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对建德市2006年度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论文)初评结果...
关于对建德市2006年度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论文)初评结果公示的通知
各直属学校,镇(街道)教办,乡镇(街道)初中、中心学校、中心小学、职高、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幼儿园,民办学校:
2006年度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论文)评审业已结束,经评委会评审、表决,共评出一等奖20项,二等奖50项,三等奖126项。
为确保获奖成果(论文)的科学性、先进性及评审的公平、公正,特公布初评获奖项目(详见附件)。
1、公示期限:2007年5月28日至5月29日;
2、审议内容:获奖成果(论文)的内容、资格及权属;
3、受理单位:市教育局教科室(邮编:311600,地址:新安江街道康乐路28号,电话:64713539);
4、具体要求:凡单位或个人对获奖成果(论文)提出异议的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并注明联系人姓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及联系电话,否则不予受理。有争议的研究成果(论文)一经查实,即取消该成果(论文)的获奖资格;
5、获奖成果(论文)同时在网上进行公示,网址为:http://www.xiexiebang.com。
附:建德市2006年度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论文)初评结果
建德市教育局 2006年5月28日
请在校内教师办公区张贴!
附:
建德市2006年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论文)初评结果
作者姓名
王
征
赖国法
钱立平许建梅 周建勤 罗国庆 邵礼琴 陈启浩 陈乾芳 何寿平洪爱娟 潘
君
邵志毅 陈建华(执笔)李素梅 李小玲 章荔仙(执笔)欧阳蔚君
潘丽娟 钟芝兰 许杏芳 过承珊 陆亚萍 邵锋星 许建梅 邵小珍 周英 翁贤浩 严英俊 仇卫芳(执笔)余建珍 曹
轶
陈来法 季建峰
成 果(论文)名 称
一等奖(20篇)
农村中学优秀教师群体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结题报告
新课程下农村高中“J0-3”教师成长策略探究 “三校五点”教育共同体构建的实践与研究
农村小学《科学》课外实践性作业的开发与
实践研究
体育童心课堂: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人本·文化·和谐
—— 寄宿制农村高中学生公寓管理新探
高中生社区感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
研究
牵手 让我们走得更远——以建构“学习共同体”为载体,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实践研究
在四季更替中学习
于四季活动中提升
——《农村初中“四季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促进亲子阅读的家庭教育指导策略研究 蹒跚学“读”,启迪智慧——以“听读游戏识
字”为载体开展幼儿早期阅读的实践研究
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以“新三好”为
载体的校园德育活动创新性研究
雪落无痕 润物无声——基于“无痕教育”理念的小学德育方式变革研究 “红色之旅”德育棋谱的开发研究 依托严州古文化资源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新课程实施中家长负担问题的调查报告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大班幼儿独立能力形成的实践研究
从“渔夫”到“园丁”
——农村小学权变管理艺术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一体两翼式”动力机制的实践研究
左手&右手——对我市小学生家长参与学校
教育的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二等奖(50篇)
农村普通高中班级生态式德育的构建与思考 规范寄宿管理
营造温馨家园——农村小学作者单位
严州中学(新)
新安江中学
梅城中心小学 马目中心学校 明珠小学 严州中学(新)新安江中学 明珠小学 大同一中 明珠小学 梅城幼儿园 明珠小学 新安江一小 明珠小学 梅城中心小学 实验小学 梅城幼儿园 新安江三小 实验小学 新安江一小
新安江中学 大洋中心小学
陈学农 吴秀芳(执笔)程
遥
范丽娟 郭瑞珍 洪文忠 胡晓华
胡志和 叶桂昌
黄
群 姚赛姣 叶晓霞 “低龄寄宿生”生活技能培养的策略研究 小学作文教学儿童化的研究与实践
万斛泉源出胸臆——“写作教学与社会生活、语文实践沟通的研究与实验”结题报告 小学阶段独生子女分享行为的养成教育 高二新组建班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职高优生群道德行为特征分析及利用研究 给她阳光般的心灵家园
农村高中打造教师品牌的策略研究
运用情智心育模式对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实施实验小学 严州中学(新)新安江一小 新安江中学 乾潭职业高中 新安江职业学校 寿昌中学 黄桂芳 方贞红 黄素娟 季伟仙 何樟豹 姜禄兴
蒋锡珍 蒋旭辉 高有良 李
萍 李建英
李益民
林茂春
陈建华
刘新钢
张洵忠(执笔)卢彩根 陆亚萍 倪惠娟
戴勇林 倪慧芬
倪景红 胡志丰(执笔)饶燕南 唐立娟
唐利斌 饶卫玲 童柏初 蒋立福(执笔)汪正祥 魏
萍
多元矫正的实践研究
农村小学懒散学生群的学习动力机制优化研究 优化教育载体,培养中学生科学生命观的策略探索
小学“后30%学生”学习行为特征分析及矫治策略研究
依托农村乡土资源
搭建综合校本课程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所农村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对一所“新兴农村集镇”小学外来务工子弟校园幸福感的调查与实践
让心灵在生活点滴中展翅翱翔——农村儿童动画片收看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农村初中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对策
新安江街道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
