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中国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轨迹的回顾与思考
【内容提要】采用综合研究方法,从历史层面了解和掌握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从社会层面总结和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后当代运动员价值观的变化和特点。在开拓创新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使运动员成为思想坚定、技术过硬的优秀群体,为开创我国体育事业新局面作出更大的贡献。【摘要题】人才培养
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是“社会公众人物”和新闻媒介关注的“焦点人物”,他们在赛场上的精湛技艺或出色的表现被誉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的反映和体现。一些体育明星被人们视为民族的英雄和骄傲,是广大青少年崇拜、模仿的对象。这就对优秀运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广阔领域,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优秀运动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同志理论,特别是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述为指导。采用文献资料、访问调查、专家咨询、逻辑分析等综合研究方法,从历史层面了解和掌握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从社会层面总结和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后当代运动员价值观的变化和特点。在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提炼精神和开拓创新的基础上,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健康发展中的作用,有利于充分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使运动员成为思想坚定、技术过硬的优秀群体,为开创我国体育事业新局面作出更大的贡献。注重基本理论的研究、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50多年来伴随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十分注重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基本理论的研究,1964年8月国家体委颁布的“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条例”,就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目标和任务作出明确阐述。多年来优秀运动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健康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工作,初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体育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运动员成为思想坚定、技术过硬的优秀群体,最大限度地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勇攀竞技体育的高峰,确保《奥运争光计划》的实现。例如中国女排坚持思想领先,思想政治工作做得生动有力,有声有色,各项工作上去较快,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她们以攀登世界高峰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奋斗目标,把祖国的荣誉、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胸怀远大的理想,立志夺取世界冠军,以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献身精神,为社会主义祖国作出了贡献。结合新中国体育事业的辉煌成就全方位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思想政治工作
新中国体育事业始终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中央为发展体育制定了一系列的指导方针,其根本目的是着力于改善和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着力于迅速攀登世界体坛高峰。50多年来,我国运动员创造和夺得了上千个世界纪录和世界冠军使中国走向世界体育强国。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实现了零的突破。1990成功地举办了北京亚运会。2000年在悉尼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取得历史性的突破。特别是2001年7月13日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利,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新面貌,对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所矗立起的一座里程碑。结合新中国体育事业的辉煌成就,对各级运动队特别是高水平国家优秀运动队进行以爱国为中心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立体的、全方位的途径和方法。多年来中国乒乓球队以爱国为中心开展的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激发了全队的爱国热忱及敢于创新和拚搏奉献精神,促进技术战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争取优异成绩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在世界三大赛中共取得124.5块金牌,其中三次大满贯;技术创新27项,占世界乒坛技术创新总数的58.7%;创造了几十个经典战例;培养了80多位世界级的体育明星。可以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国乒乓球队50年来保持长盛不衰的法宝。“爱国与奉献”是新中国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旋律
“爱国与奉献”的精神始终贯穿于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引导和激励运动员团结拼搏、勇攀竞技体育高峰,为祖国争取荣誉。对此,中国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深有体会的认识到:“要登上运动生涯最辉煌的顶点,天赋和刻苦训练是基础,但作为中华儿女,把我们托上世界冠军奥运冠军领奖台最大的动力却是满腔的爱国主义热情。”我国体坛健儿在50多年来争先夺标的征程中孕育出一系列倡导先进文化的警句、格言、故事和激人奋进的口号。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实践,凝聚而成“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友爱、顽强拼搏”中华体育精神,激励着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无私奉献为国争光。李志坚同志在国家体育总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体育界创造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警句、格言和经验,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精神文明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也体现在通过广泛的群众体育活动为全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扩大了阵地,提供了有利的方式和手段。”结合优秀运动员的成才之路有针对性的开展“祖国培养意识”的思想政治工作
优秀运动员成才过程一般要经历8-12年的不断提高、逐步成才的5个阶段,即:启蒙阶段、基础阶段、提高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这一成才发展的阶段性规律表明一名优秀运动员成才,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经费和教练员的毕生心血。中国乒乓球队教练蔡振华针对个别主力队员的“功利”心态,明确指出:“你们现在的资本是怎么来的?从幼儿园、小学开始打乒乓球到进国家队,你们交过场地费、教练费、服装费、陪练费、差旅费吗?这些钱是国家给你们出的,在你们成才之前,国家已经为你们付出了太多,目的就是让你们去拿世界冠军,为国争光。”采用“算帐”的方法有针对性的强化队员的“祖国培养意识”,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努力把各种干扰降低到最小化,让运动员自觉地接受高标准、严要求,这是一种无法估量的巨大能量,也是中国乒乓球队在强手如林的世界乒坛一次次创造奇迹的“法宝”。结合我国近代体育史开展“从东亚病夫走向体育强国”的系列性思想政治工作
近代中国体育史记述着中华民族从沉沦到崛起,体现着无数体育健儿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和光荣传统。结合我国近代体育史开展“从东亚病夫走向体育强国”的系列性思想政治工作,着眼点在于以史鉴仿,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增强社会主义信念和爱国主义的意识。例如,备战悉尼奥运会前各参赛队伍组织观看“新中国外交风云录”和“新中国体育50年”等系列片。通过对比新旧中国两个政府对发展体育的不同态度和体育事业发展的不同结果,深化对体育与兴国、强国关系的认识。极大的激发运动员的爱国热忱,提高了民族自信心,更加坚定为国争光和献身我国体育事业的决心。进一步明确了高水平国家优秀运动队所肩负的特殊使命,就是通过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个人或集体在体能、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为在国际体坛创造优异成绩努力拼搏,以升国旗奏国歌为己任的最高价值追求,以振兴中华提高国际威望为奋斗目标。结合榜样的示范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早日成才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树立榜样,发挥榜样的示范诱导作用,则是其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与方法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运动员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日益增强。结合榜样的示范作用,运用先进人物、典型事迹教育和影响运动员特别是少儿年龄段的小运动员,则更具有现实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富有实效。例如,中国体操队经常邀请一些老运动员为年青运动员回顾体操队的光荣历史和艰苦创业史;请老世界冠军现身说法,讲述一个为国拼搏的感人肺腑的故事。体操馆里有一排具有至高荣誉的光荣榜,许多运动员都梦想有朝一日能成为世界冠军被永远载入史册。每年一次的新世界冠军登榜仪式已经成为队里重要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光荣榜里的35位世界冠军,在奥运会、世锦赛和世界杯三大赛上勇夺61枚金牌。许多刚进队的小队员就是从身边的世界冠军成才之路和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中,吸取了无穷的力量,立下为国争光的抱负。
