在林产加工业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整合,加强林产加工业的高科技含量,从而扩大其发展规模,使其向规模化和高效益化方向发展。加强对重点项目及龙头企业的扶植和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规律下实现林产品生产企业的优胜劣汰,加快非木质产业的发展。
1.5 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森林旅游业
林区不仅具有优美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具有数量及类型丰富的人文资源,这不仅可以感受到林区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同时也有着古朴的民俗民情。而且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仅能够很好的迎合当前旅游者的喜好,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的增长,林区的各项专项旅游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林区开发建设的较晚,而且林区人口密度较低,其生态环境保存的较好,在夏季季节,森林内鸟语花香,林区内蓝天白云,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其具备了开展生态旅游的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林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要重点发展经济林产品,利用先进技术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好森林资源中非林资源,努力促进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措施
2.1 提高森林经营水平
建立科学规范的森林经营制度与经营措施,不仅是森林资源培育业发展壮大、提升水平的基础,而且也是其他相关产业,包括生态效益产出水平的重要保障。要在原有森林经营技术、经营制度基础上,尽快建立、落实森林分类经营的基本制度,针对商品林、公益林采取不同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手段,以收获不同的效益。天然林保护工程并不是意味着只是对森林实施被动保护,而应强调科学实施人为的积极干预,加速天然林系统的恢复,因而必须有恰当的经营措施。具体森林经营措施的确定要因地、因林、因经营目的的不同而宜,切不可一刀切,强化实施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2.2 建立林业企业市场化运行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好的经济利益。所以林业企业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独立经济主体、自主经营的形式来应对市场的变化。因此林业企业进行企业改革是其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企业在针对于自身的特点,建立不同的运行机制,从而使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由于林业企业具有特殊性,对于进行森林资源培育、保护的企业是无法达到完全的市场化运作的,而作为林产工业和第三产业不仅具备了很好的市场化运作的条件,而且通过建立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在加快企业改制的基础上,会在市场上取得更快的发展。
2.3 加强宏观调控,规范林业产业发展
政府对林业产业发展要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这是林业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也是世界许多林业发达国家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在实行政企分开后,政府的职能主要在于制定林业产业政策,进而实现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紧密结合林业产业发展重点的转移与变化,尽快制定林业产业总体发展政策和有关的专项产业政策,要分商品林、公益林制定不同的产业发展政策;同时对于森林旅游、林产品深加工生产以及产业间关系等都应制定科学、有效的引导政策,以确保林业产业项目的调整和结构优化的全面实现。而对于林业产业的一般化管理应通过社会中介组织来完成,为此应鼓励成立非政府的社会经济团体组织、行业协会,发挥行业的自我协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等方面的作用,通过提供信息、业内交流、咨询服务、产品促销、调查研究、业务培训、相互沟通等,为政府和企业进行双向服务,同时承担一定的自律性行业管理职能。
2.4 实行合理的税收政策,减轻林业企业负担
在当前林区企业进行转型和调整的关键时期,国家应采取扶持的政策,在税收上实行优惠,从而使林业企业尽快完成转型。同时税收政策还要根据具体林业生产经营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原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对于必然进行转产及结构性调整的企业和进行非木资
源的生产项目,要在税收上予以减免,从而推动这些项目得以快速的发展起来。结束语
林业产业的调整和优化,需要加林对林业产业科技的投入,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林业产业水平,由于当前林业科技水平还无法与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相适应,所以需要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机制的建立,加快林业科技创新力度,使林业资源得以尽快实现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同时还需要加强管理上的科技投入,提高林业资源的管理水平,从而加快林区经济的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