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到教育的起点反观当前的教师角色
回到教育的原点反观当前的教师角色
身为教师,我们应该对教育的目的与意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因为一旦我们忘记自己的使命,卸掉自身的责任感,我们的教育行为就会随意、没有前瞻性。乌申斯基认为:“教师个人的榜样,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一种非常有益的阳光。”从中可见教育者的个体行为与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的巨大影响力。那么让我们回到教育的原点审视、反观我们当前的角色。
首先,让我们回归教育的初衷:到底要培养怎样的学生?现代教育理念倡导的是重视“人”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使我们的学生不仅学有所长,而且也要有丰富的心灵世界、健康的体魄、坚强的品格、艺术的情操,更重要是努力培养我们的学生在以后的人生中有力能获得持久的幸福感。言传不如身教,如今我们的一言一行是否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呢?
接下来,审视一下我们每天的生活:每天教师早早来到学校,看着学生打扫卫生,督促学生上早自习,忙着备课,紧锣密鼓的批试卷、查作业,然后上课,看着学生跑操,中午班主任看着学生吃饭,任课老师监督学生上午读,之后,检查学生的午休状况。趁学生休息时间我们继续备课、批作业,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接着,拖着疲惫的身子继续上课,下午放学后,还有一部分老师要看晚自习。通过细数我们的日常行为,我们不妨将教师的角色进行定位:
角色一:无私的奉献者。教师的兢兢业业,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启示着学生无论学习还是走上工作岗位都要勤勤勉勉,努力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价值。老师的身教感动着学生,所以很多演讲稿里学生都会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赞美老师。但是无私奉献者的背后也有很多的隐忧:这种拼命三郎的教师形象是否促成了当前源源不断的高考复读大军?对于现代人们因为工作导致的身体亚健康甚至是“过劳死”有没有潜在的影响?教师应该具有奉献的精神,但是凡事有度,超出度的法则去谈无私,便具有极大的功利性。老师们每天尽职尽责,反过来却告诫自己的学生:当老师太累,以后干什么也别当老师。其中的讽刺意味使“无私奉献者”这一角色大打折扣!
角色二:其它角色的缺席者。教师是教育工作者在学校里的角色,除此之外,他们在家里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妻,上有老,下有小。然而当前教育行业中仍然奉行的“舍小家,顾大家”的观念淡化了教师在家庭中妻子、母亲、女儿等等的角色,教师是主角,其它的都是配角。经常有很多老师在回答学生时说:我承认自己是一个好老师,但不是一个好妈妈。许多报告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的演讲稿提到教师为了批改作业,提高毕业班学生的成绩,无暇顾及自己两三岁的孩子或者年迈的老母亲。我们干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使我们的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有能力获得持久的幸福感,那么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反观我们自身是否拥有?当我们横下心来把弱小的孩子放到父母家里,一周才去看他一次,反复看到孩子渴望妈妈的眼神时,我们幸福吗?我们借学校事务繁忙,把久病缠身的老父亲扔给姊妹们照顾,当我们看到老人像一块朽木一样瘦骨嶙峋的躺在病床上时,我们忍心匆匆离开吗?除了父母之外,等到孩子走向社会,陪伴学生最长的是老师,长期以往,老师给学生造成的“其他角色缺席者”印象根深蒂固,内化为一种理念就是为了成就自身,必须要心无旁骛,亲情、爱情、友情可以列为其次。一个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用薄情寡义做基石,当他有一天成就自身的荣誉时,他会由衷的感到幸福吗?他的这种快乐会持久吗?现在很多在大学多少男男女女,在校园里情深意重,而到毕业时却劳燕分飞?因为从孩提时,老师一言一行已经启发着他一个人的事业比什么都重要。而一个人心灵干瘪,情感体验缺失的人成就越高,有时社会危害性越大,现在高智商犯罪已经屡见不鲜。一个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成为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以后学校每进来一名新教师,他都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看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所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只有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与算的能力才具有价值。”人性舒展的教师不仅爱学生,还要爱父母,爱孩子,爱朋友,这样的爱才圆润,不偏执。上初中的时候,我们一位英语老师,她家就住在学校家属院里,每到中午和下午放学以后,她经常抱着自己幼小的女儿到校园里,来到池塘边,把女儿嫩嫩的小手轻轻放入水中,任凭她的小手丫在水中滑动......这一幕很多年还会时常在我眼前浮动,温暖着我的心灵。这位老师教学成绩也很突出,她认真的老师角色加上温柔的母亲角色,让我们感受到其实这个世界可以美得丰富,爱得全面。
角色三:不爱运动,健康体魄缺乏者。一个人想要精神饱满,必须拥有健康的体魄,而健康的体魄源于对运动的喜爱以及长期不断的体育锻炼。一位气色红润,精神抖擞的老师,易于调动起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变得更加积极、阳光。而一位经常显露出疲惫神色的老师,容易给人造成消极的心理暗示,从而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而现在各个学校,老师中积极利用课余时间锻炼的人,少之又少,男教师做的稍微好些,有时会聚在一起打个篮球,但女教师中积极利用课余时间锻炼身体的,可谓凤毛麟角。有一调查曾显示,在学校里男教师的受欢迎程度要略高于女教师,我觉得这与男教师喜欢运动有一定的关系,学生都喜欢玩,当他们跟老师在一起打球、游戏时,心理上就会贴近这些老师。再就是,爱好运动的人大都拥有健康的体魄,而这种气魄带到课堂,老师激情澎湃,挥洒自如,学生深受感染,情绪高涨。经常会听老师说:本来周末打算出去玩一下,结果忙了一周累的浑身不想动弹。我们的身体不是铁做的,繁重的工作,需要我们拥有健康的体力来支撑。毛泽东、邓小平、老布什等等这些政界名人之所以能够指点江山、日理万机,跟他们酷爱体育运动,拥有健朗的体格是分不开地。所以为了我们的身体,为了更好的工作,为了在学生中树立一种健康、积极的形象,为了我们从此更好的生活,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加强锻炼,不断舒活我们的生命气息。
通过反观我们自身的行为,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还有很多。教育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为人一天师,我们的一言一行就可能对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们也要尽量成为那种人;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幸福、快乐,我们也应该使自己变得幸福、快乐。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师的压力大,工作繁忙,老师无暇顾及家人,没有时间锻炼身体也是形势所逼。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提高工作的效率,努力抽出业余的时间来享受生活,感受温情,走进大自然,让阳光绿叶沐浴心灵,让强健的体魄激励人生,让我们的灵魂更加丰满,让我们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形象更加健康。此外,作为教育制度的制定者,也应该深入一线,观察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真实的生存状态,从而制定出更具前瞻性、更富人性化的教育策略,因为唯有人性化的教育机制,才能培养出具有人性的学生。为了学生,为了我们共同的明天,让我们更智慧的审视当下的状态,不断完善自我,快乐着、运动着,幸福着!
第二篇:起点(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