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阅读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做批注笔记(写写帮整理)

时间:2019-05-15 02:44: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阅读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做批注笔记(写写帮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阅读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做批注笔记(写写帮整理)》。

第一篇:谈阅读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做批注笔记(写写帮整理)

谈阅读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做批注笔记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中该放手的时候要放手,不要总是怕这怕那。但放手并不是不管,而是要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会学生做批注就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批注式阅读是指在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记。这种阅读方法是古今中外通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读书方法。我国古代的学者中不少人的著作就是在对他人文章的批注中形成的。清代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都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毛泽东主席就是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典范。在他读过的书中,都在重要的地方有圈、杠、点等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还写着批语。批注式阅读是阅读的方法之一,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我认为:教师教学的最主要任务,应该是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我们知道:将来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自己学习的人。叶老也有一句教学名言:“教”都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而要使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教给学生“点金术”--掌握学习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这是新世纪人才的必备品质,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语文的课文阅读教学,应该以课文为例子着重进行做批注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分析,获得阅读的“点金术”。那么,教师应如何以课文为例子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呢?我觉得下面的做法是比较有效的。

一、课前自读:指导学生把握阅读的步骤,养成做批注的良好习惯。

课前自读,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起着重要作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阅读的习惯。一个人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而习惯的养成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所以,进行课前自读方法的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方法指导的首要环节。从掌握阅读方法出发,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课前自读的方法指导:

(一)、指导学生把握阅读的步骤,初步掌握阅读的方法。阅读步骤包括三个环节,即:读→思→查,这就是认真阅读课文,接着思考与课文有关的一些问题,然后再适当翻查必要的资料。具体方法如下:

1、总体通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把握全局,理清脉络,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课文的学习目的。

2、疑点发问:可以从下面几处入手:(1)自己欠缺的文化常识;(2)、课文中比较深奥、较难理解的句子、段落;(3)看似矛盾、难以理解的地方。发问不但为下一步的学习树起了问题的靶子,而且有利于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必须注重养成这一习惯。

3、难点求索:自读中遇到的疑难,不要坐等到老师来解决,而要先行一步,进行一番尝试性的探索。或独立思考解答的方法;或查找有关资料作分析比较;或与同学共同讨论。总之是要动脑、动手、动口。这样,总会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有所收获。

(二)、指导学生学会“圈点批注”,做好笔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看书”。一定要强调“手不离笔,随时勾画”。课前自读须作笔记,而且笔记不能敷衍了事。学生由于缺乏具体的方法指导,所做的课前自读的笔记往往比较空洞,比如随便从课文里抄几个词语,摘录几句话,既没有理解性的说明,又看不出思维的“痕迹”,这种笔记是没有实效性的。要使学生通过作笔记培养阅读能力,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向学生明确:所作笔记必须写下自己参考或思索得来的结果。如:抄录了词语,就要写出有关资料对该词语的解释,以及自己对该词语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抄录了句子,就要写出自己对该句子的疑问或理解。

(一)指导学生自读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做批注的方法,明确批注符号的作用。“~~~”浪线(也叫曲线)划在文章精辟和重要的语句下面。“○○○○”圈,标在文章的难词下面。“??”直线,标在文章中需要着重领会加深记忆、理解的语句下面。“?”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同时还要教会文字批注。批注笔记的形式有3种:(1)“眉批”,即批在书头上;(2)“旁批”,即批在句子旁;(3)“尾批”,即批在一段之后。最后还要告诉学生批注笔记可记的内容非常广泛,大体可以归纳为4类:

1、注释: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概念,立刻查字典、找参考书弄清楚,搞透彻,然后写在该书的空白处。这样,既帮助了理解,又有利于记忆,特别是为下次阅读扫清了障碍。

2、提要:在读书中,边看边思考,然后用精炼的语言把某段的中心意思记在书的天头或地脚上,这样就便于把握文章的脉络,然后复习浏览时,可一目了然。

3、批语:在读书中,可能产生各种感想、见解、疑问,这时可随手写在书的空白处。如不立即记下,过后就不易想起这些宝贵的思想火花。

4、警语:在读书时,发现重要段落或主要论点及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为提醒自己,可批注上“注意!”、“重要!”、“用心记住!”等字样,这样,这样,常常会使自己注意力集中,并为今后重点阅读提供条件。

