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阳达德学校校史
薪火相传 历史弥新
——贵阳市达德学校简史 ——它是贵州第一个研究自然科学的团体—算学馆所在地
它是贵州第一批创建新式私立小学的地方 它是贵州第一个门类齐全的学校 它是贵州第一创办女子中学的地方 它是贵州第一所聘请女教师的学校 它是贵州第一个公开提倡“天足”的学校
它是贵州近现代教育的发源地,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百年名校 达德学校旧址位于贵阳市中华南路百花影剧院旁。原是元代修建的南霁云庙,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和增修,改建为忠烈宫。穿过忠烈宫后的操场,就是达德学校旧址的主体部分,一所典型的明清风格的四合院。设在礼堂内的达德校史展览,向游人展示这个开始只有二十几个小学生的私立小学,是如何发展成拥有1600多名学生的门类齐全的学校的。该校开创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初名算学馆,达德书社,民立小学堂,民国二年(1912年)更名为达德学校,后增办中学。1925年又增设女中部,为我省著名的私立学校。由于达德学校在我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1982年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所反映贵阳、也是贵州近代教育发展变化情况的博物馆。
达德学校旧址在贵阳市中华南路18号,达德学校是在清末欧风东渐、西学日兴的时代新风中诞生的,在黄干夫、凌秋鹗、黄齐生等著名民主人士和教育家的带领下,达德师生追求进步,较早接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共产党的主张,勇于破旧立新,走在时代的前列,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四.八”烈士王若飞也曾就读工作于此,这使得达德学校成为旧社会贵阳民主革命斗争的一面旗帜。由于达德学校在我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1982年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经省委、省政府公布为省级爱国教育基地。2009年达德学校旧址列入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达德学校旧址以其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在传播先进文化、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我市红色旅游健康发展上,发挥积极作用。
“学校这一名词在三十年前的贵州环境中,它代表一种科学与民主的思想,是一种革命的组织”。王若飞在他1933年6月《对于过去所受母校教育的印象》的文章中,写下这样的文字,一所革命的学校,一处求新的殿堂,一方呐喊的舞台,艰难行于磨难重重的荆棘之路,从未有半点的退缩,因为心中有大无畏的勇气,要凭借这大无畏的脚步,寻找“大德”之所在,抵达“大德”之理想。清末明初,为了使贫弱的中国走向富强,中国革新派知识分子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就是在这一时代潮流中,1901年在贵阳市诞生了达德学校。
达德学校因中国共产党著名共产主义者王若飞烈士1905年入贵阳达德学校读书,1912年在贵阳群旺社书店做店员。1917年在贵阳达德学校任小学教员,并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同年12月,他考取贵州省黔中道留学日本官费生,在日期间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1919年5月回国。求学和寻找革命真理,10月从上海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底,王若飞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他的二舅父、著名民主人士和教育家黄齐生先生时任贵州政府出外联络代表曾担任校长而享有盛名。这里不仅是历史名胜,也是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圣地。
达德学校以“智、仁、勇”、“好学、知耻、力行”的精神点燃了一支贵阳革命与进步的火炬。作为全省最早的学校之一,达德学校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始终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率先在贵州创办幼儿教育和女子教育;贵州第一个“反清组织”以该校为基础;“五四”时期,全校师生积极投入反帝爱国运动;红军长征时,达德学校建立地下党组织„„从这儿起步,共有20位英烈为中国革命献出宝贵生命,更有不少革命工作者走上各级领导岗位,革命先烈王若飞、黄齐生、现代著名书画家谢孝思都曾人教和就读在达德学校,原中宣部部长、贵州省委书记朱厚泽、原贵阳市领导李长兴、唐光族、卢守祥都是达德老校友,达德百年,桃李满天下,成千上万名校友中不乏以教育家、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书法家身份名扬内外,承传并发扬达德精神。
1935年谢孝思任达德学校校长,逐步实现了他提出的:学校教育应推广到社会教育,普通教育应推广到职业教育,城市教育应推广到乡村教育。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国共合作全面抗战,贵阳各校在达德学校成立“贵阳教职员抗日救国会”,谢孝思任总干事发展各项抗日宣传及救亡工作,12月达德学校毕业生严金操奉周恩来指示,任贵阳八路军交通站主任,交通站即设在达德学校。
1946年4月8日,在重庆的中共谈判代表王若飞、秦邦宪,刚出狱的新四军军长叶挺,赴巴黎参加世界职工代表大会日到重庆的解放区职工联合会筹备主任邓发,受中共的委派和代表延安各界人士赴重庆慰问较场回事件受伤的郭沫若、李公朴等,同机返回延安的黄齐生的侄孙黄晓庄等一行间人,乘美军用飞机返延安,中途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而全部遇难。殉难的烈士中王若飞、黄齐生、黄晓庄三人都是达德的老师或学生。由周恩来题写书名的《间延遇难诸先生事略》专文介绍了王若飞、黄齐生。
解放后,人民政府将达德、正谊、南明三所私立中学合并为省立贵阳第二中学。所有学校男女小学改为贵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现师大附中)。1977年,科学路小学重新恢复为“达德学校”。
达德戏馆是融文化内涵与人文情调于一体的,由市文化局投资20余万元重建而成。按照戏剧传统制成的戏台上装饰有古色古香的木雕和布帷,观众席一律是藤椅和木桌,楼上的包厢让人回想起久远的年代。戏馆规模并不大,可容纳120名观众。
