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大禹治水》第二课时导学案

时间:2019-05-13 04:57: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下《大禹治水》第二课时导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下《大禹治水》第二课时导学案》。

第一篇:三下《大禹治水》第二课时导学案

三下《大禹治水》第二课时导学案

预习内容:

1、读熟课文,完成课后的练习题

2、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

3、预习检测:照样子写词语;

欣欣向荣、、、、4、复述课文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2、学习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培养人定胜天的信念。

1、说出大禹的主要事迹和治水成功的原因。

2、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预设重点:

1、对部落和部落联盟的有所了解,知道大禹治水的事迹和精神

2、能说出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学习过程

导入,板书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大禹带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大禹是怎么治理洪水的。

板书:大禹治水

二、出示目标(大家齐读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2、学习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培养人定胜天的信念。

三、自学指导一

2、反馈交流。

3、思考:鲧治水为什么未成功?禹根据实际采用了什么治水方法?

4、师生归纳:禹根据山脉地形,采用疏导的方法,开沟掘渠,使洪水从江河流入大海。

过渡语:(禹与群众同甘共苦,顶风冒雨,他“三过家门而不入”,艰苦劳动十三年,终于把洪水控制住。)

四、指导自学二

出示自学指导二

(5分钟后比比谁学的最仔细)

3、反馈:走遍吃尽、“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4、想一想:他可能会吃哪能苦呢?

5、指导朗读。

6、小结:因此他13年三次过家门一次也没进

五、讨论思考:

1、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归纳: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百姓的赞颂,人们为了感谢禹的功劳,称他为“大禹”。他的精神值得后人继承发扬。)

2、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制服洪水代代相传)

六、想象:水治好后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自由发言)

七、课外拓展:大禹陵和夏朝的建立。

教师出示大禹陵、禹庙的照片,介绍大禹陵(也可以让去过大禹陵的学生讲)。

八、全课总结

九、当堂训练:

1、学了这篇课文,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道理?

2、讲一讲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同桌同学讲)

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大禹治水第二课时

【教材简析】

《大禹治水》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十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讲的是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十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炼,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因而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设计说明】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循“治水前--治水中--治水后”这一线索,记叙了大禹治理洪水,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赞扬了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根据低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指导法和情境教学法,在读中设境,在境中激情,在情中悟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加深对作品内涵和人物情感的理解和感悟。【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聪明才智,以及他的献身精神。【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以及他的献身精神。【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创新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质疑交流,指导朗读,引发思考、合理想象、充分理解、体会提升。【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老师黑板上用简笔画画一条小河,同时课件播放:小河潺潺的流水声,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讲述:这是小河正唱着欢快的歌曲呢!

小河有高兴的时候,也会有生气的时候,当天气变化,连续不断地下大雨,河水暴涨就会形成了可怕的洪水,大家请看:(此时课件播放洪水泛滥的画面)大家看到的这个画面是1998年,特大洪水暴发的场景,看了这个画面,你想说什么呢?

(教师首先与学生进行轻松交谈,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更乐于投入新课的学习。)

2、板书课题《大禹治水》,介绍大禹的名字并解题,此处的“治水”治的是洪水,也就是疏通水道,消除水患的意思。

二、充分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1、先请小朋友轻轻把书打开到第15课,我想听听小朋友是怎么读书的。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学生自由读书。)

2、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出示生字词)看看谁能读准了?特别注意把生字的音要读准了。

3、把这些词语请回到课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反复读一读,争取读好它。

4、请4名同学分读四段,师生从准确、连贯、通顺上评价读书小能手。

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课文都读懂了,能不能结合课文内容和你自己的理解说说怎么做就是“治理洪水”呀?(将识字教学与阅读活动结合起来,本着《课标》中识字教学应识写分流、多认少写、字不离词的原则,这个环节只对重点字词加以指导。)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课件。(这洪水来势多么凶猛呀!)

