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实干兴校,空谈误人”的忠实践行者(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04:39: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0“实干兴校,空谈误人”的忠实践行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0“实干兴校,空谈误人”的忠实践行者》。

第一篇:10“实干兴校,空谈误人”的忠实践行者

“实干兴校,空谈误人”的忠实践行者 ——自治区“感动校园人物”事迹材料

记焉耆县第三中学副校长杨洪文

美丽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其美丽、富饶享誉于疆内外,各族人民倘徉在她宽阔的胸怀里,尽情享受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开都河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为华夏第一州的欣欣向荣欢腾挥舞,为焉耆古城的新姿高声喝彩。古丝绸之路的重镇——焉耆,或许是因为历史文化的积淀,或许是历史与人民的千古之约,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伟大也罢,平凡也罢,人们都一步一步地度量出人生的意义。杨洪文就是其中的一个,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踏上讲台一干就是26个春秋,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以自己对教育事业持久不变的衷情谱写出一曲平凡而伟大的赞歌。

在焉耆县城,一提到杨洪文,人们就会问一句“就是第三中学那个以校为家、永不疲惫的杨校长吗?”对,就是他——杨洪文,焉耆县第三中学副校长。的确,出生于农民家庭的他热爱教育事业,并把它当作是一种毕生的追求。“实干兴校,空谈误人”,这是杨洪文任县三中副校长后挂在办公室的两幅字,这是他的工作格言,他是这样写的,更是这样做的。

作为一所民汉合校的副校长,他政治立场坚定。特别是“7.5”事件以来,他深深地认识到只有搞好民族团结才能谈得上学校的发展和进步。他带头做民族团结的模范,按照“四个人人”的要求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牢固树立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在工作中,他业务素质过硬、爱校如家。

2003年,焉耆县为早日进入自治区第二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他作为教研室副主任,在有关领导的指导支持下,加班加点,精心做好迎接新课改的各项宣传培训工作;起草了《焉耆回族自治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等系列材料;组织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新课改的通识培训;深入课堂听课指导,举办各种教学教研活动。作为教研室副主任,他为焉耆县顺利实施新课改起到了“专家”的引领作用。焉耆县教育局、教研室和他本人分别被自治区评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他带领一线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题研究受到自治区总课题组的高度评价。他本人荣获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教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009年,焉耆县县委、县人民政府为推进自治县“科教兴县”战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将五个乡(镇)初中部合并,成立了焉耆回族自治县第三中学。建校之初,他作为三中筹建工作组成员,被安排到三中做开学前的准备工作:制定完善有关制度、计划,布局校园文化,组织教师参加校本培训、业务学习等。2009年8月,县三中如期开学,他想组织交给的任务已完成,该回到教育局教研室上班了。可让他没有预料到的是,组织又任命他为三中副校长,让他留在三中,主管教学教研和德育工作。因为考虑到他曾在县一中当过十多年老师,做了十多年班主任,在教研室负责过全县教学教研工作。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他在教学教研、班级管理、教学管理方面有一定的“经验”,新建的三中就需要像他这样懂业务的人。

到一所拥有2500余名师生的民汉合校当副校长,对别人来说,可能是梦寐以求的好事,但对于他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组织对他的充分信任,忧的是到一所新学校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学校无小事,方方面面都要操心,他本身就属于那种“工作狂”——只要干事就必须干好的人。肯定辛苦,怕自己身体承受不了。那是2005年7月,因意外事故,导致他左手臂骨折,左腿、右腿髌骨严重粉碎性骨折,先后在马兰部队医院、巴州人民医院做过三次大的手术。面对身体上的伤残和生活上的不“方便”,他也曾想过要找组织和领导让自己回到教育局教研室,但他最终没有找组织、找领导讲困难,毅然留在了三中。他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对三中的热爱,对农村孩子的热爱,对五个乡(镇)农牧民家长的负责,以顽强的意志克服困难,每天都在努力工作,用心工作。在大家看来,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很平常、很平凡,但他能做到把平常、简单的事认真做、坚持做,细微之处显人格,平凡之处见伟大,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平谈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焉耆县第三中学是一所以寄宿制为主的九年一贯制民汉合校,老师和学生全部来自于本县五个乡(镇)。学校刚刚成立,虽然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经验不足,但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全县各族人民都对三中给予厚望。“集中办学效益怎样,教育教学质量能否提高,怎样才能尽快把来自五个乡(镇)的汉、回、维、蒙等各民族师生紧密地团结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等课题摆在了学校领导的面前。俗话说“要想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学校领导的修身做人,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副校长的杨洪文给自己规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时时处处都要为老师作表率。要求老师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要求老师不能做的,他自己坚决不做。

三中距县城约三公里,天气暖和时他骑电动车上下班,天气寒冷时他步行上下班,无论是骑车或是步行,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天早上、中午他都是早早来到学校。老师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到一个学期,上班一个比一个早,个别老师因事偶尔迟到了,自己就觉得不好意思。县上有一位姓何的秘书在一次朋友聚会时,对大家开玩笑说,我有几次回家路过三中,看到杨校长那么早到学校,我还以为他晚上住在学校呢。去年,三中一位维族女教师到美容院做头发,因人多,便对排在前面的女士说,能不能让她先做?那位女士问,你有什么急事吗?三中这位老师说:如果太晚了我担心下午上班迟到,因为我们杨校长自己从来都不迟到,我们没有理由迟到。当时让三中老师先做头发的那位女士就是焉耆县职业中学的崔校长。后来,崔校长把这件事说给了教育局局长和兄弟学校,一时间,杨校长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表率,被焉耆县教育系统传为佳话。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对刚刚成立的三中来说,抓教学质量一刻也不能放松。否则,对不起县委、县人民政府,更对不起来自于五个乡(镇)的孩子和家长。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学校就要为他们负责。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杨校长带领教务处、教研处老师,从教师备课、上课、辅导、检测、作业批改等最基本的教学常规抓起,他亲自参与制定了相关的教学教研制度,规范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每次月抽考、期中、期末考试结束,他都要亲自参加以学科组、年级组为单位的教学质量分析会。2011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三中全面铺开,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他组织全校教师常年赛课、评课,平均每天听课、评课1-2节。每天早读、午读都要一个班一个班地看,一层楼一层地查,发现问题就与老师及时沟通、及时解决。他有时忙的中午不回家,常常是啃一块干囊或以方便面充饥。杨洪文作为副校长,晚自习带班都会在学校,有时不是他带班,他也会留在学校查看晚自习,平均每周检查晚自习2-3次。晚自习结束,他往往是最后一个从教学楼走出来,有时还要到宿舍看看学生,问问生活老师有关学生的情况。当全体学生就寝时,他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往家走,回到家里经常是0点以后。

