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财务会计的造假与打假

时间:2019-05-13 05:5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财务会计的造假与打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财务会计的造假与打假》。

第一篇:浅谈财务会计的造假与打假

浅谈财务会计的造假与打假

胡凤斌

目前,对有关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和规章,违背真实性核算原则,有计划、有目的的舞弊行为(包括贪污、挪用公款等纯粹个人犯罪行为),我国会计界、审计界普遍采用“会计信息失真”概念。我认为这一概念不够恰当,实际上,上述行为如果用“财务造假”概念就比较合适。在上述行为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和规章,是财务造假行为的本质;违背真实性核算原则,造成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信息失实,是财务造假行为的结果和表现形式;有计划、有目的的行为是财务造假行为的基本特征和判别标志。而“会计信息失真”这一概念则只是说明了一种现象,即会计核算的过程和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虽然其中也包含着“假”的成份和因素,但未能强调“造假”这一人的主观因素特征。由于“假”和“不符”的性质和成因是复杂的,包括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有意与无意、违法违规与过失偏差等,而审计工作的重点无疑是查处由主观因素导致的、有意识的、违法违规性的制假舞弊行为。因此,采用“财务造假”概念能够更加明晰地揭示出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实和经济领域违法乱纪甚至犯罪活动的实质,更加有利于制定财务会计打假工作的目标。

一、财务造假的主体和动机

财务造假主体是指策划、组织、指挥、参与和具体实施财务造假行为的有关个人、单位或部门。财务造假的主体一般可分为决策指挥者和具体操作者或实施者。所谓决策指挥者是指决定财务造假方案的取舍及实施的各级领导人或领导层集体。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是指企业的法人代表或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他们往往十分关心单位的“发展”,进而从“集体利益”出发而充当财务造假的策划人、决策者和指挥者,特别是在重大的集体舞弊中担任着首要角色,处于主动造假地位。所谓具体操作者或实施者,是指财务造假的具体操作人员,一般是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除了纯粹的个人犯罪行为外,他们一般不会主动参与财务造假活动,往往处于被动造假地位。

经济利益是最为常见的财务造假动机。行为人通过财务造假大多是为了得到直接或间接、现实或潜在的个人或单位的经济利益。我国现阶段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时间还比较短暂,一方面,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而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合作精神、特别是诚实信用等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再加上目前我国的物质文明程度不高,导致现阶段物质利益关系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利益往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的产权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产权仍然缺乏明确归属,造成国有企业的共有产权虚置,缺乏有效代理;不明晰的产权,使财务造假的受害对象不明确,从而难以实施有效的会计监督,进而形成厂长(经理)把持企业,实行内部人控制,而扭曲会计信息正是内部人追求自身效益的手段。另外,许多企业把职工工资、奖金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挂钩,承包经营者的收益与企业实现的“利税”挂钩,银行以企业资产状况和经济效益高低作为贷款依据,企业申请上市以每股预测盈利为主要依据,上市公司配股圈钱同样也以每股盈利为依据,虽然这些规定本来无可厚非,但客观上确实为企业财务造假“创造”了机会。骗取拨款、出口退税或补贴也成了企业财务造假的动机。一些民营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也往往采取违法经营和不正当的竞争手段,隐瞒收入,偷漏税款。

政治利益(追求政绩)是财务造假的又一主要动机。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的负责人仍然实行上级主管部门委派制,再加上现行的组织和人事管理体制的固有缺陷,各级组织部门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业务水平及其政绩的考核,往往偏重于其任期内的经营成果和财务收益,导致一部分企业领导人不是从优质、高产、低耗和市场竞争方面下功夫,而是从财务造假方面下功夫,从而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厂长成本,书记利润”、“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这一怪现象。更有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领导为了加快本地、本部门的经济发展速度以显示自己任期内的政绩,为自己的进一步升迁创造条件,热衷于搞浮夸风,常常未进行可行性分析,就盲目制定经济效益增长指标并以行政命令下达给企业,当企业完成不了目标任务时,又有意识地引导企业虚报盈利或隐瞒亏损,企业为了完成任务,就只好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以满足上级需要。于是,财务造假就成了一些人保官、升官的绝招。

追逐荣誉、塑造形象是财务造假的一个新动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越来越呈多元化趋势,人们不仅追求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同时也开始注意追求企业形象和领导者个人形象等无形资产。注重荣誉观,追逐知名度,为了使企事业单位在各种评比、升级、验收、检查、取得某种资质或信誉等过程中获得主动或有利地位,他们便不惜采用财务造假的手段掩饰自身的种种缺陷,肆意夸大其优势,进行精心包装,以改变人们的认识。另外,有的企业为了争资金、争项目,有的企业为了能够更多地吸引外资,也有的企业为了提高在客户中的形象和信誉等等,都使出了财务造假这一“绝招”。

新《会计法》的大部分内容都体现了制止财务造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这一主题。

1.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为会计责任主体。新《会计法》第4条、第21条、第28条等分别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现实情况表明,只有单位负责人才能真正对会计工作负得起责任,因为会计信息是对一个企业经营成果的综合反映,是体现一个企业经营状况好坏、生产和发展能力好坏的晴雨表,因此,只有单位负责人才能负得起这个责任。过去会计人员具有双重身份,承担双重责任,这实际上根本就做不到。事实上,现在的企业普遍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对员工实行聘任制或合同制,特别是民营企业,都是一把手——老板绝对说了算,被雇员工包括会计人员都只能是“端人家的碗,服人家的管”,一般不可能和老板唱对台戏。因此,实行企业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负责制,改变了过去企业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人员都对会计工作负责,实际上谁都负不了责的混乱局面,更加明确了责任人,一旦有财务造假问题被揭露,单位负责人就难辞其咎,再也不能以“不懂业务”,“不了解情况”等为借口来推卸或减轻罪责。

2.规范和细化了会计核算的规定。新《会计法》对会计核算的记帐规则进行了完善性修订,对单位会计工作从填制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登记会计帐簿到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程序和基本要求都作出了完善性的规定,明确了我国要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同时对单位提供的担保、未决诉讼等或有事项的披露要求,对选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使用会计记录文字等作出了规定。特别是针对企业造假帐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专门增设了“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别规定”一章,对企业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和记录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并对虚拟经济业务事项、设帐外帐、随意改变会计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等常见的造假行为作出了禁止性规定。所有这些规定,对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增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3.明确规定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新《会计法》第27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该条第(四)款还规定:“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含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内部控制制度,是一种防范制度,是指一个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一个设计良好运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实现以下目标:一是保证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进行;二是保证所有交易和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记录于适当的帐户,使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三是保证对资产和记录的接触、处理均经过适当的授权;四是保证帐面资产与实存资产定期核对相符。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制度在保证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内部控制制度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诸方面,而与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最直接相关的则是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对企业内部的会计资料实施内部会计监督,则可以对会计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作出评价,发现错弊,并提出纠正意见,以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是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负责的需要。新《会计法》的这一新规定,必将对防止企业资产流失,制止贪污腐败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

