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应重视道德典范效应

时间:2019-05-13 05:4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校德育应重视道德典范效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校德育应重视道德典范效应》。

第一篇:学校德育应重视道德典范效应

学校德育应重视道德典范效应

鲁云珍

内容提要:纵观学校的德育现状,有识之士都会为一些学生的未来担忧,都会感到学校育人任务的艰巨。社会上丛出不穷的道德典范,其光辉事迹令国人感动,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资源。本文阐发了笔者对于道德典范与学校德育建立联系的点滴构想。

关键词:人生观 价值观 道德典范 学校德育

2014年2月15日的央视《今日说法》栏目报道了题为《迷途的羔羊》的案例,介绍的是湖南武冈市的两名高二学生刘启智和付振立,在2013年的8月份,10天之内杀害7人,抢劫现金3900元,分别被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骇人案件。被他们杀害的7人有老人有儿童,有的被害人还向他们苦苦求饶,也没能唤醒他们丝毫的恻隐之心。在看守所里,他们陈述当时杀人的感觉像是在玩游戏,他们常玩的游戏有《魔域》、《传奇》,《魔兽争霸》、《起凡三国》、《英雄联盟》等,其中充满暴力场景。刘启智个子小,在被别的孩子欺负的时候,他从来不敢反抗,然而在游戏中,他却是强胜的霸主,能够打败很多人,所以,他不愿意走出网吧,他想永远生活在游戏的世界里。他们说在什么书上看到过这样的话,做事情其实过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结果,做大事必须心狠手辣。追逐两个孩子成长和受教育的过程,实在是发人深省。他们的父亲都忙于生意,孩子的教育都由母亲负责。其中一个母亲说:“因为我没有读过多少书,我就希望我的儿子多读一点书,希望他将来能有出息一点。我对儿子的教育没有大道理可讲,我的教育方式就是打。”而孩子却偏偏不喜欢念书,也不喜欢写作业,喜欢玩,幻想能有神话传说中的法术,一变就可以把作业写好了。这两个孩子都是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沉溺于网络游戏,他们说,因为贪玩游戏,“在家被妈妈打,在学校被老师打。老师也骂我,还让我下跪。打一次能好两天,过两天就不管用了。”看到这样的教育案例,相信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会扼腕痛心。教育始于家庭,不称职的家长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教育缺失造成的,今天缺失的教育,又会造成明天不称职 1 的家长,教育的失败不仅葬送了学生本人的幸福人生,还给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就在我们周围,频频出现有的学生在学校打架后,回家叫来家长再打同学的不良事件。社会转型期的学校德育固然有多重困难,但是,担当育人重任,必须攻坚克难。央视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的颁奖仪式,引发了笔者关于道德典范之光烛照学校德育的可行性思考。道德典范彰显报效祖国的民族大义

“中国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30多年对家人守口如瓶保守国家机密,他用自己整个一生来实现对国家的誓言,让人们知道了他的承诺比山重,比海深。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他的颁奖词是:“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三十载赫赫而无名,花甲年不弃使命,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离不开价值观的熔铸。受社会大潮的影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庸俗现实主义在师生中都有存在。比如,一些教师热衷于搞家教,不愿上讲台,不想坐冷板凳。而一些学生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对学业、兴趣、理想等避而远之。在一些学校,问问同学们每晚的“卧谈会’都聊些什么,看看同学们课外读物都读些什么,就会知道,一股低俗、粗卑的思潮正暗流汹涌。为了正本清源,教育需增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分量和内容,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滋养。人生观和世界观,决定人对整个人生意义和世界价值的基本看法,包括真善美、人与自然、人性与社会性、公平的准则、道德的底线,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本源性的,牵涉到对人生社会的基本态度。对这些本源性问题的探讨与摸索,会引导价值观的确立,决定人生追求及思想行为模式。引导学生学习黄旭华的献身精神,正确认识个人与世界、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从思想深处拔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根子,让个人前途个人理想服从国家强胜、民族复兴的需要,重塑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是我们教育的成功之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根本保障。道德典范昭示职业创新的顽强毅力

“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35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他让我们看到坚持的力量。1978年,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现了3株花期长,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将其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继而想到改良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吃油难的问题。这期间,他们克服了知识不足、仪器匮乏、资金短缺、乡邻嘲笑等多种困难,甚至是由于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而遭当地部门罚款、拘留的打击。感动中国给沈克泉、沈昌健的颁奖词: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当前,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基本动力, 就创造性的人格品质而言,好奇心(即喜欢探究未知的事物)、冒险性(即敢于探究结果未知的事物)、挑战性(即藐视困难、迎难而上)非常重要。像上述那两个沦落为杀人犯的学生,如果教育得当,成为个性突出的创新人才也未为可知。他们沉溺于网吧的时候可以几天几夜不休不眠,因为玩游戏是他们喜欢做的事情;游戏能达到一百多级,不可谓不聪明;举刀杀人确实是凶残至极,不可谓不勇敢。只是,他们的智力、毅力和勇气都用错了地方。智力就像矿藏,再丰富的矿藏开发不出来或者开发不力,都是无济于事的;同理,再高的智力如果不能运用于创造新产品、提出新观念的活动中,也是毫无用处的。一块良田,如果想避免野草疯长,就应该让禾苗茁长。在这方面,学校德育应如何作为呢?