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创造光明未来,永远是达德学校的主旋律。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达德学校励精图治,在弘扬传统的同时,不断发展,再铸辉煌。今日的达德地处贵阳市中心城区,占地面积约二千二百平方米,校内环境优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一至六年级29个教学班,学生共计1460余人,教师70余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优化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构建了一支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拥有大批本科学历和若干市、区、校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教师队伍。在这样一支以“学为人师,世为风范”的师资队伍的辛勤努力下,达德学校的教学质量,多年来一直位居南明区的前列,荣获省、市、区德育工作先进学校,省、市科技活动先进集体,市环保先进集体,省、市少先队红旗大队,市、区文明单位,市红旗文明单位、市五好学校、省模范职工小家、全国巾帼文明岗、区党建设示范点、省抗灾先进集体、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区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活动先进单位等等一系列荣誉称号以及师生在教学、科技、文艺、体卫竞赛中所获得的百多项奖励,99年以来达德学校尝试进行小班化教学的改革,制定出适合学校发展的的小班化教学路线,并展开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在抓教学质量的同时,达德学校还注重学生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培养,学校成立少年交警队、鼓号队、合唱队、舞蹈队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的少年交警队在全国、省、市的各项比赛中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4年达德学校创办了第一届学校艺术节,在这台自编、自导、自演的晚会上,我们不仅仅看到的孩子们精彩的演出,更看到的是达德学校这个集体所焕发出来的大智慧和凝聚力,艺术节开展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不仅仅得到了广大家长的支持和肯定,在社会上也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更为达德这所百年老校增添了光彩,注入了新的活力。
●达德学校校旨
智、仁、勇。(“达德”一词出于《中庸》,“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达德学校校训
好学、力行、知耻。(“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即达德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道德、有勇气的人。)●达德学校校歌(歌词)
校舍宏开,正傍着男儿南八,好凭藉,中央位置,覃敷教译,书社规模须记取,边疆风气先入行,惟民国纪元前十年初建设。德智体三事育,智仁勇三字诀,愿顾名思义,勿忘达德。改造国民原己任,颉颃欧美惟吾力,放光明,富水贵山间,无终极。
通行不变的道德。
《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儒家提倡的三种德行。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贵阳达德学校是贵州近代教育的先驱,在贵州教育史上有突出的地位。清光绪三十年(一九〇四年)由贵阳研究自然科学的团体达德书社社员创办,初名民立小学堂,第二年改名达德学堂,民国后改学堂为学校。首任堂长黄干夫,继任堂长凌秋鹗,黄齐生、凌秋鹗、谢孝思等相继任校长。一九二〇年增办初中。一九二七年八月四日,省主席周西成以“结党营私,图谋不轨,勾通共党,捣乱贵州”的罪名解散该校,一九二九年毛光翔主黔时恢复,一九四一年添办高中。创办人黄干夫、凌秋鹗等人及其后的校长黄齐生,都是贵州得风气之先的知识分子,达德学校在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抗日战争等重大事件中都走在前列,成为贵州新思想的窝巢,革命家王若飞曾在该校学习和工作七年,该校许多师生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王若飞(1896—1946),贵州安顺县人,8岁入达德学校读书,1917年任达德小学教员。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党早期高级领导人之一。先后担任陕甘宁边区党委统战部长、宣传部长,八路军总部副参谋长、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央党务研究室主任等职。1946年4月8日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黄齐生(1879—1946),贵州安顺县人,1904年到达德任教,1913年任达德学校校长。曾两次到延安,是我党最早的爱护者之一。1934年,曾短暂回贵阳襄助达德校务。1946年4月8日,与王若飞同机遇难。
黄晓庄(1926—1946),贵州安顺县人,少年就读于达德学校,1945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并教授大提琴。1946年4月8日,乘机返延安途中,与王若飞等不幸遇难。
袁咨桐(1914—1930),贵州习水县人,1923年入达德学校读书,1928年随黄齐生到南京晓庄师范附小读书。1929年参加中国共青团,任团支部书记。1930年8月被捕,9月17日被杀害于南京雨花台。
李策(1915—1941),贵阳市人,幼年在达德学校读书,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省工委委员。1938年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坚持学习,留下《青科报告》等遗文。1941年1月19日,被特务秘密杀害。
严金生(1921—1941),贵州贵阳市人,达德学校初中毕业生。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党组织调严金生负责刻印文和传单,并担任秘密联络工作。1938年被捕,1941年1月19日被杀害。
郭谨诚(1927—1949),原名郭华光,贵州贵阳市人,幼年就读上海新蒙小学,后到贵阳达德学校,省立高中读书。曾利用经商机会,多次往返上海、香港之间,传递进步书刊。1949年3月,为省工委做联络工作,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1日被捕,10月5日被特务暗杀与贵阳关刀岩下。
贺正辉(1925—1950),贵阳人,1931年入达德小学,1940年毕业于达德初中,1947年毕业于贵州大学法商学院。解放后,参加军管会财政接管部组织的工作队,任第二队副队长,先后到黔陶、惠水等地农村工作,1950年3月18日,从其工作的白日乡返惠水县城途中,遇土匪袭击,光荣牺牲。