结合奥林匹克运动开展不断进取和公平竞争的思想品德教育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虽然只有短短的6个字,但其含义却非常丰富,它不仅表示在竞技运动中要不畏强手,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而且鼓励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不甘于平庸,要朝气蓬勃,永远进取,超越自我,不断战胜自我,向人生的极限冲击。不断进取和公平竞争是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其它体育工作者以及一切体育活动爱好者,在参加比赛和体育活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良好的体育道德的养成,是青少年运动员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例如我国运动员,在世界比赛中,“打出了风格,打出了水平”。“赢球又赢人,输球不输人”的体育道德,体现了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将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融为一体的奥林匹克主义。充分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加大反兴奋剂教育
为保护运动员的身心健康,维护体育道德,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我国充分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加大反兴奋剂教育。坚持以“预防为主,教育为本”,教育广大体育工作者正确认识兴奋剂的危害,建立起自觉抵制兴奋剂的坚强防线。反兴奋剂教育的基本对象是广大运动员和教练员,包括医生、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反兴奋剂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常识教育、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政治教育。反兴奋剂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召开各种类型的反兴奋剂会议,举办培训班、讲座,出版各种形式的印刷品和录像带,在体育院校和教练员培训中开设有关课程,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教育等。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反兴奋剂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许多国际人士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说,中国的反兴奋剂工作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主要是运动员
由于运动队成员差异很大,要充分注意区别对待。既要针对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一般教育,又要针对各人特点,加强个别教育工作。尤其是对于成绩突出、掌握尖端技术的运动员,要看到他们是攀登世界运动技术高峰的骨干,在社会上,运动队中影响较大,必须重点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为使他们正确对待成绩和荣誉,充分认识党和人民以及集体对他们的培养和期望,力戒骄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体育委制度和颁布了有关条例和守则等,从政治思想、训练比赛、学习生活和道德风尚等方面,提出了运动员和教练员共同遵守的准则。既有明确方向,又有具体要求。只要认真加以贯彻执行,提高广大运动员、教练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运动技术水平,对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广阔领域,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优秀运动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地系统地总结建国以来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把握和丰富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各种经验和材料,更深刻的认识和揭示其内在的规律,逐步形成和完善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体系、目标体系和管理体系。
新中国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经过五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逐步形成了一系列观点、原则、方法、条例。为建设和完善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深厚基础。必须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求新办法,总结新经验。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基础上,加强体育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以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政治思想工作的若干意见》,1999.09.29.[2] 中国体育年鉴(1949-1993),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1993.[3] 中国体育年鉴,(1994-2001),北京:中国体育年鉴出版社,1994-2001.[4] 中国体育报社编,中国体坛50星[M],新蕾出版社,2000.09.[5] 国家体育总局机关党委编.①国家体育总局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汇编、②国家体育总局改进和加强政冶思想工作研讨会材料汇编,2000.07.19.
第二篇:新中国60年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新中国60年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新中国已经走过60年的光辉历程。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在战争年代建立了不朽功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继承和发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有效地担负和履行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光荣使命。中国改变了过去积贫积弱、有国无防的状况,巍然屹立于世界东 方。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光辉历程,带给我们诸多深刻启示。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始终不渝地恪守我军的性质和宗旨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建军之初就确立的一条基本原则。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军队成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确保我军军魂永驻、性质不变、宗旨不易,是我们党始终高度关注的问题。尽管国防和军队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不断发生变化,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与制度始终没有改变。无论国际形势如何风云变幻,无论国内环境如何错综复杂,人民军队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成为党巩固执政地位的中坚力量,成为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
60年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启示我们,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是保持我军性质和宗旨的根本保证。面对社会大变革、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推行西化、分化战略的严峻挑战,面对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决抵制“军队非党化”、“军队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思潮。必须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官兵,进一步坚定广大官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确保政令军令畅通;加强军队党组织建设,把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落实到基层;以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紧贴时代发展,紧贴使命任务,紧贴官兵实际,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关系,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大战略问题。60年来,我们党对如何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新中国成立之初,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国防体系,并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提升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国防和军队建设坚持在大局下行动,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党中央及时提出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要两头兼顾、协调发展的方针,坚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实现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的整体跃升。