4.法律责任更加具体和易于操作。过去的《会计法》也规定了法律责任,但制订得比较原则抽象,可操作性差,打击力度也不大。根据有关资料,自1985年颁布《会计法》至今,几乎没有一例由于违反《会计法》而直接受到行政处罚的。这次修订后的新《会计法》使法律责任更加具体、翔实,较全面科学地规范了违反《会计法》的具体行为和适用的条款,并规定了应受到的行政的、经济的处罚尺度。如第44条规定:“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对其中的会计人员,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从业资格证书。”对涉及会计犯罪的处罚,也已在1999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中作了相应的补充修改规定。新《会计法》关于会计法律责任的有关规定,还宣告了我国会计行业终身禁入制的建立,这必将对会计违法行为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

三、注册会计师审计与财务打假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会计社会监督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国家对上市公司监管所依据的信息,主要来自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和注册会计师对此出具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对上市公司监管的第一道防线。不仅上市公司需要注册会计师审计,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也需要注册会计师审计。因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政府将不再直接管理企业,会逐渐将一些管理职能移交给社会中介机构,而且,会计报表使用人日渐增多,他们需要通过分析会计报表据以作出经济决策,因此,最为关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注册会计师的职能之一就是通过审计对会计报表进行鉴证,使审计后的会计报表可以获得社会公众的信赖。国务院《关于整顿会计工作秩序 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为了有效制止和防范利用会计报表弄虚作假,提高会计报表质量,要依法实行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制度。”可见,国家对注册会计师在整顿会计工作秩序,规范和加强会计工作,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方面也寄予厚望。实际上,也正是由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存在,才使得违法乱纪分子对其违法行为有所顾忌,不敢轻举妄动。但是,最近几年,却出现了不少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单位共同造假的案例,如“琼民源案”、“红光实业案”、“北京长城案”、“深圳原野案”等著名事件,给注册会计师行业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建设,它将能够有效地使注册会计师保持独立性和公正性,尽量少受不应有的行政干预。但是,仅仅这样还很不够,我认为还应当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制度建设。1.借鉴欧洲国家经验,实行两家同时审计制度。据我国有关人员考察,大多数欧洲国家对企业财务审计都规定,对任一客户的财务审计都必须同时由两家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来承担,当两家事务所的审计结论一致时,则共同出具审计报告;若两家的审计意见不一致时,则只能各自出具审计报告。同时,还规定从事代理财务记帐、税务咨询和财务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不能对其服务的客户进行审计和出具审计报告,以达到互相制约,保证客观公正的目的。2.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责任研究,完善注册会计师法规,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进行再监督。目前,我国会计界和法律界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责任尚无统一意见,两者的观点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应当抓紧研究,尽快使二者找到结合点,从而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注册会计师法及独立审计准则等相关法规。另外,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进行抽查,以更好地督促注册会计师严格按独立审计准则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执业。

四、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产权制度

在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所有者产权主体虚置的问题,没有人格化的组织——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虽然不是经济实体,却在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职能。与此同时,政府又逐渐对企业“放权让利”,在这样一种缺乏所有权约束机制的情况下,经营者的权利越来越大,出现了所谓“内部人控制”问题。由于经营者和所有者的现实利益往往不一致,使得企业常常按照有利于经营者的方式方法来处理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财务造假便在所难免。因此,还必须进行国有产权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使之达到产权责任明晰化、人格化、商品化和契约化的目标。以公司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产权制度,应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建立国有资产的经营组织,如各类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投资控股公司或各类投资信托公司等作为法人实体,以其产权经营主体的身份,对国有资产进行人格化的经营运作,它与被投资企业之间是一种产权关系,而不再是行政隶属关系,它通过参股的方式对企业进行投资和再投资,对其投资资产实行经营控制和约束。二是与知识经济相联系,企业职工不仅是企业的劳动生产力,而且其所具备的专业化技能也是一种人力资本,如果离开这种人力资本,股东所拥有的实物资本就无法增值,所以,企业职工也应当成为企业产权制度的构成部分。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群众对会计信息进行监督的优越性,切实解决国有企业的财务造假问题。

第二篇:财务会计的造假与打假

财务会计的造假与打假

姓名:张洪

学号:14082800315湖南理工学院土建系

岳阳

414006 摘要:财务造假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而今变得特别沉重。当前我国经济领域违法乱纪与财务造假结盟,且相互掩护,互相配合,互为因果,成为附属于社会肌体上的毒瘤。国家对这种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修订了相应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修订后的会计法对会计监督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赋予了会计监督较为完整的内容。打假只是针对已经发生的造假案,这样造假已经造成一定的影响,打假的关键就是要对财务造假的预防。财务造假的行为主体是人,人是造假的主观能动因素,也是根本性的因素。消除财务造假顽症的基本措施是解决人的综合素质问题,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这是我们研究财务造假对策的始点。

关键字: 造假

打假

防范

监督 职业道德

(一)对财务造假的认识

一 财务造假的定义

为了定义财务造假,界定其性质,我们不能不涉及“真”。真与假本是一对矛盾,我们可以用真来发现和说明假,用真来反论假。财务造假的性质:财务造假首先是违背真实性核算原则的行为,其行为的目标和结果均使真实性的原则受到损坏,并出现或导致了“假”。

二 财务造假的手法

1.在会计凭证上造假。这是造假者最常用的手法,在原始凭证上造假,或编造虚假经济业务,假餐饮费票、假销售收入票等假票据现象异常突出,劳务费、临时工资等自制凭证更是以虚开实;或以原会计事项为基础,通过夸大或缩小的方式非法谋利,以少开多、大头小尾的票据司空见惯;或采用偷梁换柱的方式,将公款行贿、个人购买的物品等非法事项在形式上合法的费用中列支。造假者让这些虚假的原始凭证进入记帐程序,编造虚假的记帐凭证。

2.在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中造假。有的企业单位存在大量的现金收入,从而私设“小金库”;也有的企业单位将销售收入或预算外收入不按规章制度存入规定的开户行,擅自存入企业单位的经济实体,甚至以个人的名义存入储蓄所,乱支乱用,滥发奖金;一些企业另立帐簿,还有一些企业单位直接捏造、篡改会计报表数据;更有一些企业编制多套会计报表。

3.在成本核算上造假。一些企业为了调节利润的需要造假帐制造虚盈,往往在成本上大做文章,该摊的费用不摊或少摊,该提的费用不提或少提,将一些已支付应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挂在“应收帐款”或“其他应收款”帐上,将已竣工的基建项目发生的长期借款利息挤入工程成本。更有甚者,南通市某制造玩具的合资企业月底竟将期间费用转入“待摊费用”帐户,而待企业经营情况好转时,再从“待摊费用”帐户转回期间费用帐户,然后再转入“本年利润”帐户,随意调节利润。