依托流行文化优化德育方式的实践研究 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一所农村初中“四季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以主题活动为载体, 优化农村初中学生闲暇生活的实践研究
农村初中残缺家庭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和调试策略 德育应是水的轻歌曼舞——“无痕德育的实践”研究回眸
小学生数学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 播种习惯,收获未来
——从礼仪交往、生活卫生开始培养托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
山区老龄化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研究 “菜单式”微格教研促进教研组建设的实践研究
高中生爱情态度的调查
以实践性作业为载体开展体验式“孝敬教育”的实践研究
依托社区,帮扶品行困难生塑造美好心灵的实践研究
依托“校园儿童剧”进行有效德育的实践研究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矫正的策略研究
大慈岩初中 梅城中心小学 梅城初中 新安江三小 李家中心小学 乾潭中心小学 大洋中心小学 新安江二中 新安江二幼 明珠小学 大同一中 大洋初中 大洋初中 新安江一小 大洋中心小学 梅城幼儿园 三河中心学校 明珠小学 新安江中学 新安江三小 梅城初中 明珠小学 梅城幼儿园 翁建平余晓玮(执笔)如何使1+1>2永远成立——城郊小学教师自夏金君 谢建美 饶晓晶 徐炜华 许杏芳 蓝
燕 叶建红 叶巍峰 叶亚敏 张根花 雷振耀 张利民 蓝志炎 郑红玉 王海英 郑巧君 周道奎 周建勤 李振华
周晓萍 诸葛豪 王根雪 诸葛静霞 方建丽
鲍孝先
卜勇军 蔡文君
陈峰平柴迎红
陈佩中 肖
宁(执笔)陈学农 林学珍(执笔)陈裕军 徐文娟 程
雯
程金莲 程建新 戴飞琴 丁建伟 唐
瑜 董东良 方昱红 冯晓琴 黄祖香
我发展型团队建设的实践研究
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小班幼儿自理
能力形成的实践研究
让“灰色层”学生走出光彩——小学“灰色
层”学生的现状成因及教育对策研究
山区希望小学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 让个性之花绽放在规则的土壤上 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业过程跟踪评价体系的实践研究 小学体育快乐大课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关注幸福指数”的班级管理策略研究 让学生文化在细节关注中提升品位 小学生生活格言的开发与使用研究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农村小学生父母教育观念
变化的调查与思考
“童心课堂”背景下家长助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学校生态环境教育策略研究 寄宿制边远农村小学创建管理特色的实践研究 让德育在校园中鲜活起来——以校园活动为
载体,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
农村初中园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践研究 基于智慧教育理念的小学学习困难生指导策略研究 塑阳光学生
育和谐人才 三等奖(126篇)
美化环境
净化心灵
探究性开放式实验室建设初探 幼师生职业心理调查与分析
城镇小学田径队训练懒散现象分析及对策 农村初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
厉行节约 制止浪费——一所城镇小学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让温室中的花朵经受自然的考验
偏僻山区小学交往困难生的心理健康研究 用微笑绿心卡滋润学生的心田——以“微笑绿心卡”系列为载体重构小学生激励性评价的实践研究 让批评散发人性光彩——人性化理念下提高批评有效性的教育叙事研究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寄宿制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小学依托主题活动进行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
农村高中构建立体式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阳光总在风雨后
更楼小学 梅城幼儿园 实验小学 姚村小学 新安江一小 李家中心小学 明珠小学 洋溪小学 大同二小 大同一小 新安江三小 明珠小学 洋溪初中 麻车中心小学
更楼小学
大同二中 马目中心学校
新安江中学
明珠小学 大同二小 乾潭职业高中 梅城中心小学 寿昌初中 实验小学 麻车中心小学 新安江二小 新安江三小 实验小学 麻车中心小学 大慈岩中心小学寿昌中学 更楼小学
付彩娟
傅建平鄢
俊
葛金芳 张卫锋(执笔)小学智优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及解决策略 农村初中装饰性美术特色创建的实践研究 给孩子们一个快乐温馨的家园——草莓之乡更楼小学
下涯初中 徐卫平
过承珊 邓
英
过希春 何美娟 陈晓明 何樟豹 洪
贇 周莉 洪建平洪雪芬 胡根旺 胡帼卿 黎爱明 胡锦洪 雷美娟 黄建平付三君 黄菊珍 黄晓燕 郑
翠 黄益红 江卫珍 姜利新 蒋建军 蒋文娟 孔玉芳 雷春霞 雷振芳 李
妹 李志忠 李爱敏 王庆云 李迪宇 李梅花 刘显芳(执笔)李月凤 连卫国 林谊云 刘红凌 “留守孩子”纳入学校寄宿管理的实践研究 良药未必皆苦口,忠言未必得逆耳——基于“无痕教育”理念的“幽默式批评”教育叙事研究 浅谈社会强势群体孩子优越感负面效应的表
现、成因及其消除
走过“陪伴”的阴影——小学生家庭作业陪
伴现象的矫正策略研究
快乐成长袋的歌唱——在少先队中档案袋评
价与养成教育结合的实践探索
矫正“习得性无助”心理学生的个案研究 家校和谐,共促发展——学校家庭教育和谐
一致性的调查研究
家校合作,互动育人机制的探索 呕心润育残花开——小学六年级男生非规范
性行为问题的教育策略研究
让数学作业展现儿童生命价值的绿洲 扬起“无痕教育”风帆,驶向“踏雪无迹”
境界——基于“无痕教育”理念之下儿童问题生转化实践研究
新时期农村留守学生责任感缺失与校本教育的对策研究
农村特殊单亲家庭孩子偏常行为的成因及对策探析 论德育潜课程资源“微笑教育” 农村职业学校实习课堂管理与控制实践研究 以实践为载体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贫困山区“留守学生”教育策略研究 班集体建设中学生形式逻辑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溺爱型家庭教育指导的个案研究 课改背景下师生关系的审视 青少年道德缺失现象的分析及对策 “108个好习惯,108个成功与快乐”—— 少
