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学生动起来 使课堂活起来——探究性学习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让学生动起来
使课堂活起来
———探究性学习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戴惠琴
摘要
本文阐述了探究性教学方法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实施的意义和五步法课堂模式的操作原则。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
中等职业教育
德育课程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普遍存在“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学生成了被灌输的“容器”,他们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不断消失。这种教学状态与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是相悖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德育课要真正发挥好应有的作用,首先需要转变观念,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近二年来,笔者借鉴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教育方法,通过扬弃传统的说理型、灌输型的教学方式,代之以活动型、探究型的学习方式,努力创建“自主、合作、探究、拓展”为特征的德育课堂教学新模式,取得了初步效果。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材为载体并以课堂教学为轴心,教师在教学中作为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学生通过运用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法,形成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养成学生收集信息、善于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视学生发展能力培养,将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激励学生走向成功的教学方法。
二、探究性学习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要真正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统一,必须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自我发展,主动内化。笔者尝试的德育课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由问题引兴趣、设问启思维、自主勤探索、交 1 流达共识、提升强能力五步构成,每步的操作要点和关键如下所述。
1.问题引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探究式教学过程一般都是围绕问题的,科学有效的教学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的方式按内容分有开门见山法、故事法、格言警句法、时政新闻法和情景法等;导入手段则分为传统(语言、绘画等)和现代多媒体手段(音像等),旨在唤起学生探究的动机和求知的欲望。因此,问题的设计是关键。
在讲“诚信做人”时,笔者引用一个学生中发生的小故事:01机电综合(回炉班)学生考试中,有两个学生因为贪玩而耽误考试,他们欺骗我,说路上汽车轮胎爆了,第二天让他们重考。可是让两个学生意料不到的是,考试内容95%关于车轮胎爆的问题。是哪一只轮胎?在哪一个位置爆的?如何爆的?最终是如何解决的?可想而知,这两个同学的答案一定不会相同,结果考试以不及格而结束。笔者在事后让同学讨论如下问题:第一,这实际是什么性质的考试?第二,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考试?第三,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和启发?学生众说纷纭,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这是一次诚信考试,老师主要看他们的诚信。这个故事教育我们在今后的做人和处事中要诚实。否则,骗人者必定会害自己。然后让学生发言,谁知道有类似的故事或是生活体验让大家共享,结果许多学生讲述自己经历的因为不诚实而最终受害的事情。因为这是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给人的感觉比较真实生动。可信度较高。学生在听故事和讨论中既感觉到了学习讨论的乐趣,又从中受到了教育和启发,真正领悟到诚信做人的重要性。学生反映,这是他们印象最深、最开心、最受教育的一堂德育课。
2.设问启思维
思起于疑,老师提出一系列问题旨在给学生设置思维悬念,以激励学生的思维。教学的基点要放在发展学生思维和能力培养上,教师创设的问题必须与教学的内容有关联性、指向性,难易要适中,以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要注意不能给学生提供结论性的答案,而应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从而充分发挥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明智之举应是善于“折磨”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有事做,学生真正认识到课堂教学主要是自己的事,老师只是课堂管理者、引导者。如就业指导课中“职业道德规范”一课,笔者事先了解学生毕业后准备从事什么职业,组织 2 学生课后去调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道德规范有哪些要求,课堂上让学生说出来,从中引导学生比较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共性和个性,找出自己仍存在哪些不足,离企业的要求有哪些距离,今后应怎么改进。从中引导学生内心感悟出这一常理:人无绝对的自由,无论学校和单位都有纪律约束,都要遵守行业道德规范。在教师讲明白哲理,学生理解后,要给学生内省和消化的时间。检验德育课堂教学效果不是看教师课堂讲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懂得了多少道理,今后是否用这些道理指导自己的行为。
3.自主勤探究
这一步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看教材,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一般看教材和思考问题时间安排6~8分钟为宜。
学生通过自主地进行观察、分析、类比、综合等探究活动来不断建立和完善自身认识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笔者重视引导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认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经济、政治基础知识》中关于“厂长负责制”的教学内容有三个难点:一是“法人与法定代表人的区别;二是厂长地位及职代会的关系;三是对厂长的职权范围认识不正确。通过设计材料作为教学载体,一位国企厂长就职演说中的一段话:“„„我是我们企业的法人,搞好企业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按照法律的规定,企业经营的一切责任都是由我来承担,因此全厂职工在一切问题上都得听我指挥,职工代表大会也不要随便通过一些不适当的决定,以便于我行使厂长的职权,这叫厂长负责制,希望大家多多配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该厂长讲话的错误,让学生在运用探究中进一步明理内化,达到德育课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也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的精神。
