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更新教育观念进行科学教子
更新教育观念 进行科学教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儿童的“基石”是由父母双手奠定的,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一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现状并不容乐观,最大原因是中国家庭教育传统的断裂和失承。以往家庭教育的绝大多数内容是继承而不是创新的,很多人认为只要按照父辈教育我们的经验来教育子女,就大致不会错的。可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所获得的家庭教育经验在今天已经无法完全参照。因此,当代中国的每个父母都在摸索、探究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我们知道,教育不仅在于学校,如果没有父母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孩子的高素质。这道理就像是教师素质提高,使学生素质提高的基础和前提一样。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的共同心理。当前,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已成为每个家长迫切关注的问题。在当今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尤其是如此。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换一个新的思路,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究竟怎样教育好孩子?还需要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这是过河的桥,登墙的梯,要教育好孩子,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建立亲子间的感情基础,对孩子爱而不溺
和孩子建立感情基础,并不简单,因为孩子常常对父母心存怀疑、惧怕和戒备。对孩子的爱,要真挚,要发自内心深处,但绝不能溺爱。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却未必会爱孩子。邓颖超大姐曾经说:“母亲的心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的话,结果就会适得其反。”
目前在爱孩子的问题上有两个误区;一个是 “捧爱”,又叫溺爱。将孩子心肝宝贝似的捧在手里。按理说,父母关心、照料年幼的孩子,满足孩子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种种需求,这既是一种爱的体现,也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有些父母对孩子的爱缺乏分寸感,对孩子的种种需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从不说一个“不”字。作为孩子,年龄还小,不懂得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需求是有益的。比如,有的孩子爱吃巧克力,吃起来没个完,有的孩子爱挑食,一点蔬菜也不吃;有的孩子只能听表扬,听不得批评,有的已经有很多玩具了,但见一样就想要一样;有的作完作业自己懒得清理书包,要爸爸妈妈代劳等等。这些不正确、不合理的要求,要加以限制,要敢于向孩子说“不”,讲清楚这样做为什么不好。若是家长凭感情用事,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甚至错误的行为也迁就、姑息,就会养成孩子自私、贪婪、任性等不良心理与行为。还有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经常说:“别人打你,你也打他,打不过就咬他。”“咱们宁可赔钱,也不能吃亏”。有的低年级学生的家长在接孩子时,先问“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一旦小朋友之间产生了矛盾,家长找老师,找对方家长,不依不饶,有的甚至动手打小朋友。
在家长看来,“ 从小不亏”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人善被人欺”的思想让家长们不愿意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实际上,没有善良之心的孩子也不会也不可能很好地保护自己。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爱护别人的权利。这样的孩子从小只会享受,不知奉献;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情感世界中只关注自己,不知体会别人。“爱”的种子就这样结出了恨的果实。
