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对人教版高中英语课标教材的认识与教学体会
我对人教版高中英语课标教材的认识与教学体会
宝鸡铁一中
李艳
自从人教版这套图文并茂、内容新颖体现全新教学理念和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高中英语新教材诞生后,英语教学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这套新教材希望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因此,高中英语新教材给我们的教学吹进了一股新风,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我们学生开辟了新的学习道路。
但是我同时认为高中英语新教材也有它不足的地方:
1、单元容量过大,内容过于全面,教师需要花大量精力进行取舍和删减。
2、听力材料篇幅较长,内容分布多。并且,无论材料的内容还是练习的设置,难度过大。
3、口语训练没有功能句,操作性不强。
4、淡化语法教学,无助于学生的学习。
通过一年半来的使用,我对高中英语新教材的教学思想有如下的认识:
第一,强调以学生为主体(student-centered)的语言活动和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外语教学中,学生应该是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语言学习者和实践者。而教师则是学生语言学习和实践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就如老教师常常说的“教师是导演,学生才是演员。”如果教师自导自演,学生岂不是成了观众或听众了。所以我们课内课外都需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表现和发挥。
这套教材强调有意义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言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其中所设计的大量听说读写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为学生真实的语言交际打基础。教材还提供了各种贴近生活的情景,让学生进行个人,两人活动或小组活动(individual, pair or group work),在活动过程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所添加的游戏,歌曲,采访,角色扮演(games, English songs, interviews, role plays)等练习与任务型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欲望,使他们真正成为语言活动的主体,在语言实践中发展,巩固和增强综合语言能力。
第二,倡导任务型(task-based)教学模式。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水平,设计可操作的,有明确目的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英语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做中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用英语交际的成功感,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
本套教材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围绕话题开展活动。在采用话题,功能,结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为易于教学操作还设计了“任务型”的活动。在设计不同层次和多种形式的听、说、读、写活动时,特别注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尽可能提供真实的情景,使学生综合地运用语言,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解决实际的问题,甚至完成某个项目。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增强综合素质。
对高中英语新教材教学实践的体会
1、尽管这套教材在编排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提要进行补充或删减,对教材的难度,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但“难教”还是我最大的切身感受,主要的原因是来自学生方面。
新教材容量比较大,起点比较高,对我所教的大部分来自农村,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有些学生连音标都不认识,单词都不会读,所以在课堂上开不了口。还有听力,部分农村学生对英语不够重视,也不够感兴趣,没有养成听录音的习惯,又缺少英语学习的环境,仅仅靠课堂来锻炼听力,效果不是太明显。况且新教材中有几个单元的听力难度偏大,所以在课堂上完成预定目标,任务非常艰巨。还有些学生对英语简直一窍不通,所以连上课基本的指令用语都搞不清楚。有时候布置一项任务,能完成的总是少数学生。因而,教学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作为首次接触新教材的我来说,新教材的使用对我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在教授新教材,组织学生英语实践活动,有时也会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现在每个单元的相关话题都是非常时代感和生活化的,所以需要教师相当大的知识面。课堂语言活动也随着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得越来越灵活,教师需要相当强的组织能力。这些都让我感到不小的压力。
2、几点做法
对于大量增加的单词,主要采用集中识词,然后进行针对性练习加大单词的复现率。让学生掌握读音规则,注重单词的发音。加强单词,词组,句子的听写。
Warming up 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读前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导入形式。Warming up一定要很好利用但没有必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进行热身活动。例如: Warming up & Pre reading:Unit 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的Warming up,我只是很简单地让学生了解其中五人的事迹,重点选取Mandela谈一下。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所掌握的信息来做出判断:Which of them are great men and which are just important men.Then give reasons.。并为后来的课文学习做了铺垫。
