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研成果课 论文
科研成果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 院 :
专 业 : 年
级
: 学生姓名
: 学
号
:
2011年5 月18 日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对林业有害生物的调查研究,不断的实验检测,以及充分的实地考察,得到大量的结论。介绍了当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现状,分析了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问题、对策。
一、前言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受诸多因素制约,目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仍存在一系列等待解决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对此作一论述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现状
随着造林绿化步伐的加快,森林面积逐年增加,为各类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提供了大量寄主植物,加上许多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是林业有害生物的常发区和高发区。林业有害生物每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了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防治形势十分严峻。一是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不断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使有害生物危害加剧,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加大;二是成灾有害生物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三是危险性有害生物潜在威胁增大,尽管还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四是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例如,危害比较严重的松毛虫、松突圆蚧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在局部地区暴发成灾。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1.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
1990年,原林业部提出了在全国开展以“一站三网”为主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后,各地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工作开始得到加强,普遍建立了一定数量的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点和监测点,测报工作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起点低,特别是部分地区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网络的建设进展缓慢,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工作还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一是基础设施落后,与当前有害生物严重发生的形势和监测工作需要不相适应;二是测报、监测手段落后、技术水平较低,预警能力不足;三是测报、监测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四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测报、监测网络作用的正常发挥。2.科技力量不足,部门缺乏协调,防治手段落后,经费短缺
新技术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技术由于资金所限还未推广。目前林业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缺乏协调,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连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有害生物防治,预防机制差,使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
四、对策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一是从加速生态建设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二是从减轻危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林业有害生物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抓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损失,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三是从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认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产业发展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四是从保护我国生态安全提高国际声誉的高度来认识。我国已加入WTO多年,为履行国际义务,提高贸易信誉,减少经济损失,必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治理和检疫工作,以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林业有害生物不仅具有水灾、火灾那样的危害性和损失性,而且具有生物灾害的特点及防治上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为此,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减灾计划和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
2.加强预测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各地必须坚持把有害生物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有害生物调查监测,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动态作为基本目标,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一是加强林业有害生物测报信息网络的管理和测报制度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的投入,改善测报、监测点的基础条件,建立以先进的监测测报技术为依托,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基础,以区县监测点为辅助的测报网络体系,对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进行监测和短、中、长期预报。二是通过对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不断积累基础资料,建立起数据库,用高新技术和监测信息处理系统开展监测与预报工作。三是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岗位培训。通过对各级测报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岗位技术培训,提高测报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的体系的整体管理和科技水平,应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仪器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快速、准确的病虫情预报。
3.增加森林防治科技含量,改进防治手段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针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防治手段亟需大力改进。一是坚持发展生态林业。在保护好现有林业的基础上,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全过程),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业自然抵御有害生物的能力,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有害生物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二是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逐步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环境友好型农药,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2]。三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技术和规模都应有一个大的突破,应加大推广普及力度。四是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研究和探讨新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上推广,积极推广利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技术。
4.加强林木检疫,严防危险病虫传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间或地区间的人员往来和产品交流日趋频繁,增加了危险性有害生物传播的机会。因此,要严格贯彻执行我国的检疫法规,抓好国内种苗产地检疫和林产品调运检疫工作,防患于未然。根据检疫工作政策性强、技术性强和涉及面广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二是在干线公路路口增建检疫检查站,加强对过往运输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车辆的检疫检查,严防带疫传播。三是加强源头管理。重点是加强产地检疫,特别是在高速公路难以设站检查和其他公路又缺乏检疫检查站的情况下,产地检疫必须加强。四是对来自国外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虽经口岸检疫机构检疫,但运至目的地后,当地森检部门仍要认真复检,做到万无一失。
5.加大资金投入,保证防治需要
加大资金投入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基础。一是继续坚持“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以筹集更多的资金[3-4]。二是各级政府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纳入当地防灾减灾计划,增加防治、测报、检疫性有害生物普查和基本建设投资等。三是按“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从收取的补偿资金中适当安排防治经费。
林业是带动我国一些省份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我们必须加强林业病虫害治理,从真正意义上发展林业,提高林木质量及产量。
参考文献: [1] 余建,张志元,高必达.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8):53-55,58.[2] 张志臣,王安军,姜华,等.部分土农药植物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0(3):61,43.[3] 胡茂灶.义乌市成立首家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J].浙江林业,2010(1):35.[4] 吕森.罗山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185,188.
