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含能材料情况调研
含能材料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含能材料是一类含有爆炸性基团或含有氧化剂和可燃物、能独立进行快速化学反应并输出能量的化合物或混合物,其能量比常规炸药(通常为103J/g)至少高一个数量级,是实现高效毁伤的核心技术。这种材料在激发后,一般不需要外界物质参与,即可使化学反应持续下去,快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它是各类武器系统(包括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必不可少的毁伤和动力能源材料,是炸药,发射药和推进剂配方的重要组分。按照应用领域的不同,将含能材料分为军用和民用两大类,军用领域主要是火炸药和火工品,包括发射药、推进剂、炸药、烟火剂、起爆药等;民用领域主要是用于开矿、土建、油田、地质勘探、爆炸加工、烟花爆竹的炸药和烟火剂等。目前,习惯上也将含能材料称为高能量密度物质(HEDM),它具有高能、低烧蚀、低特征信号、低易损性的性能特点,常用浇铸、压装等工艺进行制备。
进入21世纪以来,含能材料因实现能量的惊人突破而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高度重视。美俄采取积极举措大力发展含能材料技术,在高活性金属储能技术、全氮物质、金属氢和核同质异能素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美、俄的带领下,德国、瑞典、印度和日本等国也纷纷启动相关发展计划和研究项目,推动含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本学科最新研究进展
1.1 含能材料相关理论和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
注意采用量子化学方法和QSPR模型通过对关注的芳烃类、唑类、富氮类、嗪类等高能量密度化合物(HEDC)的密度、生成热、能量、稳定性、爆速、爆压等关键性能参数进行预估和分析,以此指导其合成。开发了基于配方组分数据库的发射药和固体推进剂专家系统,便于进行其能量示性数的准确计算和配方的优化设计。建立了低温感组合装药的内弹道模型,开发了可逆的装药设计仿真软件,从而促进低温感装药技术在各类型号中的应用。
基于有限元技术开发了熔铸炸药凝固过程数值模拟方法,该法可用于预测装
药缩孔、裂纹、疏松等缺陷,指导熔铸炸药配方和工艺的优化设计。在混合炸药能量设计方法上,由过去单纯从化学热力学角度开展设计发展至兼顾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设计思路,还重视了炸药能量输出结构与应用环境的匹配,形成了针对空中爆炸、密闭空间爆炸及密实介质中爆炸等的设计方法。
1.2 高性能含能材料组分配方
开展了高能、高强度、低敏感、高燃速等发射药配方研究,开发了相应的优化配方。基于NG/DIANP为混合含能增塑剂、RDX为高能氧化剂开发的高能发射药,在爆温≤3500K时火药力达1275kJ/kg,在30mm火炮的常、低温内弹道试验时,膛内燃烧稳定、正常;开发的硝化棉(NC)基低敏感发射药和含能热塑性弹性体(ETPE)基低敏感发射药,火药力分别达到1205kJ/kg和1250kJ/kg,各项感度指标明显优于传统三基发射药;采用添加高燃速功能材料使发射药的正比式燃速系数达到了3mm/(s•MPa)以上,是传统高能发射药的三倍左右,高、低、常温燃烧稳定。开展了提高螺压CMDB推进剂、交联改性双基(XLDB)推进剂、HTPB推进剂、硝酸酯增塑聚醚(NEPE)推进剂研究,开发的螺压CMDB推进剂的RDX含量达到50%以上,有效提高了CMDB推进剂的密度与能量,而燃烧压力指数仍维持在n<0.5;开发的含CL-20的CMDB推进剂配方,在适度控制金属铝粉含量时,可获得19.6N.s/kg-39.2N.s/kg的比冲增益。
在抗过载炸药、温压炸药、燃料空气炸药、水下炸药、不敏感炸药、基于新型高能材料的炸药和金属化炸药等7类混合炸药配方设计上取得较大进展。如,开发的新型含铝温压炸药,其毁伤作用包含了较强的爆炸冲击波和持续高温的双重效应。开发的含黑索今的复合浇注PBX炸药,密度1.82g/cm3,爆速5400m/s,爆热在8200kJ/kg以上,作为水下武器系统主装药时,其水下爆炸总能量比TNT提高了一倍以上,比RS211提高了35%以上,综合性能优良,能够满足易损性要求。
火工烟火药剂设计研究,重点关注了新型单质起爆药、复合起爆药、点火药、高精度延期药及其性能改进技术。开发的以TiHP/KClO4(28/72,氟橡胶为粘合剂)为组分的新型高能点火药,机械和静电火花感度低、点火稳定、反应较完全;开发的基于锆和高氯酸钾的新型点火药,具有良好的耐高温能力;改良后的黑火
药,解决了传统黑火药能量低、输出不稳定、产物腐蚀性强、易潮解失效、静电安全性差等缺陷;研制的自燃箔条诱饵剂,燃烧时可实现与平台相似的光谱辐射特征,大面积布撒时,引燃率可达100%,燃温低于1000℃,对3~5µm和8~14µm两波段探测系统具有明显干扰效果;研发了多种新型烟幕剂,形成了从可见光至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直至毫米波范围具有遮蔽作用的“多频谱”烟幕剂系列。
1.3 含能材料合成和制备加工新工艺、新方法和相关新装备
发射药制造工艺方面,开发了自动化喷射吸收、剪切压延、双螺杆挤出成型等新工艺,其中剪切压延新工艺实现了吸收药脱水、混合、预塑化以及造粒工艺过程的连续化和自动化;在传统球形药内溶法工艺基础上,研制了基于“包容水”和“溶解水”成孔原理和超临界流体发泡原理的高燃速发射药成型新工艺,利用新工艺制备的内部呈泡沫结构的发射药,其表观燃速大幅提高。
在推进剂装药工艺技术方面,发展了加压插管浇注与真空浇注相结合的技术,初步解决了固含量≥88%时药浆浇注困难的问题,有效提高了装药密度。成功研制了连续压延造粒的双螺旋剪切压延机,解决了高固含量改性双基推进剂生产过程中压延塑化困难、易着火燃爆等诸多难题。采用“点击”化学方法进行了GAP和ADN基固体推进剂的制备研究,得到了固含量为72%的推进剂药柱,力学性能较好,证实了“点击”化学在复合固体推进剂中的应用可行性。
在炸药工艺技术方面,我国十分重视高能炸药,特别是HEDC的低成本制造技术,取得了不少成果。如在N2O5-HNO3体系中硝解乌洛托品制备RDX,产率从59.5%提高到至72.6%;开发的CL-20无氢解合成路线,降低了CL-20的制备成本,为规模化生产奠定了技术基础;开展了两步法合成CL-20的研究,制备了多种新型异伍兹烷衍生物,相关研究与国际同步;在RDX球形化、NQ球形化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已形成10-50kg级生产能力。攻克了RDX和HMX晶体形貌、内部缺陷、颗粒密度和粒径大小的控制技术,掌握了高品质RDX和HMX的公斤级制备技术。
在HEDC合成方面,我国高度重视嗪类、呋咱类、唑类、胍类等非杂环、富氮含能盐类等化合物的合成研究,成功合成了数十种HEDC。其中成功合成的3,3'-二硝基-4,4'-偶氮二氧化呋咱(DNAFO),其密度达2.002g/cm3,生成焓为
667kJ/mol,实测爆速为10km/s。
此外,含能材料绿色、安全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也相当活跃,在节能减排、回收利用、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工艺与装备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
1.4 含能材料装药和应用技术
