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职财会教学中指导学生做课堂笔记的实践研究
中职财会教学中指导学生做课堂笔记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近来,常可听到这样的抱怨:“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师,如今倒不会做老师了。”“这些学生根本就不想读书,一届不如一届,比对牛弹琴都不如。”“上课纪律这么差,进教室要先做警察。”“做职业学校的教师真不是滋味” “现在的中职学生真是难教!”„„我常问自己,这是为什么?近些年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对象只能是学习的弱势群体,我校招收的学生进校成绩悬殊惊人,数学和英语基本上都是二十多分,并且上课大多不听,有的甚至作业都没有做,任课老师想尽办法抓抬头率,这样就带来了值得我们探究的教育难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目
前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令人堪忧。
(一)学生学习的现状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的动力。不要学和要我学的学生占多数,他们受就业环境和社会录用人才的标准影响,认为“学好学坏一个样”,只要有钱、有权、有门路就能找到好工作,因此缺乏学习动力。
2.学习态度不乐观。学生在自觉预习,听课效率,作业完成等方面,学习态度端正与不端正分化现象较严重。很多学生上课走神,注意力不集中,趴着睡觉。
3.缺少良好的学习方法。职高生在预习、课堂笔记、课后复习等方面,70%的学生都存在着不良的学习方法,学生记笔记的人少,即使有记笔记,我们发现学生的课堂笔记很不规范。有的因为懒惰,书本上干干净净的;有的则非常勤快,往往将老师讲的、黑板上写的、画的,一古脑儿地记下来,把课堂笔记变成了课堂记录,结果是上课时手忙脚乱,记的东西比书本的内容还多,密密麻麻;有的因书的空白地方小,则到处牵线,钓鱼似的,复习的时候也不知道哪跟哪了。课堂学习效果不理想,导致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掌握的不好。据调查,有大概70%的学生没有养成基本的学习常规,可见对中职生来说建立基本的学习常规非常重
要。
作为财会专业的中职生,也普遍存在着上述问题,面对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差、行为规范差等,我们应针对这些现状去思考、去研究教学上的对策。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做课题笔记也许是个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二)课堂笔记的作用
做课堂笔记是课堂学习的好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为课后复习巩固打好基础,记课堂笔记避免学生上课分心和思想开小差,促使学生听课时集中精力,积极思考,深刻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同时更能充分调动眼、耳、手、脑等器官的互相配合与协调,锻炼学生的器官协调能力。笔记有利于对
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同时,笔记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锻炼记忆也有很好的效果。通过课堂笔记,可以掌握老师的思考方法,分析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技巧。所以,可以说课堂笔记是学生的信息库存和资料库,为学生课后复习和做作业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对于一些难度较大,需要日后反复思考的科目或内容,这种方便性尤其明显。做课堂笔记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技巧。笔记是学生积累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弥补记忆缺陷的最有效的方法。因为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都过目不忘,记忆本身就是不断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笔记是一份永恒的记录,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大脑记忆方面的限制。一堂课下来,即使再聪明仔细的学生,最多也只能记忆课堂内容的大概结构,大部分细节很快就会淡忘,特别是那些资料性比较强的内容(如图表、数字、公式等)更容易被遗
忘。为了充分消化和理解,记录听课内容非常重要。
研究结果也表明,做笔记的人比那些不做笔记的人在测验和考试中成绩要好得多。例如,有一项实验,在开始讲课后九个星期,对听课者进行一次测验。做笔记的人获得了65%的分数,而不做笔记的人只得了25%的分数。做笔记的人在测验前能够按照笔记进行复习和背诵,而其他人只能依靠以前的那点记忆。
综上所述,以学法指导作为转变教学观念的突破口,用学法指导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让学法指导发挥学生的内因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通过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毅力,调动非智
力因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为了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培养学生掌握一种专业技能。我们
有必要給学生提要求,指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做好课堂笔记。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理论依据
早在一九一九年,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之先生就提出:“新教员不重在教,重在引导学生怎样去学。”同时,他又精辟地指出:“‘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先生说什么,学生也说什么,那便是学戏,又如同留声机器一般了。”从这段话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陶行之先生批判的实质是以“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以“授”为中心的教师只能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所以,陶行之先生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里的“教学生学”则是要求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好的学习方法指导可以使学生受用终生。尤其是我们中职生更是缺乏学习方法。因此作为
专业课教师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除了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外,至少还有其他7种智能,如“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智能。并且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应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尽可能多的使各种智能得到开发,从而促使问题解决更富有效率。而根据笔者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相关文献的研究,我们一般认为:在高中学习中,学生是否能将教师所讲的中心内容及时记下,即动脑的同时积极动手,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因素。所以做笔记是一个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国外的研究概况
