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城市建设学校事业单位法人治理改革试点汇报材料15.3.18

时间:2019-05-13 05:46: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兰州城市建设学校事业单位法人治理改革试点汇报材料15.3.18》,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兰州城市建设学校事业单位法人治理改革试点汇报材料15.3.18》。

第一篇:兰州城市建设学校事业单位法人治理改革试点汇报材料15.3.18

兰州城市建设学校

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总结材料

一、学校基本情况

兰州城市建设学校是经甘肃省人民政府于1984年6月批准成立,是西北地区目前唯一的一所土建类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开设建筑工程施工、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工程造价、工程测量、建筑设备安装、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楼宇智能化等专业,并设有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和兰州市第二十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隶属于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学校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市级精神文明单位、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1月15日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我校成立兰州技师学院;2011年11月21日经兰州市教育局批准由我校牵头成立了兰州建设职业教育集团;2013年经教育部批复为第三批千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建设学校之一。

学校经甘肃省建设厅、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审核认定具有建筑行业培训资质,承接建设系统专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劳务人员等各类资格性上岗证培训和技能性技术等级培训等工作。学校为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项目院校、甘肃省再就业培训定点机构、兰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

学校占地116亩,建筑面积达到7万多平方米,分为教学、生活和实训基地三个区域,2栋教学楼、4栋宿舍楼、1栋综合楼、1栋图书馆、礼堂餐厅浴室锅炉房等生活设施齐全,学生住宿实行公寓化管理。学校建有楼宇、轨道、电气、土工等实验、实训室24个,仿真钢筋骨架模型、土建安装、野外测量实训基地各一处,有11个计算机室,62间标准教室全部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300米全塑胶跑道、人工草坪足球场、硅PU标准篮球场、标准排球场等,各类体育器材、健身器材齐全。学校图书馆藏书量达17万余册,阅览室有各类报刊、杂志200余种,并建有先进的电子阅览室和智能借阅系统,在兰州市中职学校中处于一流水平。

学校现有教职工142人,其中,中、高级职称76人,本科学历人数占全体教师的91.4%以上,硕士学位教师13人。

二、按计划推进试点工作

自2012年被甘肃省编办确定为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单位以来,在省、市编办的工作指导下,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国办发[2011]37号)、国家事业单位管理局《关于印发<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国事登函[2012]4号)及《甘肃省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甘机编办发

[2013]16号)等文件精神,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并按照《甘肃省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推进计划》,(兰机编办字[2013]146号),《兰州城市建设学校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起草了《兰州城市建设学校理事会章程》,推荐了《兰州城市建设学校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理事会名单》,积极开展并完成各阶段性的试点工作。

三、试点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一)更新办学理念

法人治理结构试点激发了学校自主办学的活力,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指出“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更加鼓舞了我校“5+1”成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其中“5”是指“练就一副好身体、书写一手规范字、取得一个毕业证书、取得一个岗位证书、取得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加“1”是指考取一所高职院校,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建筑工程施工、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工程造价、工程测量”四个专业被兰州市教育局分别评为品牌专业,每年的新生入学人数在1300人以上,最高达到1700人,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6%。

(二)制度建设趋于完善

学校在多年教学管理的基础上,以法人治理试点为契机,对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了系统的归整和完善,并于2014年重新编制完成了《兰州城市建设学校管理制度汇编》,使学校管理更加规范化。

(三)行政管理——以“人”为本

1、中层干部管理——能上能下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对19个科室干部实行聘任,动态管理,能上能下,将积极向上,思想政治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的教师提拔到管理岗位,极大地激发了管理团队的思想和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2、教师队伍管理——评聘分离

教师队伍建设注重业绩和实效,将教师的工作量、教学教研成果、获得表彰和荣誉与考核挂钩,将考核与职称晋升挂钩;并且在每年的聘任工作中实行淘汰竞聘,评聘分离,促进了教师的上进心和业务能力提高。

(四)学生管理——育“人”为首

1、实行全员值班,全天管理

为了加强校园管理,应对处理突发事件,学校制定了《值班管理制度》,实行全员值班制,分层分级管理。实施校领导、中层干部、教职工和保卫科干事“四级联动”的值班管理模式。

2、以“两个课前十分钟”为重点,加强学生上课管理 上、下午第一节课前的两个十分钟,是班主任每天必须坚守的“两个课前十分钟”,通过经常性的接触学生,使教师与学生加强思想交流、感情培养,达到育人目的。