近五年来,发射药装药技术研究保持活跃,成果丰硕。在突破驱溶、非均等弧厚等关键工艺技术难题基础上,设计并成功制备了具有高增面性的37孔粒状发射药,与现有19孔发射药相比,燃烧增面性提高了5%~12%,配合混合装药技术,明显提高大口径火炮弹道效率和炮口动能。基于同材质包覆技术设计的组合装药,具有优异的低温感效应,应用于大口径火炮时,实现了在不增加、甚至降低最大膛压的工况下明显增加炮口动能,提高了射程和威力。特别是新开发的高渐增性、低温感单元模块装药技术,解决了兼顾小号装药燃尽性和大号装药膛压限制的世界性技术难题。依托这种单元模块组成的变装药,实现了与国外先进的双模块装药相同的覆盖全射程的弹道效果;而由其组成的远程装药,在不使用加长身管和提高膛压的手段的条件下提高火炮射程。如在52倍口径、155mm火炮上的射击结果证明,在不提高膛压的条件下可提高火炮射程20%以上,其性能优于国外最先进的高膛压远程火炮。
在推进剂装药技术方面,我国已掌握了单室多推力装药技术,实现了单室双推力、单室三推力和单室四推力装药设计和应用技术。单室多推力装药技术的应用,可在发动机结构不变条件下总冲提高15%以上。
在混合炸药装药技术方面,近五年成功开发了几十种造型粉的制备方法,并对相关工艺流程和装备进行了技术升级。在混合炸药装药压制工艺中,新开发的等静压工艺技术,实现了复杂形状炸药件的净成型,从而减少了原材料的损耗。成功研发的精密压装装药技术、爆炸网络装药的浇注工艺、微型爆炸逻辑网络装药的微注射工艺等传爆药装药新方法,满足了新型武器对传爆药装药要求。
为适应微小型火工器件的结构要求,在研究气相沉积、原位制造、纳米自组装等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含能薄膜、内嵌复合物、多孔含能基材等火工药剂装药新技术,其成品性能明显优于常规装药。
1.5 含能材料测试方法和技术
基于密闭爆发器燃烧实验,选择恒面燃烧的发射药试样,采用精确的压力测试手段和分段数据处理方法,建立了发射药燃速的精确测试方法,可获得压力指数(n)随压力(p)的变化曲线。开发了测量发射药动态力学性能的动态挤压试验装置和模拟膛内力学环境的多次撞击试验装置,为发射药及其装药的高压动态力学强度和高膛压发射安全性研究提供了新手段。
基于老化试验及理论模拟计算,建立了NEPE高能固体推进剂的贮存寿命的预测方法。利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离心试验,初步建立了高铝粉含量的低燃速HTPB复合推进剂在过载情况下的燃烧加速度敏感性测试方法。利用高压反应釜实时监测系统,原位研究了铝/水反应的放热过程,建立了铝/水体系应用于固体推进剂的评价体系。在研究HTPB推进剂静电放电危险性基础上,建立了固体推进剂静电感度精确测试装置。建立了推进剂燃烧或爆炸产物的内阻和电导率测试方法,为推进剂燃烧产物电学性能的表征和等离子推进剂的研制提供了关键测试手段(也适用炸药瞬态电学性能的表征)。建立了推进剂羽流特性的微波干涉测试方法,实现推进剂尾烟尾焰电子云密度分布的测试。研究了改性双基、富燃料等推进剂标准物质的能量特性,建立了其特征信号测试标准方法。
在单质炸药性能测试与评估方面,基于动态真空安定性试验法,初步建立了预测CL-20有效贮存寿命的方法。
建立了较完善的固体推进剂和炸药钝感性能评价测试装置及其安全性分级方法。
在火工烟火药剂性能测试与评估方面,研究并完善了火工药剂高压电阻率、±50kV静电火花感度和静电积累三参量的连续自动测试方法,建立了火工药剂激光感度、等离子体感度的测试新方法。
由上可看出,近五年我国含能材料学科领域内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有力推动了我军武器装备的改造和升级换代。其中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增面、低温感发射装药和全等单元模块装药两项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了设计和制造射程更远、膛压更低、机动性能更好和战场生存能力更强的新一代大口径火炮所必须的发射能源关键技术。CL-20等高能量密度化合物的工程化规模制备技术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发展能量性能更高、综合性能更
加优良的发射药、推进剂和弹药战斗部装药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物质条件,进而为推动我国武器装备向弹药远程发射、高效毁伤和精确打击的目标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本学科国内外研究进展比较
2.1 含能材料设计
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含能材料基础较为薄弱,设计与研究仍然主要依靠实验,模拟仿真技术应用较少。我国的发射药能量水平已与国外相当,但品种少,综合性能尚有距离。与发达国家一样,我国高度重视HEDC设计与合成技术,并成功合成了30多个HEDC,但大多为跟踪或改进国外合成方法得到产品,自主设计和合成的品种很少。国外积极将HEDC和高能低感度化合物用于高能低感发射药、推进剂与炸药的配方设计,其中CL-20、DNTF已成功应用于高能混合炸药和不敏感炸药,而我国因HEDC和高能低感化合物品种少、工程化尚未完成,将它们用于配方设计尚处于尝试阶段。国外已将高效能氧化剂ADN和AN应用于新型高能低特征信号推进剂中,而我国尚在开展这些新型氧化剂的应用基础研究。在火工药剂技术方面,我国的设计水平与品种,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表现在新型火工药剂品种少,在新型火工系统设计时基础药剂的选用范围十分有限。
2.2 含能材料工艺技术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含能材料制造工艺技术,研究重点在于连续化、自动化和柔性化,与国外先进工艺技术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但目前我国在含能材料生产时仍需较多的人工干预,制造工艺和装备水平均较落后。新型基础原材料HEDC、高效氧化剂、高能低感化合物的合成或制备方面,国外发达国家大多已完成工艺放大,部分已具备批量生产能力,但我国开展工程化研究的品种较少,制约了我国高能低感发射药、推进剂和炸药的开发。利用结晶技术制备高品质单质炸药方面,国外已开展了RDX、HMX等多种高品质单质炸药研发,其中D-RDX、D-HMX、NGu、NTO炸药晶体已经完成工程化放大,我国也已突破了关键技术,制得的D-RDX和D-HMX性能与国外相应产品相当,但品种少,工
程化研究刚刚开始。我国一直重视基础原材料超细化技术研究,目前的技术水平与俄、美相当。对于火工药剂类含能材料,发达国家已完成起爆药的柔性自动合成,起爆药的新型微反应器制备技术也已进入实用化阶段,我国在火工药剂制备的关键工序也实现了自动化控制,而微反应器合成工艺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我国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含能材料生产废水、废气的治理,开发的技术已开始推广应用,相关企业的有害物排放已大幅削减,但与国外先进的绿色生产技术相比,差距仍然显著。
2.3 装药技术与应用技术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发射药装药技术并不落后,有多项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或者领先,但因基础研究不够深入,影响了部分装药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火工药剂应用于火工品技术上,国外已深入研究了油墨打印、真空镀膜技术和原位装药等火工药剂装药技术,部分技术已用于生产,而相关研究在我国大多刚刚起步。
2.4 测试技术与性能评估