心理学家研究笔记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逐渐形成了关于笔记功能的两种假说:贮藏功能假说和编码功能假说。贮藏功能假说主张,记笔记的作用主要在于对所记笔记的占有,强调记笔记的外部贮藏作用,认为通过对笔记的复习,可以唤起对讲课内容的再认,巩固所学的内容。对于对笔记贮藏功能的测量,传统的方法主要是比较允许复习笔记的被试与不允许复习笔记的被试之间的学习成绩的差别。但贝顿(Benton)等人指出这种传统的方法没有严格区分出编码的功能和外部贮藏的功能,外部贮藏效果应是对自己不上课而在课后借用别人笔记进行复习的被试的学习成绩的测量。编码功能假说主张,记笔记对信息如何编码有影响。这一假说的核心内容是:记笔记活动本身可以引起学习中的积极活动,提高注意力,促使发展精细思维,组织记忆和形成迁移,从而较好地理解讲授内容。维斯塔(Westa)等人比较了记笔记者与不记笔记者的回忆成绩,并把记笔记者回忆成绩较好归功于笔记的编码功能。他们认为记笔记是增加课堂信息储存的基本方法,记笔记促进了学生对课堂上所呈现的信息的编码,并且更加有利于学生课后复习课堂教学所提供的内容。
此外,美国心理学家迪瓦因(Devine)在文章中讨论了眉批、划线、总结
和列出提纲等一般的作课堂笔记的方法。
(三)国内的研究现状
迄今为止,国内对记笔记这一课题的研究极少。一些师生只是从经验中体会到记笔记对学习可能有所帮助。但是对记笔记是否真正有效认识模糊,•对记笔记的作用怎么样发生也没有明确结论,对记笔记这种学习方法的评价也各执
一词。
基于这一发展状况,我国学者胡进在其研究中采用了三种课堂笔记技术:传统的记笔记方法,即尽量按照教师授课的原话来记录;线性技术,即在发给大学生的记录纸上已经列出了讲课内容的大、小标题,要求学生按照这些标题循序渐进地作课堂笔记;矩阵技术采用两维表格,在表格上端列出大标题,在表格左端列出小标题,在表格里大、小标题交叉的空白部分,留给大学生记课堂笔记。实验结果表明:在恰当的知识控制条件下,线性技术、矩阵技术的生成过程发生在记笔记的过程中;而传统记笔记方法的生成过程只能延迟发生在复习笔记的过程中,并且前者的生成效应明显优于后者的生成效应。
杨昭宁以生成作用假设为理论基础,初步探讨了记笔记的方法问题。通过实验,杨昭宁推断出传统的笔记方法不具备提高应用能力,形成广泛迁移的优势。需要指出的是,这两篇实验报告均是以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为被试,至今没有检索到以中学生为被试的实验研究。有研究者(1999)对北京市1200名中学生(初一至高三)进行了学习适应性(AAT)的测试,发现在读书和记笔记方法方面中等以下和差等的学生比例为26.4%,其中状况较严重的是初一(39.5%);高一(31.0%)。为此,开展中学生尤其是中职生记笔记的研究迫不急待。
三、研究目标
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探索几种有效的指导学生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和策略。
2.通过研究,使财会专业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做好、用好课堂笔记,通过记笔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讲究教法,更要学会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教科研能力。
四、研究对象
我校财会专业的学生
五、研究内容
1.我校财会专业学生记课堂笔记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2.通过实验研究探索了学生笔记水平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并分析笔记指导策略运用的影响因素
3.通过课例,研究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做课堂笔记。
4.运用对比法比较笔记策略辅导的不同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探讨学习策略辅导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课题组设计调查表调查做课堂笔记现状和学生的学法情况进行调
查。
2.文献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经常性的组织课题组成员去市图书馆和资料室查阅相关文献,并借助数字化图书馆(《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CNKI学术期刊),以及“google”和“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获得学生做笔记的相关资料,筛选有效和权威信息,不断地学习他人的经验,从而使本研究少走弯路。
3.观察法:指研究者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情境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观察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通过课例分析观察学生做课堂笔记的情况,课堂中参与学习的情况,从而找出在学生做课堂笔记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和问题。教师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
4.实验法:选取一个班级——08财会1班,作为实验班,加强对学生做课堂笔记的指导,另一个平行班08财会2班作为对照班级在常态下进行教学,然
后比较两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成绩情况等。
六、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09年1月—2009年3月)
(1)确定研究的课题,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2)建立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
(3)健全学习交流制度,学习有关文献资料。
(4)制定课题工作计划。
2.课题实施阶段(2009年3月—2010年5月)
(1)定期组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2)研讨经常化,解决在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3)中期成果汇报,教育教学论坛。
(4)广泛听取意见,调整工作计划。
3.结题鉴定阶段(2010年5月—2010年9月)
(1)根据调整后的工作计划,进一步进行课题的研究。
(2)对前面两阶段的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文字资料,包括课题工作总结
教师研究论文、专业课学习成绩等。
(3)做好结题的相关工作,归类整理和汇编研究成果。
六、研究的预期成果
课题结题报告、论文、教学案例、研究叙事、学生的笔记作品等。
七、研究人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应冬兰教学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是温州市财会专业骨干教师、瓯海区名师培养对象,多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在省市区级论文评比中获奖。郑晓利老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马国燕老师工作认真负责。这为课题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八、课题研究经费预算
学校非常重视教科研工作,课题所需的一切经费,如资料费、咨询费、学习差旅费、成果包装费等,学校将全力支持。
第二篇:中职《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堂中信息化教学实践研究
中职《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堂中信息化教学实践研究