3、以主题班会为主,加强“育人”教育

每周五下午为各班召开班会时间,学校拟定班会主题,班主任主持召开,加强“育人”教育,增强班级凝聚力。

4、建立学生成长档案,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成长过程。学校在全国率先创新实行《学生成长档案》手册,通过学生记、老师评、家长反馈,记载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成长烦恼等,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教学管理——强“技”为重

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首先,使教师从教“教材”尽快转变为教“学生”,深化强技为重的教学理念,使教学过程为学生掌握技能服务。

其次,从以“说”为主转变为以“做”为主,变学生听课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的技能培养过程。

第三,对学生以“考试”为主转变为以“考核”为主,改变学生“以背应考,考后全忘”的现状,使学生的学习以技能掌握为目标。

2、鼓励教师用自己的书教自己的学生

为了有力地实现学校特色教育改革,学校在全国示范校建设中提出的校本教材开发之前就已进行学校的教材改革,自2007年至今,已相继完成《建筑工程计算与计价》、《建筑设备施工技术》、《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等23本教材,并已正式出版,全部投入使用。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应用,使

学校的技能教育更加灵活,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学习跟上时代的发展。

3、实施“双证书”教育,直接为就业服务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学校实行“双证书”制度,在学生毕业时,必须考取一个职业资格证书或一个技能岗位证书,并与毕业证书挂钩,使学生具有一技之能,进入社会竞争,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4、实施“三校生”考前辅导,做好“中高职”直通车服务

国家实行三校生高考政策以来,学校进行了广泛积极的宣传,并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通过选拔考试,组成辅导班,抽调教师免费进行考前辅导。近三年参加辅导的学生成绩优异,高考上线率达到100%。

5、以赛促学,加大校内技能大赛项目开发

学校在全国及省、市技能大赛的引领下,积极开发校内技能大赛项目,逐步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的学习氛围。近几年,在全国大赛项目的基础上,学校逐步开发出工程识图、工程算量、工程测量、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架子工、钢筋工、电气照明等十多项校内技能大赛项目。通过各类校内技能大赛的开展,使职业教育更加富有活力和特色,同时,我校选手在省、市、直至全国比赛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

四、存在问题

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过程中,学校依法运作,积极实现自我管理和开拓创新,在大胆尝试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一)学校人员编制严重不足,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学校在建校初期,编制160人,学生远期规模800人,从1989年至今,编制规模再没有发生变化。近年随着教职工新老更迭,学校现在实际人数142人,其中专兼职教师107人,学生人数接近5000人,学生规模在学校规划的5倍以上,按照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职成[2010]12号):师生比1:20,我校应有专任教师250人,学校缺编人数达到100人左右。

为了完成教学工作,学校教职工普遍超负荷工作,虽然他们爱岗敬业,默默奉献,但是繁重的工作必然影响教学准备和教学质量,学校每天只有6节课,每周总计28节授课时间,但是教师周课时16节是普遍现象,有个别专业教师授课每周达到24节,学校为解决这一问题,每年招聘40多名外聘教师,虽然多数达到研究生水平,但是教学经验和学生管理能力都很欠缺,对教学质量造成很大影响,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二)事业单位理事会成立之后与政府相关部门关系的协调问题。

根据《事业单位法人治理准则》规定:事业单位理事会是事业单位的决策和监督机构,而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又要对事业单位进行间接、宏观管理。试点单位与这两个机构在管理上怎么协调、衔接,可能是试点单位是否正常运行的关键。同时试点单位与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教育局、建设局在改革及运行中同样会遇到各类问题,这些问题由谁协调、怎样协调,这是影响改革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按照省市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计划,学校将划归兰州市教育局统一管理,按照中共兰州市委、兰州市人民政府,兰发[2015]2号文件精神,移交工作已经开始准备,学校法人治理与归口管理同样存在着协调问题。

(三)人事制度改革中低职高聘,高职低聘的问题。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是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这就涉及到低职高聘和高职低聘的人事管理制度,特别是低职高聘人员的待遇通过什么方式解决?这些改革与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工作将如何协调运行?是此项改革的难点。

(四)分配制度改革中的责、权、利如何进一步科学划 分、考核及兑现。

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的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

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的收入分配制度。教职工在工作中的责、权、利如何进一步科学划分,工作成绩怎么考核?考核的结果怎么在收入分配中体现?收入通过什么渠道兑现?这都是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分配机制与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的开展与协调发展,同样也是此次改革中比较棘手的问题。

(五)改革试点的相关政策与国家、省、市职业教育政策的衔接问题。

此次改革试点的目标是成立事业单位理事会,且理事会是事业单位的决策和监督机构。而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这两个政策在将来试点工作中怎么衔接、怎么落实,是否冲突?