2、指名读第一节。

3、引读,抓关键词:这洪水,一路咆哮,真是洪水,它来到田野,农田被,它来到村庄,房屋被,大地成了一片汪洋,这可恶的洪水,使人们失去了宝贵的粮食,失去了温暖的家园,人们只好拖儿带女,四处流浪,再也没有了幸福的生活,老百姓们。

4、再指名朗读。

5、小结:这凶猛的洪水,造成无数百姓无家可归,多么悲惨呀!

6、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插叙:讲述大禹的父亲鲧用筑坝的方法治水的故事。

2、出示句子: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3、禹是怎样治水的呢?自由读第二、三句话。

4、禹治水多不容易呀!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治水的艰难?

5、学生交流。指名朗读。

6、引导启发想象:他吃了多少苦呀!

禹为了察看水的流向,确定从哪里把洪水引入大海,不知走了多少路,也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请你想想,当他渴了----------,当他饿了--------,当他累了--------,为了治理洪水,禹真是吃尽了----------。(理解“千辛万苦”)所有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禹坚强的身影,印下了他坚定的脚步。他走遍了----------当他遇到高山,不管多高,他--------,他遇到大河,不管多深,他----------,他的身上划出了一道道血痕,他的脚底磨出了一个个血泡,可他----------(理解“千山万水”)。禹就是这样坚定!(一起来读第二句话。)

7、禹察看了水流和地形之后,发现有些河流被泥沙、石块堵住了,有些河流被大山挡住了去路。(指读第三句话)

8、禹带领老百姓,用铁锹一锹一锹地挖,多么苦,多么累啊!把许多条大河挖通,许多座大山劈开,在没有先进机器的古代,是多不容易啊!

9、面对强悍的洪水,禹没有退缩,面对大河大山,禹也没有退缩,在千辛万苦之后,他终于成功了!(朗读第二自然段)

10、比较鲧和禹不同的治水方法,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使学生体会到成功治水除了有吃苦精神,还要讲究科学的方法,从而感受到禹的智慧。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让学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五、学习第三段

1、禹治理洪水整整花了13年的时间,在治水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呢。(出示:三过家门而不入)

2、学生自由读第三节。

3、完成填空,填写文中数字,理解。

4、结合实际引导感悟:你几天不见爸爸会怎样?几个月不见呢?几年不见呢?(体会禹的儿子13年没有看见过爸爸)

5、难道他不思念自己的家人和儿子吗?

6、假如你是他的妻子或家人,你又会怎么想?如果你是他的邻居,13 年没见他回过家,你又会怎么想???

7、朗读这一段。

8、小结:十三年有多长啊?四千七百多天哪!大禹回过家吗?我想他应该有机会回家的,至少在三次路过自己家门的时候可以回去看一看哪,但他„„让学生体会到大禹不顾自己的小家是因为他心中装的是大家,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呀!这就是伟大英雄所具有的崇高品质!

(课文第三段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人肺腑,教材中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这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的空白点。我抓住这一“空白”,鼓励学生大胆体验和想像感人的语言、精彩的场面、美好的情感等,然后把自己的理解与想像表达出来。一连串的追问,典型场景的渲染,关键时候老师的引导,一次次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成功地步入角色,走进文本,激发起表达的欲望,从而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交流中内化语言,发展思维,升华了对人物的崇敬之情,达到入境、动情、达理。)

六、学习第四段

1、(出示图片)过渡:在禹坚持不懈治理洪水13年后,结果怎么样了?与洪水泛滥图形成鲜明的对比。理解“制服”、“安定”。

2、、大家对大禹会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

3、指名朗读。

4、小结:洪水使百姓无家可归,而现在,他们重新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抓住“非常感激、伟大英雄、代代相传”等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大禹顽强治水的英雄形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亚里斯多德也曾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寻求训练点,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其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七、总结全文

现在,我们已经学完了这个著名的古代传说故事《大禹治水》,课题中的“大禹”,他的名字本是一个字“禹”,为何人们称他为“大禹”呢?说说你怎么理解这个“大”的?(因为禹意志坚强,富于智慧,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个伟大的人物,所以人们尊称他为“大禹”。)(“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在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底子。)

八、拓展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像大禹治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老师向大家推荐《愚公移山》,下节语文课进行交流。(扩大阅读面,增加积累,延伸语文课堂的宽度。)【作业设计】 写出像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这样的词,越多越好:

千()万()千()万()千()万()千()万()千()万()„„ 2 有兴趣的话,想办法找一找、问一问:

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为治理洪水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人?

