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市社会治理问题浅析

时间:2019-05-13 05:2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藏拉萨市社会治理问题浅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藏拉萨市社会治理问题浅析》。

第一篇:西藏拉萨市社会治理问题浅析

西藏拉萨市社会治理问题浅析

西藏自治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65年9月正式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而拉萨市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首府,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北侧,地理坐标为东经91°06′,北纬29°36′,海拔3650米。全市行政区域东西跨距277公里、南北跨距202公里,总面积2951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59467人,流动人口128.9万。拉萨市作为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也是藏传佛教圣地。齐扎拉书记曾说过:一年365天中,拉萨市有267天是敏感节点。所以拉萨安,则西藏安;西藏安,则全国的藏区安。以此可以看出,拉萨市社会治理问题的优劣,将会对整个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藏区的社会治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强调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上个世纪90年代,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概念的界定是:“个人和各种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在对“治理”特点的表述中,可以概括提炼出四个关键词,即“过程”、“调和”、“多元”和“互动”。按对“治理”的理解来看“社会治理”,可以将其理解为:在社会领域中,从个人到公共或私人机构等各种多元主体,对与其利益攸关的社会事务,通过互动和协调而采取一致行动的过程,其目标是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满足个人和社会的基本需要。

影响西藏拉萨市社会治理问题的政治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藏自治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快的发展,党中央实行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虽有利于少数民族同胞对国家的认同感增强,但由于西藏百万农奴解放时,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致使“藏独分子”有机可乘。“3?14”事件之后,虽然地方政府更加重视拉萨市社会稳定问题,但由于近年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煽动、激化民族矛盾,使得拉萨市反分裂难度增大。而西藏自治区主要以藏族为主要居民,92.5%的藏族信仰藏传佛教,寺庙在西藏可谓随处可见,西方敌对势力,利用藏族的宗教信仰,试图激化民族矛盾,达到分裂西藏的目的。

影响西藏拉萨市社会治理问题的经济因素

西藏自治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就拉萨市而言,区内农牧民以畜牧业作为主要收入来源,面对草场的退化、耕地面积的增大,怎样协调好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将是拉萨市农牧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拉萨市经济收入另一方面是旅游资源经济收入,据拉萨市旅游局统计,仅2015年拉萨市接待游客1179.0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4.93亿元。虽然拉萨市旅游资源经济收入可观,但拉萨市旅游存在季节性,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因拉萨市旅游业萧条,经济发展缓慢,再加上三大节日(元旦、春节、藏历新年)的来临,各行业服务人员大批返回内地,使得拉萨市各行业出现大量关门停业现象,严重影响了拉萨市经济发展。

影响西藏拉萨市社会治理问题的文化因素

拉萨市是中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69个,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等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为数颇多的是有着崇高地位的宫殿寺庙,这与藏族的信仰密不可分。影响西藏拉萨市社会治理的文化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一是,藏族对藏传佛教信仰,像雪?D节、萨格达瓦节等各种节日,都会有大量藏传佛教信仰者,围绕着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等寺庙进行转经或者晒佛活动。大量人员的流动,加大了拉萨市社会治理的难度;二是,拉萨市是宗教信仰浓厚的城市,宗教主要分为本地藏族人员信仰的藏传佛教与青海、甘肃等外来回族人员信仰的伊斯兰教,宗教信仰、习俗等不同,使得纠纷、打架事件不断;三是,藏族一些落后的封建旧俗,例如:一妻多夫、一夫多妻制等,严重影响拉萨市的社会治理。

西藏拉萨市社会治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要想拉萨市社会治理问题得到好的解决,在拉萨市社会治理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到拉萨市地理位置、人文等因素的特殊性,怎样在拉萨市社会管理与治理过程中,突出拉萨市自己独特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人针对西藏拉萨市社会治理问题的影响因素,提出以下建议:

促进政府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一直以来,政府管理都是政府为主要管理的方式,而新时代、新形式下,单一的政府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政府管理也需要向社会治理转变,转变后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维持社会和谐等方面,使得治理的方面更加全面。

依法治理拉萨,加大网络监管力度。依法治藏,加强网络监管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想强化对网络主体、网络行为的监督管理,切实规范网络秩序,为网络市场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就是要正确处理监管与服务的关系,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创新监管方式,丰富服务手段,为网络市场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发展新型产业,实现经济转型。拉萨市作为西藏自治区首府,旅游资源虽然占据主导地位,但个别乡镇并不适合开展旅游产业,怎样带动贫困乡镇实现脱贫显得尤为重要。就尼木县而言,政府通过大力推进净土健康产业,作为尼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重大的民生工程来实施,全力打造“尼木县乌米净土健康产业园区”,实施藏鸡原产地保护,从原种保护、品种优化、扩大规模和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大力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

提高公民素质,增强居民参与意识。公民既是城市建设的主体,又是城市服务提供的对象,社会的建设与治理离不开公民的参与,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社会治理的效果。各乡镇可以分区域、街道等开展法律相关知识的宣讲会,并且以走访的方式深入到民众当中去,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使得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得到增强,能够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与治理中。

第二篇:西藏拉萨市探索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路子

西藏拉萨市探索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路子

2010年12月27日 10:35人民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近年来,西藏拉萨市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以城带乡、城乡互动、资源共享的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新路子,推动了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协调发展。