摘 要:中职《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中,信息化手段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将原本枯燥难懂的教学变得更为生动形象、客观具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针对该课程教学中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开展实践研究。
关键词:信息化; 机械制造工艺; 基础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TH1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2-132-001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一门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它把铸造、锻压、焊接、车削、铣削、刨削、磨削、钻削、镗削、拉削、插削以及精密加工等十多种加工方法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门知识面广,概念性强,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的学科,在机械类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多年教学下来,我校学生普遍感觉这门课程很难理解。笔者经过思考,发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陈旧。2.教学方式落后。3.实训条件不足。4.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要求的提高,近年来,我校投入巨资,建立了千兆主干校园网,安装了极域电子教室软件,开通了网络在线学习的平台,每个教室均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了信息技术“班班通”。在这种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利用各种宝贵资源,为机械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服务,是一个值得好好研究的课题。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个功能非常强大的现代信息化教学设备,是交互性极佳的触摸屏系统。由智能板与投影机共同组成大型触摸屏,以教鞭或手指代替鼠标控制,智能板上的影像,也可以用手指当作笔在影像上画圈或作其他标注使表达更为明确。
1.书写、绘画、批注、擦除功能。相比较传统机械专业课的教学,这些功能很大程度上已使白板替代了黑板的使用,教师的板书也简便快捷了许多。
2.演示、播放功能。电子白板可以展示图片、演示PPT或其他软件和工具设计好的课件、播放视频文件。特别是白板对动画、视频的随时暂停控制与标注,能使教师更加自主地利用现有多媒体教学课件,弥补了很多课件交互性较差的缺陷。
3.实物投影功能。在机械课堂上,该功能在讲授新课和作业评析时也是非常简单和实用的。例如在讲解车刀角度时,运用实物投影,能让学生在投影屏幕上清晰地看见各种车刀的几何形状,从而进一步研究车刀角度的测量方法。同时教师或学生也可将书本中的图片、文字或者作业直接投影到屏幕上去讲解和点评,使其他学生能实时清楚地看到教师、学生操作的整个过程,从而使教学由模糊变清晰,由枯燥变生动,将难点变明了。
4.其他特殊功能,如幕布、放大镜、录屏等。比如用表格方式比较铣削方法中顺铣的特点时,可在PPT中用幕布功能遮住逆铣内容,并用放大镜功能放大与逆铣方法的不同之处,使学生能加深对顺铣的理解。白板的这些特殊效果和应用技巧,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二、极域电子教室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极域电子教室软件是一种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利用一套软件,在现有的电脑网络设备上,实现教师机对学生机的广播、监控、屏幕录制、屏幕回放、语音教学等操作,来统一地进行管理与监控,辅助学生完成学习。
1.屏幕广播功能。教师运用全屏广播和窗口广播功能,选择全部或部分屏幕广播给学生,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如在讲解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时,可以开启全屏广播功能,对全体或部分学生进行统一讲解,关闭全屏广播时,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从而实现了集中教学和自主学习的有效结合。
2.分组教学和分组讨论。机械课堂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分配给不同的学习任务,如第一组学习车削外圆时的特点,第二组学习车削端面时的特点,第三组学习割断时的特点,然后分组进行讨论,最后拿出讨论结果,并提交作业。
3.学生演示。开始学生演示前,老师可以选择接收演示的学生集合。该集合可以是全体或部分学生,一个或多个分组。
4.文件分发。教师可以把每节课的作业以电子稿的形式分发给每一位同学,同学接收并完成之后,再以电子稿的形式提交给教师。
5.随堂小考。在学习完了车削这一章节新课内容后,教师可以启动快速的单题考试或随堂调查,并立即给出结果,以检验课堂学习效果。
三、网络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的世界是一个网络的世界,在网络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正确地运用好、发挥好网络资源,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
1.课堂教学进网络
课堂上的45分钟和书本上知识毕竟有限,一堂课的教学并不是随着45分钟的结束而结束,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课外去探究。假如课时充裕,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网络,在网络中获取课本以外的知识,来拓展45分钟的课堂教学。如在讲解精密加工和特种加工的时候,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很感兴趣,仅靠书本上的这些知识,已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时可以让学生登录网络,利用搜索引擎去搜索更多的精密加工方法,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视野,而且还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2.寻找网络学习朋友
鼓励学生在网络论坛上发贴,或运用社交软件,如QQ、微信等与同学好友交流。或者寻找省外、国外的学习朋友,尤其是向国外的朋友学习,了解最新机械加工的前沿科技。现代的中职学生,思维很开阔,除了书本和老师,网络及网络朋友是获取专业知识的最佳途径。
面向全体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开发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信息化手段愈来愈显现出无穷魅力。交互式电子白板、极域电子教室、网络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它们能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难为易,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其内动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动脑、动手接受教育,既学到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中职《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堂教学信息化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要通过研究来促进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提高教育质量。