(学生的个性、能力有差异,实实在在的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都有进步,这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最具体体现。)【板书设计】

治水前--淹没 冲倒 无家可归

15、大禹治水 治水中--千辛万苦 千山万水 三过家门不入 造福人类 治水后--百姓安定 代代相传 研修心得: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教学导入时创设情境,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来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体会老百姓的“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特别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及治水工程的浩大。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帮助背诵这一方法效果很理想。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学习第四自然段,用“治水成功后,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会怎样感激大禹?”这一问题引导理解 “代代相传”。此时大禹形象在学生的心中越来越丰满,正是让学生畅说自己情感的时机。于是,我让学生谈谈大禹名字中“大”的含义。板书总结文章内容、结构后让学生欣赏大禹治水的视频资料。磅礴的气势、丰富的画面,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对文章的体验再次提升。

这节课读的形式有自读、品读、齐读、指名读,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在品读上更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更加体现学生的学。

第三篇:琵琶行导学案第二课时

嫩江一中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三《琵琶行》第二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日期 学号

姓名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并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

【学习难点】:

人物形象分析 【知识链接】:了解白居易的思想

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二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还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据,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别的诗人了。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的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课堂导入】(齐读或背诵小序到第二段)上节课讲到:琵琶女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 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经历呢?请看第三段琵琶女的自叙身世。

【学习过程】

1、齐读第三段:

(1)用自己的话概括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家住京城

(2)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年轻貌美

技艺高超

(3)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红极一时

(4)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奢华欢乐

光阴虚度

(5)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亲人离散

时过境迁

嫁与商人

(6)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独守空船

凄凉孤独

(7)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今昔对比

感慨万千

总结琵琶女经历: 曾经色艺双全,红极一时

如今年长色衰,漂流沦落。

(2)琵琶女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2.朗读第四段: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明确: 乐妓:早年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3、朗读最后一段:。

【课堂小结】分析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拓展延伸】

1、拓展阅读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列子-汤问》

2、拓展练习

从古今描写音乐和声音的优秀作品看,对其描绘的方法有很多:

1)对乐曲或声音进行比喻时,也可运用通感比喻,喻体不诉诸听觉,而诉诸其他感觉或生活体验。如:苏联歌曲《喀秋莎》“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2)对声音的美妙或演奏(演唱)者的动作进行夸张。如:《列子.汤问》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3)写倾听者的反映或内心感受,从侧面进行烘托。如《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描写周围环境,从侧面进行烘托。如《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同桌合作仿写句子,进一步体会作者描摹声音的高妙。例(1):那音乐粗重深沉,就像浓厚的黑云压了下来,暴雨挟着狂风,在冲荡着天地。(2)(3)(4)

【课后反思】

第四篇:2013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

学段:初中年级: 九年级学科:语文 单元:第六单元课题:《愚公移山》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 主备学校:主备人:初审人: 终审人:合作团队:初中语文教研组

【教学目标】

1.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2.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3.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1.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2.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学法指导】

要多作练习。“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长期保存在大脑中,但仅凭对新知识的识记是不能保证这一目的的实现的。”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识,还必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以积累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要善于积累资料。撰书立说,需要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需要用大量 的资料,这些资料往往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积累资料的方法各有所不同。有的人喜欢在读过的书上作记号,有的人善于作知识卡片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黑格尔年轻时并没有特殊的天赋和才能,可是他善于积累,把读过的东西详细地摘要在一张张活页卡片上,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排列,逐一贴上标签。这样的日积月累,反复思考运用,终于使他成为知识渊博的大哲学家。我们在读书求学中注意积累资料,必将受到很大的益处。它不但能培养和提高你的阅读、分析能力,“使人精确”(培根语),而且还能减轻你的大脑负担,当这些资料变成你的“第二大脑”时,你使用这些资料便能得心应手,八面来风,人家“踏破铁鞋无觅处”,你却“得来全不费功夫”。

【呈现目标】

1.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2.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3.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自主学习】

一、温故知新

1.背诵课文。

2.解释本课的实词、虚词的用法。(总结归类的知识点)

二、研读共品、展示交流

(师导入本课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北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愚公的宏伟目标是什么?

