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浅谈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把全面从严治党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内容,把管党治党的对象,由关键少数扩展到全体党员,夯实了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政治基础。近年来,绝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单位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突出抓好改革创新、教育引导、健全制度、强化监督、深化效能、案件查办,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党风廉政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感到行政事业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以推动党风廉政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为保障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地政治保障。
一、新常态下,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挑战
1.坚定信心信念的挑战。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中的矛盾,导致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行政事业单位单位干部必须按照中央从严管党治党的要求,牢记宗旨意识,克服麻痹思想,着眼国内、国际形势,坚定理想信念,在各方面工作中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其他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坚定信心,永葆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正视党风廉政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带头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着力培养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扎实的工作筑牢反腐倡廉的“防火墙”,以有效的措施去除各种“病毒”,维护党的肌体健康;以优异的表现起好表率带头作用,引导全体党员干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营造清正和谐的社会环境,共同推动党的神圣事业不断前进。
2.加强能力建设的挑战。随着党员队伍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多身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关键领域。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单位担负着诸多工作职责,接触面多、行业面广,任务繁重和艰巨。这就要求质检干部首先要毫不放松自身的学习,及时总结提升工作经验教训,牢牢把握时代脉搏,以能力素质的提高来应对更多的复杂问题或局面,全面适应形势发展带来的挑战。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要对于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打招呼,尽到教育、提醒在先的责任。
3.坚持改革创新的挑战。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艰巨。反腐倡廉工作要从制度、方法、创新上进行改革深化,积极探索有益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思路,着力整合和发挥各种监督资源,形成反腐败斗争的强大合力。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预防为主”的方针,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广泛引导全体党员干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树立识大体、顾大局的胸怀,以维护民利、巩固党的执政根基为出发点,锐意改革,勤奋工作,共同营造风清气正、共谋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到位不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一岗双责”,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是关键。个别部门主要领导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不想抓,认为经济和业务工作是务实,党风廉政建设是务虚,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有的不真抓,出于自己小集团利益或觉得出力不讨好,只喊口号或只下文,被动应付了事;有的不会抓,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学习、不了解,对如何抓、怎么抓不去思考,将落实责任制与部门单位中心工作、业务工作割裂开来,没有融入到日常业务工作中去。
2.责任明确不够。部分部门单位没有立足单位、岗位实际进行责任分工,责任主体不明确,责任条款不够细,缺乏可操作性。制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过于“标准化”,千篇一律,不分级别、不分岗位,没有体现每个人、每个岗位应该履行什么责任、哪些问题上承担责任、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虽然层层签订,但对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没有实际作用,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3.日常监督不够。落实责任制主要是靠年初分解、年中督查、年终考核三个时段,没有建立经常性的督导、检查、提醒制度。党务、政务透明度不足,公开的程度和范围不够,造成群众有监督意愿却不了解情况。致使一些部门及其领导干部责任意识淡薄,只是上面布置的动手抓一下,检查的临时应付一次,考核的重视一会儿,对分管部门及其下属长期失管、失教、失察、失监。
4.考核奖惩不够。目前在责任制落实的考核上欠缺科学统一、能定性定量又方便操作的指标体系,对考核对象特别是领导班子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难以作出精确的评判,在责任考核实际操作中缺乏规范的程序和有效的依据,导致实行责任考核时普遍存在着好人主义和形式主义。同时,在考核结果的运用方面也存在责任制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的奖惩、选拔任用脱钩,存在履职好不好都一个样的现象。
5.责任追究不够。一方面,对出现党风廉政问题的单位或个人进行追究的执行主体不明确。因为没有明确规定,虽然知道出了问题,责任在谁头上,经常出现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造成责任追究案件无人管的局面。另一方面,对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界定比较模糊,责任追究往往取决于主要领导的态度和决心,受人的因素影响较大,容易出现遮盖捂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现象。
三、加强和改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对策与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统筹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
同样的,解决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创新发展的中的问题,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党风廉政建设,也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一是要解决好思想观念的问题,坚决破除思想桎梏,牢固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上的差距是最大差距,创新发展上的短板是最大短板,观念不创新,一切难创新,全面审视,自觉对标,着力破除党风廉政建设中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思想障碍,着力解决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突出问题,坚定地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实践创新。
二是要解决好标杆上的问题,坚决破除小富即安,牢固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党风廉政建设是质检改革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绝不能满足于“常规动作”的完成,要在全国发展中立标杆、找定位,突出解决根本上的问题和长效机制的建设问题,打出一套具有质检特色、解决质检根本的“自选动作”来。