在教学上,首先要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美国心理学家阿曼贝尔发现,为了获得良好的外部评价或奖赏而努力工作的人很难表现出高度的创造性,而那些由内部动机或个人兴趣推动的人往往更容易发挥高度的创造性。这就是著名的“内部动机假说”。其次,要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新加坡学者Ng Aik Kwang总结指出,创造性课堂通常能让学生拥有足够的安全感,让他们认为自己不会受到威胁和惩罚;在这种课堂上,学生受内在动机(兴趣)而不是外在动机(为获得外在的奖赏或表扬而行动)的驱动,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意志自由的人,而不是受控制的人,认为自己是自主的学习者,而不是 3

盲从者。在学习评价上,坚持“诚”和“真”的价值观,摒弃那种“成者王,败者寇”的片面评价方式,即既重结果,也重过程,守护学生学习兴趣的维持和发展,促成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

在坚持适当的规范或守则的前提下,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从人类历史上看,每当某种统一的社会规范或价值体系松动的时候,人们的创造性就会迸发出来。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很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哲学家,就是一个例证。我们除了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之外,还要重视学生学业之外的才能或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除了学校普遍重视的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还存在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空间智能、自然智能等多种智能形式。一个学生可能在某一种智能上占优势,也可能同时拥有多种智能潜能。因此,学校应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使之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遗憾的是,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校在“高考”指挥棒下,仍然把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作为培养的重点。而其他类型的智能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学校应改革对师生的评价机制,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理念评价师生,把“减负”落到实处,让学生有十分充裕课余时间去自由地选择和阅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参加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美国的教育不让一个学生落后,英国人说每个孩子都重要,我们也常说为了一切学生,如果我们真正能创造出适合每个孩子成长的环境,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学生们就会对学校抱有十分积极的情感,从而健康地成长。道德典范引领奉献社会的魅力人生

秋兰为佩——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胡佩兰,退休后连续坐诊20年,坚持每周出诊6天的胡佩兰医生,98岁依然坚持在岗位上,她让每个人心生钦佩。2014年1月18日,胡佩兰所在的医院里,荆护士说:“我到这里时间不长,但是胡大妈每周雷打不动坐诊六天还是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光在家里不中啊,不做一点贡献,那咋能中,人活着不能对别人没一点用。现在能干多少干多少,大事干不了就干点小事。”在接受大河网专访时胡佩兰说自己愿意坐诊,病人喜欢来,“都高兴”。2014年1月22日5时30分,风雨无阻的“百岁仁医”走了,她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病人看完了,回家吧”。感动中国给胡佩兰的

颁奖词: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中国现代新儒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分为四个境界:第一境是天然的“自然境界”,此境界之人以本我为中心,以本能的生物形式存在,他的存在对他人和社会没有实际意义;第二境是讲求实际的“功利境界”,此境界之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取舍,他的存在和作为,对自身有着实际意义,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也是相对于自我意义而言;第三境是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此境界之人的一切存在和作为,皆以他人和社会为中心,对社会伦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第四境是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此境界之人的一切存在和作为,以大自然和宇宙为中心,对宇宙万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冯友兰称第三境界即道德的人为贤的人,因为他们“尽职尽伦”,自我能服从社会的需要、道德的需要和伦理的需要,自我以行义为目的,行侠仗义,惩恶扬善,我的所作所为应是道德的组成部分,此时的自我与道德的关系,就好象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地球的自转是紧紧围绕太阳的公转的,如果没有公转,那么自转也就失去了意义。

