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党员发展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推荐)
农村党员发展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农村基层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保证党员质量,为党输送新鲜血液是其最基本的一项常规工作。农村党员作为党组织的基本细胞,其作用发挥如何,关乎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宣传、贯彻和具体落实。就我县而言,现有的农村党员队伍中仍然存在党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女党员数量偏少、结构不合理、作用发挥不明显、党员意识淡薄等问题,特别是3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数量更少,有些基层党组织甚至出现了长期不发展党员、无党员可发展的怪现象,农村基层党组织后继乏人的状况令人担忧,这严重削弱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这些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农村党员发展难的成因
1、农民信仰多元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人们价值取向日益趋于多元化,农民的政治热情淡化,甚至部分农民信仰缺失,认为入不入党无所谓,只要自己经济搞上去了,老婆孩子能吃好喝好,能过上好日子,就是自己最大的追求;狭隘的个人意识占据主导地位,缺乏奉献精神,认为入党后就要积极为人民做贡献,就得为人民服务,为他人做好事,就要使自己吃亏,这就造成部分人从心里不愿入党;竞争意识、率先意识淡薄,缺乏自信心,认为入党就要在群众中起到模范作用,就要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能体现出来,在关键时刻能站出来,认为自己入党后难以达到这个要求,还是平凡些,不入党好。
2、部分农民思想不端正。认为入党目的就是为了能在村里当干部,就是为了“光宗耀祖”,就是要在农村中不受欺负,甚至“称王称霸”。眼看自己当干部无望,“夺位子”不能,就打消了入党念头,有的甚至自暴自弃,放弃了政治信仰,甚至转而与基层组织作对,处处起阻碍作用。
3、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缺乏主动性。一是部分村级党组织希望所有渴望进步的农民能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靠拢,但他们工作不靠前、不主动,不能自觉地做好农民的培养教育工作。二是部分基层党组织从家族因素考虑,担心外姓农民入党后会在工作(如选举、议事等)中不听话,给自己工作造成 被动;发展本族青年入党,又担心丢掉位子,尤其是对发展青年农民入党不热心。三是少数村党支部对发展党员工作认识不够端正,有的存在“关门主义”倾向,有的搞“裙带型”发展等。四是一些村由于大多数青年外出务工,发展党员成为“无米之炊”。
4、部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下降。近年来,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如吃喝风、贪污腐败等不良现象,与党的要求背道而驰,严重败坏了党的形象,降低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在农村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致使部分农民对党敬而远之,不愿向党组织靠拢。
二、发展农村党员的对策
(一)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一是努力增加基层党组织的感召力。把群众威信高、综合素质好的党员选进支委班子,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建立农村贫困党员帮扶机制,设立帮扶基金,让贫困党员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爱护,增强归属感。二是坚持“三会一课”学习形式,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宣传党的知识,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例如我镇结合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组织宣讲队,在群众中广泛宣传,让老党员讲传统、青年党员讲科技、党员老板讲创业,努力在农村营造政治上的良好环境,启发群众在政治上追求进步的主动性。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各行各业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三是基层党组织要多开展党内活动,通过活动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例开展慰问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等活动。
(二)转变作风,关心群众,增强党组织的感召力和亲和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务必转变工作作风,要努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党的惠民政策带来的变化。同时要着力解决发生在老百姓身边、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大力增强广大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另外,党支部应坚持党员发展早谋划、早部署的原则,积极做好引导群众入党工作。通过变“等上门”为“引进门”,把培养教育工作安排在申请人递交入党申请书之前,通过依靠组织生 活的吸引,党员先锋作用的感召,党内关爱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把广大非党群众“引领”进入党组织的大门。