三是要解决好对标看齐的问题,坚决破除按部就班,牢固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要按照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提出的指示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勇于拼搏、齐步共进,努力把潜在风险规避好,把有利的因素利用好。
四是解决好体制机制问题,坚决破除制度障碍,牢固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树立不改革就不能前进的理念,由被动“倒逼”转向主动选择,从“适应性”改革向“预见性”改革转变,真正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着力构建更有活力和效率的质检党风廉政建设新机制。
五是落实好“两个责任”,坚决破除畏首畏尾,牢固树立强烈的使命意识。敢于担当、敢于作为,对历史负责、对事业负责、对人民负责,真正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胆识体现在敢干事上,把能力展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落实在干成事上,坚定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具体讲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抓建设,落实两个“责任”,牵住“牛鼻子”。党的组织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当作分内之事、应尽之责,牢牢牵住主体责任这一“牛鼻子”,耕好“责任田”。对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要细化,班子里进一步明确班子、班长和其他成员履行主体责任的具体内容,实现责任具体化、清单化,落实到班子成员和每个部门,层层传导压力,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和“一岗双责”的职责。加强对机关党委、纪委的工作指导,明确工作重点和工作职责,完善工作机制,推进机关党委、纪委规范化建设和运作。解决好“抓什么”的问题,一要狠抓作风建设,把作风建设作为永恒课题,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二要狠抓纪律建设,切实执行党的各项纪律,敢抓敢管,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三要严惩腐败,坚决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势头。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重点是加强对党员、干部履行职责、行使权力以及作风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
2.抓结合,理清工作思路,用好“杀手锏”。党的政治纪律和规矩具有根本性、严肃性、统一性和引领性的“四性”特点,要把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规矩放在首位,深入开展纪律监督和教育,坚决做到“五个必须”。严明组织纪律和组织原则,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严格执行请示报告等组织制度、不断强化“四个服从”。严格执行工作纪律、财经纪律和生活纪律等各项纪律,对无组织、无纪律的问题和欺骗组织、对抗组织的行为坚决“零容忍”。要巩固“群教”活动的成果,深入落实八项规定,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建立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机制。开展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扭住领导干部这一重点,使他们思想上、作风上真正严起来、实起来。
3.抓落实,突出工作要点,打好“改革牌”。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是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部署的主要任务,质检机构同样面临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的问题,要认清方向、积极作为。围绕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研究进一步梳理领导班子、机关党委、机关纪委以及与地方党工委和纪工委之间的关系,明确工作职能、工作责任,找准定位,力求准确明晰不交叉。围绕单位的年度中心工作,找准工作定位,梳理工作任务,重点在创新管理和制度上下功夫,规范权力运行,形成依靠制度管人、管事、管财、管风险、管业务的监督体系。全面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进一步精简议事协调事项,把不该参与的工作交还给主责部门,切实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守法学法,增强学法、尊法、用法、守法意识,强化法治思维,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4.抓防范,强化干部管理,筑牢“防火墙”。始终以中央“八项规定”为戒尺,充分发挥制度的“防火墙”作用,从源头上防止领导干部发生违纪行为。要狠抓关键节点,紧盯重要时间节点,努力形成一套管权、管人、管事的规章制度,以及“三公经费”管理机制,从而规范权力在轨道上运行。要严把选人用人管人关,以对历史和干部负责的态度,开展好干部档案的核查工作,干部的“三龄两历一身份”经得起历史和群众的评判检验,防止带病提拔、带病上岗。要研判质检机构的权力运行机制,以风险分析扭住重点人群,加大对一线质检和重点、敏感岗位的监督,坚持抓早抓小、治病救人,对于党员干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置,及时开展信访调查、批评教育、诫勉谈话,防止小问题变成大问题。
5.抓教育,依托廉政文化,建好“铁队伍”。从三个方面入手巩固好、建设好、发展好廉政文化,筑牢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思想高地,建设一支“忠正实廉”的铁队伍。一是上下联动,联动的主体是领导、中层、群众三方,分别起着决策者、执行者、参与者的作用,联动的目标是营造风清、气正、团结、干事的氛围。只有上下一心,三方互动,才能使廉政观念深入人心,以“廉政文化”抵制“腐败文化”。二是多管齐下。突出“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氛围营造,把握重点、构筑阵地、筑牢防线、创新载体。结合纪律教育月,开展理想信念、党风党纪、廉洁自律教育,通过警示教育片、案例剖析等方式,引导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三是注重结合。坚持三个结合:与好干部标准,与行业文化,与业务建设相结合。明确“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标准,以“忠正实廉”要求党员干部,突出党员的先锋模范;培育践行质量精神,把廉政文化融入进质检的行业文化;作为提供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与服务的部门,把廉政文化贯穿进业务建设,避免廉政文化陷入空中楼阁的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党的建设新常态,就是通过全面落实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不断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全党同志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战线上的同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深入贯彻本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充分认识把握新常态的具体要求,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第二篇:医疗新常态下公立医院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卫生新常态下公立医院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摘要: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以及基本医疗保险接近全覆盖,作为医疗卫生事业主力军的公立医院也面临着新常态:人民群众健康意识提升门诊量加大、分级诊疗推广大病增多、基本医疗全覆盖收入下降、医疗市场进一步放开竞争加剧等,公立医院应该深刻认识形势发展新变化,调整内部结构适应新常态,加强合作增强新动力,统筹人力资源实现新发展。
一、卫生事业新常态
(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速
2009年,《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台,拉开了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的大幕。意见提出,从2015年到2020年,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将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
