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通知(5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05:53: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通知》。

第一篇: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81002

【发布文号】苏政发[1996]14号 【发布日期】1996-02-09 【生效日期】1996-02-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通知

(苏政发〔1996〕14号1996年2月9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寻求更高层次的发展,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省是人口流动大省,几年来,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人口流动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无序状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因势利导,加强管理,兴利除弊,充分发挥流动人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为此,特通知如下:

一、一、我省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一)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一起抓,围绕完成全省“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疏导、管理、教育、服务工作。广开就业门路,采取综合措施,就地就近消化和优先吸纳本省剩余劳动力,同时根据实际需求,有组织地引进部分外省劳动力,发挥人口流动的积极效应,更好地服务于全省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动员全省各地区和各部门,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树立全局观念,把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要紧紧依靠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健全网络,强化措施,建立健全以户口管理为基础,治安管理为重点,劳动管理为抓手,其他管理相配合的管理机制;实行统一的暂住证和就业证制度,大力整顿流动人口住所地,巩固提高暂住人口的管理水平;探索总结流动作业人口和盲流人员的管理经验,限制盲目无序流动,减少管理工作上的失控对象;整顿劳动力市场和用工秩序,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落实计划生育管理措施,严格控制流动人口的计划外生育;增强防范控制能力,依法坚决打击流动人口中的违法犯罪活动。要通过严密管理,切实控制流动人口规模,引导流动人口合理有序流动。

二、二、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继续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调动农民务农积极性,减少盲目外流;继续抓好农业资源综合开发,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开发滩涂浅海和丘陵山区;大力发展多种经营,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商建运服综合经营的道路;组织农民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广度进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鼓励和支持发展个体工商私营企业;加快苏南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淮北转移的步伐,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务工。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把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与加快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有序转移,使全省星罗棋布的小城镇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和连接城乡的经济、文化、商业和服务中心。加快小城镇户籍制度的改革,使户籍制度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三)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的调控和管理。按照“为归而出,借地育才”的思路,把劳务输出与培养本地致富能手结合起来,带动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农村劳动力有序地进入城市,不断提高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组织化、有序化程度。苏南及沿江地区使用外来民工,要主要面向苏北特别是淮北农村。向海外输出劳务的重点,要放在淮北地区。加强街道、乡镇就业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地区之间的劳务协作,积极组织对口交流,抓紧建立区域性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实行按就业需求信息发放证卡的办法,逐步形成“信息导向,按需流动,凭证管理,全程服务”的流动就业制度。加强对输出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和遵纪守法意识。

(四)加快农副产品、工业品市场等商品市场的培育和发展。重点建设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工业品专业批发市场,同时要加强对现有的马路市场、露天市场的改建、扩建,逐步改善市场交易环境,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市场创造条件。

(五)实行统一的流动人口暂住证和就业证制度。凡是离开农村常住户口所在地跨地区务工经商人员,外出前须按规定在常住户口所在地劳动部门办理“外出人员就业登记卡”。到达目的地后,须经当地乡镇(街道)计划生育部门登记、查验计划生育证明后,到公安机关和劳动部门办理“暂住证”和“外来人员就业证”;并凭“暂住证”办理招工、申领营业执照等事项,实行凭暂住证暂住,凭暂住证、就业证就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未登记办证的外来劳动力,对违反规定的,要依法处罚。

(六)全面整顿劳动用工秩序和劳动力市场。对跨地区就业的中介服务活动,由劳动部门归口管理,从严控制。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性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部门所属的职业介绍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扩大覆盖面,增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组织转移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坚决取缔非法劳动力市场及职业中介活动,对不具备条件,未经劳动部门批准的要予以关闭;对社会确实需要,具备国家规定的条件,而且基础较好的,要纳入规范化管理范围,完善制度,加强监督。严厉打击以介绍就业为名进行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七)大力加强治安管理和防范工作。一是加强户籍登记管理,减少漏管失控。严格按照《江苏省暂住人口管理条例》和公安部《 暂住证申领办法》的规定,加强登记发证,由公安机关与用工单位、出租户主、外来施工队、个体工商户主,逐个签订责任书,全面落实“谁主管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的管理责任制,定期开展执法检查。对持合法证件的零散流动作业人员,包括个体运输船主、车主等,要列入流动人口管理范围,认真落实“谁发证谁管理”的责任制。二是加强治安防范,及时打击混迹流动人口中的违法犯罪分子。加强城郊结合部、建筑工地、公共场所、交通沿线的巡逻防范。坚持严打方针,突出重点组织专项斗争,严厉打击流动人口中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决不让恶势力形成气候。三是加强外来人员住所地和活动场所的治安管理。要把活动人口住所地管理作为村级行政管理和依法治村的主要内容,加强考核。要把房屋出租纳入城市、集镇规划管理范围。要加强检查督促,对问题突出的场所、单位要追究其企业法人和经营者的责任。

(八)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要认真落实国家计生委《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国家计生委令第1号)和省政府《江苏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暂行规定》,建立健全发证、验证制度,积极提供生育、节育技术服务,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规定、措施、任务落到实处。

(九)改进和加强收容遣送工作。公安机关负责对影响社会治安管理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收容工作,民政部门予以协助;民政部门负责收容遣送站的管理工作,公安机关予以协助。对收容遣送站中直接接触收容遣送对象的民政工作人员,应按规定给予适当补贴。为方便工作,可以制发统一的证件和标志。公安机关和民政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各级政府要关心和重视收容遣送工作,确保必需的工作经费。对遣送回原籍的人员,所在地要做好教育安置工作。

(十)试办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对在社会上长期流浪,无家可归,失去正常生活、学习条件和安全保障的少年儿童,近年内由民政部门选择2-3个条件较好的城市,开办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各级民政部门要根据国务院要求,把这项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牵头制定工作规划,加快实施。

(十一)依法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要结合实际,制定保护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合法权益的规定,并严格监督执行。对外来人员要坚持在政治上、经济上、工作上、生活上一视同仁,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及时妥善处理因工作条件、报酬待遇等方面引起的矛盾纠纷。要加强对外来人员的就业技能培训以及法制、道德、城市生活知识、安全防护等方面的教育。要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大力表彰作出突出贡献的外来人员。要严格各项制度,推广“公寓式”管理,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努力使外来人员安居乐业。

三、三、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一)各级政府特别是人口流动多的地方政府,要把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统筹规划,协调行动,精心组织,明确职责,务求落实。要妥善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就地就近消化吸收和劳务输出的关系。经济欠发达地区应着眼于发展本地经济,让人民群众就地就近安居乐业,勤劳致富,同时有计划、有组织地输出一部分劳动力,为发展本地经济学习技术、积累经验,积累资金,切不可盲目鼓励群众外流。二是统一部署和分类指导的关系。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上,各地的主要任务不尽相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也不一样,需要在统一部署的基础上加强分类指导,切不可“一刀切”。三是履行部门职责与齐抓共管的关系。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既涉及到流出地,又涉及到流入地,既涉及到各级政府,又涉及到公安、劳动、工商、民政、建设等部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各地、各方面密切配合,通力协作。要加强联系,共同努力,充分发挥综合治理的整体优势。四是集中整治和日常管理的关系。当前,流动人口管理上的薄弱环节还比较多,采取集中整治是必要的,但这是一项长期任务,不是通过

一、两次集中整治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必须有针对性地强化基础工作,把集中整治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五是管理与服务的关系。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在服务中管理,以服务促进管理。

(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掌握情况。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现状、成功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超前提出管理意见和对策,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三)建立由政府牵头,公安、劳动部门为主,党委组织部门、农村工作部门,政府计划、建设、工商、计生、民政、司法、乡镇企业、交通等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流动人口管理领导机构,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具体研究、部署、协调本地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领导机构可以设立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已经建立机构的地方,要进一步明确职责,理顺关系,加大力度;尚水建立机构的,要抓紧建立,开展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支持,主动配合。公安机关和劳动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与有关部门加强联系,密切合作。

(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有条件建立党组织的流动人口中及时建立党支部或临时党支部。对流动人口中的党员,要按照中组部《关于加强党员流动中组织关系管理的暂行规定》(组通字〔1994〕1号)和《关于试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的通知》(中组发〔1994〕8号)要求,加强管理,充分发挥他们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骨干作用。要坚持专门工作和群众路线相结合,充分发挥公安派出所、乡镇劳动服务机构以及居(村)委会、暂住人口管理办公室、暂住人口登记站的作用,努力使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规范化。