还有一个爱的误区,就是“棒爱”,有的家长奉行“打是痛,骂是爱”,“棍棒出好子”“不打不成器”的古训,将爱体现为对孩子的所谓的严要求,动不动就是耳光,棍棒相加。这种“棒爱”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产生逆反、偏执、说谎、对抗等不良心理与行为。
不论是“捧爱”还是“棒爱”,都不能培育出孩子的爱心,往往扭曲了孩子的心理,使他们变得冷漠、残忍、暴躁。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怎么会懂得什么是爱,因为他从未感受过爱的温暖。因而也不爱他人,不考虑自己的行为的后果,在外界因素的诱惑下,容易走向轻生、犯罪的道路,酿成家庭悲剧。
我们提倡的理智的施爱法,就是把单纯情感支配的爱上升为理智的爱,把施爱与施教结合起来,让孩子在爱的温暖中懂得做人的义务和责任,学会同情、关心他人。孩子有了爱心、同情心,才会养成与人为善、善于与人相处,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人生基石,他们今后在人生的道路上就会走得稳当。
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爱心呢?前苏联巴布雷仕中学门口的屏风上有一条校训:“要爱你的妈妈!”校长苏霍母林斯基对人们解释说:“对孩子的教育应从形象的问题入手,试想,一个如果连自己的妈妈都不爱的孩子,还会爱别人吗?”一个从小对父母有爱心的孩子,也必然会关心、同情他人,会爱亲友、爱小伙伴、爱人民、爱一切善良美好的事物。家长培养孩子的爱心一定要从小抓起,从日常小事抓起。
把爱的情感与教育的理智结合起来,对孩子爱而不宠,敢于说“不”;重视爱的双向交流,培养孩子从小爱父母,爱亲友,从而扩展到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这就要求父母在建立转化孩子的信心的同时,克服自身的一些心理障碍。比如“定型心理”,认为孩子“朽木不可雕”;“厌弃心理”,把孩子看成包袱,会给家长丢脸,添麻烦;“偏激心理”,把孩子看得一无是处,以偏概全;“惩罚心理”,以为自己权力在握,想用惩罚管住孩子。与此相反,父母们应该相信爱与期望的力量,对孩子的前景,有一个美好的期望。
二、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孩子平等相处
一个人心灵的世界是靠尊严支撑的。不怕没有钱,就怕没有尊严。人人都需要尊严。尊严是人生的丰碑,尊严的丰碑树立起来,人生就会创造辉煌;尊严的丰碑一旦倒塌,心灵就会被践踏。像需要爱一样,孩子更需要对他们人格的尊重。贫困、残疾家庭出生的孩子需要尊严,那些学习差的孩子也需要尊严,有时这些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生”,缺的不是分数,而是人格尊严。因为他们的人格已经受到了漠视,连他们自己都在别人的冷眼中减少着甚至失掉自尊。他们看不起自己,很自卑。因此,只有父母们看得起他们,尊重他们,才能重新唤起他们的自尊、自爱、树起新的精神支柱。
为此父母必须谨言慎行,绝不做伤害孩子自尊的事。当众揭孩子的短处和伤疤是最忌讳的。我们培养孩子从小要有骨气、有尊严。尊严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孩子是不是有尊严,不取决于家里物质条件的好坏,而在于他们生长和教育的环境。
许多家长多以羡慕的神情来看别人的孩子,甚至拿别的孩子的优点来与自己的孩子的缺点对照。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道题:“孩子犯错误时,您对孩子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接受调查问卷的53%的父母回答是:“你看某某多好,你有他(她)一半,我就知足了。”“你怎么搞的,又闯祸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些父母不能正确评价孩子,关键是评价标准有问题。较多的是看到自己孩子的不足和缺点,做不实际的要求甚至指责。他们常常觉得别人的孩子是天才,自己的孩子是蠢才;别人的孩子是金子,自己的孩子是沙子。认为提醒孩子看到别人的成绩,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结果却事与愿违。久之,伤害了孩子的自尊,破坏了应有和谐家庭环境甚至亲情,这是十分有害的。所谓自惭就是,家长要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找教育差距。勤读教子之经,勤学教育之法,寻找教子良方。“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没有必要总去和别人的孩子比。任何比较都是有害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在他实际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作别的孩子的复制品。永远不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你就应该祝贺他、肯定他、鼓励他。一个孩子长大要经受人们无数次评价,不管别人说什么,父母的评价永远是基石。孩子的心灵像干涸的小苗,渴望被肯定,渴望得到积极的评价!