先队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农村小学生早恋现象例说 以古镇传统游戏为载体优化学生校园生活的实践研究
初探农村初中待进步生及班主任工作对策 让暗示润泽孩子的心灵——幼儿园教学中暗
示手段的运用
手牵手,一起向前走——改变“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弱化现象的行动研究
农村普通高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策略 利用校园网站构建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研究 聋校开展“数学活动课”的探索
杨村桥中心小学 新安江一小 新世纪实验学校 新安江三小 三都中心小学 新安江三小 大同二小 新安江二中 大洋中心小学 新安江一小 新安江一小 航头初中 凤凰小学 新安江三小
新安江职业学校 大同一小 大同二小
严州中学(梅)明珠小学 乾潭中心小学 上马中心小学 大同一小 乾潭中心小学 梅城中心小学 杨村桥初中 新安江幼儿园 李家中心小学 新安江中学 大同一小 市聋哑学校 刘李芳 周育林 撑起心灵的一片蓝天 新安江二中 刘丽华 靠近他,温暖他 大同二中 刘新钢 金忠兵(执笔)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生闲暇生活现状的调刘雪春 陆
萍 陆红兵 陆俊霖 罗国庆 舒国琪 李愉均罗小燕 吴红兵 罗祝君 马黎霞 欧阳礼珍 钱瑞芳 秦爱军 李祖锋 邱建英 邱美珍 饶剑玲 施玉红 徐
鑫 舒绍华 童丽君 戴勇林 付庭定汪
莉 胡满姣 汪
勇 汪小明 王华平王素娟 王志锋 徐美丽 王巧平翁
璐 李建辉 翁巧娟 吴
静 叶胜红 吴建明 程雪宏 吴卫华 胡春香
吴奕芳 夏安腊 夏桂英 夏文娟 查及分析
赏识教育在职业高中教学中的运用
实施“生态”阳光评价 塑造阳光少年——小学高段学生实施“生态”阳光评价的实践研究 大处着眼 小处入手 用心灵塑造心灵 班主任队伍的发展——构建学习型班主任队伍 开发革命老区德育资源构建农村小学德育模式 情在活动中流露,爱在活动中升华 农村初中学生情感缺失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农村职高女生青春期性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蹲下及换位”意识的建
立和维护
“孤独倾向”孩子的心理疏导个案研究 城镇小学科技社团建设的实践研究 试论学生隐私权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组建班级读书会,促学生精神成长——农村
小学班级读书会建设的实践研究
课间十分钟让学生笑着过——挖掘贫困山区
小学课间校园文化
浅析农村小学“品困生”的 成因和转化策略 农村初中后进生校园幸福指数提升的策略研究 以校园BLOG为平台,构建桥梁式支教活动的实践研究
小学生说谎行为分析及疏导——由几个案例
引起的思考
继往圣绝学 开万世太平寓疗于读 克服学生惰性,发展学生个性 创建和谐校园背景下和谐班级的构建与实施 “无所谓”和“很在乎” 学生交往障碍分析及其矫正策略个案研究 课改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效度的案例研究 初中生追星现象原因分析及引导策略
关爱滋润生活,处处春暖花开——小学生互
助关爱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创新德育教育方法的实践与研究 给孩子播下阅读的种子 让孩子体会爱,给予爱——幼儿园开展感恩
教育的实践研究
农村中学学生人际关系调查分析和行为调适的对策研究
教师职业生命价值弱化的阶段性和层次性探究 轻轻拂去心灵上的尘埃——外来民工子女不大洋初中
千岛交通职业学
校
李家中心小学
新安江中学 下涯初中 洋尾中心小学 麻车中心小学 马目中心学校 乾潭职业高中 乾潭初中
新安江一小 新安江一小 寿昌初中 梅城中心小学
上马中心小学
莲花小学 寿昌初中 大洋中心小学
莲花小学
三都初中 寿昌中学 三河中心学校 新安江二中 麻车初中 梅城中心小学 新安江一小 邓家中心学校 李家中心小学
杨村桥初中 下涯中心小学 梅城幼儿园
严州中学(新)
新安江一中 洋溪小学 项益娟 肖
伟 程
莉 谢朝凤 徐
方 徐
婷 洪懿豪 徐虹敏 徐菊仙 徐美娟 徐湘萍 徐欣鸿 叶润芝 徐毓英 杨红霞 蒋小明 杨洪明 毛
君 杨鉴鑫 叶
青 章天明 叶桂昌 叶建芬 王巧平叶建姣 叶建英 凌
峰 黄祖香 叶美珍 叶水根 叶伟忠 叶秀艳 余志军 张光荣 张技友 张建兰 张建新 张秀君 张燕芬 章
丹 汪建伟 章菊芳
良情绪个案研究
以“作业”为载体提高小学德育效能的研究 探究学生“逆反”心理实质及教育对策
浅议对问题学生的德育渗透 山区希望小学食堂管理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数学技能弱化的归因分析及对策 小学生生态消费实践活动的策略研究 构建新型班级管理运行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为天使缝补翅膀 农村职业学校危机家庭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干
预措施研究
开设“体育银行” 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以道德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体验式道德
教育的实践探索
基于班级民主管理理 念的同伴互助机制 班级日常教育活动与《思想品德》教学有机
整合的实践研究
小学生作业磨蹭的案例分析及矫正对策 关于我市乡镇初中违纪学生受学校纪律处分
后心理与行为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几点思考 “香菇情结”在优化师生心灵沟通中的策略研究 品败——培养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叙事性研究报告 立足农村
弘扬传统
回归生活——农村小
学“综合实践活动”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我的发展我作主——农村小学德育主体性的研究与实践
轻松活动 和谐愉悦——关于课间“十分钟”的活动思考
用智慧给心灵安一个家 让学生在班级文化熏陶下快乐成长 在“变”与“不变”中谨慎前行——小学数
学“数的计算探究性学习”实践与案例研究
农村高中增强高三学生家长会实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及化解策略 培养小学低段学生伙伴关爱品质的实践研究 创建“科技+艺术”特色班级的实践研究 消除“适应欠佳”,做个快乐学生—— 一年
级学生“适应欠佳”症状调适的策略研究
农村职高新教师职业适应状况调查研究 嫣然一笑最是美——对一名受挫儿童的心理
弹性扩张训练个案研究
农村初中住校学生自主管理制度的初步探究 李家中心小学
严州中学(梅)