(二)、要认真作好批注。

1、要深入理解,就要能找出课文重点句段和精彩之处,将这些画下来。同时,对文中人物的行为多问几个为什么,在人物的对话中听出弦外之音。

2、批注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自己的共鸣。

3、在批注中,可以谈出自己对作者观点的看法,或赞同,或反对。对文章的欣赏,受历史背景、欣赏者、个人阅历、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但审美标准本身并不是统一的,“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因此,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来讲,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创造性阅读并培养其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

二、课堂教读,教给学生分析文章的方法,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得法于课内”是语文教学的至理名言。培养“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让学生根据老师对教材的处理随堂记好听课笔记,特别是要能记下老师得出某个结论的具体思路和过程。传授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分析能力,课堂教学是关键。那么,课堂上如何通过课文的教学,来传授阅读方法,培养分析能力呢?我认为: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教师平时指导时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的习惯。阅读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和阅读需要来选择。可朗读、默读,序读、跳读,可略读、精读、反复研读,可学习性的阅读和欣赏性的阅读等。我认为朗读教学尤为重要,它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更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大力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教师更应该转换教师角色,去扮演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而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吸取知识,为此,我常指导学生运用“因体探微法”来精读课文,是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最有效手段。所谓“因体探微法”,就是根据文体的规律,利用已掌握的有关知识,一步步深入探索“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三大问题。阅读(精读)任何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一段文字),都是为解决“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三个问题。而这三个问题,因为体裁不同,表现的形式也不同。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文体规律,教会学生在阅读各类文体时思考问题、分析文章的方法。如记叙文、说明文这两类文体,在分析“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这两个问题时,就可以分别从下面这些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记叙文:(包括小说、散文等)

(一)、写了什么:

1、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2、有哪些人物?谁主谁次?他们有怎么样的性格特征?

3、什么事?事情的起因、发展、经过、结局怎么样?

4、什么景物?景物的形、态、声、色、味、质等是怎么样的?等等。

(二)、怎样写的:

1、怎样写人:正面还是侧面?详写还是略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描写方法中的哪几种?

2、怎样叙事:顺叙?倒叙?插叙?补叙?详写还是略写?

3、怎样写环境: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静景还是动景?通过哪种感觉器官来写景?

4、怎样安排结构:“文眼”是哪一句?线索是什么?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怎样安排?

5、怎样使语言形象、生动:遣词造句有什么特点?运用哪些修辞手法?等等。说明文:

(一)写了什么:

1、说明对象是什么:什么事物或事理?介绍事物的构造、发展过程、原理等的哪些方面?

2、说明对象的性质、状态、特点是什么?

(二)怎样写的:

1、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

2、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语言有什么特点:准确平实还是生动活泼?如何体现?

还有其它文章体裁,都可以根据文体规律,围绕上述两个大问题,提出各种具体问题,作出批注。

至于“为什么这样写”这个问题,无论何种文体,都可以在“写什么”和“怎样写”的各个具体问题中提出--即在每个问题后多加一个“为什么?”并指导学生:在分析解答的时候,要从写作意图和表达技巧两方面考虑。

上述方法,可以说是阅读每一段文字、每一篇文章、每一本书的钥匙。学生通过在每篇课文中反反复复的实践,就能掌握这一串钥匙,并学会使用,课外就能够举一反三,阅读任何文章,都能自己分析思考并有所收获了。

此外,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阅读时,如果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积极展开思维,反复琢磨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找出迷惑的问题,并允许学生提出与作品相反的观点和意见。例如;我在教学《朱 飞回来了》后,教师可巧妙地设疑:朱 为何有如此壮举?是什么迫使它们有如此壮举?我们人类应该怎样做?学生必然会整体把握,注重课文的融会贯通,将思维迁移,如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等,只要不落俗套,不沿袭旧说,能从新角度进行思考,教师就应适时表扬后引导归纳,促使学生勇于创新,积极探求。而对那些内容丰富、情节复杂的课文,尤其是小说,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复述:因为在学生的表述过程中,其思维是多元化,他们既要考虑内容的表达,还要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要根据情况随机应变,调整说话的内容。这种由“无声到有声”的过程转化,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

三、课后复读:指导学生总结、比较、探究,培养学生的归纳、辨析能力和探索精神。

课后复读的目的,是巩固课内阅读的成效,并加深理解,获得新知识。要达到这一目的,老师要从以下方面加以指导:

(一)、指导学生做好归纳总结,再次完善自己的批注。具体方法有:

1、重读课文,“掩卷而思”,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再次做出批注;