另外,随着孩子的长大,成人对孩子的担心,慢慢转变为不放心和不信任。于是一些父母偷听电话、偷看日记,甚至用雇私人侦探“跟踪”的办法干涉孩子的生活,孩子们对此很有意见。青春期的孩子有秘密,需要尊重,需要好好维护他们的隐私权,给他们自由的空间。
人本来就是群居动物,需要社会,需要与人交往。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强烈需要有自己成长的空间,希望别人把他当作成人看待。如果这时老师和父母还把他当成孩子,就会引起他们的厌烦,产生对抗心理。要学会对孩子的引导。与其把孩子封闭起来,控制他的交往,不如打开大门,让孩子在广泛交往中学会与人沟通。有的专家提出把“早恋”变成“早炼”,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就像大禹治水一样,“疏”比“堵”效果好。
父母必须给孩子以同样民主、平等的人格地位,倾听他们的心声、他们的苦衷,倾听他们的愿望和建议。这样,父母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心理的活动。但是,对于孩子的问题和缺点也不要故意掩饰,而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最能引起他们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方式适时地给于以指出、分析,使之逐步改正。他们的点滴进步,都应得到肯定性的评价。
三、家长从小合理引导,培训孩子良好的习惯
首先,培训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作息与饮食习惯,有益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这些都需要做父母的坚持要求和监督监控。当孩子已经形成了规律的作息和饮食,对他的一生都是有意义的。孩子的房间和床铺要让他自己整理,家长可以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从小教育孩子要讲卫生,好的卫生条件与环境,能够愉悦孩子的心情,减少疾病。另外,他还不会或不忍来破坏它。
关于零花钱,我认为还是少给为好。需要的话,事先最好和孩子制定一个支配计划。在美国,许多孩子自己可支配的零花钱都是用他自己的劳动换来的,比如不同的家务劳动给以不同的报酬。这样孩子在花费的时候会很珍惜的。
其次,要培训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人和动物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的主观劳动意识。但是劳动意识也有可能逐渐的湮灭,因为所有的人也都有惰性的一面。当劳动本身能够给孩子带来快乐的时候,孩子便会积极的去做。从小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是家长在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过程中要重视给他带来愉悦体验。
最后,是培训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孩子掌握高效的学习技能。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对孩子的学习多讲刻苦。如,囊萤取火、凿壁偷光、刺骨悬梁等。刻苦,作为训练孩子的学习态度并不为过。然而,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快速涌现的今天,仅有刻苦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就有了“苦学莫如乐学,学会不如会学”之说。所以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养成在刻苦基础之上的会学。于孩子的学习,做家长的切不可不管不问。对于孩子的学习,主要应该放在时间要求,质量要求和效率要求三个方面,不能只重数量。建议不要陪孩子作业,主要作为应该是做好检查和评价。
很多孩子读书很用功,但成绩差,这是因为孩子没有掌握好学习的技能。学习的技能包括学习的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和学习的规划。父母对于这类孩子,首先要肯定孩子用功刻苦的精神,给孩子以信心。然后在此基础上,要和孩子以相互讨论的方式指出孩子学习中学习技能的欠缺之处,并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方式和习惯。而且要通过设定目标和不同阶段计划来检验这些方法和方式的有效性,使之在不断学习中加以完善和提高。
四、注重对孩子的欣赏鼓励,调动孩子自身的积极性
欣赏、鼓励是亲子情感交流的最佳渠道,也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我们成年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你在单位受到领导、同事们的赏识赞扬,或者回到家里还有爱人的欣赏鼓励时,你会心理乐滋滋、甜丝丝的,觉得自己还挺不错,干起工作来格外有劲,还想干得更好一些。如果换一种情况,单位的领导总是挑你的毛病,老是训斥指责你,爱人又常埋怨、数落你,这也不是,那也不行,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肯定会影响你的工作情绪。
孩子也是一样,他们需要快乐,要在快乐中成长。我们做家长的要欣赏自己的孩子,多摸摸孩子的脑袋,多发现和表扬他们的优点、长处,多给孩子一份鼓励,孩子就多一份快乐,多一份自信,这是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好好学习的动力。每个孩子都有独自的行为特点,我们没有必要时时、事事和别人比,最好的办法是多看孩子的进步,把孩子的今天和昨天比,只要有进步,就要给予鼓励。当孩子在学习中出现滑坡或生活上有什么过失的时候,家长要帮助他总结教训,不要一味训斥、指责,以一点否定他的全面。特别是对那些缺点、毛病比较多的孩子,他们有了点滴的进步,家长更要及时表扬、肯定,逐步加深他们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进取心。如果我们对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生活上有过失的孩子,老是批评指责,甚至打骂,他们会经常产生不愉快的心理体验,情绪会越来越低落,心理上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甚至厌学、自卑,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对抗行为,最后会发展到弃学、出逃。
家长教育孩子的成功与否,往往在于方法是否得当,能否很好地运用欣赏鼓励法。家长对孩子的欣赏鼓励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语言是交流情感的工具,孩子总是喜欢听到父母表示关心、信任和鼓励的话。如“你做得很好”“这是个聪明的主意!”“你一定会做得好”“你能行”“你能帮我,真好”这样孩子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乐于接受父母的教诲,可是也有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缺乏语言修养,因而掌握不好欣赏的原则,也影响了教育的效果。根据平日的观察和了解,建议家长与孩子交流时试着改变一下语态。
对孩子的教育,还须配合他们的自我教育,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因此,家长要找出孩子自身所具有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要千方百计调动、刺激他们的积极因素发挥作用,克服消极因素。
孩子的特点不同,调动积极性的方法也不一样。比较普遍做是:满足他们的成就动机,使之产生成功的喜悦;满足他们表现的心理,给他们以适当的表现机会,满足他们的自尊需求,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满足他们的求助心理,给予及时的关怀和帮助;满足他们的感情需要,跟他们坦诚相待,做知心朋友。