五、对策与思路

法人治理结构是一种尝试,学校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实践和探索,从学校管理、教学实践、招生就业、制度建设等方面总结和提高,对于机构编制、劳动报酬、激励机制等问题仍然需要上级部门的协调解决和大力支持。

总之,我校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多方面都在尝试,有许多政策性问题需进一步理清,还需要进一步学习相关事业单位改革的国家及省、市文件精神,在这过程

中肯定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将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从而推动我校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2015-03-24

第二篇: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浅析

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浅析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现象,对事业单位的改革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事业单位改革的成效并不明显,从体制上讲,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构建是其它改革的基石,通过分析事业单位治理结构的缺陷,提出总体构思。

目前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

1、政事不分。事业单位隶属于政府部门,政事边界不清,功能定位不明,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既存在“越位”又有“缺位”问题,对事业单位行业发展规划、政策标准、行为规范的宏观管理不足,事业单位自主权落实不够,公共服务效率不高。

2、管办不分。政府主管部门通过举办事业单位直接提供公益服务,并实行监督管理,既履行社会管理职责,履行出资人职责,造成“管、“办”职责不明确,主管部门专注于直属事业单位的管理,对全社会、全行业事业单位提供公平环境的关注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3、投入机制不健全。各级政府投入责任不明确,公益事业投入方式单一,对公益事业的投入存在地区差异和城乡分布不均衡。同时,对投入资金的效益监督力度不够,难以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益。

4、政府对社会力量投入公益服务的组织管理不规范。社会力量举办公益事业在税收优惠、贷款融资、职称评聘等政策方面不能与事业单位享受同等待遇,不利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公益机构发展公益服务事业。

三、改革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总体构思

(一)改革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益和公共服务。

与企业组织不同,事业单位不能以追求组织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事业单位作为政府的代理人,其存在价值在于坚持公益和提供公共服务,如果背离了公益目标谋取私利,那么它的职能就不属于公共服务范畴,对于这部分事业单位,政府作为委托人就不应当再予以资助,应该将其进行企业化改革更为合适。因此,构建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应当以坚持公益和改善公共服务为根本出发点,背离了这一目标,事业单位改革就失去了应有之意。

2、事业单位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产权理论认为在资源相对稀缺的情况下,要协调各方主体的利益冲突,就必须变更和确定产权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要改变我国事业单位资源浪费严重,效率低下的现状,就必须明确作为所有者的政府和作为经营者的事业单位之间的权利。

首先,事业单位应当拥有独立的财产权。按照市场经济原理,事业单位只有确立了独立的法人财产权,才能获得法人资格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一方面国家不得干预事业单位经营者的经营,同时事业单位也不能损害所有者的利益。事业单位享有独立的财产权,对该财产具有投资、运营、管理等使用权利,但事业单位经营者也负有对出资者的资产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因此确立事业单位的财产权既保证了事业单位的自主经营权,也保障了国家的所有权。

其次,事业单位投资主体多元化。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主要靠政府投资,投资主体的单一性不仅导致资金投入不足,还造成管理主体和监督主体缺位,因此,传统的事业单位融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公共事业发展需要,必须积极寻

求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近年来,由政府牵头,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社会公益与救助活动,体现尤为明显,这也为我国事业单位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提供宝贵经验。

(二)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基本思路

1、构建事业单位法人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分别执行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构建事业单位法人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事业单位内部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其中,董事会由投资者、业内人员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组成,为事业单位的重

大事项做出决策,行使决策权。执行层具体实施决策层做出的决策,对董事会负责。监事会负责监督事业单位的有效运行。作为专门的监督机构,监事会要确保各类事业单位履行自身的宗旨,并调动社会各界监督力量,形成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由此,事业单位所有权和决策权就被分开,所有者不得干预事业单位的具体经营行为,事业单位也不能改变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性质,但事业单位的经营绩效受到董事会的监督和评判。这种治理结构可以落实事业单位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效缓解事业单位政事不分的状况,同时,监事会的建立又抑制了寻租和权利滥用等腐败行为。