(五)严格核定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坚决制止各种名目的乱收费。各地区、各部门对流动人口的各种收费要进行一次认真的清理和整顿,对不合理和过高的收费要坚决纠正。具体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由省物价局会同省公安厅、劳动厅、计生委、建委等部门研究后制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材料

创新工作思路、强化服务管理

—寺儿沟村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材料

为进一步落实《兰州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推进计划》和《西固区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精神,临洮街街道寺儿沟村社区针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薄弱环节,狠抓落实,以创新的思路积极探索出了“旅店式管理、全方位服务”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组织实施了“聚元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工作及做法如下:

一、基本情况

西固区临洮街街道寺儿沟村社区座落于福利路以西与临洮街康乐路接壤,兰新铁路线以南至元峁山,东从杏胡台路口以西至景家坪,东西跨度大,占地面积4200亩,常住人口388户,88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4户,606人,占常住人口的68%;农业人口134户,274人,占常住人口的32%。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来,大量的流动人口流入到寺儿沟村社区,截至2009年7月已登记流动人口1940人,占村社区常住人口的220%。

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市区政法工作会议部署,针对寺儿沟村社区城中村改造后村民进行了身份臵换、而城中村改造硬件尚未进行、居民居住较分散、村委会又没有自主集体产业、辖区居民以出租房屋为主要经济来源、流动人口多的特点,临洮街街 道和寺儿沟村社区启动实施了具有临洮街寺儿沟村社区特色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聚元工程”新模式。

二、工作情况

按照《兰州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计划》和《西固区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及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在省市区政法委、综治办的关心指导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与派出所的支持帮助下,寺儿沟村社区在启动实施“聚元工程”和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上主要做了10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整改抓落实,由后进变先进。村党支部针对08综治“黄牌警告”,狠抓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薄弱环节,由被动变主动,找差距找根源,落实整改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使整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5月25日经市委政法委检查得到了好评,使综治工作扭转了局面。

二是成立了村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分站。由党支部书记担任站长,村社区治保主任、社区民警担任副站长,确定村社区综治禁毒专干、计生专干、综治队长为专门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承办各项工作。

三是建立了4支工作队伍。其一按照《兰州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计划》要求,按流动人口500:1的比例,从村社区综治员中选聘4人组建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专职协管队伍,由社区民警负责开展工作;其二在出租房屋户主和村社区群众中选聘20人,组建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员队伍,提供各种信息;其三在出租房屋户主中选聘20人,组建中心户长队伍,负责责任区范围治安状况维护工作;其四在村社区所有家庭中每户选出1人,建立家庭治安联系人队伍,提供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及治安等方面的信息,协助做好服务管理工作。

四是制定了“聚元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服务项目、工作措施等,对“聚元工程”的实施做出了具体的规划和安排。

“聚元工程”是一项寓服务和管理相结合的工程,主要包涵四个服务两项活动,为提供良好的服务场所建立了“聚元之家”,顾名思义,“聚元之家”就是为聚集在寺儿沟村社区的流动人口服务之家,依据村社区服务功能建立了聚元服务长廊,设有流动人口登记服务、综合治理、警务治保、民事纠纷调解、计划生育、聚元活动、聚元书屋、谈心等服务活动室,并结合村社区实际,为流动人口提供相应的服务。

1、教育培训服务:村社区以远程教育基地为依托,针对辖区居民和流动人口建立了综治教育服务平台,组织流动人口收看科普文化、就业导向、法律讲座、健康卫生知识、食品药品安全及党的政治理论、政策等方面的教育培训节目。通过教育培训,使他们开拓了就业思路,学到了健康及就业方面的知识,充分掌握了党的理论知识及政策,懂得了以法维护自身权益;

2、维权服务:寺儿沟村社区以社区警务室、民事纠纷调解室为平台,不断深化“防偷盗、维权益、保稳定”综治服务活动。加强民事纠纷调解力度,针对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出现的突出矛盾纠纷进行了认真及时调解排查,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3、治安服务:为能使流动人口居住在和谐宁静的环境中,村社区紧紧围绕街道综治办要求,针对综治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在社区居民中选出了35名人员成立了护村队,在社区民警的组织协调下开展了护村巡逻工作,进一步加大了群防群治力度,加强了综治队伍建设,积极协调驻辖区寺儿沟部队和公安部门开展了“共驻共建、维护治安共建”活动,确保了一方的平安;

4、计生医疗服务:村社区十分关注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生殖健康,以社区卫生所为医疗服务基地,组织村社区广大居民及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开展了生殖健康、生育缺陷干预、优生优育和医疗卫生健康知识教育活动;社区配备有计划生育避孕药具专柜,并免费为流动人口育龄妇女提供避孕药具;

5、聚元谈心活动:为解决流动人口在生活、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按聚元之家民情流水线工程程序进行登记受理,接待谈心,通过“进家庭、交朋友、谈生活”活动的开展,充分解决流动人口的需求,使他们有了归属感,体现了“聚元之家”之内涵;

6、文化娱乐活动:聚元之家设有聚元活动室和聚元书屋,定期不定期组织广大居民群众和流动人口开展科普、法律、文体等活动,通过各项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增长了流动人口的知识,丰富了流动人口的业余文化生活,有利地推动了“聚元工程”的实施。

五是设制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流程图板。张挂在村社区大门口醒目位臵,使服务管理工作一目了然,为流动人口和村社区群众提供了直观、快捷、有效方便和服务。

六是制作了出租房屋动态示意图表。张挂在流动人口登记室,将所有出租房屋及租用情况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图标作出标示,定期更新,动态管理,便于流动人口选择租住,搭建了村社区居民与外来人口之间的服务平台。

七是强化规范基础工作。在区委政法委及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投资购臵了电脑、办公桌、文件柜、档案盒等办公用品,建立健全了各种基础资料,台帐和档案,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

八是组织开展了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调查摸底专项行动。由社区民警、治保主任、综治专干和计生专干分别带领协管员、综治员历时30天走街串巷,深入各家各户,对全村社区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进行了排查登记,并分别录入了派出所警综平台和流动人口工作分站微机数据库,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九是全面推行出租房屋“旅店式管理、全方位服务”模式。根据出租房屋的位臵进行统一编号、统一登记、统一建档、统一出租、统一管理,以新的服务理念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流动人口来到寺儿沟村社区,通过观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出租房屋流程图”和“出租房屋示意图”,首先到流管分站联系接待,咨询情况,选择租赁房屋,然后由工作人员联系房主,免费中介,签订租房协议,同时对外来人员进行登记和服务管理工作介绍,并由警务室与出租房屋房主签订《治安责任保证书》。这样一种有组织的租房过程,使出租房主和承租人双方放心,一方面使外来人口租到了满意的房屋;另一方面也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分站掌握了承租人的姓名、性别、婚育、籍贯、职业、来兰时间等基本信息。这种新的服务管理模式把出租房屋的各项安全指标、管理制度捆绑在一起,抓长效、定责任,对租房户实行安全、文明、卫生、环保的服务管理。同时,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分站和社区民警、协管员定期和不定期对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进行清理检查,开展上门服务,纠正违规问题,确保“人来及时登记、人走及时注销”,既有效地深化和落实了“以房管人、分层次管理”制度,又建立形成了“采集及时、信息准确、服务有效、管理到位”的长效工作机制。

十是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责任意识。在“聚元工程”实施过程中,临洮街街道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站统一印制了《致广大 出租房业主的一封信》、《致流动人口朋友的一封公开信》、《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宣传资料》以及《临洮街街道租赁房屋、流动人口治安管理法律法规宣传》等有关条例,并由村社区流管分站分别发放到房屋出租户和流动人口手中,共发放5000份,加大了宣传力度,明确了责任意识。即体现服务又强化责任,有效提高了广大居民群众和流动人口的安全感和责任感,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打算

