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江市劳动模范管理办法(九府发[2005]2号)
【发布单位】江西省九江市 【发布文号】九府发[2005]2号 【发布日期】2005-01-30 【生效日期】2005-01-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九江市劳动模范管理办法
(九府发[2005]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庐山管理局,九江、共青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九江市劳动模范管理办法》经市人民政府2004年第1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五年元月三十日
九江市劳动模范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我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以下统一简称为劳动模范)的评选、表彰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带头、骨干和桥梁作用,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积极性、创造性,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劳动模范,是指本市范围内,由中共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1980年3月28日九江升为省辖市后),原九江地委、行署命名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特指与劳动模范同时按同样程序和同等标准评选命名的先进工作者)或者在表彰决定中明文规定享受劳动模范待遇的人员。
第三条第三条 市劳动模范的评选、表彰和市级及其以上劳动模范的管理工作按本办法执行;全国、全省劳动模范的推荐、评选、表彰工作,按照上级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农村。驻市中央和省属单位的有关工作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章 工作机构及主要职责
第五条第五条 市劳动模范评选表彰管理工作委员会是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下的劳动模范评选表彰管理工作机构(以下简称评委会),由市委组织部、市总工会、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
(一)审定推荐评选和命名表彰市劳动模范总体工作方案;
(二)审核授予或者取消市劳动模范称号的对象有关情况;
(三)审核全国、省劳动模范推荐人选有关情况;
(四)研究制定全市劳动模范评选表彰管理工作的有关政策,指导和协调有关工作。
市评委会下设办公室,为其日常工作机构,办公地点设在市总工会。其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劳动模范推荐评选和命名表彰的具体组织工作;
(二)指导、协调和处理全市劳动模范日常管理工作;
(三)检查有关的劳动模范政策的落实情况,提出调整劳动模范政策的建议方案;
(四)完成评委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三章 推荐评选和命名表彰
第六条第六条 市劳动模范命名表彰大会每五年召开一次。如遇特殊情况,经市评委会研究并报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可适当提前或推迟。在市劳动模范命名表彰大会间隔期间,对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特殊贡献的先进人物可即时命名表彰。
第七条第七条 劳动模范推荐评选的条件。劳动模范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热爱祖国,坚持邓小平理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认真执行党的方针政策;
(二)模范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职业道德;
(三)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投身改革和建设事业,业绩显著,贡献突出,在本地区或者本行业处于领先水平。
全国、省劳动模范的具体推荐评选条件按上级规定执行。市劳动模范的具体推荐评选条件由市评委会确定。
第八条第八条 劳动模范推荐评选的原则:
(一)面向基层、面向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第一线;
(二)公开、公平、公正,按照民主程序,自下而上推荐,接受群众监督;
(三)地方与行业相结合,以地方为主,兼顾各行各业。
第九条第九条 劳动模范推荐评选和命名表彰的程序。
全国、省劳动模范原则上在市劳动模范中产生,具体推荐评选程序按上级规定执行。
市劳动模范的推荐评选和命名表彰程序:
(一)基层单位推荐人选,须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农村经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大会,街道经社区居民委员会)讨论通过。
(二)县(市、区)工会和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对推荐人选的先进事迹认真审核,经同级党委、政府同意后上报。条管单位的推荐人选,还应当经其本系统上级单位审核后上报。
(三)市评委会办公室汇总推荐人选的基本情况,进行审查并提出审查意见,上报评委会。
(四)市评委会审定市劳动模范表彰名单,公示后报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并由市人民政府命名表彰。
在市劳动模范命名表彰大会间隔期间即时表彰市劳动模范,由市评委会办公室审查,经市评委会审核后,报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命名。
第十条第十条 劳动模范推荐评选的名额。全国、省劳动模范按上级下达的名额指标推荐评选。市劳动模范每五年评选100名左右,其中农民劳动模范占30%,职工及其他劳动模范占70%。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市劳动模范命名表彰大会的经费,由市财政拨给专款。
第四章 奖励与待遇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对劳动模范的奖励坚持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
全国、省劳动模范的奖励按照上级规定执行。
市劳动模范由市人民政府颁发荣誉证书和奖章。市劳动模范命名表彰大会表彰的市劳动模范,由市人民政府给予一次性物质奖励;在市劳动模范命名表彰大会间隔期间表彰的市劳动模范,由其所在单位给予一次性物质奖励。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劳动模范享受下列待遇:
(一)荣誉津贴待遇。2002年12月31日(含)以前命名表彰的劳动模范按以下标准享受荣誉津贴:
全国劳动模范每月100元;
省劳动模范每月60元,享受五年;