4.交流达共识
在第三步和第四步中,必须牢记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教师仅仅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其职责是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的内涵。交流应在民主和公平的氛围下进行,学生觉得轻松和自由。在合作探究问题过程中,要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师生、生生之间互助的合作方式互相启迪,归纳总结。
笔者经常应用辩论方法,通过立题---正方陈述---反方评价---总结四步,3 更有利于学生大脑保持兴奋状态。如就业指导课中设立辩题:对于我们中职生就业,职业道德比专业知识是否更重要?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激烈辩论,通过辩论让同学明白,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是我们从“学生”到“员工”的必备条件。我们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质,将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员工。
5.提升强能力
在学生理解知识及原理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和原理的应用。因此,通常课堂上安排2~4个选择题和一个材料题为宜,学习设计要联系实践,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要注意选择题的思维度以及材料题的典型性。
如《经济、政治基础知识》课本第八章的“我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色”涉及到解决台湾问题、第九章“我国的政党制度”内容,教学设计时把《反分裂国家法》、解决台湾问题的四点主张、胡锦涛总书记在经贸论坛会上就两岸和平发展提出的四点建议、提高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党的先进性教育加进去作为材料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开阔了学生视野,把课本知识和现实世界拉近,教学内容保持了与社会发展同步。
三、探究性学习在德育课堂教学实施中的操作原则
经过几年的尝试,笔者感到“教学百法,教无定法”,但应遵循以下一些操作原则。
1.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并不适于所有的教学内容。如:体现名称、事实等陈述性的知识,则要用接受或阅读等方式才能掌握。有些内容由于受学生学习准备情况或知识掌握深度所限,也不宜进行探究教学。如:对《经济、政治基础知识》课本中“中国加入WTO”问题进行探究,则选择“中国加入WTO对生活的影响”远比“中国加入WTO对金融的影响”更贴近学生实际,切忌随意选择探究内容,造成内容与形式的脱离。
2.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
实施探究式学习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传授知识仅仅是手段。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理解、情感等方面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其学习过程,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解难释疑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上完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任务”后,笔者布置了调查与实践的作业,调查:你们家纳税了吗?有哪些税?大约一年纳多少税?你的哪些生活变化与国家税收有关?活动:设计一个税法宣传行动,并为宣传活动拟几条标语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明辨是非,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社会现象中认识社会的主流本质,在探究活动中增强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完成教学目的。
3.注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对接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是唤起学生开放的心态,为他们提供合作讨论相互交流的机会,从而在师生和生生之间互动中探究。其次,教师应创设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中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确定他们在探索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好德育课。如笔者在“创新与创业”课程中关于“风险与机遇同在,困难与光明共存”,的教学,有同学提出,与他去年同时退学的人,自主创业开设车子修理铺较为成功,自己在家长压力下重回课堂产生迷茫;再如有人提出生活中许多不成功创业的例子。教师倡导学生进行多维思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观点去分析,共同探讨,得出一些共性东西。创业,本来没有明确的界面。打工视之为做自己的老板,做老板说我为自己打工。中年人能做的事情,年轻人同样能做;大学生能做的事情,“三校生”同样能做。角色可以互换,但不会错位。创业是最能体现自我价值的事业,然而一半以上的创业个案最终以失败告终。所以创业是一回事,是否成功又是一回事。虽然不一定解决实质问题,但在这过程在中给了学生“心理自由”感。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来源于实践,探究式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对现实的理解和把握中去提高对理论的认识,再应用正确的立场、方法、观点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如“创新与创业”课程,为达到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让学生学会做人为目标,全力提高学生的工作责任心、成就内驱力、职业自制力、创新思维、团队精神和与人合作等创业者必需具备的核心能力。通过创业教育课程与德育活动的整合,开展了“八个一”的德育活动模式来完成教学目标。
(1)开展一次调查“我身边的创业者”活动。鼓励学生了解创业者的创业 5 过程,激发学生创业的兴趣,增强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与一个陌生人谈话十分钟。让学生尝试人际交往,树立自信心。(3)组织一次案例讨论。让学生懂得一个道理:创业不需要特殊条件,更需要决心和毅力,条条大路通罗马,勿以业小而不为。