第二篇:科研成果课心得体会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心得体会
课程名称:科研成果报告学生姓名:苏文进学号:060813054专业年级:08级土地资源管理成绩:指导教师:唐南奇批改时间:
科研成果报告课心得体会
非常荣幸的是,我们08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能够成为学习“科研成果报告”这门课的首批学生。一开始从功课表看到这门课的时候,还在纳闷这门课学什么啊,连教材都没有,上一届学长学姐们也都未曾上过这课,对此毫无了解。带着疑惑和好奇心,我们逐渐进入了该门课的学习。
很快,我们便了解了学院设立这么课的目的,即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加系统清楚的了解本专业的各个就业、研究方向与操作流程和各方向老师的成果展示与教学。明白了此门课的目的之后,使本人产生了浓厚兴趣,对学院设立此门课的良苦用心也是非常理解和赞同,感觉非常有意义。
通过各位专业主讲老师的介绍及讲解,我们对本专业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认识到,土地资源管理科学是一门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是在传统的地学、生态学、经济学、法学和工程技术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研究方向可分为:一是土地资源学领域研究方向,即加强研究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或覆被的耦合作用以及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与计算机模拟。二是土地生态学领域研究方向:(1)土地生态的功能、过程、系统变化、分异;(2)土地生态的规划、设计、恢复、重建的理论和方法;(3)土地生态的退化、类型、特征、退化程度及机理、土地生态管理和管护机制;(4)农用地生态系统分析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5)土地生态经济:包括土地生态的价值理论、价值估算和核算、经济评价、经济建设。三是土地经济学领域研究方向:(1)发挥规划宏观调控和市场优化配置土地资源;(2)土地市场建设、运行和管理:如一、二级市场关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与市场、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
体化、土地市场机制对统筹城乡发展的作用等;(3)土地收益分配关系;(4)土地产权制度经济学问题,如征地与补偿、用途管制与发展权补偿、生态补偿等土地政策。我们还了解到近期重点研究方向: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可持续土地利用研究,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土地整理与复垦,综合土地利用规划,征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地流转与集约利用,农地保护机制与政策研究,土地市场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机制。了解了本专业的这些研究方向后,本人对专业更加自信了,不再像以前那样认为自己所学的这个专业非常冷门,当时填报这个专业的时候,好多人都讶异我怎么会选这么偏的专业,前途不是怎么“光明”啊。但是了解了这门课的研究方向后,尤其是了解到专业正在蓬勃发展时,本人便更加坚定了要学好专业知识,在专业上成就一番事业的信念。
我们还了解到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资源管理基本知识,受到土地调查与规划、测绘、计算机、地籍管理、房地产估价开发经营与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应用、房地产投资分析及工程概预算等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适宜在各级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房地产经营管理部门、土地和房地产评估中介机构、建委系统、各类开发区及其他用地部门和测绘单位、教学和科研机构工作。通过介绍,我们还知道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毕业生还必须具备以下几大技能: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调查、土地评估、土地整理、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应用及土地开发经营的技术;具有土地利用与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
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了解到这些后,本人更加明确了学习重点和掌握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意识到自己之前所落下的功课必须要抓紧时间弥补,唯有扎实了专业知识技能,方能在本专业上有所作为有所收获。本人还意识到本专业是一个比较科学严谨的专业,所对应的社会工作要求也是较为严格苛刻的,因此在平时学习生活中,还应该注重培养个人严谨认真的态度习惯,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在与各专业老师的交流中,我们收获了很多,也有很多的感触,在此对各位老师的慷慨施教与亲切交流表示由衷的感谢。
对该门课的设置,本人一直抱以赞同态度,也是基于希望本门课程能够继续并且越办越好,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建议该门课程能够在专业基础课开始时就开课,比如在大一下学期或是大二上学期,这样能够让专业学生提前了解本专业的研究方向、重点,就业方向及应当掌握的知识技能,以便树立好专业信心和确立好专业学习目标,为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做好准备;二是,希望各位老师能够辛苦一下,整理一下资料编制成教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与复习;三是,建议该门课程也能够在其他专业中开设,这样也能让他们明确好所学专业的研究方向及科研成果、需掌握的技能等,以便他们找准目标,重点培养专业素质。
第三篇:德育科研成果
如何矫正小学生不良的道德品质
学生品德不良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标准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这种现象在学校中,虽然只是发生在极少数学生身上,但是,矫正不良品德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而且对全体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有重大影响。因此,教师应把这项工作当作自己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必须高度重视。