戴绍民(1925—1949),贵州麻江县人,曾就读贵阳正谊小学,达德中学。1945年考入贵州大学,积极参加贵大学生的民主运动,1946年转入上海大夏大学经济系,投身上海地下党领导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斗争。1948年底回贵阳,利用其家庭富有的条件,掩护革命活动,1949年8月被捕,11月11日被杀害于贵阳马家坡。
刘端模(1922—1949),山东济南历城人,少年时代就读于达德学校。1944年和1945年,参加过进步团体群社和民社的活动。曾先后三次被捕,但矢志不移。1948年3月,在昆明第三次被捕,并押回贵阳。1949年11月11日,牺牲于贵阳马家坡。
聂汝达(1911—1949),贵阳人,1939年在达德中学任教。1929年去上海,就读于大夏附中直至大夏大学毕业。参加大夏“九●一八”读书会和上海学联,投身抗日爱国活动。1937年返筑,先后在黔西中学、兴文中学、达德中学、大夏附中任教,关心爱护学生,宣传爱国民主思想。1945年被捕,1949年11月11日牺牲于贵阳马家坡。
刘载铭(1923—1948),贵阳人,1939年就读于达德学校。1941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贵州革命自助会贵阳分会负责人,负责联络和筹集资金。1942年离筑去四川江津,1945年返回贵阳,与其他同志创办地下刊物《矿苗》。1948年3月被捕,5月在狱中被特务折磨致死。
谢孝思,字仲谋,著名国画艺术家。1905年出身于贵阳。谢孝思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绘画书法。1927年,他考入中央大学艺术教育科国画组,师从名画家吕风子、汪采白、徐悲鸿等学习书画。1933年,谢孝思任达德中学校长。抗战胜利后,他担任苏南文化教育学院艺术系教授。历任江苏省美协副主席、苏州市文联名誉主席、苏州美术教育学会会长等职。谢孝思毕生心血倾注于绘画、书法的研究与创作。
朱厚泽,贵州省织金县人。1978年10月后,历任贵阳市革委会秘书长、革委会副主任,贵阳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书记,贵州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省委书记,省委第一书记。1985年7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1987年后历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党组副书记。1999年2月离职休养。他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委员。2010年5月9日凌晨0:16,因病在北京逝世。
在达德英烈展示中,人们还可以看到,为了新中国建立,达德学校还培养和奉献了20多为烈士。他们中有中共贵州省委委员李策、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贵阳队部副队长凌流俊、中共贵州省工委机要工作人员严金牲,以及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王定
一、袁咨桐、聂汝达、杨光文、刘载铭、截绍民、贺正辉等。
由于达德学校在我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1982年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所反映贵阳、也是贵州近代教育发展变化情况的博物馆。
第二篇:贵阳经贸学校
贵州省粮食局(贵州省贸易经济学校)2013年公开招聘29名直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方案贵州省贸易经济学校为贵州省粮食局直属事业单位,由财政全额预算管理。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招聘等工作的通知》(黔教职成发〔2013〕145号)文件要求,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暂行规定》(人事部令第6号)和《贵州省事业单位新增人员公开招聘暂行办法》(黔人发〔2006〕4号)等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招聘原则
(一)坚持按需设岗、按岗招聘的原则;
(二)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
(三)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二、招聘对象及人数
根据工作需要,贵州省贸易经济学校公开招聘教师29名。具体招聘岗位及要求见《贵州省贸易经济学校2013年公开招聘教师岗位及要求一览表》(附表1)。
三、招聘条件
报名参加公开招聘的人员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2、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品行端正、人格健全。
3、安心应聘岗位工作,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4、具有胜任应聘岗位需要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
5、年龄在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硕士研究生年龄放宽到40周岁,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年龄放宽到45周岁。
6、身体健康,符合应聘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7、符合应聘岗位要求的其它具体资格和条件。
四、招聘程序
(一)报名
本次公开招聘采取现场报名的方式进行。
1、2013年11月12日—11月14日在贵州省人才市场(贵阳市毓秀路18号)报名,11月15日—11月17日在省贸易经济学校(贵阳市瑞金南路33号)报名。现场报名需填写《贵州省粮食局公开招聘人员报名表》(附件二),并提交相关材料;
2、材料要求:现场报名时需提供下列材料:
(1)个人简历及自荐信;
(2)有效《居民身份证》(或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出具的附本人照片的户籍、身份证明)、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1份。应届毕业生须提供毕业生就业推荐表,但在办理聘用审批手续时,必须按要求提供相应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1份;
(3)具有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应聘人员,须分别提供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聘任证书原件及复印件1份;
(4)本人近期一寸正面免冠同底照片4张,在照片背面写上报考人员姓名和具体的报考职位名称及报考代码;
(5)在职人员需提供所在单位及主管部门同意报名的证明;中小学及幼儿园在职在编人员须经当地县级以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医疗卫生系统在职在编人员须经当地县级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6)应聘岗位所需的其他相关材料按备注要求提供。