(4)尝试一次推销活动。课间进行推销。如:新年贺卡、生日贺卡,使学生实践推销技巧,学会成本核算,懂得“赚钱”的艰辛和不易。
(5)开展一次公司管理角色的模拟。请小组同学分别担任总经理、技术部经理、销售部经理或财务部经理进行模拟,体验公司管理的角色。
(6)进行一次挂职锻炼。要求学生在假期中到亲朋好友企业或街道里弄某一部门担任助理管理者,学习管理技能,学会与人相处。
(7)进行一次创业设计大奖赛实践。以“策划我的企业”为主题,从企业起名、资金来源、经营场所、雇员分工、广告设计到营销策略、成本核算等等的决策、论证。力求科学合理,可操作性。
(8)组织一场报告会。邀请历届优秀毕业生回校作创业报告,学生对身边人的创业事迹,同龄人的现身说法,感触大,起到很好的教育和指导作用。
5.注重学生差异性
探究性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引导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并获得成功。但众所周知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设问时,要贴近学生实际,靠近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并要预留“弹性空间”。
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一位学生曾经提问:“您让我们爱国,可是国家为我们做了什么呢?”,笔者利用教材“国家职能”的相关内容,选择了大量的有一定时效性的材料,说明国家如何对人民负责,引导学生列举他们所知道的、感受到的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运用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和“五步”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德育的积极性,这种模式由于有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来完成分析推理形成结论,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陶冶了情操;同时,还给学生属于自己的空间,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思考、去动手、去创造,让学生体验学习之乐、成功之乐、意志 6 锻炼之乐,老师体验善教之乐。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课堂真正活起来,正如学生所期望的“现在德育课课堂就像一片天空,我们能自由地飞翔。”这是我们每一位德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史义诚、刘其伟、曲峰、刘晓云.创业实践——职业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4)[J]
2、《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3、新修订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
注:该论文荣获2007年校优秀论文评优一等奖;并发表于2007年校刊第2期。
第二篇:数学教学论文实践探究性学习论文: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践探究性学习
数学教学论文实践探究性学习论文: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践
探究性学习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以“动手、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既是当前课程改革实施《新课标》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每一个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数学教学 探究性 参与 交流
《新课标》已经实施一个阶段了,从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来看,有些教师狭义的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含义,过分追求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对探究性学习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激,教学实践走入了单纯形式的模式,存在许多误区,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怎样才能走出误区呢?做简单剖析如下:
一、探究性学习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探究性学习认为,学生是在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在这里,掌握学生的现实经验情况和基础知识水平,创设相应水平的问题情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十分重要。而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一些教学内容,尽管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也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表达交流,但学生却很难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根本谈不上自觉运用,甚至一些 学生自主学习陷入困境,对新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及拓展更是束手无策。以试题简便计算教学为例,当让学生尝试计算 9+3 时,班上30名学生有29名的计算结果都等于12。而让学生说出是怎样计算时却发现,尽管教师运用教具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并多方诱导,但绝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方法仍停留在扳手指头上,少部分学生采用将大数记在心里再加上小数的方法,个别学生运用“因为10+3=13,9比10少1,所以9+3=12”,班上仅有一名学生利用“凑十法”进行计算。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在对新知的探究中,对未接触过的计算方法,无论怎样启发,都不会应用。因此,在教学学生没有知识经验基础的课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不能不顾及学生实际为探究而探究,仍应以引导讲解为主、自主探索为辅。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讲解,学生充分探究、交流、讨论与合作。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新知识真正的融会贯通。因此,要想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务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探究性学习离不开全员参与