发达国家已建立了炸药性能的测试和评价方法,考察的性能参数系统全面,而我国则侧重宏观性能的表征,微观结构与炸药材料静态、动态性能之间的关联考虑较少,建立的性能表征方法尚不够全面。国外的炸药性能综合评估模型是基于物理、化学、力学学科的研究基础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先进技术,其性能预估值准确性较高,而我国在炸药性能预估时,采用了国外的计算模型,因缺乏基础参数,依靠调整模型中的基础参数值进行运算,其结果难以准确可靠地反映我国炸药的性能。本学科发展趋势及展望
3.1 含能材料重点发展方向
基于我国国情、世界新军事变革和含能材料应用属性的考量,在近中期我国含能材料技术发展过程中应把握的重点发展方向包括:火炮发射药应重点发展高能、高强度、低敏感度、高能量利用率及其装药;固体推进剂应重点发展高能、钝感、低特征信号推进剂;炸药则应重点关注高能、低感品种的发展;火工烟火药剂应把发展重点放在安全、环境友好、高端和个性化品种上。在含能材料设计时,需协调好高能量与低敏感度的关系,以及使用时含能材料与其所处环境的耦合关系。含能材料工艺技术的发展重点应放在安全、绿色环保、高效和精密制造,即在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注重生产过程的本质安全,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
3.2 含能材料发展策略
为更好地推动本学科的发展,近中期必须加强基础研究,以拓展自主创新思路;在倡导技术创新的同时鼓励技术集成;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挥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作用;重视科研平台建设,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度。
第二篇:超导储能调研报告
目录
一、前沿...................................................................................................................................2
二、超导储能系统的构成及其工作原理...............................................................................3 2、1超导磁体......................................................................................................................4 2、2低温系统......................................................................................................................5 2、3功率调节系统..............................................................................................................6 2、4监控系统......................................................................................................................6
三、SMES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途径.....................................................................................7 3、1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7 3、2改善电能质量。..........................................................................................................7 3、3提供系统备用容量。..................................................................................................7 3、4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及微电网。..............................................................................8
四、超导磁储能(SMES)的发展历史及现状............................................................................8
一、前沿
超导磁储能系统(super conducting magnetic energy storage,SMES)利用超导体制成的线圈储存磁场能量,功率输送时无需能源形式的转换,具有响应速度快(ms级),转换效率高(≥96%)、比容量(1-10Wh/kg)/比功率(104-105kW/kg)大等优点,可以实现与电力系统的实时大容量能量交换和功率补偿。SMES在技术方面相对简单,没有旋转机械部件和动密封问题。目前,世界上1-5MJ/MW低温SMES装置已形成产品,100MJSMES已投入高压输电网中实际运行,5GWhSMES已通过可行性分析和技术论证。SMES可以充分满足输配电网电压支撑、功率补偿、频率调节、提高系统稳定性和功率输送能力的要求。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使得我国的电力系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庞大最复杂的系统之一。电力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信息化、精密制造以及生产生活对电力的依赖程度已经对电力供给的可靠性和供电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石油、煤炭等能源资源将无法满足未来电力的供给需要,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一项保证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国策。21世纪电力工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应用分散电力系统,提高设备利用率,远距离大容量输电,各大电网间联网,高质量供电,改善负荷特性等。针对这些问题,与现有的采用常规导体技术的解决方案相对应,都有一种甚至多钟超导电力装置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技术手段。由于超导体的电阻为零,因此其载流密度很高,因此可以使超导电力装置普遍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制成常规技术难以达到的大容量电力装置,还可以制成运行于强磁场的装置,实现高密度高效率储能。作为一种具备快速功率响应能力的电能存储技术,超导磁储能系统(Super conducting magnetic energy storage,SMES)可以在提高电力安全、改善供电品质、增强新能源发电的可控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超导储能系统的构成及其工作原理
SMES是利用超导磁体将电磁能直接储存起来,需要是再将电磁能返回电网或者其他负载。超导磁体中储存的能量E可由下式表示:
E=0.5LI²