4.在税金核算上造假。有些合资企业为了享受国家有关税收政策的照顾,将应当在本年计入的收入挂在帐上,转到下结算;有些

企业为了偷逃增值税,竟买进项增值税专用发票入帐,浙江金华“中国第一大税案”充分说明了造假者的肆意妄为;有些企业为了偷逃营业税,变造发票内容,如实为营运收入,变造为营运收入和其他款项,以期少纳营业税。二 财务造假的危害

财务造假的后果是灾难性的,目前财务造假和经济领域违法乱纪活动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经济信息的失真,不法分子作乱,腐败分子唯利是图,巧取豪夺,经济秩序被搅乱,人心被搅乱,社会风气遭破坏,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下降,财政法纪受到侵害,国有资财大量流失;如果进一步恶化下去,将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

财务造假具有巨大的破坏性和杀伤力,它不仅侵害了财务信息使用者,侵害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人,而且损坏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健康肌体,最终也损害了行为者自己。

(二)针对财务造假的措施

一 会计法的修订

由于法律的不健全,很多人钻法律的空子,进行财务造假来逃税漏税等一些经济犯罪,现在财务造假越来越严重。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进行修订,修订后的会计法是一部重要的基础性法律,不仅对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对完善我国市场运行规则,监督各单位依法经营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提高

道德是知识、信仰、原则的集合体。道德体现了社会的精神风范,而社会精神风范正是由具有值得称道的道德主体所形成的。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认为。“立信”是做人的重要准则,同时也是会计赖以存身的职业道德,忠于会计事业务必“立信”。“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如果一个会计人失去信用,就会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以至身败名裂,更为严重的是,会危害他人与机构,给社会和国家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三 会计监督

光修订法律和强调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不能够解决财务造假这个问题的,还需要一定的会计监督制度,只要有完善的监督制度,那些想造假的人就不敢造假了,这样对财务造假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会计监督需要有一个比较完善的监督系统,对各部门或单位的经济或业务活动,以及会计工作本身所实行经济监督,并利用正确的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地、综合地协调、控制、监督、督促、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会计监督对各个环节进行监督,购进环节的会计监督、销售环节的会计监督、生产环节的会计监督、筹资与投资环节的会计监督、损益形成及处理的会计监督。从小到大各个环节都有完善的监督制度,这样就给那些准备造假的人上了一个警钟,把造假的意图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打假治乱的意义

第一,打假治乱能够及时压缩财务造假的生存、发展空间,使企业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和资金运动的情况得以正确反映,保证各基层单位所提供的经济活动信息的及时准确。

第二,打假治乱能够强化党和国家各项经济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严肃财经法纪。

第三,打假治乱能够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证市场“游戏规则”的正常维护,检查处置有悖于公平和道德原则的不正当或非正常的经济行为和竞争行为,查处和打击财务造假和各种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

第四,打假治乱能够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和完整,及时纠正经济信息中存在错误和偏差,保证会计信息、统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的准确可靠。

第五,打假治乱能够促进被查单位和有关个人钻研业务,提高政策水平和核算业务水平,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会计监督实务》赵保卿著

《财务造假防范与经济凭证鉴别》 尹平著

《会计职业道德案例》 项怀诚主编

第三篇:浅谈_会计造假_与诚信

浅谈“会计造假”与诚信

方瑞华(日肃省引人入秦}一程建设指挥部计则处,日肃兰州730000)摘要:第一部分卞要阐述了会计造假的危害。第一部分,阐述会计造假存在的原因,其中利益是诱因,制度法规的不完善及审计监督的不健全是导致会计造假有了存在的可能。第二部分,卞要阐述通过于}一么途径来防止会计造假,分四个方面来说明:首先,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审计体系;其次,要加强会计法规建设,充分运用法律乎段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第二,要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培植诚信,以此来增加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结论,会计活动必须有良好、公平的社会环境为背景,在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完善的法律体系为依托的基础上,以诚信原则为道德准绳,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会计欺诈和会计造假,才能使市场经济健康、稳定、有序发展,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关键词:会计;造假;诚信中图分类号:F233.2F231.6

会计是以货币为卞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竹理工作。日前,任何企业都要借助于会计来反映其则务状况,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而目会涉及相关各方的经济利益或者为相关部门进行决策提供参考。一方面,企业内部的竹理阶层要根据企业的会计信息来评价经营业绩,预测和计划未来的经营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外部的相关各方也要根据企业的会计信息来进行决策。例如,政府要根据会计信息来进行宏观调控,银行要根据会计信息来决定是否发放贷款、收回贷款,投资者要运用会计信息来评价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决定是否对企业进行投资等。由此可见,会计活动的诚实、守信,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是非常重要的。而现实经济活动中,会计行为人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不惜损害其他各利益方所采取的肆意操纵会计方法和篡改会计数据的不诚信行为严重的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使得据以决策的各方失去了赖以决策的基础,误导了会计资料使用人,使投资者遭受到巨大的损失。近儿年在国内发生银广夏、麦科特和蓝川股份等造假案件余波未了之际,海外以安然公司为序幕的另一场造假黑幕也被揭开了,环球电讯、世界通讯、施乐、泰科,乃至法国的威旺迪环球,一家家种经声名显赫的企业巨头们相继爆发了造假且闻。会计造假i1,牵动着全世界投资者的神经,会计诚信也成了会计资料使用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因会计资料的失实,使资料的使用者不可避免的掉入了资料提供者精心设计的陷阴一。例如银广夏、蓝川股份的造假使数以万计的中小投资者多少血汗钱化为鸟有,欲哭无泪;自银广夏造假事件被曝光以后,银广夏便被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催收欠款,据银广夏公告称,其有关偿还银行债务和连带责任的多宗法律判决均己生效,涉及金额高达4.2亿余元。公司策秘禹万明先生也表示,这些仅仅是银广夏己经判决的巨额借款,加上那些尚未诉讼的借款,银广夏的借款数额远远不止这些。同样,因蓝川股份的造假使银行的数亿资金成为呆账无法收回,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同时,影响了广大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使投资者对中国的股市失去了信心。因大量不诚信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危害了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如果大量的会计资料失真,导致各项经济指标失真,最终导致国家经济政策与实际的偏离,危害到市场经济秩序的有序进行。另外,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他们投资的卞要依据是经审计后公布的会计报表,而会计报表资料的失真,将使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因股民的血汗钱在股市中缩减,又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表现为整个社会需求不足,从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会计造第6期方瑞华:浅谈“会计造假”与诚信179假的危害是有日共睹,它的影响小至个人,大至国家,严重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影响了社会经济建设。对大量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于}一么原因,产生了如此多的会计造假,归结起来卞要有以下儿个方面:

首先,是经济利益的驱使。对于那些准备上市或者己经上市的公司来说,想要上市或者再融资,其营业业绩必须达到有关部门制定的标准。否则,上市或者再融资只能是空想,但

是对于那些急需要资金来维持企业i1 :'常运转或者扩大企业再生产的企业来说,只需要在会计资料上动动乎脚,梦想便变成了现实,股民的钱便流入自己的腰包,巨大的利益诱惑便使相关人员挺而走险,制造假账簿、假报表。而对于那些经营不善的公司来说,按照规定的标准“造”出一份会计报表,欺上瞒下,其收益远大于造假的成本。而对于私营企业来说,会计报表是企业纳税的依据,私营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少缴所得税,就会丁„方白计在报表中多报勺„损,少报盈利,致使国家利益受损,个人却从中得到好处。

其次,会计制度和法规的不完善是会计造假成为可能。会计制度规范和约束会计行为的首要条件是会计制度的完备性。但事实上,即使会计制度最发达的国家,其会计制度也存在不完备性。客观环境的复杂性使人们不能完全准确地记录过去、了解现在、预测未来,在这种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下,会计制度制定者也不可能制定出完备的会计制度。例如,对于国营企业的领导来说,经济利益是衡量他是否称职的标准。想升迁,就必须达到上级领导部门制定的效益标准,即使不想升迁,也得达到一定的标准,否则,无法保住既有位置。企业领导也十分委屈,经营打不开局面,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供大于求,但是效益指标却是年年涨,不造假,任务能完成吗?只能是瞒一时算一时了,总比马上就丢了官帽好!更有甚者,上一任领导留下一个造假的烂摊了,后任领导只得跟着造假,否则,怎么给相关部门解释?当前,我国i1,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会计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还不能和变化的新情况相适应,有的制度落后于经济现实,往往是会计问题出现了,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会计问题的日益突出和普遍化,才制定出相应的会计准则、制度、规范和规则。但是,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制度、规范和规则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渡阶段中,因准则体系的不完善,必然使会计造假有可乘之机。

第二个原因是审计独立丧失,会计监督不利,导致大量会计造假产生。审计产生的基础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委托与受托关系,即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所有者为了保护资源则产的完全完整,并力求增值,就需要对经营竹理者承担和履行经济责任的结果实行监督,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经过与双方不存在经济利益的第二者对经营竹理资料独立进行审查和评价,才能对经营竹理者承担和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作出客观的确认。而事实是,许多审计机构并不是所有者聘请的,而是企业的经营竹理者请来的,或者说是经营竹理者打着所有者的旗号请来的,由企业出资请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做法,存在的卞要问题是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的业务会受到同行竞争威胁,为了保住业务,哪敢得罪自己的衣食父母?这就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假账隐瞒、包庇甚至卞动帮助造假的根源。同时许多会计师事务所在为企业提供审计服务的同时,还为其提供咨询服务,这极大的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审计监督更无从谈起。审计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有所保障,不可能会对竹理者在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一针见血的指出来,相匀_之间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既然不能超越经济利益的制约,那么会计诚信的缺失、假账的泛滥就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杜绝。现阶段,会计造假己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阻碍,要防止会计造假事件的发生,需要从以下儿个方面着乎:

首先,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审计体系。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竹理科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区分开,防止因会计卞体不明确而使会计造假有机可乘的情况,可以使企业真i1,实现自卞经营,加强自身的竹理,建立健全则务制度,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防止会计造假。在外部审计方面,国家审计中政府审计机关要真i1,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十涉;在社会审计方面,要加快发展注册会计师行业,尽快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数量充足、客观公i1:的注册会计师队伍;同时则政部门应建立一支专业水平高、熟悉注册会计师行业队伍的监竹队伍,对会计师行业进行有序竹理,做到监督工作的前移,加强对事务所事前、事中的监督,建立网络监控分析机制,包括事务所业务报批制度、谈话提醒制

度等,及时掌握和了解会计师事务所执业动态和存在的问题;在内部审计方面,内部审计师应该独立于受审业IRO日一肃利技第20卷务活动之外,这种独立性表现为两点: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应足能使其超然履行本身的审计责任,内部审计师应能客观地执行内部审计任务,必须运用熟练的专业技能,并烙守应有的职业关注。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应包括审查和评价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及履行指定责任时的工作质量,审查制度的适当性n在确认所建立的制度是否满足既定日的和日标的要求。内部审计工作应包括审计计划、证据的审查和评价、传达结果和后续追踪。从而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并增强内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业技能。要建立一个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匀_为卞体、匀_为基础、匀_为补充的完善审计体系,以此来防止会造假的发生。

其次,要加强会计法规建设,充分运用法律乎段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我国的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因此应尽早形成与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使之与国际接轨,明确会计造假的第一责任人为单位负责人,部门负责人与相关则务人员依次承担相应的责任,并目让造假所付出的代价远远高于其收益。在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引起的民事索赔制度上,我国远逊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西方成熟的证券市场,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虽然也无法完全杜绝,但有一套严厉的处罚制度。违法违规者最怕的并不是J fIJ事诉讼或监竹部门的处罚,而是丁„白一万受骗中小股东提出的民事索赔诉讼。小股东的民事索赔诉讼成为美国证券监竹的强大力量,是对证券违法者最具威慑力的重磅炸弹。而在我国,当前急需尽快建立和完善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引起的民事索赔制度,加大司法介入的力度,建立会计法规的执法体系,加大执法力度,维打„会计法规的严肃性,利用法律的威慑作用和惩治作用来规范从业人员的执业行为。

第二,要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培植诚信。会计职能是否有效、真实、全面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水平,会计职业道德就是要求会计人员严格按照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信息的核算并披露,真I I,做到客观、公II :,廉洁自律。但要使会计活动能披露真实、客观、可靠的会计信息,仅仅靠有关的会计准则、制度、规范和规则是不够的。要有效的遏制会计造假,还应当在会计领域中培植诚信思想。在会计活动中,会计准则、制度、规范和规则固然必要,但诚信思想更是不可缺少的。培植诚信思想不是替代会计准则、制度、规范和规则,而是对会计准则、制度、规范和规则的一种补充,是一种超越会计准则、制度、规范和规则的会计行为人的自律观念。由于经济活动具有不确定性,会计准则、制度、规范和规则也并不是总是十分明确和全面。因此,提倡诚信精神不仅是实现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消除会计造假的更为有效的方法,而目也是避免更多的监竹措施、降低竹理成本的明智策略。

诚信是一个社会良好秩序的基石。不仅会计领域需要诚信,整个社会都需要诚信。所以,诚信不能仅依靠良知的呼唤,更需要法制的培植。一方面,要培植诚信意识,让诚信成为一个民族的性格,让诚信少戊为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大法律对失信的处罚,让失信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诚信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会计人员从事的是一项特殊的工作,在单位利益、单位领导层利益和国家利益、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会遇到各种压力,然而越是在这中环境,会计从业人员越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提高自我保打„意识,做到诚实守信,II}持原则,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会计诚信是我国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公司上市、债券投资、债务担保、商业合同签定都以会计信息作为决策的基础,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是保证市场经济II :'常运行的前提和基础。会计诚信是会计行业的生命。如果不能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会计从业人员,会计社会团体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更谈不上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整体行业的威信是靠个体行为的点滴积累建立起来的,个体信誉的丧失也会影响到整体行业的形象,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会计行业能否杜绝