3.报名要求:每位应聘人员只能应聘一个岗位,原则上要求本人亲自报名和填写相关信息,信息填写不真实、不完整或填写错误的责任自负。如因特殊情况请他人代为填写报名信息的,视为应聘人员本人填写,由应聘人员本人承担相关责任。
4.应聘人员每人交报名费100元。
(二)资格审查
由贵州省粮食局根据招聘条件及岗位要求,对报名应聘人员的基本信息、所提供的材料、应聘资格和条件等进行审查。审查不合格的不予报名,审查合格的人员名单在贵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http://gz.hrss.gov.cn)及贵州省粮食局网()上公布。
资格审查贯穿于招聘工作全过程,如在招聘过程中任何环节发现有违纪违规、材料不齐、提供虚假信息或应聘人员条件不符合招聘岗位条件要求等情况的,随时取消应聘资格。
根据招聘职位的要求,对应聘人员的报名资格进行审查。单个岗位的报名人数与该岗位计划招聘人数达不到3:1比例的,经请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同意后,该岗位招聘计划减少或取消,减少、取消的职位在贵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上进行公示。
通过资格审查,符合考试条件的应聘人员于2013年11月29(上午9:00—11:30、下午14:30—17:00)到省粮食局人事教育处(振华科技大厦13楼17号)领取准考证。
(三)考试
1、笔试
考试由省粮食局组织实施。
笔试为闭卷考试,科目为《公共基础知识》,主要测试应聘人员的政治理论知识、道德素养和文字能力等。笔试时间:2013年11月30日笔试地点:详见笔试准考证
考生须同时持有效《居民身份证》(或有效期内临时身份证)和《笔试准考证》方能进入考场参加笔试。
未完成笔试科目或未取得有效成绩的考生,取消其进入下一环节资格。笔试成绩在贵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http://gz.hrss.gov.cn)及贵州省粮食局网()上公布。
2、面试笔试结束后,根据应聘人员的笔试成绩由高到低按单个岗位招聘计划数与该岗位参加面试人员数1:3的比例确定参加面试对象。同一岗位应聘人员笔试成绩末位并列的,同时进入面试。参加面试人员名单在贵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
(http://gz.hrss.gov.cn)及贵州省粮食局网()上公布。面试由贵州省粮食局统一组织实施。面试包括现场答辩和试讲。面试主要考察考生适应岗位要求的业务素质与工作能力。面试时间、地点另行通知。现场答辩成绩和试讲成绩均按百分制计算,各占面试成绩的50%。考生试讲成绩须达到60分以上,才能按规定的比例进入体检。面试结束后,同一岗位应聘人员总成绩末位并列的,面试成绩高的进入下一
环节;未参加面试的取消进入下一环节的资格。面试成绩在贵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http://gz.hrss.gov.cn)及贵州省粮食局网()上公布。
3、总成绩计算
总成绩按笔试成绩占40%,面试成绩占60%计算。笔试成绩、现场答辩成绩、试讲成绩、面试成绩和总成绩均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数字。总成绩在贵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和省粮食局网站上公示。
(四)体检面试结束后,根据应聘人员总成绩由高到低按单个岗位招聘计划人数与该岗位参加体检人数1:1的比例确定体检对象。因参加体检人员体检不合格等原因造成缺额的,空缺岗位不予递补。
体检在县级及以上医院进行。体检费用由应聘人员自理,体检标准参照贵州省公务员录用通用体检标准执行。体检的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五)考察
体检合格的应聘人员确定为考察对象,对其进行考察。考察内容主要包括应聘人员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能力素质、学习和工作表现、遵纪守法、廉洁自律以及是否需要回避等。考察时还须进一步核实应聘人员是否符合规定的应聘资格条件,确认其报名时提交的信息和材料是否真实、准确。
在考察中发现下列情况之一者,考察不合格,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审定后,取消其进入下一环节的资格,空缺岗位不予递补:
1、不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重大政治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人员;
2、定向到具体行业或单位的应届毕业生;
3、在读的非2013年应届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
4、现役军人;
5、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或受过劳动教养的人员;
6、被开除公职的人员;
7、曾因贪污、行贿受贿、泄露国家机密等原因受到过党纪、政纪处分或近三年在机关、事业单位考核中曾被确定为“不称职”、“不合格”的人员;
8、截止2013年12月31日未能提交招聘岗位所需资格条件的相关证明材料的人员;
9、不符合招聘岗位所需资格或条件的人员;
10、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被认定有舞弊等严重违反聘用纪律行为的人员;
11、有法律、法规规定不得聘用的人员。
(六)公示招聘结果
经笔试、面试、体检、考察合格的应聘人员,确定为拟聘用人员,由招聘单位在贵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http://gz.hrss.gov.cn)公示拟聘用人员名单。公示时间不少于七天,接受社会监督。
公示期间查实有严重问影响聘用的,取消聘用资格,一时难以查实的,暂缓聘用,待查实并做出结论后再决定是否聘用,拟聘用人员名单公示后不再进行递补工作。
(七)办理聘用手续
公示结果不影响聘用的,按规定办理审批及聘用手续。
被聘用人员应在规定时间到招聘单位报到。拒不报到的,取消聘用资格。
五、有关说明
(一)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工作在省粮食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公开招聘工作领导小组。
(二)贵州省粮食局纪检监察部门全程参与公开招聘工作,加强对公开招聘工作的监督;应聘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应自觉遵守回避制度,确保招聘工作公正、公平。如出现违纪违规情况,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
(三)联系电话:0851-6825035、5965111监督电话:0851-682501
4六、未定事宜,由省粮食局商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研究确定。本方案由省粮食局负责解释。
第三篇:学校撤并莫忘校史
学校撤并莫忘校史
我曾经到一所名校参观讲学,不由我不嗟叹:真阔气,不愧为名校呀!