第三篇:提高中职财会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提高中职财会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 作者:时奎峰
来源:《职业·中旬》2010年第12期
根据这几年对财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笔者发现很多毕业生不能快速适应财务会计工作。如某财会毕业生到公司当会计,一次他到银行办理票据结算,不知如何办理,来回跑了几次才办妥。针对目前的这种状况,我们有必要探讨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一、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
1.财会专业教师缺少实际工作经验
许多财会专业教师,他们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走上了教师工作岗位,中间缺少实践环节的锻炼。教师在授课时,向学生传授的只是理论知识,对如何具体操作会计实务传授较少,导致了学生实践知识的缺乏。因此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专业知识,但在处理具体会计实务时,他们往往会不知所措。
2.陈旧的考试制度导致了“考试型”人才的出现
学校每学期都组织考试,但这种考试仅在试卷上做点理论题目,不能真正地检验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虽然学生的考试成绩很好,但并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这就是“高分低能”的表现。
3.会计模拟实训室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部分职业学校虽然建立了会计模拟实训室,但在教学中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而仅仅是为了迎接上级教学评估。评估过后,部分会计教师责任心不强,也就不再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训练。
4.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实而不习”或“习而不实”的现象很普遍
有些学生到实习单位,在财务室里见不到他们的身影,他们也不虚心向会计人员请教专业知识。实习单位对此不过问,也不向学校及时反映。还有些学生虽然到财务部门实习,但由于实习单位会计人员担心学生会把账目算错,不敢大胆地放手让实习生从事具体业务。学校和实习单位配合不密切,也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5.教材上理论业务编写方式和实际业务操作差距较大,也使学生不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对于许多经济业务,在教材上都有完整的题目,叙述详细、充分。在实际工作中,学生面对这种类型的业务和许多原始凭证,就不知如何记账,甚至连原始凭证都搜集不齐。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1.开展多形式的、多层次的教师培训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在教师,财会专业教师的水平将直接决定学生的实践能力。(1)新教师上岗前的培训。对于新分配的财会专业教师,学校不要急于把他们推上教师工作岗位,应尽可能地把他们送到大中型企业中“挂职实习”,以适应未来的教学工作。定期选送财会教师到大中型企业挂职锻炼。特别是在两个假期期间,学校选送财会教师到企业中实习,以便他们及时掌握和更新业务处理技能。(2)拓宽进修渠道,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对于财会专业教师,不仅要求他们具有教师资格,而且要求他们具有会计师以上的资格。(3)从企业中引进财会专业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以优化师资队伍,进而促进财会专业教师水平的整体提高。
2.改革传统的财会专业考试方式
职业学校的考试都是自主组织考试,学期考试中,不仅考理论,而且也要考实务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1)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教师将不再按考试大纲安排教学,而是按实际工作的能力要求来确定教学内容。(2)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性。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上岗前的训练,增大实训时间比例,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
3.充分发挥会计实训室的作用
会计实训室不仅要备有各行各业的会计资料和各种会计办公用品,还应备有某些大中型企业真实的会计资料的复印件。当讲到具体的会计业务时,到实训室上课,使学生身临其境,动手模拟操作,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实训课教学中,优化教学手段。根据会计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自制课件等计算机教学方法对教学资料进行处理,把教材上有关内容更直观、更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激发学生好奇感和求知欲。还可把会计上很多操作性强的知识,从互联网上下载下来,反复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模仿着去练习操作。
4.加强学校和实习单位的配合,堵住实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漏洞
一方面,学校采取“请进来”的方式,为学生实习提供机会。学校应该聘请实习单位中既有职称,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财会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请他们定期给学生上实训课。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实习单位的优势,采取“走出去”的教学方式,多组织学生去参加实践,充分发挥“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5.加快教材的更新速度,及时选用图文并茂的教材
在选择教材时,教务部门应同财会教师共同选择会计教材。同时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及时增加最新内容。特别是请企业的财会人员参与教材编写工作,改进业务例题的叙述方式,采取文字与图表相结合的方式,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后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中等专业学校)
第四篇:视频教学在中职财会专业技能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视频教学在中职财会专业技能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在当前全市教育系统全面推广“活力课堂”的教学大环境下,各校课堂现代信息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综合运用,使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其中视频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和尝试更是得到好多教育同仁的支持。视频媒体教学是根据信息传播理论和教学规律而设计的课程,它通过形声媒体、软件的运用和调控贯穿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实施教学和评价学习效果。在视频媒体教学中,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接受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文学、图形、视频和音频等媒体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视觉和听觉功能同时发挥作用,显然,这是学生理解、消化吸收知识和练就技能的最佳选择。在职校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让课堂充满活跃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直是教师探讨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而适当的处理和运用视频材料恰恰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现结合当前一些教学案例,谈谈视频教学在我校财会专业技能教学课堂上的成功运用和不足,以供交流。