失信,告别虚假,按照《会计法》和有关会计规则运行,关系到中国会计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总之,会计活动必须有良好、公平的社会环境为背景,在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完善的法律体系为依托的基础上,以诚信原则为道德准绳,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会计欺诈和会计造假,才能使市场经济健康、稳定、有序发展,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参考资料一11}关}弗兰利一莫迪利亚尼著一林少宫等译:《莫迪利亚尼文萃》首

都经济贸易人学出版社2001年版一21}关}AL.埃巴著一凌晓东等译:《经济增加值一如何为股东创造

则富》.}信出版社_2001年版一3童逝驰:”关国公司治理的革命性变革”一《则经》2002年第12

期。

第四篇:统计造假

日前,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局务会议上称,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是统计领域最大的腐败,是对政府公信力最大的影响,坚决惩治和积极预防在统计上弄虚作假是统计系统廉政建设的首要任务。据统计,这是今年以来马建堂第四次公开强调预防和严惩统计数据造假行为(4月10日《新京报》)。

多年以来,统计工作中的弄虚作假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在不少地方,“层层作假,级级糊弄,按需捏数,皆大欢喜”已成为通行做法和不公开的事实。2005年,媒体曾披露,2004年各省区市上报的全年GDP汇总数据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增速相比,高出了3.9个百分点,总量差距达26582亿元!

我国《统计法》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人对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照本法和统计制度提供的统计资料,不得自行修改”;“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人不得强令或者授意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由此可知,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是一种违法行为。但是,为什么偏偏有人敢以身试法呢?原因不外乎两个:

一是与干部的政绩考核体制有关。目前我们考核干部往往是以经济数字的GDP论英雄,这种用人导向无形中鼓励了那些一心想往上爬的人“政绩不够数字来凑”。同时,下级多出数字、多出政绩对上级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上级即使知道报上来的数字有水分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还授意、指示虚报统计数据,甚至直接篡改基层上报的统计数据,共同从“掺水”数字里受益。有“一副对联”揭示了这一现象的本质。

二是在惩罚上缺少刚性。和一切造假手段相比,数字造假成本低廉,对“数字谎言”的惩罚往往比较温和,一般无非是整改或内部通报。曾有人大代表在“两会”上指出:“与价格法、会计法、税法相比,《统计法》简直不叫法,是‘水法’、‘豆腐法’。说统计法很“水”,是指在惩罚上规定得太有弹性、太缺少刚性。比如,《统计法》规定:“对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统计违法,若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时至今日,鲜有报道官员因为数字造假而蹲大狱的。而一旦谎言顺利通过,那么获得的利益却异常可观。

统计数字,是衡量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因此它必须是真实的。统计数字注水败坏了党风,影响了民风,严重地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绝不能等闲视之。改变这一现象,不仅要用重典,依法追究虚报数字的干部,包括追究上级对下一级所报数字的失察责任,更要改变干部考核重指标轻实绩、重数字轻质量的传统方法,建立一套综合性政绩考核制度。选拔任用干部不但要看到短期显现出的数字政绩,也要看到较长时期后才能显现效果的非数字政绩,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统计数据注水的现象,防止统计腐败。(4)

必须承认,数字,对于科学研究来说,固然最有论证力;对于工作成效来说,当然最有说服力;对于社会发展来说,自然最有雄辩力。曾几何时,数字在各级机关干部下基层活动中充当了“报账”的主角。大凡谈到“服务群众”的成绩,毫不例外的必定是多少名干部深入村镇,召开各类座谈会多少个,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多少户,接待群众多少人,帮助解决问题多少项,撰写调研报告多少篇云云。事实上,太多、太滥、太过单一的“数字化”手段,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当前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乏力,看了、听了常常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领导就是服务,干部理应奔波于群众的冷暖疾苦之中,否则便是失职。下基层重要的不是身到,而是心到。前不久,一位省委书记撰文指出:“纯洁的作风实践源于真心把群众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看待。在村里住多少天不是衡量作风好坏的标准,没有在思想上确立起正确的群众观点,下乡驻村100天也难以奏效。”这话一针见血,剑指干部作风上的弊端。

数字是“凉”的,在亲民惠民上“报账”数字太多,证明力强了但情份淡了,难免施恩于民的感觉。本来属份内之事,竟弄得跟“施舍”似的,怎么能让老百姓愉快地接受。试想一下,党员干部常讲群众是“衣食父母”,有几个做“子女”的,会把为父母买了几套衣服、交了多少药费天天挂在嘴上?常讲自己是“人民公仆”,有几个做“仆人”的,会把为主人做了几顿饭菜、擦了多少地板时时摆谱表功?

同样是做好事,心境心态不同,效果是不一样的。雷锋做好事从来不留姓名、不图回报,但他走了以后,全国人民都记得他、传颂他。“中国首善”陈光标近年来共计捐资达10多亿元,其高调、张扬的慈善行为,却引来社会的广泛争议,被媒体称为“暴力慈善”。两者个中的差异,值得人们深思。

还要看到,官场上“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现象饱受诟病。历年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上报到国家统计局的GDP汇总,要比国家核算的平均多20%左右,省以下情况则更甚。国家统计局的一个负责人曾说,这是一个“历史顽症”。在“政绩意识”的驱使下,谁能保证那些“亲民数字”,不是“适度推算、合理想象”的产物?!

有道是“用手做事,可以把事情做完;用脑做事,可以把事情做好;用心做事,可以把事情做优。”党员干部潜心谋事、实心干事,才能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基层群众的满意度和口碑,才是各级机关工作成效的最好“注解”。

4月10日媒体报道,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日前在局务会议上称,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是统计领域最大的腐败,是对政府公信力最大的影响,坚决惩治和积极预防在统计上弄虚作假,是统计系统廉政建设的首要任务。这是今年以来马建堂第四次公开强调预防和严惩统计数据造假行为。

作为一个国家诚信的象征、决策科学的保障,真实性是统计数据最基本的要求。然而近年来,从工资、就业“被增长”,到CPI、房价“被下降”,再到地方GDP总和屡超全国数据,统计数据的失真、注水备受诟病。统计数据造假,不仅直接影响部门决策,更透支了政府公信力。2010年《小康》杂志进行的一次调查中,27.5%的受访者表示“宁愿相信自己的感觉,也不信任统计部门的数据”。

统计数据弄虚作假,很大程度上是地方利益从中作祟。媒体调查发现,目前全国仍有不少市、县、区通过成立“统计改革小组”或印发文件的方式,对企业直报数据采取行政干预。甚至有地方政府运作与直报数据并行的另一套汇总数据,实施数据双轨制。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3月份设立曝光台,首次曝光重庆永川区和山西河津市干预企业独立上报数据、涉嫌违反统计法的行为。