课文的阅读除了理解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不同的文章,我会尽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技巧。
语法教学不应淡化。语法教学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有效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准确运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语法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观察法,发现法,归纳法,演绎法等,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选择、填空、翻译等)巩固所学是必要的。
加强反思。记录教学工作中珍贵的点点滴滴,坚持写反思札记,在反思与总结中提高自
己的业务水平,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总之,通过一个年半的教学实践,我从新教材中学到了许多教学思想,也具有了几分教学体验,虽不深刻,但也是今后工作的起点。当然我也认识到,要真正教好外语,还必须在新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这就是外语教师的价值所在,也是外语教学上新台阶的关键所在。我相信,如果能真正做到“在教中学”和“在学中教”,在英语教学上就一定能取得不断的进步和突破的。
第二篇:浅谈对苏教版教材的认识与体会
浅谈对苏教版教材的认识与体会
广西平果一小 卢 槿
电话:*** E-mail:yanggsv606@163.com QQ:499837443 [摘 要]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版面设计新颖充满儿童情趣,而且教材还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体现数学文化;利用生活素材,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创设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体验成功的机会。
[关键词] 苏教版
整合 数学活动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是经教育部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教材。我县自2005年秋季使用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以来,经过两年多的实验,教材本身给我的印象是装帧精美、大气;版面设计色彩鲜明、清晰,富有生气,充满童趣;教材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呈现出了一幅幅让孩子们心动的画面,为孩子们提供了乐于思考、乐于学习的精致素材。我还深深地体会到苏教版课程标准教学教材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改进学生学习方式上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体现了数学文化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安排一些数学史料,如三年级上册《认数》这一个内容,教材通过介绍古人用石子、结绳、刻痕计数法,甲骨文数字、早期的阿拉伯数字。还有《24时记时法》教材通过介绍古人是从只知道用“日”“夜”来记时,到利用测太阳影子到滴水漏沙的方法来记时,再到最后人民发明了钟表来准确记时等等。通过史料的学习,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产生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使学生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还有二年级下册用减法解决的一道简单的实际问题:婴儿的骨头有305块,儿童的骨头比婴儿少88块,大人的骨头比儿童少11块。学生在运用减法知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的同时,也了解到人体骨骼变化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也许就会就此萌生。教材还安排了大量与其他学科有联系的内容。例如,有介绍我国四大河流的长度、五岳的高度、太阳表面的温度,有介绍京杭大运河修成的年代、世界著名建筑等,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长了学生的见识。
二、利用生活素材,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①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也体现了这一观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随便翻开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任何一页,便会发现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有所体验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题材,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尝试去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已有知识经验,尝试解决问题
如一年级上册的《数一数》,教材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利用学生观察儿童乐园的兴趣,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了些什么,指一指看到的物体或人分别在哪里,数一数各种物体或人的个数,然后再按数量多少由小到大在图里从新数一数。刚从幼儿园入学的孩子对这些事物都比较熟悉,所以也愿意动手数一数。就这样,《数一数》这节学生入学的第一节课,不知不觉地在学生动手数一数中被其感悟理解了。较之以往的机械记忆,学生不仅经历了数一数的活动,而且感受了数数的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材中大量的例题都是学生在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如少先队活动、在图书室借书、科技制作、到超市购物等,充满浓厚的现代气息,学生参与学习的劲头很足。例如在《5的乘法口诀》一课中,教材设计了小朋友划船的活动,每只小船5人,问:1只、2只„„5只船上一共有多少人?如果能在教学中能利用多媒体演示这一活动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加入列乘法算式和合作编写口诀的活动中,达到教学效果。