美国家喻户晓的黑人领袖、前国务卿科林·鲍威尔说:“我喜欢看人认真工作的样子,要努力不懈。”他在《我赢定了》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述:几年前,晚间新闻报道了一名清洁工的趣闻。这名清洁工应该住在费城,他是个黑人,每天都用老式的方式扫大街,推着两轮垃圾车、挥舞着毛鬃扫帚干活儿。他跟妻子和7个孩子住在一间普通公寓里,他家庭温馨,并对孩子们充满了期望。他很喜欢他的工作,很享受用这种方式服务社会。他人生中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能够开上带着圆形电刷的垃圾清扫车。最终他如愿以偿,开上了垃圾清扫车,他的妻子和孩子都为他感到骄傲,电视台也跟随清扫车对他进行了采访,拍下了他满意的微笑。他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在干什么。一段寻常的晚间新闻,几年后鲍威尔还念念不忘,他说自己经常在“脑海里都会像放电影一样回忆起这个片段。”其实他感动于平凡人对待自己工作的真诚、满足的态度。一位留学加拿大的中国学生说,对那里的教育而言,“你长大以后想要做什么?”“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的答案被视为比分数重要得多的事,他们的学生有属于自己 5 的个性规划,而在我们身边,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所有学生都只有一个规划,即考出高的分数,等到分数出来,上了大学,一位大一的学生抱怨:进大学第一堂课,竟然是“就业办”的老师给上的,讲的就是如何准备找工作。这个同学说,在中学被高考逼得喘不过气来,好容易上了大学,马上又有就业的压力!实用实利的气氛笼罩校园,也就迷失了教育方向。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价值的生活?百岁老人胡佩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信念给了世人最好的回答,她的事迹也应成为学校德育珍贵的教材。学校首先要在课堂上进行公民意识教育,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公民意识的理解和感悟,并能将公民意识运用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去。其次,加大社会实践的力度。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是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学校民主事物的参与等,实践活动不仅能在内容上引导学生体验公民意识,还可以使学生感悟到个体服务他人和社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的福祉。引入道德典范案例和不良事件案例,使学生反思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做什么样的人,应该度过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典范传递守护亲情的生死大爱

寸草春晖——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姚厚芝。跟时间赛跑的母亲姚厚芝,只是想尽自己所能多给孩子留点什么。她让我们再次为母爱所感动。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红土村村民姚厚芝,被查出乳腺肿瘤后,因为高额的手术费用而放弃手术治疗,选择了“药疗”,几年后病情没有丝毫好转。为了在身后能给两个孩子准备点读书求学的费用,她带病每天绣十字绣长达17个小时。2012年7月,经过3年零5个月的昼夜追赶,一幅共需127万针才能刺制而成的《清明上河图》终于落针。第一幅十字绣完工后,姚厚芝又买回了一幅长22米、宽0.85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幅刺绣的难度、时间和价钱是第一幅的好几倍,她希望老天能再给她3年时间,让她完成这个心愿。感动中国给姚厚芝的颁奖词:病压垮了身体,但不能摧毁母爱。草根母亲呕心沥血,为孩子缝补梦想,而深厚的爱,更铺就孩子精神的未来。你穿针引线,日夜不停,请上天给你多一些时间,让你把美好的愿望,织进这春天的图景。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的道德面貌、道德修养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在传统的家庭伦理中,亲子伦理是最基本的伦理关系,亲子关系的道德规范,在父母为慈,在子女为孝。学生时代的青少年,重要的伦理道德就是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孔子及其弟子无不推重孝德。“子日:‘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肃而治’。”孔子的意思是说,孝是天下常道,地之正义,老百姓的行为准则。老百姓以此为法则,以天为则,凭地之利,来顺应天下。这样做,其教化不待整肃而自然可成,其国政不待严法而自然可治。他还说:“夫孝,德之本也,而教之所由生也。”把孝看成是道德和人伦教化的根本。曾子则认为孝德统摄涵盖了其他所有的道德,是人类社会始终遵守的大德,“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孟子也非常重视孝道,他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并且把孝道与人自身内在的道德情感相联系,他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所以,学校德育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

首先,学校要经常召开家长会,教给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应对学生中可能存在的争端的途径;通报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对家长配合学校教育提出要求。在学校里学生要受到绝对的尊重,在客观上构成一种尊重和保护儿童和未成年人的普遍的社会文化氛围。其次,不断利用主题班会大力宣传古今中外尊老奉老、抚幼教幼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回顾父母养育自己、爱抚自己、对自己殷殷期盼的细节情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来龙去脉,知道自己的生命寄托着家长无限的爱抚与期冀,进而教育学生爱自己、爱父母,进而爱社会上的其他公民的良好品德和长足的发展内驱力。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从人的成长来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样比知识获取更加重要。新世纪以来,公民道德教育备受党和政府的重视,道德典范是理想人格化身和道德选择楷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道德典范就是模范地践履这种价值观并在此过程中表现出崇高的道德境界的人。在当 7

前社会转型期,越是价值多元化就越需要主流价值观的坚持和引领,代表主流价值导向的典范效应就要愈加彰显。其示范性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其意义不言而喻。当今时代媒体如此发达,而社会上道德典范如雨后春笋、资源丰富,学校德育若让道德典范烛照近来,以核心价值观凝神铸魂,不仅能提升对学生德育的效率,也能塑造高尚的师德,从而促进立德树人愿景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桂荣.转型期道德典范效应常态化的思索:依据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3,(5上):17-20.