探究性学习极力倡导学生在新知识中积极合作、群体参与。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的现代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会学、善学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又能使优等生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在这里正确把握能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动员全员参与合作学习是关键所在。为了使小组合作真正体现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小组每个成员应积极主动参与,乐于合作,使人人有事干,有话可说,有意见可发表,有疑难共同解决,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创设问题情境:“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你能把它拼成什么图形?看哪组拼的图形多?比比拼拼看。”各小组成员纷纷拿出已准备好的三角形图片进行拼图,合作气氛非常热烈,有的小组拼成平行四边形,有的小组拼成了长方形,有得拼成了四边形、正方形,还有的拼成了菱形,有一个小组拼出好多种图形,最后小组组长展示成果。这样的和作学习,全员积极参与、互动,真正将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
三、探究性学习离不开讨论交流
课堂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讨论交流是较有效的途径,一些问题经过师生的共同探讨,学生的相互交流便可迎刃而解。在这里,合里引导、确定合适的讨论主题直接影响讨论交流的效果。实践中一些公开教学中的讨论,仅仅是为迎合听课者的心理,烘托课堂气氛而设计的教学程序,是一种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性的讨论。这样的讨论,听起来叽叽喳喳,看起来舌战群儒,究起来空洞无物,只不过是做做样子给人看,毫无价值。不但不能解决课堂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反而
会滋长一部分学生轻浮、狂躁、傲慢的情绪。
要让学生课堂讨论交流有价值、有创新、有突破、有发现,教师务必精心设计问题,精心组织讨论,让学生在新知识的生长点处讨论;在知识的重点处讨论;在探求结果不确定处讨论;在新旧知识发生碰撞处讨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面向全体,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当前课堂教学实践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这一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存在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忽视讨论交流的针对性等问题。为使探究性学习方式真正发扬光大,在今后教学实践中,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做到名副其实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灵活恰当的运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探究性学习的方式,爱上学习,学会学习,通过探究真正提高学生自身素养,培养合格人才。
第三篇:游戏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运用
游戏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运用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游戏体验式法,就是以游戏的形式教学,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在激烈的竞赛中,在兴奋和刺激中,不知不觉地学到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并对该知识内容有所体验有所领悟,达到教学目的。
游戏运用于教学的做法自古就有。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他要求“不强迫孩子学习,主张采用做游戏的方法,在游戏中更好的了解每个孩子的天性”。杜威认为教学必须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同情的观察”,教学中需特别注意“抓住儿童的自然冲动和本能,利用它们使儿童的理解力和判断力提到更高的水平,使之养成更有效率的习惯;使他的自觉性得以扩大和加深,对行动能力的控制得以增长。如果不能达到这种效果,游戏就会成为单纯的娱乐,而不能导致教育意义的增长”。在杜威看来,教学中应该渗透着游戏,并且借助游戏达到“教育意义的生长”。我国教育家胡叔异曾指出“儿童喜欢做的事情,莫过于游戏”。
一、游戏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作用
(一)游戏教学法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本课程学习目的,提升德育课程的吸引力
学生厌学德育课的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德育课就是说教课,讲大道理,空洞无趣。如果能改变他们这种定势看法,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将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在导言课上用游戏教学法,可以达到这种效果。如在高一第一学期上《职业生涯规划》导言课时,我设计了游戏“快速报数”,由每小组选出队长一名,组织本组组员进行报数比赛,报数者站立并大声报数,出现任何错乱均得重报。最后报数成功,速度最快的一组获胜。输者,由队长率领全组同学向胜方表示诚服,竖起大拇指对获胜队说:“嘿嘿,你真棒!”获胜队要谦虚地拱手说:“承让,承让!” 游戏很简单,但在游戏过程中,有些队因为赛前没有规划,结果会出现两人同时站立报数的现象,或者上一个报完数后下一个无人接报的现象。这时,我设置了记者采访环节:“在刚才的游戏中,你觉得最让你为难的是什么?你是怎样解决的?”在学生思考回答后,引导学生思维提升:“简单的报数游戏都要认真规划、清醒应对,那么,当面对我们的职业生涯时,我们该怎么做呢?”学生有所想有所悟,明确了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二)游戏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重难点
如《哲学与人生》第十三课第二框的教学重难点就是让学生认识并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我在备课就想,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上过班会课、团队课等各种各样的关于集体主义教育的课,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果简单地照本宣科,是起不到教育作用的。如何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呢?我设置了游戏“交通堵塞”,具体如下:准备好9个塑胶地垫,将塑胶地垫呈一字型在地上铺开,选8位选手分成两边相对站立在地垫上,留中间一个地垫不站人;选手通过中间的空格进行移动,移动的方式是只能前进一格或跳一格,不能后退,只要有人后退就要重来;完成两边人的互换,并且大家维持同一个方向。这个游戏有一定的难度,第一次玩时选手都不能成功,我提示大家,要让所有选手都顺利通过,关键是要有大局观念,不能只顾个人,要懂得互相迁让,协调配合。帮助学生破解游戏后,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类似情况时,该怎么办?如果你像游戏中一样,是最后一位通过的选手,你怎么想?怎么做?这一游戏很好地帮助学生认识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三)游戏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增强德育教学实效性