3.愚公之妻提出了两个什么问题?

4.愚公在移山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要这样写?

三、交流感知

1.河曲智叟讥笑并且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

2.文中两处表现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支持的句子是

3.移山路途遥远,时间长的句子是愚公批驳智叟的话与第三段有关内容形成对比的一句是

四、互助释疑

1.愚公在批驳智叟的话语中阐明自己的观点话语是

2.文中和愚公相反的人物形象是(智叟),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

(),也说明了()的道理。

3.愚公认为自己能移山是从()观点出发,看到了人力的无穷,认为

(),所以驳斥有力,坚持移山;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是从()观点出发,认为人在()的,所以对移山之举采取()的态度,阻止移山之举,愚公是真正的(),智叟是真正的()。

4.比较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和感情是否相同?(注意读法)

【点拨升华】

一、反馈矫正

从表面上看,智叟的“智”,愚公的“愚”表现在哪?实际上智叟不智,愚公不

愚,如此命名寓意何在?

二、总结升华

1.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

2.智叟这一人物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感知:不屈求变精神:不甘于命运,不畏惧困难,求变图新。善用集体智慧:

愚公“聚室而谋”,并得到全家“杂然相许”。通力协作精神:子孙、邻人无不奋勇。契而不舍精神: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敢于胜利精神:惧其不已,帝感其诚。

三、拓展提升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

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有人认为愚公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你认为如何呢?请阐述你的观点。

②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选第题,我的解答:

【课堂作业】

一、作业当堂清

1.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

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

之:河阳之北()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毁山之一

毛()

3.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二是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话语中带有

二、挑战自我(中考链接)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

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

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2分)

① 年且九十()② 寒暑易节()③杂然相许()④汝之不惠()

2.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一句(2分)

①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② 面山而居。.

3.将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译文:。

4.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2分)

5.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3分)

6.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

B、河曲智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嘲笑愚公自不量力,太不聪明了。

C、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始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答案:1.① 将要② 改变、变换 ③ 答应、赞同 ④ 聪明2.① 山之一毛(“之”作

助词的句子)(1分)② 聚室而谋(或:笑而止之)(1分)3.略。4.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1分)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1分)。5.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1分),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1分)。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1分)。6.B)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列子》

愚公(对比)智叟

愚公精神

一种面对困难、乐观进取、坚忍不拔,用顽强意志战胜困难的精神

第五篇: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案

《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牙城中心小学

兰翠娟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能力目标:能借助图画、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默读能力及边读边想象的读书习惯。

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难点:第二、三自然段。过程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治水英雄,他的名字叫——大禹。(出示课题)来,一起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

3、是呀,课文说的就是大禹决心治理洪水,并最终将洪水制服的故事。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四千多年前,看看大禹治理的是怎么的洪水呢?

二、学习第一节,感受洪水之猛,百姓之苦。

1、下面请小朋友们,翻开课本,自由地读一读第一小节,读着读着,你知道了什么呢?

学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

老师相信小朋友们都会读了。哪位小朋友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呢?你肯定读懂了什么,能告诉我们吗?(交流读懂的内容,引导学生说话)

(1)洪水很大、老百姓没东西吃,没地方住。你从哪几个词读出来的呢?(嗯,你真是个认真读书的孩子,你真会读书。你体会得真好。)

(2)说到没房子住时,师:是呀,老百姓的房子都被洪水冲倒了,现在他们连住的地方都没有,这就是„„(点红无家可归)

(3)孩子们,你们见过这么厉害的洪水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放视频)(4)刚才看见你在那儿呀,你为什么哇?引导学生说说看到的内容。学生没有声音,能说说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吗?