(三)多措并举,拓宽发展农民党员的渠道。一方面按照党员应具备的标准对优秀的种养大户、积极带领群众致富的能手进行摸底、考核,一旦符合要求,要鼓励他们递交入党申请书,努力向党组织靠拢。另一方面,要把外出务工的青年作为党员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青年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能够吃苦耐劳,综合素质比较强,村党支部可以在这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期间与他们交流沟通,让他们充分了解党员的权利与义务,促使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三要依托行业协会积极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可依据行业协会的特点,分别成立党支部或党小组,这些党的组织要在指导农民发展生产、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注意从行业协会中发现优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并逐步把他们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四要突出工作重点。从农村中致富农民、村组后备干部、外出务工经商农民中发展党员,并明确专人跟踪培养,有意识地吸引他们向党组织靠拢,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合格的党员。五要建立流动农民档案,在流动务工人员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对流动农民的年龄、务工单位、联系方式、工作状况等建立统一档案,安排专人管理,及时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积极教育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通过在务工人员中培养发展对象,可有力地解决农村党员老化的问题,推动农村党员年轻化发展。
(四)把握关键环节,确保发展农村党员标准不降低
一是把握时代要求,明确选拔标准。积极发展农村党员,要防止降低标准、盲目发展。必须坚持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突出时代特征,把党性原则与时代要求结合起来。注重确定发展观念强,能带头致富、带民致富的优秀分子为发展对象。二是着力于重点培养。要把具有高中以上学历,思想品德好,开拓创新意识强,有一个稳定的致富项目,并在近几年内家庭纯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农村致富能手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各支部要给这部分人建立专门的档案,安排一些素质高、党性强的党员与他们结成对子,积极向他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其向党组织积极靠拢,特别优秀的培养对象还可以打破常规,大胆把他们启用到村级班子中来。
二要突出工作重点,改善分布结构。注重向农村生产一线倾斜,向35岁 以下优秀农村青年倾斜,向“两新”组织中的优秀分子倾斜。针对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的实际,注意发展壮大“两新”组织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另外,还要发挥妇联和共青团的作用。坚持党建带妇建,紧密联合基层妇联组织,及时培养和吸收那些在带头致富、典型示范、移风易俗等方面做出成绩的优秀妇女,充分发挥妇女在党员队伍中的作用。始终坚持党建带团建,联合基层共青团组织通过团员推优,把那些有文化、有理想、事业心强、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年轻人及时充实到党员队伍中来。
(五)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发展农村党员责任制
一要建立健全责任制。把发展农村党员作为各级党组织负责人落实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党建目标考核体系,做到年初有目标、半年有检查、年终有考核。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一年不发展党员的村,在年终评优中实行“一票否决制”,连续两年不发展的要实行诫免谈话,连续三年不发展的,要作出组织处理。
二要加强宏观指导。对村级党组织提出发展农民入党工作的长期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应明确要求在具备条件的前提下,每年每村至少发展1名党员,尤其要注重发展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入党,力争经过几年努力,使农村中青年农民党员比例有明显增长。
二是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建立党员议事会制度,充分发挥党员在管理村级集体事务中的作用,村内重要事务及时向党员通报。增强基层党员的共产党员意识,把基层党员与普通群众区分开来,让基层群众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到身边党员的先进性,主动向党组织靠拢。
三是规范发展党员程序。保证发展党员质量,把好发展党员“入口”,逐步建立农村发展党员“公推制、公示制、票决制”,防止基层党组织因片面追求发展党员数量而降低质量。加强对农村党支部书记发展党员工作的业务培训,克服其怕麻烦、图省事心理,把好培养考察关,特别是要防止突击入党和在个人小圈子内发展党员。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和培养优秀青年,积极开展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为党储备后备力量。
四是落实好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建立发展党员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增强基层党务工作者的责任意识。要把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做为发展党员工作的 直接责任人,真正把发展党员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发展党员工作奖惩制度,对长期无故不发展党员的支部予以通报批评。
农村党员年龄老化、文化素质低、发展困难等问题都不可怕,任何困难只要重视就不难。只要我们各级党组织正视问题、加强研究、创新工作方法、循序渐进开展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就一定会在农村发展党员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就能为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一支新型的高素质的党员队伍,为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难教孩子的成因及对策
难教孩子的成因及对策
在每个班级里都有学习困难的孩子?这些孩子是如何产生的?该如何帮助这些孩子呢?下面我将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梳理这一问题。
难教学生是怎么炼成的?