市级劳动模范每月20元,享受五年。
同时获得不同层次劳动模范称号的,按最高荣誉称号享受荣誉津贴,不重复享受。
市属单位劳动模范荣誉津贴所需资金由市级财政解决;县(市、区、山)所属单位劳动模范荣誉津贴所需资金由所在地县级财政解决。
2003年1月1日(含)以后命名表彰的劳动模范按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给予一次性奖励。
(二)提高退休金待遇。
凡1995年9月30日(含)以前命名的全国、省劳动模范,退休时仍保持荣誉称号的,已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在计发养老金待遇时,仍按《国务院关于颁布发<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发〔1978〕104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府发〔1995〕50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赣府发〔1999〕14号)规定保留其优惠待遇,列入统筹支付;未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的劳动模范按《国务院关于颁布发<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发〔1978〕104号)规定执行。
(三)补充养老保险待遇。
凡1995年10月1日(含)以后命名的全国、省劳动模范,符合条件的,由所在单位为其办理一次性补充养老保险。具体标准和操作办法待上级出台实施细则后执行。
(四)医疗优惠待遇。
有单位的劳动模范每2年由所在单位安排一次体检,体检费用由单位承担,并建立劳动模范健康档案。劳动模范因病或者非因公负伤(自身违法行为所致除外)在停止工作进行医疗期间,六个月以内工资照发,六个月以上按本人现行工资75%发给。对患癌症、精神病、瘫痪等疾病的劳动模范,经企业和劳动保障部门批准,享受工资照发待遇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
(五)劳动就业和上岗优先待遇。
生产经营正常的企事业单位不得安排劳动模范下岗,特殊情况需安排劳动模范下岗的,必须报市评委会办公室批准。因企业改制等原因下岗或者自然失业的劳动模范,当地政府必须保障其基本生活,并尽快采取措施优先安置其上岗就业。
(六)疗(休)养待遇。
在岗且单位生产经营正常的劳动模范每年可享有疗(休)养或休假15天的待遇,期间工资照发,福利待遇不变。
(七)优先接受培养教育和选拔任用待遇。
符合条件的劳动模范报考高等院校时,按国家有关规定优先录取;在干部任用上优先考察使用。
(八)在窗口行业享受优先服务待遇。
窗口行业应当逐步建立并落实劳动模范享受优先服务待遇的相关制度。
第五章 日常管理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市评委会办公室应当做好全市劳动模范的管理、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劳动模范档案,建立劳动模范动态管理制度,负责劳动模范资格的确认和证明,接待和办理有关来信来访。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具体日常管理工作以基层为主。建立劳动模范重要情况报告制度,凡劳动模范发生工作单位或职务岗位变动、离退休、下岗或失业、去世、严重违法违纪等重要情况,由工会组织逐级上报市评委会办公室备案。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各有关部门应当与工会、劳动模范所在单位密切配合定期了解劳动模范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倾听其意见、建议和要求,及时解决劳动模范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困难,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不得歧视、刁难、打击、压制劳动模范。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市评委会办公室所需工作经费,由市财政按年度预算拨给。
第六章 取消荣誉称号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劳动模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其荣誉称号:
(一)用虚假事迹骗取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
(二)因触犯刑律,受到刑事处罚的;
(三)因犯严重错误,受到行政开除留用、开除公职或留党察看、开除党籍处分的;
(四)非法离境的或丧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取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程序。
取消全国、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按照上级规定的程序办理。
取消市级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程序为:由所在单位写出书面报告,比照推荐评选程序逐级上报,经市评委会办公室审查,市评委会审核,报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被取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授予机关应当收回其荣誉证书和奖章,并终止其享受的劳动模范一切有关待遇。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市总工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如上级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原《九江市劳动模范评选表彰管理工作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九江市劳动模范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我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以下统一简称为劳动模范)的评选、表彰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带头、骨干和桥梁作用,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积极性、创造性,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劳动模范,是指本市范围内,由中共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1980年3月28日九江升为省辖市后),原九江地委、行署命名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特指与劳动模范同时按同样程序和同等标准评选命名的先进工作者)或者在表彰决定中明文规定享受劳动模范待遇的人员。