五、运用期望引导法,抓住和激发孩子的闪光点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进行一个教育实验,到一所小学某个班作“预测未来发展测验”。事后把一个名单交给老师,并对老师说,这个名单上的学生将来会有优异的发展,他要求老师对此保密,不要外传。8个月后,他回到这所学校,发现列入名单的学生成绩进步比别的学生快,求知欲望旺盛,适应能力强,与老师的感情特别深厚。实际上名单上的学生是这位心理学家随便开列的,他们并没有特别的智力。罗森塔尔认为,这是由于教师得知名单上的学生会有优异的发展,从而对他们产生了好感和期望,老师在与这些学生接触中,以表情、眼神、传达暗示与期望,产生了积极的心理影响,这也是一种“罗森塔尔效应”。这种心理暗示的运用,就是我们说的期望引导法。
在家庭生活中,每个家长都对孩子抱着成才的期望。而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产生适合自己心理的期望。可以说,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推动孩子成长进步的动力。当今有许多家长的眼睛老盯着孩子的考分,或以自己为标准,希望孩子比自己强,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甚至采取“拔苗助长”的高压行为,结果使孩子处在难以成功的心态中,承受沉重的心理压力,反而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严重的产生厌学、自卑和退缩心理,这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们倡导的期望引导法,是合理的期望,适度的期望,应有利于孩子的整体素质的发展和自我优势的发挥,是孩子现有能力水平的适度提高。
初生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那样,没有任何天然的坏习惯、坏毛病。不仅如此,他还潜存着与生俱来的能力,有些方面的能力还很强。任何孩子都是有闪光点的,关键在于是否被发现;被抓住。所谓闪光点,就是他们的一点进步,一件好事,一次克制不良习惯的表现,一次较好的作业-----这些都是“星星之火”,家长都应及时给予肯定,有分析地加以引导,这样的闪光点就会逐步扩大,引起质的变化。只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以不懈的努力坚持引导和教育,就能让每一个孩子获得成功。
六、经常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社会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即动态的。比如,升级、调班、座位调整、转学、教师调换就是孩子经常遇到的环境变化。孩子将来走上社会面临的各种变化将会更多。如果他没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经不住各种环境的考验,那么他的生存就有可能产生危机。于是,做家长的要及早做好对孩子适应能力的培养。适应能力和现实承受能力应该是孩子必备的能力,这对已孩子今后的发展意义是重大的。
在人的一生中被别人误解是很难避免的,要教育孩子学会坚强。只要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就不要怕误解;同时还要告诉孩子有些误解一时难以说清,甚至没有必要去说清。随时间的推移,用自己的行为来证明别人误解的错误,这样更能说明自己的正确和宽容;当受到排挤和疏远的时候,自己一定不要自我贬低,学会坚强。
以良好的心态和状态做事,承认自己某些方面的优势,对自己充满信心,是孩子保持进步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长一定要重视和孩子共同发现他自己的长处,培养他的自信心,加强他的表现力。
孩子既有普遍的心理特点,每个人又有各自的心理特点,家长要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孩子的普遍性的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看是他们多有期待心理,期待别人(特别是父母)尊重他们,看到他们的优点,期待别人相信他们能够进步,显示一下自己的身手,尤其想做一些让别人肯定的的好事情;他们多有争取进步的愿望,他们不甘心长居下游,希望通过努力,成为好学生。从消极方面看,他们可能有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别人看不起自己,想进步,别人也不会相信;还可能有惧怕心理,怕考试,怕挨批评,怕家长打骂,怕受处分;不可能有逆反心理,一批评,一教育就厌烦,不爱听,觉得反正总说我不好,我也不听你们的;还可能有报复心理,谁管教他多,批评他多,便会对谁产生反感,而且想寻找机会报复一下,发泄怨恨。
一位教育家说:“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家长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所以,对家长来说,不光要辅导好孩子学习,还要做好孩子的心理医生,对孩子的心理状态作一番了解,然后寻求合适的办法为孩子的心理解禁。
七、重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感恩是爱的基础,爱是感恩的表现动力,良好的作为是爱的体现。就感恩来说,应该让孩子知道,他来自哪里,谁为他创造了如此的条件,家、国与孩子的关系等等。如果孩子不能把家、国和自己紧密的联系起来,那么孩子将会是自私的。
爱的教育不应该停留在要求上,做父母的应该给孩子做出榜样。以榜样的影响力实现爱的接力与传承。善心、善根是孩子得福报的基础。有爱心和有善心的人一生都将是幸福。因为爱和善的过程是施加在别人身上的,于是也必将惠及他自身。我们可以抽点时间带着孩子看望奶奶、爷爷、外公、外婆,给老人做生日,使孩子在亲情交往中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是老一辈的艰辛给下一代带来了幸福。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生日,鼓励孩子给父母送上一份礼物,有意识的让孩子做一些关心父母的事情,如爸爸下班回来,让孩子为爸爸递上一双拖鞋,给妈妈递上一条毛巾。让孩子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扫地,整理房间等。家里有好吃的东西,要求同大家共同分享。
八、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
当孩子脱离母体以后,他就是一个人独立的生命个体。在孩子还比较孱弱的时候进行必要的呵护和帮助是正常的,也是应该的。但最终孩子必须独立自主的生活和发展。而自主意识,自理、自立能力是孩子独立的开始。所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是家长必须重视的。否则,孩子将来将成为一个依赖性较强,自主生活和发展能力差的人。
盼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幸福,那么,建议从幼儿抓起,以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立能力为起点。逐渐把孩子培养成在空中翱翔的雄鹰。
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去寻找独立锻炼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多承担任务,使自己有机会独立面对问题,促使自己拿主意,想办法,勇敢的迈出第一步,练就独立做事的本领。当他们独立完成一件事情后要及时鼓励,进一步增强他的自信心。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多给予帮助、理解,和他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逐渐使他学会独立做事。