我校财会专业毕业生专业理论功底一直不够足,如果动手能力再不强,专业技能再不过关,便会陷入就业难的境地。面对学前就业普遍较难的困境,我校的强项是加强会计专业技能实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财会专业技能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并在练习的过程中内化知识技能,进而迁移发展形成能力,这是衔接知识运用与能力形成的重要教学环节。从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珠算、点钞是重要的技能课,在专业技能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动作的规范与准确性,是学生技能水平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然在进行大量的示范性教学,教师的示范,特别是一些微小动作如何精确地传达给学生,一直是财会技能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问题。
以点钞为例,点钞作为财会专业的一项技能,其基本要求是做到点准、挑净、墩齐、捆紧、盖章清楚。同时,强调以下几个训练环节:⒈端正姿态、⒉票子墩齐、⒊开扇均匀、⒋点数准确、⒌动作连贯,点钞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必须紧密衔接,每个动作都必须连贯方可。由于钞券小,而手部动作相当细微,教师在讲台上的示范动作,很难让学生看到乃至看清,很难准确地传达给学生,特别是当采用一新的点钞方法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工作很认真也很辛苦,基本上都是手把手一个一个进行指导,但是效率太低,师生都感觉效果不是很好,而视频教学的必要性便由此产生。所以在点钞教学过程中,高效的教学离不开有效的教学视频,教学中我们的教学视频来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网络搜索。从各个网站搜索适合我们的教学视频,并进行相应处理,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外出录制。和一些校企业联办企业,金融单位的财会人员联系,以录制他们多种多样的实际点钞手法,做到百花齐放,易于比较取舍。
三、教师自制。教师根据所掌握的多媒体技术和各教学阶段的要求,自已录制各种教学和纠错视频。
从目前的教学效果看,第三种虽是最辛苦,但确是最有效的、最贴近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本学期本教研组的一位教师总结出的“单指单张法点钞法”点钞法,虽然其教学视频拍摄和剪辑水平有限,但能将点钞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动作要领和细节清楚明确地表现出来,此法的正确和错误细节让学生看后即领会,实际使用效果非常好,尤其关键的是,这种小视频文件很方便拷贝,非专业教师的班主任老师也可以随时在技能强化课上反复播放督促学生练习,而部分家里有计算机的学生,则可以将文件拷贝回家,在家里观看练习。
当然,在利用视频素材进行财会专业技能教学时,我们也会遇到不少的问题。常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视频播放的时间太长,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度。而且视频素材过长干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正常的互动,视频就有了越俎代疱之嫌。
三,选择视频素材不合理。部分教师选用的素材对于课堂的教学内容没有实际的帮助,部分视频甚至和教学内容无关。这不仅使课堂的效率打了折扣,更会影响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正常理解,反而帮了倒忙。
三,部分教师的视频剪接技术不过关,由于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比较欠缺,以至在视频播放中,不少时间内出现了一些无关的镜头,反而干扰了正常的教学。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视频教学能否利用好就显得很重要。同时我们并不缺视频材料,缺的是既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具备必要性和针对性的视频资源,同时,还应考虑如何整理和运用这些视频材料,让这些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不让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沉浸在观看视频本身,这才是问题所在和需改进之处。
总之,专业教学实践证明视频教学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当前提倡“活力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手段之一,我们必须将之作为一项基本教育技能而掌握。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不能过份地依赖网络,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结合教学实际多提倡自我录制,多自制一些实用性和针对性更强的教学视频,并进行提炼和积累,这不仅便于教学交流,而且十分有利于提高中职专业技能教学的效率,并能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毕业时拥有扎实的专业实战技能,以便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欢迎。
第五篇: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
“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初、中级应用型人才,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步入社会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就业及后续发展。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把学生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山东省现行中职教材《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适应日后学习拓展的能力,所以要“学以致用”,“要把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要鼓励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学习和运用语文”。这套语文教材特别注意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联系、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各单元均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实践活动。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对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说,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许更为迫切。