近年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加速。一是多层次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推开;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扩大试点城市范围;启动4省深化医改综合试点工作。二是优化医疗资源分配,进一步提升医疗资源利用率,大力推进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三是转变医院运行机制。实行医药分离,使医院的发展从过去的主要依靠卖药,转变为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技术水平来实现,杜绝盲目扩张。四是放开民营医院设立限制,由于民营医院起点高,经营机制和人才机制灵活,医疗质量标准高,护理及服务理念更为先进,使之具有了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分流了部分高端客户。
(二)基本医疗保险接近全覆盖
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制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构成。自建立以来,发展迅速,成效明显,覆盖人群不断扩大,参保人数稳步增长,基本达到了“ 病有所医”的政策初衷。
2013年,我国投保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达到5.71亿人,比上年末增加0.34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2.74亿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2.96亿人。全年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8248亿元,支出680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9%和 22.7%。全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新农合的农民达到8.02亿人,参合率为98.7%。全年共筹资2972.5亿元,人均筹资370.6元;支出2909.2亿元,补偿支出受益19.42亿人次。
二、公立医院发展面临新挑战
(一)人民群众健康意识提升,门诊量加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加上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普及健康知识的力度不断加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思也在不断提升。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人们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这就使人们既有去医院检查身体的意识,也有了去医院看病和住院的经济能力。
201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工作量达73.1亿人次,同比增加4.2亿人次,同比增长6.1%。其中,医院27.4亿人次(占37.5%),公立医院诊疗人次24.6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89.8%,同比增长7%,民营医院2.9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10.6%。医院医护人员平均每天负责诊疗7.3人次和住院2.6床日,公立医院医护人员工作量明显更重,日均担负诊疗7.6人次和住院2.7床日(见表1)。
数据来源:《2013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二)分级诊疗推广大病增多
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和健康需求的提升使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工作量大幅提升,医疗服务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但在不同的医院,这种矛盾表现的程度又不一样,主要表现为广大病患出于对公立医院的信任,不去基层医疗机构,一窝蜂地挤到公立医院,导致基层医疗机构“不看病”和公立医院“病全看”。为了进一步优化布局和结构,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在诊治危重急症和疑难病症、开展医学教育和科研、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分级诊疗模式就势在必行了。
2013年,公立医院医护工作人员担负的工作量还是远远高于民营医院的,特别是公立医院中的三级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是民营医院的148%,是一级医院的128%(见表2)。
数据来源:《2013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三)差异化医保报销政策导致收入下降
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工作量在逐年提升,但是由于为了确保分级诊疗的实施效果,各地都不同程度的实施了基层医疗机构倾斜政策,导致公立医院的收入不升反降。一是差异化的基本医疗报销制度,规定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政策进一步向基层倾斜,拉开不同级别定点医疗机构间的报销比例差距,使得公立医院的报销比例相对较低;二是推行门诊患者基层首诊制度,使得到公立医院就诊的一般都是治疗难度大、比较耗费医护人员精力和医疗资源的病例,公立医院收入下降。
2013年,医院次均门诊费用按当年价格比上年上涨7.2%,按可比价格上涨4.5%(注:201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6%);人均住院费用按当年价格比上年上涨6.6%,按可比价格上涨3.9%。但是由于医保政策的窗口指导作用,导致各级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费用涨幅不一。二级医院门诊费用上涨5.6%(当年价格,下同),涨幅较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低于三级医院0.4个百分点;二级医院住院费用上涨5.1%,高于三级医院0.3个百分点。
(四)民营医院发展迅猛加剧医疗行业竞争
相对于公立医院的公办性质,民营医院由于可以承担相对较少的社会责任,而具有更多的相对优势。一是更容易采用市场机制运作,使其能对针对价格不敏感的病患群体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比如民营医院没有那么多的患者,所以可以完善服务体系,改善服务流程,使医疗服务可以更精细化、人性化;二是实行市场化定价机制。民营医院在一些高新医疗技术项目和特需服务方面可以根据实际服务成本和市场供求情况自主定价灵活定价,市场化程度高,价格灵活,总体上低于非营利性医院。三是管理机制灵活。大多数民营医院所有权明晰,利益归属清楚,管理机制灵活,自主权力相对较大,绩效激励制度灵活,能够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因此,近年来,民营医院取得了长足进步,进一步加剧医疗市场的竞争,加大了公立医院的生存压力。2010年,我国共有民营医院7068个,2013年已经达到11313个,增长60%;2010年民营医院诊疗病患1.7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8.3%,2013年达到2.9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10.6%,市场占比提升2.3%;2010年,民营医院住院人数为800万人,占医院总数的8.4%,2013年达到1692万人,占医院总数的12.1%,市场占有率提升3.7%。
三、政策建议
(一)完善管理机制,积极推进内部改革
一是要深刻认识并积极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基本医疗全覆盖的新常态,主动适应患者就医需要,从而实现提升市场份额和发展质量的目的;二是要牢固树立质量至上的观念,向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通过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从而吸引全民医保格局下的患者群体。三是要改革医院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实行管办分开,医药分离,推进法人化治理结构,引入多中心治理机制。
(二)完善合作机制,构建分工科学的合作体系 分级诊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医保、医疗、医药的整体联动,需要运用财政、价格、管理等综合手段,还必须加快提升公立医院治疗大病、重病的能力和效率。建议公立医院一是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指导与合作,多采取“走出去”的策略,定期组织医生去基层医疗机构坐诊,将小病“消灭”在基层;二是加强与医学院、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对疑难杂症、群体性突发疾病的研究和防治,提升公立医院医护人员治疗大病的医术水平;三是通过托管、重组等方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加强与各级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疾病诊断、治疗,以及慢性病和健康管理、康复、保健、妇幼计划生育和疾病预防中的合作,强化与各专业医疗机构间的合作互补,从而能够集中精力治疗“大病”,提升医疗效率。
(三)完善财务机制,节流增效提升效益