1、可追溯到孩子的童年,孩子不在父母身边或者由不懂教育的父母带大。这些孩子的抚养者和孩子交流的时间少,特别是没有用儿歌、故事浸润孩子的童年;这些孩子的抚养者没有教会孩子观察的能力,因此智力没有发展起来(有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孩子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实不是这样的,孩子的好奇心是需要父母培养的);这些孩子在幼年阶段没有和同龄的孩子交往。
2、小学阶段,关键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牢固,而这些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基础(工具)。这些“关键知识”指的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第一套大纲,以语文为例,核心知识就是一套语文知识和技能体系(语文技能往往包括在语文知识内或者说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可以形成语文技能),涵盖字词句短篇语法、修辞、逻辑等。“基本技能”指的是学习的最基本的能力,比如自动化读的能力(学生在读书的时候不用关注字是不是认识)和自动化写的能力(学生写字是不用考虑哪个字该怎么写)。
3、中学阶段是由于学生缺乏课外阅读、教师使用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基本概念把握不牢固,理解不深入,对关键知识缺乏结构感。
4、由于家庭的变故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让孩子自暴自弃,丧失了进取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如何帮助这些孩子呢?
主要是应该补充第二套大纲,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先明白以下连个概念:
什么是第一套大纲?这里所说的“关键知识”,就是指反映本门学科特点的、重要的结论和概括、公式、规则、定理和规律性,这些知识抽象性概括性强。学生不容易一下子把握。
什么是第二套大纲呢?就是为更好地学习核心知识的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比如观察、实验、谈话内容、视频等)来源。第二套大纲是形象的、便于理解的、便于引起学生兴趣的。
第二套大纲和第一套大纲,说的是同一个知识,只是用不同的语言说。前者用形象的语言说,用浅易的感性的语言说,或者停留于现象;后者用更精确的语言说,虽提供例子,但其旨在概括了的知识本身。可以说,第二套大纲,是第一套大纲的经验基础,二者只有概括或抽象化程度的差异。第二套大纲是盐水,第一套大纲是食盐。
对于以上第一种情况,教师和父母要大量补充儿歌、绘本、故事等,让学生自然而然的积累背诵一部分。上课时尽量用幻灯片和实物,在抽象词语和词语表示的事物、动作间建立联系。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补充“思维课”。
对自动化读写差的孩子。父母或老师要加大孩子的阅读量,进行有一定速度的阅读训练和概括训练、复述训练及其他书写方面的训练。阿莫纳斯维利曾这样训练一个不愿阅读的孩子:先给他推荐一个好的故事让她在全班学生面前读,然后偷偷辅导她如何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偷偷告诉班里的学生,当这个学生读完后要给她鼓掌。这个孩子受到了很大的鼓舞。接着给这个学生推荐一些有趣的童话让她读,让父母和她一起读。
对中学阶段的后进生,要给他补充大量的课外阅读资料,特别是数理化差的学生。苏活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第四种情况,就不是本文所谈的内容了。
第三篇:浅析"报忧难"的成因及对策
文章标题:浅析“报忧难”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报忧难”的成因及对策
真实是信息的生命之所在,是信息工作永恒的要求。只有真实的信息才具有参考价值,才能据此作出正确、科学的决策。维护信息的真实性,就要做到喜忧兼报,有喜报喜,有忧报忧。表面看来,这似乎比较容易,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说实话、报实情就行了。但具体从事信
息工作的人员普遍感到信息工作报喜容易报忧难,并且报忧难的问题已逐渐成为制约信息工作发展的瓶颈。报忧难问题的形成是由一系列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具体成因,一是真实情况难掌握。信息工作人员难以经常抽身到基层调查研究,有的虽然“身子”下去了,但没有直接深入到群众中去,仅限于看一看、听一听,看到的是典型样板,听到的是喜多忧少。有的即使了解到一些问题,想搞个明白,但基层的同志怕日后抓“把柄”,借“事因不明”、“正在查处”来推脱。二是层层把关难通过。少数人对信息工作存在偏见,唯恐报忧会影响政绩,只报喜不报忧。对非报不可的事件,“修理”得面目全非,抱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对事件遮遮掩掩。三是实情实报难为人。一些信息工作者也想如实报“忧”,但担心“忧”的发源地有关单位和人员加以指责,于是只好报喜不报忧,有意或无意地夸大成绩、隐瞒问题。
解决问题首先要正视问题。科学界有句名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果处于连实话都不能说、忧信息都不能报的境地,那办实事、求实效、求真务实等等各种要求是不可能得到贯彻落实的。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有问题不摆到桌面上来,就会长期不得解决,甚至一拖几年”,结果是贻误了党的事业,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信息的问题性越强,对领导决策、推动工作的价值就越高。社会是复杂的,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足为怪。是成绩,你不报也跑不了;是问题,你不报照样捂不住。要科学地认识问题,正确地对待和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还要有正确的机制。一个社会如果假话盛行,则一定存在令说假者的收益大于说实话者的收益的制度环境。有个很生动的故事:幼儿园老师问孩子甲,你要大苹果还是小苹果,甲说要大的。老师批评他自私,给了只小苹果;又问孩子乙,乙说要小的,老师表扬了他,分给他一只大苹果。这样一来,其他孩子纷纷效法,“我要小苹果。”作为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如果在上者喜闻赞颂而厌听批评,在下者又每每报喜得喜、报忧得忧,我想无论怎样提倡说实话都是枉然。要解决不说实话、“报忧难”的问题,除了要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外,还必须努力创造说真话者的收益大于说假话者的收益的制度环境。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机制,让愿意说实话、敢说实话的干部得到肯定和褒奖,防止那些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善于吹吹拍拍的人钻空子,更不能让说大话、说假话的人得到重用。只要建立了正确的长效机制,“报忧难”的问题就会像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就一定能得到更好地发扬。