三、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创设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的空间
编者在进行教材的编排时,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提供大量观察、实验、探究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感知、观察、思考、经历和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②
(1)注意体现学生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在引入新知识时,提出需要探究才能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不再面对现成的陈述性知识,而是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学生需要通过自主的、多样化的探究活动来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培养情感。例如三年级上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提出问题:“拿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才能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和角的基本特点,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③体现了学生的探究过程。还例如二年级上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时,教材安排了“6个小朋友做缆车,每辆坐2人,要坐()辆。”“3个2人是6人,要坐3辆”“用6个圆片分一分,每堆2个,分成了3堆”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相关“倍”和除法的知识,自主探究计算方法,逐步从直观地找“倍”,发展到用除法计算求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重视自主确定解题策略,鼓励算法多化
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是通过内化活动实现的,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内化,学生必须有一个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教材在设计上尽可能地增大学生的学习自由度。为学生创设操作、实验、探究的机会。比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例题13-9=?教材不急于教学生算法,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独立去探究,鼓励学生探求不同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有机会展示个性,探索创新。又如,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编排中先让学生尝试加减法的计算,呈现两种可能产生的计算方法,一种是小数点对齐,另一种是末位对齐,制造认知冲突,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究中明确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而在小数乘除法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整合学生对一般算法的理解和应用。
(3)重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材留给了学生较多的动手机会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动手中创新,在活动中体验获取知识的喜悦。例如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平均数”的概念是除法知识的生长点,教材设计有6个桃,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你想怎样来分呢? 用小棒摆一摆。然后把展示学生不同的分法,让学生观察,根据每一份分法中每一份的多少不同,再把这些分法分成不同的两类。开放的空间,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的“分一分”的知识经验,经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分出了每份同样多的为一类,不同样多的为一类,教师也趁机引出“平均分”的感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又如三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教材安排了摸球活动,先组织学生观察、猜测、发言、小组分配工作最后进行摸球活动。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经历数学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四、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体验成功的机会
对于每一个知识技能领域或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着重组织学生进行操作实验、讨论探索、相互交流等学习活动,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讨论、探究和交流等过程中,体会数学问题的提出,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并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形成对数学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信心。
(1)自主探究得到的多样化结果,成为丰富的交流基础
合作交流体现了学生认知的需要,又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一年级下册《统计》这一内容,教材编排的例题是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经历统计的过程,教科书要求学生分小组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时,产生了多种记录数据的方法,有的按图形的先后顺序记录,有的把各种图形分类记录,有的用“√”的方法表示等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各种方法的优劣,在比较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并在练习中应用,使学生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类的思维得到发展。