在老师面前,他没有把自己摆在副校长的位置,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老师们都愿意和他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情系师生,乐于助人”是杨洪文工作中一直奉行的基本原则。面对教职工的困难疾苦,他总是力所能及,关怀备至。学校320余名教职工,只要有教师生病住院,不管工作有多么繁忙,身心有多么疲惫,他都会亲身前往医院探望,问寒问暖,令生病的老师及其家人深受感动。他还是“问题”学生的“导师”,他经常帮助班主任转化“问题”学生,效果良好。每次的中小学校长业务会上,县教育局局长都会语重心长地说:“大家要向三中的杨校长学习,他虽然是副校长,但早就是正科,他快50岁的人了,但工作非常敬业,因为他一心一意,全身心地投入学校工作,因此抓出了成绩”。除了开会,你在学校总能见着他,他常年坚持不请病事假。每天早出晚归对他已成为习惯。三中老师开玩笑说:“我们杨校长是不是没有家”。大家还说:“河南永威学校有个非常敬业的蔡林森校长(原江苏洋思中学校长),杨校长就是我们三中的蔡林森”。

一个教师、一个校长,只有在工作中倾注了激情和努力才能够赢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支持和社会的尊重。教书育人是一份良知工作,只要你热爱它,心中有学生、心中有学校,有责任、有良知,你就会忘我地工作,奉献并快乐着。“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对三中的孩子们来说,杨校长就是他们心目中的“神”。杨校长自己的孩子2011年参加高考,作为父亲,在孩子前途的关键时刻,他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至今还对他心存怨意,爱人在这件事上也对他颇为不满。由于他双腿受过重伤,关节怕冷,即便是夏日酷暑难耐,腿上也要穿一条薄线裤。到了冬天,就更要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酸痛,尤其是冬季晚自习下后,冰天雪地,他都坚持着步行回家,回到家时差不多都在晚上十二点以后。他还患有多年的支气管哮喘病,这种病最忌劳累和感冒,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每天都要服药。他用钢铁般的意志支撑着他的精神世界。“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011年10月,杨校长的儿子旧病复发,连续几个星期高烧不退,先后转过几次医院,就是在这样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还是学校的工作,他的爱人有时就气不过的问:“我不信,三中离了你杨洪文就不行吗?”。杨校长深知自己对不起妻子和儿子,对自己的家他付出的太少了,他只是说“三中离了谁都会发展,但我还是放心不下,放不下心啊”。杨校长就是这样的人——一个忘我工作的人,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的人。对于自己的艰辛和疲惫,他都忍着、坚持着,无怨无悔,他没有在领导和老师面前流露过,诉过苦,因为他情系三中,心系教育。

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回首26年来,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路上,有汗水、有付出、有泪水,也有收获。他曾获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教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自治区级优秀教研员,焉耆县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两基”工作先进个人,巴州中学英语调讲课二等奖等荣誉称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焉耆县第三中学在学校领导的引领下,全体教师任劳任怨,工作积极敬业,教学质量连年提高,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良好,三中已成为焉耆回族自治县的示范学校。

春去春回,花开花谢。工作的琐琐碎碎,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每天和老师及孩子们在一起,曾经的、正在经历的和将来要面对的一切都会让他珍惜、回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愿守望教育这片热土,春耕夏育,秋收冬藏,播种爱心,播种智慧,继续谱写献身教育的新乐章。

第二篇:空谈误事 实干兴州

空谈误事 实干兴州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和张春贤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上的讲话体会

一、基本认识

胡锦涛总书记和张春贤书记的讲话内容丰富,高度概括了建党90周年的成长历程、历史功绩、宝贵经验和发展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建党90来的“三件大事”:即第一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建党90年的“三个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是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是中国的“三大制度”:即第一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二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第三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五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六是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七是党面临的“四大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八是关于人民的“六大表述”:第一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第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第四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第五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第六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九是新疆的战略定位:西北的战略屏障、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十是新疆的具体战略选择: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加快改革开放,打造中国西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健身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美好新疆;十一是解决新疆一切问题的基础和“三个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坚持惠及民生、改善民生;十二是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最大政治、最大政绩,树立“群众第一、民生优先、基层重要”的理念;十三是实践给我们的三条经验:第一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必须保持清醒头脑,第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必须全心全意地干,争分夺秒地干、务求实效地干;第三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必须变化、变革、创新。

二、主要体会

一是坚定了信心。九十年来,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三件大事,带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凡是在重要的历史时刻,民族危难之际,都是党带领人民同舟共济,攻坚克难,直至走向胜利。实践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疆的解放和今天的繁荣富强。今天的新疆,大家都在求发展、谋富裕、思稳定、盼和谐,努力实现中央提出的一年一变样、五年见成效、十年大变样,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作为一名党员,我的信心更加坚定。

二是明确了方向。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为标志,新疆进入了新时期新阶段,自治区明确了具体战略选择,倡导“新疆精神”,践行“新疆效率”,天山南北形成了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自治州“科学跨域、富民强州”、“三个率先”扎实推进,交通大发展的“57712”和农村“畅通富民”两大工程、“三年攻坚、五年跨越”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方向更加明确。(“57712” 是指构筑“五横七纵”高速、高等级公路网,建设七大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建成四条东联内地和八条西出国际共计十二条通道)