60年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启示我们,国富才能军强,军强方可卫国。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至关重要。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必须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相一致;必须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努力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
紧紧围绕有效履行历史使命,努力提高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根据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以及国家面临的安全环境,科学确定军队的历史使命,是我们党领导军事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的职能任务由武装夺取政权转变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军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要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国家利益的拓展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使命任务的延伸引领建设目标的延伸,使命任务的拓展推动军事能力的拓展,使命任务的深化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性跨越。
60年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启示我们,军队历史使命是建设什么样的军队、打赢什么样的战争、承担什么样的任务的基本依据。在新形势下,我军的全部工作都要围绕有效履行使命来展开,各项建设都要围绕提高履行历史使命的能力来进行。要努力把我军打造成一支同我国地位相称、同我国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军事力量,全面提高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确保能够有效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
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的原则,全面加强、协调推进军队各项建设
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适时地把建设一支优良的现代化革命军队作为人民军队建设的总方针和总任务提了出来。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把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作为军队建设的总目标,先后提出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国防和军队建设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崭新局面。
60年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启示我们,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是军队建设缺一不可的目标体系,必须全面加强、协调推进。革命化是我军性质和宗旨的客观要求,是我军最显著的特色和强大的政治优势。必须把革命化建设放在第一位,把思想政治建设抓得更加有力、更加扎实、更加富有成效,确保我军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确保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确保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现代化是我军赢得世界军事发展战略主动、履行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新形势下我军建设基本矛盾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把现代化作为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走科技强军之路,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复合发展,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正规化是革命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军队现代化程度越高,越需要依靠规范化的组织形式和科学化的运行机制。必须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建立符合现代战争规律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加强科学管理。
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适时充实和完善军事战略方针,用以统揽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
军事战略方针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依据,历来是党中央、中央军委高度关注、深入思考、精心谋划的重大问题。60年来,我们党总是根据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世界军事的发展以及国家安全环境呈现出的新特点,确立并适时充实和完善军事战略方针。20世纪50年代,根据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安全需求,确立了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20世纪80年代,基于对时代主题和国家安全形势的新判断,确定了积极防御军事战略的重点由准备应对敌大规模入侵转变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20世纪90年代,针对高技术条件下战争形态的巨大变化以及我国所面临的现实安全威胁,军事战略立足于打赢一场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本世纪初,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
60年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启示我们,军事战略方针是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依据,必须根据国家安全环境和军事任务的变化不断加以充实和完善;必须坚持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统揽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统揽军事斗争准备全局。要站在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部署和筹划工作,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整体发展。当前要围绕军事战略面临的新形势,深入研究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加强对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积极防御中的有效反击、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等问题的研究。
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不断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
我军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改革创新史。新中国成立后,我军适时进行了精简整编,并组建和扩建新的军兵种,建立相对完善的军事院校体系,制定条令条例,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由单一陆军向现代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转变。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军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又进行了百万大裁军,同时调整体制编制、更新武器装备,组建陆军合成集团军,使军队在精兵、合成、高效的道路上迈出了历史性步伐。20世纪90年代,确立科技强军方针,再次进行调整精简,全力推进军队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中央军委进一步作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大部署,强调通过深化改革,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60年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启示我们,改革创新是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我军走在世界军事发展前列、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军队的改革创新必须始终瞄准世界军事发展的前沿,以全面提高我军核心军事能力为基本着眼点,以现代化的战斗力为标准。当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科学筹划,搞好中长期改革的顶层设计,着力推动军事理论创新、军事技术创新、军事组织创新和军事管理创新,努力形成一整套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军队建设规律的科学的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要深入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建军治军的特点规律和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繁荣和发展军事科学,充分发挥军事理论指导军事实践、引领军事变革的重要作用。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60年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伟大实践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了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一系列重要论述,推动着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与时俱进。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站在新的历史
起点上,我们必须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为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年福纯/军事科学院副政委、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会长)
第三篇:20世纪医学:回顾与思考(本站推荐)