一是加强财务建设,完善财务机制,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充分用好财政拨给公立医院的经费,加强医院硬软件建设,引入先进诊疗设备,引入高层次医护人才,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二是加强医保与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与沟通机制,合力实现为患者服务的目标。医疗机构与医保机构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即为参保患者治疗疾病,具备平等合作的基础,与医保机构构建谈判机制,确定双赢的医保支付制度和药品支付价格,主动适应医保政策对医院经济收入的影响,主动适应按病种付费、按人头支付和总额预算等多种定额预付方式。
(四)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
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相比,弱势在于机制,增强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完善绩效机制。一是合理编制医院岗位设臵方案,结合现有医护人员情况,科学规划医院医护人员的长期规划和短期需求;二是畅通专业技术岗位晋升通道,根据医护人员的职称、医德医风和医术水平进行聘用管理,竞聘上岗,能上能下;三是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对医院工作人员在医疗质量、医德医风、规章制度执行、工作业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四是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完善绩效工资的分配,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保障医务人员通过诚实的劳动和优质的服务获得合法的利益。
第三篇:新常态下党风廉政建设路径
新常态下党风廉政建设路径探讨
摘要
党风廉政建设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基层组织最接近人民群众,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状况关乎党的形象及基层政权基础。新常态下,提出构建党风廉政建设新常态的基本路径,构建科学的反腐倡廉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提高法治制度化水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教育以及丰富和创新宣传教育载体。
关键词:新常态;党风廉政建设;途径
引言
中国有着近8900万党员和440多万个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基数大、覆盖面广,广大党员、干部工作在第一线,是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力量,是党的基层事业的骨干。党的十九以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向全党发出“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新号召。这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表达,也是实现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必然选择,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进入新时代,该以怎样的精神面貌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本文做出了详细的探讨。
一、新常态下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新目标
党中央对反腐败斗争的开展是一个不断深化与判断的过程,有开始的腐败和反腐败所处的胶着状态,渐渐转变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的态势出现,再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这种推进状态一直持续到十九大,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的不断巩固发展,每一次新的表述都是反腐败实践成果的体现,更是反腐败力度的提升和反腐败强度的“加码”。这就表明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尽管已经形成,同时也得到了相应的巩固,但并不表明完全性的压倒性取得了胜利,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将“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作为新目标,其重点是透露出反腐败斗争所具备的政治决心。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目标是明确的,其战斗力度大,战期持久,不应持有差不多了、可以歇歇脚的态度,不可以出现初见成效就见好就收的想法。要彻底坚持实现从压倒性态势到压倒性胜利,不经要对切实的“巩固”措施进行实施,同时也要使这样一个良好态势长期保持下去,又要采取有效的“发展”措施,进一步消除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让这个良好态势尽早定型成压倒性格局。
(二)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新策略
党中央从制定和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破题,面对新时期的发展,对作风建设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进行了解决。十九大报告就指出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相关部门均要对其严肃对待,凡是出现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级行为,要坚决的进行纠正。坚持以上率下,认真贯彻并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继续整治“四风”问题,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这无疑进一步回应了民心、反映了民意。
应该说,执行八项规定和反“四风”使中国有了极大的变化,对党内政治生态起到有效的净化作用,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铺设出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但基于近年所查处的相关典型问题,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之所以对八项规定精神的违反频频出现,其关键点就是存在的特权思想。可以表明,不正之风形成的根源就是有特权思想在作怪,也是属于“四风”问题的根本。对于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反对与治理,这属于一场自我革命和净化的过程,既需要从宏观层面上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削减党员领导干部自身的权力规模,又需要从微观层面上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方式,杜绝党员领导干部对特殊利益的追求。
(三)党的纪律建设的心要求
十九大报告创新性地指出,要对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的建设给予全面的推进,将制度建设融入到这个过程中去,强化反腐败斗争,提升党的建设质量。由此就凸显出纪律建设的重要性,需要在“5+1”整体战略格局,将纪律建设融入其中。全面从严治党之所以“严”,就体现在纪律建设,划出党纪底线,使纪律成为管党治党的戒尺和党员的基本遵循。
根据十九大报告所体现出的思想与理论,对于纪律建设的推进,要将纪律教育和纪律执行形成整体性的统一,让党员、干部秉着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的态度,完全适应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的工作生活。在新常态下,纪律教育的开展需要体现出政治性与实效性,深入掌握党治理方针与实施政策,将纪律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形成党员干部的日常习惯。要将纪律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等相关内容进行结合,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提升教育的广泛性和有效性。要探索创新纪律教育的新形式和新方法,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纪律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手段,增强纪律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国家监察体制的新改革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对国家监察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将试点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进,从中央到地方的对监察委员会进行组建,与党的纪律检察机关联合出动,对全面铺盖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察进行实现。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对监察委员会职责相关权利分配,并实施相应的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十九大报告明确的提出,用留置将“两规”措施进行取代,就此表明对留置措施的职权来源,以及未来的应用方向进行确定,从操作层面上细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方案,体现了法治反腐的新时代特征。