人才“互动”,促进城乡干部合理流动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用人机制,加大县(区)机关干部与乡(镇、街道)干部交流力度,促进各类优秀人才在城乡合理流动。一是重心下移,把市直、县直机关优秀干部“派下去”。制定下发了《拉萨市关于加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把市直、县直机关优秀干部下派到乡村锻炼成长。2007年以来,全市先后选派80余名政治坚定、政绩突出、懂经济、会管理的市县机关优秀干部到乡(镇、街道)工作,其中担任乡镇(街道)党委书记的42名。采取自愿报名、组织部门考察挑选和组织考核推荐的形式,选派431名县乡机关干部到村(居)任职,其中担任村(居)党支部书记95名、副书记67名。二是优先使用,把乡村基层干部“提上来”。在提拔使用上 “高看一眼”,将表现优秀的乡村基层干部及时提拔到市直、县直机关重要岗位。2007年以来,全市有54名乡镇干部被提拔为副县级干部,43名下派到村干部被提拔到县直机关领导岗位上,并将97名长期在基层工作的乡镇干部交流到县直重要岗位。2009年,29名乡镇党委书记进入县级后备干部队伍。三是异地锻炼,让县乡村干部“走出去”。2007年以来,利用北京市、江苏省对口支援的优势,选派160名县乡村干部到内地挂职锻炼,拓宽视野,增长才干。

活动“互联”,增强城乡党员队伍生机活力

探索城乡党组织和党员活动“互联”载体,不断丰富城乡党组织活动方式,增强活动的吸引力,有效激发城乡党员队伍生机活力。一是开展城乡党组织、党员结对帮扶活动。采取一帮

一、多帮一的形式,组织市、县直单位党组织与乡村党组织结对子,党员干部与党员致富带头人、生活困难党员群众等结对子,并签订“双向承诺书”,长期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目前,全市60余家市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各乡(镇)、村党组织结成帮扶“对子”,300余名党员领导干部与农村生活困难党员结成帮扶“对子”,3000名机关党员干部与生活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投入资金800余万元,落实承诺事项2393件。二是开展“三个培养”活动。目前,已将114名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将216名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将90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组干部。由组织部门牵头,把“三个培养”与扶贫开发紧密结合,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城乡党组织共同为农牧区贫困党员寻找致富项目。三是对城乡党员激励帮扶。市县两级建立党内激励帮扶专项资金600余万元,对在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中表现突出的城乡党员进行奖励,对生活困难的党员进行帮助和项目扶持。截止目前,全市投入党内激励帮扶专项资金218万元,奖励、帮扶城乡党员540余名。 优势“互补”,提高城乡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利用城乡基层党组织的互补优势,共同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群众,增强了城乡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组织党员专家服务团服务“三农”。利用市直各业务部门的人才优势,从医疗卫生、农业畜牧、扶贫开发等部门抽调100名党员业务骨干组成专家服务团,深入全市64个乡(镇)、228个村开展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群众5800名。县(区)农牧部门从党员中抽调业务骨干包乡,推广农牧业增产增收新技术,帮助农牧民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二是帮助培育农牧特色产业。城市基层党组织利用信息广的优势,积极牵线搭桥,为农牧区基层组织引项目、引资金、引技术,因地制宜培育农牧特色产业。2007年以来,城市基层党组织帮助农牧区基层引进项目28个,帮助农牧民增收500余万元。

资源“共享”,推动城乡基层党建工作齐头并进

优化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好各方面的党建资源为城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一是开展城乡党员受教育的实践活动。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依托,每年组织200余名市县直机关党员干部开展“三下乡”活动。2010年,从市直机关抽调党员干部组成81个宣讲组,深入农牧区宣讲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党的惠民政策1.5万余场次,宣讲覆盖面达98.2%。二是依托城市教育资源培训农村党员干部。2007年以来,拉萨市委党校先后举办8期村(居)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培训党支部书记530多人次。抽调市直单位党员干部和党员专业技术人才组成流动党校,赴各县(区)对全市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进行集中轮训。依托农牧业生产基地、企业和市直单位专家现场指导,举办实用技术培训23期,使一大批农牧民党员掌握了1至2门实用技术。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建成172个终端站点。城关区投入100万元,帮助尼木县培训有就业创业需求党员600名。三是搭建服务城乡流动党员平台。依托社区管理服务站,建立10个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站),为流动党员提供暂住证办理、信息咨询、就业指导等服务,建立流动党员定期走访慰问、困难流动党员帮扶和救济等制度。2010年以来,已走访慰问流动党员145名,帮助40余名流动党员实现就业。

第三篇:新疆问题和西藏问题

一、民族政策-----新疆问题和西藏问题

(一)新疆问题 用史实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公元前60 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 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唐朝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清朝乾隆帝时,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阿古柏侵入新疆,左宗棠率清军收复新疆。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1884年)。

(二)西藏问题

1、用史实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唐朝与吐蕃“和同为一家” 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朝与吐蕃友好往来的史实: ①(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 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② 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

(2)元朝 时,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 的行政区。

(3)①清朝 顺治帝册封**,康熙帝册封**,并规定以后**和**都必须经过中央政 府的册封。②设置驻藏大臣(1727年),代表中央政府与**、**共同管理西藏事务。③**和**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作用: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2、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2)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3、西藏的巨大变化:(1)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2)第一个五计划期间,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密切了西藏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3)20世纪60 年代初期,西藏地区胜利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纪念这一事件的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4)建立西藏自治区。西藏成为我国重要的牧区。(5)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促进了西藏交通和经济的发展。

(三)感想:新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新疆、西藏的经济 迅速发展,新疆、西藏人民的生活显著提高,宗教信仰得到尊重,“疆独”分子、**集团搞独立的企图不得人心,必然受到全国人民反对,注定失败;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等。

(四)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友好交往,和睦共处。

二、对外交往

(一)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史实:

1、西汉:汉武帝两次派张骞通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2、唐朝: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①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著《大唐西域记》。②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建筑、医药知识,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③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

3、明朝:(1)明朝对外友好交往典型事件: 郑和下西洋(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友好关系)

(2)明朝对外冲突的事件:① 戚继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② 葡萄牙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4、清朝:(1)实行“闭关锁国”政策。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②影响: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③启示:从“闭关锁国”政策中吸取教训(任何国家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融入到世界当中去,不能固步自封,闭关锁国);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今天的开放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越来越高,我国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2)清朝前期抗击外来侵略的事例: ① 郑成功收复台湾(开辟荆榛逐荷夷)。② 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侵略。(康熙皇帝两次派军队围攻雅克萨,迫使沙俄谈判,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5、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20世纪50年代:①周恩来总理提出并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1955年,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 非国际会议。)