不知诸君有无与我同样的感受:时下参观国内名校,犹如观光朝圣。去名校参观,最能提起我兴趣的不是豪华气派的楼堂馆舍,不是“武装到牙齿”的现代化设施设备,不是争奇斗艳的花草树木,因为这些东西有钱就可以买来,谁有钱谁都可以买来。我最感兴趣的去处是为一般人所不怎么待见的校史室(馆),从这里最能看出一所名校的内涵底蕴,能看出一所名校的历史传承,能看出这所名校之名是沽名钓誉,还是名副其实;是假冒伪劣,还是货真价实。
这所名校的校史(档案)馆在装饰上着实下了一番工夫,颇费了一些银两。有那么一瞬间,我曾自问:把这么多钱堆到这上面,值吗?也只是一瞬间就释然了,国人历来好面子,校史馆就是学校的脸面,有粉往脸上擦,有金往脸上贴,这也算擦得、贴得是个地方了。
在介绍该校校史沿革的陈列橱窗前驻足,在一串炫目的灯光下,我发现“学校首任校长”一栏竟然空着,一时好奇心起,便忍不住要向管理员教师请教一番了。这是一名年轻漂亮的女教师,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细声细语地对我说:“是这样的,由于年代久远,学校又经过多次重组整合,虽经多方查证,但最终无果。”“只过了几十年,也算年代久远吗?”这是我心中的疑问,并没有真的说出来。“我想借阅一下贵校历任教师的名册,不知可否?”“真对不起!我校校史(档案)馆尚在不断完善当中,现在无法向您提供。”这名年轻漂亮的女教师依然细声细语地答道,这么看来,我夸她“落落大方,彬彬有礼”是把人家给看低了,还应该加上“训练有素,久经考验”才妥帖,其机敏程度简直可以做“新闻发言人”了。
我不是有意要难为人家姑娘,何况人家对我并无半点失礼之处,而是我真的觉得这个东西对一所学校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学校是什么?只是楼堂馆舍、设施设备、花草树木吗?当然不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大师论”闻名天下,虽然说的是大学,但在我看来,对中小学校同样适用。稍有教育常识的人都晓得,学校是靠包括校长、名师在内的广大教师支撑起来的。名校之名不能靠吹和捧,吹出来、捧起来的“名”犹如魔术师手里的七彩肥皂泡,看起来很大、很美,但升不高、走不远,更活不长;归根到底是由包括校长、名师在内的广大教师凭汗水、心血与智慧培育、浇灌出来的,而这一切必然惠及莘莘学子并通过他们充分地呈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既是受益者,也是建设者,其功不可没。
校史是什么?就是一任又一任的校长,一茬又一茬的教师,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共同承续的学校教育生活。包括两个方面:“文”与“献”。二者是有区别的,人们往往把它们混为一谈。“文”包括文字(图片)记载的纸质档案、视(音)频影(音)像电子档案、各种实物档案等;“献”一般是指还健在的重要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见证人或知情人,如历任老领导、老教师,历届老校友、毕业生等。可见,“献”是人而不是物,这是校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口述历史、自传、回忆录等是对校史的重要补充和最有价值的佐证,这又是常常为人们所忽略的。
校史具有教育及文化意义,自不待说。每一所学校的校史都有为学子们所感到骄傲与自豪的华章;每一所学校的校史都有值得学子们终生为之魂牵梦绕的地方;每一所学校的校史,都是特定历史时期国家教育史的组成部分,说是特定历史时期国家教育史的缩影也不为过。
校史是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是客观的,不容许被篡改的,尤其是不能被强制遗忘的。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说:“多建一所学校,就少建一座监狱。”而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说:“你每关闭一所学校,你就必须开设一座监狱。”这两位大文豪,一老一少,来自不同国度,好像是站在中国的春晚舞台上同台给中国观众表演相声,就是不知道国人能否听出其中的幽默来。现如今国内中小学校撤并已成家常便饭,在这股大潮的强力冲击下,该撤并的与不该撤并的统统撤并掉了,这跟旧城改造式的“强拆”不是一个路数吗?拆掉的、撤掉的是什么?只是看起来有些破旧寒酸的校舍吗?只是被某些人当成包袱累赘的学校吗?不!表面上看,拆掉的是一座座校舍,撤掉的是一所所学校,实际上割裂了历史传承,斩断了文化脐带,碾碎了许多人的梦想。如果老帅彭德怀仍健在,定会顿足捶胸,重复他那句名言的:“崽卖爷田不心疼!”
“撤并”的本义是“撤”与“并”,不能只强调“撤”而忽略了“并”,在我看来,一个“并”字足矣。“并”的意思是“合”,是“汇聚”,而不是消灭、消亡。一所由几所学校合并成的新学校,至于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即便用的是原来某所学校的名字,这所新学校也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那所学校了,截止到眼下这所新学校的校史就是原来每一所学校校史的合集,少了谁都是残缺的,少了谁都不行。一所老校的校史犹如一条大河,正因汇聚了数条涓涓细流才成浩荡之势,流淌的是岁月沧桑,是不朽的教育传说。个中道理,作为合并后新学校的校长必须明了,嫌贫爱富之心不可有,厚此薄彼之为不可取,要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了,懂得珍惜这一笔笔厚重的精神财富,这也许正是再造学校的难得一遇的契机。我们看到有的校长对于并入学校和教师畏惧如虎,整天如防贼一般加以防范,想方设法欲抹掉一切痕迹和影响,要么只字不提,要么极尽贬损之能事。这样的心胸能办好学校吗?这种作为能算得上明智吗?“忘记了历史,就等于背叛”。这样一所连首任校长的名字都能忘记的名校,又会是一所什么样的名校呢?不能不让人浮想联翩。
因此,我在中学任校长的11年间,责成有关部门把学校党政工团组织机构及成员、教师名册及岗位(工作分工及变动情况)、毕业班学生名册、毕业合影及去向等,按学详细登记造册,作为校史存档备案。即使许多年以后,要查找相关资料,也可以毫不费力,手到擒来。不幸的是,我原来任职的学校,在我调离以后也“被撤并”,不知道那些被我当成宝贝的校史资料如今可安好?