《浅析“报忧难”的成因及对策》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析“报忧难”的成因及对策。
第四篇:基于支部党员大会难召开的成因分析对策
文章标题:基于支部党员大会难召开的成因分析对策
党员大会是党支部的最高领导机关,在党支部中享有最高决策权、选举权和监督权。但在当前,一些基层党支部存在着党员大会难召开的现象,即到会的党员人数达不到规定比例,使得发展党员、表彰党员和处分党员等一些重大事项不能及时、有效地运行,甚至延误了工作。究其党员到会率低、党员大会难召
开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较多。随着我国宏观就业环境的改善和国家不断增加就业渠道,以及进一步鼓励各类人才的合理流动,使得大量的农民、有一技之长的各类党员工人、党员干部等纷纷外出务工、寻找发挥自己特长的路子。由于这些党员没有把组织关系迁走,因此,他们就必须回原地参加党的组织活动。
二是相当一部分离退休党员(包括下岗职工党员、留职停薪党员)回到居住地,没有把组织关系迁走。再加上有的党员居住地离原单位遥远,客观上无法参加会议。
三是少数党员身体欠佳、行动不便,无法参加会议。
四是少数党员在思想上有错误认识。认为现在以发展经济、创业为主,参加党员大会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召开的会议没有效益。对这种错误认识的党员,不仅表现在党组织负责人,认为少一些党员无所谓,达不到比例不要紧,因而不通知党员参加;同时也表现在一些党员身上,认为不参加会议党组织不会处理他,即使参加会议也不会学到或得到什么,会议也不过是走走形式,因而不参加。
五是党员大会的形式呆板、效果不明显。表现在政治学习上还是读读报纸、聊聊天,使党员感到枯燥、无味;或者会议的内容,与党员的切身利益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党员对会议的兴趣不大;或者会议的决议在会后不落实或者在落实过程中打折扣,挫伤了党员的积极性。
鉴于上述原因,要使党员到会率达到规定比例,保证党员民主权利的发挥,并使党员能够主动参加会议,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
1、党员大会时间要选准。目前,党员大会一般每3个月召开一次,比较合乎实情。在具体到各个单位召开党员大会时,还应根据本单位性质确定召开时间,以确保应到会党员都有时间能够参加,如果安排的时间不当,即使会议重要,有的党员还有可能不参加。在时间具体安排上,可前可后、可长可短。既可1—2个月召开一次,也可3—4个月召开一次,每次时间不宜太长。农村可在农闲时多召开几次,农忙时少开几次;企业可结合班组会、质量安全分析会一并进行,或班前或班后。在一般的生产情况下,可多召开几次,而生产忙时,可少开几次。总体来说,应选择在适当的时候召开,要既不影响生产、工作,也不影响大会召开。
2、党员大会内容要选精。支部委员会要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本单位工作需要,确定支部大会的议题。议题要明确,中心要突出。要把群众关心、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交与会议研究。会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另外,为了使会议开得成功,要将会议内容、要求等提前通知全体党员,以便党员有更多的思考时间。
3、党员大会征求意见的方式要多样。为了保障全体党员民主权利的发挥,必须采取多种方式,以创新的精神,来促使党员参加会议、使用权利,尤其是重大问题的讨论决定,要使党员尽可能参加会议。在具体的方式上,一是对外出不能及时回归的党员可采用电话或信函的方式进行征求。在电话征求或信函拆口时,应有2人在场,以示公证;外出的党员,如果有条件,可用因特网进行信息传送;二是对于生病、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党员,党支部可派2名党员带着密封箱,到党员家进行意见征询。会后应安排支委或党小组长将会议的结果告知党员;三是对外出时间较长且地点固定的党员,应动员其将组织关系迁走。总之,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渠道、手段,向党员进行意见征求,不能无顾剥夺党员的权利。
4、党员大会的形式要灵活。党员大会无论是政治学习、传达上级精神,还是对重大问题的讨论研究,所运用的形式必须灵活、新鲜,使广大党员易于接受、乐于参加、勇于表决。在政治理论学习上,可采用身边人、身边事进行现场报告,或用电教直观形象的手法来寓教于乐;在实用技术学习上,可采用党员点题、专家讲座、答疑解惑、组织观摩、现场动手等形式进行。
5、党员大会的效果要明显。每次党员大会后,必须要有明确的结论,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能无果而散。在会上,要充分发扬民主。会议主持人要引导党员围绕中心议题,认真开展讨论,畅所欲言,最后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议。对于已经做出的决议,党组织在会后要立即组织实施,让广大党员看得见、摸得着。否则,党员大会形成的决议也就失去了意义。
6、对有错误认识的党员要思想疏通。对少数党员、干部不重视参加党员大会的思想,党组织要加强对他们的政治思想教育,要明确专人进行帮教。对党员家庭、个人因生产、生活困难不
第五篇: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