三是增强了斗志。胡锦涛书记讲话中强调: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党对青年寄予厚望,人民对青年寄予厚望。张春贤书记讲到: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如今的新疆,正是百舸争流的时期,如今的昌吉,也是大有作为的时刻,作为一名党员,一名交通人,我要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积极向上、创造性的工作。

三、几点要求

一是站在自治区的高度考虑自治州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自治区提出了“以打造面向国内、面向周边国家和疆内的交通大通道为重点,加快构建快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目标要求,要围绕这一目标要求,做好自治州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充分考虑民航、铁路和管道运输与公路运输的无缝衔接,尤其是做好州府昌吉市、准东煤电煤化工基地、天山北坡东部区域中心奇台县、乌拉斯台口岸等重点区域的综合运输体系规划和建设。

二是找准影响自治州运输业发展的瓶颈,提出解决措施。目前,我州交通运输业的主要问题:公路建设步伐持续加快而综合运输体系规划建设依旧偏慢;营运车辆持续增多而规模运输企业依旧偏少;相关产业经济持续增长而运输经济总量及增速依旧偏小。下一步,重点就是查找造成这些问题的内在原因,对症下药。

三是认真履职的基础上创新性的开展工作。要尽职尽责的做好昌吉国家公路综合运输枢纽项目的跟进落实、城乡客运燃油申报统计和发放、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城市客运指导管理职能移交、城市客运统计、汽车客运站项目实施、运输经济结构调整、汽车运价调整、油运价格联动机制落实等各项工作;创新开展交通运输业价值分析及社会经济效益研究,申报自治区交通厅科技项目,研究和探讨一种客观准确的测算交通运输业价值及其社会经济效益方法;创新开展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资格全疆联网考试培训,完善考核各项规章制度,使从业资格考试工作逐步规范化、程序化和系统化;创新开展建立交通行业安全生产评价体系,明确评价指标,建立奖惩机制。

四是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一是提高政治素质。重点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哲学思想、学习如何正确地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提高业务素质。重点学习综合运输体系规划和管理、系统工程、运筹学、交通控制与管理、运输经济管理、交通港站与枢纽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三是提高心理素质。保持“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心态、敢于接受任务,敢于承担责任,淡泊明志、保持心理健康。

第三篇:做核心价值观忠实践行者

做核心价值观忠实践行者

——学习吕清森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目前,系统上下都在掀起学习吕清森同志的热潮。我认为,向吕清森同志学习,要结合当前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弘扬“诚信、责任、创新、奉献”核心价值观。

“诚信、责任、创新、奉献”核心价值观,在吕清森同志身上无疑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学习吕清森精神,重点之一就是要学习他忠诚践行核心价值观。

学习他恪守诚信、秉持操守的宝贵品德。吕清森同志31年如一日坚守自己的岗位承诺,从1979年,不满20岁的吕清森从父亲手中接过望远镜和腰上的“三大件”起,用普通人的双脚,走完了一个人的长征,行程7万公里,环绕地球两周。如果心中没有一份诚信的职业操守,这样艰辛的工作无法支撑。

学习他勇挑重担、尽职尽责的责任意识。“干了巡线这个工作,就要保证不出事故。”平凡的话语却能折射出深刻的责任意识。凭着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吕清森总能在故障发生第一时间准确判断,找到故障点。巡线31年来,吕清森共发现大小缺陷5000多处,有效地避免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试想,我们每名员工如果都能像他那样,把工作当责任、视工作如使命。那么,小到我们个人的工作岗位,大到公司的工作目标,又怎能不如期实现呢?

学习他勇于变革、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作为只有初中文化的一名巡线工,在别人看来最普通、最简单的的巡线工作吕清森同志却在“线况最坏、导线最旧、线径最细、离地最高、环境最差、巡护难度最大”的“六最”线路上,凭着孜孜以求、坚韧不拔的精神,勇于探索、敢于创新,首创了“采光巡线法”“风力风向观测法”等工作方法,在系统内得以推广应用。我们应该学习他的这种创新精神,因为创新才是企业发展、事业进步的根本动力。

学习他爱企如家、爱岗奉献的无私品质。父亲去世,他在巡线路上;儿子结婚,他去工作,自己生日宴会上,中途又去巡线。吕清森同志不计代价、不讲条件,在本职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埋头苦干。用吕清森通知自己的话说:“干活累不死人,但没有精神却容易死人,干啥都得有一股子精神头,这股精神头到啥时候都不能丢。”正是由于这种无私品质,才反映出:在奉献中体现价值,在奉献中赢得尊重。

当今社会不乏榜样,缺少的是如何身体力行去学习榜样,将一个榜样变成一个群体。学习吕清森同志重要意义也正在于此。

追 寻--学习吕清森同志事迹心得体会

当学习了用心守护着输电线路的普通线路工人吕清森的先进事迹,我的心再一次被深深触动了,为他无私的奉献精神而感动,为他长年的坚守所深深折服。

面对浮躁喧嚣的社会,面对这物欲横流的人世,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更是显得如此的珍贵。它是人生的意志和智慧所在,是一份责任所在。它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奉献!

他是一名普通电力职工,负责巡检一条长47千米的输电线路——红(红石)白(白山)线;他同样也是一名不平凡的电力职工,在这条普普通通的输电线路上,在东北高寒山区原始密林中,他独行31年,首创了“采光巡线法”、“风力风向观测法”等巡线方法,发现供电隐患数千处,为国家减少损失达数千万元。林供电公司桦甸分公司送电检修班工人吕清森,一位孤独穿行在密林的行者,一位以走为职业的电力工人,一位在这条47千米长的红白线上兢兢业业,扎实工作,保证了31年安全运行无事故的平凡职工。

31年,当小吕变成如今的老吕,当皱纹爬满了不再年轻的面庞,当银丝悄悄地代替了黑发,我们都在追寻,是什么信念和信仰在支持着吕清森走着这段路?