首先,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小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
一、缺少自我价值的被肯定
一些学生不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很少或得不到家长和老师应有的注意、关心和照顾。他们认为,家长和老师忽视了他们的存在,所以,为了证明自己也是集体的一员,为了引起他人的关注,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关心和照顾,他们就会在课堂上出怪声,打搅其他同学听课,甚至让老师下不了台,在课外打架,扰乱社会秩序等。
二、家长与老师教育理念的落后。
农村的好多家长甚至教师没有注意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还一直以成败论英雄,只重视学生的成绩。成绩好了,连夸带哄外加奖品;反之,连打再骂不让吃饭。这种观念致使许多要求上进但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失去了学习信心,学习不再积极,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家长甚至老师又看不到他们身上其他方面的优点,使得学生在打骂声中、在冷嘲热讽中渐渐产生逆反心理。
三、教育方法的冲突。
有时,老师对学生进行了一番教育,但是到了家里以后,家长偏袒自
己的孩子,教育方法和老师的大相径庭,左右冲突。两种教育方法在脑海里盘旋,使学生左右为难;或是完全抵消了教师的教育,不良品行得不到纠正,依旧重演。这种现象也会出现在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之间。
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部分的农村家长只顾打工挣钱,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使学生在家长那里得不到应有的爱,学生一旦对家长失望,必然要在其他地方寻找缺失的爱,这样的学生就容易接触到社会上的坏青年,感染上不良品行。
家长之间在物质财富上盲目攀比,穿名牌,开汽车,盖豪宅,耳濡目染间,像瘟疫一样传染到孩子的身上,学生也胡乱花钱,比吃穿,比玩具,唯独不比自身能力。农村青年骂街、打架、纹身、聚众斗殴等对学生也有较大的影响。
品德不良的学生决不是生性愚顽,不可救药。在一定的条件下他们的不良品德是完全可以矫正过来的。在转化过程中,应当细致考虑到他们特殊的心理状态和特点。
一、尊重理解,以诚相待。
转化学生品行的过程,是师生间情感交融、心理相容、双向交流、互相尊重和信任的过程。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品行不良的学生多遭冷遇、歧视,自卑有余,信心不足。如果教师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尊重他的人格,尊重他的权利和义务,尊重他的情感和意愿,尊重他的要求和意见,与他心心相通,以诚相待,给他留面子,不揭短,不当众批评,这样才能逐步恢复自尊和信心,在这种和谐的心理环境下,激发他们自我转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
品德不良的学生,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对人有戒心,有敌意,他们往往会认为教师有偏心,厌弃自己。由此,他会对教师抱着沉默、躲避、怨恨等态度,不肯接受教师的教育。因此,教师要注意情感的培养,亲近他们,真诚地关心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与这些学生多联系,用真心、爱心和耐心与之交流。用感人的事例和深刻的道理教育他们,入情入理才能入心,让学生体会到严父慈母般的体贴,使他们听得进,记得住,想得深,改得快。
三、多与家长沟通联系
以同是教育者的态度对待家长,与之共架合作的桥梁,并通过联系交流意见。要求家长多放手,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孩子依靠自己,自己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如:规定时间内不吃完饭,就坚决收拾掉餐桌,使得她下次进餐时必须抓紧时间。孩子做事遇到困难,也不急着帮忙,只做必要的指导。还要做通她爷爷、奶奶的思想工作,让孩子经受必要的锻炼,培成良好的行为品德。
四、培养集体荣誉感
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克服缺点,努力上进的动力。因此,要矫正学生不良品德,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扬,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从而激励自己积极认真地生活和学习。在活动中启发他们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
直接影响着集体的荣誉,促使他们珍惜集体的荣誉,鞭策他们管住自己,从而抑制自己不良品德行为。
五、针对独生子女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优越感强、自制力差、自我中心强,与人合作能力差等特点,指导她多参加集体活动,增加与同伴的联系,改掉任性的缺点。多进行行为的训练,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习惯、讲文明礼貌的习惯等。
1、先让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帮学生制定完善了学习生活计划,计划包括认真完成作业、自己事情自己做等,并且设计了一个显示计划完成情况的表格。每天进行对照和督促。计划还要求每星期至少为老师或班级体做一件好事。
2、教学生学会自立: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也就是说自己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主意自己拿、自己管理自己。要帮助学生克服一些不良习惯如懒惰、有始无终、拖拖拉拉、无计划等。在家里从自我服务做起,穿衣叠被,系鞋带,洗碗、扫地、招待客人。在学校里当好值日,收拾学习用品。鼓励他们自己拿主意,教会他们如何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3、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利用班会课、中队课、思想品德课进行劳动、学习的竞赛、模仿、奖励、惩罚等教育的措施,让学生学会自理和自立。如;穿衣服、收拾书包、系鞋带等比赛。
4、改进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挖掘教材的兴趣点,避免枯燥乏味,改革教育方法,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发现。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不想读书转到喜欢读书上来。