[2]谷传化.从中美文化的差异看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人民教育,2013,(2):13. [3]熊丙奇.怎样才会有真正的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3,(10,下):1

第二篇:学校德育应重视礼仪教育论文

[摘要] 德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成人”。而使学生“成人”要比使学生掌握知识复杂得多,它主要不是靠“教”,而是靠“导”。因此,德育必须实现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通过各种形式的“导”达成德育的目标。德育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要求教育者要实现角色的转换,即由“教”师到“导”师的转换,由“经师”到“人师”的转换。

[关键词] 德育;学生;教育者

按照传统的观念,教育者的职责就是“教”学生,而所谓“教”就是“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1] 以现代科学的德育观看,这种观念是落后的。它混淆了德育与智育的根本区别。德育与智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智育突出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德育最根本的使命是育人,使学生“成人”。而使学生“成人”,要比学生掌握知识复杂得多,仅靠知识传授是无法实现的,它主要靠教育者根据具体的德育目标及学生品德发展状况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各种形式的“导”——引导、指导、疏导、诱导、开导、辅导、劝导、领导、督导、因势利导。因此,德育中,教育者必须更新观念,实现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

德育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是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最本源的意义是引导、指导。“教育”一词,英文为education,德文为eduiere,它们都来自拉丁文eduiere。拉丁语eduiere,又是从动词educere变化而来的,“e”在拉丁语中有“出”的意思,“ducere”有“引”的意思,因而教育一词,含有“引出”的意思。英语education有“抚育、自身生成”的意思,德语eduiere则有“引导、唤醒”之意。可见,教育的本源意义就是教育者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杜威更明确地指出:“教育即指导。”[2] 教育如此,以“成人”为目标的德育更如此。因为道德情感、道德信仰、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不具有传递性,教育者无法将它们像知识一样灌进学生大脑。只有在教育者的各种形式的“导”的引领下,由学生通过自己的各种活动去建构。

德育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是由德育的本质决定的。德育的本质“是对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其属人的精神性和精神性生活的一种有意识的帮助”。[3] 也就是说学生的精神性的品德是其自主建构的,教育者作为一个外因,只能是在旁边对学生进行“帮助”,提供各种形式的“导”。

一、疏导

疏导原意指开通堵塞的水道,使水流畅通。德育中,疏导是对学生思想、情感障碍的疏通和引导。学生的思想、情感如同流水,是不断地“流动的”,遇到障碍,就会出现问题,甚至“泛滥成灾”。因此,当学生思想、情感出现“障碍”、遇到“阻塞”时,教育者就要予以疏导。“疏”就是疏通,即解开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扣”,使学生的“思想流”“情感流”畅通无阻,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向教师确定的目标发展。所以,德育中的疏导就是疏通学生的思想认识,引导他们前进的方向,指导他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教育者期望的方向发展。

要疏导,首先要了解学生,摸清学生的思想情况,把握学生思想变化的脉搏,找到出现思想、认识问题的症结。这是进行疏导的前提。关心、了解学生才能使疏导有针对性。教育者关心、了解学生还能增进彼此间的亲近感、信任感,而这又为学生接受教育者的疏导创造了情感方面的有利条件,使学生由“亲其师”,而“信其道”。疏导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其一,讲清道理,论理疏导。疏导的关键在于论理,论理的目的在于以理服人。论理疏导可以消除认知障碍,疏通思想,提高认识,促进思想和行为的进步。其二,以情动人,感化疏导。学生的许多思想、行为问题是由于情感障碍引起的,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疏导时,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进行感化疏导。情感障碍消除,思想、行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疏导的形式还有分步而导、分散而导等等。

二、引导

引导就是“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引导突出的是对学生的前进方向、行动方向和目标的引领,是为学生的品德发展定向的。引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引导学生找准发展的方向。教育者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发展目标,帮助学生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鼓励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不断在其成长的道路上设置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第二,引导学生自主提升自己的道德需要。学生的道德需要有高低层次之分。高层次的道德需要有利于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引导表现为对学生需要的引导,提升他们的德育需要,“使个体从无道德的需要发展到有道德的需要;从非道德的需要发展到道德的需要;从低层次的道德的需要发展到高层次的道德的需要。”[4] 252第三,当学生迷途时,教育者不轻易告诉学生方向,而是引导他去辨别方向,把他们引向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育者要引导他们自己铺路搭桥,走向彼岸。

引导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一是目标引导。即教育者给学生提出具体的发展目标,或让学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年龄及思想品德发展实际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让学生根据目标建构自己的思想品德。二是内容引导。德育内容对学生具有引导作用。德育中任何德育内容都内在地包含着一定的德育目标,都体现着教育者的意图。教育者通过德育内容的选择作用于学生,引导学生思想品德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三是言行引导。教育者的言行特别是行为具有示范性,对于具有“向师性”特点的学生具有引领作用。教育者通过自己合乎道德的语言特别是行为能对学生发挥引导作用。