他说,干了巡线这个工作,就要保证不出事故。他还说,干活累不死人,但没有精神却容易死人,干啥都得有一股子精神头——做人讲诚信,工作负责任,社会比奉献,这股精神头到啥时候都不能丢。这些道理看起来很简单,也听过很多遍,但是却需要用一生去实践。记得上班伊始,一位长者说过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要甘于平凡,但不能甘于平庸,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这句看似很平凡很简单的一句话,吕清森在最平凡的巡线岗位,用31年深深浅浅的脚印,实践了这句承诺。

这是一种执著坚韧的敬业精神,他默默承受着巡线路上的千辛万苦,兢兢业业,扎实工作,保证了红白线31年安全运行无事故;这是一种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他曾经有机会调到更加轻松舒服一些的岗位上,但他缺选择留下坚守,用他的一生守护着那条线路。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吕清森,但是透过他,我还能看到,此时此刻,在供电公司的电网下,在那一条条线路下,在一个个变电站里,还有千千万万个吕清森,也许我们没有办法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一名供电人的承诺。那么,我们呢?让吕清森精神落地生根,让吕清森精神激励我们不断攀登,在平凡的岗位上,以满腔的热忱和卓越的追求,投身创先争优活动中,勇于奉献,用真诚和汗水奏响电力事业的凯歌。

同为电力职工,比起吕清森我知道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但同为国家电网人,我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深爱着自己的这个行业,我们为自己是电力人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31年过去了,吕清森仍在他的那条路上前行,以后肯定还会有后来人继续走下去,而我们同样会一代代地在自己的岗位路上走下去。因为我坚信在这些路上,无数个吕清森们坚守的奉献精神将指引着我们代代相传。

第四篇:做企业文化的忠实践行者

做企业文化的忠实践行者

从今年年初到现在,我们集团人员增加了近千人,这么多来自不同企业、拥有不同经历背景的人聚到一起,每个人的文化积淀都不一样。我认为,到了儒辰就要有共同的思想,共同的行动,共同的打法,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文化。

没有文化的企业,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人。这是我在集团《企业文化手册》致辞中的“开场语”。文化之于企业,就好比灵魂之于人一样,是企业的精气神。

文化从何而来?

20年来,我们靠着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埋头苦干的创业精神、拼搏进取的团队精神……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儒辰史诗。犹记环球国际开工时,全体人员顶着似火骄阳赤膊上阵,拉围挡,挂条幅,除野草。更不能忘记历次开盘,奔跑在现场忙碌的身影和那被汗水一次次浸湿的衣衫,大家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感人的一幕幕犹在眼前。

我们崇尚孝道,以感恩之心投入工作和生活;我们尊崇狼道,学习克敌制胜、不达目标永不言弃的群狼战斗精神;我们弘扬沂蒙精神,让伟大的时代精神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学习儒家文化,向传统文化借智慧,从中体悟为人之道、管理之道。20载栉风沐雨,我们在一步一个脚印中沉淀出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孝道文化,狼道精神,沂蒙精神,深圳速度”,这是儒辰特有的标志符号,更是我们永续发展的持久源动力。

如何正确理解企业文化?

有人说,企业文化有什么用?我认为这是对我们企业文化理解得还不够深入,对我们的企业缺乏认同感。文化不是挂在嘴上的几句口号,更不是披在企业身上的华丽外衣,而应该是融入全体儒辰人血液里、内化为精神、外化为行动的一种共识。企业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达成全员共识、变成自觉行动”,在共同理想信念的驱动之下,我们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儒辰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我们的企业文化——品质文化、速度文化、品牌文化以及无坚不摧的精神文化。这些文化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浸润于每个儒辰人心中,成为企业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也成为儒辰人别具一格、傲立群英的一个特殊标志。

我们的品质文化要求全力打造儒辰精工。如何精工?就是要以人品创造精品,以品质赢得信誉。对于品质,集团向来是高标准严要求,始终坚持做一个项目,树一个样板,注重品质关键看细节,细微之处方显品质本色,在我看来,品质管理永远没有“死角”,能把死角管理好的个人或是团队才是最自律、最值得尊敬的。

我们践行“深圳速度”,一方面是基于企业快速发展的战略考虑,一方面则是希望所有员工对待工作都能够打起“百分之一百二”的精神。工作要有一个好的开头,还要有一个不断加速的过程,更要呈现出一个完美的结果。我们企业要求所有员工都要高效开展工作,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我坚信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对我们的工作有指导意义,对我们的人生亦大有裨益。比如,学习企业廉政文化让我们在工作中“清如水,明如镜”,同时教化我们生活中要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再比如,“红线意识”告诉我们企业要守法,员工更要懂规矩,无论是作为企业的员工,还是作为生活在社会上的人,都要常怀“敬畏之心”,人一旦有了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如何践行企业文化?

三流企业用人管理,二流企业用制度管理,一流企业用文化管理。我希望我们所有员工都能够将企业文化铭记于心,并用实际行动去诠释,在儒辰特色企业文化框架下开展管理工作,使文化在工作中发挥光热能动作用。集团成立儒辰商学院,把企业文化列为重要培训课程,就是要让企业全员都能深刻学习领悟集团文化精髓,做到学思践悟,知行合一。

企业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需要全员的不断学习和忠实的贯彻践行,尤其是我们的高管、项目总,要做企业文化的“传教士”,积极带领本单位人员学文化、悟文化、用文化。

我们编制了《企业文化手册》,我真心希望这本汇聚了集团发展历程、战略思想、企业理念、文化信仰等集团发展奥义的册子,能引起全员重视,而不是束之高阁。我不敢说我们的企业文化中充满了多少人生大智慧,也不能保证“书中自有黄金屋”能让你发大财。当你真正读懂并贯彻践行企业文化之时,你就会发现,文化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可以改善和提升你的工作,更是一个攻坚克难、克敌制胜的法宝。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让我们一起做企业文化的坚定信仰者,做企业文化的忠实践行者。