寿昌镇卜家蓬辅导完小 姚村小学 实验小学 明珠小学 李家中心小学 明珠小学 新安江职业学校 新安江三小 大慈岩中心小学 梅城初中 李家初中 明珠小学 杨村桥初中 寿昌中学 梅城中心小学 大同二小 新安江三小 大同一小 大同一小 明珠小学 航头初中 新安江一小 寿昌中学 新安江中学 实验小学 大同一小 新安江一小 新安江职业学校
新安江三小
安仁中心学校 章旭红 赵
君 赵光明 郑卫荣 汪晓芬 周翠珍
周建君 徐江波 周莉花 关庆华 朱月红 周丽娟 徐明军 周燕珍 李晓辉 周一红
一个多动学生心路辅导的个案研究
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创设和指导的策略研究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优秀教师群体形成与培养的实践研究
基于新课改背景下低段学生倾听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例谈 明明白白我的心
小学生“绿色”惩罚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爱情教育在高中班级建设中的运用
风景这边独好——“特色家长资源”校本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
环境教育在语文课堂中渗透的策略研究 山区希望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
单维评价下的“好学生”情商缺陷的矫正策略研究
明珠小学 寿昌幼儿园 严州中学(新)马目中心学校 实验小学 新安江一小
严州中学(梅)新安江二小 莲花初中 姚村小学 新安江中学
第二篇:中国职协2013优秀科研成果评选结果
关于公布中国职协2013优秀科研成果评选结果的通知
职会字〔2013〕12号
关于公布中国职协2013 优秀科研成果评选结果的通知
各分会、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及各有关单位:
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以下简称中国职协)科研成果评选活动是推动探索我国新形势下企业职工培训、职业培训事业的发展规律,促进理论研究活动深入开展,更好地服务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发展的重要工作。在各会员及有关单位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下,2013优秀科研成果评选工作,已圆满完成。本共收到报送成果约4000余项。根据《中国职协优秀科研成果评选工作办法》,中国职协学术委员会组成专家团队对报送成果进行了初评、复评,并召开专家评审会进行终评,确定了最终评选结果。现将获奖成果予以公布。
一、职业培训论文类。一等奖187篇,二等奖414篇,三等奖725篇,优秀奖705篇。
二、职工教育论文类。一等奖33篇,二等奖76篇,三等奖117篇,优秀奖46篇。
三、课题类。一等奖22项,二等奖42项,三等奖36项,优秀奖30项。
四、调研报告类。一等奖11篇,二等奖27篇,三等奖42篇,优秀奖46篇。
五、课件类。一等奖42个,二等奖75个,三等奖87个,优秀奖63个。
六、教材类。一等奖32部,二等奖70部,三等奖67部,优秀奖21部。
七、讲义及校本教材类。一等奖17部,二等奖43部,三等奖45部,优秀奖20部。
八、精品视频课程类。一等奖4个,二等奖17个,三等奖10个。
九、教案类。一等奖76篇,二等奖207篇,三等奖232篇,优秀奖164篇。
十、教学及培训案例类。一等奖2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3篇,优秀奖17篇。同时,授予45家单位优秀科研单位奖,授予39家单位科研工作组织奖。
希望获奖作者和单位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再接再厉,不断提高研究水平,贡献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推动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职工教育、职业培训事业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做出新的贡献。
附件 1.中国职协2013优秀科研成果获奖名单
2.中国职协2013优秀科研单位奖获奖名单 3.中国职协2013科研工作组织奖获奖名单
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
2013年11月4日
第三篇:九台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评选活动
九台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评选活动
一、参评范围
1.参评时限
2009年1月1日——2012年9月30日
2.成果范围
①课题项目类。近几年经上级机关批准立项或已结题的科研课题研究成果;学校或教师的校本课题、小课题研究成果。
②单项成果类(学术论文或经验)。中小学教师的论文、经验、调查报告、教育叙事、教学随笔、教学反思等研究成果。
以上的研究成果应注重成果的实用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已经发表或取得奖项的成果要标明何种著作、期刊、及颁奖单位、时间。
二、申报、评审程序及方法
1.成果申报
申报者填写《九台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申报评审表》,学校同时填写《九台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申报汇总表》,并提交参评成果纸质、电子文本各一份。
2.内容要求
课题项目类的研究成果重点阐述研究过程与实施策略。不要泛泛罗列研究时间表,凡涉及到研究原则、理论依据等内容不必详述;详细阐述研究成果(或研究成效)对师生产生的影响,特别是阐述可供他人学习借鉴的做法和值得推广的经验,避免空洞说理。无需罗列学校或个人的奖项、展望等内容。字数在3500字左右(可参照《长春教育》2011年“十一.五”优秀课题成果集)。
单项成果类字数在3000字左右。内容不做具体要求,只要符合文体即可。
3.格式要求
题目要求:课题项目类的研究成果即该课题名称,不体现xxx“研究报告”、xxx“结题报告”等字样,即,“xxx的研究”,不加书名号;小二号黑体字居中。题目下方居中注明单位、姓名,四号宋体字。
文本(包括电子文本)要求:正文一律用宋体5号字,正文三级目录按一、二、三、……,(一)
(二)(三)……,1.2.3.……标注。
4.篇目要求
每校每一类研究成果上报3—5篇,九年一贯制学校分中小学分别上报。
5.成果评审及结果运用
九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成立以李玉顺副局长为组长的评审组织,对上报科研成果严格把关,认真评选。