我辖区面积相对较广,流动人口数量多,人员居住分散、变动频繁,村社区经济实力不足,综治队伍力量薄弱。下一步我们将努力与街道及派出所配合按照“以房管人”的原则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建立和完善“警综平台”,建立户主通报制,由家庭治安联系人负责本院内流动人口信息通报更新,同时在流动人口办理暂住证等证件时,到社区开具证明并登记备案,从而做到人员信息及时更新,准确。为防范打击提供可靠依据。

二○○九年八月十九日

第三篇:2011江苏省政府报告

代省长 李学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在中共江苏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统筹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新步伐。江苏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十一五”时期,是积极应对复杂多变形势、全省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的五年。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导向,好字优先、又好又快推进经济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面落实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见事早、判断准、行动快,迅速出台了加大财税金融支持、扶持中小企业、促进外经贸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呈现出创新引领、增长较快、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903亿元,年均增长1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3046美元提高到7700美元。财政总收入1174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82亿元,年均增长18.6%,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拉动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187亿元,年均增长21.5%,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64.2%。进出口总额4658亿美元,其中出口2706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治淮一期工程基本完成,通榆河北延工程全线通水通航,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具备送水出省条件;电力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4000公里,路网密度居全国前列,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建成通车,长江过江通道达到7个,建成连云港15万吨级深水航道,亿吨港口达到6个,苏南硕放机场改造工程竣工,淮安涟水机场建成通航,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

“十一五”时期,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的五年。坚持调高调优调强取向,制定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启动实施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计划,产业结构明显优化。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224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2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4%提高到33%。新兴产业引领新一轮增长,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万亿元,占工业销售收入的23%。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比“十五”末提高5.1个百分点。物流、金融、旅游等服务业快速发展,苏南地区出现服务业投资超过制造业投资的新态势,南京形成“三二一”产业发展格局。大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4%,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1%。区域创新能力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评价中连续两年保持全国首位。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均完成“十一五”目标。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重要进展。太湖湖体水质持续改善,确保了饮用水供水安全。生态建设深入推进,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提高到20.6%和42%。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保护耕地、保障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气象预测预报、地震监测工作和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加强。

“十一五”时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的五年。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连续七年保持“三农”投入增加、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好形势。2010年粮食总产647亿斤,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三分之一,农业增加值由全国第六位上升为第三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深入实施农村实事工程,解决了1275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大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227万人,转移比重提高到66%。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步伐加快,城市化率达到57%,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8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步伐加快,苏北五年承接500万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过万个,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四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苏北苏中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五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省整体纳入长三角区域范围,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沿海地区发展步入快车道。积极做好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和青海工作,支援四川绵竹灾后恢复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十一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的五年。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国资、民资、外资各展所长,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取得新进展,民营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129家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实施财力下倾的新分税制财政体制,深化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地方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2010年地方金融资产达到1.5万亿元,占全省金融资产总量四分之一以上。直接融资渠道拓展、规模扩大,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加快发展,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39家。价格改革稳步推进,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省市县政府机构和乡镇机构改革基本完成,扩权强县改革有序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逐步深化,重大综合改革试点稳步开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省市县三级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实现县级以上行政机关全覆盖、所有行政权力事项全覆盖、网上行政监察全覆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基本完成。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待遇绩效挂钩全面实行。77%的县(市、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启动。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五年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100亿美元,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新增10家国家级开发区,各类开发园区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境外投资快速增长,对外工程承包保持全国领先。

“十一五”时期,是民生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五年。坚持民生优先,着力办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现实的利益问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4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118元,年均增长10.2%和8.2%。城乡居民就业稳定增加,五年新增城镇就业58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实现城市低保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申请保障性住房和租赁补贴应保尽保。着力构建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均突破千万,社会保障待遇不断提高,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实施脱贫攻坚工程,362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率先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科研院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公共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加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顺利实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范围不断扩大,有线电视和农家书屋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新成绩。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我省体育健儿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成功举办第十七届省运会,第二届青奥会落户南京。扎实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网络逐步健全。扩大基层民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做好信访工作,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和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加强市场监管,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绩效考核连续五年居全国首位。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稳步推进,优抚安置、拥军优属、军民共建活动成绩显著。民防、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档案、史志、参事工作取得新进展,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红十字、慈善事业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在中共江苏省委坚强领导下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苏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人民警察,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江苏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们不仅在应对挑战中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发展成果,而且积累了在复杂环境中推动科学发展的宝贵经验。一是坚持科学发展,突出又好又快的鲜明导向,奋发有为、迎难而进,加快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进程。二是坚持改革开放,以深化改革突破体制束缚,以扩大开放增创发展优势,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三是坚持创新引领,以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以自主创新抢占发展制高点,推动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四是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切实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五是坚持民生优先,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更加普遍、更加充分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产业结构仍然偏重,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增长粗放的状况尚未完全改变。二是发展的协调性需要继续增强,全面小康建设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城乡二元结构仍是制约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还不相适应,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还比较大。三是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管理还不适应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因征地拆迁、环境污染以及不同群体利益诉求等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增多,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四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依法行政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少数政府工作人员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功近利、铺张浪费和消极腐败现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这些问题,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的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根据《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省政府制定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已经提请大会审议。纲要(草案)全面提出了我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经本次大会审议批准后,省政府将作为施政的依据,认真付诸实施。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综观国内外形势,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快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加快实施,为我省更好地发挥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拓展了空间,增添了动力。“十二五”时期,也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清醒认识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切实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影响,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胡锦涛总书记不久前要求江苏“继往开来,坚持‘两个率先’,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为江苏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十二五”时期,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大力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在科学发展道路上铸造新的辉煌。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省综合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在巩固全面小康成果基础上率先进入基本现代化。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万元。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8%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0%。科技创新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下降和二氧化碳、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森林覆盖率达到22%。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城市化率达到63%,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苏北地区人均主要经济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建设和管理全面加强,人民群众普遍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依法行政能力显著增强,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再上新水平。

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必须牢牢把握主题和主线。坚持把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作为发展的主题,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确立发展和富民的鲜明导向,努力使社会生产力有更大发展、综合实力有更大提升、人民生活有更大改善。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自主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加快实现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

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必须深入实施六大发展战略。把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战略,统筹推进科技强省、教育强省与人才强省建设。把创新驱动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共同繁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三大区域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必须认真落实重点任务。提交大会讨论的纲要(草案),对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内需,充分挖掘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巨大潜力,大力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三是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四是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以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拓展发展新空间。五是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以生态省建设为载体,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努力使江苏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人居环境更优美。六是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2011年主要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从总体上看,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同时面临的形势也十分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不牢固,经济运行不稳定因素增多,物价上涨压力加大,外贸出口形势不容乐观,节能减排要求更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艰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进一步凸显。我们既要坚定发展信心,把握机遇、用好机遇,又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紧扣主题主线,突出创新驱动,着力改善民生,注重统筹兼顾,全力以赴稳增长、转方式、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以上,实际利用外资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节能减排指标完成好国家下达的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4%。左右。

实现今年发展目标,要把握全局,突出重点,着力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加大对结构调整、自主创新、“三农”、民生和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和融资平台管理。着力优化信贷结构,积极增加有效信贷投放,保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

加强物价调控监管。把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和储备。严格控制政府管理的调价项目。加大市场价格监管力度,坚决查处恶意炒作、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落实低收入群体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稳定学生食堂饭菜价格,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加大经济运行调节力度。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做好运力调度和运输管理工作,加强煤炭、电力、成品油、天然气供应,保障居民生活和企业正常生产需要。加强劳动力供需衔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和市场拓展问题。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努力培育消费热点,拓展城乡居民多样化消费,完善促进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改善居民消费条件,优化城镇商业网点布局,加大农村市场开拓力度,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流通业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推进流通领域追溯体系建设,保护消费者权益,着力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大力优化投资结构。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促进社会投资稳定增长,重点保证在建、续建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集中力量组织实施200个重点项目,规划储备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项目。在产业方面,着力推进一批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在民生方面,加快推进一批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在生态环保方面,积极推进一批节能环保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在基础设施方面,以铁路、机场、港口、能源、水利、信息为重点,加快推进宁杭、宁安城际铁路、京沪高铁江苏段、铁路南京枢纽站、宿淮铁路、泰州大桥、南京四桥、禄口机场二期、苏南硕放机场改扩建、苏中江都机场、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整治、南水北调一期、新一轮治淮治太等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提升现代化建设的支撑能力。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坚决控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切实提高投资效益。