以新一期董事长有话说为纲领,结合企业文化手册内容,谈谈你对集团企业文化的理解及集团企业文化在你工作生活中的影响,题材2选一,内容不少于800字。

请每个部门于明天下午两点之前将1篇感悟交综合部丁浩。

第五篇:王恩哥:空谈误业,实干兴校

王恩哥:空谈误业,实干兴校

2013年3月22日下午,北京大学召开全校教师干部大会,宣布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王恩哥教授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这位谦和厚重、低调务实,在中国和世界物理学界有重要影响,在北大师生中拥有极好口碑的物理学家,从周其凤校长手中接过校印,正式就任建国以来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一、我国中青年一代最具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物理学家之一

2010年3月,时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的王恩哥,应邀在国际最重要的物理年会——美国物理学会大会上作题为《中国物理:过去十年和未来十年》的主题报告,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一致好评。受邀参加美国物理年会已属不易,能代表中国在这个世界最重要的物理大会上作主题报告,在当今华人物理学界寥寥可数。

王恩哥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在纳米新材料探索及其物理特性、原子尺度上的表面生长动力学以及受限条件下水的复杂形态等方面做出了有重要影响的工作。他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80余篇,其中在Science, Nature,PNAS(注:美国科学院院刊,世界顶尖期刊之一),Physics Review Letters(世界物理学顶尖期刊), J.Am.Chem.Soc(世界化学界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论文被SCI引用大于7000次,h因子45。他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80余次。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的讲坛上,都曾不止一次留下他的足迹。

用物理学界行内人的话说,这个成绩放在世界任何一个顶尖大学或科研机构,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正是由于科研上的重要贡献,他被授予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世界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德国洪堡研究奖、美国IBM Faculty奖、美国斯坦福大学“GCEP”学人等国际物理界公认的重要奖项或称号。2010年,他被授予全国首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二、艰辛的童年,不屈的意志——一步步走向北大

1957年1月,王恩哥出生在辽宁沈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小学和中学时代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的。中学毕业后,他下乡作了知青。1977年10月,国家正式恢复高考。消息传来时,王恩哥正在地里和乡亲们忙着秋收。他面临一个难题:来农村两年多,他被大家推选为知青点点长,眼下正值秋收,他不能带头请假复习。而完成秋收后,留给王恩哥的只有不到一个月的复习时间。

1977年12月初,王恩哥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全国考试。他每天早上要走8里路,从所在的大队步行到公社的中学参加高考。考试结束后一段时间,成绩在县城公开张榜,队里的会计进城经过时并没有找到王恩哥的名字,回来安慰他来年继续努力。临近春节,王恩哥到县城坐长途汽车回家,不甘心的他又跑去看榜,结果发现自己的名字被误写为“王思哥”。

1978年,王恩哥进入从小长大的辽宁大学学习物理学。本科毕业后,成绩优异的他被保送攻读硕士,之后又交流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习,这个机会在当时极为难得。1987年9月,王恩哥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师从章立源教授攻读博士。

三、名门后学、奋发向上——在北大的博士求学

章立源的导师是物理学界大名鼎鼎的王竹溪先生。王先生以严格著称,章老师对学生也如导师一样严格。每周一次与王恩哥的谈话,章立源先生都认真准备。老师的高标准与严要求深深影响了王恩哥。读研期间,很多同学考虑中途出国,或者弃学从商,王恩哥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他全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在很多人转变发展方向时,他已经在国内外的重要期刊上发表了数篇论文。1988年,他被邀请参加在印度新德里举办的国际晶体材料研讨会,这在当时国内的在读研究生中非常难得。

1990年7月,王恩哥从北京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答辩会上,来自中科院物理所的王鼎盛院士对王恩哥的论文爱不释手,经他力邀,王恩哥来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年1月,王恩哥又到法国里尔表面与界面实验室,跟随导师Guy Allan从事博士后研究。初到欧洲,王恩哥很快融入到研究工作中。他白天如饥似渴地听课、听讲座、参加讨论班,晚上大量阅读书籍、文献,一做起来,经常会通宵达旦。Guy Allan教授特别欣赏这个聪明、勤奋的年轻人,将自己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交给王恩哥。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王恩哥发现了一个更加开放的问题,并顺着这个思路解决了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令导师Allan赞叹不已。某种意义上,王恩哥所做的工作比之前交给他的题目更有意义、也更具生命力。

在法国从事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后,王恩哥又应邀赴美国休斯顿大学做副研究员。1995年,王恩哥已经在物理领域陆续做出了一些引起国际同行认可和关注的成果。

四、赤子之心,科技报国——中国科学院首位吸引回国的“百人计划”学者

上世纪90年代初,文革造成的人才断层初现端倪,科研大军中,真正一流、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年轻科学家寥寥无几,而发展中国家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流向发达国家。于是,一项旨在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培养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的计划在中科院启动了,这个计划也被称为“百人计划”。当时,回国的留学生很少,社会上流行一种只有二三流的研究者才会回国的说法,而此时的王恩哥在美国已经做出了一些成绩,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1995年,王恩哥正在美国休斯敦大学宇航外延生长中心(SVEC)从事研究。当时的一个项目是研究如何把一个分子束外延生长系统直接用飞船带到外空去,然后在那里生长半导体薄膜材料,再把材料运回来进行分析,为未来的应用做前期的科研铺垫。这项工作当时很受美国政府和工业界的重视。但是,一封封来自国内的信逐渐改变了王恩哥的想法和之后的道路。

王恩哥的邮箱里收到一封来自中科院物理所人事处的信。信的大概内容是中科院即将启动“百人计划”,而之前在物理所做博士后研究的出色表现使王恩哥成为他们推荐的首要人选之一,物理所非常希望他能回去。

王恩哥为人真诚热情,总是希望能够尽量帮助别人。所以,当收到国内来信后,科研任务繁重的他还是认真回复了来自物理所的每一封邮件。经过多次交流,物理所诚意邀请王恩哥回来看一看。1995年1月,王恩哥回国访问。回来的路上,他第一站停在日本,第二站停在香港,第三站回到北京。飞机上的王恩哥凝视窗外,思绪万千,这三个地方都在邀请他,但他内心还是想回到北京。