(2)20世纪70年代:①中美关系正常化; 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4)21世纪:2001年,上海举行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二)启示:①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对外交往,互通有无;②国际地位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③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提倡和平外交;④学习张骞、郑和等人不辱使命、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民生措施

1、孔子: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孟子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自然资源持续利用。

3、西汉盛世局面有:(1)文景之治 以民为本的思想:汉文帝和汉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民生政策: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2)汉武帝的大一统:汉武帝的民生政策: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减轻农民负担;把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统一铸五铢钱

4、唐朝盛世局面有:(1)唐太宗贞观之治 材料:唐太宗李世民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也能覆舟。①“舟”和“水”形容什么关系?君和民的关系。②反映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从隋末农民起义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不能过分的压榨农民。③唐太宗的哪些措施体现了这一思想: 政治上:吸取隋亡教训,注重“戒奢从简”;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弊政。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④唐太宗统治时期历史上称为什么局面?贞观之治。(2)唐玄宗开元盛世 措施:任用姚崇等人为相,励精图治;重视地方吏治;崇尚节俭,不用奢侈物品。

5、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

6、建国后的“三农”

1、建国后农村政策四次调整:(1)土地改革(1950-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重大失误。(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2、从农村政策的不断调整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农业是基础,涉及国计民生;中央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农村政策。

四、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2、赤壁之战 目的:想要统一南北。经过:曹军主力南下进攻刘备,孙刘联合抗曹,在赤壁大败曹军。影响: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讲的是诸葛亮凭借才智,争得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建立了盖世功业。他创造的八阵图,成就了千古英名。成语故事“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到隆中三请诸葛亮出山,辅助其成就大业。和刘备同去的还有关羽、张飞。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

经典例题:

一、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事例、作用及清朝的闭关锁国。

1、友好往来的事例(1)张骞出使西域,作用:打通了丝绸之路,沟通了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2)鉴真东渡,作用:加强了中日两国文化交流。(3)玄奘西游,作用:加强了我国与中亚、印度半岛及与我国新疆地区的联系。(4)郑和七下西洋,作用(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近代中国落后了,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清代对外实行了什么样的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了?闭关锁国政策。

二、关于西藏的交往与管辖。

1、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2、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唐代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后唐朝与吐蕃的关系。答:“和同为一家”。

3、唐朝对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和周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唐朝繁荣富强;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4、西藏自哪个朝代成为我国的正式行政区?元朝。5今天以“**”为首的少数藏独分子企图策划西藏独立,请你用清朝前期的相关史实批驳**集团的“藏独”言行。答:史实:清朝顺治皇帝册封“**喇嘛”,康熙皇帝册封“**额尔德尼”,并规定以后西藏历世**和**,都必须经过清朝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后来,清朝颁布法令,明确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和**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

6、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在西藏实行了怎样的政治制度?答:民族区域自治。

7、西藏的巨大变化(1)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意义: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2)20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西藏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3)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了“世界屋脊”,密切了内地与西藏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2007年入藏铁路全线通车,促进了西藏交通业和经济的发展。

8、青少年为民族团结作贡献(怎么做?):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并同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作斗争。

9、新疆和西藏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你写出在清代,中央分别设置什么机构加强对这两个地区的管理?答:新疆:设置伊犁将军;西藏:设驻藏大臣。三、三国鼎立:(著名人物诸葛亮)(1)最能概括诸葛亮功劳的一句话: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2)成语故事“三顾茅庐”:是刘备到隆中三请诸葛亮出山,辅助其成就大业。和刘备同去的还有关羽、张飞,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提出“三分天下”的战略。(3)与诸葛亮和襄樊有关的成语典故:三顾茅庐、水淹七军、隆中对、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

(4)历史人物: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蔡瑁、庞统、司马徽。

四、关于民生的问题。1西汉时期文帝和景帝在重视农业生产方面有哪些好的政策措施?答:(1)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2)奖励耕作、劝诫百官关心农桑;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2唐太宗在重视农业生产方面有哪些好的政策措施?答: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

税劳役;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3“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反映了唐太宗什么治国思想?答:关心民意、重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4、1978年,我国在全国农村逐步实行了什么制度,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古代简史】(选择题)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我国境内已知的 最早人类是元谋人,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

2、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过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华夏族。黄帝 被后人尊称为“人 文初祖”

5、尧舜禹时期采用的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 “禅让”。

6、禹建立的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原始社会在禹时期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位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实行 分封制,建立了众多的诸侯国。

3、商朝 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与商周同期的 “三星堆”文化是我国 成 都平原的一种独特的 青铜文化。

4、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晋楚双方在 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5、战国末期,秦、赵 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6、战国时期,秦国的 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了著名的 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7、中华文明的勃兴(1)商朝 的文字 “甲骨文”“金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 商朝开始。(2)屈原生活在 战国末期楚国。代表作《离骚》。(3)湖北随州出土大量的钟鼓乐器,以整套 编钟最为珍贵。(4)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5)道家学派创始人是 春秋晚期的 老子,他的学说记录在 《道德经》里。(6)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7)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是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支持正义战争。(8)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孟子,他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孟子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自然资源持续利用。(9)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主张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10)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

第四篇:基层社会治理调研问题对策

基层社会治理调研问题对策

为深入了解我县基层社会治理现状,总结工作经验,进一步推动我县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迈上新台阶,县政协组成*县基层社会治理调研组,对我县基层社会治理情况开展调研,走访调研了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个乡镇、*个街道,组织召开调研座谈会*次,综合调研情况,总结调研经验,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我县基层社会治理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基层社会治理,以“脱贫攻坚”为总抓手,推行“两回两讲两解”“公示公开六个一”“新时代文明实践”“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一系列工作举措,并不断强化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党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