(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三大计划”,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扶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国内消费升级和科技进步新趋势,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推动新兴产业产品规模化市场应用。围绕纲要(草案)提出的发展新兴产业的目标任务,发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示范基地和省级开发园区、特色产业基地的集聚带动作用,推进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做强做大新兴产业。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水平提升,使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提升商贸、旅游、健身、养老、社区和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改造提升制造业。着力优化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让更多的“江苏制造”上升为“江苏创造”。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继续实施“百项千亿”技术改造工程,加大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力度,重点促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改造提升纺织、冶金、轻工、建材等产业,推动主导产业向高端发展。鼓励支持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大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着力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营造良好环境,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增加研发投入,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和研发队伍。实现政府引导性投入稳定增长、企业主体性投入持续增长、社会多元化投入快速增长,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其中企业研发投入超过800亿元。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着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培育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深化产学研合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源头作用,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共性技术研发,突破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创新和研发活动的组织、技术成果推广和产业化机制上取得突破,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增强开放式创新能力,通过合资、购并和建立海外研发机构,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支持南京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科技创新中心。积极推动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构筑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快构建新型科技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的作用,积极吸引境内外各类资本支持创新创业,扩大创业投资规模。鼓励金融企业扩大科技贷款规模,设立专营机构,支持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科技企业债券等金融产品,鼓励科技企业上市融资。

着力构建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全面实施人才规划纲要。设立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专项资金。深入推进“十大人才工程”建设,加快培养和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用为本、人尽其才,创新体制机制,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优营造良好环境。

(四)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围绕保障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各项政策,落实好“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新增高效农业面积300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80万亩。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市场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确保消费安全。加强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六件实事工程,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巩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守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集中整治。

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着力提升特大城市、大城市功能,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继续完善道路、供水、燃气、环卫等基础设施,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管线管理,提高城镇吸纳人口、集聚产业、扩大就业、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加快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积极开展户籍制度、公共服务等改革试点,有序推进有条件的农村人口落户城镇。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优化村庄布局,有序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

(五)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实现沿海开发新突破。充分发挥沿海城市、港口、岸线、空间资源和政策等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沿海地区开发开放和跨越发展。加快推进沿海港口群建设,开工建设连云港30万吨级航道工程,推进连云港至盐城铁路、南通至上海铁路、临海高等级公路、崇启大桥、盐河航道整治、通榆河东台至长江段航道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加快实施泰州引江河二期、泰东河等水资源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沿海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有序开发利用滩涂,深化部省合作,加快实施滩涂围垦开发重大工程项目,开工建设盐城条子泥匡围一期工程。加快沿海开发投融资平台建设,发行沿海开发企业债券,设立江苏沿海产业投资基金并投入运行,积极争取建立沿海发展银行。

培育区域发展新优势。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相结合,加强沿沪宁线、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加快苏北振兴步伐,大力推进产业、财政、科技、人才“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开发园区,落实好支持宿迁实现更大突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不断增强苏北发展内生动力。大力推动苏中崛起,加快与苏南融合发展,继续实施跨江发展和江海联动,彰显区域特色,构建新优势。全面提升苏南发展水平,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

积极推进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完善合作体系,创新合作机制,深化多领域合作。推进高速铁路网、城际轨道交通和机场体系、干线航道网建设,加强沿海、沿江港口间的资源整合和分工协作。推动长三角北翼城市群规划建设,发挥苏锡常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力度,促进南京建设成为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继续扎实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六)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坚持源头控制、科技支撑、严格监管“三管齐下”,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控制产能过剩行业新上扩能项目。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减排,重点做好年综合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用能单位的节能工作。大力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的节约型城乡建设。推广应用先进节能技术,推进节约用水,积极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培育低碳产业。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有效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促进企业和全社会节能减排。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加快实施“清水蓝天”工程。全面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太湖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快建设南水北调江苏段和通榆河“清水走廊”。加大主要入海河流综合整治力度,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河湖水域保护,继续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整治和备用水源地建设。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加大建筑工地、道路运输扬尘和工业粉尘烟气治理力度,减少大气灰霾污染。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扩大农村环境整治范围,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开展突出环境问题集中整治行动和重金属污染专项治理。积极推进绿色江苏建设,新增造林80万亩和森林抚育150万亩,新增城市绿地34万亩。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山体保护复绿、工矿废弃地恢复治理工程。

广泛开展生态创建活动。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加快实施公益性生态文化工程,开展新一轮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建设环太湖地区生态城市群。积极推行绿色采购制度,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

(七)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完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进一步发挥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激励作用,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积极引进总部性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创新地方金融管理体制,鼓励地方金融加快发展,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向县域延伸,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和各类产业基金,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在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方面,重点推行居民阶梯式水价、电价改革,稳步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在所有制结构调整方面,加大国有企业资源优化整合力度,鼓励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企改革,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统筹推进收入分配、社会领域和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推进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和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无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宿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等项试点。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研究制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评价考核体系。

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实施更加积极主动、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调整出口结构和优化进口结构并重,更高水平“引进来”与更大步伐“走出去”并重,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的领先优势。提高一般贸易、服务贸易、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大力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加快建设苏南服务贸易产业带。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能源原材料进口。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加大招商选资、招才引智力度,吸引外资企业总部、研发、营销、物流中心等功能性机构落户我省,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更多地投向苏北苏中和沿海地区。进一步创新利用外资方式,营造更加开放、公平、便利的投资环境。提升开发园区产业集聚和科技创新功能,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走出去”步伐,完善企业对外投资的支持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收购研发机构、营销网络、知名品牌及上市融资,建立资源开发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开拓经济国际化新空间。

(八)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按照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要求,启动实施城乡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为基本方向,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认真落实最低工资制度,积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实施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非义务教育学校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待遇与绩效挂钩。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大力支持自主创业,使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加强政策扶持,增加转移性收入,加快经济薄弱地区富民和困难群体增收进程。规范分配秩序,努力缩小收入差距。

稳定和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城乡并举,保持就业形势稳中向好。认真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继续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为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促进平等就业,加强劳动关系协调,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稳定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基础上,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全面开展居民医保门诊统筹,稳步提高工伤保险待遇。加快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困难企业职工、大学生参加医保,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人员养老保险遗留问题。切实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和被征地农民保障水平。切实维护城镇拆迁居民合法权益,进一步做好城镇拆迁居民的补偿安置工作。加强各种保障制度的衔接,全面实施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提高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统筹层次,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中的补充作用。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扶持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健全教育、医疗、临时生活等救助制度。发展慈善事业。

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大住房保障专项资金筹集力度,加快住房保障投融资平台建设,优先保证用地供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运营,完善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和政策体系。实行目标管理,落实市县政府住房保障主体责任,努力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和城镇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继续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提高中低价位、中小套型商品住宅比重。严格落实差别化的住房税收、信贷等政策,合理引导住房需求,有效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坚持政府保障与市场供给相结合,逐步形成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九)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加大文化强省建设力度。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入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全面提升公民素质。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共享工程社区基层服务点建设,创建国家和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加强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以出版发行、网络媒体、影视动漫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广泛开展科普活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文学艺术、档案史志事业。做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公共体育事业,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加快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支持南京做好青奥会筹备工作。

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落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规范办学行为,深化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基础教育高水平普及、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等教育内涵提升、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形成。启动实施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建设高校优势学科。大力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大政府对公共医疗卫生发展的投入力度,抓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所有县(市、区)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积极推进县级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建立和完善人口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整合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资源,推广“一委一居一站”社区管理模式,积极打造15分钟社区管理服务圈,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社会志愿者积极性。加强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兴媒体的管理。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群众诉求表达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完善重大政策制定和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推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工作制度化,着力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深入开展信访热点难点问题、安全事故隐患、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环节“三项排查”,努力消除各种不稳定不安全因素,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深入推进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推进公安等部门信息化建设,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解决好影响群众安全的突出问题。落实特殊人群帮教措施,切实做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下转A3版

上接A2版 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严格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作用。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推进“双拥”共建活动,提高优抚安置水平。