经过实地访问,王恩哥被中科院物理所的诚意打动了。回到美国后,王恩哥与在美国物理学界富有盛名的朱经武教授交流了自己的回国感悟。听完王恩哥的话,朱经武说:“我看你就回国吧。你要真想离开美国,就回中国,其他哪儿也别去了。”朱经武的这句话,说到了王恩哥的心坎里。就这样,1995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申请名单里出现了“王恩哥”的名字,当大家还在议论“他在国外混得这么好,肯定不会回来”时,王恩哥已经在大洋彼岸开始收拾归国的行装了。

王恩哥即将回国的消息传出后,美国一些报纸,包括华人报纸和《人民日报(海外版)》都刊登了这一消息。1995年6月5日晚,在中国驻美国休斯敦总领事馆里,总领事亲手将一块“赤子之心科技报国”的牌匾赠给王恩哥。在这次专为他举办的欢送会上,有来自休斯敦地区华人界的学者和留学生二三百人,其中不少人仍对王恩哥放弃在美国的工作、婉拒其它亚洲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邀请很不理解。王恩哥没有过多解释,只是说“回国是爱国的一种表现,但不是唯一的表现。大家如果在国外把工作做好,对中国的帮助也会很大。”这番话让现场在座的人们深有感触,大家纷纷鼓掌为他送行。

五、刻苦努力,天道酬勤——“711”房间的主人

1995年8月,王恩哥只身一人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成为中科院物理所一名普通的研究员,他也是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第一位从美国招聘全职回国的青年物理学家。

1995年回国后,当时国内的科研条件还比较差,为了节省经费,他与同事们一起动手翻修实验室,往墙上刷浆的工作都是自己亲手干。而落后的硬件背后,更是无形的科研实力差距。在物理学界,能在《自然》、《科学》、《物理评论快报》等期刊上发表文章,是科学家和他们所代表的研究机构科技实力的一种标志。离开美国,王恩哥下定决心:在国内,同样可以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他依然坚持多年来的工作习惯:每天7点到办公室,晚上11点后离开,节假日也从不例外。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711”,这也正是他为勉励自己在物理所办公室上选定的门牌号。

六、年轻有为,脚踏实地,带领中科院物理所走向世界一流

1999年,受科学院党组的委托,42岁的王恩哥成为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所长。物理所历来是中科院的科研重镇,王恩哥身上的担子很重。刚上任时,老一辈的科学家已经退出科研一线,而中青年人才队伍还没有成长起来。作为物理所的主要负责人,如何吸引和凝聚最优秀的人才成为摆在王恩哥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他利用每年参加美国物理学会等各种机会举办人才招聘会。在人才方面,王恩哥始终坚持以诚相待的原则,一批很有国际影响力的物理学家在他的感召下陆续来到物理所,这里的青年人才队伍也在宽松、热烈、团结的氛围中不断成长。谢心澄、薛其坤、张杰、高鸿钧、彭练矛、俞大鹏、闻海虎、方忠、夏柯等当今一大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汇聚物理所。这里呈现出高端人才聚集、青年人才涌现的发展态势。

在做好人才工作的同时,王恩哥勇挑重担,带领一班人在物理所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在学科布局、国际学术交流、不断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和完成国家急需的重大科研任务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公认的成绩。王恩哥多次强调,基础研究领域没有世界第二,只有世界第一,物理所的人不能满足于国内最好,更要努力在全世界做到最好。在前辈事业的基础上,王恩哥和同事们将物理所的未来引领到了一个国际化的新起跑线上。离任所长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已经成为中国物理界实力最强,并在世界上广受认可和尊重的科研机构。这些成就的背后,无一不凝聚着王恩哥8年来几千个日日夜夜的辛劳付出。

在繁重的管理工作中,王恩哥也丝毫没有放松对科研的投入。只要处理完公务,他都会呆在实验室或与学生、同事讨论。2007年,王恩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我国物理学届仅有的几位50岁之前就当选的中科院院士之一。

七,再回母校,力创北大物理新的辉煌

2009年,王恩哥再次做出一个出乎众人意料的决定:回到母校北京大学担任物理学院院长。外人觉得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他怎么会放弃已在中科院获得的领导岗位,来到物理学院院长这个级别低得多的位置呢?虽然这一次又有人说“王恩哥不会回来”,但他还是回来了。王恩哥是认真的,在接受这个任命后,他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辞去了中科院的所有行政职务。

2009年11月,王恩哥正式到物理学院上任。北大物理在当年的学科评估中滑落到全国第三。工作之初,王恩哥就开始深入系所、走访调研。他到学院的各个单位、学生宿舍和实验室学习调研,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座谈,了解他们最真实、最迫切的想法,为北大物理学院的发展勾画宏伟蓝图。

“思变”是王恩哥在物理学院走访调研后最深的感受。办公空间紧张更是长期以来困扰物理学院发展的一大难题,王恩哥听取学院内部的不同意见,组织开会研究讨论,决定在原物理大楼顶层加盖一层。另外,他力促再建一栋面积为2.5万平米的物理新楼。有人因分配问题提出不同意见,王恩哥在领导班子讨论基础上决定:调整新物理大楼的结构,将教学、科研、行政分开,切实提升工作效率。这项工作于2010年2月启动,12月已经初步完成物理新楼的图纸设计,2011年底,北大物理大楼加盖工程全面展开,预计到2013年北大物理百年之际物理新楼将完成主体工程。“这将解决科研实验室紧缺这个多年遗留的问题,改善了教学科研环境。”物理学院副院长龚旗煌说,“他处事有很强的原则性,非常果断,从不拖泥带水,很负责任。”