第三条市劳动模范的评选、表彰和市级及其以上劳动模范的管理工作按本办法执行;全国、全省劳动模范的推荐、评选、表彰工作,按照上级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农村。驻市中央和省属单位的有关工作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章工作机构及主要职责
第五条市劳动模范评选表彰管理工作委员会是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下的劳动模范评选表彰管理工作机构(以下简称评委会),由市委组织部、市总工会、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
(一)审定推荐评选和命名表彰市劳动模范总体工作方案;
(二)审核授予或者取消市劳动模范称号的对象有关情况;
(三)审核全国、省劳动模范推荐人选有关情况;
(四)研究制定全市劳动模范评选表彰管理工作的有关政策,指导和协调有关工作。
市评委会下设办公室,为其日常工作机构,办公地点设在市总工会。其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劳动模范推荐评选和命名表彰的具体组织工作;
(二)指导、协调和处理全市劳动模范日常管理工作;
(三)检查有关的劳动模范政策的落实情况,提出调整劳动模范政策的建议方案;
(四)完成评委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三章推荐评选和命名表彰 第六条市劳动模范命名表彰大会每五年召开一次。如遇特殊情况,经市评委会研究并报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可适当提前或推迟。在市劳动模范命名表彰大会间隔期间,对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特殊贡献的先进人物可即时命名表彰。
第七条劳动模范推荐评选的条件。劳动模范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热爱祖国,坚持邓小平理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认真执行党的方针政策;
(二)模范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职业道德;
(三)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投身改革和建设事业,业绩显著,贡献突出,在本地区或者本行业处于领先水平。
全国、省劳动模范的具体推荐评选条件按上级规定执行。市劳动模范的具体推荐评选条件由市评委会确定。
第八条劳动模范推荐评选的原则:
(一)面向基层、面向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第一线;
(二)公开、公平、公正,按照民主程序,自下而上推荐,接受群众监督;
(三)地方与行业相结合,以地方为主,兼顾各行各业。
第九条劳动模范推荐评选和命名表彰的程序。
全国、省劳动模范原则上在市劳动模范中产生,具体推荐评选程序按上级规定执行。
市劳动模范的推荐评选和命名表彰程序:
(一)基层单位推荐人选,须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农村经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大会,街道经社区居民委员会)讨论通过。
(二)县(市、区)工会和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对推荐人选的先进事迹认真审核,经同级党委、政府同意后上报。条管单位的推荐人选,还应当经其本系统上级单位审核后上报。
(三)市评委会办公室汇总推荐人选的基本情况,进行审查并提出审查意见,上报评委会。
(四)市评委会审定市劳动模范表彰名单,公示后报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并由市人民政府命名表彰。在市劳动模范命名表彰大会间隔期间即时表彰市劳动模范,由市评委会办公室审查,经市评委会审核后,报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命名。
第十条劳动模范推荐评选的名额。全国、省劳动模范按上级下达的名额指标推荐评选。市劳动模范每五年评选100名左右,其中农民劳动模范占30%,职工及其他劳动模范占70%。
第十一条市劳动模范命名表彰大会的经费,由市财政拨给专款。
第四章奖励与待遇
第十二条对劳动模范的奖励坚持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
全国、省劳动模范的奖励按照上级规定执行。
市劳动模范由市人民政府颁发荣誉证书和奖章。市劳动模范命名表彰大会表彰的市劳动模范,由市人民政府给予一次性物质奖励;在市劳动模范命名表彰大会间隔期间表彰的市劳动模范,由其所在单位给予一次性物质奖励。
第十三条劳动模范享受下列待遇:
(一)荣誉津贴待遇。2002年12月31日(含)以前命名表彰的劳动模范按以下标准享受荣誉津贴:
全国劳动模范每月100元;
省劳动模范每月60元,享受五年;
市级劳动模范每月20元,享受五年。
同时获得不同层次劳动模范称号的,按最高荣誉称号享受荣誉津贴,不重复享受。
市属单位劳动模范荣誉津贴所需资金由市级财政解决;县(市、区、山)所属单位劳动模范荣誉津贴所需资金由所在地县级财政解决。
2003年1月1日(含)以后命名表彰的劳动模范按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给予一次性奖励。
(二)提高退休金待遇。
凡1995年9月30日(含)以前命名的全国、省劳动模范,退休时仍保持荣誉称号的,已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在计发养老金待遇时,仍按《国务院关于颁布发和的通知》(国发〔1978〕104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府发〔1995〕50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赣府发〔1999〕14号)规定保留其优惠待遇,列入统筹支付;未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的劳动模范按《国务院关于颁布发和的通知》(国发〔1978〕104号)规定执行。
(三)补充养老保险待遇。
凡1995年10月1日(含)以后命名的全国、省劳动模范,符合条件的,由所在单位为其办理一次性补充养老保险。具体标准和操作办法待上级出台实施细则后执行。
(四)医疗优惠待遇。
有单位的劳动模范每2年由所在单位安排一次体检,体检费用由单位承担,并建立劳动模范健康档案。劳动模范因病或者非因公负伤(自身违法行为所致除外)在停止工作进行医疗期间,六个月以内工资照发,六个月以上按本人现行工资75发给。对患癌症、精神病、瘫痪等疾病的劳动模范,经企业和劳动保障部门批准,享受工资照发待遇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
(五)劳动就业和上岗优先待遇。
生产经营正常的企事业单位不得安排劳动模范下岗,特殊情况需安排劳动模范下岗的,必须报市评委会办公室批准。因企业改制等原因下岗或者自然失业的劳动模范,当地政府必须保障其基本生活,并尽快采取措施优先安置其上岗就业。
(六)疗(休)养待遇。
在岗且单位生产经营正常的劳动模范每年可享有疗(休)养或休假15天的待遇,期间工资照发,福利待遇不变。
(七)优先接受培养教育和选拔任用待遇。
符合条件的劳动模范报考高等院校时,按国家有关规定优先录取;在干部任用上优先考察使用。
(八)在窗口行业享受优先服务待遇。
窗口行业应当逐步建立并落实劳动模范享受优先服务待遇的相关制度。
第五章日常管理