各位代表!民生是为政之本。今年我们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办好十件实事:一是加大就业扶持力度。新增城镇就业100万人以上,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6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万人。健全农民就业失业登记、求职登记、创业服务和农村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制度,大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购买5000个公益性岗位,开发18000个就业见习岗位,支持经济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二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新增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15万套(间),新建经济适用住房6万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4万户,完成各类棚户区危旧房改造20万户,解决45万户家庭的住房困难。三是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落实低保标准增长机制,苏北地区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10元以上。四是实施城乡居民健康工程。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65%。扩大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范围。扶持经济薄弱地区44家县(市)医院和200家中心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解决28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五是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提高为小学生每生每年750元、初中生1000元,普通高中、高校每生每年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分别提高到1500元、3000元,将中等职业学校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免学费政策范围。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从2011年春季学期起,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六是推进文化惠民。扩大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范围,进一步做好向经济薄弱地区送书、送戏、送电影工作,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超过77%。七是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300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桥梁1000座,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到96%以上。八是加强养老服务工作。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健全城市“三无”老人供养服务体系。向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尊老金。新建200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九是加大助残力度。对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后生活仍然困难的重度残疾人实施重残补贴金制度,对一户多残、依老养残等特殊困难家庭中的残疾人给予特别救助。十是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程。实现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四、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切实增强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为各类经济主体创造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良好发展环境。把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心放在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上,制定出台强化公共服务的政策措施,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把握大局、促进发展、履行职责、服务人民的能力。

着力提升行政效能。巩固和扩大机构改革成果,加强行政程序制度建设,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绩效管理制等制度,使政府机构运转更为规范协调、工作更加便民高效。扩大政务公开范围,提升政府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水平,做好政府信息发布工作,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要向社会公开,努力实现权力运行规则公开、程序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切实提高各级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评估机制,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坚决制止和纠正决策程序不合法、政策措施不合理导致群众利益受损的行为。提高依法办事能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把严格依法办事贯穿于政府工作各个环节,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重视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建立健全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集中精力抓落实,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开短会、讲短话,切实改进会风、文风,用更多的时间调查研究、真抓实干。突出重点抓落实,按照确定的目标和重点任务,一件一件分解责任,一项一项落到实处。深入基层抓落实,体察民情,倾听民声,尽心尽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深入推进廉政建设。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以规范权力运行为重点,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从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入手,加大对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的查处力度。切实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建设,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费用支出,严格按中央规定加强公务用车配备和使用管理,严格控制各种庆典、节会、论坛活动,严禁公费出国出境旅游。继续深化工程建设领域和“小金库”专项治理。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廉政意识,带头落实廉政准则,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更多地用在民生改善上。我们要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勤勉尽责,清正廉洁,进一步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有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江苏省委的坚强领导,有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坚实基础,有全省上下同心同德、和谐奋进的良好局面,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协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加快富民强省、“两个率先”步伐,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

2010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江苏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

(2011年2月16日)

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各项工作,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转变发展方式取得显著进展,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民生得到持续改善,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综 合

经济运行高开稳走、持续向好,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4090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39.6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21753.9亿元,增长13.0%;第三产业增加值16609.8亿元,增长13.1%。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6.2∶53.2∶40.6。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升,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0354.8亿元,增长38.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6731.4亿元,增长13.0%,占GDP比重为40.9%,提高1.0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六大新兴产业全年销售收入达20647亿元,比上年增长38.0%。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实现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65.2%,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比重为40.2%,分别比上年提高1.1个和0.8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2∶1,收入差距是全国较小的省份之一。三大区域均呈较快发展态势,苏中、苏北大部分经济指标增幅继续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9%。

图1 “十一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与增长速度

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实施重点节能减排项目,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全年关停化工生产企业403家,累计关停5034家。完成“十一五”单位GDP能耗降低率的总目标。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削减3%和2.2%。太湖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年末林木覆盖率达20.6%。

物价水平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8%,涨幅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上涨7.4%,其中猪肉上涨2.6%、油脂上涨3.3%、鲜蛋上涨7.7%、禽上涨6.3%、鲜菜上涨17.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7.3%,其中纺织业上涨10.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上涨16.7%、医药制造业上涨5.4%、化学纤维制造业上涨16.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上涨14.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上涨18.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上涨7.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2.8%,其中燃料动力类上涨19.6%、黑色金属材料类上涨10.3%、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上涨18.4%、化工原料类上涨17%、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类上涨3.1%、农副产品类上涨10.8%、纺织原料类上涨7.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2%。

表1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情况(%)

图2 “十一五”时期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就业形势稳定。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着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和困难群体就业。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0.9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8.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6%。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力推进,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44.1万人。

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事业单位改革逐步推进。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改革稳步进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地方金融机构继续发展壮大。有序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国有企业在改革中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年末全省工商部门登记的私营企业达104.8万户,比上年增长15.0%,注册资本27996.4亿元,增长39.0%;工商部门登记的个体户300.6万户。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有:经济结构仍不尽合理,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资源约束加剧、环境压力加大;内需持续均衡增长存在较大制约,特别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世界经济走向的不确定性较大,对外向度较高的江苏经济影响将更为深刻;城乡二元结构仍是制约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比较明显;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城乡居民增收的基础不够稳固,在就业、医疗、住房、市场物价、劳动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一些突出问题尚待有效解决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全省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强化科技支撑,扎实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连续七年丰收,全年总产量达3235.1万吨,比上年增加5万吨,增长0.2%。其中夏粮1105.3万吨,增长0.2%;秋粮2129.8万吨,增长0.1%。农作物种植结构有所调整。全年粮食面积为528.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0万公顷;棉花面积为23.6万公顷,减少1.7万公顷;油料面积57.4万公顷,减少1.9万公顷;蔬菜面积121.3万公顷,增加6.5万公顷。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9.7万公顷,新增高效渔业面积7.7万公顷,新增设施农业面积8.6万公顷。

图3 “十一五”时期粮食总产量

林牧渔业稳定发展。全年造林面积11.0万公顷。全年肉类总产量366.6万吨,比上年增长6.5%,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24.0万吨,增长4.1%;禽肉产量132.7万吨,增长10.2%。禽蛋总产量190.6万吨,增长2.9%。牛奶总产量57.3万吨,增加3.4%。全年水产品总产量459.5万吨,增长3.7%,其中淡水产品324.0万吨,海水产品135.5万吨,分别增长3.6%和3.9%。

表2 主要农产品产量情况

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全省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农业生产条件、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81.8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4万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937.3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3.3%。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登记成员达253万户,入社农户比例达42%,出资额490.4亿元,三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全面实施新一轮农村六件实事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跃上新台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运行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223.8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轻、重工业增加值6019.1亿元、15204.8亿元,分别增长14.6%和16.6%。国有工业增加值1319.4亿元,增长11.1%;集体工业增加值266.9亿元,增长4.2%;股份制工业增加值9709.4亿元,增长15.9%;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8683.9亿元,增长16.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2729.1亿元,增长13.6%;私营工业增加值6971.4亿元,增长17.9%。

图4 “十一五”时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与增长速度

企业效益大幅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0635.0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实现利税8897.2亿元,增长34.9%;实现利润5705.9亿元,增长43.6%。企业亏损面8.6%,比上年末下降3.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86.9亿元,下降34.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41.0,提高18.9个百分点。

先进制造业增长较快。在规模以上工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6449.0亿元,比上年增长35.0%;医药制造业产值1399.1亿元,增长28.6%;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3218.4亿元,增长32.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8689.6亿元,增长33.1%;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6108.3亿元,增长29.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12951.5亿元,增长25.3%。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实现工业新产品产值7853.8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在列入统计的75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保持增长的有56种,下降的有19种。

表3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情况

建筑业持续发展。全省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009.8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全年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323.6亿元,增长20.1%;竣工产值9246.0亿元,增长13.2%,竣工率达75.0%;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为20.4万元/人,上升7.4%。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8534万平方米,增长18.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5929万平方米,增长6.1%,其中住宅竣工面积30937万平方米,增长6.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186.8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7418.9亿元,增长22.1%。在全社会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5285.8亿元,增长20%;外商港澳台经济投资3019.6亿元,增长12.5%;民间投资14881.4亿元,增长25.5%,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投资8433.1亿元,增长22.7%。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64.2%,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图5 “十一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增长速度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55.2亿元,比上年增长22.5%;第二产业投资8250.8亿元,增长21.7%;第三产业投资9113.0亿元,增长22.4%。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投资8196.3亿元,增长22.5%。其中,制造业投资7645.9亿元,增长25.8%;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188.3亿元,增长44.6%,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26.7%。主要工业行业投资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825.9亿元,专用设备制造业525.4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767.1亿元,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904.4亿元,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54.7亿元,分别增长27.4%、26.5%、48.9%、50.9%和50.4%。第三产业投资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973.1亿元,增长14.2%;房地产开发投资4301.9亿元,增长28.9%;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投资114.3亿元,增长15.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1455.5亿元,增长17.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156.5亿元,增长25.7%。