超导磁体是SMES系统的核心,它在通过直流电流时没有焦耳损耗。超导导线可传输的平均电流密度比一般常规导体要高1-2个数量级,因此,超导磁体可以达到很高的储能密度,约为10J/m。与其他的储能方式,如蓄电池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抽水蓄能及飞轮储能相比,SMES具有转换效率可达95%、毫秒级的影响速度、大功率和大能量系统、寿命长及维护简单、污染小等优点。超导磁体储能装置原理示意图如下:
1、超导线圈
2、制冷剂
3、低温容器
4、直流电源
5、持续电流回路
SMES一般有超导磁体、低温系统、磁体保护系统、功率调节系统和监控系统等几个主要部分组成。图1—1是SMES装置的结构原理图,该结构是由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首先提出来的,以后SMES装置的研究设计一般都是一次结构作为参考原型。图中的变压器只是为了选择适当的电压水平以方便地连接SMES与电力系统,不属于SMES的必要部件。
图1—1 SMES装置的结构原理 2、1超导磁体
储能用超导磁体可分为螺管形和环形两种。螺管线圈结构简单,但周围杂散磁场较大;环形线圈周围杂散磁场小,但结构较为复杂。由于超导体的通流能力与所承受的磁场有关,在超导磁体设计中第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应该满足超导材料对磁场的要求,包括磁场在空间的分布和随时间的变化。除此意外,在磁体设计中还需要从超导线性能、运行可靠行、磁体的保护、足够的机械强度、低温技术与冷却方式等几个方面考虑。
螺管形
环形 2、2低温系统
低温系统维持超导磁体处于超导态所必须的低温环境。超导磁体的冷却方式一般为浸泡式,即将超导磁体直接至于低温液体中。对于低温超导磁体,低温多采用液氦(4.2K)。对于大型超导磁体,为提高冷却能力和效率,可采用超流氦冷却,低温系统也需要采用闭合循环,设置制冷剂回收所蒸发的低温液体。基于Bi系的高温超导磁体冷却只20-30K一下可以实现3-5T的磁场强度,基于Y系的高温超导磁体即使在77K也能实现一定的磁场强度。随着技术的进步,采用大功率制冷机直接冷却超导磁体可成为一种现实的方案,但目前的技术水平,还难以实现大型超导磁体的冷却。
低温杜瓦
制冷系统 2、3功率调节系统
功率调节系统控制超导磁体和电网之间的能量转换,是储能元件与系统之间进行功率交换的桥梁。目前,功率调节系统一般采用基于全控型开关器件的PWM变流器,他能够在四象限快速、独立的控制有功和无功功率,具有谐波含量低、动态响应速度快等特点。根据电路拓扑结构,功率调节系统用变流器可分为电流源型(Current Source Converter,CSC)和电压源型(Voltage Source Converter,VSC)两种基本结构。由于超导磁体固有的电流源特性,CSC的直流侧可以与超导磁体(Superconducting Coil,SC)直接连接,而VSC用于SMES时在其直流侧必须通过斩波器(Chopper)与超导磁体相连。2、4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由信号采集、控制器两部分构成,其主要任务是从系统提取信息,根据系统需要控制SMES的功率输出。信号采集部分检测电力系及SMES的各种技术参量,并提供基本电气数据给控制器进行电力系统状态分析。控制器根据电力系统的状态计算功率需求,然后
SMES电流源型和电压源型变流器
通过变流器调节磁体两端的电压,对磁体进行充、放电。控制器的性能必须和系统的动态过程匹配才能有效的达到控制目的。SMES的控制分为内环控制和外环控制。外环控制器做为主控制器用于提供内环控制器所需要的有功和无功功率参考值,是由SMES本身特性和系统要求决定的;内环控制器则是根据外环控制器童工的参考值产生变流器开关的触发信号。
三、SMES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途径 3、1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SMES作为一个可灵活调控的有功功率源,可以主动参与系统的动态行为,既能调节系统阻尼力矩又能调节同步力矩,因而对解决系统滑行失步和振荡失步均有作用,并能在扰动消除后缩短暂态过渡过程,使系统迅速恢复稳态。3、2改善电能质量。
由于SMES可发出或吸收一定的功率,可用来减小负荷波动或发电机出力变化对电网的冲击,SMES可作为敏感负载和重要设备的不间断电源,同时解决配电网中发生异常或因主网受干扰而引起的配电网向用户宫殿中产生异常的问题,改善供电品质。3、3提供系统备用容量。
系统备用容量的存在及其大小,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涉及电网安全的技术问题,对于保障电网的安全裕度。事故后快速恢复供电具有重要作用。以目前的水平,SMES高效储能特性可用来储存应急备用电力,但是不足以作为大型电网的备用容量。3、4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及微电网。
SMES的高效储能与快速功率调节能力可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中平滑输出功率波动,有效抑制这类电源引起的电压波动和闪变等电能质量问题,提高并网运行的可控性与稳定性。微网是有效利用分散的新能源提高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的一项新兴技术,SMES可以改善微网的并网特性、提高微网的孤岛运行性能。
四、超导磁储能(SMES)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近30年来,SMES的研究一直是超导电力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20世纪70年代提出SMES的概念时,着重的是其储能能力,期望可以作为一种平衡电力系统日负荷曲线的储能装置。随着技术的发展,SMES已不仅仅是一个储能装置,而是一个可以参与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的有功、无功功率源,它可以主动参与电力系统的功率补偿,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功率传输能力,改善电能质量。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是SMES开始进入电力系统试运行,也有了部分商业化产品。
1969年Ferrier提出了利用超导电感储存电能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初,威斯康辛(Wisconsin)大学应用超导中心利用一个由超导电感线圈和三相AC/DC格里茨(Graetz)桥路组成的电能储存系统,对格里茨桥在能量储存单元与电力系统相互影响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发现装置的快速响应特性对于抑制电力系统振荡非常有效,开创了超导储能在电力系统应用的先。70年代中期,为了解决BPA(Bonneville Power Administration)电网中从太平洋西北地区到南加州1500km的双回路交流500kv输电线上的低频振荡问题,提高输电线路的传输容量,LASL和BPA合作研制了一台30MJ/10MW的SMES并将其安装于华盛顿塔科马(Tacoma)变电站进行系统试验。30MJSMES系统是超导技术在美国第一次大规模的电力应用,现场试验结果表明SMES可以有效解决BPA电网中从太平洋西北地区到南加州双回路交流输电线上的低频振荡问。
1987年起,美国核防御办公室(Defense Nuclear Agency,DNA)启动了SMES-ETM(Engineering Test Model)计划,开展了大容量(1~5GWh)SMES的方案论证,工程设计和研。到1993年底,R.Bechtel团队建成了1MWh/500MW的示范样机,并将其安装于加利福尼亚州布莱斯,可将南加里福尼亚输电线路的负荷传输极限提高8%。