2、回顾单元的学习内容,从中找出规律,或逐一清理,或列图表,将全部内容组成网络,使支离破碎的知识系统化。

(二)、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比较自己的批注笔记。如同类文章,可以从选材立意、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文章内部的内容,可以替换句子的语气或词语,比较其表达效果等等。把对课文再理解批注出来,与原批注做对比,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三)、指导学生进行探索研究,提出有价值 的新问题。可以从下面两方面加以指导:一是重读一遍用一个角度,解决一个问题。如读《乡村大道》中第一节的重读,读第一遍可着重解决这一节的内容及其在文中的作用;读第二遍可着重解决乡村大道的特点;读第三遍可着重解决语言描写的特点等等。二是在阅读中发现新的问题。如《钓鱼的启示》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篇幅写詹姆斯钓到了一条大鲈鱼时的复杂心情?又如文章结尾处为什么“这件事在詹姆斯的记忆中永远是那么清晰?”等等。学生经过不断的探究性复读,不但能对课文有更深刻的认识理解,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一种探索习惯。

阅读方法的指导当然不止这些,我所谈的只是自己多年来实践过的一些有效做法而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相信:语文的课文阅读教学,阅读方法指导的意义远远大于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指导学生做好批注笔记,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效的措施,对学生来说将会终身受益

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写批注

如何指导学生写批注

新世纪学校庞贤娣

语文教师们常常期待着这样的阅读教学课堂:学生在交流对文本的理解时,会有各种不同的看法 和见解,众多不同的见解在交流中相互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交流时相互启发学习借鉴,或提升自己原有的理解,或拓宽自己原先的认识,从而生成许多新的思考。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课堂呢?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有一个走进文本的过程。要有学生记录下自己初读后的所思、所悟所疑的过程,通常的形式是写批注。那么如何引导学生 写批注呢?

这个学期,我们四年级语文老师开展了“读课文 写批注 谈体会”的课题研究。为了让学生掌握写批注的方法,现在还处于手把手教的起步阶段。

刚开始要求学生写批注的时候,学生都感到很不知道该怎么做,随意在文中划上几个词句,没有理解性的说明,看不出思维的痕迹; 洋洋洒洒不知所云,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这时就需要教师做出切实有效的指导。而教师的指导,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示范。我先教给了学生写批注的符号,然后我针对批注的内容,把批注分成几大块:精彩发现,强烈感受和矛盾疑问,生发联想,利用课本“泡泡”。按照这几大块逐步分类做出具体的示范。

1.精彩发现:在指导“精彩发现”时,我告诉学生:读课文时要带着像孙悟空一样的“火眼金星”去发现,好词语、四字词、关联词、反义词、近义词、优美语句、特别的句式等等,只要是你发现的,都是精彩发现。我还做了具体的示范。

在学习课文《触摸春天》时,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我就让学生把这句话划记好,然后反复读,看有没有什么发现?很多的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整天”这个词,我建议学生马上把词圈起来,并想想能不能从这个词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盲童安静没有因为残疾而对生活失去希望,她很乐观,热爱春天,热爱生活。这时我告诉学生这就是精彩发现,就是写批注,学生觉得写批注一点都不难,反而很有意思,因此他们很乐意带着发现的大眼睛去阅读。

2.强烈感受和矛盾疑问:这两种批注学生很容易理解,读到课文中的一些句子,你当时心里有什么想法,把想法写下了就是自己的“强烈感受”。读到课文中一些不懂的语句,不明白的地方,觉得前后有矛盾的段落,就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这就是“矛盾疑问”。同时我强调:批注的语言要简洁、精练,不能太繁琐,用一个词或短句概括,做到言简意赅。同样示范是最重要的!有了示范学生就有法可依,会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学习课文《触摸春天》时,文中有个段落: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学生读到这里,不禁产生了疑问:安静不是盲童吗?怎么还能张望呢?我马上让学生写下来,做好批注,并告诉学生这就是他们的“强烈感受”“矛盾疑问”。

3.生发联想:主要指学生读到文本中的某一词语、句子或段落时,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以往的阅读经验,联想到了生活中、书中等其他的词语、名言、故事、文章或诗歌等等,生发出一些类似的感受、表达方式等等。如在学习课文《乡下人家》时,学习“鸡鸭觅食”这个场景,学生联想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诗句。这类批注最难,学生往往要经历比较深层的思维活动。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融会贯通。这类批注也是最具有个性化的,最精彩的。最能给人以启迪的。我对于这一点还在尝试,发现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4.利用课本“泡泡”指导学生写批注。