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加大。新开工项目中亿元项目个数、完成投资为2040个和2956.0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67.4%和59.7%。200个省级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一批重大项目顺利竣工或加快推进。江都至海安、无锡至张家港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南京地铁1号线南延线、2号线东延线建成投入运营,3号线开工建设;淮安涟水机场正式通航,无锡硕放机场飞行区扩建工程基本完成;连云港港疏港航道工程全线贯通;南汽轿车及发动机、无锡海力士三期、镇江恒神碳纤维、张家港道康宁有机硅、徐工机械基地、盐城华锐风电设备等项目顺利竣工;“川气东送”管道建成并实现供气,如东LNG外输管线与冀宁联络线和西气东输一线全面贯通,田湾核电项目建设继续加快推进,海上风电加快发展。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城乡市场均保持良好增长。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11965.5亿元,增长19.2%;乡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1516.8亿元,增长15.1%。按消费形态分,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2207.2亿元,增长18.5%;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275.1亿元,增长20.1%。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全年实现商品销售额20185.8亿元,增长29.4%,其中批发业15321.8亿元,零售业4864.0亿元,分别增长30.2%和26.7%。

热点商品销售旺盛。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的消费品中,金银珠宝零售额140.7亿元,比上年增长40.2%;汽车零售额1630.0亿元,增长38.4%;石油及制品零售额786.8亿元,增长35.2%;通讯器材零售额84.2亿元,增长25.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535.8亿元,增长23.1%;中西药品零售额303.6亿元,增长23.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额461.8亿元,增长21.7%;食品、饮料、烟酒零售额662.4亿元,增长19.4%。

图6 “十一五”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增长速度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并逐步迈上新台阶。全年进出口总额465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5%。其中,出口2705.5亿美元,增长35.8%;进口1952.4亿美元,增长39.9%。

图7 “十一五”时期进出口总额与增长速度

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增加。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1883.4亿美元和1256.9亿美元,分别占出口总额的69.6%和46.5%。其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出口840.1亿美元,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66.8%。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923.2亿美元,增长31.1%,占出口总额的71.1%。私营企业出口额为483.4亿美元,增长55.0%,占出口总额的17.9%。对欧盟、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出口额分别为698.1亿美元、583.4亿美元、254.6亿美元和179.5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1.6%、29.2%、30.1%和26.2%;对东盟、韩国、中国台湾省市场出口额分别为210.7亿美元、137.2亿美元和71.9亿美元,分别增长26.3%、36.0%和46.7%;对拉丁美洲、非洲、俄罗斯出口额分别为145.5亿美元、63亿美元和36.5亿美元,分别增长61.4%、32.9%和105.0%。

表4 进出口贸易主要分类情况

吸引外资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利用外资结构不断改善。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661家,新批协议外资568.3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28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新批及净增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660个。全年服务业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490家,协议外资140.7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81.5亿美元,增长22.8%。开发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全省开发区完成进出口总额3585.9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2027.3亿美元,分别增长37.1%和36.2%,占全省总量的77.0%和74.9%;实际到账外资222.3亿美元,增长16.6%,占全省总量的77.9%。

图8 “十一五”时期实际利用外资与增长速度

“走出去”势头迅猛。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408个,比上年增长22.9%,中方协议投资21.8亿美元,增长104.6%。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62.1亿美元,增长23.3%;完成营业额59.7亿美元,增长17.5%。

七、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业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货物运输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2.7%和17%,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增长13.1%和18.6%。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5.9亿吨,增长19.6%,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2.4亿吨,增长18.2%。港口货物吞吐量中,集装箱吞吐量达1134.6万标准集装箱,增长29.2%。年末全省公路里程15万公里、新增6504公里,年末高速公路里程4059公里。铁路营业里程1907.8公里,铁路正线延展长度2922.2公里。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567.7万辆,净增109.6万辆,分别增长23.9%和29.1%。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434.6万辆,净增96.3万辆,分别增长28.5%和28.6%。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288.6万辆,净增72.1万辆,分别增长33.3%和27.8%。

表5 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运输量

邮政电信业平稳发展。全年邮政电信业务总量2194.6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88.3亿元,电信业务总量2006.3亿元,分别增长21.5%和20.9%。邮政电信业务收入798.2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11.1亿元,电信业务收入687.1亿元,分别增长22.7%和7.3%。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4288.2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498.8万户,减少163.6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527.8万户,乡村电话用户971万户。住宅电话用户1759万户,减少116.3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5916.7万户,净增976.4万户。全省电话普及率达109部/百人,比上年增加10部/百人。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3.3万公里,新增0.1万公里。年末互联网用户1081.3万户,新增120.4万户。

旅游业发展加快。全年国内旅游人数35518.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5%;国内旅游收入4287.9亿元,增长24.3%。全年入境旅游人数653.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4%。其中外国人473.5万人次,增长19.6%;港澳台同胞180.1万人次,增长12%。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7.8亿美元,增长19.1%。旅行社组织公民自费出境旅游49.7万人次,增长44.5%。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表6 全年财政收入分项情况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原口径财政总收入达11743.2亿元(不含海关代征两税和关税等),比上年增长39.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79.9亿元,增长26.4%,增收851.1亿元;基金收入3564.3亿元,增长100.4%。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一般预算支出4843.8亿元,同比增长18.6%;基金预算支出3340.4亿元,增长95.3%。全年教育支出854.6亿元,同比增长25.6%;公共安全支出321.0亿元,增长12.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55.4亿元,增长18.8%;城乡社区事务支出605.2亿元,科学技术支出146.8亿元,分别增长27.4%和25.5%。

金融市场稳步运行。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0134.3亿元,比上年少增1670.2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增加3253.9亿元,少增105.4亿元;企业存款增加2054.1亿元,少增3636.7亿元。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6824.3亿元,比上年少增2313.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998.3亿元,多增439.1亿元。

表7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情况

图9 “十一五”时期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与增长速度

证券市场交易稳定。年末全省境内上市公司由上年末的128家增加到169家,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筹集资金791.8亿元,其中首发融资470.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521.0亿元和378.1亿元。全年证券经营机构股票交易额76897.2亿元,比上年增长5.8%;期货经营机构代理交易额215753.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4%。境内上市公司总股本900.0亿股,比上年末增长36.7%;市价总值13867.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6.3%。年末共有证券公司5家,证券营业部306家;期货公司11家,期货营业部74家,证券投资咨询机构3家。

保险事业规模扩大。全年保费收入1162.7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其中,财产险收入311.9亿元,寿险收入780.4亿元,分别增长36.6%和26.0%,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70.4亿元,比上年增长17.5%。赔付额251.8亿元,比上年下降8.0%。其中财产险赔付134.4亿元,增长5.5%;寿险赔付92.4亿元,比上年下降26.0%;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25亿元,增长17.8%。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4%。全年申请专利23.6万件,比上年增长35.3%,其中发明专利5.0万件,增长58.2%;授权专利13.8万件,增长58.5%,其中发明专利7210件,增长35.5%。企业专利产出大幅提高,全省企业共申请专利12.5万件,授权专利7.2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57.4%和53.3%。全省有46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其中自然科学奖4项、技术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奖41项。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0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17.1亿元,比上年增长12.4%。

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组织实施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158项,总投入12.7亿元。全省按国家新标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3093家。当年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4923项,国家重点新产品201项,自主创新产品516项。已建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77个,其中当年新建9个。全省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9522亿元,比上年增长21.9%。

科技研发投入比重继续提升。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84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1%。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68万人,其中研究与发展(R&D)人员38万人。全省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98人。各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6300个,其中政府部门属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149个,高等院校属科研机构450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办科研机构2350个。已建国家和省级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重大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科技基础设施2048个,比上年增加987个,经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1个。