为避免地方干预,有专家不断呼吁统计部门垂直管理。然而,垂直管理并非灵丹妙药。统计部门可以把人、财、物收归己有,却不能完全“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失去了行政权力,一些地方官员可以转而运用公关手段,拉拢腐蚀统计部门。从另一个角度讲,统计的原始数据需要地方各行各业及相关职能部门作基础性采集,一旦源头掺假,统计数据就不可能真实。显然,仅靠统计系统管理体制作横向纵向调整,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地方利益干预统计数据造假,关键是官员的考核评价机制存在问题,陷入“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怪圈。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在阜阳任职时,亲自将GDP增长率修改为年均增长22%,尽管实际年均增长仅为4.7%,王怀忠却步步高升。“五毒书记”张二江担任丹江口市市长3年间,该市GDP、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虚报,其本人却仕途顺利。只要弄虚作假能换来更大的乌纱帽,有的官员就对统计数据虎视眈眈。

在激励足够大的情况下,单就不当行为本身进行约束往往事倍功半。因此,要想从根本上遏制统计造假,就必须改革官员绩效考核机制,注重实绩,吸纳民意,破除“数字出官”。只有不再让官员仅凭统计数据甚至是造假数据就能获得升迁,才能彻底斩断地方政府干预的利益冲动,还统计一个风清气正。(张枫逸)

如今的统计工作独立性不强,极大地受到了行政干涉,最终演变为地方政府官员的一张“政绩单”。从更高的层面上来看,由于统计数据的失真,真实反映经济情况的可能性亦减弱,对决策部门研判整体经济形势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统计数据造假揭秘:统计局制定数据交企业填报

2012年04月05日01:40每日经济新闻[微博]我要评论(1816)字号:T|T

变味的数据审核

实际上,这种“数据由统计部门说了算”的造假方式,在地方上已是见惯不怪。

另有华北某县的企业统计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他们这月是零填报,没有产值,只是季报人员工资按实际情况报的。

她称,“在季报和年报时,地方统计局要求按他的数据,这两个月都是自己填报。”

根据这位统计员的说法,当地统计年报的具体数据是由当地统计局制定的,然后交由每家企业分别进行填报,每家企业的产值数据不一。

4月1日,记者获得了东北某市2011年四个季度的能源数据反馈统计,这些数据反馈的对象是市辖之内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

在这份所谓的反馈表中,翔实地标明了每家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与库存情况,尤其重要的是,补充材料中,还规定了企业产值的具体数额,比如上年同期综合能源消费量、工业总产值(当年价)、电力消费合计、本期综合能源消费量、本期工业总产值等等。

据当地统计局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数据是每个季度企业填报的一个标准,总体上只能增不能减,通过这种方式保持数据的稳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该市多家企业的统计人员了解到,与文前记者所调查的地方造假略有不同的是,当地统计局是直接给企业发传真“反馈”数据,而不是邮件。虽然更为隐蔽一些,但是造假路径基本相似。一家制衣公司的统计员向记者表示,“我都不关心数据的高低与否了,反正统计局给什么数我就填什么数。”

清明节前的一周里,是各地统计部门最忙碌的时间。按照要求,3月份的统计数据要在这段时间进行联网直报,即由企业通过网络直接向国家统计局报送。

但是,根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调查,在企业填报数据的过程中,当地统计局的“审核”成了最为重要的工作环节。

“某企业已上报完毕,请审核。”这是地方统计系统内部的常用句式。统计部门将数据提前下发之后,企业最终的填报,还需要统计部门予以“把关”。

多位企业统计人员及地方统计官员介绍,这么做就是要确保统计局规定的数据准确无误地由企业进行联网直报,每个数据都很重要。

根据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的要求,联网直报需要企业直接向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心报送,地方统计部门只能

在线审核、汇总数据,没有改动数据的权利。

然而,这样的审核已经变了味,当地统计部门指使企业从源头上造假,如此保证行政干涉数据的最终实现。

都是GDP考核惹的祸?

3月30日下午,东南某县统计局一名工作人员给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打来电话说,刚刚领导指示,要求统计数据翻倍增长。

据了解,当天省里相关统计官员去该县调研,指出当地的经济数据拖了市里的后腿,市里要求一定要争取省里靠前的排名。

该统计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己刚刚汇总本市限额以上的企业,统计发现增长的幅度为-25%,原因是有三家当地很大的企业今年停业了。

她无奈地说,“现在的数字都是微型企业在撑着,但越到后面就会越离谱,上报的数字是一个月几百万的业务,不是在大城市的话,这绝对不可能。”

经济数据增长排名的做法,在该省始于去年10月份。在她看来,正是这一事关地方“脸面”的问题,使得当地竞相追逐榜单上面的成绩。

同时,在今年新增的服务业企业一套表的联网直报中,由于当地事关“七项考评体系”(经济发展、资源节约和环保、固定资产投资等),地方上不得已造假。

这位地方统计局工作人员坦言,如今的统计工作独立性不强,极大地受到了行政干涉,最终演变为地方政府官员的一张“政绩单”。

从更高的层面上来看,由于统计数据的失真,真实反映经济情况的可能性亦减弱,对决策部门研判整体经济形势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

今年在全国开始启动的 “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初衷是杜绝“注水”统计数据的产生,但根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调查,该制度实施以来效果并不如意。

3月23日,国家统计局在全国召开企业一套表视频工作会议,会上,国家统计局划下四条红线,以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即地方统计部门绝不允许碰 “不入库不出数”、“不得代报”、“不得代为修改”和“不得要求企业按给定的数据上报”这四条红线。

目前,包括北京、广东等地在迅速落实这项会议精神,上海也总结了全市“一套表”工作阶段性成果和存在的不足,研究相关改进完善措施等。

在3月28日举办的全国法制工作会议上,国家统计局党组纪检组长罗兰强调,要在今年重点检查纳入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范围的企业数据上报工作,严肃查处违法代填代报、干预企业独立上报等行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独家了解到,国家统计局要求各地在4月底完成对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的自查,以

推动这项制度的良好实施。

有地方统计官员认为,杜绝数据造假的根本在于改革干部的考核方式,淡化GDP在考核中的分量,建立一种科学的政绩观。

警惕数据腐败

2012年03月28日09:47东方网周锦尉我要评论(4)字号:T|T

最近,国家统计局网站新设立一个“曝光台?回音壁”栏目,曝光了已经查实的重庆永川区、山西河津市干预统计数据上报案例。这应该是国家统计局首次对外曝光个别地方和企业数据造假情况。

经济发展态势、走势、趋势,常常以翔实的数据表现出来。战略规划、政策要求的有些方面,也以数据来说话。数据是认识经济运行的一种基石,数据造假,就会动摇这块基石。第一个案例发生在重庆市永川区。去年11月,该区印发文件要求,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单位上网报送统计数据,必须提前将当期企业统计上报数据,报经镇街统计机构或工业园区或区城乡建设委员会、国土资源与房屋管理局、商委、经信委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审核评估后,方可上网报送。但根据《统计法》、《一套表联网直报制度》和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2月14日给企业负责人和统计人员信中的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扰企业独立报送统计资料。统计执法检查室调查后认为,永川区政府要求企业上报数据首先经过政府部门审核的做法涉嫌违反统计法律法规,是不妥当的,必须予以制止。第二个案例发生在山西省河津市。经统计执法检查室查证,近日在一套表联网直报2011年年报数据前后,河津市统计局个别工作人员曾向某些企业发送数据资料,要求企业按此数据上网报送。也属于违法。