(2)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设计了抓花片的游戏活动,看看同桌两个人谁抓得多,多多少。从而课堂生成了有的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一摆得出结果;有的学生排齐之后发现,从15个里面去掉8个就是多的部分等多种情况。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不同,解决问题 4 的方式方法也肯定不同,自己创造的方法是与旧知识进行了有效的连接,因此也形成了稳固的知识结构。
结束语
教科书既是教学理念的载体,也是课堂教学的依托。通过对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两年多来的教学实验,作为教科书的使用者、实验者,我强烈地感受到教科书所蕴含的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一些教学启示: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数学;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德育教育。这些启示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新课程理念,更好地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如果把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比做上等好茶的话,这就要求我们一线老师常品茶、善品茶,方能在杯水之中品出真味、悟出道理。就让我们共同常品、善品、细品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这壶好茶吧。
(作者单位:广西平果一小 邮政编码:531400)
[参考文献] ①《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②《全国小学名师最新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上册数学卷)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春季版 ③《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三年级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5版
第三篇:“说课标,说教材”的认识及体会
“说课标,说教材”的认识及体会
2011年4月23我参加了由全国和谐教学法研究会主办、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教育局承办的“和谐杯”全国第二届“说课标说教材”大赛。通过参加此次比赛,对于“说课标,说教材”的活动有一些自己的认识及体会,在此与各位老师们一起分享,也欢迎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一、“说课标,说教材”如何去说。
说课标和说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可概括为“三说一看”——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看演讲。说的内容涉及以下七个方面:
1.说课程目标。依据本学科课程标准说总目标或阶段目标或一册目标或单元目标。(依据课标)。
具体的说也就是你可以选择一课的内容去说,也可以选择一个单元或者一册教材甚至是整套教材去说。
2.说内容标准。根据课程标准,说本学科的内容分为几个方面(或板块、领域,如初中语文分为“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练习”五个方面、数学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运用”四大领域,),这几个方面具体到本年级的内容要求是什么。(依据课标)
以上两项为“说课标”。但无论我们怎样说都要依据我们手中有的课标作为依据。
3.说本校使用版本教材的特点和内容结构。包括课本的编排意图、内容的呈现方式、知识与技能的范围等。(依据教材和编者的解读)。如
果本地区用过两种不同版本的教材我们也可以针对两种不同版本的教材的编写特点进行比较。例如我们初中音乐,在油区就曾经先后使用过人教版和人音版两种版本的教材,我在参加说课时也特别对这两种版本做了一个比较浅显的比较,美中不足的是没有把两种版本教材的图片放在课件中,如果加入了图片就可以让老师和评委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两种版本的特点了。
4.说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要求教师既能在横向上说清本册教材的编排序列和内容范围,又能把本学段的同类知识进行立体式的整合(如说到“散文”就要把整个学段的“散文”作一立体交待,说到“三角形”也是如此)。(依据课标、教材和编者的解读)以上两项为“说教材”。
5.说教学建议。根据课程标准和所用教材的特点,谈具体的教学建议。(依据课标、教材和编者的解读)
6.说评价建议。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特点,谈如何评价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不是单纯说考纲和考点。(依据课标、教材和编者的解读)7.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依据课标、教材和编者的解读)以上三项为“说建议”,在比赛中最能体现个人特点,最拿分的也是“说建议”这一项上,但是也是最不好说出自己个人特点的一项。需要老师能根据自己对课标的解读,融合进自己的想法,最好是与别人不同,有新意,又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教学观点,除了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外,在演讲的课件中加入实际教学视频片段、图片更让评委老师有真实感,有说服力。从个人的角度说,也可以让我们老师少背一
点演讲稿。如果这两点做到了,那么相信参加比赛的老师一定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我在这一点上由于时间有限,准备不足,所以就没有提出什么特别好的教学建议,但是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如教学评价建议中,依据课标要求只有三点教学评价:即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在这三点基础上我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也是符合音乐学科特点的评价方式:即以关注学生发展为主线的纵向评价为主,横向评价为辅的评价方式。