质量检验得到加强。全省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177个,国家检测中心31个;监督抽查产品314种,比上年增长19%。共有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4个,完成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企业8558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59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499.6万台件,下降13%;制定、修订地方标准239项。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24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3.3万人,在校生164.9万人,毕业生47.9万人;研究生教育招生4.3万人,在校研究生12.6万人,毕业生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2%。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102.0万人(不含技工学校)。小学在校生年巩固率达100.01%,初中在校生年巩固率达98.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6%,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7.5%。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6%。特殊教育招生0.5万人,在校生3.0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05.7万人。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各级各类学校政府财政经费投入不断加大。

表8 各类教育招生和在校生情况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艺创作、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新成绩。年末全省共有文化馆、群众艺术馆117个,公共图书馆109个,博物馆182个,档案馆168个,向社会开放档案366万卷(件、册);共有广播电台14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1座,电视台14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99%和99.88%。有线电视用户1885.9万户,比上年增长9.3%。生产故事影剧片13部。全年报纸出版27.1亿份,杂志出版10051万册,图书出版52290万册。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096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447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176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03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7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24.8万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2.9万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2.9万人,注册护士12.3万人,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卫生技术人员0.7万人,妇幼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0.5万人。乡镇卫生院1283个,床位5.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5.8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95%以上。

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全省运动员在第十六届亚运会等重大国内、国际比赛中,有160人次获金牌,142人次获银牌,105人次获铜牌。成功举办第十七届省运会,南京成功申办2014年青奥会。

十一、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能力提高。年末全省设立自然保护区31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56.5万公顷。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重要进展,水资源供给和水环境保护能力明显加强,太湖湖体水质持续改善,实现了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工业废水排放总量25.2亿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26855.7亿标立方,工业粉尘排放量16.1万吨,空气质量监测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11个。

安全生产事故下降。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全年发生各类事故19712起,死亡5729人,同比事故起数下降2.46%,死亡人数下降2.42%。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140人,下降16.67%。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根据对城镇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944元,比上年增长11.6%,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7.8%;人均消费性支出14357元,增长9.2%,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36.5%。根据对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9118元,比上年增长13.9%,增幅自1997年以来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543元,增长12.7%,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8.1%。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3.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6.3平方米。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实现城市低保家庭申请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应保尽保、低收入家庭申请购买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补贴应保尽保。

图10 “十一五”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增长速度

图11 “十一五”时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增长速度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921.4万人(含参保离退休人员)、1843.3万人(含参保退休人员)和1153.8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49.7万人、142.2万人和74.6万人。年末享受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418.0万人,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退休人员441.5万人。年末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均达97%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96.8万人,比上年增加66.9万人。

注: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人口统计数据详见另行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

坚定不移朝着“两个率先”目标奋勇前进

立足新起点,迈向新征程。在全省人民的热切关注中,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在顺利完成各项议程后胜利闭幕了。我们对“两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会议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新要求,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开得很成功,是一次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大会,是一次民主和谐、团结奋斗的大会,是一次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的大会。会议期间,代表委员聚民意、汇民智,讲大局、议大事,重实际、求实效,既充分肯定我省“十一五”以来取得的成绩,认真总结经验,又科学把握“十二五”形势任务,积极建言献策。审议和讨论的过程,成为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过程,成为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两个率先”和“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上来的过程。

省委书记罗志军在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所作《同心协力开创江苏科学发展新局面》的讲话,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求真务实,令人鼓舞,为再接再厉、乘势而上,继往开来、奋发有为,坚定不移朝着“两个率先”目标奋勇前进明确了努力的方向。省人代会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和 “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了今年乃至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充分体现了中央精神和江苏实际的紧密结合,长远部署与近期安排的紧密结合,兼顾全面和突出重点的紧密结合,连续性和创新性的紧密结合。会议选举产生的新的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和省政协常委会的领导人员,肩负重任,众望所归。这次“两会”,必将鼓舞和激励全省人民,同心协力,奋发进取,坚持“两个率先”,在新起点上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开创新局面,必须全力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抢抓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在这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全力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升级“三大计划”,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毫不动摇地走创新驱动之路,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不懈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要大力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把科教与人才强省作为基础战略,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着力构筑江苏长远发展的战略优势。

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开创新局面,必须坚持富民优先,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生连民心,民心聚民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最重要的是增加居民收入。从今年起,我省将实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按照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者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要求,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为基本方向,拓宽增收渠道,突出农民增收、职工工资增加和困难群体帮扶等重点,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减轻老百姓在上学、看病、养老等方面的负担。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好民生改善,像落实经济指标一样落实好民生指标,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开创新局面,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开放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动力。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方向,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统筹推进收入分配、社会领域和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要主动顺应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准确把握江苏在国际分工中的新定位,坚持调整出口结构和优化进口结构并重、更高水平“引进来”与更大步伐“走出去”并重、提升开发园区的产业集聚功能和科技创新功能并重,进一步强化开放优势,拓展开放空间,优化开放环境,不断提高江苏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开创新局面,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起建设美好江苏的强大力量。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干部、鼓舞群众,用江苏发展的美好前景激励人心、凝聚力量,进一步打牢全省人民推进“两个率先”的思想基础,把“十二五”的目标任务、发展思路、重大举措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要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破除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营造奋发向上的社会氛围,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在全社会形成凝心聚力促发展、开拓进取创一流的生动局面。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生活上关心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优良作风,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扎扎实实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

今年是“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学习好、贯彻好这次“两会”的精神,把思想统一到“两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大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调动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鼓足干劲,开拓进取,全力以赴稳增长、转方式、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为“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继续走在全国科学发展的前列,完成历史赋予江苏人民的神圣使命。

展望未来,前景光明;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倍加珍惜历史提供的难得机遇,倍加珍惜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同心同德,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向着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以更加坚实的步伐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四篇: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经营性塔陵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81002

【发布文号】苏政办发[2000]37号 【发布日期】2000-05-09 【生效日期】2000-05-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经营性塔陵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

(苏政办发〔2000〕37号2000年5月9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近几年来,为了推进殡葬改革,解决骨灰出路问题,全省各地积极推行骨灰寄存、骨灰树葬和撒骨灰等少占地或不占地的骨灰处理方式,先后建造了一批经营性塔陵。目前,全省经过国家民政部、省民政厅审查批准,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经营性塔陵共有22处。塔陵建设既解决了骨灰出路问题,又节约了大量土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对推进殡葬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全省经营性塔陵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少数地方兴建塔陵规划布局不尽合理,审批把关不严,疏于管理;一些塔陵经营单位在经营中严重违反有关规定,搞虚假广告、违规销售、非法传销,致使众多客户盲目购买;少数塔陵经营者甚至搞不法经营,利用短时期内获得的巨额预售款,搞虚假出资,大肆挥霍,非法抽逃、拆借、侵占、挪用塔陵建设资金,使得有些塔陵工程一度停工,建设迟缓,广大客户利益受到不同程度损害。1997年下半年以来,部分客户上访集访不断,严重干扰了党政机关正常的办公秩序。为强化殡葬管理,开展优质服务,推进殡葬改革,现就经营性塔陵建设和管理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一、严格把好建设审批关。经营性塔陵建设必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选址。苏南地区现有经营性塔陵较多,在骨灰寄存塔位尚未基本销完之前,不再批准新建塔陵项目。凡未经国家、省民政部门审查批准的经营性塔陵(园),应立即停止建设,进行清理整顿,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二、二、严格控制骨灰墓葬发展,积极引导群众采取骨灰寄存方式。各地要认真贯彻执行苏政办发〔1999〕129号文件规定,今后5年内,苏南五市不再发展新的经营性公墓和增设新的墓区。批准已建的经营性公墓不得扩大建设规模。农村公益性公墓不得对村民以外的其他人骨灰安放提供墓穴用地。

三、三、加快已批在建塔陵建设。各级民政、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在建塔陵项目建设的督促检查,保证工程建设质量,保证按期完成建设任务,保证销售出的塔位及时兑现。对少数塔陵建设资金不落实的项目,应及时予以撤销。工程竣工须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展经营业务。