这次“*”疫情是对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疫情期间,县委、县政府主动出击,带领广大全县党员干部、村(社区)网格管理员,以党性、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为动力,挺起党员胸膛、树起一面党旗、组建一个支部、形成一座堡垒,在战疫情、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等各项重点工作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全县被划分为2105个网格,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网格体系,每个院坝都有网格员,每个家庭都有对接干部。党员领导干部定期入户开一次家庭会、干一天农家活、做一件贴心事、吃一顿家常饭、住一晚农家屋。讲政策讲变化、解怨气解难题,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事不在”。

(二)农村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根本改善。

近年来,以“脱贫攻坚”为契机,我县农村基础设施飞速发展。一是道路实现村级全覆盖。全县地方公路总里程为*公里,其中乡道*公里,村道*公里,全面实现农村公路村村通。

二是电力通讯得到极大改善。

将小水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优先并网,大力改造低电压台区及过载线路,彻底消除无电户,大力提升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农村区域通讯信号不断深度覆盖,信号通达率达*%以上,村村通光纤,在*公里以内、*人以上人口集聚区域均具备光纤接入能力。

三是群众饮水得到全面保障。

20*年农村饮水项目投资达*万元,治理小型水源工程*处,新增和恢复蓄水*万方,巩固提升饮水安全人口*万,全力补齐了农村安全饮水的短板。通过集中供水、分散式供水等方式,实现了饮水管道到户,少数偏远的吊散户也能实现*分钟之内到达饮水点,不再面临天干缺水的困境。

(三)基层社会稳定形成常态

持续推动“六项专项治理”工作,实现基层社会稳定和谐。一是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紧绷政治安全这根弦,严防敌对势力对农村基层组织的渗透、对群众的争夺,严厉打击组织邪教、非法宗教、宗教极端活动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厉打击农村地区“黄赌毒黑拐骗”、传销、套路贷等违法犯罪行为。在全县干群及政法部门的努力下,20*年二季度*县群众安全感评分达*分(排名县级序列第一位,全市第二位)。较20*年的*分(县级序列排名第三位,全市排名第四位,评分上升*分)排名各上升两位。二是城市形象逐步树立。坚持城镇细管、智管、众管、严管,深化“马路办公”,做到警察上路、车辆限行、道路清障、违法重处、部门协同,建立“城警互认”机制,消除执法盲区。

三是行业行风得到极大改善。

重处违反师德行为,对打牌赌博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立案处理,专项整治买卖生源等不良作风,恢复教育生态平衡;成立*个“医德讲习所”,召开民营医院监管部门联席会,提升城乡医疗服务水平;全覆盖启动教师家访、医生巡访,着力解决“上学难”“看病难”。

四是坚决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

用好“民生之声”服务热线和网络问政平台,畅通群众*小时诉求表达渠道,群众满意度达*%。20*年信访批次、人次分别下降*%、*%。

五是乡村变美有目共睹。

全力打造乡村美景、挖掘乡村美味、弘扬乡村美德,开展“清洁家园·和谐邻里”活动,持续整治“无事酒”“豪华墓”,培育民风民俗,建设美丽乡村。*年征集家风家训*余条,累计整治豪华墓*座、劝阻“无事酒”*次。

六是党委政府政形象得到极大提升。

从20*年开始,渐次开展作风建设年、作风巩固年、作风提升年活动,持续推进“三察两评一述职”,社会人士和企业评议评价最差部门、最差科室,县级部门主要负责人年底通过广播、电视向全县公开述职,接受群众监督和评价。

(四)基层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一是群众收入方面。

20*年我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元、*元,增长*%、*%,均高于GDP增速。调研组走访调研*乡了解到,当地户籍人口*人,20*年在农商行的存款有*万,20*年上涨到*多万;*镇*村*户*多人,20*年年底在农商行存款达*多万。

二是提升生活质量方面。

加快建设“智慧小区”,我县部分小区已开始采用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集成小区内公共信息应用和业主家庭智能应用,实现对小区内的建筑物、小区基础设施、各类居住人员等进行事务管理和行政管理,为小区居民提供智慧化服务的宜居环境。从而提高住户感受度和物业服务效率,进而提升业主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我县首个智慧小区金科·集美江畔可在明年上半年完成竣工评价。

三是社会治理方面。

我县于20*年开发了“*”户情大数据平台,对全县实行了网格化管理。平台通过采集、汇聚全县居民生产、生活及个人基本信息,将大数据运用到脱贫攻坚及社会治理等领域,实现了精准扶贫、智慧治理。同时,系统还承载了记录“四访”工作的功能,助力干部走访、医生巡访、教师家访、农技随访的高效运行。

(五)城市社区群众自治能力显著提升

一是以“小网格”托起“大服务”。

以社区社会治理网格化与小区自治网格化“双网合一”的管理模式,常态化走访民情、排查矛盾、发现隐患、了解需求、提供服务。落实社区干部、居民小组长、楼栋长、自治管理员四级网格责任,分级管理、层层履职、全面覆盖,实现社区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尽其责的良好治理局面。二是以“小组织”汇成“大治理”。按照政府指导、社区参与、居民自治的原则,探索以“三楼党建”引领,社区搭建平台,组织召开“三会”的居民自治模式,共同协商解决问题。探索“八步管理”工作法,通过自治管理委员会制定公约,小区出现了良好的共治局面。

三是以“小气候”影响“大环境”。

将居民自治与物业管理相结合、志愿服务与专业服务相结合,既保障居民们有效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还有利于使居民的问题与困难得到及时的解决。探索成立志愿者小分队和自管委员会,完善《自治管理规约》,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带动全体家庭参与小区治理,有效改善了小区“脏、乱、差”的现象。