九、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做孩子的好榜样
和谐的家庭环境是造就好孩子的必要条件。家庭和谐的关键是夫妻和谐。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和夫妻对孩子爱是孩子产生回报意识的根本动力所在,是孩子自然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家庭教育的另一个恼人的问题是,一方面家长们希望孩子成才,而另一方面家庭的氛围却不利于孩子成长。如:有的家长经常搞窝里斗,闹家患,打离婚,给幼儿的心灵造成创伤;有的家长则整天忙于工作、事业或做买卖赚钱,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甚至在孩子面前也不检点自己的行为......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形象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许多幼儿的性格、作风、行为习惯之所以很像父母,遗传并非起决定作用,而主要是从父母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幼儿平时是很善于模仿的,他们对事物好坏的辨别还比较差,只要是父母和老师说的或做的,就认为是好的、对的、美的。他们每天都在用最精细的眼光去注意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和观察着大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切都想模仿,一切都想学。于是,父母便成了他们学习的示范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像一张张生动形象的图谱一样展示在幼儿们面前,幼儿从中模仿父母待人接物的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是非标准、善恶观念和行为习惯。所以,有人也把这个时期的教育称为“图谱教育”。如果父母在各方面的表现是良好的、适当的,幼儿看得见,学得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并健康地成长起来。否则,正如鲁迅所指出的:“父母的缺点,便是子孙灭亡的伏线,生命的危机。”
家庭教育的主要教育力量,在于父母的榜样作用,这一点已形成共识。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少年儿童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孩子的年龄越小,榜样的感染力就越大。孩子出生以后,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及其家庭成员,其最初形成的行为习惯几乎都是从模仿家长而来的。因此,家长要特别重视榜样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作用,时时处处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马可连柯曾经讲过:“一个家长对自己的要求,一个家长对自己家庭的尊重,一个家长对自己每一行为举止的注重,就是对子女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如果家长处处以身作则,其一言一行就会成为子女的表率,这不仅可以提高和树立家长在子女心目中的威信,而且可以使家长牢牢地把握住教育子女的主动权。
所以,在日常的具体生活中,家长要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事事起模范带头作用。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到;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做一名好学生,父母首先要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做出一番成绩来;要求孩子在思想品德上和同学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家长自己首先要与邻里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不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斤斤计较,不占小便宜,公正无私。
如果家长能始终如一地这样严于律己,就会给孩子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会赢得孩子的信赖与尊敬,因为家长本身的言行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巨大的教育力量。
众所周知,千万个孩子就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孩子所处的环境和孩子的成长都是动态的,不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不遇到问题。于是,当我们解决问题存在实质的困难和障碍的时候,一定要积极投师问道,不可吝啬。对于成年人来说,没有一种成功能够弥补家庭的失败;而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如果家庭渎职,即使有再多的学校、社区工作站、心理咨询室和劳动教养所,都将无济于事。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教子方法是培养孩子最有力的武器。家庭是育人的摇篮,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每位家长都能正视家庭教育中的误区,切实转变自己落后的家教观念,学习科学的教子方法,真正掌握家庭教育的艺术,全面提高自身的家教水平和家教素养,才能最终避免家教误区。愿我们的家庭教育开出成功之花,结出成功之果!
第二篇:更新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发布者:安秀霞 发布时间: 16/1/2011 PM 11:12:25 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参考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坚持教学常规的基础上,积极改革课堂教学,不断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途径、新手段、新方法、新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
一、更新教育理念,确立人本思想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TO,教育领域竞争愈来愈明显,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生源质量、教学管理和学校品牌等都是校际之间竞争的筹码。要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教育工作为中心,牢固树立质量立校,质量兴校,质量强校的意识。我校有办学规模小,硬件不足,生源相对较差等先天不足。我们要在名校云集的教育大区始终保持在前列是没有决对优势的。要继续保持并有所发展,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重新确立人才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逐步把以教为主转化为以学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带着问题,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为此,我校把学习教育理论,写学习笔记,谈心得体会作为学校的核心工作,纳入教师年终考评。