5、适当利用奖励和惩罚。当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有进步的时候,给
予鼓励和表扬。如:上课积极举手,大胆发言。作业认真。自己会做的事自己做,能按时快乐的上学等等。当学生做得不好,给予批评、纠正。帮助学生改正缺点,使学生做到在家里是个好孩子,在学校里能快快乐乐的学习和生活。
六、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既要注意他们的一般特点,又要针对他们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不能一锅煮,一刀切,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为了因材施教,教师必须经常接近这些学生和他们交朋友,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家庭和个人一贯表现等各方面的情况,细致分析他们的个性特点,选择有效地教育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促使其品德向好的方面转化。
第四篇:科研成果心得体会
科研成果心得体会
我们是09级土地资源环境的学生,非常荣幸的能够上科研成果课,使我们分享老师平时的科研见解,科研成果以多种形式带进课堂、让科研成果与我们零距离接触,深化、拓展了我们专业内容,从刚开始看到这课没有教材的纳闷,带着好奇,疑惑,我们进入该门课程的学习。
很快的我们便体会到了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即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本专业的各个方向的就业,研究方向,操作流程和各个方向的老师的成果的展示与教学,体会到了本课程的目的之后,我们的兴趣更浓了,也知道开这门课程的意义。
通过老师的讲解与介绍然后与自己所学的专业进行分析比较,使我更清楚的了解到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土地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土地规划、测量、计算机、地籍管理的基本训练,使我们掌握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基本能力。把我们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其研究方向可分为:一是土地资源学领域研究方向,目的是研究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土地生态利用的影响以及各个在计算机上的模拟,二是土地生态学领域方向:(1)土地生态的功能,过程,系统分化,景观的应用;(2)土地生态的规划设计,回复重建的理论和方法(;3)土地生态的退化,类型,特征退化程度及机理,土地生态的管理机制;(4)农用地生态系统分析对社会经验的影响;(5)土地生态经济:包括土地生态的价值理论,价值估算核算。
除此之外,科研成果课我们对本专业了解更多,让我们更好的把专业知识结合到实践中去,土地资源管理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土地调查、土地评估、土地整理、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应用及土地开发经营的技术;
3.具有土地利用与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前景: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总量有限,而人类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有关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及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日益重要。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城乡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入,土地作为资产在投资领域乃至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促进有限的土地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均需要从产权管理、资本运作和法律制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加之近年来“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土地资源是农村的最大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农村土地,实现农村土地的财产权利,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因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城市土地开发和农村土地利用管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我们毕业后可从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整理、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地籍管理、土地及房地产价格评估、土地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及房地产开发经营等方面的技术和行政管理工作,毕业去向一般为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建设和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房地产开发企业、各类地价评估、信息咨询、土地登记代理等机构和有关科研教学机构等。同时 本专业设有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利用与信息技术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同时具有公共管理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本科生毕业后可以在土地行政管理、土地法学、土地经济、地价评估、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可持续利用等研究方向继续深造,在土地经济、土地规划、地籍管理、房地产经济、土地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及土地信息技术等方面出国留学深造
学完这门课程,我们收获了很多,感触也很多,在此对老师的辛勤施教表示感谢!