(六)干群关系得到极大改善

全县以融洽干群关系为主线,推行一系列创新工作方法。一是全面开展“四访四议”。基层社会治理做到干部走访、教师家访、医生巡访、农技服务专访“四访”,村支两委会议、村民自治组织商议、群众评议、监督委员会审议“四议”全覆盖,增加干部、教师、医生跟群众的感情,通过村务的规范化与公开化获得群众的充分信任。

二是严格落实公示公开“六个一”。

让群众更全面更细致的了解到村支两委的工作情况与相关惠民政策,有效推进了基层群众工作。群众对基层干部更加信任,对基层政府更加满意。目前,经三方评估,我县群众满意度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三是纵深推进“两回两讲两解”。

常态化开展“两回两讲两解”活动,全县领导干部每年利用节假日回出生地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讲政策、讲变化,解民怨、解难题,用交心谈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行动,实现干部群众心心相印,全县形成了人心思进、共谋发展、斗志昂扬的干事创业氛围。据统计,20*年全县开展“两回两讲两解”达*场次。

二、我县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一是干部老龄化严重,在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的情况下,村、社区干部的年龄普遍较大,特别是支书、主任岗位,平均年龄在*岁以上。

二是干部业务能力有限,在不断推行无纸化办公形势下,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社区“兵强马壮”,完成软件资料不成问题。而农村村干部整体年龄较大,使用电脑是“半路出家”,信息化办公基本难以完成。三是农村村级班子人力不足,城市社区通常有*多名干部全勤工作,但农村行政村人数不足一半:支书(主任)、综合服务专干、综合治理专干、本土大学生村官,而由*个人负责一个村几百乃至上千人的所有工作,业务相对繁重。

(二)基层居民自治组织基础设施薄弱

大部分城市社区的养老、托幼、医疗、农贸市场、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农村社区仅在村便民服务中心处有健身器材等群众休闲娱乐设备,还谈不上系统化的拥有群众服务设备。随着专门性事务的增加,各类工作站、服务点的制度牌挂得满满一墙,但也无专人料理上述业务。农村社区办公场所面积略显局促,基础性办公设备陈旧、不足。

(三)村(社区)组织自治边界及职能职责不清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社区)一级作为引领居民民主自治职责的组织,受街道、乡镇的指导。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中,上面发布行政指令,下面村一级接收行政命令成为了常态。应对政府交办的行政事务较多,履行自治引领职责和政府管理职责界限模糊不清。村(社区)干部绝大多数时间在做如社会保障、信访维稳、征地拆迁等工作,无暇兼顾引领居民自治。干部们的智能手机里,名目不同的微信工作群多、职能不同的部门APP多、网址不同的业务操作系统多。村(社区)购买社会服务用于服务群众方面的具体工作的意识还没有形成,又同时要兼顾代为行使的行政管理职能,自然是被庞大的工作量压得喘不过气。

(四)基层群众意识形态需正确引导

一是群众的法治思维还待加强。

群众在平时守法、遇事用法方面没有被正确引导,对于农村地区“黄赌毒黑拐骗”、传销、套路贷等违法犯罪行为没有正确的认识。二是基层调解队伍和调解能力不足。矛盾纠纷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基层司法调解工作在将矛盾纠纷消除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的深度还不够。三是群众自我管理意识还待加强。个别群众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盛行,连找对象、打扫卫生等个人事项也要寻求帮扶干部的帮助。争当贫困户、骗取救济金的思想和行为屡见不鲜。家庭观念、宗亲观念逐渐被淡化,对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的照顾和赡养问题体量较大。

三、做好基层社会治理的建议

(一)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创新基层治理制度化建设

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要让党建在基层社会治理上起到引领作用,强化党的领导,落实“两抓两树”要求,以制度建设为途径,规范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一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以村民自治为主题,研究探索更适合农村社会的治理方式。如实施“建立三长制度、树立三面旗帜、开展三项活动”的“三三三社区治理工作办法”。其中建立三项制度,即制定《“三长两委一监察”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在现有村支两委组织结构基础上,按县纪委监委要求落实一名监察联络员,依据自然村落和群众宗亲关系,采取群众自愿原则,每*户左右成立*个互助小组,推选*人担任组长;每*个互助小组成立*个互助会,从*名组长中推选*人担任会长;每*-*个互助会成立*个社,社长按现行办法推举或任命产生,两委是领导指导机构,依现有法律法规履行职能。

二是抓好群众思想建设。

持续深入开展“四访四议”“两回两讲两解”“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系列教育工作,巩固党员群众宣教成果,让群众跟党同心同向。

三是进一步抓好村居务公开。

要充分发挥村居民监督委员会的作用,按时对各项村务进行公开,如惠民政策、项目进展、资金使用等。在法律和政策允许框架内,群众关心什么就公示什么,群众想看什么就告诉群众什么。以户户通的重庆有线广电智能机顶盒、社区群众聚集地LED大屏幕等平台为载体,让群众参与到村社区的具体工作中,切实做到“以公开促公平、以公平促公正、以公正树公信”。

(二)优化选人用人机制,增加基层基础化治理投入

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一是强化业务培训,提高村干部业务能力。创立村(社区)干部常态化进修班,完善村班子届期轮训计划,实现村(社区)干部培训全覆盖。培训课程倾向于业务性的科目,如计算机操作、office运用、公文写作等,让基层业务水平有指向性的提升。

二是增设更多村(社区)服务岗位,充实管理力量。

整合公益性岗位、护林员、低保户等人力资源,把一些在相对轻松的工作岗位上的人员,召集起来,负责村(社区)的日常事务,并在村社干部换届时增设条件,只有在村(社区)服务一年以上的人才能参与村社干部竞争、选拔。