三、指导

指导是对人的活动的方法、步骤等的具体指点。德育中的指导突出的是对学生道德生活的指导,即对学生做人、做事、处世、立身的指导。第一,做人指导。中小学生还不成熟,对于如何做人还不十分清晰,特别是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在如何做人方面存在不少疑惑,这就需要教育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给予具体指点,使学生明白做人之道,形成被时代赋予新内涵的仁义礼智信的为人之德,学会做人。第二,处世指导。学生是一个社会人,必须学会如何处理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的关系,学会与人交往,才能在社会安身立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处世指导要求教育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学生在处世中的经验与教训,针对学生在处世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给学生以指点,让学生在处世中把握处世之德,形成良好的处世品德,学会处世。第三,做事指导。为人在世,做人、做事是人生两大主题。教育者要指导学生明白所做之事无论大小,都要从对社会、集体、家庭承担的责任出发,对自己的选择及行为负责,要为学生做事提供咨询、指导,提高学生的做事能力。在指导学生做事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行事之规,学会做事。第四,立身指导。指导学生在做人、做事、处世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形成自主、自立、自强、自信、自爱、自律、自制、自重、自尊的品格,打好立身之基,学会自我完善与发展。

四、开导

“开导”在德育中有多种涵义:开发学生道德智慧;激发学生道德思维;以道理启发劝导;解开学生思想上的“疙瘩”。德育中开导的方法有:第一,开启学生道德智慧的大门。“道德智慧是一种知人、知己、知物的综合意识和能力;是人能恰当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关系的综合意识和能力”“是一种最高境界的道德”“道德智慧与先天的潜能有关,可以被激发”。[5] 开导,就是要开启学生道德智慧的大门,使其具备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的能力,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对人们言论、行为的善恶做出道德判断,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破解各式各样的人生难题。第二,开动学生思维机器。让学生开动脑筋,对人对事有自己的看法,运用自己所掌握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对自己、对人们的言行进行分析,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过程及结果不断进行内省、反思、调节和矫正,改过迁善。第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问题,根据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思想、行为问题。第四,解开学生头脑中的疑惑。学生在学习、交往、生活,以及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等方面,经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疑惑,这时,就需要教育者给予开导,将解决问题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它打开“心结”。第五,心理开导。在当代社会,多方面的原因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学生的道德问题有一些是与心理问题有关的。要解决这些道德问题,需要运用心理开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开导,解决具体的心理问题。

五、诱导

诱导即“劝诱教导”。诱导的理想境界是“循循善诱”。“循循”即有步骤、有次序,“善诱”即善于诱导。德育中的诱导的要求是:第一,要“循循”,即有步骤。诱导要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一般应按照知—情—信—行的顺序诱导。先从学生易于接受的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第二,要“善诱”。表现为: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要诱导,就要有“诱饵”,“诱饵”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二要善于营造学生乐于接受诱导的氛围。良好的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接受诱导的前提。同样的内容、方法,师生关系和谐,接受的氛围好,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诱导,反之,就不愿意接受。第三,要有耐心。这是循循善诱的基本条件,是循循善诱的必然要求,因为“循循”就是一步步前进,不毕其功于一役。

六、督导

督导即监督指导。督导主要用于对学生道德行为与习惯的培养。德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形成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道德行为与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与习惯离不开教育者的督导。德育中的督导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督”与“导”。首先是监督。教育者向学生提出行为要求后,需要进行经常的、始终如一的监督,促使学生将道德要求付诸行动。没有教育者经常的监督检查,道德行为要求往往会落空,德育目标就无法实现。因为“青少年发展初期,由于自我意识不完善,往往不善于控制、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和行为,他们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主要是受外部力量的支配,……这时他们正处于以他律为主导的初级发展阶段。”[4] 514 所以,由教育者对学生实行外部的监督是必要的。其次,在指导与引导中形成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只有教育者的外部督导难以从根本上形成学生自觉自愿的道德行为与习惯,难以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和道德自律品质。所以,督导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行为的自我监控、调节与修正,使其在自我监控下自觉地运用道德规范来指导、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道德自律品质。

七、因势利导

“因势”,即根据事物发展的状态及趋势,“利导”,即向有利的方向引导。因势利导就是顺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向有利的方向加以引导,将事物导向正常发展的道路。德育中,“势”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趋势,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学生缺点错误中包含的积极因素等。因势利导要求:第一,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学生的某一思想、言论、行为并不是孤立的,它往往预示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的动态、路径、方向。因势利导,就要善于分析学生思想、言论、行为所表现出的其思想、行为的发展趋势,并顺着这一趋势加以引导,使其进一步发展、完善、成熟,形成学生新的思想品德。第二,根据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加以引导。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教育者根据这些规律因势利导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因“时”利导。事物的发展总是和时间、时机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因势利导就要善于抓住事物发展的时机,促成事物的发展。德育中,因势利导就是要抓住德育时机,促进学生品德的转化和发展。德育时机往往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兴趣点、兴奋点、利益点、荣辱点、热衷点、情绪点、求异点、殊遇点、疑惧点、变化点。[6] 教育者充分利用这些教育的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德育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要求教育者要实现角色的转换,即由“教”师到“导”师的转换,由“经师”到“人师”的转换。“经师是供给材料的技术家”(郭沫若语),是以知教人的人,强调知识的传授。“人师是指导精神的领港者”(郭沫若语),是能够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精神人格进行影响、引导的人。德育中,教育者主要是做人师,而非经师。