[摘 要]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安定和谐。面对当前的社会形势,妥善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社会、高校的头等大事。为此,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三方积极扶持,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加强大学生就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5-0142-02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长期困扰政府、社会、高校、家庭的难题。对高校毕业生来说,一份满意的工作能够使他们“物尽其才,人尽其用”,满足个体和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为他们进一步发展职业生涯、发展事业、实现自身价值提供基础。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就业乃民生之本,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大学生就业困难不仅使我国家庭教育投资比例严重失衡,更造成了人才和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可见,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到2010年,全国劳动力总量达到8.3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而劳动力就业岗位只能增加4000万个,劳动力就业岗位缺口1000万左右。同时农业富余劳动力还有1.2亿以上,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压力还在加剧,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十五”期间高校毕业生1090万人,“十一五”期间高校毕业生约2500万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维持在70%左右,待就业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近几年的就业率为:2003年70%、2004年73%、2005年72.6%、2006年71.8%、2007年71%、2008年73.8%、2009年74%。待就业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也给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较大的压力。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1.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高峰与全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客观原因。我国现有13亿人口,基数很大,从1998年开始迎来了因往年生育高峰带来的新一轮就业高峰,“十五”期间新达到就业年龄的劳动力较“九五”期间平均每年多290万人。因此,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凸显。
2.高校招生规模增加。从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毕业大学生人数不断攀升,从2002年的145万迅速上升为2009年的611万,每年以60万~70万的幅度增加,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
3.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滞后。大学生所学的专业与市场供求出现错位,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等院校普遍强调的是“通才”教育,重视学科理论,忽视学生技能、技术教育的培养。随着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要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可目前在一些高校,入校的是“学生”,毕业的还是“学生”,既没有生产出“专家”,也没有生产出各行各业所急需的高素质技术工程人员,使人才市场出现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过剩、就业难,一方面是高技能人才短缺、供给与需求脱节的现象。
(二)地域性因素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之间差别很大。2010年在大中城市就业人数占城市就业总人数的80.8%,而京、津、粤、浙、苏等8个省市就占城市就业总数的57.6%。大中城市对人才的需求总是有限的,竞争相对激烈,但高校毕业生一味青睐于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及改革开放较早的沿海经济区,不愿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作。
(三)观念性因素
观念性因素包括招聘方的观念与应聘方(求职方)的观念。
招聘方观念的误区有:1.盲目追求高学历。2.盲目追求名牌高校毕业生。3.过分看重工作经验。4.对生源地域及性别加以限定。
应聘方观念的误区有:1.角色认知和身份定位不清。高校毕业生往往高估了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而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缺乏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2.重“择”业轻“就”业。选择好地区、好岗位、高薪酬,总想一步到位,总认为上了大学就是人才;只有留在大城市,进入机关、事业单位才算“有出息”,已做的投入才可得到高的回报。
此外目前在校大学生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如正确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等,还有部分学生抗压能力差,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郝 影: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政府、社会、高校三方携手积极扶持,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1.中央和地方政府都要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要建立自主创新产业,提高产业水平,以增加高端技术和管理岗位。
2.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要促使各类各级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制定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质量评价体系,以监督、评估其办学质量,使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规格、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要求相适应。全面贯彻落实高校的科学发展观,并适当控制招生增幅、相对稳定招生规模,使之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