基于对十九大精神的解读,已经明确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日程表,新的国家监察体制正在积极的制定,相信不久会在全国范围进行推行,并得以确立。在接下来的任务中,首要任务是制定出台国家监察法,并对相应的宪法进行修订,要在国家法律的基础上,对各级监察委员会的合法性以及相关的职权、职责和工作程序进行确定。与此相关,要修订与监察权力行使有关的程序法,保证监察权的合法运行,“手册式”地指导改革进行,并厘清与其他相关权力比如检察权、司法权、行政权等的界限。
二、新常态下党风廉政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构建科学的反腐倡廉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
科学的反腐倡廉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是影响反腐败成效的关键。反腐败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是反腐败斗争程序化的问题,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能够加快建设政治清明的总目标,提高反腐败工作运行效率。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适应了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需要。目前我国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败运行机制。首先,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立正确的反腐倡廉整体思路,做出适用我国反腐败形势的决策和工作部署,发挥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有效地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反对腐败。其次,反腐倡廉建设的推进还需要职能机构进行科学、高效的运行,不同机构承担各自责任,在反腐倡廉各项工作中,相对独立又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当前,我国廉政建设职能机构主要有: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政府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以及国家预防腐败局、人民政协、国家司法机关等其他有关部门和机构。此外,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反腐败斗争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要充分发挥社会与公众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
(二)提高法治制度化水平
科学的制度可以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的效率和效力,为此必须遵循腐败和反腐败的规律,对现有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就法治制度化建设而言,应着力于三个基本点,其一,要进一步加强国家廉政立法,特别是要逐步实现国家廉政立法由侧重制定新法向“改”转变。这样的做法正确处理了破与立的辩证关系。党的十九大要求我们,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做好“破”与“立”这两篇文章。其二,要更加注重法律法规制度的贯彻实施,彰显法规制度应有的权威性,加快反腐倡廉法治制度化进程。其三,法律法规制度的价值发挥的前提在于制度建设必须增强前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反腐倡廉制度制定的合理性,加快制度的法律化进程,充分发挥反腐倡廉制度的规范、教育、约束和惩戒功能。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教育
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是对党风廉政建设进行推进的主要工作之一,也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构建的重要成分。命令禁止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四大危险”,必须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及时的未自身的执政思补补钙,增加工作开展的价值,坚定理想信念。并从全局和战略的层面上,有效的控制执纪监督的四种形态,统筹规划、着力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监督工作,教育监督管理需是持久性的工作,将其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必抓工作,真正形成具有整体合力的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工作新格局。
党风廉政宣传教育不能“撒胡椒面”,要有重点与突出点的进行开展,抓好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根据党章和《廉洁自律准则》的道德准则,应时常自律慎独,巩固理想信念,不断提升自身的党性修养,从而对领导干部参加建设和发展进行积极的调动。党风廉政宣传教育不能没有目的性,要具有加强的针对性,坚持“三贴近”。党风廉政宣传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受教育者,基于受教育者所具备的特点,分层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进行开展,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改善教育载体、创新教育形式,切实增强党风廉政教育的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引导和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敬畏和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使全体党员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和道德标线。
(四)丰富和创新宣传教育载体
随着网络覆盖面的不断扩展,以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等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对群众的影响之深、动员力之强。通过互联网谈论的几个敏感性话题均有涉及党政、军事、干部,体现的不同政治立场、意识形态的博弈和较量加剧,社会思潮日趋多元化,呈现出复杂的网络舆论生态。因此,通过对“话廉”“任前廉考”“廉政微学习”等专栏的设置,采用文字、图片、漫画、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使用,对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信息动态进行及时的推送,接受群众的监督,加入特色做法、业务知识、服务指南、典型案例等内容,加大廉政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倡导基层党员干部通过网络自主学习、交流互动。同时利用电脑、手机等公众平台及时反映身边的“四风”问题,对民众的参与监督给予相应的引导与鼓励,开设多种民众举报渠道,对基层群众所反映出的问题和情况进行及时的收集与整理,通过搭建立体化、网络化、多样化的廉政文化建设平台,加大对基层党员干部的震慑力,树立守纪律、讲规矩的良好风气。
结语
基于十九大的从严治党,在全面向基层延伸的新常态下,党风廉政建设是党对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进行实现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党持之以恒地管党治党、营造良好从政环境的重要职责与义务,是重新锻造基层党内新气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陈雄.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理论贡献[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11):4-5.[2]温敬元.十九大报告对党的建设的重大新突破[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11):13-15.[3]李庚香.新时代党的执政基础的新变化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视角——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体会之二[J].领导科学,2017,(33):4-11.[4]张书林.改革开放以来的从严治党:思想演进与逻辑考量——基于党的十九大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的视阈[J].党政研究,2017,(06):1-9.[5]叶青.十九大经济发展思路的创新[J].党政研究,2017,(06):1-4.[6]陈甬军.决胜与追梦:十九大后的中国经济三重奏[J].党政研究,2017,(06):1-3.