此外,美国在小容量SMES研究和应用方面也开展了大量和卓有成效的工作。1988年,SI公司开始进行中小容量(约1~3MW/1~10MJ)和可移动SMES的开发和商业化,以解决供电网和特殊工业用户的电能质量问题。此后,ASC公司在SI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分布式SMES(Distributed SMES,D-SMES)等概念,并对诸如改善配电网的电能质量、为对电能质量敏感的工业生产基地提供高质量不间断电源以及提高供电网电压稳定性问题进行了研究。1990~2004年间,SI/ASC公司先后有约20多台SMES投入运行。美国、德国和日本等都提出研制100kwh等级的微型SMES,这种SMES可为大型计算中心、高层建筑及重要负荷提供高质量、不间断的电源,同时也可用于补偿大型电动机、电焊机、电弧炉、轧机等波动负载引起的电压波动,它还可用作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的储能等。美国AMSC公司还提出研制一种新的D-SMES,用于配电网的功率调节。目前,美国已有多台微型超导储能装置在配电网中实际应用,美国还将研制100MJ/50MW的SMES安装在CAPS(the Center for Advanced Power System)基地,SMES不仅可以为脉冲功率试验提供能量支撑,而且它的现场师范运行对军用和民用SMES技术的发展都很有意义。
1999年,德国的ACCEL、AEG和DEW联合研制了2MJ/800kWSMES,解决DEW实验室敏感负荷的供电质量问题。日本九州电力公司先后研制了30kJ以及3.6MJ/1MW的SMES,日本的中部电力公司(1MJ)、关西电力公司(1.2MJ)、国际超导研究中心(48MJ/20MW)也分别进行了EMSE的研究工作。
在国内,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很早就开始了超导磁体的研究工作,在超导磁体分离、磁流体推进、核磁共振乃至磁约束核聚变托卡马克磁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进入21世纪后,随着高温超导技术的进步,清华大学研制了3.45kJBi-2223SMES磁体,研制了150kVA的低温超导磁体储能系统并将其用于改善电能质量的实验室研究。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研制成功了35Kj/7.5kW直接冷却高温超导SMES实验样机。中科院电工所提出了基于超导储能的限流器方案并研制了实验样机,2006年又启动了1MJ/0.5MVA高温超导SMES的研究项目。
第三篇:浙能、蓝庭调研报告
观浙能·蓝庭 售楼浅析
浙能蓝庭概况:
浙能·蓝庭,是舟山首屈一指的玻璃幕墙建筑,300方社区入口广场、200米水景门廊、10000方中央大庭院、架空层泛会所、五星级入户大堂。物业类型有高层公寓、商业用房、地下车位。占地面积:约54439。8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09444。75平方米。容积率:1。4。车位:693个,车位配比: 1:1。
浙能·蓝庭可销售套数共616户,其中住宅540户、商业用房76户。此次,蓝庭第一期销售2,5,9,12幢,其中2幢40套、5幢58套、9幢59套、12幢42套。共计200套。
开盘方式:按序销售
配套设施:中小学:普陀中学,东港中学;
综合超市:欧尚,凯虹广场,京汇广场;
医院:普陀人民医院。
优惠手段:赠送面积,发放购房优惠卡
面积售价:12900/m²(均价)
户型小谈:蓝庭A1。89平方做三房。优点:赠送面积多,缺点:房源少,没
几套。能买到的人不多(此房型关注度最高)
蓝庭A2-1。比起A1赠送面积较少,大小大致相同。
来访客户浅析:
一:客户获取信息途径:大多由报纸、网站、朋友推荐为主。其中报纸及朋
友推荐占大多数。
二:客户购房目的:自住比率较高。只有绝少数购房者用来投资。
三:购房考虑因素:周边环境、户型、价格为主要考虑因素。其次考虑开发
商实力、增值潜力等。
四:对车位的要求:绝大部分客户要求有一车位。
五:购房者背景资料:中产阶级占大数。
一、二次置业者居多,尤以二次置
业者最多。
对销控表的理解:
销控表主要有:控局势、控价格、控速度这三点作用。
其中,控局势可使楼盘差房能卖掉,好房高价卖的作用。通过销控表控制价格可是房子在最好时机卖出最高价格。控速度可加速营销,降本增利。准确的控制销售进度可以使利润最大化。
第四篇:应急管理资源状况和应急保障能调研工作报告
应急管理资源状况和应急保障能调研工作报告
面对突发事件的挑战,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尤为重要。为进一步掌握我县应急管理资源状况和应急保障能力,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我办对全县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调研。
一、工作现状
(一)应急预案基本完善。
近年来,全县各级各相关部门共编制修订各类应急预案xxx余件次,县政府在xxxx年组织修订了xx县总体应急预案x个,县专项应急预案xx个,各镇办、各部门及各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xx个。形成了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为应对突发事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预警能力有效提升。
进一步完善了县气象局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提高了预警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在主汛期和森林防火期来临之前,及时排查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矿山尾矿库等重点区域,建立健全重点单位在线监测系统,大大提升了突发事件的预警能力。(三)事件处置有序高效。
建立了县、镇(办)政府联动应急值班网络,严格执行xx小时应急值守制度,确保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渠道畅通、领导指示传达及时。近年来,先后成功处置了xx镇中心校部分学生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事件、多起农民工讨薪等应急事件xx余起,有效防止了事态扩大、降低了事故造成的损失。(四)联动机制初步形成。
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应急管理体制要求,县上成立了应急指挥部,负责指挥、协调全县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工作。根据灾情,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并组织相关部门、镇办积极开展救助和善后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全县有计划、有组织、分层次地组织开展了森林火灾、防汛抢险、地质灾害紧急撤离避险、学校火灾事故、消防演练及器材展示、冬季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等实战演练活动xx余场(次)。(五)创建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全县先后创建了x个“省级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xx县城区第三幼儿园)和x个“市级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xx县城区第三小学、xx县公安消防大队、xx县xx街道办事处)。xx街办正在申报省级应急示范点,目前各项创建任务已完成并通过初验。二、存在问题