目前,中职学生已占高中阶段学生的一半以上,然而教育科研存在“普高热烈、中职冷清”的偏向;文化课教学又是中职科研的弱项,中职科研存在“专业课热烈、文化课冷清”的偏向;而在语文教学领域,中职与普高一样存在“重条分缕析、轻实际应用”的偏向。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纠正以上三个“偏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深化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适应日后学习拓展的能力,都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旨在研究中职语文教学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职业教育和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成为合格应用型人才,以及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它包括四个子课题:
现行中职语文教材实践性及其操作的研究 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与专业技能形成的相互影响 几种现代社会实用之语文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操作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本课题从2012年9月起在全校各班级开展研究,课题主持人通过语文科组,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参与。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以中职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为重点,针对职中学生的实际,通过开展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通过语文应用与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落到实处。
课题研究主要在两个层面上进行——
第一个层面:在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课堂是实施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阵地。我们要求全体语文教师认真研究广东现行中职语文教材的实践性特点,加强“读书方法”、“听说与社交”、“阅读与信息”、“阅读与创意”等多种现代实用语文能力的培养。根据职高生理解分析能力较为薄弱的特点,尽量减少“条分缕析”,增加听、说、读、写等方面课堂训练的份量,在训练中,提高其语文能力。让学生感到学语文不仅需要动脑子,也需要动口、动手,是可操作、可参与、可活动的,从而提高他们学语文的兴趣。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并不试图推行“几步几式”之类的模式化教学,而是紧扣“一个核心”、“三个要点”,提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鼓励个性化教学。
一个核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个要点:搜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相关信息的搜索、整理、加工;拓展——对教学内容作符合学生能力实际的、与专业关联的拓宽和展开;迁移——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语文应用能力训练,尤其是与专业技能、社会生活对接的能力训练。
按照这样一个教改思路,全校语文教师都动了起来,进行了不少有新意、有个性、有成效的教学尝试;语文课堂渐渐地活了起来,出现了不少可圈可点的课例。
老师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把口语表达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诵读、复述、概说、评议、讨论……,形式多样的“说”,提高了学生口语能力,学生从“厌烦说”到“愿意说”,从“要我说”到“我要说”。
王启民老师的课堂教学改革以创设“问题情境”为突破口,通过创设故事化、生活化、多变化、可延性的“问题情境”引发思维,激活课堂,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课堂的实践性。
邹建辉、赖冬妮两位老师,注意沟通学科教学的横向联系,尤其是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的相互渗透,从而产生“1加1大于2”的良好效应。如邹老师在文秘班《论礼貌》一文的教学中,结合公关课程的实例拓宽教学思路,使学生受到了一次礼仪素养的训练,效果非同一般。
郑伟华、苏细华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特别注重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此丰富课堂教学的实践内涵。如她们在讲授《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提前一个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并写荔枝生态观察笔记,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谭秀媚老师则时常用改编课本剧的方法激活课堂,如《鸿门宴》一课,她引导学生在人物语言上大胆创新,把具有时代感、个性化的语言引入课堂,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令人耳目一新。
高森老师的教学则注意选择典型课文,适时尝试探究性实践的教学,锻炼学生收集资料、筛选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他运用此方法上的公开课《我的空中楼阁》在科组内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可以说,我校十几个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不少老师还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老师们围绕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核心”、“三个要点”,各尽其能,各显神通,使我校的语文教学初步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可喜局面。还值一提的是,为使课题研究更有成效,我们还同时组织开展了新老教师结对传帮带活动,既促了教学研究,又促了青年教师成长,在全校造成了较好的影响。
第二个层面:开展开放性语文实践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课题研究期间,我们从学校实际从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先后开展了“走常平名胜、访常平名人”大型社会实践与语文实践活动,以及校外观摩作文、课本剧演出、电子语文报制作等各种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参与面广,影响较大;同时发现和培养了一批语文能力突出的尖子。此外,中职学生虽然学科基础水平较差,但他们参与活动热情高、动手操作积极性高。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我们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注意突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趣味性:活动设计以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为主要依据,活动本身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综合性:活动涉及多种知识技能,注意语文和其它学科和专业技能培养的渗透,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操作性:注重与社会生活、学校生活联系,通过知识技能的运用,在做中学,学中做,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自主性:活动目标、内容及形式的确定,符合学生的意愿,活动过程主要由学生组织,教师扮演顾问和协助者的角色。