第四篇:浅谈新常态下公安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对策研究
浅谈新常态下公安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 从公安部提出“金盾工程”至今,我国的公安信息化工作已开展十几年,信息化建设硕果累累,建设重点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到了数据深度应用的阶段。在犯罪信息化、社会管理数字化的新常态下,公安信息化能否适应社会变革需要、如何适应社会变革需要,对公安工作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这也正成为公安工作者探讨的新课题。
论文关键词 公安信息化 数字化 犯罪信息化 新常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快速变革,数字化成为了这一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数据”正在改变甚至颠覆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样历史背景下,犯罪信息化、社会管理数字化正成为一种新常态。
一、公安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化”一词最早出现于日本。1967年,日本科学技术与经济协会依照“工业化”概念,将“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向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且在产业结构中占优势地位的社会—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
我国的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首次对信息化做出了官方定义: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综合来看,信息化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二是信息化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
公安信息化则是信息化在公安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它是以国家信息化战略为依托,充分利用国家信息化资源、网络、技术产业、人力资源,将之利用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
从广义上理解,它是对公安技术装备、人员队伍、警务运行模式等各方面要素的整体化信息改造。既是技术上的升级,也是公安理念的更新。
从狭义上理解,公安信息化主要是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应用于公安工作实践的过程。通过技术装备现代化引导公安工作发展,使公安工作在社会治理和公务服务领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二、我国公安信息化的发展
我国的公安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以1998年公安部提出 “金盾工程”为标志,我国的公安信息化工作才逐步进入快车道。截止目前,我国的公安信息化工作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以“金盾工程”一期为主线的第一阶段和以“金盾工程”第二期为起点的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开展包括:公安基础通信设施和网络平台建设、公安工作信息化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公安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建设等一系列的全国性基础信息工程建设。
第二阶段着重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进行扩充、扩展、完善和提高,增加公安业务信息应用类型,拓展公安信息系统的应用深度和广度。这一阶段的公安信息化建设呈现出公安部主导,各地信息化建设遍地开花的局面。
目前,我国的公安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数字化成为新的时代特征,如何顺应时代要求,充分发挥现存海量数据的作用成为当前公安信息化工作的重点。
三、公安信息化的特点
(一)系统性
公安信息化系统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多因素的复杂的动态系统,任务一个要素的变动,都会引起整个系统的改变。纵向上来看,公安信息化涉及到警务工作模式、警务组织方式、警务工作流程、警务资源调配及警务装备更新等所有涉警工作。横幅向上来看,公安信息化涉及电信、金融、税务、工商等社会多层次、多领域。
(二)阶段性
美国学者诺兰曾将信息化划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不可逾越的。公安信息化的发展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应用系统开发,再到数据深度应用,每一个阶段工作的开展都是在前一阶段工作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的。
(三)持续性
公安信息化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动态管理和打击犯罪。随着技术进步,社会在不断变革,犯罪形式也在不断更新,公安信息化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公安信息化工作永无止境。
四、新常态下公安信息化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如何有效提升公安民警对公安信息化工作的整体认识水平
当前公安机关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公安民警社会发展趋势把握不准,对公安信息化工作认识存在不足。重建设、轻应用,重传统模式、轻新思维运用等现象广泛存在。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或是对公安信息化特征缺乏认识;或是缺乏战略性、全局性的眼光,进取心不强,主动性不足,工作热情不高;也或是局限于传统办案模式,创新精神不足;更有甚者为了政绩需要,重资金投入、重项目建设、轻应用管理,使公安信息化建设形式化、系统应用表面化、工作考核数字化。这些问题造成了很多公安信息化工作流于形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二)如何有效提高公安信息整合能力
在科技强警战略的指引下,我国的公安信息化建设成绩显著。公安部相关资料显示,全国32个省级公安厅局、478个市局、3361个分县局和7万多个基层所队都已经接入公安信息网,基层所队接入网覆盖率达到99%,每百名民警平均拥有联网计算机比例近100%。同时,在全国公安机关当中已经建立并运行了刑侦综合、在逃人员、禁毒、反恐等各类信息系统100多种、7000多个,存储的各类基础数据总量达数百亿条。如此海量的信息资源,或是由于“部门利益”观念作祟,或是因为系统设计的技术缺陷,二次开发利用难度极大。如何克服这些障碍,提高信息整合能力,是当前公安信息化工作面临的新难题。
(三)如何更好的适应犯罪发展新趋势
通讯、计算机网络、电子支付等技术在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为犯罪提供了更广阔的环境、更便利的条件,犯罪形式有了很大变化。跨境电信诈骗案、跨国贩毒案、网络赌博案等新型犯罪案件不断出现,作案手段日趋隐蔽,具有跨地区协同作案、智能化等新特征,案件侦破难度日益加大。同时,新媒体也让案件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案件的破坏力、社会影响力成倍扩大。如何适应这种犯罪信息化的新常态成为公安信息化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如何建立适应新常态的技术人才运用和管理模式
公安信息化关键在技术现代化。技术离不开人才。在公安工作中,专业技术人才一方面可以引导公安信息化工作,使公安信息化工作更具有前瞻性;另一方面有助于新技术更快更好的应用于公安工作实践。但现实中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信息技术人才极其缺乏,诸如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人才更是少见。公安机关在人员录用过程中仍较偏向于传统公安专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选用,他们在公安业务中的定位及相关专门管理机制仍缺乏清晰规划。
(五)如何加强新常态下情报研判能力,发挥公安信息化工作效能
以情报为导向的警务模式是当前警务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该模式以信息化基础,具有提高警务效能、实现精确化打击等优势。虽然这一警务模式引入多年,但实际运用效果不尽如人意。许多公安机关的情报研判仅限于情况通报、数据交流等基本功能,严重制约了公安信息化工作效能的发挥。
(六)如何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公安信息化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是新常态下中央对政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公安信息化工作也应顺应这一发展趋势,重视社会资源在公安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我国的公安信息化建设已经从政府主导建设模式逐步过渡到了社会主导建设模式。如何有效引导社会资源理解公安工作需要,服务于公安信息化建设成为下一阶段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五、对下一步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更加重视数据的作用