对这门课程的设置我非常赞同,科研成果与我们零距离接触是件非常有效的施教,对科研成果课我提条建议,就是开课时我希望在大1时开始,大一时大家迷茫的时候,不懂本专业是做什么的,就业前景也不知道,大1就开始设这门课程,能让我们更自信的学习与了解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使我们明确自己的方向,找准目标,培养自己的专业知识。
第五篇:科研成果汇报材料
让自主合作探究,从形式走向实质
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刷新了原有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呼唤着课堂教学的变革。这就要求我们要去重新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策略,要求我们对教法和学法进行有益的摸索和探讨。同时给我们的基础教育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学校教育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才能有利于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面对这样的形势,最核心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这样不仅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品质等方面的改变,而且意味着学生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和存在方式的转变,更意味着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其主体力量的增强和生命价值的彰显。
杨振宁博士曾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可见,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肩负着从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重要性。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和现状
1、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协助,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学习知识的学习方法,它改变了以往单调、枯燥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利用集体智慧共同解决问题,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从而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改善人际关系,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也相应发生了改变,这就使得教师在吸收新知,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均会投入相当多的精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真正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教师参与小组互动,能更多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并能以学生的角度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缩短了师生在课堂上的距离。
2、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近来,在课堂上,我们都不难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有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后四人马上聚在一起,满堂嗡嗡声,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动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声“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看上去似乎讨论非常激烈,可到小组呈现答案时,全班静悄悄,即使有发言的也是少数几个,表面上看似激烈的讨论实际上是一种假象,我觉得真正的讨论探究不应该是追求课堂上的激烈场面,而是能让孩子们静下心来,对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进行独立的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每个人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倾听中辩论和学习,因为老师一般让合作的题目都是学生单独的力量不容易完成,才利用小组合作的力量集思广益共同完成,可见这样的问题对他们来说都是很有挑战性的,不经过一番深入的思考,很难找到完美的答案,所以看似激烈的张开嘴就说,显然是不适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
如此看来,这种几分钟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议论,就会出现合作的效应。学生没有真正深入探究、参与讨论,不利于勤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费时多,成效微,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
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我们六年级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在具体介绍一下我们的做法:
一、承袭以前学案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经过不断的尝试,我们最终确认“学案教学”是很适合培养自学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先用自学的形式写出学案,写出对内容的认识和收获,写出自学中 疑难和困惑,在尝试练习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自学反思,然后在课堂上,针对自己的问题,利用小组合作的力量,解决学案中的问题。学案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中介,借助于学案教学,可以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伴随着“学案教学”的逐步深入,我们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决定着“学案教学”的成败。学生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已被广泛运用。为改变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效率低下的现现状,我们在教学中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我们的教学实际,展开了深入思考探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提高合作探究效率的前提。