[ 参 考 文 献 ]

[1]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632.[2] 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赵祥麟,顾岳中,张伟建,檀松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5.[3] 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1.[4]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5] 吴安春.回归道德智慧:转型期的道德教育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2-33.[6] 丁海东,李春芳.德育时机新探[J].山东团校学报,2000(3):24-25.

第三篇:学校德育中应重视中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德育中应重视中学生个性发展

重视对中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的研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当前新形势下学校德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个性发展,包括个体的自我意识、主体地位、个性心理品质及个性特长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主体的自我认识。一个人只有形成稳定的自我意识,才能调动起自身内在的教育激励机制,产生成就欲和自我教育的要求,才能意识到自己在集体、社会中的地位,从而努力按照社会、集体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相反,自我意识的泯灭,主体地位的失落,会带来个性的扭曲、变态,形成自卑心理、依附心理及双重人格,表现为对周围环境反应冷漠,消极厌世,没有进取心,这些都影响着品德的形成。诚然,个性发展中的自我意识、动机、性格、气质等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但个性发展与品德具有密切的关系。品德的形成受个人动机和需要制约,性格中呈现出浓厚的道德色彩。因此说,个性影响品德的形成,而品德的形成反过来又对个性施以影响。

德育过程既要重视个体的社会化,又要促进个体的个性化。社会化与个性化是相互依存的。人具有社会性,人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个性化要以社会为基础。同时,个性发展又是社会化的前提条件,离开个性化的社会化也是无生命力的。现在,许多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依赖性强,正是我们长期以来忽视了个性化教育的结果。当然,我们强调个性发展,并不排斥集体主义教育。个体意识绝非个人主义,1

前者强调承认个体存在的价值,主张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才能,而后者以自己利益为中心,为了自己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两者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个性发展与集体发展是相得益彰的,充满活力的个性正是集体的活力所在。青少年正处在个性发展最关键的时期,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将对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健全的人格起到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在学校德育中加强个性发展教育的思路应是:

一、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

多年来,我们常常把道德行为的好坏归因于道德认识,忽视了道德需要。其实人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能力是由多种多样的道德需要所引出的。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如何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比如学生到了九年级,自我表现欲望增强,有的想当个小干部,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能;有的会画画,想展示自己的绘画才能;有的善于表达,想给大家讲故事等。老师就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废除了“干部终身制”,实行了干部轮换制,让学生“竞争上岗”。实践证明,在德育过程中,尽可能支持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逐步形成道德需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机制,学生的道德行为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情感是人特有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对人正在进行着的认识过程起评价和监督作用。它对主体产生道德需要,形成观念、信念起着中介作用。道德情感是人们形成一定道德信念的前提和基础,对

学生主体性发展起着激发动因的作用。道德信念是个体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并决心要去实现的信条。它不单是某种心理成分,而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它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是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真正内在动力,在人的道德心理结构中处于中心环节,自然它应成为学校德育追求的最高的目标。老师在德育过程中坚持以情为中轴,通过组织学生读书,背名家格言,讲情感故事等,进而引导学生选一条最有针对性的名言作为座右铭,经常带在身上,坚持每日“三省吾身”,让它激励自己不断进步;选一位自己心目中最敬佩的革命领袖、英雄或专家名人作为学习的榜样,用他们的事迹激励自己前进;制订一个实现自己一定理想信念的行动计划,并公布于众,在大家指导、帮助和监督下落实。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和丰富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了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重视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

道德修养是指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及由此而达到一定的道德境界和水平。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关键是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它是个体对自己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调控。核心问题是形成一定的自制力。“自制”,在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是道德修养的必由之路。

当今学校德育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就要改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民主教育和自主教育。比如老师在教育学生如何正确控制自己的情感时,就教给他们一些心理发泄方法:

①当自己受到表扬和奖励时,要控制过分激动的情绪,一方面可以给同学、老师讲自己的感受,让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想想自己的不足及继续前进的目标。②当个人受到批评后,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如拖地、擦玻璃、整理学习用具等积极行为方式来表示认错、吸取教训等。③别人给自己提意见和建议时,要以虚心的态度表示:“谢谢您的提醒”,“我一定认真考虑您的意见”等。④当个人受到委屈时,不要用哭、吵、闹等方式来发泄,而是采用受小委屈时可以“瞪一眼”;受大委屈后可以大喊一 声“我讨厌你”;受一般委屈就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来求得心理平衡。再如,在指导学生如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老师不仅可以向学生提出字少、句短、易记的行为规范要求,进行严肃严格的基本训练,而且注重抓住社会实践锻炼,组织开展“徒步夏收”、“负重远足”、“待命行军”、“山区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艰苦条件下通过磨练增强意志,提高自制力。