如在讲“职场礼仪”时,我模仿网络游戏的冲关模式,设计了游戏“文明礼仪关关过”,在课前按职场礼仪要求由易到难设计了五关,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过关题做出对应的文明礼仪表演,由学生评委根据参赛选手的表现决定其是否过关,过关者可以进入下一关。最后根据过关数评出最佳“礼仪先生”或“礼仪小姐”。课堂上参赛选手积极表演,观看的学生在台下积极提建议,帮助参赛选手冲关。在快乐的游戏中学生体验了许多职场礼仪,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加深了他们的对职场礼仪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也让学生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不但获得了知识、提升了能力,而且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德育过程。
二、在中职德育课堂中运用游戏体验式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一)设计的游戏应有一定的趣味性、目的性、启发性
趣味性是指选用的游戏应符合中职心理特点,与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兴趣趋向相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欲望、参与欲望。比如工科类班级和文科类班级的兴趣趋向是有所不同的,选用的游戏也应有所不同。男生多的班级和女生多的班级所选用的游戏类型也应有区别。目的性是指游戏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所设计的游戏应围绕教学目的进行,不能淡化教学任务,甚至毫无目的地进行,为了游戏而游戏。启发性是指教师设计选用的游戏应适合中职生的智力水平,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提升。可操作性是指所设计选用的游戏应有利于课堂气氛和课堂节奏的调整和把握,游戏时间、角色表演、竞赛过程等等都应该是可操控的,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防止把课堂变成闹哄哄的游戏场。
(二)教师在游戏教学中的要做好设计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课前,教师要以教学内容为素材?O计游戏,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前提下,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来设计游戏。古今中外的很多游戏活动都具有很好的德育功能,在教学中,可以对这些游戏活动做改动,以便游戏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游戏设计好后,有时教师还要提前做好游戏材料、道具和场地的准备活动。一般来说,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游戏道具应以简单为宜,道具材料不宜繁杂多样,同时要注意安全。游戏中,教师要先讲清楚游戏规则,引导学生有序地开展游戏,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同时还要注意观察全局,及时调控,防止学生不按规则进行游戏,产生混乱。游戏结束后,要引导学生思考游戏中蕴涵的道理,反观自身,体察觉悟,努力提高。老师对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也要进行小结和评价,帮助学生更好认识自己,以便学生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有更好的表现。
责任编辑 邱 丽
第四篇:在课堂中让学生体会我学习我快乐
浅谈课堂中如何让学生体会我学习,我快乐
武鸣县城厢镇城东小学 陆慧贞
一、重视情景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我利用多媒体创设这样的情景:有姐弟俩分饼干,最后只剩下1块饼,怎样才能平均分成2份?先让学生猜每人分得几块,再利用实物同桌合作分一分,分得半块就要用分数1/2来表示,这样自然的引入到新课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认识人民币》之前,我先用多媒体显示各种纸币和硬币让学生看一看,接着我在班上组织了“小小商店”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选择不同的角色,如当售货员或顾客,使每个孩子对人民币的互换以及使用更加熟练。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经验,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
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养成了质疑和敢问的习惯,并逐步培养了学生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如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我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利用多媒体展示:王老师和李老师带50位学生到动物园玩,门票:儿童5元/人,成人10元/ 人,满10人以上可购团体票,团体票6元/ 人,王老师和李老师要带多少钱才够呢?学生得出两种不同的答案,让学生说说哪种答案比较合算?而后让学生说说怎样买票比较合算?(儿童、大人分开买票最合算),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有的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是去的是大人多二儿童少呢?可以怎样买票最划算?我就顺着学生问题,让学生举个儿童少 大人多的例子,再算一算。学生加深了几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的方法,同时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校活动镇动手操作、善于用脑思考、会用口说、会用心体验,多种器官协调参与,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利用多媒体从不同的角度展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接着让学生看一看实物,动手摸一摸,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最后让学生共同讨论、交流,从而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引导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的和每一项活动的目标和要求,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新知识的探索活动。课前应认真预习,课后认真总结,及时复习,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4.培养学生主动发言、认真倾听的习惯