第四篇:北白道学校校史
磁县讲武城镇学区北白道学校
校
史
北白道学校校委会
北白道学校校史
一、历任校长
路宏勋:1997.8----2000.7 简介:路宏勋,男,1963年出生,中共党员,系磁县讲武城学镇北白道村人。
李金山:2000.8----2006.7 简介:李金山,男,1964年出生,中共党员,系磁县讲武城镇讲武城村人。
赵志刚:2006.8----今
简介:赵志刚,男,1976年出生,中共党员,系磁县讲武城镇南白道村人。
二、学校大事记
北白道学校的前身是讲武城镇北白道中学,建于1996年,原占地面积17亩。当时是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在镇政府、村两委和广大群众的支持下投资36万进行选址修建的。
1997年7月两层教学楼建成。8月份新学期开学时,北白道村学校初中部搬迁至此。成为讲武城镇学区一所独立的农村初级中学。其招生范围主要包括本村、南白道、西陈、王家店。首任校长路宏勋,讲武城镇北白道村人。
1998年5月,学校争取镇政府投资十多万元建起两排平房18间和学校门房四间,基本满足了教师的办公及住宿需求。在路宏勋校长 一班人的带领下,全体教师齐心协力,一心扑在狠抓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上。对初三毕业班师生既严格要求,又热心照顾。1998年中考成绩开门红(中考优秀生分数线600分,学区任务是36名,学校完成43名)。良好的中考成绩使北白道中学一夜成名,许多外乡学生家长慕名而来,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该校学习。
1999年春,学校争取政府投资1万余元,硬化了教学楼前一条宽5米、长80米的路面。道路两边种上了黄杨苗,百日红、蜀桧相间其中。春、夏时节,粉色的百日红花烂漫飘香、沁人心脾;四季中黄杨和蜀桧翠色欲滴,绿意盎然。
2000年8月,路宏勋校长调任讲武城镇中学校长,原讲武城镇中学教导主任李金山调任北白道学校,成为北白道学校第二任校长。
李金山校长到任后,把初三毕业班工作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学校制定了明确的奖励措施,初三学生吃住在校,初三教师以校为家,辛勤工作在教育工作的最前沿。
李金山校长以校为家,继续做好学校园的绿化。
2011年春学校购买垂柳4棵栽种于校门两侧,月季花苗几十棵栽种于学校空闲地。为学校平添了几分景色。
2001年,学校中考成绩斐然,初中一二年级平均成绩也位居全镇四所中学前茅。
2002年,该校中考成绩再创辉煌,该校中考优秀生完成率居全镇中学之首。9月10日,在讲武城中学召开的庆祝教师节暨2002年中考总结表彰大会上学校被镇党委、政府授予“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03年春季,一场全国范围的“非典”袭击整个中国。学校教学工作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减少影响,当国家教育部门及时开通空中课堂后,学校教师及时走出校门,到学生家里帮助同学们收听收看,进行校外学习。对于初三毕业班学生,教师则亲自到学生学习网点上课辅导、送题送资料,大大减少了“非典”给学生学习带来的不良影响。
2004年4月,政府投资20多万为学校开通了城域网。学校各个教室配备了电视、电脑,学校配有电子备课室,使现代化教学设施第一次走进了农村初级中学校园。
2005年春,我校开辟出一块空闲地,做为我校勤工俭学基地。种植的油葵长势良好并喜获丰收。期间受到县教育局有关领导、市教育局有关领导高度重视,市县局领导多次来本校考察指导,给予了高度评价。学校获得2005邯郸市“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2006年8月,李金山校长调任讲武城镇中学校长,赵志刚任校长。
赵志刚校长任职后,更加重视改善办学条件、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
2006年10月政府投资4万余元为学校开通河北省远程教育网,学校有了光盘播放室和远程教育播放室,通过教育资源的共享,学生们聆听收看到了名师们的授课,缩小了城乡之间教育差距。
2007年7月,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学生需要,在上级教育部门指导下、在村镇领导和群众的支持下,学校向西、向北拓展13.5亩,并开始动工建设三层教学楼和两层综合实验楼;学校也将原有的楼房教室内外、学校围墙内外的墙面粉刷一新、教学楼的栏杆油漆一新,装修了旗台、换了新旗杆。10月再次接受了邯郸市勤工俭学检查。赵志刚校长获得邯郸市“勤工俭学先进工作者”。
2008年7月,学校争取政府投资50万元硬化了教学楼前后5000余平方米校园地面,铺上了红色、黄色地面砖,放眼望去整个校园地面平整、大方,干净整齐。
2008年11月,政府投资188万元的三层教学楼和两层的综合实验楼相继竣工,整个校园显得更加沉稳大气。
2009年,学校根据县教育局的工作安排,扎实开展了“常规落实年”活动。学校教导处制定出具体的落实方案,狠抓教学常规落实,广大教师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他们学永威找差距,扎实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他(她)们代表学校、学区外出讲课比武,尽显风采。
2009年4月学校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明确了校训:励志、博学、崇德、尚美、笃行、奋进,设计了校徽(见封面)。投资5000元在教学楼楼道及楼顶、外墙面、学校的围墙、餐厅内、综合实验楼内等地方张贴名人诗词、名人画像、名人名言等加重了学校的文化氛围,处处体现出健康向上的文化育人环境。
2009年8月我校根据布局调整的需要改制为农村标准化完全小学。
2009年9月,学校接受了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我校的普通 话评估验收。
2009年10月,政府投资16万元的学校供暖工程开始建设。县委书记李德进带领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亲临施工现场视察指导,对施工质量和安全问题十分关注。