三是优化人才选拔机制,给村社干部更多展示舞台。

注重为干部们引好“出路”,让村(社区)留住人才的关键是让返乡人才看到机会,给予他们继续在村级岗位上奋斗的动力,出台更多面向村社干部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的优惠政策,让更多村社干部走上基层行政岗位,同时也满足了乡镇政府对擅长群众工作型人才的需求。注重为干部们留好“后路”,进一步完善对离退休村(社区)干部的社保等保障工作,加强对其的节庆慰问,安抚好为村(社区)事务奋斗了大半辈子的老同志们。

四是加队对基层基础治理的投入。

大力学习“枫桥经验”,政法、组织、民政等部门牵头培养一批专兼职网格员,充实在城市社区和农村集镇中,争取、落实社区网格员工作津贴,完善社区网格化硬件设备。

(三)探索“智治”,推行“自治、法治、德治”三管齐下,打造“乡风文明”新农村

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一是努力探索“智治”。以智慧小区为例,在大数据的支撑下,集成应用安全防范系统、智能访客系统、公共设备监控系统、智能停车系统、积水监测系统等十余项智能化子系统。打破单个智能系统的信息孤岛,实现各子系统的综合应用和功效最大化,从而提高住户感受度和物业服务效率,进而提升业主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并在城区小区进行试行进而推广。二是用好用活村民自治。坚持村民的事情村民管,村(社区)支委牵头,村委会落实,组织村民代表共同修订“村规民约”,对村上的婚丧嫁娶等大小事务有章可循,让规定服众,让众人守规,共同监督,真正实现村民高度自治。

三是用深用透德治引导。

建立乡镇党校。发挥党员与群众代表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基层党组织为战斗堡垒,推动清洁家园、和谐邻里等活动,建设文明乡村、美丽乡村。探索在各村组建三支党员先锋队,即党员创新发展先锋队、党员乡村文明示范队、党员公益事业服务队,带动产业发展创新,引领文明新风;引导村民加强道德修养,提升文明素质,增强大局意识,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开展三评比活动,即十星家庭、十二星党员、十二星干部的评比,抓示范,抓典型,树榜样,树模范,促进清洁家园、和谐邻里落到实处。

三是用严用实法治管理。

在党员干部方面,严格落实“十强化十严禁”,立好“高压线”,紧绷“一根弦”。在群众方面,持续做好“七五普法”工作,做好思想引导,通过法治宣讲、公益演出、文化活动等方式,深入开展“枫桥经验”实践行动。组织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三治”融合创建活动,创建一批“三治”善治示范单位。经常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化解,强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深化干部接访下访群众工作,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以“孝、贤、洁、序”为重点的农村公序良俗建设。

(四)抓好“乡村振兴”的契机,让群众“富起来”

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是鼓励农户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农村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齐头并进。二是扶持农村龙头企业发展。部分农村群众发展思路受限,对产业发展模式不够熟悉,通过更多优惠政策引进更多龙头企业进驻农村,带动当地经济的同时为当地群众带来致富之道与就业岗位。三是推动多产业融合发展。做好农旅融合发展,利用产业特色、地域优势、旅游资源,打造观光型绿色产业。

第五篇:西藏拉萨市高二地理下学期第六次月考试卷剖析

2016-2017学年西藏拉萨高二下学期第六次月考地理

一、单选题:共20题

1.下列旅游活动属近代旅游的是 A.苏轼游“石钟山” C.马可·波罗东方之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旅游。苏轼、马可·波罗的旅游属于古代旅游,“泰坦尼克”号游船上的游客到美洲旅游属于近代旅游。组团赴新、马、泰“十日游”是现代旅游。故选B。

2.就连人迹罕至的南极洲也留下了旅游者的足迹,形成这种旅游现象的特点是 A.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C.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旅游现象的特点。南极旅游费用昂贵,还不能成为普通大众的消费行为。其主要作用是让人类能够去人迹罕至的地方游览,体现了人类旅游活动空间的扩展,故选B。

3.现代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动力是 A.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C.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动力。现代旅游中,旅游目的的娱乐、消遣性既是旅游一大特点,又是旅游发展的原动力因素,故选D。

B.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D.旅游目的的娱乐性 B.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D.旅游目的的娱乐性

B.泰坦尼克号游船上的旅客到美洲旅游 D.某旅行社组团赴新、马、泰“十日游”

4.下列内容中,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完成的有 A.发展教育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旅游业的作用。发展旅游业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它可以增加外汇收入、回笼货币、稳定市场、扩大就业。但发展教育、发展农业、提高科技力需要人员的投入及技术的投入,这是旅游业无法完成的,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读漫画,图中反映了旅游活动中的 B.发展农业

C.回笼货币

D.提高科技力

A.旅游环境污染

C.旅游活动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答案】C

B.旅游活动对动植物的破坏 D.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旅游活动中的环境保护。旅游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丢弃的废物,旅游汽车排放的尾气等;旅游活动对动植物的破坏是指旅游地居民为从事旅游商业活动,不适当地使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旅游活动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是指旅游者的践踏、触摸、拍照以及呼吸和汗水的作用等,会使文物古迹受到损坏,如漫画中文物上刻满了字;大量旅游者的到来,以及为接待旅游者而进行的各项服务,也会冲击当地正常的社会秩序。故选C。

6.下列旅游景观能体现人工美的是

①摩崖石刻 ②古典园林中的山、水、花木 ③原始丛林 ④香山红叶 A.①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工美和自然美的区别。自然界中天然形成的山、水、花木反映出自然美,③④为自然美,ABD错误;人工美是指能够吸引人们旅游活动,反映古今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事物所呈现出的审美状态,突出强调为人类所创造的,①②为人工美,C正确。故选C。

7.传说中沉香的母亲被压在华山下,《宝莲灯》中“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家喻户晓。据此完成问题。B.①④

C.①②

D.①②③

上面题刻最有可能位于 A.泰山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华山的旅游特色。传说中沉香的母亲被压在华山下,故上面题刻最有可能位于华山,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上题中的山犹如天柱拔起,有的绝壁几乎与地面垂直,如斧劈开一般。这体现了该山形象美的哪个特征 A.雄