第十四条市评委会办公室应当做好全市劳动模范的管理、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劳动模范档案,建立劳动模范动态管理制度,负责劳动模范资格的确认和证明,接待和办理有关来信来访。
第十五条具体日常管理工作以基层为主。建立劳动模范重要情况报告制度,凡劳动模范发生工作单位或职务岗位变动、离退休、下岗或失业、去世、严重违法违纪等重要情况,由工会组织逐级上报市评委会办公室备案。
第十六条各有关部门应当与工会、劳动模范所在单位密切配合定期了解劳动模范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倾听其意见、建议和要求,及时解决劳动模范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困难,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不得歧视、刁难、打击、压制劳动模范。
第十七条市评委会办公室所需工作经费,由市财政按预算拨给。
第六章取消荣誉称号
第十八条劳动模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其荣誉称号:
(一)用虚假事迹骗取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
(二)因触犯刑律,受到刑事处罚的;
(三)因犯严重错误,受到行政开除留用、开除公职或留党察看、开除党籍处分的;
(四)非法离境的或丧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
第十九条取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程序。
取消全国、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按照上级规定的程序办理。
取消市级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程序为:由所在单位写出书面报告,比照推荐评选程序逐级上报,经市评委会办公室审查,市评委会审核,报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条被取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授予机关应当收回其荣誉证书和奖章,并终止其享受的劳动模范一切有关待遇。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由市总工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如上级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原《九江市劳动模范评选表彰管理工作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第三篇:江西省劳动模范管理办法(赣府发[2003]25号)
【法规标题】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劳动模范管理办法》的通知 【颁布单位】江西省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赣府发[2003]25号【 颁布时间】2003年11月25日 【全
文】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劳动模范管理办法》的通知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评选和命名表彰
第三章 奖励和优待
第四章 日常管理
第五章 荣誉称号的取消
第六章 附则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江西省劳动模范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江西省劳动模范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劳动模范的评选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人物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带头、骨干和桥梁作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劳动模范,包括本省各类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农村中的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以下简称劳动模范)。
第三条 省劳动模范评选表彰管理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委会)是省人民政府领导下的劳动模范管理机构,由省委组织部、省总工会、省人事厅、省劳动保障厅等部门作为成员共同组成。其主要职责是:
(一)审定每届劳动模范命名表彰大会的总体工作方案;
(二)审核授予或者取消的省劳动模范名单;
(三)审核全国劳动模范推荐人选;
(四)研究制定全省劳动模范管理工作的有关政策,指导和协调劳动模范管理工作有关事宜。
省评委会下设办公室,为其日常工作机构,办公地点设在省总工会。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全省劳动模范评选工作;
(二)筹备召开全省劳动模范命名表彰大会;
(三)指导、协调和处理全省劳动模范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劳动模范档案,建立劳动模范的动态管理制度,接待和处理有关劳动模范问题的来信、来访;
(四)检查有关劳动模范政策的落实情况,提出调整劳动模范政策的建议方案;
(五)省评委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二章 评选和命名表彰
第四条 省劳动模范的评选活动及命名表彰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遇特殊情况,经省评委会研究并报省人民政府决定,可以提前或者推迟举行。在省劳动模范命名表彰大会间隔期间,对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特殊贡献的先进人物,省人民政府可以随时命名表彰。
第五条 省劳动模范命名表彰大会命名表彰的劳动模范名额,由省评委会提出意见报省政府审定。
第六条 劳动模范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热爱祖国,坚持邓小平理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认真执行党的方针政策;
(二)模范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职业道德;
(三)诚信实干,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中业绩突出,在本地区或者本行业处于领先水平。
省劳动模范的具体评选条件由省评委会确定。
第七条 评选劳动模范应当坚持下列原则:
(一)面向基层,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第一线;
(二)公开、公平、公正,按照民主程序,自下而上推荐,接受群众监督;
(三)地方与行业相结合,以地方为主。