20世纪医学:回顾与思考--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医学的发展是如此迅速,取得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人们从来 没有象今天这样健康、长寿,以致于人们乐观地相信一个逐步消灭传染病、控制慢性病,更加健康、长寿的时代即将到来。的确,20世纪不仅目睹了医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而 且也见证了卫生服务系统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现代医学已成为包括探索生命 奥秘、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缓解病痛以及社会保障的一个庞大的综合体系。然而,具 有讽刺意味的是,现代医学在为增进人类健康提供越来越多的好处的同时,它也带来了 许多棘手的问题,从而导致人们对医学产生疑惑和提出批评。人们呼唤重新审视医学的 目的和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对一百年来医学巨大变革来审视现代医学的发展特征及其所 面临的问题。
一、疾病控制
1、防治模式与重大成就
毋容置疑,20世纪医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一系列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传染 病、寄生虫病和营养缺乏性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从而导致了人类平均期望寿命的普 遍延长以及疾病谱和死因顺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就出现 了因各种传染病死亡下降,因慢性病死亡上升的趋势,我国的这种死亡率交叉变化的趋 势出现在50年代中期,我国居民的平均期望寿命从1949年的35岁上升的1999年的70.8岁。人类对急慢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和营养缺乏性疾病的有效控制被称为第一次卫生保健 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发现,“病因-环境-宿主”疾病流行模 式的建立,以及维生素等必须营养成分的阐明,为传染病、流行病和营养缺乏病的防治 奠定了科学基础。从20世纪前50年诺贝尔医学奖授奖内容看,涉及上述问题的项目占一 半以上,清楚地显示出科学研究是确定适宜的防治策略和有效的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疫苗制备技术的完善使普遍推行疫苗接种成为可能,人类也才有可能彻底消灭天花,消 灭脊髓灰质炎也指日可待。现在,疫苗被用来控制腮腺炎、流感、水痘、白喉、甲肝、乙肝、百日咳、结核病、破伤风等诸多常见的疾病,从而大大地降低了这些疾病的发病 率。化学药物和抗生素的应用在传染病的控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初,一种能 特异性杀灭梅毒螺旋体的药物“606”问世后,“制造对人体无害而又能杀死病原体”的 “魔弹”理论,激发起医学界寻找特异性治疗药物的热情。20世纪中期,在磺胺药物和 青霉素成功地应用临床以后,合成各种化学药物、寻找能产生高效的具有广谱杀菌作用 的抗生素成为药物研究的重要内容,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过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肺 结核、肺炎、梅毒等许多感染性疾病突然之间变成了可治之症。另一方面,居民的卫生 条件、营养状况、居住环境的改善也是控制传染病和流行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如在鼠疫、霍乱的控制中,大规模的灭鼠、清洁的饮用水、疫源地的严格控制或许比药物和疫苗 更为有效。
20世纪50年代以后,各种慢性病成为了人类健康最大的威胁。虽然对于慢性病的防 治目前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人类对这类疾病有了较深入的认识,明确了慢性病的 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除了生物学因素外,还与人的生活习惯、行为方 式、环境污染等有密切关系,有人提出现在已进入慢性病、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时 代。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医学界在70年代末提出了医学模式需要从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转变,需要 卫生保健的第二次革命。有学者提出了影响健康的四类因素,即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以及卫生保健服务因素,并强调增进人类健康需要多方面的综合 处理。在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防治中,医学家提出了控制危险因素、三 级预防(即病因预防、发病预防和临床预防)相结合的思想。如在对高血压、冠心病危 险因素的研究中,通过对其中可控制因素的管理达到减少发病率的目的已显示出良好势 头。在发达国家通过戒烟、控酒、体育锻炼、平衡膳食、减少心理压力等行为干预,对 降低心脑血管疾病获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效。对遗传病和先天性疾病的控制也取得了可喜 的成绩。80年代中期已发现单基因遗传病达3368种,多基因遗传病有数百种,染色体疾 病约450种。随着遗传学的发展,不仅弄清了一些遗传病的发病机制,而且也找到了治 疗和预防遗传疾病的方法,目前通过产前诊断和产前治疗、饮食控制治疗、酶的替代等,有效地降低了遗传病和先天性疾病的发病率。此外,政治经济因素在疾病控制中的也 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改善环境、发展健康教育、协调卫生服务等都需要政府行为和全社 会的共同努力。
2、问题与挑战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慢性病的控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实践发现将控制传染病的 模式应用到慢性病防治方面成效不大,机械论的线性因果关系在解释慢性疾病上显露出 弊端。遗传学的迅速发展使许多医学家们相信通过基因研究可解释慢性病的病因,利用 敲除或取代缺陷基因等治疗将为慢性病的特异性治疗带来希望。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医学家们发现事情比预想的要复杂的多。如医学家已成功地分离并克隆了“囊胞纤维 化基因”,但进一步研究发现,“囊胞纤维化基因”上有超过350个不同位点的突变都可 导致病人出现“囊胞纤维化”,而这种疾病的发病是需要父母双方两个突变型的结合,这意味着可能出现的结合数量是个天文数字。或许最令人惊奇的是,突变的某些结合在 部分人导致“囊胞纤维化”,而在另一部分人则无任何症状。相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亨廷 顿氏病中。疾病产生是“基因决定论”还是“环境决定论”,基因突变是因还是果在医 学界依然存在着争论。由此可见,确定与疾病相关的基因以及基因取代治疗还有相当长 的路要走。
另一类严峻的挑战是新疾病的出现,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慢病毒等新的病原体引 起的疾病,以及老病的复燃,如性传播疾病、结核、疟疾等,此外还有抗药菌株的出现。这些第一次卫生保健革命留下的难题已清楚地表明,即使传染病的控制也需要新的思 路。此外,还有医学发展本身未料到的后果: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由于药物或诊断 治疗过程而导致疾病,以及伴随寿命延长而出现的困扰老年人的退行性病变和精神损伤。实际上,许多慢性疾病以及退行性病变是难以被根除的,有些将终身伴随,我们是否 应当探寻一种新的防治模式,其目的不在消灭它,而是使病人在这种状况下生活基本正 常呢?与此同时,环境因素导致的疾病和损伤也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如二恶因、大气 污染、电磁辐射等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都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污染物浓度检测的精度已由 PPM提高到PPT。
目前对于许多慢性病的防治尚未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最重要的原因或许是疾病发 生和发展的科学基础还没有完全阐明。此外,疾病是一种复杂的生命现象,需要从多维 度、多变量的非线性因果关系上去研究和探讨其综合性的防治策略。复杂问题简单化的 策略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奏效,但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展开,医 学对人体的奥秘将有进一步的解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医生可根据每个个体独特的基因 组确定疾病的防治策略,为疾病防治提供更加有效的手段。
二、医学技术
1、医学技术的巨大进步
在过去的100年里,卫生保健的巨大变化是生物医学科学和医疗技术突飞猛进的结果。19世纪末20世纪初细胞病理学、细菌理论、遗传学、实验生理学等一系列生物医学基 础学科的建立,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显著标志。而医学与各门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结合越 来越紧密是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另一个标志。20世纪医学进步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 庞大的现代化医院内那令人目不暇接的各种诊断治疗仪器和设备。从20世纪初应用于临 床的X射线、心电图,到中期的电镜、内窥镜、示踪仪、超声诊断仪,再到CT扫描、正电 子摄影(PET)、核磁共振成象(MRI)等,使诊断学发生了的革命性的变化。准确化、精密化、动态化、微量化、自动化、无伤害化已成为现代临床诊断的特点。此外,铁肺、肾透析机、起搏器、人工脏器等,显示出新技术、新材料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药物学的迅猛发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强大动力。