一、品评精妙字词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用得精妙的字词。这些字词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品评批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字词引导学生推敲揣摩,品评语言文字运用的精确巧妙,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如《荷花》一文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小泡泡提示:“冒”用得真好。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冒”的字面意思;接着,让学生换用长、钻、露等字,加以比较揣摩;再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句,体会句子描写的景象:怎样的长才是“冒”?体会“冒”字的妙处。至此,对“冒”字的品评水到渠成,对批注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教师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寻找发现文中其他用得好的字词,由词意入手,联系语境,分析其表达作用,题写批注。

二、感悟表达方法“泡泡”中有很多关于表达方法的提示

之所以把批注归为这四大块,主要是起步阶段的批注指导不宜太多太烦,让学生觉得眼花缭乱,难以学会。这几块的批注,也是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选取一些课文具体示范指导,依据课文内容不同,有时示范文中的一个点,有时示范全篇。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不同,有时示范一种类型,有时是写全部类型。经过一段时间的示范、讲解、指导,再加上一些优秀学生的领路,绝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这几大类型的批注。能静下心面对文本独立思考,有独特而多元的感悟。

第三篇:怎样做课堂笔记

美国心理学家巴纳特(1981)以大学生为对象做了一个实验,研究了做笔记与不做笔记对听课学习的影响。

大学生们学习的材料为1800个词的介绍美国公路发展史的文章,以每分钟120个词的中等速度读给他们听。把大学生分成三组,每组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甲组为做摘要组,要求他们一边听课,一边摘出要点;乙组为看摘要组,他们在听课的同时,能看到已列好的要点,但自己不动手写;丙组为无摘要组,他们只是单纯听讲,既不动手写,也看不到有关的要点。学习之后,对所有学生进行回忆测验,检查对文章的记忆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在听课的同时,自己动手写摘要组的学习成绩最好;在听课的同时看摘要,但自己不动手组的学习成绩次之;单纯听讲而不做笔记,学习成绩最差。

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教材上什么都有,上课只要听讲就行了,没必要记课堂笔记,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研究表明,对于同一时段学习材料,做笔记的学生比不做笔记的学生成绩提高二倍。这是为什么呢?做笔记的好处可以概括如下:

①、记笔记有助于指引并稳定学生的注意。要想在听课的同时记好笔记,必须要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内容上,光听不记则有可能使注意力分散到学习以外的其它方面。

②、记笔记有助于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记笔记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可调动眼、耳、脑、手一齐活动,促进了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

③、记笔记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记忆。如果不记笔记,复习时只好从头到尾去读教材,这样既花时间,又难得要领,效果不佳。如果在听课的同时记下讲课的纲要、重点和疑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记下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体会,这样对照笔记进行复习时,既有系统、有条理,又觉得亲切熟悉,因而复习起来,事半功倍。

④、记笔记有助于积累资料,扩充新知。笔记可以记下书本上没有的,而老师在课堂讲授的一些新知识、新观点。不断积累,便获得许多新知识。

那么,怎样才能记好课堂笔记呢?

①、做好记笔记的准备工作。笔记本是必不可少的。最好给每一门课程准备一个单独的笔记本,不要在一个本里同时记几门课的笔记,这样会很混乱。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笔,以便通过颜色突出重点,区分不同的内容。

②、每页笔记的右侧划一竖线,留出1/3或1/4的空白,用于课后拾遗补缺,或写上自己的心得体会。左侧的大半页纸用于做课堂笔记。

③、笔记方式多种多样。学生在课堂上常用的笔记方式有要点笔记、提纲笔记及图表笔记等。

要点笔记:不是将教师讲的每句话都记录下来,而是抓住知识要点,如重要的概念、论点、论据、结论、公式、定理、定律,对老师所讲的内容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

提纲笔记:这种笔记以教师的课堂板书为基础,首先记下主讲章节的大小标题,并用大小写数字按授课内容的顺序分出不同的层次,在每一层次中记下要点和有关细节。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

图表笔记:利用一些简单的图形和箭头连线,把教学的主要内容绘成关系图,或者列表加以说明。图表比单纯的文字更加形象和概括。

④、提高书写速度。书写速度太慢,势必会跟不上讲课进度,影响笔记质量。要学会一些提高笔记速度的方法。不必将每个字写得横平竖直、工工整整,可以潦草地快速书写;可以简化某些字和词,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书写符号,比如用∵代表“因为”,用∴代表“所以”。但要注意不要过于潦草,过于简化而使自己也看不懂所记的内容是什么。速写的目的是提高笔记效率。