2009年11月学校接受了市“标准化学校改建”检查验收,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认可。
2009年11月20日,学校正始集中供暖,这标志着学校教室和教师办公室靠煤球炉子取暖的时代已经结束。
2009年11月学校接受了市“标准化学校改建”检查验收,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认可。
2009年12月,政府投资90余万元的占地面积为620平方米的高标准餐厅开始动工兴建。
2010年,学校根据县教育局的教改工作的安排,开展了“高效课堂建设年”活动。学校以打造名师名校为目标,全体教师人人讲课、人人评课,人人为高效课堂建设出谋划策。一些青年教师崭露头角,成为教坛新秀。数学教师苗彩兰、体育教师王俊芬代表讲武城镇学区参加了县教育局举行的第二届教师“风采杯”讲课比赛,分别取得第三名和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2010年4月,学校成功承办了镇学区第22届艺术节比赛。本校学生的太极拳团体表演获得特别奖,并代表镇学区参加了在刘庄村进行区片艺术节汇演,获得表演节目第一名奖。
2010年6月,学校餐厅竣工。2010年8月底餐厅正始投入使用。北白道村及周围相邻8个村子的五、六年级近300名学生全部寄宿在校。学校成为全县第一所规模最大的农村寄宿制小学。学校配备了2名专职门卫日夜值班,4名专职生活教师负责住校生的饮食起居。宿舍内每位学生配有专门的储物柜,统一发放被单、暖瓶。早、晚时间,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使在这里学习的学生有了比在家还好的感受。
2010年8月,学校根据新学年学生的如厕的需求,投资3万元在学校西北角增建学生厕所一处。
2010年8月6日,市局领导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他们对学校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受颇深。
2010年9月,学校成功承办了讲武城镇庆祝第26个教师节表彰大会。
2010年,学校投入4万元,将课堂上的破旧桌凳全部更新,进一步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制作校园文化展板60余块,进一步加强了校园文化育人的环境。
2010年年终学区期末质量检测,学校平均成绩名列全镇学校前三强。
2011年,学校将迎接接省教育、教学督导评估,各级领导更是对学校关心备至,学校的建设和面貌又有了更大的突破。
2011年,为“新课堂创建年”。学校以学“永威”模式打造高效课堂为契机,以教研改革为方向目标,努力创新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校和申庄学校成为镇学区新教法:导、学、测、研、练五步教学法 的实验学校。本校四名教师作为实验者大胆实践新教法,不断进行探究改进,力争取得较大收获。
2011年,学校把“阳光体育’活动做为本校的特色和亮点。太极拳、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跳绳等体育活动项目定点、定时开展,旨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学生体质。
2011年5月,一座“希望之星”不锈钢模落地本校,矗立于综合实验楼前。她象征着每一个学生就像一颗耀眼的希望之星将从祖国的地平线慢慢升起,飞向祖国的蓝天去遨游神州。
2011年5月,学校成功承办了讲武城镇学区第23届艺术节。再次现示出该校出色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也证明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这个美丽而和谐的校园了。
2011年5月学校投资10万余元,硬化了餐厅、综合实验楼前面的路面2500平方米,道路两边美好绿化500余平方米,操场上增设200米标准环形跑道和两个篮球活动场。一个干净美丽的生气勃勃的花园式校园展现在广大师生面前。“晴日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情景彻底得到改变。师生们心情愉悦、生活快乐、工作顺心。
2011年6月1日,当市政府督导室督学贾向荣同志再次莅临本校检查督导时,一向表情严肃的他,笑容可掬,在赞许的同时又对学校未来的发展规划进行了详细了解并提出了宝贵意见。
2011年6月16日,县教育局组织的教育、教学评估现场会在本校多功能室召开。会上教育局领导高度评价了本校的档案建设和学校建设、校园绿化工作。教育局领导和与会的近200名人员在学校餐厅 共进午餐。
高效课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本校英语教师李俊霞、王玉伟,因其教学方法独树一帜,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中,成绩名列一二。她们的学生的英语水平大多达到甚至超过了县城重点小学的孩子,颇受学生、家长、各级领导的好评。
2011年6月,在学区初中招生考试中,本校六年级优秀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优秀生总数占到全镇六年级优秀生总数的80%。
2011年9月8日,在镇教师节表彰大会上该校被镇党委、政府授予“教育教学工作红旗单位”;本校英语教师王玉伟获得“县模范教师”荣誉,李桂花获得县“十佳班主任”称号。
2011年9月,学校在校学生513人,9个教学班,教职工总数28人,占地面积19980平方米,建筑面积5599平方米。专用教室16个,配备图书1.2万册。
2011年本校学生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学生巩固率、小学毕业率均达到100%.2011年12月,获邯郸市“双爱好”先进学校。
2011年12月,省政府督学马长庚率省教育评估验收考察团队我校进行教育验收,学校受到马老高度赞扬。