数据处于信息社会的核心。所有应用系统的开发也都围绕着数据的综合利用展开。因此,在公安信息化建设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数据的作用。一要加强公安信息系统规划引导,提高数据标准化程度,提升数据可复用性。二要充分利用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提升数据利用效能。
(二)更加重视公安院校的作用
公安院校在公安体制改革中担当着探索者、引领者。充分发挥公安院校的优势,对公安信息化工作有着重要意义。一是公安院校集中了大量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能为公安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二是公安院校所具有的公安属性,使公安院校相对于一般社会研发机构更加熟悉公安业务需求,能为公安信息化工作提供更好的指引。
(三)在保密原则下,更加重视市场化合作
市场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工具。为了实现动态管理和打击犯罪,公安信息化建设必需紧盯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只依靠公安机关自身力量显然难以完成这一任务。市场化手段为公安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极好的解决途径。重视市场化合作对公安信息化工作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Seedling0.51seriesmicrocontrollerdesignexamples[M].Beijing:Bei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Press,2003[2]ZhangYi,andsoon.MCS-51singlechipmicrocomputerandthedesign[M].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Press,2000.[1]buildingran [3]WuKuanming.MCUperipheraldevicespracticalmanual,datatransmissioninterfacedevice[M].Beijing:Bei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Press,1998.HuHancai[4].SCMprincipleandinterfacetechnology[M].Beijing:TsinghuaUniversitypress,1996 [5]metropolis.BasedonDS18B20thegreenhousetemperaturedetectionalarmsystem[J].JournalofLiaoningTechnic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2012,14(2)91-92107.[6]NationalInstrumentsCorporation[M].CodeInter-faceReferenceManua11998.[7]MaYunfeng,ChenZifu,DanielWellingtondw.zstime.comLiPeiquan.DigitaltemperaturesensorDS18B20principleandapplication[J].Electroniccomponentsused,2002,2(1):23-25.[8]GanYong,Chunsong.ApplicationofDS18B20digitaltemperaturesensorinmultipointtemperaturemeasurementsystem[J].JournalofHe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2001,35(4):392393 ZhaoJianlin[9].Henanscienceandtechnologydesignandimplementationof[J].smalltemperaturealarm:thefirsthalfof2012(17)59-60 [10]weargood0.51microcontrollerClanguageprogramdesignexamplesoffine[M].Beijing:PublishingHouseofelectronicsindustry,2006.[11]JIEhamodel-basedsoundlocalizationsystemanditsapplicationrobotnavigation[J].Roboticsandautonomoussystems,1999:34~38.[12]LiQuanli,WeiFengZhong,XuJunedited.Singlechipmicrocomputerprincipleandapplication[M].TsinghuaUniversityPress,2006[13]YeJing.BasedonSCMtemperaturecontrolsystemdesign[D].TianjinUniversityoftechnology,2008[14]HuShousong.Automaticcontrolprinciple[M],Beijing:SciencePress,2007 [15]YanZhihao.BasedonDS18B20microcontrollertemperaturealarmsystem[J].ChinaScienceandTechnologyExpo2013(30)180-180[16]ZhaoDe'anetc..Principleandapplicationofsinglechipmicrocomputer(SecondEdition)[M].Mechanicalindustrypress2009.4
第五篇:浅谈“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
浅谈“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在“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内涵已发生改变:经济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要素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能否主动适应新常态,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健康高效运行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内部控制 审计 行政事业单位
目前我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在“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内涵已发生改变:经济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要素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能否主动适应新常态,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健康高效运行具有现实意义。
为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财政部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规范》不仅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是为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一、内部控制审计的内涵与作用
内部控制审计可以作为独立的审计项目组织实施,用以完善内部控制,同时也可以作为实施其他审计项目的一个程序或方法。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实现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符合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测试和评价。因此内部控制拥有和其他审计类型相同的地位;内部控制审计对于内部控制系统也可以实现自我完善,是内部控制得以彻底执行的不可缺少的机制。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审计人员可以确定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可信赖度,有利于从薄弱环节入手,有效而迅速地明确审计重点和方向,既保证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又减少了审计工作量
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发现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合理、有效。审计工作不仅要揭露经济活动中的问题,还要在内控制度中找出产生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使被审计单位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堵塞漏洞,有利于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做到防查结合,以防为主,达到抓标治本的目的。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现状与难点