获奖的课题研究成果或单项成果将在2012年11月中下旬九台市教育科研工作会议暨九台市教育学会第八届年会上予以表彰,并将研究成果分类编辑成册,下发到基层各个学校。
第四篇: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误区及对策思考论文
[摘要]要有效地改变教育科研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状况,就要大力推进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当前,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中存在着“优秀”成果供不应求、点上热闹而面上冷淡、被动应付而半途而废、问题不清且目标模糊等误区。改变这种状况,需要转变急功近利的成果效益观;加强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供需结合”;加快建立激励机制。
教育科研是潜在的教育生产力,它只有通过推广和应用并在实践中加以 “消化”,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育生产力,其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也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长期以来,我国不少地方的教育科研存在重科研而轻推广、重成果而轻应用的状况,不少教育科研课题一结题就束之高阁,成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总结、推广和应用,教育科研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状况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严重阻碍了教育科研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发挥,同时也制约了教育科研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正确认识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思考和分析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和应用中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是当前每一个教育科研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对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的认识
(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内涵
“推广”是指“扩大事物使用的范围或起作用的范围”;“应用”则是指“使用”。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是指包括传播、学习在内的一切扩大教育科研成果使用范围或起作用范围的活动。它包括教育科研成果的传播交流、自发运用以及有组织的推广和应用3种类型。狭义的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则是指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教育科研成果的思想、内容和方法等在一定范围内应用,使之为其他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并经理解、内化、改造而转化为教育效益的过程。推广应用的成果既包括“课题型”成果,也包括“教改型”成果。本文中的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取狭义之意。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以及基层校长和教师相结合的队伍是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主体。
(二)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主要内容
与 “物性”范畴的自然科学研究不同,教育科学研究主要是一种“人学”范畴的研究。就内容而言,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主要包括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两个方面:
其一,先进的教育思想。只有当科研成果中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得到传播并被社会认可时,它才有推广应用的市场。为解决教育改革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学习、掌握和遵循教育科研成果所揭示和总结的科学规律和原则。同时,科研成果中所蕴含的科学思维方式也可启发广大教育工作者持续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用新的视角去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其二,先进的教育行为,即先进的教育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为解决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使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我们有必要将科研成果中所包含的新颖而实用的策略、方法和手段及时加以推广和应用。
二当前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中存在的误区
较之发达国家,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由于忽视成果的推广应用而效益偏低。即便推广应用,也大都是急功近利,步入推广应用的误区。分析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中存在的种种误区及其产生的原因,有利于对症下药,有效地改变教育科研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状况。