第八条 评选省劳动模范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基层单位推荐。被推荐的劳动模范,须由所在单位民主推选,并经本单位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农民经村民委员会、其他劳动者经居民委员会)讨论通过。
(二)各级工会和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对推荐人选的先进事迹认真审核,经同级党委、政府同意后逐级上报;劳动模范评选实行条管的产业,应当经本系统上级单位审核后上报。
(三)省评委会办公室对各设区市、条管产业的省直单位上报人选的基本情况,应当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并提出审查意见,报省评委会审核。
(四)省评委会审核后确定的省劳动模范名单,按程序报经省人民政府审定后命名,其中涉及地厅级干部劳动模范的评选,按干部管理权限报省委审定后再命名。
第九条 省劳动模范命名表彰大会间隔期间拟授予的劳动模范,由有关单位提出,报省评委会办公室审查,经省评委会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按有关程序审定命名。
第十条 省劳动模范由省人民政府召开命名表彰大会予以命名表彰,其中来自企业和农村的人员授予“江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来自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人员授 予“江西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第十一条 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和命名表彰,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奖励和优待
第十二条 对劳动模范的奖励实行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鼓励为主的原则。对省劳动模范命名表彰大会命名表彰的劳动模范,由省人民政府颁发荣誉证书和奖章,并给予一次性物质奖励;对省劳动模范命名表彰大会间隔期间命名表彰的劳动模范,由省人民政府颁发荣誉证书和奖章,并由所在单位给予一次性物质奖励。
第十三条 劳动模范享受下列优待:
(一)提高退休金待遇。
凡1995年9月30日(含)以前命名的劳动模范,退休时仍保持荣誉称号,已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在计发养老金待遇时,仍按《国务院关于颁发<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发[1978]104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府发[1995]50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赣府发[1999]14号)规定保留其优惠待遇,列入统筹支付;未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的劳动模范按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执行。
(二)补充养老保险待遇。
凡1995年10月1日(含)以后命名的劳动模范,所在单位应当为其办理一次性补充养老保险,保险收益从退休之日起发放。标准为全国劳动模范6000元/人,省劳动模范4000元/人。
(三)医疗优惠待遇。
劳动模范每2年由所在单位安排一次体检,体检费用由单位承担,并建立劳动模范健康档案。劳动模范因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停止工作进行医疗期间,六个月以内工资照发,六个
月以上按本人现行工资标准75%发给。对患癌症、精神病、瘫痪等疾病的劳动模范,经企业和劳动保障部门批准,享受工资照发待遇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
(四)劳动就业和上岗优先待遇。
生产经营正常的企事业单位不得安排劳动模范下岗,特殊情况需安排劳动模范下岗的,必须报省评委会办公室批准。因改制等原因下岗或者自然失业的劳动模范,当地政府必须保障其基本生活,并尽快采取措施优先安置其上岗就业。
(五)疗(休)养待遇。
劳动模范每年可享有疗(休)养或者休假15天的待遇,疗(休)养、休假期间,工资照发,福利待遇不变。
(六)优先接受培养教育和选拔任用待遇。
符合条件的劳动模范报考高等院校时,按国家有关规定优先录取;在干部任用上优先考察使用。
(七)在窗口行业享受优先服务待遇。
劳动模范凭荣誉证书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窗口行业享受优先看病、购票、乘车船等待遇。
第四章 日常管理
第十四条 劳动模范日常管理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和分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条管的行业归行业管理,其他归地方统一管理。日常管理工作以基层为主。
第十五条 省评委会办公室应当做好省级以上劳动模范的管理、服务工作,为所有省级以上劳动模范建立专门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省评委会办公室负责对省劳动模范资格的确认、证明。
第十六条 建立劳动模范重要情况报告制度。省级以上劳动模范工作变动、录用晋升、辞职、下岗、离退休、死亡或者严重违法违纪等重要情况,由工会组织逐级上报省评委会办公室备案。
第十七条 各有关部门应当与工会、劳动模范所在单位密切配合,定期了解劳动模范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倾听其意见、建议和要求,及时解决劳动模范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困难,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不得歧视、刁难、打击、压制劳动模范。
第五章 荣誉称号的取消
第十八条 劳动模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其荣誉称号:
(一)用虚假事迹骗取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
(二)因触犯刑律受刑事处罚的;
(三)受到开除、留用察看处分的;
(四)丧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
第十九条 取消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程序:由所在单位写出书面报告,按评选审批程序逐级上报,经省评委会办公室审查,省评委会审核,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取消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劳动模范被取消荣誉称号的,授予机关应当收回其荣誉证书和奖章,并终止其享有的劳动模范 的各种优待。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第四篇:劳动模范管理办法