⑤、在笔记遗漏时,要保持平静。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担心,不要总是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听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出一定的空间,课后求助于同学或老师,把遗漏的笔记尽快补上。

⑥、课后要及时检查笔记。下课后,从头至尾阅读一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将遗漏之处补全,将错别字纠正,将过于潦草的字写清楚。同时将自己对讲课内容的理解,将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右侧的空白处。这样,使笔记变得更加完整、充实、完善。

第四篇:中职财会教学中指导学生做课堂笔记的实践研究

中职财会教学中指导学生做课堂笔记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近来,常可听到这样的抱怨:“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师,如今倒不会做老师了。”“这些学生根本就不想读书,一届不如一届,比对牛弹琴都不如。”“上课纪律这么差,进教室要先做警察。”“做职业学校的教师真不是滋味” “现在的中职学生真是难教!”„„我常问自己,这是为什么?近些年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对象只能是学习的弱势群体,我校招收的学生进校成绩悬殊惊人,数学和英语基本上都是二十多分,并且上课大多不听,有的甚至作业都没有做,任课老师想尽办法抓抬头率,这样就带来了值得我们探究的教育难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目

前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令人堪忧。

(一)学生学习的现状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的动力。不要学和要我学的学生占多数,他们受就业环境和社会录用人才的标准影响,认为“学好学坏一个样”,只要有钱、有权、有门路就能找到好工作,因此缺乏学习动力。

2.学习态度不乐观。学生在自觉预习,听课效率,作业完成等方面,学习态度端正与不端正分化现象较严重。很多学生上课走神,注意力不集中,趴着睡觉。

3.缺少良好的学习方法。职高生在预习、课堂笔记、课后复习等方面,70%的学生都存在着不良的学习方法,学生记笔记的人少,即使有记笔记,我们发现学生的课堂笔记很不规范。有的因为懒惰,书本上干干净净的;有的则非常勤快,往往将老师讲的、黑板上写的、画的,一古脑儿地记下来,把课堂笔记变成了课堂记录,结果是上课时手忙脚乱,记的东西比书本的内容还多,密密麻麻;有的因书的空白地方小,则到处牵线,钓鱼似的,复习的时候也不知道哪跟哪了。课堂学习效果不理想,导致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掌握的不好。据调查,有大概70%的学生没有养成基本的学习常规,可见对中职生来说建立基本的学习常规非常重

要。

作为财会专业的中职生,也普遍存在着上述问题,面对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差、行为规范差等,我们应针对这些现状去思考、去研究教学上的对策。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做课题笔记也许是个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二)课堂笔记的作用

做课堂笔记是课堂学习的好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为课后复习巩固打好基础,记课堂笔记避免学生上课分心和思想开小差,促使学生听课时集中精力,积极思考,深刻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同时更能充分调动眼、耳、手、脑等器官的互相配合与协调,锻炼学生的器官协调能力。笔记有利于对

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同时,笔记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锻炼记忆也有很好的效果。通过课堂笔记,可以掌握老师的思考方法,分析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技巧。所以,可以说课堂笔记是学生的信息库存和资料库,为学生课后复习和做作业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对于一些难度较大,需要日后反复思考的科目或内容,这种方便性尤其明显。做课堂笔记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技巧。笔记是学生积累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弥补记忆缺陷的最有效的方法。因为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都过目不忘,记忆本身就是不断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笔记是一份永恒的记录,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大脑记忆方面的限制。一堂课下来,即使再聪明仔细的学生,最多也只能记忆课堂内容的大概结构,大部分细节很快就会淡忘,特别是那些资料性比较强的内容(如图表、数字、公式等)更容易被遗

忘。为了充分消化和理解,记录听课内容非常重要。

研究结果也表明,做笔记的人比那些不做笔记的人在测验和考试中成绩要好得多。例如,有一项实验,在开始讲课后九个星期,对听课者进行一次测验。做笔记的人获得了65%的分数,而不做笔记的人只得了25%的分数。做笔记的人在测验前能够按照笔记进行复习和背诵,而其他人只能依靠以前的那点记忆。

综上所述,以学法指导作为转变教学观念的突破口,用学法指导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让学法指导发挥学生的内因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通过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毅力,调动非智

力因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为了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培养学生掌握一种专业技能。我们

有必要給学生提要求,指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做好课堂笔记。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理论依据