外科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突破了疼痛、感染、失血三大难关后迅速发展。20世纪 中叶以后,以心脏外科和移植外科为标志,显示了外科学的日益繁荣。1944年,对出生 时患先天性心脏病的“蓝婴”成功地进行外科手术,是心脏外科发展的里程碑。50年代 出现了心脏直视手术。60年代的冠状动脉旁路和心脏移植手术,充分地显示了外科技术 的突飞猛进。1954年第一例肾移植手术的成功开创了器官移植的时代。1967年,当巴纳 德医生成功地将一位妇女的心脏移植到一个54岁男性体内时,移植外科与当时的太空航 行一样受到公众的关注。随着人类对免疫系统的进一步理解,通过解决排异问题,发展 免疫抑制剂,为移植外科开拓了宽广的新领域。在过去100年里,外科不仅发展迅速,而 且性质也发生了转变:20世纪初期,外科基本上是缝合和摘除,而现在已转变为精确的 修复和无止境地替代。随着腔镜外科的出现,手术也向着精细化、微创化方向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分子生物学的建立,人们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人体结构和功能研 究的日益深入,为解决医学的重大问题,如肿瘤、免疫、遗传、组织再生、抗衰老、药 物开发等提供了理论指导。基础科学研究已改变了人们对机体及其与疾病斗争的理解,进一步从本质上证实了基因是决定人类生、老、病、死和一切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不 少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及其他一些疾病的相关基因和病毒致病基因陆续被确定。基因工程 也促进了新药物和新疗法的涌现。1986年,美国科学家提出了阐明人类基因组的全部序 列,从整体上破译人类遗传信息,使人类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认识自我的人类基因组计 划(HGP)。1990年该计划正式启动。HGP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卓著业绩。目前,以“定位 克隆”途径克隆到的经典遗传病基因已达70多个。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果将成为现代生 物学、医学用之不竭的源泉。与此同时,免疫理论与技术也渗透和影响到整个医学领域,并且通过对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认识,促进了对人体 整体性和有机联系的深入理解。神经科学的发展为治疗帕金森氏病和其它中枢神经系统 的紊乱带来了新希望。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膜片钳位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使我们对神 经递质的合成、维持、释放及与受体的相互作用的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90年 代后,人们更加重视脑科学研究中整合性观点的重要性,即认识到神经活动的多侧面、多层次性。由此可见,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免疫学、内分泌学等的发展,不仅深化 对人体基本结构和功能的认识,而且还从不同侧面揭示出机体的整体性和有机联系。现 代医学已开始注意从生命物质运动各层次和层次间的相互关系与整合方面去探索生命的 奥秘,并极大地促进了临床医学的进步。
2、问题与挑战
20世纪以前,医学技术的进展是相当缓慢的,医生们凭借有限的药物和实践中摸索 的经验,为病人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在20世纪,这种局面发生了更本性的变化,医学 不仅获得了控制疾病的武器,而且还掌握了操纵生命的密码。随医学技术飞速发展而形 成的“技术至善论”将人们锁定在医学“能做,必须做”的雄心勃勃的幻想中:人类可 以消除一切病痛、人的所有器官都象机器的零件一样损坏后可以更换。病人成为医生与 疾病斗争的战场。然而,临床医学中强调广泛而昂贵的治疗虽然挽救了某些危重病人的 生命,延缓了死亡的进程,但是这种关注疾病而忽视病人的倾向以及为病人和社会带来 的沉重经济负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批评。如何解决发展高新技术与适宜技术之间的矛盾 ;协调关心病人与治疗疾病之间的矛盾成为现代社会的迫切问题。
目前,在基因治疗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自从十年前开始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以来,基因治疗的鼓吹者们已经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持续的“炒作”。尽管他们反复声称基因 治疗的好处,但在数百个基因治疗试验中,至今还没有任何一例毫不含糊地具有临床疗 效。最近广为报道的几起基因治疗试验中患者死亡的事故引人瞩目,这是对于基因治疗 中的急功近利,以及诱导公众对基因治疗产生过高期望的倾向提出的警告。虽然我们不 能由此否定基因治疗这一临床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但却应当以更严格的科学态度来审 视它。
在生殖技术方面也存在着相同的问题。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首例体外授精婴儿路 易斯•布朗在英国问世,标志着生殖技术临床应用的开始。1997年,英国科学家威 尔莫特成功地培育出克隆羊多利轰动了全世界。克隆技术的突破是一项重大科技成果,然而,它也产生一系列伦理和法律问题。人们迫切要求国际社会制定有关伦理准则和法 律条文,规范这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使它最大限度地造福人类。目前,英国罗斯林研 究所科学家正在研究一种克隆新技术,不仅有望做到在克隆过程中不使用卵细胞,而且 还可省却胚胎发育步骤。有人认为,如果新技术证明可用于培育治疗疾病所需的人体组 织和器官,那么将有可能消除一些伦理上的障碍一直困扰人体治疗性克隆研究。因为利 用新技术进行治疗性克隆时,体细胞的细胞核不是注入去核卵细胞、而是与去核的胚胎 干细胞进行融合,由此形成的新细胞可不经过胚胎阶段,而直接发育成所需的组织或器 官。利用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可以用来解决目前疾病治疗中的一些问题,如移植器官 的缺乏,但跨种间的器官移植是否会导致人类染上一些原本仅在动物身上才有的疾病是 值得担忧的。
随着医疗费用的不断攀升以及对西医药副作用认识的深入,世界各国对于应用自然 疗法和传统医学治疗疾病的兴趣日渐浓厚。与此同时,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 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生物机械论的局限性和人的整体有机联系。传统的以可测定的生物学 变量来解释疾病的观念逐渐被综合性、系统性的观念所代替,出现了生物-心理-社会 医学模式、整体医学(holistic medical model)模式。中国政府鉴于我国医疗卫生的实 际情况,制定了大力发展中医和加强中医药学研究的决策。50年代以后,我国在开发和 应用传统医学促进健康、治疗疾病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以针灸疗法为代表的中 医治疗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欢迎。在慢性疾病治疗和保健养生方面,中医药学也表现 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如应用活血化淤理论和有关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应用扶正固本理 论增强人体免疫力的探索,均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的 研究,使之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和医学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是我国医学界应当关注和思 考的问题。
三、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
医学发展到20世纪已不再只是一门复杂的科学技术体系,同时它也成为了一个庞大 的社会服务体系。医学不只是限于预防、治疗和护理,它还与政治、经济和法律密切相 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服务在人类生活中的比重也日益增加。现代医学的 繁荣产生于社会对医学作为一项公益事业的巨大支持。在世界范围内,大量的社会和私 人资源投入医学。在发达国家用于医疗卫生服务的费用已达到或超过10%,以医院为中 心的医疗保健体系覆盖了人的生老病死各个方面。为了满足医疗保健的不同需要,医疗 保健服务体系正由单一层次化向多元网络化发展,尤其是加强初级卫生保健。20世纪卫生事业发展的动力是卫生观念的变革,人们开始认识到卫生发展是社会经 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注意到卫生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双向性、同步性、协调性。随着社 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对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延 缓衰老、提高生命质量和整体健康水平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已将获得卫生保健 视为一种政治权力和社会的责任。1977年5月第30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提出“2000 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卫生发展目标。这个目标不仅需要医疗卫生系统内部的努力,而且有赖于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卫生保健。这个目标的提出充分体现出医学的社 会化趋势。目前,这个目标正通过各国政府和医疗卫生机构的努力逐步得到实现。保障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基本措施之一就是实行全民医疗保险。尽管世界各国在经 济水平、社会制度以及医疗体制上存在着差别,但在卫生保健上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问 题的方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医疗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再分配的杠杆,将一部分财富用于 社会下层阶级,起到保护基本劳动力的作用。因此,政府在改善人群健康状况方面应当 承担责任,尽管在为穷人提供医疗服务上是有限的,但它体现了对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 公平原则追求和起码的社会良知。世界各国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健康保障制度,如英国 的国家卫生服务制度、加拿大的国家健康保障制度、日本的健康保险制度、韩国的全民 健康保险制度等,在不同程度上为公民享有基本的医疗保健提供了保障。实行全民医疗保障是社会的理想目标,但是由于医疗费用的迅猛增加,以及卫生资 源的不合理分配,对医疗保障体制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英国,国家卫生服务已成为政 治足球,并且处境困难。在美国,虽然卫生保健费用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5%,但依 然有相当数量的人缺乏起码的医疗保险。在富裕国家,贫困者依然得不到足够的医疗;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国际援助,疟疾和其它热带病仍在肆虐。卫生资源分配不平衡 的矛盾成为的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尤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临床医学高技术发展使 这一矛盾更加突出。如何公平与公正地分配卫生资源成为各国政府和卫生行政当局面临 的难题。医学科学的发展将使得许多人负担不起医疗保健吗?医学将屈从于增加费用和 精确程度而减少利用的反比定律吗?这些都是现代社会不得不严肃考虑的问题。医学在已经征服了许多严重疾病,缓解了疼痛之后,它的目标似乎不再清楚,它的 授权已变得混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医学技术的发展在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同时,疾 病的总数却也随之增多了。一方面这是人们对机体认识不断深化的必然,但另一方面或 许是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将人类生命中正常的兴衰变化看作需要药物加以缓解的疾病,如 绝经、机体功能随年龄增加而衰弱等。这样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医学越发达疾病越多 ;社会越健康,它越渴求医学。难怪有人追问医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它应该在哪里停 止?它的主要责任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尽可能的维持人们活着吗?它的变化已使人们 更健康的生活吗?或者它仅仅是一种服务产业,去满足它的顾客提出的无论什么稀奇古 怪的要求,如为了健美而进行基因改造吗?现在是我们正视这些问题的时候了。