2、分步改革,分类设计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我国事业单位整体环境复杂,改革阻力大,因此,改革不能大刀阔斧的进行,而应当循序渐进,分步进行。我国事业单位数量众多,种类庞杂,因此,在改革过程中不能“一刀切”,而应当根据不同的性质、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法人治理结构模式:首先,对于那些直接行使行政职能,提供纯公共产品具有很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要纳入政府行政体系,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其次,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私人产品的事业单位应当进行转企改制,逐步转为企业,如广播电视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等。最后,对于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要根据其公益性质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法人治理结构,以非营利性机构为发展导向。如大专院校,研究所,疗养院等。

3、推行绩效合同管理和绩效评估制度。事业单位与政府之间可以通过平等协商,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各自做出服务承诺与监督承诺,签订具有法律效率的绩效合同,并以此作为绩效任务和预算的依据,国家对事业单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绩效评估与审核,评估结果作为下年预算的重要指标。充分发挥绩效合同与绩效评估的作用。

第三篇: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初探

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初探(东营)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机构类别,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各种事业单位150多万家,从业人员达3000多万人。事业单位涉及了我国大部分行业和领域,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呼声愈来愈高,通过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制度,依靠法治力量和手段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已成为基本方向和普遍共识。

一、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涵义

法人是民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最早始于德国民法,1896年《德国民法典》第一次正式使用法人这一概念,将法人与自然人并列为同等主要的民事主体。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从一般意义上说,法人应当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依法成立。法人设立目的和宗旨符合法律规定,设立程序符合法律规定。第二、有必要的独立财产,这是法人开展物质活动的基础,也是承担民事责任的保障。第三、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第四,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民法通则》将法人分为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团法人。

我国从《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出台之后,在全国全面推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制度,逐步推进事业单位法人制度的建设。事业单位不是天生就是法人,事业单位法人是在事业单位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民法通则》规定: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依法不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依法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经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民法通则》使事业单位与法人有机结合,创设了事业单位法人这一概念,第一次明确了事业单位法人的民事主体地位。

法人治理结构原指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又称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法人治理结构的本质在于科学分配公司各项权利,实现公司决策、执行、监督的互相分离与制衡,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和激励机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原理完全适用于事业单位法人治理,在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时,应坚持决策、执行、监督职能相互分离制衡,决策、执行、监督机构相对独立设置,与此同时,充分考虑事业单位法人具体特点,突出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自身特色。

所谓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是指在治理主体多元化前提下,关于事业单位法人决策权、管理执行权和监督权关系的制度安排,要求各项权利之间要有清晰的界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离,并且三者之间互相制衡形成有效的决策、激励机制。

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受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和事业单位自身特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是法人治理结构一般原理与事业单位特殊性的统一,应兼顾规范性与差异性,既要符合关于法人治理结构的一般要求,也要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探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开展了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但总体上只局限在表层化,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没有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事业单位自主权无法落实,政事关系没有从根本上理顺。实践证明,事业单位改革不能只进行简单地撤并机构、消减人员,关键是要建立现代事业制度,即一种关于法人事业单位的制度,实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事分开、管理科学,健全决策、执行、监督体系,使事业单位成为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其核心内容是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二、我国目前事业单位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事业单位法人制度建立起步较晚,关于事业单位法人制度方面的体系不完善,事业单位法人在治理方面存在着决策机能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立法滞后

事业单位法人制度建立时间较短,关于事业单位法人制度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一是体系不完善。目前除《民法通则》进行原则性规定外,在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方面的行政法律法规和规章只有些零散规定。国务院于1998年10月以国务院令形式颁布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一次粗线条的对事业单位法人的设立、变更、注销、权利义务、监督检查提出了明确要求。中编办颁布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就一些内容进行了细化。二是立法内容简略。一些基本内容过于粗略,甚至缺失,例如没有法人治理结构的具体规定,法人设立条件过于简略模糊等。三是立法层次较低。关于事业单位法人制度的规定大部分集中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没有专门的法律来规范事业单位法人制度。从《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确立建立事业单位法人制度以来,事业单位法人理论研究还不深入,人们对建立事业单位法人制度的认识还不到位,没有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二)事业单位法人权力没有落实到位