当前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经世致用”的优秀成果供不应求。出于职称评定和业绩奖励需要,许多教师做课题时热衷于文献研究,习惯于闭门造车,关起门来写论文、出专著,对教育实践中的现实矛盾和需要熟视无睹,对教育实践与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尤其是难点问题,既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也无法提出有力的对策。这种与教育实践严重脱节的教育科研成果,既难以向教育实践转化,也不能在教育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此,周济部长的批评可谓入木三分:“有些研究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漂浮在半空中,真是像毛主席形容的那样头重脚轻根底浅!”“很多论文抄来抄去,是简单重复的跟风研究,没水平,也完全没有现实意义。”2)点上热闹,面上冷淡。一方面,我们有众多的“课题型”“教改型”科研成果,一些学校也纷纷成为课题或教改的实验基地;另一方面,出于“同行是冤家”的狭隘竞争心理,地区间、学校间、专业与学科间要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愿意共享成果的“技术封锁”现象,要么习惯于凭经验和感觉办事,不愿也不想推广应用已有的教育科研成果,点与面、提高与普及没有很好地结合,致使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出现点上热闹而面上冷淡的现象。3)被动应付,半途而废。受“科教兴国”“科研兴校”的鼓舞和启示,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以下发红头文件的形式要求推广应用某个成果,但有时也会因未考虑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和成果应用者的自身条件等因素而出现“一刀切”的现象。在这种行政命令的外部强制推行下,广大教师在推广应用某个成果时,大多只对结果感兴趣,而对课题研究的艰辛过程望而却步,遇到难题就打退堂鼓,半途而废。4)问题不清,目标模糊。任何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都是为了解决某个现实的教育教学问题而产生的。但在推广应用的过程中,成果应用者们往往不能亲身感受这些问题,也很少对课题的研究目标加以分析和揣摩,其推广应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要么不知道究竟在推广什么或为什么要推广,要么无法理解成果所蕴含的教育思想精髓,得其形而忘其神,盲目模仿,不得要领,步人“问题不清、目标模糊”的误区。
导致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步入误区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来自事物的外部,有的来自事物的内部,但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第一,成果的类型和质量是影响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内因。一方面,由于教育科研管理与成果评价的机制尚未理顺,教育科研成果的价值一直都是根据获得课题经费的多少、参与人社会地位的高低、所获奖励的级别和数量来确定。许多教育科研不是面向教学实践需要,而是单纯为了追求所谓的 “学术价值”而进行的与实践相脱节的研究。“纸上谈兵终觉浅,闭门造车多无用。”这种研究所产生的成果并不是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既没有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也没有取得经过科学验证并具有较为稳定的成效,成果本身很难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在当前的教育科研中,“应用型”“开发型”的教育科研成果实际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般而言,教育科研成果可分为“基础型”“应用型”和“开发型”3种。“基础型”研究主要以取得较高的学术价值为目标,相对而言易于评价(现有的国家评奖制度即较适用)。相比之下,“应用型”“开发型”研究由于在推广应用过程中涉及更多的环节、更多的方面且具有更大的风险(除管理风险外,还有教育环境风险、经济风险、社会评价风险等)而难以准确地进行评价。因此,当前这种过多偏重于“基础型”成果的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应用型”“开发型”教育科研成果的忽视,同时也诱导教育科研工作者将过多的精力用于对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的追求而忽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第二,外在激励机制的缺乏和评价体系的不足是影响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外部原因。在基础教育领域,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依据升学率。迫于巨大的社会压力和苛刻的社会评价,高分和高升学率仍然是广大教师现实的 “硬”追求。相比较而言,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则只是费时费力的“软”任务。与高分、高升学率挂钩的经济利益远比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要更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缺乏进行成果推广应用的内驱力。即使想推广,也没有充裕的时问和条件。在高等教育领域,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形式基本上是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开成果鉴定会或评奖。在这种评价体系中,学校等成果应用部门的发言权很少,评价标准在现实操作中被抽象为教育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也即文本质量。这些评奖结果与高校科研人员的利益密切相关(关涉工作成绩评价、工资福利待遇、职称评定、进修资格获取、科研经费申请等)。于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部分教育科研人员和单位有意识地选择风险性较小的成果进行推广应用。同时,外在激励机制的缺乏也使教育科研人员对成果的推广应用抱有畏难情绪。较之纯粹的基础研究,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难度很大。做基础研究,科研人员只需跟自己“较劲”,仅仅在一个领域内努力即可;而与学校合作进行成果的推广应用则需要科研人员具有社交能力、管理能力、统筹能力等,同时还要处理很多琐碎的事情,费时费力。