四、医学伦理与法律
20世纪医学技术的发展在为人类健康造福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增多的道德难题。60年代以后,医学高技术带来的道德问题和卫生资源分配问题日渐突出。随着消费者权 利要求的增加,病人权利运动开始影响到卫生保健方面。人们对那种家长式、独断的医 疗行为方式表现出不满。作为运动的结果,美国医院协会于1973年出版了《病人权利法 》。1976年初,欧洲议会发表“关于病人和死亡权利的报告”。本世纪60年代,随着女 权运动的发展,生育控制和流产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包括妇女控制她们自己身体的权 利,胎儿生命的权利等的诸多问题,在生命伦理学领域激起了医学、哲学和宗教多方面 的争论。70年代以后,随着遗传学、生殖技术的进步,克隆、试管婴儿可能造成的社会 后果等伦理学问题引起了更广泛的讨论。随着生命维持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医院里的非 人格化技术下经历他们的死亡已成为常事,这重新唤起了对死亡、濒死和安乐死的讨论。器官移植技术的建立也迫切希望解决确定死亡的伦理学问题。这些社会、文化运动,以及生物和医学科学发展带来的问题,导致了60年代“生命伦理学运动”的兴起。生命 伦理学已不再局限于医患关系的调整,而扩展到重新审视生死观、探讨生命的价值、促 进卫生保健中的公正和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等一系列问题。基因功能学的进展将促进预 报医学、遗传筛查等发展,并导致提出一系列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可以预言,在21世纪 医学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将对卫生保健的策略和医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产生重要影响。生命伦理学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由单纯的个体伦理向个体-群体伦理协调的转向。从卫生资源分配、环境危害,到性病艾滋病控制、人类基因组计划都是既涉及到个体利 益,又与群体和社会利益密不可分。与此同时,生命伦理学已不仅仅涉及医生与病人,而且也涉及到卫生政策决策者、管理者以及环境工作者等诸多群体。如何处理、协调不 同利益之间的关系是当代生命伦理学的重大课题。如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医学技术 发展速度的不同,卫生资源的分配极不公平:从全球范围看,大量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少 数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的卫生资源十分匮乏;从医疗保健上看,卫生资源又主要应 用在高新技术的诊断治疗方面,而用于预防和健康教育方面的则很少;从个体水平看,医疗保健的贫富差别也日益扩大。尽管世界各国通过改革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制度,来 缓和医疗资源分配中的矛盾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存在的难题远未解决。此外,卫 生保健的国际化趋势还要求建立世界各国共同遵守的有关法律和道德准则,如控制艾滋 病全球蔓延,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环境保护与人类健康问题等,都需要国际间的合作,因此在这些方面制定国际公认和共同遵守的医学伦理准则和法规也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应当在历史的框架内理解现代医学的胜利和问题。我们今天正生活在医学迅速 发展的时期,但也是充满怀疑的时期。在过去100年里,医学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在关于医学应向何处去等诸多问题上,存在着深刻的争议。指出医学的这些困境并不 是为了发泄对医学的怨恨,而是为了在医学迅速发展的同时,强调医学的责任,认清其 已被模糊了的目的。本文希望通过提供一种历史透视,帮助我们理解现代医学所面临的 成就越多问题越多的悖论。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人权发展50年,光明日报,1999年2月28日。梁浩材,社会医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42。杨菊贤,杜勤,从心血管疾病的美国模式看肿瘤的中国模式,医学与哲学,1999,20(12):19-21。
李璞等编著,医学遗传学纲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第二版,2。
Golub ES, The Limit of Medicin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7,209.张大庆,整体医学:从观念到实践,医学与哲学,1988,12:1-3。Jonsen AR.The Birth of Bioethics.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 13-19.
第四篇:勾股定理回顾与思考教案
勾股定理回顾与思考(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一章)渭南市临渭区三马路中学孙莉玲 教学目标 教学知识点
对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全面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本章的知识,同时重温这些知识尤其是勾股定理的获得和验证的过程,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应用过程中,体会各种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能力训练要求
体会在结论获得和验证过程中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在回顾与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要善于思考、善于创新。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反思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带来的无尽乐趣。
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体验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力量。教学重点
回顾并思考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获得和验证过程;总结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分别存在的关系。
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应用过程中,体会各种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难点
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应用过程中,体会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教学方法
交流与反思-----合作与探究 教具准备 无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一:展示两幅图片,第一幅图片为2002年在我国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场景,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大会的会徽,为著名的赵爽弦图。
第二幅图片为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提议的向宇宙发射的勾股定理的图形,用来与外星人联系。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把勾股定理送到外星球,与外星人进行数学交流”。
勾股定理是反映自然界基本规律的一条重要结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勾股定理的发现、验证及应用的过程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回顾与思考中的几个问题更进一步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和它的广泛应用。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富有科学特色和浓郁的数学气息,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反思交流,探求新知,:
一、议一议:
1、直角三角形的边、角之间分别存在什么关系? ⑴在△ABC中,∠C=90º,a,b,c为三角形的三边,则 角与角之间的关系:∠A+∠B=90º 边与边之间的关系:a2 + b2 = c2 ⑵在△ABC中,a,b,c为三角形的三边,如果∠A+∠B=90º,则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a2 + b2 = c2则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活动三:回顾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 + b2 = c2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 +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a2 +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游戏:叫一列学生玩常见勾股数的接龙游戏。3、4、5;6、8、10;9、12、15;15、20、25;5、12、13;8、15、17;7、24、25;9、40、41等。
二、方格纸中勾股定理的验证
方法一:分割为四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
方法二:补成大正方形,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方法三:将几个小块拼成一个正方形,如图中两块红色(或绿色)可拼成一个小正方形。方法四:利用皮克公式
正方形周边上的格点数a=12,正方形内部的格点数b=13,所以,正方形C的面积为:S=1/2a+b-1.三、史话勾股定理的证明
1、三国时期数学家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注时,创制了一幅“勾股圆方图”,也称为“弦图”,这是我国对勾股定理最早的证明.它用几何图形来证明代数式之间的恒等关系,体现了以形证数、形数统一、代数和几何的紧密结合.2、传说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用下面的两个图形证明了勾股定理,你能直接观察验证勾股定理吗?