B.峨眉山 C.武当山 D.华山

B.奇 C.险 D.秀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华山的旅游特色。“自古华山一条路”,讲的是华山以险著称,C正确;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峨眉天下秀,ABD错误。故选C。

9.该山从地质构造上看,属于 A.背斜山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华山从成因上看都属于断层中两侧陷落、中间突起的部分,即地垒部位,所以属于断块山。故选C。

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审美状态。读以下两幅景观图,回答问题。B.向斜山

C.断块山

D.火山

10.古人赞峨眉山“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这主要描绘出峨眉山的: A.形象美 B.色彩美

C.动态美

D.朦胧美

11.雨中游西湖,别有一番风味,旅游者能深切体会“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正是旅游景观的: A.形象美 【答案】 10.A B.色彩美 C.动态美 D.朦胧美 11.D 【解析】

10.本题考查自然景观的审美。形象美是指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的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的美;色彩美是指自然景观的色彩美感和色彩变化;动态美是指自然景观富有动感的美;朦胧美是指烟、雨、云、雾,以及晨曦。古人赞峨眉山“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这主要描绘出峨眉山的形象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本题考查自然景观的审美。形象美是指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的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的美;色彩美是指自然景观的色彩美感和色彩变化;动态美是指自然景观富有动感的美;朦胧美是指烟、雨、云、雾,以及晨曦。故“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正是旅游景观的朦胧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2.关于黄山“四绝”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①黄山松的根部能释放碱性物质,溶解、侵蚀花岗岩体,使根系穿缝而植 ②怪石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③黄山的奇松和云海的变幻都与山谷风有关 ④地下热水沿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形成温泉 A.①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黄山“四绝”的成因。黄山是由于断裂作用而形成的断块山,受断层的影响,黄山形成了许多较大的溪谷、悬崖等,黄山的岩石以花岗岩为主,垂直节理发育,形成了许多奇峰,在奇峰的基础上,通过外力的侵蚀和风化作用形成了许多怪石,如“猴子观海”等,②错误。黄山松之所以能在岩石坚硬、土壤贫瘠的地方生长,是因为黄山松根部能释放酸性物质,溶解、侵蚀花岗岩体,使其生长,①错误;黄山的奇松和云海的变幻都与山谷风有关,③正确;地下热水沿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形成温泉,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丝绸之路作为中国最早推出的旅游线路之一,长期以来处于不温不火的境地。国家旅游局日前宣布,《丝绸之路旅游区总体规划》开始启动。随着这项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丝路旅游”将被打造成拥有强大产品支撑的国际品牌。据此完成问题。13.合理的旅游规划能够: B.②④

C.①③④

D.③④

①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②增强旅游景区的吸引力 ③提高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 ④彻底避免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丝绸之路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意义不包括 A.提升该旅游景区的品位 C.提高该旅游景区的效益 【答案】 13.A 14.D 【解析】

13.本题考查合理的旅游规划。合理的旅游规划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高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降低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但不能彻底避免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即使正常的旅游活动也能带来环境问题。故④说法错误,①②③正确。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本题考查《丝绸之路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意义。旅游景区规划的意义可总结为“提品位、扩规模、增效益”,ABC不符合题意;“开发该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属于旅游规划的具体内容而不是意义,D符合题意。故选D。

个人的旅游动机和旅游偏好不同,对旅游目的地、旅游内容的选择也不同。结合下面的调查表,完成问题。

B.扩大该旅游景区的规模 D.开发该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

15.15.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不包括

A.个人知识 C.旅游地交通条件

B.内心对旅游地的印象 D.旅游经营者的经济收益

16.从旅游偏好来看,少年儿童可能会更喜欢以下旅游目的地中的 A.故宫 【答案】 15.D 16.D 【解析】

15.本题考查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每个人的旅游动机受到个人知识、经验、内心印象以及其他各种信息的影响,而且随着旅游地交通条件、人文环境、旅游价格的变化等不断变化,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6.本题主要考查旅游设计有关知识。少年儿童天真活泼,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对游乐设施特别感兴趣,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15年第13号台风“苏迪罗”8月9日入境江西省,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20米/秒。受其影响,江西多地出现暴雨;明月山、三清山等景区暂时关闭,庐山约万名游客被疏散。据此完成问题。

17.本次事件说明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A.旅游安全 B.旅游形象

C.旅游景观

D.旅游季节 B.天坛

C.八达岭长城

D.北京欢乐谷

18.有关旅游安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旅游安全就是保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B.旅游安全主要靠旅游管理部门实现

C.旅游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旅游者无安全意识的行为 D.旅游过程中偶发的疾病不属于旅游安全问题 【答案】

17.A 18.A 【解析】

17.本题考查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次事件是由恶性气象灾害造成的,说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旅游安全。故选A。

18.本题考查旅游安全的相关知识。旅游安全就是保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人身和财产安全,A正确;旅游安全的实现,不仅要求旅游管理部门提高管理质量,而且要求旅游者加强自身防范,B错误;造成旅游活动不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来源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方面,C错误;旅游过程中因生活环境的变化与环境污染、食品卫生等问题引起的疾病,也影响着旅游者的人身安全,D错误。故选A。

文明的旅游者既能从旅游活动中获取愉悦和收益,又可以对旅游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尽自己的责任,做文明旅游者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据此完成问题。19.我国三大石窟损坏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游客的践踏

C.游客的涌入,改变了石窟小气候 20.下列符合生态旅游行为规范的是

A.亲近野生动物,并拿自己的食物喂养它们 B.采集濒危植物作样本 C.购买受保护动物的制成品 【答案】 19.B 20.D 【解析】

19.本题考查不合理的旅游行为。游客乱刻、乱画的不文明行为损坏了三大石窟,B正确;游客的践踏和游客的涌入不是主要原因,AC错误;风沙侵蚀是自然原因,D错误。故选B。