如何吸引和凝聚最优秀的人才是摆在王恩哥面前的重要课题。有了解情况的老师跟王恩哥说:“老王,我们没法跟人比啊,人家来一个人给十万年薪,还给房子,咱们就五万,还没房子。”王恩哥听了斩钉截铁地说:“以前一年可能进几个人,现在一年少进,把待遇集中用!”为了把好人才关,2010年初,他组织成立了物理学院招聘委员会,委员会由学院里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上的九位教授组成,经初步筛选的应聘者除了提供简历外还要与九个教授逐个谈话,最后在招聘委员会上作报告,通过委员会答辩和院学术委员会答辩后才能引进。

为了吸引优秀人才,他利用出国参加学术会、校际交流等各种机会招贤纳才。2010年,他利用去波士顿访问的机会,在哈佛大学为大气科学专业考察几位优秀的青年学者。上任后,北大物理学院引进了五位“千人计划”学者和数位优秀的青年科学家。

为了进一步活跃北大物理的学术氛围,王恩哥提议设立“北京大学百年物理讲坛”,他利用各种机会邀请了五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来校交流,特别邀请他们与本科生交流座谈,面对面地介绍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科研心得。他利用自己在国际物理学界的影响力,建立起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合作,比如,物理学院与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在北京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与哈佛大学、德州大学和莱斯大学探讨联合培养研究生等。

2009年12月,王恩哥召集学院十几位青年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决定要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学术论坛,为青年教师搭建学术交流和锻炼的平台,形式与国际上的研讨会接轨,最终确定为每年春秋两次的“青年格致论坛”。王恩哥在会上确认了第一次论坛的时间和召集人,还组织了两次论坛筹备汇报会。为鼓舞士气,他在首次格致论坛上作了特邀报告。通过一年来的两次论坛,约有三十位青年教师登上讲坛,用英语向同事们介绍自己的研究工作。通过青年格致论坛,年轻人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院也从中选派优秀的报告人去美国和欧洲参加学术会议。“一年来,物理学院对内对外面目一新,教师们心气上升,对物理学科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龚旗煌说。

已经很多年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了,有两次王恩哥半夜突然醒来再也无法入睡,他想着物理学院的发展,每件事情都要操心。他本可以不再承担如此的压力,但他接受了这份信任和重托,就决心把它做实做好。令人振奋的是,在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北大物理学科已经重回全国第一。

回北大后,王恩哥还兼任研究生院院长。为了促进学科交叉,开拓学生视野,他在周其凤校长的支持下推动开办“才斋讲堂”,主要面向全校研究生,每学期组织8到10次系列学术报告,打破以往教学体系中的以学科为基本单元的格局,邀请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的知名学者进行讲座。从设计Logo、课程内容定位、主持和主讲,王恩哥都亲自参与。“感觉他是一个精力特别充沛的人,没有架子,总是虚心倾听他人并且以身作责、平易近人。”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贾爱英说。

2010年3月到5月,他还集中对中文、外语、法学、考古等九个院系的53位老师进行访谈,了解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听取院系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困难。座谈中能当场回答的他都及时解答,不能回答的事后也都在调查了解清楚后给予及时回复,有的他还会亲自写信讲明来龙去脉。在他的带领之下,北大的研究生教育工作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

八、重任在肩,加倍努力

由于在物理学院和研究生院工作期间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2011年1月,王恩哥再一次勇挑重担,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教务长,走上学校领导岗位,主管全校教学、科研这一学校重要领域。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几年来他以身作则,感召一批顶尖人才加盟北大。谢心澄(现任北大物理学院院长),陈东敏(现任北大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牛谦(现任北大量子材料中心主任),汤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委员会主任)等一大批在国内外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近年来先后加盟北大。更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6月,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崔琦教授全职加盟北大,担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具体参与北大物理学科的发展。

在吸引顶尖人才的同时,他还特别注重对中青年优秀人才的关注与培养。2011年,学校出台了《北京大学实施“青年千人计划”暂行办法》,为今后有力吸引和凝聚中青年领军人才奠定了基础。同时他还布局和推动学校“2011计划”,在他的具体领导下,北京大学牵头的“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成为首批接受国家考察和认证的协同创新中心。

九、认真思考,凝聚共识,推动北大新一轮教学改革

“教书育人始终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走访调研,王恩哥开始大胆尝试实行新的教改。经过长时间多方的学习和调研,他率先提出“小班课教学”理念并在全校试点。试点院系按照小班规模原则上不超过15人的要求组织教学团队,并选派院士、资深教授、千人计划学者等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课程主讲教师和小班研讨授课教师每周须留出不少于2小时的答疑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学业指导。

通过全校本科战略研讨会和全校教学工作会研讨,并经过学校大规模的讨论,小班课教学的理念在全校基本取得了共识。2012年9月,北京大学正式开始试点小班课教学。

在2012年全校教学工作会上,王恩哥指出,小班课教学的根本一点,就是要向全校师生发出一个信号——学校要在教学上下大力气,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教书育人的头等大事。在具体实行中,王恩哥认为“小班课教学”要努力达到“五个改变”: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留下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环节,实现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互动,共同学习知识;

改变陈旧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模式,老师也要学习提高,大班小班老师共同研究制定进度,选取更多的参考教材和文献,增加课程的挑战性;

改变过去在培养过程中总是老师在做主导,建立教师坐班制,实行固定答疑时间,提倡学生主动上门请教,通过以学生为主的切磋交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与社会沟通的能力;

改变过去只有期中/期末考试一种模式,通过增加平时成绩,培养学生平时自觉学习的习惯,从各个环节考核教学的质量;

改变教书和读书是分立的,让老师和学生成为终生的朋友。这五个改变哪个都能不少。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实践,师生们普遍反映,小班式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更具适应性和个性化的教学,增强了师生间的联系和互动,能够更好的发现和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提升了学生的接受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由于提供了更优质的教学资源,为课程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性。

作为院士,也作为学校主管教学工作的领导,王恩哥始终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他每年都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物理学专业基础课。北大许多讲座等的教室中也多次留下他的身影。在北大工作的几年里,他不仅以卓越的管理才能获得师生的肯定,而且还以出色的学术成就赢得大家的尊重。自2009年以来,他与学生/合作者又发表了十余篇高水平论文,包括1篇Science,6篇Nature(子刊),1篇PNAS,1篇PRL,2篇JACS等。同年,他获得了全国首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国家何梁何利科技奖。201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获奖人)和亚洲计算材料科学奖(ACCMS)。