四、四、切实加强经营性塔陵的管理。今后,全省在建塔陵或未经批准经营的塔陵,一律不得再预售骨灰寄存塔位。经批准经营的塔陵,必须自觉接受民政、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的管理和监督,依法经营,规范销售,严禁传销、炒买炒卖塔陵塔位,严禁以虚假宣传诱骗客户购买塔位,严禁利用封建迷信活动招揽客户。

五、五、妥善处理塔陵建设和经营中的遗留问题。各塔陵经营单位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以对群众利益负责的态度,认真研究处理方案,多形式、多渠道地解决以往预购较多塔位客户的实际困难。

(一)因塔陵建设迟缓未按期交付使用,客户另选地方安放骨灰的,依据客户提供的有效证明材料,塔陵经营单位应按原价退款。

(二)预购较多塔位的客户,与塔陵经营单位协商,可以委托塔陵经营单位代销;也可以自找对象转让,塔陵经营单位免费帮助办理转让手续。

(三)有条件的塔陵经营单位与购买塔位数量较多的客户,在自愿、协商的原则下,可采取塔位寄存权转为股份经营权,吸收客户参与经营,并以合同形式确立各方权利和义务关系。

(四)鼓励其他经营单位或个人参与投资建设、经营现有塔陵,或筹集资金收购客户手中多余塔位,减轻目前客户的经济困难。同时,积极引入新的经营管理机制,适当放开骨灰寄存塔位的销售价格,提高塔陵经营单位的效益。

(五)凡经批准对外经营的塔陵经营单位,应尽快开展经营业务,并在每月实际销售客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回购少数家庭特别困难客户的多余塔位。

(六)各地查处塔陵经营单位违法违纪案件中的罚没款,可作为原塔陵经营的周转金,专门解决客户的特殊困难。

六、六、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塔陵工作的领导。塔陵建设是殡葬改革的重要内容。各地要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以及接待来访、邀请客户现场参观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殡葬改革的意义,让广大群众知晓塔陵建设是殡葬改革的方向,了解塔陵的建设、设施、管理等情况,从而增强群众对塔陵经营单位的信任感,争取广大客户配合做好经营管理工作。塔陵建设和经营中遗留问题较多的地方,有关市、县政府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积极协调处理有关问题,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力争在较短的时期内,妥善处理好塔陵建设和经营中的遗留问题,使塔陵健康发展,有序管理,让广大客户安心放心。

特此通知,请认真贯彻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总结

xxx镇xxx年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按照xxx流管办的工作要求,结合xxx镇实际,镇流管办工作领导小组、镇流管办科学筹划,精心组织,不断健全机构建设,强化工作保障,完善工作制度,深化管理,我镇的流动人口常态化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各办所联动初见成效,流管工作为社会经济服务的职能正在发挥成效,截止目前,全镇共采集流动人口信息xxx条、房屋信息xxx条、出租房屋信息xxx条、大型用工单位信息xxx条,流出人口xxx人,空巢老人xxx人,留守儿童xxx人,返乡人员xxx人。

一、强化组织机构建设,确保工作快速高效的推进 为认真落实xxx政府关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各项要求,充分发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xxx镇多次召开党委会议,专题研究、安排部署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一是领导重视,充分发挥镇流管办领导小组协调职能。党委、政府将流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召开了全镇流管工作专题会议,动员部署推进工作。

二是职责明确,为顺利完成我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xxx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并成立了以镇长为主

任,流管办分管领导xxx、派出所xxx为副主任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xxx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工作的组织领导,在镇办设立镇流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各村(社区)流管工作的日常运行指导和督促检查工作。各村(社区)也按要求,成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站,指定专人任站长、具体负责本村(社区)流动人口推进工作。确保了流动人口推进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责任落实,为流动人口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三是广泛发动,动员基层干群参与流管站点建设。信息采集的基础性决定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我镇广泛动员基层干部群众参与流管工作,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同时,充分利用村(社区)干部、驻村大学生的优势,提高村(社区)信息采集工作效率,落实采集质量管控责任,解决在信息采集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目前,我镇共设工作站xxx个,采集点xxx个,采集员xxx人,录入人员xxx人。

二、落实工作保障,确保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落实经费保障。镇党委、政府将流动人口工作经费保障纳入财政保障,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经费实行实报实销,全年共使用流管工作经费xxx元,其中市下发经费xxxx元,镇财政安排xxx元。

二是落实硬件设施。各村(社区)利用现有办公条件,整

合资源,全力做好三级流管机构硬件建设。落实了办公场所,配齐了基本的办公设施。

三、完善制度,落实措施,推进有序

一是建立宣传发动制度。我镇流管办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流管工作宣传措施,以张贴宣传公告、发放至辖区村(居)民公开信、村(社区)广播等形式向各村(社区)群众广泛宣传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及相关政策法规,以会议、座谈等方式对各村(社区)居民、店铺、餐馆、企事业单位等开展多层次宣传动员工作,实行宣传工作的全覆盖。

二是建立业务培训制度。为确保入户登记质量,使信息采集员熟悉掌握基本信息调查表的填写要求,在采集工作中确保数据完整、准确,镇流管办多次对我镇辖区内的村(社区)流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培训人员达xxx余人次。在后期录入工作进行前,为了确保录入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录入的效率,对从事录入工作的村大进行了集中培训,确保了每个录入员都能准确地录入信息。

三是建立日常信息采集录入制度。在信息采集上,主要依靠村(社区)兼职协管员(即村社区流管站站长、村大学生、组长等)深入每村(居)民家中进行信息采集录入。

四是建立信息质量监控制度。为强化督导检查,镇流管办明确了各级职责,细化了督导检查方式、内容、方法和要求。

我镇流管办采取周巡查、月督查形式,强化对村(社区)信息采集和工作台帐进行倒查,及时对错误和漏采信息进行纠正。

五是建立目标考核制度。我镇把流管工作纳入到村(社区)目标考核。

六是建立三级巡查制度,确保镇、村(社区)日常巡查工作落实,按照时间节点积极开展工作,强化对用工单位、出租房屋的管理,强化对流动人口的法制教育,收集日常工作动态和反馈信息。

四、信息共享,深化管理,优化服务

一是以联席会议促进流管工作推进。一年来,我们定期进行信息研判撰写《xxx流动人口基础信息分析报告》,并通过每月30日召开的流管工作联席会议,把分析研究成果应用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具体工作中,不断完善管理服务措施。

二、建立信息传递、应用、反馈机制。镇流管办每月对辖区流入、流出、房屋、出租房屋、用工单位等信息进行分类,并传递给镇相关办所。各相关办所也结合分析报告,有针对性的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手段,为流动人口提供好公共服务,形成了“主动参与、部门联动、信息共享”的基础信息分析应用格局。

三是以流管推进促进社会管理。各办所及镇党委政府依托信息平台,从了解流动人口结构、来源地及现状入手,分析生

活规律及流动特点,掌握流动人口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不断创新举措实施对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

下载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通知(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通知(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县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情况汇报大全

    全县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XX县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情况汇报XX县地处XX市、XX市、XX市、XX市四市交界处,境内有XX铁路、XX高速、XX二级公路以及通往四市的各等级公路通过,交......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心得

    入职快一年的时间,从刚开始对外口协管员的不了解,到现在正确的了解到作为一个外口协管员对外口协管员管理工作心得一、主要特点 (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不断强化组织领导 我......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王明口镇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从服务于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按照“党政统一领导、......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省政府有关会议的通知(精选)

    【发布单位】81002 【发布文号】苏政办发[2001]89号 【发布日期】2001-07-13 【生效日期】2001-07-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苏省......

    江苏省政府关于调整征地补偿标准的通知

    江苏省政府关于调整征地补偿标准的通知 (2011年4月8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为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被征地农民......

    117江苏省政府关于贯彻实施《失业保险条例》有关问题的通知

    江苏省政府关于贯彻实施《失业保险条例》有关问题的通知 (苏政发〔1999〕107号 1999年12月17日)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失业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258号,以下简称《条......

    江苏省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81003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9-10-20 【生效日期】1999-10-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苏省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办......

    江苏省政府出台《消防工作考核办法》

    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2013年7月1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下发《消防工作考核办法》,要求各地认真贯彻执行。考核结果将作为对各市政府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