(一)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全县应急管理“一案三制”的工作格局虽已基本形成,但九个镇办和相关应急部门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某些镇办没有日常的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负责应急管理工作;有的部门还未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全县应急联动响应机制不够灵活,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有的部门之间联动运行不充分,还存在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的问题。(二)演练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
这些年全县各种应急演练也搞过很多次,但许多演练都只限于日常容易见到的普通突发事件,对一些无法预知的和复杂的突发事件没有演练到,从而影响了现实中事件的处置效率;有的演练只注重事件发生时的应急救援工作,忽视了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演练,从而造成实际工作中部门之间的协作没有做到无缝对接。(三)救援能力急需进一步加强。
目前全县应急救援力量主要分布在公安消防、医疗卫生、森林防火等少数部门或企业,既没有形成完整的应对和防范事故的应急救援体系,又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应急救援工作机制。除了救援力量薄弱外,救援能力也不够专业,大部分应急救援队伍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应急救援技能不足,不能满足复杂事故灾难救援工作的需要。同时,整体救援装备水平不高,特别是矿山救援、消防救援、危化品处置等需要的特种设备和装备不足,不能很好满足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需要。(四)应急值守再需进一步强化。
个别单位对应急值守工作重视不够,存在值班安排不合理、请销假手续不规范、突发事件信息报送不及时等现象。有的单位值班人员不在岗、电话无人接听,严重影响了信息的上传下达,阻碍了政令畅通。有的单位,主要领导请假不履行手续,说走就走,有的领导虽然履行了请假手续,却逾期不归,严重影响了整个单位的整体风气。有的单位缺乏敏锐意识,有时存在将一些自认为达不到上报标准的突发事件不进行上报的情况。有的事件虽然上报了,但往往只注重现场处置,忽视随同报告,影响了突发事件信息的时效性。(五)隐患排查仍需进一步深入。
一些干部认为突发事件无法预知,发生突发事件及时处置就行了,因此降低了对安全隐患排查的标准和要求,使得排查工作走了形式,未达到及时发现并处置苗头性问题的目的。例如xxxx年发生的我县xx镇中心校部分学生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事件,当时有xx名学生疑似有发热症状,县政府及时、准确、果断作出响应,才将事件的损害度降到最低。若平时隐患排查做得好、做的经常、做的细致,及时发现自备水源遭污染,及时更换水箱、水源,该事件是完全能避免的。由此可见,平时隐患的排查很重要,切不能忽视。三、措施建议
(一)建体制,提供环境保障。
结合县上实际,进一步理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明确各有关单位职责任务。县应急办要履行应急值守、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综合协调本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对“测、报、预、救”四个环节进行指导、检查和监督;各成员单位要有专人负责应急工作,负责上报应急信息、参与应急预案的修订和突发事件的演练;各镇办也要成立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本镇办的应急值守和各种应急事件的处理和上报,为本辖区的安全稳定保驾护航。(二)建队伍,提供人员保障。
要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建立由重点领域专家学者或实践丰富的行政管理人员组成的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专家队伍的参谋、智囊作用,提高应急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要加强应急专业队伍建设。建设一批关键时刻调得动、用得上、顶得住的高素质救援队伍,加强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卫生与食品安全等应急专业救援队伍建设。要加强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红十字会、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的作用,加强应急志愿者队伍的招募、培训和管理。要加强应急信息队伍建设。建立应急信息员管理制度,明确信息报送的流程和规定,确保信息报送渠道畅通、高效快捷,为处置突发事件赢得时间。(三)重演练,完善应急预案。
完善各级应急预案,为应急演练提供依据。按照国家提出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应急预案体系要求,切实做好应急预案的编制和管理工作,并组织专家对预案进行评估论证,不断加以完善,为下一步的应急演练提供指导。其次要提升演练质量,为完善各级预案搭建桥梁。加强对处置突发事件的研究,掌握特点和规律,做到演练思想贴近实战,演练场景贴近实地,切实提高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实战能力。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对应急预案演练所需的物资、设备、人力、技术等方面资源合理整合,发挥优势,挖掘潜力,把应急预案演练工作做实、做好、做出成效,并结合演练中发现的问题、总结的经验及时完善对应的应急预案,切实做到预案和演练的深度融合。(四)强值守,筑牢安全屏障。
要进一步增强做好政务值班工作的责任感,强化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严肃值班工作纪律,确保领导在岗带班、值守人员xx小时在岗值班,杜绝脱岗、漏岗和顶岗等现象发生。要认真做好主要负责同志外出请假报备工作,严禁不报备、漏报备、迟报备等问题发生。高度重视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切实增强信息报送工作的敏锐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严格落实较大突发事件信息x小时内报告,敏感事件和重特大突发事件即发即报。对要求核实的信息,要在xx分钟内电话报告核实情况,必要时书面报告。(五)细排查,消除隐患苗头。
树立预防为主、预防与处置并重的应急管理理念,突出事前防范,切实从源头抓起,防患于未然。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宣传,提高干部群众对风险排查整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创新排查措施,采取资料分析、实地调查、走访座谈、搜集线索等方式,对辖区内可能引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因素进行全面排查,切实从措施上强硬起来;对排查出来的各种问题落实整改单位和整改责任人,坚持追溯源头、彻底整治。坚决将一切可能诱发各种不安全突发事件的源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切实从整改上严肃起来。仅供参考第五篇:应用大数据能力促党建调研报告