D.尊重地方文化 B.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D.风沙侵蚀

20.本题考查生态旅游行为规范。采集植物标本会损毁植物资源,随意喂养野生动物会影响其生活规律,购买受保护动物的制成品是违法的,ABC错误;尊重地方文化符合生态旅游行为规范,D正确。故选D。

二、综合题:共2题

21.材料一: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汇聚了中国古长城之精华,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有“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但在2015年十一刚过,记者从国家旅游局获悉,由于存在价格欺诈,强迫游客在功德箱捐款,老龙头擅自更改门票价格等问题,河北省秦皇岛山海关景区被取消5A级景区资质。材料二:山海关地理位置图。

(1)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山海关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2)结合图文资料,针对目前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答案】(1)优势:作为“天下第一关”,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高;周边有例如北戴河等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状况和集群状况好;靠近京津唐等经济发达地区,客源市场广阔;水陆空交通便利,游客出入方便;基础设施完善,旅游接待能力强。

(2)整改措施:加强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加强市场监管,完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加大旅游宣传,重塑旅游良好形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和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及区域旅游的发展方向。

(1)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主要结合区域旅游资源的价值、旅游资源的种类及旅游资源周边的

市场和交通条件进行分析。依据图示可知:作为“天下第一关”,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高;周边有例如北戴河等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状况和集群状况好;靠近京津唐等经济 9 发达地区,客源市场广阔;水陆空交通便利,游客出入方便;基础设施完善,旅游接待能力强,这些都是山海关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

(2)整改措施主要针对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制定正确的对策。山海关旅游业在发展中由于存在价格欺诈,强迫游客在功德箱捐款,擅自更改门票价格等问题,该景区被取消5A级景区资质,所以在以后旅游发展中该地区应加强市场监管,完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加大旅游宣传,重塑旅游良好形象。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泸沽湖像一颗熠熠生辉的绿宝石,镶嵌在云南省丽江地区的万山丛中。它是丽江玉龙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专家誉为“中国西南的一片净土”“高品位世界级的旅游资源”。

早在2000多年前,摩梭人就在湖边聚居生活,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服饰和用语习惯,居住在建筑风格独特的木楞房子中。古代摩梭人信奉“女神教”。后来,又接受由西藏传入的佛教,此外,还信仰本民族的“达巴教”。长期以来,这里素有“女儿国”之美称。以母系家庭以及阿夏婚姻(即走婚)为主要特征的摩梭风情,是现代社会罕见的原始母系社会婚姻形态的“活化石”。优美的自然风景、独特的人文风情构成了泸沽湖地区的“情、水、山”为主题的旅游特色,磁铁般吸引着国内外游客。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人数的逐年增加,威胁环境的各种因素也随之而来,再加上环境保护措施相对滞后,当地民众和游客的环保意识淡薄,旅游污水、旅游垃圾和一些新建的旅游设施对原有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破坏。

由于地域偏僻和交通不便,故摩梭人文化保存完好,并具有较高的人文科研价值。但随着旅游业的开发,摩梭人的文化将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同时传统的耕作型的自然经济结构也在逐渐向旅游服务型转变。

(1)该地区的旅游资源突出体现了其________的特性。形成该特性的原因是________(填字母)。

A.居民收入增加B.风景独特C.地方文化独特D.经济距离远(2)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3)发展旅游业,这里的地域文化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4)为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非凡性B、C(2)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3)一方面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另一方面由于外来文化的入侵或取代,对当地文化有同化作用,可能对本民族文化造成冲击,从而不利于摩梭风情的保护和保存。(4)政策扶持,加强地域传统文化的保护;加强旅游宣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控制旅游规模;加强旅游环境整治。

【解析】本题考查旅游资源的特性、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旅游资源具有长存性、非凡性、多样性、可创造性等特性。该地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而区别于其他旅游资源,地方文化独特,这反映旅游资源具有非凡性,故选BC。

(2)旅游开发产生的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景区景点造成的污染有的是游客造成的,也有的是由当地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以及发展旅游业过程中的不当行为造成的;也包括对地表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对视觉效果的破坏,以及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3)发展旅游业,各民族越来越频繁的文化交流,可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但也会对独特的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一方面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另一方面由于外来文化的入侵或取代,对当地文化有同化作用,可能对本民族文化造成冲击,从而不利于摩梭风情的保护和保存。

(4)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应适当控制规模,注重环境保护。可从政策、宣传、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方面分析。政策扶持,加强地域传统文化的保护;加强旅游宣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控制旅游规模;加强旅游环境整治。

下载西藏拉萨市社会治理问题浅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藏拉萨市社会治理问题浅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捞铁牛》教学实录[西藏拉萨市第一小学 罗含情]

    师:昨天,教师让你们预习了17课,哪位小朋友把生字读一下。出示生字:宋拴陷沦尚潜舱绳绑铲拖指名读生字师:有一个字他读得很准,“铲”,但有一个字没读准,是“潜”,(跟老师范读)师:课文里说......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主要问题及对策(推荐五篇)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XX市两区社区通过加强社会管理,完善社区服务,不断夯实基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

    西藏问题的由来文本

    西藏问题的由来 一、西藏的地理概况: 西藏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青藏高原,面积122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800米,7000多米高的山有50多座,8000多米高的山有11座,被称为“世界屋脊”,是国......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

    社会治理工作总结

    ***人民法院****年社会治理工作总结****年,在上级法院和县委政法委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指导下,我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让......

    社会治理工作方案

    社会治理工作方案 社会治理工作方案1 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全面强化社区党委的领导力和组织力,构建党委统筹、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区治理体系,提......

    社会治理2

    13秋《社区治理》作业2_0005 试卷总分:100测试时间:--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居民......

    创新社会治理

    如何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一、什么是社会治理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小标题下,用了1000字左右的一段话,阐述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