2013年3月,我校被邯郸市教育局评为2011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2012年3月,我校被邯郸市教工委、邯郸市教育局评为先进集体。2012年4月20日,我校代表县举行邯郸市中小学“双爱好”观摩展 示会,邯郸各区县教育主管领导,市直中小学200余人参加,并受到一致好评。
2012年4月26日,举办第23届艺术节。
2012年9月,我校举行全镇中小学迎国庆乒乓球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2012年9月,我校连续第4次获镇教育工作红旗单位。
2012年11月,我校在“嘉大地产杯”邯郸市中小学太极拳比赛中获38式小学组团体第8名。
2013年元月为王梦哲同学爱心捐款,师生共捐款17000余元。2013年4月3日,学校校安工程启动,二层教学楼拆除。2013年4月20日,我校举办第24届艺术节活动。
2013年4月28日,我校举行镇小学乒乓球比赛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2013年5月,我校获2012行风建设先进学校。2013年9月,我校连续第5次获镇教育工作红旗单位。
2013年10月,我校参加县中小学太极拳比赛获杨氏三十八式太极拳团体第二名。
2014年3月,获2013“校迅通”管理工作先进单位。2014年4月,举办第25届艺术节活动。
2014年5月,获邯郸市“爱心代理妈妈”工作先进单位。2014年5月,学校校安工程3层教学楼竣工,学生搬入新的教学楼上课。垫高硬化了教学楼前和学校大路的地面,进一步优化了校园环境。2015年9月,我校连续7次获镇教育工作红旗单位。
三、未来展望
本校将根据寄宿制学校的办学要求,还将建起了一栋建筑面积为2200平房米的三层学生宿舍楼。届时,将容纳讲武城镇京广铁路以东14个自然村所有三年级以上(含北白道学校一二年级)学生1200人,四规制24个教学班,配备教职工70人。使该校成为集学生学习、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现代化高标准寄宿制小学。该校教职工将凝心聚力、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为打造精品学校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学校校史
白北关初中学校校史学习安排
时间:2016年9月1日 地点:校史室
一、学校校史序
1、前言
白璧关初中位于高阳镇白璧关村。白璧关因唐朝义将尉迟恭镇守而闻名于世,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学校位于白璧关村北,东临介西铁路,西靠白仁公路,北枕府西街西沿线,毗邻高阳农业园区,距市区八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白璧关初中其前身为白璧关完小。1956年前为白璧关初小,1956~1968年为白璧关完小,其服务区涉及东辛北、西辛北、仁义、下吐京、大垣村、小垣村、善吉村、顺光等行政村。栉风沐雨,几经辗转,数易其址。1968年在村北口寺庙内成立7年制学校,1977年迁至墙北(原白璧关小学),1998年搬入白仁线路西新校舍,2006年元月白璧关高中迁入城内后(今五中),学校又搬入现在校址。几十年来,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仁义志士的鼎力相助,历任校长的励精图治,数届师生的发愤图强,历尽风雨,沧桑砥砺,薪火相传,铸就白璧关初中今日之辉煌。
白璧关初中坚持“崇美尚思,乐学致远”的办学理念,秉承“崇美,点亮美丽人生”的校训和“求真求善,崇和尚美”的校风,努力让每个学生乐享美好生活,为每个孩子奠定美丽人生。几十年来,迎来了一批批新生,又送走了一批批学子。岁月无情,可以带走同学年轻的容颜,但永远带不走母校对学子的关注。那一张张毕业照,同学们的青春相貌历历在目,好似又回到那欢声笑语的校园生活。“昨天我以校为荣,明天校以我为荣”,故貌翰墨飘香,新校读写华章,白璧关初中正以“倾心规范办教育,聚力特色创品牌”的豪迈壮志阔步前进!
2、学校文脉
办学思路: 以美治校,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促全
办学目标:培养“崇尚自然美、感悟生活美、塑造心灵美、彰显创造美”的美的学生。
办学理念:崇美尚思,乐学致远 校 训: 崇美,点亮美丽人生 校 风:求真求善、崇和尚美。教 风:有教无类,玉成其美。学
风:善学乐学,德美行美
二、峥嵘岁月
1、学校历任校长
年代
校长
籍贯 1968.2—1969.1
高兆亮
梧桐镇 1969.2—1970.1
田玉珍
下堡镇角盘 1970.2—1071.1
张秉富
高阳镇白璧关村 1971.2—1972.1
武俊秀
下吐京薛家会 1972.2—1974.1
师永城
高阳镇东曹村 1974.2—1975.1
梁润生
高阳镇下吐京 1975.2—1976.1
田志成中阳楼桥南 1976.2—1981.7
李仁
新义梁家庄 1981.9—1982.7
任殿龙
下栅 1982.9—1983.7
张道文
下堡 1983.9—1984.7
张世顺
胜溪东蔚庄 1984.9—1989.7
杨德文
兑镇梁家原 1989.9—1990.7
郑万忠
高阳镇白璧关 1990.9—1996.7
蔚生智
高阳镇下吐京 1996.9—1998.7
侯廷旺
阳泉曲克俄 1998.9—1999.7
吕云进
高阳镇下吐京 1999.9—2001.7
郑丕青
郑家营 2001.9—2002.7
杨子宏
高阳镇下吐京 2002.9—2007.7
马年生
汾阳郭家庄 2007.9—2009.7
范善兴
高阳镇三多 2009.9— 2014.7
杨建文
下栅乡东安生 2014.9---现在 李建才
高阳镇白北关
三、后记
国以史为鉴,校以史明志。时代风云变幻,学校几度搬迁。尽管很难再现那峥嵘岁月,但昨日的成就是刻在前行者身后的丰碑。明日的辉煌是历史赋予后来者的责任。我们将这岁月的果实,浓缩的辉煌,创业者的心血,开拓者的足迹,一一铭记于心。历史是仁慈的智者,永远滋润着每个学生的心田。忆昔日,苍穹下校舍低矮,风雨中道路泥泞;看今朝,蓝天下楼体巍峨,阳光中桃李芬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今以一方展室,抚今追昔,后继有人,理当自强不息,辛勤园丁定将勤勉耕耘,奋进中的白北关初中必将永载史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