十、“恩哥老师”的个人魅力:他是学生的一面镜子

在北大,熟悉他的人都喜欢称他为“恩哥校长”或“恩哥老师”,他被大家公认为有“大家风范”,“务实”,“低调”,有“真正的实干精神”。

他很喜欢跟学生在一起,学生有什么事也特别喜欢跟他聊。每天忙完学校各种公务后,晚上他会一个人在实验室里继续进行科研,或与学生开讨论会。北大的学生经常在食堂、图书馆、教室看见他的身影。

“王老师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生活作风,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和对科学的不懈追求,是我生活上和科学研究上的一面镜子。”现任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的张广宇在他的博士论文的感言中写到,这篇由王恩哥指导的博士论文2006年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学生们喜欢跟着王恩哥,觉得特别“带劲儿”。“他从不会当面批评人,只会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张广宇回忆说,“只要你踏踏实实干了工作,王老师就会肯定。如果荒废了,自己站在王老师面前都会觉得不自在。”

学生们的成绩是王恩哥最高兴、最自豪的事。王恩哥先后指导了28名研究生,他们毕业后多位直接去哈佛、斯坦福、伯克利等国际顶尖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在国际舞台上竞争毫不逊色。他的学生从事科研的比例相当高,现在还有20位左右在世界各个大学和科研机构工作,好几位已经获得终身职位。每次提到自己的学生,王恩哥的自豪溢于言表,“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是我生命和工作的延续。”

2010年3月的一天,当北大物理学院2008级本科生毕震打开电子信箱时高兴得叫了起来:他早上才给王恩哥院长写去一封邮件,晚上就收到了回信。毕震今年选修了王恩哥专为本科生开的选修课《表面物理》,信的内容主要是想跟老师探讨一下课程和物理学研究的一些问题,没想到王恩哥在繁忙的工作中回信答应了他的请求,还主动跟他约了时间。毕震和另外四位同学相约来到王恩哥的办公室,经过对课程的交流以及一些问题的探讨,王恩哥邀请几位同学参加他的研究生组会,还于4月份组织同学们去他的表面物理国家实验室参观。这样,每周一晚上8点,每周五上午10点,这五位本科生都固定参加王恩哥的研究生组会。“他总是可以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讲得简单易懂,而且科研大局把握比较准,同时还了解实验以及工业界的需求和科学前沿的潮流,我们受益匪浅。”参加组会的2008级本科生曹霆说,“王老师非常平易近人,跟他相处我们没有压力。”

2011年学院毕业典礼后,王恩哥被一群学生团团围住,结果同学们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一幅大家用心包好的书法作品,上面写到:“高怀见物理,和气得天真。2007级物理学院本科生”。这幅书法作品,现今挂在王恩哥的办公室里,它表达了学生们对“恩哥老师”发自内心的尊敬,也鞭策他更加努力地教书育人。

2012年,在他的指导下,元培学院本科生曹霆作为第一作者科研文章在《自然-通讯》杂志发表,后来在王恩哥的推荐下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继续深造。

“用学生的话说,王院长就是物理界的‘大牛’了,但是他非常关心青年学者,也非常谦虚、严谨。”物理学院凝聚态所表面物理实验室、人工微结构与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教师胡宗海的研究方向也是表面物理,目前正在与王恩哥在二维石墨稀研究上进行合作。“他最让人佩服的就是在繁杂的管理工作之外还能坚持做出一流的科研成绩。他精力充沛、充满热情,跟他共事会被带动着充满斗志和热情。”胡宗海由衷地感慨。

“往事无须多纪念,神州来日尽春光”,这是王恩哥很喜欢的一句话。2013年3月22日,王恩哥正式就任北京大学新一任校长。他将面临一个更加光荣的使命和挑战——如何带领北京大学这所百年名校走向世界一流。多少年来,王恩哥始终坚定执着,脚踏实地。在就任校长的讲话中,他如此说道:“空谈误业,实干兴校。我会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校发展当中,做一个尽心、尽职的校长,以最大的热忱和负责任的态度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下载10“实干兴校,空谈误人”的忠实践行者(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10“实干兴校,空谈误人”的忠实践行者(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师德师风承诺书 空谈误教,实干兴校

    教师师德师风承诺书 空谈误教,实干兴校为了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我要以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以良好的形......

    税务干部要做“八荣八耻”的忠实践行者

    今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每一个税务人员,我们如何在税收这一特定的工作环境中......

    由“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到“实干兴校,空谈误教”的感想(合集)

    由“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到“实干兴校,空谈误教”的感想 板城镇中心小学 黄胜梅 党的十八大已胜利闭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是我们的中国梦。所有中国人都应该为......

    “空谈误教,实干兴校”校长培训班学习总结(5篇范例)

    空谈误教实干兴校2012年开封市“十二五”第一期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学习总结开封市禹王台小学校长谢钰空谈误教实干兴校学习总结 2012年开封市“十二五”第一期中小学......

    实干兴校 铸就师魂

    实干兴校 铸就师魂 ————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干兴邦,共圆中国梦”为引领,贯彻落实好《......

    国旗下讲话:实干兴校

    ww w.5 Y k j.CoM文章 来源 国旗下讲话:实干兴校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这是16世纪英国文艺复兴 散作家、哲学家、科学家培根的另......

    永做党的宗旨忠实的践行者(小编推荐)

    永做党的宗旨忠实的践行者 李林森同志的先进事迹,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李林森生前任万源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参加工作以来历经9个岗位,他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扎根基层,干事创......

    专题党课:自觉做铁规铁纪的忠实践行者[合集]

    专题党课:自觉做铁规铁纪的忠实践行者纪律严明是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今天,我就围绕“细读故事、深悟道理,自觉做铁规铁纪的忠实践行者”这个主题,以讲故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