二、抓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全过程,向改革要质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教材在改革,考试制度和考试在改革,如果我们还停留在过去几十年来的知识层面和旧的教法上,显然要被时代所淘汰出局的。我们强烈的意识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必须紧跟时代的脉搏,走改革创新的路子。为此,我们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娱乐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创新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以及语文课前五分钟讲演、英语对话等行之有效的教法,对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抓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1)、抓教学常规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教学常规管理是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必然措施,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必须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管理中,加大管理力度,向科学管理要质量。在教学管理中我们作到管理到人,服务到人,事事有人管理,管而有效。有制度、有措施、有落实、有回应,精心组织,热情服务,保证教学各环节政令畅通,有序、有责、科学、高效。改终吉管理为过程管理,建立激励机制,细化教师考核条例,并纳入对教研组和年级组的量化考核中,与先进教研组和年级组的评选以及年终奖励挂钩。作到有检查、有记录、有反馈,记入教师业务档案。目前,在我校已基本行成一种竞争上岗、爱岗敬业、校荣我荣的新风尚,促进了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
考试是检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重要手段,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育教学的评价机制也在发展改变。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创造性和发展性。因此,要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以及学生学习的优劣,必须体现在学生的掌握情况上,即掌握知识、掌握技能、掌握方法、行成能力的评价功能。而评价的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形式的,可以笔试、口试、操作等。为了保证评价的公证合理,使学生考出好成绩,我们认真作好各种备考工作等。为了保证评价的公正合理,使学生考出好成绩,我们认真作好各种备考工作。严肃考风考纪,细心组织各科(包括体、音、美、荣、信息、实验操作等)的考试、登分、记录、统计、分析、反馈等,全面评价教师和学生,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同时,我们已将评价功能的研究列为新的科研课题,组织部分教师进行实验。
(2)、抓教育教学研究与交流,向教科研要质量
向教科研要质量,靠教科研上台阶,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多年来,我校一直在坚持不懈的努力,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水平,研究探讨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教育理念,考试动态,即时准确地收集各种教育信息,与同行及兄弟学校进行广泛的交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坚定不移地走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路子,为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关于高中会考与素质教育和高考的关系,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我们认为,高中会考的优秀率基本上就是高考的一本上线率,会考的合格率基本上就是高考的上就是高考的上线率,抓好基础,全面发展,才是提高教学质量和高考升学率的根本出路,单纯的应试教育,只学高考科目,严重偏科是没有出路的。这是我校近年业高中会考和高考成绩逐年提高的成功经验。该项研究获西安市会考办优秀论文二等奖,获陕西省考试中心优秀论文三等奖。
加强课程标准、教材改革和教法更新的研究是教科研的重中之重。探索性、开放型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必然途径,要真正把传授知识转变为由学生互相交流,自主探索,使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为适应新一轮的教育体制改革,在教育领域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快教育理念的转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为更好的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我校有五位教师参加了西安市“义务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的教改实验;有三位教师参加了西安市科研项目“研究性学习”的教法研究,为适应2002级新高一课程改革的教学作好准备。始终把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之中,挖掘教材,研究考题,特别是对高考、中考的命题思想和方法的研究是我校的教师的一大特点。他们不仅研究考题的解法、思路和技巧,同时还研究考题的出处,以及与教材中例题、习题的联系。研究发现,有相当数量的考题来源于教材,但又不同于教材中的习题,使学生感到“切入容易深入难”,似曾见过,能下笔作,但又深入不下去,得高分难,针对这一点,在处理习题和上复习课时,我们从课本习题入手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发散型思维训练,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作到基本功扎实,对所学知识能运用自如,提高学生得高分的机率。因此,我校在生源相对较差的情况下能够考出高分的学生就成为必然。在2001年学生赵静英语871分,居外语类全省第二,碑林区第一。学生钟珊数学810分,居外语类碑林区第二,我校数学单科有三人居外语类碑林区前五名。(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向现代化教育技术要质量
我们积极的倡导、鼓励、支持教师使用现代化手段教学,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计算机多媒体附助教学,把老师从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转变为图文并茂的动态传播,增强感染力,拓展知识面,增加课堂容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我们要求教师人人制课件,使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应用更加普及和提高。