第三,教师不能对教育科研成果自主创新地加以 “内化”是影响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又一外因。不同于自然现象和其他社会现象,教育是一种有着自身发展规律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因而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在具体实施时,需要考虑许多具体情况,如教育环境、教育对象以及推广应用者的自身条件等。同样一个成果,甲在A班应用会成功,但乙在A班应用却未必能成功。同时,对于接受者来说,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是一个自主创新的复杂的“内化”过程。科研成果只有“内化”为推广运用者自身的精神财富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推广应用者不用心吃透研究成果的实质和背景,把握其精髓,不能在深入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及时进行理论反思,揭示研究规律,就可能步人“盲目模仿、目标模糊、问题不清、半途而废”的误区。
三促进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策略
(一)转变急功近利的成果效益观
不正确的观念阻碍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进程。许多人对教育科研缺乏科学的态度,对 “教育科研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理解不深甚至出现误解,认为第一生产力就是直接生产力,进而以为教育科研可以直接转化为教育效益。这种要求教育科研“立竿见影”的急功近利观念无疑妨碍了教育科研成果应有效益的发挥,使得教育科研成果和人才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不可避免地挫伤教育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教育的对象是人,因而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要有一个效益周期。我们要允许暂时的相对滞后效应的存在,不能轻易地在短时间内对一项教育科研成果下绝对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尤其是基础理论性成果推广应用的评价更不能操之过急。无论是由教育科研得出的对教育现象和规律的新认识还是提出的新概念或新学说,其理论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具有多大的价值,大多不是在短期内就可以确定的。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论文或专著的发表是基础理论性成果推广应用的主要途径,但论文的发表数量或专著的出版情况只能部分地反映其成果的水平和价值。只有当论文中的观点或论据被他人参考、借鉴、引用或用以指导实践时,成果才应视为被推广应用。因此,要对教育科研成果尤其是基础理论性成果的推广应用做出正确的评价还需要对之进行一段时间的跟踪。
(二)加强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供需结合”
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既需要成果生产单位的 “生产与供应”,也需要成果应用单位的积极响应,“供”与“需”要紧密结合。
第一,要研发出足够多的优秀成果以供推广之用。教育科研要努力解决教育改革与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产生 “有的放矢”的优秀成果以供推广之用。一方面,我们应在做好基础研究的同时加强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努力将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可行的设计思想和方案,直接为教育实践服务。另一方面,我们要倡导以课题为中介的合作研究和交叉研究。根据课题的性质和实际需要,组织教育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共同参加联合课题组进行合作研究。例如: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在学校中进行教学改革实验研究,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管理人员就宏观决策问题进行合作研究等。同时,鼓励在基础研究、应用与开发研究上各有主攻方向的教育科研工作者进行适当的交叉研究。以基础研究为主的,也要开展应用与开发研究;以应用与开发研究为主的,也可从事一些基础研究。
第二,提炼教育科研成果,增加其信度和效度。实践是检验教育科研成果的唯一标准,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成熟的教育科研成果才能得到大力的推广应用。然而,一些教育科研成果由于缺乏信度和效度而经不起实践的检验。这些教育科研成果要么缺乏可靠性,使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却得不到同样的结果;要么结果难以被证明,研究成果可以被精确解释的范围不大甚至不能被科学解释,研究成果能被推广的条件不佳甚至不能被复制。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科研成果进行必要的分析,找出能突出其精髓的要点,编成成果公报;其次将教育科研成果放到教育实践中加以检验,去除一些 “想当然”的成分,增加其信度和效度。
第三,进行招标,促进 “供需结合”。在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过程中,我们应始终关注成果应用的自愿性、适用性和针对性。成果研发者和应用者要“两厢情愿”:前者既要有转让的愿望又要有接受检验的勇气,后者要充分认可、接受该成果并愿意在本校做推广实验;成果应用者在应用某项成果时,要充分考虑其与本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是否一致、吻合;成果研发者要理性地选择自己的合作单位,成果的应用单位也需考虑自己是否具备相应的教育教学条件,教师队伍是否符合要求等。笔者以为,实行招标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可以进行成果应用研究招标,按一定的标准精选并确定一些教育科研成果进行推广应用,然后召开成果推广应用研讨会,让“供需”双方明确各自的职责:成果研发者主要承担指导工作,在指导中进行研究;成果应用者主要是学习和应用,在学习和应用中研究。总之,教育科研成果的研发者与应用者要密切合作,进行“捆绑式”研究,责任共担、经费共用、成果共享。这样既可以检验和完善成果,又可以积累成果推广经验,在成果研发与推广应用之间探索出一条成果转化的新路。