国家《统计法》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据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然而,知法违法的现象还是不时地发生。一个典型的是2003年处理的原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的腐败案例。被判死刑的王怀忠,数字造假玩得肆无忌惮,他明确地对相关下级说,大胆虚报他们所辖地区GDP数据,而且造假的“幅度”很大,以此才能被上级关注,形成所谓的“突出政绩”,达到不断在自己脸上贴金效果。果然此伎俩一时奏效,这样一个恶迹斑斑、品质恶劣的人,能以平均每两年加官晋级一次“晋级乘直升机”的速度,由阜阳地委的副书记、到书记、到副省长。短短六七年间,王怀忠就由一个中级干部晋升为高级领导干部,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王某的索贿受贿是在这个期间发生的,给国家造成上亿元的巨额经济损失也是在这个期间发生的,数据造假使之“一俊遮百丑”,成为了一顶“保护伞”!

落马的贪官是极端的案例,但那些数据造假的情况在各地时有滋生,有冒现。我想,主要是发展的指导思想出了偏差,出了毛病。“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据”是民间的一种说法。不少干部确实是依据增长的幅度大、甚至短期“翻番”,得到上级注意,得到上级重视,而被提拔。于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就不顾及了,用“大手笔”,搞大项目,说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其实是骨子里是自己拿“政绩”,倘若为此再行贿受贿、贪赃枉法、为非作歹,拿离开“被双规”、被法办就不远了。

数据造假有多种方式,比如,统计数据的起端是“采样”,一些数据的统计会设采样点。CPI、PM2.5等数据都需要设点采样。据报道,有的地方对PM2.5的采样点尽量设在“绿化环境较好的地方”,其实,这种数据统计,从“源头”就出现不真实,因为实际“绿化好的地点”只是少数。又如,有官员在讲座时说,为了CPI指标“好看一点”,有地方领导要求“取样点”报数据时“手下留情”,出现明目张胆虚报的情况。还比如,取样的依据有差异,出现地方与中央的数据“落差”,往往是地方报的更多些,中央则更为真实些,或者地方有真实一面,中央则较为保守些。2010年全国GDP是39.8万亿,地方各省市自治区的GDP之和是43.3万亿,超出3.5万亿,以后中央作了修正,定为40.2万亿;2011年的统计已经出来——全国GDP是47.2万亿,地方各省市自治区GDP之和是51.8万亿,超出4.6万亿。由此可见其中的指导思想的一定差异。

统计的生命在于真实。倘若一些存有私心的人,为了自己的“政绩”,将数据玩弄于鼓掌之间,还有什么科学精神之言呢?数据造假,就会走向数据腐败,对此,我们必须有“零容忍度”。

第五篇:浅析学术造假

浅析学术造假

摘要:学术造假行为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从学术造假的定义、危害进行了社会透视,并从形成学术造假的根源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应对学术造假的行为,应该重点进行道德体系建设的意见。

关键词:学术造假;危害;根源;道德体系 学术造假的定义

学术,是指客观的系统性的学问,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是以大量事实为基础的。而学术造假则是人为地制造假的学术成果以获得某些利益,违背了学术中最基本的实事求是原则。它是一种违背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的表现,是一种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产物。

常见的学术造假类型[1]主要有三种:其一,伪造型。此种造假主要依靠自己的主观想象,而非实际的试验和调查研究,从而编造科学活动中不具备真实性的现象、数据,具体有捏造、篡改、拼凑等行为。其二,抄袭、剽窃型。国际上关于抄袭、剽窃的认定标准各不相同。如,我国有些高校规定:平时论文中抄袭篇幅超过总篇幅的50%;毕业论文、设计中抄袭篇幅超过总篇幅的30% ;由别人观点构成自己学术作品的全部、核心或主要观点的;由他人替自己撰写论文或替他人撰写论文的。但哈佛大学关于抄袭的规定[2]更加严格:抄袭是一种说谎、欺骗、偷窃的行为,指的是你将原始资料的信息、观点和句子直接用于你自己的文章中而不做标注。其三,重复自我型。在学术界,常常有些人确实发表了货真价实的文章,但其后陆续发表的文章几乎都是以前篇为原型“克隆”出来的,或者只字未改,仅仅换个标题;或者大段选用,再加一些无关紧要的语句,整体上并未突出新思想;或者换个角度,对原有词句重新编写,实属换汤不换药。学术造假的危害

目前,学术造假问题相当突出,它已蔓延到几乎所有的学术研究领域,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

第一,阻碍学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术造假是通过伪造、抄袭、剽窃等手段炮制出来的学术成果,根本没有突破人类的学术成果,而是在重复前人的知识。这类学术不但不能提高学术水平,反而影响学术的发展,更无所谓的学术创新。同时真正的科研学术活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真正的科研、学术成果难以问世,难以得到世人的承认,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就会受到阻碍。

第二,造成教育和资源的浪费[3]。为了能够获得国家或者地方的研究资金,部分学者处心积虑想办法搞课题,但有些人基本上不具备搞科研的条件。在文史类的课题中,常出现过多的重复或改动下语言、用词等说法的课题论文,实际上是没有什么突破性的内容,更谈不上创新。在理工科类,数据的准确性对于研究课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为了能够获得申报成功或者顺利结项,就采取造假的方式使用他人的数据,其实按照自己的研究根本无法获取这些数据的。最终,只会造成我国在教育和科研上投入大量的资金的浪费。第三,破坏社会风气,导致道德沦落,诚信缺失。学术造假并非仅仅是抄袭、伪造、剽窃他人学术的问题,这一现象不仅在学术范围内产生影响,还会直接影响到社会道德。基于学术造假这一不道德的行为,首先是造假人的道德丧尽,毫无诚实信用可言,然后会产生大量的缺乏诚实信用的不道德的行为,甚至出现违法的行为。它不仅是学术、文化公害,将会对社会产生全方位的影响,甚至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平体系。

第四,破坏社会公平、公正,使社会前进缺乏动力。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和学术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最强大的动力。要在科学研究或学术方面做出真正的成果除了研究者具有相当的天赋才华及机遇外,还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付出艰辛的劳动,所以,人们对科学家、学者仰慕而敬重。学术造假者通过造假却非常轻松地取得所谓的“学术成果”,名利双收,甚至比真正的学者还厉害。这样,做事的不如造假的,社会的公正公平体系遭到破坏,谁还有心情去扎扎实实地做学术、搞科研,社会进步与发展就会严重地缺乏动力。