(5)师:是呀,洪水像猛兽一样,向老百姓冲来,它冲倒了人们的房屋,夺走了人们的生命,害得多少孩子失去了父母,害得人们家破人亡。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老百姓,你会什么心情?(指名说后再读。)

三、学习第二节,感受治水之艰辛

1、师:禹看着这凶猛的洪水如老虎张开血盆大口般,要把老百姓全都吞到肚子里,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你是禹,会怎么想?(来,这位大禹,说说你心里在想什么?)指名说后读。

师:这就是他的决心。(出示: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把你的决心读出来。

2、师:禹下定决心要治理洪水,但是这洪水如同野性大发的公牛,在疯狂地横冲直撞,要想把它制服了,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禹在治理洪水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呢?

请小朋友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第二小节,找一找,想一想。生自由读课文。师:瞧,我们小朋友们读得多认真呀!哪位小朋友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你也来读读?)老师也想读,请小朋友闭上眼睛,边听边想,禹在治理洪水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呢?

师:孩子们,谁先来说说禹在治理洪水过程中,他遇到了什么困难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

出示:▲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你来读给小朋友们听听。师再引读。

1、水流和地形知道是什么回事吗?学生说不出就教师讲。这白色的就是水流,水流是从高的地方流到低的地方,像这样高高的山,低低的地就是地形。要想察看不同地方的水流和地形,就得„„?点击“千山万水”(这“千山万水”就是指要走„„)

2、那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谁想先说说。生交流。孩子们,禹为了治理洪水,一路上九死一生,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千辛万苦)谁来读读这个词呢?指名评价,你觉得他这个词读得怎么样? 我们把这个词语放到句子当中去读,相信小朋友会读得更好。谁先来试试? 指名读。听了他的读,你想说什么?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让我们一起来追随着大禹的脚步,体会着他所受的千辛万苦吧!(齐读)过渡:禹在治理洪水中,还遇到了什么困难呢?

出示:▲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谁愿意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我听出来了,刚才几个小朋友们,在读的时候,都把这个“九条” “九座”突出来了,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挖河劈山可没有我们读得这么容易。在我们现代,挖这么多河,劈这么多山,都已经是很大的项目了,你知道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吗?那在古代这些东西有没有呀?那全得靠什么?。这对大禹来说,可真是太难了。他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出示图片:)夏天,烈日当空,你看见禹在带领老百姓„„,挖着挖着,突然一块很大的石头挡在了他们的面前,用铲子根本挖不动,怎么办?禹立刻带着几个老百姓走上去,有的„„有的„„大家一齐喊起了整齐的号子:“一二一二一二”,终于,大石头被搬走了,他们又继续接下去的工作。你看,豆大的汗珠„„他们的皮肤„„嘴唇„„但是„„

师:禹在治理洪水中,劈开这么多山,挖通这么多河,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这就叫„„(出示:千辛万苦)谁再来读读这个词。

那这句话,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指名读。从他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 孩子们,我们一起来。

引读第二节,孩子们,从这里,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大禹?(板书:不怕困难)

师:读到这儿,老师不由得想起了另一位治水的英雄——禹的父亲鲧(gǔn),(板书)他也治了9年的洪水,不过他采用的是(堵)的方法?水来土挡,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禹总结了父亲的教训,采用了疏的方法,引导洪水进入了大海。大禹这个方法怎么样?你觉得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大禹?

四、学习第三小节 师:孩子们,禹就这样,一心扑在治水上,风里来雨里去。一干就是十三年。在这些年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课文中就写了其中的一件。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第三小节。(学生自由读书。)

引读——在这13年里,他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禹的儿子(),还不知道()。[引读]

师:孩子们,透过这些红色的数字,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曾经路过家,为什么不看看?

师:是呀,如果你的爸爸很长时间不回家,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多岁了,却不知道爸爸是什么

样子。如果你就是禹的儿子,你心里会怎么想?(生交流)

师:禹真的不想自己的儿子吗?他也是一个平凡的父亲,他也想和孩子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但他为

什么不回家呢?现在你就是禹,听到孩子这么想见你,这么担心你,你会怎么告诉孩子?