活动:通过本章的学习,你还知道勾股定理的哪些证明方法?请同学们介绍。
1、美国总统伽菲尔德的证明.他的方法直观、简捷、易懂、明了。
2、刘徽的“青朱出入图”,证明不需用任何数学符号和文字,更不需进行运算,隐含在图中的勾股定理便清晰地呈现,整个证明单靠移动几块图形而得出,被称为“无字证明”.3、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证明 同学们,通过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我们感受到古代数学家的伟大成就和勾股定理丰富的文化价值,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善于探索,善于创新,并且把这些成就发扬光大。
四、欣赏美丽的勾股树,感受数学图形之美,创造之美。
五、拓展与应用勾股定理中的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正解的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成功解题的关键.尤其是在运用勾股定理解题时,更应注重思想方法的运用,那么你知道运用勾股定理解题应注重哪些思想方法呢?为了帮助同学们能清楚地知道这一问题,现就常用的思想方法举例说明,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类型之
一、分类讨论思想
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是和,求第三边的长. 分析 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并没有指明是直角边还是斜边,因此要分类讨论. 解 当和是两条直角边时,则利用勾股定理求得第三条边即斜边是=5;当是直角边,是斜边时,仍由勾股定理求得另一条直角边是㎝.
说明 求解本题许多同学往往受勾3股4弦5的思维定势,而误认为和就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斜边当然是了,从而漏掉一解导致错误. 构造直角三角形解题
类型之二转化思想台阶中的最值问题
空间图形的距离最短问题是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一般地求距离最短问题要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再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以及“勾股定理”等知识来解决问题,这类问题涉及的几何体主要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
1、台阶中的最值问题
如图,是一个三级台阶,它的每一级的长、宽和高分别等于5cm,3cm和1cm,A和B是这个台阶的两个相对的端点,A点上有一只蚂蚁,想到B点去吃可口的食物。请你想一想,这只蚂蚁从A点出发,沿着台阶面爬到B点,最短线路是多少? 解:台阶展开成平面如图所示,连接AB 因为BC=3×3+1×3=12,AC=5,所以AB2=AC2+BC2=169,AB=13㎝,所以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为13㎝。B 类型之三方程思想
3、如图,在波平如镜的湖面上,有一朵美丽的红莲,它高出水面3尺。突然,一阵大风吹过,红莲被吹至一边,花朵刚好齐及水面,如果知道红莲移动的水平距离为6尺,请问水深多少? 分析:由题意,我们知在图1-1中为AB湖水的深度,AC为荷花的长,△ABC为直角三角形. 解:设水深为x尺,则荷花的长为(x+3)尺,由勾股定理得: 62+ x2=(x+3)2
解得:x=4.5,所以这个湖的水深为4.5尺. 类型之四数形结合思想
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用解决有关航海问题的应用题,首先要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画出图形,结合其他知识求出直角三角形的未知边或相关的量。
例如:甲、乙两船从港口A同时出发,甲船以3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北偏东35°的方向航行,乙船以40海里/小时的速度另一个方向航行,2小时后,甲船达到C岛,乙船到达B岛。若两岛相距100海里,问:乙船航行的方向是南偏东多少度? 解:如图所示,在△ABC中,因为AC=2 × 30=60,AB=2 × 40=80,BC=100,所以AC2+BC2=602+802=3600+6400=10000=1002=BC2,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且∠BAC=90°.由于180°-35°- 90°= 55°,所以乙船航行的方向是南偏东55 °。
六、跟踪练习
1、已知一个Rt△ABC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长的平方是
2、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3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一只蚂蚁从距底面1米的A点爬行到对角B点处去食物,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的值取3).解:将圆柱的侧面展开成平面图形,连接AB 因为AC=13-1=12㎝,BC=3×3=9㎝,所以AB2=AC2+BC2=225,AB=15㎝,所以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为15㎝。
七、感悟与收获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那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3、学习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困惑?
八、分层作业 必做题:
1、课本第16页复习题
3,4,5
B组1
2、独立完成一份小结,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本章的内容。选做题:
勾股定理不仅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应用,请同学们试举几例,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第五篇:《法律与生活》回顾与思考
《法律与生活》回顾与思考
这学期选择了《法律与生活》作为选修课,我收获很多,我从中了解了很多法律及道德方面的知识。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很不错,每节课安排一段视频,让我们从观看视频中了解到其中所讲述的法律知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感受也最深的几节课分别是
一、法治的力量-201110大法治人物;
二、法眼看醉驾-高晓松醉驾被捕;
三、消费与维权-观看央视3.15晚会;
四、村规与国法-观看电影《被告山杠爷》;
五、观看影片《肖申克的救赎》。
看了走进法治人物,感受法治力量的颁奖典礼后,感受颇深的是他们既有个人,也有集体。他们来自于社会各个层面,具有不同的职业背景,年龄层次,教育程度,他们的故事也呈现出丰富的内容与形态,种种不同的基础上,有着一个基本共性-他们承载了中国的法治进程中的点滴进步,他们用实际行动推动了中国的法治进程。律师施杰,是孙伟铭案中被告的二审辩护律师。在辩护过程中,他发现类似的醉驾案件在适用法律上存在两难境地。经过大量调查研究,以及与国内一些知名的刑法学专家、医学专家的深入探讨,2010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施杰率先提交了一份《关于增加危险驾驶罪》的提案,并很快得到采纳。与此同时,一些法律界人士也开始呼吁“醉驾入刑”。2011年2月,刑法修正案将醉酒驾驶列为犯罪,5月1日正式施行。因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醉驾入刑”成为了2011年的法治热点,引起广泛热议。
郑喜兰,现任唐山市丰润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兼反贪局长。在任基层院副检察长兼反贪局长的十多年里,她组织立案查处贪污贿赂案件93件,侦破过某国企会计挪用公款1150万元等大案要案,有罪判决率100%,挽回经济损失3000余万元,并亲自组织抓逃3次4人。郑喜兰先后被高检院记一等功,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检察官”、“全国三八红旗手”等56项荣誉及奖励,被群众誉为“执法为民的好检察官”。
虽然评选出了十大法治人物,但是他们都是用自身的力量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杰出代表,她们的行动也必将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到法制建设当中,并将不断地完善和创新。看完了法治人物颁奖典礼,更多的是感动,那么下面要说的则是高晓松醉驾案以及一些感想。
当年以一首《同桌的你》而走红乐坛的知名音乐人高晓松,2011年5月9日22时50分,在北京东城区驾车与前车追尾因醉驾被拘,造成四车连撞,4人轻伤。因涉嫌酒后驾车,高晓松随后被警方带走。5月10日凌晨1时30分,警方对高晓松进行抽取血液样本检测,结果为每百毫升血液中C2H5OH含量为243.04毫克,已经超过醉酒驾车标准3倍。事发后,高晓松写下简短的保证书:“对不起!永不酒驾!”