第五,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国际学术形象。科研学术水平是构成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科研学术领域取得世界性的突破会给国家赢得名誉与地位;而学术造假只能使国家蒙羞。韩国克隆先锋黄禹锡所获得的“成就”被韩国人们称之为民族英雄,在事件发生后,他沦为国人所感到的耻辱,韩国立刻招来世界舆论的强烈谴责。无独有偶,我国的上海交通大学汉芯造假事件、法大“抄袭门”事件、浙大“论文造假”事件等学术造假现象也同样让国家蒙羞。学术造假的根源

无可否认,学术造假对个人、社会、国家将造成致命的威胁和损害,但同时学术造假本质上又是社会各种腐败现象在学术上的一种反映。因此,造成学术造假滋生的根源是非常复杂的。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也有政策制定,学术、教育、出版制度,监督机制,行政管理,科技、教育产业化的刺激,学术与权力相结合等方面的各种原因。下面主要从功利、制度、学术道德方面来分析学术造假的原因。

第一,急功近利是导致学术造假的直接原因[4]。急功近利现象对科研创新的危害十分严重,常常导致违反科研设计实验的程序和要求;导致不尊重客观事实,甚至伪造实验数据和结果;导致研究者在研究创新中对同行封锁信息,不愿合作;甚至导致学术腐败、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的严重后果,使研究动机扭曲,科学精神丧失。一些科研人员为了申请经费、发表论文、岗位升迁、工资待遇等,忽视了对知识的追求,淡忘了对民族、国家、社会的责任,只热衷于追逐名利,忙于资源的获取、占有和垄断;不在研究和学问上下功夫,而是擅于捏造事实、编造数据、骗取科研经费。另外,一些单位给科研人员制订不合实际的科研目标,追求功利,出现问题又怕影响声誉,常常包庇、袒护,无疑也为学术造假创造了条件。

第二,制度原因[5]。造假行为在各行各业都有发生,但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学术界出现,这说明相应的管理措施、制度建设跟不上。可见,目前我国的学术制度存在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一下几个方面:

1、学术管理体制行政化。我国现行的学术管理机制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行政式管理模式,对学术成就的评价集中表现就是僵化的量化评估,在学术奖励、职称评审等活动中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奖励轻实用,这种评估机制以及单一的效益驱动模式,使更多的学者着力追求立竿见影而不是有创新性的研究。我国学术上这种行政式的量化管理模式从总体上阻碍了我国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刺激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2、学术评价体制不完善。学术评价活动本应是客观、公正、公开的评价活动,但近年来,被引入到复杂的人际关系领域,偏离了正常的学术评价的轨道。具体表现为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不管学术本身怎样都极力叫好,毫无“评”可言;另一种则是随意批评或借学术批评压制别人,挟私报复。这些挟带着浓重私人感情色彩的评价背离了学术批评的初衷,也常常使学界陷入混乱和纠缠之中。

3、学术监督制度缺位。目前我国对学术问题揭露不及时,防范制止不力,学术监督制度严重缺位,使得很多学术造假现象难以得到有效识别。就日前曝光的学术抄袭、剽窃行为来看,绝大多数并不是国家的监察机构来查处的,而是由相关人员或被侵权者,或民间极个别的打假者揭露出来,这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我国学术造假现象已经非常严重,但这种非常严重仅是在没有得到充分揭露和曝光之下统计出来,又难以被发现又惩罚很轻的学术违规行为,显然,其所付出的成本远低于造假所获得的收益。

第三,学术道德的缺失[6]。学术没有道德便失去了灵魂学术没有道德便失去了灵魂。作为学者和科学家,诚实是最起码的基本素质。科学的本质便是求真。科研人员必须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学问,努力钻研一个方向,潜心塑造精品论著,成为该方向的专家。学术造假之所以让人痛心疾首,是因为学者和教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道德的最后底线。学术和学者腐败了,就会动摇这个社会的道德基础。学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脉,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形而上”,是不能工具化、实用化的。然而,今天的学术评价体制,把学术和学术研究当成一种工具,用以获取学术之外的实际利益。由于一些人道德操守的沦丧,弄虚作假成为谋取个人利益最便利的“捷径”,于是学术成了某些人的升降机和敲门砖。对于学术和学术研究,正确的观点是“为学术而学术,为研究而研究”。学术造假的应对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曾指出:要依靠四种力量解决学术造假问题,一是道德力量;二是行政力量;三是法律力量;四是媒体力量。但是,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和科技期刊编辑认为,第一种力量即道德力量最重要,科学研究不仅要遵循求真的学术道德,而且要遵循求善的人本道德,求善才能更好地求真,如果学者缺乏科学道德,缺乏诚信自律,那么纵然其他力量再大,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当前,科学道德、学风问题已经成为媒体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它们无疑是切实推行科教兴国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所必须应对的挑战之一,如果我们不能对此做出及时有效的回应,不仅会严重阻碍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还将危及

[7]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因此,我们应该呼吁各级领导及科研工作者,提高认识,加强监督力度,对急功近利、学术造假行为给予及时、公开地揭露和批评,形成好的风气,让其无藏身之地。

参考文献:

[1] 王有腔.对学术造假现象的反思[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4). [2] 程琦瑾.哈佛辞条[N].南方周末,2006-01-05(A5).

[3] 覃升峰.学术造假及其归罪之探讨[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4] 曲梅.从学术造假看科研中的急功近利现象[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7). [5] 唐捷,陈婕,龚云.论我国学术造假的成因及杜绝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07(11). [6] 张曙光.学术造假:体制和道德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

[7] 曲梅.从学术造假看科研中的急功近利现象[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

下载浅谈财务会计的造假与打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财务会计的造假与打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造假案例

    一、“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回顾 万福生科全称万福生科(湖南)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0268),成立于2003年,2009年完成股份制改造,2011年9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12......

    会计信息造假的产生与遏制

    会计信息造假的产生与遏制 会计法律的实质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朱镕基同志 在2001年4月16日视察上海周家会计学院时,亲笔为该校题 写了“不做假账”的校训,会计不做假账......

    决心与信心 打假报告

    背景介绍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不法分子在暴利驱使下大批涌进广州市白云、天河等区进行卷烟制假活动,一度使广州市陷入“白云不白,天河不清”的窘境。 特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物......

    打假治劣与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各级政府都在各自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着力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自治州结合实际提出要完善体制机制,......

    打假治劣与构建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打假治劣与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各级政府都在各自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着力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自治......

    财务会计工作总结与计划(范文模版)

    篇一:财务会计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财务会计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2010年,我在公司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同事们的帮助协作下,按照国家《会计法》以及金融管理规范的一系列要求和文......

    财务会计工作总结与计划

    篇一:财务会计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财务会计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2010年,我在公司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同事们的帮助协作下,按照国家《会计法》以及金融管理规范的一系列要求和文......

    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

    : 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会计国际化答:会计方面的题目可以选择如下一些好写的... 1.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有蛮大的变化,可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