二、注意事项:
1.演讲的形式上要求脱稿演讲
2.课件的制作要以知识树为主,而不是以文字为主 3.时间每人20分钟,低于19分钟和多于21分钟都扣分。
对于“说课标、说教材” 活动的总体的感受是:
它既不同于过去的“通教材”,也不同于说课,是深入把握课标和教材的好方法。通过此次活动,我深切感受到,要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仅仅靠转变教学方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不够的。学生的负担很重,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把握不到位,“说课标,说教材”有利于提高教师把握课标和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王教授经常说,开车最怕路不熟,教学最怕教材不熟。而这也非常符合我们平时教学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对于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老师,他们对教材是陌生的,“说课标,说教
材”活动要求教师能够系统的阐述所教学科各学段、各册、各单元,乃至各课时的内容包含的知识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即提高了我们的业务素养、学科能力,又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和心胸,加深了我们对教材的理解,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可以使一大批教师沿着专业发展的道路快速成长起来,真正将课改理念和课标要求融汇贯通在教学实践中。
“说教材,说课标”对于我们油区来说仅仅参加过一届,而我们的说教材还只是停留在一个平面上。就像把一本书打开,有几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多少篇目和内容,我怎么来教,这说的还是一个平面。老师手里有一本书就可以说,而有些地区的说教材已达到了更高层次。教师不仅在横向上说清楚教材的编排顺序,还能把每一部分知识从纵向上说清楚。如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在小学数学课本中到底涉及到哪几册哪几章,前边已经学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本单元要学习哪些知识,后边与之相关的还要学哪些,也就是说每一部分知识都要像钻井一样把它钻透,形成一条纵贯线。这样每一部分知识既有横向的联系(课本的编排顺序),又有纵向的联系(靠老师的整合),就形成了立体式的整合。
总之,“说课标,说教材”活动,它发展的是教师,受益的是学生。最后,我想用这样几句话来结束我的汇报:和谐教法扬美名,同行聚首为取经。畅谈课改说经验,合作之中有竞争。专家讲座理思路,回顾反思头绪清。奋蹄扬鞭更奋进,争做教改急先锋。
第四篇:“说课标_说教材”的认识及体会
“说课标,说教材”的认识及体会
对于“说课标,说教材”的活动的认识及体会,在此与各位老师们一起分享,也欢迎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一、“说课标,说教材”如何去说。
说课标和说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可概括为“三说一看”——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看演讲。说的内容涉及以下七个方面:
1.说课程目标。依据本学科课程标准说总目标或阶段目标或一册目标或单元目标。(依据课标)。
具体的说也就是你可以选择一课的内容去说,也可以选择一个单元或者一册教材甚至是整套教材去说。
2.说内容标准。根据课程标准,说本学科的内容分为几个方面(或板块、领域,如初中语文分为“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练习”五个方面、数学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运用”四大领域,),这几个方面具体到本年级的内容要求是什么。(依据课标)
以上两项为“说课标”。但无论我们怎样说都要依据我们手中有的课标作为依据。3.说本校使用版本教材的特点和内容结构。包括课本的编排意图、内容的呈现方式、知识与技能的范围等。(依据教材和编者的解读)。如果本地区用过两种不同版本的教材我们也可以针对两种不同版本的教材的编写特点进行比较。例如我们初中音乐,在油区就曾经先后使用过人教版和人音版两种版本的教材,我在参加说课时也特别对这两种版本做了一个比较浅显的比较,美中不足的是没有把两种版本教材的图片放在课件中,如果加入了图片就可以让老师和评委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两种版本的特点了。
4.说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要求教师既能在横向上说清本册教材的编排序列和内容范围,又能把本学段的同类知识进行立体式的整合(如说到“散文”就要把整个学段的“散文”作一立体交待,说到“三角形”也是如此)。(依据课标、教材和编者的解读)以上两项为“说教材”。
5.说教学建议。根据课程标准和所用教材的特点,谈具体的教学建议。(依据课标、教材和编者的解读)
6.说评价建议。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特点,谈如何评价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不是单纯说考纲和考点。(依据课标、教材和编者的解读)
7.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依据课标、教材和编者的解读)
以上三项为“说建议”,在比赛中最能体现个人特点,最拿分的也是“说建议”这一项上,但是也是最不好说出自己个人特点的一项。需要老师能根据自己对课标的解读,融合进自己的想法,最好是与别人不同,有新意,又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教学观点,除了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外,在演讲的课件中加入实际教学视频片段、图片更让评委老师有真实感,有说服力。从个人的角度说,也可以让我们老师少背一点演讲稿。如果这两点做到了,那么相信参加比赛的老师一定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我在这一点上由于时间有限,准备不足,所以就没有提出什么特别好的教学建议,但是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如教学评价建议中,依据课标要求只有三点教学评价:即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在这三点基础上我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也是符合音乐学科特点的评价方式:即以关注学生发展为主线的纵向评价为主,横向评价为辅的评价方式。