3.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出台某些鼓励性政策和改革就业机制。
4.理性用人。各用人单位要树立“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用人观念,改变不切实际的人才高消费观念。
5.高校加强对毕业生的指导。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思想教育,除包括择业观、职业观、价值观、诚信观和创业观教育外,还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使毕业生就业工作由自身的无序推荐转变成学校的有序推荐和自荐相结合,减少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盲目耗费的时间,降低就业成本。
(二)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应帮助其尽快树立自己的职业目标、人生规划,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能力及职业理想、时代要求,帮助学生对大学生活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提高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1.加强对大学生的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国情的正确认识,使大学生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意识,树立艰苦创业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争取利用各种契机,早日成就事业。
2.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在思想和精神上武装好自己,一方面杜绝初入社会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而走弯路、受欺骗。另一方面约束大学生的职业行为,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杜绝单方面解除协议、泄露公司机密等情况出现。为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发展,保好驾,护好航。
3.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形成优良个性品质、健全人格的前提。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能在就业中从容地应对各种压力,而且对大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学校要积极发挥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早发现、早介入、早疏导,帮助大学生形成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地面对学习、生活,学会宽容,学会适应社会。
(四)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通过培养大学生的能力来应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是解决其就业难的一个基本理念。从学校层面来说,高校应适当地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所学专业的需要,增加一些实用性课程,例如普通话、管理沟通能力培训课、商务礼仪等课程;高校积极为大学生创造条件,合理地为大学安排参观实习、社会调查机会,积极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等。从学生层面来说,大学生应当增强自身素质,努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在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适应社会能力、人际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的提高。此外,大学生要及时关心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市场的需求及自身的爱好和条件,有意识地从自身出发做好准备,使自己适应市场的需求,为毕业后做好准备。同时要克服急躁心态,就业中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是在所难免的,不要怨天尤人,不要自暴自弃,而要以坚强的毅力耐心地等待,调整好心态。
[参考文献]
[1]张函.浅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应对措施[J].教研教改,2008(7):29.[2]曹振杰.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206.[3]何晓丽.大学生就业能力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4).
[4]陈永昌.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路和对策[J].北方经贸,2008(9):43.[5]王德文.中国就业形势变化与未来展望[N].光明日报,2009-02-05.Abstract: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survival of students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harmony.Facing the current social situation,solving the problem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is important.It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the party,the state,society,university.Therefore,we need government,society and higher tripartite actively support,strengthen the career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difficulty;employment ability
(责任编辑:梁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