第四,共同制订推广计划,组织推广活动。与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不同,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会因各级各类学校的条件不同而遇到不同的困难。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需要考虑学校的设施设备、师资状况、生源状况、学校管理,等等。因此,成果研发者与应用者共同制订推广计划,按照程序有目的地组织推广活动是落实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必要环节。从程序的角度看,成果的推广应用大致可包括以下 6个环节:确定推广应用的成果;制订推广应用计划;学习成果及相关理论;组织培训、现场示范和指导,落实推广应用的措施;反馈调整,交流研讨,发展创新;总结经验并对原成果进行再评价。其中,成果推广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成果的名称及推广应用的目的、内容、范围、过程、评价、条件、风险与补救等。
(三)加快建立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一个指挥棒。如果教育科研人员因进行成果推广应用而得到肯定,他们就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件事;反之,他们只会把它当作副业,社会再呼吁号召也没有用。长期以来,虽然国家和教育科研单位都在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解决成果推广应用中的激励力度问题,但收效甚微,其关键原因之一是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激励机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教育科研单位与科研人员、学校与教师进行成果推广应用的内驱力不足。鉴于此,我们应加快建立激励机制,以推进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激励机制必须能够实现个人理性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个人理性约束又称参与约束,是指行为执行者从行为执行中得到的期望效用大于不执行此行为所能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激励相容约束则是指行为执行者总是选择使自己期望效用最大化的行动。具体而言:第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中的个人理性约束是指面向学校进行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能为教育科研人员带来更大的期望收益。这包括: 1)显著的经济效益。要对在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中做出突出贡献、取得很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教育科研人员实行重奖;采取成果推广应用与个人奖金挂钩的办法,根据成果推广应用的效益进行提成,让成果推广应用者获得更多的实惠。2)社会地位和价值被承认。要发挥宣传导向作用,大力宣传在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取得成就的科研人员。要在社会上树立这样一种观念:通过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而创造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教育科研人员是国家和社会的巨大财富,应受到社会的尊重。第二,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中的激励相容约束是指教育科研人员运用市场机制寻找经济、社会效益较佳的成果推广应用方式。要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教育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其他单位中拥有教育科研成果的科研人员、教师深入基层,进行成果的推广应用;要通过教育科研成果研发者、推广者、应用接受者之间的利益与风险均衡分担机制,达到有效降低推广风险、平衡利益分配、促进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目的。
基于上述思想,我们提出以下对基础型、应用型和开发型教育科研项目进行教育投入的政策建议。“基础型教育科研项目”是指缺乏短期和中期经济、社会效益或风险较大而不适合学校进行主导研究,但国家(或省市)由于教育发展需要而必须保持一定研究规模的科研项目。这类科研项目的投入应采用国家(或省市)直接投入为主、社会资金为辅的方式。“应用型”“开发型”教育科研项目是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主要对象。它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学校,产生教育效益。对这类科研项目,国家(或省市)应在坚持适当投入的同时,通过引导投资和启动资金来带动社会资金参与,也可对一些项目提供有限责任担保。国家(或省市)可以利用制度设计引导教育科研工作者在“基础型”“应用型”“开发型”教育科研项目中进行选择,从而提高效率并降低管理成本。国家(或省市)也可通过在上述项目间的选择性投资强化激励机制,从而加快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第五篇:全市中学化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结果
2014年全市中学化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结果
一等奖
王
锋 砀山五中
宿州市2014年中考化学试卷评价组:二等奖
王
莉 砀山二中
唐怀庆 砀山县民族学校
张
慧 砀山中学
孙训亮 灵璧县尹集中学
高
校 灵璧中学
马荣荣 泗县黑塔中学
李
莉 宿州九中
三等奖
邵东鹏 砀山二中
马
煜 砀山县大寨中学
丁
杰 砀山县黄集中学
唐怀标 砀山县唐寨中学
尹传辉 陈建民
邱剑侠
武海军 孙长超 刘
影 崔继福 刘
刚 曹
铮 张素娟 张东生 许友彬 邵
伟 赵
礼 宿城一中
宿州十一中
宿州九中 宿城一中 宿城一中 宿城一中 宿城一中 宿城一中
宿州学院附属实验中学 宿州三中
灵璧县下楼中学 灵璧县渔沟中学 泗县墩集中学 泗县二中
王
振 张雪梅 李计超 陈少华 砀山中学 砀山中学 灵璧县禅堂中学 灵璧县黄湾中学
刘
燕 宿城第一初级中学 童
杨 宿城一中 张
弯 宿城一中 陈
凡 宿州九中 张英正
— 2 — 灵璧县下楼中学
胡孝诗 萧城一中
宿州市教育局办公室
2014年9月5日印发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