四、尊重学生的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主体,独立自主性是其基本的行为特征。教育者必须注意维护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我们在德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独立自主地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如在活动中我们一直坚持以下几点:一是自愿选择。教师把选择活动的权利交给学生,指导但不指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内容,可以多项多次选择,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二是独立自主。教师把开展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诱导而不包办。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

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于。三是实践锻炼。教师要为学生实践锻炼积极创造条件,引导而不代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要有理想、有目标、有志气、有追求,刻苦锻炼自己的毅力,想方设法使自己的爱好形成个性特长。四是积极探索。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自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使其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创造才干得以提高。

总之,在德育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早放手才能早独创,只有早当家才能早成熟,只有在当家做主的实践中才能促使学生主体性发展,锻炼未来的“当家人”。

第四篇:阅读教学应重视

阅读教学中“读”的魅力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倡“引而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十分重视学生自己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品味文章。因此,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光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那么,课堂上怎样教学生去“读”书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不少学生因年龄小,玩心重,自制能力差,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即使有时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下不得不坐下来,但眼在书本上心不在焉。乌中斯基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只有兴趣,学生才会有学语文的热情,有了热情才会有学语文的渴望,这种渴望才会在我们上课文课时变成一股强大的动力,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在语文课下课铃声响后,让学生发出“语文课多么有意啊!”“这节课怎么时间这么短”的慨叹。激发学生兴趣需要教师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读,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坚定学生的自信心。整个课堂应是听不到指责声和感受不到压抑感,即使学生读得不好,也应予以积极反馈。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评价,“读得有感情,把诗人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言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主动读,而且在读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二、课堂教学把好领读关

领读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简便快捷,教与学的效果显而易见。

1、领读有助于学生建立词句的概念。领读是以词句为单位加上领读时强化词句训练而作的技巧性的朗读处理,使学生在听读中感受词句的间歇停顿和体会结构特点,比如《小英雄雨来》一课中的“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通过读,使学生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领读有助于提高认识能力。领读是综合性的语言训练,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伟人的崇高与英雄人物的杰出。如李大钊在局势严峻的情况下回答自己的女儿说:“不要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通过读,我们体会到李大钊对党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三、注重多读感悟,品味语言,进行自主地阅读获取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会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主地进行阅读。如在引导朗读《圆明园的毁灭》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句是: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该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教师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评价,而是让他们学着也开口读读这句话,结果学生以微笑的表情读出了对圆明园绝妙景色的欣喜。“金碧辉煌”重读出殿堂的光彩华丽雄伟壮观。“玲珑剔透””轻读出亭台楼阁的小巧奇妙,景色怡人。“热闹街市”高声快读出“买卖街”的欢快。“田园风光”低语缓读出流连山乡村野地的舒畅。最后,我又安排男女生交替读。至此,学生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圆明园景色的千姿百态,万种风情;另一方面,学生在错落有致或高亢放读,或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与情味”,自由地表达感受。

总之,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朗读训练,以“读””为本,方法到位,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五篇:课外阅读也应重视

课外阅读也应重视

基础教育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中学语文课应如何适应转轨要求,从而完成教书育人,提高整体语文素质的任务?我认为,除了要加强课堂教学,还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下面拟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作粗浅的思考与探索。

一、循循善诱,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1、上好阅读指导课。这是培养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特别在对初中一年级学生上第一堂语文课时,要讲授中学语文的学习方法。要结合方法指导,说明课外阅读的重大意义,让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除此,阅读指导课上,教师可采用:或简述书中大意,或摘读文中的精彩章节,或提出书中的要点,或解释疑难词句等方法。如学生观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后教师可在课堂上简介《三国演义》的原著,并指出电视剧由于篇幅的限制,不能全面反映原著,最好阅读原著,因势利导,以引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介绍中古今中外苦读成才的故事。对于初中生来讲,这点更显得重要。少年毛泽东夜阑秉烛,读遍乡间能找到的书,几乎每页都有画上圈圈。高尔基读书时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著名教授张中行先生也是好读书的典范,极力提倡读书,这样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从而明确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伸和拓展。

3、进行“课前五分钟”读讲。即每天上课前拿出五分钟让一、二个学生“读”自己课外选的文章,“讲”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督促学生养成坚持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4、举办小型表演会、故事会。学生阅读了某些优秀的文艺作品后,表演会、故事会上说出来、演出来。