早在一九一九年,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之先生就提出:“新教员不重在教,重在引导学生怎样去学。”同时,他又精辟地指出:“‘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先生说什么,学生也说什么,那便是学戏,又如同留声机器一般了。”从这段话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陶行之先生批判的实质是以“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以“授”为中心的教师只能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所以,陶行之先生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里的“教学生学”则是要求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好的学习方法指导可以使学生受用终生。尤其是我们中职生更是缺乏学习方法。因此作为

专业课教师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除了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外,至少还有其他7种智能,如“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智能。并且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应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尽可能多的使各种智能得到开发,从而促使问题解决更富有效率。而根据笔者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相关文献的研究,我们一般认为:在高中学习中,学生是否能将教师所讲的中心内容及时记下,即动脑的同时积极动手,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因素。所以做笔记是一个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国外的研究概况

心理学家研究笔记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逐渐形成了关于笔记功能的两种假说:贮藏功能假说和编码功能假说。贮藏功能假说主张,记笔记的作用主要在于对所记笔记的占有,强调记笔记的外部贮藏作用,认为通过对笔记的复习,可以唤起对讲课内容的再认,巩固所学的内容。对于对笔记贮藏功能的测量,传统的方法主要是比较允许复习笔记的被试与不允许复习笔记的被试之间的学习成绩的差别。但贝顿(Benton)等人指出这种传统的方法没有严格区分出编码的功能和外部贮藏的功能,外部贮藏效果应是对自己不上课而在课后借用别人笔记进行复习的被试的学习成绩的测量。编码功能假说主张,记笔记对信息如何编码有影响。这一假说的核心内容是:记笔记活动本身可以引起学习中的积极活动,提高注意力,促使发展精细思维,组织记忆和形成迁移,从而较好地理解讲授内容。维斯塔(Westa)等人比较了记笔记者与不记笔记者的回忆成绩,并把记笔记者回忆成绩较好归功于笔记的编码功能。他们认为记笔记是增加课堂信息储存的基本方法,记笔记促进了学生对课堂上所呈现的信息的编码,并且更加有利于学生课后复习课堂教学所提供的内容。

此外,美国心理学家迪瓦因(Devine)在文章中讨论了眉批、划线、总结

和列出提纲等一般的作课堂笔记的方法。

(三)国内的研究现状

迄今为止,国内对记笔记这一课题的研究极少。一些师生只是从经验中体会到记笔记对学习可能有所帮助。但是对记笔记是否真正有效认识模糊,•对记笔记的作用怎么样发生也没有明确结论,对记笔记这种学习方法的评价也各执

一词。

基于这一发展状况,我国学者胡进在其研究中采用了三种课堂笔记技术:传统的记笔记方法,即尽量按照教师授课的原话来记录;线性技术,即在发给大学生的记录纸上已经列出了讲课内容的大、小标题,要求学生按照这些标题循序渐进地作课堂笔记;矩阵技术采用两维表格,在表格上端列出大标题,在表格左端列出小标题,在表格里大、小标题交叉的空白部分,留给大学生记课堂笔记。实验结果表明:在恰当的知识控制条件下,线性技术、矩阵技术的生成过程发生在记笔记的过程中;而传统记笔记方法的生成过程只能延迟发生在复习笔记的过程中,并且前者的生成效应明显优于后者的生成效应。

杨昭宁以生成作用假设为理论基础,初步探讨了记笔记的方法问题。通过实验,杨昭宁推断出传统的笔记方法不具备提高应用能力,形成广泛迁移的优势。需要指出的是,这两篇实验报告均是以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为被试,至今没有检索到以中学生为被试的实验研究。有研究者(1999)对北京市1200名中学生(初一至高三)进行了学习适应性(AAT)的测试,发现在读书和记笔记方法方面中等以下和差等的学生比例为26.4%,其中状况较严重的是初一(39.5%);高一(31.0%)。为此,开展中学生尤其是中职生记笔记的研究迫不急待。

三、研究目标

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探索几种有效的指导学生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和策略。

2.通过研究,使财会专业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做好、用好课堂笔记,通过记笔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讲究教法,更要学会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教科研能力。

四、研究对象

我校财会专业的学生

五、研究内容

1.我校财会专业学生记课堂笔记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2.通过实验研究探索了学生笔记水平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并分析笔记指导策略运用的影响因素

3.通过课例,研究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做课堂笔记。

4.运用对比法比较笔记策略辅导的不同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探讨学习策略辅导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课题组设计调查表调查做课堂笔记现状和学生的学法情况进行调

查。

2.文献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经常性的组织课题组成员去市图书馆和资料室查阅相关文献,并借助数字化图书馆(《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CNKI学术期刊),以及“google”和“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获得学生做笔记的相关资料,筛选有效和权威信息,不断地学习他人的经验,从而使本研究少走弯路。