二、注意事项:
1.演讲的形式上要求脱稿演讲
2.课件的制作要以知识树为主,而不是以文字为主 3.时间每人20分钟,低于19分钟和多于21分钟都扣分。
对于“说课标、说教材” 活动的总体的感受是:
它既不同于过去的“通教材”,也不同于说课,是深入把握课标和教材的好方法。通过此次活动,我深切感受到,要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仅仅靠转变教学方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不够的。学生的负担很重,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把握不到位,“说课标,说教材”有利于提高教师把握课标和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王教授经常说,开车最怕路不熟,教学最怕教材不熟。而这也非常符合我们平时教学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对于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老师,他们对教材是陌生的,“说课标,说教材”活动要求教师能够系统的阐述所教学科各学段、各册、各单元,乃至各课时的内容包含的知识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即提高了我们的业务素养、学科能力,又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和心胸,加深了我们对教材的理解,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可以使一大批教师沿着专业发展的道路快速成长起来,真正将课改理念和课标要求融汇贯通在教学实践中。
“说教材,说课标”对于我们油区来说仅仅参加过一届,而我们的说教材还只是停留在一个平面上。就像把一本书打开,有几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多少篇目和内容,我怎么来教,这说的还是一个平面。老师手里有一本书就可以说,而有些地区的说教材已达到了更高层次。教师不仅在横向上说清楚教材的编排顺序,还能把每一部分知识从纵向上说清楚。如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在小学数学课本中到底涉及到哪几册哪几章,前边已经学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本单元要学习哪些知识,后边与之相关的还要学哪些,也就是说每一部分知识都要像钻井一样把它钻透,形成一条纵贯线。这样每一部分知识既有横向的联系(课本的编排顺序),又有纵向的联系(靠老师的整合),就形成了立体式的整合。
总之,“说课标,说教材”活动,它发展的是教师,受益的是学生。最后,我想用这样几句话来结束我的汇报:和谐教法扬美名,同行聚首为取经。畅谈课改说经验,合作之中有竞争。专家讲座理思路,回顾反思头绪清。奋蹄扬鞭更奋进,争做教改急先锋。
第五篇:谈谈我对教科研一点认识与体会
谈谈我对教科研一点认识与体会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对校长讲了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科研果真有如此大的魅力吗?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与工作谈谈对教科研的一点认识和体会,与大家交流和分享。
我对教科研的理解是:
做好工作就是教科研。这种理解是对教科研工作的泛化,这种泛化可以打破教科研在我们一线教师中的神秘感、恐惧感。我们要树立这样的观念:说课是教科研,备课是教科研,上课、批改作业、做班主任、做行政统统都是教科研,我们面对的一切都有我们要研究的课题。单纯地应付工作当然谈不上是研究,但我们在尝试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时,我们就是在研究。善于学习就是教科研。学什么?学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对一切教育教学行为有益的知识。
1、不断的学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现在,各种书籍浩如烟海,近三十年人类创造的知识总量已超过这之前人类所创造的所有知识总量之和。走进21世纪,人们突然发现,那种靠学生时期所学知识而受用一生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终身学习已成为人自身发展的主旋律。我们应加强学习,使自己努力成为一个知识面宽泛,精通专业的人。前几年上海就流行这样一句话:精一门、会两门,学三门。
2、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不敢放开,为什么?知识不够,能力不强,所以才一放就乱,一收就死。
3、教师的学习,是学生求知的需要,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我有一个学生叫华志荣„„遇到这样的学生我们不学习怎么办。
4、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不是蜡烛,教师要有双向成材的观念。许多人将教师比喻为蜡烛、春蚕,不是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就是“到死丝方尽”。我不要这样看,作为一名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杭州市优秀教师朱莱龄说过:“我并不认为我们当教师的,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在为下一代而枯萎;相反,我觉得在孩子们中间我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的确,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精神境界得到了提升、净化,业务水平也会得到提高,在学生成才的同时,自己也可以在岗位成才,只要你肯学习,善于学习!钱梦龙、魏书生、唐江澎(再忙也要抽时间读书),他们在教学教科研上取得的成绩众所周知,这跟他们善于学习、勤于读书有着密切的关系。钱梦龙中专毕业、魏书生初中毕业、唐江澎高中毕业,他们不学习怎么可能有今天这样的成绩呢?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华东师大教育管理专业毕业,为了搞好语文教学,于老师放弃了休息时间,自学了许多有关语文教学的专著,涉猎了古今中外大量名著,与此同时她还认真钻研教育心理学,摸索了一条通往成功的路,成了语文教育界的一朵奇葩,这不能不令人惊叹!她在热爱学生、努力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于老师身上,谁能说,教师只是燃烧呢。如果说她也在燃烧的话,那也是一只火鸟的燃烧,是凤凰的涅槃。她在燃烧自己的同时,又塑造了一个崭新的自我、不灭的自我、永恒的自我。