三、坚持面向全体、着眼中间、抓差扶优、分类推进的方针,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对学困生的研究和转化,抓两头带中间,是我校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生源问题,面对好、中、差不同的学生要教同一本书,这无疑给教师教学带来很大困难。我们采取了分层次教学法,分类推进,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教学,分层次指导和区别要求的方法,按学生程度布置作业。实行学因生转化责任制,将其纳入考核评估内容。对学困生采取底起点、小步走、多帮助、勤表扬,提问优先,批改作业做先等作法,在有些年级和学科收到一定效果。每届都有一些入学成绩较差的学生,经过三年的调教而步入了大学,甚至有些进入了重点院校。
(1)、注重情感投入,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关心爱护学生,向情感要质量。实施素质教育,推选创新教学,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动起来。提倡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真正把传授知识转化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只有学生爱学,才能学好这门课。关心和后爱是师生感情交流的基础,是学因生转化的诱发条件。教师期望的眼神、恰当的表扬与鼓励,富有理性的批评,都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激活学困生上进的动力。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感到学习的乐趣、学校生活的情趣,将是终生难忘的。
(2)、注得学习方法指导,变学生学会为学生会学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向自主学习要质量,一个有经验的老师都会从学生一入学就制定出三年的规划和目标以及分期实施细责,预计到学生分化的时间、内容、形式以及预防措施。例如,起始年级学生入学头两个月应先抓学生的思想行为规范,要先学会做人,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入新的学习状态,作好进一步学习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上应抓好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的教材衔接以及学生的基础,教给学生本学科的特点,学习本学科的基本方法、要领以及本学科习中的障碍、阻力等,让学生心中有数,了解该学科如何才能学好,如何回避学习中的障碍与阻力,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循序渐进,防止急躁情绪,使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运用自如。
注重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变为学生会学,是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学不得法、轻视基础重繁难题的解法以及缺乏进一步学习的思想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由懂到会,由会到熟,由熟到活,达到熟练掌握运用自如的境地。我们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已在教学中取得可喜的效果。我校有多篇论文在陕西省学习方法指导研讨会上交流,并获一、二等奖,我校被评为学习方法指导先进学校。
(3)、注重心理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挖掘个人创造潜力的教育。它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等四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思想方法、思维能力、思想品德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刚强的品格等心理素质,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才,是新一轮教学改革所要实现的目标。近年来,我校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做到有的放矢,从严要求,训练学生的忍耐性,形成顽强毅力;巧设试题“陷阱”,使学生从挫折和失败中摸索走出困境的途径;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强化独立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该项实验成果在全国首届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研讨会获优秀论文二等奖。
探索性、开放性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必然途径,为此,我们将力争从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方面有新的突破,真正把传授知识转化为由学生相互交流、自主探索,使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我校在教育教学中将会创造出新的辉煌。
第三篇:更新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有效学习,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该抓住新课程交往互动的教学本质,把自己定位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当新课程理念成为教师自觉明确的心理意识,成为一种思维习惯时,教师才能真正把它落实到行动上。
一、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程标准需要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这就要求教师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
1.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更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不仅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2.培养学生基本化学素质。
初中化学科的教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起始阶段。学生从此自觉地建立起化学思维的品质,建立个性化的化学素质。教师充分地意识到这一点,认识到这对于学生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就会对教育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观念引导行动,所以初中化学教学就应该对学生落实掌握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思维方法。
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转变教学方式,就是要改变那些不利于学生成长、不合乎时代需要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以及相应的思维方式与态度,调整师生教学活动的整体结构,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使教学活动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课堂模式。