尽管全国实行了统一的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制度,但这种登记是建立在审批制度基础上的一种补充登记,无法从实质上对事业单位法人主体进行审查。事业单位在人、财、物等方面没有真正的决策权,没有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条件和积极性。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先决条件是法人,没有独立资格的法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人,很难建立独立的法人治理结构。反过来,因为没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缺乏落实行使法人权力能力,不利于各项权利落实,二者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三)事业单位法人规模偏小,内在动力不足

任何法人都是由人和财产组成的,这两个因素是法人的必备条件。但从事业单位法人个体来看事业单位数量过多,力量分散、形式单一。一是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少,二是事业单位资产规模小。一些事业单位没有独立帐户和经费来源,与主管部门在同一场所办公。在规模偏小的情况下,设专门治理机构与人员,与治理结构效益而言单位成本支出过大,维护费用太高,治理结构往往被放弃。

(四)事业单位产权制度僵化

归属明晰、结构多元、流转顺畅、责权对称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目前事业单位产权制度存在问题较多:一是投资主体单一。政府是事业单位主要投资主体、所有者,产权结构比较单一。二是资产所有权与管理权界限不清。事业单位一般为二级预算单位或基层预算单位,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权限很少,涉及资产的变化、流动需经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层层审批,资产所有权与管理权几乎混为一体。政府的社会事业管理职能同出资人职能未分开,同对事业单位的具体管理职能未分开。事业单位所有权与管理权混为一体,事业单位法人财产权无法落实到位,无法形成代理关系,产生不了专业执行层,也缺乏内部监督制衡的积极性,没有形成所有者和管理者分离的条件。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是社会事业分工高度细化的产物,事业单位法人无法回避这种趋势,推进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成为必然选择。三是资产流动迟缓。事业单位法人产出不好计量,价值体系没有建立。资产很难流动,利用效率较低,形不成有效的竞争,事业单位缺乏社会外部压力,缺乏加强内部治理的积极性。

(五)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

对于企业而言,其效益的好坏可以通过利润来反映,但事业单位所从事的社会服务是非物质和无形的,很难用客观标准来衡量绩效。而现行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制度基本上形同虚设,只要单位存在,财政就拨钱,从不过问绩效如何,导致许多事业单位缺乏进取心和创新精神,习惯于按部就班的守摊子。对于单位内部而言,沿用行政化的首长负责制,员工责任心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

(六)事业单位设置和业务活动受行政区域限制

事业单位业务客观上存在区域垄断,限制了事业单位跨区域发展,事业单位之间缺乏竞争,事业单位缺乏建立治理结构、提高服务能力的动力。管理和服务跟不上,降低了社会评价和影响力,反过来又影响了业务开展,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目标模式和实现途径

(一)目标模式

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应充分体现法人的本质要求,并反映事业单位法人的特点,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绝大多数为政府出资举办,可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行使股东会职责,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可用以下图表表示:

理事会是事业单位法人的决策机构,为了充分体现事业单位公益性、增强决策代表、优化董事会成员知识结构、充分发挥董事会职责,董事可由三部分组成。主体部分由股东会议选举产生;第二部分为适量职工董事,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或其他形式民主选举产生;第三部分为少量社会代表董事,主要由代表服务对象、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监事会主要职责是:召集股东会会议,并向股东报告工作;执行股东会决议;审定本单位工作计划;制订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决定单位内部机构设置;决定聘任或解聘行政负责人及其报酬事项;根据行政负责人提名,聘任或解聘行政副职;制定单位基本管理制度。

行政负责人是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对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其主要职责是:主持本单位业务工作,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负责落实事业单位业务计划;拟定单位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拟定单位基本管理制度;聘任或者解聘除应由董事会决定聘任或解聘以外的负责管理人员;提请董事会聘任或解聘单位行政副职;提出本单位岗位设置、薪水方案;负责绩效考核;负责财务管理。