3.观察法:指研究者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情境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观察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通过课例分析观察学生做课堂笔记的情况,课堂中参与学习的情况,从而找出在学生做课堂笔记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和问题。教师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

4.实验法:选取一个班级——08财会1班,作为实验班,加强对学生做课堂笔记的指导,另一个平行班08财会2班作为对照班级在常态下进行教学,然

后比较两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成绩情况等。

六、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09年1月—2009年3月)

(1)确定研究的课题,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2)建立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

(3)健全学习交流制度,学习有关文献资料。

(4)制定课题工作计划。

2.课题实施阶段(2009年3月—2010年5月)

(1)定期组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2)研讨经常化,解决在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3)中期成果汇报,教育教学论坛。

(4)广泛听取意见,调整工作计划。

3.结题鉴定阶段(2010年5月—2010年9月)

(1)根据调整后的工作计划,进一步进行课题的研究。

(2)对前面两阶段的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文字资料,包括课题工作总结

教师研究论文、专业课学习成绩等。

(3)做好结题的相关工作,归类整理和汇编研究成果。

六、研究的预期成果

课题结题报告、论文、教学案例、研究叙事、学生的笔记作品等。

七、研究人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应冬兰教学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是温州市财会专业骨干教师、瓯海区名师培养对象,多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在省市区级论文评比中获奖。郑晓利老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马国燕老师工作认真负责。这为课题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八、课题研究经费预算

学校非常重视教科研工作,课题所需的一切经费,如资料费、咨询费、学习差旅费、成果包装费等,学校将全力支持。

第五篇:谈备课中怎样备学生

谈备课中怎样备学生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笔者以为,从教学过程的启动阶段——备课开始,就应贯彻这一理念,并体现在备课内容的诸要素之中。以下仅就备课时“备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方法、策略等作一初步探讨。

一、备学生在备课中的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同时,还要分析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合理采用适合学情特点的教学方法,设计适应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以及对学困生应采取的补救措施等。教师通过备学生,加强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深挖学生潜质

学生智商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优势。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想看待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深挖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质。教师特别要尊重学生由生活经验引发的思维,坚持“思维无禁区论”,视学生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力的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其潜能,促进自身的主动发展。

(二)提高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学生时,一方面要从学生思维方式出发,确定教材中哪些内容能拓展学生能力和思维,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另一方面要依据学生认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及“最佳发展区”,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对教材进行适当重组和整合,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感受学习的意义。

二、备学生应遵循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备学生的过程,就是深入研究学生的过程,就是不断弘扬学生主体精神的过程。

教师通过备学生,解决学生现有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起到调节学生与教材之间关系的作用。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

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因此在备课中教师应多创设给学生自由活动和展示自我的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欣赏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差异性原则

教师要做到尊重差异,承认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备课中要利用多种反馈渠道,积极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条件和情境,尽可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都各有长短,应注重在教学中进行“分层指导”、“因材施教”。

(三)发展性原则

教师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主体的能动性。要客观地分析、研究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用“你能行”的期望来激发学生“我能行”的自信。学生的潜能包括潜在性、终身性、系统性、模仿性、补偿性以及无定向性等特点。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教师不能一味地重视学生成绩的高低,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忽视一些学困生身上隐含的潜在能力。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潜能,并据此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

三、备学生的指向和内容

(一)知识基础

要做到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这对备好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刚接班时,应对全班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对每个学生以前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个综合研究。教师应把以上所做工作进行详尽的分析,分类登记,并注明哪部分知识学生掌握得较差,哪部分知识学生掌握较好。开学后,每次单元知识检查后,都要系统做试卷分析,找出学生存在较多的问题,载入备课本,研究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普遍的问题要在备课中体现出重点指导,个别的问题应当加强个别辅导。

(二)能力基础

在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六种能力,即合作交往能力、创新能力、选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抗挫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教师首先要将这六种能力结合所教年级制定出应达到的目标,合理地进行备课。以“数学学科创新能力”为例,制定的目标是:低年级能够按照教师讲的内容、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维,随学随用数学概念解题,能想出有直接联系的知识,掌握三步以内的思考过程。中年级能围绕一个中心内容进行思维创造,能够联想到新知识与所学过知识的联系、区别,有层次地思考问题,具有初步的思维创造方法。高年级能够有理、有据、有层次地思考问题,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能多角度、灵活、敏捷地思维问题,联想迁移能力较强。