她的思想和生命在她的学生身上以及学生的学生身上得到了延续,甚至是世世代代得到了延续,也影响到了所有知道她的人、了解她教育思想的人!黄永明,我们有的老师说,他有什么了不起?但黄永明还是10几年前的哪个黄永明吗?(很有教育思想了,省示范初中)什么改变了他?学习改变了他,知识改变了他!王晓辉,也有老师会说他是个什么东西?就那么两下子嘛!我有什么了不起?我确实没有什么,是什么改变了我:是学习改变了我,是教育科研改变了我!我在大学读了三年政史专业,工作后又读了中文第二专科,又接着函授了中文本科,2001年又参加了华东师大在锡山区举办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学习,还参加了无锡市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两次参加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学习。这些学习对改善我的知识结构,拓宽我的视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我搞教科研打下了基础,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有12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经验总结、教育随笔和散文在全国、省、市报刊杂志上发表或在各类评比中获奖,参编书籍8本。为我能在甘露这样的学校里,得到锡山教育界的广泛认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个政史专业的毕业生,连教学能手都不是,做了语文教研员,在锡山也算是个小小的传奇吧。再拿我师傅教研室主任赵宪宇老师为例,他94年来到华庄中学,96年踏上教科研之路,短短六、七年的时间,他已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2本,成长为语文特级教师,更是一个有力的证据。据我了解,几乎无一例外,所有特级教师、名教师都是走了教科研这条捷径。唐江澎如此,孟晓东如此,我们甘露中学出来的浦春雄、凌瑞初也是如此(一个学校也是这样的)加强研讨就是教科研。纵观历史,学术氛围愈是自由的历史时期,争论就愈激烈,成就也就愈丰硕。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并存,出现了很多伟大的思想家;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这样。搞教科研也要有这样一个氛围,我们学校长期以来教科研的氛围不是很好,所以很少有人尝到教育科研的甜头。但值得庆幸的是,当时我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同事营造了一个有教科研氛围的小天地。我和黄校长、张树本老师、徐家平老师等几个人经常聚在一起就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沙龙式研讨,其中不乏争论。在学校里,校本教研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研讨形式,校本学习、说课、上课、评课都需要交流和研讨,现在的备课组、教研组活动没有争论我觉得非常可惜。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仍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后就不一样了,你有了两个思想,我也有了两个思想。“真理愈辩愈明”,思维的碰撞,使我受益非浅。我有好几篇文章就是在讨论中受到启发而写出来的。
勤于实践就是教科研。任何理论都离不开实践,教师的教科研更离不开,离开了教育教学实践的教科研,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们强调行动研究,就是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就是边行动边研究,边研究边行动!我们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勤于实践,要把自己学到的理论、他人的经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避免自己少走弯路,另一方面还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对别人经验进行验证、充实与完善,同时自己的实践又具有自己的个性,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些都可以进行总结和提升,这些都是我们写文章选择论题的切入点。所以说文章从某种意义讲,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当我们实实在在去做的时候,文章也就自然而然出来了。如我有好几篇关于班级管理方面的论文就是在读了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和《班主任之友》杂志受到启发,经过实践后写成的。
经常反思就是教科研。有句名言说,什么人最愚蠢的呢? 最愚蠢的人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在老地方摔到的人。一而再、再而三在老地方摔到的人是什么人,说白了,就是不善于总结反思的人。(如:早上上班被一块石头拌了一跤,下班后又拌了一跤,明天又拌了一跤)教师是什么样的人呢?现在有人对教师的角色下了一个新的定义——即反思的实践者,反思的研究者。两个资质差不多的教师走上岗位,在学习和工作中时刻注意总结和反思的那个老师,他的进步就快;相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善于总结与反思的那个老师,他的进步就慢,就很难冲破现有的框框,有所作为。那么反思什么呢?一是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哪些是好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二是要反思大家都关注的教育教学现象,并深入思考,其背后的本质是什么?能否拿出高人一筹的见解?三是要反思课程。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过程、一种体验(以语文为例: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阅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教师的阅读体验也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阅读的过程是人的精神的、心灵的历险与成长,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敞开自己的情怀,倾注自己的生命意识,沉醉到文本中去,与作品同喜同悲,与人物共沉共浮。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与作品情意交融和精神同构的目的。)、一种情感(教师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就是要靠情感)、一种生态(校园的环境、教室的环境、教师和学生、教材等等一起构成的生态园,在这个生态园中,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成长)。我们教师要在反思和发展课程中提升自我。其中写教学后记是教育教学中很好的一个反思途径。苏州市副市长、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曾说,他愿意开一家教师成功保险公司,如果十年下来教师不成功,他愿意以一赔十,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个教师每天要写800字的教学后记。我听了他的话,深有感触。不说坚持十年,恐怕只要五年,这个教师就会成功。