监事会是事业单位监督机构,它与传统事业单位的纪检、监察、审计等内部监督机构有本质区别,其在法律地位上应与董事会、行政负责人是平等的,没有从属关系。在监督内容方面应是综合和全面的,不再局限于纪律或者财务某个单一方面。监事会由股东代表、职工代表、社会代表三部分组成,股东代表由股东会选举产生,职工代表和社会代表产生办法同职工董事及社会代表董事相同。监事会主要职责是:对董事、行政管理人员职务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单位财务;提出人员罢免建议;对董事、行政管理人员不当行为要求纠正;提出召开临时股东会。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中,要明确体现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凡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应按规定设置党组织。党组织领导与理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和行政负责人可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使党组织的作用与法人治理结构的功能和谐统一。工、青、妇组织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或规章设置,并规范开展工作。

(二)实现途径

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是内部问题,但反映了法人与所处环境的外部关系,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脱离不了外部环境的优化,需要内外兼治,多管齐下。针对事业单位法人目前现状,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不断增强事业单位的自主性和公共性。落实“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将部分事业单位由半独立的行政实体改为独立的行政实体,使事业单位能够真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行政首长能够拥有应该具有的管理权限。事业单位能成为真正独立运作的法人,拥有在人事、财务和活动方面的自主性。事业单位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公众的利益,衡量事业单位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组织的公共性。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在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自主性的同时,要不断培育事业单位的公益品牌,提升事业单位的公共性。

(2)放松规制,鼓励事业单位法人适度竞争。

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投资事业单位,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法人治理结构产生的经济条件。改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形成事业单位服务价格体系。打破事业单位垄断局面,准许同一区域存在多家业务相同事业单位,准许事业单位跨区域开展服务活动,使事业单位之间形成适度竞争,由社会来评价事业单位业绩,由业绩来确定事业单位命运,从单一的政府控制过渡到社会选择,实现优胜劣汰,整合资源,壮大有实力的事业单位规模。有条件的事业单位法人可组建事业集团,在法人不变前提下,实现资源共享,推动资本扩张,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整体竞争力和效率,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3)改变政府管理方式,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的社会监督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一是建立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层向董事会问责交代、董事会向行业主管部门问责交代、行业主管部门向社会问责交代的问责体系。二是建立审计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审计机关依法对事业单位实施审计监督(法定代表人任期届满或离任审计);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分行业对事业单位进行绩效考核,考核标准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制定。三是建立报告制度。事业单位要对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编制报告,包括重要活动、计划与目标完成情况、主要财务状况等,向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报送。四是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报告提交给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后,事业单位应在每年相对固定的时段向公众公开,接受政府机关及社会的评议。事业单位在日常运行中,也应随时通过媒体、网站、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其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政策依据、运作状况、发展规划等内容及变化调整情况。

(4)要加强对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监管。

健全的监管体制和强有力的监管手段使事业单位更加关注和重视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从制度上保障服务质量,防范业务风险。鉴于目前事业单位监管职能比较分散,应由各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统一行使普遍意义上的监管职责;与此同时,应充分发挥各行业主管部门的行业监管职责,发挥社会各界的社会监督功能(信息公开);鼓励建立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实现同行互律;倡导事业单位实行自律,形成完整的监管体系和网络。

法人治理结构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是一个全新的问题,没有统一的固定模式。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应体现法人本质要求,实现决策、执行、监督相对分离,并相互制约。在建立法人结构时,应充分考虑事业单位特点,按行业、规模具体设计,以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要首先从立法上入手,明晰主体内涵,推动产权改革,壮大规模,从内外两方面为建立事业法人治理结构创造条件。

(东营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贾永健)

第四篇: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

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

在实施的《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深化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机制。公立医院改革是我国新一轮医改的重要环节,也是最为艰巨复杂的改革环节。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又是公立医院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行管办分离的重要内容。法人治理的根本精神在于,将公立医院的管理自主权从政府卫生部门下放给医院,从而政府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医疗行业的监管,同时履行出资人的监管职责,医院本身则搞好自身管理,同时在保证经济收入、公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满足病人和社会的需要。

我国公立医院如何构建有效的治理结构以适应医院内外环境的变化,已经成为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是新医改方案确定的五项重点改革内容之一,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属于医改的“大头”,公立医院改革得好不好,直接关乎医改成败。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终端的公立医院,集各种矛盾和问题于一身,成为医改绕不开的重点也是难点。