第四篇: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实物,因此,学生对课本中的透视图认知起来存在困难,怎么把原来的现实物体转移到数学本质上来?我在重新设计这节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向学生展示了带色彩的实物图和线条组成的透视图,既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小学数学课堂更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我在给学生上《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位学生说“百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我适时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举出实例或证明或驳斥这一观点,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百分数分子可以为整数还可以为小数,并运用这些知识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有的同学举例“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为98.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可能为80.5%”等等,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学生们还得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大于一百,可以为0等等。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去利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画面,圆的车轮、圆的飞碟、圆边的餐具等等,有个学生小声说“怎么都是圆的?”我抓住这一思维亮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车轮在颠簸的行驶,方边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第五篇:一更新教育观念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在应试教育的观念——重智轻体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家长、学生对体育的认识都有失偏颇,认为体育课只是一门副科,学不学也没有多大影响,学生在上课时只要随便应付一下就能过关,因而对于体育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虽然喜欢在操场上自由活动但是对体育课却提不起兴趣,只是把体育当作一门学校设置的不太重要的课程,是学生一种被动的、不得不做的任务与负担,学生上体育课也只是应付差事,敷衍而已。因而,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要从思想上扭转对体育学科的错误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以前传统的人才选拔模式,全面贯彻“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加强体育思想教育,让学生在思想上意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真参与体育活动,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最终达到增强身心健康的目的。
二、改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
要想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就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改进教学方式,以丰富的、贴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情景,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使学生亲身体会角色的乐趣。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篮球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各种游戏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体验到体育运动的快乐。同时,体育作为一门教学艺术,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教师善于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结合形象的肢体动作进行讲解,就能很容易地将学生带入体育的艺术殿堂,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采用竞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初中生具有争强好胜的年龄特点,因此教师可以在体育课中开展竞赛,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计多种竞赛方法,比如男生与女生的对抗赛,小组对抗赛等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课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体育运动中享受到胜利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3.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内容单
一、形式呆板只能引起学生的抵触感和厌学感。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大纲等来确定教学内容,推出丰富多样的适合学生情况的内容,具备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三、加强体育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教学水平
体育教师的自身素养也是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和实施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体育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是由教师选择安排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人格魅力,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水平。
四、及时肯定学生,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作为一种情感因素,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它的形成非朝夕之功,不是一节课或者是几次改变就能形成稳定的情绪体验的。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及时肯定学生、鼓励学生,给予他们帮助、理解、关怀、尊重、赏识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