5月11日,高晓松因涉嫌危险驾驶罪,被警方刑事拘留。5月16日,北京交管部门将在东城法院吊销著名音乐人高晓松的驾驶执照。17日下午,相关案件公开审理,高晓松以危险驾驶罪被判处拘役6个月,并处罚金4000元人民币,成为“醉驾入刑第一明星”。
2011年11月8日凌晨,因醉驾被判六个月拘役的高晓松从北京
东城区看守所获释。由于认罪态度良好,高晓松人气不跌反升。
对此我想说人孰无过,知错能承认、悔过、改正,就值得认可,同时,我们每个人无论做什么事之前都要考虑后果,不能做危害自己和他人的事,严格遵守法律,做一位守法的公民。
下面要讲的是带给人们对道德的审视的3.15晚会。
“名义上是公益,该收钱时我们也绝不手软。”打着“中华学生爱眼工程”旗号的“工程理事长”“中华学生爱眼工程”是近几年活跃在全国很多县市的一项活动,在全国有上百个工作站。然而这个公益组织并不存在,它只是一个打着公益慈善为幌子的骗钱公司。这个所谓的爱眼工程,丧尽了爱心。
作为全球最大的快餐连锁店,在北京三里屯麦当劳店却执行着双重标准。该公司的“品质参考手册”明确规定食品的保存时间,而在实际操作中,确使用着过期食品。虽然事后,麦当劳公司给晚会发来邮件表示会就这一个别事件立即进行认真调查,并严肃处理,以实际行动向消费者表示歉意。但这件事,也给国人提了一个醒,不一定外国货都是好的,对于舶来品我们同样要注意食品安全。
“人无信则不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没有诚信,也同样不能立足这个社会。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但在利益面前却也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甚至被践踏的道理,从今年3.15晚会所曝光的事件来看,也同样反映出这点。
下面我来介绍一部关于法律方面的影片《被告山杠爷》。影片中山杠爷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村主任,在那个公安都很少去的太平的村子
里,山杠爷一直很好的主持着大局。后来因为用游街的方式教育村里的一名叼妇而使其上吊自杀,被人检举揭发而被告。影片中我对于山杠爷的孙子这个角色思索了很久。自己的爷爷做的,和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完全不同。他问过他爷爷,得到的回答是:国有国法,村有村规。如果把一个村看成一个国家,那么村规就是国法。而似懂非懂的孙子直接写信给了《法制报》引出了下面的情节。
看完这部影片,我感受良多:农村社会是一个 “熟人”社会,大家平时抬头不见低头见。村规是大家所认同的行政规范,而山杠爷那种方式,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合理的。只有他孙子认为那似乎是违法的,这反映出当代人们特别是在农村法制观念的淡薄。出了事情总是按照村约民规来解决。当然这同时也反映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法制的不健全,导致这一法律所不能触及的事情只能用村约民规来解决的尴尬局面出现。这一局面,我相信会逐步得到改善。可是我不禁在想:堆堆村里一直所认同的权威去坐牢了,村名的脑海里隐约有了一个法治社会的概念。
法制是人们创造出的政治文明成果,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现在社会人人都应该依法办事,也就是说,要依法治国。这是当代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情理与法律的冲突。这又该如何处理呢?我想,立法者是不是应该更加深入民情,考虑到实际的民情呢?是不是应该考虑到去填补现代法律的空白呢?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而我们作为公民,应该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依法办事,遵守维护法律。这是这部影片
带给我们的启示。
下面要说的是观看《肖申克的救赎》后带给我的一些想法与感触: 事业有成的银行家安迪因被误认为谋杀自己的妻子和情夫,在肖申克监狱终身监禁。沉重压抑的背景,还有瑞德那平静缓慢的叙述,让作为观影者的我一开始一直为安迪的命运纠结着,无法想象这该有一个怎样的合理结局。
影片中这个意味深长的句子“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希望是件好事,也许是世间最美好的事物,而且美好的事情永不磨灭。),一个普通的词——“希望”,却因他在狱中用一把六英寸长的小石锤掘出了一条逃往外界之路,于19年后成功越狱的那刻给予了深刻的诠释。安迪在那个司法黑暗狱政暴戾的环境中坚守,尽管现实的残酷吞噬着他的肉体,而他那永不放弃希望的人性却在自我救赎中,净化了许多人的心灵。狱中几乎每个人都觉得“希望在这里是个可怕的东西”,因为哪怕是个无谓的逃跑的念头也会遭到典狱官们的毒打。他在肖申克似乎是个异数,喜欢整天把玩各种石子,阅读很多书籍„„
老布在肖申克服刑50年后假释出狱。本应该庆幸他获得了自由,然而长年累月的“制度化”生活,让他在陌生的社会中如同一只没有了翅膀的鸟儿,无助地生活着。终于,在墙上刻下“老布到此一游”的留言后放弃了生命。自由给了他希望,而这希望带给他的却是惶恐不安的生活,每次噩梦过后都要思考一番后才能明白自己身处何方。也许,那50年监狱生涯让他忘却了自由之感,而所谓希望,则只是
心中的那份虚妄罢了,所以他选择了死亡。
瑞德在狱中多次申请假释,却一次又一次未能获准。当他几乎绝望时,却又戏剧般获得自由。狱中的他神通广大,似乎没有他买不到的物品。然而当他重获自由回归社会后,却也如老布般感到无助与失落。看到了墙上老布的遗言,本以为他也会追随老布而去,幸而他想起了安迪留给他的话,重拾了希望之火。最终他见到了老友,并拥有了真正自由的生活。
安迪在狱中经历了种种磨难后,当他爬出污水管道,在雨中张开双臂,犹如囚鸟重新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天空。之后,他用了在狱中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典狱长洗钱时虚构出的那个人的身份取得了那些账款,过上了自由的生活。同时,把典狱长的罪证曝光于社会,让他们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他怀抱希望,所以能成功地为狱友争取到一瓶冰啤;他怀抱希望,所以能够用特长取得狱官信任而在广播室播放音乐;他怀抱希望,所以每周一封信最终为监狱争取到了图书馆的旧书;他怀抱希望,所以能够帮助一些狱友学习并获得学历;他怀抱希望,所以最终逃离了肖申克,获得了人生的自由。正因为有了希望,他才一直维持着自己的信仰,一直在前进。
是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希望,有了希望,你的人生才是积极有意义的,它将带着你走向成功,走向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