二、有的放失,指导课外阅读内容。

1、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引导阅读。引导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少年读物。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主要阅读对象,教师要根据其特点,积极给予引导。如《少年文艺》的作品贴近少年学生的学习。对学习写作方法都有帮助。《中学生阅读》等也是较优秀的少年刊物,都值得向中学生推荐。二是名篇名著。初中阶段是由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期,在坚持阅读少年读物的同时,也应开始接触名篇名著。《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名著,《家》、《高山下的花环》等现代名著可在作简要介绍后推荐给学生。三是报纸和知识性刊物。教师应当强调学生坚持天天看报,养成及时了解时事的习惯,可增强作文的时代感。对学生学语文有利,对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也是十分有利的。

2、结合课堂教学推荐。以课内学习带动课外学习,用课外阅读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如讲到《盘古开天辟地》一文时,可在课堂上讲述《中国神话选》的精彩故事,以激发和引导学生去阅读《中国神州选》一书。

3、结合重大节日推荐。如在建国50周年到来之际,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介绍祖国悠久历史、优秀文化、科学遗产、改革开放20年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等方面的书籍,让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祖国,加深爱国之情。

三、循序渐进,教给课外阅读方法。

1、“略读”法。学生的课外阅读应从略读入手,教师要教给他们略读的方法。首先要培养学生先看序文、提要、导读、编辑大意和目录的习惯,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规模;其次要掌握新闻记者全文章节标题和段首句、尾句的方法;第三要学会浏览全文,纵观大意的阅读。最后使学生掌握略读。

2、“细读”法。在略读的基础上,还要教会学生对文章的重点段落、精彩片断以及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语句多读几遍,并按自己习惯加以必要符号,用心阅读,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

3、“记忆”法。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记忆储存,或归类摘抄,或反复诵读,以丰富积累。

4、“写读书笔记”法。读书笔记是将自己读书时的感受、心得、看法、评价等记录下来。其最简单的形式是填写读书卡,可按“书名和作者”、“内容摘要”、“好词佳句”、“最喜欢的人和物”,等项目摘录。每读一篇文章,都应完成一篇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四、融会贯通,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1、与“说话”课相结合。每学期举行一至二次故事会。规定故事会的内容必须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学生可根据不同的兴趣选择阅读文章,这样说起话来便能自然、生动、有条理且中心突出,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把课外阅读与听说训练结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

2、与“课内阅读”相结合,课内所学的知识贵在应用,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结合是检查学生阅读能力和能否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有效手段。

3、与作文教学结合。一些作文较好的学生都有勤于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多了,作品中的语言表达、人物和景物描写、材料安排等都有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习作。为使课外阅读更好地服务于作文,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做读书笔记,它是积累作文材料的有效方法。其次,组织课外阅读交流会,学生之间相互吸取课外阅读的好办法。

课外阅读活动与课堂教学的结合能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但不能改变现行教材,加重学生负担,而应该通过引导让学生自觉、愉快并持之以恒地进行阅读,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下载学校德育应重视道德典范效应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校德育应重视道德典范效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应届毕业生应重视档案

    应届毕业生,应重视个人档案! 关键词:保留干部身份、工龄连续、档案工资调升、转正定级、职称定级、职称评定、出国、考研、党团关系、公务员政审、养老保险、退休待遇、继续深......

    毕业生应重视档案管理

    毕业生应重视档案管理 ——烟台市华宇人力资源有限公司 一、档案的作用: 真正能证明你学习、工作经历的就是你的档案。档案里面有你各个时期的学籍卡、成绩单、各方面的评语......

    学校教育应重视养成教育

    学校教育应重视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99-02 “养成教育”是关于意志品行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中小学实......

    道德教育应重视4

    道德教育的现实与思考 丁春锁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副教授 E_Mail:Hadcs@sina.com 摘要:本文阐述了学校的德育要求与学生、社会实际脱节,德育方法、评价手段的不合理性并根据传......

    大学生应重视理论学习范文

    大学生应重视理论学习2006-11-11(10:06:16)作者:朱全 阅读528次近年来,一种观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所认可,即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不善质疑,不会提问,更不会分......

    加强诚信教育,重视道德信仰

    《清稗类钞·敬信类》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蔡嶙的人向一位朋友借了一千两黄金,没打借条。不多年,朋友去世了,他就把朋友的儿子叫到家,把一千两黄金还给他。但朋友的儿子很......

    工作考核应重视民调[范文模版]

    工作考核应重视民调现如今,部分地方干部常有这样的抱怨:工作考核验收越来越严格,应付上级部门检查更加困难了。为何会有此抱怨呢?因为工作任务更困难,还是上级更刁难呢?其实都不是......

    粮食生产问题应引起重视

    粮食生产问题应引起重视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目前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种田效益比较低。随着目前农村主要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务工,农村出现了年轻人不会种田,也不......