我们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可概括为两种类型:
一是吸收性言语活动。以听、读为主要形式,为解决现实问题和满足学习需要搜集信息,积累知识。如阅读书报、浏览网络、听广播、看电视(录像、电影)等。还引导学生从群众口中搜集学习“活的语言”。每个学期我们都在全校开展读书竞赛活动,每周开设一节阅览课,由老师带领并指导学生阅览文本图书和电子图书,要求每个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学期末学校对读书积极分子进行表彰,并进行优秀读书笔记、读后感的评比。
二是输出性言语活动。运用现有的说、写能力来完成有关实际工作。主要形式有:
1、研究周围有关语言文字的问题。如对照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要求,调查、记录校内、外文字使用情况;又如调查某区域40—50岁的村民能听和会说普通话的人口各占多大比例。通过口头或书面向有关方面反映情况,并参与问题的解决。
2、模仿有关职业活动。如模仿编剧、演员编演小话剧(课本剧),模仿记者采访校内外新闻,模仿编辑编书(作文集),办报(手抄报、语文电子报、文学社朝霞报),模仿教师、节目主持人、导游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
3、借助言语交际活动解决其他实际问题。如通过写倡议书、口头动员为“希望工程”捐款;通过办墙报等方式宣传好人好事,批评坏人坏事;通过讨论、辩论的方式来集思广益,研究某一问题解决方案。
课题研究中,我们采取的方法主要有:
1、调查研究法。2002年10月,我校分别对高
一、高
二、高三各年级进行了语文能力测试和语文学情调查,使我们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学习倾向和听、说、读、写能力有了更为全面的掌握,以此作为实施教改、改进教学的依据。同时,我们要求每个教师对任教班级选择2-3个典型学生,进行1-2年的跟踪调查,建立好学生的语文档案,为个案研究积累资料。2004年6月,我们对原高
一、高二年级的同学再次进行了语文能力测试和语文学情调查,并对两次测试调查进行了对比分析,使我们对课题研究效果及仍存的问题有了基本的了解。
2、资料与个案研究法。我们要求各班语文教师做好三方面的积累:一是从报刊书籍、网络上查找积累与课题相关资料,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做法;二是积累教学案例,将典型课例进行笔录、拍照或录像;三是积累学生成长语文学习进步案例,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3、行为研究法。改变过去仅仅从卷面去考核评价学生语文水平的做法,力图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实践,在实践中获得并提高能力;让教师在实践中去观察学生,评价学生。我们尝试了在教学、测验、考试中增加行为性、操作性命题的作法,如作文的动作命题法(相关论文发表在《语文教学之友》杂志,见附件七);通过课本剧表演、成语故事表演、演讲等形式进行语文测试。
4、专题研究法。我们对语文科组十几位老师按照不同的教学经验和专长,编成了四个专题小组(子课题),各有侧重地进行研究。包括:现行三省市中职语文教材的实践性及其操作的研究、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与专业技能形成的相关影响、几种现代社会实用之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操作等。各专题小组每阶段都有研究计划和研究总结,每学期交流两次,取长补短,切磋教艺。
5、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教师结合课题研究,每学期写出一篇相关论文或总结或课例、个案分析等。
四、课题研究案例
(一)、“走常平名胜、访常平名人”大型社会实践与语文实践活动
作为课题研究一项重要内容,2003年国庆期间,我们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走常平名胜、访常平名人”大型社会实践与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纷纷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自然,走访常平的名胜、名人。他们三五人一组,组成小分队,走访本镇对社会作出了贡献的长辈贤达,走访本镇风景名胜古迹。国庆假期回来后,学生把走访所见所闻所感,写成访问记、访谈录或游记。我们还把33篇获奖佳作结集出版。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既锻炼了社会交往能力与写作能力,也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受到了一次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此项活动因为正值国庆长假,加上学校组织得力,学生积极参与,在常平造成了较好的影响,成为常平镇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成功范例。
(二)、技能节的精彩演出——语文课本剧比赛
我校每年都有一届技能节,让学生展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为配合课题的实施,语文科组联合艺术科组,在2003年的技能节上,举办了一次语文剧本剧演出比赛,试图通过课本剧演出,加强学生对课本的理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刚开始,老师们还心存疑虑:让高中生去演课本剧,而且是职业高中生,这行吗?没想到,刚布置下去同学们反响非常强烈,原本要求每个班报一个节目,结果不少班报了两个节目。从改编课文、编写剧本,到选定演员、准备服装道具;从节目排练到舞台布置、音响配置等,几乎都是学生自己操办,教师只从中提出一些参考性意见,很多班出现了全班齐动手、人人都出力、师生共切磋的良好氛围。进入决赛的十个节目,校园电视台进行全程录像,尔后在校园网播出,结果在全校引起轰动。如今,课本剧不但走上了舞台,也走进了课堂,师生们都乐于采用课本剧这种形式来演绎课文,在轻松愉快的排练演出中得到文学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得到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练。
(三)、新颖的作文比赛——校外现场观摩作文
以往的作文比赛,大都命一个题或者给一个材料,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现场观察并快速构思作文的能力,我们把作文比赛的现场搬到了校外。学校附近有一个景致幽雅的房地产花园——东田丽园,在一个春雨绵绵的日子,我们带着几十个学生来到东田丽园观摩采访,学生们一边听着工作人员的介绍,一边细心观察,认真笔录,现场构思,限时写作。尽管从参观访问到作文交卷不过两个半小时,但学生们兴致勃勃,文思泉涌,很快写出一篇篇内容充实、文笔生动的文章。学生们纷纷反映,这样的作文比赛,既比出了写作水平,也比出了观摩能力、反应能力,这样的作文比赛我们愿意参加。
(四)、专业技能与语文能力的有机结合——制作电子语文报
电脑运用是职业高中学生的基本技能,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语文技能结合起来,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各班成立了电子语文报编辑小组,每个学期出版2-3期,学期结束进行评比展览。制作电子语文报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学习电脑技能的过程,同学们从报刊、书籍、网上积极查找资料,积极为语文报撰写习作;碰到技术问题,共同研讨,或请教老师;每编辑完一期,各班还要开展读报、评报活动,交流制作心得和读报体会。同学们都说,每制作一期电子语文报,语文知识和电脑知识都增长不少,收获真大!