劳动模范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落实尊重劳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发扬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用先进思想、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职工,规范劳动模范的培养、选树、表彰和管理程序,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劳动模范是企业的栋梁、职工的楷模,是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领跑者和持续发展的实践者,是各项工作的骨干力量。
第三条 劳动模范的培养、评比、表彰、管理,坚持基层推荐、民主评选的原则;坚持综合考核、突出实绩的原则;坚持精神激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工会作为劳动竞赛委员会办公室,应当做好劳模培养、管理和劳模事迹的宣传工作,组织好劳模的评比、表彰工作。
第五条 推荐工办、省部级劳模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模时,原则上在公司劳模中产生。
第二章 劳模条件
第六条 模范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按公司的各项制度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成为遵章守纪的模范。
第七条
积极参与企业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全面履行了承担的工作职责,创造性地完成了承担的本职工作任务和关、重、急、险任务,在提升企业战略地位和市场地位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第八条
立足本职、勤奋敬业、乐于奉献、勇于创新、敢挑重担,以主人翁的工作姿态和忘我的进取精神,在双增双节、提高质量、确保安全等工作中做出了显著业绩,质量、产量、成本、消耗等重要考核指标在企业处于领先地位;在降低成本、占领市场、开发新产品、应用新技术、创造新经验、推广先进操作法等方面,有突破性进展和重大成果。
第九条 在企业管理、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中做出重大业绩者。
第十条 考核期内无质量、安全、机损事故,无违规违纪现象。
第三章 评选程序
第十一条
依照劳模条件,各单位原则上在采用公开竞争的基础上,按照民主程序,由职工充分讨论,反复酝酿,推荐劳模候选人。严禁包办代替或弄虚作假。
第十二条 劳模候选人确定后,要统一填写劳动模范推荐表,向公司劳动竞赛办公室推荐,由竞赛办进行汇总、审核。
第十三条 竞赛办提出劳模表彰名额,根据各单位推荐意见和劳模候选人的事迹材料,在充分听取职工意见、核实上报材料的基础上,依照凭实绩、重贡献的要求,提出劳模人选。
第十四条 公司劳动竞赛委员会听取竞赛办的评比推荐情况工作汇报,各位委员在充分发表意见和讨论的基础上审定,最后报请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批准。
第四章 表彰奖励
第十五条
对被评选为劳模的职工,由公司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劳动模范称号,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第十六条 获得公司级劳模给予2000元、地市级劳模给予3000元、省部级劳模给予4000元、国家级劳模给予5000元的一次性奖励。
第十七条 公司每年隆重召开一次总结表彰大会,对获得劳模称号的职工进行表彰奖励。
第五章 关心劳模
第十八条 每年组织一次劳模旅游活动,开拓劳模的视野,丰富劳模的阅历,给劳模创造更多放松心身的机会。
第十九条 确实关心劳模的身体健康状况,特别要关心在急、难、重、险岗位和长期从事有毒有害岗位劳模的心身健康,每年组织一次劳模健康体验。
第二十条 在选举职工代表、会员代表时,要重视将劳模推荐为代表候选人,充分尊重劳模的政治地位。
第二十一条 在认购住房时,按照公司级、工办级、省部级等不同层次,分别给予不同的加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安排劳模。
第二十二条 重视劳模的培养工作,凡公司和上级组织的各种政治、文化、技术学习,要优先考虑劳模,为劳模创造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不断提高劳模水平。
第二十三条 采取召开劳模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劳模的意见和建议,为劳模参与企业管理提供建言献策的必要渠道。
第二十四条
认真做好劳模的来信来访工作,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对劳模的伤、残、病、亡要进行妥善处理。
第六章 劳模的宣传和管理 第二十五条 充分利用公司广播站、电视台、报纸等多种宣传媒体,弘扬劳模精神,赞美劳模品质,放大劳模效应,发挥劳模作用,营造崇尚劳模、学习劳模、关爱劳模、争当劳模的环境。
第二十六条 发挥“劳模街”的作用。将每劳动模范的光辉形象和主要事迹简介以灯牌、宣传专栏等形式在主要街道或相关部位广为宣传,营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环境。
第二十七条 原则上每年编订出版《劳模专刊》,传播劳模事迹,扩大劳模影响,用劳模精神鼓舞职工士气和斗志。
第二十八条 凡授予公司级以上劳模称号者,公司劳动竞赛办公室建立劳动模范管理档案,内容包括个人情况、主要事迹、受奖情况、家庭状况等。
第二十九条
劳模管理坚持能下能上的原则,对因犯严重错误,需取消荣誉称号时,本着严肃慎重的态度,经原命名程序予以取消。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公司工会负责解释。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二〇一三年九月
第五篇:九江市电子政务管理办法
九江市电子政务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我市电子政务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网络资源的整合,深化政务公开,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机关效能,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电子政务,是指行政机关及其他具有行政职能的单位,应用信息与网络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集成,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向社会提供规范、透明、高效、便捷的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活动。
本市行政区域内电子政务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电子政务发展应当遵循“统筹规划、规范标准、统一网络、资源共享、信息公开、保障安全”的原则,积极推进集约化建设。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政府信息办)主管全市电子政务的日常工作,负责全市电子政务工作的组织、管理和监督。