(1)内部控制审计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有偏差,将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划上了等号。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是按照财政相应的要求编制预算,按预算取得资金和按预算用途使用资金,因此对于内部控制及审计工作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觉得内部控制体系可有可无,因而认为不需要再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
(2)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未能完善审计机构建设,大部分单位内审机构设置基本现状为:少数主管部门设立了相对独立的内审机构;多数主管部门虽然设立了内审机构,却未配备相应的审计工作人员;或者审计工作人员为财务会计兼职,还有部分主管部门虽然配备了专业审计人员,但是却没有设立独立审计机构。因此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基本也就不复存在了。而其带来的影响则是内审部门不被真正接纳,缺乏 重视,乃至合并到其他部门或取消,导致无法全面开展职责范围内的工作,难以发挥内审效用,导致审计工作举步维艰。
(3)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专业性要求很高,因此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审计工作的成效。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公共财政体制系列法规修订出台,如全国人大修订通过的新《预算法》。这些使得内部控制审计内容越来越复杂,这些变化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内部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完备的审计、财务知识,还需要融会贯通,对于经济学以外的学科同样也要有基本的认识。另外在人员数量上内审人员仍比较匮乏,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在结构层面上,则缺乏新鲜血液;在能力层面,多数内审人员是由财务或纪检人员转任、兼任,对内审工作无法完全胜任。虽然部分审计人员确实掌握了一定的审计知识,但由于缺乏实战经验,不具备足够的胜任能力。还有的内审人员工作热情不足,知识更新缓慢,专业受训缺乏,工作规范及职业道德存在盲点,使得内审队伍不稳定,工作质量不高,工作力度较弱,因此也增加了审计风险。
(4)审计监督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过来又要对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制约,而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又与内部控制主管后勤部门机构平级,这种尴尬地位,导致审计监督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另外,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中领导说了算的现象相对普遍,审计人员易 受“长官意志”影响,失去其独立判断,特别是当单位领导参与相关违法违纪活动时,内部控制审计难以真正做到独立客观。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应对措施
习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一定意义上,搞好内部控制审计,对于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提高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认识
内部控制审计,须与加强内部经济监督管理相联系,其职能无法削弱,只能强化。因此亟需提高其认知度,通过政府审计、行政发文、信息宣传等媒介,提升单位领导、职工以及内审工作人员对内审工作的正确认识。认识提高,进而拓宽内审道路。更好地发挥审计服务职能,为部门及单位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内审机构及人员的自身认识也要相应提高,创新造就进步,因而要想在内审工作中再上新台阶,获取新突破,就要求以正确视角来看待内审工作,积极探索审计新思路,创新审计新方法。因此,内审需要跳出传统的查错纠弊圈子,调整内审视角,向延伸审计、绩效审计、经责审计、专项审计等转移目标。做到真实、合规与效益并举,使内审工作更具科学性、规范性,使内审监督职能在更高水平上得以发挥。
(2)完善机构设置及制度建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由于审计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重要地位,因此需提高内审部门自身的绝对独立性以及同其他职能部门的相对独立性,与财务、法规、监察部门分离开来单独分设。内审机构应由本单位主要领导直接 负责,并对其报告工作;保障内审机构与其他部门不存在任何隶属关系,单独行使内审职能。
根据国家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发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相关制度,从而为内部控制审计提供法律保障。比如可以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的制订,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力和义务。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机构必须循序国家的审计法律法规以及内部审计规章制度,按照内审规范所规定的操作流程、工作方法及内容展开审计工作,实现审计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
审计人员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审计工作的核心动力,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审计质量的高低及风险大小,因此强化内审人员的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对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具有决定性意义。根据内审工作的目标和要求,内审人员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完备的专业技能,熟知各类不同性质单位的经济活动,并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及高素养的职业判断力。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大投入,采取多样的形式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比如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引入竞争机制等。另外通过加强思想工作、开展理论实务研讨及总结实践经验等方式加强内审队伍的思想及业务建设,使内审人员在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及工作能力上得到不断提高,以适应新常态下对行政事业单位内审工作的更高要求。
5(4)对内部控制审计方法进行创新
内审机构须不断改进工作手段,创新工作方法,明确工作思路,提高审计质量。不能单纯地进行事后审计,应将眼光放长远,视角往前推,将工作重点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转移。将监督关口向前推,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应将微观与宏观审计相结合,在对具体项目进行审计后再综合分析,挖掘出其中蕴含的共性问题,查找出原因,并针对其提出有建设性、可操作性强的解决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及上级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不仅治标还要治本,对发现的问题既要处理好,还要从深层次分析原因使其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的普及,积极引入现代化的审计技术,更新审计方法也是大势所趋。例如,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审计软件,云端技术等,使审计工作中繁琐的数据采集、计算、筛选、排序以及分析判断简单化,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大幅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及质量,提升审计工作的科学性、权威性。
四、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行政事业单位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仍面临许多问题,因此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将势在必行。只有积极适应新常态,才能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2]张建虹 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 2009 财经界 [3]余维平论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审计 2014 内控与审计 051185581823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