应用大数据能力促党建 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资源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大数据应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治理智能化,主要指在社会治理中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信息资源联通共享、深入应用,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与能力,增强社会治理的预见性、精准性和高效智能。创新社会治理必须重视大数据的价值,用好大数据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增强执政本领、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中共北京市委党校“2018 智库项目——大数据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组,有针对性地开展为期 3 个月的实地调查,对全市党员干部在落实首都功能、实施社会治理中应用大数据的现状进行全面地了解,客观分析当前党员干部对大数据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强化干部基于数据的决策和领导能力的有效路径。
一、北京市推进大数据应用的做法及现状 按照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和《北京市大数据和云计算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 年)》要求,北京市在社会治理中大力推进大数据应用,并取得明显成效。
(一)从市、区层面进行规划设计并分层次建设数据中心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要求,2020 年底前,建成覆盖全国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省级统筹、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和服务体系,实现政务服务标准化、精准化、便捷化、平台化、协同化,政务服务流程显著优化,服务形式更加多元,服务渠道更为畅通,群众办事满意度显著提升。北京市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全市政务服务“一张网”已经初步形成。正在筹建市级、区级和城市副中心数据中心,搭建政务云体系。创建“党员 e 先锋”信息系统平台,提高了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拓展了党建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二)以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为抓手,推进大数据的应用 “北京通”是北京市民社会服务一卡通,“北京通”APP 是北京市政务服务移动门户,2018 年 4 月入选“数字中国建设最佳实践”。“门城通”是目前唯一嵌入在其中的区级 APP。
西城区制定了推进大数据建设实施意见,现已对接整合基础数据 4 亿多条,实现数据统筹存储、统一展示、统一应用和统一调用。东城区在全国首创网格化管理,在网格化城市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社会服务管理和其他重要业务信息系统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用框架。大兴区以推进智慧城
市建设和网格中心大数据应用为载体,将网格信息平台打造成为辅助政府管理和决策的大数据中心。
近年来,北京市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这也是在大数据支撑下北京市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重要成果。朝阳区在全市率先推出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率先推行“新设企业一窗式”服务,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电力、自来水、燃气、热力、通信等服务窗口在朝阳区政务服务大厅一字排开,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报装服务。
自 2018 年 11 月 10 日起,北京全市范围内对第一批全国推开的106 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实行“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压缩时限、精简环节、简化材料、降低成本,推动“网上办理”“就近办理”“一次办成”等公共服务创新,进一步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准入环境。
(三)应用大数据助力基层治理精细化 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在 2016 年率先创立了全国首个基层政府大数据中心,用于城市治理、民生保障、综治维稳等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为北京市乃至全国树立了样板。“e 动红墙”APP,运用 GPS 卫星定位,能够精准定位志愿者的位置和街巷长、网格员的运动轨迹。“综合业务受理平台”,将原本壁垒分明各自独立的 13 个市区垂直系统的 40 项公共服务事项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地区大数据平台,依托整合的政务数据和证照库,街道公共服务大厅实现了“一
窗受理”“一网通办”“接办分离”,既方便了百姓办事,提高办事效率,也提升了街道社会治理效能。金融街街道通过与大数据平台对接,率先建立了一个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街道级统一审批平台。
(四)应用大数据提升服务精准化 以朝阳区养老服务为例,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作为朝阳区养老服务的运行枢纽、指挥平台,利用大数据让服务户籍 60 万老人养老更加精准。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北京全市范围内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资源共享尚未形成,领导干部对于公开信息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亟待进一步增强,对社会治理的智能化认知水平、大数据的应用能力都亟待进一步提高。
(一)普遍存在数据壁垒制约大数据应用 政府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不同程度地存在数据壁垒。以人口数据为例,数十个人口数据库分属八九个不同的部门,每一个数据库都不能全面展现地区全部人口情况。从街道层面看,一个街道里运行着数十个来自上级政府有关部门的业务系统,由于人为的权限设置和数据保密等原因,这些系统后台资源对街道层面不开放。街道干部为便于辖区管理只好又自建若干系统。而人口和社保等数据库