师:多感人的情景呀!禹心里想着儿子,想尽尽父亲的责任,但是为了天下的百姓,为了制服洪水,让家家户户都过上好日子,他只能舍小家顾大家!老百姓听了这个故事,非常感动,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出示:三过家门而不入。指名读题目。一起读。

师:你又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大禹?(为民造福,一心为民)师:谁愿意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五、学习第四节

1、师:禹吃尽了(),现在洪水终于被制服了,老百姓们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引读最后一小节。孩子们,读到这儿,你的心情怎么样?生说。那你来读一读吧!

2、师:在这安定的日子里,老百姓会干些什么呢?生先想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看课件。孩子们尽情地玩耍嬉戏,学堂里传来阵阵读书声,人们郊游踏青,节日里张灯结彩。这除了是安定的日子,还是什么样的日子呢?这安定幸福的日子,是谁带来的呀!

3、过上了好日子的老百姓会怎么感激大禹呢?对他说什么?为他做什么?

4、出示禹的塑像。老百姓将这个故事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大禹的名字也从四千多年前一直传到现在。这就是:代代相传。引读。从此,大禹的名字()。现在,大禹的儿子现在会对大禹说什么?

六、总结拓展。

1.学到这儿老师突然有个疑惑,课文中都说是禹,为什么课题和结尾却说是大禹呢?谁来说说。(因为他能为民造福是位大英雄,所以人们都尊敬地称他为大禹)板书:英雄

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英雄——(学生接:大禹)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用行动给孩子做出榜样的伟大父亲——(学生接:大禹)。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再一次呼唤他的名字——

2、像大禹这样代代相传的人还有很多。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小朋友们课外可以搜索这些故事看看。

《大禹治水》教后反思

牙城中心小学

兰翠娟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洪灾,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就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学不好这一段,也会影响到后面内容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先初读文本,说说读了文本后知道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有了这些体会,这时学生的回答只基于想象,并不深刻。接着,播放了一段洪水冲毁家园的片段,随即又配乐朗读了第一节,这时再问:“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次学生的回答从简单的字面理解升华到了感性的认知,一个个感同身受,发言积极,继而让学生说说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老百姓,你的心情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教师设计了“如果你的爸爸很长时间不回来,你会怎么样?”“如果你是禹的儿子,你会怎么想?”“如果你就是禹,看见儿子这么想见你,这么关心你,你想对你儿子说些什么吗?”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从中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

另外,课文教学的结尾我针对课题设疑:“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在教学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小朋友通过自己的想象说说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小朋友们说的积极性很高,只是有些孩子由于缺少生活经验,说的不太符合情境,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我没有充分地了解学情,以后课前可以多进行这方面的熏陶教育。

在教学中,我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要抓住字词句对课文进行渗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阅读。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所以在今后教学中还应在品读上更下功夫。

下载三下《大禹治水》第二课时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下《大禹治水》第二课时导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继续学习课文,弄懂大禹为什么会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2.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体会大禹的英雄形象......

    《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二课时

    笠山初中“岗位练兵、高效课堂”学案班级:九.一组名:文科组姓名:王宏祖日期:2014 年 3月 13 日课题:白杨礼赞 学习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分析结尾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2......

    细柳营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对比写法; 3、了解本文现实意义。 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难点:对比在文中的作用。 学法指导:讨论法;朗读法;表演。 学习内容: 一、......

    《触摸春天》第二课时导学案[大全]

    《触摸春天》第二课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有感情地朗读。 2、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盲童对生命的珍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 生命。 教......

    《祝福》导学案第二课时(合集五篇)

    石泉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导学案(7)制定人:杨先东审核人:张蓓 第二课时 班级姓名评价 【学习目的】 1.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分析鲁四老爷、鲁四婶、柳妈等人物形象,理......

    大禹治水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 课时目标: 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 抽读生字卡片。 2、 说说“治、洪、姓”的结构和偏旁。 二、细读课文。 1、 第2自然......

    《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板块一、学习大禹治水的故事 (一)治水的原因 1、观看视频理解 “滔滔的洪水” (1)大禹为什么要治水? (ppt出示第一节文字) (2)看视频理解“滔滔的洪水......

    《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大禹治水》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理念:课文是一个传说,由于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幸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