撰写文章就是教科研。有了前面学习、实践、研讨和反思,我们如果肯写,文章自然就会出来。在写的过程中,我们又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反过来又促进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去研讨、去实践、去反思。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写作体会谈谈写一般总结或论文的几个环节:确立论题、列提纲、成文、修改和投稿。在这里我重点谈一谈如何确立论题(就是确立写作内容,是最关键的环节)。确立论题的要求:有新意(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有价值、有话说、开口小、挖掘深(15字诀)(谈21世纪的语文教学?)。确立论题的方法:(1)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某个问题有思考,及时把论题记录下来。比如我的一些教育教学论文《提问的五要五不要》。(2)对一些教育教学现象做深入的思考,抓住本质确立论题。如《应试面前,课改不会打败战》等。(3)在理论学习中有新的体悟,留下痕迹,逐渐充实并加以完成。如《让学生成为自己的皮格马利翁》,就是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自我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受到启发,我当时就想,那么自我激励才是一种真正的激励,自我期望才是一种真正的期望。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外在的期望效应,如何将它内化为内在的期望效应呢?就写了这篇文章。(4)看一些内容相同、相近的文章,抽出其不同之处,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如《赞美学生需得法》。(5)限于篇幅和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一个作者在一篇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涉及到的所有问题都能进行深入的论述。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别人提出的一些没有论证的论题或论证还不充分的论题加以论证或论证的更充分。譬如我先读了一篇关于学习方式的文章,里面谈到不能全盘否定接受学习,我在与苏州吴中区进行交流时,对此观点进行了充实,得到了局领导的肯定,后来我又把这个发言稿写成了论文《继承、发展、创新》。(6)加强交流与研讨,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论题。如《语文课堂讨论不是万能药》,在张泾中学。后再次充实写成《辨析新课程课堂实施中的讨论》发表与《中小学教育》。(7)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其它学科中吸取养料。如《浅谈语文教学高潮的形成》(听了很多语文课没留下什么印象,留下的只是一些片段,就是高潮。)其次,是列提纲,确立分论点,否则文章太长,不好把握,层次更清晰。5个分论点一列,一个500字,就是2500字,再加开头与结尾,3000多有何难哉?再次,是成文(寻找材料不断充实)。最后,是修改和投稿。修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包括标点;投稿要把握刊物特点;最好要建立联系,外交部加国防部。参与课题就是教科研。课题研究是一种定向突破,只有通过课题研究才能放大优势,形成辐射,形成系统,形成风格,形成品牌,形成特色。
教科研是什么?让校园里的每一堵墙、每一棵草说话是教科研;教师想方设法把自己的每一堂课上好是教科研;学校和老师能创造各种条件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还是教科研!教师在学生面前的一言一行是教科研;每个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发展变化是教科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还是教科研!教科研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到学校和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科研是什么?教科研就是装修!一个师范毕业生,就像刚造好的毛坯房。房子造好了,关键就是装修,只有装修才能显示实力,只有装修才能显示风格,只有装修才能显示品牌,只有装修才能显示特色,只有装修才能显示爱好,只有装修才能显示修养!一个学校也好,一个教师也罢,教科研就是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就是它(他)的实力与品牌的象征!就是它(他)的特色与风格!就是它(他)的爱好与修养!教科研是什么?教科研就是思想!是谁的思想,是教师的思想!一个人活着的标志是什么呢?是因为他在思想!所以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一个教师之所以是教师,就因为他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他对教育问题的看法就应该跟其他行业的人不一样!一个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就是他的思想!这种教科研的意识就决定了他作为一个教师这一生命个体的存在!一个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某种程度上就反映这个教师作为一个教师生命的生存状态!
教科研是什么?教科研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会让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工作轻松而愉快,让我们每一个教师的生命健康而美丽!让我们每一个教师的思想丰富而得以延续,让我们每一个教师的人生幸福而富有创意!以上是我对教科研的一点认识和体会,在这里不揣浅陋,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与分享,也是拿出来供大家批评指正!希望有人能与我研讨、交流和争论!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