市政府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根据全市的统一规划,做好电子政务相关工作。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电子政务工作的领导,将电子政务建设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领导责任制,加强人才建设和资金投入,推动电子政务发展。
第二章 电子政务规划
第五条 市政府信息办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和全省电子政务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全市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市政府各部门可根据全市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制定各自的电子政务建设规划,报市政府信息办备案后实施。
第六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电子政务主管部门会同本级有关部门,根据全市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和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县(市、区)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 电子政务主管部门应根据电子政务规划拟定工作计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三章 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管理
第八条 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应当以电子政务发展规划为主要依据,优先安排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促进公共服务、优化社会监管、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的应用系统建设。
本办法所称电子政务建设项目指面向政务管理服务的电子政务网络及业务应用、数据库、安全保障等系统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第九条 使用地方财政资金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全市电子政务发展规划;
(二)项目建设的需求明确,用途功能清晰;
(三)符合电子政务统一网络运行要求和技术规范;
(四)保障资源共享和信息安全;
(五)项目投资和运维经费估算合理。
属国家、省统筹安排建设并拨付建设资金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单位在申报项目时应贯彻上述要求。
第十条 本级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实行技术评审制度。符合全市电子政务规划的项目由建设单位于每年9月底前报市政府信息办,经市政府信息办组织有关部门及专家进行技术论证提出审查意见后,由市发改委按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有关规定审批,纳入政府投资计划。计划报市政府批准后,由市财政局会同市政府信息办,根据投资计划合理安排所需项目资金。直接向市政府申请财政资金的电子政务项目,由市财政局和市政府信息办分别提出意见后,报市政府审批。
各县(市、区)电子政务建设的项目审批和资金安排,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参照本条款执行。
第十一条 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和管理中,要按照公开招标、政府采购、项目管理、工程监理、风险评估、竣工验收和运行维护等有关规定,接受相关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 由发改部门会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组织相关单位对电子政务建设项目进行竣工验收。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不予接入全市电子政务统一网络。
第十三条 根据电子政务项目验收后的运行情况,电子政务主管部门可会同发改部门对建设项目系统运行效率、使用效果等情况进行后评估。对后评估不符合要求的项目,项目建设单位要限期整改。项目后评估情况作为项目运行维护经费核算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四章 电子政务网络和应用管理
第十四条 本市电子政务网络由电子政务内网和电子政务外网组成,上至国家、省会,下达县区、乡镇,横连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等机关。
电子政务内网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内部办公和涉密业务的需要,电子政务外网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进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面向社会服务的需要。
第十五条 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网络互联以及与省市县乡纵向网络的连接,原则上应该依托电子政务网络,不得自行铺设线路和组建传输骨干网。电子政务网络的IP地址等网络资源由电子政务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和全省的统一安排进行管理、分配。
第十六条 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加强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优化业务流程,建立业务信息数据库,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原则上所有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要逐步整合到电子政务网络上,不断推进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第十七条 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公共视频会议系统召开视频会议,已建的部门视频会议系统要逐步整合到电子政务公共视频会议系统上来。
第十八条 各级政府部门应当推广使用统一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公文传输系统,提高行政效率。政府部门不得使用盗版软件。
第十九条 要建立健全电子监察系统,实现对全市各级政府部门行政权力运行及办事大厅、服务窗口的实时、动态、全程监察。
第二十条 未经电子政务主管部门批准,电子政务网络接入单位不得从事下列活动:
(一)对接入电子政务网络设备的参数配置进行修改;
(二)对电子政务网络的功能进行增加、删除或者修改;
(三)从事与工作无关的活动而大量占用电子政务网络资源,造成网络拥堵。
第五章 政务信息资源管理