要组织学生有效探究,教师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真正相信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去合作。也就是说,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要真正落到实处,教师要从改变自己的教法开始,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教师只有完全相信学生,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才能真正的去探究、去合作。所以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是提高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效率的前提。其实这也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提高合作探究效率的前提。
只有信任是不够的,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知识储备不多,变通性不强等的原因,独立的四人小组完成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是不容易的,教师要在合作前进行精心的设计,明确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怎样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问题应该如何提出?合作中要求学生做到什么?以什么形式组织等都要有通盘的考虑。对学生合作的内容应该再三的斟酌,是否符合学生的情况,学生能否跳一跳摘到这个果子,所以问题的设计应该大胆放开而又精心的选择。
我们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所选的问题只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难度上教师要进行可行性研究,以免学生因难度大而放弃努力,影响探究效益。
二、小组成员合理分工,是提高合作探究效率的保证。
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工,让学生明白做每一件工作都是合作探究的必要过程,工作是没有贵贱之分,幸苦之分。教师先可以指定一名小组长,至于其他“角色”由小组成员协商而定,当然,角色不是固定不变的,通过一段时间后可以轮换进行。这样一方面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发挥组员的各自优势。
其次要充分发挥小组长作用。一个小组4~6名学生,小组长要负责整个探究活动的组织、协调,并组织和总结组内同学的实验发现、结论等。小组长必须要
有较强的能力与一定的威信,能得到小组内成员的认可,并且小组长应该善于处理好同学间矛盾,引导组员积极探究,总结小组意见。当然教师在平时的组织活动中要注意发现,及时培养和训练小组长的成长。树立小组长的威望,使整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走向更深的探究。
这样的分工,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在老师布置活动后我是有事要做的,我是小组的一分子,缺了我的参与,会影响全组同学完成探究活动。每一次探究活动都坚持这样的分工,那么学生在学习能力上会有提高,小组意识的提高必然提高他们合作的能力。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并不等同于放任不管,必要的监督是必不可缺少的。加强巡视,倾听学生的发言,有时也要有针对性的参加个别小组的讨论,有效的发挥教师的调控作用。
三、营造课堂上良好的合作气氛
在合作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他们敢想敢问,创设自由空间。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的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减轻学习负担与精神负担,易于进入自由、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使学生在尊重和期待中保持好奇之心,激起创造欲望,激活创新意识,从而敢想、敢问,敢争辩,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民主的教学气氛真正使每个学生“动”起来,无拘无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教师应努力发扬教学民主,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看法,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解放感”、“轻松感”,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功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四、讨论过程实施监控,这是讨论的中心环节
讨论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碰撞,观点交锋的过程,这时学生的情绪一般会比较激动,老师要适时的介入,维持好整个课堂气氛。在学生发表观点的同时,引导
他们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在整个过程中,要与他们平等对话,不过早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观点,发表的评论,不能简单的以对错评判。而要及时肯定他们智慧的闪光点,并对他们需要提高的方面表现出更大的期望。
五、及时评价,激励竞争,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成果评价时,一定要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成功体验的需要。考虑到这些,我在学生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时,总是耐心倾听,积极评价。学习成果适合展出的,就全部在班级上墙,让学生相互评价,评点优劣;学习成果适合课堂交流的,就规定每个小组都要选拔一人参加课堂交流。交流获得课堂肯定的,整个小组都能获得相应的课堂考核成绩,同时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如果科学、辨证也能计入个人考核成绩(由课代表当堂记录在课堂交流记录表上),所以小组交流时,表达后的据理力争往往是课堂的主流。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学生发现小组内如果不精诚合作、不认真探讨,那么不仅自己小组呈现不出讨论的结果,更找不出其他小组结果的毛病,分析不了别小组失败的原因,根本无法与其他小组抗衡,所以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不但态度认真、讨论规范,而且对问题的分析的能力在交流中也提高很快,思维的严密性经交流的“实战”逐步得到加强。
我们更惊喜的发现:在学生思维的碰撞中,我们对一些问题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往往能激发我们进行新一轮的探索;作为评论的首席,面对每次都在进步的学生,我们的课堂把握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有时居然表现的很睿智,教学相长也许就是这样实现的。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以人为本”,这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型教学理念。小学生要独立地进行各种探究活动,是不现实的。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进行合作学习与交流,才能有效地完成各种探究活动,达到教学的目的。而学生良好合作交流行为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既需要教师从点滴抓起,更要求教师以身示范。今后我们将以此为起点,在合作探究的有效方面做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