(三)认知基础

要了解学生,更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概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教师要根据知识、内容的科学逻辑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学生认知活动的能力,注重从知识的整体入手,突破知识“一次完成论”。对数学教学中一些重要概念和规律的揭示,应注意遵从适应知识内在的矛盾关系,并有意识地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四)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是备课环节中一个重要成分。情感因素是伴随着知识经验的掌握、观念的形成以及内部智力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它对外部智力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发展服务,因此,作为教师要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在与学生接触中,了解、分析、记录学生们存在的各种问题,调整方法、制定相应措施。例如:教学一年级文字应用题:小明昨天做了5道题,今天做了同样多的题,两天一共做了多少道题一年级学生对于“同样多”不甚理解,教学时可以设计为请五个同学来唱歌,同时请五个同学来伴舞,然后引导学生编出应用题“老师请同学表演节目,五个同学唱歌,跳舞的同学与唱歌的同学同样多,唱歌和跳舞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这个充满情趣的环节设计使同学们顺畅、清晰地掌握了解题思路。

四、备学生的方法

(一)深入研究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什么是教学起点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就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最重要的因素。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像,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如果教师按事先所设定的内容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起点。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就必须把握教学的真实起点。我们建议教师要从以下方面切入:

第一,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没有掌握的是哪些知识?

第二,哪些新知识学生自己能够自主学习?哪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通过对学情的了解,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很好地把握教学的起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突出教学的重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师事先对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不仅熟练地掌握了“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并且大多数学生对将要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有相当的了解。因此,把教学的起点定在让学生“写出一个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可能会出现不退位和退位减法两种情况,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

(二)关注个别差异,设计不同要求。

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要细心观察,并充分估计。要打破传统教学的“一刀切”教学观的束缚,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施教”。

1.设计课堂教学分层。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备课时要因人而异地设计教学环节,做到扬长避短、分类指导。课堂的提问,新旧知识的迁移,新知识的讲解等方面,都要针对学生差异,设计不同层次问题,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发展了思维,能力中等的学生产生了兴趣,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了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提高。

2.设计课堂练习分层。练习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技能转化为熟练活动的过程,是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练习。教师可针对本班学生的学习差异,设计三个层次练习,即: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引深练习。通过分层练习,使各类学生学有收获,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3.设计作业分层。布置作业是检查教学质量及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手段。作业的布置不应整齐划一,在掌握各层次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后,可分层设计。将作业分为A、B、C三组。A组为基础,B组为中等,C组为最佳。通过分层作业设计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落实新知,充满对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志趣的基础上备课,在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教案,才能备好课,进而上好课,达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境界,为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下载谈阅读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做批注笔记(写写帮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阅读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做批注笔记(写写帮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作文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收集素材

    作文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收集素材 摘 要:发现、整理、搜集以及提炼作文素材,向来是学生学习写作的重点和难点。而令教师感到最困难的也恰是如何指导学生搜集、使用作文素材的问......

    初中数学怎样做笔记

    初中数学怎样做笔记 1记住,所讲的知识要点儿(定义、定理、公理、常用辅助线做法等) 2将所记的知识点,全部背熟,一个字都不能差哦,知识点儿,可是将来做题的依据。然后试着将所记的......

    怎样指导学生演讲

    周全谋划显条理 精心服务出成果 ——怎样在短期时间里组织好“学生演讲活动” 目前,我校在综合实践培训活动中针对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参训学生所开展的“演讲活动”实践项目是......

    怎样指导学生写字

    怎样指导学生写字一、提高学生的写字兴趣 学生对写字感兴趣是写好字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当多鼓励学生,让他们感到写字是件很快乐的事情,这样学生才会议认真的态度去写好字。怎样......

    谈生物教学中对学生学法指导的体会

    谈生物教学中对学生学法指导的体会 摘要:教学是教育的规范下的,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一种教育活动。教学由教与学两个方面组成,其中,学既包括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教授下的学......

    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学法指导

    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主要指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运用的规则、方法和技巧,它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是认识策略在学习中的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批注方法的指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批注方法的指导 范瑞芬 一、何处批注 帮助学生找准与文本对话的“生长点”,学生的笔就会“力透纸背”,就会“点石成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生长点”大......

    怎样指导二年级学生写日记

    怎样指导二年级学生写日记 学生们到了二年级要写日记了,我在国庆节放假期间,我让同学们每天写篇日记,8天孩子们基本上都写了完了。开学后,我把他们的日记收上来看了看,其中有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