目前,北京市已经开展了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改革试点的试点工作,将在北京友谊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和北京儿童医院进行法人治理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医院成立理事会,由内部理事和外部理事组成。北京市医院管理局按有关规定任免理事长,选聘或解聘理事。理事长是医院的法定代表人。医院理事会接受北京市医院管理局的考核和监督,考核结果与理事长的奖惩挂钩。理事会负责医院的改革与发展,制定医院发展计划和财务、人事等基本管理制度,按规定可以对医院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等事项进行决策。医院院长负责组织实施理事会决议,主持医院运营管理工作等。北京市医管局将成立监事会,派驻监事对试点医院管理和院长履职情况进行监督。

一、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的含义

“ 法人治理”源于公司治理。“ 法人治理结构”则是民主管理公司公共财产的制度。狭义的法人治理是指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 即通过制度安排, 来合理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 以保证所有者利益最大化, 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背离, 其具体表现为股东会、董事会、经营层、监事会等公司分权与制衡的结构安排, 又称法人治理结构。然而, 随着现代公司治理理论的不断发展, 公司越来越被看做是一个多种利益的集合, 公司承载的股东利益外, 还有更多相关的利益, 还有公共利益。因此, 法人治理结构有了更广泛的内涵, 即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 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从而达到股东与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

公立医院的法人治理是指为实现公立医院出资者的目的,平衡所有者、经营者以及利益相关者的若干制度安排。在这若干制度中, 公立医院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核心, 其所要解决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委托关系, 并清楚地说明了决策医院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 是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权利配置格局, 是关于政府、公立医院以及公立医院管理者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的制度化安排。同时, 它还提供了一种结构, 使之用以设置医院目标, 也提供了达到这些目标和监控运营的手段, 激励医院更有效地利用资本。治理结构所要解决的委托和代理两大问题, 是为了实现代理人不断追求所有者目标而进行的制度设计。公立医院目前的困境之一, 就是没能很好地实现举办者举办公立医院的目的, 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良好的治理。

2、建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的意义

在现行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上,政府存在着两个“缺位”:一是卫生行政部门和公立医院之间的权责关系不明确,卫生行政部门既代表着政府的利益,又代表着公立医院的利益,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容易引发监管的缺位,造成执法不公、效率低下;二是政府“办医”职能分散在各个部门,医院的项目院长要跑多个“婆婆”,政府部门职能缺位导致公立医院运营难。这种体制导致了多年来,我国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不够规范,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模糊不清,甚至混为一体。“管办分开、政事分开”,深入探索建立权责明确、管理高效、激励科学、监管有力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内容。

2.1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提升经营绩效。规范的公立医院治理结构通常是:资产所有者拥有公立医院的所有权;股东通过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董事会成为由股东大会授权的公立医院财产托管人,拥有重大决策及对以总经理为首的经理人员的任免权和报酬决定权;以总经理为首的经理人员受聘于董事会,作为董事会的代理人,具体负责公立医院的日常经营管理事务;监事会对公立医院财务和董事、经理进行监督,向股东大会负责。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的功能,就是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合理配置权力、公平分配利益,建立有效地激励、监督和制衡机制,从而提高公立医院效率,实现公立医院经营目标。

2.2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规范公立医院行为。合理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能够解决公立医院的体制性矛盾,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有利于政企分开,形成科学地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有利于防范经营风险,促进公立医院规范运作。只有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规范公立医院的行为。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使医院所有者与经营者的责任和权限更加明晰,院长个人主观决策空间减少,对院长的角色期待和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院长,必须适应这一新的挑战,要明确自己在医院运营和发展中的责任、义务和权限,找准自己的定位;要专心致志从事医院管理工作,保证自己的主要精力用于医院管理;要学习和钻研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要善于同医院理事会成员以及社会各界进行沟通和协调,自觉接受医院理事会、监事会的领导和监督;要带领领导班子和全员员工一道,确保医院高效运行和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3]。

2.3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实现改革突破。目前,公立医院改革进入到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的阶段。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对于推进公立医院的结构调整,具有牵引和示范作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建立公立医院业绩考核体系;有利于积极探索公立医院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完善授权经营制度;有利于深化劳动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公立医院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我国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设计原则

设计和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

3.1 公益性原则:公立医院不是企业,其设立的目的是从事公益性事业,因此公立医院治理结构改革中制度设计和安排应当充分考虑公立医院公益性的特征,避免公立医院公司化、股份化[4]。

3.2 规范化原则: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关系到医院出资者、决策者、经营者、监督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凡是法律有规定的,应当遵守法律的规定。