第二十一条 电子政务主管部门负责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建设和维护统一公共数据交换平台,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
第二十二条 电子政务主管部门依托本级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统筹建设本级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开发、利用、整合政务信息资源。跨地区、跨部门的电子政务应用和公共信息资源库原则上集中在本级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存储、备份。
第二十三条 各级政府部门要配合做好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等基础信息库的建设。要遵照“一数一源”的原则,避免重复采集,保证基础信息的准确、及时和共享。
第二十四条 各级政府部门要按照《九江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九江市人民政府令第24号)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加强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平台的信息更新。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对于依申请公开的信息,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
第二十五条 本市为社会公众生产生活提供直接服务的公共企事业单位,要按照《九江市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规定》(九江市人民政府令第30号),及时公开社会公共服务的事项、程序、标准、结果等办事信息。
第六章 政府网站管理
第二十六条 本市政府网站群由市委、市政府门户网站“中国九江”网和县(市、区)、部门的政府网站组成。
政府网站要发挥扩大对外宣传、推行政务公开、提供公共服务、增进互动交 流的窗口作用。
第二十七条 市政府信息办具体承担“中国九江”网的建设、运行、维护和日常管理,指导县(市、区)和部门政府网站的建设。通过开展网上巡查和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等工作,不断提高各级政府网站服务功能和办网、管网能力。
县(市、区)和部门政府网站建设必须遵循有关技术标准、业务规范和安全要求,完善数据备份、防攻击、防篡改、防病毒等安全防护措施。网站的新建或改建应报市政府信息办备案。
第二十八条 各地各部门要明确政府网站分管领导及责任人员,开展常态化的自查自纠,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要建立网站信息员制度、日常值班读网制度和安全管理制度,健全信息采集、报送、更新、维护机制,落实“中国九江”网相关栏目和本单位政府网站的内容保障责任。
第二十九条 政府网站的运行、维护和日常管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为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共享和安全水平,各地各部门原则上只保留一个政府网站。县(市、区)政府所属部门(单位)、乡镇(街道)应依托本级政府门户网站开展服务,不单独设立政府网站,市政府各部门网站应逐步向“中国九江”网统一平台集中。
第三十条 各地各部门应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保密的法律、法规,制定上网信息发布审查制度,按“谁上网,谁负责”的原则,规范上网信息发布工作,严禁涉密信息、有害信息上网,确保涉密信息不上网,上网信息不涉密。
政府网站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淫秽色情内容和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信息;
(二)不得制作、发布虚假信息;
(三)不得与不良网站、非法网站建立链接;
(四)不得从事与政府网站不符的活动。
第七章 电子政务安全体系建设
第三十一条 电子政务网络和应用系统应当根据国家和省、市的有关规定,确定相应的安全等级,并进行相应的信息安全系统建设。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的要求,明确各单位电子政务安全责任。
第三十二条 电子政务网络与应用系统建设项目必须采用有关部门认可的信息安全产品,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所需经费列入工程预算。
第三十三条 各级政府部门要按国家有关保密的规定,做到电子政务内外网物理隔离,不在非涉密网络上处理和存储涉密信息,并按照保密部门要求,在涉密机上安装相应的保密监控系统和有关设备。
第三十四条 为保障信息安全,接入电子政务网络的部门,原则上应统一从 电子政务外网的安全平台出口外连互联网。如确需另外开设互联网出口,须经电子政务主管部门审核接入方案并落实安全措施后方可接入。
第三十五条 加强各级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机房建设,根据电子政务网络和应用系统建设需要,不断强化安全措施,改善环境条件。除有特殊安全保密要求或已形成规模的部门机房经与电子政务主管部门协商允许保留外,各级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软硬件设备原则上要逐步集中到各级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机房托管。
第三十六条 电子政务主管部门会同工信等有关部门,负责电子政务安全体系建设,建立电子政务数字认证体系和信息安全应急处理、数据灾难备份等信息安全措施。
第三十七条 各级政府部门应当按照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的相关要求,建立健全定期备份制度、信息资源分级管理制度、应急处理制度、网络系统运行维护制度以及其他与网络信息安全相关的管理制度,明确网络及信息安全责任人,保证本单位电子政务网络与应用系统安全运行。
第八章 电子政务培训、考核、监督
第三十八条
根据国家有关电子政务培训的要求,结合全市干部培训规划,制定电子政务知识与技能培训大纲和培训计划,加强对公务人员电子政务的培训。
第三十九条
市政府信息办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对县(市、区)和部门的电子政务工作进行督查和考核,对结果进行通报,并纳入市政府目标考核、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第四十条
对违反本办法及有关规定,在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和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其他构成犯罪的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 各级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等机关的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