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课堂交流活动,积极发言,充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认识和发现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认真听老师的讲授,还要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包括自己的同桌、小组交流时同伴的发言。要学会从同学的发言中汲取好的、对自己的学习有促进的积极因素。
三、课堂教学中应适当启发,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而感到成功的快乐,启发时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臵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例如,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时,在复习了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后,启发学生圆可以转化为怎样的图形,然后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又拼一拼,同时让学生互相对比,从中优选,让他们知道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是最好的,最后让学生说明割前和拼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的,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的掌握了新知识,实现自主学。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要体现数学的严谨性,我利用多媒体展示:把圆的份数分得越多,拼起来的图形更接近长方体。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8/24和9/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吗?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第五篇: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中主人(教学反思)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中的主人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镇巴县泾洋小学
饶朝文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学生对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研究的构建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上是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然而,作为一名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 “放心不下”,总喜欢在学生已探讨出的问题之后,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叮咛”才放心。直到那天,学校让我上一节校级研讨课《圆的周长》,学生精彩的课堂表现才让我觉得我对学生的担心是那么的多余。教学片断如下:
师:(出示圆形铁丝和直尺)请同学们用直尺量出圆的周长? 生:(动手量,马上发现不好量)不能量。师:为什么?说出你的理由。生:直尺是直的,而圆是曲线的。
师:那就没办法量了吗?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如何测量圆的周长。
(每个小组分别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学具开始了积极地小组活动,学习的兴趣非常的浓厚,教师了解学生的小组活动情况,对于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小组汇报: 组1:我们组是这样测量的:用一条长线把圆绕一周后,捏紧这两个正好连接的端点,剪去多余的部分,把线拉直,测出绳子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组2:我们组是这样测量的:把圆片在直尺上滚动一周。首先在圆上取一点做个记号,并对准直尺的零刻度线,然后把圆沿直尺滚动,直到这一点又对准了直尺另一刻度线,这时候圆正好滚动了一周,圆滚动一周的长就是圆的周长。
组3:刚才老师拿的圆形铁丝的周长,只要把它展开就能测出周长。师:同学们通过合作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同学们在听小组汇报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大家的办法中是否有相似之处?
(短暂的安静之后,有个同学兴奋地举起了手,还有点迫不急待)生1:大家在测量的时候都没有直接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把圆转化成了线段来量。
(他的回答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好多同学的思维被激活了)生2 :我们以前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就学过这种方法。生3:老师我发现都是把圆这个曲线图形变成直线图形来求。生4:我把他的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变曲线为直线”吧!师:同意吗?
生:(有点不太合适,但又不知道怎样说更合适)师:那我们就把这种方法叫“化曲为直”,可以吗? 生:(同意)(教师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师:你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 生:(不能)
师:如果我们把地球看成一个球体,它绕赤道一周的长,你还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吗? 生:(不能)师指出:化曲为直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必须要寻找一种普遍的方法来计算圆周长的方法。应该用什么方法呢?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与小组的同学进行再次的研究。(学生的讨论声又一次在教室响起)┅┅
难怪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如果学习者不进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的理解,更谈不上灵活应用了”。我们不但要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而且在组织练习时也应不断设置思维障碍,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并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要相信学生能行,同时让学生也相信自己能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中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