都是由国家有关部委建设并直接在市里落地,市区层面没有权限拿到后台数据。权限隔离,就像无形的墙,阻碍了政务信息流动,不仅影响了办事效率,也造成大量资源的重复和浪费。
(二)对大数据的战略意义认知不足 制约大数据应用的根本问题还是人的认识问题。有些干部对大数据的内涵、价值和规律认识不到位,片面认为应用大数据是技术工作,对政务数据开放有抵触情绪,对应公开的数据信息也不愿公开,怕承担风险。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公司掌握着社会公众生活方方面面的数据,由于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协调机制,这些数据资源并没有被很好地运用在社会治理中,社会治理数据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尚未建立起来。
(三)对大数据的应用工具掌握不够 由于党员领导干部普遍缺乏对大数据搜集、选择、检索、存储、分析、可视化工具的应用能力,导致“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改革红利未能充分释放。
三、提升党员干部大数据思维和运用大数据能力的路径 用好大数据是新时代实现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和精准化,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有效手段。北京市明确提出,到 2020 年,公共服务数据开放单位超
过 90%,数据开放率超过 60%。实现上述任务,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至关重要。
(一)发挥党员干部在政府数据融合中的推动作用 《北京市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工作实施方案》提出,2018 年底前实现 1673 项与企业、群众办事密切相关的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事项“一网通办”,2019 年底前建立网上办事规范化体系。这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北京市相关政策精神,以首都政务数据汇集、整合、运用、管理的总体规划为框架,完成基于社会治理、辅助决策的大数据共享平台建设。要积极探索消除部门间数据壁垒的解决方案,设计接口,建立信息交换标准和共享交换机制,有计划地推动数据融合,开放公共机构数据资源,分阶段、分步骤地启动社会服务云、养老云、交通云、城管云、文化旅游云、健康医疗云、人社云、环保云、城市安防云、应急指挥云等平台建设,打通社会治理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孤岛,形成由规范、标准、机制、信息资源库构成的大数据信息资源体系。
(二)大力强化党员干部利用大数据的意识 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一大批有大数据思维意识、懂大数据内涵、具备应用大数据能力的政务工作人员。要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强化大数据方面的知识能力培训,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中开设相关课程,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意
识,具备用大数据分析问题、预测趋势、辅助决策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开展大数据专题调研,了解不同领域对大数据共享和交换的实际需求,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更多了解大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事件之间的相关关系,吸收基于大数据的治理理念,形成尊重事实、强调精准的思维方式;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全面了解政策、监管、法律的相关规定要求,以及对技术专利、数字版权、数字内容产品及个人隐私等的保护问题,用好大数据的同时守住全社会数据安全底线。
(三)着力提高党员干部应用大数据的能力 要提高探索数据价值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亟须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由点及面、自上而下推进大数据的示范应用,提高数据的可用性。调研显示,教育、交通、医疗、养老、环保、停车、治安等都是当前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中小学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造成学区房与非学区房价差较大,利用基于大数据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人工智能可以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共享。同理,也可以共享优质医疗资源,人工智能辅助看片使诊断更精准,可以降低就医成本;根据车流量数据可以有效改善信号灯通行时长,缓解交通拥堵;等等。依托大数据加强信用建设,能使守信者一路绿灯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限步步难行,有效整治失信行为,让信用更好地为个人生活、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服务。
要提高应用大数据辅助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大数据的应用有利于帮助我们在海量数据中以特定的目的和需求为目标发现背后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对数据加工处理,找到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精确预测事件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实现科学决策、精准决策。同时,通过对政策执行效果和公众需求轨迹的实时监控、追踪,可以对执行方案进行动态调整,增强干部决策执行的应变能力和水平。例如,运用大数据监测单户居民水、电、气等资源使用情况,可以发现群租房问题,分析周边流动人口状况。运用大数据可以对网络舆情、维稳态势尽早预警、科学预判,做到早发现、早部署、早管控,实现社会风险精准预测、社会矛盾精准调控。
要提高基于大数据的协作创新能力。大数据倡导数据的全体性、混杂性、相关性,大数据的应用实现了从小的协作单元推动部门之间业务融合、数据融合,进而逐步实现跨系统、跨层级、跨区域的协同管理与服务。政府作为国家各类数据资源的最大拥有者,要积极鼓励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数据挖掘与运用,通过与高校、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合作的方式,以及众包、在线竞赛等多种形式,使各类社会组织、个人都成为政府的合作者。同时,可以通过在云端汇聚并适当开放社会治理公共资源,在大数据开放过程中融入集体智慧,调动全社会力量服务社会,不断优化全社会的数据融合环境,提高城市大数据发展的协作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