3.3 权责明确原则: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的各组成部分应当有明确的分工,在这个基础上各行其职,各负其责,避免职责不清、分工不明而导致的混乱,影响各部分正常职责的行使,以致整个功能的发挥。由于现阶段公立医院存在所有者缺位问题,因此要明确所有权,实现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

3.4 协调运转原则: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的各组成部分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运行的,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有效率地运转,有成效地治理公立医院。

3.5 有效制衡原则: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的各部分之间不仅要协调配合,而且还要有效地实现制衡,包括不同层级机构之间的制衡,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制衡。

四、现代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的主要构架设计

(一)基本构架

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构架由权力、决策、执行、监督这些机构组成,并明确建立对管理者履行职责过程中的越权和违规行为的防范与制约机制,以及对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及其后果的纠正与补救措施。按照现代医院制度的要求,国有医院可以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或管理委员会、执行机构(院长、副院长、常务董事等),比较可行的是实行董事会或医院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各司其职,建立起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之间的信任托管关系,董事会与执行机构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及上述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形成规范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

(二)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权责划分

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医院管理层,这四个层次按照权力和义务划分,分别代表了医院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他们在医院中应相互独立、制衡与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从体制和机制上保证医院健康有序地发展。、医院管理委员会或董事会

医院管理委员会或董事会是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的主体,代表政府和社会公共利益,行使医院的重大决策。董事会制度是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欧美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行的对非营利性医院进行管理的一种有效制度。非营利性医院是国家或集体投资建立的,其董事会是具有完全独立意志、代表医院产权所有人、社会利益的医院董事组成的权利机构。医院董事会具有对内治理和对外联络两大功能。董事会的董事人选来源于产权所有人、利益相关的群众和社会代表、独立董事、少数的医院经营者。董事会的董事长是法人代表,是医院最高权力者;董事是产权所有人的代表,要尽诚信勤勉义务。、医院管理层

由院长等医院管理人员组成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负责医院的经营管理和人事管理。医院重大事项需由董事会民主决策,董事会对产权人负责,院长是董事会决定和选择的人选,院长对董事会负责,以监督与制衡医院内部管理和运行。、股东会

股东会拥有重大事项的决策权。股东会是非常设机构,仅以会议的形式存在。股东会是由全体股东组成。股东会作为所有者掌握着最终的控制权,他们可以决定董事会人选,并将自己的资产交给董事会托管,同时具有推选或不推选直至起诉某位董事的权利。、监事会

股东大会选举监事组成监事会,股东大会任命的监事会掌握着广泛而巨大的权力,从医院内部对董事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广泛的监督,对医院的有效运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五篇:学校事业单位法人报告书

事证第号

事业单位法人报告书

()

单 位 名 称

法定代表人

申 请 日 期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下载兰州城市建设学校事业单位法人治理改革试点汇报材料15.3.18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兰州城市建设学校事业单位法人治理改革试点汇报材料15.3.18.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改革汇报材料

    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改革汇报材料xx年3月,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xx市农村信用社选择了以市为单位统一法人改革模式,在人行、银监部门、省联社的精心指导下,在xx市委市政府的......

    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工作政策

    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工作政策 及相关知识问答 治理结构的意见》和山西省编办《关于印发〈**省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使我市开展法人......

    改革完善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有关情况介绍

    改革完善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有关情况介绍 2014年9月24日 改革完善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制度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

    学校2012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检报告书

    2012年度,我单位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

    XX市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情况报告(市实验小学)修改稿

    XX市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试点工作情况报告 XX市实验小学 2016年9月 2012年初,XX市启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改革工作。市编办、市教育局确定我校为首批试点法人治理结......

    石泉县中医医院关于事业单位法人年检汇报材料

    石泉县中医医院 关于事业单位法人年检汇报材料 尊敬的编办一行领导: 感谢各位在百忙之中莅临我院对法人年检工作的指导,根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

    农村信社统一法人改革汇报材料(合集)

    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统一法人改革汇报材料xx年3月,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xx市农村信用社选择了以市为单位统一法人改革模式,在人行、银监部门、省联社的精心指导下,在xx市委市......

    公益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探析

    公益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探析 2010-09-30 06:31:00 来源: 湖北日报(武汉)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法人治理结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各种法人有效治理、平衡各种利益、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