(五)、《风景谈》课堂教学实例
课堂是实施本课题研究的重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紧扣“一个核心”、抓住“三个要点”,尽可能渗透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力图让学生在操作性、活动性教学中理解课文,培养语文能力。下面以邝志伟老师(本课题主持人)执教的《风景谈》为例。
《风景谈》是茅盾先生描写延安解放区军民火热生活和崇高精神境界的优秀散文。执教者以三个实践性课堂活动为主线串连本课的教学。
1、上课前,布置学生以“延安知多少”为主题搜寻资料,这是针对相当部分同学缺乏历史知识,通过这个活动为理解本文思想情感做铺垫,结果学生从报刊、书籍、网上搜寻到不少有关延安的文字和图片。上课时先花十分钟,教师选择其中较有意义、较典型的部分资料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把学生带入彼时彼地的历史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景。
2、在第一课时对课文大意、重点词句把握以后,第二课时进行现场征画、征名活动。把学生分成6个大组,分别对课文描写的六处风景通过想象画成素描(同桌的2人为一小组,共同完成一幅画),并要求学生为自己的素描命一个切合文意的名字。素描及命名完成后,先在大组内进行评比,选出最好的一幅画、一个命名,然后在全班进行评比,并进行教师点评。通过此项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第三课时进行“成语生发”和“实例扩充”训练。(1)所谓“成语生发”,即要求学生针对课文中出现的成语(万籁俱静、贻笑大方、洋洋洒洒、百无聊赖、怡然自得),选择其中的一个,生发开去,发挥想象,说一段意思完整的话或者编一个小故事。
(2)所谓“实例扩充”,即要求学生针对课文中议论性的句子(如“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选择自己所见所闻的实例(可以是身边的,也可以是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对课文内容进行扩充、说明、例证。通过此次活动,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其联想能力和对社会的关注、思考能力。如有的学生举长江三峡为例,有的即以眼前的校园风景为例,说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作用;也有的反向思维,举出生态失衡的例子,说明人类的活动也要合乎自然的规律。
本课题研究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通过班主任工作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关论文发表在《语文教学之友》杂志),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列举。
五、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对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有了基本认识。这种认识,概括起来就是:树立一个理念,贯穿两条主线,做到三个结合。
1、树立一个理念,就是树立“学生主体、学生为本”的理念。眼下有不少人包括老师有这样的偏见:职中生素质低,对他们往往启而不发,所以对他们的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老师包办,满堂灌。其实不然。诚然,由于职中生基础水平偏低,难度较大的理性思考问题可能对他们不很合适,但他们往往肯动手、动口,喜欢操作、实践,因而语文教学应该适应学生的这一特点,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凡是学生能动手、动口、动脑解决的问题,都应交给学生来解决。在职业高中,教师讲到底是行不通的,不少学生十几分钟都坐不住。因此,应尽可能让教学活动化,让学生参与实践,唯有此,才谈得上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2、贯穿两条主线,就是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层面上同时推进。语文课外活动要轰轰烈烈,课堂教学更要扎扎实实。那种以为只要把课上好了学生就学好了,或者只要把课外活动搞好了学生的能力就提高了的认识都是片面的。因此,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必须两手抓。其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调整教学思路,创新教学设计,大有文章可做,其难度和效果都不会亚于语文课外活动。对此,本文第二部分已有所述。
3、做到三个结合,就是语文教学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要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全方位拓宽语文教学领域,激活语文教学的思路,丰富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内容和形式,进而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学习语文的态度与倾向也有了明显改善。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由于全校语文教师积极参与,积极探索,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开展教改,我校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整体上有了提高,主要表现为:语文尖子学生越来越多,越来越优,据估计,仅2002年9月至2004年8月,在镇级以上发表习作或在征文、演讲、辩论等项比赛中获奖的学生近60人次,04年举行的全镇中学生演讲比赛,我校学生第一次战胜普通高中的选手,获得第一名;以学生为骨干的校园广播站、电视台、校刊、校报质量越来越好,影响越来越大;我校校刊《犊声》被评为首届全国校刊一等奖、文学社社刊《朝霞》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优秀社刊;喜欢语文的同学越来越多,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据我们对高二高三两个年级10个班100位同学的抽样调查,在“最喜欢的文化课”一项中选择“语文”的同学从课题实施初的33%上升到结题时的46%,在所有文化课中排第一。
(三)、促使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更新、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优化。
课题研究促使全体语文教师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观念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出现了“三多三少”:固守已有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少了,自觉参与教改、革新教学方法的多了;教师包办一讲到底的少了,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实践的多了;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听”的少了,主动“做”的多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理念越来越为教师所接受并得到实施。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们一边大胆实践,一边积极总结教改经验,撰写论文。两年来,共撰写论文、课例、个案、调查报告等40余篇,其中在省、市级获奖或发表达17篇次,教师科研能力得以普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